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就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2024-10-12

爱孩子,就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共4篇)

爱孩子,就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篇1

爱孩子 就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文/夏光清

(2006年南京图书馆 “智慧父母”公益讲座系列之六,原题为《创建与幸福相约的学习之家》)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内容跟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关——《爱孩子,就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如今,家庭从教育的边缘逐步成为教育的中心,母亲温暖的怀抱是孩子的第一座教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同,以爱作为基础,是家庭教育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是其它任何方式的爱都无法取代的。

每每说起孩子,父母心中都装着一本关于孩子成长的“无字个案”,记录着孩子每一个时期最重要的变化和进步,什么时候孩子喊“爸爸”啦,什么时候长牙啦,什么时候说了一句令全家人捧腹大笑的话啦,谈论起这些变化和进步,父母常常眉飞色舞,为之动容,这就是为人父母才能体会到的快乐和幸福。

我们成人往往对自己婴幼儿时期发生的事情没有任何记忆,时间越早忘得越快,我们只能从父母那儿零星了解到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而孩子的出生,恰恰为我们补上了这一课。因此,我把孩子看作父母的转世灵童,教育孩子的过程,就变成了我们人生的又一个轮回,又一次机遇,抓住了这次机遇,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更加完整,更加充实,更加美好,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也在成长。

然而,老天爷似乎总是在捉弄成年人,随着孩子长大,教育的本能便向经验转化,教育的神圣也便向世俗转化。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花草树木、明月清风,便成为习以为常的东西。感动过我们的一切不能再感动你,吸引过我们的一切不能再吸引你,甚至激怒过我们的一切不能再激怒你。我们做父母的时常忘记孩子儿时的特点,教育渐渐多了一点严肃,少了一份自然;多了一点急躁,少了一份等待;多了一点说教,少了一份鼓励,父母们凭着自己成长的经验,依据父辈给予我们的教育之法,往往主观地希望孩子怎样怎样,过高的期望值妨碍了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失当的教育方式妨碍了我们正确对待和帮助孩子,孩子如同火花一般的天赋似乎在迅速地燃烧起来的同时,也往往开始慢慢地熄灭下去。

我想,通过今天这样的讲座,我们能够共同交流育子的心得,调整教育的心态,具备孩子的情趣,寻求教育的良方,让我们一起寻找熟悉地方的风景,创建与幸福相约的学习之家。

陪伴孩子成长是一件趣味无穷的事

社会上各种行业要有资格证书才能获得从业资格,惟独缺少了“父母”证,因为没有任何机构对父母教育孩子进行约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说得多,做得少;对孩子限制得多,对自己严格得少;承诺得多,兑现的少。“父母”这样的“职业”有绝对的自由,该做的可以不做,计划好的事比变化的还快,既没有人检查,也不会受到什么制裁,所以往往容易忽略自己身为父母的职责,一忙起来就忘记了孩子的存在,常常错过孩子可以轻而易举掌握主要东西的教育时期。

研究发现,由父母教的孩子比较守规矩,有礼貌,学习比较扎实;由爷爷奶奶带的孩子比较聪明,富有创造性,学习容易浮躁。一位孩子的话也道出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在爷爷奶奶家,我从10岁变成了3岁,连刷牙洗脸都呆在床上;一回到爸爸妈妈这儿,我立即从3岁变成了10岁,什么事都要我自己做。”疼爱孙子的奶奶直截了当地说:“那当然,宠孩子是爷爷奶奶的责任,教育才是爸爸妈妈的事。”

我曾在浙江文艺电台“教子有方”栏目做了为期一年的节目,与近200位家长就孩子的教育进行了沟通、交流,我的感受是,如何做好父母是一门学问,而这门学问似乎还停留在部分人的口头和案头,没有形成天下父母的共识,可以说,父母教育是家庭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在一家电视台做关于孩子教育的节目,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女硕士研究生,她对我提出的教育方法几乎都提出了异议,而反驳的理由没有一条不是引经据典的。她从“唐朝如何培养神童”、宋朝“方仲永‘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悲剧”到“科技大少年班”出现的教育问题,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到联合国儿童公约赋予儿童的权利,仿佛在告诉人们,任何对孩子有心的早期教育都是不必要的,甚至是错误的。我开始听了觉得有点道理,也怀疑自己的教育是否真的存在问题,无论怎么说,人家的理论水平高啊,我便真诚地问她:“您的孩子多大啦?您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她的回答出乎我的预料:“我还没有孩子。”一句话让我放了心。当时,我也毫不客气:“您是孩子教育的专家,但您没有孩子,就没有什么体验可言,虽然有孩子教育的发言权,却谈不上有教育孩子的发言权。试想,当我们抱着哭闹不停的孩子,再翻翻教育学、心理学的书籍,读读专家学者的话语,恐怕找不到一条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你想,面对这么一个小生命,和你有着血肉的联系,每天回家都能看见他,他会对着你笑。这种东西是不可言传的,单凭理解力、想象力是无法领会的,必须靠亲身体验,你如果没有亲自经历过,跟你说什么都白说,你都理解不了。一位初为母亲的告诉我,以前没有孩子的时候,她最讨厌的就是听人讲自己的孩子,全是那些鸡毛蒜皮的事儿,有什么可讲的。可是,孩子生下来后,她的感觉就全变了,真觉得眼前有了一个“新大陆”。

我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后来也得到了验证。一位教授在一次谈话节目中,主持人请他对就如何教育好孩子的谈谈自己的高见,他的一番务实的话语让我深有感触,他说:“在这里,我没有发言权,因为我的小孙子的教育就让我头疼不已。我只能说一句话,那就是,当我们一个孩子都没有的时候,我们会拥有六个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当我们有了六个孩子后,一个方法也没有了。”

我把孩子的教育用这样两句话来表述:教与不教,教得对与不对;爱与不爱,爱得对与不对。这是两个不同的教育境界。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教与不教”、“爱与不爱”。教育是需要智慧的,教育是趣味无穷的。一位母亲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她的女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怎样做家务几乎一窍不通,甚至家里的东西放在哪儿都弄不清楚,什么事都依赖父母,当她有了自己的女儿后,在孩子面前却变成了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母亲,女儿身上的出现的任何问题,女儿的任何要求,她都能想出办法解决。这就是母亲的伟大。

有一家四口人,家里有三间房,中间是堂屋,姐妹俩住一头,父母住另一头。上小学了,父母定下了必须按时起床的规矩。当时,家里没有闹钟,早晨六点,爸爸就吹哨子,一听到哨音,孩子“哧溜”一下就穿衣起床了,并自此养成了好习惯。另一个孩子上学总是迟到,原因很简单,一是学校离家近,不用起得那么早;二是父母起床时,总是用脚蹬孩子,“起床,起床!”自己却纹丝不动,结果,一觉醒来,孩子和大人依然躺在床上。时间一长,孩子也养成了习惯。

一个十岁的男孩,每天晚上都要父母抱着“把小便”,否则就会在床上“画地图”;妈妈苹果削得不圆就坚决不吃。就是这样,父母还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的孩子将来一定能出国留学。一次,孩子到人家做客,因为口渴,主人便倒了一杯开水,他端起来便喝,结果烫伤了自己的舌头。原来他家里的开水总是奶奶倒,而且总是“凉”的,没想到别人家的开水竟然是“烫”的,他怎么也不明白:同样是开水,怎么冷暖的差别就这么大呢?瞧瞧,十岁的孩子还不知道开水是“烫”的。

另一位母亲每天都替上中学的儿子擦鞋子,而儿子一回家就把鞋子扔在地上,穿着母亲擦的鞋子毫无感恩之心。这天,母亲擦了一只鞋,因为事急就走了,儿子穿着这样的鞋子到学校闹了笑话,回家后赶忙擦起另外一只鞋。母亲是个有心人,此后便只为儿子擦一只鞋,而儿子每次都擦另一只鞋,时间一长,即便母亲不擦鞋,儿子也自觉地擦鞋子了。这位母亲正是通过这样的小事培养起孩子的好习惯、责任心的。

这几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父母真心爱自己的孩子,那就应当把心用在了解孩子的心理和对待孩子的教育上。

我们把孩子送到小学、中学时,总喜欢说:“老师,这孩子全交给你啦,请老师多关照呀,拜托啦!”其潜台词是“与我”无关啦。看来,这绝对是不行的。

年轻的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有时间,工作忙”等“借口”让我们把孩子交给了老人,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也托付给了老人。这样,父母就很少有和孩子一起交流的时间,一起谈话的时刻,一起阅读的时机。孩子生了病,我们的父母才会心疼不已,才会不惜代价抽出时间陪陪孩子,才会对孩子有说不完的知心话,才体会到平常对孩子的关心太少太少,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也的确让孩子感受到什么是幸福。

对于孩子在精神上的需求,父母更应该多关注。每次家访时,我最喜欢看一个家庭有几本适合孩子看的书,有几张适合孩子看的光碟。有人说,一个爱看书的孩子就不会坏到哪儿,有道理呀,这样的孩子往往不会成为光顾游戏室、网吧的常客。父母不能等孩子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无法驯服时,还不明白这是孩子家庭精神生活枯竭的表现。真正温暖而有幸福的家庭一定不能缺少三种声音——谈话声、欢笑声、读书声,当一家人一起看书,一起下棋,一起聊天,一起锻炼身体,那情景才是最和谐的。一位父母曾记录教育孩子的趣事:

孩子出生第6天,我们开始有意识地播放一些优美的钢琴曲和摇篮曲给他听,其实,我们也不知道这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但看到孩子嘴角抽搐一下,露出只有父母才能觉察的笑意,一家人开心至极,这一‚听‛的习惯延续至今。

第12天,我们开始训练孩子按时大小便,虽然孩子不断昂首挺胸表示‚抗议‛,但我们坚持着自己的做法,那天,孩子小便14次,尿布少用了若干条,可以说是创造了奇迹。其中的趣事多多,也许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激励。

稍大一点,只要孩子醒着,我们就轮流抱着他‚游览‛家中的风景;我们录下孩子妈妈的声音,说的是孩子熟悉的事物,每个重复7、8遍:‚布娃娃、窗帘、彩灯、‘难得糊涂’‛等等,孩子躺在摇篮里,听着母亲磁性般的熟悉的声音,眼睛不时地搜寻着,每每找到‚布娃娃、窗帘、彩灯‛,并手舞足蹈,摇篮也会一阵颤动,这就是智力曙光的闪现。

孩子用积木搭了一个摩托车,问妈妈怎么样?妈妈问:‚你高兴吗?‛‚高兴!‛‚对,这就是对你最好的奖励呀!‛孩子开心之余,又用泡沫做了一个小手枪给妈妈,妈妈发现不太像,就掰去一个角,没想到孩子反而哇哇大哭起来,原来是自己心爱的东西被妈妈毁坏了。妈妈赶忙道歉,用透明胶把掰去的一角粘上,孩子才破涕为笑,并希望妈妈保存好。孩子小,我们更要珍视孩子对我们的‚爱‛,这样的小‚爱‛才能汇聚成日后的大‚爱‛,博爱。

记得给孩子抓痒,抓了半天也不解痒,急得小家伙直叫:‚爸爸,痒!痒!‛‚究竟哪儿痒呀?说!‛孩子急中生智:‚黑龙江痒!‛我们往他的右上背一抓,好舒服。平时我们喜欢带孩子看地图,时间一长,中国地图了然于心,没想到孩子用到这里来了。临了,他还开心地说上一句:‚爸爸,‘曾母暗沙’不能抓!‛‚为什么?‛‚那是脚板底呀!哈哈哈!‛如果没有与孩子的朝夕相处,就得不到这些快乐。

孩子读《鲁滨逊漂流记》时,其中有这么一句话:‚鲁滨逊回家的念头日趋淡薄了!‛什么叫‚日趋淡薄‛?究竟是表示想回家,还是不想家。我们写了若干个‚回家‛,颜色一个比一个浅,还没写完,孩子便大叫:‚我知道了,鲁滨逊不想回家!因为‘回家’颜色越来越淡,最后都看不见。‛孩子又画了几个茶杯,说:‚‘日趋淡薄’的意思我也懂了,正像茶杯里的茶一样,开始特别浓,我们不断地加水,加水,结果味道越来越淡了。是不是呀?‛

初一时,孩子对地理中的‚等高线‛学得很吃力,他不明白书上的一圈圈究竟是什么意思。孩子的妈妈买来土豆,分成若干等分,一段一段地切开,切一块,就在纸上画一圈,最后就形成了土豆牌‚等高线‛,把土豆片摞在一起,与图形作一比较,为什么等高线有的地方疏,有的地方密一目了然,孩子也恍然大悟。当然,这需要父母的教育智慧,孩子需要的也不是‚您怎么这么笨‛ 的指责,而是生动形象、恰到好处的帮助。

因此,致力于教育好孩子的父母,一定要有满腔的热情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也许你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那么你得拥有教育孩子的热情;拥有了教育的热情,教育的方法便会随之而来。如果父母认为自己没有时间照料孩子,没有能力教育孩子,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却是不能原谅的。如果我们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都感兴趣的话,陪伴孩子定会趣味无穷。

让孩子多一双认识世界的眼睛

一个人作为生活能力所必须的基础能力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基本体力。身体不健康就谈不上什么生活能力,把孩子的身体锻炼得结结实实大有好处。像《红楼梦》中林黛玉那样的学生,即使再有才华,我看小朋友也是不会评她为“三好学生”的,原因就是身体太差。

②表达能力。我们不仅要能听懂别人的话,还要能向他人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能力在人在交往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们在教孩子学说话的时候,不仅要关注他说话内容的正确与否,还要关注他表达方式的多样。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您能让孩子说上十句不同形式的话吗:“树叶儿像蝴蝶一样从枝头飞下来啦!”——这是打个比方;“枝头上的树叶儿有的扭着腰肢跳起舞,有点哗啦啦地唱着歌,有点干脆玩起了高台跳水。”——这是排比句式,有时拟人;“树叶儿娃娃离开了妈妈,躺在了大地的怀抱。”——这是把树叶当作了人。

③基础学力。主要反映在读、写、算等方面的能力,也是孩子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学力的形成需要“反复”,不断回到学习的起点。我们成人会唱《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没有人刻意地教我们,而是在不经意中通过反复地听,渐渐学会的。孩子小的时候,学习的一大特点就是喜欢“反复”,越是反复的东西越喜欢,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是如此。孩子会喊“爸爸妈妈”,也是因为我们对他说了千万次的“爸爸妈妈”。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他每次教孩子学小提琴,不管孩子学到什么层次,总是从最简单的《闪闪的红星》拉起;数学大师华罗庚说,学习数学的一大诀窍就是不断地回到学习的起点,学好最原始、最重要的地方。

可以说,教育开始得越早,教育的方法越巧,教育的效果就越好。如,0~6岁的教育过程本身对孩子理智的发展将产生显著的但往往又是觉察不到的影响。因为在学习上,准备得最充分和最不充分的孩子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等孩子上学时再来缩小这种差距就太迟了。因此,作为孩子的教育,既不要“等待”、也不要“放任”,更不要“强迫”,我们需要的是润物无声的“渗透”,日积月累的“熏陶”,这样不仅会使孩子多方面的智力得到充分、和谐地发展,非智力品质也会得到同步提高,还会使我们一次次感受到教育带来的惊奇与快乐。孩子从出生后的第一分钟起,就开始适应来自自然界的一切刺激,不管是什么样的刺激,从教育的角度看,都将是孩子接受和学习的信息。因此,我们就从“听”入手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声音刺激,我们认为这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耳濡目染”、“耳聪目明”等词汇正说明“听”的重要。我们发现“听”对于孩子的成长太重要了,我的孩子许多知识的习得都是源于多听。专家也建议,如果母亲是一个五音不全的人,就不要唱歌给孩子听,否则培养出来的孩子就往往五音不全。虽然有些夸张,却不无道理。

训练孩子的听觉决不是让孩子听响亮、刺耳的乐曲,我们极少让孩子听摇滚歌曲,不用劣质的磁带或质量不好的录音机播放乐曲、歌曲,而是让孩子听一些节奏舒缓、旋律优美的音乐,包括来自大自然的潺潺的流水声、啾啾的鸟鸣声,甚至录下母亲柔和的说话声。

如果我们要培养一个有艺术天赋的孩子,学习一样乐器固然不错,殊不知,首先让孩子多听名曲才是最佳的选择,没有这些音乐的熏陶,孩子学习乐器就不会顺利,就会觉得苦不堪言。这正如我们教孩子学说话,不能等孩子长大了再去教,而是从小让他多听别人说话,时间一长,不用你教语法,不用你讲修辞,孩子自然而然学会了说话。

据说,婴儿分辨母亲的脸并不是对脸型进行仔细分析比较才记住的,也不是抓住某些特征才记住的,而是经过反复观察后把妈妈脸的印象作为一个整体印进了大脑,而且,幼儿依靠这种动物的一种直觉在一瞬间掌握整体的识别能力,是大人远远所不能及的。这种掌握事物的“整体识别能力”,或者叫做“一瞥学习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天资,这种天资的开发在孩子的早期启蒙阶段是至关重要的。

在家里可以创设这么一个让孩子倍感舒心的环境。墙上的画、挂件虽然不多,但哪一件都让人感觉非常美。这些“小布丁”并不像大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只知道吃喝”,他们除了味觉的乐趣之外,还有视觉和听觉的乐趣,大一点的孩子对精神享受恐怕会有着更高的要求。了解了这一点,父母就不会整天忙着给孩子买好吃的了。

拿孩子识字来说,我们决不要一个一个地教孩子去认,而是在赋予汉字一定情境的基础上,让孩子在快快乐乐中接触这些文字。

对于汉字而言,它是一个个魔方,是可以玩的;它是一幅幅图画,是可以“画”的;它是一个个故事,是可以说的。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汉字对开发孩子智力所起的重要作用。

对于孩子而言,先记忆后理解,先整体后部分,这是孩子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是认识汉字的特点,我们是没有必要把认识汉字和认识生活这两件事分开来教的。时间一长,这些汉字的“整体形象”,连同认识汉字时产生的一系列有趣的情境,都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孩子的血液之中,孩子记住的不只是汉字,还有认识过程中愉快的体验。

一个孩子最早识的汉字是“爸爸”、“妈妈”、“天天”三个词,这也是孩子最早明白意思的词语。在孩子将汉字与人一一对应后,父母便把词卡贴在不同的房间,开始玩起游戏来。父母喊了一声“爸爸”,孩子先是看了一眼爸爸,然后就掉头寻找“爸爸”两个字在哪里,每次找到“爸爸”的时候,他总是眼睛一亮,看上爸爸一眼,发出开心的大笑。这样的“玩字”孩子自然乐此不疲,而每每看到这三个词,小家伙便又要你和他一起玩捉“字”迷来。

由于平时工作忙,上班期间根本无暇顾及到孩子,因此,每次吃饭的时间也成了一家人学习的最佳时机,并美之名曰“厨房学习法”。吃“臭豆腐”的时候,父母事先写好“臭豆腐”词卡贴在墙上,孩子通过眼看臭豆腐、手摸臭豆腐、鼻闻臭豆腐、嘴尝臭豆腐,口说“臭豆腐”,很快地,“臭豆腐”的音、形、义印入孩子的脑中,下次再吃“臭豆腐”时,他很轻易地就从墙上找到“臭豆腐”这三个字了。父母把这样在生活中渗透汉字学习的方式命了个名,叫做“一瞥学习”。

外出玩耍,父母总会带上一两张卡片。孩子喜欢狗尾巴草,父母就互相用狗尾巴草挠对方的痒痒,欢笑声在田野里荡漾。而父母则在卡片上画上狗尾巴草,写上“狗尾巴草”四个字。当孩子回家,一路上总会有人问:“宝宝,你拿的是什么呀?”孩子总是喜滋滋地回答:“狗尾巴草!”正因为父母带孩子认识的每一个汉字,都会有一幅情境,一个故事,一番体验,孩子便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了汉字,进入了阅读状态,由此多了一双认识世界的眼睛。

“吃牛肉,吃狗肉,吃下去变成自己的肉”。孩子有自信心,才会努力学习。我们每天都会让孩子切实感受到自己做成功了一件事,特别是要看到孩子的成功和进步。我们常说的“努力”应该是第三者说的话,并不是孩子自觉自愿的行为,对孩子来说应该是“愿意”。带孩子读书,也有学问。如“享受学习”四个字,怎么读?不能带孩子一个字一个字点着读,而要一个词一个词划着读,这样才能读出语言的感觉来。

可见,良好的教育就在于先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不断助长他的兴趣和热情,不要随意中断孩子对事物表现出来的兴趣,也许就是父母无意的一个动作,无心的一声责骂,就会使孩子丧失了其固有的好奇心,而好奇心一旦丧失,就等于丧失了追求学习的源泉动力。

一座小岛上有一个婚俗,用“牛”作为聘礼,长得最漂亮的姑娘会得到六头牛。一个相貌平平的姑娘,居然得到未婚夫家的八头牛,全岛引起轰动,人们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个姑娘得到这么贵重的聘礼?一年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位姑娘竟然真的成为小岛上最漂亮的人。原来,这位姑娘自从得到八头牛后,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变得越来越自信,说话、走路也与众不同。是自信改变了她的气质,是气质让她越来越美丽。在带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给孩子“八头牛”——父母的热情与孩子的兴趣。

一个家庭渐渐贴满了孩子 “阅读”的材料,而且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活泼。有时候,孩子喜欢做什么事,父母就把这件事笔录下来,因为是他自己做的事,这种阅读材料最让他激动了。如:“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妞妞坐在爸爸的背上(牛背),拿着一支竖笛胡乱地吹着,向牛圈走去。”让我们惊异的是,孩子是在不知不觉、愉愉快快的游戏、玩耍之中学会汉字,开始阅读的,没有半点勉强,没有丝毫强迫,而且孩子总是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这又是许多孩子难以得到的幸福。这就是“生活识字”的魅力。

在孩子的玩耍中渗透一点教育的因素

研究认为,天才儿童是可以从小培养出来的。一个孩子能否成为天才儿童主要取决于遗传、营养、环境和良性刺激四大因素。遗传是前提,科学合理的营养是物质保证,越早感知人为环境,越早接触自然环境,对孩子的智力开发越有利,而良性的刺激以启发感官思维能力为目标。

有人说,人类的婴儿,都是生理的早产儿,还有人说,人类早产了十个月。的确,动物的新生儿刚出生,就能马上东倒西歪地走动了。只有人类的婴儿,要是没有母亲细心的照顾,就无法成长,到能走路大概要一年的时间,和一出生就能走路的哺乳动物相比,似乎早出生了一年。而正是在这一年的时间,婴儿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刺激——教育才逐渐成熟起来的。因为婴儿和成人的大脑神经细胞在数量上是不变的,但是神经纤维的构造都有质量的差异,所谓大脑发达,就是指构成神经纤维的髓鞘在不断地产生,这一过程主要是由外来的刺激和良好的情绪影响完成的。这一时期的教育如同给大脑“布线”,线布得如何,是会影响到今后灯亮得怎样。布好线后一按总开关,很多灯都会亮起来。而单纯的知识性早期智力开发,只为孩子布了一根线,用一根线来完成亮很多灯的任务,就是强孩子之所难了。

大家经常感慨: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没有快乐。只要进了学校就没有好日子。在入幼儿园前,父母们怀着许多梦想,让孩子弹琴、画画、唱歌、跳舞,欢声笑语总陪伴着孩子;一进学校,进了考试圈,很多父母就退出先前的游戏。到了初中,这些美丽幻想中的爱好便被斩尽杀绝。剩下的是“苦”。正如孩子们所说:“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孩子对待学习,如同生活需要阳光、空气、水一样,应该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享受教育的幸福应该是教育的一种境界。追问孩子幸福吗?答案是不。可孔子《论语学记》首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应当是快乐的呀。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在游戏、活动、玩耍中学习呢?

孩子的学习不需要成熟的大脑,而孩子的大脑正是在不断接受刺激,不断探索事物中成熟起来的。生活中的孩子几乎就是一个小问号,这是他适应生活,探索事物的需要。父母可以从孩子的生活出发,从孩子的经验出发,帮助孩子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在孩子的玩耍中渗透一点教育的因素,给孩子一个向上的动力,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幸福与成长的快乐。

在孩子在玩耍、嬉戏的同时,我们可以让他听“加减乘法”歌,这既不要父母刻意地教,又不影响孩子的玩,“20以内加减法、乘法口诀”很小的时候就烂熟于心,绝不会出现孩子到了三年级还掰手指计算的现象,如果说孩子数学学得不好,正是最基础的地方没有学好的缘故,数学中形象的问题变成孩子眼中枯燥的数字,不知道数学问题正是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其实,家里的人口、家人坐的位置、一日生活的安排、早中晚气温的变化,无一不是孩子学习数学的好素材。

孩子认识“时间”,父母不要让他背诵什么时间单位换算,而是先让孩子有规律地生活。早晨6:30起床,5分钟上厕所,10分钟刷牙洗脸,20分钟吃早饭,这种“先行体验”对孩子的学习大有益处。孩子认识“时间”变得轻而易举,反之,孩子生活没有规律,父母只是机械地教孩子学习钟表的运转和计算时间的方法,这反而是件无意义的事。

学习9的乘法口诀,我们和孩子一起唱起“手指歌”——伸出十指,手心面向自己,弯曲左手第一个手指,口念“一九得九”;伸出十指,弯曲左手第二个手指,自然分隔成“一”和“八”,口念“二九十八”„„看,动脑、动手又动口。

我们问孩子:“假如老鼠比猫大,而猫又比狗大。那么,究竟老鼠和狗哪个大呢?”这里没有一个数字,却是一个有意思的数学问题。孩子自然不假思索地回答:“狗大。”我们让孩子边听边比划,终于明白应该是“老鼠大”,明白了“假如”的含义。

一次,我的孩子做有关缆车的数学题,因为他没有乘坐过缆车,我们只有动员一家人,用线表示缆绳,挂上扑克牌代表缆车,问题虽然解决了,却给了我们以思考:应该多带孩子到外面的世界开阔视野。于是,一到星期六,我们便带着孩子到珍珠泉风景区乘坐了一次缆车,弥补了这一遗憾。从那一年起,我们每年假期都会带孩子外出旅游一次,每次旅游前,我们总会和孩子一起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

上学的路上,看到雨点落在地上,溅起一朵朵水花,父母问孩子:“落下的雨点像什么?”“像一朵朵花。”“听到的声音呢?”“像雨点在唱歌。”我们和孩子一起创作了小诗《雨花》:“嘀嗒嘀嗒,一朵朵雨花,变成流动的音符,飘进万户,千家。” 我们把这样的学习方法命名为“马路学习”。

孩子问:“妈妈,这个碗为什么打碎了?”大人往往会答:“因为它是陶瓷的。”这样的回答没有错,但我们失去了继续和孩子进行谈话的机会,失去了为孩子提供探索的机会,失去了训练孩子积累生活经验的机会。相反,如果父母问:“你是怎么想的呢?碟子能打碎吗?花瓶能打碎吗?”这样,我们就能带孩子找出陶瓷的共同特性。

我们发明了“说作业法”,对于孩子学得好的学科,跟老师协商,不让他重复机械地写作业,而是说一遍就通过,遇到难题才让孩子认真地做一下。一本练习册可以很快地做完。在选择一两本加以巩固,课堂学习不存在任何问题。

孩子有了宽裕的时间,我们就带他锻炼身体,发展特长,培养爱好,外出游览。吹笛子、下象棋、骑自行车、溜冰、游泳、打乒乓球,小的时候,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就会喜欢什么。拿C语言来说,家中有一本孩子表哥读大学时丢在这儿的《C语言设计》,我们看起来如同天书一般,但孩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每次都会缠着表哥问一两个问题,几次下来,孩子就开始自己尝试着进行程序设计,几个月下来,水平大增,特别是他设计了“求一个数的质因数”的程序还真的管用,让表哥也吃惊不小,他说,就是大学生也未必能设计出来。我们也觉得奇怪,孩子哪来这么大的动力学这么枯燥的东西?但这正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是孩子最乐意做的事,父母在其中也享受到被孩子关注的乐趣。我们关注的是,让孩子的家庭作业生动起来,给孩子的书本增加些“营养”,不让孩子成为学习上的“运动者”,而要成为学习上的“思想者”、“探索者”。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也渐渐学会了关心父母的心情,关心父母的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是和谐的。

预防式教育把孩子的成长变得轻松

一个3岁的孩子认识的第一个字不是“娃哈哈”,不是“爸爸妈妈”,二是“中”,原因就是他的妈妈经常带着他坐在麻将桌前,耳濡目染,红“中”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看到中学的校牌,孩子马上就会联想到红“中”。一位妈妈发现女儿近几日喜欢用脚勾倒下的凳子,每次总会跌一交,而邻居同班的孩子也喜欢用脚勾凳子,她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她到幼儿园开家长会才明白,她们班的老师就喜欢用脚勾凳子。可见,我们即使没有教孩子什么,孩子学习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

我们常看到爷爷奶奶喜欢孩子时,嘴巴里经常这样说话:“这个小狗东西真可爱!”当孩子手上有东西不给奶奶吃时,也许奶奶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我家的小坏蛋长大喽,有东西知道不给人吃了!”当孩子把东西递给婆婆吃时,也许公公在一旁会说:“甩萝卜,不给婆婆吃,给公公吃!”这样的语言污染体现了老人对孩子的“爱”意,恰恰是不可取的“爱”。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可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好孩子。而对人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得到人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不少父母过多关心学习成绩,很少关注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步,只要考出好成绩,什么要求都答应,什么愿望都满足。品德低下却不被关注,有些孩子说谎,拿家里东西或别人的东西,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感受。这样的教育理念、方式要不得。

因此,做父母的最大成功是成为孩子的朋友,最大失败不是成为孩子的对手和敌人,被孩子视为对手和敌人,而是被孩子视为上司或奴仆。在中国的家庭里,这种状态偏偏是最常见的。许多家长实际上既是孩子的上司,又是孩子的奴仆,是这种最可悲的双重身份。一方面溺爱孩子,把孩子当宠物,甘于为孩子当牛做马。另一方面又对孩子寄予厚望,已经不是望子成龙了,是逼子成龙。溺爱是一种动物性,那是最容易的,难的是赋予亲子之爱以精神性的品格。溺爱的结果是使孩子失去能力,功利性寄予厚望的结果是给孩子造成巨大压力,两者合起来,宠物变成了外强中干的小皇帝。

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就应该立下这样一个规矩:决不对孩子说一句粗话、脏话,让孩子从小对污言秽语产生“免疫能力”,因为这一“能力”获得的最好方式就是在早期不让孩子接触这些语言。我们首先把“请、你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这些文明礼貌用语逐步渗透于孩子的心灵深处,成为一种交流的习惯,并“教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到礼貌待“娃”,用“理智”这样一块纱布,擦掉“文明”玻璃上的灰尘,让“道德”的阳光射进孩子幼小的心田。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做到说话算数,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家庭成员的对孩子教育方法和态度也尽量一致,不感情用事。因为很多行为、习惯、品德是父母“做”给孩子看的,而不仅仅是“说”给孩子听的。要想孩子有礼貌,父母对孩子说话要有礼貌;要想孩子收拾玩具,家中每个人都要自觉收拾,将玩具放在固定的地方;要想孩子爱学习,父母就要成为一个爱学习的人。我喜欢在写作是抽上一支烟,打孩子出生起,就再也没有抽过烟„„

孩子第一次分吃的东西,父母就要他亲手把东西先“分给婆婆、爸爸、妈妈吃”,最后才轮到自己吃。记得第一次分吃西瓜,我们要孩子把西瓜给婆婆吃,走到中途,小家伙就要把调羹往嘴里送,我们赶忙拦住,并一路“护送”,直至婆婆吃到这一口西瓜。孩子急得不行,但规矩不能破坏;婆婆借口不吃,我们也绝不答应。当轮到孩子吃一口的时候,他不由得叫了起来:“哈!轮到天天吃喽!”下面的奇迹出现了:小家伙一边念叨着“给婆婆吃,给爸爸吃,给妈妈吃,给天天吃”,一边把西瓜端送到各人跟前,轮到自己时自然又是一阵欢呼。试想,如果让孩子吃独食,恐怕就没有这种“等待”后的欢呼与“品尝”后的香甜了,所以说,给,是一种教育;不给,也是一种教育。

可见,爱孩子,首先要学会爱自己,如果父母连自己都不爱,还指望孩子会爱你吗?而溺爱播下的是甜蜜的种子,收获的是苦涩的果实。许多老人含辛茹苦把孩子抚养成人,结果自己年老时却得不到孩子的爱,原因在于我们把爱倾注给孩子的时候,没有注意培养孩子去爱别人。

我们一家人到市民广场玩,坐在凳子上休息的时候,我们分享了可口的食物。我们把果皮放进一个随身携带的塑料袋里,让天天把它扔进垃圾箱里。等了好一会儿,天天还没来,我们跑过去一看,小家伙正蹲在地上捡别人乱扔的果皮呢。道德教育不光是说给孩子听的,有时也是父母做给孩子看的。

一天晚上,我们骑着摩托车带天天回家,走到十字路口,见没有人,就闯了红灯,孩子却把这件事看在眼。回到家里,天天一本正经地责问:“红灯停,绿灯行,你们怎么能闯红灯呢?赶快承认错误!”我们意识到事情的严重,说:“天天说得对,我们不该闯红灯,那样做是很危险的,下次一定改正!”听了我们的话,孩子笑了。“做人不可以这样!”不啻为最好的教育方法。

孩子跌倒了,就自己爬起来,哭是没有用的,加上父母“不会看上一眼,不去心疼一番”,因此小天天选择的只有“坚强”二字,即使腿跌破了,流了血,那也是“一朵坚强的小花”打针是很疼的,我们直接告诉孩子生活的真实:打针疼,那疼痛就如同被蚂蚁咬了一口,但只要忍耐一下,我们就会变成一个坚强的男子汉。事实果如我们说的那样,孩子也挺过了这一关。而以后,孩子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变得更加从容,决不像有的孩子那样哭得死去活来。

我还想说的是,教育不能有体罚,但不能没有惩罚,因为没有适当的强制性就没有教育,对于还不明事理的孩子,我们有必要在倾听的同时,让孩子对自己所做的事承担一些责任。在预见到孩子有可能发生错误之前,父母还可以通过暗示、提醒的方式告诉孩子,使孩子尽可能不犯或少犯同样的错误,这也是“预防式”教育,正如婴儿打疫苗一样,那是越早越好;反之,孩子犯了错误,我们总是靠不断地纠正来改变他,这就是“挽救式”教育了。

有这样一篇文章,大意是“美国的孩子也罚站”,孩子在学校里犯了错误,自由受到了限制——两只脚在一个规定的圈子里不准越过,但上身及双手可以随意乱动。看到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的孩子,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这些孩子是在观摩其他孩子上课呢。

“孩子,别吵吵闹闹的,把作业做好了,我带你们出去玩。”这样的一句话能不能说?答案是否定的。孩子的行为出现了不当(吵吵闹闹的),父母给他许诺(我带你们出去玩),这样做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你不给奖励,孩子就没有必要乖乖听话。用奖励的方式制止孩子顽皮,无异于贿赂,这也表明父母定下的规矩是多余的。

实际上,孩子做对了,父母才给予奖励,这才是正确的。如,孩子把桌椅摆好,你给他们适当的奖赏,这不是贿赂,而是赞许的表示。时间一长,孩子主动做事的热情就被调动起来了,从做事中获得满足感。

一个孩子犯了错误,被爸爸罚站在屋子里,他不无委屈地说:“我一犯错误,就站在这里,为什么我做了好事的时候,就没有一个地方让我站站呢?”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让他坐在凳子上反思自己;当孩子做了一件成功的事、好事时,我们让他站在屋子中间,全家人都来欣赏他的风采。每次考试,我们不是看孩子分数的多少,不是批评一通,而是给予他最大的帮助。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学习和成熟,而这种学习和成熟需要父母的保护、鼓励、等待、宽容、信任,不少父母教育方法的简单化,喜欢孩子不知道怎么爱他,打起来是不讲究任何策略,这种忽冷忽热的教育更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有时,杀鸡给猴看,得到的不是猴子害了怕,而是猴子也学会了杀鸡。这正如铃木镇一所说:“如果每天生气,训斥孩子的话,由于反复刺激,就会使孩子逐渐养成一种即使挨骂也会忍受的能力和满不在乎的能力。结果,就会培养出一个具有坚强的反抗能力的孩子。”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育孩子的技巧在于先赞赏后责备,因为先受赞赏的事在孩子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还有不足之处,他们也会依靠自己的意志拼命努力克服。孩子在家里,难免有淘气的时候,有让父母头疼的时候,我们可以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运用我们的智慧,灵活地运用各种技巧和策略,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

我想,赞赏和管教孩子的比例可以定为3:1。方法如:①强制隔离。让孩子坐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使他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时间因人而异。②撤消权利。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让孩子停止为大家服务,让他知道自己犯错误是要付出代价的,从而减少或避免常犯同样的错误。③置之不理。孩子哭闹喊叫,这无非是要引起父母的注意,有时你不加理会,孩子自然就不再吵闹下去。我曾给孩子上了学的父母提出“三不”方法,即每次写作业时“不喝水,不上厕所,不叫喊父母”,受到家长的欢迎。

虽然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着诸多的不如意,父母的教育也存在着许多困惑,但我们坚信这一点:只要孩子的心没有问题,他的成长就没有问题。

爱孩子,就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篇2

一、家校联动: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真正的合作者

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 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合作, 不断完善育人环境, 金三小高起点, 低落点, 积极依托高校资源和区内外名校的优势, 开展了“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与家校联动培养模式构建研究”的课题实验, 探讨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寻求家校联动的最佳途径。

对教师, 学校组织了大量的系统培训, 内容有班级管理有效性策略、精英教师团队的拓展、儒家文化系列讲座、特殊学生转化的案例评比、外出学习的一句话分享座谈、每月的班主任例会等。这提升了教师的学习能力和教育技能, 提高了与家长沟通的亲和力, 保证了家校联动通道的有效畅通。

对学生, 学校从学习行为、卫生行为、生活行为、道德行为、心理健康行为等五方面制定了《金三小学生行为习惯标准》, 通过家校联系卡, 不断与家长沟通学生的行为转变。

对家长, 学校捕捉家长的关注点, 培训家长, 尽可能地让家长来参与学校的活动。开学典礼、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开放日都有家长与孩子同台表现的身影。学校抓住家长的兴奋期, 引导家长对正确的事情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做, 每年对一年级和六年级家长都进行关于学生成长关键期的培训。3年来, 学校开展家校联动系列活动21次, 家庭教育大讲堂12场次, 举办德育论坛2届, 发放家庭教育问卷18次, 每学期编辑2份家庭教育小报, 每学期召开家长委员会工作会议1次, 不定期地举办各类主题的家长座谈会, 这调动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在专家讲学、专题研讨中, 许多只念过小学的家长拿着本子记笔记, 向专家提问题。广大家长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征文比赛, 家长韦志芬在他的家庭教育论文中这样写道:“其实, 影响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因素中, 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 能起到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 是做人的快乐, 是受人欢迎、尊重的感受, 而不是知识教条。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孩子学会做人。一个孩子品德如何, 将决定他前进的方向, 是他追求进步的动力, 也是他把学习搞好的重要保证。孩子如果具备了良好的品德, 就会有很多成长、进步的机会, 就会自觉学习社会所要求的各种知识, 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 就人生全程而言, 德育是最根本的教育。家庭教育自然应该以德育为重, 家长应树立德育重于智育的理念。”

正如金三小家长在责任誓言中所说的那样, “我是金三小的家长, 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 只有我们变得更好, 孩子才会变得更好”。学校大量的付出, 不断提高了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

为了强化联动机制, 拓展联动渠道, 金三小有效利用学区资源, 积极抓好德育基地建设, 把金城江区烈士陵园、金城江区武警中队、博东糖厂、心乐福利院等10个单位作为学生综合社会实践基地, 每学期分年级到各基地参观实践, 使德育工作通过家庭向外辐射, 向社会延伸, 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德育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取得了新成效。2009年2月金三小成为“广西师范学院青少年德育研究所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基地”, 2010年成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德育活动全国联系点。社会的认可不断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 2009年以来, 学校先后承办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宣传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讲孝德——我行动”暨“传唱优秀童谣, 做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主题教育活动的启动仪式、河池市“向国旗敬礼,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主题教育活动的启动仪式、金城江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在行动”主题教育活动的启动仪式。家校联动的有效实践, 转变了家长的行为, 更新了家长的育人观念。现在, 每次学校有活动, 家长们都提前赶到, 他们希望能多走进学校, 关注孩子的分数, 但更关心孩子的品质。

二、“阳光班级”:为学生成长营造积极的学习团队

“我是金三小的学生, 学习是我成长中的责任。良好行为习惯是我成才的基础, 参与、体验是我成长的过程, 努力使我每天都在进步。我要健康!我要自信!我要做阳光少年!”这是金三小学生的责任誓言。“阳光”意味着“温暖、光明、自信、积极向上”, 学校为学生积极营造成长团队——“阳光班级”, 让学生能以先进的班级为荣, 形成积极进取、开拓向上的学风。各个班级根据学校的要求, 结合班级具体情况, 制定出了适合本班的班级口号和班级奋斗目标, 使校规、校训具体化。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转变, 让每个学生树立“班级是我家, 我为班级增光彩”的信念, 学校大队部每月坚持开展“学习之星”“遵规守纪之星”“孝德之星”“进步之星”的“四星”评比, 促进班级团队成长, 让爱学习、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四星”学生成为班级学生学习的榜样, 引领“阳光班级”积极向上。大队部通过大队干部的轮值督察, 每周从卫生、文明、纪律等10个方面对各班进行量化评比, 推选“阳光班级”。每周一升旗仪式上, “阳光班级”会获得学校的授牌, 授牌可以悬挂在“阳光班级”的门口。各班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也展开了竞赛评比, 除了设计好、用好班级学习园地, 还充分用好墙面, 开设了“学生作品展示”与“操行评比栏”, 作为展示自我的平台, 让同学们在懂得欣赏他人的同时也感受到被赏识的快乐。

三、自我管理:为培养优秀公民奠基

2010年7月18日, 金三小组织了29名学生到北京参加“杰出青少年自我管理”特训营。此次活动中, 最小的学生只有7岁, 最大的不过14岁。这支团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得到了课题组专家的高度评价:“金三小29名同学由2名辅导员老师带队参加蓝图2010年夏令营, 他们准时、守纪律、积极主动、肯付出, 每位同学都代表了家庭的修养, 代表了地方的形象, 是最佳的团队!”这样的评价既是一种肯定和鼓励, 又验证了金三小开展“自我管理”课题实验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实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准则, 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 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 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人的自我管理。2010年3月金三小与北京“自我管理情商”教育课题组承接了自我管理课题实验研究。实验面向4—6年级的学生, 通过让学生每天宣读个人宣言, 激励学生自发努力, 填写《自我管理手册》, 培养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感悟的意识, 帮助学生在坚持中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学校鼓励实验班教师大胆创新, 开辟多种渠道开展工作。每个班级的教师每天都花10分钟的时间来指导学生填写《自我管理手册》, 运用心理学中21天习惯养成法, 坚持指导督促21天。随后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填写, 只是偶尔进行抽查监督。学校为师生定期组织关于积极心理学的团体辅导, 每15天开一次小组会, 每30天开一次大组会。自我管理课题实验的开展, 不仅转变了学生的行为, 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有一位班主任在工作日志中写道:“引导孩子们填写日记录, 与其说是我在为学生的终身成长奠基, 倒不如说是学生成全了我的发展。我要感谢这次课题任务, 让我在烦琐的工作中轻松应对。”

在课题实验初期、中期和末期, 实验班级根据学校制定的《学生习惯调查问卷表》对学生进行调查, 并作好分析与记录。实验班级成立了“好习惯银行”, 即根据课题要求, 对在“两个习惯”“三颗心”“四个自己”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颁发奖状, 学生获奖后把奖状放入自己的档案袋 (“好习惯银行”) 中, 等到年末评选校级“阳光少年”时, 谁的“好习惯银行”中存的奖状多谁就当选。这促进了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提高。有参加课题近一年的学生主动向校长提出申请, 要在学校中成立“小小日托管理员”管理组, 监督中午日托学生不购买零食。学生说:“参加课题后我有了上进心, 更自信了, 遇事不再冲动, 懂得了主动承担家务, 体谅父母的不易, 家里渐渐少了父母的催促声, 我还能主动为长辈夹菜了!”根据课题开展的情况, 学校不定期把家长请入课堂, 看看孩子的在校表现, 同时向家长发出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有:您对课题了解多少?孩子参加课题后是否有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作为家长, 您知道课题组为您布置的6道作业题吗?……家长问卷结果一出来, 关于做课题取得的成绩、今后课题实验努力的方向, 教师们就心里有数了。

四、触摸心灵:让教育创造美好的精神世界

针对当前独生子女的心理困惑, 学校启动了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由专人负责向学生开展有关青春期、个体行为偏差等方面的咨询。为了提升教师的心理学专业水平, 学校出资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心理培训, 目前已有7位教师获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资格。学校还在校园网建立了“知心师生群”, 让学生们通过网络与教师对话和谈心, 解决了部分学生不愿意面对面地进行咨询的问题。学校通过每月一次的自我管理大组会, 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方面的辅导。

“教育上的明智和技巧, 在于精心保护和珍惜孩子心灵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以及他们要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如果儿童还没有这种向往和志向, 那就要去培养。”学校安排了专职的心理教师, 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 针对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意志、行为方面的偏差, 开展了不同主题的心理疏导:“一年级, 好习惯养成——我能干;二年级, 与人友好相处——我快乐;三年级, 帮助他人——我愿意;四年级, 自主学习——我自觉;五年级, 面对困难——我坚持;六年级, 学会长大。”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经过4年的努力, 金三小德育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由于加强了家校联动, 促进了教师、家长、学生的有效沟通。无论是学生, 还是家长, 观念上的转变是非常明显的。家长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满意率达98%, 4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家长投诉学校的事情。二是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

构建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龙王镇中心小学 (以下简称龙小) 创办于1875年, 有着100多年的办学历史, 书香韵味比较浓厚, 尚古崇文的风气较重。但是近些年来, 龙小却出现了个别教师工作倦怠, 工作关系不融洽的现象。作为校长, 笔者经过冷静思考, 集思广益, 在2011年10月份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彰显书香特色”这一办学思路。

一、抓好两支队伍建设, 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扎实的基础

爱孩子,就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篇3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好多家长却在自觉不自觉的帮孩子推卸着孩子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有这样一个例子;在一个冬天的早晨,天气很冷,还飘着雪花,有个孩子迟到了,我问他原因,他说都是因为妈 妈没叫他,他迟到了。而那位陪同他前来的爸爸竟也连声说;都是他妈 妈今天早上没早叫他,所以起来晚了。

平时很多这样的事情,就从这个例子看,它的特点是错误的家教扭曲孩子的责任心,是过分保护型家教。过分的保护性家教是就是父母替孩子代劳了太多不应该代劳的事情,其实质是溺爱。后果是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培养出的孩子懦弱、依赖与无能,缺乏自立意识、自理能力、和应有的责任心。

在一种就是,‘是非不分型’家教的家教。都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我们看到孩子身上‘是非不分的’消极现象,其实都是家‘教’给孩子的。在孩子面前家长应该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要把自己重亲情、轻法理,重私利、轻功德的‘劣根性’传染给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爱作文 篇4

(一)我的爸爸妈妈非常爱我,我觉得他们对我的爱真是非常伟大。

在我小的时候,发生过一件这样的事。一天夜里,我和爸爸妈妈在睡觉,到凌晨一两点的时候,我哭了起来,然后妈妈把我抱了起来,一摸我的身子,在发热。妈妈赶忙拿出体温计给我量体温,测了一下,再拿出来一看,“哎呀,不好!都烧到三十九度多了。”爸爸妈妈马上把我裹进一条小被子,快速地把我送往第一医院。到了医院的急诊楼,经过医生的检查,然后给我打吊针。针一扎进去,我就痛得哇哇大哭起来,爸爸妈妈急忙轻轻地拍我,就像在对我说:“彬彬,别哭了,一会儿就没事了。”吊针一直挂到第二天早晨,爸爸妈妈都没有休息。

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医生说:“烧得太重了,一下子退不了,得住院观察几天。”这次住院,将近住了一个星期。在住院的一个星期里,因为我反复发烧,爸爸妈妈请了假来照顾我。过了几天,我的烧总算退了。出院后,我和爸爸妈妈回到了家里,一个星期下来爸爸妈妈非常辛苦,而且第二天他们又得上班工作。

父母的爱是无穷无尽的。我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是你们让我健康、快乐地成长。等我长大后,我一定要报答爸爸妈妈对我的养育、教育之恩。

父母对孩子的爱作文

(二)有一种爱伟大而平凡,有一种爱只知道付出„„这种爱就是父母的爱,是我们永远贴心的爱。这种爱是妈妈一个甜蜜的亲吻,这种爱是爸爸一双有力的大手,这种爱是妈妈温暖的臂弯,这种爱是爸爸宽厚的双肩。这种爱就是包裹着我们的亲情的爱。

记得有一次,我一不小心把腿摔伤了。两个膝盖摔得全是血,妈妈看到被吓得说不出话来,爸爸看到了连忙把我抱起送到医院去。妈妈也跟着去了。在车上的时候我不住地在呻吟,妈妈一直安慰我说:“不疼啊,不疼,妈妈给吹一吹。”我抬头发现妈妈的眼睛里全是泪水。到医院了,医生说我要住院进行治疗。叫爸爸先去交住院费。妈妈就把我抱病床上,说:“你快休息一下吧!”我点了一下头,就闭上了眼睛。因为我已经很累了。在我住院的这段时间,妈妈时时刻刻都陪伴着我。爸爸为我四处奔波,我想吃什么,不论路途多么遥远爸爸都会为我买来。每当我早上醒来的时候,看到的总是那几样单调的东西——热腾腾的早点,妈妈布满红丝的双眼,爸爸疲惫的身躯。这几样东西虽然单调但是饱含了妈妈和爸爸对我的爱。当我康复出院的时候,我看见爸爸和妈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亲情是人间最灿烂的阳光,亲情是春天绚丽的鲜花,亲情是冬天温暖的毛衣。

父母对孩子的爱作文

(三)每个人的父母都很喜欢自己的孩子,当然,我的爸爸妈妈也不例外。下面,我就来讲讲父母对我的爱吧!

有一次,我生病发烧,整个脸都红彤彤的,烫的跟个小火炉似的。妈妈下班回到家,大喊:“宝贝!我回来了!”可没人答应她,她便疾步走到我的房间里,看到我脸红的像个熟透的苹果一样,就知道我发烧了。妈妈不顾疲倦,急忙抱着我往医院赶。外面下着大雨,妈妈全身上下都湿了。到了医院,妈妈不知从哪来的力气,抱着我飞快地冲向儿科。“检查出来没什么事,只要打一针就会好。”医生说,妈妈心中的石头总算落地了。

还有一次,我做完所有的作业,闲着没事干,就到平时很少去的同学家里玩去了。俩个人玩的太开心了,这一玩尽忘记了早点回家,天渐渐黑了下来,爸爸有点不放心,就出门找我。他把以前带我去的地方都找遍了,还是没找到我。爸爸急的额头冒了汗,便掏出手机给所有认识的同学家长打电话。得到的结果让他更担心了!妈妈焦急的说:会不会掉河里了,这一说爸爸吓坏了,赶忙跑到河边找。当我回到家时,妈妈又高兴又生气,爸爸看见我就说:“到哪玩去了?下次可不能这样了。”接着恨恨地训了我一顿。妈妈说:你爸爸就差没报警了,我看爸爸怒火冲天的样子,知道他找不到我一定吓坏了。

上一篇:企业财务管理基本知识下一篇:环游S星球_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