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桂花雨》(共12篇)
语文——《桂花雨》 篇1
12.桂花雨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能力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重点学写“拣、谢”两个生字;认会二类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文中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一句话的意思,并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难点)切入点和主线问题:
桂花雨是什么样子的? 语言文字训练点:
“桂花开得最茂盛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拓展读写:
余光中的《乡愁》,鲁迅《朝花夕拾》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至少三遍以上,做到正确、流利。
2、自学生字词,找出读不准,不会写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小组内进行认读、检查。
3、思考并笔答:桂花雨是什么样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见过雨吗?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生读课题。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桂花雨是什么样的?(预设: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3、作者笔下的桂花雨是否和同学们想像的一样,赶紧打开课本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默读全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的音,读好课文中的长句。(2)根据上下文,试着理解词语意思。
(3)读通课文,并能大致地讲讲课文写了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词语
左右 新鲜 感谢 尤其 吩咐 帮忙
仔细 姿态 沉浸 即时 拣去 糕饼 ① 指名读,正音。
②哪些词语你已经理解了? ③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3、质疑问难
(师介绍琦君,原名潘希真。1918日年生,浙江永嘉人,现当代女作家。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词学大家夏承焘先生。1949年到了台湾,曾在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后来定居美国。出版的散文集、小说集和儿童文学作品有30余种。)
4、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预设:作者记述了童年时候与母亲一起摇桂花的事情)
四、指导书写
1、分析字形
2、描红体会间架结构
3、指名交流:同学们,在今天所学的词语中,有没有什么地方要特别提醒一下你的伙伴的?(预设:全班交流“尤”最后不要多加一撇,“拣”右边不要写成“东”)
五、作业设计:
1、完成《习字册》中关于本课的内容
2、推荐阅读:余光中的《乡愁》、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朝花夕拾》,林海音《城南旧事》,去感受不同作者对故乡同样的怀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桂花雨》,感受到了桂花的香。正是这迷人的香气吸引了作者,使作者深深地喜欢上了桂花。
2、作者是怎么写的呢?(齐读有关句子)
3、桂花的香味让作者久久沉醉,但摇花更给她带来了无穷乐趣。
4、这一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桂花雨》,去品味作者童年时的摇花乐。
二、整体感知,学会抓内容
1、体会桂花之香。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2)交流,师相机出示语句。
A、“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桂花香的特点?(预设:“太”是非常的意思,说明桂花的香气很浓郁,非常迷人。)
谁还勾画的有关桂花香气的句子?
B、“桂花开得最茂盛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理解“香飘十里”的意思。体会“浸”的表达效果,引出第四节中的句子“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学生理解“全年”的意思:每当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人们沉浸在花香里;不开花时,人们用它泡茶做糕点,整个村子全年也都像被浸泡在花香里似的。“浸”是泡、沉浸的意思,说明了桂花的香气真的是无处不在的。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时香,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3)指导学生读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把桂花的香和甜通过读表达出来,把邻里之间的和睦,整个村子幸福的生活读出来。
2、感受作者摇花之乐。
桂花的确很香,作者很喜欢它。其实最让作者高兴的事是──帮妈妈摇桂花
1)小组合作,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具体写我“摇花乐”的句子。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作者摇桂花的快乐?用“——”画出。(2)交流,师相机出示语句。
A、出示作者想摇花的句子:“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体会作者想摇桂花的急切心情。① 请同学分别扮演“我”和母亲,抓住“大事”,读出“我”的快乐。
② “老是缠着”让你体会到了什么?你生活中有没有缠着父母的事情?联系生活实际讲一下。③ 那作者是怎么缠着母亲问的呢?
B、出示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①“我”抱着桂花树使劲摇的时候心里在想些什么?
② 这句话中,哪里让你感受到了我摇桂花的快乐?(从“铺”、“抱”、“摇”等动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摇花乐”。两个“帮着”:体会小作者非常西画摇桂花,忙的不亦乐乎。“铺竹席”:怕花脏了,突出对桂花的喜爱;“使劲”:想多摇些桂花,那份高兴劲。)③ 指名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C、出示句子: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 读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② 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学生可能有过淋雨的经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与课文中“桂花雨”的飘落有相似之处。可让学生由雨及花,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和感受。)
③ 作者在文中一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表明这句话是喊出来的,这是在怎样的喊啊?(高兴、激动、兴高采烈、拍着手、蹦着跳着„„)
④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朗读要求:语速较快,读出兴奋和快乐,以体会出作者的情感。⑤ 沐浴着纷纷飘落的桂花雨,呼吸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气,享受着摇花乐的仅我一人吗?(父母亲及整个村庄)
A、“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从这些句子中你能读出什么呢?(母亲对待摇桂花很慎重,对待摇下来的桂花更是倍加珍惜。从“没开足,摇不下来”“赶紧”“洗净双手”“撮”“水晶盘”可以感觉到。)
B、“父亲点上„„缤纷入入梦甜” 人在高兴时都会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父亲高兴了就吟诗作对,出示父亲的诗: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请同学们品读父亲的大作,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竞:赶紧,忙着 解:明白,体会)说说你从哪些字词可以感受到父亲心中掩抑不住的喜悦?(庆丰年 摇花乐 入梦甜)
过渡:从父亲的诗中可以看出,我们一家人,摇落了桂花都有了各自的收获,我收获了童年的欢乐,母亲收获了对一家人爱的表达,而父亲则收获的爱女的欢乐和浪漫的诗意。这桂花仅仅是给我们一家人带来了欢乐吗?(整个村庄,“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4.桂花真是香,我不禁又想起了作者在树下的赞叹。出示:好香的雨呀,它香了(香了母亲洗净的双手、那水晶盘子、父亲的诗意、整个老宅院、整个村庄、我的记忆、我的童年、我们手中的课本、我们的心扉)
3、感悟母亲的思乡之情。
1、师:母亲喜爱桂花,作者深知这一点,每次回家,他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每到这时,母亲总会说:(齐读“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院子里的金桂”)
2、为什么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引导学生品读句子,让学生明白并不是花不如故乡的香,而是感情不如对故乡的亲;进而感受到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母亲眼里,月是故乡的明,人是故乡的亲,花也是故乡的香。
3、是的,假如这时候有人对母亲说:这里的水真甜,母亲会说:这里的 再,也比不上 ;这里的蔬菜真新鲜,母亲会说:这里的 再,也比不上 ;这里的人真亲,母亲会说:这里的 再
,也比不上。假如作者旅居美国后,打电话给母亲,告诉母亲这里的生活很好,母亲会怎么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4、是啊,“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还有什么能超越这种思想的情感呢?读(语气舒缓,读出其中的怀念之情)。
5、总结:当我们长大以后,也许会因为种种原因远离家乡,在外学习工作;也许会远离国土,在异国漂泊。但我相信,你们会与琦君一样,把家乡、祖国深深地藏在心里。在回忆中品味我们的美丽人生!
三、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孩子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是香甜,是快乐,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让我们感受着她的情思。
2、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要求:语速应该舒缓一些,以体现对童年、故乡的无限遐想和怀念。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查阅有关回忆童年或思乡内容的诗文读一读。
3、拓展延伸: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板书设计】 香 迷人 浸 桂花雨 乐(摇花乐)(言、行)情 怀念、热爱家乡
语文——《桂花雨》 篇2
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都编选了这篇文章。但笔者细读之下发现, 两个版本的编者在对原文的选择上表现出了较大差异, 使两个文本呈现出“和而不同”的气象。
一、“乡情”“童乐”各有所重
人教版教材侧重表现“浓浓故乡情”, 童乐蕴其中。文本更多地保留了原文的结构, 让我们能更全地看到原文作者行文的思路。文本浓浓的故乡情溢于字里行间, 仅“故乡”一词在文中就出现三次。“中秋节前后, 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这是文本第一节的内容。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 是思乡的节日,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此时自然想起“故乡”。文章以中秋节前后故乡的桂花盛开开篇, 那浓浓的乡情, 如那浓浓的桂花香气一样渐渐地弥漫开来, 将读者浸染其间。中秋节富含的人文情愫和着桂花散发的高雅芬芳的香气, 为全文打下了浓郁、唯美的情感基调。
苏教版教材偏重表现“悠悠童年乐”, 乡情蕴其中。编者在编选时淡化了有关故乡和全家搬到杭州的情节, 在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回忆中透露出对家乡的怀念。“小时候, 我最喜欢桂花”是文章的第一句, 以写“喜欢桂花”开篇, 一个“喜欢”直奔主题, 开篇明旨, 为写童年之乐定下基调。文章接下来着重写了“摇花之乐”。文本如此编选减少了头绪, 突出了主题, 使文章结构更简单, 脉络更清晰, 文气更通畅, 更适合中年级学生阅读。
二、“邻里之情”和“风雅之事”各有所重
人教版教材为表现“乡情”的主题, 编选了母亲为多收桂花送给邻居而担心来台风的情节。文章的第三节这样写道:
故乡靠海, 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 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 嘴里念着, “只要不来台风, 我就可以收几大箩, 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 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 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故乡的海, 故乡的人, 文中母亲念叨着的是“收几大箩, 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 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多么善良的母亲, 多么朴素的愿望, 多么感人的情景, 多么难忘的乡情。那份感情是令我们羡慕的, 向往的, 感动的。所以才有后文中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真的是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更香些吗?恐怕不尽然。母亲这么认为, 这么说, 是因为这里不是“故乡”, 没有“胡家老爷爷和毛家老婆婆”, 它的香气里没有挂念, 没有“乡情”啊!
苏教版教材为了强化“童乐”主题, 编选了父母亲焚香吟诗的场景:
母亲洗净双手, 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 父亲点上檀香, 炉烟袅袅, 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 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金黄的桂花盛在晶莹剔透的水晶盘里, 随着袅袅的青烟, 檀香燃起来了, 它的香气和桂花的香气混合在一起在屋中弥漫开来。在这淡雅的清香中, 父亲的诗句悠然传入耳畔……浓郁的花香使人陶醉, 悠悠的檀香使人超脱, 一家人收桂花时的“快乐”跃然纸上。在父亲抑扬顿挫的诗句中, 文本营造出清雅、静谧、祥和、幸福的意境, 怎一个“乐”字了得!
三、不同年级, 教学目标不同
人教版教材将《桂花雨》编选在五年级上册。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五年级作为第三学段的起始年级, 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人教版教材在编选《桂花雨》时基本保留了文章的行文框架, 让学生在阵阵花香中感受作者那难舍乡情的同时, 学习作者在文章的起承转合中表情达意的方法。
苏教版教材将《桂花雨》编选在四年级上册。对于第二学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苏教版教材在编选时突出主题, 减少头绪, 表现童年之乐, 也就更符合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语文——《桂花雨》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简单语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71
笔者无意否定小组合作课堂模式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重要性,也没有质疑生本课堂学习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的作用,笔者推崇于永正老师提出的“简单语文”的教学理念,只是想摒弃课堂中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框架与桎梏,主张扎扎实实、简简单单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
一、凸显朗读,“简单语文”看似简单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一书中,分析杨巧云老师教学成绩突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她仅仅围绕两点——读和写。的确,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能力,陶冶情操,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朗读技巧,还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教学《桂花雨》一课时,笔者一改往日事无巨细地肢解课文的做法,把大部分的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朗读,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一遍朗读,学生们在大概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勾画出了“拙、撮、檀、卤”几个生字,还主动查字典对它们进行理解。另外,模仿课文句式,学生们还运用“飘香十里”“迷人”“尤其”等词语写句子。
朗读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理解“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读给同桌听。
读第四遍、第五遍的时候,学生们开始深入思考“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一句中“浸”字的奇妙,体会作者后来从外地回家时,为什么“总是”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凸显朗读,看似非常简单,但离不开教师精心的课前预设,导入环节的情境设置、情绪调动,以及朗读过程中的及时指导、把握生成。
二、由表及里,“简单语文”不简单
对传统的语文课堂产生较大影响与冲击的,当数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教学建议与策略。韩老师主张,学生可以读教材,读儒家经典,能读得懂的读,读不懂的也要读,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积累素材,夯实语言与人文基础。很多人把韩老师的海量阅读作为“简单语文”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有在两者之间画上等号的趋势。在笔者看来,海量阅读必不可少,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由表及里地进行阅读指导也同样必不可少,以教材为本,课堂为基,辅以海量阅读,才能真正让“简单语文”不简单。
在《桂花雨》的课堂上,在凸显朗读的课堂基础上,笔者由表及里,主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下面两点内容:
1.课文中,作者主要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帮妈妈摇桂花的事。题目“桂花雨”的意思是说很多桂花纷纷落下,就像下雨一样。
2.文章紧抓“摇桂花”这一童年趣事,重点流露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愁,还有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眷恋。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课文,不仅对升华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艺术、语文素养大有裨益,还可以深层次地让他们充分领略文字的魅力,激发阅读兴趣。后来,学生在课外阅读《三毛流浪记》《万花筒》《我不是坏孩子》等读物的时候,养成了复述故事内容,思考故事主题的阅读习惯,这对他们今后的阅读意义深远,我为此深感欣慰。
三、一课一得,“简单语文”不简单
新课程背景下,追求高效的教学课堂成了每一位语文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各种新颖的课改理念、创新教法、模式构建都是基于这一目标进行的。笔者主张,“高”并不是“多”,一课一得,围绕一个课堂重点,提纲挈领,一步一个脚印,让课堂效率与学生能力呈螺旋式上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不二法宝,也让“简单语文”不再简单。
在由表及里阅读指导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将题目“桂花雨”改换成“桂花香”,并围绕“香”字展开教学,一课一得,构建了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堂。
1.“桂花盛开的时候……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一个“浸”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桂花香不仅弥漫在作者的童年记忆里,更弥漫在整个村子的每一个角落里。
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难道真的是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吗?显然是母亲的思乡情绪使然。
总之,“简单语文”只是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堂的一个称谓,在当今热闹、喧哗的语文课堂下,它折射出了我们对语文课堂本质的体察与追寻。《桂花雨》这篇课文,在“简单语文”这个领域带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语文——《桂花雨》 篇4
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了,来到王大伯的桃园里,你们会看到什么?
生:又大又圆。
师:那我们课本中是怎么说的?
生:桃园真美,我好象闻到了花香。
生:王大伯的桃园红云片片,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它们在花间飞舞着,
嬉戏着。
师:我和小伙伴们在盼望些什么?
生:盼望着桃园里的桃子又大又甜。
师:我不仅盼望着桃子长得更大,而且我和小伙伴们还在嬉戏。
师:谁来读这一小节,带我们到桃花盛开的桃园走一趟,感受桃花的美
丽。
师: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图片,然后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来到桃园,
五年级语文教案《桂花雨》 篇5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像课文描述的情景,理解母亲的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桂花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对桂花的了解吧。
2、揭题:桂花对于本文的作者琦君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主要内容。
3、文中的哪一段具体描写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呢?
三、自读自悟,体会“乐”
1、学生自学第5自然段,找出体现作者“乐”的词句。
2、交流:哪些词句体现了作者的“乐”?
3、看画面,想像情境,带着“乐”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4、桂花带给琦君的“乐”,又何止表现在“摇”呢?想想看,桂花还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乐趣?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体会桂花带来的其它乐趣。
5、汇报交流:闻花乐、送花乐和品花乐,结合指导朗读。
四、想像情境,感悟“思”。
1、琦君读中学后,搬到了杭州。杭州的桂花怎样呢?生找句子。
2、可母亲却说―――(引读)
3、母亲为什么这么说?你能想像出母亲当时的神情吗?指导朗读。
4、在母亲的眼中,杭州还有什么比不上家乡?
5、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拓展: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知识点 篇6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飘飘桂花雨 飞扬诗与情 篇7
一、聚焦一个字,读出味道
于永正老师曾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阅读教学中,细细地品一品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是学生、文本、教师和编者之间进行对话的有效途径。课文中写道:“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为了突出作者是那样急切地盼望摇桂花的心情,我在课堂紧扣一个“缠”字,师生互动,展开教学。
教师:好,现在你们就是小时候的琦君,我来当“妈妈”,谁来缠一缠我?学生1:【着急地】“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教师:你脸都红了,真是急!学生2:【拉拉我的衣服】“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教师:你是迫不及待了。学生3:【皱着眉,欲哭】“妈,怎么还不摇桂花?!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课堂教学中,师生演读小琦君“缠”母亲摇桂花的情景,巧妙地把学生的童年生活体验与文本中小琦君的生活情境发生连接,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共鸣。学生品味语言时融入了自己的个性进行解读,从而能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之情。
二、品味一句话,融入情境
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充分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磁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课文中“摇桂花”是课文内容的重点,深入体会“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因此,教学这一部分时,我紧紧扣住“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展开教学过程。
教师:“孩子们,都站起来,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高高的桂花树下。看,满树的桂花呀!伸出手,我们也来尽情地摇一摇吧!”学生一听,可带劲了,立即起立伸出手摇桂花。
【欢快活泼的音乐响起来】请大家想象一下桂花纷飞的情景:教师:看啊,桂花纷纷落下来了。你想,这朵朵桂花像什么?学生1:桂花像金色的蝴蝶。学生2:桂花好像是金光闪闪的小星星。学生3:飘落的桂花就似一只只飞舞的金蝴蝶。师:黄黄的、小小的花瓣飘落下来,飘到我们的头上,飘到我们的脸上、衣服上,你感受到什么?学生1:太香啦,朵朵桂花如同闪光的精灵向我飞来,太美了!学生2:多么迷人的桂花雨啊,我想大声喊一声:时间就这么定格吧!学生3:下桂花雨了,地上都是桂花金啊!好香好美啊!学生4:好迷人的桂花雨呀,我都翩翩起舞了,桂花雨,你快快下吧!
要真正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创设文本表现的情境,让学生的身心入境方能入情。在“摇花乐”这段中,通过语言、音乐的渲染,再现“摇桂花”的情境现场,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了摇桂花的过程,让学生置身其中,想象感受芬芳的“桂花雨”,体会“摇桂花”时的欢乐,发自内心地读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从而达到了语言发展与精神提升自然高效的融合。
三、链接一段记,牵发情愫
课文最后写道: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蕴含在这段话中浓浓的故乡情,我这样设计教学:
教师:孩子们,小小的、香香的桂花,伴着母亲的欢乐,融进了母亲的辛劳,还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家乡的桂花树,其实就是母亲的根哪!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旧宅院里的“根”!琦君漂泊台湾,年纪大了,她多想叶落归根啊!琦君很多作品都饱含着她浓浓的思乡情。
接着,我以慢动画的形式显示琦君《烟愁》中的一段后记,同时配低缓的音乐朗读:“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教师:孩子们,你有什么想说吗?学生1:故乡已经深深地刻在琦君的心中。学生2:难忘故乡的一草一木,难忘故乡的人和事,这就是浓浓的乡情。教师:是啊,80多岁的琦君为了寻根,她又回到了故乡,让她魂牵梦绕的故乡。她看着那山山水水,听着熟悉的乡音,喝着故乡的桂花茶,尝一口故乡的桂花糕,泪水盈满了眼眶。故乡啊,永远住在她的心中!
《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8
1.品读课文,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乡情;
2.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姿态各异的桂花图、小诗、琦君资料等)
【教学流程】:
(课件展示一幅幅姿态各异的桂花图)
一、复习导入,听写生字词。
1.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琦君的童年时代,去沐浴一场奇妙——桂花雨。
2.让我们就在这缕缕幽香中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听写
桂花不与繁华争艳,可它香气真迷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朵朵完整、新鲜。
摇桂花时候,也是作者最快乐的,作者帮着铺竹席,帮着使劲摇,跑前跑后,乐不可支。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晒干后的桂花,可以泡茶,做桂花卤,还可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课件出示,生核对)齐读
二、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文字。
1.作者多年来难忘家乡桂花,难忘摇桂花给她带来的快乐。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写了作者摇桂花的呢?浏览课文。
出示第三自然段:从那些语句中感受到摇桂花对作者来说是件快乐的事?(板书:乐)
2.交流,生畅所欲言。
3.“‘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为什么这能让你感受到摇桂花是件快乐的事?
好,现在你们就是小琦君,我来当母亲谁来缠缠我?
点评:一个“缠”表现出了作者那急切的心情(板书:缠)
过渡:当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盼望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小琦君会是什么心情?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⑴读读,想想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的快乐?(我可乐了、使劲地摇、帮着)
⑵“使劲地摇”使出多大劲?为什么?
⑶从这两个“帮着”中你怎么看出作者快乐的?(板书:帮)
⑷齐读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在画面情境中、音乐声中描述、朗读)
(课件)描述:摇啊摇,摇得桂花纷纷落下,摇啊摇,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此时此刻你就是小琦君,站在桂花树下,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鼻子嗅嗅呢?(生说,师评)
摇桂花对作者来说可是期盼已久的事,置身于这如雨的桂花世界里,小琦君有何表现?(自由读)(指名读)(板书:喊)
齐读。
4.摇桂花对我是件快乐的事,对大人们同样是一种喜悦。
父亲随口就作了一首诗(引齐读)
(出示诗句) 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引齐说)这两行描写了儿童摇桂花非常——(快乐),快乐得甚至晚上回去还会——(做梦)那么小琦君会做些什么梦呢?(点击出示)夜晚,小琦君做了一个甜甜的梦,她梦见_____。谁来说说。
(相机回读)让我们再去感受一翻那缤纷的桂花雨吧!“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正如你们所说的,作者梦见了桂花的丰收,摇桂花的喜悦。让我们一起来读(配乐)
5.读中品味桂花的“香”。
过渡:摇桂花,摇花乐,摇得花雨缤纷,摇得满树生香,弥散四方。文章又有哪些句子是描写桂花那迷人的香味儿的呢?(板书:香)浏览课文,找句子。
“桂花开得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这两句话中各有一个词最能体现桂花的香,读一读,找一找
(板书:浸 沉浸)
(指第一句)这句话中,老师想听你说说桂花怎么个香法?
(你闻到了吗?有树的——没树的——整个村子——)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槐乡五月》这句话大家还记得吗?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这里的浸和没有不浸在桂花里的浸都是写花那迷人的——香气。这个“浸”字,让人觉得前后左右十几家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在房前屋后到处流淌着桂花那迷人的香味。谁来读?
花开总有花谢时,收桂花只有一个季节,可作者为什么偏偏要说“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呢?(讨论回答)
小结:是啊,当桂花盛开的时候走进小琦君家乡的村庄,远远就能闻到浓浓的——(香味)当桂花落了,母亲把晒干的桂花,用桂花做的桂花卤送给邻居们,桂花卤就可以泡茶,做糕饼,一直享用到来年——桂花盛开的时候。所以作者说——(引齐读)
弥漫在村子里的,有那桂花的香味,还有那浓浓的乡情啊!(板书:浓浓的乡情)
6.然而,作者11岁那年,就跟随父母亲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给她全家带来无限欢乐的桂花树。带着这份桂花情结,作者每次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却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点击出示)(引齐说)
从母亲的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这里仅仅是母亲思乡情深吗?作者在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自从她32岁离开家乡到了台湾,一直不能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再也看不到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再也看不到那阵阵的桂花雨了……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深化主题。
其实,琦君的很多作品都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情。
为了寻根,在她84岁时曾回到了故乡,喝一杯故乡的桂花茶,尝一口故乡的桂花糕,听听那熟悉的乡音,看看美丽的山山水水,不禁泪水涟涟。其实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因为故乡就在她的心中。让我们再深情地读课题。
语文——《桂花雨》 篇9
1.作者琦君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 1949年赴台湾,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在她的许多作品中记叙了童年故乡的人和事。在《烟愁》里有这样一段后记,多媒体出示并配乐朗诵: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什么呢?
2.推荐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语文——《桂花雨》 篇10
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留恋童年生活和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4、通过创境想象、读写结合等方法,感知并体验摇桂花的情景和桂花飘香的意境,体会桂花带给作者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创境想象、读写结合等方法,感知并体验摇桂花的情景和桂花飘香的意境,体会桂花带给作者的乐趣。
难点: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1、上课前,我们先来猜个谜语吧?(出示最原始的“雨”字)开动脑筋,猜一猜,这是什么字?
2、你猜是个什么字?你觉得呢?你呢?你呢?
3、到——底是个什么字?我来揭晓谜底吧——下雨的雨。猜对的举手!真棒,祝贺你们!
4、怎么猜出来的?能跟大家说说吗?他说这些小点像一个个小雨点,像吗?你真是太聪明了!
5、其实,我们学习的汉字就是这样造出来的。演变到今天,观察这个字的字形,仍然会觉得有意思。不信你来看。“一”像什么?天,这是——云,水滴从云层中不断地滴落下来,这就是——“雨”。(老师边说边板书“雨”)
6、谈到雨?说说你喜欢什么样的雨?(为什么?)
二、导入新课。
1、刚才我们聊了自然界中的雨,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场特别的雨——桂花雨。(重读“桂花”)(板书课题)一起来读课题。
2、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你知道吗?(副板书:琦君)这就是琦君。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谁来简单说说你对琦君的了解?(你介绍了琦君读书的经历,她从小就很有才气呢!她是一位著名的散文作家!真了不起,写了这么多书!而且我们还了解到成年后的琦君离开了家乡,到了台湾。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对琦君有了更多地了解。)
3、有人说,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册,一张张泛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厚重的记忆与怀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张,看看在这里收藏了她怎样的记忆。
三、初读感知。
1、师:课前已经做过预习,生字词都会读了吗?同位互相检查一下。
(1)出示: 新鲜 吩咐 谢落 尤其 帮着 糕饼 檀香 桂花卤 炉烟袅袅 和在茶叶中 师:请大家开火车来读。(2)再来看一组词语。
出示:笨笨拙拙 拣去 撮一点 师:请你来读一读。
“拣去”
来看“拣去”的“拣”,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撮一点”
A、“撮一点”,“撮”是什么意思?请你们做个动作表示一下。(很多同学这样做,表示的是另一个“搓”的动作,写在副板书上“搓”)
B、文中出现的“撮”是什么意思呢?放到句子里来看,这里是撮一点什么?
出示: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
师:联系上下文,你觉得这个“撮”是什么意思? C、师:字典中这样解释的——撮: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现在明白了吧。
师:看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个好办法。而且,遇上确实有难度的词还应该主动求助字典。
2、师:生字词掌握了,课文能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了?其他同学,请边听边想: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作者都会想起了什么? 学生读书。
师:看来这些同学课前预习非常认真,读得又准确又流利。作者都回想起了什么?(4、5生说)相机板书:桂花香 摇 小结:是啊,提起桂花,琦君想到了很多。(板书:……)桂花树的样子、桂花的香味儿、摇桂花的情景甚至桂花可以做成美味食品,这些都留在了她的记忆里。
四、布置作业。
1、会写本文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同学们,在这优美的旋律中,让我们随着作者琦君一同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一同踏进梦牵魂绕的旧宅院,去沐浴一场缤纷的桂花雨,去真真切切地感受童年的快乐。齐读课题:桂花雨。
二、品读感悟。
(一)品味花香迷人。
1、过渡:(指板书)那我们就跟随作者先来闻一闻桂花香吧?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桂花的香?快速浏览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来。生找句子。
2、师:找到哪一句,就有感情地朗读哪一句。
(1)桂花开的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A、找到这句话的请举手。很多同学有同感。我们都来看看这句话。自己读一读,哪个词特别能让你感受到桂花的香?(“香飘十里” “浸”:从这个词怎么能感受到桂花的香呢?再读读这句话,十几家邻居都“浸”在花香里,会有怎样的感觉?)B、小结:这个“浸”字品得好!从这里我们体会到人们已经陶醉在浓浓的花香中了!谁能读出这种感觉?(2生读)过渡:还有谁能像他这样有感情地朗读你找到的句子?(2)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3)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脚,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桂花摇落时更是香气扑鼻啊!)
(4)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一年四季,桂花的芳香都萦绕在身边。)
(5)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3、小结:看来,桂花的香味儿一定深深地印在了琦君的记忆中,所以她才会在课文的每一个自然段都写到桂花的香!对吗?这么香的桂花,如果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或是被风雨吹打下来,那香味就——差多了。所以,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指板书)
(二)体验摇花之乐。
1、过渡:在作者的印象中,摇桂花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请你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透过课文的描述你仿佛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有补充吗?)
(缠着母亲摇花图。摇花图。母亲敬花、父亲吟诗颂花图。晒花、收花图。)
2、师:一边读一边想象,我们的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幅幅鲜活的生活画面。这样来读,书就读得有趣多了。那么,从中你感受到摇桂花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啊?(指名3生说。板书:花乐)作者摇桂花时的心情非常快乐。下面来默读第三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中能感受到这种快乐的心情?用直线画出来。
句子1: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出示句子)
a、“可乐了”:你可真会读书,抓住 “可乐了”这个词,体会出 “我”在能摇桂花之后那种快乐的心情。谁也找到了这句话,你是从哪里感受到“我”的快乐的?
b、“帮着……帮着……”从这里怎么能感受到她的快乐?(干得这么起劲,是因为自己喜欢干、乐意干)了不起,体会得好!此时的“我”忙碌着,也快乐着!这句话,谁还有自己的体会? c、“使劲地摇”你关注到了她摇桂花的一个动作,怎么摇?使劲地摇。为什么要“使劲地摇”?(使劲地摇,桂花才会怎么样?)是啊,桂花落得越多,她也就越发高兴了!然后指导朗读: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
句子2: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出示句子)你是怎么体会的?(从哪里体会到的?)
a、“喊”一个“喊”字怎么能体会到她的快乐?
追问:是什么让她这么兴奋地喊起来了?(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她满头满身。)
追问:说说你的体会。(你不仅有自己的体会,还非常准确、生动的表达了出来!了不起!)(很多)b、“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说说你的体会?(什么像下雨?)
师:纷纷落下的桂花就像下起了一场雨,而且是带着香味的雨。试想,沐浴在这样的花雨中,能不快乐吗? c、三个感叹号
师:你真是让老师对你刮目相看!从标点符号中也读出了感情!连续用了三个感叹号,她的心情多么兴奋啊!指导朗读: 我们合作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师: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你就喊—— 你就喊—— 你也想喊——
沐浴在芳香的桂花雨中,每一个孩子都会兴奋地喊起来——
3、沐浴在花雨中,沉浸在花香里,多么令人陶醉啊!此时,你就是童年的琦君,就是那个摇桂花的孩子,你伸出双手,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这样摇不下来的,再使点儿劲!我们摇啊摇,桂花飘啊飘,轻轻仰起头,你看到了什么?(4生说)(在你的眼里,那纷纷落下来的桂花化身成了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多美啊!)
这些可爱的、带着香味的小花纷纷落下来,有的落到了你的鼻尖上,感觉怎样?有的落到了—— 什么感觉?有的落到了—— 感觉—— 还有的落到了—— 感觉——
小结:多么快乐的情景!在想象中,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摇桂花的快乐!
4、师:当你沉浸在摇花的快乐之中时,父亲母亲在做什么呢? ①母亲敬花。②父亲吟诗。
师:多么温暖的画面,看到这些,你的心情怎样?
师:摇桂花时,(指板书)全家人都沉浸在摇花的快乐之中,可真是花雨缤纷、其乐融融啊!
5、师:让我们再重温摇花的一幕,感受其中的快乐吧。请你来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配乐)
6、①师:摇花时的快乐历历在目。那么,桂花摇落以后呢?请你接着来读。
②出示:“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想一想,此时,人们仅仅是沉浸在桂花香中吗?他们还沉浸在什么之中?(快乐、幸福……)
③小结:是啊!家乡的桂花,带给琦君、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迷人的花香,更是内心的快乐和生活的幸福!
三、总结升华。
1、过渡:就这样,在家乡,在浓浓的花香中,琦君度过了幸福、快乐、并让她终生难忘的童年生活。所以即使许多年过去了,她还是会清晰地记得母亲常常说的那句话——
课件出示:“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指名读)
2、同样是桂花,为什么说家乡的桂花格外香呢?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3、长大后,在外地生活的琦君从来没有忘记童年的生活和家乡的往事。她借着母亲的话,诉说了自己对童年的留恋和对家乡深深的——思念!(板书:思乡情)请你读出蕴含其中的这种感情。(指名读)
4、引读最后一段:于是,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5、读到这里,我们回过头再来看课题,“桂花雨”,作者笔下所描写的是怎样的桂花雨啊?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表达,你想怎么说?(板书:())
6、师:带着你的感受,再次深情地朗读课题。请你读,请你读,一起读!
四、拓展延伸。
1、师:不仅《桂花雨》,琦君的很多作品中都饱含着对故乡的深情。在《烟愁》中她这样写道: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分情,像花草树木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2、师:这就是琦君笔下的世界,和乐、温暖,仿佛母亲亲手编织的毛衣,永远让人觉得暖心。课下空闲的时间里请大家也来静心读一读她的作品,(《水是故乡甜》、《烟愁》、《青灯有味似儿时》《母心‧佛心》)《鞋子告状——琦君寄小读者》等),或许很快你就会惊讶地发现:就是这样轻轻淡淡的文字,却会让你爱不释手,慢慢温暖着你的心灵。
3、另外,课下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什么事让你感到非常快乐?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请你先回顾一下,为下节课的练笔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喜欢的句子。
2、阅读自己喜欢的琦君作品。
六、板书设计:
12、桂花雨 一分钟安全教育:
1、不要在大树下躲雨;
2、天气干燥注意防火;
3、不要乱触摸开关;
桂花香 摇花乐
《桂花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女作家琦君写的一篇散文,谁来美美地、动情地读一读课题?
2.会读书的孩子,能把一个词读成一幅画。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美妙的联想?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题目啊,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读。
3.设疑:在作者笔下,这是一场怎样的桂花雨呢?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引导学生扣住文题,通过美读和想象,把静止的文字读成流动的画面,初步感受课文内容以及散文的表达特色,为下个环节的学习提供“支架”。
二、 自读正音,读通长句
1.根据学习提示,自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相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准“笨笨拙拙、炉烟袅袅、口占一绝、撮一点、桂花卤”等字音。
3.学生展示难读的长句子,教师相机出示以下两句话:
句1:“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多了。”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思,在“如”后面准确断句,读出节奏,读准停顿。
句2:“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和”,并能联系上下文准确选择字典里的义项。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地指导读准、读通、读懂两个长句子,既在朗读中训练了语感,又将字词句教学落到实处,有效夯实了语文课程的“基础工程”。
三、 精读品悟,感受“摇花乐”
1.交流自主阅读感悟:这是一场怎样的的桂花雨?
2.(出示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自由读这段话,闭上眼睛再次想象:你看到小琦君在怎样摇动那棵桂花树?
3. 如果请你把这段话读成一个词语,你想到了哪个词?用课文中的词来概括就是——摇花乐。
4. 自主表达: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在 ,我们就喊 !
【设计意图】从课题“桂花雨”直奔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摇桂花时的神情、动作、心理,将句子读“厚”,深入感受作者摇桂花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将句子读“薄”,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句意,实现文本语言的有效吸纳;最后,通过动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基于文本语言形式自主表达运用,将“摇花乐”渲染得淋漓尽致。
5. 摇桂花不仅带给了小作者无限的快乐,甚至给她的全家都带去了快乐,仔细读读课文,看你能从哪里感受到全家人的快乐!
(1)父亲即兴创作的这首小诗里洋溢着浓浓的快乐,请读出这份快乐与韵味!
(2)全家总动员,晒桂花、藏桂花、吃桂花,这份快乐令人向往!一起感受这份浓浓的情味。
6. 回应文首:孩子们,摇桂花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限的快乐,让她在成年以后依然记忆犹新,所以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地写道——(出示句子,齐读)“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7. 留疑:除了摇桂花的快乐,还有什么让作者从小就深深喜欢上了桂花?课后,请同学们收集有关作者琦君的资料,深入阅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作者摇桂花的快乐以及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散落在课文的每一个字词句段里。但,一堂课40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充分感受了作者的“摇花乐”之后,引导学生围绕“摇桂花也给作者全家带去了快乐”这一主题进行课外阅读,既简化了教学流程,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现了教者对教材的“智慧化处理”。
语文——《桂花雨》 篇12
一、联系生活体验, 找准教学切入点
听过许多老师上《桂花雨》一文, 听着总感觉“轻飘飘”。如果是我, 我会怎样去教呢?
一次, 何馨怡对同学说了一句:“……我也想老校园里的桂花了。”无意中的我听了, 也想念老校园的桂花了。在新校园上课快一个月了, 似乎还没融入进这新校园。这里的一切一览无余, 绿色极少。老校园的所有建筑虽然已经夷为平地, 而且上面很快也将建起高楼, 但曾经的一切留在了心中, 留在了记忆里, 清晰而温暖。那有故事的桂花井以及井后飘香的桂花, 那古老的梧桐树, 那高大的广玉兰……想念, 因了这些具体的景物而更浓郁。我们的学生在老校园里也生活了四年, 上个学期的《再见了, 老校园》习作, 让许多学生写之哽咽, 听之流泪。
学生的一句话, 让我想到了《桂花雨》的教学。《桂花雨》里包含着作者童年多少的快乐和记忆, 即使几十年之后, 那情景依然清晰地印在作者的脑海里。就像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我豁然开朗:原来, 老师的课堂上最缺乏的是情;学生体会不到一个漂泊游子的情, 而老师也没有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那么, 如何激发这种对小学生来说无法体验的情感?何馨怡同学的这句话, 让我找到了文章教学的切入点, 他们对老校园的怀念和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一样情真意切, 情通景似, 就这样, 我找到了一个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距离的点———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比对作者的情, 换位思考, 产生共鸣。
二、运用生活经验, 感悟文本内涵
那么, 如何把作者对童年的回忆以及对家乡的怀念跟自己对老校园的想念结合起来, 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感情?我先从何馨怡同学的话语谈起,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老校园的感觉。然后引入课文:琦君也想念家乡了, 她又是抓住什么写出对家乡的浓浓的思念之情呢?
文本呈现后, 如何让学生更易感受到作者的深情, 而不仅仅抓住“乐”?突然, 一个念头跑进我的思想:不妨抓住“这里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来展开教学?当初, 自己没细读的时候, 想当然地以为是“这里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都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月是故乡明”, 那么母亲认为杭州的桂花不如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 也是正常不过了。如今再读, 发现没有了“香”字, 句子更耐人寻味了。母亲承认杭州的桂花香, 正如作者写的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不说香飘十里”, 而杭州的桂花“那才是香飘十里”, 但是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还有许多方面是杭州的桂花比不上的, 到底是哪些呢?于是, 我把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跟我一样走进文本, 去寻求答案。
1.桂花是杭州的市花。杭州的满觉陇那可是赏桂花的好地方, 满山都是。我们来看看句子, 母亲说的这句话里, 没有说“这里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 看来母亲也承认杭州的桂花香, 但是, 在她心里, 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到底是哪些方面比不上呢?再次默读课文, 找到依据。
2.学生默读课文, 找到句子, 标上序号, 做好批注。
3.交流。
(1) 第3节:家乡的桂花可以担心, 能分享;在杭州, 桂花不是自己的, 不用担心, 也无法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 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就像我们老校园的桂花开了, 天天可以看到它, 处处可以闻到它的花香。
(2) 第4节:家乡的桂花是摇下来的, 新鲜完整, 这是杭州的桂花不能比的。我们老校园的桂花特别黄, 特别香。
(3) 第5节, 全家总动员摇桂花, 那“摇花乐”、“桂花雨”是在杭州体会不到的。我也摇过桂花树, 看见过桂花雨, 当然是偷偷地。
(4) 第6节, 家乡的桂花晒干后可以泡茶、做糕饼, 杭州的桂花就做不到了。我在老校园里也捡过桂花, 还带回家, 不过没晒干, 烂了。我捡了桂花合在书本里, 可香了。 (老师, 我想起了那句诗:“月是故乡明”, 桂花还是家乡的好啊!)
4.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即使它笨笨的, 小小的, 我还是———喜欢它, 更何况它是我们家院子里的桂花。作者琦君少年离开家乡, 二三十年后, 这桂花还让她时时想起故乡。 (出示最后一段, 齐读)
5.桂花的香气、摇桂花的快乐……这些事物和场景的描写, 让作者的思乡之情有了依托, 变得更加具体。
三、延续文本情感, 书写生活经历
梳理完课文, 我把话题一转:“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雨就这样伴随着作者的记忆, 飘在她的心头, 有同学说自己也想念老校园的桂花了, 你们呢?”———
1.读了全文, 让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摇花乐”, 再读第5节, 看看作者是怎么把“乐”写出来的?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2.我们离开老校园也有三个月了, 那里已是一片废墟, 马上就会造起高楼。老校园的一切也只能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了, 就像何馨怡说的, 她也想老校园的桂花了, 你们还想什么呢? (桂花井、梧桐树、广玉兰……)
3.那些回忆的片段肯定也留在了你的脑海里, 选取一个, 仿照“摇花乐”写一个片段……
每次上体育课中途休息时, 我都喜欢跑到桂花树下, 抓住一根树枝, 开始荡起秋千来。荡啊荡啊, 荡得桂花纷纷飘落下来, 有的落在地上, 有的落在我的身上。“老师来了!”一声惊呼, 我赶紧跑了。 (胡宇涛)
夏天做操时, 只有操场中央的梧桐树下一片阴凉, 那几个位置就被我们称为“黄金宝座”。我一直想往前移, 想抢到这“黄金宝座”, 可就是差一个位子。我真希望我能矮一点, 这样就可以站在“黄金宝座”上了。 (何馨怡)
篮球架就在桂花井旁。我们篮球队每天下午都在那里打球。呀, 只见一个球飞出一道弧线, 正好落在了桂花井里。还好老师已经早有预见, 在井水上拦了一道钢网, 不然又得“下饺子”了。但井栏是不锈钢栏杆, 到下边还有一段距离, 伸手是拿不到的。早有一个队友抓住栏杆, 翻身下去, 踩在钢网上, 一把捞到球。球立刻就飞了上来。 (许浩轩)
【语文——《桂花雨》】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05-16
五年级语文上桂花雨06-04
《桂花雨》语文教学反思10-29
小学语文《桂花雨》优秀教案05-17
小学二年级语文雨后教学反思及评课稿10-14
语文教师语文08-09
语文课堂小学语文09-05
语文素养与语文阅读10-16
语文语文我爱你05-25
语文实践与语文思维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