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竞价管理规定

2024-06-24

企业内部竞价管理规定(精选7篇)

企业内部竞价管理规定 篇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完善公司供应商选择制度和竞价管理,加强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供应商管理规定》、《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合同管理办法》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供应商”是指在公司、公司下属各二级单位承包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根据与公司、公司下属各二级单位签订的合同进行劳务分包、供应材料及/或设备、提供技术服务及其他服务的劳务分包商、材料或设备供应商、服务供应商。

第三条 公司各部门、各分公司/各项目部在进行劳务分包、材料采购、租赁/采购设备时,对于市场比较成熟,选择的空间比较大的项目,原则上都应通过竞价方式选择供应商,并与所选择的供应商签订合同。

公司、分公司/公司直属项目经理部在选择供应商时,若采购/分包项目已事先确定有相关工程结算单价和标准化合同文本时,主办单位可按公司、分公司/公司直属项目经理部对供应商考核评分高低顺序依次进行协商,实行同价、同一合同条件下,分高者得的原则来确定供应商。采用此方法确定的供应商需得到公司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的事先批准。

第四条 公司下属各分公司及公司直属项目经理部的竞价工作,由公司下属各分公司及公司直属项目经理部的“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统一组织实施,不得委托其下属现场项目部或部门进行。有关的现场项目部和部门在选择供应商的竞价过程中,应负责向其所属单位的“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提供拟进行分包项目的技术要求、设备、人员以及其他有关的具体要求,提供有关的造价信息资料,并协助或配合其所属上级单位进行供应商的选择和竞价工作。

第五条 本规定为公司内部竞价工作的指导性原则,公司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均应遵照执行。

第二章 竞价管理机构

第六条 公司、分公司/公司直属项目经理部应分别组建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负责

本单位供应商的管理和内部竞价工作。

第七条 公司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在内部竞价工作上的职责:

1、负责对公司下属各部门、各分公司和公司直属项目经理部供应商的选择工作以及有关竞价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

2、审核并决定是否批准下属各部门、各分公司及公司直属项目经理部的有关供应商选择的立项文件和竞价文件。

3、对下属各部门、各分公司及公司直属项目经理部选择供应商时进行资格审查的结果以及最终竞价结论进行审核,并决定是否批准。

4、负责公司下属各部门、各分公司及公司直属项目经理部供应商管理工作的日常考核和监督。

5、对下属各部门、各分公司及公司直属项目经理部供应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或整改意见。

第八条 分公司及公司直属项目经理部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在内部竞价工作上的职责:

1、负责其管辖范围内供应商的日常管理和考评工作。

2、负责其所需供应商的选择以及有关竞价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管理。

3、负责具体竞价项目的立项、竞价文件(包括资格预审或资格审查文件)及报价评审办法的审定,负责标底价的制定或审定。

4、负责对供应商资格预审或资格审查结论的审核和报批。

5、负责组织对供应商报价方案进行评审、做出书面评审结论,并报公司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批准。

第九条 各分公司及公司直属项目经理部在进行具体项目竞价时,还应成立具体项目的竞价工作小组和报价评审小组。

(一)竞价工作小组的职责

1、负责具体竞价项目的立项及报批工作。

2、负责具体项目竞价文件(包括资格预审或资格审查文件)和报价评审办法的编制、报审、报批。

3、负责有关竞价工作的具体实施和落实。

4、参与有关报价评审和有关组织工作。

5、负责在竞价工作结束后写出本次竞价工作总结,报本单位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审定,并报公司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审批。

6、负责在竞价工作结束后及时将有关竞价文件整理归档。

7、领导小组安排的其他工作。

(二)报价评审小组的职责

1、负责按规定的评审办法和标准,对潜在报价人递交的资格预审文件进行评审,并写出评审结论报本单位劳务分包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采用竞价过程中一并进行资格审查方式的,负责在报价评审过程中对潜在报价人的资格进行审查,并写出书面评价结论。

2、负责按照规定的报价评审办法和竞价工作进度计划,按期完成对潜在报价人报价文件的评审,并于评审工作结束后写出书面评审结论,同时列明中标候选人名单,报其本单位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审定。

第十条 公司下属各部门在选择供应商进行竞价时,由有关主办部门按本细则规定牵头组织实施。主办部门应牵头成立竞价工作小组和报价评审小组,报公司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批准后,按第九条规定的职责开展工作。

第三章 竞价办法

第十一条 竞价方式

(一)公司选择供应商的具体竞价方式,可由竞价主办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邀请集中竞价方式;或采用议价方式,即邀请单独报价、并分别议价的方式进行。

(二)有关单位采用竞价方式选择供应商时,应当采用邀请集中竞价的竞价方式。但拟分包工作量在30万元以下、且能进行合同总价包干的项目,以及个别专业性和垄断性强或竞争性严重不足的项目,在报公司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书面批准后,也可采用议价方式进行。

(三)竞价主办单位采用邀请集中竞价方式或采用议价方式选择供应商时,均应事先制定详细可行的竞价方案,并按本准则规定程序进行立项和报批。

第十二条 邀请集中竞价

(一)参加竞价的潜在供应商数量下限

1、采用邀请集中竞价方式选择供应商时,在递交报价文件截止日,实际递交报价

文件参加竞价的报价人不应少于3家。当实际递交报价文件的报价人少于3家时,应按无效竞价处理,对所有竞价文件不予集中开标,并应将理由当面告知报价人。在征求报价人同意后,可按议价方式分别议价。如果报价人不同意的,可将报价文件退回报价人。

2、竞价主办单位在编制竞价文件时,应在竞价文件的报价人须知部分明确告知报价人前款所述情况出现时的处理办法,以及对因此产生的后果双方互不承担任何责任等事宜。

(二)标底价及控制价

1、采用邀请集中竞价方式时,竞价主办单位应根据当时的市场价格情况事先制定标底价。

2、根据实际情况不适宜事先制定标底价的,可事先制定控制价,在开标时以所有报价人商务报价的算术平均数和竞价主办单位的控制价加权平均后得出的价格作为标底价。竞价主办单位的控制价以及所有报价人报价的算术平均数各自应占的权重,由竞价主办单位在竞价方案中根据具体情况规定。

3、对个别没有市场价可供参照,无法事先制定标底价或控制价的项目,也可以所有报价人商务报价的算术平均数作为标底价。

4、竞价主办单位应在竞价方案中规定报价人商务报价偏离标底价的上下限(下称“报价控制范围”)。开标时对超出报价控制范围上限的报价应作为废标处理。对开标时超出报价控制范围下限的报价,可不作为废标处理,但在开标后、发出中标通知之前,应要求报价人提供竞价主办单位满意的、足以证明报价人有能力按此报价完成拟承包任务的证据,并应同时提供相应的承诺书。

5、采用邀请集中竞价方式时,可采用最低价中标法,即开标时商务报价在竞价主办单位规定的报价控制范围内的最低报价中标。

6、竞价主办单位在编制竞价文件时,应将本款前述竞价方案在报价人须知部分明确告知报价人。

(三)采用邀请集中竞价方式时,应按照本准则第四章第十三条的规定对潜在报价人进行资格审查,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资格预审的办法进行,也可采用在竞价过程中一并进行资格审查的办法。

第四章 竞价程序

第十三条 立项与报批

(一)公司有关主办部门、分公司及公司直属项目经理部根据具体工程项目施工的实际需要,拟采用竞价方式选择供应商时,应首先进行立项并编制立项文件,在报公司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审批后组织实施。

(二)立项文件应包括:拟进行竞价采购/分包的项目情况简介;进行竞价采购/分包的原因;拟选择供应商的数量;拟竞价采购/分包的专业种类和主要工作内容;选择供应商的竞价工作安排和竞价工作进度计划、竞价方案等内容。

(三)在编制立项文件的同时,应组织编制竞价文件。竞价文件应包括资格预审文件、竞价文件、评审办法三个文件,但在竞价过程中一并进行资格审查的,可不单独编制资格预审文件。竞价文件应连同立项文件一并上报公司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审批,也可单独上报审批。

(四)公司有关主办部门、分公司及公司直属项目经理部在其立项文件和竞价文件被公司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批准后,应按本准则规定的程序以及经批准的立项文件和竞价文件,并根据立项文件中的竞价工作安排及工作进度计划,按期完成供应商的竞价工作和报价评审工作。

第十四条 资格审查

(一)采用邀请竞价方式进行劳务分包时,在进行竞价之前应对潜在报价人进行资格预审。对个别工程项目,因工期紧张或其他特殊原因不宜采用资格预审方式进行资格审查的,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竞价过程中一并进行资格审查。

(二)采用在竞价过程中一并进行资格审查的,只有其资格符合规定的资格评审办法有关要求并给予合格通过的,才对其报价进行评审。对资格审查没能合格通过的报价不予进行评审。

(三)对竞价时已列入公司合格供应商名单的原有劳务分包商,可不再进行资格预审或资格审查,可直接邀请其参加竞价。

(四)劳务分包商资格预审或资格审查的标准应按照“公司新进劳务分包商的准入制度”执行。

(五)采用资格预审办法对潜在报价人进行资格审查的,应向拟邀请的潜在报价人发出资格预审通知,通知在规定时间内其前来领取资格预审文件,并可收取一定的工本费用。

(六)资格预审文件格式中应有资格预审须知,明确告知资格预审文件的编制要求,

包括要求潜在报价人提供有关人员、设备、资信、业绩等证明材料,以及资格预审文件的递交截止日期和具体时间等事宜,并应在资格预审文件格式中附有相关文件格式或表格。

(七)从发出资格预审文件到递交资格预审文件之间的时间安排,应给潜在报价人编制资格预审文件的合理期限,一般不少于7个工作日,具体可根据竞价工作进度计划的安排进行具体规定。

(八)竞价工作小组应在规定的递交资格预审文件截止日期和时间内,在有关监督人员在场的情况下,组织签收潜在报价人递交的资格预审文件,对逾期递交的资格预审文件或密封格式不符合资格预审须知中要求格式(如果有)的资格预审文件,可拒绝签收,并当面告知当事人拒收的理由。

(九)在签收资格预审文件后,应及时集中密封和移交专人保管。竞价主办单位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应及时组织对潜在报价人递交来的资格预审文件进行集中评审,并按竞价工作进度计划按期完成资格预审文件的评审工作。

(十)对潜在报价人进行资格审查时,必要时还应对其有关资格、资信、设备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以核实其所报有关信息的真伪。

(十一)评审工作结束后,评审小组应写出评审结论并应列明通过资格预审的潜在报价人名单,在报本单位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审定后,提交公司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审批。

第十五条 发出资格预审结果通知和报价邀请书

(一)在资格预审结果经公司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批准后,竞价主办单位应按时向通过资格预审的潜在报价人发出通知,邀请其在规定时间内前来购买或领取竞价文件价。同时应向没能通过资格预审的潜在报价人发出资格预审不合格通知。

(二)竞价主办单位应在规定的期限内,按时向通过资格预审的潜在报价人发售/发出竞价文件。竞价主办单位在分发竞价文件时,可收取一定的工本费用。

(三)从发出竞价文件到递交竞价文件截止日的时间安排,应考虑给予报价人编制报价文件的合理期限,一般不少于14个工作日,具体应根据竞价工作进度计划的安排,在竞价文件的报价人须知中做出规定。

第十六条 递交报价文件和集中开标

(一)报价文件的递交和签收

1、竞价主办单位的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应在竞价文件中规定的递交报价文件截止日期和时间内,组织签收报价人递交的报价文件,并在签收报价文件后及时集中密封并移交专人保管。

2、对逾期递交的报价文件或密封格式不符合报价人须知中要求格式(如果有)的报价文件,应拒绝签收,并当面告知报价人拒收的理由。

(二)集中开标

1、竞价主办单位的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应在递交报价文件截止日的当天,组织对报价人递交的报价文件集中开标或竞价。

2、开标时,所有报价人及竞价主办单位的有关人员应当到场。开标现场应设置签到表,所有参加开标的报价人及竞价主办单位的参加者均应在签到表上签名。

3、竞价主办单位事先制定有标底价的,应在开标现场于开标之前首先公布标底价以及竞价主办单位的报价控制范围,然后方可进入开标程序。

4、竞价主办单位事先不制定标底价,而是按所有报价人商务报价的算术平均数和竞价主办单位事先制定的控制价加权平均后得出的价格作为标底价;或以所有报价人商务报价的算术平均数作为标底价的,应在开标前告知报价人竞价主办单位的报价控制范围,然后进入开标程序。

5、开标时,在对报价文件启封之前,应由开标人当场检查报价文件的密封情况,并向监标人和所有报价人明示报价文件的密封状况,在无异议后启封。

6、在报价文件启封后,应首先检查报价文件的完整性和形式符合性。经检查报价文件的完整性及形式符合性均符合竞价文件中明确告知的有关要求后,移交唱标人唱标。对经检查其报价文价的完整性及形式符合性不符合有关要求的,可当场宣布废标。

7、开标人应在监标人的监督下逐一将报价文件启封、移交唱标人唱标,同时记录人员应将报价人的报价当场公示于事先设置的公示牌或电子屏幕上,并进行书面记录。

(三)报价人不少于3家

在递交报价文件截止日,如果实际递交报价文件的报价人少于3家时,则不予开标,并应将所有报价文件集中封存保管。具体处理办法按第三章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执行。

(四)入围的报价人

1、如果竞价文件中要求报价人将商务标和技术标在报价时同时递交的,开标时应

先开商务标,并应根据竞价主办单位事先制定的报价控制范围,确定商务报价入围的报价人。

2、技术标开标应在商务标开标的当天另择时间进行。技术标开标应只对那些商务报价进入竞价主办单位报价控制范围的报价人进行;对开标后其商务报价没能入围的报价人的技术标不予开标。

(五)最低价中标法

1、竞价主办单位也可在资格预审阶段,要求潜在的报价人将技术方案(技术标)单独成册编入资格预审文件,同时给予技术标一定权重,在对资格预审文件评审时一同进行评审。

2、在竞价阶段只进行商务标报价,并可按本准则第三章第十二条第(二)款第5项规定的最低价中标法竞价,于开标时当场决定中标单位。

3、采用最低价中标法、并于开标时当场决定中标单位的,可不再进行商务标评审。

(六)报价文件及原始记录资料整理和保管

开标工作结束后,应将所有报价文件、开标记录文件、签到文件等文件和原始记录资料收集、整理,并集中保管。

第十七条 报价评审

(一) 评审

1、开标工作结束后,竞价主办单位的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应及时组织报价评审小组对入围的报价文件进行评审。

2、报价评审小组应根据其所属单位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的安排和规定的报价评审办法,并在竞价工作进度计划规定的期限完成报价评审工作。

(二)报价评审办法

1、由竞价主办单位的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在立项阶段,根据竞价方案组织制定,并在立项报批时一同上报公司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审批。

2、采用技术标和商务标一同报价办法时,评审办法可采用打分法,总分按100分计。根据拟竞价采购/分包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技术标和商务标在总分值中各自应占的权重和分值,并根据项目对技术、工期、设备、人员等具体要求和特性,进一步细划和设置应评价的各权重因子及各因子分值。

(三)评审结论与报批

1、报价评审小组在完成报价文件的评审后,应写出报价评审结论,并列明中标后选人名单,并报其所属单位的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审定后,报公司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批准。

2、报价评审时应当对各入围报价人的清单报价进行认真分析,对存在的不平衡报价、错误、漏项等问题进行澄清。

3、除技术标在资格审查阶段已经作为报价资格的一个权重、并业已做作出评审结论外,在报价评审时还应对报价人的技术标进行评审,并应在评审结论中写明技术标各项权重的评审和得分情况。

4、采用在竞价过程中一并进行资格审查的,还应单独写出对各入围报价人的资格审查结论,并连同报价评审结论一同上报审批。

第十八条 中标通知、签订合同

(一)中标通知

在报价评审结论经公司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批准后,竞价主办单位应及时向中标的报价人发出中标通知书,通知其根据通知书中规定的日期和地点前来签订合同。

(二)签订合同

1、合同的签订由公司授权给竞价主办单位以其本单位名义签订,并加盖分公司或公司直属项目经理部的合同专用章。

2、在签订合同之前,竞价主办单位应按照公司合同管理办法的规定程序,对有关合同进行评审和报批。

3、合同签订后,竞价主办单位应及时将合同正本原件报备公司经营部。

第十九条 竞价工作总结

(一)在每次竞价工作结束后,竞价主办单位应对竞价工作进行书面总结,简要介绍本次竞价工作的实施过程,总结本次竞价工作中的经验、有待完善的问题以及有关建议。

(二)竞价工作总结应上报公司供应商管理领导小组备案。

企业内部管理纲要 篇2

(内功修练)

1、做文明职工、爱厂、敬业职工

固结友爱、相互帮助

建立能与职工横纵向联系机制,最好能做到招之即来、来之即留;切忌避免成为兄弟单位的人员(职工)培训部。

2、提高职工安全意思(可以溶入操作技能一起抓)

经过定期学习(培训考核、自我学习、相互学习、自我提升),要做到,让每一个员工,懂安全、讲安全,形成每个员工都是安全员(做到在生产中能落实三不伤害),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明白,我现所处的生产环境里,可能发生哪一些安全事故,有哪一些隐患,怎样去避免,怎样操作才是正确的。

3、很抓生产、质量

质量与产量是企业发展、生存之根本,经济手段故然好使,但只是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要让每一个员工明白:要达到某种质量是员工的根本义务和职责;如果不能保证质量、制造出合符质量要求的合格产品,会有哪些不良后果、会造成哪些严重的后果(从砌块的原理、用途以及国家强制发条文上入手),把握好每一道工序的生产质量关,为自己的用户负责(下一道工序就是上一道工序的用户,产品的使用者是生产企业的用户)。

4、很抓节能降耗

企业生产是为了为人类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财富,来服务于社会,福泽企业的每一个员工;但如果,耗能与浪费并存,且无节至,这样就是在做一些得不偿失的劳动,因此,要充分利用每一克能源,将每一份能量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并能多次利用。

本企业立足于在生资源利用的基础之上,应以节能降耗为本,以谋求利润的更大化(锅炉烟气余热的利用,以及釜内冷凝水、余汽等等的利用,还有待于开发利用;照明系统能耗深度降耗)。

5、技术革新、创新

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智慧,全员参与,集思广意,让每一员工 发表建议,以主人翁的姿态为企业 的建设、生产、发展等等,谈出自己的想法(以作出自己的努力而自豪)。

6、拓业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 篇3

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正越来越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强化内部控制,有效管控企业风险对于提升企业科学化管理水平,有效规避企业运营中的不确定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不少企业在管理中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控工作不到位,正是由于风险管理的薄弱,常常致使企业日常运营受到影响,甚至面临困境。早在,国资委就已经制定了相应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指引的制定对于推动企业风险管理、建立完善企业风险长效管控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财政部也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企业风险评估的程序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是在实际管理中,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依旧存在着不少问题,同时对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协调关系也难以理顺,制约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效率。

风险管理指的是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管理者对于可能会遇到的各种不确定及风险因素及时进行有效的识别、分析和评估,并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监督的整个过程,它要求企业以尽量低的成本来确保企业的运营安全,规避风险。

内部控制则是企业管理者以专业控制作为管理基础,依靠建立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确定关键控制点并通过流程的形式来直观地表达企业生产运营过程的`一系列管理规范,以此来确保企业实现有效管理、防范风险。对企业来讲,企业内部控制包含了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管控制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二、内部控制跟风险管理之间的区别及联系

内部控制跟风险管理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在企业实际的管理运营中,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都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内部控制跟风险管理之间存在着区别,目标、作用以及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就是及时识别和发现企业风险,并防止风险对于企业正常生产运营的影响,而内部控制则是通过规范化操作,对目标的制定过程进行科学评价,通过事中及事后控制来确保企业目标的实施。风险管理注重风险防范,将机会风险作为资源加以转化利用,并避免风险对企业的影响,而内部控制强调企业的遵循性控制活动,防范管理层的决策风险。

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在组成要素上有着较大的重合,都包含了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管控制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内部控制跟风险管理之间具有不可分离的内在关联关系。

首先,内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有效规避风险,假若企业风险不能够有效规避那么企业的内部控制效果就难以保障。同时,不管是企业风险管理还是企业内部控制,都需要企业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在实施的主体上两者是一致的,与此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以及实施过程也是一直的。实施风险管理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内部控制的过程,两者之间有着协调一致性。

其次,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企业在生产运用中常常面临着内外两种风险,风险普遍存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流程及环节中,有效地识别、评估以及防范内外风险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通过收集整理企业风险信息来实现对企业风险的全面管理。而企业内部控制就是通过建立全方位的管理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内部控制关键点,直观表述企业管理过程的一系列规范。正是基于此,企业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整理收集风险点,对于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企业风险管理也离不开内部控制的有力支持。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在实际管理中对于可能遇到或者发生的各种风险及不确定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价、监管等,并保证企业管理的安全性。从这个角度上讲,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确保企业可以及时规避潜在风险,这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之一,要想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必需内部控制的支持。

三、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建议措施

基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对于提升企业科学化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企业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管理:

首先,积极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要想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离不开企业内所有职工的参与,这就需要管理者积极构建内部控制良好环境和氛围,注重企业风险文化的培养。在实施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及职工都需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明确自身所承担的风险防范责任,积极构建内部控制管理网络,并强化风险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在风险控制的各个关键点都要有明确的内部控制措施,这也是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其次,强化企业风险管理责任,构建风险管理框架。风险识别是企业风险控制的起点和基础,缺乏科学合理的风险识别过程就难以保证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益,正是由于风险识别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及作用,企业有必要强化对风险的识别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追粗企业风险产生的各种原因和影响因素。企业要积极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全面、持续、广泛地收集和识别跟企业本身风险或者风险管控相关联的企业内外风险信息,及时发现各种不确定因素。

再次,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的基础性作用,并不断进行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要想落到实处就必须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规范,并严格执行。企业管理层需要结合自身生产管理特点,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操作流程和规范,确定各个管理岗位的具体责任,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的各项责任都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内部控制规范的严格落实,这对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效率黑下一,保障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 篇4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0-08-17 08:57:00 ]作者:方明亮 陈适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企业管理 信用管理体系 信用管理职能 信用风险管理

论文摘要:简要阐述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经营管理目标偏差、基本管理职能欠缺、应收账款管理滞后、信用管理方法落后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改进销售/回款业务流程,建立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基本解决方案。

一、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信用经济的主体是各式各样的企业,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国内企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信用制度的完善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信用是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前提

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活动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和规范市场交易的信用制度。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市场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没有信用,企业不可能正常经营;没有信用,市场不可能健康运行;没有信用,市场经济不可能健康发展;没有信用,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顺利实施。

(二)信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市场经济越发达,企业活动范围越广泛,信用就越重要。从企业整体看,信用是企业形成凝聚力并且发展壮大的基础,没有了信用,企业无法发展壮大;从企业融资看,信用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条件,如果企业信用缺乏或者信用制度不健全,就不可能顺利融资;从市场交易看,企业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市场树立良好的形象,受到客户和消费者的信赖和欢迎,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因此,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改善企业信用状况,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对于企业抵御市场风险,改善企业融资条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和做大做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企业有必要对信用管理体系进行改革或完善,一是企业外部信用体系的管理,二是企业内部信用体系的管理。这里笔者仅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提出个人的一点想法。

二、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

随着以解决产权问题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面临的更为严峻和紧迫的问题是,基础管理落后,无法适应当前买方市场和信用经济的要求。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信用经济更是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当前我国市场信用体制相对比较落后,使得很多在B2B平台上开展的商务活动难以兑现,线下付款势必存在着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问题,影响了企业

发展。为了有效规避商务活动中的兑现风险.企业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这也是每个企业微观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问题分析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在计划与行政管理之下进行的,企业之间(包括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交易大多是在同一个所有者或管理者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的,企业无须过多关心信用和风险问题。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变成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这时沿袭传统管理体制的企业,其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欠缺开始暴露出来,并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在发展上大致都经历了以下过程:初期资金高投入,销售额高增长,后期则低回报,甚至出现经营危机。在买方市场和赊销方式下,一个企业如果过份注重销售业绩的增长,虽然能快速扩大账面销售额,但其背后的财务状况却不容乐观,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利润随之下降。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有的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一心追求眼前利润;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差,使企业的信用大打折扣,信用管理自然名存实亡。

2.基本管理职能的欠缺。在我国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落实应收账款的过程中却常常出现由于职责分工不清而导致两个部门相互推托的现象,这样就使得应收账款的处理效率十分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基本管理职能存在欠缺,使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于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的职能。

3.应收账款管理的滞后。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是如何“追账”。有些企业的销售人员、财务人员耗费大量精力参与讨债,有些企业甚至专门成立了追账机构,但收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忽视了交易之前和交易过程中的信用管理,将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放在“事后收账”,结果使应收账款得不到合理的控制,还花费了数倍于应收账款正常管理的成本,损失惨重。应收账款管理明显滞后,使企业一时无法收回账款,使得各方面的资金周转不开,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甚至面临倒闭的境地。

4..信用管理方法的落后。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往往是重权力而不重职能,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又相互推卸责任。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在销售提成的激

励下,业务人员拉到大量订单之后寄希望于一些缺少专业技能的人员去收账,企业最终只能品尝大量呆账造成的苦果。

(二)基本解决方案

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以上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目前我国企业在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设置上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及信用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企业最高管理决策层缺少对信用决策业务的领导和控制;信用管理职能划分不清,大多是支离破碎地分布在销售和财务部门,其结果往往是只重权力不重职能;部门内部管理目标、职责和权力不配套,而且部门问在信用管理上缺少协调和沟通;缺少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和专业化分工

针对上述管理现状及未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1)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在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设置信用监理),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防止任何部门或各层管理人员盲目决策所导致的信用风险。

(2)将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重新进行合理分工,信用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等业务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必须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例如,在传统上销售人员垄断客户信息的问题,必须通过各部门问在信息收集上的密切合作以及信用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加以解决。

(3)一些企业已成立的追账机构(如清欠办)应划归信用部统一领导,更加专业化地开展工作。首先,在业务程序控制中强化信用风险控制环节,使各部门分工协作,尽量减少信用风险带来的损失;其次,实现对客户信用管理的职能化、专业化,主要是对客户资信进行管理,对交易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全方位地进行客户信息搜集、评估和监控;再次,在有客户来访时,信用管理部门负责将公司的信用情况向客户进行说明展示,以促进有效销售;最后,信用管理部门通过对各部门人员的培训,形成企业内部对客户信用风险的共识。

2.改进销售/回款业务流程。现代企业管理在传统职能分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部门间的协调作用和流程设计。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业务流程再造和ERP解决方案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管理趋势。销售/回款业务流程是企业关键性的业务流程之一,最为重要而且复杂。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可以有效地将企业销售和回款业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流程设计的方法,跨职能部门地实现销售业绩增长和降低收账风险这两个最基本的目标,从而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增长空间。(笔者在这里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应用ERP专业管理软件来实施对企业内各流程的掌控。)

实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和改进的业务流程包括如下一些基本项目:客户开发与信息搜集业务流程;客户信用评级业务流程;订单处理与内部授信业务流程;销售风险控制业务流程;款回收业务流程;债权处理业务流程。企业通过上述各项业务流程的建立和改进,将在销售/回款这一企业最重要的价值链中获得较大的增值,其中卖方(企业)信用控制能力的提高和买方(客户)信用风险的降低是使各项业务流程得以改进的关键。比如某公司就是应用ERP管理软件对信用实行良性管理。他们把事先想好的信用评估方式写入程序,使其产生一个新的专门用于信用评估的程序,该程序包括企业所需要的客户信用资信。

3.建立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一些企业不能很好地实施信用管理,是因为缺少一套比较完整而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比如,许多企业不断颁布各种应收账款的管理规定,但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以至于不得不朝令夕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究其原因在于相关的规章制度没有系统化的设计。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制定信用管理制度方案。

(1)事前控制一一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企业最大的风险来源。为了搞好企业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收集调查,实施风险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需要在五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客户信用信息的搜集、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客户信用分析管理、客户资信评级管理以及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

(2)事中控制——赊销业务管理制度。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而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一些企业在给予客户的赊销额度上随意性很大,销售人员或者个别管理人员说了算,结果往往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之间直接的信用关系,实施直接管理,改变单纯依赖于销售人员“间接管理”的状况。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应包括三个方面:信用政策的制订及合理运用、信用限额审核制度以及销售风险控制制度。

(3)事后控制——应收账款监控制度。关于应收账款管理,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我们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进这方面的管理主要应在如下四个方面制度化: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账龄监控与贷款回收管理制度以及债权管理制度。

三、结论

建立企业内部协调管理机制 篇5

建立企业内部协调管理机制

德勤咨询台北公司副总经理 黄于峻

当某个部门需要其他部门支援时,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原来的工作已经很忙,因此态度被动――

高层领导应该为部门主管划分工作范围,让他们能够适当发挥,有各自发展的空间,而不会彼此冲突。高级管理层也应当起到协调的作用,为各部门制定一些共同目标,使部门主管在互相协作的基础上寻求自身的发展。

内部协调不畅通在许多公司尤其是大公司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当某个部门需要其他部门支援时,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原来的工作已经很忙,因此态度被动,更不用说积极帮助他人达到目标。究竟公司要怎么做,才能化解这种部门间如铜墙铁壁般的藩篱?

如何避免和改善这种状况?企业可以建立以下六个机制:

平衡部门与整体目标

每个人为自己部门的目标努力,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除了部门之外,公司应该再设计一个整体目标,让部门不仅要达成自己的目标,如果能够帮助别人达成目标,也能给自己的部门带来利益。

例如,如果有两个业务团队,业绩目标都是1000万,当团队达到自己的目标,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但如果两个团队都达到目标,获得的奖励更多。相反地,如果一个团队达到1000万,另一个团队达不到80%,这样两个团队都没有奖金。这种做法会鼓励团队之间彼此协调、合作。

业务人员可能比较容易设定目标,行政人员则较难。因此,当全公司达成目标的时候,行政人员的年终奖励也应该提高。虽然行政部门没有直接参与销售,无法获得销售奖金,但他们对其他部门提供了支援,对公司整体业绩有非直接的贡献,因此也应该获得年终奖励。

要让支援部门真正以公司目标为目标,可以将薪酬的可变数设大一点。比如除了12个月薪水之外,当公司盈利达到某个目标时,薪资可以有比较大的提高。另外,如果有公平客观的内部调查,服务品质得到第一名、第二名的,可以有更多的奖励。

建立内部满意度调查

现在企业都非常重视他们的外部客户,但是对于一些内部部门来说,同样必须要有客户导向的`观念。这些部门包括总务、会计、人力资源、资讯部门,企业同样可以针对他们提供的支援服务,来做满意度调查。

当一提到要做调查,大部分部门开始都会有抵触情绪,并且找出许多借口来回避。许多人都说,这种调查不公平。因为有些部门扮演的常常是踩刹车或控制的角色,很容易引起公司其他员工的不满意,所以他们会担心调查结果于他们不利。

事实上,根据我们的经验,很多公司的员工的确都抱怨内部行政部门支援不够,可能的因素是他们没有真正从企业内部客户的角度出发。

要突破这些支援部门的戒心,让他们愿意配合满意度调查,可以让他们以第一年的调查结果为基础,逐年改善,并且配合相应的激励机制。

内部满意度调查应该如何执行?在频率方面,有一种调查是即时进行的。例如,今天我打电话请资讯部门帮我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填一个申请单,或只是电话请他们帮忙。解决问题后,资讯部门就可以马上发一个问卷,问我对这次服务是否满意。这样随时随地累积调查结果,就可以知道这个部门一年的服务水准。当然,这种做法可以通过IT技术使之简单易行,例如用电脑自动发送问卷、用电子邮件回复、储存等等。

另外,公司可以每年针对所有的支援部门做一次调查,例如总务、会计、MIS、人力资源等各部门的满意度调查。这样的问卷是要了解大家对这些部门的印象和反馈,因为搜集的是大多数人的意见,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公司可以从中选出服务最杰出的部门和个人,提供特别的奖励。

至于调查的执行者和方式,由公司的企划部、总经理室来执行比较公正,而不是由被调查对象来做。运用IT技术可以减少作弊的机率,问卷通过email发出和搜集。填问卷时,一般可以不具名,但填一些基本资料,例如来公司服务多久,属于哪个部门,以便做交叉分析。例如,你可能会发现,经理级的员工对服务满意度很高,一般

物业管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篇6

(二)物业管理费收缴控制

物业管理费是公司主要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规范收缴物业管理费行为,确保物业管理费按时、全部、足额上缴是财务管理的重点。

要求:

1、台账制度,记载正确,物业管理费台账登记收入与财务会计账面物业管理费收入定期核对,原则上每月一次。

2、物业管理费台账中应收未收的物业管理费要正确反映,信息齐全,与财务会计帐面进行核对。

3、款项的缴存

(1)收据由公司财务部统一管理,各部门使用收据严格执行缴销制度

(2)收费员在业主交纳物业管理费时,必须在收据联、记账联上盖公章、收款员私章,收据填写必须认真规范

(3)收款员将当天收到的现金填写“现金缴款单”送交公司指定银行。

收据记帐联与收费汇总表随同“现金缴款单”交财务部审核、签收,将收费汇总表一份退回收费员保管

(4)财务部将审核、签收后的“收款清单汇总表”和收据记账联转会计记帐(5)收费员月末编制“收缴物业管理费月报表”,月报表的主要内容包括:上月末累计欠交数,本月应交数;本月实交数(其中,收缴前期欠款);本月末累计欠交数。经财务部稽核确认,本月财务账反映的物业管理费实收数与月报表实交数无误,财务部门签字后退回一份由收费员保管存档

(6)定期(年末)对应收未收物业管理费进行清算,对由于各种原因确实无法收回的账项,由项目部提交报告,由公司总经办共同研究方案。

《管理费收缴通知书》《催款通知书》《业主公约》

③《催款通知书》发出后,业主逾期未清缴欠款的,物业公司将于第8日起发出《最后缴款通知书》,通知其必须于收到《最后缴款通知书》5日内缴清,并对所欠款项按每日收取滞纳金(从1月1日或7月1日欠款的第一天起算)。

④在《最后缴款通知书》发出后逾期欠款仍未清缴的,物业公司将按、《物业管理合同》规定做出其它追讨行动,及对欠款者提出法律诉讼。

(2)预缴三个月管理费的收取及催缴程序

①物业公司财务部将于每年3月1日及6月1日、9月1日、12月1日起向各业户发出下一季度〈管理费付款通知书〉,详列应交款明细,规定业主须在收到〈付款通知书〉一个月内缴纳下一季度的管理费。

② 每年的1月1日、4月1日、7月1日及10月1日起,财务部对尚未交纳本季度应付款的业主发出《催款通知书》,列明欠款明细项目,通知其在收到〈催款通知书〉一个月内缴清欠款。《催款通知书》列明如未按规定支付欠款,物业公司将对所欠款项按每日收取滞纳金的提示。

③《催款通知书》发出后,业主逾期未清缴欠款的,物业公司将于第8日起发出《最后缴款通知书》,通知其必须于收到《最后缴款通知书》5日内缴清,并对所欠款项按每日收取滞纳金(从当季度欠款的第一天起算)。

④在《最后缴款通知书》发出后逾期欠款仍未清缴的,物业公司将按《业主公约》《物业管理合同》规定做出其它追讨行动,及对欠款者提出法律诉讼。

(3)预缴一个月管理费的收取及催缴程序

①物业公司财务部将于每月15日起向各业户发出下月《管理费付款通知书》,详列应交款明细,规定业主须在收到《付款通知书》一个月内缴纳下月的管理费。

②每月的1日起,财务部对尚未交纳本月应付款的业主发出《催款通知书》,列明欠款明细项目,通知其在收到《催款通知书》7日内缴清欠款。《催款通知书》列明如未按规定支付欠款,物业公司将对对所欠款项按每日收取滞纳金的提示。

③《催款通知书》发出后,业主逾期未清缴欠款的,物业公司将于第8日起发出《最后缴款通知书》,通知其必须于收到《最后缴款通知书》5日内缴清,并对所欠款项按每日收取滞纳金(从当月欠款的第一天起算)。

④在《最后缴款通知书》发出后逾期欠款仍未清缴的,物业公司将按《业主公约》《物业管理合同》规定做出其它追讨行动,及对欠款者提出法律诉讼。

”科目。

(三)物业成本控制

提高物业管理费的收缴率外,控制成本应该成为物管企业内部管理的重中之重。

1.物业企业成本的特点

(1)点多。即物业管理企业的成本形成点多。(2)面广。即物业管理企业成本的发生在地域上分布面广。

(3)线长。即物业管理企业成本监控线长。物业管理企业由于其工作从空间上要延伸到所管物业的每个角落,从时间上要延伸到所管物业的每个时点,(4)管难。由于物业管理企业的成本具有上述特点,导致物业管理企业的成本监管难。

。物业管理企业的成本构成主要包括:

员工的薪酬成本、房屋设备的维修保养费用、能源消耗费、行政费用以及其它各种管理费用

(1)加强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

物业管理企业职能部门的设置应以精干、高效为宜,部门越少、人员越精越好。

(2)发挥规模优势控制成本

本着努力做强做大企业的目标出发,才能在市场中立稳脚根,得以持续发展,实现低成本扩张。这里所谓的低成本扩张是指由一个管理成熟的大型小区向周边几个小区辐射管理,实现管理人员的共享,从而大大降低成本。

要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扩张,要做到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制定管理处的用人编制。物业管理公司可以根据公司管理小区的面积和小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人员定编定岗,对于有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岗位,可以实行一人多岗,既有利于工作开展,又可以减少人员定编。

另一方面可通过科技手段来降低人工成本。应用现代化的手段,增加物业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物业管理质量。(3)能源消耗控制

在物业管理行业中应该加强节约意识,这里的节约指的是人力、物力的节约。物业管理公司要做好开源节流,在日常工作中要杜绝浪费和贪污,把好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如耗材、水电费等。可以通过对水、电的测算来防止公共设施设备的露、冒、滴、漏等情况发生,更换声光控开关、改进线路等办法来节约水、电;充分挖掘公司内部的节约潜力,做到处处精打细算,增收节支,把浪费、损失消灭在事前,防患于未然;对一线员工进行培训,建立企业职工节约意识。

(4)加强维修保养费用控制

维修费用包括公共部位维修费用和日常维修费用,在物业管理公司的成本中占很大比重。若在物业管理中控制了维修费用就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物业管理费的支出,维修工作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物业管理的水平。因此,在物业管理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对维修费用要做到最恰当的控制。物业管理公司应要求各管理处认真编制维修费用的全年预算,同时建立和完善维修费用审批制度。

①签订定期合同。与优质服务、价格合理、讲信誉的维修公司签订定期合同,不但服务质量可得到保证,还可得到价格上的优惠。

②采用竞争招标方式。对大项目的维修要实行竞争招标,通过维修单位提供的服务、价格的比较,挑选出合适的单位来为公司服务,尽量把费用控制到最好的水平。

③把握好维修时间。平时注意小修理,别让机器超负荷运转后才修理。

④做好维修行业的信息调查和信息收集。只有及时掌握市场的价格信息、技术信息,才有办法决定是自修还是外修。比如,对于小修、中修工程,可以由公司各管理处的工程维修人员来组织完成。

(5)加强成本考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物业管理企业对各管理处的成本指标考核要贯彻严肃认真的原则,按规定对各管理处进行考核,敢于动真碰硬,才能使各管理处意识到成本控制的责任和重要性,这是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完成目标成本的保证。为保证全年目标成本的实现,财务部对各管理处实行定期考核,同时各管理处对职工个人实行定期考核,并通过成本管理责任制考核,使各管理处的预算成本执行情况与单位、个人利益结合起来。还要把对各管理处领导的考核任免同加强成本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机制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从而推进物业公司成本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的各项活动均有法可依。虽然国务院颁布了于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物业管理条例》,但《物业管理条例》没有涵盖物业管理的全部内容,整体性、连续性、实践性较差且可操作性不强,同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一部法规即可包打天下,还须制定实施细则、办法等配套法律文件。

(2)国家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物业管理业的经营机制。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所以我国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时刻离不开完善的经营机制。因此,为了深入贯彻《物业管理条例》的实施,促进物业管理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物业管理业的市场准入机制、竞争机制和监督机制等经营机制。

(3)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对业主委员会的管理和监督。

(4)物业管理企业应奉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管理服务的质量,创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物业管理企业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最终的顾客是业主,业主的满意才是衡量物业管理企业工作的最终标准。因此,这就要求物业管理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才能获得市场,才能在竞争中不被淘汰。

(5)物业管理企业必须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全面提高物业管理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升物业管理行业形象。

发达、优质和完善的物业管理,客观上取决于训练有素的物业管理专门人才。

(6)物业行业应逐步提高物业管理的科技含量,促进物业管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篇7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1、办理经济业务事项,必须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

2、记帐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的制约。

3、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

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5、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

概括地说,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控制、职权和程序控制、检控制约控制、记录控制、实物控制、和稽核控制等内容。

一、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控制

为了预防和纠正经济活动中的错弊,必须实施不相容职务的严格分离控制。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如由一个人办理,即能弄虚作假,又能掩饰错弊的两项或几项职务。不相容职务分离要求一项经济业务不能由一个人从头到尾办理。而应将其中不相容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来承担。一般而言,企业中以下职务应以分离

1、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与执行职务

2、经济业务的执行与记录职务

3、经济业务记录与财产保管职务

4、经济业务记录,财产保管与稽核职务

5、总帐,明细帐,日记帐记录职务

6、对原发性风险峰进行程序性控制的职务

二、职权和程序控制

由于企业经济活动分工的存在,按经济责任的要求,必须对每一工作岗位规定职责。相应授权。使之做到有职有责有权。从而达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行静态的职权控制。这一控制要求企业内部相关人员必须经过授权或批准才能对有关经济业务进行处理。未经授权,批准不得接触这些业务。

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从动态上控制经济业务的错*应当将企业的各类管理经济业务划分为若干步骤,进行程序控制。如销售业务可以分为:销售政策的制度与授权,讨价还价并开具发票。收款并存入银行,发货,入帐等步骤。任何经济业务都应划分为授权、核准、执行、记录、稽核等几个程序。并交由不同人员来办理。

三、检控制约控制

为了预防发现错弊,凡办理原发性风险的经济业务时,都应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设计具有相互制约关系的措施予以严格控制。其中由上下两级参加核查签署所形成的相互检控关系称为纵向牵制关系。如费用报销时的审批时形成的关系;由平行且无隶属关系的两个及两个及以上的参加核查签署形成的相互检控关系称为横向牵制关系。如开票与收款,会计与出纳等的工作关系。

四、记录控制

记录是经济业务载体化工作。内部会计控制中凭证控制的基础和关键。严格的凭证控制应包括:

1、设计合适的凭证格式及传递程序。建立凭证的领用,缴销手续和清查制度,对发票、收据、支票等重要凭证建立领缴存辅助帐

2、所有凭证都应预先统一连续编号。注明各联次的用途以便进行完整性控制和程序性控制。

3、办理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应取得或填制凭证。并明确检控制约责任。一旦发生错弊凭证就成为追究当事人责任的证据。

五、实物控制

实物控制是指保护财产物资安全完整的各种控制措施。包括:

1、实物限制接近。即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接触财产物资和控制财产物资流转的记录。对于容易发生错弊的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存货其他易于转移的实物限制接近制度。

2、保护财产物资安全完整的经济业务措施

3、定期或不定期清查财产物资的实存量和质量。

六、独立的稽核控制

它是为了验证另一个执行的经济活动及记录结果所进行的独立监察控制。主要包括:

1、对记录各种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及其他资料的稽核

2、帐证表等会计资料的稽核

3、财产清查。银行存款余额的调节等帐实核对

由于小型企业人员较少,为了达到会计控制的目的,在设置和责权划分上所设置三个岗位。

1、会计主管兼总帐会计。职责是在厂长直接领导下,负责企业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并负责编制、审核会计凭证、登记总分类帐、编制会计报表和成本核算工作。

2、出纳岗位。负责与货币资金收付有关的具体业务。如记录日记帐,处理日常货币资金收支、审报、缴纳税金、备用金核算等。

3、明细帐会计岗位兼稽核。负责各种明细帐的登记工作。帐目的定期核对工作,财产清查的安排与实施工作等。

由于岗位设置较少,在职责划分上要注意不相容职责的分离。如出纳、总帐与稽核;出纳与总帐、明细帐的分离等。

对于财务收支处理权限可按以下思路设计。各部门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申请或计划。财会审核后报厂长批准。由财会按此计划控制各种开支,做到每笔都由厂长批准。一方面强化厂长对会计工作的管理责任。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会计业务的控制环节。小型企业规模小,业务量不多,由厂长对每一笔开支进行审批是可行的。

上一篇:中班主题:《有趣的交通标志》教学方案下一篇:学习贯彻《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