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选课

2024-11-30

走班选课(共6篇)

走班选课 篇1

越来越多的学校实行分层、选课、走班的教学改革,取消了传统意义的班级、班主任,取而代之的是学科教室、导师或者职业规划师。课堂形态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原来学生在固定的教室等待不同的老师,现在教师在学科教室里等待学生;原来一个班级一张课表,现在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课表: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与学业水平,选择不同的科目、不同层级的课程。一个学生可能在上一节课和一些同学在一起聆听语文王老师的诗歌欣赏课,但下一节课又和另一拨同学上张老师的数学Ⅱ,再下一节甚至和不同年级的同学在一起上话剧课,即便是自习课也会在不同的教室里穿梭。这样一来,一个学生每天会在不同的教室上课、自习,结识不同的同学,接触不同的观点,交流不同的想法。这种改革为学生自主规划提供了机会、自我发展提供了空间、自我成长搭建了舞台,不仅激发了学生为自己负责、自我管理的意识,而且为社会培养了敢于担当的现代公民。

选课走班是对传统教学形态的颠覆性变革,在实施过程中就会面临一些新的挑战。这些挑战需要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策略,形成选课走班制下的教育教学新常态。

搭建平台,在互动中产生新的集体

选课走班为学生结识同学、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创造了很广阔的空间,但如果班级的形态发生了改变,而课堂教学还是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缺少生生交流,缺少小组合作,缺少互帮互助,缺少团队建设,那么一下课就各自解散,虽然在一起上课多年也互不认识,也结交不了多少朋友。在运动会上,我为谁呐喊,为谁喝彩?其实,我们可以这样做。

1. 树立教学班级的集体意识,从相互认识开始

虽然不同的学生课表不同,学习的步调不完全一致,但他们来到学科教室进行相同课程的学习,就组成了一个团队,形成了一个集体。学科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很快相互认识,在相互熟悉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比如通过相互介绍来认识同学。开学第一节课学生相互介绍,并把印象最深刻的同学名字默写出来,默写的名字越多,过程性评价分就越高。这样,在聆听其他同学自我介绍时,都非常认真并自觉做笔记;甚至在一个年级可以发起识人大赛的活动,把全年级同学的照片张贴出来,看谁认识的多,这样促进整个年级同学形成一个大的集体。

通过发作业本来认识同学。上课前不同的同学轮流来分发作业本,在喊他同学的名字的时候,不仅自己认识了其同学,而且还让其他同学相互熟悉。

通过考勤来认识同学。上课铃响后,如果有缺席的同学,让大家说出还没进教室同学的名字,并给发现者以加分奖励,从而加速相互认识。

通过老师点名来认识同学。请同学起来回答问题,需要点该生的名字,等等。

2. 共同的经历,产生共同的情感

情感是在相处过程中产生的。课堂教学需要设计一些令人难忘的活动,让学生产生共同的记忆,产生共同的情感。比如课堂小组讨论、小组竞答比赛、小组共同完成一份作业、研究性学习组建研究团队、外出社会实践活动新团体建设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温暖。另外,把同学们在教室共同学习的场景拍照,或者在学科结业时全体同学合影,并打印出照片张贴在学科教室或每人一份合影照,形成更加强烈的集体意识。

3.评选优秀,激发团队意识

有人说通过比较能激发集体意识,从而产生归属感。一个老师带几个班级,可以用一个班级的学习情况来激励其他班级。比如小测验后通告兄弟班级的成绩,指出我们的优点与不足;表扬兄弟班级作业认真的同学;展览不同教学班、不同学习小组的优秀作业,等等。把集体的差异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激发团体意识,产生归属感。

发现那棵树,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选课走班的课程模式下,那些自主意识强的学生比较适应这种“没有约束”的跑道,他们目标很明确,意志力也很坚定,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快速奔跑,无论学业还是社团活动都表现得很突出,成为同龄中的佼佼者。但是那些自主意识不太强的学生,尤其是过去一直靠老师、家长管教长大的孩子,一进入什么都要自己做主的“宽松的环境”,就会不太适应,这时,如果教育没及时跟进就极容易出现两级分化。其实每一个暂时落后的孩子都是一个待点燃的火把,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周期,我们需要采取新策略来发现那棵树。

1.帮助人也需要策略

学业发展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领域。过去有行政班级的时候,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往往在课外时间给他们补课“开小灶”,在后行政班时代很多老师抱怨找学生来补课就很困难了,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其实,如果还是按照老办法找学生来辅导,而不是学生自觉来找老师寻求帮助,里面本身可能就有问题。

帮助学生寻找目标,制定规划是选课走班新形势下最重要的“补课”形式。学生选择什么、怎么选择,应该发自孩子的内心,但一部分孩子确实一脸茫然,无从下手,这时特别需要老师的辅导帮助。在初始年级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建立起与学生的信任关系,在坦诚相待中一起寻找人生规划、制定学习目标、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课后具体哪一道题不会做、哪一点知识没有弄懂,一般可以采取组织的形式加以解决,按照有差别的原则3—4位同学一个小组,学得差的负责提问,学得好的负责答疑,在没有老师的直接干预下他们的学习活动显得那么自然。在小组学习活动中,组长负责制定活动计划,通过协商安排时间和地点,并把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到老师这里,老师通过辅导个别人就把一群人都辅导了,在“互惠互利”中完成先前不能完成的任务。

2. 建立师生关系,从放下师道尊严开始

选课走班使学生自主意识增强,过去靠行政力量的教育说教都不灵了,教师的影响力需要师生关系来建立,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教学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的。有位教育家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还没发生其实早就结束了。那些喜欢与学生聊天,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在学生面前不摆架子的老师,都是学生特别欢迎的老师。

3. 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

过去在行政班时代,班主任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负责人,同时也由班主任汇总学生各科学习情况,协调各科老师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学生,使其学业全面发展。选课走班后低年级可以通过导师来完成这个任务,但到了高年级导师也没有了。如何协调形成教育教学合力呢?这就需要每一个学科教师主动地去关注,去发现每位同学的优势与不足。比如考试后各科成绩需要发到每一位学科教师手中,要把自己的学科教室里的学生各科成绩作为一个单元来研究,发现特长,帮助学生均衡发展。同样,学生的日常行为出现了状况、情绪出现了波动等,也要在自己的学科教学班级里加以关注、加以引导、加以解决,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实现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入,每位学科教师都是教学能手,教育专家将是未来教师的基本配置。

诊断学生,促进教师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共同目标。过去对一个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比较不同老师所教班级学生成绩,但现在学生的层级多样,基础不同,通过横向比较来评价就比较难了。可以采取纵向评价,把历次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学生分化情况、总分优秀的匹配情况等;采用联考制进行横向评价,邀请不同学校类似水平学生进行联考,比较自己的教学水平的差距;采用数据的标准化,从数据中发现问题;改变考试策略,从水平测试到学业诊断的变化,考试不再是学生达到了什么水平的选拔考试,而是发现学生问题的诊断考试,从学生的试卷中反映出来他的知识、能力、方法等存在的问题,通过前后比较评判该学生是不是在这些方面有所进步,把学生的发展作为重要的评价教学质量的指标。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辟极富有挑战的空间,但在实施过程中教育教学理念一定要上进,方法一定要改进,行动一定要跟进,才能把课改的实质落实下去,才能破解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而产生的尴尬局面,才能快速进入走班选课下的教育教学新常态。

走班选课 篇2

有人说“分类,分层,选课走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我们丘明中学做到了;有人说“分类,分层,选课走班”是飞机上吹喇叭——空响,高考要的是分数,而我们丘明中学不仅有嘹亮的喇叭声,而且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今年的高考结果再一次证明了我们的成功;有人说,“分类,分层,选课走班”个别老师支持,让全体老师认可不容易啊,而我们丘明中学从领导到普通的老师,甚至工人都积极投入到教改的大潮中,因为我们知道:不改革没有出路,不改革不能生存。几年来,XX中学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历史原因,曾经矿中跌入低谷,没有生源,没有信誉,老师们出门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的工作单位,而今,XX中学的每一位员工昂着头进出校门,因为我们有底气„„我们深感教改的益处。

“分类,分层,选课走班”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了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赢得了学生普遍欢迎。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性,起到很大作用。“分类,分层,选课走班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1.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实行“分类,分层选课走班制”后,任课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兴趣特长,确定教活动。学生也可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学会了如何正确评价自己,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并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2.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充分赋予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几百名学生读同一本书,上同样的课,做同样的练习,忽略学生自身成长中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等缺陷,最大限度地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获得与自己最相适宜的发展环境。3.学生的自信心得以提升。“分类,分层,选课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条件下,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水平,自我发展的需要,自身的兴趣、特长选班,能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减轻了思想压力,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平衡的心态,从而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4.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加大了同学间的相互影响,有利于增强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5.学生的主动性大为增强。学生不再像以前被固定在某个班级,某个教室,而是不断地变换着学习场地和学习伙伴,有机会接触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学习环境的开放多元,客观上加强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同的学习习惯,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观点,常常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每个人都是别人的样板,学生在共同成长着,不断互相超越。6.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大为提升。选课走班后,教师在某种意义上讲来由主动变成了被动。每天来自各个行政班的学生都可能对走班学科的教师评头论足,甚至在行政班学生同位之间就可以对相同学科的不同教师之授课方式、语言表达、教学态度、业务水平给予准确的比较,这无疑对教师们是一个巨大的触动。如果教学基本功不过硬,知识面不宽阔,教学手段不先进,教学态度不端正等,就意味着首先被学生质疑,直至淘汰。所以,教师们都在自我加压,自我提升,主动调研学情,专业化发展也就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7.保证行政班的管理职能。随着办学行为的规范和“把时间还给学生”的落实,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主学习时间日益增多,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方法、计划如何进行教育和有效监控就成为了必须探讨的问题。我们在进行走班教学的过程中,尽最大可能的维护行政班班主任的威信,保证学生在行政班的归属感不受冲击,其目的就是发挥行政班强大的管理职能,一方面落实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和监控,另一方面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在一定意义上理顺了教学班和行政班的职责关系。8.选课走班呼唤课程设置多元化。因传统班级教学观念的惯性和高考体制的影响,直至今天选课走班还备受质疑,实际上这种质疑本质是对课程设置的质疑。我们需要探讨的是在选课走班的形势下怎样发挥课程的核心作用,而不是消极应付。从实施的层面看来,课程设置在选课走班的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教学班的划分、师资的配备、课堂教学研究、成绩评价都与课程设置相对应。只要在因地制宜、体现学校特色、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把握好课程设置的关键环节,选课走班的实施并不难,更不会影响教学效益的提高,正所谓“仰望天空,使人眼界高远;脚踏实地,更知使命重大”。

还应看到,“走班”学生的成绩评价如果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仅仅是为了“甄别”和“选拔”,那将会极大地损害学生的发展,严重地违背教育规律。在管理和评价学生时,可以将学分制引入进来,打破学年与年级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提供空间。走班制在给学生带来了选课的自由、充分的主动权的同时,也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而不稳定,可能出现选课的盲目性,造成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学校有必要在校园网上建立专门的课程管理网络和数据库,新学期前在学校网站上发布下学期的课程设置、课程建议和选课指导,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此外,担任辅导员的教师要多注意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需要,关注对学生的指导。

走班选课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选课走班;分层-分类;高三二轮复习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9–001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此,学校必须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凸显办学特色以及多层次、可选择的校本课程体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课程模块和课程群,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他们更多的课程选择权,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规划,为实现其“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保障[1]。

2012年6月,浙江省教育厅颁布了《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全面启动了体现多样化、选择性、个性化为特色的新一轮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并将选修课程所占的学分比例提高至总学分的三分之一作为其核心,鼓励学生在校内选课走班[2]。在此背景下,“选课制”、“学分制”、“走班制”逐渐步入高中教学一线,不少学校开始了选课走班教学模式的初期尝试。我校作为课程改革的样本学校,在2012年也加入了必修课程“选课走班”的探索行列,通过对国家必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及大学先修课程等多元课程的整合,创建了“模块化、多样化、层次化、弹性化”的选修课程体系,不仅在平时的新课教学中实施走班选课,还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复习策略,用于高考化学的总复习,满足学生不同学习能力、性格秉赋、兴趣爱好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需求。

高中化学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本研究在权衡分层走班、模块走班、复合走班等多种走班方式利弊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浙江省高中化学课改的实际,在2015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中,采用“分层-分类”的选课走班教学形式,探索提高三二轮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 “分层-分类”选课走班二轮复习简介

一轮复习完成了对高中化学课程内容的全面梳理及整合,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中学化学知识体系,但掌握的知识还较为零散,缺乏思维的敏锐性和综合性[4],无法灵活调用知识储备,快速高效地解决化学问题。常规的二轮复习中,教师一般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分析统计历年的理科综合考试化学部分试题,设置复习专题,进行巩固和强化,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知识需求差异不同,相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化学薄弱点也不尽一致。

“分层-分类”选课走班复习改变传统二轮复习中“统一固定”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不同化学学习水平和同一水平学生的不同学习内容需求,分层分类,设计相应的高考化学复习课程群,并让他们以“选课走班”的形式“流动”到上课的班级,各取所需,按需学习,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

“分层-分类”选课走班二轮复习是针对一轮复习后学生暴露出的化学薄弱环节进行的针对性“弥补”教学,基本包含前期诊断、专题设计、选课走班、总结评价等几个环节,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2 “分层-分类”二轮复习的需求分析

摸清学生的起点与需求是“分层-分类”的基础,有助于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本研究在高三第一学期末(2015年2月),结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浙江省高考理综考试说明及历年试题分析,设计了《高三化学二轮选课走班学生意愿调查》,以选择题的形式,对我校高三7个理科平行班展开调查,让学生自我评价解决不同化学知识板块试题的能力及二轮化学复习的知识需求。调查共发放问卷273份,回收258份,回收率为94.51%;在收回的问卷中,除少量学生忘记填写个别选项外,其余学生都对所有的项目进行了回答,具体结果见表1、表2。

表1显示,学生在解决不同的化学试题时,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差异,对化学与STS、实验基础、元素周期律、有机化学等知识把握较大,而对电化学综合、化学反应原理、离子检验综合题、元素化合物综合题及综合实验题等内容没有把握。可见,从知识类型看,学生对化学与生活、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等基础内容掌握较好,而对电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等原理性知识把握不大。从知识的复杂性看,同类知识中,学生解决基础型试题比综合型试题的把握要小,与常规的化学教学实际相符合。

表2是对“二轮复习最希望补强的化学知识模块”这一问题的回答情况统计,学生最想补充的模块是有机化学和元素化合物综合的知识,分别占了60.47%和55.04%,然后是化学反应原理部分,占37.60%;对于选择题,大多数学生可能认为难度不大,因此,选择的比例不高,只有27.52%;而对于综合实验,学校在4月上旬会统一安排二轮复习,因此,学生没有选择。

(注:学生选修意向为不定项选择,表中括号外的数字是选择人数,括号内为人数百分比。)

为进一步探查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复习需求,根据前几次高考模拟考试的情况,将化学平均成绩低于50分(理综考试中化学部分满分为100分)的学生作为学困生,处于50~80分的为中等生,高于80分的为学优生,结果发现,学困生最想补充的是有机化学、选择题及元素化合物综合等较为基础的知识,中等生希望学习的是有机化学和元素化合物的内容,而学优生则更倾向于补充化学反应原理的专题,体现了不同的学习需求,也为“分层-分类”选课专题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3 “分层-分类”二轮复习选修模块设计

高中化学课程应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经过学生意向调查,结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2015年浙江省化学高考的考试说明,本研究初步确定了“化学基础提升”、“元素化合物拓展”、“反应原理集粹”、“综合实验演练”4个专题,作为高三化学二轮复习“分层-分类”选课走班的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4个模块涉及的化学学科知识点类型各不相同,针对的水平层次也各有差异,具体分布如图2。

“化学基础提升”模块以学生“分层”思想为指导,注重基础,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本模块旨在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学习化学用语的使用,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内容包括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用语和电化学基础应用。这一模块是针对化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开设的。

“元素化合物拓展”模块探讨元素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学习元素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新物质、新材料化学对现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元素化合物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石,是化学学科微粒观、元素观的主要载体。元素化合物的综合题是近几年浙江理综试题化学部分的亮点和创新,也是元素化合物综合能力考查的大题。模块内容包括元素推断综合专题、元素化合物创新试题研究、定量分析元素化合物专题和元素综合题拓展,适合大部分有一定化学基础的学习者。

“反应原理集粹”模块主要依据“分层”基础上“分类”的指导思想。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从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方面,探索化学反应的规律及其应用。本模块的主要内容包括电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等,建议化学学习优秀的学生选择。

“综合实验演练”模块主要以“分层”基础上的“分类”为指导思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的知识和规律是对科学实验的归纳和整理。本模块以综合实验为基础,介绍基本实验和基本操作、制备实验、定量实验及创新实验等相关内容,旨在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建议化学学习优秀者选择。

4 “分层-分类”选课走班的实施

在前期复习需求分析和专题设计的基础上,本研究在2015年3月初安排了高三学生的模拟选课,并结合其化学学习现状和学生发展潜力,辅助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诊断,对个人选课情况进行了微调,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最终开设了“化学基础提升”、“元素化合物拓展”、“反应原理集粹”、“综合实验演练”等4个模块15个选修教学班。

选课走班教学在3月到4月间正式进行,共4周,每个专题模块均分为4个学程,每周完成1个学程,具体见表3。4周时间里,周一、周二、周四、周五4个下午安排学生选课走班,每次2课时(40min/课时)。

“分层-分类”教学班的学生来自各个行政班,具有流动性、短期性和松散性等特征,因此,在课堂管理上需要不同的观念和方式,由开课教师、行政班班主任、年级中心(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班班长和小组长共同参与,保证复习选修的正常进行。走班教学班的开课教师是第一责任人,肩负教学和管理的双重任务。同时,和行政班类似,各教学班可以根据需要,设定班长和小组长若干名,协助开展班级管理。学生走班选修课上座位固定,配发考勤校园卡,并由年级中心(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巡查和考勤、学生异常情况登记反馈等整体管理工作。

5 “分层-分类”选课走班复习的反思

“分层-分类”选课走班复习遵循综合性、选择性、多样性的原则,依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的不同需求,开设“与之对应”的复习专题,让学生选课走班,按需“求”教,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的环节,又有照顾群体因材施教的“分”的做法[5]。

二轮复习是学生成绩飞跃或分化的关键期,是学生心理上和行动上对知识和能力的渴求、对提升自我综合素养和学习成绩的敏感期。“分层-分类”选课走班将层次相同、需求相近的学生集中在同一课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维护其学习自信心,使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节奏更协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和谐,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稳定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选课走班带来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也对教研组提出了新的挑战[6]。“分层-分类”选课走班有利于助推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智慧,有利于凝华学科教研组团队力量。在精研课标、精选素材、精编学程资料等创作过程中,每位教师能结合自身的专长,从单一的课程实施者变成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和实施者,提高了课程设计和开发能力。在复习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学科发展趋势和最新高考研究信息,积极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时强化教师自身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了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分层-分类”选课走班教学也加强了化学教研组内各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增进了化学教师和行政班班主任、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协作,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团队建设,有效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分层-分类”二轮复习选课走班是我们基于本校学生的一轮复习现状、优化高三化学二轮复习而提出的有效的行动研究,是对传统高考复习改革的一个短期尝试。尽管当前“走班教学”、“分层教学”、“差异教学”逐渐盛行于我国很多中小学[7],但将选课走班作为一种新型的复习策略,尚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诸如,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组织管理,如何构建科学的走班理论框架,如何设计合理的效果评价体系等,都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寻和努力。

参考文献:

[1]何通海.“选课走班”:最大可能地适合学生成长[N].中国教育报,2014,5(6):1~2.

[2]黄晓,李春密,黄端文.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绩、问题与建议[J].教师教育研究,2015,27(2):60~66,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芦岳锋,魏巍.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的习题选编原则[J].化学教学,2012,(1):66~68.

[5]陈华忠.分层分类教学: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支架”[J].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3,(3):39~41.

[6]郭学军.走班选课背景下中学教研组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3,(6):32~34.

[7]吴巧玲.“网络走班”教学模式下的复习课教学实践与反思——以计算型选择题解题方法的教学为例[J].化学教学,2014,(12):31~34.

体育课选课走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篇4

一、课堂准备策略

古训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样,足够的教学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通过认真备课,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具体应准备以下几方面。

1. 认真研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吃透新课标关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的精神实质。

2. 认真研究学校规定的选修教材内容,深挖教材所蕴含的体育内涵,以确保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教材所隐含的体育内涵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体育内涵,唤起学生的主动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内容理解、探究、重组,实现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

3. 认真研究教法。新课程特别强调在实践中学,在探索发现中学,在合作交往中学;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强调学习者的亲身参与和主动实践,这决定了体育课选课走班教学的最佳教学方式是:主体参与式、合作探究式、主体活动式,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从而在参与实践中学,在合作互动中发展。

4. 认真研读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是否能有效进行,要看教学主体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备学生。

(1)学生在所选择教材内容上的学习水平、学习方式等。

(2)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个性差异、同一项教材上体现出来的主动求知内驱动力的强弱;运动技能迁移、重组能力的高低;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3)最近发展区域不同。探究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帮助学生找到自信心、自尊心的支撑点、持续增长点,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位学生的运动潜能,形成其运动爱好和特长项目,满足其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二、体育课选课走班课堂教学行为策略

1.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而非少数运动天才。

实施体育课选课走班教学,一方面,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爱好、特长的项目,满足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按上述方法组建的教学班,学生在运动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情感及价值观等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而每个学生都是不容忽视的教学主体,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主体的个体差异性,尊重、适应教学主体的个体差异性,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满足不同的教学主体,帮助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认知层次、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另外,针对学生运动知识、技能水平的差异性,尽量采取分层次教学或个别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有一定难度的练习要求、发展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以激发、维持不同学生爱好特长项目学习的内驱动力。

2. 创设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加强教学主体的体验性。

新课标特别强调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性,因此教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维持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动力,引导、促进、激励教学主体的自主性和亲历性,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教学案例:在双杠单元教学后,我设计了以“双杠、跳绳、爬竿与软梯、肋木”为练习点,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主题的身体活动课(只规定活动路线,活动练习图略),教学目标:展示自我,超越自我,合作与共享。在课中,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通过每个练习点的方式不断创新、超越,如通过双杠练习点的方法有:跳上支撑摆动+分腿骑坐前进、双臂撑“走”双杠、走双杠、走单杠,助跑滑杠,金猴倒挂式、二人携手走单杠,同伴推运式等,可见,创设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热情,引导、促进、激励学生的自主性、亲历性,让学生在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发展个性,这种教学理念,在体育课选课走班教学过程中值得探究。

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体育课选课走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体育学习和增进健康的能力。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创新精神,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解决体育与健康问题能力的过程。

(2)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体育课选课走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方向及遇到的问题要予以指导、点拨、肯定性与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形成。

(3)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改变传统体育课重示范、重模仿、轻体验、轻创新的教学模式,针对教材特点大胆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如篮球三步上篮教学,可采用热身—自我展示—引导、点拨—-分层教学—自我展示—-评价的教学模式;如篮球裁判法教学,可采用先欣赏篮球比赛短片—提出问题—分组合作探讨—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引导、归纳、评价的教学模式;如足球运球突破与防突破教学,可采用热身—设置问题—亲历实践—规范与点拨—自主探究—师生归纳的教学模式。

三、体育课选课走班课堂教学的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鼓励和促进每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2. 以肯定性与激励性评价为主的原则。

3. 体现个体差异性评价原则。

4. 突出自我评价的多主体评价原则。

总之,在新课程下,体育课选课走班教学课堂教学策略,应该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形成,激发、挖掘每个学生的运动潜能,让每个学生都在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爱好和特长项目,提高体育爱好、特长项目的运动水平和增进健康的能力,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赵纪生.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观.体育教学.

选课走班宣传材料 篇5

乐山市实验中学 陈雪琴

无论是旧高考,还是新高考,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永远都是必考。主观上,老师想教好,同学想学好。但客观上,事总与愿违,我们不得不面对日益加大的两极分化,特别是数学学困生的增加。经统计,大约20%的学生在七年级就处在及格线以下,更不用说,到了九年级,此数据可增至25%左右。从小学三年级做不起“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开始慢慢积累的数学学习能力差异到七年级时已经相当巨大。这里有学生自身的问题:比如智力、学习兴趣、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也有传统的固定班级授课制的问题:由于均衡分班的要求,水平不同的学生处于一个班级之中,教师完全无法顾及每个层次,授课时统一进度,统一教学,齐步走,严重制约学生发展。理论上,大多数老师希望“抓中间,促两头”,但实际上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成绩优异的同学为过于简单的知识劳心费神,基础薄弱的同学,却又听不懂。还有部分老师什么层次都想顾,但实际上什么都顾不了。

我家孩子的数学还有救吗?——每个孩子都有可能做最好的自己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差异是永远客观存在的。想把十个手指弄一样齐,那是不可能的,但有一点却是可以实现的,那就是让每个手指都得到相应的锻炼,它就能完成更多的功能。根据维果茨基关于“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现有水平与潜在水平间的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理想的教学就是这样一个实现潜在水平,并且让潜在水平又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过程。创设适当的学习条件,给予孩子跳一跳就能有够得着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那每一个孩子就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家的孩子最适合的教育是什么呢?——因材施教,面向个体的教育

面对个体的教育服务是最好的。孩子的多元智能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百花园里,每朵花都能在不同的时段竞相开放,每根草都有自己最灿烂的时候。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那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最佳发展,人人成才。

怎样让我的孩子能够接受到个性化的教学服务,获得公平的学习环境?——改良班级授课制,在差异大的学科实行“选课走班”

选课走班就是指各学科都应该给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学生提供相应的课程,孩子们则根据自己的学力水平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对应的课程。当然由于学校于教学设施,教学人员数量等资源的限制,要想实现一对一的教学是不可能的,而且团队学习在学习效率和同伴交流,互助,互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一对一教学也不太科学。但对特殊群体的需求,教育方是可以逐步实践,分块满足。比如在数学这一门基础学科上,是孩子学习过程中最早出现差异的学科,而且除了本学科自身的差异是越来越大以外,还会将此种差异牵连延伸至其他的学科,比如物理,比如化学,比如自然地理。在差异特别大的学科进行“选课走班”,变满汉全席为自助餐,供学生选择食用。既能满足部分“学习有障碍”或“消化不良”的同学。也能够为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提供更好的指导。比如:保留行政班,但在数学课时,孩子们将根据自己的学力水平和兴趣爱好自主分别选择是是到数学I班去夯实基础,还是到数学Ⅱ班去提升能力,还是到数学Ⅲ班进行拓展和超前学习。当然考虑到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有的是学习基础差,有的是学习习惯差,为保证数学Ⅰ班教学秩序和效果,减轻数学I班教师的管理压力,应实行小班化教学。为了控制班额,可在选课平台上学位数设限,先到先选,并且保证派出最优质的师资进行教学。在这里没有差生,只有差异。适合孩子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目前,必修课选课走班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很多中学已全线铺开,成都泡桐树中学,宜宾五中也在进行实践。有的学校推行的是所有必修学科走班,有的学校先就某一两个学科进行走班。无论哪一种走班,都是对学生的发展负责,是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我们不能只看到森林的壮观,还应该关注每一科树的成长。

“选课走班”是分快慢班吗?——不是

走班选课 篇6

新高考 选课走班学习 浙江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它标志着中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正式启动。此次改革由教育部统筹进行顶层设计,选择浙江、上海开展试点,2017年将开始全面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浙江省根据《意见》中的具体内容,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经过充分调研,先后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近期主要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扩大学生高校双向选择权,二是推进综合评价选拔,三是弱化一考定终身现象。新高考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在考试类型、考试科目、考试组织、考试时间和频率上进行了重大变革,将现行高考“3+综合”中的“综合”改为“七选三”,每年4月和10月各安排一次学业水平测试和选考测试,全科开考,考生选考科目考试次数增加为2次。

新高考背景下,选考科目制的实行将使我国长期普遍存在的行政班制难以适应,迫使学校推行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以配合课程的多样化实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此,选课走班学习势在必行。

一、什么是走班学习

走班学习,即学生不是固定在一个行政班级里完成所有课程内容的学习,而是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学习个性,合时机地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在不同类型的教学班间流动学习的组织形式[1]。它既能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差异,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挥班级教学的优点。但是相比于行政班的教学,走班学习下课堂流动,学生多变,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面临较大的挑战。

二、为何要采取走班学习的模式

1.新高考改革的需要

新高考背景下,浙江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根据拟报考学校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7门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科作为选考科目。根据排列组合,不难得出新高考背景下,考生将有35种考试科目组合的选择。此外,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每科至多2次参加考试的机会,该科目考生不仅需要考必考题,还需考加试题,加试题考试内容既包括科目必修中列为发展要求的内容又包括选修内容,相应的成绩将计入高考总分。而不作为选考科目的四门学科,学生仅需学习其中的必考内容,参加学业水平测试,且成绩合格即可。由于新高考赋予学生选学选考的权利,这也就意味着一个行政班中必然有学生选考化学,也存在学生不选考化学的可能,行政班中按部就班的化学教学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走班学习势在必行。

2.学科教学的需要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2014版)》中明确规定必考和加试的内容所要达到的考试要求。即便是必修中的同一内容,必考要求和加试要求也有不同。例如,化学1(必修)中的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下的各知识条目的必考要求和加试要求有较大的差别,详见表1,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均不同。广度上,必考要求不需要学生掌握几种重要的硫酸盐及其用途,而加试要求则涉及该内容;深度上,仅酸雨的成因和防治要求相同,其余的知识条目加试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均高于必考要求。化学选考内容包括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横跨化学1(必修)、化学2(必修)、化学反应原理(必修)、有机化学基础(限定选修)、实验化学(限定选修),因为内容涵盖范围广,按部就班的按照行政班展开教学,难以建构完整的学科体系。例如,化学1(必修)中的从铝土矿到铝合金、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这两块内容是属于选考范围,如果不开展走班学习,教师只能按照学考要求进行行政班教学,对于选考化学的学生而言,元素化合物的整体框架就无法完整建构,也无法系统性对比活泼金属(Na、Mg)、变价金属(Fe、Cu)、两性金属(Al)的差别,知识显得碎片化,缺乏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因此,笔者认为从学科教学本身出发,选课走班学习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状态,建构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为大学教育和职业发展需要做好一定的准备。

表1 化学1(必修)中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的考试要求

三、化学走班学习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1.何时开展选课走班

此次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赋予了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考试时间的权力,这意味着“一人一课表”的时代已经来临。7门高中学考科目都需要走班,何时开始走班需要结合各学科课程容量与学习要求、学生的学习时间等进行充分的论证。若是开始过早,学生还未适应高中生活,对学习节奏的不适应难免产生消极的心理,就化学学科而言,从初中的科学过渡到高中的化学,跨度较大,无论是思维上、学习方法上还是学习习惯上都需要一定时间的调整;同时,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还未进行深入思考,没有切实可行的人生规划,那么选课走班难免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如果开始过晚,难免造成高中阶段前后学习任务的失衡,学生学习生活或单调枯燥或拥挤不堪,严重背离学习活动规律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2.如何整合教学内容

化学加试题内容涵盖范围广,包括必修内容和限定选修内容,对于选考化学的学生来说,既需要学习必考内容,还需学习加试题的内容,那么教师该如何科学地整合教学内容,使其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能建构起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呢?例如,《化学2(必修)》专题二第二单元的化学反应中的热量与《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一第一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加试题范围)同属于化学反应中的热量问题,应该打破原有的教科书的界限,实现螺旋上升的热量问题的知识对接。纵观所有的教学内容,如何整合教学内容使之符合实际需要是不容忽视的一大问题。

3.如何解决选课走班中的教学管理难题

新高考背景下,走班学习覆盖面广,学生的流动性加大,使得教学管理难度加大。笔者结合新高考改革一年多走班学习的实际现状,主要思考以下四个问题:其一,采取何种方式的走班,这是思考是否需要保留行政班化学教学的一大问题,即走班学习开始之初按照化学学考班与选考班直接分流还是继续延续行政班的化学学考内容教学,化学选考单独进行走班展开教学;其二,怎样分班,学生自主选择还是就近走班、单元教学,抑或是分层次走班;其三,如何解决学生选课的调整或层级流动;其四,教师如何检测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效,主要思考学生考勤、作业批改、学习情况追踪、课后辅导、学习效果检验等的操作模式。

4.如何科学、公正地进行教学评价

对走班学习的教学评价涉及到两个难题:其一,新高考下,每位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张课表,所选择的课程并不相同,即便选择相同的课程,但是课程的难度也可能因学生层次的不同而不一样,该如何展开对学生的评价;其二,教师担任不同班级的教学任务和德育任务,或学考教学或选考教学,或是行政班班主任、教学班班主任、成长导师等,班级之间本身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评价教师的工作量与教学效果。尤其是教师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学习上发挥怎么样的作用这些内隐性的方面该如何评价。

四、基于新高考背景下选课走班实践的若干经验借鉴

1.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专业介绍、学习方法指导、选课指导

高一学生或多或少有一些对未来的初步规划,但是他们对高校各专业十分陌生,这些专业将学什么,包含哪些课程,可以向哪些行业发展。学校应开展相应的专业介绍讲座衔接起高中的选课、大学的专业选择、人生的理想,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教师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正确分析学业现状,了解不同高校不同专业报考要求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借助于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职业体验实践活动。从初中的学习过渡到高中的学习,无论是学科的数量还是学科的学习难度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学生能更及时有效地适应高中学习,教师可邀请相应学科的专家型教师、优秀毕业生代表等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来加快学生的适应性。新高考背景下的选课走班学习,学生和家长缺乏一定的认识。教师应适时召开家长会、学生代表座谈会,将信息传递。学校也应设立选课指导咨询站,邀请这方面的专家进行选课指导。

2.初期学考班与选考班直接就近分流走班,后期固定模式减少走班

某校在高一第一学期进行2个月的行政班化学教学后,开展化学学考班与选考班就近分流走班效果较好。2个月的行政班学习,学生从身心上都对高中学习有了一定的适应,主要集中在必修内容的教学上,不会出现学考和选考内容的分流。就近分流走班,即就近的班级形成一个学部,决定选考化学的同学组建成选考班,不选考化学的同学组建成学考班,在走班学习的时间内,同时开展化学学习。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至学生过于分散而增加管理的难度,学部内还可以实现班主任共管、任课教师全员教育的管理模式。在高一学年末开展学生选课意向调查和最终选课情况的确定,学校根据学生最终选课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重新编排行政班,比如以“化学生物政治”、“化学生物物理”、“化学历史”等选课模式来编班,尽可能确保分进各班的学生学习能力相当并且最多一门学科需要走班。通过一年的自主选择、尝试、体验,学生逐步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志向,基于此,高二固定模式减少走班既可方便学校和教师的管理,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分层展开教学

走班学习过程中学考班和选考班就近分流走班,但学生在学习风格、智能结构、学习态度、自主性、性格、气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定位和学生发展需要,展开分层教学。例如,可在学部内,对化学学考和选考设置A、B等几个层次的班级。各学科分层教学的要求与目标要适合学生现有的水平,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促进学生潜力的发展[1]。展开分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需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层布置不同程度的作业,注重在不同层次班级间引进竞争机制,促进合理流动。

4.完善评价制度,设立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档案

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主动、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发展过程及表现[2]。虽然学生所选课程不同,课程难度也有差别,但是在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时,可以转化为标准分进行比较,抑或同一层次的班级进行捆绑对比,并可以参考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综合考虑。由于本次改革要求各校注重对学生突出表现的写实记录和相关材料的收集,期望为每一个学生规范地建立综合素质档案。例如,在化学选考走班中,可以开展绿色化学研究之路,为学生的成长档案增添新的色彩。对教师的评价,也需从原本的光看学生成绩中解放出来,从发展的角度,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应集中体现师德表现、育人成效、工作量、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成绩等多个方面[3]。第一,学校应建立师德考评小组,调动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第二,对走班学习下的新班级进行成绩考核以及进步程度分析;第三,可以抽取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访谈,关注教师隐性和显性的努力,还可以对全体学生进行教师满意度调查,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第四,新高考背景下产生了许多实施困难与研究热点,应鼓励教师多发现多思考多实践多调整,提高自我研究能力,形成自身成长与专业发展的档案。

参考文献

[1] 刘茂祥.走班学习的组织形式与运行管理[J].教育评论.2003(3).

[2] 王后雄.新理念化学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娄立志.王凤军.试析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管理——以山东省莱芜市十七中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3(2).

上一篇:病原体特征下一篇:办公室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