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研报告

2025-01-22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研报告(精选8篇)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研报告 篇1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研报告

养老问题既是一个重要民生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发展问题,人口老龄化将成为未来时期我国基本的国情特征,“人口红利”将转变为“人口债务”,XX年底,全县户籍总人口为31.5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3.91万人,占总人口的12.4%;80岁以上老人有3910人,占总人数的1.24%;农村60周岁以上老人3.13万人,占老年人口80%。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速,更多的中青年人离开农村、离开父母外出务工,使农村空巢老人日益增多。到XX年底,我县将有空巢老人1.4万左右,占老年人口总数的35.8%,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必将给我县养老事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一、我县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近年来,我县在合市镇大耿村、左坊镇清江村、陆坊乡陆坊村、秀谷镇徐坊村等村开展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工作。一方面,一些行动方便的老年人可以走出家门到居家养老服务站享受娱乐、健身等服务,消除了孤独感;另一方面,为有些行动不方便的老年人进行上门服务,让老年人在家中享受到生活照料、家政服务、法律援助等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出台、制度建 立和服务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一是在政策扶持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在行政村和较大自然村,要充分利用农村大院、依托村委会等,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农村老年人颐养之家、托老所、老年活动站等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并制定了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奖补政策,对按规划和标准新建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个补10万元左右。而我县还没出台相应配套的政策性文件,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致使我县城乡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发展不够快、规模不够大。

二是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待进一步健全。我县居家养老方面的制度不健全,尤其在管理制度、服务对象建档制度、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考评制度和调研制度等方面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影响了全县居家养老服务业的管理,目前,我县居家养老服务行业还没有真正地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轨道。

三是在服务水平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县共有居家养老中心4个,在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日常养老服务,但在服务水平方面参差不齐,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基本上靠政府行政手段和志愿者“雷锋”式服务开展工作。而居家养老作为目前养老的主要方式,缺乏日间照料、精神慰籍、中午配餐等养老服务的项目,不能更好地满足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家庭亟需的家政服务需求。

四是在关爱空巢老人方面有待新探索。我县在关爱空巢老人方面历来重视,如:空巢老人可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参加有益身心的活动,需要吃中饭的,中心为空巢老人提供2元的餐费补贴、为空巢老人开展义诊、为空巢老人每月无偿理发、不定期为空巢老人免费维修水、电、气灶、家用电器等,但还不能满足空巢老人需求,目前,我县在关爱空巢老人一块没有出台专门的政策文件,空巢老人作为新时期农村老人的主体部分,应该得到更加有效的重视,在关爱空巢老人方面还有待探索和创新。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强化管理,建立规范化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制定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标准,明确服务项目;制定各项具体服务项目的内容和标准,做到服务行为规范化;制定社会养老服务质量评估办法,全面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登记评定、标准引导和信息化管理等,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使老年人享受到更规范、更有效的服务。

二是夯实基础,抓好新一批居家养老点建设。进一步发展好一批新的农村居家养老村,目前,琅琚镇厚山村、XX乡靖思村、浒湾镇彭家村、合市镇田南村、对桥镇旸田村、黄 通乡前门村等村现都在建设当中。

三是加大投入,壮大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队伍。鼓励和引导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提高农村居家养老资金筹资能力,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基金,接受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爱心捐助为居家养老服务筹集更多的资金,重点扶持发展一批专业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四是拓宽思维,深化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转换思维模式,改变居家养老的观念,增强社会主体感和责任感,努力扩大服务覆盖面,依托现有的各类资源,以服务站为基础,以结对服务为主流,搞好居家养老服务。

三、相关意见建议:

1、进一步细化农村居家养老的扶持政策,把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列入财政的经常性预算项目,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基金,鼓励企业、社会贤达捐助养老事业,形成“政府资金+社会资本+慈善捐助资金”的养老资金筹措机制;根据服务容量、服务质量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将从事相关服务的人员纳入公益性岗位,从而促进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2、进一步利用就业再就业培训的相关政策和资源,加大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力度,逐步实现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

3、进一步科学谋划养老事业,整合各种养老资源。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投入资金、培育市场、营造环境等方面科学谋划为老服务。

XX年11月8日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研报告 篇2

一、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分析的意义

农村人口老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社会问题, 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浦城县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14年底, 全县60岁以上人口67961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15.7%, 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在农村47932人, 在城镇20029人, 其中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中与家庭成员同住26112人, 单独或只与配偶居住20720人, 入住养老机构1100人。由于年轻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增多, 使老年人要实现家庭养老的难度逐渐增加, 另外现阶段可以享受机构养老的门槛还比较高。浦城县在统筹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 解决农村养老服务问题面临巨大压力, 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与社会养老资源供给矛盾突出。因此, 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保障问题的研究, 探索和健全适合浦城实际的养老服务模式, 应成为全县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最主要方式就是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养老机制, 保证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当前浦城县养老体制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另外, 地处闽北山区浦城县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发达城市明显滞后, 浦城县辖区内19个乡镇 (街道) 各兴办一所敬老院, 累计建筑面积12305㎡, 床位720张, 累计投资1300万元。县民政局有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光荣院各一所。新建的浦城县社会福利中心, 正在建设之中, 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 床位250张, 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 预计2016年可投入使用。截至2014年底, 全县有民办养老机构4家, 共有床位1200张。立足浦城县实际, 实施社会化养老服务显得尤为迫切。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 依托社区、村综合服务站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编制并公布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清单, 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家政服务、水电维修、紧急救援等多样化上门服务。很多方面的服务还并不能完全适应居家养老的老人的实际需求, 因此, 对浦城县农村居家养老的现状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对浦城县老年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浦城县农村居家养老的问题

(一)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不足

浦城县的养老机构缺乏科学高效的筹资机制, 养老机构的资金来源严重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地方福利彩票的支持, 资金的数额远远不能满足浦城县当前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农村养老机构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支持, 但是, 近些年来浦城县农村事业的各项发展耗费了大量的财政资金, 使得浦城县政府已经难以承担高额的养老机构的资金需要。

(二) 农村养老的相关领导机构并不完善

农村家居养老服务的完善, 需要健全的领导机构, 但是当前, 浦城县农村养老机制缺乏健全的领导机构, 由县、乡镇 (街道) 、村 (社区) 建立的三级居家养老领导小组为领导机构。养老事业难以确定具体责任部门, 一些农村基层养老服务的具体工作也没有明确的机构进行规范指导。

三、提高浦城县农村家居养老水平的对策

(一) 加强和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资金投入

增加农村养老服务资金, 必须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资金的筹集模式, 农村养老机构要积极向社会各界争取养老金支持, 建议可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基金, 接受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爱心捐助, 为居家养老服务筹集更多的资金。这样不会仅仅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补助, 同时要积极引进生产效率更高的农产品生产设备, 保证农村居民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保证农村地方政府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以便更多的将资金运用于农村养老服务领域。

(二) 完善农村养老服务领导机构

农村养老服务部门的领导机构, 必须直接由地方政府领导, 由地方政府进行组织和管理, 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应有领导层、管理层、服务层三个层面组成。县、乡镇 (街道) 民政部门是第一层, 主要负责制定政策和监督政策执行, 乡镇 (街道)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第二层, 负责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组织、协调和业务培训等管理工作, 社区、村综合服务站为第三层, 主要是建立服务队伍解决各类服务需求。保证整个养老事业得以顺利发展。

四、结束语

农村居家养老模式是农村人口普遍选择的养老模式, 对农村居家养老的服务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制定出改良计划, 对浦城县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庄琦.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与出路[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08 (4) .

[2]钟建华, 潘剑锋.农村养老模式比较及中国农村养老之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 2009 (4) .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图书馆;阅读课活动;服务理念;全民阅读

《2014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老年人口基本信息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883亿,老年抚养比为11.9%,较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1】。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2】。这意味着我国即将迈入老龄化时代。南岸区是也是人口老龄化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区60岁以上户籍人口12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6%左右,今年老年人口已达到12万以上,占我区总人口的16.56%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调查:老年人群中90%以上仍然喜欢居家养老,6%左右喜欢社区养老,大约的老人最终4%选择养老机构养老。社会养老问题已为各级政府所关注。

一、南岸区社区养老现状分析

(一)政府主导 探索有效路径

2004年以来,南岸通过“规划布点落实一批、改建扩建改造一批、房屋开发商提供一批、社区共建解决一批”,大力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和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建设。一方面,各养老院内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服务到位,成为许多老人选择养老的港湾;另一方面,自启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及实现城乡社区居民综合服务平台全覆盖,全区所有社区建有老年活动中心。

为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养老服务模式,建立覆盖广泛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我区于2007年出台了《关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首先让城市“三无”、独居、空巢、经济困难的老人在家享受到各类专业、贴心的居家养老服务,开始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践。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分别可以享受每月200元、100元的免费服务。在政策引导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并引进社会组织积极承办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将得以进一步提升。

(二)需求多元 难以面面俱到

就我区老人实际享受服务的现状调查表明:28.9%的老人需要社区日間照料(托老所),受到服务的只有1.5%;46.8%的老人需要保健服务指导,得到服务的老人占29.3%;32.5%的老人需要家庭病床,只有14.8%的老人得到服务;45.1%的老人需要应急服务,得到服务的老人约占1%。在今后几年里,南岸的老龄人口正以每年0.5%的比率上升,几乎每5个南岸人中差不多就有一个老年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更需要统筹规划。目前南岸区养老机构入住的老人很多都并不是没有儿女,往往是老人自己要求住养老院减轻儿女负担;而另一大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则属于临终关怀型。即由于疾病、孱弱等原因,在被动或意识模糊的情况下,被子女送入养老机构。对于这部分老人来说,不是高质量的晚年生活,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二、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日常照料专业性有待加强

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虽然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也拿出了相当大的资金来做这项工作,但是,由于目前大多数社区主要提供打扫卫生、陪聊等服务,另外一些如诸如家电维修、代购、水电维修、上门理发、送餐服务提供的却很少,而这些服务却是老年人十分需要但自己又无法提供的,这就形成了一个困境,需要的服务没有人提供,而提供的服务又不是老人最需要的。另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老年人精神慰藉成为一个重要内容。据调查,老年人非常需要精神慰藉,但是,陪聊的服务人员或志愿者大多与他们缺乏共同的话题,缺乏专业性。

(二)硬件设施普及化有待提高

虽然政府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住房的老旧,以及经费的有限,在一些硬件上仍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求。如居家绝大部分社区不是无障碍的设计,社区内没有公共活动的空间,没有护理的设施及空间,房间的呼叫设施不够等。如通过走访,在社区,由于没有给老年人安装相关呼叫设施,老人都已经去世几天才发现,往往都是在发现问题之后,才向民政部门申请呼叫器,硬件上的先天缺陷使得居家养老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问题。

三、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政府要积极争取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我区城市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待,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长期规划,尤其是要把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列为社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着力改变把社区养老工作仅仅归结为民政部门负责的福利事业,甚至仅仅是救济事业的狭隘观念。要逐步形成街道(镇)民政办统揽社区养老这一工作的格局,并从整个辖区范围、乃至周边来规划社区养老服务工作。

(一)建立高素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一是广泛建立老年协会或老年人互助服务中心。老年人既是社区服务的对象,又是社区服务的参加者和组织者。在一些老年人集中生活的地区,让老年人自己组织起来,开展各种健康有益活动,使老年人感受到老有所为,既可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获得生活的乐趣,又可以解决一些具体困难。

二是建立“义工”制度,使青年志愿者服务制度化。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离不开中青年群体。一方面有赖于中青年群体中养成尊老敬老的风气,主动地承担起赡养自己的长辈的责任;另一方面,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困难,尤其是精神慰籍等方面的困难也需要青年志愿者的服务。广泛建立“义工”制度,对青年志愿者的活动作出制度性的安排。

三是强化专业服务队伍,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立服务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学习如老年心理学、老年社会学、养老设施的经营与管理、护理专业等课程,增长知识和才能,并建议从社会中、各大医院等公开引进、招聘一批懂专业的人员,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是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建立一支能够为居家养老提供经常性、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将社区志愿者有效组织起来,搭建新的服务平台,如:成立“法律援助、健康咨询、文化娱乐、家政服务、应急救援”等服务队。

(二)统筹资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必需的设施

一是增加社区老年福利设施。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社区老年服务福利设施是整个社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组成部分,应当与社区旧城改造和小区住宅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造和同步投入使用。

二是充分利用已有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注重发展护理型养老设施。积极利用专业养老机构已有的服务网络、管理人员、设施优势,开展对社区老年人的日常照顾和上门服务。

三是探索试点,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多种运营模式。运用市场机制,引进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福利资源中的主导作用。对一般离退休人员根据实际承受能力,实行以有偿服务为主,合理收费。配合政府老购买服务的措施,做到既有利于社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得到相应服务,又有利于养老服务产业实现良性发展【3】。

四是构建全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体系。充分应用现代网络技术,结合本区实际情况,按照高效、便捷和广覆盖的原则,建立完善区级居家养老信息和呼叫服务网络,真正做到“让老人生活舒心、安心,老人子女放心、省心”,从而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全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http://www.taiwan.cn/taiwan/roll/201506/t20150615_10037068.htm.

[2]陈莹.中国孤寡老人的社会养老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6.

[3]纪珊珊.金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查报告.改革与开放,2010,10.

作者简介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研报告 篇4

居家养老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2010年11月在江苏无锡召开的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工作会上,民政部李立国部长明确要求,“在城市要全面推行居家养老,在农村要逐步发展居家养老。”该文在调研了解全市居家养老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建议意见,对各地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全市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情况调查(摘编)

一、工作现状

重庆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起步于2006年。几年来,部分区县积极组建班子,搭建平台,加大投入,建立制度,探索通过日托服务、上门服务、小型社区养老院等多种方式,为社区老人尤其是城镇“三无”对象、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日常陪护、送餐助餐、家政服务、医疗康复和精神慰藉等多元化的服务,基本构建了以家庭为核心,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无偿、低偿和有偿三种服务方式并存的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雏形。

但从全市范围来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现状突出表现为“五少”:

(一)开展此项工作的区县少

通过对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的问卷调查,除渝中、南岸、九龙坡、沙坪坝、丰都、开县等少数几个区县已经在推进居 1

家养老服务工作外,绝大部分区县没有实质性地开展此项工作。即便已经开展的几个区县,也只是选择了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街道或乡镇试点,尚未在全区(县)广泛实施。

(二)实际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数量少

目前来看,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较小,除参加社区组织的文体、休闲、娱乐活动外,真正接受上门服务的老人较少。各区县采取分类别分层次服务方式,即根据老人的家庭收入、健康等情况确定无偿、低偿和有偿三种服务方式。而能够享受无偿服务的基本是生活不能自理的“三无”老人和低收入空巢老人,这部分老人得益于政府购买服务,享受了上门居家养老服务,但数量极少。其他社会化服务中,由于受老人经济条件、思想观念的约束,极少选择有偿服务。如渝中区爱心援服务中心,该中心主要负责凉亭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近半年,其上门服务的老人共6名,其中有5名老人属于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另外1名位老人通过自费的方式,选择了每月400元购买20小时的上门服务。

(三)服务内容项目少

居家养老服务要求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康复、健康护理、精神慰藉、安全援助等多样化服务,但局限于服务人员的数量有限、素质不高、老人的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目前,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大多仅限于送餐、家庭保洁等家政类服务。

(四)参与居家养老工作的人员少

从政府层面讲,居家养老工作还没有形成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局面,基本是民政、老龄部门单打独斗。落实到基层,此项工作由各社区具体承办。社区工作人员本身人手紧张,没有专门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只能指定一名社保工作人员兼任。而居

家养老服务工作要真正搞好,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大量的精力才能搞好。社区人手紧张,开展工作力不从心。

(五)经费投入少

由于此项工作的社会认知度还不够,加之各级财政比较困难,绝大部分区县尚未将居家养老工作列入财政预算支持范围,对居家养老工作的财政投入明显不足。例如:此项工作开展较好的南岸区,2009年全区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投入62.61万元,相对于7.8万老年人来讲,年人均投入也仅有82元,大部分区县投入此项工作的财政资金为零。

二、主要原因

一方面是急剧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尤其是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大量需求,一方面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却推进乏力,社会需求旺盛却不足以刺激有效供给,症结何在?通过调研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居家养老工作还存在“四个缺乏”。

(一)缺乏社会各界的普遍认知。日趋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已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关注的重心依然在多建养老机构,增加床位供养能力方面。对最切合老年人情感和心理特点的居家养老这一服务方式,却缺乏基本的了解和广泛的认知。此次调研中,我们访问到的老年人及其儿女、社区干部等,均认为居家养老就是“住在家里养老”这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尚未认知,谈何关注、支持和参与?导致此项工作推动之初,既缺乏政府部门的有效引导,也缺少社会大众的鼎力支持和广泛参与,故而举步维艰。

(二)缺乏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没有专门的工作经费保障,街道、社区开展此项工作有心而力不足。据调查,每年街道开展此项工作,如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进行技术

培训、健康体检、对辖区老人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等,此项工作经费至少每年需要2万元以上。各社区要组织服务队伍为老人提供各项服务,服务人员工资、活动经费、服务项目价格补贴等,又需要数万元的开支。由于缺乏财政资金的支持,基层居家养老工作推进困难。

(三)缺乏专业的服务平台和服务人员。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社会参与度较低,基本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依托社区,由社区工作人员具体负责,而目前社区承担了街道和政府部门转移的大量行政性工作,每个社区面对的居民对象平均为7880人(常住人口),而工作人员仅有5.8人。其工作本已超负,无法抽调专职人员开展居家养老工作。同时,现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主要是“4050”下岗人员和农民工,文化水平低,又未接受过正规、专业的培训,很难保证居家养老的服务质量,而服务质量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到老人及家属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四)缺乏配套政策和科学运营模式。居家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养老服务的一种新形式,虽然我们已将其定位于整个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但就如何引导、扶持、规范其发展,缺乏整体的谋划和思考,尚未出台系统的、操作性较强的措施和办法。市民政局在2006年出台了《关于开展城镇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但以后未能在政策扶持、制度建设、服务标准等方面有更细化和完善的配套文件,致使基层执行起来比较困难。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

由于居家养老能实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也是

成本最低、覆盖面最广、服务方式最灵活的养老方式,对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将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该项工作刚刚起步,政府部门和社会层面对其缺乏了解。因此,要通过工作会议、新闻媒体、打造示范点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面,提高社会认知度。通过扩大宣传,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通过宣传动员,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投入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来;通过宣传引导,转变社会公民尤其是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引导他们从传统的家庭养老中走出来,接受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享受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

(二)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

1、制定规划,加强引导。充分发挥规划引导的功能,制定全市及各区县“十二五”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并将其列入本级社会服务事业“十二五”规划中,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稳步实施。在中长期规划的指导下,分制定工作计划,积极推进和逐步完善本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2、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为老人服务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各级政府的应尽之责,是公共政府的应有之义。应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为政府公共财政支持范围,列入财政预算,按各街道、各社区服务老人数量,核拨必要的工作经费。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根据老人的年龄、经济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分类购买服务。二是扶持一批居家养老服务实体。按照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承接,应尽可能交给社会组织和企业去办,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运作。由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属于无利或微利行业,对社会资本没有直接吸引力,必须依靠政府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补贴、提供场所、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加入。政府应有意识培植、扶持一批居家养老服务实体,帮助其壮大实力,提高专业水准,打造服务品牌。三是对社区托老所或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施建设给予资金补助。可根据建设规模和服务人数,对每个社区托老所或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财政安排设施设备补助经费10-20万元,其余所需资金由社区负责筹集和募集,也可借助慈善组织、企业捐赠等方式充实居家养老服务保障资金,实现多元化筹资。

3、建立组织机构。一是各区县成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制定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确立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分步推进计划,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经费预算、综合协调和指导监督工作。二是各街镇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并配备专职人员,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主体,接受政府委托,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组织、服务机构的遴选、社区老人的评估和服务质量的监督工作。三是服务机构负责做好服务人员的选派、管理、技术培训等工作,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

(三)搭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服务网络

1、建立区分对象、分类收取服务费制度。养老服务应该实行政府主导,但并非政府包办。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老人的经济收入、身体状况、家庭成员的不同状况,实行分类服务。一是无偿服务,政府埋单。二是低偿服务,政府和老人共同埋单。三是有偿服务,老人自己埋单。

2、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

3、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议由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配备老年科大夫,为社区老年人建

立健康档案,推行“家庭病床”服务。

(四)构建工作人员职业体系

1、加强服务人员培训。居家养老服务参与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居家养老的服务质量和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水平。应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逐步建立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由于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多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且从事的又属公益性岗位,人力社保部门应将其作为政府免费培训支持范围。

2、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与解决大学生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对接。居家养老服务属于第三产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容纳力。按照就业人员与有需求的老年人数1:10的比例计算,预计到2020年全市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将达到62万人,平均每年可增加就业岗位3万个。要努力吸纳社会工作、老年护理、心理学等专业的大学生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升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同时,为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城乡低保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就业渠道,对符合条件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要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

3、解决工资福利保障。调查中发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工资水平低,且大多数人员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政策,加之工作量较大,许多人不愿意从事此项工作。因此,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报酬,结合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水平鉴定,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落实相应的物质待遇。将居家养老服务视为公益性工作岗位,对工作人员予以专项补贴,并享受各种社会保障政策以解决其后顾之忧,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来。

县领导调研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简报 篇5

近年来,谷城县人口老龄化已由平稳过渡期进入快速发展期。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反映,全县60岁以上人口已达9.78万人,占全县户籍总人口的16.5%,并且以年均2%的速度持续增长,高龄化、空巢化、独居化等特征叠加显现,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已成为“老人忧心、子女揪心、政府担心”的社会问题。

,县政府把建设完成10个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10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推动目标任务落实。在城镇社区按照“建设1个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兼具日间休息室、休闲娱乐室、图书学习室、健身康复室、配餐室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等“五室一系统”功能”的标准;在农村按照“建设1个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成立1个养老服务互助协会、配置1套满足基本服务需求的设施设备(含日间休息室、老年活动室、阅览室、医疗保健室、电视室、聊天室,有条件村可建配餐室)、建立1套日常活动管理制度、形成1个长效运行机制(即“五个一”模式)”的标准加以建设推进。截至8月底,全县已有16个村(社区)完成建设任务;另外4个村(社区)主体工程已完工,预计9月底可全面完工,投入运行服务。

调研中,县老龄、财政、人社、卫计、文体新等部门负责人分别就各自部门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汇报,结合实际,深入分析了居家养老服务推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就如何破解难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李军指出,全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襄阳市政府下达的任务目标和广大居民的期盼仍有差距。还有部分乡镇对农村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认识有一定差距,思想上不够重视,工作上缺乏力度;部分乡镇村(居)对老年人尤其是困难老人的生活、看病、居住、经济、服务需求等情况,以及为老服务资源情况掌握不准。

水江镇居民居家养老服务调查报告 篇6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独木难支。开展社会化的养老服务工作,让老人安享晚年,成为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结果,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亿人,占13.26%,人口老龄化尤其是高龄化已经日益明显。我国于2000年开始在东部省份陆续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2006年2月国家十部委办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标志着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逐渐成为我国解决养老服务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那么,我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做得怎么样呢,城镇居民是怎样看待居家养老又是怎样做的呢?带着这些问题,县统计局于近期组织人员调查了100户城镇居民,调查结果如下:

100%的城镇居民关注养老问题,81%的城镇居民希望通过领取养老金或退休金来解决自己或家人的养老问题。调查显示目前有84%的老年人是靠离退休金生活,63%的老年人是靠养老等社保收入生活。

当问到“目前你为了自己或家人的养老已经做了哪些准备”时,77%的选择储蓄存款,45%的选择购买社会保险,12%的选择购买商业险,还有少数选择购买基金、债券,投资房产等。76%的城镇居民对居家养老有一定的认识。对于“居住地附近有哪些居家养老方面的服务”这个问题,调查结果是:免费体检占48%,老人文化娱乐活动占53%,社

区康复护理、医疗保健占34%,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占24%,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占16%。

调查还显示:89%的城镇居民对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现状感到满意,88%的城镇居民对目前成都在养老体系及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的现状感到满意,93%的城镇居民支持建立以社区居家养老和居家护理为主、养老院为辅的新型服务社会化的养老模式。

对于“你认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最需要落实的有哪些”,结果是:60%的选择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2%的选择建立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51%的选择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社会养老服务机构,43%的选择建立为不同老人服务对象提供无偿、低偿和有偿的养老服务制度及机制。

从这次调查可以看出,近年来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政府投入不足。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极大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

二是服务设施建设不适应工作需要。就是还没有一个独立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依托老年活动中心(室)、社区服务中心。

三是服务内容比较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四是宣传力度不够。由于缺乏足够的宣传力度,相关部门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够。很多老年人不了解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目的、内容、服务方式等,没有为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

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不只是为“三无”对象、困难(低保)家庭老人提供服务,而且要鼓励其他老年人自己购买服务。如此既能提高社会效益,又能提高经济效益,有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才能保障服务机构的正常运转,服务机构靠政府补贴是不可能长久的。

五是专业人才缺乏,为老年人服务的人员素质不高。目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大多是社区员工、低龄老人,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对策与建议:

一要政府主导,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领导。

二要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网络。建立健全各项政策和措施,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加强对上门服务机构的管理工作,规范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次数及收费行为;加强对社区管理人员和上门服务人员培训,提升服务质量;放开市场准入,使各类服务机构踊跃参与进来,使养老服务真正具有社会化及市场化的特性;扩大服务对象,体现养老服务普惠性的特点。

三要广泛宣传,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路子。有关部门和新闻宣传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合力,使社会各界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为老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努力营造一个社会关心支持、个人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一方面使老年人逐步改变传统的生活观念和消费理念,鼓励更多的老年人主动融入社区大家庭,乐于接受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相关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到养老服务事业上来。

四要推动机制创新,保障持续发展。

五要建设一支热心于居家养老的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工作队伍。建立健全社区专业服务人才队伍,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专业机构。根据上海、杭州等地经验,社区专业服务队伍可以由社区低龄老人、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大龄下岗妇女,及一少部分服务业从业人员(即保姆和护理员)组成。这样既可以增加就业,又可以为本社区的老年人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街坊邻居来上门服务,老年人也更容易接受。也可以由社区与家政服务公司联合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业务。

老年人是一支潜在的消费大军,应该说,养老服务有广阔的商机。要改变养老服务内容单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研报告 篇7

另外,随着舟山“小岛迁,大岛建”发展战略的部署实施,一些边远渔农村小岛的老龄化问题更加凸显。青壮年和学龄儿童人口不断地往城区流动,老年人留守海岛的情况并不少见,如定海区的西巨岛和剌山岛,老年人口达到100%,成了真正的“老人岛”。

与此同时,舟山市老年人还呈现出独居空巢数量增多的现状。2015年独居空巢老人近9万人,其中失能、失智老人有5560人,半失能、失智老人达到11358人。由此可见,舟山市老龄化形势严峻,养老问题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随着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养老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集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优势于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更新和补充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采取让老年人在社区内接受生活照料的服务形式,既适应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也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逐渐成为我国未来养老服务的重要模式之一。鉴于此,本文以舟山为例,对当前舟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式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加有效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

1 舟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展现状

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展现状来看,舟山市积极创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照料中心、老年人日托站和老年食堂等养老服务场所,把老年人最根本的需求作为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形成由街道管理、社区负责运营的运行机制,并且还发挥志愿者、义工等养老服务团队的力量,通过结对式服务,切实提高服务质量。舟山市已经初步建立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据统计,目前全市共建立各类机构525个,其中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3家,配送餐饭中心38家,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站和星光老年之家有474家,日间照料床位1387张。

另外,偏远海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也不断实现转型升级。譬如,岱山县岱东镇配套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普陀区桃花镇构建“一院两中心”模式,统筹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残疾人健康庇护中心和社会养老服务院,实现资源的充分整合以及公共设施利用最大化。

2015年舟山市首次开展全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星级评比活动,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并对在评比中获得星级的社区进行一定的资金补助。近几年,舟山市一直很重视居家养老问题,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市有近10万名老年人享受到了居家养老服务。

2 舟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居家养老服务存在资金压力

目前社区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以政府为主,社会组织所占的份额以及发挥的作用较小,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就服务对象来说,舟山市政府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以低保、特困、高龄老人为主,资金压力大,很难扩大养老服务覆盖面。同时,由于居家养老服务任务主要落实在社区,而社区管理经费来源有限,这也制约了养老服务的后续推进。

另外,大部分就业人员因护工薪酬水平较低而不愿意从事,一些已经就职的工作人员在提供生活、家政服务上出现工作热情不高、服务质量较低的现象。因此,护工的缺口问题亟需解决。

此外,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生活照料和文化娱乐为主,然而在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医”的目标上却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因社区财力、物力等资源的限制,专业的医疗服务提供明显不足,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上升的医疗服务需求。特别是渔农村边远小岛整体医疗水平低于城镇,资金和设备的制约,导致了渔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滞后。

2.2 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舟山市社区中的养老服务团队人员年龄较大,整体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养老方面的能力和经验,这为养老服务的高效开展设置了障碍。

一方面,社区专职的护工以下岗失业的人员为主,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技能水平有限,只能提供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料理和家政服务。随着老年人需求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送饭、洗护等简单的生活服务已不能满足老年人不断上升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子女在外或者失去配偶的孤寡老人,心理上的开导和慰籍显得尤为迫切。

另一方面,专业化服务人员缺乏创新思维,难以推动社区形成养老服务“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的格局。比如在老年人的安全保障问题上,社区照料主要以白天为主,夜间服务相对空白。因此,开展老年人夜间安全管理无疑对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此外,舟山渔农村及偏远海岛受其滞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居家养老服务团队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专业化程度上,较城区服务都显得相对落后,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成为舟山市实现高质量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容忽视的一个挑战。

2.3 缺乏完善系统的服务管理机制

在政府层面上,舟山市全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星级评比活动的开展,虽然加快了居家养老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但是,该项活动还没有覆盖到乡镇,评比范围较狭窄。因此,在社区层面上,舟山市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养老服务工作机制。

舟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管理体制还不够全面。譬如,在养老服务团队工作绩效考评方面,缺少一个全面的考核指标。养老服务项目大多以服务团队来执行,工作流程、工作排班等方面没有设置相应的参考标准,没有一个明确的分工,项目完成的结果情况都由一个团队共同分享和承担,容易出现“一刀切”的现象。这种不完善的服务管理机制会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职责混乱、服务效率不高,服务效果大打折扣的问题。

3 完善舟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面对舟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为了完善舟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由政府引导,多渠道挖掘和整合社会资源投入舟山社区养老服务

资金压力大、筹措渠道单一的问题是导致舟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难以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笔者建议政府应在社区居家养老方面倾斜式投入更多的资金,同时利用一定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组织主动加入。

首先,在政策扶持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更多民办单位开办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是微利行业,因此在信贷、税收和服务场所用地上可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政府购买民间专业的养老服务,不仅有助于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也有助于发展民间组织的就业市场,在减少政府压力的同时又增强了社会组织、社区及政府三者之间的联系。通过资金扶持逐步解决舟山市目前未能把服务面向全市老年人,且以失能、失智、低保老年人为主要受服务对象的难题。

其次,政府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挖掘和整合社会组织资源。譬如支持鼓励社区积极引导辖区内各类组织力量的发挥,本着便民、利民以及为老服务的宗旨,向老年人推出如“爱心便利店”、“送货上门”等养老项目,通过无偿、低偿等方式提供服务;积极培育提供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与行业,如家政、物业等进驻社区。完善社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推进社区养医结合体系的形成,尤其在针对照顾失能老人上,社区应专门配置康复器械以及辅助行动的医疗设备;鼓励城市资金、社会团体和个人资金注入渔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以缓解服务资金的压力,保障服务的可持续运转。

3.2 推进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高效推广和完善,需要配备一支富有创新思维并熟练掌握老年养护技术的专业型服务团队。这支专业型服务团队能够根据社区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年龄层次以及身体情况的老年人,凭借自身的专业技能对他们进行有效归类,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此,社区致力于推进专业化服务队伍的建设很有必要。

3.2.1 壮大专业服务队伍。

适当提高在职社区工作人员和护工的工资待遇,积极从外界引进更多为老服务方面的专业型人才,通过表彰、激励的方式鼓励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义工和社会爱心人士提高服务热情,踊跃加入服务团队,不断地扩大社区服务的参与层面。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年纪较轻、吃苦耐劳的下岗女工人,对她们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专职人员的持证上岗率。这不仅缓解了部分下岗女工的失业问题、拓宽了渔农村妇女的就业渠道,而且壮大了专业服务队伍。

3.2.2 加大专业技能培训。

一方面,针对社区在职护工人员养老服务经验不足和技能缺乏这一问题,政府和社区可以通过聘请专业人士对他们进行免费培训,增大他们的知识储量,提升职业素质。除了引导护工人员提高老年人生活照料标准化技术以及必需的护理知识以外,专业人士还要加强他们与老年人陪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沟通交流方面的训练,方便在职护工人员了解老年人的感情需要,尤其注重排解空巢老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工作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为应对负责养老服务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数量短缺的现状,政府还可以借助设有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学院这一平台,鼓励社区工作者在工作之余接受专业培训。比如,在针对不同老人个体存在不同问题的情况下,通过专业知识讲授或者情景模拟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社工开展专业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的技能水平,准确把握老年人的身心问题、家庭问题等,并据此确立相对应的工作目标,给予老年人更人性化的专业服务。

3.2.3 完善绩效考评体系。

一支精良的服务团队能够保证服务项目开展,更切合老人们的利益和实际需要。因此,社区应为工作人员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工作绩效考评体系。可以通过定期走访受服务对象、设立服务监督人员多次对社工、护工及其他服务人员的工作进行跟踪监督。根据工作情况(如服务的办事效率,态度问题等)对服务人员进行考评。通过老年人的反馈,优胜劣汰,筛选出有能力、爱岗敬业的服务人员。社区可对考评优秀者发放奖金、表彰等,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将这一绩效考评方式作为社区的一种长效机制坚持下去。

3.3 全面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3.3.1 完善服务管理体制,健全监督体系。

社区要在各阶段制定工作计划,指派相关人员收集老年人对服务的满意情况,根据反馈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服务管理体制,优化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容,健全考核办法以及工作流程,方便服务团队明确工作职责,合理分工,确保高效服务的开展。社区还要与进驻并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双方协商,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社会组织养老服务的工作开展,借助一套完善的行为标准,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有章可循、制度明确。继续推进政府对舟山市城乡星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评定,并将评定对象拓宽到乡镇。对各社区的工作管理、娱乐休闲用房以及财政资金开支状况等方面进行监督,保证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有效监管社区软件硬件的投入和项目开展情况。

3.3.2 创新服务模式、开展信息化管理。

老龄办以及社区专业型工作人员应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多多学习并借鉴其他省份及地区卓有成效的做法,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继续推广“银龄互助”活动,发挥老年人的余热,在各社区广泛开展低龄老人、健康老人与高龄老人、病残老人的“一对一”、“多对一”的结对式互帮互助服务,增进老人们之间的友谊。积极倡导社区工作者发挥创新思维,设计多种服务项目,丰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比如,在老年人之间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实现“老有所乐”的目标。同时加强各社区之间的交流,互相吸收对方社区养老服务开展的优点和长处,相互学习,相互发展,共同打造适合老年人颐养宜居的社区。

在养老服务中加强信息化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对社区内老年人子女情况比如联系方式、工作地点以及老人自身健康状况等信息进行统计,构建老年人信息档案库。社区通过该资源网络,全方位地掌握服务信息,当老年人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发挥信息库平台及时联系到子女,共同展开帮助。积极推动发展社区“智慧养老”的模式,让更多的老人免费领到“一键通”老年手机,通过手机终端为老年人提供应急助援、家政服务、日常照顾以及通过手机中GPS定位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瑛.舟山群岛新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舟山社会科学,2015,117(1).

[2]李志杰.舟山市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5.

[3]查方圆.对居家养老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职业技术,2012(9).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居家养老;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30-02

一、研究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继世界上所以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1999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老龄化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人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1982年的4991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2714万人,年均增加257.4万人;老年人口占比从4.9%增加到9.4%,年均增加0.15个百分点。汹涌而来的白发浪潮对我国养老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我国养老服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在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社会机构养老服务水平滞后的情况下,居家养老受到了政府和学者的推崇。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方式是适应我国养老新形势的需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但是,在实际开展当中,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日益凸显,多方面阻碍了居家养老的高质量发展。

二、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社区服务专业化和多元化的不足。

社区服务人员素质低。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文化素质水平不高,年龄偏大,服务水平较低,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养老的需求。社区工作人员很少受到专业社会工作的熏陶,真正社工专业出身的少之又少。面对社区养老存在的诸多问题,不能及时的发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其次,社区服务培训缺乏专业性。虽然大多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都接受了专业的相关服务培训,但是这些培训仅仅是一种针对上岗员工的短期培训,专业性不强,也不系统,不连贯,没能够把真正的服务理念灌输其中。简单的岗前培训并不具备实际的成效,面临复杂的现实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再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单一。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政府垄断服务导致导致竞争缺乏,以致服务质量下降。志愿者队伍的发展程度也严重不足。社区成员的志愿参与度更低,只有低龄健康老人、年轻学生组成一支比较固定的志愿者团队,专业服务人员也比较缺乏。

2.社区居家养老规模化水平低。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由民政部门在做,其他部门和与民政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配合。在责任和义务方面没有明确的界定和划分,造成提供服务主体不明确,管理混乱。政府在养老服务资源的分配和整体规划上的缺失,导致服务项目不健全,对服务资源的管理也产生混乱,出现多头管理。工作机制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管理机制缺失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居家养老规模化发展。资金来源上,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投入,但是对于社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部分老年人购买服务和用于服务人员的培训和工资发放等来说是杯水车薪。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有限成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一个瓶颈,直接制约了养老服务的规模发展及该模式的效果发挥。

3.需求方老人参与度不高。

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通过在社区内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来实现的。但是在调查中,很多社区中老年人并不知道居家养老的含义,也不了解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性质,更不需要说参与了。在大部分地区,政府直接提供或间接购买服务的对象主要限于自理有困难的老人,特别是城市的“三无老人”,服务覆盖面十分狭窄。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和示范地区,居家养老服务仍是一种不完全的救济型服务。

在法律规范方面,我国还没有颁布专门关于居家养老的法律,各地区、各级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和下发的文件基本上都是以2008年1月29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为指导思想。因此,从法律效力上来看并不高;从地域上来看,一般都是针对各地方所制定的,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诸多方面从多角度制约了社区居家养老的规模发展。

三、加强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建议

1.以专业化人才带动居家养老服务多元化、规范化。

众所周知,专业决定质量。在居家养老起步阶段,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专业化人才匮乏。经过调查了解,目前活跃在养老助老服务中的大部分人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工作的人。一个完整,充实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配备的人员应该以专业化人才为主,辅之非正规照顾人员。例如:应该建立一个由社会工作者、专业家政人员、失业低保人员等构成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进行相关职业培训,经过严格的考核,对合格者发放从业资格证书再正式上岗。其次,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居家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组成各类志愿组织。这样一来,面对老年人需求的增多,两大服务主体统筹兼顾:完善服务类型,设置多样性的服务项目以供老年人选择,将物质生活与精神照料相结合;提升服务质量,真正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的人性化、个性化;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服务,从而提高服务的效率。

2.政府加强管理与资金支持,实现社区居家养老规模化、网络化。

由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还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所以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和监督办法。社区组织体系中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和配合,部门间缺少沟通,没有形成合力,组织管理分散化,各层级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无法达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效果。因此,政府在这方面要增强关注力,与社区联动起来,确立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和规范来指导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实施与开展;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的职能,实现层级联动,互相监督,打破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另外,政府加大投资力度,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借助信息化手段和统一的养老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全社会养老服务资源形成网络,为居家养老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随需的为老服务,使老年人能够尽享现代社会带来的便利,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形成一种规模效应,运行标准化。

3.增强社区居家养老的知名度与可信度。

社区居家养老是近年产生的一种新生事物,保证老年人的参与率是实现其稳定持久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要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使老年人了解社区居家养老的便利、经济、快捷等特点。加强居家养老的宣传不能仅仅通过标语宣传,口头宣传,政策宣讲等方式,首先应该让居家养老试点化,让部分老人亲身体验居家养老的优点,这样有利于更进一步地推进居家养老。

其次,家庭养老主要依靠传统的道德体系来约束,这样就缺乏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居家养老模式也不可能成为一种科学的体系持续发展下去。所以,要使社区居家养老有法可依,设立一整套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和政策,包括鼓励、优惠、服务标准及法律责任等;加强对社会支持行为的激励、规范与引导;丰富完善居家养老的政策法规体系。这样一来,在保障老年人权利的同时,也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可信度。从而吸引更多的老人参与进来,实现社区居家养老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陈恒.老龄化社会中国准备好了吗[N].光明日报,2011,10,13.

[2]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载《经济评论》,2000年第3期

[3]郑建娟.我国社区养老的现状和发展思路[J].商业研究,2005,(12):159一161

[4] 王静,范绮萍,李雪霜.我国养老模式发展与探索[J].现代护理,2005,(18).

[5] 居家养老服务研究课题组. 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R]. 北京: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8

[6] 缪青.社区养老照顾势在必行[J].求是,2013(7).

[7] 荆文娜.居家养老服务:富裕的归市场,保障的归政府[N].中国经济导报,2012,9,1.

[8] 张良礼. 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

[9] 周德民.论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特征[J].宁夏党校学报,2002,(6):38一40

[10]张卫东.居家养老模式的理论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2):120一122

[11] 赵丽宏.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居家养老[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3): 112一115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阶段性成果。许阳超、李静、台启婷均为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2级本科学生,李婕为项目指导老师

上一篇:治理三乱简报下一篇:三年级清明节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