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重点

2024-07-24

环境毒理学重点(精选8篇)

环境毒理学重点 篇1

1,生物转运:环境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类似的机理,均是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2生物转化:环境化学物在组织细胞中发生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过程,成为生物转化。3毒物: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生物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4毒性:一种物质能引起机体损害的性质和能力。

5中毒:机体受到某种化学物的作用而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病变。

6危险度:在一定暴露条件下化学物导致机体产生某种不良效应的概率。

7危险度可分为:归因危险度、相对危险度、可接受的危险度LD100,绝对致死剂量:能引起所观察个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LD50,半数致死剂量或致死中量,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LC50,半数致死浓度,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浓度。一般观察时间14天。

TLm,半数耐受限量或半数存活浓度,一定时间内一群水生生物50%个体能够耐受的某种环境化学物在水中的浓度。

11最小致死剂量,MLD/Ldmin/LD01,指仅引起一群个体中个别个体死亡的最低剂量。12最大耐受剂量,MTD/LD0,一群个体中不引起死亡的某化学物的最高剂量。

13半数效应剂量,ED50,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某项生物学效应发生50%改变所需的剂量。14最小有作用剂量,MEL,中毒阈剂量或中毒阈值,外源化学物以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时,在一定时间内,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机体开始出现损害所需的最低值。

15最大无作用剂量,MNEL,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的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采用目前最为灵敏的方法和观察指标,而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16效应,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机体的生物学变化。

17反应,机体与一定剂量的外援化学物接触后,呈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例。18 局部毒性作用,某些环境化学物可引起机体直接接触部位的损伤。全身毒性作用,环境化学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而呈现的毒性作用。20 速发和迟发毒性作用,一次接触并短时间引起,成为速发,一次或多次接触,经一段时间呈现,成为迟发。实验动物: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可用于科学研究的动物。品系,用计划交配的方法获得的起源于共同祖先的一群动物。无菌动物,体内外均无任何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急性毒性,机体一次接触或24h多次接触某一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效应,包括死亡效应。研究目的是:确定化学物的致死剂量,评价化学物对机体记性毒性的大小、毒效应的特征和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并根据LD50值进行急性毒性分级。为亚慢性、慢性毒性研究及其他毒理试验染毒剂量的设计和观察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为毒性作用机理研究提供线索。25 经典的急性毒性试验,设一定数量的剂量组,组间有适当的剂量间距,以得到化学物引起死亡的剂量—反应关系和求得LD50(LC50)亚慢性毒性研究目的:分析化学物长期接触的毒性作用特征及可能的毒作用靶器官,求出亚慢性毒性的阈剂量或NOAEL,在无慢性毒性的资料时,依此进行受试化学物的危险度评价;为慢性毒性研究选择剂量及筛选观察指标提供依据。慢性毒性研究目的:确定受试化学物毒性作用的LOAEL和NOAEL,依此进行受试化学物的危险度评价,并为人制定该化学物的安全限量提供毒理学依据;确定受试物慢性毒性作用的特征及靶器官;慢性毒性损害的可逆性。转换,指嘌呤与嘌呤碱基、嘧啶与嘧啶碱基之间的置换(G:C→A:T,A:T→G:C)29 颠换,嘌呤与嘧啶碱基之间的置换(G:C→T:A,G:C→C:G,A:T→C:G,A:T→T:A)致突变作用机理: DNA损伤、突变(碱基类似物取代、与DNA分子共价结合形成加合物、改变碱基的结构、大分子嵌入DNA链),非整倍体及整倍体的诱发,DNA损伤的修复与突变

Ames试验,以鼠伤沙门氏菌的组氨酸营养缺陷性菌株为指示生物,观察受试物引起其回复突变的作用。

安全性评价,安全性评价通过规定的毒理学试验程序和方法以及对人群效应的观察,评价某种化学物的毒性及其潜在危害,进而提出在通常的暴露条件下该物质对人体健康是否安全及安全接触限量。

安全评价的程序:

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眼刺激试验、皮肤刺激试验、皮肤致敏试验)

测定急性毒性参数,了解受试物对皮肤和黏膜的刺激性、致敏性,为毒性分级和标签管理提供依据。

第二阶段,(亚急性毒性试验和致突变试验)

了解受试物的亚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为第三阶段各项试验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并对受试物的致癌性进行预测。

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致畸试验、繁殖试验和迟发型神经毒性试验)

通过亚慢性毒性试验进一步确定多次重复染毒的毒性作用性质和靶器官,初步确定NOAEL和LOAEL,为第四阶段各项试验的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通过致畸试验判断受试物的胚胎毒性及其是否有致畸性。通过繁殖试验,可判断受试物对生殖过程的损害作用。通过迟发型神经毒性试验,可判断受试物是否具有迟发型神经毒性作用。

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致畸试验、代谢动力学试验)

通过慢性毒性试验可确定受试物的NOAEL和LOAEL,为推算受试物的安全接触限制提供依据。通过致畸试验可以确定受试物对实验动物的致癌性。通过代谢动力学试验可以了解受试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点,了解蓄积毒性作用及其可能的靶器官和毒性作用机理。34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1)在日光下NO2吸收光能分解为NO和原子态氧(o),o和o2反应生成o3.(2)烃类化合物与O、OH、O3等反应生成各种自由基

(3)自由基促使NO转化成NO2,NO2继续光解形成O3,自由基与O、NO、NO2 等反应生成醛、酮、醇、酸类化合物,以及过氧酰基硝酸酯类化合物,自由基还可与烃类发生反应生成更多的自由基。如此反复循环,直至一次污染物NO和碳氢化合物耗尽为止。35 生物富集

生物富集包括三个过程:一,简单的生物浓缩,即溶质或者以悬浮微粒而存在的物质被生物选择性的从环境中吸收并浓缩。二,食物网引起的生物放大,即蓄积某种物质的生物作为食饵被摄食而使摄入者体内达到更高的蓄积浓度。三,生理浓缩,被吸收到生物体内的物质,按照生理的要求,或者按照该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特征而在生物体的特定部位形成高浓度蓄积的现象。

土壤背景值:不受各种污染源明显影响的土壤化学物检出量

土壤环境容量: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即保证农产品质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值。

土壤污染自净: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污染物浓度降低甚至消失的过程。

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一,直接进入土壤,二,农药落到土壤表面或者水面,从而进入土壤,三,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动植物残体进入土壤。

农药残留: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及其有毒代谢

物、降解产物和杂质的总称

农药进入人体途径;消化管、呼吸道、皮肤

42环境化学致癌物;多环芳烃、芳香族氨基与硝基化合物、亚硝胺类化合物、多氯联苯、生物烷化剂、氯乙烯、黄曲霉毒素、重金属、石棉、植物中致癌物

多环芳烃的活化:多环芳烃在体内首先经混合功能氧化酶催化,形成多环芳烃环氧化物,然后再经环氧水化酶催化形成多环芳烃二氢二醇衍生物,后者可以形成具有亲电子性的碳正离子,可与DNA分子鸟嘌呤的N2结合,使DNA烷基化,使遗传密码发生改变,引起突变,构成癌变的基础。

影响多环芳烃致癌性的因素:激素、维生素、微量元素

剂量-效应关系图线:直线形、抛物线形、S形。

毒性作用类型:局部和全身、速发和迟发、可逆和不可逆、变态反应、特异体质反应 联合作用类型:相加、协同、增强、拮抗、独立

毒性作用机理: 1,干扰正常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2,细胞膜损伤,3,干扰细胞内钙稳态,4,干扰细胞能量产生,5,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6,与生物大分子结合,7,选择性细胞致死,8,非致死性遗传改变。

毒理学试验分为: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

常用染毒方法:经口染毒、经呼吸道染毒、经皮肤染毒。

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染色体突变和基因组突变

环境化学致癌物可分为: 遗传毒性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生殖试验方法:三代两窝生殖试验法、两代一窝生殖试验法

致畸作用机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生物合成的原料和能量不足、细胞毒性作用、酶的抑制、对细胞膜损伤、非特异性发育毒性作用、母体及胎盘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

大气污染的三种类型:一,以煤为主要能源,形成以烟煤尘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大气污染,煤烟型污染 二,以石油为主要能源的石油型大气污染 三,混型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途径:呼吸道、消化管、皮肤

水体污染来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医院污水、废物的堆放、掩埋和倾倒 水体污染类型:物理、化学、生物

土壤污染物类型:化学型、生物型、放射型,来源:生活污染,工业和交通污染,农业污染 土壤污染途径:气型污染、水型污染、固体废物型污染

环境毒理学重点 篇2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 公路建设步伐尤其乡村公路越来越大, 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 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 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 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

公路建设必然影响环境, 尤其是高速公路、乡村公路建设, 其施工、营运期造成的环境问题及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会更严重。公路建设将造成如下环境问题:

1.1 公路选线不当会破坏沿线生态环境,

改变重要物种的栖息环境, 如破坏和改变重要的森林、湿地、河流水域、草原等等生物多样性区域。

1.2 公路防护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 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

1.3 公路带状延伸会改变路域自然风貌、自然景观, 造成环境损失。

1.4 公路施工期间造成环境污染, 如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施工废料等等。

1.5 公路通车营运期间, 车辆对沿线造成尾气、噪音以及危险废物等等污染。

2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要及重要性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是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针对公路建设和运营期间产生的环境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先行, 从项目建议书、可研阶段就充分考虑公路带来的环境影响, 提出可行的防护措施, 把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

由于公路是大型的基础性公共设施, 所以修建公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和深刻的, 因此,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评价拟建公路可能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和拟采取的对策。

2.1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2.1.1 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活动可能带来

的各种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预测并评价其未来影响范围和程度, 为合理选线提供依据。

2.1.2 通过损益分析, 提出可行的环保措

施并反馈于设计, 以减轻和补偿公路建设项目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2.1.3 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产管理和环境

管理提供依据, 为路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环保规划提供依据, 为决策者提供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科学依据。

2.2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和期限

我国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一般以“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确定的拟建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米为范围, 特殊情况下, 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或缩小。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把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分为施工期和营运期两个阶段, 预测评价以项目竣工投入营运后第7年和第15年为特征年。

2.3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线长面广的特点,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般采用点线结合, 以点带线, 突出环境敏感点、敏感区域的评价方法, 对大气、噪声环境采用模式计算和类比分析法, 对生态环境、水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则采用调查分析法。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科学。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不仅可以为公路环保设计、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而且还提出适合的环保措施, 提升了公众的环保意识。

3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点

3.1 详尽收集资料

公路环评必须详尽收集以下资料:

3.1.1 环境功能区划图及资料 (包括环境空气、噪声、水 (平、丰、枯水期) 。

3.1.2 环境质量公报 (最近三年) 。

3.1.3 农业区划、规划报告、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报告。

3.1.4 主要农作物及单位面积产量, 主要蔬菜品种及单产量。

3.1.5 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最近一年, 最好为市、县统计年鉴) 。

3.1.6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图 (按地貌划分) 。

3.1.7 土壤侵蚀模数、侵蚀区面积、治理情况。

3.1.8 水土保持规划和水土流失补偿费依据。

3.1.9 应用遥感技术调查的土壤侵蚀报告 (现状) 。

3.1.1 0 动植物种类、分布、生态环境现状、

是否有自然保护区 (若有请提供边界位图) 、保护物种、保护级别。

3.1.1 1 国土资源局汇编 (包括土地利用现

状、土壤分类、流域水系图、植被分布图、农作物结构分区图、森林、草原分布图等) 。

3.1.1 2 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规划。

3.1.1 3 沿线民族分布状况、各民族所占比例、沿线贫困乡 (村) 情况、人口、年均人收入。

3.1.1 4 文物古迹情况资料、文物保护单位情况。

3.1.1 5 危险品运输种类、文物保护单位情

况以及进行危险品运输登记注册的车辆数量、占总汽车保有量比例。

3.1.16现有公路交通事故年发生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 (包括恶性交通事故情况) 。

3.1.17公路设计单位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资料及图表等。

3.1.18评价区域气候、水文、土壤地质等等情况。

3.2 选准评价对象和重点

公路项目涉及面大, 应重点开展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生态环境影响、大气环境影响、水环境影响、噪声环境影响、交通运输环境影响、文物和珍稀动植物保护、景观保护及公众参与等方面的评价。

3.3 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3.3.1 合理规划选线, 避开居民区、疗养区、生物多样性等环境敏感区域, 从根本上减少噪声污染的受体。

3.3.2 采取尽量自然而不漏痕迹的隔声设计, 使环境敏感目标处于噪声影响区之外。

3.3.3 公路施工阶段:主要有取土时采取

平行作业, 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 计划取土, 及时还耕, 及时进行景观再造;在雨水充沛地区, 及时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 避免边坡崩塌、滑坡产生;对路堤边坡及时进行植草绿化;对施工临时用地, 先将原表层熟土集中堆放, 待施工完毕后, 再将这些熟土推平, 恢复原地表层;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 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 减少噪声;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 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 并采取措施, 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 不直接排入水体;对桥梁施工机械、船只严格进行检查, 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等等措施。

3.3.4 公路营运期:主要有对公路附近的学

校、工厂和其他单位, 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 如修建高围墙、设置声屏障、临路两侧密集植树绿化、建筑物设置双层窗或封闭外走廊;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噪声监控站, 禁止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路边植树绿化, 净化吸收尾气、降低噪声;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 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在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站, 各种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等等措施。

3.4 合理安排环境保护措施资金

生物教学重点是环境教育 篇3

一、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1、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教育,要在学校中进行环境教育,就应该立足课堂,依靠教科书,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

(1)把握渗透课

此类课涉及环境内容不突出,或是间接的反映。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及时挖掘。例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

(2)上好典型课

这类课涉及的环境内容比较多。初中生物学中“生物与环境”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章节,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素材,教师在这一章的教学中要注意:

第一,进教学方法。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而不是专业技术教育。所以教学方法应由传统的灌输式讲授知识,转为启发的探究式教学。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图片、录像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另外还可组织学生表演科学小品、进行演讲等。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地方特色。如果只从理论上讲,学生容易产生繁琐枯燥的感觉,所以,教师应从大家身边的事例出发,适当补充介绍秦皇岛市当前的环境状况。

第一,重视数字的作用。在讲“人口与环境”时,列举:当今世界每日增加21.6万人,目前已接近60亿人。我国在1949年时有5.4亿人,建国40多年增加到12亿多,占世界人口的22%。在学习“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时,列举全世界每年灭绝的野生生物达4万余种;现存的我们熟悉的大熊猫不过1000头左右,朱 不超过100只,云南的亚洲象不足50头,野生华南虎不足30只等等。又如在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

2、丰富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意识

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可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我们开展的课外教育活动主要有三类:

(1)宣教文艺活动

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人口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这样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

(2)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开展校内植物分类、树种挂牌活动;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廠、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海边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污染的海水,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其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同时更增强了教育效果。

3、环保兴趣小组活动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篇4

1、饮用水标准的常见水质指标有哪些?污水的常见水质指标有哪些?地表水的常见指标

有哪些?

2、第一类污染物有哪些?

3、含氮化合物有哪些存在形态?不同时期分别以什么形态存在?分别怎么检测?

4、含磷化合物的存在形态有哪些?

5、BOD、COD和OC的测定原理和环境意义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

6、常见重金属污染物的检测方法有哪些?

7、BOD、COD、DO、OC、PCB、PAH、VOC、SS、TSP、PM10、HPLC、GC、ICP-MS

这些常用英文缩写的中英文全称是什么?

8、水质监测的断面要如何设置?

9、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将水体划分哪几类?10、11、12、13、14、15、16、17、18、19、水样采集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如何采底质样品?如何进行前处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将土壤分成哪几类?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常见指标有哪些? 土壤采样有哪些布点类型?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 土壤污染的特点是什么? 土样采集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土壤样品如何进行前处理?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控制要点有哪些? 请解释下列名词的含义:误差、偏差、准确度、精确度、灵敏度。

环境监测的考试题型:不定项选择、填空、计算、简答、案例

环境评价

1、如何划分水环境评价等级?

2、如何进行不同评价等级的水质现状调查?

3、常用水质预测模型:稳态模型、一维模型、S-P模型

旅游环境学考试重点 篇5

5第一章 旅游区与旅游环境

第一节旅游环境的独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一、大气环境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大学城、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

2.大气中两个最常规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

十一五:二氧化硫、氨氮

十二五:氮氧化物

3.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及主要污染物

煤烟型污染颗粒物

交通污染一氧化碳

酸沉降污染氮氧化物

4.大气污染对旅游的影响(自然、人文、人、旅游者)

(1)危害旅游区生态环境。酸雨和降尘是危害旅游区环境和资源的两项最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其中被成为“空中死神”的酸雨危害最大。

(2)损害人文景观。

(3)危害游人健康。

(4)对游览气氛和观赏效果的影响。

5.大气污染物的控制

(1)使用清洁能源。

(2)洁净煤技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风能发电、绿色交通、除尘脱硫技术等。

二、水环境 1.水环境:《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28--2002(国家标准)

水环境和质量标准

地表水质量分类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黄河)

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景观湖)Ⅴ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小清河)

对应地表水上述五类水域功能,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值分为五类,不同功能类别分别 执行相应类别的标准值。水域功能类别高的标准值严于水域功能类别低的标准值。同一水域兼有多类使用功能的,执行最高功能类别对应的标准值。实现水域功能与 达功能类别标准为同一含义。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Ⅰ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Ⅱ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 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 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 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2.水环境四项常规污染物:COD、氨氮、SS、BOD5

水污染主要来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主要污染物:悬浮物、耗氧有机物、植物性营养物、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石油类酸碱、病原体。

3.水污染三级控制

一级控制:源头控制

二级控制:污水集中处理

三级控制:尾水最终处理

4.水资源减少与水环境污染对旅游的影响

(1)风景水资源数量减少的影响

(2)水污染对风景水资源的破坏

(3)水污染危害游客身体健康

5.计算长清校区每人每天用水量?(消耗量20%)考综合题

三、固体废物

1.废物处理基本原则: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

2.废物处理基本方法:焚烧法、化学法、分选法、固化法

3.危险废物处置技术:焚烧法、安全填埋法

4.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流程: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

5.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用作建筑材料、开发资源、农业生产

6.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污染水体、大气、土壤,侵占土地,破坏地貌、植被,造成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和资源能源的浪费。

7.固体废物对旅游环境的影响

(1)影响旅游区的美观

(2)影响旅游区环境卫生

(3)加重旅游环境污染

四、旅游机理污染

1.噪声污染(与工业三废一起并称为危害人类环境的“四大公害)

(1)特点:①感觉污染②没有污染物③影响不积累④影响近距离环境⑤不能集中控制

(2)旅游区主要噪声源:①交通噪声②生活噪声③工业噪声④建筑噪声

(3)噪声对旅游的危害:①对旅游资源的影响②对旅游气氛的影响③对游客身体健康的影响

(4)噪声的危害:①对人体生理的影响②对人体心理③对生产活动④对动物⑤对物质构造

(5)噪声的控制:

噪声源:传播途径、受害者

宏观上,合理规划,加强管理:合理利用土地和功能区规划,交通干线的合理布局,建设卫星城 技术措施:用液压代替冲压,吸声、隔声、消声、隔振

声环境功能区分类

按区域的使用功能特点和环境质量要求,声环境功能区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0 类声环境功能区:指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

2.光污染

分类:(1)室外环境污染、室内环境污染、局部环境污染

(2)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彩光污染

3.视觉污染

补充问题:

1.常规环境污染物——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或者是水、气、声、渣)

2三同时: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3.土壤环境质量分类

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

I类为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到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各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标准的级别规定如下:

Ⅰ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级标准;

Ⅱ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二级标准;

Ⅲ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三级标准。

4.长清校区执行的水、气、声环境质量标准

空气质量执行2级标准,地表水即景观湖执行Ⅳ类标准,地下水即生活用水执行Ⅲ类标准,声环境执行1 类标准。

5.长清校区建设开发影响的评价、措施、小结?

从土地利用类型、生物、景观、水土流失四个方面分四个阶段,包括开发前现状、建设期、运营期、运营期满回答,(1)开发建设的影响:

 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农田用地被建筑用地取代

 对生物(动植物)的影响:由农田作物植被变为人工植被,生物多样性也遭

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以前会有一些野生动物,现在却很少见

 对当地景观的影响:由农田景观变成了建筑景观

 水土流失的影响:以前是农田用地,也有很多野生植被覆盖,开发成校区之

后,植被减少,水泥地增多,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

施工期:

运营期:

运营期满:

(2)应对措施

(3)小结

第二节旅游与旅游环境

一、旅游环境容量

又称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生态旅游区,在特定时期内,在保证该地资源与生产的连续性、生态的完整性、维恩化的延续性、发展质量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或者说旅游活动的强度。

二、旅游资源开发对旅游环境影响

(一)正面效应

1.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

2.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

(二)负面效应

1.旅游资源的退化与破坏

2.旅游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3.旅游区环境污染严重

三、客流量过多对旅游环境的影响

1.环境污染

2.破坏生态平衡

3.影响旅游氛围

4.破坏旅游资源

四、生态旅游:在生态学理论指导下,以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优化生态环境为目的,富有知识性、参与性以及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或者说生态旅游是一种基于自然环境的旅游,它应在严格有效的管理措施下运行,注重公众的环境教育,并以自然环境、当地社区居民、经营者及游人等四方共同受益为目标,从而达到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旅游区与旅游环境

旅游区:是指经县级以上(含县级)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成立,有统一管理机构,范围明确,具有参观、游览、度假、康乐、求知等功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设施的独立单位,包括旅游景区、景点、主题公园、度假区、保护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美术馆等。

第二章特殊保护类旅游区旅游环境及其保护

特殊保护类旅游区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旅游区

掌握三种旅游区的定义、级别分类、管理部门、数量、山东省情况等等方面。

一、特殊保护类旅游区概述

(一)风景名胜区

1.管理部门:建设部

2.分类:国家级、省级

3.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国务院批准公布。《风景名胜区条例》于2006年9月19颁布,并自2006年12月1日执行

4.截至09年底,我国风景名胜区共有687个,国家级208个。

5.山东省共有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泰山、崂山风景区、青州风景区、胶东半岛海滨风景区、博山风景区

(二)自然保护区

1.管理部门:环保部门

2.分类: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

3.截至09年,全国划定自然保护区共2541个(其中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是跨省的)。

2010年2月,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218个。

4.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省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于1956年建立。

5.山东省共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荣成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胶东植物王国”,山东省第一个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即墨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硅化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

类)、山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济宁南四湖自然保护区(省级)有望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管理部门为南四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6.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缓冲区内只可进行科学研究,实验区可以进行科研、教育、参观、旅游等活动。

(三)世界遗产旅游区

1.分类: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九寨沟、大熊猫栖息地、黄龙等)、文化遗产(北京猿人遗址、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明清故宫等)、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双遗之尊、黄山、峨眉山-乐山等)、文化景观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1987年,我国第一批遗产共6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到06年共有33处,至今又增加了8处世界遗产,分别为:

中国南方喀斯特07.6自然遗产云南、贵州、重庆

开平碉楼与村落07.6文化遗产广东

福建土楼08.7文化遗产福建

江西三清山08.7自然遗产江西

山西五台山09.6文化景观山西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10.8文化遗产河南

中国丹霞10.8自然遗产

杭州西湖11.6文化遗产浙江

(四)地质公园

1.管理部门:国土资源部

2.分类:世界级、国家级、省级

3.山东的国家级地质公园:山旺(世界级、-生物化石)熊耳山-抱窦崮(地表喀斯特崮性地貌)黄河三角洲(地质河口地貌)泰山蒙山长岛

省级:马山、徂徕山、乔山、青云山、肥城午山、马陵山、诸城恐龙化石、济南水帘峡、莲青山、邹城沂山、张夏崮山、济南蟠龙山

二、旅游环境保护措施

1.理顺体制,依法保护

2.注重环境保护技术

3.按功能区进行保护

(1)风景名胜区分区:生态保育区、特殊景观区、文化遗产保护区、服务设施区、一般控制区

(2)自然保护区分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

(3)世界遗产旅游区分区:自然遗产类、文化遗产类、自然与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遗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4.加强景观生态设计

第三章自然景观类旅游区旅游规划及其保护

自然景观类旅游区:山地、水域、森林、原野、洞穴

第四章人文景观类旅游区环境及其保护

人文景观类旅游区:古迹遗址类、社区景观类、休闲度假类、建筑景观类、游园类

第五章 旅游区设施环境保护

环境毒理学重点 篇6

2014开放基金项目指南

为了探讨在材料的制备、使用、废弃和循环应用过程中如何降低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轻对环境的压力,消除所产生的污染,从而做到在材料的制备和应用过程中进行绿色过程控制,在材料废弃后得到绿色化的工程治理,从源头开始主动进行环境保护工作。江苏省环境材料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扬州大学)设立了开放基金,面向全省环境材料与环境工程科技工作者进行开放。开放基金的申请和获得资助后的管理按照重点实验室的相关规定执行。实验室制定了2014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指南,供申请者参考。1.环境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绿色医药和农用化学品研究;绿色日用化学品研究;绿色化工生产技术研究;绿色生物材料研究;可降材料的合成与加工技术研究;通用材料的绿色制备技术研究;绿色能源和信息材料的关键制备技术研究。

2.环境检测技术与污染预测研究。污染物及其环境污染过程分析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环境污染产生机制与预警和预防研究。污染物生态效应的产生机制、风险评价;重大环境污染的预测和防备;新型污染源的中远期预测和预防技术研究。

3.环境治理与环境修复技术研究。工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新工艺和新技术研究;固体废弃物处置新技术及资源化研究;生活和生产污水的处理技术机理和工程应用研究;环境工程材料研究(环境处理过程中使用的有害物降解催化材料、环境工程设施及环境污染物吸附材料的应用和机理研究);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被污染水体修复技术研究。4.本继续鼓励在环境快速和在线检测技术和原理的研究方面开展工作。优先资助为重点项目。

本在所申请项目中遴选部分重点项目,资助金额为每项3-4万元。一般项目的单项资助额度为每项1-2万元。本开放总经费为30万元左右。请重点项目申请者要在申请表中选中重点项目栏目。并提出本项目申请重点项目的背景和意义,以及研究成果的显示度(在预期成果中标明发表论文的篇数和影响因子、专利数、获奖等级、应用效益等)。希望申请者在项目的目标设定、人员配置、本单位配套条件以及项目研究内容等方面考虑相对集中力量以便于项目能获得重要成果。

凡江苏省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研究者均可申请。本次开放基金申请方法为校内外研究者联合申请。项目负责人为校外申请者,但申请者必须与扬州大学内的研究者合作申报。本开放基金经费不外拨,通过校内合作者在扬州大学报销。请申请者于2015年1月19日前将申请书电子版发给扬州大学张明老师。(电子邮箱lxyzhangm@yzu.edu.cn)

申请书使用修改过的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申请书。见附件。

江苏省环境材料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

环境毒理学重点 篇7

(1) 手工会计系统中严格的控制制度在信息化环境下逐渐减弱或消失。凭证要客观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 如发现错弊, 凭证会成为追查责任的依据。在信息化环境下, 终端操作者把业务直接输入计算机而没有留下任何凭证。

(2) 手工会计系统所具有的分工功能逐渐被归并。在手工会计系统中, 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 如记录总帐和记录明细帐的职责要分工。在信息系统中, 这些分工逐渐被并入电子数据处理系统中。

(3) 信息系统可以自动授权、批准。在手工会计系统中, 一项经济业务都要经过相关的人员签名 (或盖章) , 但在先进的企业资源计划 (ERP) 系统, 直接由电子数据处理功能取得授权、批准。

(4) 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容易丢失、被盗窃和被篡改。在手工会计系统中, 由于各项经济业务以书面记录, 如果控制适当, 不易丢失或被复制, 即使舞弊人员篡改帐表单证也会留下痕迹。但在信息系统中, 各项经济业务存储于磁介质, 是肉眼不可见的, 而且这些磁介质在受热、受潮或强电磁场下都会损坏。因此, 存储于磁介质的信息有较大的灭失风险。

(5) 磁介质的信息缺乏证明力。在手工会计系统中, 信息被记录于凭证、账簿, 以纸作为载体, 如果改动会留下痕迹。在信息系统中, 主要以磁盘、磁带等作为信息载体, 如前所述, 对磁介质的数据和程序修改可不留痕迹, 被复制后的数据很难区分正副本, 如果仅依靠磁介质载体, 可能造成责任不清、真伪难辨, 使审计证据缺乏法律效力。

(6) 数据与责任高度集中。在手工会计系统中, 许多资料被分散保存, 未经授权人员很难浏览所有数据。但在信息环境下, 大部分经营数据集中于电子数据处理部门, 如果缺乏适当的控制, 未经授权人员可能通过外部指令、甚至远程入侵系统, 机密数据很可能被非法复制或篡改。

数据高度集中的主要风险是责任高度集中。在信息环境下, 原始数据一经输入计算机, 就由计算机按程序指令自动处理, 主要责任都高度集中于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7) 差错反复发生。在手工会计系统中, 数据处理由多个人完成, 一个部门或人员的差错大部分可以在下一个环节被发现并改正。在信息系统中, 在某个环节发生错误很可能在短时间内使得相应的文件、账簿乃至整个系统的信息失真。如果是应用程序产生错误, 计算机会反复产生错误结果。

(8) 信息系统没有留下充分的审计线索。在信息化环境下, 各类数据文件都存储在磁介质中, 设计者如果没有考虑审计的需要, 在系统中设置跟踪程序的话, 很难留下有价值的审计线索, 加大审计难度。

2 系统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

2.1 测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风险

内部控制与企业的风险策略紧密联系, 促成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通过内部审计视角, 对经营中不断变化的风险因素进行观察, 对管理的缺陷或失败进行快速报告, 促使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做出快速反应, 及时防范和纠正不正当行为, 使内部审计有机地融入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过程中, 发挥内部审计在管理中的作用, 促进企业提高管理风险能力。

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主要指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能够识别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风险并建立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审计任务是评价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发现可能存在的漏洞, 分析这些漏洞风险, 提出审计建议。重点包括:可能引发风险的因素, 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后果, 管理风险的能力, 管理风险的具体方法及效果。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使用风险分析工具。风险分析为评价内部控制提供一个量化的分析工具, 计算公式是:一定期间的风险损失额=平均风险损失×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评估不仅重视与内部控制系统直接相关的因素, 还重视环境因素, 审计人员不仅依据实质性测试结果, 还应该观察其审计环境形成审计结论。因此审计师在执行测试时, 除了财务数据分析, 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与战略、长期发展目标、服务与市场、经营渠道、主要客户、使用材料以及竞争环境等进行研究。

2.2 测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

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 从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方面评价信息系统有关控制的健全和有效性。一般控制是对系统构成要素及数据处理环境的控制, 包括组织控制、硬件和软件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开发与维护控制等, 是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和处理的前提。应用控制对具体功能模块及业务数据处理过程各环节的控制, 包括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

评价一般控制, 主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 包括经济性质和经营类型、经营理念、组织文化、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及员工胜任能力、人力资源政策及其执行等要素。审计重点关注:信息系统的内容及管理权限的集中程度、管理行为守则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管理层对逾越既定控制程序的态度、组织文化、员工操作熟练程度、系统重要岗位人员的权责及其胜任能力等等。

评价应用控制, 主要评价既有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有效性, 控制活动主要包括所有经营活动应有适当的授权、不相容职务应当分离、有效控制凭证和记录的真实性、资产和记录的接近限制、独立业务审核等。内部审计审查重点为:控制活动建立的适当性、对风险的识别和处理、对管理目标实现的作用、执行的有效性。

2.3 测评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1) 数据通讯的控制测试。数据通讯控制的总目标是数据通道的安全与完整, 是防止和纠正设备的失灵、数据丢失或失真、来自Internet及内部的非法存取。为了达到上述目标, 审计人员可执行的测试有:抽取一组数据进行传输, 传输结果与原文件进行比较, 检查数据失真的可能性;检查有关的数据通讯记录, 证实数据接收是否正确有序;用非授权的请求测试通讯回叫技术的运行情况;检查密钥管理和口令控制程序, 确认口令文件是否加密、密钥是否安全;发送测试信息测试加密过程, 检查信息通道上不同点上的信息;检查防火墙是否控制有效。

(2) 硬件系统的控制测试。审计目标是评价硬件控制的适当性与有效性。测试的重点包括:实体安全、火灾报警防护系统、使用记录、后备系统、操作规程、容灾计划等。审计人员应检查实物安全控制措施是否适当、是否适当记录与定期分析故障, 容灾计划是否适当, 硬件接触是否授权, 硬件资料归档是否完整等。

(3) 软件系统的控制测试。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最主要的是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会计应用软件。硬件测试目标是防止硬件失灵、黑客、病毒、超级用户的破坏等, 保障系统正常运行。软件测试主要有检查软件产品是否正版, 防治病毒措施是否适当, 系统接触控制是否严格, 软件和数据的备份是否恰当, 系统操作权限划分是否合适等等。

(4) 数据资源的控制测试。数据控制目标包括两方面:一是数据备份, 为恢复被丢失、损坏或被干扰的数据, 系统应有足够备份;二是未经授权的个人不能存取数据库。审计测试应检查系统的备份和安全措施是否得当有效。根据系统的授权表, 检查存取控制的有效性。

(5) 系统安全产品的测试。随着网络系统安全的日益重要, 各种网络安全的软硬件产品应运而生, 如VPN、防火墙、身份认证产品、CA产品等等。审计人员应对这些产品是否有效进行测试与评价。例如, 检查安全产品是否经过认证机构或公安部部门的认证, 产品的销售商是否具有销售许可证, 产品的安全保护功能是否发挥作用等。

3 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的难点

难点之一:如何确定评价标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指出, 评价控制需要遵循适当的标准。审计师首先应查明管理层制定的、用于衡量绩效的标准是否适当。如果认为已有标准不合适, 内部审计师应向管理层报告, 并与管理层合作制订适当的评价标准或者可以基于组织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

难点之二:如何寻找审计线索。手工系统的审计线索主要是纸质凭证、账簿和报表等, 肉眼可见。但在信息化环境下, 由于引入计算工具、磁存储和网络技术, 导致审计线索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机内的日志文件又可删除, 保存在磁盘的会计数据加以修改或删除都可以不留痕迹, 这些都削弱了审计线索, 减少审计过程中发现错误的机会。

为适应信息化的要求, 审计必须改进和创新审计程序。首先, 改进审计信息的收集方法, 如在设计信息系统时, 应嵌入审计信息收集程序和审计模块,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专业审计软件, 从信息系统中获取审计任务所要求的信息。其次, 改进和创新审计程序。应用并行模拟审计技术和分析性复核程序查找审计线索和证据。

难点之三:如何降低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在信息环境下, 首先是由于机器故障、操作失误、程序处理和网络传输故障、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等存在的可能性, 使得内部审计固有风险的变数增加。其次是控制风险复杂化。再次, 检查风险复杂化。

降低审计风险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降低固有风险。首先, 加强信息环境下的网络安全, 确保信息的真实完整。通过配置可靠的硬件设备, 采用先进的加密算法, 建立安全性高的局域网, 确保信息安全, 降低会计和业务数据被盗用、篡改和丢失的可能性。其次, 完善系统设计, 留下清晰的审计线索。

(2) 降低控制风险。首先, 完善内部控制, 通过操作员职责分离、授权, 要求用户定期修改自己的密码, 通过软件设计分若干功能模块设置不同责任中心 (岗位) 。其次, 依靠先进的网络和软硬件平台减少数据异常。再次, 加强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合作, 保障电子支付安全。

(3) 降低检查风险。面对新的审计环境, 审计人员应掌握相关信息技术, 学会利用计算机和优良的审计软件, 采用更有效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 降低检查风险。

难点之四:如何评价系统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是审计对事实的客观反映, 主要从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方面着手, 评价被审单位内控的有效性, 需遵循以下原则:

(1) 不拘泥格式, 承前启后。评价结果要与前期的审计评价和外部审计评价相结合, 不能出现相互抵触和矛盾的结论。

(2) 要避轻就重, 客观反映。内控制度没有标准, 在评价内控制度时, 实是事求, 多提有建设性建议, 披露审计发现的问题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理据充分。

环境毒理学重点 篇8

关键词:新疆;煤田;地质;资源分布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资源供应地。新疆于我国的西北部边疆,面积百万平方公里,地域辽阔,煤炭资源极其丰富,含煤面积达12万多平方公里,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根据2011年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矿建设大力发展西部,特别是新疆自治区。同时,2011年6月26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也将大力促进新疆自治区煤炭产业的发展。因此,进一步了解新疆煤田地质以及资源分布特点,对促进新疆自治区煤炭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新疆煤质特点

1.1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区内各煤层物理性质变化不大,颜色黑色,层状、块状结构,条带状、线理状结构,少数为致密块状。各煤层煤岩组分均以亮煤、暗煤为主,丝炭次之,镜煤少量。区内各煤层的变质程度中等,镜质组最大反射率介于0.5972%―0.6770%,属-烟煤变质阶段,即属气煤变质阶段。 煤层受(区域)变质作用影响,区内煤变质阶段属―变质阶段,区内煤的变质程度随埋深加大而增高。物理性质看1号煤为油脂光泽,3、5号煤为沥青光泽,9号煤为玻璃光泽,随深度增加光泽由弱到强。 反射率1号煤平均为0.634%,3号煤平均为0.6456%,5号煤平均为0.6477%,9号煤平均为0.6554%。随深度增加反射率增高。矿区内煤层的有发热量较高、挥发分高、化学反应性较强、弱结渣性等优点,灰分、硫分经洗选后均可适用于固定矿床煤气发生炉气化。根据液化用煤要求,矿区各可采煤层挥发分高,平均 > 35%,灰分经1.4比重液洗选后可降到10%左右,氢含量均<5%,碳含量 <70%,但经洗选后碳含量接近80%,所以该区煤适于间接液化的原料用煤。炼焦用煤,矿区各可采煤层均为气煤牌号,可适用炼焦配煤,但由于区内煤灰分及硫分较高,在洗选后会大大降低可作炼焦配煤。

1.2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能。根据《煤炭质量分级》(GB/T15224.2-2004)《煤炭行业标准分级》(MT/T 850-2000)和上所述各煤层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能等综合评价分析:1煤层为特低水分、中灰、高挥发分、中硫、低磷、高热值煤、中强粘结煤,属煤质变化小的煤层;3煤层为特低水分、低灰、高挥发分、中硫、低磷、特高热值煤、强粘结煤,属煤质较稳定的煤层;5煤层为特低水分、中灰、中高挥发分、中高硫、低磷、高热值煤、中粘结煤,属煤质较稳定的煤层;9煤层为特低水分、中灰、高挥发分、中高硫、低磷、特高热值煤、强粘结煤,属煤质变化小的煤层。

2.新疆自治区煤田地质特点

2.1厚煤层多。在其坳陷或断陷内形成的白彦花群,不仅煤层多而厚,而且分布广泛,这些含煤盆地的分布,随弧型构造的变移而变移,由东向西,呈现出以多字型规律排列的特点。其含煤性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变差的特征。

2.2总量多。每个煤田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煤层地质是不一样的,还有不一样的煤层的品种。每个煤层矿区拥有的煤层的储量也是不一样的。煤矿是我们国家的不可再生的资源,所以我们一定要采取合理的开采的方法。现在煤矿的主要分布在一些高岭地带还有就是分布在一些高原的地方,所含有的矿物质就是黄铁矿、油页岩、煤层气、稀有元素、风化煤和泥炭。等等。这些稀有的资源经历过数百年甚至是数十年的演变,分布在岩层中的断言里面或者是岩层的其他的位置。在陕西、甘肃这些地区中一般煤田都是大型的地陷里面,但是像四川就是一些盆地等等。煤田的演化主要的地理位置就是南方要比北方的煤田质量好,锡盟北部新华夏这些地区煤田的质量是最差的。

3.煤田资源分布特点

3.1区域内煤层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其煤田的分布具有煤层面积大,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全区共118.3万平方公里,现已查明含煤面积为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0%。新疆自治区全区101个旗县市区中,有67个旗县储有煤炭资源,探明储量占全国的22%。75%的资源储量集中分布于鄂尔多斯市的东胜煤田和准格尔煤田、锡林郭勒盟的胜利煤田和白音华煤田、呼伦贝尔市的陈巴虎煤田、通辽市的霍林河煤田。其中东胜煤田的储量736亿吨,准格尔煤田储量253亿吨,锡林郭勒胜利煤田的储量214亿吨,呼伦贝尔煤田的储量215亿吨。目前,新疆共有各类煤矿1228处,其中,国有重点煤矿67处,地方国有煤矿96处,乡镇集体煤矿1065处。形成了乌达、海勃湾、包头、平庄、大雁、扎赉诺尔、霍林河、伊敏、准格尔、神东等10个国有重点煤炭生产矿区以及胜利、白音花、宝日希勒、万利等4个国家重点建设矿区。

3.2煤种分区差异显著。

我们国家的自治区的煤田是最好的,因为他不仅分布范围很广而且他的种类丰富质量也是最好的。但是他自己本身进行对比我们就可以发现自治区内部分东西两个方向的煤田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他们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的,西部要比东部的煤田的质量好,而且数量也是比较多的。本集中产于鄂尔多斯几贺兰山北段及阴山中段,含煤面积占全区的七分之一,数量则占全区的55%左右。二连与海拉尔含煤盆地等广大地域均为褐煤或低变质程度煤类,褐煤资源储量占总储量的43.74%,预测褐煤总量亦在13.92%左右。

4.结语

随着我国能源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刺激了煤炭工业的发展,新疆自治区作为我国煤炭资源大区、产量大区和输出大区,其在煤炭方面的许多优点,本文主要分析了新疆自治区煤田地质状况及其资源分布的特点,从区域、矿区地质特质、煤层结构,埋深等特征及煤质化验结果等对横山堡煤田煤类、煤质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促进新疆自治区煤炭的开发和利用,使我们国家的煤炭事业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赵强.新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 煤炭,2011(02) .

[2]高江. 新疆煤炭储量探讨研究[J]. 煤炭工程, 2012,(03) .

[3]黄蒙. 新疆煤炭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J]. 经济研究, 2013,(06) .

[4]杨进朝, 李华. 济源市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J].矿产保护与利用, 2008, 6(3):39- 43.

[5]施伟忠, 方红. 湖北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J].湖北地矿, 2003, 17(3):22- 24

[6]汤中立,李小虎,焦建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5,27,(2).

[7]孙君.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3,(10).

上一篇:写教师节的作文600字下一篇:大班科学教案《燃烧的蜡烛》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