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计划生育政策

2024-10-27

浅析计划生育政策(共9篇)

浅析计划生育政策 篇1

浅析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吴晓丽

社工10100203131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我国的计划生育在一定意义上是我国现行人口政策的产物。计划生育政策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自实施以来,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人们对于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存在巨大的争议。不可否认,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生育率得到了显著地下降,人口得到了一定程度上地控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且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诸如:人口老龄化速度大大加快,出生性别比严重偏离正常值,独生子女一代人的教育和发展问题,以及人口素质“逆淘汰”,等等。现如今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

关键字我国计划生育影响调整正文

所谓计划生育,狭义上说,是指按照一定的人口目标实行有计划生育而采取的节育和生育行为的计划安排与具体措施。广义上说,“计划生育是指为了社会、家庭和夫妇的利益,育龄夫妇有计划地在适当年龄生育合理数量的子女,并养育健康的下一代,以增进家庭幸福,促进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然而,计划生育在现实生活中更是一种使使生育行为计划化的行动方案,计划生育的含义,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计划生育概念,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按照既定的人口目标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的生育计划安排和采取的相应措施;微观的计划生育概念,是指个人(或家庭)根据自己的生育抉择而采取的节育和生育行为的计划安排和相应措施。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宏观意义上的计划生育必须要通过微观意义上的计划生育才能实现;反过来,微观意义上的计划生育也必须在宏观意义上的计划生育的指导下进行,才可以获得更好的成效和明显的社会意义。

我国计划生育在一定意义上是我国现行人口政策的产物,或者说,是现行狭义人口政策的核心组成部分与运行机制。也可以说,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实际上是一种生育政策,也就是计划生育政策。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内容,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1)人口生育数量政策,核心是调节育龄妇女生育率,是实际生育数量尽可能符合计划生育数量指标的要求,在现阶段主要是提倡少生(如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等),极力降低育龄妇女生育率;(2)调整婚育年龄、生育行为和生育间隔的政策,主要是提倡晚婚、晚育,用节育方法防止计划外生育;(3)优生、优育政策,主要通过实施婚姻法和计划生育条例,做好计划生育服务和生育健康服务以及有关教育事业,做到生好、养好、教育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一代;(4)为使生育行为符合计划生育规定而采取的奖励和限制的政策性措施。

我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是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从1970年起到1980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地、轰轰烈烈地推行计划生育的年代。妇女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8下降到1978年的2.7,其下降速度之快,世界罕见。我国的人口控制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绩。1980年到1984年,计划生育政策进一步紧缩。为了达到在20世纪全国人口不超过12亿这个过高的目标,计划生育工作一步紧于进一步,控制手段越来越严。由于普遍一胎化的政策超出了现存的社会经济条件,超出了一般群众的最大承受力,它在农村的实行遇到了极大的困难。1984年到1999年,调整稳定人口发展战略目标与计划生育政策。

通过对计划生育实施的历程的简单地了解,我们可以概括地说,我国所实行的计划生育主要由以下特点:第一,建立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利益出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第二,从中国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出发,计划生育被列为基本国策,处于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人口和发展综合决策,人口生育计划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第三,国家指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利用多种多样的思想教育方式,调动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四,它的实施得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行政组织措施的有力保证,政府行为在实行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中起了关键的作用·,是生育计划化程度和生育水平下降速度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第五,不仅建立了全国性服务网站,而且建立了全国性管理体制、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并且和人口与发展问题(如社区建设、致富脱贫等问题)的综合治理相结合,组织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正是这些特点,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我国所实行的计划生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按一般推理,在国策问题上,似乎是不应存在什么争论和讨论的余地,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存在巨大争议。我国经过三十几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经多年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迈入世界上低生育水平的国家之列,与欧洲、美国、日本、的总和生育率相差无几。我国人口增长率已低于10%,今后还会进一步降低。如果不改变现行的人口发展战略与政策,预计2030年左右,我国人口可以实现历史上第一次趋势性的负增长。在我国人口总量控制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人口结构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口老龄化、男女比列失衡等问题日益突出。

一方面,我们可以肯定,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就使生育率降低到更低水平以下,基本完成了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现代性人口转变,离开计划生育是不可想象的。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成功,不仅有利于我国发展生产力和科技技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社会主义现在化,而且有利于世界降低人口增长速度、减径人口压力,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这对未来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更重要、也更具有历史意义的是,在反复曲折的过程中,我们加深了对我国人口问题的认识,确立了相对明确的人口发展目标,做出了较为理性的战略抉择。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采取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措施——计划生育,导致人口结构出现剧烈变动,已经或正在继续引发出一系列新的人口及社会问题。诸如:人口老龄化速度大大加快,出生性别比严重偏离正常值,独生子女一代人的教育和发展问题,以及人口素质“逆淘汰”,等等。这些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到了不能不受到重视的程度,因此我们认为,需要从新审视我国的人口政策,将调整人口结构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在当今中国,人们诟病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与社会不公。财富向少数人聚拢,社会服务等公共资源也尾随财富流向这些少数人。以计划生育为例,这一政策对富有阶层的管制力已经越来越弱。富人完全可以通过缴纳罚款,或者海外生子等种种办法,避开计划生育管制。在一些乡镇农村地区,强势家族根本无视计划生育政策,人丁兴旺,在地方坐大。

与此相反,没有权势财富的普通城市居民,若是违反计划生育,就要面临3-10倍的当地平均工资的罚款,这样的罚款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是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在乡村地区,扒房牵牛、强行节育流产等违反基本人权的暴力施法也屡见

不鲜。由此可见,计划生育越来越流于管穷人、不管富人的形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不公与官民冲突。

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还催生了一个数量庞大的官僚系统。根据人口计生委《第四次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人事统计公报》,截至2005年底,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工作人员共计50.87万人。这只是七年前的数据,若再加上那些不在册的“临时工”,目前中国从事与计生相关工作的“吃皇粮”人口恐怕已远高于50万人。对于这支数量庞大的官僚队伍,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是每年对超生人口家庭罚没的社会抚养费。

据媒体报道,2011年全国31个内陆省市社会抚养费总征收规模或达279亿元,从1980年到现在,1.5亿至2亿超生人口的超生罚款总额是1.5万亿至2万亿元。这笔数目庞大的罚没款有相当部分被返还给地方社生系统,用于计划生育事业。

事实上,这笔巨资很大一部分流进了地方计生官员和“临时工”的腰包,或是以各种名目支付着地方计生官员们的吃喝及其他公务消费,以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做好计生工作。在经济效益的刺激下,部分地区计生官员居然还奉行放水养鱼,以保证每年有一定的社会抚养费收入。这个荒谬的政策设计除了养活一大批计生官员,穷凶极恶地抓捕“非法孕妇”和罚款扒房外,甚至会成为贪腐的温床,实在看不出有多少对社会有益的积极因素。

有人将目前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等社会问题归结为人口过多,认为计划生育仍应续行。这种看法欠妥。中国人口基数依然庞大确是事实,但人口政策的调整需要打一定超前量,若等到医院、学校不再忧虑人多为患时再作调整,中国的人口增长曲线早就滑入负增长区间,再作调整也已为时过晚。

同时,我们也看到:迄今为止,在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人口问题上,学术界以致计划生育管理部门,认为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共识。分歧不仅仅来自于对现实我国人口问题的性质、特征及其原因的不同判断,也来自于未来我国人口发展战略的不同构想。现如今,反思我国人口发展历史过程,总结我们在计划生育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对当前的我国人口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特别是重新审视我们对人口发展的战略定位,进而对未来数十年的我国人口政策做出正确的选择,是关系到我们将一个什么样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赋予新的重大全局性的问题。

为此,我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已经实施了三十几年,其带来的“人口红利”以及相应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已经有目共睹。适当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放宽二胎政策有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如果始终不调整人口政策,不断加速的老龄化,将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峻挑战,“人口红利”将慢慢变成“人口负债”。

参考文献

【1】 陈家华、张力、任远主主编 《改革开放与人口发展》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2】 李竞能著《人口理论新编》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1年版

【3】 翟振武、李建新主编《中国人口:太多还是太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 2005年版

【4】 魏津生、王胜今主编《中国人口控制评估与对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浅析计划生育政策 篇2

计划生育作为一项我国的基本国策,在过去施行的这40多年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我国人口基数增长过快的压力。但伴随着长期生育水平的下降,也相应地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青壮年劳动力短缺、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在坚持原有计划生育国策的基础上,施行夫妻双方有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单独二孩”的政策一经推出,就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一生育政策的巨大调整势必会在未来一定时间内缓解我国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延缓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单独二孩”甚至“全面放开二孩”的生育政策都是我国近年来乃至未来几十年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一家只生一个好”到“二孩”政策的逐渐普及,势必会对我国人口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影响单独家庭二孩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

1、二孩的生育及抚养成本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近些年来,生育和抚养一个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许多年轻的父母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此他们从孩子一出生就给孩子买最好的奶粉,穿最好的衣服,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学习各种才艺,为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能够占有一席之地。而这一系列的花费都让这些80后的年轻父母感到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为此,即使国家赋予了单独家庭生育二胎的权利,养育一个孩子的巨大开销也使得他们不敢盲目地选择生育二胎。

2、来自家庭和长辈的压力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许多独生子女家庭都感受到了家庭养老所带来的压力。因此,许多家庭的长辈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生育两个孩子,这样不仅能够缓解家庭养老的压力,还能减少失独家庭的出现。特别是第一胎生了女孩的家庭,由于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直存在,家里的长辈尤其是男方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再生育二胎。所以,有些80后的夫妻即使不想生育二胎,迫于来自家庭的压力也不得不生。

3、文化程度的影响

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家庭,倾向于较低的生育率。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受教育年限就越相对较长,因而晚婚晚育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甚至出现了许多“丁克家庭”。这部分人群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维系夫妻感情的甜蜜,选择了一辈子都不生育孩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单独二孩”政策的顺利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单独二孩”政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延缓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态势

当前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现象正呈现出不断加重的态势。“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新生儿的出生数量和比率,增加年轻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可以适当地延缓老龄化社会的进程。

2、有利于提高我国人口生育水平,平衡出生人口性别比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施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孕龄妇女的生育率持续走低,如果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的话,未来10年我国人口可能会出现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因此,“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人口的出生率,缓解因为人口增长率低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除此之外,计划生育制度下人们受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会出现偏好生育男孩的现象,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而“单独二孩”政策的出现给予了人们更大的生育和选择的空间。

3、有利于缓解家庭养老的压力

“4-2-1”模式的家庭结构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时代下所遗留下来的产物。同为独生子女的夫妻二人要同时赡养四位老人,这无疑给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其中还包含许多失独家庭和空巢老人。二孩政策的放开可以让子女之间共同分担赡养老人的义务,减缓家庭养老的压力。

四、“单独二孩”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际生育二胎的单独家庭远远低于预期

2014年“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之初,在我国的1100万对单独夫妻中,仅有不到70万对选择了生育二孩,这个比例仅占单独家庭总数的6%。单独二孩申请的遇冷与当前养育一个孩子的巨额成本费用不无关系。

2、造成生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

许多夫妻双方都不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即使有着强烈的生育意愿,也因为不符合国家规定而无法生育二胎,这就对这部分非独生子女家庭造成了生育机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有一部分70后的单独家庭,即使符合国家生育二胎的条件,也因为自身的年龄原因而无法生育二胎,这也造成了生育机会的不平等。

3、在一定程度上对女性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女性因为生理方面的原因,本身就是弱势群体,许多用人单位因为女性需要有产假而不愿意录用女性。而“单独二孩”政策的出台,更使得一部分女性因为要生育二胎而无法出去工作。

五、推进和完善“单独二孩”政策

1、政府为生育二胎的家庭制定奖励制度并提供政策性优惠和补贴

生育和养育二孩会让许多普通的家庭增加不小的经济压力。为此,国家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单独家庭生育二胎,并为生育二孩的单独家庭提供政策性的优惠和资金补贴,制定奖励制度,让更多的单独家庭能够生的起养得起二胎。

2、明确生育间隔年限,防止出现生育堆积现象

在我国施行了40多年计划生育的大背景下,二孩的扎堆出生有可能会导致生育堆积现象的出现,致使新生儿人口的突然剧增。为此,国家应出台相应的应对措施,规定明确的生育间隔年限,让人口的出生率平稳而有效的增长。

六、结语

在“单独二孩”政策施行的近两年时间里,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和人口结构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这一政策的施行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为我国未来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推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榜样作用。

参考文献

[1]乔晓春.“单独二孩”生育政策的实施会带来什么——2013年生育意愿调查数据中的一些发现[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4(3).

[2]马小红.趋同的城乡生育意愿对生育政策调整的启示——基于北京市城乡独生子女生育意愿的比较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1(6).

[3]周长洪.关于现行生育政策微调的思考——兼论“单独家庭二孩生育政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人口与经济,2005(2).

[4]徐映梅,瞿凌云.独生子女家庭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湖北省鄂州、黄石、仙桃市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11(2).

浅析计划生育政策 篇3

【关键词】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劳动人口结构老化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

197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将计划生育正式定为我国的第一项基本国策,2001年成为国家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和制度措施等的主要意义是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速过快的情况,以防人口过快增长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及环境和资源的不足而引发的矛盾。计划生育主要内容和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

二、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加速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计划生育实行以来,我国生育率显著降低,而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死亡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形成了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格局。低生育率、低死亡率是老龄化社会的特征之一,也是产生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原因。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同时,计划生育政策使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再加上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庞大,因而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

计划生育影响下的人口老龄化产生了空巢、家庭照顾老人功能弱化等问题,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都受到很大影响。

三、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计划生育影响下的劳动力结构老化的问题

从经济学上讲,劳动力供给直接的取决于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直接推动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出生率的降低,使其后代人口数量急剧减少,这一人口结构格局和趋势直接改变劳动力供给的总量和结构。即便我国劳动力的总量不减少,未来年轻劳动力的供给将逐渐萎缩。

2.计划生育影响下的老龄化导致创新精神衰退和技术进步缓慢

最具革命性,最富于创造力、激情和想象力的无疑是年轻人。年轻人具有最强烈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以及蓬勃的精力。随着新生人口数量的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的老龄化程度就会会相应提高。在目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年轻劳动力的缺乏,对于一个国家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实现工业化到信息化的转变,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都可谓是一种严酷的挑战。

四、解决措施

1.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实施

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将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的供给,减缓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促进人口的均衡发展,促进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能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人口年龄结构问题。最直接的变化就是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上升,在未来增加年轻劳动人口的数量,从而解决由于低生育率和老龄化带来的劳动人口年龄结构问题,提高劳动生成率和年轻人在整体人口中的比例,推动科技的创新和经济的发展。

2.完善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让老人老有所依

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我国的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障,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力量有限不是借口,人口基数也不应成为借口,我们的国家不能让这些为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工作半生的人老无所依,老无所养。本文认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进一步完善和养老保险,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服务水平,增加投入力度,真正做到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参考文献:

[1]郭志刚.对中国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与讨论[J].人口研究,2004(2) :10-19.

[2]高文力,梁颖.试论时期总和生育率、终身生育率与政策生育率的关系[J].人口学刊,2012(1) :3-11.

[3]马骁骁.从人口老龄化看中国未来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原因的实证分析[J].经济视角,2010,(5).

[4]王宇鹏.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1).

[5]魏下海,董志强、赵秋运.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劳动收入份额:理论与经验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2,(2).

[6]原新,石海.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与计划生育政策[J].人口研究,2005,(5).

[7]《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分析及对策》;王海滨 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8]谢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变化趋势及特点[J].统计研究,2009.8.

[9]王金营.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效果评估[J].中国人口科学,2008.5.

[10]王金营,赵贝宁.论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与调整———基于公共政策视角[J].人口学刊,2012,(4) :81-89.

[11]顾宝昌.二胎政策完全有条件在全国广泛推行[J].商务周刊,2010,(5) :80.

作者简介:

计划生育政策 篇4

山东省关于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

山东省关于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

山东省关于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

(1980年3月31日山东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它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发达,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健康,关系到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觉地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为了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三

条关于“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的要求,结合我省的具体情况,对计划生育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规

定:

一、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切实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制订规划和措施,并保证付诸实施。要大力

宣传计划生育的重大意义,使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地实行计划生育。

二、大力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学生(不包括研究生和调干进修生)和学徒工在学习期间不得结婚,经教育无效者,学生令其退学,学徒工延期转正。女性二十五周岁以上按计划生育者增加产假四

周,职工工资照发,社员工分照记。要求每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对已有一个子

女的夫妇,除孩子严重病残者外,不再安排生育;再婚夫妇,不论男方或女方已有一个孩子的,一般

不再安排生育;患有遗传性疾病,严重影响后代身心正常发育者,不得生育。

三、有生育条件的夫妇自愿只生一个孩子,已采取节育措施,保证不再生育者,由本人申请,经单位核实批准,报县(区)备案并发给《独生子女优待证》。其子女可优先入托儿所、幼儿园;优先医疗、住院;

从小学到高中免收学费,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工、招生。独生子女的父母是

干部、职工者,每月发给儿童保健费五元;是农村社员者,每月由生产队发给儿童保健工分五十分。保健费和保健工分均从发证之月起发至子女十四周岁止。双职工的儿童保健费,由夫妇双方所在单位平均

分担;一方在农村,另一方在集体、全民单位或军队的也各按百分之五十分担。儿童

保健费的来源,行政事业单位可从单位行政事业费中开支,企业单位从企业基金中开支,计划内的临

时工、合同工,也按上述办法由招用单位发给。城镇无业居民由计划生育费中开支。

对已享受上述待遇又生第二胎的,由本单位收回《独生子女优待证》,扣回已发的全部儿童保健费或儿

童保健工分(第一个孩子严重病残者只收回《独生子女优待证》)。

四、农村口粮分配严格实行基本口粮按年龄分等定量,不能按人口平均分粮。对只生一个孩子者,其

小孩可按成年人的定量分粮。

计划生育新政策学习计划 篇5

西漾渔业社区计生工作在上级领导的准确指导下,在社区支部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年初签订的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优质服务,深入开展人口与计生工作。二是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创先争优思想和优质服务体系,使我们计生工作总体水平得到提升。现将计生工作总结和明年计生工作计划如下:

基本情况

我们社区总人口633人,有4个居民小组,配备4名计生信息员,总户籍育龄妇女207人(未婚25人、已婚182人)。其中上环105人、工具27人、结扎14人、绝经16人、不孕5人、待孕10人,现孕5人。全年新婚登记8对、再婚登记2对、申请二胎4对,领取独生子女1对。目前出生人数3人(2女1男),一、二级干预是100%。20XX年落实四项手术16人(上环6人、取环8人、绝育1人、人流1人)。一年来发放婴幼“安康险”3份、新发放“苏菲卡”22张、知情选择率100%、计划生育率100%、措施落实率100%。

一、开展优质服务

在开展优质服务当中采取有:

(一)新婚前后随访,鼓励晚婚晚育,每月随访孕期,积极做好孕期筛查调查。

(二)怀孕期间随访,宣传孕期、围产期保健知识。

(三)婴儿出生后随访,送温馨提示卡片,送婴幼儿“安康险”、送避孕药具和计划免疫预防,传授避孕节育知识。

(四)落实四项手的对象,采取定时随访,在随访中如发现四术而发生问题动员及时就医,而给予报销医疗费。

(五)在生殖保健中,3月份和9月份开展了经孕情普查,共普查400多人次,普查率达99.8%以上,还发放了b超优惠券100多张。4月份开展了宫颈癌筛查,共筛查34人,并回访了筛查育龄妇女,对病情严重通知及时到医院进行了复查,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六)对流动人口服务,对有三证的育龄妇女同样享受与本地育龄妇女一样的优惠待遇。

(七)对于二胎申请和二级干预抽血对象一律积极陪同。

(八)并在传统节日里,走访独生子女贫困户和孤寡老人并发放慰问金。我们以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满足育龄群众需求,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中去。

二、认真做好重点人员管理

在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管理上,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掌握信息。

(一)对长期用工具难上环的人员进行每月走访,并发放工具。

(二)再婚无生育条件的对象进行经常性上门宣传计生政策。

(三)年龄未到,未婚同居的采取经常走访并送工具上门。

(四)及时通知更年期育龄妇女做取环术。

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 篇6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拔乱反正;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开始了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全局性的、根本性的伟大转折。

2013年11月9日志12日召开的我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新起点。11月15日播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的纲领性文件,回应了社会关切的民生期盼。《决定》被视为中国改革的另一个新起点。美国、日本、俄罗斯、法国、巴西等国的主流媒体或发表评论,或采访专家,全方位报道了本次三中全会。国际舆论认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显示中国新一届领导层推动全面改革的决心,为中国未来绘制出清晰的“路线图”,展现了新一轮改革的构想和蓝图——全面深化改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很可能会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成为中国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在接受美国CNBC电视台采访时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显示了中国领导人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决心,对中国的未来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将中国的发展模式由外向型转为内需型,尽管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这是十一届三中全全会确定改革开放方针以来,中国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全会,因为中国已经站在一个领导层绕不过的关键节点上。”美国《福布斯》杂志如此强调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性。

美国以政治和媒体评论为主旨的“PolicyMic”网站称,此次三中全会推进的改革将为中国领导人10年的执政之路提供指导。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未来发展自然是各国的关注点。

日本媒体报道称,本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展示了中国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层下的国家发展的中长期政策方针,绘制出了新的发展蓝图。

《决定》内容丰富,意义深远,今天,我们就大家最关心的民生改革为大家介绍十大重点内容。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

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的统计数据,计划生育政策施行三十多年来,中国少生了四亿多人,世界“70亿人口日”因此推迟了五年。然而,计划生育这项影响亿万国人家庭生活的基本国策。那么,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呢? 1.“光荣妈妈”带来第一个生育高峰

1949年8月5日,美国政府发表了政府工作白皮书,以及国务卿艾奇逊之杜鲁门总统的信中,特别提到了中国人口问题:“中国人口在十八、十九另个世纪里增加了一倍,因此,使土地受到了不堪重负的压力。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须碰到的问题。一直到现在,诶有一个政府是这个问题得到解决。”9月16日,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反驳艾奇逊,他阐述了自己的人口观:“中国人口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在增加多少倍人口也完全有办法,这办法就是生产„„.”受到人海战术胜利的鼓舞,他接下来这样一句气势磅礴的话,全国人民耳熟能想:“在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

毛泽东的说法奠定了新中国初期共产党的思想。当时普遍认为,人民应该能够安居乐业、安心养育小孩了。1950年朝鲜战争打响,更催生了奖励生育的政策。

“光荣妈妈”这个词是向苏联学来的。经过二战炮火的洗礼之后,苏联人口尤其是男人数量急剧下降,于是国家大力鼓励妇女生育,授予生孩子最多的妇女以“英雄母亲”的称号。而中国将苏联的方法拿来即用,稍微发展了一下:生孩子达到五个的,是“光荣妈妈”,十个以上的才授予“英雄妈妈”称号。

50年代的光荣妈妈

(电视剧《父母爱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吃大锅饭,全村人都要参加劳动挣工分,插秧、收麦、除草都是手工完成。在不劳动就要挨饿的年代,“人多力量大”被民间认同。而对城里人来说,组织上的政策也多有倾斜:多子女的职工困难户可领取补助,按家庭人口分配住房。单位还会对生孩子的夫妇发放一定数量的津贴,对双胞胎及多胞胎给予奖励。

1953年6月,新中国第一次使用科学方法开始全国人口普查,持续了整整一年的普查在1954年公布结果:大陆人口总数达到了5亿8260万人。在1949年到1953年的短短四年里,全国净增人口4600多万。新中国迎来了第一个生育高峰,一些有识之士也看到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潜在矛盾。

邵力子首提计划生育

1902年乡试中举。1905年入上海震旦公学求学,后转入复旦公学,结识于右任,成莫逆之交。1906年10月,邵力子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1907年春回国,与于右任等一起创办《神州日报》,宣传反清思想。1909年5月,他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第一个提出计划生育的人是一位绍兴乡贤、“和平老人”邵力子。早在20世纪20年代,邵力子就提出了中国要控制人口的观点。1954年9月17日,邵力子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作主题发言,他又一次在重大政治会议上就计划生育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说,人多是好事,但在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困难很多的环境里,人口应该得到控制,不控制人口,后患无穷;要大力传播有关避孕的医学理论,指导并供给有关避孕的药物。

作为国民党元老,1949年4月国共谈判破裂后,邵力子留在了北平,后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邵力子的母亲曾因不想继续生育而和丈夫分居长达十几年,邵的前妻也死于生育第六胎时的自行堕胎,所以,邵力子一直对生育问题很上心。

1950年初,邵力子同当时的卫生部长李德全有过一次长谈,他对当时流行的“光荣妈妈”的号召颇感忧虑,认为战争需要大量生产人口,但人口超速发展,终将使经济建设不堪重负。他明确提出了要控制人口的主张:“如不防患于未然,采取计划措施加以控制的话,则不仅影响建设,同时也影响民生,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但在当时的社会思潮下,这种议题只能被搁置。

1951年,邵力子回乡探亲,浙江绍兴农村一派安逸祥和,但满地奔跑的孩子之多,让他真切感受到中国未来的人口负担。1953年冬天召开的政务院会议上,邵力子首提计划生育的观点。他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演讲时曾说:“社会主义什么都有计划,生育更要有计划。计划生育,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能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富强。”

马寅初是邵力子的老乡和同龄人,他在50年代初回乡探亲后,对人口压力同样心有戚戚,以六十多岁的高龄投入大量精力对人口问题进行实地考察。当1955年邵力子与李德全去拜会马寅初时,马为两人观点的不谋而合而深受鼓舞,当场表示要把调查报告写出来,在人大会议上提出来。

同年7月的第一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上,马寅初便在《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的发言中,提出控制人口的“三步法”:第一步要破除“多子多福”等陈旧观念和封建思想;第二步实行晚婚,女23岁、男25岁结婚比较合适;第三步要有行政措施,生两个孩子有奖,生三个孩子要征税,生四个孩子征重税。

(马寅初,浙江绍兴嵊县(今嵊州市)人,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他曾担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员,新中国建立后曾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兼教授、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等职。1957年因发表“新人口论”方面的学说而被打成右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他一生专著颇丰,特别对中国的经济、教育、人口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有当代“中国人口学第一人”之誉。)

2.人口政策刚起步即中断

人口激增的现实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使得政府开始对人口问题逐渐重视起来。毛泽东的想法也慢慢发生转变,1956年他同南斯拉夫妇女代表团的谈话中提到:“夫妇之间应该定出一个家庭计划,规定一辈子生多少孩子,这种计划应该同国家的五年计划配合起来。目前中国的人口净增一千二百万到一千五百万。社会的生产已经计划化了,而人类本身的生产还是处在一种无政府和无计划的状态中。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对人类本身的生产也实行计划化呢?我想是可以的。”

1957年2月,毛泽东接见全国学联委员时又说:“中国的好处是人多,坏处也是人多。北京现在有三百六十万人口,将来要是有三千六百万人口,北京市长如何得了。你们将来当了市长怎么办?要安排工作,安排小孩子,解决交通运输问题,那时逛公园也要排队。”月底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专门提出:“政府可能要设一个部门,或者设一个节育委员会。”

根据毛泽东的这一指示,生育限制调查委员会于当年成立,标志着政府开始设专门机构研究人口问题。中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在1955年和l956年都出现了大幅回落。但一场汹涌的政治风暴很快打破了平衡。

1957年5月,整风运动开始扩大化,转向反击右派,知识界、科学界受到冲击,人口学界也不例外。马寅初这年7月15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新人口论》,被认为是“配合右派向党进攻”。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席卷全国,“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震天动地。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大办文教事业,男女老少都走上了工作岗位,一时呈现出劳动力短缺的假象。于是,“人手论”开始取代“人口论”。刚刚设立的生育限制调查委员会,再也没有做什么调查,刚刚起步的人口政策研究就此中断。

3.从重男轻女到“晚、稀、少”

“三年困难时期”过后,中国人口出现了灾难后的补偿性生育高峰。196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99‟,1963年、196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攀升,1963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33‟,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峰。

1963年,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提出,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就够了。同时在全国大力推行提倡晚婚,限制早婚,提倡男子28岁以上、女子25岁以后结婚。1964年,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毛泽东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人口的急剧增长让他看到了可能的危机。1965年1月9日,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斯诺问及此事:“主席对中国计划生育的进程感到满意吗?”毛泽东答:“不满意。在农村还没有推广,最好能制造一种简便服用的避孕药品。”

然而,节制生育的人口政策刚形成一定规模和声势,又被紧随而来的“文革”打断。十年**中,人口增长处于盲目无序的失控状态。1966年到l970年,每年出生人口高达2500万到2700万之间,五年时间全国净增人口将近一亿。

1971年,国务院转批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把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73年12月,中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提倡实行“晚、稀、少”政策。“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拉长生育间隔,两胎要间隔四年左右;“少”就是少生孩子,后来将“少”具体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这一生育准显示出了惊人的效力。以总和生育率(注:一个妇女一生生育孩子的数量)来衡量,1970年总和生育率为5.81,到1979年这个数字已降为2.75。

但是,即便如此,到70年代后期,我国人口已近10亿,人们普遍感到“人多了”,按照当时的人口增长速度,中国将在2000年超过12亿人口,经济上的压力会很大。国家领导层认为,有必要实行更为严格的一胎政治。“只生一个好” 的计划生育政策呼之欲出。

二、计划生育政策的问题

第一、时至今日,一胎化的人口生育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人口的持续发展为前提。要保证人口世代更替,目前发达国家需要总和生育率(妇女平均生孩子数)为2.1;由于非正常死亡率和出生性别比我国比发达国家要高,中国则需要总和生育率在2.3以上。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发现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22,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再次证实了1.3左右的超低生育率。中国人口从1950年的5.5亿增加到现在的13亿,尽管人口总数世界第一,主要是因为社会稳定太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平均预期寿命从35岁延长到73岁,并非都是因为我们生育率高。但是寿命不会无限延长。从五十年代中期至1991年,等到195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开始死亡,将出现一个长达三十五年的人口“泄洪”期,每年死亡两三千万。这意味着中国今后需要每年出生2000万以上的孩子才能缓解人口老化、防止人口锐减。由于晚婚、晚育、单身、不孕(卫生部承认中国原发性不孕率高达12.5%)等人群比例增加以及养育能力的限制,实际生育率往往远低于生育意愿。也就是说,现在中国的人口生育率已经开始负增长!

2.家庭独生子女化,让每一个家庭时时处于担惊受怕当中,已经成为引发社会各种矛盾的焦点。

“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独生子女人口占主体的社会本质上是风险社会。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其实也进入了一个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的风险积累和爆发并存的后计生社会,或者说是不得不直面生育率快速并大幅度下降后果的后计生时代。”北京大学人口学教授穆光宗就是反对“一胎化”的著名学者之一。他概括的认为,独生子女家庭至少存在“六大风险”:

首先是孩子的成长风险。主要是夭折、重病的风险。其次是孩子的成才风险。“独柴难烧、独子难教”。

第三是婚姻的冲突风险。独生子女婚姻家庭的不稳定性非常大的,家庭人际矛盾普遍难以调和,若激化则破碎家庭、单亲家庭将随之增多,从而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大。

第四是家庭的养老风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独生子女家庭老年父母依然面临生活照料风险、精神赡养风险甚至经济供养风险。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加,“421”家庭数量激增,调查显示:有35%的家庭要赡养4位老人,49%的城市家庭要赡养2~3位老人,如果独生子女下一代还是独生子女,那么第三代就要面对一对年轻夫妇最多赡养12位老人的局面。

第五是社会的发展风险。独生子女必然要走向社会,除上述风险外,其个性问题、非智力素质发展失衡、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也使未来社会的竞争力量、协作力、凝聚力受到巨大挑战。

第六是国家的国防风险。一旦发生战事或抗击自然灾害等,需要独生子女及其家庭奉献的时候,可能就是一个“严峻的话题”。比如说这次的汶川大地震,很多的家庭丧失了唯一的孩子,又丧失了再次生育的能力,于是对整个家庭精神上的打击就特别大。

因此,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性”就在于“唯一性”,面临不可预见的风险,很多家庭变得“不堪一击”、十分脆弱。

3.独生子女政策导致重男轻女现象日益突出,造成了大量妇女和儿童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而目前中国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例已达到116.9∶100,有的省份高达130∶100,而正常的人口性别比例应为102~107∶100。

由于我们传统的性别歧视,导致各国纷纷来领养中国女婴。荷兰三分之一的领养儿童来自中国,基本都是女婴。美国约有5万名从中国领养女婴,而且每年都会新增加6000多名。中国收养中心还向丹麦、芬兰、西班牙、法国、瑞典、冰岛、爱尔兰、荷兰、挪威、新西兰、英国、加拿大、比利时和澳大利亚14个国家开放。这些国家都纷纷到中国领养小孩,而且都是领养女婴。

长此以往,不仅造成了大量妇女和儿童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我们的性别失调现象会更加严重。这将是一个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我们必须重视之。

4.整个社会独生子女化,是导致中国素质教育怨声载道、痼疾难医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独生子女们生于安乐,能力急需提高。具体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学习目的的认识不明确,为父母学,为老师学,厌学的人占了相当的比例。

其次,由于孩子是独苗,全家老小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过高。

第三,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的学校背负着广大家长的殷切期望,只能牺牲孩子利益,顺势逐渐功利化。

第五、计划生育废止一胎化、实行两胎化政策是全社会广大民意的诉求,顺遂民意才是以人为本

独生子女的压力

空巢

失独家庭百万个

6万失独家庭50岁以上失独

关于计划生育政策争论的分析 篇7

关键词:计划生育,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权

自1978年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以来, 我国人口得到了有效控制, 但同时也由于人口问题, 使得我国的发展出现了诸多困境。出生率过低, 导致未来劳动力短缺问题。老龄化的社会问题。人口结构失衡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事实是无可争议的, 问题的存在一旦被感知, 肯定要加以解决。那么在对问题的构建中, 最终得出一个元问题, 即计划生育是否符合国情, 我们是坚持还是修改政策。

一、两种不同的观点

学界关于计划生育是应该持续或者进行改革的辩论早就已经开始, 现在依然继续着, 并且有更多的民众也参与了进来。从大的分类上, 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这种观点以胡鞍钢为代表, 这位中科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主张将生育多少子女的权利还给人民, 以“人权”为中心, 即生育权是人民的基本权利。第二种种观点。这种观点以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小平为代表, 认为我国暂时不能放松现行生育政策, 并且还要继续把城乡生育水平降到一对夫妇一个孩子, 即严格的“一胎化”政策。

二、两种观点的论据分析

政策建议的标准是根据用来支持政策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具体决策标准来考察几种理性选择。下面我将用政策建议的五个标准对这两种不同观点的论据进行分析。

(1) 效益。反对方认为从公共政策角度来看, 计划生育已经不适应了, 因为中国的在变化发展, 另外中国的各种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可以说在1980年前, 中国现代化的一大限制因素是过多人口, 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仍在提高, 这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最佳的时期。支持方认为目前人口形势依然严峻, 提出需继续坚持较为严格的计生政策, 使总人口较先控制然后减少, 提高人口素质, 加紧赶上欧美的人均国力、人均GDP和人均生活水平。

(2) 效率。反对方认为没有超过十年的政策, 一般我们国家的公共政策的周期是七到八年, 而且都是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客观来说, 这期间没有改变的就是这计生政策。从公共政策视角来看, 它已经不适应了, 因为中国的整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且中国发展的程度也在变化。计生政策属于公共政策, 它确实需要进行政策辩论。支持方主张恢复生育二胎政策, 用来解决老龄化的问题。他们认为计生政策是不可取, 因为它不利于如环境资源、就业、人均生活水平等问题的解决。

(3) 充分性。反对方认为我国人口构成、人力资源已经发生了变化, 这个政策当时被提出时, 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4年, 到2010年达到9年以上, 翻了一倍多。因此, 就不能简单地去看人口基数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 人力资本提高是个财富, 消费财富, 然后有消费市场, 又是一个发展的动力。所以, 公共政策也需要与时俱进, 适当地进行调整。支持方认为中国人口数量依然严重过剩, 如果人口数量没有的绝对降低, 中国无法从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等方面追上发达国家。他们还主张进一步降低生育率、加速实现人口零增长, 并且提出两个百年人口目标, 从而根本解决中国人口过多与人均资源长期紧张的问题。

(4) 公正性。反对方认为“随着生产与科技的发展, 现在的资源已足够承受人口政策的调整了。”目前的问题是, 进入21世纪后, 中国社会将面临的挑战是“加速的老龄化”和“加速的少子化”, 第一代的人口政策是以控制人口增长过快为目标, 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实际情况了。支持方始终坚持一胎政策是不能放开的。中国人口基数很大, 如果放开, 环境和资源都承受不起。只拿老龄化的问题要求放开生育政策, 没有考虑到环境、资源、经济的综合因素。

(5) 适当性。指一项计划的目标的价值和支持这些目标的前提是否站得住脚。这是考察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压力的缓解是否能有直接的联系。反对方认为社会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统筹的人口治理观, 必须突出一个中心, 就是以“人权”为中心, 而不是以“人数”为中心, 即生育权是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还要考虑到人口限制增长后产生的一系列的风险问题。支持方认为独生子女政策不一定会像有些人所担心的, 最终将会造成过重的家庭养老负担, “一胎化”生育政策与家庭负担加大、人口加速老化并没有必然联系, “二孩加间隔”的生育政策也有可能会出现宏观未能控制人口、微观也未能减轻家庭负担的后果。

三、争论后的思考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没有谁对谁错, 双方不一致的地方主要集中在目标上。支持方主要是用数据预测的方式展示人口与资源冲突的程度作为论据来进行说明他的观点, 目的是要达到人口与资源的平衡。反对方主要是用描述性的方式以社会现象作为事实论据, 目的是想要规避风险, 让人口结构达到平衡。而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威廉.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第二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1]威廉.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第二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马尔萨斯.《人口原理》[M].敦煌文艺出版社, 2007[2]马尔萨斯.《人口原理》[M].敦煌文艺出版社, 2007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带来投资机会 篇8

上证指数上期收于2314.16点,本周末收于2359.51点,上涨1.96%;股市动态30指数上期报收756.02点,本周末收于762.53点,上涨0.86%;其中股票组合上涨1.27%。

股市动态30指数自2008年1月1日设立以来,下跌23.75%,同期上证指数下跌55.16 %。本周股市动态30指数、股票组合均跑输上证指数。

本周十八届二中全会召开,大部制改革确定,铁道部可能并入交通部,二中全会主要任务是向3月份召开的人大和政协会议建议国家和部委的领导人选。本周首批转融券试点信息正式出炉,首批11家券商、90只标的个股融券总量接近流通市值一半,转融券的推出将显著增加市场做空的筹码。本期中小板指数上涨2.33%,创业板指上涨5.5%,中小板指、创业板指均强于大盘指数。

广电运通(002152)2月27日发布2012年业绩快报,2012年公司总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3.8%;净利润5.79亿元,同比增长9%,每股收益0.93元,加权净资产收益率21.5%。

银江股份(300020)2月28日发布2012年度业绩快报,2012年公司总收入14.6亿,同比增长42%,净利润1.18亿,同比增长43%,每股收益0.49元,加权净资产收益率15.9%。

二、股市动态30指数

本期暂不调整30成分股。

三、最新评论

国海证券研究所近期出了份《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分析》的策略研究报告。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大范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目前生育率约为1.6,显著低于世界生育率平均水平。在走过刘易斯拐点后,人口老龄化在快速到来,尽早放开二胎政策是目前社会的普遍共识,计划生育政策作为针对特定时期的社会政策在新时期有调整的必要。

如果计划生育政策放开,很多家庭会增加生育人口数,出生人口数量必然大量增加,由此会给一些产业带来极大的发展机会。影响最直观的是两大行业,即医药行业和婴幼儿用品行业。

医药行业中儿科用药、辅助生育等细分子行业将显著受益。新生儿的增多对儿科用药的需求增大。目前专门针对儿童的药品少之又少,多数都是成人药按体重比例来使用。同时儿童矮小等专科用药也将充分受益于二胎政策的调整。A股上市公司长春高新、山大华特、康芝药业、安科生物等均受益儿科用药的增加。目前,我国不孕不育症的发生率约10%左右,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后,许多年轻夫妇家庭势必会安排生育第二胎,辅助生殖作为受益于二胎政策调整最前端行业,将最先受益且市场空间巨大。比如促卵泡素等促性腺激素是极为重要的辅助生殖类药物,现有市场规模超过20亿元。A股上市公司丽珠集团、长春高新、通策医疗将受益辅助生育行业的发展。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后,新生儿的增加,将直接带来对婴幼儿用品需求的增加。近些年,婴幼儿喂养奶粉的比例不断提高,而且主要是婴幼儿专用奶粉,因此婴幼儿奶粉消费量扩张有望加速。近日新西兰乳品被检出低含量双氰胺,进口奶粉形象受损,饱受因三聚氰胺事件压抑的国内奶粉行业迎来发展的机遇。目前A股婴幼儿奶粉的上市公司主要是贝因美和伊利股份。同时儿童玩具市场也将面临大的行业增长机会,A股主要受益公司为星辉车模。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年表 篇9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说:“我看人类对自己最不会管理,对于工厂的生产,生产布匹,生产桌椅板凳,生产钢铁,他都有计划,对于生产人类自己就是没有计划,就是无政府主义。人类要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增长,有时候使他能够增加一点,有时候停顿一下。提议设一个委员会,节育委员会”。

1957年7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马寅初于1957年6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首先提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人口控制(非计划生育)。但当时人口控制并未真正实行,中国家庭生育未受政府影响。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中共扩大的八届三中全会的讲话认为:“计划生育,也来个十年计划。少数民族地区不要去推广,人少的地方也不要去推广。就是在人口多的地方,也要进行试点,逐步推广,逐步达到普遍计划生育。将来要做到完全有计划的生育。”

1962年,面对补偿性人口生育高峰,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接近7亿。经国务院批准,计划生育委员会成立,时任国务院秘书长周鑫荣兼任该委员会的主任。经历了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经济困难和人口低谷时期过去后,中国政府更加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并提出了降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目标。

1970年,全国总人口超过8亿。

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首次把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1973年7月,面对人口过快增长的严重压力以及“文革”中政府机构大多处于瘫痪状态的客观形势,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华国锋、吴桂贤、陈慕华曾先后兼任该领导小组的组长。而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机构,依然由卫生部代管。

1975年,毛泽东在国家计委《关于一九七五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上批示:人口非控制不行。国家制定了“晚、稀、少”和“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量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生育政策。由于措施有力,这段时间的计划生育取得了明显成效,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5.8下降到1979年的2.7。

1980年,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

1980年3月30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理论务虚会发表讲话,他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现在全国人口有九亿多,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我们要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但是即使若干年后人口不再增加,人口多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也仍然存在。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

1981年3月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成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并将其正式纳入政府序列,成为国务院的组成部分;陈慕华以副总理的身份兼任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198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强调“实行必要的奖励和限制,保证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12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耀邦做政治报告。其中明确提出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到本世纪末,必须力争把我国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以内。

1986年4月23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时,再对计划生育问题做出阐释:“中国对人口的增长实行严格控制,是从我们的切身利益出发的。这是中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外有些人希望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这是想让中国永远处于贫困状况。”

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现行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2000年3月,中央发布《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指出人口过多仍然是我国的首要问题,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以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转向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2001年12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了国家基本法律的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的颁布和地方条例的修订实施,标志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进入依法管理、优质服务的阶段。

上一篇:扫雪的经典美文下一篇:公司股权转让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