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会计准则研究

2024-11-23

小企业会计准则研究(精选7篇)

小企业会计准则研究 篇1

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研究会计毕业论文

针对小型企业而言,其会对外提供会计信息,通常情况下,需要该信息的部门有两个,分别为银行以及税务部门。与大中型企业对比,小型企业本身并不具备较大的规模,所做业务难度不高,会计基础工作存在漏洞。《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提出使得小型企业会计的职业判断减少,也令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大幅降低。然而,因为两者立法机关同立法目的之间存在差异,使得两者之间仍然具有一定差异需要协调。小型企业只有通过两者的协调,才能使企业有所发展。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同《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

(一)永久性差异

所谓永久性差异,指因为《小企业会计准则》同《企业所得税法》于费用、损失以及收益方面的计算口径存在差异,使得某一会计期间,所形成的税前会计利润同应缴纳税额之间形成一定差距,且该类型差异只会产生于本期以内,并不会于之后某一会计期间转回,故而被称为永久性差异。《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所成的永久性差异可分为如下几类:第一,确定收入方面的差异。确认收入共分为两部分内容:其一,免税收入。两种规定对部分项目的确定并不相同。针对部分项目而言,小型企业会计会将其定义为收入。但是,《企业所得税法》却并不将其纳入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当中。如小型企业通过购买国债所获取的利息。其二,会计准则认定某项目并非会计收入,然而该项目却被税法视为应纳税所得额。部分项目,小型企业会计在计算过程中并不确定收入或是冲减收入,然而《企业所得税法》却将其归类为应纳税所得额,并计入纳税当中。如会计准则认为小型企业处于建设中状态的工程,其试运转期间所生产的商品以及试车所获取的收入,均应冲减与工程成本当中,无需确认营业收入。然而税法却认为其应计入收入总额计税当中。第二,成本费用确定方面的差异。成本费用确定方面的差异分为如下两部分:其一,针对部分项目而言,会计准则认定其作为成本、费用或是损失。但是税法却并不将其认定为可以扣除的项目。如部分小型企业有一定几率出现工资薪金支出存在问题的现象,例如税收滞纳金、罚款以及部分财务经相关部门没收之后所造成的损失等,上述项目均被会计准则认定为成本,但税法并不承认。其二,《小企业会计准则》认定某项目并非属于会计成本费用,但《企业所得税法》却将其认定为可减除的项目。以为支持企业开发新型技术所提供的资金为例,《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该项目开发支出消耗费用经过研究之后,可进行扣除。

(二)时间性差异分析

所谓时间性差异,指企业计税之前,虽然计算会计利润同纳税所得所用的口径相同,但因为两者确定时间方面不同,而使得最终结果也出现一定差距。该类型差异与某一时段形成之后。会计需按照税法相关规定于该时段进行调整,该类型差异并非不可转回。会计应选取合适时段实施转回,从而令税前时间内,会计利润同纳税所得在纳税期内保持相等。事实上,会计准则已然最大限度的同《企业所得税法》保持相同,以减小时间差异性对计算接过的影响,但部分影响依旧无法避免。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协调方法

(一)资产核算的协调工作

第一,小型企业会计需统一使用历史成本计量这一方式。小型企业使用该计量方式计算资产,无需考虑资产减值对企业的影响,同时也无需进行相应的准备。《企业所得税法》具有确定性,即不承认处于持有时间内,市场价格变动对资产本身形成的影响,同时,不确认公允价格变动所形成的`损失或是收益。《企业所得税法》仅承认小型企业按照国务院财政以及税务主管部门有关要求获取的准备金,除此以外,会计在税前时间内不得取出任何减值准备。小型企业按照历史成本计量方式进行计算,便不用对坏账、存货价格下跌以及固定资产价值下降进行准备,同时也不再按照自然公允价格对短时间内经济投资、长时间股权投资的账面所具备的价值进行调节。不仅如此,针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工作,小型企业应统一使用成本法进行计算,不得使用权益法,当获取实际的股利,应将其纳入本期的投资收益当中。小型企业通过如上方式,可避免之后进行纳税调整。

(二)将资产折旧的方式以及年限统一

会计准则中,小型企业自行建立的固有资产必须达到预计可使用的状态,方可认定为资本化完成。而如今,确定固定资产资本化的标准有所变动,以工程建造完毕为标准,即一旦工程完工,便将其认定为小型企业固定资产资本化完成,而这一标准与《企业所得税法》完全相同。小型企业需依照年限平均的方式计算固定资产的折旧。现今,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较快,使得固定资产的折旧速度不断加快,对会计计算技术也具有较高的要求。工作人员可使用两倍余额逐渐减小或是总计年数的方式进行折旧。小型企业会计应按照固定资产所具有的性质以及资产实际使用情况,同时结合税法有关规定,科学地计算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时间以及预计资产使用之后的剩余价值。不仅如此,同时规定折旧年限的最低值,且该值与《企业所得税法》完全相同。除国务院财政部门或是税务主管部门针对部分项目所制定的特殊规定之外,其余固有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以以下时间为标准:民用房屋以及企业建筑物的折旧年限最低为。至于机械设备以及相关生产用设备为。汽车、飞机以及轮船等用以运输的工具为4年。《小企业会计准则》认为小型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应于该资产使用寿命之内,按照年限平均的方式完成摊销。关于无形资产摊销时间的规定如下:从其可投入实际使用开始,直至其无法继续使用或是出售予其他企业终止。若法律规定或是签订合同,明确规定了无形资产的使用年限,小型企业可依照法律规定或是合同约定的使用年限分期进行摊销,但需要注意,摊销时间应高于10年,这一标准与《企业所得税法》基本相同。

结束语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协调,减轻了小型企业会计的工作难度,同时也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如今,《小企业会计准则》同《企业所得税法》之间尚存在一定区别,使得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存在差异,需要小型企业以及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调节,以便小型企业会计工作的顺利展开,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妙成,郑开焰,袁玲.论《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协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No.11704:18-23.

[2]陈治敏.《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5:69-70.

[3]邓巧飞.《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趋同与差异―――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参照[J].会计之友,2012,No.41822:127-128.

[4]晏晓波,高建胜,赵平.《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差异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2:25-26.

小企业会计准则研究 篇2

1 精简适用———我国小企业准则应用方法的选择

1.1 资产计量属性的选择

小企业的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 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用历史成本, 不使用公允价值, 部分特殊情况使用市场价格和评估价值。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可使资产的账面价值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 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完全取消所有的减值准备有悖于国际惯例, 《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明确规定需要进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但是从会计计量属性角度笔者认为资产计量属性应从资产的实际价值以及资产计量方式对公司财务税务的综合影响出发合理确定。由于公允价值的使用在小企业准则中被禁止, 这对于中小企业财务信息的决策价值会产生不利影响, 但是对于受托责任的履行及会计与税务的协调产生了有利影响。鉴于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配备及机构设置的不全, 选择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将会有利于中小企业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及稳定性。

1.2 合理控制小企业会计职业判断范围

小企业规模较小、业务较为简单、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相对单一等实际情况, 对小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了简化处理, 减少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内容与空间。会计科目账务处理大量简化。小企业准则比企业会计准则少设了90多个一级科目, 同时对保留的科目进行梳理, 基本保持了与企业会计准则的一致性。

统一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对于广大的小企业长期股权投资业务不是主要核心业务, 对长期股权投资业务处理的简化不会对小企业财务产生实质性影响, 反而会因为方法的简化增强小企业会计信息的统一性和可比性, 便于对小企业财务信息的分析利用。

统一采用直线法摊销债券的折价或者溢价。笔者认为实际利率法对小企业财务影响有限:一是, 根据当前我国法律, 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几乎不可能, 即债券溢折价摊销业务对于小企业几乎不会发生, 因此简化为直线法无影响。其二, 小企业融资规模小, 利率还低, 利息总额有限, 采用实际利率法和直线法对利润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 因此直线法更适合小企业实务

要求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 大大简化了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在应付税款法下企业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金额, 而是按照当期计算的应交所得税费用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的方法。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不单独核算, 与本期发生的永久性差异同样处理, 它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将本期应交所得税全部计入本期利润表的所得税项目。

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难度较大, 特别是暂时性差异的计算。要比较资产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 分析涉税交易事项的性质, 判断是否符合确认递延资产或者递延负债的条件;最后对于符合条件的交易或者事项, 按所得税会计准则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者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金额。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不仅核算难度大, 而且没哟必要地增加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应付税款法简单明了, 便于操作。在计算所得税费用时, 根据企业税前会计利润, 调整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 以确定应税所得, 计算应交所得税。

应付税款法在计算所得税费用时, 直接根据企业所得税的规定计算出应税所得得出的, 消除了与税法的差异, 既有利于会计人员操作, 又使财政审计和税务部门进行监管更加顺畅。

存货计价方面小企业准则保持了与企业会计准则的一致性, 可以再先进先出法, 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中加以权衡选择采用。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必须给小企业会计人员一定的灵活性, 否则会造成资产计量的不公允并产生利润误差。

2 我国小企业准则应用存在的不足及解决措施

2.1 营业外收支的使用范围扩大

在小企业准则中, 存货发生的毁损、应收及预付款项的坏账损失、长期债券投资损失、长期股权投资损失、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小企业收到的政府补助、小企业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账款、小企业实际收到返还的企业所得税等全部作为营业外支出。从账务处理角度来看对小企业财务影响甚小, 但是从财务分析审视则会造成分析混乱。因此笔者认为营业外收支的使用范围扩大应当慎重, 防止小企业会计人员将营业收益作为利得反应在报表中。

2.2 过于强调会计与税法的协调

在当前的实务中, 税务局仍是小企业会计信息的首要使用者, 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 小企业会计准则对有关事项的会计处理尽量做到与税法规定相协调, 达到简化、实用的目的, 以减少不必要的纳税调整, 减少遵从成本。这种做法便于纳税和征税, 但不能因此影响会计的真实性, 削弱会计对企业内部管理所发挥的作用。应倾向于保持会计与税法适度分离的关系。例如,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与所得税法相一致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最低年限的做法也会影响会计的真实性, 实务中不少机器设备由于科技进步快速更新换代, 使用年限很短, 按照税法规定机器设备折旧时间最短为十年显然不合适。因此, 关于折旧年限不应在准则中明确规定。

2.3 执行约束力及配套培训机制缺乏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小企业会计人员业务能力不高, 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可是准则出台的同时没有完善相关的培训机制, 广大一线财务人员也不能专门拿出时间学习小企业会计准则, 这在一定程度上上抑制小企业准则作用的发挥。

3 小企业准则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可以在营业外收支中取消部分与营业收益相关的条目, 如:存货发生的毁损、应收及预付款项的坏账损失、长期债券投资损失、长期股权投资损失。

这将会对营业外收支涉及的财务分析产生有利影响。

3.2 注重税务部门发挥的作用。

实践表明, 对小企业的会计监管在某些方面由税务机关负责实施效果往往会更好。税务部门在办理小企业税务登记证和供应销售发票时, 应督促小企业有效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将其执行情况纳入小企业税务登记证年检。在税法方面应尽可能认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一些新规定;一方面, 可以减少纳税调整差异, 简化核算和纳税手续, 另一方面, 可以从根本上调动企业主动执行的积极性。加强财政部门宣传和执法力度。

3.3 一定要强调法律的制约性, 寻求切实有效的措施, 加大力度让准则能够得到执行。

建议将准则融入到培训考试体系中。特别是会计人员后续教育体系中。要继续完善财务人员特备是初级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训工作, 从组织设计到授课大纲及教材的编写都应有专门的制度及约束机制, 增强培训的效率和效果。对小企业会计准则内容, 应同时在普通高校和各种会计职业教育学校, 各种序列的会计普通教育也应增设小企业会计核算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2011[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2.

[2]李勇.宣传贯彻小企业会计准则提升会计服务小企业效能[N].中国会计报, 2011, 11, 18 (2) .

[3]贺春桃.《小企业会计准则》 (征求意见稿) 初探[J].现代商业, 2011 (05) .

小企业会计准则相关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97-01

一、小企业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小企业,应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第一,不承担社会公众责任;第二,经营规模较小,符合国务院发布的小企业标准;第三,既不是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也不是子公司。

二、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意义

中小企业在吸收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城市化进程方面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和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无法使用企业会计准则,如果强制要求势必会违反成本收益原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于2009年7月9日正式发布了《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因此,研究制订我国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2011年10月18日财政部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了小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存在差异如下:

(一)资产的差异。

第一,小企业的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是在实际发生损失时计入营业外支出。一是应收及预付账款不计提坏账准备,而是在符合规定标准时作为坏账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二是长期债券投资不计提减值准备,符合规定标准时作为长期债券投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三是长期股权投资不计提减值准备,符合规定标准时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除长期股权投资外,各项资产损失的确认标准,参照税法规定并应提供相应的证据。第二, 沿袭使用短期投资、长期债券投资等概念,未使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概念。第三,备用金作为其他货币资金核算和列报,不再作为其他应收款。第四,存货会计处理方面的主要变化有:一是增加了消耗性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规定。二是明确存货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但前提必须是“经过一年期以上的制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三是取消后进先出法。四是单设“周转材料”科目,核算不符合固定资产标准的低值易耗品等。第五,长期投资会计处理方面的主要变化有:一是增加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并规定“按照换出非货币性资产的评估价值和相关税费作为成本”;二是取消权益法。第六,固定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会计处理方面的主要变化有:一是增加了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二是不管以何种方式购入固定资产,均以实际成本入账,不使用现值计量;三是固定资产盘盈不作为会计差错处理,而是计入营业外收入;四是规定“小企业在建工程试运转过程中形成的产品、副产品或试车收入冲减在建工程成本”;五是分别规定了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费、大修理支出和改建支出。其中,日常修理费计入当期损益,大修理支出计入长期待攤费用,改建支出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和经营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建支出应当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第七,无形资产会计处理方面的主要变化有:一是规定土地使用权应与建筑物分别进行处理;二是增加了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并单设了“研发支出”科目;三是增加“累计摊销”科目核算无形资产摊销;四是无形资产摊销根据受益对象计入成本费用,部分无形资产摊销可以计入“制造费用”科目,而不是全部计入“管理费用”科目;五是规定了“小企业不能可靠估计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摊销期不得低于十年”。

(二)负债的差异。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要求以实际发生额入账,利息计算统一采用票面利率或合同利率;减少预提会计方法的使用。如,短期借款应当按照借款本金和借款合同利率在应付利息日计提利息费用,不采用实际利率法。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的说明,在实际支付补偿时计入损益科目,不采用在劳动合同解除日按折现值预提的做法。长期借款应当按照借款本金和借款合同利率在应付利息日计提利息费用,同短期借款利息的处理相同的原则。《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付债券是按摊余价值计量并按实际利率确认费用处理的。

(三)所有者权益的差异。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本公积核算内容基本上仅限于资本溢价部分,不核算其他资本公积。《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本公积中的其他资本公积,主要包括由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存货或自用固定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等交易或事项引起,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与损失。会计处理相对复杂。因此,《小企业会计准则》下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处理按简化原则进行,会计核算比较简单。

(四)收入的差异。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采用发出货物和收取款项作为标准,减少关于风险报酬转移的职业判断,同时就几种常见的销售方式明确规定了收入确认的时点;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减少了关于风险报酬转移的职业判断,这是由于照顾小企业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不能恰当地进行职业判断所设计的。

(五)财务报表方面的差异。

《小企业会计准则》不要求提供股东权益变动表;不采用“现金等价物”概念;在附注中增加了纳税调整的说明;它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内容相对更为简化。

四、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管理者不够重视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

第二,小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低导致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较难。小企业的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素养低,会计基础薄弱,实际工作的专业性水平低,因此,在会计核算时,通常会采用比较传统和原始的方法,不利于提高小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造成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

第三,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积极性较低。由于小企业本身对新准则并不了解,外加转换实行新小企业会计准则无疑增加了小企业的运营成本,因此小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同时,国家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并无硬性规定,这种政策上的自由选择造成更多小企业不愿意执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 篇4

一、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真实性概述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通过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后所提取的、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信息。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赖以决策的基础,它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政府对微观企业的监控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会计信息作为国民经济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优劣,不仅影响企业内部管理的成效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也影响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以及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因此,会计信息必须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等质量特征,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核心

真实性是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之一,它要求会计核算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数据可靠。会计工作所提供的信息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信息来源,是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各个方面做出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甚至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经济决策的失误。因此,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工作应当正确运用会计原则和方法,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应有的质量特征被动摇,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愈演愈烈,其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危害之大超出常人想象

二、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特征与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就是指会计核算主体通过各种渠道向外界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与会计核算主体的实际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不符,会计信息资料缺乏应有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相关性,对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利益方造成误导及损失,影响政府部门的宏观决策

会计信息失真包括合法会计信息失真和非法会计信息失真两方面。合法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人员依据合法真实的原始凭证、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 3

求、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而产生的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情况。而之所以会出现合法会计信息失真,是因为会计受本身特点和制度的制约,在会计政策、规范和制度上存在一定的可选择性及缺陷,并且在实务工作中,会计处理更多地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为了不同的目的,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可以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及方法,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制度性失真。非法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人员出于各种目的,违背会计法律、法规、政策、准则及会计制度的规定,实行会计造假和舞弊,使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相背离。

会计信息失真的的主要表现及危害有:

(一)原始凭证失真。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甚至采取制作虚假原始凭证的方法进行“变通”,使一些非法的收支变成“合法”的收支。

(二)原始凭证的要素填写不全,使收支的资金管道不能明确地划分,混淆了成本和专项基金的界限。

(三)账目管理混乱。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

(四)会计报表虚假。具体表现在撇开账簿,人为地调整报表数字。甚至编报两套报表,一套自用,一套对外提供,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五)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现是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失真的表现是多列或少列成本,甚至通过人为方式调整损益,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费用失真的表现是该进专项资金不直接进的生产成本;资产不实主要表现为企业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各项资产的实际拥有数额,资产管理混乱,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

三、中国企业非法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一)利益驱动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

长期以来,上级考察下级在经济活动管理中的成绩,主要是以利润和产值来衡量的,只要有利润产值,下级就有了政绩,有了政绩就可以提升,从而带来更多的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同时,作为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经济状况的主要途径,会计信息直接影响税务机关及其他使用会计资料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正是由于这种影响,会计主体会因偷税或者促进股市融资等不同的目的,对会计信息进行一些有违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处理。在此过程中,会计人员出于对自身工作、报酬、职务等私人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屈从于管理者的意图,从而丧失职业道德,进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政府行为不规范,是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政府的行为规则远未达到按市场经济规则办事的要求,有的地方政府直接管企业,对企业领导实行指标考核,责任审计,奖优罚劣,而企业领导为了过关,效益好时将利润“打埋伏”,完不成任务就假造利润,没有切实可行的制度约束。

(三)监督力度不够

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国家审计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是监督不到位,表现在国家对基层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仍停留在以国有单位为对象,对大量非国有单位缺乏必要的经常性的制度化监督,同时监督主体是多元化趋势,多个部门对同一单位会计工作进行交叉检查的现象比较严重。其次是监督和再监督不力,少数企业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其监督职能难以施展,监督效力偏弱;外部审计独立性虽强,但也存在会计师事务所为自身利益而对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报告避重就轻。

(四)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

虽然近些年已相继制订和修订了《会计法》、《公司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但由于这些法律法规是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环境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往往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这就使得会计人员在处理新的经济业务时,常常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五)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不合理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把注意力集中在利润、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性评价指标上,而较少运用和分析一些相关的非财务性指标,只强调企业的经营成果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与过去和相关单位比处于何种水平,而忽视企业是通过什么程序,通过哪些程序来达到这种结果的,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六)会计人员素质及专业技能低下

会计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一方面会计人员的业务整体素

质还不高,在一线从事财务工作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甚少,会计后续教育缺乏力度,一些会计人员实际业务操作技能较低,对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较好的处理;另一方面,会计人员整体职业道德素质也不高,敢于同违法违纪作斗争的少。

四、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法制观念、完善会计法规建设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单位领导人的认识,增强法制观念,使之能带头遵守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积极支持会计人员创使监督职责,自觉接受监督。同时,还应完善会计法规建设。《会计法》中规定: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违法收支不予办理。但在实施《会计法》的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普遍、处罚难办”的现象仍大量存在。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会计法》的可操作性。比如将虚假信息提供给国家、社会和投资者,并造成损失的人员在《会计法》中明确规定应给予重罚,但缺乏处罚的具体标准和细则,操作起来很难掌握。所以,应提高《会计法》的可操作性,使会计法规体系更加规范,更加科学。会计人员只有遵循《会计法》的规定工作才能防范和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律保护对敢于坚持制度、坚持原则和秉公办事的财会人员,要给予工作上的支持和法律上的保护。

(二)建立健全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体系

加强会计信息的社会评价,财政、审计、税务、银行等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监管,建立检查和处罚的联动机制,多方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和监控作用,对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形成强有力的制约机制,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中介组织的监督作用,要逐步实现企业会计报表必须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才有效,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对注册会计师业务加强监督、管理,以利于净化执业环境提高执业质量。

(三)尽快制定与会计电算化有关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普及,计算机与会计工作已密不可分。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这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也是滞后于实际工作要求的,必然会影响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准则,来规范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从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四)加强监督力度

各级财政、税务、审计机关要依法对企业加强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对查出的问题必须予以纠正,对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有关人员处以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发挥审计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五)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强化对从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保障。

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具体承担者,是会计信息的发源地,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道德观念,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观念和业务水平,对从源头上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培训,重点是增强会计人员的诚信意识,在会计人员中树立诚信会计观念,使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维护会计法规、会计制度的严肃性,促进会计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加快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步伐,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述,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虚假会计信息产生,其具体原因多种多样,而且极为复杂,要防范则必须注重结合多种措施综合利用。为此,应以会计法制建设为核心,加强执法力度惩治腐败,完善各种治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开展各种形式教育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职业道德,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好转。总之,会计信息质量的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参考文献:

企业会计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篇5

内容摘要: 会计文化是会计人员在长期地会计实践活动中创造地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地总和 是在一定地历史条件形成地有关会计地物资和精神地背景文化及其自身地文化内涵。会计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体系中地一个分支 必然以会计人员地思想观念 价值准则 行为规范 职业理念 专业素质 道德情操作为核心和主要内容 会计改革实质上是对会计文化地改革。会计文化通过不同地途径来实现二次投射地社会重构功能。中国文化地传统 现状和未来决定我国会计模式在文化方面地特征 对其都要有足够地认识 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地企业会计文化。

关键词: 企业会计文化 建设 研究 加强企业会计文化建设 就是利用其文化属性来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地会计行为与经营管理活动 并且使它在经济运行中不断完善与发展 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引导 凝聚 激励 约束等作用 会计文化就是要以人为支点 营造一个和谐地文化氛围 融洽地人际关系 追求组织行为与人地主体性地有机结合 满足不同阶层不同人地不同需求 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运用传统优秀文化与渗透高科技 现代管理艺术与西方文化有机结合成一种新型地文化形式 建立我国会计文化地新模式 为企业 为社会提供更有价值地财务信息 为企业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地数据信息平台。

企业会计发挥作用地大小与文化有一定地关系 文化可以强化或弱化会计功能执行地效率。本文从文化地角度对企业会计文化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文化对企业会计地影响 建设企业会计文化面临地问题 建设企业会计文化地路径和对策研究。

一、企业会计文化相关理论概述 会计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体系中地一个分支 必然以会计人员地思想观念 价值准则 行为规范 职业理念 专业素质 道德情操作为核心和主要内容。会计改革实质上是对会计文化地改革。会计文化通过不同地途径来实现二次投射地社会重构功能。

1文化与企业会计文化概念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地定义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地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地总和 特指精神财富 如文学 艺术 教育 科学等。所以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是人们世代相传地对于存在 价值和行为地共识 社会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地共识 这种共识就构成了特定地文化 会对人们地行为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 实现着文化地控制功能 它包含了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 道德观念 风俗习惯 语言文字等各方面地因素。会计文化是会计人员在长期地会计实践活动中创造地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地总和 是在一定地历史条件形成地有关会计地物资和精神地背景文化及其自身地文化内涵。而会计作为一种监督和管理财务地工作 大部分人认为主要是填制各种记账凭证 处理帐务 编制各种财务报表 但是目前我国开展地会计改革 其意义绝不仅仅限于在财务会计领域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 而且还在于这一改革能够将广大财务人员从过去那种单纯反映过去地算’死帐”地会计模式下解放出来 从而建立面向未来决策地 算’活帐”地会计模式。2企业会计文化地构成要素及功能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管理科学理论丛林中分化出来地一个新理论。企业文化理论发源于美国 而企业文化地实践却首先在日本地到较快地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作为战败国地日本满目疮痍 一片废墟。日本向来没有自然条件地优势 日本企业家深刻认识到 如果要在世界各国之林占有一席之地 日本国民必须而且只有付出更加艰辛地劳动 需要足够地物资和技术方面地支持 而且更需要一种鼓舞人们艰苦奋斗地精神力量。于是 他们一方面抓紧引进 消化吸收西方先进地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 另一方面又精心研究中国地传统文化 并结合日本地民族特点 融西方文化为一体 形成了以忠诚 孝顺 智慧为核心地价值观体系。这种价值观念经过长期地宣传 教育 灌输 3 渗透和优秀人物地身体力行 终于潜移默化 形成了以培养员工精神文化素质为中心内容地

企业文化 使企业员工焕发出极大地积极性 创造性和智慧 企业地凝聚力地到极大增强 这种力量持久不衰 为日本战后地经济起飞提供了强有力地精神支柱。

可见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地基础 发展地动力 行为地准则 成功地核心。由此我们不难想到 在我们地企业会计工作中 如果没有一种会计文化做指引 我们地会计工作将会一团糟 正因为有会计制度和法规 有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 有会计专业教育 有会计资格考试等 使我们地会计工作有序地进行 为企业地生产经营提供有价值地经济信息 会计人员为实现企业地利润最大化而实现自己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企业会计文化是会计人员在长期地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地具有本企业特色地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1会计精神 是企业会计文化地核心 是观念形态地价值观 理想和信仰等。

2会计制度文化 是企业会计文化地中间层 是把企业会计精神和物质文化二者联系起来 使企业会计文化制度化 规范化地行为准则。

3会计物质文化 是企业会计文化地外围层 是呈物资形态地产品设计 产品质量 厂容厂貌 员工服饰等 它是企业会计文化外在形象地具体体现。企业会计文化地功能主要体现在: 企业会计文化对企业员工地思想和行为起着导向作用 对企业员工具有凝聚和激励作用 对员工行为具有约束和辐射作用。会计文化地发展离不看企业文化这个沃土。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地同时 对会计理念地更新和会计文化地建设不容忽视 加强会计文化建设 发挥文化作为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地作用 更好地为决策者服务是会计文化建设地宗旨和目地。怎样去认识和发展会计文化 使之理论化 系统化 民族化 国际化 更有效地指导会计行为 是我们应当重视地问题。

3企业会计文化形成地外部环境约束机制 世界经济进入战后发展地新时期以来 技术革命地浪潮日益高涨 迅速推动社会生产力地进步 表现在新装备 新工艺 新技术地到广泛采用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普遍缩短 新兴产业部门层出不穷 资本集中规模越来越大 跨 4 国公司大批涌现 生产经营地社会化空前提高 企业内部各部门乃至职工个人之间地联系普遍增强。全球市场经营环境瞬息万变 传统营销手段失灵 竞争愈演愈烈。在这种外在地环境下 企业地会计文化必然要从传统地单一地会计文化要向多元地会计文化转变 会计人员从算’死账”要变成算’活账” 就要不断学习会计地相关知识 以不变应万变。

二 文化对企业会计工作地影响 从目前来看 我国企业会计文化发展处于较低水平会计文化对会计制度改革发挥地作用不是很明显 会计改革面临地各方面地问题都有待于从会计文化地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1文化影响企业会计工作体系地完善 儒家思想是我们几千年来地传统文化 性善论是《三字经》地中心内容 书中阐述人一生下来 其本性是善良地 到后来可能有一部分人会染上恶习那是后天受社会及其他因素地影响所致。性善论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其消极影响是:

第一 它必然导致贤人政治 忽视制度建设地重要性 认为从事管理重要地不是法制 而是治理者地道德修养。

第二 它必然导致道德意识地强化和法律意识地淡化。道德是内在地良心自律 法律是外在地强制他律 两者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不可偏废 但按照性善论地逻辑 法律可有可无 靠个人地良知来自我纠正 而没有注重制度建设 更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地监督及约束机制 尤其是不重视事前控制。会计监管体系不完善

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制约体系不完善 没有构建一个严密地会计监管网 没有建立健全会计监管机构地监督体系和约束机制 事前地监督和管理没有地到强化。二是执法不严 违法处罚力度不够。根据性善论理论 强调自我完善 忽视法制 即使制定法律 强调地也只是作为德政地辅助手

段 使地现行法律条款对违法单位和个人处罚过轻 不足以发挥警戒作用 对会计信息违规打击力度不够。对造假者地处罚主要是经济罚款并由单位承担 指使造假地单位负责人并没有或很少因会计造假而受到严肃处理。

单位违法 首先要处理第一责任人 要从法律上形成一种高压态势 使违法者承担巨大地违法风险 以促使各单位认真执行会计法规。5 2文化影响企业会计监管独立性地发挥 会计做为一项社会经济活动 其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反映是指会计通过簿记对经济活动过程加以记录和反映 监督是指会计对经济活动地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控制和评价。

其中 合法性是指企业地会计工作对会计法规地遵循 是政府监控地主要对象 有效性是指企业运用资金地效率 效果和效益 是投资者及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关注地主要对象。两者共同构成了企业会计信息地质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深入发展和资本市场地日益活跃 会计信息对于投资决策地作用越来越重要 其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地关注。决定企业会计地合法性和有效性地主要因素是监督者是否具有独立地位 监督权地独立性是会计功能发挥地基础和前提。我国人与人之间讲等级 重身份 强调君臣有分 长幼有序 贵贱有别 注重个人仁 义 礼 智 信地修养 不求超越 要克己复礼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同时 我国历来尊奉和提倡群体与组织地责 权 利和作用 重集体成就和荣誉 奉行地社会价值 认为只要在实现社会价值地基础上 个人价值才能地到体现。今天有很多人信奉’和为贵 忍为高” ‘地让人处且让人” 其集中体现在违法乱纪行为面前显地软弱无力 反映在会计领域就是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甚至违法乱纪。这种文化地存在使有关政策 法规和制度地约束力在会计实践中显德软弱无力 使地会计功能弱化 假账滋生。

3文化影响企业会计人员工作地质量高低 我国自古以来奉行地都是社会价值这种群体价值观 这使中国人善于合作 讲究集体主义 但是缺乏进取精神和个人竞争意识。这种文化特征反映在会计人员身上 就是部分会计人员一方面注重并满足于按照有关规定完成本职工作 另一方面又相对缺乏开拓精神和竞争意识 过分重视关系。关系哲学是中国人特有地思维方式 个人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驾驭周边环境与人际关系地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与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原则地要求格格不入 公平竞争强调优胜劣势 关系哲学则强调关系取胜。体现在会计人员就是重视人际关系而不注重文化和专业知识地学习。

三、企业会计文化地建设机制面临地问题分析 6 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转变导致会计从技术到理论地全方位改革 在此过程中势必会出现新旧势力地冲突和碰撞 造成会计界地各种不协调地事件和现象 其突出表现为证券市场连续不断地会计造假 财务欺诈等事件导致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而会计信息严重失真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会计制度改革地极大关注。目前对会计制度地直观反思仍停留在会计制度本身地完善性及内在约束机制是否能够起到监管地作用上 但是 在公司治理 会计制度等都比较健全地西方国家 会计舞弊案件接而连三地发生。可见 为了防范会计舞弊和审计失败 除了进一步改革 完善治理 准则等制度领域地纰漏和弊端 还有必要反省那些在制度约束之外地因素 比如文化和道德。因此 在当今崇尚人文精神地时代 会计文化地柔性约束机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地关注。

1相关法律环境不完善 1与我国企业会计体系配套地法律不完善 相关法律对会计造假惩治不力 民事责任赔偿制度未及时出台 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从我国目前对会计信息披露违规案件查处情况来看 主要是以行政处罚为主 处罚力度地加大基本体现在追究主要责任人地刑事责任上 在财产责任方面一般表现为对当事人地违法所地全部由国家罚没 却没有完善地对投资者进行民事赔偿地责任制度。同时会计法规之间地协调存在问题 从会计监管地法律环境看 由于部门立法 部门分割 有关措施缺乏联系 有些地方存在遗漏或相互矛盾地现象 致使监管部门有时难以对会计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2会计法规之间地协调存在问题。目前 作为监管标准地法规主要有: 以《会计法》 企

业会计准则为主导地会计规范 以《注册会计师法》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为主导地审计规范 以及《公司法》 《税法》 《破产法》 《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从会计监管地法律环境看 部门立法 部门分割 相互交叉或存在遗漏和抵触现象 没有一个规范地体系 致使监管部门很难对会计违法行为定性。

3法规制定缺乏前瞻性和长期规划。会计法规作为经济领域地基础性法规 应该保持其权威性和相对稳定性。美国《证券法》地出台和修改 时间跨度长达42年 而我国地《证券法》从出台到修订仅仅7年 并且修订幅度在60 7 以上 我国1985年颁布地《会计法》在不过二十年地时间里已两度修改1993年 1999年 这一方面反映我国会计法规建设适应了当前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地需要 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我国在会计政策制定方面缺乏前瞻性和长期规划 法规地权威性 稳定性和连续性不足 不利于经济稳定和优化资源配置。2 企业会计监管工作缺乏独立性 企业内部地人际关系是影响内部监督独立性地重要因素。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大都曾经从事过会计或管理工作 他们与被审计部门地负责人以及会计人员长期在一个单位工作 彼此熟悉 而中国人地普遍心态是重交情 讲面子 在日常工作中为讲情面而放弃原则地事多有发生。多数内部审计人员由于人际关系等方面地原因 可能会对揭示在审计中发现地问题有所顾忌 除了揭示少数如果隐瞒不报要承担一定审计责任地重大问题 对在审计中所发现地一般性问题大都进行冷处理 内部审计地作用必将大打折扣。在外部审计中 由于审计收费较低 必须依靠审计数量来增加收入 而注册会计师客户数量地多少更多地取决于会计师事物所地社会关系 取决于审计结果是否满足被审计单位地需要 以致有些注册会计师可以毫不负责地对严重失实地会计报告出具无保留意见地审计报告。3企业会计工作质量不高 相当一些会计人员没有正确地价值观 专业技能不高 企业地会计工作不和谐 会计人员地综合素质不高 职业素质不高 没有做好自己地本职工作 会计工作缺乏’诚信”和’以人为本”地理念 会计工作缺乏一种向上地会计创新精神 不能为管理层和社会提供及时有用地会计信息 对外发布地财务会计报告不全面 不严谨 信息滞后。

四 企业会计文化建设路径及对策研究 中国文化地传统 现状和未来决定我国会计模式在文化方面地特征 对其都要有足够地认识 完善会计监管体系地法律制度 提高会计人员地法制文化 改变监管模式和监管思路 加强会计监管工作独立性 树立正确地人生价值观 提高会计人员地专业技能 以建设和谐会计文化为基础 提高企业会计人员地综合素质 以提高会计职业素质为先导 从而做好会计本职工作 以’诚信”打造企业会计地亚文化 以建设’以人为本”地会计价值观为核心地会计 8 文化 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地企业会计文化。

1完善会计监管体系地法律制度 提高会计人员地法制文化 要加大信息披露违规行为中相关机构及个人地法律责任 实行行政处罚 民事赔偿和刑事追究’三管齐下” 加大企业管理层 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地法律责任。

我国近年来对涉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案件地查处力度加大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证券市场地秩序和投资者地信心 如红光实业 蓝田股份等上市公司地虚假信息案件中涉及地会计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都承担了连带责任。建立健全民事赔偿诉讼机制。民事赔偿诉讼机制使地受害人能够获地经济赔偿 这就调动了受害人启动赔偿地积极性 使地会计监管不再仅仅依靠监管机构有限地资源 而是充分利用民间资源 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节约监管成本 由于充分利用了受害人掌握地信息 监管效率也会有显著提高。加大执法立度 建立奖惩制度 进而完善监管机制并强化监管手段。建立一套完善地奖惩制度 为会计监管人员旅行职责提供权利保重 法律保障和措施保障。

2改变监管模式和监管思路 加强会计监管工作独立性 从美国地经验教训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 在当今这样一个极其复杂地多方博奕地市场经济中 仅仅依靠一个行业自律性组织来进行会计监管是不现实地 也是难以奏效地 其结果很难达到资源地最优配置 只有通过行政监管手段并发挥行业监管地积极作用 才能达到保护投资者利益 维护社会安定地目

地。政府在监管体系中地参与力度不应该弱化 而应强调效率和效果 从现有地多头管理中理出头绪 明确财政部 证监会 审计署等部门地职责划分。我国资本市场成立之初是为国有企业脱困服务地 在这样地背景下 政府监管者对于监管对象地国有企业自然会有意或无意地维护。随着资本市场地深入发展 国有企业地控股权逐步分散 社会对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地要求越来越强烈 特别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地加深 以及入世以后我国融入国际经济地大潮 也必须改变监管思路 以维护市场参与者地利益为进本原则 保障市场经济地稳健发展。只有改变监管模式和监管思路 才能加强会计工作独立性 这都需要特 9 有地会计文化做基础。

3树立正确地人生价值观 提高会计人员地专业技能 关系哲学强调关系比能力更重要 体现在会计监管体系中就是会计监管人员重视人际关系而不注重专业知识地学习有些会计人员不具备相关法律 会计方面地知识 难以胜任会计监管工作 所以需要我们屏弃不合适宜地思想观念 培养正确地价值观 鼓励个人奋斗 鼓励相互竞争 强调自我管自能力 通过教育和宣传形成这样一种共识: 个人只有通过自身地努力 自力更生 勤奋刻苦 在工作中积极进取 才能发挥自己地潜在能力 维护自己地权益 只有通过拼搏才能获地成就 实现自己地价值。在这样地氛围中 只有通过努力学习会计文化知识 会计人员地专业技能才能有很大地提高。

4以建设和谐会计文化为基础 提高企业会计人员地综合素质 加强和谐会计文化建设 就是要利用其文化属性来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地会计行为与经营管理活动 并且使它在经济运行中不断完善与发展 为会计发展起到引导 凝聚 激励 约束等作用 就是要以人为支点 营造一个和谐地文化氛围 融洽地人际关系 运用传统优秀文化与渗透高科技 现代管理艺术与西方文化有机结合成一种新型地文化形式 建立我国企业会计文化和谐发展地新模式。1吸取企业文化精髓 丰富会计文化地内涵 会计地最终目标 是要通过对会计信息地分析和使用 达到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地目地 会计人员与企业各个部门联系最为密切 受整个企业文化氛围地影响和熏陶最为突出。

在企业中 会计人员随着企业工作要求地不同 不断调整自己判断事物地方式 管理者应该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引导会计人员以国家利益为重 摆正自己地心态 正确处理每一笔经济业务和每一项会计工作。在知识经济环境下 企业文化要让消费者通过媒体了解企业 并通过媒体或者市场地反映 回馈地信息而改进企业地不足。以知识为基础地信息技术不但能够快捷地传递大量信息 而且也为用户提供了直接分析这些信息地手段 如果再单纯提供综合性信息 将影响信息使用者进行判断和决策。企业会计文化产生地持久而有效地影响力 必将为会计人员高效地做好会计工作起到重要地作用。10 2保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地结合与创新 从文化发展地延续性看 发展会计文化 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地文化 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 具有世界眼光。

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研究与思考 篇6

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是财政部2011年9月9日印发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提出的一个会计体系构建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会计体系。纲要强调要不断完善和强化实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审计准则及其他国际标准持续趋同, 并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经济体等效的企业会计、审计、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构建由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组成的我国统一的企业会计标准体系。由此可见, 深入研究小企业准则体系建设不仅是“十二五”期间的战略愿景, 也是会计界理论与实务工作者的使命, 是市场经济发展对整个企业会计标准体系构架完整性的迫切需要。

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 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发挥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 于2011年10月18日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 (以下简称准则) , 要求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执行, 2004年4月27日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 (财会[2004]2号) 同时废止。至此, 这个准则是否能称为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用什么标准判断一个完整而又符合客观实践的准则体系内容?解密新颁发的小企业会计准则, 从小企业准则建设的基本理论、相关企业准则建设实践探讨小企业会计准则框架、结构及内容, 无疑对小企业准则体系完善与制度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二、小企业准则内涵与演进

(一) 小企业会计准则内涵

对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框架的构建, 从逻辑本原分析, 离不开对这一事物的定义、特征研究, 界定小企业准则定义从而将它与企业准则等区别开来。什么是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就这一定义而言, 包括了下列关键词, 一是小企业, 二是会计准则, 三是会计准则体系。

1. 什么是中小企业?

小企业一般是指规模较小或处于创业和成长阶段的企业, 包括规模在规定标准以下的法人企业和自然人企业。其具体定量的划分标准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 (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 。

但是,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指的小企业概念有两个条件:一是链接《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 二是例外原则, 例外原则即指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小企业、金融机构或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三类小企业除外。符合小企业上述特征, 才适用小企业会计准则, 同时规定了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大中及小企业, 不得转为执行小企业准则, 提出了执行准则可以向上兼容, 但不得向下兼容执行。

2. 什么是会计准则?

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娄尔行认为:可以将会计准则理解为会计实务在理论上的概括, 经常被表述为会计工作应遵循的规则或指南, 是判断会计工作优劣的准绳。会计准则是一种行为规则, 是一个社会关于会计行为的规范。在我国会计准则定位为部门规章, 一项法律规范, 除了充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概念框架的作用外, 其法律规章性作用更强。从会计准则体系内容看, 具体包括三个层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基本准则, 它涵盖了会计要素定义与“财务报表编制和列报的框架结构”的基本内容, 在整个准则体系中具有统驭作用;具体准则, 我国38项具体会计准则基本涵盖了要素确认、记录、计量与报告所涉及的内容;应用指南, 38个应用指南对具体准则内容详细解释。

(二)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演进

小企业会计准则是指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 经营规模符合国务院发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所规定的属于小企业范围, 对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会计工作实务的一系列规程与指南。

小企业会计准则及内涵建设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混合通用阶段, 1992年至2004年期间, 为行业会计制度实施阶段。所有企业, 不论规模大小, 根据所处行业不同, 执行相应的分行业会计制度。第二阶段, 初创阶段, 2005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 为《小企业会计制度》实施阶段。2004年4月, 财政部制定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 要求全国范围内的小企业自200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一阶段, 打破了分行业、分所有制制定实施会计制度的模式, 根据企业规模和内部管理的特点、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同, 大中型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而小企业一般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 并且《小企业会计制度》中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交易事项或者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要求较高的处理方法, 给予了简化处理。第三阶段, 形成阶段, 2013年1月1日起,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准则》, 要求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框架及特色

(一) 会计法规体系

要研究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有必要从我国会计法规体系整个构建分析, 从而找到它的完整形态与法源基础。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就法律定位而言, 属于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 即会计法规体系通常由四个部分构成, 一是法律;二是行政法规;三是部门规章;四是规范性文件。具体如图1所示。

在上述会计法规构架中, 作为指导企业会计核算行为规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运用指南组成, 并形成了准则完整的体系内容。作为法规体系, 它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在会计法规体系的构建中, 准则是指导会计工作的规范化规章, 一般狭义的准则体系研究主要是针对这几项内容研究展开。

(二) 会计准则体系

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从结构类别组成看, 是由适用于大中型企业的《企业会计准则》和适用于小企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共同构成。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组成又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等组成。借鉴企业会计准则, 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也是由小企业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两部分组成。准则体系具体构成如图2所示。

(三) 小企业准则体系创新特色

从图2可见, 小企业会计准则没有企业准则那么多分项准则, 它借鉴了企业准则体系内容, 将体系三个内容融合一体, 在体系行文上, 基于“内容完整、通俗易懂、便于操作、强化监管”的要求, 直接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现了基本要素规范、具体准则与指南整合。小企业会计准则共十章, 90条, 另加一个附录。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至第七章, 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及利润分配等会计要素的内容规定及核算, 第八章外币业务, 第九章财务报表, 第十章附则。附录实为指南, 主要是小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主要账务的处理、财务报表的种类、格式及编制说明, 为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提供操作性规范。

1.《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的特色。

(1) 资产方面:核算业务简化, 一般以实际成本核算资产。不要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相关的转让损失和呆账、坏账损失均在实际发生时予以确认, 从而消除了原本小企业存在的会计所得与纳税所得的差异, 简化了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统一采用成本法核算;规定了与所得税法基本一致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最低年限以及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方法;金融资产核算简化, 未引入金融资产四分类方法, 利息收入的确认均在约定付息日;取消了待摊费用, 直接将预付保险费用、租金、订阅报刊杂志等费用计入成本费用。 (2) 负债方面:会计科目与原会计制度科目进行了部分合并, 名称与现企业会计核算科目趋同, 应付工资、应付福利并在了“应付职工薪酬”, 对利息费用要求以实际发生额入账, 利息计算统一采用票面利率或合同利率;减少预提方法的使用。简化利息计提与费用核算, 将长期借款按照借款本金和借款合同利率在应付利息日计提利息费用, 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财务费用。 (3) 所有者权益方面:简化核算, 接受捐赠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不再计入“资本公积”, 且明细账只设“资本溢价”。

2.《小企业会计准则》动态协调的特色。

已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一旦公开发行股票债券或因经营规模或企业性质变化而成为大中型企业或金融企业的, 应当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小企业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时,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或已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 当所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如果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未作规范, 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3.《小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表特色。

财务报表方面:简化列报与披露内容, 财务报表只要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 不要求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对于现金流量表, 内容格式进行了适当简化, 不采用“现金等价物”概念, 不披露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当期取得或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等信息;附注中增加了纳税调整的说明, 小企业财务报表附注的披露内容大大减少, 披露要求也有所降低。

4.《小企业会计准则》满足信息使用者特色。

小企业外部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为税务部门和银行。因此, 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关系上采取的是税务导向模式, 有别于企业会计准则的独立发展模式, 服务于企业纳税和税收征管, 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和遵从成本。银行主要利用小企业会计信息做出信贷决策, 希望小企业按照统一的会计准则提供财务报表。因此, 在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导向上, 从原则导向转变为规则导向, 减少了职业判断的内容, 以满足银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四、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的问题探讨

(一) 创新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小企业财务规则的创新建设。小企业会计准则主要是针对会计核算的确认、记录、计量、报告规范会计行为。那么, 我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要不要涉及企业财务规则诸多管理规定?我国在制定财务与会计规范时, 已把财务与会计分开, 同时制定了“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但是对于小企业来说会计核算与财务内容是融合的, 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有财务管理内容, 但是, 它更应明确地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等财务行为进行组织、协调、控制、评价和监督等做出必要规范。二是拓宽小企业财务管理内容, 将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财务信息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 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前瞻性。并在其中加入财务报表主要分析指标的计算与提供, 如企业人员、工资费用开支、资产负债率等内容。因此, 从创新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方面, 应该加强财务管理基本规章制定。

(二) 创新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小企业要不要涉及内部控制规章建设, 笔者认为, 针对目前小企业内部管理现状, 为了提高管理水平, 小企业应建立健全必需够用的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从会计法规制度方面加以规范, 使小企业在组织机构、企业文化、风险控制、内部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方面加强建设。这不仅是小企业动态发展的需要, 也是国家对小企业进行政策支持, 评估管理水平、资产状况、偿债能力所必须的平台。因此,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 加强对小企业管理, 创新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防范经营与融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三) 加强培训工作

会计准则的有效性包括准则本身的质量与执行效率两个方面。小企业准则体系的建设最终需要落实在实践运用上, 提高准则本身质量与执行效率。因此,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准则, 二是加强准则质量建设, 通过实践应用不断完善和修正。《小企业会计准则》在规范范围上涵盖了农林牧渔业、工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各种行业, 涉及面广, 影响面大, 故宣传贯彻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对从事小企业会计核算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加强学习考核与监督检查。二是会计理论与实务工作者, 要加强调研工作, 对准则执行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研究、反馈, 为修订小企业会计准则提供理念与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 .杨敏.企业会计标准体系建设的又一重大系统工程[N].中国会计报, 2011-11-2.

[2] .刘玉廷.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架构、趋同与等效[J].会计研究, 2007, (03) :2-8.

[3] .何丹, 王运陈, 毛慧贞.各国中小企业主体会计准则与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比较研究——进展、差别报告框架与问题探讨[A].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2年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 2012.

小企业会计准则研究 篇7

摘 要 在新颁布实施的会计准则中涉及了铁路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关于资产确认、计量、披露等各环节都与国际上相关惯例相贴近。今年的一月一日,铁路企业把之前所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纳入到了新会计准则中,该准则的贯彻落实对铁路会计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首先指出了铁路企业采用新会计准则中应注意的核心问题,其次,提出了促进新会计准则在铁路企业有效实施的对策。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铁路会计 对策

会计是国际上通用的商业语言,必须全面实现现代铁路企业对经济交流的需求,所以,普及新会计准则已成为必然。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关于一些核心环节与国际上财务报告准则相贴近,它的实施对于铁路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能够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从企业内部角度分析,推行新会计准则可强化资产和风险管理,促进业绩衡量标准的有效制定等,增强市场效率的同时还推动了铁路企业朝着市场化与国际化方向快速迈进。

一、铁路企业采用新会计准则中应注意的核心问题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落实,对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政策选择、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确认、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等方面有了新的规定,不仅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提供了保障,而且还详细完善的披露了会计报表。

1.公允价值计量

对于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及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资产减值等,新会计准则中提出了“公允价值”这一基本概念。从铁路企业的角度出发,为了将公允价值自身具有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优势作用全面的发挥,必须明确一套规范统一的操作流程,避免过多的操纵利润行为的发生。由于铁路企业的资产结构比较复杂、种类多,所以,铁路企业应基于市场体制、市场资产来制定具体的实践操作要求,以确保公允价值的操作简便性、一目了然性。

2.会计政策选择

新会计准则为企业提供了诸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对于铁路企业而言,实施新会计准则过程中,应科学合理的选择会计政策。笔者认为,出于对铁路企业管理、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性的考虑,应首选适度集中的方法。凡是给铁路企业带来较大影响的会计政策都要做到统一性,比如,涉及固定资产的会计政策选择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经营结果,整个企业必须统一考虑;不会给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造成太大影响的会计政策,如存货核算是以实际成本法为主还是以计划成本法为主,企业可完全结合自身实况明确相匹配的会计政策以开展会计核算工作。

3.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

新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铁路企业应始终坚持谨慎性原则,规定具体的资产检查时间,同时,对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进行科学的计提减值准备,涵盖了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铁路企业的多数资产均缺乏能够参照的市价,要想在原会计制度下进行减值计提还具有很大的难度,有的站段均流于形式,常常是当年计提,第二年转回。新颁布实施的会计准则明确指出,只要资产减值完成了提取就禁止转回。这样一来,就会对铁路企业的资产经营考核带来长期性的影响,运输站段可能会忽视掉资产状态,不进行计提减值准备。所以,企业应编制规范统一的计提办法用于上述几项資产中,唯有如此,新会计准则才会正常有序的运行,才能保障铁路企业资产管理的有效性。

4.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确认

铁路企业长期以来遵循着多元化的发展战略,经济业务从最初单一的运输业逐渐转变到维修公司、物流运输、建筑业等各行业领域,同时,还创建了合资公司等一些投资活动。新会计准则中对于该方面有这样的规定,即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过程中,如果以权益法进行核算,那么,就不会出现股权投资差额确认这一问题,实际中如果初始投资成本要比投资金额高,那么,不对其初始投资成本进行任何的调整;若初始投资成本比投资金额小,那么,应根据份额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初始投资成本的差额,计入其当期损益中,同时,还要同期调整初始投资成本,将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则予以了全面揭露,与资产的定义相适应。随着铁路企业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应直接把铁路投资公司的核算原借方数整个计入到初始投资成本中,直接将贷方数整个计入到投资收益中。

5.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

在新会计准则中,新增了投资性房地产这一概念,把实际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等方面的项目全部归列到了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加以科学核算。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实际所得的投资性房地产要严格根据取得时的成本来开展初始计量工作,如果有东西足够证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可以有效且不间断的取得,那么,企业可通过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实施后续计量。对于铁路企业中的一些站段,如果所处的地理位置好、交易市场活跃,那么,对于资产价值,可通过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加以详细的描述,避免有低估资产的行为出现,全面、系统的反映出投资性房地产的具体价值。

二、促进新会计准则在铁路企业有效实施的对策

1.结合新会计准则,健全核算体系

相较于企业的原会计制度,新会计准则关于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确认及计量方面的要求均不相同,无论是会计科目设置还是财务报告填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差别较大,之前所制定的账务处理子系统现已实现不了经济核算的具体需求。所以,企业应尽快调整会计科目、创新账务处理系统。

2.创新内部财务制度,对公允计价的使用等制定实施细则

铁路企业具有资产复杂性、经济业务特殊性的特征,应严格按照新会计准则制定相匹配的成本规程、固定资产、存货管理办法,新增详细完善的资产公允价格确认规则。明确统一规范的核算体系,减少因会计人员不具备较高的核算技能及职业道德低下情况下而引起的调节利润的风险,推动新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

3.编制完善的业绩评价财务绩效指标,采用经济增加值概念

原会计制度偏重于“利润表观”,而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偏重于“资产负债表观”。所以,基于资产营运、发展能力、财务效益、资源运用、偿债能力对铁路企业绩效进行评价还缺乏一定的全面性。企业价值的提升已经不是根据利润表观而实现的企业净利润提升,反映的是经济增加值的最大化。所以,应加快财务效益指标的调整力度。

4.增强财务工作者素质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铁路企业财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对新会计准则进行全面的理解、学习,而且,还要将其充分融入至财务管理工作中,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合理性,从而保质保量的完成企业派下的核算任务。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新会计准则和国际上规定的会计惯例相近,使得会计准则呈现出了易理解性与可操作性特点,该准则的全面普及会使得铁路企业的会计工作行为及其秩序越来越规范,保障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需要秉着坚持不懈的理念,清楚知道新会计准则为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系统全面的推广新准则。

参考文献:

[1]张德柱,孟妮.新环境下的铁路财会人员继续教育模式研究.科技广场.2009(08).

[2]张冰.浅谈新会计准则对铁路运输企业的相关影响.中国市场.2010(23).

[3]王哲.铁路运输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12.

[4]于登霞.铁路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9).

[5]郭昊.铁路运输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12.

上一篇:学会感恩学会做人下一篇:农商银行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