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餐厅管理制度

2024-09-23

企业内部餐厅管理制度(精选9篇)

企业内部餐厅管理制度 篇1

厨房卫生管理制度

1、厨房工作人员工作前、方便后应彻底洗手,保持双手的清洁。

2、工作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整洁,不得留长发、长指甲,工作时避免让手接触或沾染成品食物。

3、严禁在厨房内躺卧、住宿或悬挂衣物、鞋子、乱放杂物等。

4、严禁在工作区域抽烟;咳嗽、吐痰、打喷嚏等要避开食物。

5、厨房操作间的卫生应随时打扫,抽油烟设备及其他各种设备、餐用具等应定期清洗,保持环境与器皿卫生。每天至少二次全场大清洁。

6、厨房地面天花板、墙壁、门窗应保持整洁,没有孔洞,以免蟑螂、老鼠孳生。

7、工作厨台,橱柜下内侧及厨房死角,应特别注意清扫,防止残留食物腐蚀。

8、食物应在工作台上操作加工,并将生熟食物分开处理、刀、菜墩、抹布等必须保持清洁、卫生。

9、食物应新鲜、清洁、卫生,食物不在常温空气中长时间暴露。

10、生、熟食物分开储放,防止食物间串味。

11、调味品应以适当容器装盛,使用后随即加盖,所有器皿及食材均不得与地面或污垢接触。

12、厨房烹调加工食物用过的废水必须及时排放掉。

13、潲水应当天倒除,不在厨房隔夜,潲水桶四周应经常保持干净。

14、厨房员工生病时,应在家中或医院治疗,停止一切厨房工作。

2010年5月20日

企业内部餐厅管理制度 篇2

1 内部审计的含义及作用

国内外审计界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有多种多样的表述。我国审计署1995年7月14日发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 将内部审计工作定义为:“在本单位主要领导人的直接领导下, 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 以及本部门、本单位的规章制度, 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 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 对本单位领导人负责并报告工作。”

内部审计的作用是内部审计职能的外在表现。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是内部审计部门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 在实现审计目标过程中产生的客观效果。

1.1 制约作用。

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及其经营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 对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 按照审计工作规范, 揭示企业的违法乱纪行为, 维护企业的经济秩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1.1 制止违规违纪现象, 保护国家财产和企业利益。

1.1.2 披露经济活动资料中存在的错误和舞

弊行为, 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真实、正确、及时、合理合法的反映事实。纠正经济活动中的不正之风。

1.1.3 配合纪检监察部门, 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

1.2 防护作用。内部审计工作在执行监督职能中, 对深化改革, 降本增效起到了保障作用。

1.2.1 为建立健全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有力保证。

为了适应WTO环境下的新形势, 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内部审计人员有必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审计, 内控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审计, 风险审计及计算机审计, 揭示并建议改正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失控点,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1.2.2 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防止资产流失。

1.2.3 降本增效, 维护财经纪律。

有效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内部审计在保护国家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及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等方面, 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上面的阐述, 我们可以看到内部审计不仅是企业查错防弊、保护财产的一种手段, 而且是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管理方法。因此, 内部审计的作用, 概括地说, 有“促进”和“监督”两个方面的作用。

2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企业深化改革, 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激励作用。但在发展进程中日益暴露出一系列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岗位责任不明

确, 隶属关系不清, 具体业务缺乏指导, 权责独立性不强。我国企业的内审机构表面上也是对董事会负责, 实质上受经理机构及其他部门的制约和影响, 独立性较差, 甚至有的企业的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兼任内审部门的领导, 其监督制度形同虚设。导致隶属关系不清, 监督不力。同时, 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不健全, 局限于企业内部环境的条件限制, 缺乏政府审计部门的业务指导。

2.2 重视审计业务, 忽视理论研究。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审计业务得心应手, 导致理论研究处于低点。充电意识淡薄, 审计理论与业务实践不能与时俱进, 跟不上国际内部审计发展的步伐。

2.3 作用与认识脱节。

在现代的大企业中, 仍有不少人对审计工作不理解, 认为企业领导是“一言堂”, 轻视内部审计的作用, 对审计有抵触情绪, 甚至不配合, 认为内部审计可有可无。这与落后的企业管理体制有很大关系。有的对内审怀畏惧心理, 持有怀疑态度。

2.4 重视服务监督, 轻视服务机制。

在当前新形势下, 关键在于它能够为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遵守财经纪律、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内部审计是适应企业的内在需要设立的, 内部审计人员根据企业目标, 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履行监督职责, 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2.5 现有审计人员的专业单一, 又缺少专题培

训, 审计范围狭窄、审计效果不甚理想, 在审计准备阶段中, 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审计工作方案, 使审计工作效率降低, 同时也造成审计工作自身的短期行为。多是拘于格式化, 报喜不报忧。

在明确内部审计对企业管理方面的益处和存在的现实不足, 对如何改进与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3 对改进与完善内部审计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容易出现的问题, 结合工作实际,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大审计工作自身建设, 树立职业形象, 取得领导的重视与群众的支持。

领导重视, 可以使内审工作拥有比较超脱的地位, 能以第三者的态度客观公正的评价企业的各项活动, 其审计结果也比较公正可信, 更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 为领导决策、管理提供建议。这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 也是其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走群众路线, 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依靠。内审工作的目的同企业广大职工的利益和愿望是一致的。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依靠和发动群众, 能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做好审计工作。并且依靠群众, 可以使内部审计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审计任务, 及时给领导指出切实可行的意见或建议, 供领导决策参考。

3.2 改革内部审计管理体制, 明确隶属关系, 增强审计独立性。

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在时间上应从事后审计转向事中、事前审计;在工作内容上, 将从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控制度审计和绩效审计, 理顺资金运行管理机制。财会

3.3 设立独立、地位较高的内审机构。

目前的内审机构, 对本企业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尚可实施, 但对本单位的审计监督的独立性, 就大打折扣了。为了使内审机构具有独立性, 应将原有的同体监督变为异体监督, 增强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自身也要转变角色和工作方式。

3.4 明确审计程序, 拓宽内部审计工作服务领域。

现代企业生产社会化程度高, 分支机构多, 经营跨度大, 经济业务复杂, 参与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 这些情况决定内部审计必须拓宽审计领域, 开展多种形式的审计业务。尤其是对企业领导关心的、影响企业效益、发展的有关问题要展开审计, 这样既能树立内部审计的威信, 又可得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

3.5 改进完善审计方法, 建立内部审计体系,

市场经济给内部审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伴随着审计工作的客观需要及工作重点的转移, 面对遇到的新问题, 企业内部审计就要不断改进、研究审计方法。如采用联合审计的方法, 可提高审计效果;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 提高审计水平等等。

3.6 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体制。与时俱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进一步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4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质量控制是由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运用审计标准, 对审计全过程的工作质量进行自我制约的一项活动。审计质量控制涉及到每一项审计工作, 每一个环节, 每一个审计人员。其目的在于克服随机因素,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 树立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形象和地位。一般来说, 关键的控制点主要有两个, 即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主审的工作。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篇3

一、内部审计的涵义与职能

内部审计是由组织内设的机构所实施的一种独立、客观的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对组织的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使组织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认识和解决,从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内部审计的职能主要有:1.监督职能。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有两层含义:一是代表企业股东及董事会等决策层对本企业的会计机构及其他职能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看其是否正确执行企业的经营方针政策,是否完成任务,不仅在于查错防弊,重要的是检查评价;二是业务上受当地政府审计厅局的业务领导,代表国家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2.评价鉴证职能。评价职能是由经济监督职能派生出来的另一种职能,包括评定和建议两部分,也是内部审计的一项基本职能。评价过程的实质是针对审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缺陷进行评议,从而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的过程。鉴证是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及其经济活动的鉴证和证明,据以做出审计结论。 3.管理控制职能。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通过审计活动,对企业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等各部门进行彻底的检查、取证、分析和评价,客观公正地做出结论,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协助领导进行科学的决策,强化内部控制,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经济效益。4.服务职能。企业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有两层含义:一是要为本企业服务,对最高层负责,完成其指派的任务;二是为国家审计机关及企业上级行业主管部门服务,完成他们交办的工作。

二、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1.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开展财务审计,能反映企业各项资产、负债和损益核算的真实情况,它包括审查会计资料的正确性、真实性和完善性,审查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及遵守财经法规情况,审查会计组织的健全度和会计制度得以贯彻执行的情况。

2.以经济效益审计为重点。经济效益审计须对财务收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审计。它应以降低成本为中心,审查企业投入产出的整个经济活动是否具备经济性、效率性;审计企业产供销计划、人财物管理、经济决策及內控制度等是否科学、合理、健全、有效;对各项目审计之后即是综合分析,针对薄弱环节和潜在漏洞,提出建设性意见。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和各环节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不断拓宽效益审计的领域,以找到更多风险问题,找出改进的具体措施,从根本上促使企业增收节支、开源节流、挖掘内部潜力、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3.以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为核心。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43期2014年第11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内部管理审计必须审查单位内部控制度是否健全、运功转是否正常、自我调节能力是否具备或良好。如果只审计企业财务数据,却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给予系统性评价,在此情况下,是绝对无法发现并客观评价企业内部潜在风险的,实质性和预防性的管理意见和建议就更加不可能被提出。

4.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与各项咨询业务。通过专项审计调查,企业领导可为经营决策找到政策上和经济上的论证,进而在对重大经营业务、项目投资等方面实施风险评估,以防止决策失误、避免经济损失。并在面临反映经济活动中具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时,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改进建议和意见,最终促使企业集团领导快速了解改革措施的力度及决策行为的完善程度、对公司资源的利用程度。

三、内部审计制度的改善建议

(一)确立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

企业应明确授权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直接领导人,以便于内部审计机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甚至可以直接代替企业所有者参与管理。但这种管理是间接的,是通过服务来实现的。企业领导者只有从意识上肯定内部审计的作用,才能使内部审计工作真正得到重视,真正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内部审计活动也才可能从企业发展的需要出发,确保企业决策方案的实施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二)着力提高内部审计制度的有效性

企业要想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各项职能,就必须提高内审工作的有效性,企业内部审计除了开展常规的审计项目除错防弊,还必须向管理审计转变,突出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和服务职能,监控、参谋和建设作用。这是企业内部审计改革的必然趋势。提高该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具体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利用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会计及审计信息系统进行经常性的审计监督,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企业改善其经营管理;其次,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查出的问题予以揭示并提出整改建议,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作用,通过对有关企业发展的热点问题、管理的薄弱环节展开审计调查,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利用内部审计涉及面广的特点,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做好企业管理者和下属部门员工的沟通工作,发挥服务职能作用。

(三)保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的特征,它是企业内部的独立控制体系。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保障。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有的放矢地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比较有效的,有利于提高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因此,我国企业应该在结合国情和企业实际的基础上借鉴这种模式,保持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实践证明,独立性是对内部审计的基本要求,内审工作只有坚持机构设置独立、开展业务独立、行使职权独立,才能切实树立起应有的权威,从而实现对经济行为和经营活动的有效监督,更好地为领导者决策提供服务。

(四)建设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

由于组织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相关知识的不断更新,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通过持续的后续教育,吸收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保持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通过人员档案、兴趣调查,定期的绩效评估等,确定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需求 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培训需求,制定必要的培训计划,以保证教育需求得到适当的满足。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与学习,提高和维持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有效完成工作。

(五)建立经济效益审计制度

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则是内部审计发展到现阶段的特殊内容。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每个企业发展的直接决定力;通过内部审计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也成为企业管理者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主要目的。

总之,在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单位内部审计控制建设问题,强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控制,严格约束各单位内部涉及审计控制的所有人员,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机构的岗位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和制度上治理腐败,防范风险,遏制和打击经济犯罪行为,保证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内部税务管理制度 篇4

税务管理制度 Version 1.0(1001)公司税务管理制度 一 目的

1.1 规范税务管理流程,降低税务风险。二 适用范围

2.1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本部及公司所属境内各分(子)公司及办事处。三 税务管理架构与职责

3.1 公司财务资产部负责对各公司税务工作直接进行监督与管理。

3.2 各公司财务资产部部应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岗位及专职(或兼职)税务人员;若有重大涉

税业务、涉税风险或税务检查,税务人员应及时向本部财务资产部汇报。3.3 各公司税务人员主要职责: 3.3.1 办理税务登记证、一般纳税人资格认证及各种税务证件年审;3.3.2 购买、开具、核销及保管增值税专用发票及其他各种发票;3.3.3 增值税发票扫描认证及各种税款申报、缴纳;3.3.4 编制计提税款的会计凭证及所有内部税务管理报表;3.3.5 协调与主管税务机关的关系、保持沟通渠道畅通;3.3.6 识别税务风险、提出规避风险的改进建议;3.3.7 负责税务档案管理。四 发票管理

4.1 购买(或印制)发票 4.3.1 各部门需要开具的所有发票均由财务资产部部税务人员负责统一购买或申请印制。4.3.2 各公司税务人员应及时填写《购买或领用发票申请表》,由财务负责人批准后及时安排

购买(或印制)公司经营所需的各种发票,不应出现发票短缺情况。4.3.3 应该在开具的发票上及时手工加盖发票专用章。

4.2 领用及开具发票

4.2.1 各公司均由财务资产部税务人员开具经营所需的各种发票,其他任何部门(或办事处)不应领用、填开任何发票。

4.2.2 税务人员填开发票前应向主管领导申请开具发票,经本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领用,领用发票后应及时签收。

4.2.3 应按发票类别及版本分别登记各种发票出入库数据,并定期盘点,确保帐实相符。4.2.4 禁止将本公司的发票借给其他任何单位填开或使用。

4.2.5 禁止向未与本公司实际发生业务的任何单位代开票。

4.2.6 禁止向任何单位开具与本公司发生的实际业务内容不一致的发票。

税务管理制度 Version 1.0(1001)4.2.7 开具任何发票时均不应涂改;因错填发票信息或其他原因需要对已开具的发票作废,应将包含发票联在内的所有联次发票全部收回整齐粘贴在存根联后,并在各联加盖“作

废”印章。

4.2.8 开具任何发票均应完整填写客户名称,不应简化填写或留空不填。4.2.9 开具任何发票均应依法、完整填写所有开票内容及开票人全称,不应漏填或错填;4.2.10 依法向任何客户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应填写《增值税专用发票开票审批表》,并由

本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开票。

4.2.11 税务人员应在收到有效的开票资料后在五个工作日内开出相关发票;若开票资料不符

合规定,则不应开票,但应及时说明原因并要求补充或更正相关开票资料。4.2.12 税务人员将开具的各种发票交给客户时,应由客户书面签收,并保存发票签收表;若快

递发票给客户,应在快递单中写明发票名称及号码。4.3 采购或报销应取得有效发票

4.3.1 各公司采购各种商品(含库存商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低值易耗品及办公用品等),以及报销各种费用均应依法取得有效发票。

4.3.2 向广告公司支付的广告费应取得广告业发票,其他任何发票均不应作为报销依据。4.3.3 向运输企业支付运输费应取得《公路、内河运输业统一发票》,其他任何发票均不应作

为报销依据。

4.3.4 采购库存商品应取得17%增值税专用发票。

4.3.5 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取得17%增值税专用发票。

4.3.6 上述业务若因特殊原因无法取得规定的发票,应由主管领导批准后方能以其他普通发

票作为付款(或报销)依据。4.3.7 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必须合法、有效,不得收取过期发票或无效发票。4.3.8 取得的所有增值税涉税发票(含增值税专用发票、运输发票等)必须在发票有效期内交

给税务人员扫描认证。

4.3.9 移交或接收增值税涉税发票时应如实填写由交接双方签字确认。4.3.10 税务人员当月收到的所有增值税涉税发票应在当月认证完毕,不应遗漏或丢失。4.3.11 财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时,选用的会计科目及记录的凭证摘要应与取得的发票开票内

容保持一致。五 纳税申报

5.1 各公司计提所有税款都应填写税金计算表,该计算表应打印并由税务负责人签字后作为

税金计提凭证的附件。

5.2 各公司应按主管税务机关的要求及时申报所有纳税报表并及时缴纳税款。5.3 各公司缴付的任何税金(含营业税、车船税、房产税、印花税等)无论金额大小,都应

首先计入“应交税费”科目贷方,实际缴税时再计入“应交税费”科目借方(不能直接借

记费用科目,贷记货币资金科目)。

税务管理制度 Version 1.0(1001)5.4 每年末应按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口径填写所得税汇算清缴报表,据此计提企业所得税,经批准后方可进行所得税账务处理。5.5 若内出现重大财产损失且在后期难以保留或提供证据,应在发生损失的当期向主管

税务机关递交财产损失在税前扣除的申请,并及时通知税务机关现场取证。5.6 内若发生财产损失,应据实判断是否需要聘请中介机构提供鉴定报告,并依法取得

财产损失鉴定报告,及时报送税务机关,获得税前扣除的批文。

5.7 无论企业盈利还是亏损,凡是独立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企业均应聘请具备有效资质的事务

所出具所得税汇算清缴审核报告。

5.8 公司注册地若存在税收优惠政策或财政返还政策,各公司应及时申报相关资料,积极争

取获得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或财政返还政策。六 办理税务证件

6.1 各公司获得营业执照后,应及时办理税务登记证,按当地税务机关要求开设纳税帐户,并至少应在开业前一个月内办理并通过一般纳税人资格认证。

6.2 各分支机构如果符合汇总缴纳增值税的要求,至少应在开业前一个月内向主管税务机关

完整递交所有资料并获得汇总缴纳增值税的批文。

6.3 各公司至少应在开业后一个月内完成购买税控机、安装税控软件、办理纳税员证件等各

项工作。

6.4 各公司应及时、依法办理各种税务证件年审、变更业务。七 税务档案管理 7.1 各公司应将所有法定纳税申报表及内部税务管理报表按月装订成册,并规范制作文件封

面,妥善存档保管。

7.2 各公司应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审核报告、财产损失审核报告及其他有关税务审核报告

规范装订成册,妥善保管。

7.3 各公司应将税务机关出具的各种批复、检查处理决定等文件装订成册,并规范制作文件

封面,妥善存档保管。

7.4 各公司应建立《税务档案保管清册》,对所有税务证件、申报软件(含软体及IP地址)、IC 卡、储存盘、纳税申报表、审计报告、税务批复、税法文件等详细记录在保管清册中。7.5 若税务人员离职,应规范办理税务档案移交手续,填写移交清单,移交清楚后方可办理

其他离职手续。

7.6 若相关税务档案保管期届满需要销毁,应由各公司财务负责人负责人批准后方可销毁,销毁前应完整填写《会计档案销毁清册》,留存备查。八 生效日期

8.1 本制度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以前相关规定若与本制度不一致,以本制度为准。8.2 本制度由财务资产部负责解释。

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篇5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1、办理经济业务事项,必须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

2、记帐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的制约。

3、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

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5、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

概括地说,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控制、职权和程序控制、检控制约控制、记录控制、实物控制、和稽核控制等内容。

一、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控制

为了预防和纠正经济活动中的错弊,必须实施不相容职务的严格分离控制。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如由一个人办理,即能弄虚作假,又能掩饰错弊的两项或几项职务。不相容职务分离要求一项经济业务不能由一个人从头到尾办理。而应将其中不相容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来承担。一般而言,企业中以下职务应以分离

1、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与执行职务

2、经济业务的执行与记录职务

3、经济业务记录与财产保管职务

4、经济业务记录,财产保管与稽核职务

5、总帐,明细帐,日记帐记录职务

6、对原发性风险峰进行程序性控制的职务

二、职权和程序控制

由于企业经济活动分工的存在,按经济责任的要求,必须对每一工作岗位规定职责。相应授权。使之做到有职有责有权。从而达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行静态的职权控制。这一控制要求企业内部相关人员必须经过授权或批准才能对有关经济业务进行处理。未经授权,批准不得接触这些业务。

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从动态上控制经济业务的错*应当将企业的各类管理经济业务划分为若干步骤,进行程序控制。如销售业务可以分为:销售政策的制度与授权,讨价还价并开具发票。收款并存入银行,发货,入帐等步骤。任何经济业务都应划分为授权、核准、执行、记录、稽核等几个程序。并交由不同人员来办理。

三、检控制约控制

为了预防发现错弊,凡办理原发性风险的经济业务时,都应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设计具有相互制约关系的措施予以严格控制。其中由上下两级参加核查签署所形成的相互检控关系称为纵向牵制关系。如费用报销时的审批时形成的关系;由平行且无隶属关系的两个及两个及以上的参加核查签署形成的相互检控关系称为横向牵制关系。如开票与收款,会计与出纳等的工作关系。

四、记录控制

记录是经济业务载体化工作。内部会计控制中凭证控制的基础和关键。严格的凭证控制应包括:

1、设计合适的凭证格式及传递程序。建立凭证的领用,缴销手续和清查制度,对发票、收据、支票等重要凭证建立领缴存辅助帐

2、所有凭证都应预先统一连续编号。注明各联次的用途以便进行完整性控制和程序性控制。

3、办理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应取得或填制凭证。并明确检控制约责任。一旦发生错弊凭证就成为追究当事人责任的证据。

五、实物控制

实物控制是指保护财产物资安全完整的各种控制措施。包括:

1、实物限制接近。即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接触财产物资和控制财产物资流转的记录。对于容易发生错弊的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存货其他易于转移的实物限制接近制度。

2、保护财产物资安全完整的经济业务措施

3、定期或不定期清查财产物资的实存量和质量。

六、独立的稽核控制

它是为了验证另一个执行的经济活动及记录结果所进行的独立监察控制。主要包括:

1、对记录各种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及其他资料的稽核

2、帐证表等会计资料的稽核

3、财产清查。银行存款余额的调节等帐实核对

由于小型企业人员较少,为了达到会计控制的目的,在设置和责权划分上所设置三个岗位。

1、会计主管兼总帐会计。职责是在厂长直接领导下,负责企业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并负责编制、审核会计凭证、登记总分类帐、编制会计报表和成本核算工作。

2、出纳岗位。负责与货币资金收付有关的具体业务。如记录日记帐,处理日常货币资金收支、审报、缴纳税金、备用金核算等。

3、明细帐会计岗位兼稽核。负责各种明细帐的登记工作。帐目的定期核对工作,财产清查的安排与实施工作等。

由于岗位设置较少,在职责划分上要注意不相容职责的分离。如出纳、总帐与稽核;出纳与总帐、明细帐的分离等。

对于财务收支处理权限可按以下思路设计。各部门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申请或计划。财会审核后报厂长批准。由财会按此计划控制各种开支,做到每笔都由厂长批准。一方面强化厂长对会计工作的管理责任。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会计业务的控制环节。小型企业规模小,业务量不多,由厂长对每一笔开支进行审批是可行的。

企业内部管理软件 篇6

随着企业经营年份的增长,规模的扩大,人数的增长,业务的延伸,公司内部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管理问题,例如,仓库的库存总是不准,财务账有偏差,费用乱„.这些情况的变化都在说明了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心境一年比一年累,市场在变,环境在变,但企业没有跟上!“不进则退,原地踏步就是退步”,企业要继续健康成长,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与经营思路,用更强的思路去适应市场的变化,这是企业发展的必须之路。这一切,您需要一套专业的内部管理系统去帮助您提升—供应商内部管理诊断专家——苏州友商软件S6系统!

一店一价:解决一个系统/一个单品/一个门店,在某一区间段变价时,促销期取促销价,结束后自动恢复正常价。自动生成各促销活动期内销量和毛利数据。

超市库存:联营性质的经营,超市的库存属于公司的小库,可随时掌握仓库库存数量。配送性质的经营,掌握超市的库存量有助于订货与销售,辅助控制“低进高退”现象

毛利核算:毛利不仅仅是一个产品销售的毛利(售价-商铺成本),还需要把销售费用,经营费用,运输费用,报损,损耗等成本扣除,获得更精确的毛利值。因为这些费用的占比非常之高,并且逐年增长,核算精确的单点毛利,单品毛利,业务员毛利势在必行。

退货商品:退货单品数量/金额,实际退货数量/金额,差异数量/差异金额/差异成本,哪个客户,哪个业务员的差异,可获得差异的汇总表。

仓库收发:订单漏发,重发,商品多发,少发,错发,货已出库,但未记账,退货已入库,但未记录,空退的库存管理,这一系列的宜昌情况,友商S6都有据可查,可自动监控。

财务管理:已出库但未验收,已验收但未开票,已开票但未收款的明细一目了然。

应收款与超市同步:完全做到与超市对账单同步的应收款管理模式,超市付款对账单中,含有账扣费用(但未及时付票),S6软件能做到应收款与超市同步,对已扣但未到票的费用进行跟踪处理,对超市总部的扣费能自动分摊到各门店中

强大的分析报表:哪个单品好卖,哪个单品不赚钱,为何不赚钱(是销量低?退货多?费用高?报损严重?)哪个业务员创造销售额高,哪个业务员创造毛利

高,哪个系统退货多?哪个门店退货多?退货原因是什么?退货回到仓库的回货率是多少?退货报损率有多高?咨询热线:***王老师

销售费用,厂家费用:设有独立的销售费用和厂家费用管理。此两个模块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在超市扣费时,能统计各超市的费用扣费情况和对此费用进行分摊,并且核算各门店扣费后的单店/单品毛利。有些费用,是给厂家代垫的,则自动继续跟踪该代垫费用厂家支付的情况。在线咨询QQ:859723760

谈电算化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篇7

1 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

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 就是要明确每个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 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职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

由于企业单位的业务量和会计管理要求各不相同, 其会计电算化的岗位设置也不完全相同。会计电算化的人员一般分系统开发人员、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3大类。据此, 会计电算化人员的工作岗位通常也设置以下几种:系统管理员、数据录入员、数据审核员、系统维护员等岗位。以上几种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工作职责如下:

(1) 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是指执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工作的人员。系统管理员一般由财务部门负责人或会计主管担任, 也可以指定专人担任。系统管理员必须精通本单位的财务工作, 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系统管理员有很大的权限, 负责整个系统的日常运行工作, 协调系统各类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 完善各种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负责会计数据正确性和安全性检查工作等。

(2) 系统操作员。系统操作员是指有权进入当前运行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并调用系统的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人员。系统操作员应当熟悉本单位的会计业务, 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 能熟练地进行数据输入。系统操作员一般要由经过计算机和会计2类知识培训的会计人员或计算机专业人员担任。系统操作员还可具体分为数据录入员和数据审核员2种, 数据录入员负责会计数据的录入、数据处理、数据备份和会计数据的输出 (包括打印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 , 数据审核员负责会计原始凭证的真实性、正确性审核和记账凭证、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完整性、规范性审核。

(3) 系统维护员。系统维护员是指负责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的人员。系统维护员一般由计算机专业人员担任, 他应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会计业务知识, 能熟练地编写程序, 了解所用的软件结构, 熟悉本单位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系统维护员主要负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硬件的日常维护和故障排除工作, 负责应用软件的升级换代和软件的二次开发工作。

2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操作运行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会计数据准确无误, 在实施会计电算化过程中, 应当建立严格的系统操作运行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操作规程、操作权限、操作记录及内部控制制度等, 这些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系统所有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 培训合格方可持证上岗。

(2) 规定操作人员的使用权限。通常由会计主管或系统管理员为各类操作人员设置使用权限和操作密码, 规定每个人可以使用的功能模块和可以查询打印的资料范围, 未经授权, 不得随便使用。在授权时应注意:系统开发人员、维护人员不得担任操作员;出纳人员不得单独做除登记日记账以外的其他操作;对不同的操作人员规定不同的操作权限, 对企业的重要会计数据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未经授权的人员一律不得上机。

(3) 操作人员上机必须登记, 包括姓名、上机时间、操作内容、故障情况和处理结果等, 上机操作记录必须由专人保管。

(4) 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会计业务流程进行操作。要预防已输入计算机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未经审核而登记机内账簿;已输入的数据发生错误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留有痕迹的修改。

(5) 为确保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的安全保密, 防止对数据和会计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 操作人员应及时做好数据备份工作, 对磁性介质存放的数据要保存双备份, 以防发生意外。

(6) 保证计算机机房设备的安全和正常运行是进行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前提条件, 要经常对有关计算机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 保持机房和设备的整洁;为避免计算机病毒, 操作人员不得使用外来软盘, 如必须使用要先进行病毒检查;健全计算机硬件、软件出现故障时进行排除的管理措施, 确保会计数据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7) 系统的使用和维护。即按系统设计要求组织会计数据录入, 并及时传递、输出和保存有关会计数据、信息。系统的使用需要良好的运行环境, 因此还要做好日常的维护工作, 包括硬件和软件的维护。软件的维护主要有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3种。硬件维护大的方面主要由销售厂家进行, 小的方面可由单位的系统维护员进行。

3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档案管理制度

会计档案是会计资料的历史文件, 实现电算化以后的会计资料主要是指保存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输出的各种账簿、报表、凭证、存储会计数据和程序的软盘、光盘及其他存储介质, 以及系统开发运行中的各种文档资料。而传统的会计档案仅指保存在纸介质上的会计账表凭证, 随着会计档案存储方式的改变, 相应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也应随之改变。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档案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档案存档的手续、各种安全保卫措施、各种调档审批手续、档案管理员的职责与权限、档案保密规定和保存期限等。一般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 制定各种会计文档存档、保存期限及期满销毁的手续制度。依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2) 采用软盘等磁性介质保存的会计档案, 要认真定期检查, 做好防磁、防火、防潮、防尘工作;对重要会计档案应定期进行复制, 准备双备份, 以防止由于磁性介质的损坏而造成会计档案丢失。

(3) 会计档案的保密措施。会计档案的保管实行权限分割制度, 系统操作人员和程序开发人员不能兼任会计档案保管工作, 查阅会计档案应办理审批登记手续。

(4) 通用会计软件、定点开发会计软件、通用与定点开发相结合会计软件的全套文档以及会计软件程序, 应视同会计档案保管, 保管期截止到该软件停止使用或有重大更改之后的5年。

摘要:指出了企业在建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之后, 需要建立完善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内部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度、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操作运行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档案管理制度。

关键词:企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篇8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目标;要素;问题;建议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从上述定义可知,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

一、企业内部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的目标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最早的控制主要着眼于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侧重于从钱物分管、严格手续、加强复核方面进行控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才逐步发展成现代的内部控制系统。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基本要素

建立内部控制,应主要考虑以下要素:第一,内部环境,指影响公司内控制度制定、运行及效果的各种综合因素,包括公司组织结构、企业文化、风险理念、经营风格、人事管理政策等;第二,目标设定,公司根据风险偏好设定公司战略目标,并在公司内层层分解和落实;第三,事项识别,公司对影响公司目标实现的内外事件进行识别,分清风险和机会;第四,风险评估,公司对影响其目标实现的各种内、外风险进行分析,考虑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制定必要的对策;第五,风险对策,公司按照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采取规避、降低、分担或接受的风险应对方式,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第六,控制活动,公司为确保风险对策有效执行和落实所采取的措施和程序包括批准、授权、验证、协调、复核、定期盘点、记录核对、财产的保护、职责的分离、绩效考核等内;第七,信息与沟通,指识别、采集来自于公司内部和外部的相关信息,并及时向相关人员有效传递;第八,检查监督,指对公司内控的效果进行监督、评价的过程,通过持续性监督活动、专项监督评价或者两者的结合进行。

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良好的内部控制虽然能够达到上述目标,但无论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多么完善,它都无法消除其本身所固有的局限,这种局限性也必需明了并加以预防。主要表现为: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局限。如果负有不同责任的职员忽视控制程序、错误判断、甚至相互勾结、内外串通舞弊等,往往导致内部控制失灵;管理人员为了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应预先确立衡量实际绩效的标准;正确记录经济业务执行情况,并将工作实绩与标准目标进行比较,借以发现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以及各种因素对差异的影响程度;针对偏离目标和标准的现象,提出纠正的措施予以补救。还应注意一些特定控制程序的执行,如核对会计记录数字的准确性,保持调节表、日常编报资料、统制帐户和试算表,核准与控制各种凭证,同外部资料较,将现金、有价证券和记录核对预算与执行结果比较等。滥用职权,逾越控制,对设置或实施的内部控制不予理睬,也会使建立的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制度较为薄弱,负责人违法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假账真做,账外隐匿资产,私设小金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财产物资内控管理薄弱,物资购销制度松驰,造成企业资产的大量流失;企业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贪污、挪用公款,盗窃资金,收受回扣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严重违反了会计法,危害了市场经济秩序。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货币资金、筹资、采购与付款、实物资产、成本费用、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担保等经济业务活动的控制。

(一)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

货币资金是指企业拥有和控制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企业在建立与实施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中,至少应当强化对下列关键方面或关键环节的控制。

1.建立严格的职责分工和审批授权制度岗位分工控制,主要包括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配备合格人员进行岗位轮换;建立回避制度,单位负责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单位出纳人员。

2.建立货币资金的记录制度,现金收入及时入账,严格控制坐支现金。严禁擅自挪用、借出货币资金。不得账外设账,严禁收款不入账,定期盘点现金,做到账实相符,如发现账实不符,要及时查明原因,作出处理。

3.严格银行存款票据和印章的管理。银行存款要定期对账,每月至少核对一次,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如调节不符应当查明原因,及时处理。财务专用章应当有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应当由本人或其授权人保管,不得有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全部印章。企业要建立现金支票、转账支票等各种结算收支凭证的保管、使用、签发、复核、登记和废除等管理制度。

(二)采购与付款的内部控制

采购工作是生产经营的开始,它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成本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又容易产生漏洞和舞弊,滋生腐败,从而侵害企业的整体利益,浪费企业资源。对采购与付款业务有明确的规定:应当合理规划采购和付款业务机构和岗位,建立和完善采购与付款的控制程序,强化对请购、审批、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的控制,做到比质比价采购、 采购决策透明,堵塞采购环节的漏洞。

财务部门在加强企业采购业务监控中应把好以下几关:一是把好合同签订关,对所签订采购合同进行全面认真的审查,把好采购业务的合同价格关,出最高限价的合同必须履行暨定的审批程序;二是把好采购合同的付款关,对不符合合同规定的价格与费用,予以拒付,杜绝不合理负担,维护企业利益;三是把好预付款的支出关,过多的预付款不利于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且易发生呆账死账,财务部门必须将预付款的使用与清理置于严密控制之下,减少财务费用支出,加快资金周转。

(三)销售与收款的内部控制

主要是指企业销售商品并取得货款的行为。首先,建立销售和收款业务的岗位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销售和收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将办理销售、发货、收款三项业务的部门分别设立,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不得有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销售和收款业务的全过程。销售收入及时入账,不得设账外账,不得擅自做坐支现金。销售与收款职能应当分开,销售人员应当避免接触现金;其次,建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制度和逾期应收账款催收制度。销售部门应当负责应收账款的催收,催收记录要妥善保管,财务部门应当督促销售部门加紧催收。定期与望来客户通过函证等方式,核对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等往来款项。如有不符,查明原因,及时处理;最后,建立销货退回制度,销货退回必须经主管部门审批。销售退货的货物应当由质检部门检验和仓库部门清点后方可入库。

(四)实物资产的内部控制

设置专门的仓库,专人负责仓库业务和记录,也就是货物进入或运出仓库都要有正式手续、记录和负责人。各项资产的增减变动、保管、维护和记录,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限制非授权人员触动和处置,防止发生盗窃、损失和伪造、篡改记录的行为。永续盘存制度对于实地实物数量控制是一个较好的手段,是用作防止偷盗贪污和浪费、损失的有效办法。实行永续盘存制度,可以由会计部门设控制账户,仓库部门设分类明细账的方法进行内部控制,在货物收、发、存业务中,所有有关收发业务的手续凭证都应有一联送交会计部门进行记录,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仓库内部控制。在实际工作中,对某些长期未用或不用的实物资产,因其账面长时间没有变化,容易引起会计人员麻痹,疏于对账及实物的盘点,为仓管人员贪污、挪用企业资产造成可乘之机。对于这部分资产,会计人员更应加强实物的核查工作。

(五)对其他重大财务事项的内部控制

企业融资方案、对外投资以及对外担保等重大财务事项也应加强内部控制。对外投资业务必须合理分工,一项投资业务可分为授权、执行、记录和保管等,应由不同部门的人员执行,这种合理的职责分工所形成的相互机制,有利于避免或减少投资业务中发生错误的可能性;融资决策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选择合理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在筹资决策时必须考虑筹资成本、筹资风险、资本结构、筹资时机、筹资的社会效应以及对控制权的影响;对外担保内部控制其目的在于减少或避免企业产生债务连带责任,所以在对外提供担保时,必须严格信用评估,充分了解被担保单位的债务清偿能力和财务适应性,以避免担保风险。

(六)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

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内部控制,主要是对存取权限进行控制。操作权限的分配,应由财务负责人统一专管,以达到相互控制的目的,明确各自的责任。

五、结束语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篇9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证监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发展战略。

第四条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和高风险领域。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机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第五条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

(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五)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第六条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方法,制定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认为操纵因素。

第八条企业应当根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第九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明确贯彻实施本规范的具体要求,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条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应当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

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第二章内部环境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股东(大)会享有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合法权利,依法行使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

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事项,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

企业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适当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

第十三条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相关事宜等。

审计委员会负责人应当具备相应的独立性、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

第十四条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

企业应当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

第十五条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

第十六条企业应当指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

(二)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

(三)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

(四)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

(五)有关人力资源的其他政策。

第十七条企业应当将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素质。

第十八条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

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企业员工应当遵守员工行为守则。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第十九条企业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度。

第三章风险评估

第二十条企业应当根据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第二十一条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

风险承受度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

第二十二条企业识别内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一)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

(二)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

(三)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

(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

(五)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

第二十三条企业识别外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一)经济形式、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

(二)法律法规、监督要求等法律因素。

(三)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

(四)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

(五)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

(六)其他有关外部风险因素。

第二十四条企业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

第二十五条企业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企业应当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财务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

第二十六条企业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风险规避是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

风险降低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财务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风险承受是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

第二十七条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

第四章控制活动

第二十八条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制等。

第二十九条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第三十条授权审批控制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

企业应当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常规授权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特别授权是指企业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授权。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企业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第三十一条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同意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企业应当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大中型企业应当设计总会计师,设置总会计师的企业,不得设置与其职权重叠的副职。

第三十二条财产保护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财务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帐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

企业应当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处置财产。

第三十三条预算控制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

第三十四条运营分析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经理层应当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

第三十五条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

第三十六条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目标,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综合运用控制措施,对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

第三十七条企业应当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时间,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第五章信息与沟通

第三十八条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第三十九条企业应当对收集的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提高信息的有用性。

企业可以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内部刊物、办公网络等渠道,获取内部信息。

企业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来信来访、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外部信息。

第四十条企业应当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券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

重要信息应当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

第四十一条企业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

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第四十二条企业应当建立反舞弊机制,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机构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规范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补救程序。

企业至少应当将下列情形作为反舞弊工作的重点:

(一)未经授权或者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挪用企业资产、牟取不当利益。

(二)在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等。

(三)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滥用职权。

(四)相关机构或人员串通舞弊。

第四十三条企业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设置举报专线,明确举报投诉处理程序、办理时限和办理要求,确保举报,投诉成为企业有效掌握信息的重要途径。

第六章内部监督

第四十四条企业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方法,指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或经授权的其他监督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

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

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

第四十五条企业应当指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

第四十六条企业应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由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上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关于涉外升挂和使用国旗的规定 第一条 为确定下一篇:建党90周年组织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