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选课环境保护概论重点(精选2篇)
校选课环境保护概论重点 篇1
1、“温室效应”可导致地球变暖,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引发更多的自然灾害,使生态环境恶化。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污染物是()
A .氮氧化物、臭氧
B .二氧化碳、甲烷.C .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D .氯氟烃、臭氧
2、高空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绝大部分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人类排放的哪类污染物是导致臭氧层破坏、耗损的主要物质?()
A .氯氟烃.B .硫氧化物
C .氮氧化物
D .烟尘
3、人类目前面临哪些主要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荒漠化、水资源问题、酸雨、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硫酸型烟雾、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全球行动等。
4、世界环境日(6月5日)
5、环境概念: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6、环境的分类
1)空间规模 居室环境 聚落环境 区域环境 地球环境 宇宙环境
2)环境介质大气环境 水体环境 土壤环境 社会环境
3)按要素划分: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7、环境问题的概念
定义:是指由于自然作用或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8、环境问题的分类*
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类环境问题)产生原因:自然界固有的不平衡性
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类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 产生原因:人类活动
9、二十世纪50年代前后“八大公害”事件
10、当今的环境问题
① 局部污染日益严重
② 全球气候变暖
③ 酸沉降
④ 臭氧层破坏
⑤ 自然资源耗竭
⑥ 生物多样性被损害
⑦ 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11、生态系统
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化,达到动态平衡,形成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12、生态系统的组成13、非生命物质: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矿物质等
14、食物链(网)和营养级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称为食物链,分捕食链、寄生链、腐生链。
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食物网。
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15、生态系统的功能
① 能量流动2物质循环3信息联系
16、能量流动
特点:
(1)单向流动
(2)逐级递减,传输效率约为10%
1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1.营养信息
通过营养交换的形式,把信息从一个种群传递给另一个种群,或从一个个体传递给另一个个体。
2.化学信息
生物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或某个生长发育阶段,分泌出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这些分泌物对生物不是提供营养,而是在生物的个体或种群之间起着某种信息的传递作用,此种物质即成为化学信息素。
18、生态平衡概念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也就是说,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19、土地具有位置固定、面积有限和不可代替的特点;无土栽培植物的出现使得不可替代这个概念有所变化。实行集约经营,不断提高土地质量,就可以改善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
20、森林的重要性
a.森林生态系统是碳的主要吸收者之一
b.森林是木材的生产基地,又是林副产品和森林化工原料的生产基地。
c.森林是人类的绿色屏障和绿色宝库
d.森林生态系统可以净化环境
21、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地区的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2、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能源五大生态危机,均与生物多样性锐减有关
23、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各种各样的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24、生物多样性是概括性的术语,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
25、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景观的基本要素可以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类型。
26、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常常是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有关,即与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有密切关系,如能量固定、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吸收和分解污染物质,以及维持物种关系等,往往未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被消费,但远远超过其直接价值。
27、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原因与保护
消失原因:栖息地的改变、丧失和破碎化;生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环境污染;农林业品种的单一化;外来物种的入侵
28、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沿用的濒危物种等级系统主要包含了5个等级:灭绝种;濒危种;易危种; 稀有种;未定种
29、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引种
30、大气结构:地球→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电离层
31、大气污染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1SO)作出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污染范围上大气污染可分为四类:
1、局部地区(个体行为)
2、区域性(区域行为)
3、广域性(大区域行为,如酸雨)
4、全球性(跨越国界,如温室效应)
32、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未发生性质改变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和大气原有组分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的新的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以石油为能源,排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学反应,参与光化学反应的一次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称为光化学烟雾,也称洛杉矶型烟雾。
以煤为原料,大气中的烟尘、SO2,与水蒸气混合并发生化学反应所生成的烟雾,称为硫酸烟雾,也称伦敦型烟雾。
33、大气污染的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说:“空气污染已成为全世界城市居民生活中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
大气污染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对人的伤害
2、危害生物生存和发育
3、物体腐蚀
4、粉尘危害
5、对全球大气环境的影响
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34、酸雨:pH值低于5.6的降水。
温室效应:地球大气中存在一些微量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甲烷、氟利昂等,它们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通过,同时吸收地面和空气放出的长波辐射(红外线),从而造成近地层增温。我们称这些微量气体为温室气体,它们的增温作用为温室效应。
臭氧空洞:由于地面向大气排放氯氟烃化合物过多,导致平流层里局部臭氧层浓度降低,我们称此低浓度臭氧区为“臭氧空洞”
35、温度层结和逆温
大气的温度层结是指大气的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直接影响着大气的稳定程度。常用作大气湍流状况的指标,从而判断污染物的扩散情况。
近地层实际大气的情况复杂,温度层结有下述三种情况: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高度增加,气温保持不变;
(3)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其温度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的相反。这种现象称为温度逆增,简称逆温。出现逆温的气层叫逆温层。
逆温层的出现将阻止气团的上升运动,使逆温层以下的污染物不能穿过逆温层,只能在其下方扩散,因此可能造成高浓度污染。如伦敦烟雾事件、洛山矶烟雾事件等
36、水体概念: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江河、湖泊、水库、沼泽、冰川和海洋等。水体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水之外还包括悬浮物质、溶解物质、水生生物及底泥等。
37、水体污染概念: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天然水体,其含量超过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水 体的使用价值和功能的现象。
38、热污染
天然水体接受“热流出物”而使水温升高的现象叫热污染。火力发电厂、核电站的冷却水、炼钢、炼油产生的冷却水是主要来源。
影响:1)降低了水中溶解氧的含量。2)水温升高后,水体生化反应速度加快,可使某些化合物的毒性提高。3)破坏了水生生态平衡,加速细菌繁殖,限制鱼类繁殖,使鱼死亡等(助长水草)。
39、水体富营养化定义:水中N、P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DO下降,使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
40、水华(water blooms):是淡水中的一种生态现象,是由藻类引起的,如蓝藻(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藻等,也就是水的富营养化。“水华”发生时,水一股呈蓝色或绿色。
41、土壤孔隙的作用:①调节水、气、热②净化污染物质(通过过滤截留、物 理化学吸附、化学分解、微生物降解)
42、我国在人口剧增和农业低投入双重作用下,土地退化和生态平衡失调问题尤为突出,主要形式如下: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土壤退化,水土污染
43、土壤背景值: 理论上是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的组成和含量。(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
44、土壤自净: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降低其浓度或改变其形态,从而消除污染物毒性的现象。
45、环境容量:在一定条件下环境对污染物最大容纳量
46、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47、土壤污染:进入土壤中的有害、有毒物质超出土壤的自净能力,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48、根据土壤环境质量的功能和保护目的,将我国土壤划分为三类: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它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保持自然背景值;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地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49、重金属元素对土壤的污染特点:不移动、不微生物分解, 通过食物链积累。
50、土壤污染的危害:造成减产、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导致食物品质下降;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导致其他环境(大气、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51、土壤污染的特点:隐蔽性和滞后性: 累积性:不可逆转性:土壤污染治理难度大:
52、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产生的,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和地点不再需要而丢弃的固体、半固体和泥状物质。
53、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危害:侵占土地;污染土地;污染水体;污染大气 ;影响环境卫生
54、固体废物的控制措施: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55、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
答:固体废物处理:将固体废物转化为适于运输、贮存、利用和处置的过程或操作,即采取防污措施后将其排放于允许的环境中,或暂存于特定的设施中等待无害化的最终处置。(固体废物处置:是将无法回收利用且不打算回收的固体废物长期地保留在环境中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解决固体废物最终归宿的手段,故也称最终处置。
56、垃圾填埋场的环境影响包括多个方面。运行中的填埋场,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 ①填埋场渗滤液泄露或处理不当对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污染;
②填埋场产生气体排放对大气的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危害以及可能发生的爆炸对公众安全的威胁;
③填埋场的存在对周围景观的不利影响;
④填埋场作业及垃圾堆体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如造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⑤填埋机械噪声对公众的影响;)
⑥填埋场孳生的害虫、昆虫、龋齿动物以及在填埋场觅食的鸟类和其它动物可能传播疾病; ⑦填埋垃圾中的塑料袋、纸张以及尘土等在未来得及覆土压实情况下可能飘出场外,造成环境污染和景观破坏
⑧流经填埋场区的地表径流可能受到污染。
57、噪声的污染特性:没有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不积累、不持久,传播的距离也有限;声源分散,而且一旦声源停止发声,噪声也就消失;噪声的危害是间接的慢性的58、城市热岛效应或称热岛现象,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59、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几种因素:
一、城市建筑物和铺砌水泥地面的道路多半导热性好,受热传热快。高楼林立,绿地锐减,也是造成气候岛的原因。
二、人口高度密集、工业集中,固定热源及流动热源大量释放城市废热。
三、高耸入云的建筑物造成近地表风速小且通风不良。
四、人类活动释放的废气排入大气,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气组成,使其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及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力增强。
60、光污染的分类: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可见光污染、红外光污染和紫外光污
染)
61、自然保护区的概念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62、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1)自然保护区能提供生态系统天然“本底”
(2)自然保护区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物种及群体的天然储存库
(3)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4)自然保护区是活的自然博物馆
(5)自然保护区中可划出一定的区域开展旅游活动
(6)自然保护区有助于改善环境,保持地区生态平衡
63、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科学研究工作
64、清洁生产特点(1)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把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从根本广解决污染问题。(2)采用使资源能源最大限度转化为产品而污染物最小化的新工艺,替代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工艺。(3)采用无污染、少污染、低噪声、节约资源能源的新型装备,更新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老设备。(4)采用无毒无害、低毒低害原料,替代剧毒有害原料。
5)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新产品等。
64、可持续性发展下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发展的需求”。
65、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公平性原则(2)持续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
66、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2)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3)可持续发展谋求的是社会的全面进步
67、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68、环境标准定义:环境标准是标准中一类,它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例如: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所做的规定。
69、环境质量评价是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方法,确定、说明和预测一定区域范围内人类活动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与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筒而言之,环境质量评价就是对环境素质优劣的定量评述。这种定量评述往往以国家规定的环境标准或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本底值作为依据,将环境素质的优劣转化为定量的可比数值,最终以标明环境受污染的程度。
70、环境质量回顾评价是指对区域过去一定历史时期的环境质量.根据历史资料进行回顾性的评价。通过回顾评价可以揭示出区域环境污染的发展变化过程。
跨校选课网络教学的实践探索论文 篇2
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以文字印刷为主的函授教育到广播电视教育再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教育,网络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施教学的有效手段。卫星和Internet是开展网络教育的两个基本平台,如何把这两个平台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互联互通,开展高校间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共享教学资源是网络教育的一个新的研究应用领域。探索基于卫星和Internet网络教育的优化解决方案,实现跨校名师授课的直播与交互,探索异地联合办学的新型网络教育模式,为我国的网络教育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网络教育提供一个宽带数字化多媒体网络平台和联合办学的营运模式,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卫星和Internet是开展网络教育的两个基本平台,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将形成一个高速的网络教学环境,它由卫星、卫星地面服务站、教育服务中心、教育教学站和Internet五大部分组成,其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一、基于卫星和Internet的网络教育系统
1.卫星
卫星是实施远距离通信的有效手段。VSAT(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甚小口径终端)是卫星系统中易于安装的智能化微型地面站,用于客户端接受卫星信号,并与用户计算机设备直接通信。在跨校选课的网络教育中,我们通过第三方租用了亚洲卫星通信有限公司的“亚洲3号”(Asiasat3)卫星,它带有54Mbps频道带宽的Ku波段转发器,采用先进的星上补偿技术,把上传的讲课内容广播覆盖到教学服务站(用户)。
2.卫星地面服务站
卫星地面服务站的核心是网络操作中心(Net work Operation Center,简称NOC),NOC采用美国休斯公司的Direc PC卫星通讯技术,提供到卫星的上行传输和用户接口。NOC网络管理系统对整个网络进行日常的行政管理、监视网络运行状态和对不同客户的帐户及记费进行管理。客户的各种信息通过专线(DDN)或者Internet上传到NOC,然后由相应的服务器推送上星。
3.教育服务中心
教育服务中心是负责提供丰富的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学校或机构。教育服务中心教师端由音视频设备、播课服务器、地面专线设备等将实时摄录的授课音视频信息经压缩(MPEF-4或H.263格式)后,通过宽带专线把实时多媒体流发送到卫星上行站,同时回传一些控制信息,利用Ku波段卫星调制编码转成卫星信号上传至卫星,卫星广播到最终用户(教学服务站)。同时,教育服务中心提供基于Web的教学平台。
4.教学服务站
教学服务站是卫星实时授课的用户端。用户端需
安装一套VSAT终端设备:包括一个75厘米的向南安装的Ku天线,一台用于卫星信号接收的、带有一块标准的Direc PC卡的计算机。此计算机通过电话线或专线上传呼叫信息,通过卫星天线和Direc PC接受卫星广播的内容,形成天地回路,在一间具有投影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室里,学生就可以同步学习高品质的卫星直播课程。
5.Internet
学生通过Internet访问教育服务中心提供的 Web教学平台,浏览多媒体Web课件,通过BBS、Email等与老师交流,并能从Internet获取有关课程学习的资料。
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个系统包含两个教学子系统:卫星宽带视频教学子系统,教学网站子系统。卫星宽带视频教学子系统利用卫星的宽带广播功能和互联网的双向通信功能,实现了教师实时授课的视频广播和师生间的语音交互。该系统包含两种信息流,一是教学直播视频信息流,二是语音交互信息流,可以实现学生实时提问和教师现场解答。教学网站子系统借助Internet为学生提供不间断的非实时教学服务。学生通过Internet访问被选课学校构建的基于 Web的学习的平台,实现在线辅导、课件浏览、智能答疑、作业提交、资源库检索和点播请求等学习活动。
二、跨校选课网络教学的应用模式
1.教学组织
在项目实施中,我们选择了西南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计箅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的几门课程,课程卫星直播学时确定为30~45,并开通相应课程的Web教学平台。我们在相应专业和年级,采取自愿报名、按课程学分收取一定学习费用,组织学生的网络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完成各个教学环节并参加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将发给西南师范大学单科结业证书,我院承认所修课程的成绩和学分,并记入学籍。
2。教学模式
在基于卫星和Internet的网络教学中,我们采取的教学方式为: “纸介教材+卫星直播课程导学+多媒体课件学习+教师网上值机笞疑十网上提交作业十本地教师辅导+网上模拟自测+集中考试”的模式。几个主要教学环节是:
(1)实时授课:西南师范大学的教师按课表授课,通过卫星系统向我院实时直播,学生在多媒体投影教室听课,可与教师进行实时语音交流。
(2)线上学习:西南师范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基于Web的网络教学平台,向我院参加跨校选课的学生开通相应课程的多媒体网络课件,学生可通过计算机点播课件自主预习、学习和复习。
(3)教师值机:每门课每周提供4个学时的教师值机时间,学生通过Internet与任课教师在线交流,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4)电子邮件:学生可将疑难问题通过电子邮件发往授课教师信箱,教师以同样的方式回答问题。
(5)学生作业:每章(单元)布置一次作业,一门课程共3-5次,学生完成作业后由网上提交,由授课教师批改。
(6)辅导教师:由我院为每门课选派辅导教师,对学生学习提供答疑、批改平时作业等。
(7)“入网”交互:教学期间,任课教师来我院与学生见面,面对面交流、提问、答疑,教师与学生实现了零距离,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集中考试:课程考核除平时的卫星直播听课考勤、作业提交记载、点击课件次数记载等外,在我院组织集中考试,由西南师范大学统一阅卷。
三、教学效果
(1)由于采用卫星直播教学,教师讲课视频、音频、PPT同步传输,画面流畅无失真,音质清晰,学生听课具有身临其境的实地教学效果。
(2)在课程直播过程中,可同时录制讲课过程,或课后通过卫星投递,教学站通过卫星接收设备下载到校园内局域网服务器,课后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点播进行补课、复习。
(3)网络课件提供了灵活方便的现代学习方法,学生可任意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不限次数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反复点播课件进行学习,完全可以不受讲课进度和时间地点的限制,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学习得到充分地体现。
(4)教育服务中心网站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多种同步和异步的交流途径,如答疑板、卫星直播在线语音交流、聊天室、论坛、电子邮件等,方便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达到充分沟通。
(5)授课教师渊博的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名师名课”的风采,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6)通过卫星及Internet远程教学,我院学生基本掌握了所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考核合格率达 95%以上。
四、总结与探索
(1)网络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研究表明,单纯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主导型”教学模式或单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主体型”教学模式均有失偏颇。本项目中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以卫星视频教学实现“教师主导”,以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学实现“学生自主”。这样,既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又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创造性素养的培养。
(2)利用卫星和Internet开展网络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远程教育,它通过前述的教学模式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多媒体网络教育系统。卫星播课中音视频传输速度、图像声音的再现质量、电子板书的清晰程度都令人满意,而且视频、音频和PPT三种效果同步进行,调动了学生的各个器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主讲教师与学生见面,面对面交流及其辅导教师的参与,将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出两种教育方式的优势。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利用卫星和Internet开展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能够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共享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能够促进不同类型(文、理、工、师、农、医等)的学校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高校的教育资源。
(5)利用卫星和Internet,依托重点高校的网络环境、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理念开展高校间的网络教育,对西部地区的一般普通高校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扶贫”,使其逐步摆脱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的局面,推进学校的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6)通过项目的研究,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远程教育运作模式,积累和总结出了一套可行的适应资源共享、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管理办法。
(7)存在的问题
①卫星直播教学,尽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学生还是感到没有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教师没有姿体语言,仍感觉不太适应。这是心理认知、人机工程、技术平台等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②学生在开始听直播课时,兴趣很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坚持不住了,需要毅力和恒心,学生的自律问题和形成性考核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③现有的教材、教法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趋势,适应网络化远程教学的特点,让传统的教学资源与,IT技术更好地进行整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④跨校选课的教学管理模式还需进一步探讨,比如:多校选课的网上预约方式、开课年级选择、课程学习收费标准、利益分配、教学环节的实施强化、课程考核形成性考核办法、学生参与的鼓励措施、课件开发、师生交流等。
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的网络教育构建在卫星宽带网络和Internet之上,通过基于卫星直播课程和高速 Internet浏览相结合的远程教学,实现了身处异地的学生接受同一教师的实时授课和学习指导,真正做到了把名校、名师、名课堂搬到了异地课堂。利用卫星和Internet开展高校间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的网络教育,发挥了网络教育的特点,各地合作学校可以摆脱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的局面,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推进学校的发展。这将有助于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学明等.远程教育系统及其实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2]于斌,孙斌.“三网合一”开展远程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1,(8):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