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及答案要点

2024-07-21

案例分析题及答案要点(精选6篇)

案例分析题及答案要点 篇1

河南政法干警考试面试辅导:辅警面试题及答案要点 2014河南政法面试南阳考生交流群:217702919

一、对辅警这份工作你有什么看法 ? 【答案要点】

1.首先,简要介绍自己了解的辅警岗位知识。

辅警的定位是“辅助”警力,属于专业的群防群治队伍,不具有行政执法权。辅警必须在在编民警的 带领下开展各项工作。在涉及需依法定职权才能完成的任务时, 只能由在编民警完成, 辅警仅起辅助作用。

2.然后,具体讲解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何提高自身素养和业务技能,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舆论环境,可以从主动加强学习,吃苦耐劳,比别人多一份付出,适当调节心情, 热情待人,处理事情依据原则并灵活处理等方面来具体说明,总之重点强调自身如何主动去适应这份工作 而不是过多的阐述这份工作有哪些不好的地方。

3.最后, 从期盼的角度讲, 希望辅警各方面的制度和流程能够在大家的努力下逐渐完善, 以便于更高 效的辅助警察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们安居乐业。

二、你为什么要当交通辅警 ? 【答案要点】

1.首先,表明就业生存的需要,家庭责任的承担。

2.其次,谈谈对自我的认知,与岗位相匹配之处,以及自己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接受工作挑战。

3.最后, 从奉献社会的角度讲交通管理的需要, 光凭交警是无法适应当前交通管理需要的, 交通辅警 可以缓解警力不足的问题。

三、如果你是一名辅警,进行巡逻,你应注意什么 ? 【答案要点】

1.首先,开篇说明巡逻的重要性。

2.然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中抽出三点具体说明:(1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文明巡逻、依法执勤,认真做好小区的昼夜路面巡逻、守候工作,对发现的 违法犯罪分子应监视、控制、盘查并扭送到公安机关审查处理;(2协助公安机关、社区居委会维护公共秩序,保卫重点地区、公共场所和要害部位的安全;

(3发动、组织群众,做好防盗、防破坏、防火、防治安灾害事故等“四防”工作,落实各项安全防范 措施;(4发生案件后及时报案,协助公安机关保护好现场,为侦察案件提供线索,协助公安机关查破案件;(5协助社区居委会干部对违反居民共同制订的“居民公约” 等规范的行为, 依照公约规定纠正各种违 章行为;(6对犯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人,巡逻队员有权劝阻、制止和批评教育,对需要行使罚款、没收财物 等处罚的,必须报告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巡逻队员不得行使上述权力。巡逻要求有:①执行巡逻任务时, 白天要挺胸阔步,自然大方;夜间要保持肃

静,做到眼明、耳灵、脚轻,仔细判明各种声响、气味、光亮和 可疑症状。②二人以上同时实施巡逻任务,遇有情况时,要互相支援,发挥集体力量的优势。③巡逻必须 采取走停结合,耳、目、鼻并用,时快、时慢和突然改变行进方向的办法。④在巡逻中,必须着装整齐, 仪表端正,精神饱满。⑤巡逻要注意效果,防止走过场。

3.最后, 强调自身还应该继续学习和提高, 会在实践中逐渐掌握各方面经验, 并对自己从事这份工作 抱有坚定的信心。

2014河南招警面试观点类题目的高分策略 电话:0377— 67095838 / 63192111 南阳分校地址:工业路与卧龙路交叉口兴达商务 2号楼 4118室 乘车路线:3、9、24、29、36路车到玉器厂下车即到。

南阳华图官方微博:http://weibo.com/311608000/home?leftnav=1&wvr=5 南阳华图官方微信:南阳华图教育

南阳华图官方网站:http://nanyang.huatu.com/ 2014河南省考面试南阳考生交流群:310241186 2014河南政法面试南阳考生交流群:217702919

案例分析题及答案要点 篇2

物理学是一门测量科学.[1]物理学家们首先创造出合适的物理量作为研究工具,然后通过对物理量的测量去找出规律或与事先假定的物理理论所预测的值去比较.这是物理学最核心的内容,也是物理学的本质.[2]

2015 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卷第22 题(以下简称浙江卷第22 题) 的图2 给学生展示了四只电表所显示的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所得到的两组电流表与电压表的示数(见图1),要求学生根据这四个示数来计算小灯泡在滑动变阻器调节前后的电阻值.这题贴近实际(表的示数是根据实际拍摄的),考查学生在测量中所表现出来的操作能力(读数和计算),更为重要的是,它强调了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可是,在所给出的权威性参考答案中,[3]笔者认为其在测量和误差理论方面存在问题.如果以此答案为评分标准,势必会导致阅卷中的差错和不公平,更为重要的是,它会使人们对测量原理和物理学的本质产生误解.

为此,本文将从信息、测量和误差的基本理论着手,通过对浙江卷第22 题的参考答案的分析,来阐述物理学作为一门测量科学的本质,从而引起物理课程标准的制订者、物理教材编写者和广大物理教师对测量教学在物理教育中的重要性的关注.

二、测量是获取信息的过程

根据信息学的原理,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向信息源获取一定量的信息. 信息源所含的符号越多,人们每得到一个符号所获取的信息量就越多.因此,在信息学中,信息量的单位1 比特是这样定义的:一个具有两种不同符号的信息源每发射一个符号所传递的信息量为1 比特. 比如,交通信号灯(红-绿灯) 是一个含有两种不同符号的信息源.当我们接收到其中一个符号时,比如绿灯亮时,我们就获得了1 比特的信息量.同理,一个具有4 种不同符号的信息源每发射一个符号所传递的信息量为2 比特.以此类推,一个具有Z种不同符号的信息源每发射一个符号所传递的信息量H为:

比如,常用汉字有近2000 个,每个汉字所携带的信息量为:

当我们测量某个物理量时,我们就从测量工具那里得到了一定量的信息.比如,一台厨房用的台秤最多可称2 千克的质量,它的最小读数是10 克.因而,关于“物体的质量有多大”的问题,这台台秤可以做出200 种不同的回答.那么,相应的符号数为200,与答案相应的信息量约为8 比特.再比如,一般的温度计的精确度为1℃. 如果它的测量范围是-30℃到90℃,则相应的符号数为120 个.当我们测得一个温度值时,我们就接收到了7 比特的信息.测量仪器的精确度越高,测得一个值时所接收的信息量就越多.粗略地说,一个测量值所对应的信息量大约为10 比特.[4]

现行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没有涉及信息学的知识,这就导致教师无法向学生讲清测量的这一信息学本质.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5]和现行普通高中物理教材[6]中,教师和学生只能笼统地知道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他们不会关注到物理实验的本质是测量,而测量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有些师生甚至对物理学形成这样的印象:物理定律是数学推导的结果,物理学家们所做的工作仅仅是像做习题一样的一种数学演算.为此,我们强烈建议,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应适当引入信息学的基本知识,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加深对物理学本质的理解.

三、测量值总是一个区间

在解释为什么需要测量时,我们通常抱有这样的观念:在测量前这个值是未知的,在测量后这个值是已知的.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首先,在测量前我们对物理量的值并不是一点也不知道.其次,在测量后我们并不知道物理量的真实值.测量值总是一个区间(图2).在用仪器测量前,我们知道这个值是某一较大的区间. 在用仪器测量后,我们仍只知道这个值是某一区间,但这个区间比用仪器测量前的要小了.如果用仪器测量后这个区间明显地缩小了,我们说这是一个好的测量;如果这个区间只缩小了一点点,我们说这是一个不好的测量,或不精密的测量.

人本身也是一个测量工具,人通过感官来“估计”也是一种测量,也能获得信息.物理学虽然是一门定量科学,但它并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物理学家并不能确定某个物理量的真实值,而只能借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和根据他们的判断能力来缩小物理量的测量值的区间,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

根据这一考虑,我们可以来定义一个表征对量X测量的好坏的数,这个数就是测量前后的两个区间的比值,即

式中b表示测量前(before),a表示测量后(after).我们把上式的二进制对数(binary logarithm)定义为一个量H:[7]

由于H表示在测量中所获得的信息量,所以它的单位为信息量的单位.这个量告诉我们,在测量中,物理量的值的信息量增加了多少比特(bit).比如,在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时,假定在用仪器测量前我们用肉眼测出这支笔的长度不会小于10cm,也不会大于20cm.用尺子测量后我们知道这支笔的长度在10.5cm和10.6cm之间. 我们来计算在用尺子测量这支铅笔的长度中所获得的信息量:

在这次测量中,这个测量工具提供了6.6bit的信息.

根据浙江卷第22 题所给出的电表示数和它们的最小刻度值(电流表为0.01A,电压表为0.05V),我们可以分别读出相应的测量值的区间为:

或写成:

而在权威发布的参考答案中所给出的不是一个区间,而是四个值:0.10A、0.24A、0.27V和2.00V.显然,如果学生的答案落在上述区间内,我们应认为其答案是对的.尤其是对于第4 只表的读数(即U1的测量值),参考答案给出了“0.27V”.如果学生读出0.25V、0.26V或0.28V是否会被认为是错的呢?

四、误差传播是有规律的

在现行教材中,普遍把测量值跟被测物理量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作误差(error).[6]根据前面所述,真实值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能测得的总是一个区间.误差包括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和偶然误差(random error),而系统误差又包括仪器误差、理论(方法)误差和个人误差.在某次直接测量中,我们可以根据测量仪器的精确度知道此仪器所导致的仪器误差.比如,在用上面所提到的四只表测量时,仅由这些表所产生的绝对误差分别为 δI1=δI2=0.01A,δU1=δU2=0.05V.

这里所指的绝对误差,其实就是某一测量值的不确定范围的一半(uncertainty).它不同于对同一物理量的两个测量值之间的差异(discrepancy)(图3).因此,对某个量多次测量后,可以用其平均值来代表所有测量值.测量次数越多,这个平均值与任何一次测量值之间的差异会越小.然而,不管测量次数有多少,最后只能用一个值(平均值)来代表这个量的测量值.

根据相应的公式通过对直接测量值的计算得到某一物理量的值,这一过程叫作间接测量.直接测量值的误差会在计算过程中进一步传播,并产生新的误差,这一过程叫作误差传播(error propagation).对于不同的计算公式,误差传播的规律是不同的.下面是几个常用的误差传播公式:

式中,x和y是直接测量值,xe和ye分别表示x和y的最佳估计值(best estimate),δx、δy和 δz分别表示x、y和z的绝对误差.

在浙江卷第22 题中,在计算由两组数据得到的电阻值时,必定会导致误差传播.下面我们根据上面的误差传播公式来计算这两个值.

即R1的测量值为区间[1.75Ω,3.25Ω].

即R2的测量值为区间[7.77Ω,8.89Ω].

而参考答案中所给出的R1和R2的值分别为(2.7±0.1)Ω 和(8.3±0.1)Ω.显然,参考答案的作者没有用误差传播公式来计算这两个间接测量值,而随意地在±号后面定了0.1 这个数.这将给考生带来一定的不公正性.尽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并不要求给学生讲误差传播知识,但作为参考答案中的间接测量值,还是要根据误差传播公式来计算的.

五、结束语

高考哲学主观题及考点分析 篇3

36题(29分)、阅读 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9.9%,2010年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在短短30余年创造了西方200多年才有的经济奇迹。西方经济学界以苏联、东欧为参照,不能合理解释中国改革与经济高速增长并行的独特现象,将比称为“中国之谜”。

材料二:中国经济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盲目扩张产能和忽视流通的重要作用,导致了重生产、轻消费的倾向;居民收入增幅赶不上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幅,造成了重效率、轻公平的矛盾;以高能耗、高投入所维持的增长模式,形成了重速度、轻结构的局面。

材料三: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懒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2012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调研时指出,20年前邓小平南巡关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并阐述其现实意义。(13分)

【参考答案】

(3)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这一认识的基础。(3分)

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推动这一认识的深化。(3分)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检验了这一认识的真理性。(3分)

现实意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1分)重温这一论断有利于排除争论和干扰,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2分)

【评分说明】须准确展开原理,且结合材料分析得当,才能给相应分数。

【解析】本题以改革的必要性为命题出发点,以分析其哲理及阐述现实意义为设问,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属于要求采用演绎法来作分析的题目。本题看似一个设问,实则有两个问题,弄清这一点是能否取得高分的关键。

既然是要采用演绎法,则需要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知识要点列出来,包括“实践决定认识”和“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两个方面,并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以及不同性质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不同。解答本题第一个问题,首先要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原理分析改革的必要性。为何不能不改革?则要回到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知识点来分析。第二个问题,是谈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现实意义是指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则应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即课本中“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这一角度来作答。

【启示】从近三年的广东文综试题中我们可以发现,主观题对《生活与哲学》考点的考查均是摈弃了过去常见的归纳法,转而要求采用演绎法。如2010年的“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2011年的“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和“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谈谈你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2012年的“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并阐述其现实意义”。演绎法与过去常见的归纳法不同,归纳法注重的是立足材料,仔细分析材料中所包含的相关的哲学道理,如过去常见的设问形式为“分析材料中所包含的某某哲学原理”等。演绎法则是要求考生从设问所提及的考点出发,立足于考点,将相关原理准确展开,再回到材料中去寻找相符合的材料要点,并在答案中体现出来。从考生的角度来讲,若考生对题目所考查的考点掌握熟悉的话,只要善于理论与材料相结合,演绎法其实更有利于考生取得更高的分数。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对这种演绎法的训练。

对于这种类型题的解题过程,可简单概括为:一看设问,二抓考点,三列要点,四读材料,最后把原理和相关材料相结合形成答案。简单来说,就是拿到一道题目时,应该先看设问,而不是先看材料,从设问中找准命题的切入点,看清楚考查什么考点,如果是属于演绎法的题目,则先把该考点的相关要点罗列出来,然后带着这些要点再去阅读材料,在材料中找到可以跟这些要点相结合的关键词句,最后形成答案。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切忌简单罗列知识点,而完全脱离材料,这样的答案不可能取得高分。

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考点分析

本考点看似简单,但是考生要准确掌握并保证在考试中逢考必得,则应对它进行深入钻研。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实践决定认识,即课本中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里,考生必须弄清楚相关知识的层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告诉我们,实践决定认识,而它表现在四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考生切不可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与其四个方面的表现相提并论;二是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此点在课本中并未明确阐述,但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的第四个表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表述中,则有相关的论述(详见下文)。此要点需要注意的是,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因而在讲述认识的反作用时,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认识对实践的不同作用。

对于选择题而言,考查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如果考查细微点的话,常为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要点,或者其四个表现中的任一个或几个,对于这样的题目,则应分清楚四个表现的不同。

以下是该考点的知识体系及简要分析,对考点的掌握,应该注重对关键词句的掌握,依靠关键词句来记忆、掌握考点。

(一)实践决定认识(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关键句: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这里需要注意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获取认识的途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取认识的途径有两类,一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交流等方式获取间接经验。

对此要点的理解可简单概括为:“认识从无到有”。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关键句: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特别要说明的是,在选择题的解答过程中,只要选择题题干材料中包含有以上三个方面中的任一个或若干个,都可以判断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一要点。

可简单概括为:“认识由浅入深”。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关键句: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这即是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可简单概括为:“检验正误、成败”,材料中常见“实践证明”“某某结果表明”等关键词。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关键句: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可简单概括为:获取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即“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这表明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二)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对“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延伸,即“认识指导实践”)

1.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2.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立足实践。

2.重视科学理论的重要作用。

3.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作者单位:汕头市金山中学南区学校)

公共关系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篇4

1、顾客争座

问题:(1)从公共关系角度来看,顾客争座,肯德基到底该不该管?(2)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应该汲取哪些教训? 答案:

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看,肯德基对顾客争座应该管,而且管得越早越好。南昌肯德基因未及时处理好该事件而使舆论影响不断升级,形象损失越来越大。在两位顾客因争座发生口角伊始,尽管已引起其他顾客的注意,但都未太在意,此时餐厅的员工如能及时平息两人的争端,则不会有任何不良后果。及至两人两人争吵上升到大声争吵,店内所有顾客则都开始关注事态,邻座的顾客则停止用餐,离座回避,带小孩的家长担心事态危险和小孩受到粗话影响,开始领着小孩离店。到二人争吵上升到斗殴,别的顾客也纷纷离座外逃和远远地看热闹。到此时,其影响面还局限于人际范围,如果餐店经理能满足女顾客的要求,女顾客就不至于向报社投诉。而接受记者采访时经理继续与女顾客持对立的观点,更增添了新闻报道冲突性和报道价值,从而令南昌表德基进一步陷入被动局面。从整个过程看,肯德基事件的处理态度实为公关大忌,餐厅经理为维护一时的权益,不仅失去了一个消费者,而且造成了众多消费者的心理阴影。而在这一事件中,即使从自身形象出发,肯德基也应主动及早处理,使消费者免伤和气,心情愉快地消费。

从这一事件我们应该汲取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培养员工的公关意识十分重要。目前不少公司的员工宁输公司的形象也不愿输理,因小失大,就源于散会公关意识的薄弱,看不到形象作为无形资产对于公司的巨大价值。公关不只是公关部的责任,进行员工素质培养,推选全员公关,是各种社会组织不应忽视的。

(2)公关无小事。公关危机大都是由小事件引起的公关应从小事抓起,而不是在引起轩然大波之后再来处理方显公关水平。消除隐患,防微杜渐,是危机公关的主要原则。出现危机就手心忙脚乱,无应对之策,就说明公关管理仍有漏洞。而塑造形象的公关工作当从点滴做起,而现在一些企业热衷于“大手笔”,重视媒体公关,往往忽视了日常公关管理,这正是造成企业名声在外,而消费者却不满意的现象的原因之一。

(3)勇于承担责任 是企业公关的一种境界。公关要塑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的社会形象,而一个企业的形象是否表里如一,就在于其在经营活动中是否勇于承担与其形象一对敌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怕担责任甚至出了事拒绝承担责任的企业是让消费者寒心的。此类行为一旦发生,必然使公司的美誉度大受损害。而是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是真公关和假公关的分水岭。

(4)“莫以善小而不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万事德为先”的思想,这也是一个优秀企业内在品质的表现。南昌肯德基员工在两位顾客争座过程中,就缺乏这一品质,始终没有挺身而出为顾客排忧解难。其实丙争的不过是一个座位而已,只要肯德其的员式设法为其再提供一个座位,事情马上就可得到解决。而其“管不了”的态度无疑让人们为其落伍的企业价值观感到深深的遗憾。

案例

2、麦当劳餐厅内代售公交月票

问题:分析麦当劳外部公共关系的成功做法。答案:

一提起麦当劳,人们就会想到汉堡包、想到炸薯条。熟悉它的人,还会联想到遍布全球115个国家的2.5万多家连锁店,联想到地球上每天都有1%的人正在品尝着一模一样的汉堡包、炸薯条和苹果派。然而,此时此刻,有谁会想到,拥有如此高知名度和雄厚“家底”的餐饮业“巨无霸”却要无偿地为学子学习延长营业时间,为普通公众代售公交月票,两则案例都是麦当劳自找麻烦,如此做法,不能不让人由衷地感叹赞赏,其实这正是麦当劳与众不同的高明之处。在别人看来,拒之惟恐不及,麦当劳却视为己任,这就是一个跨国企业在中国“讲述”的一系列平凡而可贵的经典商业故事。在这种独创思维支配下采取的营销举措,无疑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现实启示。

功夫在诗外 :现代企业公关的“金律”,即“让公众满意,赢得公众支持”,从来没有发生过丝毫动遥处于复杂社会关系之中的企业,要想提高美誉度、赢得良好的口碑,必须与外界建立起水乳交融的谐洽关系,尤其是形形色色的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消费者的态度决定了企业的兴衰。消费者除了购买产品,也购买了企业的服务,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越满意,购买率就越高,企业就会兴旺发达。反之,企业就会衰退。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多数企业并没有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做到这一点,只有麦

当劳等优秀企业埋头做到了。可见,赢利固然是每一个面向市场的企业最直接的目标,但赢利是需要经过一系列中介行为尤其是公关行为的帮助才能最终实现的目的,毕竟,只为了赢利最终反而不容易赢利。功夫在诗外!

案例

3、乘客至上

问题:新加坡航空公司完善服务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它何以能胜人一筹? 答题要点:

服务特点是:顾客至上,服务第一。

以:1)服务周到,登机时对乘客以姓相称,给人的感觉很亲切;

2)以东方的殷勤待客传统为前题,把“乘客至上”的公共关系思想贯穿于—切微小的服务细节上给乘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员工有较好的素质修养,对所有的乘客一视同仁;

4)纪念品加优待,赢得回头客。

案例

4、华联商厦的“绿色”营销

问题:从公关角度分析,华联商厦的“绿色”营销行为能成功吗? 答题要点: 能成功,其属于绿色营销,在结合4C和4P理论

“绿色需求”是现代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并转化为绿色消费行为,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主题,积极主动地引导和创造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的生活环境,它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是一种理念与哲学。绿色消费已经成为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与经济程度成正比,可以不夸张地说,绿色消费将是二十一世纪以至更长远的未来的消费主流。

绿色需求与绿色消费产生了巨大的绿色市场,从而推动了绿色营销的发展。绿色营销又叫做环境营销,是现代市场营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代表了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直到思想,照顾生态层面的新的营销思维方式与操作模式。绿色销的内容包括: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搜集绿色信息、制定绿色计划、研发绿色产品,进行清洁生产,包装绿色化,开发绿色促销、开辟绿色渠道,引导绿色消费等。绿色营销对于人类生存、国家、企业、个人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可持续发展是兼顾经济与环保的协调发展之路,侧重于宏观层面,后者偏重于微观层面,两者互为支持,最终促进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华联商厦的公益之举,属于绿色营销的范畴,其中包含了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搜集绿色信息、包装绿色化、开发绿色促销、引导绿色消费等内容。如果将这项公益活动进行延伸,联合全国范围内的大型商场与衬衫著名品牌,共同倡议“少用一个包装,多留一片森林”,增强大众的绿色环保意识,推动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潮流向前发展。前人载树,后人乘凉,当大多数消费者习惯于购买无盒衬衫时,这项公益活动效应更是公德无量了。

案例

5、压力锅之争

问题:(1)“s”牌压力锅厂的行为是否正当?为什么?(2)“p”牌压力锅厂应采取何种应对措施?

答题要点:、s牌压力锅厂的行为不正当。s 牌压力锅厂采用不正当手段,对s牌压力锅厂的产品作 了虚假宣传,影响了p牌压力厂的利益,这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p 牌压力锅厂面对的危机是由于外来的故意行为造成的。危机的根本点,就是公众对s牌 的产品质量不信任,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受到了损害.M 牌压力锅厂的应对措施,除了采取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反抗那些侵害自己利益的行为外,还应通过公关手段,提高自身 的形象,让自己的产品重新重到公众的信任。事件发生后,公共关系人员应迅速对职能部门,及时 调查分析,迅速了解事件全貌,判明危机事件的性质与来源,认真听取公众意见,选用恰当的方式、方 法,恢复、发展企业的形象。针对不同公众确立相应的对策,制定消除事件影响的公共关系方案,及时 采取措施消除危机。针对这一事件,M 牌压力锅厂应果断采取措施,有效制止事态扩大。

1).应对事件进行全面调查,掌握H 牌压力锅厂不当行为的资料,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和 声誉。同时,迅速利用各种传播媒介等有效手段及时向公众说明事实真相。

2).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毫无保留地公开事件的真相,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处理原则。④利用各种媒体,对产品质量进行深入宣传,并采取有效手段,恢复产品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

3).发表反不正当竞争宣言,争取公众的同情和理解,呼吁社会打击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4).通过媒体,追踪报道对H 牌压力锅厂的处理过程,让公众彻底明白事件的真相,恢复企业在 公众中的形象。

案例

6、购买车票

问题:结合案例,谈一谈具备公关意识的员工对企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答题要点:

答: 从公关活动的内涵出发论述了在营销活动中现代营销人员必须具备的形象意识、公众意识、服务意识、互惠意识、真诚意识、沟通意识及其对促进销售、拓展市场所起的重要作用。

现代公共关系活动的核心是社会组织通过公众的传播手段来塑造组织的良好社会形象。而所谓公共关系意识是指一种尊重公众,自觉致力于通过传播手段来塑造组织形象、争取公众理解与支持的观念。这种观念已深深地渗入到现代市场营销活动之中。

企业的形象并非是某一个人所能塑造,公关对于营销的作用也绝不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公关人员所能全部完成。正如营销需要“全员营销”一样,公关也需要“全员公关”。“全员公关”的首要条件就是要使全体员工都具有公关意识。从事营销管理策划与各项具体业务操作的营销人员,肩负开拓企业市场的重任,处于塑造企业形象的最前沿阵地,更需要具备和强化公关意识。对于营销人员来说,这种意识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形象意识

形象意识就是珍惜形象、重视形象塑造的意识,是公共关系意识的核心。

在现代社会里,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无价之宝,也是企业在竞争中谋求生存,争取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和手段。美国一家权威周刊发表的文章认为:“在一个富足的社会里,人们都已不太斤斤计较价格,产品的相似之处又多于不同之处。因此,商标和公司的形象变得比产品和价格更为重要了。”可见,谁能将良好的企业形象呈现给公众,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稳操胜券。日本的松下、索尼、东芝、夏普、日立等公司就是在强手如林中占据营销上的“形象优势”,而获得了“不战而胜”的效应。

个人形象包括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作为营销人员,首先,要注重个人的内在形象,即内在素质的培养。营销人员要使自己具有广博精深的业务知识,出类拔萃的业务能力,高尚纯真的职业道德,守时间讲信用,善于交际,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这是营销活动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其次,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讲究服装服饰,并与自己的身份、气质和工作场合相协调。日本的松下幸下松之助平时穿着随随便便,不拘小节,头发也老长老长。有一次,他理发时,理发师批评他说:“您是公司的总经理,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整个公司,却这样不重衣冠,别人会怎么想,连总经理都这个样子,他公司的产品会好吗?”理发师建议他今后理发应该到东京去,松下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之后就开始重视起自己的仪表了。整洁端庄的服装服饰不仅表示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也是对对方的尊重,还能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美国推销员训练手册上曾列有:“一套好西装,一双好皮鞋,是商场上成功交易的桥梁。”这足以说明服饰在经营中的重要性。

营销人员注重个人形象,还需要有一种恰当的自我表现意识。要善于让公众了解和认识自己,喜好和接纳自己,并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公众,争取公众对自己的企业产生好感和信任。公众意识

公众意识就是尊重公众,投公众所好的意识。它是公关意识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意识。

公众是同社会组织发生某种关系的人群,与之发生交换关系的是消费公众,与之发生传播关系的是媒介公众等,作为企业,首要的公众就是消费公众。他们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巨大群体。同时,他们又是良好企业形象的感知者,因此,企业必须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从公众角度去考虑问题。美国企业公共关系专家加瑞特说:“无论大小企业都永远必须按照下述信念来计划自己的方向,这个信念就是:企业要为消费者所有,为消费者所治,为消费者所享。”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公众意识。

案例

7、公共关系部

问题:通过分析案例,组织内部公共关系工作机构的结构组成有哪些? 答题要点:

公共关系不是一种盲目的、随意性的活动,而是有意识、有计划的行为,公关部的设置是搞好公关工作的组织保证。

公共关系工作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而且还有较强的科学性。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按照公共关系原理,公共关系工作程序分为四个步骤,即调查、策划、实施、评估,亦称“四步工作法”。调查研究是公共关系工作的第一步,是做好公共关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公关部的经常性任务就是利用自身与各类让会公众之间的广泛联系,开展调查,获取信息,为组织的最高决策层提供信息保障。显然,本案例中的该宾馆公关人员对公共关系的内涵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误区。公关部长被公关顾问的一系列问题问得张口结舌,自然在所难免。

组织内部公共关系工作机构的结构主要包括:

1、要确立目标,调查研究;

2、制定和实施计划;

3、协助委托者编制公共关系预算;

4、协助委托者开展内部与外部的公共关系工作;

5、协助委托者评价、估计公共关系工作计划实施的效果。

案例

8、日资企业的公益行为

问题:按照公关思想,日资企业在中国的公益行为尚有缺憾吗? 答题要点:结合公关活动的宣传

公共关系活动要求企业在从事公益行为的同时,要进行相应的宣传活动。

我觉得这家日资企业在中国的公益行为还是有不当之处的,因为它热心参加中国的公益活动等等,无非是想引起大家对它的关注,就像做广告一样,只不过方式不同,它应该做一点大的轰动,有大的报道,而不是很小的一条消息,这样不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度,对它的产品也起不到很好的广告作用,它应该更热衷于大型的公益活动,而不是内蒙、山区人民小地方的感激,把公益活动永远的做下去,做到全国各个地方。这样才能引起人们对它的产品的关注度。使它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在中国打下市场。

案例

9、小英雄引领入场

问题:中国奥组委安排小英雄林浩入场暗示着什么? 答题要点: 结合名流公众章节和政府公关活动的内容回答 体现了名流公众在公共关系活动中的地位和影响。

名流公众指那些对社会舆论和社会生活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有名望人士,在汶川地震中林浩拯救伙伴的事迹深深感动世界,这类公众对传播的作用很大影响力很强。通过社会名流去影响公众和舆论,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组织利用公众的“崇尚英雄”、“崇拜明星”的社会心理,与社会名流建立良好关系,把本组织的名字与社会名流的名望联系在一起,提高了组织在公众以上中的位置,大大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案例

10、肯德基的糟糕“创意”

问题:肯德基的鸡肉卷广告创意合理吗?错在哪里? 答题要点:

结合公共关系广告的基本要求作答,内容自己展开。

应用回归分析证明题及答案 篇5

n

n

一.证明残差满足的约束条件:ei0,xiei0。

i1

i1

证明:由偏导方程即得该结论:

Q2n

ˆ

0ˆ0

(yi1

i0ˆ1xi)0Q2n(yˆˆx)x11ˆ1

i1

i01ii0

证毕.二.证明平方和分解式:SSTSSRSSE。证明:

nSST(y2

n

(yˆ2i)iy

iyˆi)i1i1n

ˆ2n

n

(y

i)i1

(yiyˆi)22i1

(yiyˆi)(yˆi)i1

上式第三项2neiyˆnn

iei2ei(ˆ0ˆ1xi)0i1i1

i1n

2ˆ0eiˆn

1xei1iii1

0

nˆn

即SST(y

2i)i1

(yiyˆi)i1

SSRSSE

证毕.三.证明三种检验的关系:

(1)SSR/1ˆ2L;(2)F=

SSE/(n2)=1xxˆ2=t2证明:由于

r

L

ˆ

SSR 2r2SST,

ˆ2e2

i

n2

SSTSSR

n2

所以

t;FSSR/1

SSE/(n2)ˆ21Lxx

ˆ2.证毕.)1(x2四.证明:Var(ei)i12

。

n(x)2

i证明:由于

eiyiyˆiyi(ˆ0ˆ1xi)yi



ˆ1

(xi

)

y1ni(xi)yinyi(xi

)

i1Lxx

于是

Var(e1ni)Varyinyi(xi)yi(xi

)

i1Lxx

Vary1n

(xi)yiin2VaryiVar(xi)

i1Lxx

2Covy1n

(xi)yii,nyii12Covyi,L(xi)

xx

2Cov1n(xi)yi(xnyi,i1Li

)xx

2

1(x22i)2n(xi)2212L22

xxnLxx

11n

(xi)2L2

xx证毕.五.证明:在一元回归中,Cov(ˆ0,ˆ1)L2。xx

证明:

Cov(ˆ1n(xi)yi0,ˆ1)Cov(xi)yinyii1L,xxLxx

Covn1(xni)(xyi)i,yii1nLxxi1Lxx

Covnn1(xi)(xi)Lyi,yi

i1nxxi1Lxx

n

1(xi)(xi)2

i1n

L

Lxxxx2

Lxx

证毕.六.证明:

ˆ21

np1

SSE 是误差项方差2的无偏估计。

证明:由于D(e1(xi)2i)1n(xi)22

而E(e2

i)D(ie)

E(ie2)

Di(e)

所以

E(ˆ2)En

1np1SSE 1

np1

E(e2i)i1

nn

1np1D(e1i)i1np1(1hii)2 i1

1np1

(np1)22证毕.七.证明:E(βˆ)β;D(βˆ)2(XX)1。证明:

E(β

ˆ)E(XX)1Xy(XX)1XEy(XX)1XEXβε

(XX)1

XXβ

β

ˆ)Covβˆ,βˆCov(XX)1Xy,(XX)1XyD(β

(XX)1XCovy,yX(XX)1(XX)1X2IX(XX)12(XX)1



证毕.八.证明:在多元线性回归中,假设εN(0,2In),则随机向量yN(Xβ,2In)。九.证明:当yN(Xβ,2In)时,则:

ˆN(β,2(XX)1);(1)β(2)SSE/2(np1)。证明:

ˆ(XX)1Xy,X是固定的设计矩阵,因此,βˆ是y的线性变换。(1)因为β

ˆ服从正态分布,且 又当εN(0,2In)时,有随机向量yN(Xβ,2In),所以β

ˆ)β,D(βˆ)2(XX)1,即有βˆN(β,2(XX)1)。E(β(2):由于

ˆ)(y-yˆ)SSEee(y-y

(I-H)y(I-H)y

y(I-H)yyNy

(Xβε)N(Xβε)

NX0

εNε

借助于定理:设XN(0,In),A为nn 对称阵,秩为r,则当A满足:A2A,二次型XA2X2r,只需证明:rk(N)np1即可。因为N是幂等阵,所以有rk(N)tr(N),故

rk(N)trInX(XX)1X

ntrX(XX)1Xntr(XX)XXnp1

1

证毕.ˆ与残差向量e不相关,即十.证明:在多元线性回归中,最小二乘估计βˆ,e)0。Cov(β证明:

ˆ,e)Cov(XX)1Xy,(IH)yCov(β

(XX)1XCovy,y(IH)(XX)1X2I(IH)(XX)1X2I(IX(XX)1X)0

证毕.ˆ),其中ˆ十一.证明:DW2(1

ee

n

tt1。

证明:由于

DW

(ee

t

t2

n

t1)

e

t2

n

ee

2tt2

t2

nn

2t1

2etet1

t22t

n

2t

e

t2

n

ˆ如果认为ee,则有

t

2t1

t2

t2

nn

ee

t2n

n

tt1,所以

e

t2

2t

n



eett1

ˆ).2(1DW21t2n

et2t2

证毕.十二.试证明:在二元线性回归模型yi01xi12xi2i中,当x1和x2 相互独立时,对回归系数1 和2的OLS估计值,等于yi分别对

案例分析题及答案要点 篇6

下面有3篇短文,每篇短文后有5道题。请根据短文内容,为每题确定1个最佳选项。

第一篇 Face Masks May Not Protect from Super-Flu

IF a super-flu strikes, face masks may not protect you. Whether widespread use of masks will help, or harm, during the next worldwide flu outbreak is a question that researchers are studying furiously. No results have come from their mask research yet. However, the government says people should consider wearing them in certain situations anyway, just in case.

But it’s a question the public keeps asking while the government are making preparations for the next flu pandemi

C. So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came up with preliminary guidelines. “We don’t want people wearing them everywhere,” said the CD

C. “The overall recommendation really is to avoid exposure.”

When that’s not possible, the guidelines say to consider wearing a simple surgical mask if you are in one of the three following situations. First, you’re healthy and can’t avoid going to a crowded place. Second t you’re sick and think you may have close contact with the healthy, such as a family member checking on you. Third, you live with someone who’s sick and thus might be in the early stages of infection, but still need to go out.

Influenza pandemics can strike when the easy-to-mutate flu virus shifts to a strain that people never have experience

D. Scientists cannot predict when the next pandemic will arrive, although concern is rising that the Asian bird flu might trigger one if it starts spreading easily from person to person.

During the flu pandemic, you should protect yourself. Avoid crowds, and avoid close contact with the sick unless you must care for someone. Why aren’t masks added to this self-protection list? Because they can help trap virus-laden droplets flying through the air with a cough or sneeze. Simple surgical masks only filter the larger droplets. Besides, the CDC is afraid masks may create a false sense of security. Perhaps someone who should have stayed home would don an ill-fitting mask and hop on the subway instead.

Nor does flu only spread through the air. Say someone covers a sneeze with his or her hand, then touches a doorknob or subway pole. If you touch that spot next and then put germy hands on your nose or mouth, you’ve been expose

D. It’s harder to rub your nose while wearing a mask and so your face may get pretty sweaty under masks. You reach under to wipe that sweat, and may transfer germs caught on the outside of the mask straight to the nose. These are the problems face masks may create for their users.

Whether people should or should not use face masks still remains a question. The general public has to wait patiently for the results of the mask research scientists are still doing.

31. 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

A. Widespread use of face masks.

B. Possibility of a worldwide flu outbreak

C. New discoveries of a face mask research.

D. Effectiveness of wearing face masks

32. The CDC suggests that people

A. stay alone when being sick.

B. wear face masks when going to a crowded place.

C. wear face masks wherever possible.

D. remain at home if living with someone who’s sick.

33. The word “that” in Paragraph 3 refers to

A. making preparations.

B. avoiding exposure

C. coming up with guidelines.

D. wearing face masks everywhere.

3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A. Scientists warn the next flu is coming soon.

B. Asian bird flu is spreading easily from person to person.

C. Masks protect people because they keep viruses away.

D. Masks are not effective if a flu strikes.

35. One of the concerns the CDC has is that

A .masks may give people a wrong assumption of being safe.

B. the sick may not wear masks and go out.

C. flu virus may spread via public transportation.

上一篇:幼儿园先进教育工作者下一篇:语言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