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2024-07-13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共11篇)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篇1

1 加强国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意义

按照《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 (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 , 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 具体标准根据行业不同而有所区分。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工业企业为中小微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 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国有中小企业与其他数量巨大的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吸纳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有中小企业是对国有大型企业的有益补充, 对于完善社会经济生态、促进社会稳定有着积极影响。在当前中小企业越来越强调业务细分市场、企业竞争优势的条件下, 企业内部管理提升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内部控制是中小企业管理提升的重要手段。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提出,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存在于企业经营的全流程, 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有力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能够促进企业持续良性经营。

由于体系、规模、管理方式等的限制, 国有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暴露出一些问题, 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率, 部分问题甚至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因此, 加强对国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 开展对内部控制建设方式的研究和探索, 显得尤为重要。

2 国有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国有中小企业由于治理结构、规模、管理基础、人才等因素, 在企业内部控制的体系建立和运行存在较多问题,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持续发展。总体上看, 国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企业决策不规范

国有中小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权力集中, 由于考核要求, 多数企业主要领导集中于调动资源完成经济指标, 往往在决策中重视以往经验和领导人员直觉, 难以对决策事项进行系统的分析, 造成决策不规范的现象, 管理的随意性较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授权不明确的现象, 企业内部超越权限的事情较多, 超越权限的事情没有得到制止和处罚, 从而导致内部控制约束被突破。

2.2 缺乏系统的控制体系

国有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比较薄弱的现象,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制度设计上缺乏系统性、整体性, 内控制度之间不能起到制衡和监督的作用, 企业制度和控制措施建立基于外部监管和上级组织要求。存在着在出现问题事后再建立制度和控制措施的现象, 缺乏对企业制度的系统思考和制度体系建立计划。

2.3 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

内部控制制度在设计时, 强调不同岗位之间的牵制和制约, 中小企业由于企业人数少, 往往存在抹不开情面, 内部控制在执行时存在打折扣的现象;部分情况是由于企业人员较少, 往往在部门设置和岗位设置上综合程度较高, 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员工承担多种类型的工作, 难以按照不相容职责的要求, 进行严格的区分, 岗位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同时, 国有企业还存在部分制度是应上级要求建立, 与企业的契合度不高, 实用性不强, 从而导致难以执行。

2.4 未形成企业内部控制文化

企业管理者主要精力用于完成经济指标, 难以顾及内部控制的提升和改进, 内部控制的学习、宣传少, 而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导致难以有懂得管理、内部控制的人才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提升和改进, 对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不足, 导致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内部控制文化意识不强。

3 国有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原因分析

分析国有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产生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企业法人治理、缺乏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监督机制不健全和企业人才能力满足要求等原因造成。

3.1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按照国有企业管理要求, 国有中小企业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但由于企业规模小, 治理结构普遍存在不完善的现象。董监事成员由上级主管单位 (部门) 的相关人员构成, 难有精力顾及企业的管理;内部的董监事人员本身为企业管理人员, 容易出现企业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都集中在企业主要领导, 董监事的监督作用难以发挥的现象。

3.2 缺乏针对小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 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主要面向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提出内部控制体系的要求。国有中小型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业务比较单一、人员有限, 难以按照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要求, 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针对中小企业, 没有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制度和文件, 导致中小企业难以找到建立内部控制的参照。

3.3 监督机制不健全

国有中小企业的监督主要来自于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包括国有企业主管单位 (部门) 监督、社会监督等, 但外部监督对于国有中小企业而言, 仅能起到最基础的监督, 难以达到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效果;内部监督主要包括内部审计、监察部门等开展的监督, 由于企业规模、人员的因素影响, 中小企业的内部监督职能多数与综合管理部门职能合并, 不能有效、独立地开展监督, 独立设立的部门也往往存在着人员能力、素质难以满足要求的现状, 不能够有效及时地对企业内部控制活动进行评估和提出改进措施。

3.4 企业专业人员难以满足要求

与大型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的吸引力较弱, 企业总体人员能力、素质与大型企业相比有一定差距。这样的差距也导致由于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在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设计时, 难以达到先进的管理水平;企业员工在执行内部控制措施时, 难以通过个人的主动作为弥补内控措施不足的缺陷, 主动作为的作用发挥不够。

4 加强国有中小型企业内控的措施

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从中小企业自身的角度看, 不断扩大规模是发展的趋势。但是, 也要看到, 国有中小企业与国有大型企业相比, 发展的环境、竞争优势都不明显, 中小企业既要抓住发展机会, 还必须苦练内功, 通过良好的内部控制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4.1 结合实际确立内部控制管理模式

由于目前国家和相关部门发布的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和操作指引主要针对大中型企业, 国有中小企业没有现成的内控管理套路可循, 需要结合国家相关要求和自身发展目标, 探索符合自身的内部控制模式, 以是否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为依据。确定模式后, 根据企业的资源特点和业务发展阶段, 分步实施, 达到既管用又好用的目的。

4.2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础, 一套结合企业实际、严密的内控制度是对于企业管理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国有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中, 一是要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实际, 分析目前企业的主要业务, 围绕业务发生的经济活动需要哪些控制制度, 逐步进行建立;二是要采取一定的切入点, 如利用财务管理制度等作为切入点, 延伸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三是要充分考虑国有企业主管单位 (部门) 的要求, 通过制度引导企业规范发展。

4.3 加强对员工的内部控制培训

内部控制措施最终要由企业各级人员进行落实, 只有企业员工理解并接受内部控制的各项要求, 才能自觉地履行内部控制的各项措施。企业应通过各种培训、内部会议等形式, 加强对员工培训, 使员工明确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了规范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 与企业的业务拓展息息相关, 使其提升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4.4 加强国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监管

国有中小企业的主管单位 (部门) 要注重加强对其内部控制的指导, 从总体思路上为企业提供分析和指导, 引导其分布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体系, 从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最突出的内部控制要求部分抓起, 既要考虑企业的现有能力, 又要避免由于内控缺失引发的失控风险;要完善国有中小企业内部监督, 通过内部审计、专项审计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和内控缺陷, 同时要通过专项监督抓好企业在重大事项上的集体决策审批制度;同时, 还要逐步建立中小企业自身的监督力量, 保证企业的日常运营。

4.5 做好企业内部控制文化的建设

文化对于国有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向的、积极的内控文化将对内控建设发挥重要的助力作用。企业的主要领导作为企业文化的引领者和创造者, 首先需要树立起强烈的内部控制意识, 通过会议、文件、宣讲等多种方式, 强调企业的规范运作需要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宣传, 强化员工的意识的提升, 同时, 鼓励员工对工作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提出改进措施, 对有益的改进措施进行奖励, 形成企业内部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氛围, 取得全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同。

5 结语

内部控制管理对于企业提升效率、改进自身能力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关系着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及经营的可持续性, 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不但能够有力地促进企业发展中面临管理问题的解决, 同时也能为企业竞争力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配套指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2]刘玉明.浅析如何完善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 01.

[3]李光耀, 李冰琨.浅议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会计, 2014, 10.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篇2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仅能够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投资者的经济利益,还能够有效的预防企业经营风险,为企业提供高效的制度指导,发挥控制作用,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的提升,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足,缺乏大型的、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在国内,企业间竞争激烈,但总体上看,我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上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为了能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潮流中脱颖而出,企业必须要强化内部控制管理。

一、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内部控制的观念落后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西方管理方式的传入,使企业的管理人员认识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我国企业的管理人员更注重企业生产经营的业绩和企业规模的扩张,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管理不到位。即使是把内部控制工作提上工作日程,但是在内部控制工作中也缺乏全面性,只是在审计和检查方面适当的进行控制,更多的是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和重视。这种内部控制方式只能够起到一部分作用,甚至是流于形式,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没有太大的 实质性意义,其控制效果也不尽人意。

2.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体系不够健全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上倍感压力,激烈的竞争环境为企业的经营带来了极大的风险。所以,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的热潮中脱颖而出,并能够持续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但是,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在风险防范上 还仅停留在书面及计划上,在实际的企业内部管理中并没有体现出来,员工更没有必要的风险意识,领导人和管理人员缺乏对风险的敏感性。一些企业虽然在管理中加人了风险防范体系,但是未能对防范体系进行完善,而且在风险到来时,缺乏应急机制。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内部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和风险防范工作的落实仍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

3.会计缺乏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

会计部门是企业的经济命脉,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当前,我国企业的会计部门建设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很多的中小型企业中会计人员较少,会计任务繁重,工作缺乏规范操作,随意性较强,这与会计工作的严谨性相违背。另外,相关的财务制度建设也存在不足,诸如牵制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仓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建设都有待完善,不利于指导会计工作的有效进行。

二、实现有效内部控制的管理办法

1.提高企业对内控管理体系的重视程度

提高对企业内部管控系统的创建水平。让企业认识到内部管控系统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企业将财务预算、资金统计、项目实施以及物资的采购以及产品的销售都当作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企业有效规避风险以及化解难题的重要所在。企业应该重视对企业内部管控体系的创建,这样做有助于企业内部管理顺畅有序的进行,有助于找到问题的关键,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等。

2.完善企业风险防范体系

企业的风险防范体系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为了能够促进企业的稳步发展,必须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可以按照指定工作目标、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措施的流程来进行具体操作。及时的了解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业务变化,结合外部环境和企业的自身情况分析企业目前状况的优劣,从而预测企业存在的风险和机遇。然后根据风险的分析,制定完善的风险预防措施。同时,除了要对企业的经营、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和预防外,还要制定出有效的风险转嫁机制,使风险难以预防时,可以积极采取转嫁机制,将风险的危害降到最低。此外,在竞争压力逐渐增大的现代经济形式下,企业要加强对员工风险意识的提高,公司可以对员工及外部投资人进行风险意识培训,并为其讲解提高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使每个员工都能够积极的配合和参与到内部控制管理中,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3.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必要前提,要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相关的内控制度是保障。实现证明,制度就是对于企业实践的方针指导,对于企业发展具有引导和控制作用。制度制定以后,还要考虑到制度的执行、考核和效果,要保证制定的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完成控制和約束作用。

4.培养专业管理人才,进行规范管理

企业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才的竞争,有了强大的人才队伍,企业的管理效益必然提高。专业的管理人才是企业实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和管理的执行者,企业要注重人才发展战略,培养任用专业的内部控制和管理人才,通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和考核制度,加强人才素质的不断提升,形成企业积极的文化工作氛围。

三、小结

企业的内部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的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中,思想观念陈旧,管理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层出不穷,使内部控制管理流于形式。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这种控制管理方式极容易将企业推到“生死边缘”,所以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完善企业管理,提升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1]池囯华.基于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J].会计研究,2010,(10).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探索 篇3

一、中小企业对财务管理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保护中小企业的资产安全。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是企业财产和企业资金安全, 它是中小企业能够正常生产运营、顺利进行的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和保护资金的安全, 例如,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监督与管理企业的资金与资产, 控制其流向。对企业的资金收入和开支, 资金盘盈与盘亏, 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在控制过程中如有发现一些贪污浪费及损坏乱用等现象, 应及时上报, 并纠正错误及时改正。

(二)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对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性。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应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损益等情况。然而, 在当前的财务工作中会计信息经常会出现失真的情况, 这可能是客观因素导致的, 但它也可能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而通过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可以有效解决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财务失真的情况。通过完善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从一开始的搜集到最后的汇总均可以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三)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中小企业运营成本, 提高资本利用率。中小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让中小企业拥有更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可以通过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度帮助中小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降低成本, 提高资金利用率, 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比如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可以提高会计核算的精细准确度, 并及时清查财物数量, 科学分析商品的供应需求, 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 制定更准确、系统的收购计划。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占用企业的库存量, 提高企业的周转率, 从而提升了企业的周转速度, 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执行能力较差。虽然在中国有很多中小企业也建立了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系统, 但系统的建立尚不完善, 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一些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不合理的, 是不完善的, 所以它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并且财务管理的问题不能提前防范, 进行及时的管理和做到合理地纠正。有些中小企业是由于制度不够完善, 不够及时, 更新不够快, 使企业的执行没法有效地坚持下去。有时是由于企业缺乏有力度的监督机制, 使企业的员工工作松散, 没有自制力, 对其自身缺乏约束力。有的企业由于没有相应的奖惩机制, 导致员工失去了努力工作的动力, 因此, 内部控制对于一个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是财务管理的一种有效保障机制, 是其顺利实施的关键。

(二)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核算不规范, 无法有效发挥内部控制监督作用。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 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 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 应加强财务管理中高效的会计基础工作。但在实际的工作中, 我国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 所以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企业的会计工作安排不合理, 设置不够规范, 工作人员出现对凭证的随意填写现象, 而且态度不认真, 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不扎实, 缺乏素养, 还有会计工作人员配备不够合理等现象。二是会计人员没有有效发挥其监督作用, 导致有些会计人员不敢违背上级领导的指示命令, 而违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工作, 将会计的监督职能抛到脑后, 进而做出违反行为。

三、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对策

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在于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人员是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 应发挥其积极作用。一是企业应该采取一定的激励和惩罚制度, 积极动员会计人员的工作意识, 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有效促进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组织培训员工进行道德素质的教育, 教育其应尽职尽责, 克己奉公, 公正廉明, 坚决抵制工作中的歪风邪气和贪污受贿的严重不良行为;三是企业应定期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再教育工作, 提高其业务能力, 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对会计新政策应不断学习, 不断关注, 多多了解。通过这些措施, 让会计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工作差错, 并积极做好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

四、结语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 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是尤为重要的, 应加强员工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认识, 健全其体质, 加大其执行力度, 在道德上和专业知识上对员工进行积极培训, 不断拓展员工的业务能力与办事效率, 加大监督力度, 使员工自觉形成一定的自制力, 及良好的品德和专业素养。相信这些措施的执行, 会使中小企业现有的财务状况会得到改善, 而且企业工作效率也将大大提高, 我国的中小企业也会逐渐走向成熟。

摘要: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可以保护中小企业资产安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准确、降低中小企业运营本钱以及提升资金利用率。本文对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意识淡薄、管理层重视程度低, 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执行力度较差, 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薄弱等问题, 建议我国的中小企业应采取加强内部控制、强化服务意识、增加执行力度, 加强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核算的管理工作, 积极发挥监督作用, 提高中小企业财务会计整体素质与形象。

关键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企业资产

参考文献

[1]唐萍.浅谈财务风险管理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J].现代商业, 2009, 29

[2]胡艳琴.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相关问题的探讨[J].时代经贸, 2010, 12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篇4

摘 要: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二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当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难以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管理者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企业必须提高内部监督,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内部环境治理,建设适宜企业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环境;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信息沟通管理机制,加强各部门间的交流。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现状;建议

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种自我管理与监督的手段,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的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全面实现,保障企业自身的经营财产安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于可能发生的会危及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被称之为企业风险。通过加强对企业风险的监督与管理,可以有效的减少企业由于自身管理不善给企业经济效益带来的损失,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及未来发展方向做出有力指导,实现企业经营发展目标。我国的企业由于发展起步较晚,中小企业居多,且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相对较为落后,大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措施并不完善,还有待提高。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端正财务管理人员工作态度,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为企业的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1.二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

从COSO制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由五要素组成: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其中控制环境是基础、风险评估是依据、控制活动是手段、信息与沟通是载体、监控是保证。风险管理由八要素组成:内部环境、目的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从组成要素上看,两者有五个要素是重合的。从目标上看,风险管理目标包括控制目标的内容即运营目标、财务目标、法律目标,还要包括战略目标。所以从内涵上看,两者是高度重合的,都是由企业全员参与,都渗透到企业日常管理和经营活动中,都为经济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所以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措施互为一体,相辅相成。企业实现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是内部控制,而风险管理又是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措施的延续。若是没有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措施,那么企业的风险管理就无从下手,预期的目标更无法达成;若是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那么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形如虚设,毫无意义。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来说,内部控制一直以来都是其发展的风向标,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能够对企业预期产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提前做好风险防范措施,防范于未然。

2.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范围上看,企业风险管理管理的范围较广,包括企业对风险的测评、战略目标的制定、人员的任用以及企业日常的管理和相关预算等。企业内部控制更多强调对自身内部的管控,内部控制实施的途径相对较多;而企业风险管理则更对强调对自身全面的风险管控,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都要囊括其中。

从实现方法上看:内部控制更多采用管理方法及手段进行;而风险管理则更多强调采用预防性的策略和措施方法,具有一定的预测性,而内部控制则强调采用对既定现状采用管理方法及手段加强改进及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嵌入自身各业务流程的具体业务中,融合在各项规章制度中,使企业能够做到正常运营过程中自发地修正并防止错误,提高效率,确保企业战略及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强调从面上来评估企业状况,而风险管理则更为独立,强调对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因素的分析、评估与防范,更强调点到点的方法。

二、当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难以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国内外企业共同竞争的双重压力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与此同时,由于经营风险的不断加大,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就我国目前现状来说,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管理体系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相比还较不完善,滞后于企业日益竞争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必须制定出一套适合企业日益发展需要的经营策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安全,杜绝虚假财务报告,规避财务风险,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增加经营利润。

2.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是企业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前提。部门间良好的沟通,可以使部门间更好的协作与配合,提高内部工作效率,同时使企业的管理者及时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并以此制定出合理的适于公司发展的经营策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当下,对我国大部分企业来说,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更多的是依赖于外部咨询,内部沟通方面还需要予以更加的完善。

3.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

当前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使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市场变化,风险无处不在,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早已落后于时代经济发展的需求。然而对我国大部分企业来说,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认识了解不足,在管理的过程中,二者不能兼顾,顾此失彼,管理脱节,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措施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实现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是内部控制,而风险管理又是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措施的延续。两者必须同时兼顾,才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的完善,风险降到最低,在稳定中可持续发展。

4.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目前,就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对于企业的风险控制与内部管理并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招聘专业的人才,而是多采用外部会计咨询的方式进行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于目标的制定,风险的预测等相对就比较滞后,不完善,对于企业的经营状况不能系统的把握。只有在企业内部培养专门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人才,才能使企业适应未来的竞争发展需求。

5.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

当前,就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制约与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机制,企业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建设不能够进行合理的优化,抑制管理效果的发挥。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监督的重要性虽然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在企业内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由于企业缺少相应的内部监督,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这些措施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落实,形同虚设,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制约了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发展,给企业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三、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建议

1.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于企业来说,健全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是企业应对未来激烈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在企业内部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与发展环境,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与企业自身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例如:企业引进ERP系统,各部门负责相应模块,相互制衡、相互监督,从订单的生成到结款到入账,层级进行审批,保证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为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提高企业对风险的认识

对于企业来说,内外资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竞争处处藏风险,提高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刻不容缓,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应对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风险管理它不是摆设,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延续,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是企业管理方式的一种变革。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提前做好对风险的预测、评估,提前对潜在风险的做好防范措施,结合内外部资源,及时应对市场环境发生的变化,以不变应万变,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例如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稽核部门,对企业的管理人员定期进行风险防范培训,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对于财务人员出纳不能直接录入现金银行凭证,记账人员不能审核凭证;办公电脑、操作系统登录权限设置密保等,防范风险的发生。

3.加强企业内部监督

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前提。企业内部只有不断的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监督,才能保证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加强企业对经营风险的日常防范与管理。例如在企业内部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进行日常监督、绩效考核,对企业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进行定期的审核,对审计文件及时进行归档保存。

4.加强企业内部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一切制度而言,最终的执行者都是企业的内部员工,员工的执行力高低直接决定政策能否被落实。对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企业的管理者是主要的发起人,他们风险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决策,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对企业来说极为重要。员工是企业政策的执行者,例如企业加强对管理人员及企业员工的业务能力培训,加强他们对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意识。定期对员工进行考核,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鼓励员工间沟通与交流,分享经验。且在招聘新人时,注重选拔高素质人才,及时注入新鲜血液,为企业储备人才。

5.加强各部门间的交流

沟通是管理的基础,没有沟通管理就无从谈起。建立健全有效的沟通管理机制,提高企业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并且使之在各部门间及时传递,实现信息的共享,为企业的管理者制定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依据。结合企业自身经营特点,加强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企业信息传递的速度,增强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各部门间相互监管。例如:各部门每周五下午进行部门内部总结,各岗位交流工作心得,每周一举行例会,各部门进行上周工作总结,每月最后一个周末全公司召开月例会,沟通工作理念,交流经验。

四、结束语

“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是现代社会对企业每个管理者的要求。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尽量规避风险的发生,使之防范于未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是我国企业当下乃至未来必须要完成的,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是企业能否在未来的时代大潮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篇5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实际性问题;内部控制指导原则;有效对策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贯穿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只要企业存在经营活动和经济管理,就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从上述定义可知,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

(一)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内涵

实施内部控制是指企业行政领导和各个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在处理生产经营业务活动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体系,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管理措施。内部控制的重点是严格会计管理,设计合理有效的组织机构和职务分工,实施岗位责任分明的标准化业务处理程序。按其作用范围,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内部会计控制。其范围直接涉及会计事项各方面的业务,主要是指财会部门为防止侵吞财物和其他违法行为的发生,以及保护企业财务安全的各种会计处理程序和控制措施。二是内部管理控制。范围涉及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主要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

(二)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一是明确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在一般情况下,处理每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或者在全过程的某几个重要环节都规定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起到相互控制的作用。二是明确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规定管钱、管物、管账人员的相互制约关系,旨在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三是保证会计凭证和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四是明确规定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五是明确规定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操作权限和控制方法。

(三)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一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要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市场背景下取胜,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培育竞争优势,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二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强化经营管理,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三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的实施,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企业管理层次不断复杂化,内控范围进一步扩大。因此,加强内部控制,无论是对企业现实发展还是长远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领导认识不足,法制观念淡薄。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越来越关心和重视内部控制工作。有些领导对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不以为然,认为“单位里领导可以说了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经理负责制,以致给企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

1.企业监督不力,财务控制存在漏洞。没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必要的监督体系,有时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因没有有力的监督,而落实效果也不尽人意。如有的企业财务收支管理混乱,既无成本费用控制办法,又无用款审批权限规定,导致企业资源流失、费用增加,从而增加企业成本。此外,有的企业负责人私设“小金库”,账外设账,以权谋私;有的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数据不正确、不完整,会计核算严重失实,财务报表被歪曲,会计工作缺乏独立性、权威性,一切领导说了算,会计控制的应有作用未能很好发挥。

2.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了加强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如此庞大的监督体系对中小企业的监督效果却不尽人意。有的企业虽然有内部审计,却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一些企业的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甚至领导干部利用监督不力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大肆侵吞公款,利用虚假发票非法占有企业资金等。如企业的采购业务,很多人会利用这个机会收受贿赂。

4.物资管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重钱轻物、重进货轻管理的现象,企业物资管理相当混乱,损失相当严重。如没有设立专职人员管理,或有专职人员管理,但因疏于监督,专职管理人员态度怠慢,保管不利,导致企业产生不必要费用,从而增加企业成本。

5.乏沟通。部门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缺乏沟通、交换意见,从而导致企业内部有些人为了个人利益去损害企业整体利益。如当发生责任事故时,且涉及到两个部门以上,此时部门之间就会推卸责任,而没有为了要解决问题提出有利的方案协商。

三、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有效对策

(一)建立内部控制系统的指导原则

1.合法性原则。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

2.健全性原则。即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是否规范了各项经济活动,覆盖了对人、财、物的全方位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必须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并覆盖各项业务和部门。换言之,各项控制要素、各业务循环或部门的子控制系统,必须有机构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架构,这就要求各子系统的具体控制目标必须对应整体控制系统的一般目标。

nlc202309030059

3.适用性原则。每一个企业制定何种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包含哪些内容,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相互协调的方针、措施等。

4.可行性原则。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对经济业务的处理程序要有明确规定,要简便易行,便于实际操作和运行。

1.有效性原则。企业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定期检查其执行情况,对出现的违规违法现象按规定进行处理,并及时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结果与企业原定的经营战略方针比较,出现薄弱环节及时修正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全体员工必须竭力维护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任何人不得拥有超越制度约束的权力。

2.成本效益原则。即要求企业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控制效果。因此,在实行内部控制花费的成本和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要保持适当的比例,也就是说,因实行内部控制所花费的代价不能超过由此而获得的效益,否则应舍弃该控制措施。企业应当充分发挥各机构、各部门及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尽量降低经营运作成本,保证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内部控制效果。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要做好会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核算,并提出有效措施,提供给企业的相关部门,及时落实。

3.相互牵制原则。相互牵制原则是指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活动,必须分配给具有相互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位分别完成。即在横向关系上,至少要由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办理,以使该部门或人员的工作接受另一个部门或人员的检查和制约;在纵向关系上,每项经济业务的处理,至少要经过上下级有关人员之手,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制约,促使上下级均能忠于职守,不可疏忽大意。如费用报销,由经办人填制有关单据,交由部门主管审核签字,再交由财务部复核其发票的真实性及有效性,再交由企业领导审批签字,才予以报销。

(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1.组织结构控制。一是明确规定各种岗位的职责范围。按照程序定位和内部牵制的原则,将各职能部门业务分为若干具体的工作岗位,然后再按岗位确定每个人的具体任务,明确单位所有经营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限,逐步形成一整套自我制约和自动检查的岗位工作关系。二是强化内部牵制。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形式,体现在人员分工、职责界定、业务处理等各个方面。

2.授权批准控制。现代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纷繁,环节增多,企业领导不可能事必躬亲。因此,必须将事、权进行划分,对下级授权、分权,规定各级业务人员处理某项事务的权力。在日常业务处理中,可以按照规定的权限范围和有关职责自行办理,把各项经济业务在其发生之际就加以控制,使各级业务人员都能“在其位,谋其政”。一项经济业务从发生至结束,谁核准、谁经办、谁复核、谁验收、谁审核都应在制度中予以充分说明,做到分工负责,权责分明。

3.会计记录控制。要建立健全会计凭证的审核制度、账账核对制度、复核制度、检查差错制度和采用会计科目控制、会计凭证控制、账簿控制、报表控制、记账控制以及电算化控制等措施。尤其是采用电算化会计的企业,区别于手工记账方式,会计记录完全以各种指针、索引技术操作日志等不同的形式存在。

4.资产保护控制。资产保护控制主要包括接近控制、盘点控制。广义的资产保护控制还包括资产购入和销售活动的控制等。接近控制主要是指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对资产的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接触资产。接近控制包括对资产本身的直接接触和通过文件批准的方式对资产使用或分配的间接接触。间接接触可通过保管、批准、记录及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和授权批准控制来达到。

3.全面预算控制。全面预算控制是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础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全面预算管理以提高企业效益为目标,以资金流量为纽带,以成本费用控制为重点,以责任报告信息为基础,以经营、财务预算指标为依据,是一种全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实施全面预算,能够有效地控制企业经营活动。

6.业绩报告控制。业绩报告是单位内部各级管理层掌握信息,加强内部控制的报告性文件,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编制业绩报告必须与单位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其他控制方式相结合,明确反映各级管理层负责人的责任,报告的种类和格式由内部单位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由财务负责人负责。但是,要注意业绩报告的真实性。

总之,在市场经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是每个企业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风险行为防范能力,确保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发生金融危机时,中小企业就如同一叶小舟有可能随时会在金融海啸中颠覆,正所谓“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 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企业要做好内部控制,但是要持之以恒,而不是临时抱佛脚。(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

参考材料:

[1]宋建波《企业内部控制》.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9年7月1日实施

[3]宋常 曹伟《成本会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8版

[4]吴大军 王秉选《管理会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1版

[5]王斌《财务管理 第二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12版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篇6

1 全面预算和内部控制概述

全面预算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生产经营、财务表现等问题的总体预测。全面预算既是一种管理工具, 同时也是一种管理方法, 企业通过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统筹与分配来帮助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并且与企业的绩效管理相配合, 来控制企业的财务支出、监控战略目标实施的进度以及预测资金需求与利润的创造。

内部控制是经济单位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 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与职责分工制度。具体是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或者其他企业员工来实施的, 它能够实现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以及运营效果的实现。它是由环境控制、风险评价、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与监管五个方面来构成的。

2 全面预算管理对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

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资金少、经营灵活的特点, 而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明确中小企业内部各单元之间的责任, 加强内部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 减少了内部矛盾与冲突, 使企业单元之间产生一种凝聚力, 最终使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进一步加强。

2.1 全面预算为内控提供了人员基础

内控活动贯穿于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环节, 而全面预算则关系了企业的财务控制、管理控制与合规控制, 同时也关系着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在实际工作中, 企业的日常运转是依靠广大员工来完成的, 员工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控制目标能否顺利的完成。而内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审核员工在预算编制与执行的过程, 行为是否合乎规范, 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加强员工的素质培训教育, 使员工能够人尽其责, 以此来保证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够顺利进行。

2.2 全面预算能够降低非经营性风险

全面预算管理能够使企业的日常工作更具计划性, 避免了中小企业因盲目投资而造成非经营性损失, 能够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的内部风险。事实上, 制订与执行预算的过程, 就是中小企业用量化工具让自己所处的经营环境、经济资源与战略目标保持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全面预算管理所使用的方法, 能够将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很多方面进行量化, 以便于企业对内部各组织的绩效进行考核, 同时也有利于对中小企业员工的激励与控制。

2.3 全面预算能够为内部评估提供依据

全面预算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全体员工进行参与。企业可以根据内控的实际情况与预算进行比较, 对差异进行分析, 并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案, 评估则是为了确保内控制度能够有效的进行, 而采取的监督与检查措施。很明显, 全面预算指标能够为评估提供出科学的参考数据, 如果没有全面预算, 企业则难以界定评估中所发现的管理责任。

3 利用全面预算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3.1 转变观念, 提高对预算编制工作的认识

全面预算质量的高低, 关系着一个部门的日常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将上级所分配的任务逐一完成。首先, 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必须要顺应时代的潮流, 转变传统的、旧有的观念, 认清全面预算在内部控制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其次, 在实施战略预算管理的过程中, 不仅要关注到企业的内部环境, 同时也要考虑到客户的需求与竞争对手的实力, 这就要求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 要变传统的静态管理为全程的动态管理, 要积极的对预算编制进行改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全面预算管理要具有开放性, 这必将会缩小企业经营与现实环境间的差距, 加强全面预算的有效性, 进而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3.2 完善全面预算的机构设置

虽然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机构设置相对简单, 但是在全面预算机构设置方面的绝对不能缺少。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是预算的制订部门, 也是监督预算执行的部门, 如果这一部门的缺乏, 必然会导致全面预算流于形式。中小企业不具备大型企业的实力, 可以不必建立预算管理委员会, 若企业规模较小, 或可在各职能部门中指定专人兼职。在此基础上, 强调全员参与, 每个单位、每个人都是预算管理的一份子, 并且让参与者有话语权, 这样, 综合平衡后的预算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

3.3 完善企业的内控制度, 严把资金使用关, 充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内控制度是否完善是保障企业资金安全与完整的一项重要措施, 特别是中小企业存在着规模小、资金少、所有权高度集中的特点, 普遍存在着内控制度不健全的现象, 这就要求中小企业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随时审查内控制度是否有效的运行, 以确保全面核算的正确性, 有效防止会计信息的失真, 同时也要对全面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追踪问效制度,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4 完善考核机制, 健全激励制度

全面预算管理需要企业的全体员工参与进来, 同时它也是一个全面覆盖、全程跟踪的系统工程, 为了保证预算的指标的完成, 企业必须要制定一套严格的预算考核办法, 并且根据各个责任部门对预算的执行结果, 进行绩效考核, 同时要将预算的落实情况与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经济利益挂钩, 对于落实情况好的, 给予奖励, 落实差的, 给予处罚, 要做到赏罚分明, 最大限度的调动起管理者与员工的积极性。

3.5 将全面预算目标体系融入内部控制目标体系之中

全面预算与内部控制都是中小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增长, 创造利润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因此中小企业在编制全面预算目标体系的过程中, 必须考虑到将全面预算目标融入到内部控制目标体系之中。全面预算的目标体系是中小企业主体战略的一个量化体现, 它既包括了经济指标, 同时也包括了非经济指标, 是在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充分考虑之后而形成的一个多维指标体系。内部控制目标体系必须要与全面预算的目标体系保持一致, 内部控制才能够有保障, 而这一融合也能够让预算落实使命与目标桥梁的作用充分得以展现。

4 总结

综上所述, 中小企业有着规模小、资金少、内部组织简单的特点, 而且现阶段, 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没有散去, 中小企业只有通过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内部控制, 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从全面预算管理入手, 加强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捷径。虽然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预算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但是相信经过中小企业管理者与广大员工的不懈努力, 全面预算必然会在提高内部控制, 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施俭.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浅谈[J].财会通讯, 2009, (1) .

[2]蒲林昌.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 2008, (5) .

[3]李秀莲, 王志永.中小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财会研究, 2007, (3) .

[4]李军训, 秦静, 李少莉.基于战略目标导向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财会研究, 2010, (7) .

[5]王宁.对完善民营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

[6]王庆水.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经营管理者, 2010, (21) .

[7]娄明娟, 张靖云.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思考[J].财会通讯:理财版, 2008, (2) .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篇7

一、中小企业的含义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众多企业中,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中小企业都无法与大型企业相提并论。所谓中小企业是指在人员规模、资产规模、经营规模等方面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通常情况下,中小企业是由单个人,或者是少数人以集资的方式组成,无论是雇用人数,还是营业额一般都比较小,在管理方面,主要是由企业主进行直接管理,外界对其干涉相对比较薄弱。在全球范围来看,中小企业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二是发展不均衡,企业所有权、经营权高度集中;三是管理体制不规范;四是生产经营较为灵活;五是抗风险能力比较薄弱。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分析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基于风险管理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极为重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中小企业发挥社会功能的需要。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尤其是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中小企业的作用日益明显,其内控状态也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二)是中小企业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无论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还是2010年的欧债危机都直接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两次风暴中,很多中小企业严重亏损,甚至面临破产倒闭的境遇,这直接验证了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并且内部管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经历过危机之后,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中小企业需要重新思考自身的发展,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中小企业必须对自身进行调整。对于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来说,需要树立防范风险的意识,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规避自身的潜在风险,进一步巩固强化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从这一角度来说,基于风险管理构建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帮助中小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手段之一。

(三)是中小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出现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现象。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一些中小企业开始向海外市场拓展业务,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的成本支出也在不断增加,同时赢利能力逐渐削弱。

另外,在法律、环保等方面,由于国内市场还不完善,进而对中小企业开发国际市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基于此,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这是帮助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基础所在。

三、基于风险管理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遵循的原则及措施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以风险管理为基础,构建内部控制体系。

(一)构建内部控制体系遵循的原则。

1.成本效益原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资金使用率,对成本支出费用进行严格控制,合理配置有限的资金资源。

2.有效性原则。对于有效性原则,需要中小企业对比分析自身的业务流程、内部结构,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构建内部控制体系。

3.针对性原则。所谓针对性原则就是要求中小企业要准确识别自身面临的内部风险,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最大限度确保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控制相互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风险,降低损失。

(二)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措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需要将风险管理与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结合,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确保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提升管理效率,进一步巩固强化市场竞争力。所以,中小企业需要研究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识别自身的潜在风险,同时根据风险情况,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以此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四、基于风险管理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流程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其构建流程如下。

(一)对自身的经营特征进行分析。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方面,由于中小企业所属的行业性质不同,所以其需求点、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例如,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控制筹资风险方面。

(二)战略目标的定位。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战略目标是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方向,可以说对战略目标进行精确定位,这是中小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如果内部控制体系与战略目标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控制方向进行调整,否则将会直接弱化内部控制效果。对此,中小企业需要对自身的战略模式进行重新设定,使之与内部控制体系相适应。

(三)对生产经营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为了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有效识别自身面临的潜在风险,同时对其进行分析,并且加以控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主要表现在采购、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对此,中小企业需要根据各环节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最大限度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四)建立、实施、调整内部控制体系。中小企业在组织开展管理工作时,内部控制是关键,企业开展的活动都要在内部控制范围之内,同时有效识别各个环节的潜在风险,并且以这些潜在风险为中心,组织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确保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另外,中小企业要积极宣传风险管控文化,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风险管控工作,主动参与内部控制活动。对此,基于风险管理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模式不能一成不变,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充分挖掘内部控制体系的价值。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中小企业占据很大的比重,解决了许多国企下岗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生存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针对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对于中小企业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但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需要中小企业综合分析自身的经营状况,有效识别自身的经营风险,同时对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内部管理、风险控制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来说,需要高度重视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并实施一套统一、高质量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作用,确保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无论是实力,还是规模都无法与大企业抗衡,但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中小企业需要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构建内部控制体系,以此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为此,本文通过阐述中小企业的含义和基于风险管理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同时提出基于风险管理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流程,为中小企业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向琳,李俊东,张曾莲.构建中小企业对外投资风险与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研究[J].财政监督,2013,17

浅析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篇8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众多学者对内部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了能够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与挑战, 企业必须加大内部控制管理, 加快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 建立起有效的学习队伍。企业要根据全面的财务预算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作用, 扎实推进内控体系建设。

本文从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状况着手进行讨论, 分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并相应地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

1 当前我国企业发展及内部控制的状况

1.1 我国企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近30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其中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可谓功不可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企业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将不再仅仅是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单位, 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 对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受外部冲击和本国经济改革的双重影响, 当前我国企业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尽管我国企业在做大做强的道路上已经有不俗的表现, 但企业的内控问题却始终难有治理成效。因此, 为了保证企业今后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企业就必须跟得上形势的发展, 探寻自身的发展道路, 努力构建起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为今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1.2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现状

首先, 企业对内部控制认识存在片面性。企业往往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控制制度, 是为了防止舞弊或者应付领导检查的各项规章制度。部分企业甚至认为, 只要制定出了有关部门或者主管单位所要求具备的制度就是建立了企业内部控制。这样的认识显然存在片面性, 且仅停留在内部控制内容的表面。

其次, 企业公司治理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 企业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权力制衡作用。我国现代企业一般设置有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关系的权衡制度, 如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等。而由于我国企业股权架构上具有先天的缺陷, 这就使得企业建立起来的权衡组织机构没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第二, 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公司治理机制既是一套监督机制, 又是一套激励机制。我国大多数企业存在对经营者的激励不足现象, 且基本上是以货币性报酬为体现, 不能很好地与经营者的努力程度相挂钩。

此外, 还表现在激励不当的问题上。一些亏损的企业经营者所得报酬比盈利企业的经营者还高。有些企业为了达到绩效考核目标, 不顾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味追求短期利益。

第三, 企业组织机构无秩序。这主要体现在:机构臃肿, 企业缺乏运行效率, 企业内部单位或职能的协调性差。

最后,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一方面, 我国企业对控制环境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控制结构阶段对控制环境的定义, 即使在现实环境中也没有充分重视控制环境的建设。

另一方面, 企业的内部控制与企业的目标相脱节, 并且内部控制存在监督错位和控制失效现象。

在实践中, 许多企业没有将内部控制和企业的经营目标联系在一起。而从根本上说, 企业的内部控制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种手段, 是一个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企业目标实现的动态过程。同时, 大多数企业重视内部控制的文字编写, 但并不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 这就使得内部控制成为一纸空文。许多部门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建立了所谓的内部控制制度。但这些制度往往只是一堆文件, 并没有贯彻落实到实处。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 还必须加强审计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

2 增强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措施

2.1 构建企业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框架

公司治理产生的根源在于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带来了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利益矛盾的存在。公司治理的目的就在于协调好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最大限度地满足相关者的需求。

为此, 首先, 要充分发挥股东大会的作用。具体措施包括如下四点:

第一, 公司理论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基础, 从而实现股东价值和长期投资回报的最大化, 增强投资者信心。

第二, 保证所有股东受到的待遇公平, 特别需要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利。

第三, 保护股东的选举权, 充分发挥好股东大会的作用。

第四, 改进现行的股东大会表决制度。主要包括回避表决机制和控制大股东的表决权。

其次, 赋予监事会真正的监督权。为此, 必须改进监事会。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 改进监事会的成员构成, 监事会的成员应当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监事必须具有法律、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第二, 改进监事会的运行机制。例如, 在公司的章程规范中加入监事会议事规则, 监事会的运行应该严格按照规则进行。

第三, 建立起监事任用和评估机制。为了能够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 任用合格的监事会成员是前提条件。

为此, 在我国现行的股东会或董事会条件下, 应该对监事的提名做出规定, 避免由股东会或者董事会直接确定监事会成员。

最后, 应该改进董事会。具体说来:

第一, 改进董事会人员构成。董事会的人员构成应该以发挥董事会的作用为出发点。我国企业董事会成员构成不尽完善, 应该予以改进。例如董事会和总经理应该分离;董事会的成员应该各具所长, 专业知识和经验互补。

第二, 建立起独立董事制度。由于独立董事制度能够更好地提升董事的独立性和决策的客观性, 因而必须加强, 确保独立董事的责任义务和董事提名制度的合理性以及透明度。

第三, 对董事会业绩进行评价。第四, 改进董事会的运行机制, 确保董事会高效运行和科学决策。

2.2 加快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

首先, 加快项目验收工作。认真执行集团公司《财务信息化建设及应用考评管理办法 (试行) 》, 深入开展信息化建设对标管理工作, 积极推动建设进程。完成集团公司财务数据集中, 搭建协同抵消平台, 开发多维度财务分析系统, 达到“立体穿透、智能分析”效果。

其次, 编制中长期规划。结合财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现状,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着手编制集团公司财务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 设定阶段性目标。持续优化现有子系统, 重点开发全面预算管理系统, 加快与资金管理系统和基建内控系统的深度融合。根据生产、燃料、物资和人力资源等业务系统建设与应用情况, 适时推进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

最后, 加快财务信息化“过手”培训。多渠道开展财务信息化内部认证体系培训, 实现财务人员“持证上岗”目标。加深系统熟悉和深层次运用程度, 不断提高各单位财务信息化自主使用和维护水平。

2.3 建立起全面预算体系

通过建立起全面的预算体系, 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作用。从当前国内多数企业来看, 尽管内部控制的目的不一, 但是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可靠性。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确保财产的安全完整。二是效益性。通过致力于企业经济效益,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在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的进程中, 企业必须建立起预算管理组织, 应该有所侧重, 而非面面俱到。同时, 注重预算的执行力度, 做到“有令必行”。还应该注重预算分析, 并且加大对预算结果的考核力度。通过有序推进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完善滚动预算机制, 拓展预测预报功能, 突出与预算目标的偏差分析, 增加重大事项报告分析制度。加强成本控制, 将生产环节的所有成本费用项目统一纳入控制体系, 加快预算科目体系与会计核算体系的集成, 全面、准确和及时反映预算执行情况, 灵活实现管理和决策需求。

2.4 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

首先, 严格控制新开银行账户, 定期清理存量账户, 杜绝账户“脱管”行为。企业应严格遵守企业资金管控制度, 各分支机构部门要按照制度要求对资金归集和结算进行管理, 其中因监管规定和特殊要求的情况除外。其次, 有效落实信贷额度, 积极需求银企合作。企业应当积极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策略, 争取金融机构的支持。企业可以与银行建立合作关系, 寻求金融机构在资金管控上的优秀经验为企业资金管控问题提供战略技术支持。再次, 不断创新融资方式。积极发挥上市平台作用, 扩大境外融资规模。最后, 加强资本性支出预算和融资预算的联动考核, 严格批复预算项目和金额, 开展融资计划, 增强预算刚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大环境下, 我国企业迎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 企业必须抓住这一发展机遇, 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同时, 面对管理的挑战, 企业也要认清当前形势, 深入发掘自身内部控制中的缺陷。具体来说, 企业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实行科学的内部控制管理。只有真正落实贯彻内部控制管理, 我国企业才能够实现提高经营管理的目标, 立于不败之地。也正是基于此, 企业的健康发展才更能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规范运行, 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资产是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大大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经营效益。因而, 对企业资产的有效内部控制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建立健全现代化企业制度, 实行预算考核, 能够建立起牢靠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规范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从而实现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措施

参考文献

[1]朱琴.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J].新会计, 2011 (02) .

[2]李莉.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J].企业经济, 2012 (03) .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篇9

关键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 在我国起步比较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很多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落后于快速发展的经济, 致使企业的竞争力下降, 经济效益不乐观, 因此完善和加强企业的预算管理措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全面预算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企业要想拥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重视全面预算的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实施内部管控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直以来, 它的作用是用来计划和协调事项, 但随着企业的发展, 它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在计划和协调的同时, 还发挥着管控、激励和评价的功能。因此, 要强化企业的内控管理, 就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这对提高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对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认识

(一) 宏观上看,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决定者。

内部控制制度具有企业财务部门的报告程序、会计核算以及监督审核的多种职能, 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据调查, 我国大部分企业严重缺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导致财务信息不对称、内部控制失效及权力过度集中等现象, 给企业造成严重的干扰。

(二) 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内部资源利用的不协调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的发展。

目前, 各大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有:缺乏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缺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科学性、连贯性;缺乏企业统一管理的监督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偏低, 这一系列因素的出现造成了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的出现。

(三) 目前, 我国很多民营企业以及中小型企业均停留在传

统的财务管理体系上, 据调查, 财务部门大部分工作人员认为企业的资金根本不存在什么风险, 这充分说明了财务人员没有较强的风险意识, 再者, 加上财务部门政策缺乏科学性、财政资金结构管理不合理以及财政内部财政关系不融洽, 均是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

二、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的意义及价值分析

全面预算在企业运营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它能够使企业的战略目标更加明确, 各项收支情况更加系统。详细的财务预算能够有效的为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所服务, 能够明确体现出企业各个职员的工作职责及工作计划。它能够有效的反映出企业在经营期间的各项业务结果, 很清楚的体现出预算执行的情况。财务预算有利于促进企业财务工作各项目标的高质量完成, 从财务预算表中, 企业可以以此为依据, 建立一定的评价标准, 通过预算数据与实际发生数据的对比, 企业可以清楚的了解自身的财务状况, 再与计划的目标相比较, 了解存在的偏差, 从而在下一年度进行改善, 更好的实现财务目标。

(一) 全面预算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 对于企业来说全面的预算是指导企业不断前行的风向标, 同时督促企业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 它以销售预算数据为基础对企业进行全面的预算, 使得企业的资源可以得以合理的运用和配置, 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资源的运用能力, 而且它是有一定的基层基础的, 是基于实际情况预算的,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以及问题解决的时效性等, 使得企业的下一步的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二) 全面预算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对于企业的战略性的规划以及年度性的经营计划来说, 全面的预算可以对其进行精细化, 它是企业整体运营活动的数据化的安排, 促进其规划以及战略目标的实现, 通过全面的预算可以促使企业不断的寻求更为合理的科学的方式, 并且对市场变化做好应急应对措施。

(三) 提升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在它的体系中有一个部分是对下一年度的相关项目的直接的衡量, 也因此成为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的参照。而且通过全面的预算可以强化企业在费用方面的有效的控制, 进而降低企业的成本。它不仅仅指向于本年度, 而且也可以成为下一年度的某些工作的指向标, 如对次年的企业运营的水平的监测等。其次是它可以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 促进企业文化的和谐发展。预算考核系统在下达后, 通过与实际情况的对比可以较为明确的了解业绩, 了解本部门预算的完成度, 无论是上层领导还是基层的员工均可以明确自己的任务, 而且可以较为有效的执行本部门的工作, 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减少员工与管理部门以及管理层领导之间的冲突, 从而促进企业的良好和谐的发展, 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最终经营目标。

(四) 企业可以通过编制全面预算来固化和量化企业的管理目标, 有利于目标的系统化、具体化、和定量化。全面预算规定了企业在某一时期总方向以及各个部门的财务目标, 有利于各个部门明确自己的职责, 以此来保证企业中目标的完全实现。企业全面预算能够有效的规划和协调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与职能, 使之能够符合经营目标的要求, 根据全面预算管理也可以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问题

(一) 财务预算目标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预算目标应当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准。但是实际上很多预算工作者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往往是为了快速完成任务却忽略了企业自身的目标, 因此财务预算就会偏离企业的宗旨或是因为没有考虑到市场经济的变化而造成的偏差, 使得预算目标和企业的经营活动不相符。

(二) 预算调整随意性比较大, 预算实行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如存在预算超出的开支不按正常渠道走, 随意改变预算的工作内容等不良现象, 就会偏离预算的目标。各个部门对预算的执行把关不严, 领导者不能正确引导约束预算活动的开展, 也就容易导致预算失去真实的情况发生。

(三) 缺乏连贯观念。很多企业不能够制定一个连贯的预算体系, 仅仅只对费用收支出进行预算控制, 而没有从全面的方向看问题, 有的企业则缺乏亏损的预算意识, 缺乏连贯一体的观念, 就很容易导致企业无法掌控运作的全局, 预算的作用达不到理想状态。

(四) 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 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 将会导致在财务预算的编制过程中斩断了财务预算和别的预算间的联系, 使得预算偏离企业的目标。

(五) 预算只在乎形式且缺乏监管, 大部分的企业虽然认识到了预算的重要性, 但是却只是编制了一些预算体制, 只在乎形式的发展, 却没有重视预算的执行, 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 使得预算失去了原有的权威进而影响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加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要想起到强化企业的内部管控、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 只靠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本身是不能达到的, 还要根据预算的指标, 将企业发生的每项业务与其联系起来, 严格执行和实施, 才能使预算管理水平得以提高。具体的实施方案有以下几种:

(一) 强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意识

企业要先建立预算管理的相应部门的管理体系。从制定预算编制的开始到结束, 过程中的步骤都要按照明确的规章制度, 做好自己的职责, 做到权责分明。企业的相关领导起到带头作用, 高度重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 做一系列的培训和宣传工作, 以达到让每位员工都能深刻的了解到全面预算管理的重大意义, 为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此外企业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人, 所以员工的思想尤为重要, 一方面, 财务人员的技能要得以加强和提升, 不断提高他们的财务管理知识水平, 政治素质也要求得到相应的提高, 并且调动相关人员的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要规范制约管理过程中的行为, 企业也要时刻发现并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

(二) 明确预算重点, 规范执行流程

在实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时, 要明确出各个部门预算的重点, 并强化执行预算管理的流程, 使其规范科学。其中,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中心枢纽环节是企业的收入预算, 支出预算中主要是对成本费用的预算, 而在预算期内, 企业所有活动的保证是基于对现金流量的预算。因此, 企业全面预算的重点应该是收入预算、成本费用预算和现金流量预算。而在规范全面预算执行流程上, 首先企业财务部门要对各部门的既定预算进行严格审核, 使其规范准确合理;另外, 在进行预算编制时, 要将现金流量管理也纳入其中, 以便合理控制成本支出, 降低费用;最后, 还要建立起相关的考核制度和职工激励机制, 定期对各部门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并按照考核结果对相关部门和职工采取赏罚分明的奖惩措施。通过对企业预算的编制, 将企业的总体的目标分解为具体的目标, 对各个部门或者是员工预算的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同时控制预算差异, 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有力实现。对于目标来说要能够使得全体员工均可以参与, 预算的完成度由全体员工共同负责, 同时将员工的绩效与预算完成结果相挂钩, 从而促进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 提高预算监督的执行力

提高企业的全面预算监督的执行力, 加强支出效益实现的制约机制。预算管理的监督机制是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 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监督机制是保证企业的支出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 企业相关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 对各部门预算管理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和检查, 以确保各部门的支出效益。因此, 提高企业全面预算监督的执行力, 能够有效的使企业支出效益实现最大化。

(四) 财务预算要围绕实际, 实施中不能随意调整

预算的编制应遵循的原则是:统筹兼顾、量入为出。预算要为下一项目的成本预测、预算提供可靠而又有用的数据基础。预算需要全面的预计, 这就需要企业的各部门对其所在范围内的各项经济活动一一进行精确的预计, 过程中要尽量克服片面性, 以减少或避免数据失真的情况。预算的编制要尽量减少资金的浪费, 信息的使用原则也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财务预算的编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是不能进行随意的调整和修改的, 那样预算就会失去其意义, 因此要求各部门要严格的按照预算执行, 要严格管理和监控实施的过程, 避免出现差错才能保证达到预期的目标, 并最终实现财务预算对企业利益的提高。

(五) 全面预算管理指标体系及评价指标的构建

对于企业而言, 尤其是集团性的企业来说, 将各个下属子公司或者是相关部门划分为不同的利润中心, 而集团公司作为投资和费用的核心, 接着对各个预算中心细分为利润预算中心或者资金中心。预算管理系统包括对利润进行预算以及对于现金流量的预算等。财务部门在设计账务等的时候, 要围绕预算管理来进行账务设置, 而且以月为单位提供预算执行的数据, 以形成较为规范的台账。企业预算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企业的预算管理控制水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提高这一水平, 预算管理评价指标系统的构建要基于企业的实际情况, 以此为依据来构建预算管理评价指标系统, 并且在评价预算结果的时候, 对于预算差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有的时候出于成本的考虑, 企业也可以借用同类行业的相关数据作为自己的参照, 然后又针对性的提出适合本企业的预算管理评价指标系统, 从而节省企业的成本以及时间, 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的预算管理评价水平。

五、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 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这种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做好全面预算管理, 认真做好企业预算的差异分析、执行与考核, 从而切实将全面预算管理落到实处, 提升企业财务内部控制, 进而达到提升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 让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诸葛理顺.浅谈如何加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J].华章, 2008 (19) :140-142.

[2]成仲毅.关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11, (1) :123—124.

[3]刘春秀.企业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研究[J].新财经 (理论版) , 2012年3

[4]杨爱萍:浅谈企业财务预算管理[J].中华会计网校, 2010 (1) :40-42.

[5]张菊萍.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意义及实施策略[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1 (01) :36

[6]李俊杰.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助力企业快速发展[J].会计之友, 2011 (1) :102-104.

[7]周萍.做好水电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几点思考[J].水利水电施工, 2011 (01) :103

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篇10

【摘要】笔者认为,在我国企业面临WTO全面对外开放的环境下,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企业内部控制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迫切的实践问题。本文从多个角度对这一命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内容随着企业对外满足社会需要、对内强化管理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资本的获利能力, 保障企业各项资产安全、完整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进入21世纪,安然、世通和施乐等世界知名大公司的一系列财务丑闻,给广大投资者带来了严重的打击,同时也暴露了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认为当前的内部控制框架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对风险的强调不够,使得内部控制无法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相结合。一时间,企业的风险管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作为企业战略管理中的核心登上了公司治理的舞台。2004年10月份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是在1992年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奥克斯法案》的相关要求进行扩展研究得到的。该框架强化了风险管理,涵盖了原有内部控制的合理内容。风险管理的兴起对内部控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COSO认为,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在内部控制整体架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目前在经济建设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要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在国际资本市场的信誉度,减少财务丑闻的发生,必须加紧改善自身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识别和衡量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开展恰当的控制活动,消除或减少企业风险带来的损失,提高企业的应对能力和竞争力。同时,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我国企业也迫切需要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关于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成果。

一、风险的概念剖析

风险的定义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是以美国学者威利特等为典型代表的静态学派,他们把风险理解为不确定事件。这种理解从风险管理与保险关系的角度出发,以概率的观点对风险进行定义。其二是以美国学者威廉姆斯和赛因斯为典型代表的动态学派,他们认为:“风险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可能产生结果的变动。”这种变动就是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异,意味着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的不一致或偏差。因此,这种变动越大,风险越大。

另外,也有人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两类。纯粹风险是指有可能带来损失的风险;投机风险是指既有可能带来损失,又有可能带来机会的风险,如股票投资,既可以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利润,也可能使投资者遭受重大的损失。

对现代企业来说,风险是某种不利因素产生并造成实际损失致使企业目标无法实现或降低实现目标的效率的可能性。企业风险可以分为政策风险、战略风险、日常经营管理风险及财务风险。政策风险主要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行业政策改变导致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战略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与企业并购方面;日常经营管理风险按照日常运转的关键环节划分,主要包括供应风险、生产风险和销售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则是指企业财务活动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包括筹资风险、资金投放的风险及企业其他财务活动风险。

二、风险管理的演进历史及现状

风险管理是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检测评估,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并将其控制在某一可以接受的水平上。从职能上说,风险管理就是在对风险进行观察、评估的基础上控制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对风险管理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一是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等环节;二是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控制和减少损失,提高有关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利益或社会效果;三是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

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管理活动,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一些大公司发生的重大损失使公司的高层决策者开始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那时,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的是对企业纯粹风险的管理。这一特征是和那时企业经营环境相对简单,因而纯粹风险给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最为严重以及通过保险手段可以对纯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是密切相关的。

20世纪80年代后,企业的经营环境开始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为代表的财务风险开始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威胁,使得企业开始寻求规避财务风险的工具。但企业在这方面的努力仅限于一些孤立的实践活动,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反而在金融机构中,由于所经营的金融产品带来的各种风险加剧,逐步形成了针对金融机构的相对完整而系统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其针对的对象和内容都与传统风险管理有很大不同。

到20世纪末,随着大型企业特别是巨型跨国公司面临的风险管理日趋多样和复杂,开始出现了将企业的所有风险,包括纯粹风险和财务风险综合起来进行管理的需要。这种需求使得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并沿着两条不同轨迹发展起来的传统风险管理和金融财务风险管理终于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崭新的概念——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三、COSO风险管理框架

近年来,许多公司关注企业风险管理,他们对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需求日益增加。2001年,COSO委托普华永道设计一种能被企业管理层用来评估和改善企业风险管理的框架。在这一时期,美国出现了包括安然公司在内的一系列公司财务丑闻,使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之后,要求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呼声日益高涨。2002 年美国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其中的 404 条款要求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披露报告,同时也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效果进行审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COSO于 2004 年 10 月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报告。

(一)风险管理的定义

COSO对其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

ERM框架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明确了以下内容:1.是一个过程;2.被人影响;3.应用于战略制定;4.贯穿整个企业的所有层级和单位;5.旨在识别影响组织的事件并在组织的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6.合理保证;7.为了实现各类目标。对比COSO1992年的定义,ERM概念要细化得多。由于新COSO报告提出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等概念,使得ERM的定义更加明确、具体。

(二)风险管理的目标

ERM认为风险管理的目标有:战略目标——与使命相关联并支撑其使命;经营目标——有效和高效率地利用其资源;报告目标——报告的可靠性;合规性目标——企业经营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ERM整体框架中除了经营目标和合规性目标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相似以外,还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发展为“报告的可靠性”。原COSO报告把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界定为“编制可靠的公开财务报表,包括中期和简要财务报表以及从这些财务报表中摘出的数据,如利润分配数据”;新报告则将报告拓展到“内部的和外部的”、“财务的和非财务的报告”,该目标涵盖了企业的所有报告。除此之外,新COSO报告提出了一类新的目标——战略目标。该目标的层次比其他三个目标更高。企业的风险管理在应用于实现企业其他三类目标的过程中,也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阶段。

(三)风险管理的控制要素

1994年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提出了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ERM框架对这五个要素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将其演变为八个要素,即增加了控制环境内部化;目标作为要素;风险要素的扩展。

主要有: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包含组织的基调,它为主体内的人员如何认识和对待风险设定了基础,包括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容量、诚信和道德价值观以及他们所处的经营环境。2.目标设定——必须先有目标,管理当局才能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潜在事项。企业风险管理确保管理当局采取适当的程序去设定目标,确保所选定的目标支持和切合该主体的使命,并且与它的风险容量相符。3.事项识别——必须识别影响主体目标实现的内部和外部事项,区分风险和机会。机会应被反馈到管理当局的战略或目标制订过程中。4.风险评估——通过考虑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来对其加以分析,并以此作为决定如何进行管理的依据。风险评估应立足于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5.风险应对——管理当局选择风险应对、回避、承受、降低或者分担风险,采取一系列行动以便把风险控制在主体的风险容限和风险容量以内。6.控制活动——制订和执行政策与程序以帮助确保风险应对得以有效实施。7.信息与沟通——确保有关员工履行其职责的信息得以识别、获取和沟通。有效沟通的含义比较广泛,包括信息在主体中的向下、平行和向上流动。8.监控——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监控,必要时加以修正。监控可以通过持续的管理活动、个别评价或者两者结合来完成。

(四)相关角色和任务的变化

新老COSO报告都将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内部审计等职员看成是内部控制框架中的相关责任人。董事会制订战略,管理、指引和核查一些特殊交易和政策。董事会既是内部控制的因素,也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因素。ERM框架使董事会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即担负总体责任,企业风险管理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董事会,董事会需要批准组织的风险偏好。

在ERM框架中,管理层必须识别目标和战略方案,并将其分类为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遵循性目标四类。每一个业务单元、分部、子公司的领导也需要识别各自的目标,并与企业的总体目标相联系。一旦设定了目标,管理层就需要识别影响风险的事项、评估风险并采取控制措施。

在ERM框架中,内部审计人员在监督和评价成果方面承担重要任务。他们要协助管理层和董事会监督、评价、检查、报告风险。对于内审人员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在ERM中扮演何种角色,很多内审人员可能被要求提供ERM的教育和训练,甚至“处理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但是,新报告认为:内审人员并不对建立ERM体系承担主要责任。内审人员职责的另一个变化是原来对CFO和内审委员会负责,现在可能要对CFO、内审委员会和风险主管负责。

在ERM框架中,新增加了一个角色——风险主管或风险经理。风险主管除了需要和其他管理人员一样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建立起风险管理外,还要帮助其他经理人报告企业风险信息,并可能是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之一。

四、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从新的COSO框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来看,企业内部控制逐渐呈现与风险管理靠拢和一体化的趋势,即以风险管理为主导,建立适应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的新的内部控制,从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目的是要防止风险、及时地发现风险、预测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并设法把不良影响控制在最低的程度。内部控制就是企业内部采取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依据主要是风险,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甚至完全由风险因素来决定。风险越大,越有必要设置适当的内部控制措施,风险相当大时,还要设置多重内部控制措施。而且做好内部控制是做好风险管理的前提。一家企业只有从加强内部控制做起,通过风险意识的提高,尤其是提高企业中处于关键地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才能使企业安全运行,否则,处于失控状态的企业最终将被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大潮淹灭。

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概念的自然延伸。在新技术和市场的推动下,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例如,在计算机网络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存在的条件下,企业可以运用金融衍生工具防范因汇率和利率波动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是企业防范风险的日常运行功能与结构,包括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在新技术和市场条件下,为维护股东的利益,实现企业目标,还需要基于内部控制更主动、更灵活、更全面的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各有侧重。内部控制侧重制度层面,通过规章制度规避风险;风险管理侧重交易层面,通过市场化的自由竞争或市场交易规避风险。一般来说,典型的内部控制依然是为了保证资金安全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会计控制是其核心,内部控制一般仅限于财务及相关部门,并没有渗透到企业管理过程和整个经营系统,控制只是管理的一项职能;典型的风险管理关注特定业务中与战略选择或经营决策相关的风险与收益的比较,如银行的授信管理、汇率风险管理和利率风险管理等,它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概念在新技术和市场条件下的自然延伸,风险管理包括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管理侧重于市场交易层面。

正因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内在的联系,各国分别以不同的方式逐步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联系起来。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银行业组织内部控制系统框架》中指出:“董事会负责批准并定期检查银行整体战略及重要制度,了解银行的主要风险,为这些风险设定可接受的水平,确保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步骤去识别、计量、监督以及控制这些风险……”,显然是把风险管理的内容纳入到内部控制框架中了。2004年1月8日,我国有关方面举办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论坛”,这表明我国银行业也开始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联系起来。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篇11

1 内部控制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1)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必要性。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防范风险的必然要求。通过内部控制, 企业能够检验工作计划的开展情况, 并根据实际进行调整, 从而规避风险, 充分适应市场竞争, 从而确保企业有序、高效地运行。

(2) 促进对国家法规法律的有效遵循。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我国针对企业市场行为方面的法律日益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会使企业行为受到约束, 在触及法律问题时促使企业做出正确选择, 为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指引了方向。

(3) 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企业依据自身经营状况及所处经营环境的实际状况, 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权责归属与制衡关系, 能够促进企业各环节的有序运行, 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生存能力, 保证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4) 防范风险, 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为适应市场环境, 风险防范、风险管理也是企业内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管理者只有对风险加以控制, 才能有效规避或减轻风险, 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5) 对企业资产的保护。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要求企业有效规范资产管理行为, 保证财产物资安全, 防止不必要的资产流失, 避免损失。从加强经营环节、管理人员行为入手, 最大限度地保护企业资产不受或少受损失, 防止资产流失。

(6) 提供决策保证, 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有效的内部控制, 能够规范企业信息在各部门和层级间的传递流程, 使业务信息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真实状态。而及时、客观的信息为管理层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 向社会公众提供企业的真实信息, 有助于维护企业的良好声誉, 树立企业的诚信形象。

2 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1) 做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在各管理层之间建立完善的监督、制约和激励约束机制, 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为内部控制管理营造有利的内部环境。

(2) 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是宏观层面上的管理。企业在日常的运行中形成了许多基本的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的贯彻和执行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模式, 不需要事前进行繁琐的设计和思考, 这些管理制度并不是实现内部控制的表现。由于企业的管理资源有限, 所以企业应该将内部控制管理的重点放在更宏观的、对企业影响重大的事务上, 放弃对已经有成熟制度规范的事务的控制。这样既节约了企业的管理资源, 又不至于忽视企业风险。

(3) 内部控制管理的效果来自于有序的牵制。要达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预期效果, 应该将企业重大业务流程的授权、审批、执行、监督权限落实到不同部门, 使这些部门形成相互制约、相互推动的关系, 权能分离, 在明确各业务流程权能归属的基础上, 定岗定责, 划分个人的职责和权限。这样既能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 又将每一业务环节都纳入内部控制体系中, 在具体环节中落实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4) 完善考核程序, 保证内部控制管理取得实效。完善内部控制管理, 一定要科学地分析企业发展规划、竞争优势, 根据岗位职责、重要程度, 制定科学化的考核评价标准、考核内容、考核程序, 做到公平、量化、可操作, 将考核结果与绩效评价相结合, 最大可能地激发员工、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能力, 从而保证内部控制管理获得实际效果。

(5) 制度层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 设定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和监督, 随着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动随时更新内控系统, 强化内控管理力度, 提升管理水平, 从而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其次, 要将内部控制工作重点放到固定资产的审计、库存量及成本费用、资金运作和银行账户管理等方面。严格依据管理核算程序, 对各控制点的现状进行调查, 规范手续, 提出审计建议, 促进资产管理, 使内控管理真正做到服务企业, 提高企业参与竞争、对抗风险的能力。最后, 企业只有将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实际的经营管理当中, 才能在实践中发现内部控制实施上的不足并提出解决方案, 探索出真正适合本企业实际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3 结语

总之,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通过内部控制管理防范企业风险, 保证企业的正常有序运行, 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管理者的共识。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是依靠制度作为支撑, 依靠执行取得实效, 依靠监督保证效果的。企业只有重视健全这三方面的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管理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实际的效果, 推动企业不断进步。

摘要:近年来, 内部控制管理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是指对企业各项管理行为的约束和监督。内部控制管理约束的是企业各项事务的执行行为, 目的是保证企业内所有管理行为在企业预定的轨道上有序运行。本文通过总结实践经验, 分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内部控制,企业发展,管理

参考文献

[1]常凤珠.论商品流通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商业职业道德[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0 (10) .

[2]孙静.流通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及绩效考核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I (1) .

上一篇:海南景区下一篇:农业部审定通过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