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故事粘图书教案

2024-05-27

听故事粘图书教案(精选4篇)

听故事粘图书教案 篇1

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教案

北关分校南苑小学 唐蕾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的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教材借助《老鼠嫁女》的故事,激发学生看图片,听故事的兴趣。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聆听,掌握听故事的要领;再以连环画为载体学习讲故事,做到声音洪亮,让别人听清楚,从而学会如何听故事和讲故事。最终达到训练口语表达,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教学目标

1.认真倾听《老鼠嫁女》的故事,听后能够复述故事。

2.掌握并运用听故事和讲故事的要领,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风格,培养学生倾听与表达的习惯。教学重点:培养听力,借助图画记住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运用讲故事的要领,根据图意展开想象复述故事。课前准备

1、相关图片、视频、录音、头饰等。(教师)

2、了解生活中各种角色最强和最弱的方面。(学生)教学过程

一、激发交际兴趣,音乐导入新课

同学们,又到了我们口语交际的时间了,每到这个时候,大家心情都特别高兴,都能畅所欲言。但是今天的口语交际课内容与以前的不一样。(板书:听故事,讲故事)

1、理解题意,指名读题,说一说本题的要求是什么?

2、播放敲锣打鼓的喜庆音乐,注意听听这段音乐,人们好像在干什么?

师:哦,原来是老鼠在嫁女儿,(边说边出示图片)老鼠爸爸要把女儿嫁给最神气的人。他找到了太阳、乌云、风、围墙、老鼠、猫,到底哪个是最神气的新郎呢? 师: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这里有一个故事,听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们就知道新郎到底是谁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叫“老鼠嫁女”。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教师播放音乐让学生在喜庆的音乐中感受故事的主题,自然而然地引出《老鼠嫁女》的故事。再引导学生猜想老鼠嫁女的新郎是谁,意在启发学生想象,也激发起学生听故事的浓厚兴趣。

二、倾听故事,了解内容

师:请小朋友们边看书上的图画,边听故事录音,想一想,故事中的老鼠夫妇想把女儿嫁给谁呢?最后谁成了老鼠夫妇心目中最强的新郎呢? 师:你听得真仔细!你知道谁最后成了新郎吗?

师:看来小朋友们听得很认真,很轻松地就找到了故事中的所有角色,还知道谁是最后的新郎了。真了不起!

师:听故事就应该听仔细,才能记得牢。

师:瞧,老师把这些新郎人选都请到了黑板上,你们能结合生活,说说这些形象最强的本领是什么吗?

师:小朋友们不仅听得仔细,还能联系生活说出每种事物最强大的本领,真令我佩服!下面请你和同桌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故事的内容。

师:你说得很准确,情节也比较完整,看来你不仅听得仔细,而且记得牢固,真棒!

设计意图:借助录音播放故事,使学生在观察图画的过程中,倾听故事,很好地将故事与图画内容结合在一起。听后,点拨倾听的要领,并将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初步整理,为下一环节的讲故事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学讲故事,把握内容

1.教师示范讲故事,学生发现要领。

师:下面请你们再听老师讲一遍故事,仔细观察,看看老师是怎样讲故事的。板书:讲故事时的说话一定要清楚;表情很丰富,有的地方还加上了动作;语速要适中;声音要大一些,让别人听清楚。

师:你真是善于观察的小朋友!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讲故事时的要领。2.学生试讲第一节,师生评议。

师:请你自己试着讲讲第一幅图画上的内容。

生:从前,有一对老鼠夫妇,他们养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他们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就想,一定要给女儿找个最好的新郎,嫁出去。

师:你讲得真好,“从前”这个词用在故事的开头,很恰当。这个故事开头不错,下面我们按照图画上的内容继续讲故事,请你们先自己试着讲一讲,再讲给同学们听。3.学生结合图画自主讲故事,学生评价,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的语言。师:谁愿意先来讲讲这个故事?

生:大家好,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老鼠嫁女”。又是敲锣鼓又是吹喇叭,咦,这是谁家在办喜事啊?原来是老鼠家有个女儿要出嫁。老鼠妈妈问老鼠爸爸:“我们的女儿嫁给谁啊?”老鼠爸爸是个老糊涂,说了一句糊涂话:“谁最神气,我们的女儿就嫁给谁。”老鼠爸爸去问太阳:“太阳,太阳,你是不是世界上最神气的人呀?”太阳说:“乌云会遮住我,看见乌云我就害怕。”老鼠爸爸又去问乌云,乌云说:“大风会吹走我,看见大风我就害怕。”老鼠爸爸又去问大风,大风说:“围墙会挡住我,看见围墙我就害怕。”老鼠爸爸又去问围墙,围墙说:“老鼠会打洞,看见老鼠我就害怕。”“噢!太阳怕乌云,乌云怕大风,大风怕围墙,围墙怕老鼠,我们老鼠怕谁呀?”老鼠爸爸想了想,乐得笑哈哈:原来猫咪最神气,女儿应该嫁给他。又是敲锣鼓,又是吹喇叭,老鼠女儿坐花轿,一抬抬到猫咪家。过了几天,老鼠爸爸和老鼠妈妈到猫咪家去看女儿,可是女儿在哪儿呀?他们就去问猫咪,猫咪拍拍肚子说:“我怕别人欺负她,啊呜一口吞下了她。”

师:这个故事讲得太精彩了!谁能说说精彩在哪里呢?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听出了这么多讲故事的小窍门,尤其是讲故事时自己发挥想象这一条,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发现讲故事的一般要领。再由第一幅图切入,讲好开头,接着为学生创建自主讲故事的平台,将学到的讲故事要领应用到实践中,使学生全面把握故事内容并为下一环节表演故事做好准备。

四、表演故事,升华理解

师:下面我们来试着演一演这个故事,好不好?请小朋友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表演这个故事。(学生自主选定角色,教师把各种角色的头饰分发给每个学生,同时深入小组表演的活动中。)师:小朋友们,我看到大家在小组中表演得绘声绘色,十分热烈,下面哪一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为大家表演故事?老师来做音响师,帮忙放音乐。(指一组到前面表演故事,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有了前几个环节的铺垫,本环节延续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为学生创建自主交流、表演故事的平台,培养学生表达与表演的能力。

五、作业

把《老鼠嫁女》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邻居的孩子们听。

六、教师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们学会了怎样听故事,讲故事,只有会听才能会讲,希望你们成为善于倾听,乐于交际的有心人;另外还学会了讲故事的要领是说话要清楚、语速要适中、声音要大一些,让别人听清楚,还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把故事讲得更精彩。板书设计

听故事,讲故事

听——借助图画记住故事内容

讲——说话要清楚,语速要适中,声音要大一些 教学反思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口语交际课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尤为重要,因为有了兴趣,学生才有交流的动机;因为有了兴趣,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在教学中,利用喜庆的音乐导入新课,让学生猜想并感受故事的主题——嫁女办喜事。由此,激发求知的兴趣。在表演故事的环节中,分发各种角色的头饰,既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又能大大增加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从而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7年3月

听故事粘图书教案 篇2

考上北京的大学之前,丁非一直是家人眼中省心的乖乖女、好学生,她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不逃课不作弊不早恋,一路顺风顺水到了首都学府。

但可能每个被压抑的乖孩子,都有一颗躁动的心吧?丁非的青春期叛逆比其他人晚了几年,直到呼吸大学校园自由的空气,才激发了她不安分的小宇宙,开始像哈姆雷特一样苦苦纠结:生存或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而丁非的“后青春期矛盾”,在于深深陷入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的茫然。

正因为“不知道”,所以丁非开始放纵自己的“不规矩”。大学四年,她做了不少违反“乖孩子守则”的事:逃课、赚外快、玩乐队,因为挂科甚至还延迟毕业一年。瞬间从好孩子变成了反面教材。

刚毕业的丁非依旧茫然,幸运的是她最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在一家公益机构工作,也因此认识了诸多不循规蹈矩的志同道合者。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经历青春期叛逆,有的发泄一通,有的极力压抑,而能将叛逆直接转化为能量的,委实不多。丁非却从走出自身茫然困境后,如门缝漏光,天机外泄,她看到了“茫然的非凡价值”。

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太过雷同,所以大家都以为像流水线货品一般整齐划一地生活,才是“恰当而正常的事”。但个体的差异需求却造就了年轻人的迷惘,没人交流与沟通,最终有许多原本理想远大的人都放弃了追求,回归到正常的社会价值观。

而丁非有个同学的表弟,很小便立志做极限运动员,不肯好好读书,家里人怎么反对都没有用,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后来终于成为一名出色的运动员,而且也拥有了很多闪光的好品质。

从他身上,丁非突然产生了新的想法:无论选择怎样的人生,都并非只有一条路。如果有这么一家图书馆,它的“馆藏书”都是“一个个经历丰富曲折的人生”,读者通过“借阅”,能了解到人生的多种走向、九曲十八弯的不同选择、精彩而无悔的凡人传奇……相信大家会更了解什么叫“生命多元价值观”,化为正面积极的力量,走出自己的迷茫困境。

丁非想开“生命图书馆”也并非异想天开。事实上,“生命图书馆”2000年已出现于北欧,最初目的是为了促进各个种族间的相互了解,消除种族歧视。丹麦哥本哈根的5个年轻人组织了75本真人书,在丹麦罗斯基德音乐节上提供真人借阅服务,这种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形式,非常适合用来让青年人了解生命的多样化。

谷堆旁的盐和米,听老人讲那过去的故事

在“生命图书馆”正式成立之前,丁非探索性地推出了公益项目“谷堆旁的盐和米”。她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事找来一群老人,再召集青年志愿者,通过口述史的方式,让后者倾听前者讲故事。

这其实是“生命图书馆”的雏形,而找老人当“活体书”多少与她个人经历有关:丁非本性压抑的童年是和祖母生活在一起的,但祖母在她心中的形象从来都不是仁慈、温和、大度,反而是刻薄、吝啬、重男轻女,这直接造成了丁非成长的不快乐。

直到某天,丁非了解到祖母有一个异常悲惨的童年,这才似乎找到老人性格中畸形的种子,她决定过年回乡与祖母作一次长谈。但祖母没等到丁非解开她的心锁,就因心脏病而匆匆撒手人寰。

丁非带着遗憾回家奔丧,她第一次坐到两位叔公面前,听他们讲家族的往事、祖母的过去,这浩如烟海的过往令丁非感受到踏实的力量。

她第一次发觉:听祖辈讲故事,关注祖辈生命,其实也提升了年轻人的阅历,同时也让他们对生命有更多深层次的思考与理解。

回上海后,丁非马上着手策划公益项目“谷堆旁的盐和米——口述史里的代际融合”。这个诗意的名字,一半出自那句老歌:“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另一半则来自老人们常对晚辈说的:“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

开展了一年的“盐和米”,共有53位老人和59个青年志愿者参与其中。

一开始,丁非期待每位老人都能讲出属于自己的故事,放到一起形成一串好看的“故事链”。

但事实并没有想象美好。她发现,许多老人不会讲。除了一些健谈的人,大多数人讲得简单而零散。有的老人甚至不会谈论自己,任凭志愿者如何引导,他们谈论的始终是孙辈或子女的事情。

这让丁非在真正打造“生命图书馆”时有了更多经验,也想办法规避了“书有故事但不会说”的问题。

听“书”说说不一样的人生

要建馆,就得有丰富藏书。

一开始寻找真人书,丁非就没有将视线聚焦于那些炙手可熱的名人,或者经验丰富的传奇人物身上,她更看重的是“生命流淌后所留下的印记”。

找准了方向,丁非通过自己的朋友圈,大力寻找真人书,慢慢地,来自各行各业五湖四海的人被丁非的“生命图书馆”所吸引,自愿免费加入其中。他们中有农民、纪录片工作者、自由职业者、残障人士、家政工作者、艺术家、企业白领,还有从公司辞职后回归田野的人、儿童英语培训机构的老师、不断往返于美国和中国之间的企业家……

每本“书”并没有特定的选择标准,但似乎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生命经历比较独特,特别是在面对人生选择时,有着对生命共同的细腻感受。“真人书”们愿意被读者借阅,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来和读者分享自己的经验。

2011年5月底,“生命图书馆”正式成立。

汲取“盐和米”的经验与教训,丁非对这些“有故事的书”做了规范化的“职业培训”。因为在她看来,“生命图书馆”的阅读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聊天,而是真人书和读者能在沟通的过程中传递生命经验。

每本书在认真讲述完自己的故事后,可以接受读者提问,参与各种相关的话题讨论。这种互动式阅读不但能让读者从真人书中学习生命经验,而且也能让真人书反观自省,更好地提升自我精神。

丁非“珍藏”的二十多本真人书接受培训之后,都有了自己的“书名”。

一位三十多岁的企业白领,她给自己取的书名是《行走的骡铃》。她原本是一个安静女子,追求简单的烟火生活,却在一次西部行走后,生命平添了更美的颜色。第一次去山区之前,她在博客上写了遗言,做了回不来的准备。在原始森林里的悬崖边上她差点失足,身体己悬在青山绿水问。因为三天徒步近120公里山路,膝盖几近失去知觉,回到上海做完手术后,医生说她这辈子别想爬山了。但她没有放弃,她说会像骡子那样,执着、坚定,朝着简单的目标,一直这样行走下去,只为了那些单纯的快乐和微笑。

nlc202309040215

而阅读《落跑的新郎》,读者会听到这个叫王雷军的男子娓娓道来:他是一个农村孩子,从小过着完全被父母操控及安排的生活。19岁时,却为了逃避父母包办的婚姻而出走。刚开始来到大城市,他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后来有幸认识了一群防范艾滋病的志愿者。于是他决定加入他们,几年下来他帮助了无数性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他面对了很多内心的挣扎,同时也对自己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王雷军认为做志愿者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每个人都必须深思熟虑,来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早产儿王健带给大家的是《伤口,窗口》,他因早产而身体羸弱,自卑封闭,二十几年人生,体验过很多失败与他人的异样目光,当然也经历过成功与赞扬。他感谢自己依旧安然而精彩地活着,并且拥有了很多曾想都不敢想的东西,所以愿意与读者共同分享自己宝贵的生命历程,学会感恩。

其实,每一次“被阅读”,对于真人书来说,都是一次生命难得的梳理,令他们也得到升华。

每一次阅读,都是生命的升华

为了确保读者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图书,丁非在每次活动开始前一段时间,会把参与活动的“生命图书”的简介预先放在网上,供读者查阅。

“开馆”当日,读者先到借阅区签到,同时领取一本特别制作的《生命白皮书》,浏览了当天的“图书”梗概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并在借阅表格上登记自己的名字。之后,读者就由这本“书”的管理员带领到阅读区,和这本“图书”开始面对面的讲述、聆听及回应的过程。

每次的“图书阅读”时间差不多是一小时,前25分钟是“图书”们在讲述,剩下的则是与读者互动和提问时间。

一位22岁的实习生,“阅读”了一本《平凡人的勇气》的真人书,得知一个女子如何面对种种挑战:疾病、学业的坎坷、事业发展的瓶颈以及亲人的离去。真人书的经验,让年轻的实习生汲取了生命的力量以及对待生活的积极与自信,让她明确了未来选择的方向。很多读者都由衷留言:“我觉得更像是在和他们交朋友,而不是仅仅‘阅读’他们。”

这,正是丁非创办“生命图书馆”的初衷:在阅读生命故事的过程中,读者可以了解生命多样化,進而认识生命的价值、意义和责任,建立不同群体之间的生命链接。通过互动式的“阅读”,让人们学会尊重与包容不同的生命形态和人生选择。

谈到未来,丁非说她会组织真人书走进社区、产业园区做专场活动:“我们会录音,最后结集成书,留一个纪念。”

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听故事粘图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故事的名称,理解故事内容,懂得听故事时应安安静静的,不能大声说话。

2.理解词语:静悄悄、安安静静、又蹦又跳。

3.愿意大声地在集体中发言。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倾听音乐感受安静的氛围。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时候要安安静静的?

幼儿自由回答(睡觉、吃饭、看书等)

二、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1.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有谁?他们是怎么听故事的?

2.教师演示多媒体教学课件第二遍欣赏故事。

提问:故事里有谁?他们是怎么听故事的?

3.分段欣赏故事,理解故事中的词、句

(1)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夜晚是怎么样的呀?(静悄悄)月亮婆婆在讲故事给谁听?(小鱼儿)小鱼儿他们是怎么听故事的?(安安静静)小青蛙是怎样听故事的?(呱呱呱地又蹦又跳)请个别幼儿表演。

理解词语:安安静静。集体体验安安静静的感觉。

(2)月亮怎么样了?(它生气了)为什么会生气?后来小青蛙是怎么听故事的?(坐在荷叶上一声也不吭)帮助幼儿理解词汇:一声不吭。

三、游戏“传话" 1.现在小青蛙可好了不管听谁说话都很认真,我们也来学一学小青蛙。

2.讲解方法一组幼儿上来示范。

3.幼儿游戏。

4.简单评价游戏情况

听故事粘图书教案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现在的小朋友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我意识强烈,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诉说的习惯却较差,缺乏集体意识。《小青蛙听故事》选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比较熟悉并喜欢的小青蛙和鱼儿、月亮为角色,讲述了一个小青蛙听故事不安静、乱插嘴的故事,特别是最后小青蛙认真听故事的这个情节既让人觉得有趣又很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的现实需要。通过活动让孩子们明白,静心聆听别人表达的重要性。

活动目标:

1.知道故事的名称,理解故事内容,懂得听故事时应安安静静的,不能大声说话。

2.理解词语:静悄悄、安安静静、又蹦又跳。

3.愿意大声地在集体中发言。

4.运用已有生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5.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幼儿画册》。

活动过程:

一、导入:倾听音乐,感受安静的氛围。(多媒体播放音乐)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时候要安安静静的?

幼儿自由回答。(睡觉、吃饭、看书等)过渡:听故事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呢?引出主题《小青蛙听故事》。

二、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结合课件)

1.观看多媒体教学课件,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有谁?他们是怎么听故事的?

2.教师手动演示多媒体教学课件,第二遍欣赏故事。

提问:故事里有谁?他们是怎么听故事的?

3.分段欣赏故事,理解故事中的词、句。(根据需要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

(1)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夜晚是什么样的呀?(静悄悄)月亮婆婆在讲故事给谁听?(小鱼儿)小鱼儿他们是怎么听故事的?(安安静静)小青蛙是怎样听故事的?(呱呱呱地又蹦又跳)请个别幼儿表演。

理解词语:安安静静。集体体验安安静静的感觉。

(2)月亮怎么样了?(它生气了)为什么会生气?后来小青蛙是怎么听故事的?(坐在荷叶上一声也不吭)帮助幼儿理解词汇:一声不吭。

三、游戏“传话”。

1.现在小青蛙可好了,不管听谁说话都很认真,我们也来学一学小青蛙。听人家说话时也要用眼睛看着人家,不插嘴、听清楚每一句话,这样才能知道很多的事情,(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把事情做的更好。今天,我们来做个传话游戏,做这个游戏时你们一定要听仔细、听清楚别人说的话才能做游戏。

2.讲解方法,一组幼儿上来示范。(幼儿传话内容从简单的较熟悉的词开始。)

3.幼儿游戏。

4.简单评价游戏情况。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把幼儿能知道故事的名称,理解内容,懂得听故事时应安安静静的,不能大声说话作为本课的重点。活动一开始,我边敲击铃鼓边有表情的说:“我是一只小青蛙,唱起歌来呱呱呱。有一只小青蛙今天特别高兴,我们来猜猜为什么,好吗?”这一环节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幼儿集中注意力,为实现本次活动的重点做好铺垫。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提问:“谁能看出这是在哪儿?(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为什么这样静悄悄?”“小鱼看见月亮出来了,它心里怎么样?”“它怎么做的?”这样的问题让每个幼儿通过思考能得出一个较合理的结论,都能有话说。在充分调动幼儿回答之后,我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中角色的对话。在孩子了解对话的基础上,结合故事的主要情节,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学说小鱼、小青蛙的对话。比如运用了师引导全体幼儿说、师生分角色说、男孩女孩分角色说等形式。这种灵活有趣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学说方式,不但极大的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又进一步明确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幼儿注意互相倾听,积极应答的习惯,使语言理解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上一篇:宁江区实验中学2013年党建工作计划下一篇:希望闪闪发光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