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2024-11-07

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精选8篇)

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篇1

我国主要的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目录

一、职业安全健康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1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5.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1993.5.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9.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m2.5.1)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1996.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1983.9.2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1992.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1989.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企业法(1988.4.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2001.10.27)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2.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994.7.1)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1990.9.7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1997.1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1991.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1993.9.1)

二、主要职业安全健康行政法想及部门规章

1.综合类

工厂安全卫生规程(1956.5.25)

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1963.3.30)电气安全管理规程(1986.10.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1986.10.29)乡镇煤矿安全规程(1987.4.30)

关于加强乡镇企业劳动保护工作的规定(1987.7.22)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1987.1.1)关于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重点要求(1987.8.1)电力设施保护条例(1987.9.15)

水利电力安全生产工作条例(1988.1.1)

烟草行业安全管理暂行条例(1988.10.28)

乡镇露天矿爆破安全规程(1989.6.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条例(1989.8.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1988.3.9)

烟花爆竹安全生产管理暂行办法(1988.728)

造纸工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19如.4.20)

兵工弹药企业外部安全距离规定(1990.6.1)

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1991.3.22)

海洋石油作业者安全应急计划编制要求(1992.5.26)

电网高度管理条例(1993.2.19)

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1993.8.4)

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1994.8.11)

劳动监察员管理办法(1994.11.14)

矿山建设工程安全监督实施办法(1g94.12.4)

矿山安全员管理办法(1994.12.4)

乡镇煤矿管理条例(1994.12.4)

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1995.1.22)

厂内机动车辆安全管理规定(1995.4.7)

尾矿设施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国务院关于修改《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1995.5.1)重大事故隐患管理规定(1995.10.1)

矿山安全监察工作规则(1995.10.1)

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1996.8.12)

关于修改《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的决定(1998.1.7)

国有工业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暂行规定(1999.5.1)

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监督与管理暂行规定(2000.4.24)

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2000.8.25)

国有在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2000.9.28)煤矿安全监察条例(2000.12.1)

煤矿安全监察行政处罚条例(2001.1.1)

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2001.4.21)

2,化学危险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1984.1.6)

关于执行1994年版《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的通知(1996.9.23)工作场所使用化学品规定(1996.12.20)

化学危险品登记注册管理规定(2000.9.11)

危险化学物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3.15).

3.三同时

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办法)的通知》的通知(1990.10.8)

建设项目(工程)职业安全卫生设施和技术措施验收办法

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1997.1.1)

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单位资格认可与管理规则

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预评管理办法(1998.2.5)

4.伤亡事故调查和处理

劳动部关于重伤事故范围的意见(1960.5.23)

最高人民检查院、劳动人事部关于印发《关于查处重大责任事故的几项暂行规定》的通知(1986.3.25)

国务院关于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1989.3.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条例(19如.3.3)

劳动部关于《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有关条文的解释(1990.3.20)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1991.3.1)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有关问题的解释(1991.7.25)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1991.9.22)

关于实施《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报表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1992.10.26)关于印发《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报表制度》的通知(1993.1.1)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统计问题解答》的通知(1993.9.17)

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1996.8.12)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备事故处理规定(1997.7.18)

5.女工和未成年工保护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88.7.21)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问题解答(1989.1.20)

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规定(1990.1.18)

禁止使用童工规定(1991.4.5)

纺织系统女职工劳动保护细则(1991.6.8)

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1993.11.3)

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1994.12.9)

6.培训、考核

煤矿职工安全技术培训条例(1987.2.2)

厂长、经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资格认证管理规定(1990.10.5)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大纲(1991.11.30)

企业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教育管理规定(1995.11.8)

矿山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操作资格考核规定(1996.2.6)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办法(1999.7.12)

7.劳动防护用品

国营企业职工个人防护用品发放标准(1963.9.18)

劳动防护用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暂行管理办法(1982.9.29)

特种劳动防护产品监督检验管理办法(1987.2.6)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1988.1.5)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补充规定(1989.5.29)

关于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实行定点经营的通知(1989.12.22)

石油企业职工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管理暂行规定(1992.2.22

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1996.6.1)

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2000)

8.特种设备

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1982.7.1)

《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实施细则(1982.8.7)

锅炉使用登记办法(1987.1.1)

漏电保护器安全监察规定(1990.6.1)

气瓶安全监察规程(2000.12.31)

起重机械安全监察规定(1991.3.21)

气瓶产品安全监督检验规则(1991.7.1)

关于修改《(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个别条文的通知(1992.1.6)

溶解乙炔气瓶安全监察规程(1993.3.27)

进口锅炉压力容器安全质量许可证制度实施办法(1993.9.29)

有机热载体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993.11.28)

超高压容器安全监察规程(1993.12)

客运架空索道安全运营与监察规定(1994.4.16)

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规则(1994.5.1)

液化气体汽车罐车安全监察规程(1994.6.20)

关于修改《(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压力容器部分”有关条款的通知(1995.6.23)

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1996.7.1)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备事故处理规定(2001.11.15)

做好改革期间全国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监督工作的通知(1998.8.17)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2000.10.1)

9.消防管理

消防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暂行管理办法(1983.3.2)

城市消防规划建设管理规定(1990.1.1)

火灾统计管理规定(1997.1.1)

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1990.3.22)

造纸行业原料场消防安全管理规定(1990.8.24)

船舶修理防火防爆管理规定(1991.5.25)

消防监督程序规定(1991.10.1)

商业仓库消防安全管理办法(1992.11.13)

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办法(1994.5.1)

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管理规定(1997.3.1)

火灾事故调查规定(1999.3.15)

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1999.5.25)

消防监督检查规定(1998.12.9)

10.劳动卫生

职业病诊断管理办法(1984.3.19)

国务院关于加强防尘防毒工作的决定(1984.7.18)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1986.2.27)

《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1987.1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1987.12.3)

乡镇企业劳动卫生管理办法(1988.8.1)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1988.4.20)

职业病报告办法(1989.1.1)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1989.10.24)

矿山企业粉尘浓度和尘肺病统计暂行办法(1989.7.29)

放射防护监督员管理规定(1990.4.3)

辐射加工装置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1991.4.26)

油船、油码头防油气中毒规定(1991.9.5)

关于加强企业职工劳动条件分级工作的通知(1991.8.5)

有毒作业危害分级监察规定(1994.1.26)

粉尘危害分级监察规定(1992.1.1)

核事故医学应急管理规定(1994.10.8)

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1995.6.2)

职业性健康检查管理规定(1997.10.29)

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1999.12.24)

11.检测检验机构

劳动部门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机构资格认可规则(1988.10.5)

锅炉压力容器检验员资格鉴定考核规则(1988.10.14)

职业安全卫生检测检验站管理办法(1990.5.16)

劳动防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管理办法(1995.6.23)

劳动安全卫生检测检验员认证管理办法(1996.12.23)

劳动安全卫生检测检验机构资格认证办法(1996.12.23)

矿山安全卫生检测检验机构资格认证管理办法(1997.10.30)

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评价单位资格认证许可与管理规则(1998.2.5)

12.工会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颁发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三个条例的通知(2001.12.31)

基层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2001.12.31)

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工作条例(2001.12.31)

工会小组劳动保护检查员工作条例(2001.12.31)

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群众监督大力减少伤亡事故的几项措施(1986.7.15)工业企业班组安全建设意见纲要(1988.1.18)

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暂行管理办法(1991.8.1)

全国总工会关于生产性建设工程项目职业安全卫生设施实行

工会监督的暂行办法(1989.3.29)

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篇2

张穹说,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法制建设, 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积极推动安全生产立法的完善和安全生产执法的加强, 社会各方面也对安全生产法制建设高度关注。一直以来, 立法工作机关始终把安全生产立法作为重中之重, 不断建立和完善保障安全生产的法律制度。

据张穹介绍, 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还出台了一大批涉及安全生产内容的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发布了大量有关安全生产的部门规章, 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一批有关安全生产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这些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形成了效力层次分明、职能分工明确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

我国食品安全生产法律规制研究 篇3

内容摘要:随着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如何保障食品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食品添加剂作为危害食品安全的元凶之一,完善其法律规制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形成了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的规制食品添加剂法律体系,但由于立法规定较为分散,法律法规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分立,食品添加剂清单设计不合理,导致法律适用和监管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埋下危害食品安全的隐患。为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大众身体健康,需对食品添加剂相关立法加以整合,形成统一的法律文件,将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统一起来,制定合理的食品添加剂清单,同时完善监管,为食品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关键词:食品安全 添加剂 法律监管

2005年,“苏丹红”事件爆出,肯德基遭受严重质疑;2008年,“三聚氰胺”引起广泛关注,三鹿奶粉成毒奶粉,至今各类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政府也将食品安全定位为保障民生的重要环节,食品添加剂也成为一时热词,虽然政府在预防和事后处理食品安全事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关于食品添加剂的法律规制还在起步阶段,所以对于目前较多的小范围食品安全事件仍然防不胜防。

一、现状:食品添加剂的系统管控

(一)立法流变

我国关于食品添加剂的立法始于1979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条例中对食品添加剂做出明确定义,但是规定得极为简单且不规范。这部行政法规的出台标志着中国食品安全法律规制进入了萌芽时期。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经过修订升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较条例而言,试行的食品卫生法通过第三章“食品添加剂的卫生”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做出明确规定。1995年,颁布实施正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基本法。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食品安全法》,取代了1995年的《食品卫生法》,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做出更加明确细致的规范,提出了风险评估、风险监测、市场准入以及食品安全分段监管的各项措施。我国关于食品添加剂的立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10年3月,卫生部颁布《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取代了《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确立了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行政许可制度和许可范围。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将《食品添加剂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列入2015-2017立法规划中,进一步规范食品添加剂的经营管理和监督。

(二)标准厘定

20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前,我国实行三套强制性的国家标准,由农业部、卫生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分别主导颁布的农产品质量标准、食品卫生标准和食品质量标准。三套标准均为国家标准,都具有强制性,由于是三个部门分别负责制定颁布,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三套国标之间也存在重复、交叉和矛盾。《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后,国家对原有的三套标准进行情理整合,制定了一套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也确立了食品添加剂的标准体系,以《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0-2011)作为基础标准,以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碳酸钠》(GB 1886-2008)等若干项食品添加剂品种的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法》的制定实施使我国在保障食品质量和安全以及监督管理方面翻开一页新的篇章,同时也强化和完善了食品添加剂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现行的食品添加剂法律法规体系主要由法律法规和标准组成。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包括三个层次,一部法律,一部行政法规以及三部部门规章,加上配套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发挥作用,我国近年来在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和防治食品安全事件中起到了一定的成效。

(三)监管体系

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国务院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层议事协调机构,对食品安全工作的开展进行宏观统筹。同时,还明确了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剂的分段监管制度,各部门分工负责。由卫生行政部门对食品安全进行综合协调,负责新品种和需要扩大使用量的食品添加剂的风险评估和审查许可,技术评价和审查规范的制定,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制定,以及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国务院质量监督检疫检验总局负责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督管理以及生产许可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食品添加剂经营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家工商总局负责食品添加剂在食品流通环节的质量监督监管工作。具体来说,各部门按照法律赋予的权力和职责,在不同的环节开展食品添加剂的监督管理工作。

二、问题:食品添加剂的隐患呈现

(一)不尽协调的立法布局

纵观我国目前现行有效的食品添加剂法律法规体系,核心和基础是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其中对食品添加剂的标准、生产、经营、使用及标签做出了宏观概括性的规定。但在众多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中,对食品添加剂的规定较为散乱,相互之间存在重复以及冲突,例如,食品添加剂的标签管理,最初由《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包装的标签和食品添加剂包装的标签进行规定,2010年颁布的《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第38条和第39条又对食品添加剂包装的标签重复规定,但内容与《食品安全法》规定的内容并不完全一样。此外,我国卫计委于2013年12月6日发布的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标识通则》对食品添加剂的标签和说明书等内容进行了更加细化的规范。类此情况在我国的立法中较为常见,尤其在多部门分别负责监管的情况下,各部门在制定部门规章时缺乏沟通,容易出现重复和矛盾的现象。法律之间的衔接与配合是衡量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水平的重要指标。[1]

而且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法律规定并不完备,专业性有待加强。例如,我国现有食品中食品添加剂检测方法标准只有数十个,所涉及的食品添加剂仅十几种,一些标准已经落伍,而且通用性不强,面对越来越复杂的食品添加剂使用现状,现有的检测技术标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管理需要。[2]

(二)不尽统一的规范标准

我国采用食品添加剂法律法规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分立的模式,其中,关于国家标准的法律性质,我国学界尚无明确的定论,但由于法律赋予其强制性,国家标准一直以来都作为具体行政行为的裁量基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法律法规与标准分立的模式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陷,我国的食品添加剂立法本身已存在较为分散的问题,每一部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制定主体不同,虽然都以《食品安全法》为依据和指导,但法律法规和标准之间难免出现重复、交叉和冲突,导致对某一事项的规定分散在不同的规范性文件中,不利于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和监督,不利于消费者对于我国食品添加剂管理的了解,也给食品企业和食品添加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带来极大的不便,为由食品添加剂诱发的食品安全事故埋下了隐患。

(三)不尽合理的清单设计

欧盟食品添加剂统一清单最初是以1333号法规的附件形式规定的,2011年,先前授权的食品添加剂经过重新评估和授权后,对1333号法规的附件一和二进行修订,形成新的统一清单,并以1129号和1130号法规的形式公布。由于食品添加剂清单反映的是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且我国采用法律法规与标准分立的模式,因此,我国的食品添加剂清单规定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即《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0-2011)的附录。我国的食品添加剂统一清单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编码系统,第二是清单结构。关于食品添加剂清单的编码,我国采用的是中国编码系统(CNS),在食品添加剂清单中以CNS编码为主,同时也有对应的国际编码系统(INS)。[3]按照我国采用的CNS编码原则,如果有些食品添加剂具有多种用途,许多添加剂可能就有多个编号,这一编码系统也没有被世界各国所认可,因此在食品添加剂编码方面,我国没有选择更加完善的国际统一编码系统,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时存在诸多不便。在结构方面,我国没有建立完整的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列表,包括食品添加剂编码、中文名称及英文名称,而且我国是按照食品添加剂的名称拼音排序,对其可使用于哪类食品以及使用量进行规定,由于附录F中食品分类系统对食品的分类是有级别的,这样的排列次序不便于食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查询具体食品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四)不尽健全的监管体系

首先,监管模式不合理。我国的监管采取分散模式,即分段式监管。我国食品添加剂的监管职能主要集中在国家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这四大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上的分工主要是依据食品添加剂的安全评估、生产许可、经营流通和使用这四大环节划分的。但是,在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和使用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划分并不一定有明确的界限,导致每个阶段之间的监管很难做到无缝衔接,存在相互推诿扯皮现象,同时,交叉监管和重复监管也时有发生,导致政府执法成本上升执法效率下降。

其次,监管制度不完善。我国在食品添加剂监管方面一直在借鉴西方先进的制度经验,也尝试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快速预警制度和食品召回制度,但由制度建立成本较高,经验不足,国情较为复杂等一系列原因,我国在对食品添加剂的防范和监管上一直未形成长效机制,没有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因此对于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生产、经营和使用并未取得应有的成效。

最后,事后监管为主。我国目前对于食品添加剂的监管主要以事后监管为主,预防机制欠缺,往往在某种食品给消费者造成严重危害被曝光后,相关监管部门迫于舆论等各方面压力,对同类食品一一进行突击排查,处理相关企业及相关责任人。很多不法企业对于自己的违法行为存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生产加工的食品种类只要没出事就不会被查,更有甚者在“严打”之风渐渐平息之后“重操旧业”,从长远利益来看,这样的监管根本无法取得持久的效果,也不能有效地遏制食品添加剂相关的违法行为,防范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和保障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三、对策:食品添加剂的范式整合

(一)标准:从分散到集中

我国目前的食品添加剂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的框架,但体系过于分散,生产监督、经营监督、审批许可、使用标准和标签制度散见于不同的规范性文件中,多为部门立法和分段式立法。此外,法律法规与标准分立,法律法规之间,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之间的交叉重复和矛盾冲突情况多见,而且《食品安全法》的统领协调作用不明显,法律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而欧盟在对食品添加剂进行的立法修正中始终秉持整合统一的理念,将众多指令以及修正案统一为一个法案,[4]并将科学评价和协商作为测度立法水平的指标。[5]我国应当加以借鉴,将食品添加剂分散的法律法规进行整合,同时也将以国家标准形式规定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和标签制度与法律法规进行整合,形成一部完整的法律,由全国人大统一制定,避免由于制定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而产生的法规规定之间的重叠和矛盾,便于法律的适用和实施,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和执法,以及广大企业公众的查询知晓。

(二)清单:从简略到繁复

在食品添加剂监管中,添加剂清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欧盟一直以来对食品添加剂统一清单的体系和内容给予较高的重视,尽管在1333号法规颁布之初暂时作为其附件公布,但经过数十年对原有食品添加剂的重新评估与授权,也将统一清单进行修订并形成独立的法规文件1129号和1130号法规。[6]借鉴欧盟经验,首先,建立食品添加剂完整目录,分别设有编号、中英文名称、以及食品添加剂编码。其次,改变以食品添加剂首字母排序方式,按照统一清单的模式,以食品分类为基础,制作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方便食品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查询。再次,改进食品添加剂编码系统,使用国际通行或认可的编码系统,有利于食品出口的需要以及食品添加剂相关的学术研讨交流。最后,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可以进一步细化,在清单中增加对某些针对特殊群体(如婴幼儿)食品的特殊标准,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三)机构:从多元到统一

在监管职能分配方面,欧盟采用的是集中式监管模式,将食品添加剂的监管职能统一于一个独立的机构,即欧盟健康与消费者保护总司,并通过内部的具体分工将监管覆盖整个食品供应链,实现对食品添加剂从生产加工到经营再到使用的整个过程的全面监控和连续管理。[7]针对我国目前食品添加剂分段式监管模式的采用和监管机构职能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从长远利益来看,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欧盟经验,在食品添加剂法律统一由全国人大制定的基础上,将监管机构的职能进行整合,统归于一个独立的监管机构,对监管相关工作进行统筹和协调。笔者建议由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独立并统一对全国范围内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组织与协调,内设部门按照食品供应链不同的阶段进行职责划分,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全程监管。如此以来,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内设部门之间可以高效地进行沟通与协商,监管过程能够实现无缝衔接,避免互相推诿扯皮的状况。

(四)监管:从滞后到前置

食品添加剂的监督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最终目标是防范食品添加剂违法使用行为的发生,保障“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环节的安全和健康。针对目前事后监管的弊端,笔者认为,首先,完善快速预警制度。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6年组织开发“快速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RARSFS)”,并于2007年正式推广使用,目标是实现对全国食品安全数据的采集、统计和分析,快速发现和处理问题,但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的快速反应效果不明显,这一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食品添加剂监管机构分散和监管职能混乱导致的,一旦食品安全事件爆发,不能及时由一个统一的独立的监管机构给出处理意见并全国范围内进行控制。根据前述食品添加剂监管机构改革建议,在我国快速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的完善过程中,应当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为核心,连接各省、市食药监局,一旦某地发现问题,应当由地方食药监局向总局汇报,再由总局将处理意见向全国各省市进行通报,及时有效地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避免更多消费者健康受到威胁。同时,在系统建设方面,技术上应当保障信息网络的顺畅,实现信息的有效互动。其次,完善食品安全追溯制度。食品安全追溯制度是一项极为复杂和系统性的工程,要确保食品在每一环节是否受到污染或者一旦出现问题是否能够及时定位污染环节及污染源,对食品安全信息的跟踪和记录需要细化到食品供应链的每一环节,并且涉及每一环节中的所有企业,我国应当将食品安全追溯制度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从法律法规开始引导制度的建设,组建形成长效机制,以避免“虎头蛇尾”的现象。同时,应当加强食品安全追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第三,强化科学技术和专家作用。我国在接下来对于食品添加剂的立法和监管中,也应该加大对食品科学技术的投入,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的技术经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食品添加剂立法及监督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保障消费者的食品食用安全,充分利用政府机构以外的专家资源,例如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权威专家力量,同时,开展合作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通过诸如合作研究、技术咨询、学术研讨等方式对食品添加剂传统问题以及前沿问题开展研究,及时分享研究成果,并应用于监管中。

生命安全重于泰山,民以食为天,保障食品安全就是保障生命安全。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食品行业发展缓慢,21世纪以来,食品科学技术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然而对于食品添加剂的法律规制却没有跟上步伐,导致大量利益熏心的食品企业和工厂作坊开始利用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实施违法行为。先前曝光的“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都是性质较为恶劣并对社会公众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然而,不为人知的食品添加剂滥用情况每天都在发生,甚至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随着众多食品安全事故频发,食品添加剂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完善立法,加强监管,政府将大有所为,而食品添加剂的法律规制过程也必然是一个立足我国实际情况,不断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且不断修正的过程。

注释:

[1]参见魏益民:《基于风险分析原理的中国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建设》,载《中国食品与营养》2009年第8期。

[2]参见邹志飞、林海丹、易蓉、陈永红、刘超:《我国食品添加剂法规标准现状与应用体会》,载《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2年第7期。

[3]参见邹志飞、代汉慧:《欧盟食品添加剂法规标准指南》,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年版,第27页。

[4]参见曾文革、罗燕:《欧盟食品添加剂适用的法律规制及其启示》,载《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第1-2期。

[5]参见刘春青、鲍建忠:《对欧盟食品行业技术法规体系的研究》,载《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3年第7期。

[6]参见Ioana Ratescu. Safe Use of Food Additives under EU Law[J], European Journal of Risk Regulation, 2010,4.

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篇4

摘要: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在世界各国被都当作一件战略性任务、基础性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本文通过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进行分析,提出对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一些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英国爆发的疯牛病、香港禽流感、东南亚猪脑炎、比利时等国二恶英、欧洲爆发口蹄疫、以及发生在我国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还有引起众多争议的转基因产品可能对人体产生潜在危害等。食品安全是目前对公共健康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重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看到世界性的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同时,应清楚地意识到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上存在诸多弊端和问题,也应引起各级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加强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分析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依据全国消费者协会投诉热点分析,20全国消协系统共受理食品方面投诉60740件,其中涉及食品安全的有1621件,比增长24.1%。[1]主要问题表现在:

1、农产品、禽类产品的安全状况令人堪忧。(1)化肥、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中;(2)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在一些地方在种植中滥用激素类农药以保收成,在养殖中乱用激素和其他药物以增加产量却使农畜产品却受到污染;(3)重金属污染,即在农禽产品中含有超标超量的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的重金属物质。

2、制造食品的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毒物质的情况屡屡发生。(1)加工食品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油炸食品等。(2)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了可供食品加工用的添加剂品种及其用量和在产品中的`残留限量,超量使用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测,曾有在面粉中超限量添加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腌菜中超标量多倍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等等。(3)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适用范围的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身体有害)。例如:为使馒头、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为使大米、饼干增亮用矿物油;用甲醛浸泡海产品使之增韧、增亮,延长保存期;为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块”(一种化工原料,学名甲醛次硫酸氢钠)等等。

3、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决定了它具备一定的微生物生长条件,食品加工制造过程和包装储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如一些奶制品生产加工及包装条件简陋,屡屡造成食品变质;又如我国发生的集体食物中毒有很大部分是由微生物引起。在我国,易造成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尤其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更

我国现行的主要经济法律法规综述 篇5

邸海珊

摘要:经济法的体系是指由经济法部门所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经济法部门是经济法体系的构成要素。虽然不同经济法部门有不同的调整对象和法律法规,但他们相互关联,共同构成经济法的整体。经济法的体系是有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决定的。通过了解经济法的概念及其发展,将我国经济法体系归为6类来分述,即市场主体法体系、市场运行法体系、市场宏观调控法体系、市场经济监督法体系、市场经济社会保障法体系、市场经济程序法体系。明白各经济法体系的含义,并且了解各经济法体系中具体法律的制定、颁布、实施、修订的时间,以及某些法律法规的废止时间。通过对我国经济法体系分类的整体把握,分析

存在的缺陷并进行评价。

关键词:经济法 时间 实施 修正

一、经济法概述

经济法是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进行整体、系统、全面、综合调整的一个法律部门。在现阶段,它主要调整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以各类组织为基本主体所参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一定范围的经营协调关系。

“经济法”一词最早产生于资本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虽然制定、颁布了一些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没有正式称之为经济法。不少学者认为新中国经济法的研究源于1979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方面的立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工作的重点,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初步形成了经济法律框架体系。

我国经济法概念受大陆法系国家德国、日本和苏联的影响,一直没有统一的定论,当代中国经济法学界具有较大影响的有:需要国家干预说,即经济法是调整需要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国家协调说,即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纵横统一说,即经济法是有关确立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的经济法律地位,以及调整它们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的统一体(总称)。

经济法的渊源是指其形式渊源,即经济法规范借以表现的形式。我国经济法的现行表现形式有:经济性的宪法,经济性的国际条约和协定,经济性的法律,经济性的司法解释,经济性的行政法规,经济性的部门规章,经济性的地方性法规,经济性的自治条例,经济性的地方政府规章。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协调发展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根据经济法的概念可知,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不是所有的经济关系,而是特定的经济关系,这些特定的经济关系主要包括:

1、经济管理关系。经济管理关系是指国家组织领导和管理国民经济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这种经济关系是纵向的经济关系,是上级和下级、命令和服从的隶属关

2、维护公平竞争关系。这一关系是指国家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保持其活力,在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促进或限制竞争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3、经济组织内部的经济关系。经济组织内部的经济关系的含义是指以企业为主体是各类经济组织在内部经济管理中与内部机构之间产生的经济关系,包括企业领导机构与其下属生产组织之间,各生产组织之间以及企业与职工之间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4、涉外经济关系。主要是指经济法主体涉外的经济关系。

二、我国现行六大法律体系概述

(一)、市场主体法体系

1.1含义 指调整并规范市场主体之间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旨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及交易安全。主要包括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国有企业法、企业破产法等内容。

1.2构成

1)公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5年10月27日通过,自2006年1月1日施行。于1993年全国人大通过,于1999年、2004年及2005年修正。

2)合伙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6年8月27日通过,自2007年6月1日施行。于1997年全国人大通过,于2006年修正。

3)个人独资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9年8月30日通过,自2000年1月1日施行。

4)外商投资企业法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1年3月15日通过,自2001年3月15日施行。于1979年全国人大通过,于1983年及2001年修正。《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0年10月31日通过,自2000年10月31日施行。于1988年全国人大通过,于2000年修正。《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 《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0年10月31日通过,自2000年10月31日施行。于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于2000年修正。

4)国有企业法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由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于1988年8月1日开始实施。国有企业法是调整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企业破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6年8月27日通过,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二)、市场运行法体系

2.1含义

指规范市场主体交易行为和市场管理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包括市场主体规则法(如证劵交易法、房地产交易法、期货交易法、合同法、担保法、知识产权法等)、市场管理规则法(如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法保护等)2.2构成

2.2.1市场主体规则法

1)证券交易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交易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交易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03年10月28日通过,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2)房地产交易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7年8月30日施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4年通过,于2007年8月30日修改正。

3)期货交易法a.《期货交易管理条例》a.《期货交易管理条例》 《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由国务院于2007年2月7日通过,自2007年4月15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3年10月28日通过,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4)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合同法》于1999年3月15日通过,自1999年10月1日施行。

5)担保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担保法》于1995年6月30日通过,自1995年10月1日施行。

6)知识产权法a.著作权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0年2月26日通过,自2010年4月1日施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0年通过,于1991年、2001年及2010年修正。b.专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8年12月27日通过,自2009年10月1日施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84年通过,于1992年、2000年及2008年修正。c.商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1年10月27日通过,自2001年12月1日施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82年通过,于1993年、及2001年修正。

2.2.2市场管理规则法

1)反垄断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8年8月1日施行。

2)反不正当竞争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3年9月2日通过,自1993年12月1日施行。

3)产品质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0年7月8日通过,自2000年9月1日施行。

4)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物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于1993年10月1日通过,自1994年1月1日施行。

(三)、市场宏观调控法体系

3.1含义

指国家和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而制定的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包括财政税收法、金融法、产业政策法、保险法、信托法、对外贸易法、自然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等内容。

3.2构成

1)财政税收法a.《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于1993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审议通过,自1994年1月1日实施;修改后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于2008年11月5日经国务院审议通过,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b.《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由国务院1993年12月13日通过,自1994年1月1日实施。c.《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于1993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审议通过,自1994年1月1日实施;修改后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于2008年11月5日经国务院审议通过,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d.关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由国务院2003年11月发布。e.《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f.《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于1993年12月25日由国务院颁布。g.《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于1993年12月13日由国务院颁布,1994年1月1日实施。h.《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于2006年12月31日重新修订,自2007年1月1日起实施。i.《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由国务院1986年9月15日通过,自1986年10月1日施行。j.《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于1992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次会议对该法做了个别修订,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对该法做了较大修改。

2)金融法a.《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5)信托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1年4月28日通过,自2001年10月1日施行。

6)对外贸易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4年4月6日通过,自2004年7月1日施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4年通过,于2004年修正。7)自然资源法 略

8)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89年12月26日通过,自1989年12月26日施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79年通过,于1989年修正。

(四)、市场经济监督法

4.1含义

指国家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经济监督所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包括审计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统计法等。

4.2市场经济监督法

审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6年2月28日通过,自2006年6月1日施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4年8月31日通过。于2006年修正。

2)会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9年10月31日通过,自2000年7月1日施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85年通过。于1993年及1999年修正.3)注册会计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于1993年10月3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自1994年1月1日施行。

4)统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于198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2009年6月27日修订,自2010年1月1日施行。

(五)、市场经济社会保障法

5.1含义

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保证社会安定和社会经济秩序稳定的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在我国主要包括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障法等。

5.2构成

1)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于2009年8月27日通过,自2009年8月27日施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4年通过。于2009年修正.2)社会保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员会于2010年10月28日通过,自2011年7月1日施行。3)社会保障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5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由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5年1月31日通过,自2005年1月31日施工作的意见》行。

(六)、市场经济程序法

6.1含义

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处理解决经济法主体之间因行使经济权利和履行经济义务而发生的经济纠纷案件的程序法。在我国主要包括经济仲裁法、经济行政复议法、劳动仲裁法等。

6.2构成

1)经济仲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4年8月31日通过,自1994年8月31日施行。

2)经济行政复议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实施<行政复议法>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实施<行政复议法>办法》于1999年10月1日通过,自1999年10月1日施行。

3)劳动仲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7年12月29日通过,自2008年5月1日施行。

评价: 我国是市场化经济体制,市场化经济体制是个开放的体制,也是最有效率的经济体制之一。市场不是万能的,所以,为减少“市场失灵”,有了国家干预经济。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经济法律体系,形成一定的理论框架,但尚不完备。其主要表现为:立法体系某些重要的环节有漏项现象;现行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需要,亟需修订、充实、更新有关的法律法规;现行经济法律、法规之间不协调、不衔接、尚有诸多矛盾与冲突,如经济管理权交叉,执法部门重叠,同一法律法规规定二个管理机关,或同一行为属不同性质分别属于不同法律调整;体系相对滞后,更新周期长,早期的经济法律体系中多数内容还局限于以市场为主体的经济范畴,对新型经济的法律规定内容尚未及时更新;经济法的监督机制不健全,虽然监督部门较多,但监督效果并不理想,缺少操作性强的监督法律法规。

在相对健全的市场经济运行环境条件下,必须要完善法规,进一步完善有关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完备的法制条件。针对以上不完备现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执法力度;二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制意识;三是完善监督体制。

参考文献

[1]杨映忠,孙顺强,刘新智.经济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郭锦辉:《碳税开征”十二五”有望破题》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9月29日

[3]杨紫烜.经济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4]刘锐.我国市场经济法治的短板: 法律责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 [5]马秀贞.WTO 框架下的绿色壁垒及其应对新探[J],东方论坛,2003,6 [6]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经济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另附 [1]百度网

试论我国物流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篇6

试论我国物流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论文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物流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已成为各个国家促进经济增长,节约经济成本的重要来源。然而,本就起步较晚的中国物流行业,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究其原因,我国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不可回避的。本文详细剖析我国物流法律法规的现状,在借鉴他国先进立法理念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完善我国物流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议。构建完善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才能为物流业的蓬勃发展保驾护航。

论文关键词 物流法律法规 物流市场 管理机制

实现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实体流通的物流活动,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前期无限的新兴行业正蓬勃发展着。信息革命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使物流行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物流活动也正朝着国际化的步伐前进,同时也预示着中国的物流业将危机重重。中国物流市场规模可观,竞争激烈,国外先进的物流企业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从目前市场占有率来看,世界三大物流巨头UPS、THL、FDX占有大部分的中国物流市场,中国物流企业要想突围而出,困难重重。

随着我国物流基础设施规模的不断完善和扩大,以及物流技术装备水平的逐步提高,各类物流企业正快速成长,但是面对基础良好、实力雄厚的外资物流企业,似乎有点以卵击石。纵观我国物流企业的整体水平和发展现状,位于全球现代物流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而我国物流法律法规的滞后和缺陷,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根本阻碍之一。因此,完整我国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对增强物流业竞争实力,构建有序物流竞争环境,节省经济资源,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深意的意义。

一、我国物流法律法规体系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有关物流的法律法规,基本上可以填补物流领域的法律空白,一定程度上维持目前物流行业的正常运转,但是,要想满足国际全球化环境下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国物流法制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我国物流业缺乏系统、和谐的物流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调整物流行业的法律规范散见于法律法规、规章和国际条约、国际惯例以及各种技术规范中,涉及物流活动的不同环节,如采购、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等物流环节。而这些法律法规又是又不同时期、不同部门针对不同问题制定和颁布的,因此,造成我国物流法律体系程序出无序无章的局面,迫切呼吁专门,系统的物流法律制度的出现。

(二)物流市场缺乏协调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

由于物流法规体系的杂乱无章,导致物流市场管制过程中冲突的不断出现。在中国行政执法领域,经常会出现独立操作,部门分割、地方封锁等有碍社会和谐的现行。没有统一协调的物流业专门工作机构,再完善的物流法制建设都等于纸上谈兵。

(三)诸多领域物流法律规范层次较低,效力不高

我国直接具有操作性的物流法律法规多数由各部委和省级政府制定,在形式上表现为“办法”、“条例”、规定,这些行政法规和规章层次较低,法律效力不高,缺乏普遍适用性,在守法、执法、司法过程中只能作为参照性依据,因此缺乏可操作性,难以严格规范物流主体的物流行为。

(四)我国物流立法缺乏与时俱进

我国现在是WTO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机遇空前,物流业也不例外。但是我国的物流业面临更多的是挑战,中国物流法律法规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我国现行的大部分物流法律制度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全球化经济环境下的物流发展。滞后的物流法律体系亟待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

二、国外先进物流立法的借鉴:以日本为例

外资物流企业能够迅速适应国际环境,抢占中国物流市场,先进的物流法制建设功不可没。完善我国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在立足我国市场经济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还需要吸取他国成功的物流立法经验。日本物流业规模庞大,物流技术先进,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物流立法更是大多数国家借鉴的榜样。虽然日本没有一部专门的《物流法》,但是日本整体的物流法律体系呈现出有序、和谐的状态。某些学者将日本的物流立法模式称之为“准统一”立法模式。所谓“准统一”立法,是指日本跟大多数国家一样,没有只用一部《物流法》来调整物流法律关系,而是在制定综合性物流发展政策的基础上,制度专门的物流法律法规调整各个物流环节形成的物流法律关系。

1990年,日本内阁通过了《综合物流施政大纲》,以此作为日本物流业的纲领性国家政策文件。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在日本内阁又通过了《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为物流业的发展确定可行性目标,为日本现代物流的成功转型和高效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在综合性物流政策的指导下,日本通过了不同领域的各项专门性物流立法。日本政府将主要物流据点的规划、设计、运作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有效调节重要物流据点的物流主体行为。这些法律主要有《大规模零售店铺布局法》、《流通业务城市街道整备法》和《汽车终端站场法》等。针对物流的核心环节――运输,日本政府制定不同运输方式的专门法律,在这些专门运输法律的指导下,保证了物流从供应链到供应链物流活动的畅通,这些法律主要有《货物汽车运输事业法》、《货物运输经营事业法》以及《港口运输事业法》等。为了克服经济行为的外部负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日本提倡“绿色物流”.通过立法的途径,在保证物流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流活动的外部负效应,“绿色物流”方面的立法主要有《中小企业流通业务效率化促进法》、《环境污染控制基本法》、《废物回收促进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地球温室效益措施推进大纲》等。

三、完善我国物流法律法规体系的若干建议

物流法制建设的完善势在必行,我国必须加快脚步研制出适应客观经济环境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增强国家总体经济实力

(一)明确政府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政府应当对物流业的发展前景有着足够的重视,不断增加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我国物流技术水平,合理规划物流宏观市场。在国家大政方针方面,应当重点针对物流业明确可行性、科学性的发展目标,制度物流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物流业发展方向,为物流业的稳定发展指明道路。日本物流产业的繁荣景象正是政府在现代物流业发展中扮演好基础设施建设者、产业政策引导者以及市场秩序维护者三大角色。我国政府理应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松紧适当的宏观环境。

(二)整理现有物流法律法规,提高物流法律制度的法律效力

我国物流相关法律法规的无序状态亟待清理,才能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序的环境。物流活动环节众多,没有一部法律可以把它们囊括其中。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借鉴他国的物流立法,我国同样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物流法律条文全部整合在一部所谓的《物流法》中,而是根据物流法所调整法律关系的不同,构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相互协调的物流法律体系。因此,我国物流法律体系的框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物流主体法律制度,明确物流企业的性质和主体资格,物流企业进入和退出的相关规定。这一方面的法律规定切记不要严格限制物流企业的准入,而是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当放松,给物流企业创造宽松的竞争环境。其次是物流行为法律制度,明确物流行为主体在物流活动中权利义务关系。现代物流活动存在供应链与供应链,主要包括采购、运输、装卸搬运、分拣、流通加工、包装以及配送等。通过制定具体的物流活动环节的行为规范,减少物流活动中的各种纠纷,提高物流的各种效力,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最后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与物流活动当事人之间关系的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包括政府对物流市场的宏观调控以及政府对物流经营主体的监管,同时在行政层面上还要制定与物流行业相关的技术性法律制度。

现代物流是高度综合、集成的物流系统,相应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也必须呈现专业性和系统化,因此在物流立法过程中要注重体系的协调性和逻辑性,同时可以通过法律修订、司法解释等途径缓解法律体系内的冲突和混乱。

(三)组建集中统一的物流执法部门

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我国应尽快组建统一协调的物流专门工作机构,集中管理物流活动各个环节。日本目前也没有专职物流管理部门,但是通产省、运输省管理主要的物流环节。特别是运输省,不仅负责主要运输方式各项工作的管理,还包括现代物流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管理。根据我国的实践,物流活动频繁,市场规模巨大,国家应在设立专门物流管理部门之前,可以委任某个部门或某些部门负责主要物流环节的管理工作。

(四)构建与时俱进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

面对我国相对滞后的物流立法,必须尽快更新完善,尽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法律制度,剔除与市场经济相违背的法律条文。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的开放程度加强,国际倡导自由化、公平化的竞争原因,物流行业也同时迎来真正的发展高峰期。市场竞争加剧,降低物流成本已成为竞争的重要筹码,同时物流已从以传统物流向向现代物流转变,一系列客观环境的变化,使得我国物流法律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制度既符合我国特点,有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物流法律体系,不断壮大的我国物流企业,提高物流行业的经济效率。

论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制 篇7

最近发生的“老酸奶事件”, 更是彻底地撕掉了当前食品安全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这些食品安全事故频发, 导致信誉缺失, 不仅令国人提心吊胆, 而且因此臭名远扬, 丢失了不少国际市场, 例如中国大陆的奶粉难以进入香港市场, 就是一个明证。

2.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分析

2.1 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监管不力。

我国的食品监管部门主要包括: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 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履行各自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 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2.1.1 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2.1.2 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

2.1.3 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2.1.4 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违法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或者被污染的工具、设备。

2.1.5 查封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的职责, 对食用农产品进行监督管理。

上述各监管部门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但各职能部门挑肥拣瘦, 要么争着监管、重复执法, 要么相互推诿扯皮, 这就给某些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2.2 食品法律体系存在缺陷, 尚不完善。

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条文规定的比较笼统, 难以操作, 并且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重滞后, 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 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 对一些问题食品的打击、监管无法可依, 这就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提供了操作空间。

2.3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给不法商贩生产经营问题食品提供了动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饮食大国, 中华美食享誉天下。中国饮食历来注重色、香、味俱全, 无论在餐桌上, 还是在商场、超市, 各种食品花色品种俱全, 芳香鲜艳, 常常令人食欲大增。殊不知, 各种果酱、色素、路边小吃等食材在给大家带来美味的同时, 也常常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比如, 在果酱里添加苏丹红, 在海鲜里添加避孕药物, 银耳本是黄色的, 却为了美观熏成白色的, 其情节令人发指!导致养鸡的不吃鸡肉, 养海鲜的不吃海鲜, 种蔬菜卖的是带剧毒农药的, 吃的是自己另外种植的专供品。某些不法商贩为了制造鲜艳香甜的食品, 扩大销量, 多多赚钱, 不惜牺牲公众健康, 昧着良心, 滥用违禁添加剂。

2.4 社会诚信缺失, 道德水平江河日下。

造假可以带来暴利, 于是中国每个行业都有大批的人乐此不疲。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最终的结果:谁也没有得到好处!无禁忌的造假者获得的黑心钱又让别人用假货换走了, 相反自己还得吃穿用无数的假货!最终大家都深受造假之害!长此以往, 中国人再也没有了诚信, 没有谁会相信谁了, 大家一边咒骂着造假者, 一边加快着自己造假的步伐, 形成恶性循环。

3.他国食品安全保障之道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西方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卫生方面, 走过了较长的时间, 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可以给我们以“前车之鉴”。

3.1 预防为主, 防患于未然。

美国的食品监管经历了100余年的历史, 但近年来, 美国仍多次发生食品污染事件, 美国总统奥巴马及时调整食品监管体系, 赋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更大的权力。2011年1月, 奥巴马签署《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迎来一次大变革。该《法案》强调,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应当以预防为主, 而不是在事件发生后补救;政府要对食品生产设备加强监管;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拥有强制召回权;更严格监管进口食品, 食品行业对食品安全承担更多责任。

我国《食品安全法》对各个监管部门的权责规定不够明确, 目前的食品监管尚处于救火阶段, 监管部门类似消防队, 哪里出事了, 就赶紧前往灭火。食品监管应当防患于未然, 依法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而不能仅仅充任消防队。对各个监管部门之间的权力分配也是我国应当考虑的问题。

3.2 完善法律, 监管各个环节。

德国食品法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79年。至今, 德国关于食品安全的各种法律法规多达200多个, 涵盖了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运输、贮藏和销售所有环节。德国的《食品法》、《食品和日用品管理法》、《HACCP方案》和《指导性政策》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四大支柱, 彼此互相对应, 互为补充, 组成了成熟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德国新的《食品和饲料法典》、《添加剂许可法规》等详细地规定了食品安全防范机制, 形成了快速有效的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机制。

与德国相对比, 我国的食品监管体系还比较单薄, 有待进一步完善, 以有法可依。

3.3 全程管控, 确保食品安全。

作为一个美食大国, 法国从食品供应的源头开始, 便实行严格的监控措施。供食用的牲畜如牛、羊、猪都会挂有识别标签, 并由网络计算机系统追踪监测。屠宰场还要保留这些牲畜的详细资料, 并标定被宰杀牲畜的来源。肉制品上市要携带“身份证”, 标明其来源和去向。

日本对所有农产品实施可追溯管理模式, 实行身份证制度, 记载每种农产品的生产者、农田所在地、使用的农药和肥料、使用次数、收获和出售日期等信息。

目前, 我国对食品和农产品的管理比较粗放, 存在很多方面的监管空白, 使有毒、有害食品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和餐桌。

3.4 严格管理, 严惩违法行为。

在法国, 销售部门对于保障食品安全的作用很大。巴黎超市的工作人员每天晚上关门前都会把第二天将要过期的食品扔掉。一旦店内有过期食品被检查部门发现, 商店就得关门。

德国对于违法食品违法者, 实行严厉的处罚措施, 包括民事、行政和刑事上的处罚。而经济上的处罚足以让违法者破产。

目前, 我国的食品安全犯罪也已经入刑, 从经济上的处罚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 提高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违法成本。我国是熟人社会, 遇到麻烦, 百姓首先想到的是找熟人, 请客送礼。对此, 监管部门要坚守执法为民的理念, 对违法者绝不姑息, 做到执法必严, 才能减少和杜绝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发生。

4.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防治的几点建议

4.1 完善立法, 制定细则。

我国应当在审视原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法律规定, 制定更加完善和严厉的食品法律法规, 同时, 要制定细则, 便于执行。

4.2 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宣传, 提高食品安全观念。

食品安全问题是与千家万户紧密相连的事情, 我们不可能“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 既要继续揭露、曝光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 让食品安全问题无处遁形。又要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培养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让人民不再“见怪不怪”, 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4.3 完善执法程序, 各监管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各监管部门要互相配合, 互相制约, 避免监管真空, 防止为了部门利益, 挑肥拣瘦。“不难于立法, 而难于法之必行”。从政府来看, 我们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太过分散, 导致资源浪费、效率过低甚至互相推诿, 如果这个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 将节约很大成本。一个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各个环节的监管部门互相协调, 如画一个监管流程图, 从饲料质量监督, 到生猪饲养监管, 再到产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中的质检, 各个环节严格划分职能, 分别追究责任。国务院的食品安全领导小组要切实起到一个组织协调机能, 而非事后的灭火队的作用, 从组织结构上加强组织协调。

4.4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重建社会诚信。

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上, 仅仅靠完善食品监管体制是不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也是道德经济, 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 决不能放任见利忘义的行为, 决不允许基本道德的失守。借鉴温总理的一句话, 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也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综上所述, 在完善立法的基础上, 各监管部门要互相配合, 互相制约, 严格执法, 重建社会诚信。通过以上努力,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必将得到改观, 食品安全黑幕不再重现, 人民群众不再提心吊胆。

综上所述, 《物权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物权行为理论, 这反映出立法者试图通过《物权法》在实证法上确立物权行为理论。但是涉及物权行为理论的规定立场模糊, 这说明物权行为理论在立法者之中未能形成广泛认同, 因而不得不作出妥协。

摘要: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的饮食文化日益多样化, 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阜阳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老奶粉事件”等, 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接二连三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 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迫在眉睫。

浅谈我国互联网安全法律体系 篇8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互联网安全法律体系的现状与不足,对完善我国互联网安全法律保障体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安全;法律体系;法律;法规

今天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体和交易活动的平台。与此同时,随着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向网络空间的不断拓展,互联网的安全问题日益严峻起来。这些问题主要出现在互联网侵权与网络犯罪之中,具体来说有:恶性病毒的危害、黑客攻击的日益猖獗、垃圾邮件的不断侵扰以及不良信息内容的肆意传播。因此,重视互联网安全问题,全面、系统地构建我国互联网安全法律体系,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大批与保护网络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这其中属于法律的有:《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属于行政法规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属于部门规章的主要包括:《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电信网间互联管理暂行规定》、《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暂行规定》、《药品电子商务试点监督管理办法》、《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证券公司网上委托业务核准程序》、《关于新股发行公司通过互联网进行公司推介的通知》、《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广播电影电视类节目管理的通告》、《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入口信道管理办法》等;属于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扰乱电信市场管理秩序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

据此可见,我国保护互联网安全的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相关立法已涉及到:网络监管、信息安全、电子商务、市场准入、域名注册、网络著作权等各个方面。但这些法律法规仍不足以高效地保护互联网的安全,其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立法主体多、层次低,缺乏权威性、系统性和协调性。从前文所列的互联网安全的相关立法可以看出,除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属于法律之外,其余全部是法规和规章,立法主体多、层次低是显而易见的,并且还存在数量相当庞大的各类通知、通告、制度和政策之类规范性文件。政府管理性法规数量远远大于人大立法,就是在政府立法中行政法规的数量也只占很小的比例,更多的是由各类行政权力主体制定的五花八门的规范性文件,此种现象导致不同位阶的立法冲突,网络立法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便实属必然。

第二,立法程序缺乏民主参与。我国的互联网立法大多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就被签署公布,更没有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公民的意见。目前,我国互联网立法大多属于部门机关立法,此类立法程序主要依据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这种由行政机关自己设定立法程序进行行政立法的现象明显不符现代行政法的控权精神,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弊端,容易使行政机关制造不当的程序恶意妨碍行政相对人行政法权益的有效实现,不利于互联网的稳定发展。

上一篇:远程培训研修心得体会下一篇:军训彩排感想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