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会计工作的认识

2024-09-17

对会计工作的认识(共9篇)

对会计工作的认识 篇1

会计最初给我的印象是电视里的帐房先生,他们总是站在柜台前,耳朵上夹着一支笔,边看帐本边拨弄着算盘珠子。他们天天重复着同样的劳动,不停地打算盘和记帐本,这种工作在我看来真是枯燥乏味,一点意思也没有。

当我后来从事了会计工作并经过系统的学习之后,才知道原来的看法是非常不全面的,改变了最初对会计的看法,而且逐渐喜爱上了这个职业。

会计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管理学科,它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我看到的只是会计发展的一个阶段。会计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经历了长期的变化和完善,形成了自身独立的特点。会计从简单的记数开展,发展、演变为今天具有较完善的科学理论和实践规范的现代会计,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编辑。

会计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的发展过程。我们现在的会计是现代会计,始于意大利复式簿记,后来经过英国、美国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会计循环模式。现代会计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整个科学技术的进步。早期的会计记录与书写技术与算术的发展有关。到了本世纪,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电脑进入会计作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人工会计自理系统的落后状况,把会计数据处理技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现代信息科学使人们重新认识会计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功能与作用,管理离不开决策,决策离不开信息,会计就是要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会计又并立产生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它们都把资金运用作为自己的对象,表明它们是现代会计的两个分支,而不是互不相干的两个独立的信息系统。财务会计着重反映过去的资金运动,管理会计着重预测和规划未来的资金运动。我们检察机关是行政单位,其会计是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同时具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特征。

行政单位会计的主要任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核算、反映和监督各级行政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及其它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促进国家预算收支圆满完成,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提高资金整体使用效益,使各级行政机关的公务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行政会计除了与市财政或上级单位的缴拨款关系之外,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主要是与各企事业单位发生的商品交换关系。

为了确保我院检察业务和其它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每年都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工作,每年预算数额达上千万元之多,财政核准下拨的款项和用款额度也近这个数字。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金,做好办案一线及后勤保障工作,经费要做到既不能短缺也不能节余。就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会理财、理好财,当好检察经费保障的好管家。我们以院党组为中心,按照财政预算的要求,结合本院实际,逐项逐笔地做好预算工作,在经费上有力地保障了一线办案经费和其他综合处室办公的需要。

我们对经费的保障工作,是通过对每一笔经费的收付、支出而完成的,所以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而我从事的会计工作就是经费收付支出的第一关—出纳。

我在会计岗位上还是一名新兵,什么都要从头学起,对每一项工作都不能掉以轻心,要把全部的精力去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出纳是会计工作中唯一接触现金实物和记录原始信息的岗位,责任重大,如果这个环节出现问题,会给后面其他会计工作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如何掌管好经费支出的第一个关口,首先要掌握好有关会计法律制度等,牢记我院各项报销要求和规定,严格遵守现金开支范围。还有就是要坚持原则,认真细致。在审核原始单据时看它是否符合要求,不合要求的拒绝或者退回。对符合要求的要认真核算数额,做到支出的现金或开出的支票准确无误。

登帐和结帐是出纳的日常工作。每天下班前根据报销凭证按顺序登记现金日记帐和银行日记帐,并结出余额,与库存现金进行核对。如发现现金短缺或节余要及时查找原因,如果是帐目登记错误,按照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和方法进行更正,直到帐实相符。银行存款数额与银行对帐单也要进行核对,每月至少要核对一次,如有出入及时与银行联系,进行调整,直到帐帐相符。

我院的会计工作还包括上报工资、公费医疗报销上报、所得税核算申报、公积金、国库集中支付的支付令填报等工作。这些工作自成体系,都有一整套自己的操作规程,不能弄错弄混。要想熟练掌握这些工作方法,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提高,阔大知识面,增加会计技术含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制度改革越来越规范(如已实行的财政统发工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为保障和促进各项检察业务工作顺利开展,必须大力加强检察经费保障工作,随之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几年来的学习和工作实践,我对做好会计工作有几点 体会 :

1、政策水平要高。会计工作尤其是出纳工作涉及的规定、制度很多,如会计法律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和银行结算制度、费用报销制度、纳税核算制度、发票管理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要严格遵守和运用,严把经费收支关口,为预决算做好基础性工作。

2、自律意识要强。会计工作是通过记帐凭证进行汇总核算,不直接接触现金、支票等实物,而出纳工作直接与它们发生关系,每发生一笔业务,都要经过出纳这个环节,所以出纳的自律意识要更强,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4、工作 计划 要强。财务工作要求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如预决算何时做、工资何时发、何时报销、药费何时上报、所得税何时计算、何时与银行对帐等工作,几乎每月、每天都在发生,有时为了能按时完成任务,要几项工作同时进行。如不合理的安排好时间,工作起来就没有头绪,效率很低。如我分管的出纳工作报销要占主要的工作时间,其他工作只能在报销或结帐的日子里穿插完成,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5、用脑用笔要勤。会计工作的特点是工作量大、内容多、涉及的面广,有些内容不容易记忆,这时就需要有一个小本子,把一些工作要点和注意事项随时记录下来,以备以后查询。在工作时还要积极动脑思考,善于 总结 经验和不足,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通过几年来对会计工作的学习和实践,使我增长了许多专业知识,也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对会计工作的认识 篇2

一、会计档案的特点

1. 档案内容的专业性。

会计档案与经济活动紧密相关, 它通过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 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予以连续的记录。通过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以及最后生成的会计报表, 系统地反映和综合地分析该单位的各项经济工作。尽管商务档案有许多个类, 但是只有会计档案这种特殊的专门档案最能直接真实地反映出单位历年生产经营的效益。

2. 产生领域的广泛性。

会计系统包括工业会计、农业会计、商业会计、银行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等, 遍布生产流通和非生产流通各个领域。从常理上讲, 凡是具备单独会计核算的单位都会产生会计档案, 我国每年产生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档案可以以千万吨计算。

3. 形成过程的严密性。

会计档案与会计核算中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息息相关。会计工作有严格的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作保障。从会计档案形成的程序来看, 它是先有会计凭证, 然后依据会计凭证填写会计账簿, 最后根据会计账簿, 编制会计报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密切相连, 不能脱节。在反映经济活动与财务收支方面, 一环加一环, 具有非常紧密的连续性和严密性。

二、会计档案的作用

1. 会计档案的参考依据作用。

因为会计档案客观完整地记录了各单位几乎所有经济活动中的各项指标和大量的原始数据。因此, 会计档案不仅可以作为从事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综合分析的工具材料, 还可以为各单位的编制预算、决算、节约经费、加强内部的经济管理等财务工作提供查询参考和决策依据。另外, 会计档案还可以对贯彻中央和地方的财经决策、领导经济工作等提供各种可靠的真实数据和可比性资料。

2. 会计档案的法律凭证作用。

由于会计档案客观真实地记录了会计事项活动中的情况, 在打击经济犯罪活动中, 会计档案能够辅助揭露经济犯罪活动, 维护财经纪律, 保护国家财产。因此, 会计档案是查处经济案件、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和落实党的各项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是检查、监督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 对保护国家财产、监督执行国家的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有着重要的作用。

3. 会计档案的历史查考作用。

由于会计档案不仅完整记录了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 还记录了企业具体经营活动的经验及教训。因此, 会计档案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史料价值, 是研究经济发展、总结财政工作经验教训的可靠史料。

三、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1. 理顺会计档案管理体制。

由单位档案机构统一管理的会计档案, 应严格按照会计档案整理的有关规定, 明确会计档案的所有权是单位, 单位会计机构为开展财会工作可按照会计档案整理规范暂保管一年, 期满后编制会计档案案卷目录, 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未设立档案机构的, 应当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保管。实行会计委派制的地区和部门, 除了建立会计档案立卷、归档、安全、保密等管理制度外, 还应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 结合实际, 制定会计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要求、分类大纲、保管期限表等, 确保会计档案收集的齐全完整。在向委托单位移交档案时, 交接双方的监交人、会计人员、报账员、档案员应同时办理交接手续, 并加盖公章, 清点会计档案是否齐全完整、账目是否相符, 查看案卷整理质量是否规范。交接凭据应一式三份, 双方单位各自保留一份, 存档一份。

2. 明确会计档案立卷要求。

装订会计凭证必须使用会计凭证装订封皮, 封粘装订线, 并在封粘处加盖会计人员印章。封皮表面的有关内容必须逐项填写档案盒面上的内容。年终必须封账, 活页账簿必须将空白账页取出, 已设置会计科目但无业务发生的账页则应保留。必须按账页编号顺序填写“目录”及“账簿使用登记表”, 与账簿一并装订。装订后要将装订线封粘, 由会计人员在封粘处加盖印章。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保管的会计档案, 原则上应当保持原卷册的封装。个别需要拆封重新整理的, 档案机构应当会同会计机构和经办人员共同拆封整理, 以分清责任。年终必须将会计报表逐页编制序号, 分别填写“会计档案卷内目录”和“会计备考表”。

3. 做好会计档案的保管工作。

会计档案应由综合档案室集中保管;对于暂存在财会部门供日常查阅使用的会计档案, 财会部门应按综合档案室的要求, 设专人进行妥善保管。要配置专用箱柜及防盗、防火、防霉、防蛀设施。对已离任的会计人员, 其会计档案应交本单位综合档案室或财会部门保管, 不得自行存放。对已终止会计核算业务的单位或部门, 其会计档案应交上级档案室保管。凡未移交的单位或个人, 应立即办理移交手续。

4. 规范会计档案保管的期限管理和销毁管理。

各单位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要严格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 从会计年终后的第一天算起, 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定期两类。会计档案保管期满需销毁时, 由本单位会计档案管理部门提出销毁意见, 会同财会部门鉴定、审查后, 编造会计档案销毁清册。机关和事业单位报本单位领导批准后销毁;企业单位经企业领导审查, 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销毁。对于其中未了结清债权债务的原始凭证, 应单独抽出另行立卷, 由会计档案保管部门保管到结清债权债务为止。各单位按规定销毁会计档案前, 应认真清点核对, 销毁后应在销毁清册上签名盖章, 并将情况报告单位领导。

5. 加强会计人员岗位培训。

对农村会计创新工作的认识 篇3

我国农村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农村会计工作的职业与工作内容也十分明确,既要做好基础性的财务工作,又要与上级财务主管部门做好对接,以确保农村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的讲,农村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承担本职工作做好财务凭证等基础性的工作。农村会计工作的日常主要工作包括,一是做好村内日常财务的审核和监督,这项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比较重要,在村级会计工作中所占的时间精力最多,因为做好每一笔账目都需要会计人员付出精力去审核和校对核实,确保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并且要保证效率确保月底按时结账。二是村内资产的盘整和清点工作,有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需要盘点的实物和低值易耗等资产较多,占用的工作时间比较多,需要会计人员能够耐心认真的盘点,以免造成村集体的资产损失。三是会计档案的保存。

承担与上级财务主管部门的对接工作。农村会计人员要求与上级主管部门形成有效地协调,主要对接工作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村居一级的旧村改造,以及各项财政补贴的发放与使用,村居农民的生活获得了较好的帮助,这些资金的发放最终还是要村一级的财务部门负责运行,因为这些补贴的申请、针对的村民等具体的操作手续比较繁琐,并且专项资金要求与上级主管部门形成严谨的财务审查制度。二是严格执行村内大额支出汇报制度,重大事项汇报制度,这项制度的执行可以有效地降低村内大额支出不受监督,没有监督所造成的村级大额支出出现意外的情况发生。三是每年的财务预算和每年的财务决算,以及每月的会计报表要及时的上报主管部门,财务报表要求做到真实严谨及时,账目清晰。

我国农村会计工作的现状

我国农村现阶段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因为涉及到国家涉农资金的发放,村级土地等资产的收益等复杂的问题,变得较以前的会计工作更为复杂敏感,同时也存在着会计人员能力不够,会计待遇不足使人员难以长时间持续工作,有的村账目混乱不公开,这一系列的问题容易引发村民对村级财会工作的不信任,最后引发民众的集体上访等社会事件。

农村會计创新工作的具体实施措施

随着会计电算化等等新事务的普及,农村会计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但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农村会计工作的创新需要进一步加以重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加强农村会计监管与管理机构的建设。加强建设农村会计管理与监督机构的建设,是当前农村会计管理工作的重点,结合国家法律法规为根本建立契合本地实际的管理规章制度,上级主管部门可以有效地根据法规制度来监督和管理指导农村会计的工作。监管机构有责任将农村会计的职业技能再教育重视起来,可以每年或定期不定期的组织业务知识再培训以及职业道德和法规的普及。以及制定会计规范化的工作方法,严格要求会计人员的执行力度,有效避免错账不规范记账的发生。

服务理念的转变强化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深化思想教育,转变工作观念是村级会计适应新形势,长久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思想观念的改变,也是促进有效地将现在的会计思维转变为“以服务为主体”的先决条件。农村会计工作也应根据中央提出的转变工作作风来做出相应的重要职能转变,只有坚持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主的思想作风才可以千好本职工作,服务好人民群众。其次,对问题严重的村镇组织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革命主题的参观教育活动,适时的开展农村违法乱纪的案例通报,与相关犯罪人员的讲座现身说法。除此以外,还可以用展览形式和综合现场会等形式,来对会计人员进行思想上的教育。

委派制度和聘任制度是创新村级会计管理的有效措施。委派制和聘任制度的实施是当前村级会计管理创新的有效措施。这项措施是以乡镇为会计代管,将村级会计的工作场所由村内转移到乡镇驻地的办公场所。农村的会计记账人员由乡镇委派的人员完成,委派人员的职责是负责村内的收支及日常账目的汇报等日常工作,委派人员要及时的为村一级的资金收支做好服务工作,同时负责收集村集体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村级会计集中管理,委派记账人员的做法在不少地区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农村会计人员的职业化可以有效地打掉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保持农村会计人员的职业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工作受到不正常因素的干扰。集中管理还可以发挥乡镇财务专业人员的管理优势,帮助将村集体的财务水平做到优化配置,实现村集体资产的最大化。

总而言之,当前农村会计工作的稳定和创新,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对提高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农村集体经济有积极影响,目前的村级会计工作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各级主管部门转变思想,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和执行,积极地解决遇到的困难,保障农村会计从业的利益,从根本上奠定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 篇4

[摘要]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一种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来代替人工记账、算帐、报帐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全过程,它是一门融电子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科学,它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它不仅是会计数据处理手段的变革,而且也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产生深远的影响。[关键词] 涵义作用电算化手工会计 发展现状策略

一、会计电算化的涵义

1、狭义的会计电算化

狭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的应用,具体而言,就是利用会计软件,指挥在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或在手工下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过程。

会计电算化是把电子计算机和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的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2、广义的会计电算化

广义上来讲就是指与会计工作电算化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训、会计电算化的宏观规划,会计电算化制度建设、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等。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人机相结合的系统,其基本构成包括会计人员、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要素,其核心部分则是功能完善的会计软件资源。

二、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1.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只要将原始会计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大量的数据计算、分类、汇总、记账、算账、报表编制等工作都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这样不仅可把广大财会人员从繁重的记账、算账、报账中解放出来,从加班加点中解放出来,而且由于电子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是手工的几十倍、几百倍,因而也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使会计信息的提供更加及时。

2.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为了保证数据输入的正确性,采用了大量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检测,从而对数据的来源提出了一系列规范化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数据将不予接受,数据处理过程是在严格遵从会计制度规定编制的程序控制下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手工操作中的不规范、不统一、易出错、易漏记、错记等问题,促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进一步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

3.促进了工作职能的转变和财会人员素质的提高

会计电算化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财会人员不再整天忙于记账、算账,除了完成原来手工记帐的核算任务外,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会计的分析、预测工作,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中去,从而促使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另一方面,促使会计人员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使自身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4.为整个管理工作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企业的会计信息占企业管理信息的60%以上,而且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是企

业经济预测、决策的重要依据。实现会计电算化,为了企业管理手段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可以带动、加速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实现。由于会计电算化应用了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使经济信息得到共享,大大提高了信息利用价值。

5.促进了会计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推动会计制度的改革

电子计算机中引人会计工作,不仅使会计信息处理技术发生重大变革,还将对会计核算的方式、程序、内容、方法以及会计管理体制乃至会计理论的各个方面带来巨大影响,从而促使会计自身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传统会计的工作程序和组织,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制定新的制度来进行规范、管理,使会计制度能够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三、电算化会计与传统手工会计的区别首先,电算化会计建立了一套新的会计资料档案。

传统会计档案包括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日记帐、明细帐、总帐以及报表。一个单位每个会计期间的会计档案都要按一定的要求排列,连同各种附件定期加具封面,装订成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查找十分不便,又易于毁坏。原来的老会计人员现在应该还记得每到月初报表出来以后,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做—装订凭证,虽然美其名曰:活动筋骨,但穿孔打眼,飞针走线,也够难为我们的会计人员了。等到年底,三大检查团来检查工作时,我们的会计人员还得在堆积如山的档案库中翻找凭证。现在,随着计算机在会计中的运用,这一切都成为历史,电算化会计档案都存放在软盘或硬盘等设备中,这些设备的存贮密度,是以往任何一种会计档案所不能比拟的,查询速度快、检索能力强,可以快速传递会计信息。

其次,数据处理程序具有新的特点。

电算化会计数据处理程序与传统会计不同。在传统会计中,针对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形成的特征,必须采用与之适应的不同的帐簿组织形式、记帐程序和记帐方法。而在电算化会计中,由于数据处理的精度高和速度快,可以采用一种统一的核算形式。而且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差错的概率小,没必要象传统会计那样,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进行各种核对,如帐帐核对、帐证核对、帐表核对。现在的会计人员应该有过这种体验:到了月底对帐时,为了几分钱的差额而必须翻遍所有的凭证、帐册。第三,记帐的含义不尽相同

手工条件下,记帐指明细帐、日记帐、总帐由不同人员按?同的科目,分别在不同的帐册上加以记录。这种重复而繁琐的抄抄写写造成会计工作周期长,速度慢,效率低。电算化后,记帐仅是一个数据处理过程,通过记帐这一数据处理步骤,使被审核过的记帐凭证成为正式会计档案,从“凭证临时库”转移到“流水帐库”中存放,记帐后的凭证不再允许修改,记帐的同时,对科目的发生额进行汇总,更新“科目余额,发生额库”。而真正的帐册,只有在需要时临时从“流水帐库”中把有关科目的经济业务分离出来,在屏幕上显示或在打印机上打印。

第四,会计信息的特点不尽相同。

相对于传统会计,电算化会计提供的信息具有速度快、质量高、针对性强的特点。

四、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经历了尝试阶段、自发发展阶段和有组织、有计划地稳步发展阶段,到目前的管理型会计软件发

展阶段。在这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商品化、通用化的财务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通过财政部认可的软件就有40多种,加上各省财政部门认可并使用的,总计达200多种,再加上各企事业单位自行开发的,更是不胜枚举。会计电算化自我国首次推行至现在,发展速度很快,也使部分企业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目前我国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管理、应用等方面还缺乏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导致会计电算化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1.多数单位的领导没有认识到开展会计电算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因此没有形成良好的管理基础

良好的管理基础包括良好的管理水平和会计工作基础两方面,它们是会计电算化的保证。一个以经验管理为主的单位,往往没有会计电算化的需求,也不会搞会计电算化,只有从传统的以经验管理为主,转向以利用信息管理为主的管理者,才会对会计电算化产生迫切的需求,从而对会计电算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企业的基础工作较差,不应急于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而应先进行基础工作的整顿,为会计电算化创造条件。

2.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

一直以来,我国的会计工作主要从事事后核算,事前的分析预测和事中的控制因计算复杂而很难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和发展可以将财会人员从繁重的算帐、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可是,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却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采用软件的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内容功能较强,具备管理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模块,却没有设计或内容过于简单,查询功能也不健全,限制了管理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作用。

3.电算化专业人员缺乏

由于会计电算化对员工的要求比较高,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而在实际工作中,虽然大多数会计人员都已接受过计算机培训,培训的人员却主要是初级人员,高、中级应用人员不多,而目前接受中高级培训的人员数量少,根本满足不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要。

4.会计电算化工作中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

目前,软件系统设计者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而大伤脑筋,却没有几家软件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一些会计电算化的具体操作者未能按照一定的程序操作,导致会计资料丢失或错误的出现,又对计算机病毒的入侵防范意识不强,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毒和黑客的侵入,而突遇断电,也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五、应对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的策略

1.设计与实施电算化系统的方针

会计电算化在财务工作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财务工作的短期目标,它总是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因此需要详细制定单位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在统一规划下,分步有序地实施,以避免盲目性,保证前后阶段工作的协调,从而扎实地扩大应用范围,最终实现整个企业的信息化。

2.改造企业的流程

企业流程是指企业组织为采购、生产、销售提供服务的业务流程,包括生产管理、对外商务、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企业进行流程的再造,必须考虑好企业的现有流程特点以及如何与企业信息化相结合,使企业的管理效能最大化。电算化系统的成效来源并非单纯是信息科技的应用,而是流程再造过程对企业组织及作业流程的及时改变所创造的价值。流程再造涉及到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人员的重新安排,必然会招致企业内部的阻力,因此,流程再造必须事先做好可行性分析,以避免成本过高,甚至半途而废的情况。

3.加强对电算化人才的培训

我国目前的电算化专业人才还比较缺乏。要加强员工对电脑知识、管理技能等各方面的培训,会计电算化人员分为三类:一类是信息系统的开发人员,负责完成会计软件的开发工作;第二类是系统的应用人员,负责使用和维护;第三类是电算化系统的管理人员,负责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使其能健康地发展。电算化人才培训应该以财会人员为主,对于不自行开发的单位来说,则应该着重培养后面两类人员。

4.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加,会计电算化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为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操作员以外的操作人员只享有操作权限,加强对电算化系统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控制,明确管理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对软硬件、文档的安全要检查,设置多级保密措施,对个别人容易出现的个人垄断现象以及对系统管理人员的监管控制问题进行防范,所有这些都是制定会计电算化规章制度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

六、总结

浅谈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 篇5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广泛分布在各个行业,可以说是涉及行业最为广泛的工种之一。会计人员的工作性质是服务企业及利益相关者,但同时也承担了监督企业及利益相关者经济活动的重要责任。而随着会计工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发展,人们对会计工作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高低也成为现在人们,尤其是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要因素。加强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会计人员以正确的方式、智慧的方法应对会计职业时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社会的财务监管体系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从会计职业道德的定义出发,分析现在的会计职业现状,并提出完善职业道德的建议。

关键字:会计职业道德;法律规范;从业规范

引言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它是调整会计人员与国家、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和会计人员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基本道德规范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它既是会计工作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衡量一个会计工作者工作好坏的标准。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1、诚实守信、廉洁奉公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职业时一定要坚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能欺上瞒下、弄虚作假,面对来自内外部各种威逼利诱,要坚持原则不断反省、剖析、提高自己,同时要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尽职尽责。

2、爱岗敬业、提高技能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首要规范。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在任何时候都要尊重自己的岗位,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基本技能,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会计工作,才能够勤勉、谨慎地运用其知识、技能经验,善于根据客观环境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如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做出合理的会会计估计等。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

1、会计人员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低下。一些会计人员业务知识老化,却又缺乏努力钻研业务、爱岗敬业精神,致使专业技术水平、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质量低下。

2.学习法规和遵纪守法的意识淡薄。一些会计人员不关注、不学习会计法规,遵纪守法意识淡薄,以致无法按制度、准则处理会计业务,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假账盛行。

三、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措施

1、实行会计岗位轮换制度。会计岗位固定有利于会计人员熟悉自己的岗位内容,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但是,这样更容易滋生腐败。实行有计划的岗位轮换制度,有利于让人们都熟悉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树立全局观念,提高企业内部的相互牵制与监督。

2、完善内外部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法律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是约束一项行为尤其是违规行为的重要制约措施,加强法规建设,有利于会计在执业时能较强的约束自己行为,对于自己的违约行为有更深刻的认识,避免以后重复犯错。

3、.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切实帮助他们更新知识,积累经验,提高素质各单位和会计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将继续教育和培训列入其业务考核的内容,促使会计人员努力掌握更高的会计技能,提高会计服务质量,使之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对会计工作的认识 篇6

录入:admin来源:Internet时间:2009-10-7【 字体:大 中 小 】 〖 双击滚屏 〗

会计数据处理工具由算盘、草稿纸变为高速运转的计算机。并且可以进

行远程计算,使医院的会计人员从传统的日常业务中解脱出来。进行财务数据的深加工。注重信息的分析。为医院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信息支持。第三。会计信息输入输出模式由慢速、单向高速、双向转变、使得双向输入输出成为可能。而目能适应网上交易的需要,实现适时数据的直接输入输出。(一)单位领导提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项需要长期的不断投入和支持的软件工程。并不是有钱、有软件就行了,而是要符合医院运行规律的管理思想,需要医院领导的直接参与。全体职工的配合和病人的理解。只有这样,整个工程才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二)加强医院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使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变化。[3]给医院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因此,建立一套适应医院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势在必行。可以把医院电算化内部控制分为管理控制和日常控制。

1.管理控制。管理控制主要是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人员而言的,通过管理控制。可以使各个岗位各司其职。协调和理顺他们间的关系。使舞弊和犯罪的几率减少到最低。它包括:①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组织机构,如:可设置会计主管、微机操作、审核记账、系统维护、数据分析等岗位,形成相互稽核、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机制;②完善系统操作控制。如: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操作管理制度.明确职责、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③加强系统安全控制。如强化密码机制、制定防病毒措施、认真做好数据备份等等;④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应开展全程内部审计。2.日常控制。日常控制是指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经常性控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医院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4]使反映的经济活动情况准确可靠,达到预期的管理控制目标。它包括:①采用的会计核算软件应具有防范会计数据输入差错的功能。能够通过平衡关系控制、科目对应关系控制、凭证连续编号控制等来自动检测数据的准确性:②系统要有数据必须经审核后才能登账的控制能力。要有防止或及时发现在处理过程中数据丢失、重复或出错的控制措施:③采取各种输出控制及审批措施。保证打印输出的账本、会计报表及其它会计资料准确无误;④妥善保管存有会计信息的磁性介质或其他介质。存放地点应防高温、防漏、防尘、远离强磁场。并定期进行检查和复制。坚持双重备份制度。防止会计档案丢失。

浅谈对会计文化的认识 篇7

对会计文化的认识离不开对文化的认识, 《韦氏新大学词典》 对文化的概念是:“文化是包括思想、言谈、行动和人工制品在内的人类行为的综合形式, 并依存于人们学习知识和向世世代代传授的能力”。

我国学者梁漱溟在 《中国文化要义》中对文化的概念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文化即通常所说的文字、文学、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 而广义文化是指经济、政治等。

学者张汝伦对中外文化研究后认为, 文化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全部生活方式; (2) 思想、 感情信仰的方式; (3) 个人从别的群体中获得的社会遗产; (4) 积累起来的学习 (5) 伦理道德、 价值标准; (6) 历史积淀; (7) 行为方式; (8) 社会组织、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等。

劳秦汉在《会计文化学概论》中认为, 对会计文化的研究发端于1985 年6 月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会计与文化专题研究会, 而国内其他学者一般认为关于会计文化的研究开始于198年美国会计学会举办的会计文化研讨会。 国内学者刘开瑞于20 世纪90 年代第一次在他的研究论文 《会计文化初探》中提出了“会计文化”的概念。目前对会计文化的研究, 通过CNKI检索, 至2012 年11 月底, 以会计文化为主题的公开发表的有价值的论文已有600 多篇, 而在2005 年以前不到90篇。会计文化的热度很高, 但会计文化体系构建仍在探讨当中。

二、 会计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 同样关于会计文化的定义也有多种, 不同的学者有各自不同的解释, 概括国内会计学者关于会计文化的界定, 主要有:

刘开瑞 (1990) 概括了会计文化的组成部分, 认为会计文化是社会文化对会计影响渗透的结果, 它由三部分组成: (1) 会计物质文化, 即会计的产品、形象等, 如会计报表、会计人员形象等; (2) 会计制度文化, 即会计人员的思维方式, 行为的准则; (3) 会计精神文化, 即会计人员的思想、价值观和信仰等。 把源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企业文化, 并结合会计本身特点, 适应会计需要而形成的会计文化, 重新灌输到每一个会计人员, 用来统一他们的行为, 就能创造出一种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组织规范, 使组织成员在相互作用下, 发生同化, 最终取得会计管理的良好效益。

毛伯林 (1993) 给会计文化定义为:“会计文化, 作为人类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 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 从长期中外会计实践中创造形成的, 为会计人员所共同享有, 它具有引导、凝聚、激励、约束会计群体, 体现民族特色, 从而增进会计活力, 推进会计管理现代化进程的会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的功能。

于玉林 (1994) 对会计文化的表述是 “会计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关会计的物质和精神的背景文化及其自身的文化内涵, 会计文化既是一种理论, 又是一种实践。 ”

易玄 (1997) 将会计文化定义为“会计文化应该是一种社会组织文化, 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内涵:它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体系; 它是一个多层面、多元的文化体系;它是一个社会学、自然学、 经济学等相融合的边缘文化体系它是具有历史性、国际性、规范性、综合性的社会组织文化体系。 ”

黄东光 (2001) 提出:“所谓会计文化, 即是为促进社会经济、社会人员等方面全面发展, 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物质环境、知识系统、价值体系管理制度、教育方式等的总和。 ”

殷勤凡 (2005) 认为:“会计文化是在会计主管倡导下形成的并为全体会计员工共同认可、信奉、实践和传承的精神财富的集合, 由核心层的共同会计价值观和显现观的诚信、独立、客观、公正、谨慎、保密六个要素共同构成, 为会计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的职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

张云 (2009) 对会计文化的理解为:“广义的会计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会计行为文化、会计精神文化, 其核心内容是会计人员的价值观。 狭义的会计文化仅指会计的精神文化。 ”

劳秦汉 (2010) 将会计文化表述为人类社会会计领域所专有的历史凝结成的会计存在方式, 是会计人的本质活动的对象化, 即所从事的会计活动的自由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并能促进社会经济、 人类历史与会计人自身进步发展的超自然的创造性成果。

三、 会计文化的特征

由于会计文化是会计领域所专有的, 是会计人的创造活动和成果, 没有会计人的会计活动, 就没有会计文化, 没有会计文化, 就没有会计领域的形成, 因而会计文化的形态表现有多种, 表现形式也各异, 但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特点, 这些共同的特点反映和体现出来的就是会计文化的基本特征, 可以概括如下:

(一) 动态性。 文化是一种积累起来的学问, 会计文化同样如此, 后期的会计文化是在前期的会计文化成果的学习、 吸收和改进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的, 在会计发展的过程中, 对会计文化对其所在环境有利的一面得到保存和巩固, 而对不利或阻碍会计发展的文化则加以选择与淘汰。 会计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环境变化而变化, 持续更新和延伸, 是个动态的过程。

(二) 统一性。 会计活动的运行是以会计法规制度、 会计伦理道德为标准的, 具有统一性, 会计人也习惯性形成了遵守会计法规、会计道德的要求。试想如果会计人员在处理公司会计业务时不遵循会计规范, 各行一套, 那么不仅给会计工作带来了混乱, 造成资源分配不平衡和浪费, 而且还会影响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危害社会, 就此而言, 统一的规章制度是会计文化中必要的组成部分。

(三) 广泛性。 从会计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出, 会计文化涉及范围之广, 现代会计文化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会计研究的领域, 拓展到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政治学、历史学等众多领域, 把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道德观念、社会心理都纳入会计文化研究的范围中。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会计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与之相随的会计文化也会随之延展, 会计文化将更为广泛。

(四) 差异性。 会计文化是会计人在漫长的会计活动实践中形成的, 会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与经济、政治是紧密相连的, 不同的社会经济对应着不同的会计活动, 自然会形成不同的会计文化, 因而不同的国家会计文化也存在着很多不同, 纵然会计准则实现了国际趋同也不能改变会计文化的这种差异性。 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的地域会计文化也有着细微的区别, 因为会计的规章制度只针对特定的企业, 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会计环境的差别上, 可以说会计文化的差异性是由政治经济以及制度环境所引起的。

(五) 群体性。 会计文化是以会计人的群体形式实现的, 不是个体性的表现, 会计的内容很广泛, 却不能将某一会计文化内容归为一个具体的个人所特有, 会计文化是会计人群体的某种共同意识和行为活动。由此可见, 一种被认为是会计文化的习惯、 行为等必须得到会计人群体的共同认可并共享时, 才能成为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使得会计人对已经认同的这种意识具有强烈的归属感, 这就使得会计人不知不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这种群体文化。

纵览会计文化研究的成果, 会计文化特征除了以上概括的五条以外, 还有诸如竞争性、国际性、规范性、创造性、时代性、自由性、连续性、民族性等特征。

四、 会计文化的功能

会计文化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总体表现在于促进会计人员的成长发展和协调社会的良好运行。在会计实践中, 会计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约束功能。 正是由于会计文化的具有约束会计人的行为, 使得会计人员能够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没有约束功能, 会计文化的发展方向便失去了意义, 会计工作也不能有序展开因此会计文化的这种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它体现在会计实践的各个方面。会计文化的约束功能只要是通过会计规章制度发挥作用的, 会计人员必须遵守会计相关法规, 必须执行相关制度如在我国由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依次自上而下形成企业会计准则的三个层次, 共同构成了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2006) , 具有法律效力, 在全国范围内 (港、澳、台除外强制执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这种会计制度文化的作用是为了使会计行为更加规范合理, 提高了可比性最终也促进了整个会计系统的高效运行。

(二) 导向功能。 会计文化规定了会计行为的价值取向, 会计目标以及会计的规章体系, 通过对会计文化的价值观念、 价值规范和制度规范对会计人员产生强大的号召力, 在会计文化的影响下, 使会计工作朝着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 会计文化的导向功能具体体现在会计组织通过对会计文化核心的共同价值观选出的带有代表性的先进成员榜样的力量, 使得会计个体逐渐认同这种共同价值观, 并以此为标准来调节自身的行为, 其次会计文化中的制度文化硬性规定了会计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 也反映了共同价值观的要求, 会计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能将这种硬性规定导向为主动顺应, 发挥出会计的积极作用, 促进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 进而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为社会服务。

(三) 激励功能。 运用会计文化能够影响和改变会计人员在实践中对企业目标的认识、态度和行为。从而使会计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千方百计地在法律范围内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将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 而该层次又包括以下需求: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 公正度、 接受现实能力。 会计文化也是将会计人员的自我实现作为最终目标, 在实现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人的价值。 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会激发会计人员为会计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促成良好氛围的形成。 充分发挥会计文化的激励功能, 会使会计组织能更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 凝聚功能。 会计文化的共同价值观使得会计人在实践活动中在心理素质、思维习惯、价值追求、行为规范上大致相同, 由此产生一种对会计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和归属感, 在此基础上容易产生一种强烈的凝聚力, 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管理过程中也耳濡目染, 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会计人员这种共同的价值准则、最终把每个会计个体融合到整个组织中来, 协力同心, 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去开拓进取、奋力拼搏, 使会计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巨大的整体效应。

除以上主要功能以外, 会计文化还具有辐射功能、 拓展功能、 调适功能、表率功能、应变功能等。

众所周知, 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会计文化作为会计职业的文化, 具有文化的普遍性和自身的特殊性, 国内学术界对会计文化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了, 研究会计文化是建立会计文化体系的重要环节, 通过会计文化体系的建立能够切实引导会计人的正确行为, 从而有效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Z

参考文献

[1] .龙云飞.简论会计文化[J].工业技术经济, 2001, (1) .

[2] .殷勤凡.对会计文化的批判性思维[J].当代财经, 2005, (5) .

[3] .张云.中国会计文化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 2009, (9) .

浅谈对管理会计的认识 篇8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激烈,传统的会计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于是会计便和管理巧妙结合起来形成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作为从会计系统分离出来的一个新的领域,与财务会计共同形成会计学科的两大分支。

关键词:管理会计 认识

0 引言

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激烈,传统的会计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于是会计便和管理巧妙结合起来形成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作为从会计系统分离出来的一个新的领域,与财务会计共同形成会计学科的两大分支。管理会计的本质是会计和管理的有机结合,管理会计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一系列特定技术、方法为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信息系统。它对帮助企业管理者科学的制定经营决策,合理的利用经济资源,有效强化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管理会计理论结构要素的定性描述:

1.1 管理会计本质(概念) 管理会计以现代经营管理学为理论基础,广泛利用会计部门提供的会计信息和其它部门提供的经济信息,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产生出许多新的管理会计信息,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并直接参与经营管理。

1.2 管理会计对象 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什么,众说不一。我认为管理会计对象是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提供经营管理所需的管理会计信息,协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经营管理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1.3 管理会计职能 管理会计职能是管理会计的内在功能,即它能发挥什么作用。管理会计职能随着管理会计工作和理论的演进在不断发展。我认为目前管理会计职能主要是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过程,分析经济效益,考核经济责任,反馈经济信息,参与协调组织等。

1.4 管理会计目标 管理会计目标是管理会计运行系统的目的,以及所需达到的基本要求。

1.5 管理会计任务 管理会计任务是管理会计人员应完成的工作,应负的责任。管理会计任务是由管理会计职能和目标决定的,管理会计任务是否合理,对于管理会计目标的实现,对于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管理会计任务应结合企业实际,要具体明确,尽量量化,做到可以考核,以便激励管理会计人员开展工作。

1.6 管理会计环境 管理会计环境是指对企业管理会计活动及其发展产生各种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客观条件和状况。主要是指管理会计的社会环境。它主要受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企业领导者及员工的素质、管理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以及企业管理会计制度的完备情况的影响。

1.7 管理会计假设 管理会计假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或制约条件,是对客观情况合乎逻辑的推断。管理会计假设主要有:管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责任主体、相关范围、货币时间价值、投资风险价值、会计信息的近似性、币值可变化、计量多变性、方法灵活性、重置成本计价、未来可预计、机会成本、未来收益与成本的确认与配比等。

1.8 管理会计原则 管理会计原则是管理会计工作中应遵循的各项基本准则,是规范管理会计活动的指南。管理会计原则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一般的管理会计原则和具体的管理会计原则。管理会计原则的制定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要在对管理会计有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来描述其各项原则。

1.9 管理会计道德 管理会计道德是管理会计人员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它体现着管理会计人员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价值标准。

1.10 管理会计哲学 管理会计哲学是从管理会计学自身发展过程中“生长”出来的,但它又是超越管理会计学而上升到更高理论层次的实践哲学。管理会计包含着哲学,管理会计需要哲学。因为它使人们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形成了更高的理论概括,进而为管理会计实践提供更高的理论指导。

1.11 管理会计文化 管理会计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的长期培养和倡导,在长期的管理会计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表现形态的总和。管理会计文化反过来影响管理会计工作及管理会计人员的行为。管理会计文化建设对管理会计活动将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1.12 管理会计程序 管理会计程序是指开展管理会计工作所采取的步骤。可以分为总体的管理会计程序和具体的管理会计程序。总体的管理会计程序即管理会计循环,它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循环相配合。具体的管理会计程序即管理会计工作的具体步骤,因工作内容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要结合企业具体实际加以确定。

1.13 管理会计方法 管理会计方法指解决有关管理会计实务问题的相关技术手段和程序。

1.14 管理会计行为 管理会计行为是指管理会计人员在一定思想支配下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管理会计行为包含着对特殊行动方案所进行的有意或无意的选择。研究管理会计行为的合理化途径,对于改善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管理会计经历了一个从以提供经营管理信息为主,到根据会计信息做出正确决策为主的一段不短的发展阶段。它是现代会计的新发展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最能动的会计管理活动。市场经济越发展,管理会计越重要;科技水平越高,管理会计越成熟;经营管理越复杂,管理会计的内容越丰富。

2 管理会计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2.1 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不仅仅取决于产量的增长,也取决于成本的高低。因此,为在激烈的竞争中战胜对手,必须要求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成本、费用,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在这一阶段,管理会计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为目的。其主要内容包括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差异分析等内容。

2.2 以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 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益”,强调先把事情做对,然后把事情做好。在该期间,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理论的丰富,使得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内容更加丰富,逐步形成了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考核、评价的管理会计体系。

2.3 以重视环境适应性为基本特征的战略管理会计阶段 战略管理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体系中的一个新领域,即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的结合,是传统管理会计在新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管理环境下的发展。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相关的会计信息,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信息,还应该包括与外部环境相关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需要关注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的影响,并据以搜集相关的信息。强调运用各种相关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帮助决策层制定战略发展方案。为使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得以顺利和有效地进行,要求企业总体性的竞争战略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的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相结合,捉进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由此,现代管理会计的研究内容“对内深化”和“向外扩展”并举。

管理会计完成了从为产品定价提供信息到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过渡,由成本计算、标准成本制度、预算制度发展到财务管理和管理控制阶段。

管理会计的研究在管理控制系统、成本会计、成本管理、成本动因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尤其是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的进展。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战略目标的制定、战略成本管理、经营投资决策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和风险管理。战略管理会计采用多元化的信息处理方法,如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对手分析、环境分析、预警分析等等。战略管理会计以其新兴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代表着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对会计工作的认识 篇9

事项法也叫“使用者需要法”,是指按照具体的经济事项来报告企业的经济活动,并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理论与方法,这里的“事项”是指可以观察到的、亦可用会计数据表现其特性的具体活动、交易和事件。[1]事项法的思想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主要倡导者是美国会计学者乔治·索特,他在1969年发表了《构建基本会计理论的“事项法”》一文,全面阐述了以事项法为基础所形成的基本会计理论。

索特将现行的财务会计称为“价值法”,即会计信息主要属于价值信息,并主要通过几张总括的通用报表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事项法却不这样认为,事项法认为财务会计最主要的任务应当是向信息使用者报告企业发生的具体经济事项,让信息使用者选择于已有用的信息,而无需编制通用的财务报表。索特通过与价值法相比较的方法,提出了事项法的基本思想。这些思想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财务会计的目标。

价值法和事项法都是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为目标,不同之处在于,价值法假定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确知的且具体的,财务会计将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共同需要”,提供以价值信息反映的符合公认会计原则的通用报表能够达到上述目的;而事项法则认为,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众多,而且其信息需求迥异,使用者决策过程中使用的决策模式也难以确定,这样就无法提供一套能符合所有使用者决策需要的信息。因此,会计的目标在于提供与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相关的经济事项,会计人员的任务只是提供有关事项的信息,而让使用者自己根据决策模型的需要选择适用的事项。

第二,价值法所提供的信息,要求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最终结果,即净收益和企业总价值。

事项法则认为,净收益和总价值这两个数据,一方面,无法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在这两个数据的计算中,加入了大量的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而会计人员对数据的加工,尤其是分配、递延、累计、摊销、汇总等程序有时是多余的。因为,不是会计人员,而应当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才能把同他们的决策最有用的数据转变成最适合其决策模型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人员在提供事项信息时,应尽量使其保持原始形式,即应当将企业经济活动的完整过程的原始数据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由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偏好、决策模型等进行判断、选择、计算。

第三,由于价值法主要关注于净收益和企业价值,因此,为了保证收益和价值数据的内在一致性,只能采用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事项法则不同,它将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分为不同类型的事项,如交易活动与环境变动等,这样,一些传统财务会计所难以合理反映的话动,如物价变动等,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反映。由于不同事项具有不同的特征,对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的意义也不相同,因此,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是必要的。比如,对存货按原始交易成本计量,反映的是存货的取得与使用;按重置成本计量,则反映了环境事项的变化。不同的属性,可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事项法的支持者推荐使用按多重计量属性编报的多栏式会计报表。

第四,事项法下的会计报表,也与价值法有一定的差异。

事项法将资产负债表看作是一个企业自创建以来的所有有关会计事项,通过账户分类汇总后以余额间接表现的报表,表上的所有汇总数字都可以分解,分别列示企业开业以来的全部事项,不同的使用者可用从自己感兴趣的事项中取得有用的信息。例如存货,不是只反映年末用价值表示的单一余额,而应当同时表示存货的购买、消耗(包括数量与金额)等事项,会计人员甚至可以不必再按存货流转假设去计算各个期间的存货余额。另外,收益表则被视为企业在某个期间所发生的经营事项的直接表现,而且应侧重于在表内描述经营活动的重要事项,如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退回、折扣、营业费用、其他主要收入与损失等等。事项法的一些倡导者提出,收益表的确切名称应当叫做“经营事项表”。至于资金表或财务状况表,事项法认为,其主要目的应在于报告投资和理财活动(因经营事项已在收益表中报告),因此,过分追求营运成本或现金的概念是不必要的。恰当的方式是:应该按使用者的需要,编报投资和理财事项。

归根到底,事项法是以“事项”作为数据处理的起点,并贯穿整个处理与报告过程的。

二、事项法的难点与缺陷

应当说,事项法的提出是会计理论研究的一次有益探索。但该方法在提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引起会计理论界太多的响应。20世纪70、80年代,有关事项法研究和讨论的文献并不多见。在我国的会计文献中,更是很少有人提及,即便提到,也大多属于一般性介绍。究其原因,是事项法自身技术处理上的难点和它的理论缺陷,以及当时会计环境的不成熟限制了它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第一,事项法所要求的多重计量属性难以做到。

一般认为,会计的计量属性有五种:(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84年发表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中将计量属性也表述为五种,除本文提到的前四种外,还包括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但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并不是一种计量属性,而只是资产或负债的成本(价值)的一种摊销方法。这一点,在2月发布的sfac no.7中已作了更正说明,sfacno.7明确否认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一种计量属性。但由于sfacno.5的观点曾在我国广为传播,以致现在仍有一些人将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公允价值。其中,历史成本最易取得,也具有可验证性,但另外几种计量属性的可操作性较差,甚至不易取得令人信眼的具备可验证性的资料。因此,如果会计系统自身发展水平不高,会计人员素质低下,实务中就不可能采用复杂的计量属性。也正因如此,尽管历史成本受到了颇多指责,但现在历史成本仍在会计计量中占统治地位。

第二,事项法将信息的具体加工留给信息使用者,增大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和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获取成本。

由于20世纪60年代尚缺乏全面的信息技术支撑和信息中介机构服务,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加工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并按书面形式对外报告。这样,按事项法提供信息不仅对会计人员来说不现实——工作量太大,对信息的使用者来说,信息获取成本也太高。另外,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面对庞杂的“事项”,很难有能力自己完成加工信息的工作。

第三,按事项法提供信息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而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编制的通用财务报表则有助于保持不同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可比性。

因此,就可比性而言,通用财务报表仍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选择。

第四,事项法虽然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个性需求,但忽视了信息使用者的一些共同需要,并且还有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

会计专家们确信,尽管环境复杂多变,会计信息使用者众多,但通过与使用者沟通,完全可以事先获得使用者的一些共同性需求,从而设计出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共同需要的财务报表。但如果让每个信息使用者都对公司的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就会形成大量的重复劳动,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事项法不符合当时主流学派的会计思想。

第五,在现代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活动日益复杂、会计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采用事项法有可能会带来信息超载问题。

有研究表明,许多人的信息瓶颈不是由于缺乏信息(甚至还有人认为他们收到了过量的信息),而是处理信息的时间和能力不足。

三、新形势下对事项法的再认识

基于前文所述原因,事项法在提出的当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然而,进入 90年代,随着会计环境的改变,会计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其中渗透了一些事项法的思想。如:随着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多变,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加大,为了充分反映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纷纷要求企业增加信息披露。增加的这一部分信息披露主要以表外附注的方式进行,表外附注类似于事项法的“事项说明”。因此,表外附注的发展与事项法有一定程度的吻合。尽管历史成本的统治地位在目前还很难撼动,但事实上,多重计量属性已经得到应用。比如对资产的计价,现在大多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或市价)孰低计价,采用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也已得到了会计学界的普遍认可,这些都表明事项法所要求的多重计量属性正日益被人们所认可接受。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使得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利用内部网络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内部协调与分工,进行实时的处理与反映,并利用互联网向企业外部使用者发布的做法已见端倪(人们将之称为“实时报告系统”),这显然也是事项法思想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对盈利持久性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报告“事项”的要求。20世纪80、90年代,国外研究人员在研究企业盈利能力的持久性问题时发现,净利润的不同组成部分,也许有不同的持久性。为此他们建议,为了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盈利的持久性做出判断,会计人员应在利润表上提供大量分类和更为详尽的信息情况。[4]这与事项法的思想不谋而合。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事项法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被冷落之后,大有重新被人们所接受、重视的趋势。这主要源自于人们对现行财务报告的批评,以及事项法与现行财务会计理论相比所具有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

第一,尊重信息使用者的个人偏好,能够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财务会计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所提供的是信息,而面对相同的信息,不同的信息使用者会有不同的认识,从而作出不同的反应。现行财务会计模式以预先知道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为假设,这一假设导致了财务报告数据的高度综合性。综合信息最严重的问题是一切信息使用者都只能被“一视同仁”地接受同样的会计信息,而阻止使用者按他们自己的需求来认识信息和重新编制报表,这显然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个性需要。与之不同的是,事项法强调在不完全了解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和决策模型的情况下,会计应立足于提供与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相关的经济事项,由信息使用者自己根据决策需要对数据进行剪裁,这样就更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第二,提供多重计量属性,有利于更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使会计不仅能够反映过去,还能立足现在和展望未来,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

不同计量属性各有侧重,各有优缺点,事项法提供按多重计量属性反映的会计信息,将不同计量属性的优点综合,做到优势互补,能更好地达到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第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减少企业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机会。

在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管理当局往往比投资者掌握更多的信息,这就有可能导致企业管理当局的逆向选择。其结果可能是企业管理当局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以牺牲投资者的利益来换取自己的利益。当然传统会计报表的提供能够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缓解逆向选择的负面影响,并降低交易费用。但由于会计报表的编制有许多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使得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进行盈余管理是完全可能的。而事项法将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的选择留给信息使用者个人,就大大降低了企业管理当局利润操纵的可能(当然,指望事项法完全解决盈余管理问题是不现实的,因为管理当局仍可隐瞒某些事项不予披露,但事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一问题得以缓解)。

第四,有利于克服现行财务报表项目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误解和混乱。

不可否认,由于估计和判断的客观存在,“不确定性”充斥着整个会计处理过程。而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却试图要掩盖财务会计处理所具有的这个固有的特点,

利用会计人员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在财务报表上列示单一的、仿佛十分确定的数字。但事实上,面对不确定性,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将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这样,现行财务报表提供的经会计人员处理过的貌似确定的信息,实际上可能对信息使用者没有多大用处,而且,如果会计人员素质低下、职业判断水平不高,还会导致对信息的误解和混乱(即产生所谓的“非故意的会计信息失真”)。理智的信息使用者是不会为这些貌似确定的信息历所迷惑的,但是要探究其本质上的确定程度也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因为将这些单一的数字进行重新分解、重新验证和确认,再重新组合和汇总,是相当耗时、费力的。因此信息使用者必然会考虑交易成本,如果交易成本太高,信息使用者就会放弃这项重新分解、重新组合的工作,这样,会计信息的可信性就必然要打折扣。而且,这也等于否认了会计人员的工作。以至于让人产生怀疑:会计人员到底在发挥什么作用?既然如此,采用事项法,将原始的会计数据直接传递给会计信息使用者,不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吗?

第五,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如前文所述,实时报告系统的思想实际上萌芽于事项法。在实时报告系统下,企业可以通过数据库储存大量的信息(事项),信息使用者通过internet访问企业的数据库,借助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及时地获取并处理有关的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构造财务报表,而无须等待企业会计人员对信息的处理、加工,这就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时效性。

当然,仅有上述优点还是不够的。一种理论要真正被人们所接受并用于指导实践,除了方法自身要具备逻辑上的合理性和现实的必要性以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事项法之所以在20世纪70、80年代未被人们所重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客观环境难以提供实施的可能。而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事项法的应用条件日趋成熟。这主要体现在:首先,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存取和处理数据的成本大大降低,为事项法的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其次,会计界对计量属性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运用多重计量属性日益成为可能;最后,由于信息使用者素质提高,尤其是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增多,现在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趋向于专业分析人士(还有一些所谓“无知”的投资者会雇用专业人士),他们有能力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这样,信息使用者的能力问题不应再成为事项法应用的一个障碍。这些都表明,事项法应用的条件日趋成熟,事项法在未来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四、结论

上一篇:津南区小学六年级英语教研通知下一篇:初三数学辅优第一次上课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