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的新支点(精选6篇)
教师成长的新支点 篇1
教师成长的支点和途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虽然教师成长没有所谓固定的“攻略”,但很多在摸索中成长的教师依然试图勾勒从懵懂成长为卓越所必经的过程。实际上,教师成长本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甚至颇有些争议的话题。但值得肯定的是,教师成长的归宿点永远是“德艺双馨”而并非出名得利。教师的专业发展主阵地是课堂,在专业成长之路上,虽然有许许多多的事要做,但首先要做好的还是如何把课上好。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应该为了好课堂而不断塑造自己,教师的蜕变之路,必定是经历了教学地模仿、独立再到创新的过程。而要真正实现教师自我生命的成长,还需靠近“高人”,寻找成长的“支点和途径”。本期,我们提出有关教师成长的话题,意在抛砖引玉,为教师的反思成长之路指明一个方向,开启一个入口。
一、教师成长的“支点” 虽然“经验 + 反思 = 成长”,可是,经验人人都可以有,而如何对已有经验进行分析与反思,才是教师成长的关键。叶澜教授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主阵地是课堂,“上好课”是教师成长的支点。怎样才能在上课上找到自己成长的支点呢?
1、听课:成长的“起跑点” 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留心天下皆学问”,这些道理大家都清楚。那么,听课要怎样听呢?首先,教师自己要预习,了解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其次,教师本人设想一下,假如我教这节课,又会怎样去教,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反之,教师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不熟悉教材,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听课要认真观察和记录,听课后要对比反思。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一些亮点和风格,都有各人弱点和不足,如果用心地去领会,择善而从,改进自己的教学,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上课的视野就会更加开阔,方法就会更加灵活,课堂教学力就能得到逐渐提升。
2、模课:成长的“充气点”
所谓“模课”就是向优秀教师学习,模仿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技巧等。新教师用心去模仿是十分必要的,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优秀教师的优质课例,认真地观看和研读,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模仿中吸收他人精华,不断地锤炼自己,分析各种教学技能的类型、特点、效果;选择不同课型,如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进行教案设计,然后进行分析评价,重点在教师的教学技能、语言艺术、细节处理、教学机智等,最后,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情况,从语言风格到课堂结构、设计思路等进行创造性的改革,力求体现个人的教学特色。教师教学,如果一味地故步自封,闭门造车,孤芳自赏,夜郎自大则必然妨碍自身发展。所以,教师通过模仿优秀教案的“精妙之处”;模仿优质课对教学各环节的合理把握;模仿优秀教师对教材的合理处理、熟练驾驭„不乏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当然,模仿不等于“全盘照收”,而应该是吸收和再创造;模仿更不是“拿着别人的教案去上自己的课”,而是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
3、备课:成长的“入门点”
备课、是教学的预案或说是预设。说到备课,许多教师都简单地理解成写教案,其实,备课应该是一种教学设计,是课前的预设。常规的备课就是备教材、备教法、备过程(细节)、备学生(如何学)、备教师(怎样教)。的确,每一节课教师要关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又是纷繁复杂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使拟定的教学目标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对关键点、重点、疑难点务必备透备精。把学科知识的主体、重难点突破的关键、问题创设与思维培养、知识形成过程与方法作为备课的重点。备课是教师的教学常规,也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入门点”,深入钻研备课的艺术和技能,是教学入门难以逾越的一个步骤。
4、磨课:成长的“支撑点”
磨,就是磨尽同课之精华,养出自我之新意。磨课是一个深度的研课,要在吸取人家的亮点基础上,演绎出自己的特色和见解,别出心裁。磨就是要去除繁杂的形式,提炼出学课的精髓。磨课时一般要通过参考,比较,思索,寻求课的优质有效。磨课的一般思路是:接纳、比较、质疑、完善、超越。磨课的内容一般是:磨目标、这节课究竟要干什么?磨教材、课堂需要怎样的教材?磨环节、哪些是课堂必备的环节?磨学生、学生可能出现哪些问题?磨细节、该提什么问题,如何反馈?教师通过“磨课”不断地切磋、研讨、设计、实践、反思、修改、再设计、再实践、再总结以致循环往复、不断飞跃。这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悟课:成长的“着力点”
悟课,是教师对上课境界提升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教师个人备课而言,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和善于反思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善于“悟课”的过程;就教师群体备课而言,思想火花的碰撞,集思广益的达成,其实也是善于“悟课”的结果。可见,悟课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理性观察、思考。在思考中升华,悟出课的本质与精华,悟出课的重点与难点,悟出教会学生的法门。教师如果对要上的课能入心、入脑,那么,上出一堂精彩的课,一支粉笔就够了。所以,教师备完课之后,一定要静下心来理性的反思一下,以便提升自己的课堂感悟力。“悟课”运用之妙,当存乎于心耳!“悟”的过程是将各种教学理论、教学技巧与自身的特点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理论的内化过程。没有“悟”的过程,就没有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因此,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6、品课:成长的“发展点” 品可以理解为品尝,也可以理解为品味。品课,可以是品自己的课,也可以品名师的课。品味课堂,品味过程,品味亮点,品味自己,品味学生,反思不足,改进方法。名师的课风格各异,充满魅力。他们有的恢谐幽默、妙趣横生、智慧无限;有的以情激情、以智启智,以思启思、情智交融。他们总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点燃学生探究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思维智慧的闸门,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创造,使每个孩子带着好奇、充满信心、愉悦地跃入充满智慧魅力的学习乐园,他们的课会让你回味无穷,受益匪浅。教师对自己的课更要品一品,品出其中的得与失,品出其中的优劣,品出差距,品出自我,品出个性与风格。只有细细地去品味,才能获得其中的奥妙,只有细细的品味,才能更好地去发展自己。
二、教师成长的“途径”
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众说纷纭,仁智互见:美国学者费朗斯·傅乐提出“教师关注阶段论”: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境关注阶段、关注学生阶段;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生涯退出阶段;教育学和心理学也争先恐后提出从新教师成长为专家教师经历了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专家水平五段。那么,教师成长到底有哪些必经之路?又如何尽快地通往“这座桥”呢?
1、研揣先进的教育思想:指航路
只有用思想行走的教师,才会越走越高、越走越远、越走越成功。因此,教师要研揣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个性教育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等,熟悉现代教育理论,“居高临下”,从而实现教学质的飞跃。而要达此目的,教师“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取决于此。”这一段话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如何培训教师素养一文中所说的。他深刻地阐明了高深的教育论和先进的教育思想是一个教师成长的指航之路。
2、揣微学生的学习策略:寻思路
真正的教学能手,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所以,教师应积极揣微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性格、情绪、意志自制性、学生的记忆方式、思维方法和想象形式等,重视指导学习策略,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授之以渔”。只顾千篇一律、按部就班地传授内容,就会导致教学的尽管省时但却低效,您的教学水平学生也就不“认帐”。
3、揣摹名师的优质课:避弯路
多听指导教师的示范课、多听老教师的研究课、多听集体备课的主题课、多听即将参赛教师的评优课、多听获奖教师的汇报课、多观看名师的录像课,细心揣摩他们点拨、评价、激励等语言艺术的精妙之处,提炼教学的技巧和要领,模仿中慢慢地领悟到名师的教学思想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渐渐地,模仿的多了,思考也就多了,成长更快多了。所以,“从听课起步”、“听名师讲课”、模仿名师、博采众家之长是教师成长起来的必经之路。杨树滨教师为了成为一名名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来观摩一堂课,用了半年的时间对全国的名课观看了一遍,后来他成了“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教师,这成功的范例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吗?
4、揣想自己争上的公开课:炼出路
任务产生压力,压力产生动力,动力提升能力。在现实和周围,很多名师都是通过公开课成长起来的。任何一位名师都经历过无数次磨课的痛与苦。根治自身教学顽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专家面前真实地暴露你存在的问题,请他们毫不留情地给你做“外科手术”,让你在“痛苦”中脱胎换骨,公开课上得越多,成长得就越快。因而,多上课,上好课,上骨干课,上攻坚课,上挑战性的课,将自己的课堂当作实验基地,积极揣想性进行归纳和提升,从而为自已的教学找到通路、近路、后路和出路。
5、揣量特色的教学风格:成套路 特级教师窦桂梅鲜明地指出:“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我对自己说,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故多揣量范例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杜威“五步”教学法、皮亚杰的“活动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赫尔巴特“五段教学”、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等,多揣量自已特长,多揣量本校的实际,不拘泥于条条框框,不拘泥于照本宣科,不断创新开拓,构建自己的教学新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6、循揣课后的教学反思:找梯路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波斯纳教授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中国朱永新教授也指出: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成长。是啊!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优秀的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把自己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学机智、学生创新等作为随笔记录并积累起来,反思每一节课教学的成功点、失误点、疑惑点、感悟点、情感激发点等,建立自己的教学博客,通过定期与教育专家、名师进行网上交流,总结推介自己的教学成果,这不但能加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对于教师来说,成长不仅意味着专业能力的提升,也意味着职业信仰的不断增强。这同时也是一个“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过程,是一个领悟天命,寻找自我,直至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的成长是一个锲而不舍地探索过程,需要正确的途径;教师的成长是一个负重前行地修炼过程,需要正确的支点。除了相信种子,还得相信岁月!每天学习一点点,就是成功的开始;每天历练一点点,就是被接纳的开始;每天反思一点点,就是领先的开始;每天创新一点点,就是卓越的开始。只要耐得寂寞,把自己深深地沉潜到淤泥中,不断汲取营养,不断积淀岁月,就能在教室里“开出一朵花”。唯有如此,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才能改变、完善大脑中的认知结构,才能在自己未来的岁月中绽放为一朵美丽的“蓝莲花”!
教师成长的新支点 篇2
名师的培养与成长也需要一个支点, 这个支点是什么呢?是环境。环境对于名师, 犹如土壤对于种子, 如果土壤太贫瘠, 即便种子质量再好, 也难以长成参天大树。多年来, 我校努力致力于培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 并让种子发芽、开花、结果, 五年中新增五级梯队教师52名, 现今, 我校区级以上骨干教师的数量占全校教师总数的32.2%。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谈我校培育教师专业成长土壤的实践和思考。
一、价值引领, 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氛围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就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 也许我们许多教师认为, 这是一种空洞的理念, 无法真正落实到实处。事实是, 只要我们把这些理念和教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有机结合, 就能引起教师的深度思考。我们曾经和教师一起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在绩效工资基本平均主义的条件下, 什么样的教师是过得最开心和快乐的?通过对一些身边典型的人和事的分析, 大家最后都有这样一个感觉, 学生喜爱、同事认可、领导重视、社会美誉度高的教师才是我们这个群体中生活最快乐, 也是最有活力的教师。类似这样的一些问题的探讨, 一方面, 我们把握学校舆论的主旋律, 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另一方面, 也为我们的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典型引路, 以身边的榜样引领争优创先的意识
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 我们经常会这样强调, 领导要以身作则引领学校的发展, 这固然不错, 但我更想强调:管理者要善于利用身边教师的榜样来引领全体教师的发展。一方面, 我们要常怀感动之心, 用心去体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感动的事, 并为之喝彩, 那么这种感动就会成为当事人的一种精神动力, 促使当事人向更高、更好的目标努力。如果再及时的宣传, 那么管理者个人的感动, 就能成为教师集体的感动, 成为一种榜样的力量。另一方面, 我们要常练识才之能, 用欣赏眼光去观察、提炼和推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先进经验。这是对教师的人生价值最好的肯定, 而来自身边的经验对其他教师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深信, 只有当教师的个体价值得到肯定, 个性特长得到发挥, 劳动成果得到尊重时, 教师就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 这是教师专业成长持久动力源。为此, 学校每月一次行政会, 主题就是寻找身边的榜样, 并在此基础上启动了“感动新中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班级管理, 热爱学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只要在某一方面能够引领学校主流文化, 代表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都有可能当选“年度优秀教师”。对获奖的教师除隆重表彰外, 针对个人所写的颁奖词及先进事迹还将在学校展出。虽是一项校级荣誉, 教师却极为珍惜。
三、分层打造, 明确发展目标, 加强过程考核
“准确定位”是教师追寻自主专业成长的首要前提, 学校根据师资实际, 建立了《骨干教师成长记录册》, 客观分析了每位教师具备的优势和努力的方向, 指导每位教师从自身出发, 对自我研修、专业引领、互动合作、任务推动等方面作了专业规划, 为教师专业成长架好“支点”。并通过网络平台, 对教师进行过程性考核, 督促教师及时完成阶段目标。多年来, 学校通过这种方式, 让各个层次的教师都能看到发展的希望, 明确了发展的目标, 激发了发展的动力, 形成了发展的合力。
四、丰富载体, 搭建平台, 让每个教师充分展示人生的精彩
1.牵手。一是牵手名师。我校绝大部分青年教师都加入了市、区名师工作室, 成为名师工作室成员;二是积极聘请专家、学者、特级教师来校“设坛讲经”, 让教师面对面地感受名师名家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 汲取人生智慧;三是坚持邀请市、区教研员定期来校, 现场把脉课堂教学, 临场指导教育科研;四是同伴牵手, 积极开展师徒结对和集体备课等活动。
2.充电。我校建立了骨干教师自主学习和择优外出培训、学习机制, 让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为促使学习工作有效开展, 学校建立学习交流制度, 让参加学习和培训人员再进行二级培训, 使一人的学习惠及更多的人, 提高学习、培训效益。多角度、多层次、高质量的培训, 为教师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3.磨炼。我校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教育沙龙”“微格课堂研究”“新中讲堂”“班主任论坛”“评优课”等活动, 让教师走上各种舞台, 展示各自风采。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区级以上的比赛;开设区、市级公开课。近几年, 我校多名教师获市级赛课一等奖, 青年教师吴琛燕, 连续获得市、省、全国青年教师评优课一等奖。各种才华的展示, 给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增强了信心, 开阔了视野, 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
4.反思。我校规定, 备课环节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反思前一天或前一阶段中教学的得失, 鼓励教师通过反思撰写教学案件, 每年组织教学案例评选, 并将其中典型的, 共性的问题上升为校级微型课题, 进行专题研究。我校现有微型课题40多项, 全部来自于教师平时的反思实践, 并在此基础上及时总结研究成果, 撰写论文。近几年, 我校教师每年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文章超过全校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五、制度支撑, 激励自我实现
HANA:SAP成长的新支点 篇3
创新的数据分析平台
SAP的HANA首次正式面市大约在16个月前,它是作为SAP进军数据分析市场的大胆创新。当时,SAP还没有正式收购Sybase,因此,对于此前一直专注在ERP等应用软件领域的SAP而言这是一次大胆尝试。HANA大胆地采用了内存计算技术和列式存储等技术,从而以“实时的数据分析能力”作为其最大的卖点之一,引发了业界对此广泛关注。
早期的HANA案例也正是以其实时分析能力作为其产品的主要特点。据有HANA亚洲第一单之称的农夫山泉案例实际运行结果显示,农夫山泉运用SAP HANA进行实时海量数据处理,运费报表从原来的24小时缩短到只需3.6秒,速度提升了两万多倍。
除了内存计算之外,HANA的另一个创新之举在于它的整体解决方案模式。HANA将数据层、业务处理层和表现层三层重新进行了划分,即合并了数据层和应用层,将事务、分析和文本以及预测处理等数据库服务与应用服务器、计划、规则和事件流处理等应用服务融合在一起,从而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可以快速部署应用的商业智能解决方案。
应该说,HANA的解决方案模式和现在流行的一体机看起来异曲同工。虽然SAP自己没有硬件产品,但HANA和硬件层面结合得非常紧密。比如,为了充分发挥底层芯片的计算能力,SAP和英特尔在芯片指令集上进行合作。另外,SAP在HANA的部署上还采用了服务器认证,只有包括惠普、IBM、富士通、戴尔等部分厂商的服务器产品获得了这种认证,从而保证了HANA的整体性能最优。
面对市场上同类产品,比如甲骨文的最新一代同样采用内存计算技术的Exadata X3、Exalytics以及IBM的PureData等,SAP公司商务信息科技执行副总裁雷赫迈(Michael Reh)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SAP更强调和重视自己的整合能力。
“HANA背后的很多技术并不是SAP所独有的,如内存计算技术、大规模并发计算架构以及列式存储等。SAP的优势是能够把现有的先进技术整合,同时把经过技术整合后的HANA平台再和应用进行整合。因为SAP非常了解在IT架构下各个数据层,不只是针对SAP的应用,也针对非SAP应用。”他说。
从产品到全面的应用平台
如果有人对HANA的认识还停留在它是SAP推出的一个商业智能产品或者商业智能的解决方案的话,这不会是SAP所乐见的。从本次SAP TechED大会上,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SAP对HANA的厚望。
“HANA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智能分析解决方案,而是一个更为广泛的应用平台和一个开发平台。” SAP公司产品研发高级副总裁思特凡(Stefan Sigg)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介绍说,SAP已经把一些商务应用软件整合在HANA平台上。比如,SAP 公司日前宣布推出全新的 SAP 360 客户解决方案,该CRM解决方案由 HANA平台提供支持,集中了内存计算、云计算、企业移动应用和协作等各种技术。另外,Business One也已经可以基于HANA平台交付,而未来还有更多的软件将整合在HANA平台上。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基于HANA平台的Business One就来自SAP中国研究院。
“Business One on HANA是SAP中国研究院利用全球最先进的创新技术,结合SAP对中国中小企业的洞察推出的一款产品。它能以更高效的业务流程提高业务敏捷性,同时帮助中小企业获得实时业务洞察和最优商务决策。”SAP企业官、全球副总裁及SAP中国研究院总裁孙小群表示。
除了作为一个应用平台之外,SAP还在培育HANA的生态系统,让更多的第三方在HANA上开发应用。上海寰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SAP HANA全球第一家OEM合作伙伴,该公司已开发出一个基于SAP HANA平台、面向金融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的金融服务软件。
采访中Michael Reh还透露,虽然SAP HANA平台支持使用标准的Java Script、Java等编程语言来进行应用开发,但SAP决定要推出一种新的名为RDL的开发语言。Michael Re解释说,推出RDL是希望通过它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发挥HANA的性能和能力。“比如,在利用HANA进行文本数据的挖掘和识别时,现有的标准语言功能上有很大限制,而通过RDL可最大限度地发挥HANA对文本挖掘、文本分析和识别的支持能力。”
《寻找教育的新支点》读后感 篇4
本书的作者徐锦生校长想必教师们耳熟能详,此前在我的心中他是一位理念先进、富有改革精神的校长;是一位关心教师、关爱学生的富有亲和力的校长;他曾多年来陪学校的门卫吃年夜饭,真是一位关注弱势群体、富有人性关怀、人文情怀的校长。
在寒假里细细品味了《寻找教育的新支点》这本书,知道了徐校长是我国的非智力因素教育实践家。分数并不是不重要,分数是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一项指标,是考核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坐标,是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之一,但是分数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徐校长认为:人与人之间智力差别不是很大,学习的动力在于意志品质和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徐校长用二十多年的不断思考和改革实践,走出了一条比分数更重要的非智力教育实践的道路。徐锦生校长提出“五个比分数更重要”理论,即“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分数更重要、习惯的养成比分数更重要、方法的习得比分数更重要、能力的形成比分数更重要、个性的张扬比分数更重要”。教育要有自己的思考,教师要有自己的坚持,不能人云亦云。教师要设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学生坚强的意志,利于全面提高学习成绩;教育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适应、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此时此刻,对徐校长1989年开始的长达二十几年的“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探索与实践感到由衷地钦佩,徐锦生校长提出的“五个比分数更重要”理论,正在我校逐步践行,近几年我校轰轰烈烈地开展以多彩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兴趣、习惯、方法、能力、个性,让孩子焕发了生命的活力。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不断地提醒自己,教育应该是服务于学生的,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关爱,让他们能够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让他们去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
教师成长的新支点 篇5
关键词:地理教师;专业成长;新认识
笔者从事中学地理教学30年,深受学生欢迎。曾在重庆市垫江县第五中学校任教,1992年调到重庆市涪陵一中,2011年在重庆市涪陵第九中学教书,被学生亲切称为“灯哥”。
1.正确认识地理学社会坐标
中学地理教师对自己从事的专业——地理学科所处的社会坐标不清楚。社会生活中,地理学科往往被视作豆芽学科,地理教师并不受重视。但实际上,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乃至宇宙空间各种事物的存在形式及其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从事地理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正在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进步做贡献。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世界各地发展差异大,需要地理学家积极参与、科学规划地指导,为领导层提供发展建设决策的依据。地理学会的理事长刘燕华曾一度担任国务院参事,就是国家、社会的需要。
2.积极参与地理学会活动
参加中国地理学会的相关会议,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至少有三大益处:第一,最快获得新知识。古有云:与君一夜语,胜读十年书。中国地理学会有众多专家、学者,甚至中科院院士。听他们的学术报告,就象听到知识爆炸的第一声响。第二,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通过参加中国地理学会的活动,对国际地理联合会健康与环境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医学地理专业委员会情有独钟,时时关注其学术动向。曾跟随学会到四川彭山县实地考察彭祖墓,到江苏徐州拜谒彭祖祠,到广西探访长寿乡,在网上探究近代长寿之星李庆远。现正为参加2016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世界地理学大会发言作积极准备。第三,获得广泛的人际关系,争取更大成长空间。参加中国地理学会活动,可结识更多业内同行。
3.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改革
现阶段中国的基础教育处于改革时期,有高效课堂、生本教育、翻转课堂等。2014年11月,曾到山东学习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课堂模式”和山东昌乐二中自主学习模式,就是为多了解课堂改革的情况,多学习先进经验。整体看,教育改革比经济体制改革难得多,需要走的路更长。就最近部署的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师实行轮岗制的实施,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长阻力特别大。年轻的中小学教师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面前,应责无旁贷地参与,因为对自身专业成长有利。
4.注重优化自身人文环境
当今流传这么一句话:文凭是纸牌,能力是铜牌,人脉是金牌,领导是天牌。上有领导,下有学生,旁有同事,共同构成了教师的人文环境。学生是教师的工作服务对象,三纲五法要遵守,教育教学工作应有成效,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应融洽。应协调处理和领导之间的关系,多沟通、多交流,让其多了解你工作的开展情况,以便顺利进行工作的布置、监管和验收。教育需要合作,同事是最近的人脉。一个教研组的同事,既是竞争者又是同盟者,可以在同课异构、集体备课、观摩研讨中相互交流与提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的科学。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学地理教师的成长离不开领导、学生、同事这个人文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才能构建好这个人文环境,才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长。
教师成长的新支点 篇6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师在探究中拓展专业思路
第一阶段:同一内容在不同年龄班,由不同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流程。开展了《十二生肖—鼠》教研活动,大、中、小班分别是综合、绘画、粘贴活动,本应该按小、中、大班的顺序充分体现“同课异构”中孩子年龄段的差异、学习方式、语言表达及思维发展的递增性,可我们实施时却是按大、中、小班的顺序进行的。这一阶段处于摸索阶段。
第二阶段:同一课题,在同年龄班运用不同形式架构。开展的数学活动《认识7以内的数》。桑、吕、乐老师将自己的对同一教材的不同设计展示出来,进行相互的比较,寻找适宜的教学方式。这一阶段停留在对比优劣上。
第三阶段:同一课题,在同年龄段,相同或不同领域架构。小班《各种各样的糖果》通过一二三研的综合、健康、数学活动而确定的终研的学科整合的综合活动效果明显。大班《我是小小消防员》通过比较不同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对教学策略、方法和组织形式的不同演绎,来研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问题及目标的价值取向等,在一二三研中不断反思修改过程中拓展思路,提升专业化水平。这一阶段处于反思差异,共同提高阶段。
教研课后的评课活动:从“某某老师教态自然,准备充分,条理清晰、教具精美……”到“某某老师能将孩子的问题生成课程,并及时纳入教学活动中,活动中老师蹲下来倾听和个性化的回应,体现了老师对孩子的爱与尊重……”由最初关注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转变为关注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师幼互动合作、交流活动;由多数教师先说几句好话,然后提一点建议,偶尔有一些意见,也只是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现象就事论事,转变为通过课堂现象深入透视,触动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与价值。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师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
(一)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由最初的老师个人埋头准备,苦思冥想,到现在的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观摩学习、课后反思。每次的观摩学习活动结束后都进行交流、研讨、反思,进而修改活动流程,让我们真正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
现在的“同课异构”研讨活动完全是在一个民主、平等的平台上,研讨时大家对课不对人,各抒己见,通过师师之间的合作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和方法,使原有的观念和实践更加科学和完善。新的教育理念逐步内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课堂教学充满了智慧与灵动。在充满生命灵动的教学环境里,孩子收获的永远是美感,是发展。
(二)教师挖掘教材的能力,驾驭教材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去年的教研活动,《难忘的幼儿园生活》是大班教师在孩子即将离开幼儿园时师幼所思所想而挖掘的课程。鲁老师让幼儿在破译电话号码中复习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孩子们在享受破译电话号码快乐的同时深切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而吴教师则将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学习生活场景拍成照片,制作成PPT,当一幅幅既熟悉又难忘的画面呈现在孩子们面前时,浓浓的师生情及孩子之间的纯真的友谊在每个孩子心中荡漾,激发了幼儿表达的愿望,每位幼儿都通过自己稚嫩的小手画出三年来难忘的幼儿园生活场景……在《难忘的幼儿园生活》主题活动中,每位老师都对教材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们集思广益,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的工作,让我们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今年的大班体育活动《我是小小消防员》,大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将日常生活与游戏活动密切相联。在游戏中不仅要学习助跑跨跳,还在情境中学会遵守规则,体验体育活动乐趣的同时增强幼儿的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品质。此次活动经过一、二、三研研讨反思后,最后一研在活动流程、环境创设等方面能从全局出发,整体思考,合理布置;材料投放上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个别,不同高度的跨跳,让每个孩子在不断尝试中找到自信,体验成功,在救护的同时教师还适时丰富幼儿的自救知识。不仅让此次体育活动有趣更有效,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师在学习中促进专业成长
(一)多学习
不仅要阅读学科专业知识,不断吸收丰富学科新领域的知识,还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懂得教育规律及幼儿的特点和成长规律,才能有效地和孩子沟通。我园每年的“三·八”读书交流会,交流的内容丰富多彩。有重温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新感受;有学习成功家教的深切体会;还有人生感悟至理名言……
(二)多听课
名师的课要听,普通教师的课也要听,名师的课一般很完美,会让你耳目一新深受启发。听后你会说:“原来课可以上得这么美!”由此激发自己的灵感,你的课堂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听了普通教师(或名师)的课,你会想:“我的设计会比这效果更好。”或者看出执教者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就会成为你教学中的镜子,由此要求自己千万别犯类似的错误。
(三)多反思
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幼儿经常没反应,这时教师应反思:是不是我提的问题不具体,或难度过大,再就是我的表达不清楚,于是换个角度再问或换一种表达方式,可能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能够精炼地表达你所要表达的意思,这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如:幼教名师应彩云在《幸福的大桌子》活动中,讲到兔宝宝的不同职业时,为了激发孩子对不同职业的了解和向往,她从不同角度提问:“兔老六成了一名海员,海员是什么?”“兔老二成了厨师,你在哪见过厨师?”“兔姐姐成了音乐家,你们知道谁是音乐家吗?”语言精炼。这些提问从故事出发并走出故事,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让老师们很受启发。
(四)留缺口
在教育教学中,有时圆满的教学反而会让幼儿失去探索的乐趣。多给孩子留一些知识的缺口,给孩子一些探索的空间。留个缺口给孩子,并不是说教师能力不强,而是一种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