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建议

2024-05-27

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建议(通用9篇)

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建议 篇1

在这次两会所做的两院报告中,有成就,有不足。对于那些成就,在中国现今的形式主义盛行的,没有足够证据证明以及现象表明的前提下,我们保留意见。我们更愿意相信自己从在两院报告的字里行间所解读出来的一些信息。

对于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中提到的“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的新要求”,现在中国都会在许多的制度前增加一个“中国特色”,其实这原本是立足于一个好的出发点,为了让我们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但是现在,许多从西方借鉴的制度我们学习的并不完善,忽略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然后我们许多人都会在学习来的制度前增加“中国特色”这个概念。是“中国特色”变成了对许多制度的疏漏的一种借口。而且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标志并没有一个明显的界定,是不是社会主义的大部分规范都有法典或者是部门法的规范就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这个还是有待确认的。

自从“彭宇案”以及后来的“药家鑫案”等诸多案件之后,民众对于司法的公信力有所下降,所以对法院报告中提及的“提升队伍素质、审判质量和司法公信力,”我个人是非常赞同的,如果司法缺乏公信力,那么执法就会增加很大的难度,甚至会无法执法,民众也会对现行的法律丧失信心,造成社会的混乱。“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1867件,同比下降1.8 %;审结10515件,审限内结案率为95%。地方各级法院受理案件1220.4万件,同比上升4.4 %,审、执结1147.9万件,审限内结案率为99%,”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法院报告中对提升队伍素质和审判质量并不是一句口号,地方各级法院的结案率以及受理案件率能够明显体现。但是法院报告中并未列出民告官的胜诉率,这是否能够认为其胜诉率低下?作为纠纷解决的最后一道屏障,司法机关有所不为,但应该有所为。应当尽量利用程序法的一些设计,确保公正公平。如果“告公安必输,告工商还有点胜诉的.可能,民众会丧失对法院、对政府的信心。因此建议强化异地管辖,避免行政干预司法。是司法处于一个实际中立的地位,而不是名义的中立。“加大对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审结涉及“瘦肉精”、“地沟油”等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案件278件,判处罪犯320人;加强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审判工作,”可是这些只是处罚了主要责任人。没有追及起源头,对这些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彻底。

在法院工作报告中的第四项中提及的关于知识产权。我国山寨盛行,对知识产权保护本身就已经不够完善,而且存在处罚力度不足的问题,在这个领域中,侵权主要是为了利益,只有处于巨额的罚金,使侵权人的望而生畏,才能有效的打击关于知识产权的侵权。关于法院“确保法院队伍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执法为民”的根本宗旨。我个人认为是不妥当的,执法为民容易被社会的不正确却又是大多数民众色观点所影响,从而做出了符合民众,不符合法律的判决。应该是公正执法,从而确立法律的威信力。最后在工作报告中提及的“坚决贯彻人大决议及常委会审议意见”,作为一种意见只有参考作用,并应考虑其合理性和应用性,不是只要是人大决议或常委审议就应该坚决贯彻。还是工作方法不在于简单还是复杂,只要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就是好的方法。

对于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中“严重经济犯罪嫌疑人40604人,提起公诉54891人,分别比上年增加8.2%和8.1%。”说明我国的经济犯罪呈现出一种上升趋势,检察院和法院任重而道远。“强化知识产权、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司法保护”都是两院报告中的重点,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嫌疑人6870人。围绕促进可持续发展,起诉造成重大环境污染和严重破坏能源资源保护的犯罪嫌疑人17725人,立案侦查涉嫌环境监管失职、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等渎职犯罪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873人。环境公益诉讼的启动,具有重大意义,它解决了“民事赔偿责任之外,环境恢复谁来埋单”的问题。在“注重保障涉案人员合法权益”、“强化法律监督”等方面坐的不足,对于许多的行政执法的违法以及曾经的“躲猫猫”等词汇说说是讽刺行政机关的谎言,但也是对检察机关的监督不完善的一种体现,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力度不够。在查办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的政府采购方面,许多不需要的的奢侈品列入的采购清单中,并获得了批准。而对校车的关系的人生安全的设备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保障其质量。以致于出现了一系列的有关于校车的新闻。在查办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领域,突出亮点之一是,检察机关严肃查办利用执法权、司法权谋取私利、贪赃枉法案件,立案侦查涉嫌职务犯罪的行政执法人员7366人,司法工作人员2395人。

总之,两院工作不断地完善将有助于我国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化进程。

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建议 篇2

2013年3月3日, 中国电子学会召开了2013年度两院院士候选人推荐工作会议。会上, 2013中国电子学会两院院士候选人推荐工作小组严格按照《2013推荐工作办法》审核, 经过详细的材料介绍、严谨的逐一评议和无记名投票, 最终共有三位教授通过评审及公示, 完成推荐程序。

两年一次的两院院士候选人推荐, 是电子信息行业人才发现与举荐的重要机会与渠道。学会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 成立了由周子学副理事长为组长的“2013中国电子学会两院院士候选人推荐工作小组”, 徐晓兰秘书长牵头组建了“2013中国电子学会两院院士候选人材料审查委员会”, 编制了《2013推荐工作办法》。

中国电子学会在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后, 专门成立了科技评价与成果转化中心。中心职能是电子信息行业科技评价、人才评价、科技成果鉴定与推广工作;承接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中国女科学家奖候选人、创新研究群体、光华工程科技奖等国家科技奖励的推荐与人才评价工作;两院院士增选工作等。

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建议 篇3

以往不管是全国人大还是地方或基层人大,提请会议表决的议案或报告常高票通过,一致通过也不少见。但这种“高票”或“一致”通过实际上表明了一种“传声筒式的政治”,掩饰了社会利益、观点的不一致甚至对立与冲突。一些会议及表决成为事实上的例行公事,即某些代表所形容的“举举拳头,吃吃馒头,回到家里,没有花头”而已。

人大表决采用电子表决器,不只台州一家,台州更不是第一家。但是,台州“两院”报告“涉险过关”的事例却相当清晰地展示出了程序包括程序技术改进的价值,展现出了代表的勇气,“涉险过关”里蕴涵着现代公民精神。所谓“公民精神”,是权利意识、平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是敢于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凝聚力。

在中国,对形式主义多有批评,但反对形式主义并不等同于不要形式。形式、程序对中国当下某些制度的创新、民主政治的建设来说更为必要,也更为重要。某种意义上,中国不缺理念,缺的是精致、完善的程序,是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与形式。因此,程序的提供与完善,包括技术上的改进,意义非比寻常。台州的事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表决程序上小小的技术变化差点让 “两院”工作报告翻船,举手表决根本不可能发生类似事件。正如某代表所说,“他们(指领导)在台上,总感觉他们在监督我们。”在这种情况下,代表们自然会“碍于面子,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最终使表决流于形式”。

台州市人大采用随机抽取表决器、无线表决的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代表的顾虑,但要想监督代表的投票行为在技术上依然能够做到,所以台州“两院”报告“涉险过关”还需要代表们的勇气。尽管以往的“表决流于形式”,但代表意见的表达决非完全没有空间,可过去像台州这样的事没有发生或极少发生,个中原因除了程序有所不同外,还与代表缺乏“公民的勇气”有关。

瑞典社会学家斯维德伯格认为“公民的勇气”就是为了信念而不惮于行动,哪怕冒着支付高昂代价的风险。面对强大的压力包括面子上的顾忌,人大代表要将本属于自己的“否决权”付诸行动,同样需要“公民的勇气”。不过,相比社会上的维权行动,人大代表的“维权”(自己的“否决权”)更有意义,因为前者往往是以力抗争,是制度外的斗争,而后者是一种制度内的行为,对“制度建设”有正面、积极的意义。

人大代表首先要成为一个具有“公民精神”的公民,方能成为一个好的人大代表。他们在投票时越多地展现出“公民的勇气”,就越能推进我们国家的民主建设。

法检两院工作报告 篇4

代表们围绕各项报告内容,各抒己见,畅谈感受。在审议市人大会工作报告时,代表们认为,报告客观全面,思路清晰,不仅全面总结了市人大会过去五年的成绩,也为今后的工作确立了切实可行的任务目标。代表们认为,过去五年,市人大会紧紧围绕市委决策部署、政府工作的重点,以及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对于其今后的工作,代表们建议,市人大会要继续认真履行职能,更加紧密地联系和依靠代表,畅通社情民意的渠道和途径,创新创优代表工作机制,激发代表依法履职的活力,不断提升人大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为深入推进“一争三快两率先”战略贡献更大力量。

在审议法检两院工作报告时,代表们认为,过去五年里,法检两院较好地履行了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为构建法治晋城、美丽晋城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和司法服务。在今后工作中,法检两院要继续坚持司法为民,不断深化司法改革,加快推进审务公开、检务公开,增强司法透明度、公信力,努力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全力保障改革发展大局,切实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的能力。同时,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全面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党校XX年一校两院年终工作总结 篇5

XX年,“一校两院”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两个《条例》和两个《纲要》精神,以创建全国同类城市一流校院为载体,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和服务保障水平,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圆满完成工作任务,为我市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认真学习贯彻《条例

》和《纲要》精神,理清未来发展思路

两个《条例》和两个《纲要》,是“一校两院”开展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年初以来,我们认真组织学习《条例》《纲要》精神,对照校院实际查找存在问题,冷静客观地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理清了未来几年发展思路。提出了“创建全国同类城市一流校院”的目标。3月,《中共大连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5月,中央党校《工作通讯》和《学习时报》分别刊发了我校《加快建设副省级城市一流党校》的署名;9月,国家行政学院《督查情况反映》介绍了我院落实《条例》的做法。

---广泛开展学习调研。《条例》和《纲要》颁布伊始,校院就采取集中学习辅导、分层座谈研讨、下发学习资料等多种形式,组织包括县区党校在内的大连党校系统进行认真学习,明确方向。为提高创建全国同类城市一流校院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年初开始,由校院领导带队,分6批次36人次,分别拜会了上级校院,分批到25个兄弟校院开展调研学习,开阔视野,学习经验,进行比较分析,明确自身优势和差距。同时,深入到各区市县党校开展工作调研。所形成的《赴部分兄弟校院调研情况报告》、《区市县党校工作调研情况报告》、《“一校两院”与兄弟校院发展水平对比分析报告》等三个报告,为今后校院发展发挥了较好的参考作用,三位第一校院长分别对报告做出了重要批示。

---制定校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凡事预则立。我们将制定校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认真加以推进。《规划》10易其稿,征求了70余人次意见建议,充分体现了校院集体智慧。目前规划编制工作已基本结束,只待上级校院《规划》出台补充相关精神后即可颁布实施。《规划》以到XX年,把校院建设成为与大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干部教育培训、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强校,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一流校院为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校院未来五年的功能定位、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制定规划是贯彻落实《条例》和《纲要》的具体举措,是校院上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的过程。规划的制定,为未来五年加快校院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修订完善校院规章制度。今年是校院确定的制度建设年。我们根据《条例》和《纲要》的精神,依据校院的发展实际,本着继承、创新和发展的原则,共梳理各项规章制度96项,除废止和保留的外,新建和修订了68项。校院坚持按规章制度管人管事,专门组织召开了制度解读会,对部分制度进行解读,便于大家进一步理解和执行。通过修订,使现行制度更加符合《条例》和《纲要》的要求,更加符合校院创建一流校院活动的实践要求,更加符合校院的发展实际,更加管用、更加实用。大家通过共同参与修订工作,对自身工作职责、工作要求、工作流程以及权利义务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梳理。通过抓制度建设,基本形成了校院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按制度管人管事的良好局面。

---实行全员目标责任管理。引入现代管理理念,着力构建责、权、利相统一、激励和约束并重的考评机制,实行全员目标管理。相继出台了《部门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个人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和《工作任务责任分解办法》等,对行政管理、专业技术、保障服务人员实行按岗定责、分类管理、分类考核。对教学辅助人员首次尝试试行岗位目标量化考核。管理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工作方式的转变,责任感明显增强,工作积极性得到较大提高,工作业绩明显提升。

二、发挥干部培训主阵地作用,着力构建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

教学工作是校院的中心工作,今年我们总结以往工作经验,不断拓宽培训渠道,着力构建“计划调训为主体、委托培训为支撑、在线教育为依托、学历教育为补充”的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培训主渠道地位进一步巩固。全年共完成各类培训班次160个(其中计划调训班次77个,委托培训班次83个),培训学员万余人次;在线中心注册学员35970人,有1万7千多人已通过在线学习获得学分;函授在籍学员3063人;组织高端讲座15期,受众近9000人次;开展社会宣讲二百余场,受众三万余人次。“一校两院”在全市的教育培训影响力大幅提升,校院在全国行政学院院长会议上做了专题经验介绍。市委十届九次、十次全会报告对校院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培训效果。坚持培训需求的导向作用,以组织需求为根本、岗位需求为重点,兼顾个人职业<莲~山>

发展需求,科学调整教学布局,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突出实现大连科学发展新跨越这个教学主题,全年教学专题更新率达到38.5%;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推广新教法运用,新教法运用达52.6%。重点尝试对现场教学的改革,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突出研究式、互动式的现场教学模式,全年共组织现

场教学87次,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员对教学计划及教学效果的满意率过去不足90%,现在达到了98%和96%。

---开设“一校两院”大讲堂。为引导和助推大连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我们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整合领导干部讲座式培训,开办了“一校两院”大讲堂。成功邀请市委书记夏德仁,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人社部副部长张小建等党政领导和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开展讲座15期,同时推出三分屏、《大连干部学刊》高端访谈、授课光盘、报告选编等大讲堂系列产品,为广大干部提供了学习教材。“大讲堂”不仅受到广大学员和市管领导干部的普遍好评,也提高了校院教学工作的总体水平,产生了很好的品牌效应。目前,校院“大讲堂”与市委主办的“大连讲坛”相呼应,共同构筑了大连理论宣传高地。

---启动实施大规模乡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实施乡村干部培训工程,是市委加强新时期党建工作,提高乡村干部素质和能力,推动全域城市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今、明两年市委赋予校院的重要工作,充分体现了校院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培训的主渠道作用。为做好乡村干部培训工作,我们充分调研论证、科学制定计划、严密组织实施,组织两级党校圆满完成了任务,其中本级校院完成乡村干部培训30个班次,培训乡村干部1668人。由“一校两院”统一组织全系统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还是首次,不仅检验了校院攻坚能力,也实现了对基层党校工作指导的突破。乡村干部培训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在头版以大篇幅宣扬了大连开展大规模乡村干部培训的做法。

---积极开展委托培训。统筹盘活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发挥自身优势,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培训服务。以建设大连干部培训中心为目标,积极开展社会委托培训,较好地完成了委托培训、以会代训、对口支援培训、引智培训各类班次83个,培训人数达到6000余人次。其中,承接委托培训班次42个、3520人次。分别较去年增长40%和48%。完成除调训班次以外的委托拓展训练班次31个、培训人数1262人次。委托培训和会议接待为校院赢得了广泛社会赞誉。

---积极开展境外培训交流。发挥“大连国际公务员培训中心”职能作用,扩大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和规模。全年共派出出国团组11批次、59人次。成功组织由市委里景瑞副书记率领的大连行政学院代表团,赴俄罗斯、捷克和匈牙利等三国进行友好访问,并签署了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俄罗斯国家公务员学院、捷克布拉格城市大学的合作意向书,为双方进一步开展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自组团1期,与市应急办、市外专局联合组织2期赴美国加州富乐敦州立大学应急管理培训班,共47人次圆满完成了赴境外应急管理培训任务;接待国外来访团组6个、56人次。安排了12次全球文化理解课程国际远程教学。

---在线教育网络正式开通。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和试运行,今年10月,由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与校院联办的大连市干部在线学习中心正式开通,这种三方联建共管、全员普惠培训、市(区)县(市直)乡(街道)三级管理的在线教育模式走在了全国院校前列,抢占了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校院在大连干部教育培训格局中新的制高点。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新闻媒体以《大连干部教育培训迈入e时代》为题,进行了广泛报道,给予了普遍认可。12月,国家行政学院“远程教育在中国公务员培训中的作用”专题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与会欧盟专家和兄弟校院领导对校院在线培训现状给予高度评价。

---学历教育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全年毕业学员1660人,在籍3063名学员的学籍管理、班务管理、考务管理等各项工作平稳进行。在职研究生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在职研究生招生报名人数达到503人,最终录取366人,超过年初确定招生指标22%,录取总数占全省三分之一强,刷新我校在职研究生录取纪录。函授学院再次被评为省优秀函授站。

三、坚持以市情研究为重点,科研咨政水平显著提高

全年共出版专著3部,编写乡村干部教材和法规选编各1部。发表省级以上论文213篇,其中发表国家级论文52篇,与去年持平。发表省级论文164篇,比去年增长33%。全年组织申报各级各类课题56项,获准立项36项,比去年增长28%。完成结项51项,比去年增长59%。在中央党校全国党校系统的科研评奖中,被评为科研工作进步奖。

---努力发挥思想库作用。发挥科研优势,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和咨政服务,是校院体现作为的重要手段。我们以市情研究为重点,努力发挥科研成果在市委和市政府决策中的思想库作用。全年围绕市情,共设立课题50余项。十二五规划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为市委、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全市乡村干部培训方案得到市委主要领导认同。小窑湾更名为卧龙湾课题成果被市委十届九次全会采用。《大连与沈阳蔬菜价格的比较研究》报告,得到多位市领导的批示,相关建议被市服务委采纳。科研咨政不仅服务了党委政府,更为老百姓办了实事。

---加强科研协作。联合辽宁沿海六城市校院,成功举办首届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研讨会,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为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出版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充分展示了研讨会成果。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全年共15人次参加各类研讨会。其中法学教研部博士、副教授王祯军应邀出席了在墨西哥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宪法大会,其撰写的《对<宪法>和<基本法>在特别行政区地位的思考——由香港“吴嘉玲案”判决而感》被大会采用,并在会上做专题发言。校院教师参加国际研讨会并在会上做专题发言,在大连市委党校的历史上尚属首次,也充分显现了校院引进人才的丰硕成果。

---提高办刊质量。坚持办好《大连干部学刊》和《市情研究》,努力提升校刊质量。全年出版《大连干部学刊》12期,共172篇,120万字。《大连干部学刊》依托“一校两院”大讲堂,设立大家访谈栏目,使大讲堂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掘学员资源,开设学员论坛栏目,为在校学员思想理论研究和交流学习体会搭建平台。《市情研究》调整办刊理念,实施精品路线,更加注重办刊质量,共出版6期,得到了包括夏德仁书记、里景瑞副书记、肖盛峰常务副市长、孙广田副市长等市领导10人次批示,较好地发挥了咨政作用。

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是增强校院竞争力,建设“一流校院”的关键。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全年校委中心组学习12次,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2次,广泛听取各方对校委班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整改;市委高度重视我校班子建设,充实调整了校级领导班子,校委进行了分工调整,班子的整体力量和功能得到增强。召开了25次校委会,涉及89个议题,校委充分发扬民主、议决大事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针对校院师资队伍结构和数量与大规模培训任务矛盾突出的实际,今年我们强力实施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计划。全年共引进博士4名。采取挂职锻炼(5人),实践锻炼(12人),学历教育(1人),学术交流、境外短期培训(15人),做访问学者(3人)和在职进入博士后流动站(2人)等形式,加大教职工的培养力度。全年外出培训进修共70余人次,是去年的1.5倍。通过引进和培养,使师资队伍结构趋于合理,整体素质能力得到提升。同时,我们召开实践锻炼人员座谈会、外出进修培训成果展示会,进行成果交流,共享培养成果,对提升全体教职工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年初,我校张道航教授荣获省优秀专家称号。

---开展教学竞赛。为提高教学授课水平,继后,我们再一次举办了全市党校系统的教学比赛。通过比赛,不仅展示了我市党校系统中青年教师的活力和风采,而且也有力地促进党校教学教研工作的整体发展,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教教相长的目的,为全面提高全体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升全市党校系统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了包括党政领导干部、学者专家、企事业单位管理人等90余人的兼职教师队伍,全年共授课274人次,其中主体班外请授课比例近40%,乡村班达到70%,委托培训班次达到30%。项目合作专家为校院科研工作做出突出贡献。

---踏踏实实做好老干部工作。积极落实“两个待遇”,使全体老干部共享了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果。高度重视老干部支部换届选举工作,认真听取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耐心细致地做好沟通工作,理顺了情绪,化解了矛盾,圆满完成了换届选举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成功举办23次各种形式的老干部活动,提高了老干部的凝聚力。

五、坚持围绕校院中心工作“争先创优”,教学辅助、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以“争创一流校院,为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为主题,立足本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采用“公推直选”办法,在全市率先完成机关党委的换届选举,工作经验和做法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认可,并被《大连日报》刊载,市直兄弟单位纷纷前来取经学习。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制作宣传片、校院标识、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队伍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通过党的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为完成工作任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组织保证。今年,围绕教学科研咨政三大校院中心工作,行政管理部门、教学辅助部门、后勤服务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

---大力推行校务公开。全年编发25期《校委会纪要》、4期《校务会纪要》、9期《领导批示通报》,并以此为平台,将涉及校院重大事项和重要决策向广大教职工公开,让全校教职工及时了解校院的重要工作,了解校委会决策的过程,使大家在了解的基础上,提高贯彻落实校委决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积极做好信息宣传工作。今年信息宣传工作无论在质上、量上还是在宣传媒体的层次上都取得了新突破。共被校外媒体采用信息154篇,其中被国家级媒体采用11篇,较去年增加83%;省级以上23篇,较去年增加64%。校园网共采编信息近300条,其中各区市县委党校共上报信息58条。编发《简报》14期,《信息快报》5期,及时反映了校院各项工作。今年,我校继续被省委党校评为优秀通讯站。

---经费保障机制更加科学。积极争取财政的支持,全年财政拨款与去年同比增加了38%,其中经常性经费拨款同比增长7%,专项经费同比增长121%。计划调训班次经费实现了“以拨代收”,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得到市财政全额拨款,校院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乡村干部培训经费得到市财政全额支持,并将区市县党校的拨款划拨市委党校统一管理。

---强化成本核算。在积极争取财政支持的同时,我们强化成本意识,继续坚持单班成本核算,提高培训效益。改革餐饮采购方式,变间接采购为直接采购,去除中间商环节。每天对采购价格进行公布,使餐饮采购真正做到了公开、透明、规范、合理,既保证了采购食品的质量,又降低了采购的价格,达到了从源头上节约成本的目的。采购形式的变化,降低成本10%。

---加强区市县工作业务指导。深入各区市县党校开展调研,对贯彻落实《条例》和《纲要》情况进行了检查。加强了与区市县党校业务上的沟通,除组织召开区市县校院长会外,还组织他们参加校院重要会议、大讲堂,组织教员跟班听课、参加校院教学大奖赛等20余次,近300人次,推动了区市县校院的工作。在校园网开设了区市县党校专栏,为区市县党校加强工作交流搭建了平台。对区市县党校乡村干部培训进行了具体指导,并完成了今年的培训拨款。

全年完成校内42个班次2448张教学资料光盘的制作和3个班次142张视频资料光盘的制作。接待到馆读者3400人次,借、还图书、期刊近7000册。完成各类文字综合稿件50余篇,35万字;收发文件787件;接待由校以上领导带队的考察团42批次400余人;车辆行驶38万公里;签订各类政府采购合同31项,涉及金额947万元;大型设备检查维修2348台次(套),日常清洗、维修、更换7573件次,录入更新18800余条固定资产数据;全年就餐总计17.5万人次。

XX年校院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是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市委市政府对新时期“一校两院”的建设与发展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夏德仁同志,市委副书记、市委党校第一校长里景瑞同志,常务副市长、行政学院第一院长肖盛峰同志,市委组织部部长宋善云同志,市人大副主任、社会主义学院第一院长田树军同志等市领导都多次听取校院工作情况汇报,亲自到校院检查指导工作,出席校院重要活动,为学员授课,并对校院具体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今年共对校院重要工作批示48次,极大地推动了校院重要工作的开展;二是得益于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市编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对校院各项工作的大力支持;三是得益于校院坚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把校院置身于全市工作的大局中,找准位置、有为有位;四是得益于全校教职工不懈地努力工作,以进德修业精神助推校院事业的发展。

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建议 篇6

这次县人大会与“一府两院”的联席会议,黄县长非常重视,提议在3月上旬召开,目的是通报工作安排,交流工作情况。刚才县人大会副主任汤吉银同志、常务副县长张道毅同志分别通报了县人大会与县政府20xx年工作要点,现在我简单讲两点意见,最后请黄县长讲话。

县人大会与“一府两院”联席会议是一个程序性的会议。既然是程序性的会议,大多属于务虚性的会议,往往务虚性会议的规范性、必要性、约束性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很多时候务虚性的活动恰恰是为务实性的工作提供支持和支撑。

一、今年的人大工作主要做什么?怎么做?

就是两句话,一是不多做,也不能不做;二是减少泛泛性,增强针对性。

不多做,也不能不做。做多了,很难做好,也没必要;完全不做,说不过去,也不应该。毕竟,县人大会是全县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地方最高权力机关的常设机构,是全县重要的政治机关。无论是人大会,还是“一府两院”这一政治构架均由全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这一点,无论是程序上的,还是形式上,我们至少不能完全没有当初我们期待代表支持、代表信任我们的记忆,不能完全将本源置之脑后,漠然释之。今年的人大工作本着议大事、议百姓关注的事,不求多,但求精。

减少泛泛性,增强针对性。尽管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会的一项重要职权,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要面面俱到,我国目前这种政治构架下是很难做到的,也是很难做好的。人大工作的属性与工作方式不同于“一府两院”,“一府两院”实行的是集体领导下的一长负责制,而人大会是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这里有两个概念,民主与集体领导。我理解,民主的本质就是妥协,集体领导则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权力顶层的运作方式。另外,“一府两院”是抓具体工作,直接处理问题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政府工作需要面面俱到,而人大会则需要抓长远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通过调查、调研、视察、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等方式提出意见,作出决议、决定,并支持“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权力机关。政府有许多功能,但最重要的功能是提供正义的服务。而人大的监督工作与“一府两院”的行政司法工作,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不是相互掣肘。从理论上讲,人大依法搞好监督,有利于推动“一府两院”改进工作。

所以,今年人大的监督工作,除了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和要求的预算执行、计划执行、审计情况的监督等方面的工作,要进一步强化其程序性、真实性、政策性、有效性之外,要尽量地少做或不做无针对性、无实效性、泛泛地视察、执法检查等活动。人大的监督工作要增强针对性,要在求新上下功夫,在求实上做文章。

一是开展专题询问,启动代表约见制度。针对老百姓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事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中提出的针对性很强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代表与政府及其组成部门负责人面对面地交流、询问、互动,让代表了解相关事项的原委、真相,让政府了解民众的心声与愿望,促进相关问题依法解决。比如财政资金拨付如何方便预算单位,减少审批环节、提高效率的问题;计生部门二孩生育证的审批问题;全县高中教育发展面临的骨干教师留不住的问题,都属于民众关注度很高的事项。

二是将执法检查与评议部门工作结合起来。县人大会将围绕县委中心工作,针对政府工作重点,选定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三城同创”等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工作,具有审核、审批和服务职能较强的部门和单位,有针对性地进行执法检查。就某一个方面的工作、某一个方面的问题,先执法检查,后集中评议,对发现的问题重点督办、跟踪督办,把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解决好,改过去广泛动员、全面评议部门工作的作法,这样既能行监督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政之实,又能收推进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之效。

三是加大司法个案的监督力度。今年,县人大会将针对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公正司法的问题,选择有影响的、有代表性的、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利益和司法公正的案件,及长期得不到改进的问题,进行个案或事项监督。对严重不负责任、违规违法办案的干警、法官追究错案责任,启动法官罢免程序,从而推进公正司法进程。

二、请同志们进一步理解支持人大会的工作。

1、要理解人大会工作不好做。

做多了,大家难免有闲言碎语、碍手碍脚之嫌。但有一点大家要明白,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会的重大事项决定权、工作和法律监督权、地方国家机构人事任免权的领域很宽,人大会根本做不到位,更谈不上多做,只会存在少做、没有做、做得不够、做得不好。无论是从能力、体力、精力都谈不上有多做、愿多做的精气神。

做过了,大家难免有放慢工作节奏、影响工作进程之嫌。说实话,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要慢得下来。而事实上,无论是我,还是我们人大会的其他同志,根本就不可能有依法履职做过、做狠的斗志和勇气,准确地说,已没有了做过、做狠的本钱。凡事不能操之过急,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这样的道理永远都是正确的。

到了人大来的同志都深深地懂得,深深地体验到,人生如股市,在生命长河中,也应该学会止损。而一个人懂得及时止损,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年前,我跟董书记、黄县长汇报思想,去年县委会讨论重大事项时,像章华苑行政机关集中建设、政府大楼前建会议中心两处建筑、汽车后市场选址过于靠近城北新区等几件大事,我提出了不同意见和建议,影响了县委县政府决策,延缓了工程的开工建设,这都不好。

前几天,我陪黄县长到广东出差交谈到工作感受。我说我到县里工作,在县政府工作了八、九年,在县委工作了四个年度,这又到人大工作了一年多,最不好做、最难做好的是人大工作。因为县委、县政府既是用魅力做事,也是用权力做事,而魅力与权力往往如影随行。而人大说起来是权力机关,很多时候不是在用权力做事,而是在用面子做事。因为人大的权力不比县委、县政府权力的主动性、即时性、广泛性、感召性,它是一种程序性、象征性、集体性、可塑性。刚性的行使重大事项的否决权、任命干部的罢免权,毕竟是个别,又有谁会去这样做呢?

2、要理解人大工作的属性,不要过于功利化。

如果用过于功利的视野来审视人大工作,那它根本无法开展。人大所开展的工作,做的某一件事,你如果简单用物化理念来判断有没有用,有多大用,那是值得商榷的。如果你要这样认为,这般评判人大工作,那只能说明你过于现实、过于功利。因为,我国的政治构架设置人大不能直接处理问题,个人不能单独行使职权。另外,人大开展工作的方式与“一府两院”也不一样。“一府两院”是以会议的形式安排部署工作,提出工作要求,而人大会则是通过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视察、调研、执法检查等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相关决议、决定,交由“一府两院”落实,它自身不能去落实。要不然,就属于越俎代疱、越位错位,就会影响,甚至干扰“一府两院”的工作。既然这样,就要求大家重视并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热心参会。有的同志一接到人大开会的通知,就皱眉头,一脸犯愁,这不好。县人大会两个月才开一次会,应该说对工作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另外,人大的会议通知不比政府的随即性,一般一周前就已告知,也应该不会有会议冲突。

二是要耐心听会。我不敢说县人大会讨论、审议的意见质量很高,针对性、操作性很强,但坐得下来、静得下心听一听不无大碍。人大会审议相关工作报告时,有的做了大量的调研,有的还走访座谈了人大代表。俗话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静下心,听一听,或许对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诸葛亮说过一句话,“屋漏在下,止之在上。”

同志们,人大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必须敢于说真话,善于说实话,长于真抓实干、较真叫板。而事实上,我们人大会的同志们做不到这一点。鼓励不同意见的讨论交流,支持讲真话、说实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要求,是党的宗旨,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人大工作中的体现,是科学决策、改进工作的有力支撑。

三是要重视人大提出的意见。我前面提到了人大会通过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调研、视察形成的意见,作出的相关决议、决定,从法律规定上,人大自身不能去落实,只能交由“一府两院”去办理、去落实。如果这些意见、决议决定完全如泥牛入海,至少可以说是制度衔接上的不完备。

我就简单地从这两个方面谈人大工作需要大家的理解,至于支持,主要是人大开展工作的过程需要大家支持,只要大家理解了就会自觉支持。人大经费上的困难不会再找科局支持,从去年起,改过去分任务各位主任找部门化缘的做法。人大运转有困难,政府会支持,政府也不会让人大运转出现困难。

我用谈心的方式与大家讲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希望大家理解。我记得李瑞环同志讲过一句很通俗且富有哲理的话,“遇到事情,打个颠倒”,说不定有一天你也会到人大来工作。

同志们,人生无非两件事——忙着,闲着。忙就是有事做,做事才是安身立命之根本,是闲的资本和条件,而更是成就完美人生的必需。事有大小之分,重在厚德;事有雅俗之分,贵在平衡。人大工作及在人大工作的同志也需要平衡。我们在座的同志们,尤其是“一府两院”及政府组成部门的同志们,昨天为忙而争取,今天还在为忙而努力,只有忙才能成就人生、体现价值。前几天,我县乡镇党委书记、镇长的竞岗演讲想必大家还记忆犹新,与其说是官位的竞争,倒不如说在为忙而博弈,一旦如愿,你就得忙,只有忙,人才充实。有事做不是不幸,而是一种幸福。

我们人大工作的同志相对要闲很多,但法律明确要求的程序性的工作还得要做。人的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在工作中度过,并非工作需要人,而是每个人都需要工作。这一感悟,对“一府两院”的同志如此,对我们从事人大工作的同志也未尝不是如此,从这一方面,也请大家理解人大工作。

省级“两会”之聚焦“两院”篇 篇7

从各省两院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和从严治党工作的开展,各省法院和检察院办理的案件也呈上升趋势,纷纷创下历史新高。

仅以广东为例,过去一年来,广东全省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46.95万件,其中新收各类案件127.37万件,办结122.11万件,比2014年分别增长14.30%和11.85%,创下历史新高;全省法官人均结案109.89件,同比增长12.04%。省法院办结各类案件2.07万件,同比增长6.87%,法官人均结案71.45件。

2015年是司法改革全面深入推进的一年,各省两院工作报告大篇幅的介绍了司法改革的进展以及2016年司法改革的规划,将进一步落实司法改革,推进司法进程,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

着力推进司法改革

2014年6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标志着我国司法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在一年半时间里,我国第一批试点省份——上海、广东、吉林、湖北、海南、青海、贵州的改革已进入平稳阶段,其中,上海、吉林、湖北、海南全面推开。第二批11个试点省份的改革也陆续启动,正在按照第一批的改革经验进行探索。

来自中央政法委的最新消息显示,今年,包括北京在内的我国14个第三批司法改革试点省份(包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正式启动司法改革,这意味着我国所有省份将全部启动改革。本轮司法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司法责任制、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和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四项改革。

吉林省是中央确定的全国首批6个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吉林省在全面推进林业、铁路法院管理体制改革和涉诉信访、司法公开等各项改革的同时,重点推进了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调研论证工作。其中,推进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将法院人员分为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三大类,对法官实行有别于普通公务员的单独职务序列管理。实行法官员额制,用3至5年时间将全省法院法官员额控制在39%以内,其中省、市、县三级法院法官员额分别控制在34%、37%和40%以内。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按照中央批复的广东省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在深圳、佛山、汕头和茂名开展四项综合改革试点,实行差异化探索。其中深圳作为特区“先行先试”代表,着力打造“综合性改革示范法院”;佛山作为珠三角地区“案多人少”代表,着力打造“中级法院实践样本”;汕头作为粤东地区“案少人多”代表,着力解决人员分流等难题;茂名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案少人少”代表,着力打造“欠发达地区示范样本”。

司法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制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两院”报告透露地方差别

各省因为经济状况不同或地理位置差别,两院工作报告中也有不尽相同的地方,两院工作各有不同的侧重点。

据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广东去年开展打击行贿犯罪和国际追逃追赃专项工作,对潜逃的职务犯罪嫌疑人逐人、逐案建立信息库,通过网上通缉、国际合作、敦促自首等方式追捕、劝返116人,其中从境外追逃17人。与此同时,坚持办案与预防同向发力提升预防实效。围绕案件高发易发领域开展预防调查811次,撰写案例分析780件、年度预防报告和专项报告204份,发出预防检察建议832件。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工作报告中指出,2015年河北高院出台《关于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服务的指导意见》,围绕产业对接、环境治理、交通一体化等六大任务,结合区域特色,提供精准服务。河北高院与北京、天津高院建立执行联动工作机制,三地法院均可相互委托办理查封、冻结、拘留等执行措施,推动实现三地办案的“同城效应”。此外,环京津部分中基层法院也积极与京津有关法院开展工作对接。

而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上海高院将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法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四个中心”建设提供良好司法服务和司法保障。

2015年是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深入推进的一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做好政法工作意义重大。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省两院工作报告是依法治国的风向标,司法制度则是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的法制保障。每年地方“两会”,百姓关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和两院工作报告,饱含着人们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关切,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审议两院简报期 篇8

简 报

第二期

大会秘书处2010年1月20日服务科学发展大局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1月20日,出席区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的代表,分组审议了区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两院”工作报告。代表们充分肯定了人大常委会和“两院”过去一年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同时,围绕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于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代表们普遍认为,区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篇幅精练,文风朴实,通篇贯穿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贯穿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指导原则,充分体现了常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创新求实的工作思路,是一个思想性、针对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彰显民主法治精神、反映时代要求、体现人民意愿的好报告。代表们表示完全赞同。

张锡君代表说,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实事求是,重点突出。区四大班子是一个团结和谐、齐心协力、干事创业的班子。近两年 1

来,四大班子紧紧抓住“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机遇,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区人大常委会工作思路清晰,方向找得准,位置摆得正,监督意识强,工作做得实。紧紧围绕区委中心工作和全区工作大局依法履行职权,积极开展视察、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有效发挥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作用。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工作,注重突出代表主体地位,积极为代表执行职务创造条件、提供服务,较好地发挥了人大代表作用。区人大常委会重视抓好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常委会和机关各项工作制度,人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下步工作中,区人大常委会要进一步加强对街道人大工作的组织和指导,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进一步提高街道人大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要进一步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充分发挥好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四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薛泽君代表说,2009年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一年,区人大常委会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职,务实创新,无论是监督工作、重大事项决定和代表工作,还是自身建设,都有了新的进展,为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10年,常委会将继续坚持从大局出发,把区委决策部署的、政府重点推进的、群众高度关注的事情作为工作重点,依法履职,尽责有为,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我区改革发展大局做出积极努力。

李奉利、孙慧娟、赵冰、杨举民、王庆兰、刘禄池、何倩、李

纲、庞明刚、朱元庆、张军、刘景山、孙树荣、公宝力、周相山等代表说,2009年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有新亮点、有新突破、有新成效。第一,方向进一步明确。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融入全区工作大局,确保人大工作与区委同心、同向、同目标。第二,监督实效进一步增强。首次通过专题调研的方式开展监督,首次组织人大代表评议区政府工作部门和“两院”工作,首次组织开展了“四方区优秀法官、优秀检察官”评选表彰活动,在拓宽监督途径、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质量、确保监督实效上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三,代表作用发挥更加突出。建立了“闭会期间代表建议快速办理通道”,举办了“四方区人大代表论坛”,开展了“四个一”主题实践活动,实行了代表“五必访”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了代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作用。第四,常委会及机关的自身建设有了较大进步。扎实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学习,完善制度,改进作风,依法履职能力进一步提高,为常委会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荣光代表建议,在区人大代表所在工作单位,加挂人大代表联络牌,注明人大代表联系方式等,方便群众联系人大代表,为政府工作建言献策。

代表们指出,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人大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区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提出了“四个更加注重”的目标,思路清晰,定位准确,紧贴大局,措施得力。希望常委会能继续坚持和发扬以往好的做法和经验,更加积极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加富有成效地履行职责、扎实工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动四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于“两院”工作报告。代表们普遍认为,“两院”的工作报告对去年工作进行了实事求是、客观细致的总结,并为今年工作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方向和目标,使人振奋。过去的一年,“两院”在区委领导下,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司法为民宗旨,突出公平正义、和谐司法工作主题,忠实履行职责,主动服务大局,在依法惩处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为建设法治四方、和谐四方,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同时,注重加强与人大代表的联系,虚心听取建议意见;高度重视民生民意,深入开展法官进社区、检察院“三问”活动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张美英、崔兰英、刘禄池、单永杰、王志、满善良、郑佳先、赵洁、韩光胜、郑明好等代表说,区法院的工作有三个比较突出的方面:一是审判数量和质量比往年有很大的提高,案件执行力度加大,好多久拖不决的案子得到解决,广大涉诉当事人也比较满意,获得社会的好评,很好地体现了司法公正;二是尊重人大代表,主动邀请代表旁听庭审、视察工作,自觉接受监督,严格执行重点案件月报告制度,认真办理常委会审议意见和区人大交办的信访案件;三是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人民法官为人民”等教育活动,组织参加“四方区优秀法官”评选,法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区检察院的工作令人满意,整体形象不错,社会反响较好。一是办案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去年集中力量办了几个有影响的大(要)案,对重点部门关键行业的职务犯罪查办很有力度;二是重视班子和队伍建设,调整和充实了相关工作人员,知识、年龄结构更加合理;三是密切联系代表工作做得扎实,专门成立了人大代表联络办公室,主动走访听取意见和建议,坚持定期向特约检

察员、执法监督员和人民监督员通报工作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打造“阳光检察”取得新进展。杨健代表建议,区法院要结合我区区情,进一步提高化解矛盾的意识,更多的采取和解的方式处理我区内的民事纠纷案件。要坚持廉洁执法,不仅要确保程序与适用法律正确,还要确保审判结果的社会效果公正良好。区检察院要进一步加大自身宣传力度,使人大代表更多地了解熟悉检察院工作情况。

胡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篇9

(2006年6月5日)

各位院士,同志们:

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两院院士和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这次两院院士大会,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十一五”时期的重要时刻召开的。开好这次会议,对发挥两院院士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的领军作用,动员我国科技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功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目前的形势和我国科技战线的任务

改革开放28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长期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生产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我们已经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满怀信心地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而奋斗。今年初,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任务。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正在意气风发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

越是取得的成绩大,越是发展的前景好,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全面分析和正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和技术转移加速进行,各国同我国合作的意愿普遍增强。同时,国际局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仍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

从国内发展看,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我国的发展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也具有更为广阔的前景。同时,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发展还很不平衡,人民生活还不富裕,农业基础比较脆弱,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能源资源约束日渐突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要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需要我们进行长期努力。

从世界科技发展看,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技进步不断突破人类认识的已有境界,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交叉渗透,产生了众多新的跨学科领域。科学发现正在为技术创新和生产力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缩短,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以信息科技、生物科技为主要标志的高技术及其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科技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点,成为科技创新和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在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澎湃大潮中,可以说,谁把握了这些新特点新趋势,紧紧抓住追赶和跨越的机遇,不断增强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谁就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战略地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了争夺科技制高点的步伐。世界科技进步迅猛发展及其带来的巨大影响,给我们提出了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急起直追、锲而不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培养了一支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优秀科技队伍,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明专利数量少,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较低,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许多技术研究开发的成果还难以实现产业化,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少,科技体制机制存在不少弊端。这些影响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都需要我们下大气力认真加以解决。

总之,无论从国际看还是从国内看,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看还是从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看,我们都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古人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既要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又要正视挑战、迎接挑战、战胜挑战。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分析和应对可能影响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各种挑战上,把着力点更多地放在把握和解决可能影响我国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上,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宽广的世界眼光,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定不移地贯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展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针,制订科技发展的重大政策和配套措施,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研究、高技术前沿研究、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加快把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真正使科学技术现代化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二、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可能的。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谁能够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谁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这里,我想专门讲讲加紧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问题。

古往今来的科技创新实践都表明,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是科技新突破、发展新途径的引领者和开拓者,是国家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抓紧并持之以恒地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作为基准,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不断发展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努力形成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生动局面。

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在工作中,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第一,要完善培养体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要求,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要以系统的观点统筹小学、中学、大学直到就业等各个环节,形成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有效机制。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把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使广大青少年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要改革和完善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要高度重视技术科学的发展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工程应用的能力。要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在职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快建立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的终身教育体系,使广大科技人员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进行科技创新的素质和能力。

第二,要不拘一格选用人才。要建立健全一套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坚持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培育人才,摒弃论资排辈、攀比学历等做法,为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要认真贯彻国家和产业层面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大产业攻关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平台,为创新型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建功立业创造条件。要大力发展奋力攀登的创新文化,培育相互友爱的人际关系,保持宽松自由的工作氛围,营造团结和谐的组织机制,理解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个性特点,允许他们在学术上发表新见解新主张,鼓励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保证科技人才能够心无旁骛地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具有很强的风险性和不可预见性,要允许和宽容科技创新失败,关心和爱护在探索中受挫的科技人才,支持他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前进。科技团队的领军人物和管理者要提高科技领导和管理的能力,争当发现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伯乐”,做到知人善任,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第三,要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分配、流动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坚决破除束缚人才成长和限制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体制,保证激励科技创新的制度和政策在科研第一线得到落实。要完善品德、业绩、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全面的人才评价体系,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贡献实施目标化管理,进一步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健全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机制,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格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创新型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要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保障权益,为推动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的运用提供法律保障。要改革和完善职称评审制度,以引导和激励各类人才积极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为导向,更加关注重点行业和人才密集单位,更加关注边远贫困地区和基层科技推广、工农业生产第一线,更加关注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各类企事业单位,更加关注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要建立健全鼓励人才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坚持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的政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真正形成岗位靠竞争、报酬靠贡献的激励机制,让优秀人才得到优厚报酬。要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和人才信息化管理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让稀缺人才和特殊专业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并保障国家重大科技工作的人才储备。

第四,要进行开放式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关起门来是培养不出来的。在世界科技水平总体领先于我国的形势下,不采用开放式培养,难以尽快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有效途径,开放式培养则是加快培养造就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的有效途径。我国两院院士以及一些杰出的科技工作者,大都曾留学海外或经常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既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也汲取了先进的创新理念和最新的科技知识。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强同国际科技界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积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要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同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支持在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实施国际合作项目,支持我国企业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究开发机构。要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国际学术组织,支持我国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大科学工程。要善于利用国内国外两种人才资源,坚持自主培养开发和引进海外人才并重,立足国内进行人才资源开发,坚持自力更生培养人才,同时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

第五,要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创新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关系。中华文化包含着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我们的先人们历来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精神,为造就一支浩浩荡荡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大力提倡敢于创新、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技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要加强宣传科技创新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让人民群众了解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引导全社会树立创新光荣的价值观,使科技创新成为全社会景仰的工作和活动。要加强科普工作,使我国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树立从事科技创新的理想,立志成为未来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接班人。

实践表明,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都具有成长成才、实现科技创新所必需的一些基本素质和特点。归纳起来,在当代中国,要成为一名创新型科技人才,应该具有以下主要素质和品格。一是具有高尚的人生理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技事业,努力做到德才兼备,坚持在为祖国、为人民勇攀科技高峰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具有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保持强烈的创新欲望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坚定意志,对新事物新知识特别敏锐,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为追求真理、实现创新而勇往直前。三是具有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善于运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夯实理论功底,构建广博而精深的知识结构,养成比较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四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专业洞察力,能够准确把握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方向,善于对解决重大科技问题提出关键性对策。五是具有强烈的团结协作精神,善于组织多学科的专家、调动多方面的知识,领导创新团队在重大科技攻关和科技前沿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六是具有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坚忍不拔,不怕艰难困苦,不畏挫折失败,勇于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经历磨练,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这些素质和品格,不仅可以在世界许多成功的科学家身上看到,也可以在我们的院士和一些优秀科技工作者身上看到。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我国科技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之在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科技领军人物,可以带出高水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团队,可以创造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成就,可以催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和全新的产业。在我们的院士队伍里,就不乏这样的将才和帅才。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这类人才还不够多。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抓紧培养造就这类人才,尤其要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领军人物。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大批各个层次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学术和技术梯队中形成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和符合科技创新需求的人才结构,以推动科技活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创新实践。

我国科技事业正处在实现发展跨越的重要机遇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既对科技事业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有志气、有抱负的我国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抓住这个重大历史机遇,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美好的人生追求。

三、两院院士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大显身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代表着我国科学和工程技术界的最高学术水平,享有崇高荣誉,受到全社会广泛尊重。长期以来,两院院士作为全国科技大军的领军人物,崇尚科学,敬业奉献,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1956年我国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到在条件异常艰苦的岁月里成功研制“两弹一星”,从制定和实施对我国科技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863”、“973”计划到“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遨游太空,从我国取得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和应用、高性能计算机等领域的重大成果到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高速轨道交通等重大决策,两院院士都付出了大量心血和辛劳。前不久过世的王选院士就是我国院士的杰出代表,他献身科学、敢为人先,提携后学、甘为人梯,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两院院士真正是祖国和人民的骄傲!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的院士制度,有利于凝聚我国科技界的精英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出主意、攻难关,有利于组织创新团队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有利于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智慧才干。院士制度在我国才实行几十年,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对两院院士寄予厚望。希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进一步发挥跨学科、跨部门、高水平的优势,围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国防安全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的决策咨询,组织科研团队在专业领域内发挥领军作用,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真知灼见,以实际行动推动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希望两院院士发扬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争当科技创新的尖兵。要紧紧抓住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把国家需求、宏观部署和自由探索结合起来,继续推进原始性创新,继续推进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集成技术研发,继续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继续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努力为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希望两院院士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做拼搏奉献的楷模,带头弘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积极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承担起向社会示范创新行为、展示创新成果、传播创新文化的责任,培养广大人民群众对科技的兴趣和爱好,加深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感知,共同建设创新文化。同时,我殷切希望大家承担起培养和提携人才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任,建设好学术梯队,为年轻人奋勇创新提供舞台,为年轻人加快成才铺路搭桥。

各位院士、同志们!

上一篇:教师约谈记录下一篇:中学学农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