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总结

2024-10-14

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总结(精选10篇)

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总结 篇1

正高数学组课堂教学改革总结

正阳高中数学组:彭长亮

正高数学组课堂教学改革(以下简称课改)是在县教育局、高中集团的指导下,面对新课标,从08级一年级新生开始全面开展的。时过两年多,回顾课改历程,总结如下:

一、课改是新形势需要的一是08级我校招生质量不太好,学生基础差,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方法欠佳。要提高教学质量课改是必由之路,唯课改才能找到一条生路,只有课改才有一丝生机;二是08级是全省推进新课标高考的第一年,新课标,新大钢要求培养具有轧实基础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高中生,课改才能顺应新课标的要求。

二、课改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通过学习和对比我校选择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抵制两种流俗教学形势下开展的,当前教学存在两种流俗:一是套题性教学,二是挤牙膏式的“启发”。我们提倡让学生“做”数学,让他们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中提高能力,而不是让他们:去“看”数学,“听”数学;学生以学习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因为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直线发展的过程,而必然是一个改进与发展的过程。这种改进与发展主要是通过外部的交流而实现的,特别是在与同辈群体的交流中实现。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教师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维。这种新的教学程序为:先学、先做,后导、后教,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流程。

三、课改是在集体教研的形式下去完成的。

教师只有一个脑袋,而一个班上有几十个学生;教师要应对所有学生就要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集体教研是快速提升教师水平的最快最有效途径。我校数学组青年教师多,思维活跃,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快,但知识经验略显不足。我们开展的集体教研,主讲人可自选课题,有的讲专业知识,有的讲学生个案分析,更多的是在讲课堂设计,大家讨论,每周集中讲一次,每次有主讲人,有记录人,有主评。然后老师各自针对自己班里的学生情况,写出合适的教案、学案。坚持两年多了,老师参与的热情一个比一个高,原定每周一个主讲人,现在主讲人讲后,还会有第二、三个人讲,真是前后大不一样啊!因为大家都从中获益非浅,尤其是年青教师!

四、我校课改在平稳中推进并取得优秀的成绩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以教师和学生都作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交往。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并能自由地参与探究与讨论时,学生学得最投入,也学得最好,因此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在正高的数学课堂上你看到的更多的是师生交流,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我校数学教学质量也稳步提高,连创佳绩。

现代社会是一个合作与交流的社会,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目的之一,过去的课堂教学,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不多。“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几乎成了一句空话,实施了合作学习,我们高兴的看到:不仅是数学课堂充满了合作与交流的良好氛围,而且孩子们还把这种氛围带到课外,甚至带到了其它学课的学习中去。使课堂内外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我们对教师的评价是:最差的教师是讲述,一般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启发,伟大的教师是开发。

2010年11月17日

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总结 篇2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会受到外在环境及因素的制约,在具体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影响因素会很多,其中升学率就是影响因素之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升学率是各个中小学的教学重点,新课改注重学生的多面化发展,这种新思路难免与重视升学率的教学相互影响。重视学生的人格特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教师注重引导,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在教学方案上下工夫,也要对学生个性特点加以把控,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教师要注意分析,有建设性的看法、创意的想法应给予鼓励,错误的想法应帮助学生改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我在复习诗词模块时,让学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提出的问题。《溪居即事》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1)请指出“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两句中用得巧妙的两个字,并简要分析其妙处。(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做简要分析。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讨论、剖析诗句的含义,学生从中提炼出“疑”“急”两个字用得巧妙。因为“疑”“急”两个字的使用,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儿童心理状态,被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接着引导学生欣赏了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这样一幅宁静优美的水乡风景画,见识了诗人白描手法的恰当应用,感受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的流露。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能力培养,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互动,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改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强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认真参与县、市、省组织的培训,强化继续教育的实施的常态化。教师还要写好教后反思总结,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使学生参与对语文中思想精髓的获得,重视语文素质教育,鼓励老师教育创新,开展合作学习的新模式。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同时,教师要注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个性化教育意识,大胆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探究,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通过合作学习、集体讨论,学生可以分享语文知识,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复习修改病句这一模块,我以下面这题为例,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改善,致使比赛连连失利,甚至在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B.目前,北大、清华等高校国防生的培养,初步形成了科学文化学习与军政训练并重、院校教育培养与军人实践锻炼结合的格局。C.“锦”是一种丝织品,在古代,由于珍贵的原材料、烦琐的生产工艺,使得织品数量有限,是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时尚奢侈品。D.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做好教师教学成绩,对于贡献突出和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我先对修改病句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在辨析句式杂糅语病时需注意句式杂糅语病的主要特点,它是把表达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杂糅起来。每种说法各有一个标志性动词,从陈述对象的角度看,有一个动词与之不搭配,找出这个不搭配的多余动词,即可确认其为病句。接着,引导学生逐一进行分析,A选项搭配不当,“问题”与“改善”动宾搭配不当,可把“改善”改为“解决”。C选项语序不当,改为“原材料珍贵、生产工艺烦琐”。D选项成分残缺,“做好”缺少宾语,在“教学成绩”后补出“的考核工作”。让学生主动探索,掌握修改病句的知识。教师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加强教研组的活动,强化常规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预设水平,同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灌输新课改理念,要克服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开展。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理解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如何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的设计,把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灌输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这就要求在教学理念上教师有所改变,学习、吸收新的教学理论,主动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充实先进的养分,努力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掌握语文教学的新技能。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行为,促使课堂教学有效、高效。当然,语文教学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具备课改的新理念之外,还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既是师生关系又是朋友关系,教师应能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及时调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了解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在学习和生活中多给学生予鼓励和帮助。教师还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教研组成员之间相互听课评课,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共同探讨教学,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教师要主动探究,大胆实践,树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认识课程实施的要求,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改善课堂教学环境,研究探讨教学环节的设计,开展学生学法辅导活动,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把握教学思路的改变,制订语文教学改革方案,调动学生探究积极性,自主参与活动,不断获得新知。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及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阶段总结 篇3

关键词:培训;新课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166

实施新课程已多年,回顾这几年来的课改实践工作,本市的高中英语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是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发生了较大转变,教师参与新课程理论的学习,钻研新教材的教法、学法的气氛浓厚,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其次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逐步转化,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了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一、重视培训学习——师资队伍的培训是实施新课程的根本

教师是课改实验的参与者、实施者、研究者,在课改实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成效。我们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力求通过培训和教师自身学习帮助教师尽快实现观念、角色、功能的转变。

1. 进行全员集体培训,明确目标,强化理念

教研室在每个年级段开设“高中英语新课程新教材培训”课程,进行了全员参与的集体培训。其主要内容有: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新课标及课程标准解读。邀请课改专家作新课程的学术报告;教研员和教师围绕新课程作专题讲座,组织教师交流实施新课程的体会,并组织开展教学研讨和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共同研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培训,教师明确了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树立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将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使教师尽快步入课程改革的正常轨道。

2. 重视对培训者的培训。提高课改的培训质量

市级学科带头人、学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骨干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最基层的组织者、指导者、培训者,也是实施新课程的中坚力量,在实施新课程中起示范辐射和专业引领作用。我们在高中每个年级段成立以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等骨干教师为核心成员的教学协作组。同时,派出许多骨干教师参加高中新课程改革全国研讨会以及省、市级高中英语课程培训班的培训学习和听课等。

3. 重视课改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为了使新课程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造就一批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我们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要求全体英语教师要围绕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有效教学展开课题研究,结合自身的实践,边教边研究。要求全体英语教师系统学习一些论著,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要求全体英语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课题研究成为新课改的有效引领。

二、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

本市英语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在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新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实践,努力构建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堂,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必须为全体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在保证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我们推荐骨干教师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活动,同时又让骨干教师带动全体英语教师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并合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3. 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培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学习和探究,引导学生结合英语语境,采用推测、查阅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感悟英语语言功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得经验、互相学习、增强自信,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4. 增加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方式

我们倡导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增加以“任务型”为模式的语言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活动,有助于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改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操作性强、任务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项真实的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获得情感体验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5.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而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则是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反映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进行及时评价,采取口头评价、等级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等方法,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三、困惑与思考

通过扎实有效的课程改革实践,新课程意识正在被更多的英语教师所接受和认同,努力改革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逐步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正在成为当前本市英语教学的常态行为。然而对照新课程实验要求,我们感到尚有不小差距,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与问题。

问题1:初高中教学衔接不够,导致教学困难

原因:学生在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学习上,尤其在听力和语法上很难适应高中的学习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突变。这些变化使得刚步入高中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教学。

建议:高一教师应重视学生初高中的衔接问题,不仅要做好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衔接,还要做好学习方式的衔接。教师要研究初高中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的差别,进行综合比较和分析,帮助学生重新构建知识网络,逐步地向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规定靠拢。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施高中新课程。

问题2:高一教师群体新手上路

原因:高中新課程是从起始年段开始实施,而高一年级新教师相对偏多,对教材编写体例不熟悉,对新课标的学习不到位,对新教材各种课型教学的思路、模式和方法掌握不准;不懂得针对不同的课型建立不同的教学模式,不懂得如何根据不同的课型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交际能力,课堂教学步骤层次不清。虽然新教师也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

建议:提倡集体备课和同伴互助,实现团队的整体提升。通过集体备课形成教师之间合作和交流的教研氛围。通过交流和听课,体会每个教师对教材处理、问题设计、师生活动的效度等差异造成的实际教学效果的差异,从中得到借鉴并形成更完善的教学方案。

高中新课程实施对教师是全新的尝试和挑战,许多问题还有待改进。但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推进必将促进新课程的不断成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调研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研究对策、虚心学习,进一步深化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实提高本市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尽一份责、出一份力。

高中历史改革的知识点总结 篇4

背景

(1)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冗兵、冗官、冗费使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措施及作用

富国之法

(1)青苗法。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政府收入增加

(2)募役法(免役法)。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3)农田水利法。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4)方田均税法。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5)市易法。有利于稳定物价,增加国家收入

(6)均输法。节约开支和成本,减轻纳税户的负担

强兵之法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加强对人民控制,减少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充实了边防力量。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唯才用人。有利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

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影响

积极:财政收入增加,增强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消极: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目的

(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

特点

(1)以“富国强兵”为中心内容。

(2)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局部调整。

失败原因

(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2)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支持变法的宋神宗本身也摇摆不定等等。

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总结 篇5

2010年9月,伴随着我省新课程改革试点的启动,我校的新课程试验活动也开始起航。一年多来,我们本着“积极、稳妥、有序”的策略原则,结合我校实际,认真研学高中新课改的新理论及其各科《课程标准》,深入贯彻落实《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重点抓好高中新课程的有效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实践,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审慎有序的积极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探索对策,在反思中寻求发展。现就一年来我校对新课改的实践与探索进行回顾总结,以期能够对下一步的新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加强学习,深入领会新课程精神。

新课改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创新活动,它涉及到教育理论、教育模式、人才标准、教育方式、学习方式等的重大改革。要确保这项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与其的成效,就必须理论先行,增强理论的学习,做到未雨绸缪,增强新课改的目的性与计划性,以及可操作性。

首先,校长学习先行一步:2010年前季,我校*副校长参加了甘肃省教育厅组织的专门针对校长的关于新课改的学习培训班,学习教育部关于新课改提出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础,学习其他已经开展新课改的省市的先进学校的经验与措施,探索新课改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新课改的理论与实践工作有了一个全景式的了解与掌握,为我校即将开展的新课改试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回来后,*副校长在全校教师大会上把他学习的经验和个人感悟,结合我校的实际,为全校教师做了一场生动而又深刻的报告,有力地的促进我校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水平。

其次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1、围绕学习新课程理念,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走进新课程》、《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等。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三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坚持“隔周教研”活动,由不同的教师针对新课改教学中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专题研讨,集思广益,共同提高。

2、以教研组为单位,全面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树立“以人为本,师生双本”的思想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相信学生都存在发展潜能,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

3、通过学习,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适应新课改要求,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二、强化领导,为新课改保驾护航。

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学校课程实验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学校成立了相应的新课程实验工作组织机构:一是成立“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担任组长。其二是成立“学校新课程实验实施工作小组”由副校长*担任该组组长。三是成立“学校新课程实验实施研究小组”,仍由副校长*担任该组组长。

这些围绕新课改建立的组织机构,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相互协作、运转协调,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新课改工作的开展。

三、全力落实,优化教育教学工作。(1)打造优质课堂:

一年来,我校每年都要依据新课改精神举行两次校级课改公开课。上学期举行“高一新课改研讨课”,对新加入新课改教学的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研讨与打磨;下学期则是主要为了适应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改革,举行“高考复习研讨课”,力求能提高新课改背景下的备考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讨与打磨,我们努力把新课改的精神渗入课堂教学,渗入教师的心灵。

(2)研究型学习:开展研究型课题既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获得学分的重要途径。为了搞好我校学生的研究型学习,我们首先由教研室对教师做研究型课题方面的培训,让全体老师吃透研究型课题的新理念,熟悉研究型课题的程序与方法,避免指导出现盲目性。

我校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结合生活实际,做了大量富有现实意义的、有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课题,比如:《高中英语学习的主要困难和解决方法的探究》、《趣味英语》,《《红楼梦》中的主要任务及其性格特征的探讨》、《台湾问题由来》、《热岛效应的产生及其影响》、《厨房中的化学》、《生活中的物理的进步对社会发展》、《函数的性质研究》、《中国数学发展史——宋元数学》、《房价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

总之,我校设置研究型课程,推进研究性学习,对于学校创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突破性的改革,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社会实践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树立服务社会与回报社会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积极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了解社会、锻炼能力,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4)学生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在学校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位置。正如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长朱慕菊所言: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如何做到这些呢?仅靠学生在教室里听课、做练习、考试等是不可能的,必须放手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里,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进行交往,在交往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尝试创新。

近几年,我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举行了大量的课外活动,成立了一些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了有声有色的课外活动,比如,我校成立了美术兴趣小组、学校男子、女子篮球队、舞蹈表演队、管乐队等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很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5)创办特色学校与共建班: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发展要因材施教,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才能特长。我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创新办学思路,及时提出创办“艺体特长班”的构想。2010年9月,经过县教育局批准,我校开始招收“艺体特长班”,既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又突出了办学特色,使学校在良性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6)加强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最基层的组织者,可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改的新理念、新方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改的挑战,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力图增强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此,我校首先对班主任进行严格的选用,更重要的是对班主任进行系统的培训,制定了班主任工作的工作规范与奖惩制度,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监督与管理。(7)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更新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转变或改善教育方法的特殊载体,还是实施新课程跟进培训的重要途径和支点。它改变了传统的人才观、师生观以及课堂教学观,必将在教育功能、实施途径与方法上,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为新课改起导航作用。

基于此,我校高度重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一方面,我们加强教师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校本培训,让全体教师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把心理健康教育渗入课堂教学、学生思想工作;另一方面,我们更是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我们在每年高一学生入学前进行的入学教育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我们每年都要对高三学生进行考前的心理咨询工作,有专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疏导和团体心理辅导,取得良好的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四、认真思考,总结高中新课改中的得与失。

课改实验工作在我校实施过程中比较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高中新教材知识体系的连续性、逻辑性不强,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教材“偏旧”的问题解决的比较好,但“繁难”的问题并未解决好,有的学科的教材把老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与压缩,把以往几课时的内容压缩成现在的一个课时,这就使得每课时的教学内容过于丰富,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压缩饼干”,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针对目前我国高中教学的实际,特别是课时有限的现实而言,新课程内容设置过于繁多,不仅有高考的九门学科要争抢有限的课时,校本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受到挤用。此外,还有大量的选修课程更是无法开设。

3、在选修课的设置上,设计者的用心是好的,但忽视了中国的国情。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班额小,一般是二三十人,校内教学资源也充分,开选修课问题不大。而我国的中小学班额大,一般是五六十人,校内教学资源平时就不足,学校人力、物力、空间有限,现在要开大量的选修课,师资、场地、设备等需求成倍增加,更是捉肘见襟。

4、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很高,但是我们的教师习惯于旧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对新课改的理解与接收程度不高,在实际教学中有抵触情绪,还有的只是“挂羊头、卖狗肉”,教学方法是换汤不换药,这也成为新课改继续推进的一个重要障碍。

总之,我校的课程改革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在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比较一定的成绩,一方面在新课改理论的指导下促进了教育实践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实践的基础上推动了理论的升华,从而为学校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支撑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进一步加强学校的课改工作,突出特色,打造精品。

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总结 篇6

一 要充分认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学校和老师课程意识有所增加。

1、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课程的观念,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广大学校的认可。

2、课程实施的效率,我这里讲的课程的效率主要是有些学校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对国家课程进行了二次开发。

3、积极开发了校本课程。

4、积极开展学生的社团活动,探索了社团活动的课程法。

(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1、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实现。这个给我们教师的教学,是一个引领。

2、选课走班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3、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评估体系正在形成。06课改所提出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学生全面和有个性的发展。

二 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评估体系正在形成。

(一)几个问题:

(二)我们要培养的是各种技术上有个性发展的人才,而不是造就一批会高考的、为考试的机器。

如果说长此以往的话,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成为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普通高中这个学段非常重要。

1、普通高中这个学段实际上是一个桥梁

上面我们要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人才,这是我们普通高中的一个职责所在;下面我们要为基础教育起到引领作用,我们这次为什么深化课改着力放在普通高中,也就在于这一点。

2、普通高中这个学段的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

3、这个学段的学生要完成人生的第一次选择。

升入高一级的学校,他要选择他的专业,要选择他的学科,走上社会的他也有一个选择。而我们现在的学生会不会选择,能不能选择,我们都是一个问号。

【案例】

三 努力增强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当前教育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异常尖锐。

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推进改革,为创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无论在我们系统内还是系统外,教育观念的转变难度很大。

1.我们要树立应有的教育理想,因为有了理想,才会有坚定的信念,开阔的视野,和百折不饶的毅力。

【思考】

2、精心谋划,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计划和工作。

(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积极推进这项改革,所以借此机会,我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下一步的工作提几点建议,以及工作部署。

1、强化深化课程改革工作的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方案。

2、重视深化课改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首先我们要组织所有的参与者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学校的校长和老师进行学习;

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视和支持,并且要多形式的向学生和家长以及全社会宣传我们的课程改革的方案和理念,要突出课改的选择性理念,广泛营造有利于深化课改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三)下列措施和制度需要我们思考:

1、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联系会议制度;

2、深化课程改革专家咨询指导制度;

3、定点联系制度;

4、表彰奖励机制。

四 加强对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管理,建立有效的监控制度。

充分发挥定点联系制度和督导检查制度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来强化过程的观念。及时掌握了解各个学校的事实情况,尤其是要特别关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选课走班、学分认定等这几个方面。

五 要切实抓好深化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

今年暑假我们在做以下几个工作:一个是对教研员的全员培训,前段时间省教育厅对每个学科都做了。我们这里是分管局长培训班,下一步要做的是对校长和教导主任的培训和对教师的培训。我们县市区也要利用这个暑假搞好培训工作,全员培训。关键是要监控,这里面也可以让学生和家长来参加监督,也就要求学校的信息要公开。

六 加大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资源整合力度。

(一)要统筹课程资源,我们要求是以学校为主来开发开设选修课,但是我们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区域内的课程资源,区域内课程开发资源共建共享。

(二)我们要挖掘教育资源,选课走班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案例】

五 丽水缙云县教育局副局长吴丽明

(一)三点感受

1.方向更明了,责任更轻了

通过培训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看到了高中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尤其是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在这一次课程改革中谁承担的责任,工作的思路更加明确了。

2.信心更强,决心更大

在这一次培训会上,我们再一次强烈感受到了教育部省教育厅,对这一次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信心与决心,我们很受鼓舞。

3.担忧更多,更强了

丽水作为欠发达地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落后的教育发展水平,滞后的教育观念,校长队伍,师资队伍建设及其困难的师范财政,缺乏科研机构等

(二)四种设想

1.加大宣传力度同思想认识

2.做好分类指导,差异要求与分步推进,逐步到位

3.建立深化课程改革的保障机制

(1)整合资源;

(2)充分挖掘;

(3)借资借力。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篇7

一、预习阶段, 要求全体学生课前自学教材

根据教师的提示, 让学生完成教师所出的导学案, 上面包括课标要求、情感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梳理、合作探究、反馈练习、小结与反思等内容。其中知识梳理是必须按课文看书完成的, 反馈练习、合作探究可做可不做。在这个过程中, 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1. 阅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知识体系。

2. 由组长附纸在本组的导学案上记下在阅读过程中难以理解或一知半解的知识, 先给自己提出一些问题。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参与对教材的阅读分析, 给学生一个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 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然后教师检查完成导学案的情况, 并把学生生成的问题作为备课的一部分。

二、课代表在上本课前将学生生成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教师先纠正学案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与研究黑板上的问题和导学案上的合作探究题, 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问题较多, 就分两步, 先解决黑板上的问题, 后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如有必要也可将学生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解决黑板上的问题, 一部分解决合作探究题。在这个过程中, 我要求学生必须全员参与, 或讨论, 或查资料, 由组长把讨论的结果做简要记录。在各组回答问题时, 其他组给予纠正或补充。为增加竞争意识, 实行记分制作为奖励的依据。目的是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位置上, 让他们通过搜集材料, 组织论据, 参与探讨, 集思广益, 互相启发, 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历史学科的这种教学模式所获得的第一个成果就是改变了过去学生上课睡觉现象, 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高昂的斗志、浓厚的学习情绪。

三、反馈矫正, 巩固所学, 并由学生自己进行小结与反思

历史课的这种教学模式要获得最大的成效, 教师必须注意或做到:

1. 备课要充分, 包括专业知识、学情、课标、教材等, 特别是学情, 教师要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 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新课程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这就要求教师从备课环节就充分体现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关注。所以从一开始, 教师要先帮助学生学习怎样阅读课文、分析课文, 指导他们自己构建知识结构。有了一定的基础后, 才逐步过渡到完成导学案。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包括专业知识、时政知识, 而且要对学生有耐心。

在解答问题时, 要随机应变。有些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特别高, 提出的问题也很有水平。比如有位男生在探讨过程中问我:“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怎么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呢?我认为应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我首先表扬了他不迷信权威的挑战精神。但又阐述了另一种观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 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这个问题上, 因‘左’倾错误的干扰成效不大, 因此说邓小平的讲话‘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这样既避免打击他发现问题的积极性, 又鼓励他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 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 使学生拥有一种自然的心态。

在新课程中, 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从历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历史教师将不仅是历史和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教师要始终让自己扮演“指导员”的角色, 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这种情境会使学生愿意多尝试解决问题, 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学生在教师面前也能够很自由地表现自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始终使其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

例如, 在总结抗日战争胜利原因时, 一位女生回答说:“人民解放军勇于献身, 不怕牺牲……”还没等这位女生回答完, 有位男生立刻反驳说:“不对, 应该是八路军、新四军英勇奋战。”继而就有学生说:“对, 现在也这样说。”学生争执不下。这一方面表现出学生基础知识实在薄弱;一方面表现出学生答题语言叙述的不严密;更表现出那位男生对别人的不尊重。这时, 我不失时机地指出:“第一、我们一定要等别人把话说完, 否则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第二、现在我国军队虽然称人民解放军, 但这个称呼开始于解放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 中共领导的军队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改编, 称八路军、新四军。答题一定要注意时代的条件限制, 不能所心所欲, 这是答题的基本要求。”我顺势把我军的发展情况简要地叙述了一遍。这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尊重他人的情感态度。

3. 唤起学生的信心, 激发他们的兴趣, 形成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意义不只是在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善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方法的编导者, 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唤起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

如在讲到《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实践》这一课时, 我在课前先播放了《七子之歌·澳门》烘托气氛, 创造情境。当解决“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思考题时, 我播放了《乡愁》这首诗, 并问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学生马上回答出“表达了诗人怀念故土, 渴望实现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这时正是解决合作探究题“你认为解决台湾问题, 有哪些有利的因素和不利的因素”的最佳时机。在这一过程中, 我通过书刊、影视、图片等资源, 培养了学生收集运用史料, 综合历史、文学及政治等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力。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升华。

4. 提倡让学生参与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强化训练。

让学生设计知识结构是检查学生阅读水平、分析能力的最好手段。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 从易到难, 层层深入, 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去训练学生。根据学业水平测试的题型, 我们主要设计了两种题型: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在完成反馈练习时, 如有时间, 就让学生到黑板上做题或口头回答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又有利于规范答题, 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后来, 过渡到利用双周休息时间, 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自己设计练习, 要求题量控制在30分钟左右, 题型不限, 注重基础, 强化能力, 并附有参考答案。将设计得好的用作自习课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自己出题, 活跃思维, 开阔眼界, 从而不断调整学习方法, 学会自学, 使自学能力不断提高。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155-01

历史学科长期以来使人困惑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问题,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既要适应高考,又要搞活课堂教学,便成为令人棘手的问题。但从目前形势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已成为大势所趋。对历史学科而言,搞活历史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要想搞活历史课堂教学,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传道,学生领会;老师授业,学生作业;老师解惑,学生却感到更为困惑。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不打破这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就无法展开。

现代教学论中的首要原则是“因学定教”。而目前常见的课堂教学却是“因本定教”。这样,虽然较好地发挥了教材的“知识载体”作用和老师的专业特长,但对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有所忽略,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做到因学定教。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学生。每个教学环节都不能脱离学生这一主体。因学定教的教学设计有四个突出特点:(1)总的精神是围绕“学法”设计“教法”。(2)在教材内容处理上,并不刻意追求面面俱到的系统阐述,而是根据学生可能的自行掌握程度,拟定教师点拨式和启发式讲解的轻重虚实,板眼节奏。(3)在设计步骤上,先从分析学生在本章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人手,再结合本章教材的内容特点确定教学总思路,然后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4)在个体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不像“因本定教"式教学设计那样,把授课中的每一句话甚至学生的具体答问预告规定出来。根据以上四个特点,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需要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思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以点拨和启发式教学为主,辅之以讲述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比较法、结构法、板块法或其他教学方法。因学定教的实质在于教会学生怎么学,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要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在首位,尽量地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对于学生能够自行解决的问题,老师大可不必多费唇舌。即使遇到重点难点问题,老师也不该直接讲明。而应该在学生感到困难的时候,

采取诱导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去理解,直到彻底弄明白为止。对非重点问题宜点到为止。在对知识的记忆方面,也宜采取诱导的方式,而不是把所有的具体记忆措施都告诉给学生。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因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个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更重要的是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如果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那就是:老师置疑,学生积极;老师诱导,学生动脑;老师启发,学生的思维便得以开发。现以世界史《文艺复兴》一节课为例加以说明。

首先,激发兴趣,学生答疑。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挂出达·芬奇的两幅画(或可借助电教手段展示其他作品),并且介绍与这两幅画有关的情况,包括作者、创作意图、画意乃至价值等等。这样把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来,然后说明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自然导人新课。接着提出一系列问题。比如:文艺复兴的起止时间、发展程序、指导思想、代表人物及其贡献、意义等。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看书,就有了明确认知目标,避免了盲目性和无序性。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老师对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得出的问题答案予以肯定,并点出其不足之处。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教学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给他们的知识。

其次,诱导学生,理解记忆。诱导学生理解那些疑难问题时,要由浅人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步骤地进行。比如,对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的理解,老师先把它产生的历史背景讲清楚,然后揭露封建神学世界观对人的束缚和对人性的扭曲,)Ami使学生茅塞顿开,领悟到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即“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诱导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避机械性记忆。比如,对文艺复兴过程中涌现的众多代表人物的记忆,老师可以采用浓缩记忆法先说出记忆三位大画家的方法是“美术三杰达米拉”(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然后让学生按照这种方法记忆基他代表人物。同学们很自然会总结出“英国代表培莫莎”(思想家培根、人文主义的代表莫尔和莎士比亚),“天文学家哥开伽”(哥白尼、开勒和伽利略)。当然针对不同情况,可以采用相应的记忆方法,诸如谐音记忆法、诗歌记忆法、故事记忆法、排比记忆法等等。这样,使学生在愉快而活跃的气氛中掌握知识,真正把“寓教于乐”落到实处。

再次,启发联想,开发思维。学生们风华正茂,思维活跃,但是,如果老师仅把课本的问题解决完之后就完事大吉,那么学生们的联想就无法展开,思维就不会开阔。因此,老师还需要进一步启发其联想,开发其思维。比如,在同学们已经弄清了文艺复兴的有关情况之后,老师便可以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来,那就是“文艺复兴对我们有什么启迪?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呢?”然后让学生们分组展开讨论,并选出代表来发言,老师再进行汇总和完善。最后布置作业,让同学们结合文艺复兴的史实每人写一篇小论文,题目自拟。同学们在阐明自己观点的同时,使所学知识也得到了巩固。

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总结 篇9

总结会纪实

XX年9月16日至18日,XX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暨高考总结会在松桃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召开。市教育局蒋XX副局长、市教科室唐XX、张XX、陈XX等领导,各县分管局长、教科室主任,全市高中学校的业务校长、教务主任及教师代表,共计160多人参加会议。XX中学有我和教务主任李XX、教师文江参会。16日9时半,教育局、一中、二中、煎中分乘四辆车,从德江出发,经过印江的县城、朗溪、合水、木黄,穿越XX的乌罗、冷水溪、孟溪、大坪,到达XX县城XX镇。下午5时40分,在XX民中对面住宿的XX国际大酒店报到,该酒店为XX最好酒店之一,标为四星级,实为三星级,消费每天近三百元。

7日上午,在XX书院四楼学术报告厅,XX县分管教育的黄XX副县长致欢迎辞,蒋副局长作《继往开来,再接再厉,努力开创我市高中课改工作新局面》的讲话。其后由唐XX所长主持,XX一中、XX民中、XX八中(XX中学)、XX一中、XX中学、XX二中、XX中学相继作经验交流。

松桃民中重点介绍了该校实施的“321”教学模式。

“3”是指课前“三步骤”: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学生做到:

一看课本内容,建构知识,由厚到薄;

二做完成学案,自主检测,及时巩固;

三思新旧联系,自主思考,生成问题。

“2”是指课堂“两环节”:

第一环节,合作探究(第二学习时间),生议(讨论质疑)——生讲(交流发言)——师拨(答疑点拨)——反馈(课内达标);

第二环节,展示点评(第三学习时间),生练(课堂检测)——展示(分享成果)——师评(提炼点评)。

“1”是指一份“导学案”。整个教学全程用的是“学案”、“练案”与“教案”三案合一的“导学案”。让学生学有“学案”,练有“练案”,教师教有“教案”。

下午2:30到3:30,与会人员在XX彭心潮书院一楼参观松桃教育成果及XX陈列室。3:00至5:40分,我们分学科听两节课后评课。我们语文科听了高二语文《陈情表》。XX中的陈教师上的是第三课时,采用的合作探究方式,让学生分组提出问题,然后另一组解答,第三组评分,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精神。XX中的王XX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她上的是该课的第一课时,以情引入,披文入理,循循善诱,其声情并茂的朗读、丰富得当的博引,温情可掬的笑容,无不给在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两节课很有代表性,是不同课型的不同上法,体现课堂教学中的双主精神。

8日上午召开全市XX年高考总结会。会上,XX教育、XX教育局作经验交流;市场教育局唐所长作《认清形势,找准差距;总结经验,改进提高》的高考总结发言,XX年全市600分以上人数131人,排名全省第三,理科一本2382人,二本6284人,皆为全省第四,文科一本479人,为全省第三,二本2045人,为全省第七;陈XX副所长作展示课总结;张XX副所长作《积极探索,求真务实,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课改经验总结发言;最后,蒋副局长作了《狠抓高中课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讲话。

8日下午,李XX、文江两位兄弟因评职称先回校,我坐一中的车与冉恩山书记等人在3:00时到XX学院参加全省优秀教师宣讲团的先进事迹宣讲大会。现场有铜仁学院学生在二楼听讲,学生时有进出、喧闹,纪律不尽人意。当天住金顶酒店。

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总结 篇10

高中数学新大纲、新教材培训材料之一

一、与修订大纲的有关背景

1、我国基础教育经历几个阶段的简要回顾

2、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的沿革

5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大致经历了6个不同发展时期。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制定实施了不尽相同的课程发展政策,对课程的理论建设与实践产生了不同作用。⑪1949年-1956年:改造旧教育、学习苏联经验时期

这段时期的课程政策经历了改造旧课程、学习苏联课程到建设新课程的过程,确定了统一性的课程政策。

①改造旧课程,学习苏联经验,发展新课程。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借助苏联的经验来建设中国的教育。此后,各地先后开展了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活动,在普通中小学普遍学习凯洛夫的《教育学》。1951年1月,教育部组织力量编写中小学教科书,参考苏联的教科书,改编了数学、物理、化学等教材。1954-1956年,正处于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的第一个时期,学习苏联达到了高潮。1956年2月,教育部作出决定,要把苏联的经验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根据苏联的教育经验,教育部改革制定了新的学制。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学制作出了新的规定。小学部分,缩短了修业年限,改“四·二”学制为“五年一贯制”,入学年龄为7岁;中学部分,也明确了要求。此外,所颁发的中小学几个规程,就是借鉴苏联经验制定的。经过改造旧课程,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为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0-1952年,国家改造制定了第一套教学大纲。1951年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就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当时比较好的教材加以修订或改编而成的。

②课程教材由国家制定,全国推行基本统一的课程教材。

这个时期,新中国第一次制定了统一的课程政策,制定颁发了两套全国通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其主要标志是:

(A)制定了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1950年8月颁发了《小学各科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等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并通过了《中学暂行规程》(1952年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以及中学政治等7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草案。1951年8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小学暂行规程》(1952年颁布),并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小学教学计划》。

(B)确定了全国统一供应中小学教材的方针。1950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召开全国出版会议,会上确定了这一方针。

(C)决定成立了国家统一编辑出版中小学教材的专门机构。1950年12月,由出版总署和中央教育部共同组建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承担编辑出版中小学教材的任务。经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批准的《1951年出版工作计划大纲》规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重编中小学课本,并于年内建立全国中小学课本统一供应的基础。”

在这样的政策指引下,教育部于1950-1952年和1956年分别颁发了第一、第二套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年和1956年出版了第一、第二套教材。

③课程政策的政治性很强。

用心

爱心

专心

④学习苏联经验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脱离实际和绝对化现象。

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一届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教育部门在实行改革的时候也发生若干偏差,主要是否定了旧教育的某些合理的部分,对解放区革命教育的经验没有作出系统的总结,加以继承,并且在学习苏联经验的时候同我国实际情况结合不够。” ⑫1957年-1965年:全面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时期

1957年-1966年,是中国开始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在教育上,也开始了自我探索时期。这十年的课程探索,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可划分为特点不同的小阶段。

①调整放权,允许自编教材(1957-1958)

② 再调整,再统一(1958-1960)。③ 继续调整,成效显著(1961-1963)。

1960年下半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张磐石领导下,赶编十年制中小学教材 1963年3月,中央正式颁布《全日制小学工作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小学四十条》);教育部在这一年颁布了十二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第三套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相应的第四套教材。这套教学大纲和教材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受到个方面好评,并成为以后30多年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⑬1966年-1976年: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时期

这个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草到严重破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处于无政府状态,中小学教学片面突出政治和联系实际,大幅度削减基础知识,教育质量严重降低。

其一,以前的国家统编通用教材被视为“封资修大杂烩”加以批判;国家不设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也不使用统一的教材,组织了“革命委员会”的省、市,自定课程,自编教材;课程教材建设因“大革命”而一片混乱。其二,教育教学内容方面,过分强调政治性、“革命性”,几乎所有的教材都“穿帽戴靴”,充斥着同学科知识根本无关的内容;片面地强调联系实际,如上海、辽宁等地取消了物理、化学、生物课程,改成了“工业生产知识”和“农业生产知识”等;物理教材简化为“三机一泵(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水泵)”,生物教材简化为“三大作物”(稻、麦、棉)等。教材的编写成了任意行为。

自1972年开始,在课程教材建设方面,虽然又做了一些努力,但由于教育部的领导权被夺等原因,根本无法进行课程规划和教材编写。

⑭1977年-1985年:恢复正常教育秩序和初步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时期 1977-1985年,中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进入了第三个改革发展时期。这8年,根据课程教材工作任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两个小阶段。

①第一阶段(1977-1980):恢复重建,再度统一,继续实行课程教材国定制。

教育部根据小平的指示,制定了中小学课程教材工作的有关政策和措施:

--成立“教材编审领导小组”,教育部副部长浦通修为组长,领导教材编写工作;

--重建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编写中小学各科教材;

--确定中小学十年制为基本学制,制定颁布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全日制中小学教材;

用心

爱心

专心

--确定1978年秋,开始使用新教材,即第五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

教育部于1978年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是第四套教学大纲),1978年秋季,小学、初中、高中的起始年级用上了新教材,1980年这套(第五套)教材全部编写完毕。

②第二阶段(1981-1985):调整修订课程大纲,酝酿课程多样化和教材审定制。

⑮1986年-1999年:实施义务教育和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时期

1986年4月,经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提出:“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根据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国情,统一基本要求,统一审定,逐步实现教材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需要。用四五年时间,编写四种不同类型的教材:教材内容要求达到大纲规定,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适合一般水平学校的六·三制和五·四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此两类教材,北师大编写五·四制教材;教材内容要求程度,适当高于大纲,主要面向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和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由广东省教育厅和华南师大编写;教材内容基本达到大纲规定,面向经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地区和学校,由四川教委和西南师大编写;八所高师出版社协作委员会编写一套。

1986年9月,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和各学科教材审查委员会正式成立,聘任了20名审定委员和200多名审查委员,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变为审定制。这是我国教材建设史上的重大变革。

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审查委员会成立后,1986年11月,首次审查通过了中小学18个学科的教学大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和新的高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全面实施前的过渡性大纲;1992年审查通过了九年义务教育各学科教学大纲(试行),1993年在全国实施;1996年审议通过了新的同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相衔接的高中各学科教学大纲(供试验用),1997年开始在山西、江西和天津试验。

2、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的沿革

3、新课改的背景和意义 ⑪新课改的背景

背景一:社会背景(从外部看)经济社会发展,使课改势在必行。新理念(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对学科的影响; 七大科学领域:

①数学系统科学(工程科学、信息技术)

②物质科学(极端条件下物性;创造新材料、新能源)③生命科学(农业、健康、医疗)④信息科学(电信部门)

⑤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

⑥宇宙科学(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认识宇宙的起源、演化 ⑦地球科学(生态环境;合理资源开发)

背景二:教学相关(从内部看)国家意识:课程必改 旧教材:“繁、难、窄、旧”

A:从教学内容看:高考改革与课改紧结合 B:为学生减负:第一个切入口应是课程改革

用心

爱心

专心

C: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⑫新课改的意义

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口

②将决定我国国民21世纪的素质,关系到我国的未来

4、《新大纲》制定过程的简要回顾

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从2002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开始,全国使用《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各学科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需要将教材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且工作量较大的省、自治区可延迟到2003年。届时,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将停止使用。

1996年,原国家教委组织编制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和12个学科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并于1997年秋季在江西、山西和天津市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7年开始,山西、江西和天津(两省一市)试验国家教委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包括新课程计划、各科新教学大纲和新教材)。这项国家级课程改革试验,是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的,又是第一次把普通高中作为不同于义务教育的学段进行试验的。这项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普遍好评。这项改革构建了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体制。人民教育出版社受教育部委托编写出版的普通高中各科新教材令人耳目一新。人教社不仅为这套新教材的研究编写出版,而且为这套新教材的试教培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试验中有充分的数据可以作为科学结论的依据。正因为试验的方向是正确的,试验的过程是科学的,试验的成效是显著的,课程计划、大纲、教材经教育部组织修订,从2000年秋起扩大到10省市进一步试验推广。高中语文新教材将在全国推广。

1999年,教育部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有关文件的精神,针对试验中反映出的问题,对“新课程方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于2000年印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语文等学科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在原两省一市的基础上,江苏、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安徽、青海等地也于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这套课程方案,同时,全国统一使用了普通高中语文、思想政治两个学科教学大纲的试验修订版;2001年全国统一使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试验修订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教育部决定从2002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全国使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各学科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二、大纲修订的基本依据

1、建国以来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经验教训 ⑪双基扎实

优势: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解题技巧较好;勤奋和刻苦的精神。⑫教材和教学反映出:“繁、难、窄、旧”

从国内数学课程的现状看,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数学课程从内容到形式,较实施

用心

爱心

专心

义务教育前,要求有所降低,知识面有所扩大,而原有的高中数学课程教材存在比较多的缺陷,不但难以与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教材相衔接,更难应对新世纪对高中数学教育的挑战,概括起来讲,原有的数学课程教材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内容陈旧。与国外相比,我国高中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是陈旧的。如在传统教材中,除集合思想有所渗透外,其他内容基本上只包括17世纪以前的代数、几何内容,而在其他一些国家占有重要地位的概率统计、向量、微积分初步等很有实用价值的内容均无所涉及。有些价值不大的内容又贪多求全,如幂函数,在很多国家的中学,甚至在我国的大学的高等数学中也只是形式化的给出定义,而在我国的教材中不仅分情况进行讨论,而且对它的性质及其证明追求全面与“严谨”,这是不适当的。

2.知识层面狭窄。由于传统《大纲》的局限性,再加上1983年以来数次删减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造成原有的高中教学内容偏少,知识层面狭窄,与解放后的几个主要《大纲》相比,其规定的内容是最少的,以致于几乎所有的高中学校,三年课程两年学完,用一年时间去复习,在知识层面上搞“深挖洞”,造成了一种“学了的不一定有用,有用的又没学”的畸形数学教育局面,这对实施素质教育是极为不利的。

3.课程结构单一。根据教育部1990年高中教学计划调整意见,在高中实行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但是由于高考制度没有相应地进行改革,评价学校的观念没有转变,选修课实际上变成了以“应考”为目标的必修课的延伸,选修课形同虚设。

4.应用意识不强。由于传统的教材中偏重“掐头去尾烧中段”,没有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致于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不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脆弱,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及创新能力是不利的。

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设想

⑪课程计划改革的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②突出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③突出地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哪里? 问题二: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得到什么? 问题三:学校教育教学的功能是什么?

问题四:终身可持续发展靠什么?

答三: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能力得到培养,得以养成尽可能健全的人格,这就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功能。

用心

爱心

专心

答四:与各方面(健全的人格;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都有关系 具体目标是:

①改革数学结构(学科与学科缺乏联系)②改变旧书现有结构:“繁、难、窄、旧”

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已探索的学习

④改变现有的评价体系:建立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进步。

⑤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

⑫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① 关于知识技能的目标;人格、个性心理品质的目标

发展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的目标要靠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能力和情感态度个性品质目标的实现。

② 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三要素:要有现实意义(与现实联系);要有趣;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③ 学习方式的改变

倡导自主的学习,合作交流(学生与老师)实践创新 ④ 教学方式的改变(对象:老师)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 师: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生:学习成为付予个性的过程

⑤ 教育的民主化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课堂教学的民主性 ⑥ 教育的公平性

教学内容的公平性,教学过程中的公平性(关注学生的参与)

三、课堂教学的认识(转变教学观念)

⑪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本质因素

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目标的实施;情感体现;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形成:

横坐标:构成性要素:主体作用;情感体现;教师行为;教材处理

纵向坐标: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组织;教法的应用;教学效果及评价 ⑫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什么是课堂教学?

在教师组织引导下,指向多元目标的学生主动地、充满情趣的学习活动。

四个要素:

①课堂教学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主体性 ②教师的作用定位----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③教学目标(体现素质教育的追求目标)④情感

⒈为什么课堂教学是学生的活动?为什么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人学习的三种水平:懂、会、悟 懂得教书-----会教书------悟

用心

爱心

专心

仅仅要懂---不需要学生的主体性;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想得太少,老师讲得太多)我们是把悟降格为会,把思维降格为技能。

我们应这样想:学生怎么学?学什么?学好了没有?不想我怎么教?教什么?教好了没有?教完了没有?

⒉教师的作用定位(组织引导作用)

集中反映在是否能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好教案的几个要素:

① 知识教学上注意知识的结构(知识的内在联系)

易记的知识是有序的,分类的。

② 设计一个好的过程(起点:学生已有知识 终点: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是用一串问题来设计(利用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许多老师的课堂提问起什么作用呢?“说老师想说又不说的话”。

好问题:学生经过短时间的思考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

例: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

问:先学什么方法?为什么先学加法?(渗透从易到难的思想方法)

问:(+2)+(-4)等于多少?足球实例(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掌握新知识)

问:观察这些式子,谁能告诉我有理数学怎么加?(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来归纳一般规律)

问: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与小学学的一样吗?

③ 要研究学生

研究学生学这堂课可能发生的困难,以及引起的原因。如何找原因?问问学生,搞调查。

④ 备情感(问题要有更多的引导性,思考性)

⒊目标的多元化的问题

获取知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人格的问题:后进生不仅仅缺的是知识,更重要缺乏责任心,对一切事缺乏责任心,做能做的事,对所作的事要负责。

⒋情感的问题

①学生是不是有学习的积极性;愿意去学

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有成功的体验

“我要把我对学生的爱转化为学生对我的爱;我要把学生对我的爱转化为学生对我所教的学科的爱”

四、关于新大纲内容介绍和学习体会

1、前言

⑪数学研究的对象

⑫数学的地位和作用 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重要基础学科。数学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文化力量。

⑬高中数学课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数学课是高中阶段一门主要课程。高中数学课的重要性:基础、工具、育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2、教学目的

⑪制定依据 教育方针。课程计划制定的培养目标。⑫教学目的是教学大纲的核心

⑬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 三层含义和九个要点。第一层 学习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第二层 培养五种: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相互关系。

第三层 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力要求、个性品质的具体阐述。

3、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⑪教学内容的确定的原则 有用、基本、能接受。即精减、淡化、增加、渗透。⑫体系安排的四个注意 系统编排,横向配合,符合认知,纵向衔接。⑬高中数字设综合数学课

⑭必修课与选修课 意义。总量。⑮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新教材将按《新大纲》的要求编入以下课题,当然教学时也可以由师生自拟课题。要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已提出问题。

课题: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以上必修);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以上选修)。教学目标是:(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4)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

怎样开好研究性学习课?

Ⅰ、首先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

①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得到发展,而且是使学生得到的是可持续发展(发展性)②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性(主体性)

Ⅱ、教师要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社会生活现象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社会现象,观察生活,从而从中找到可以供学生研究的问题,成为研究专题,在研究专题中要给予学生切实有效的帮助。

例:复印店的广告:“本店可以复印A页的复印纸”A页复印纸是多大的纸? 例:产品有效率60%、70%数据如何得来?

例:“我的写作风格与矛盾先生的写作风格一致”

常用词、常用标点-----曲线图-----分析曲线图-----结论

例:调查南市多少人横闯马路,翻隔离带,为什么翻隔离带,横穿马路? 例:城市的光污染

作用:不在于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参与活动,增加体验 Ⅲ、应勇于实践(只有作了才能有进步)

用心

爱心

专心

研究性课程如何备课,如何写教案?

①课题名称(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②主题(是子课题)③科目(高中数学)④年级(高一年段)⑤教学目标(要科学合理)⑥时间(2001/8/24)⑦地点(学校)⑧材料⑨教学步骤⑩参考资料⑾教学评价⑿课题的变例(可用在买房子上、买车上)

教法:5分钟(设问,提问)--------分材料--------学生分组(随机的,匀称的)(由他们自选组长)

4、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⑪关于教学目标的四个能级: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

⑫必修课 高

一、高二开设。《课程计划》规定课时280课时,其中,《新大纲》安排课时242课时,研究性课题安排课时12课时,机动课时26课时。

必修课内容12部分,其中第9部分分9(A)、(B)供选择。12部分内容是:集合、简易逻辑;函数;不等式;平面向量;三角函数;数列;直线和圆的方程;圆锥曲线方程;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概率;研究性课题。

⑬选修课 高三开设 学生自主选择。选修课分选修Ⅰ和选修Ⅱ两种水平。

选修Ⅰ《课程计划》安排课时2×38=76课时,其中,《新大纲》排课时32课时,研究性学习安排课时3课时,机动课时17课时,复习考试时间2×12=24课时。选修Ⅰ供文科学生选择,教学内容有2个部分;统计;极限与导数。

选修Ⅱ《课程计划》安排课时4×38=152课时,其中,《新大纲》排课时82课时,研究性学习安排课时6课时,机动课时16课时,复习考试时间4×12=48课时。选修Ⅱ供理科学生选择,教学内容有5个部分;概率与统计;极限;导数与微分;积分;复数。

5、教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⑪总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

变化:

有计量单位用字母表示的一律用字母如kg、T时间,t时间,τ吨 2000元/人 字母用正体不用斜体 例如:л 国家规定:0是自然数 不提查表(除正态分布表外)tg---tan;ctg---cot;

⑫应该注意的七个问题

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正确组织练习;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6、教学测试和评估

⑪教学测试和评估的依据和原则 ⑫教学测试和评估的目的 ⑬教学测试和评估的重点 ⑭教学测试和评估的方式

⑮教学测试和评估的结果的报告形式

四、《新大纲》的特点

1、精选内容

2、更新部分知识、讲法和教学手段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3、增加灵活性

4、重视数学应用

上一篇:以比为题目的作文下一篇:书与人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