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语文教学反思(精选8篇)
《桂花雨》语文教学反思 篇1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
在《桂花雨》这篇课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默读、自由读、引读、范读、配乐读、师生、生生互读等方式进行诵读、品读。
学生通过自己去读,自己去接触范文,仔细揣摩,反复体味,内心融入,读出那浓郁而迷人的那场桂花雨,感受着作者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
整堂课教师以读代讲,以读促情的做法,获得非常成功。
《桂花雨》语文教学反思 篇2
苏教版四上第三单元
课堂实录
片段一
师:同学们, 预习时老师提了个问题:这是一场怎样的桂花雨?能说说吗? (生答略)
师:老师听出来了, 同学们读出了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 (板书:香) 这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 (板书:乐) 。这就是文字带给我们的滋味。这是一篇散文, 散文是需要好好地、反复地去读、去品的。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文字, 去读文字中香的味道, 乐的味道, 甚至更多的味道。 (板书:……)
片段二
(PPT出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 不说香飘十里, 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 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浸在桂花香里”是什么感觉?我们的教室前就有一棵桂花树, 最近我们每天都能闻到桂花的香, 怎么就能感觉到是“浸”在花香里了呢?先不说, 拿出笔来, 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在“浸”字旁把感觉写下来。
生:我觉得桂花香香得让人陶醉。
师:陶醉就是“浸”的感觉。
生:好香啊, 都把我熏成了香人儿啦, 一直香到了我的心坎儿里。
师:不仅闻到了香, 而且香味跑到心里去了。身心沉醉, 这就是“浸”的感觉呀。
生:在桂花香里仿佛我自己也成了一朵桂花了。
师:自己就是一朵桂花, 忘我的感觉!多美妙的感觉, 就是课文中这一个“浸”字呀!那怎么读能把自己浸在桂花香里的感觉读出来呢? (一生读)
师:好像还在香外徘徊。两个人读, 看看香味儿能不能浓一点。 (同桌齐读)
师:香味儿变浓了, 好像还不够。我请一组同学读, 能不能让香味变得更浓郁一些。 (一组学生读)
师:这回香味更浓了。全班同学一起读, 让这芬芳的桂花香飘满整个教室。 (全班学生齐读)
片段三
师:这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 让我们用心去品味。 (出示文中第三自然段) 读散文有好多种读法。会读的小朋友会从文字中看到画面。静静默读这段文字, 用心去品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默读)
生:桂花随着风儿在空中飞舞, 香味弥漫整个天空。
生:孩子在树下拼命地摇着桂花树, 她的身上全都落着桂花。她都陶醉在其中了, 沁人心脾的香味儿弥漫整个村庄。
师:真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你们想不想做这个摇桂花的小女孩啊?想不想体验这摇桂花的无比快乐啊?
生:想。 (全体起立。音乐。)
师:现在我们就是小女孩, 抓着桂花树干, 憋着劲儿使劲地摇。一阵阵的桂花从树上落下来了。这桂花像什么呀?
生:桂花像一阵很香很香的雨。
生:这桂花像一只只金黄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生:这些桂花像碎金一样从天而降。
师:孩子边摇边喊——
生:啊, 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
师:摇啊摇啊, 头上是桂花, 身上是桂花, 连小辫儿上也是桂花啦!孩子高兴地喊着———
生:啊, 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
师:这摇桂花真有这么快乐吗?
生:因为孩子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所以觉得很快乐。
生:因为孩子一想到桂花摇下来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 就觉得特别快乐。
师:这摇桂花呀真是一件乐事, 可作者为什么说是一件大事呢?
生:作者觉得摇桂花很有趣, 然后就天天盼望着摇桂花。
生:因为每年只有一次摇桂花, 对于她来说这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师:因为每年一次, 所以珍贵;因为能创造快乐, 就是孩子最大的事情。这摇桂花成了孩子最快乐的事情, 所以一直记在心里呢!
……
片段四
师: (PPT出示琦君照片与介绍) 本文作者琦君, 是著名女作家, 出生在浙江, 后在台湾居住, 又在美国定居。她写过好多文学作品。我们来读一读她的作品名 (《水是故乡甜》《烟愁》《橘子红了》《两只辫子》《一对金手镯》《阿荣伯伯》《母亲》……) 你能发现, 她是一个怎样的女作家吗?
生:她非常爱她的家乡。
师:是的, 《水是故乡甜》。
生:她虽然长大了, 但是有一颗童心, 她在回味童年。
师:我想《两只辫子》可能是写她的童年的。
生:她很怀念自己的母亲。
师:对!在她的文学作品中, 经常会写到母亲, 写到故乡、童年、亲人。琦君在写桂花雨的时候, 全家已经搬出了摇桂花的旧宅院子。当她在回忆这段童年时光时, 她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她的脸上又会是怎样的表情呢?请同学们静静地聆听老师朗读全文, 继续从文字中寻找带给我们的滋味。 (师配乐朗读全文)
师:你们听出什么滋味了?
生:我仿佛又闻到了那阵阵的桂花香。
生:作者和她的妈妈都非常思念故乡, 怀念故乡。
生:还很快乐。
师:有快乐, 有幸福, 更有思念!孩子们, 我们能想象, 当琦君写到家乡桂花树, 写到摇桂花, 写到父亲母亲, 她的脸上会是怎么样的表情呢?
生:也许脸上有些泪水, 但是她是微笑的, 因为她在回忆童年的快乐。
师:有笑有泪啊。她想着, 写着, 当她写到摇花乐时, 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她仿佛看见了一个小女孩摇桂花的情景, 那个小女孩就是她自己。
师:她仿佛又回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 这时的她会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快乐地喊一下呢?
生:我想一定会的。她会激动地喊:“啊, 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呀!”
师:她想着, 写着, 沉浸在童年的梦境里。也许她只是喃喃地对自己说———
生:啊, 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呀!
师:也许她什么也没说, 只是反复默默地念叨着———
生:啊, 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呀!
师:想着, 写着, 她记起了母亲说的那句话———
(PPT:外地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生齐读。)
师:孩子们, 你们能明白母亲的这句话吗?
生:其实, 旧宅院子里的桂花不见得比外地的桂花香, 她是思念家乡, 思念那棵桂花树。
生:这棵桂花树和她们全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已经成了她们家里的一员了。这桂花树, 就是家乡, 亲人呀, 所以母亲说家乡旧宅院子里的桂花最香。
师:说得真好, 让我们也深情地读一读。
师:学到这儿, 你们觉得这桂花雨还是一场什么雨?
生:一场难忘的桂花雨!
生:还是一场充满思念的桂花雨!
(板书:念)
师:为什么琦君的许多作品中都写到故乡、亲人、童年呢?一起读读她的心声———
(PPT:像林木花草一样, 怎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 忘掉亲人师友, 忘掉童年, 我宁愿搁下笔, 此生永不再写。———琦君)
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根, 家乡、亲人、童年……今天我们从桂花雨中品出了好多的滋味, 好文章就是需要我们不断去读的。读文字, 读作者, 读滋味……让我们多阅读琦君的作品, 书写自己的五彩人生。
教学谈
《桂花雨》是一篇散文。琦君的散文有一个风格:文字朴实淡雅, 就跟桂花一样, 朴实却芳香迷人, 越读越有滋味。散文的解读是多元的, 同样一篇《桂花雨》, 每个人解读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四年级的儿童在学习这一课时, 通过字词预习, 哪些已经懂了?哪些不懂需要教?课文会读了, 读到了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很容易读出来?哪些不容易读出来而确实存在、需要我思考并花力气去教的?这是一篇散文, 如何根据文体特点, 结合学生情况展开教学活动?这些都是需要我在备课之前考虑的。我想象中的散文教学的境界是师生深深地沉浸在文字的音韵、节奏中, 在文字的阅读与品味中, 在声音的聆听与画面的想象中, 感知文字的温度, 感悟语言的滋味、情感的滋味。基于此, 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通过多元阅读, 帮助学生建构阅读方式, 感悟一般散文的阅读方法是重朗读、重感悟、重体验和想象。
2.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把握全文香、乐、念的文心, 联系语境悟出文字带来的滋味和情感, 倾听作者心灵的声音。
3.充分发挥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的作用, 让学生获得自主运用学习方法的能力。
本课教学过程很简单, 首先教学预习后的字词, 接着在“这是一场 () 的桂花雨”的统领下, 按照“香、乐、念”三大阅读板块, 体会桂花雨香的滋味、乐的滋味和念的滋味。对不同的内容, 教学方法也不相同, “香”以进入文字品读滋味为主, “乐”以走入情境感受体验为主, “念”以聆听朗读还原情境为主。具体讲:
基于预习基础上的词语学习, 把学生本来已经会读的词语读活, 把词语的内涵读宽。
基于形象层面的桂花香, 把带有个体生活经验 (如教室前的桂花香的浸润体验与表达) 与文本拓展 (如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的朗读品味融入文字, 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这是学生在预习时无法体会到的。唯有对文字的深度阅读与品味, 才能懂得桂花不显山露水, 不喧哗张扬, 默默散发芳香, 扣动人的心灵的品质, 读出桂花香的特殊意味, 悟出作者文字的朴实、亲切与芳香宜人。这是一种基于文本文字体验的深度阅读。
基于情感层面的摇花乐, 是可以传染给正在学习着的孩子的, 因为这种快乐的方式在孩子们的身上都有过体验, 学生预习时会很容易找到这种“快乐”。教学中用表演的方式现场体验摇花的快乐, 目的是清晰地再现并熟悉文中一个个鲜活的场景, 这是作者在写作时最为清晰的画面, 也是孩子们在学习写作时需要掌握的一种场景描写方式。这样的教学, 既为“念”板块的还原情境作铺垫, 也让学生懂得阅读散文可以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还能帮助学生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学习表达生活的真实与亲切, 为课后仿照“摇花乐”片段, 以“ () 乐”为题, 写一段自己的童年生活作了指引。
基于作者层面的思念雨, 是学生在预习时不容易读出来的, 需要老师的引领。
教学中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还原情境, 逐渐帮助学生认识到文字是作者心灵的声音, 读作者和读文学作品一样重要。阅读中去聆听作者的声音, 语言, 表情, 用自己的心灵去接近作者的心灵, 特别是还原一个个已经熟悉的鲜活的场景, 从同样的场景中体会不同的滋味。听也是在读书, 那是用心灵的耳朵聆听。徜徉在文字与音乐的美妙境地里, 每一个孩子都能真切地感觉到作者的心跳和自己脉息的呼应。这是一种阅读意识的培养, 也是一种阅读思维的训练。
谈《桂花雨》教学 篇3
【摘 要】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建设活泼有趣、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感受语言带来的美感,陶冶情操。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学习写诗,学习做人做事,健康幸福地成长。
【关键词】语文教学 《桂花雨》 快乐学习 陶冶情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131-01
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凸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文能给学生以新、奇、美的艺术感受,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运用教材给学生带来这种情感体验,并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的情感世界;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本土,建设祖国的感情。
基于此,语文教师应该摒弃照本宣科的死板教学模式,要建设活泼有趣、丰富多姿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给语文课堂涂抹一道幸福的亮色。
“我想”,我的联想——
第十册第九课《儿童诗两首》中有一首《我想》,诗歌描绘了一个孩子一串奇妙的幻想,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极富韵律美,读来琅琅上口。在与学生交流了诗歌内容之后,在同学们充分朗读之后,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课文写一节诗,作为课堂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推荐一首最好的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很兴奋,叽叽喳喳议论开了,有模有样地写起来。不出十分钟,便有结果了,陆续的地在黑板上板书着:
我想把耳朵,放在小溪旁。听青蛙鼓乐,听小鸟歌唱,唱啊唱——那是春天的礼赞。
同学们的笔下,一首首稚嫩的小诗留在了黑板。赏析润色之余,我带着全班同学读起来。那一刻,我分明感受到这班孩子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他们在课堂上找到了学习的幸福。
“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花——
著名学者季羡林的一篇文作选编为第十册的25课。课文主要写德国人人非常爱花,他们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种花人在家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走在街上却能看到家家户户窗子前鲜花汇成的海洋。我引导学生在欣赏这篇隽永的美文,欣赏这种街景之余,感受到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幸福的境界。当然,这还不够,引导孩子们创造一种这样的境界更为重要。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两本书拿到班上,建立了一个图书角。自己的书给别人看,自己又看别人的书,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个活动让孩子们懂得:愿意付出,才能收获,愿意付出,收获幸福!
“桂花雨”,香的雨——
教学《桂花雨》的时候,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走进教室,检查完预习情况,教室里居然飘来一阵桂香。好香啊!附近应该有桂树。我从窗口望出去,看不见。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哪儿哪儿有。“附近有吗?”我要确定。“有!很近!”陆展楷回答很干脆。那还等什么?我便带上我的学生,排着队,迎着一路时浓时淡迷人的桂香,向着那棵未知的桂树进发。走了有五百米吧,前边的同学兴奋地嚷嚷开了:“在这儿!这儿!”我们站定,抬头看着这棵能“香飘十里”的树。这棵树种在一家院子里,两层楼高,很茂盛。淡黄色的花儿细细密密撒在枝丫上。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桂花了,我还是第一次看这么大棵的桂花树呢!突然门动起来,“吱呀”一声打开,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妇女探出身子。我赶紧上前解释,她笑着听了,便道:“那就进来看吧。”我心里一阵喜悦,赶紧命令孩子们不许乱动。我们高兴地看着桂树,欣赏着桂花。我则不失时机地指导他们观察——“‘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你们看,桂树笨吗?”他们认真看着,说不笨。“那作者为什么说它笨呢?”这个有点难,过了一会儿,才有学生试探着说:“大概是说比起梅树没有什么姿态吧。”回答得精妙!我又问:“‘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中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还要仔细寻找?仔细寻找是说花少,可是,我们看到的满树都是花呢。”孩子疑惑起来,沉吟片刻,有人
说:“可能刚开时花少。”也有的说:“地域不同,即使是同样的时间段,气候也会有差异。”同学们兴奋地议论着,小脸上眉飞色舞。正看着,男主人回家了,看见几个小孩正在地上找花儿,就说:“我来摇,一摇,就掉好多。”听说要摇桂花,我们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摇桂花啰!”那位大叔说着就抓着一根树枝摇起来,桂花便纷纷扬扬落下来,落在我们头发上、衣服上。孩子们眼睛都亮了,看着桂花,看着别人,伸开手掌去接。我便朗诵起课文中的句子:“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同学们和了一句:“好香的雨啊!”这时的我,这时的孩子,都醉在桂花的馨香
里……我们要回了,我教孩子们向那对夫妇道谢。那位大叔便找来剪刀,说剪一些给我们带回来。“啊——”孩子们幸福地尖叫着,鼓起掌来。剪了好多,孩子们接到的花枝都交给我,我要在课堂上分给每个人。
我们带着桂花回到教室,在浓浓的花香中我们读起了课文——“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我们的表情是快乐的,我们的心是幸福的。我们爱上了课文中那棵寄托着作者浓浓乡思的桂树!爱上了离学校五百米的那棵桂树!我们还爱上了和桂树生活在一起那对夫妇……书里书外的桂花树哦!我要教我的学生把今天的见闻写成一篇习作,题目就是《寻花乐》!
《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4
一、指导学生读出喜爱:
课文的第一小节主要写了作者最喜欢桂花。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时,我就是抓住了“最”字进行做文章,问学生作者最喜欢桂花的什么?学生开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其实作者除了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外,还喜欢桂花的“谦虚”,“不爱张扬”。开始学生回答不出,我就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一遍下来,学生举手了,找到了课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与繁花争艳”等,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导学生读出快乐:
课文的第三小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以及母亲和全村人的浓浓的乡情。虽说这节是重点段落,因为有了上次姚老师上课的经验,所以和学生同摇同乐,觉得很是开心,特别是学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摇花时的句子和缠着母亲要摇花的样子,学生很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三、指导学生读出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这两段的学习,我学着姚老师的样子,一开始就拎出来,在精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朗读,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将这两段话提出来,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5
《桂花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
依照新课程的要求,我感觉应当遵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把焦点放置在学生身上,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然后思考相应的对策。为此,我尽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手段,引导孩子们多读,在读中悟,在读中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最后,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自己难忘的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上《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6
终于上课的铃声开始敲响,听课的老师陆陆续续走进教室,孩子们端坐位上,我们开始了这节公开课。
首先我从复习导入开始,让孩子们说一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什么?孩子们说出了桂花香和摇花乐两部分内容,接着我就让孩子在课文中寻找为什么要摇桂花以及摇桂花对琦君一家的快乐。
然后按部就班地学习琦君、母亲、父亲以及全家的摇花乐。其中对于琦君的摇花乐我采用抓动词,抓语言描写,体会摇桂花对琦君来说的妙处,而对于母亲的描写我则通过拓展方式,来激发孩子想一想,为什么编者要删除原文?对于描写父亲的文字,我重点采用带领孩子诵读父亲写的绝句来完成,通过诵读,配阅读,让孩子把诗歌读成一幅图,一幅画。
接着是感受“吃花”的妙处。课文中写了桂花晒干之后可以吃,做桂花卤,做糕饼,泡茶喝,所以全年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桂花的香气中。接着我出示琦君的`原文中描写“吃花”的句子,让孩子感受食桂花的乐趣。
最后是母亲的思乡情的感悟和升华。首先抓母亲为什么会说“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让孩子们感受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情有独钟。接着进行拓展,母亲还会说――的再好,也比不得。让孩子懂得故乡好,思乡情。接着我通过古诗文中描写月亮诗歌的拓展来,让孩子们明白,只是同样的物品,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说法呢?最后我出示余光中的《乡愁》让孩子感受思乡情,故乡意。
这节课获得了大家的一直好评,但是我心中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比如我利用希沃白板上课,课前掩饰课件的时候,把关于“捡”和“拣”的同义字区别的内容拖到应该放的位置,结果忘记返回了,可是我因为当时没有多想,又因为时间的关系,所以导致我在这一环节出现了失误。
关注孩子不够全面,坐在进门的张哲一同学居然睡着了,可是我一开始没有看到,还是坐在其旁边的校长发现他睡得正香,我发现之后,喊醒他啦。
备课还是不够充分,宁可的“宁”是多音字,我当时居然读错了,感觉很遗憾。后来还是孩子读对了,我进行了纠正。
《桂花雨》语文教学反思 篇7
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 联系生活实际, 领悟课后练习中重点句子包含的意思和情感。
3. 品味文本语言, 由景入情,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三、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1) 齐读课题
(2) 看着课题, 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指名说。
师:多美的桂花雨呀, 你觉得琦君的心情怎样?
这节课, 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那花雨缤纷的世界, 去和作家琦君一起分享那摇桂花的快乐。请同学们快速打开课本, 轻声读一读课文2~4自然段, 画出描写摇花乐的语句。
(通过回忆画面唤起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再经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变换角色体会作者的感情, 以此激发学生细读文本的兴趣, 并且依据文本的特点以一个“乐”字作为教学的支点, 为学习文本奠定基础。)
2. 交流感悟
(1) 琦君摇桂花时是怎样的情景呢?指名学生读出描写摇桂花情景的语句:“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呀!”
(1) 从这段话中, 你能体会到“我”怎样的心情?你是从“我”哪些表现中感受到的?
学生交流:a.从“乐了”感受到开心。
b.从“帮着……帮着……使劲摇”感受到喜欢。
c.从“啊!好香的雨呀”感受到惊喜等。
(师点评:从心情描写体会到的, 带着感受再读有关句子)
把自己的感受放进文中齐读这一段话。
师:还有谁也对摇桂花这件事感到快乐?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指名读句子, 谈体会, 并有感情地读有关的句子。
过渡:桂花到底有什么魅力, 让“我们”一家都喜欢它, 尤其是让“我”如此欢欣、如此激动?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快乐, 通过评价使学生明确作者从动作、语言、心情等方面写出自己摇桂花的快乐, 并通过指导朗读把这份快乐表达出来, 顺利过渡到探究作者快乐的原因, 同时也为下面即将进行的想象说话作好铺垫。)
3. 感知桂花香, 体会“乐”的原因
(1) 你认为是什么让“我”快乐?
学生交流:桂花很香。师进一步追问, 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学生读出。
(1) 桂花开得最茂盛……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2) 啊!……好香的雨呀! (等)
重点引导品读 (1) 句, 句中哪些词让你感到桂花香?通过朗读、评价来品味语言, 感受花香, 从而领悟“浸”的含义。
小结过渡:这么香的桂花落得“我们”满头满身, 所以“我”乐。板书:乐。
(2) 你认为桂花雨的魅力还表现在哪里?
交流。
(1) 桂花朵朵完整、新鲜!
是的, 这是桂花的外形特点。如果把这个特点和它的香气特点联系起来用一句话表达可以怎么说? (引导学生用“不但……而且……”表述桂花的香气迷人和秀色可餐。)
学生自由说。
(2) 桂花可以做成许多好吃的, 具体说一说。除了课文说的, 你还知道桂花有哪些用处?
指名说。
师:是呀, 桂花丰收了, 人们把它做成各种食品或用品, 于是, 全年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孩子们, 你们看 (出示句子) , 文中有两句都写到了桂花香, 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学生比较。
第一句就指桂花香;第二句既指桂花香, 又指各种食物的香甜, 还指桂花带给人们的幸福生活, 也就是全家一起高兴、一起忙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一起读读, 体会桂花给“我们”带来的幸福。
(3) 过渡:桂花不仅香气迷人, 它还带给我们幸福的生活。此时你对摇桂花带给“我们”的欢乐幸福一定有更深的体会, 可惜文中没有具体地写出来。老师有个建议: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来到那棵桂花树下, 亲自去体会体会。
出示句式:桂花纷纷落下来, 落到我头上, 给我戴上了漂亮的蝴蝶结;落到我脸上, ____;落到我肩上, ____;落到……
音乐响起, 学生想象补充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补充的句子。
(4) 带着这种幸福快乐的感受再次配乐诵读摇花乐一段。
(文本的解读既不能停留于文字的表面, 也不能由老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探究。为了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这一环节的教学应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一是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细细品味, 比如通过领悟“浸”的含义感受花香;二是通过比较两处桂花香的异同, 掌握联系上下文感悟语言的方法, 体会第二句中桂花香中包含的丰富内容。同时, 通过朗读训练和想象补白桂花飘落时的情景, 深化对文本的感悟, 并把这种感悟表达出来。)
4. 透过桂花香, 感悟思乡情
过渡:老师还有个秘密没告诉你们。同学们知道吗, 琦君家的桂花是天下第一香!她的母亲可以证明。
出示句子:外地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为什么琦君家院子里的桂花这么香呢?
(1)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师相机引领:媒体介绍写作背景。
听了老师的介绍, 再读这句话, 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2) 学生交流新的感受。
(3) 出示句子:外地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得家乡的桂花香;外地的生活再幸福, 也比不得家乡____;外地的____, 比不得家乡____……
指名补充句子。
小结:作者之所以念念不忘童年的摇花乐, 那是因为缤纷的桂花雨寄托着她绵绵的思乡之情。
板书:思乡。
(母亲的话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为了深刻地领悟其话语中浓浓的思乡之情, 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琦君家院子里的桂花这么香, 教师相机点拨, 并借助媒体介绍写作背景, 在此基础上注重联系生活运用, 通过出示句式进行说话练习, 加深对思乡之情的感悟。)
5. 读诗悟意, 深化情感
最后, 让我们再次带着对桂花雨新的感受诵读这些诗句吧。显示文中诗句: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1) 齐读、指名读。
(2) 这首绝句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个题目, 如果让你给加个标题, 你准备怎么加?为什么? (学生交流, 师相机点拨评价)
(这首绝句是浓缩了幸福生活的画卷, 饱含作者浓浓的思恋故土的情感。课文最后巧妙地以此作结, 等于回溯全文, 再次升华作者的情感, 也让学生领悟文本充满诗情画意和强烈情感的写作特色。)
6. 作业
写一件使自己快乐的往事, 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板书:
桂花雨
香
乐 思乡
《桂花雨》语文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简单语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71
笔者无意否定小组合作课堂模式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重要性,也没有质疑生本课堂学习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的作用,笔者推崇于永正老师提出的“简单语文”的教学理念,只是想摒弃课堂中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框架与桎梏,主张扎扎实实、简简单单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
一、凸显朗读,“简单语文”看似简单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一书中,分析杨巧云老师教学成绩突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她仅仅围绕两点——读和写。的确,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能力,陶冶情操,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朗读技巧,还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教学《桂花雨》一课时,笔者一改往日事无巨细地肢解课文的做法,把大部分的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朗读,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一遍朗读,学生们在大概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勾画出了“拙、撮、檀、卤”几个生字,还主动查字典对它们进行理解。另外,模仿课文句式,学生们还运用“飘香十里”“迷人”“尤其”等词语写句子。
朗读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理解“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读给同桌听。
读第四遍、第五遍的时候,学生们开始深入思考“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一句中“浸”字的奇妙,体会作者后来从外地回家时,为什么“总是”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凸显朗读,看似非常简单,但离不开教师精心的课前预设,导入环节的情境设置、情绪调动,以及朗读过程中的及时指导、把握生成。
二、由表及里,“简单语文”不简单
对传统的语文课堂产生较大影响与冲击的,当数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教学建议与策略。韩老师主张,学生可以读教材,读儒家经典,能读得懂的读,读不懂的也要读,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积累素材,夯实语言与人文基础。很多人把韩老师的海量阅读作为“简单语文”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有在两者之间画上等号的趋势。在笔者看来,海量阅读必不可少,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由表及里地进行阅读指导也同样必不可少,以教材为本,课堂为基,辅以海量阅读,才能真正让“简单语文”不简单。
在《桂花雨》的课堂上,在凸显朗读的课堂基础上,笔者由表及里,主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下面两点内容:
1.课文中,作者主要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帮妈妈摇桂花的事。题目“桂花雨”的意思是说很多桂花纷纷落下,就像下雨一样。
2.文章紧抓“摇桂花”这一童年趣事,重点流露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愁,还有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眷恋。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课文,不仅对升华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艺术、语文素养大有裨益,还可以深层次地让他们充分领略文字的魅力,激发阅读兴趣。后来,学生在课外阅读《三毛流浪记》《万花筒》《我不是坏孩子》等读物的时候,养成了复述故事内容,思考故事主题的阅读习惯,这对他们今后的阅读意义深远,我为此深感欣慰。
三、一课一得,“简单语文”不简单
新课程背景下,追求高效的教学课堂成了每一位语文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各种新颖的课改理念、创新教法、模式构建都是基于这一目标进行的。笔者主张,“高”并不是“多”,一课一得,围绕一个课堂重点,提纲挈领,一步一个脚印,让课堂效率与学生能力呈螺旋式上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不二法宝,也让“简单语文”不再简单。
在由表及里阅读指导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将题目“桂花雨”改换成“桂花香”,并围绕“香”字展开教学,一课一得,构建了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堂。
1.“桂花盛开的时候……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一个“浸”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桂花香不仅弥漫在作者的童年记忆里,更弥漫在整个村子的每一个角落里。
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难道真的是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吗?显然是母亲的思乡情绪使然。
总之,“简单语文”只是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堂的一个称谓,在当今热闹、喧哗的语文课堂下,它折射出了我们对语文课堂本质的体察与追寻。《桂花雨》这篇课文,在“简单语文”这个领域带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桂花雨》语文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05-16
语文——《桂花雨》10-12
五年级语文上桂花雨06-04
小学语文《桂花雨》优秀教案05-17
小学二年级语文雨后教学反思及评课稿10-14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案例反思)08-17
高三语文反思教学11-15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05-13
语文《猫》教学反思05-26
语文《马诗》教学反思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