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大三年级科学卷子

2024-07-20

首师大三年级科学卷子(共9篇)

首师大三年级科学卷子 篇1

科学全册备课

一、对全册的课程的理解: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反映自然界本质与联系的“科学主题”为教学内容,以从课本中学习与从自然、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相结合为教学途径,以受教育者亲自经历和体验的探究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作为课程组织的主要线索。努力构建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点科学课程。

二、我认为主要体现三个要点:

〈1〉 指导学生学习了解、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 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感态度。〈3〉指导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其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该课程具有开放性,课程的评价应该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习一些浅显有趣的、与自己学习、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2、过程方法:体验学科学和做科学的基本方法,即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获取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等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的欲望。能主动接纳科学课程,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参与一系列有序的观察、思考、讨论、试验、比较、分类、推理、归纳、辩论、评价等活动。

2、从事观察,动手、动脑、动口等的经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考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

六、教学难点:

1、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科学知识。

2、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熟练的进行操作实验。

3、指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体现新课标的思想: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周围常见的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课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的看问题相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等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历经科学、体验科学的欲望。能主动接纳科学课程。

2、体验学科学和做科学的基本方法,即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获取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3、知道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知道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了解科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课 科学在我们身边 单元教学基本要求:

(一)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

(二)科学能力

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方法,主动接纳科学课程。

(三)科学知识、技能。

1、感受科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2、初步了解科学课的教学常规。

1、科学在我们身边

授课时间:9月7日

一、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等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历经科学、体验科学的欲望。能主动接纳科学课程。

2、体验学科学和做科学的基本方法,即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获取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3、知道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知道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了解科学课程的教学要求。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学科学做科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比较、测量、记录、分析等方面的培养,锻炼学生探寻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测量用的白纸、软尺和线绳

2、自然界和科学家的图片等。

3、岩石、树叶或昆虫标本。

单元备课

第二单元

一、单元教学内容。第二课 植物世界 第三课 栽培的植物 第四课 保护植物

二、单元教学基本标准。

(一)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1、体会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人类与生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发展学生对研究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植物、救助濒危植物的情感和爱护环境、保护植物的良好行为习惯。

3、激发学生对栽培植物的兴趣。

4、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二)科学能力

1、初步具有搜集资料、整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2、初步具有调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具有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4、初步具有观察植物的能力。

5、初步学会制作粮食标本。

(三)科学知识、技能。

1、了解植物的概况,认识植物的多样性。

2、知道几种常见的栽培植物,了解栽培植物与人的关系。

3、了解1—2种栽培植物的播种、管理和收获等。

4、知道制作粮食标本的方法。的植物。

6、知道怎样保护植物。

7、知道有些植物已经灭绝,有些植物濒临灭绝。

2、植物世界

授课时间:9月20日

一、教学目标:、了解我国珍稀 5

1、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知道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

2、初步具有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交流资料的能力。

3、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点:

使学生产生对植物多样性的兴趣,能够搜集和整理资料。

三、教学难让学生学会观察,知道植物体的器官。

四、教学准备: 图片:各种各样的植物 学生:搜集各种植物的图片 各种有趣的植物 植物的器官、保护植物

授课时间:9月28日 教学思路:

本节课主要是认识植物与人类的关系。首先是让学生认识北京的古树名木和珍稀植物,然后讨论植物和我们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最后了结怎样保护植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与植物的关系,体会人与植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了解我国的珍稀植物,知道怎样保护植物。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知道怎样保护植物,了解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的衣食住行与植物关系。

四、教学准备:

植物和人类的关系,我国的珍稀植物,保护植物,北京植物园的资料

(三)《人与动物》单元

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标准

一、单元教学内容

第5课 动物世界

第6课 饲养的动物

第7课 拯救野生动物

二、单元教学基本标准

(一)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1、体会动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人类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发展学生对研究动物的兴趣,树立爱护动物、救助濒危动物的责任感和养成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3、激发学生对饲养动物的兴趣。

4、向学生进行严谨踏实,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教育。

5、向学生进行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二)科学能力

1、初步具有搜集信息、整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2、初步具有自定标准给动物分类的能力。

3、初步具有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初步具有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科学知识、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感受动物是多种多样的。

2、认识几种人类饲养的动物。了解动物与人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进行长期观察的能力。

3、了解北京和我国珍稀的野生动物。初步知道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和方法。

5、动物世界

授课时间:10月19日

教学思路:

首先运用课件形式让学生了解自然界里动物的多样性,同学之间有一个交流的过程,通过了解动物的多样性,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为动物进行分类,寻找动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科学课堂上的观察能力。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自然界里的动物是多种多样的。知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动物分成许多类别。

2、初步具有搜集动物资料、对资料进行分类和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

3、初步具有了解动物趣闻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

认识动物世界是多种多样的,学生能够根据不同标准,给动物分成类别。

握观察动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在分类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根据动物之间最大的类别来分,知道掌

四、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的图片或vcd。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昆虫、鸟类、鱼类等分类的图片 实物标本或图片

7、拯救野生动物

授课时间:10月25日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有些动物已经灭绝,有些动物正在濒临灭绝。

2、初步具有调查、分析问题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初步具有爱护动物、不虐待动物、救助动物的情感和保护动物的责任感,逐步养成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自觉行为。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具有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小主人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

认识到有些动物已经灭绝或正在灭绝,让学生能够以正确、同情的态度进行处理,知道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

各种野生动物、濒危动物、灭绝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四、人与水单元

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标准

一、《人与水》单元教学内容

第八课 水

第九课 流动的水

第十课 用水量的调查

第十一课 水和生命

二、《人与水》单元教学基本标准

(一)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1、具有探索水的性状的兴趣。

2、初步具有对问题的质疑和探索精神。

3、初步具有克服困难、与人合作的精神。

4、养成良好的饮水、节约用水习惯。

5、体验北京水资源短缺的危机,增强珍惜水的意识。

(二)科学能力

1、具有对水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具有记录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3、初步具有调查、分析信息和描述事物的能力。

4、初步学会进行对比实验的方法。

5、初步学会制作小水轮。

6、初步学会做小水轮转得快的实验。

(三)科学知识、技能

1、认识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道、无气味、会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

2、了解自然界里水的分布、淡水资源及水的用途等概况。

3、学会使用感官去观察水的性状。

4、了解家庭用水情况。

5、知道节约用水的方法。

6、认识水与动物、植物和人类的关系。

7、认识流动的水是有力量的。水能发电,也能带来灾难。

8、水

授课时间:11月1日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自然界里水是无色、无味道、无气味、会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了解自然界中可使用的淡水非常少。

2、学会使用眼、耳、鼻、舌、手去观察和记录水的性状,并能对水的性状进行描述。

3、初步具有探索水的的兴趣。

4、初步具有对水问题的质疑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

认识水的性状

三、教学难点:

学会使用眼、耳、鼻、舌、手去观察和记录水的性状

6袋 自来水

四、教学准备: 个玻璃被,分别装有牛奶、白醋、水、白酒、红糖水、盐水。、流动的水 授课时间:11月2日

一、教学目标:

塑料

1、认识流动的水是有力量的。流动的水可以给人带来好处,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害。

2、初步具有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做实验的兴趣。

3、学会组装小水轮和做怎样使小水轮转动得快的实验。

二、教学重点:

认识流动的水是有力量的。

三、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如何使小水轮转动得快。

四、教学准备:

小水轮 水槽 底部开小孔的易拉罐(大小孔各一)

10、用水量的调查

授课时间:11月8日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用水的情况,知道节约用水的方法。

2、初步具有获取家庭用水数据、分析家庭用水概况等的调查能力。

3、认识北京水资源的短缺,具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家庭用水的情况,知道节约用水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认识北京水资源的短缺,具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废旧饮料瓶 水 水盆 节水型水龙头

11、水和生命

授课时间:11月9日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水与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2、初步有观察、记录和对对比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

3、初步具有克服困难、与人合作的精神。

4、初步具有科学用水和科学饮水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重点:

认识水与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关系,认识水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

豆苗若干 vcd:水与生命

(五)《人与空气》单元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标准

一、单元教学内容

第12课 空气

第13课 空气占据空间 第14课 空气的用途 第15课 空气和生命

二、单元教学基本标准

(一)科学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1、初步具有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的精神。

2、初步具有认真的态度,乐于与人合作。

3、初步具有创新意识。

(二)科学能力

1、能运用感官观察空气。

2、初步具有观察实验能力。

3、能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归纳和概括。

4、初步具有发现和探究空气性质的能力。

(三)科学知识、技能

1、认识空气的各种性质。

2、了解空气的各种用途。

3、指导空气与人、植物、动物的关系。

12、空气

授课时间:11月15日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认识空气无色、无味、能流动、没有一定形状,初步了解大气层是保护地球的外衣。

2、初步具有观察空气的客观存在和观察空气的性质的能力。

3、初步具有创新、乐于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无色、无味、能流动、没有一定形状,初步了解大气层是保护地球的外衣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常见的物体 如:毛巾、石块

杯子等

四、教学准备:

13、空气占据空间

授课时间:11月16日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初步了解空气可以被压缩。

2、会做空气会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的实验。

3、初步具有归纳概括试验现象的能力。

4、亲身体会积极动脑、合作研究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并且可以被压缩。

三、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归纳概括实验现象,能够积极的动手动脑参与实验。

四、教学准备:

水槽 水 杯子 纸团 抹布 塑料袋 橡皮筋 笔 针

14、空气的用途

授课时间:11月22日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用途。

2、具有初步的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争取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初步具有不怕困难、勇于实践、能与人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了解空气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用途。

三、教学难点:

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

细铁丝、泡沫块、橡皮泥等

15、空气和生命

授课时间:11月23日

一、教学目标:

1、指导空气是人、植物、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理解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体会生命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

2、初步具有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3、初步具有细心观察、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指导空气是人、植物、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体会生命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

三、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能够理解空气对人的重要性,没有空气也就没有了整个世界。

四、课件:计时器 白纸 学生科学袋用具

16、岩石

授课时间:11月30日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鉴别岩石的简单方法,了解岩石的简单用途。

2、初步具有鉴别岩石的判断能力和分析、比较岩石的能力。

3、能亲自动手制作岩石标本。

4、感受自然界岩石资源的丰富多样。

二、教学重点:

知道鉴别岩石的简单方法,了解岩石的简单用途。

三、教学难点:

初步具有鉴别岩石的判断能力和分析、比较岩石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放大镜 小刀 铜钥匙 大烧杯 清水

17、砂和黏土

授课时间:12月7日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砂和黏土在颗粒、黏性、渗水性等方面的特点。

2、初步具有用对比的方法作砂和黏土渗水性试验的能力,学会做实验记录。

3、在泥塑活动中能积极展示自己的创新设计。

二、教学重点:

认识砂和黏土在颗粒、黏性、渗水性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具有用对比的方法作砂和黏土渗水性试验的能力,学会做实验记录。

四、教学准备:

砂 黏土 漏斗 铁架台。

18、土壤

授课时间:12月13日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是由砂、黏土、水、空气和生物残体等成分构成的。初步了解土壤的种类。

2、初步具有观察土壤、做分析土壤成分实验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感受我国土壤资源的丰富。

二、教学重点:

体等成分构成的 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是由砂、黏土、水、空气和生物残

三、教学难点: 在实验中观察土壤的分层现象,分析土壤的成分。

四、教学准备: 学生挖掘的土壤 烧杯 玻璃棒 水

期末复习安排: 第一课时

复习人与大地单元,包括《岩石》、《砂和粘土》、《土壤》 第二课时

复习人与空气单元,包括《空气》、《空气占据空间》、《空气的用途》、《空气和生命》

第三课时

复习人与水单元,包括《水》、《流动的水》、《用水量的调查》、《水和生命》。第四课时

复习人与动物单元,包括《动物世界》、《饲养的动物》、《拯救野生动物》 第五课时

走进科学和人与植物两个单元,包括《科学在我们身边》、《植物世界》、《栽培的植物》、《保护植物》 第六课时

进行综合复习,77页自我测试 第七课时

整体全册复习

首师大三年级科学卷子 篇2

在学习中, 引导学生借助线条、符号、图形、文字等在题目上进行“标注”活动, 学生原来内隐的数学思维活动就变得直观可视化, 从无序到有序, 由模糊到清晰, 提升了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考力,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为例, 谈谈“标注”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一、借“标注”, 明算理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 让学生学会正确快速的计算是课标的要求之一。教师在备课时总会想方设法让学生明确算理, 掌握正确的算法, 让历史的错误不再重演。借助标注可以促进算理的明晰, 算法的巩固, 实现算与思的结合、操作与思辨的联手, 使学生在标注“计算思路”中磨砺思维, 生成智慧。

在本册第四单元“乘与除”教学口算乘除法中, 学生往往会把简单的题目算错, 究其原因, 实为算理不明之故。为防范于未然, 教学中可采用标注之法, 让学生在明理基础上正确计算, 教师再也不会为“这么简单的题目也做错”而感慨叹息了。

在教学第一课时《小树有多少棵》 (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0×3、500×3时, 学生会依据课本例题说出:“先算2×3=6, 再在6的末尾添一个0”和“先算5×3=15, 再在15的末尾添两个0”, 进而总结出“先用乘法口诀算出0前面的数相乘的积, 再看因数中末尾有几个0, 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的结论。教学若到此为止, 学生难免会犯“重蹈覆辙”的错误, 学生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明确添0的算理。这时如给学生一个“拐杖”, 在口算过程中标注出算理, 20×3:2个十乘3等于6个十, 即60;500×3:5个百乘3等于15个百, 即1500。标注如下:

在口算除法第一课时《丰收了》教学60÷2、160÷8时, 把算理6个十除以2等于3个十, 即30;16个十除以8等于2个十, 即20。标注如下:

在口算乘法第二课时《需要多少钱》教学12×3、18×4时, 当学生说出乘法口诀后, 引导学生分别标注出同十位和个位相乘的得数, 再把上下两个数相加, 写出得数。标注如下:

在口算除法第二课时《植树》教学36÷3时, 根据算理3个十除以3等于1个十, 6个一除以3等于2个一, 引导学生标注如下:

口算中的标注既展示了口算的过程, 又强化了算理, 尤其对中下学生而言, 拄着标注的“拐杖”, 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借“标注”, 明法则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在教学混合运算时都会发现学生存在一个颇具代表性的错误现象, 哪怕是最优秀的学生也不可避免, 如下表中的错误题型, 学生往往会怎样好算就怎样算, 完全把运算法则抛到脑后。在教学中怎样避免学生出现这种无厘头的错误呢?我在本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教学中, 采用画横线和标上运算步骤的方法, 让学生标注出运算过程, 为法则开路, 凡解决混合运算的题型一律做到“一画二标三算”, 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口算乘法是从高位乘起的, 而竖式乘法是从个位乘起的, 为了避免口算造成的负迁移, 在第六单元竖式乘法的起始课《蚂蚁做操》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用箭头和数字标注乘的运算顺序, 让乘的过程清晰可见, 既掌握算理又明确算法。标注图如下:

一次进位和连续进位的竖式乘法的教学难点在于“哪一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像12×5=510或12×5=50之类的错误也常见于学生的作业, 在教学时让学生边说过程边标注进“几”, 如12×5:二五一十, 写0进1 (标“1”) , 一五得五, 5加1等于6, 写6。118×7:七八五十六, 写6进5 (标“5”) , 一七得七, 7加5等于12, 写2进1 (标“1”) , 一七得七, 7加1等于8, 写8。标注如下:

“一画二标三乘”的标注方法, 化无形为有形, 化抽象为直观, 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 在对比实验中, 添加标注的学生正确率明显高于不加标注的学生。

三、借“标注”, 巧计算

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四年级上册, 那么, 是不是一定要等到运算律学了以后学生才能进行简算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三上数学教材中就渗透了众多的简算思想, 教师要把握机会, 及时渗透, 让四上的运算律水到渠成。

本册第三单元“加与减”第一课时《捐书活动》 (三位数连加) 练一练第2题用竖式计算中, 有这样两道题:727+134+86、397+304+120,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后进行讨论, 相同数位相加时除了从上到下依次相加的方法, 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 学生总结得出“在相同数位上可以把能够凑成10的这两个数先相加”的结论, 教师顺势教给学生标注之法 (如下图) , 来体现“凑十”的简算思想, 同时, 要求学生在做连加的题目时, 做到“一看二标三算”。标注, 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 又大大降低了计算的失误。

本册第五单元“周长”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试一试中有这样一道题:

课本上展示的计算方法如下: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教材对三位数的连加已经有了简算的要求, 为了更直观地体现简算思想, 我在让学生观察加数特征时, 采用标注, 把能够凑成整百的数用线连起来, 并写出其得数, 方法如下:

有了以上的标注基础, 学生在解答练一练第3题时就很自然地将标注的方法加以运用。

在连加的计算中, 运用标注, 可化竖式计算为口算, 既是对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有机渗透, 让简算过程外显, 减少书写步骤, 提高计算效率, 更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方法。借助弧线, 让学生明确思考的依据和流程, 使思维由模糊、无形、随性变成清晰、有形、理性。

四、借“标注”, 厘关系

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一、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了“比多、比少”的“相差”关系, 掌握“倍数”关系是课标对三年级提出的新要求, “倍”字句就成了反映数量之间关系的又一个载体, 通过对关系句的标注, 可以一针见血地厘清数量结构和数量关系, 找到解决相应问题的数学模型。

本册第四单元“乘与除”安排了“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这一内容一直是数学的一大难点。我采取“操作中建模, 标注中用模”的策略, 较好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需要多少钱》教材安排了如下问题:“皮球的价钱是18元, 小皮艇的价钱是皮球的4倍, 一个小皮艇多少元?”我引导学生借助标注倍字句明确:谁是小数, 谁是大数, 把小数看作1倍数, 大数就是这样的几倍数“,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 所以用乘法计算。教学时, 先让学生画一画小皮艇的价钱与皮球价钱之间的关系:

再让学生说一说:什么价钱是小数, 什么价钱是大数, 求大数还是求小数?把谁看作1倍数, 谁的价钱是这样的几倍?是几个几元?并把“小皮艇的价钱是皮球的4倍”这句话变形为“皮球价钱的4倍是小皮艇的价钱”, 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大数, 用乘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就是求倍数, 用除法。同时引导学生将“倍字句”中的数量关系标注出来:

所以, 求小皮艇的价钱列式为:18×4=72 (元) 。

第三课时《植树》教材安排了如下问题:

(1) 一双鞋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2) 一双鞋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元?

引导学生标注如下:

(1) 一双鞋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对二年级已学的“相差”关系, 标注方法也作一个复习回顾, 标注如下:

(2) 一双鞋比一副手套贵多少钱?

列式为:55÷5=11, 55-5=50 (元) 。

通过标注, 学生对倍字句中隐含的数量关系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更为理性的把握, 避免了机械模仿的浅层式学习;帮助学生厘清了差比和倍比关系中求大数算法的异同点, 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培养了学生理性的思辨能力和符号表征能力, 促进了知识的正向迁移、整体建构和自由生长。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连线成网, 生成富有生长性、结构性、系统性的知识大厦和智慧宝藏。

五、借“标注”, 明意义

在某些概念教学中, 借助标注可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的含义, 加强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正确运用, 从而促进数学概念的真正内化和建构。

在教学第五单元“周长”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时, 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这句话的含义, 可让学生动手操作, 沿着图形的边线描一描, 描图形的周长时要做到“从哪里开始, 就要回到哪里结束, 沿图形的边线描一周, 中间不能有间隔”。这时, 借用一个小小的圆点就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周长的意义, 在图形边线任意一个地方描一个小圆点, 标注出起点的位置, 然后沿着边线描, 若能回到这个点, 说明这个图形有周长 (如图1) , 若不能回到这个点, 就说明这个图形没有周长 (如图2) 。

标注小圆点, 在数下面的图形时就不会出现多数或少数的情况。

标注小圆点, 描边线, 在计算图形周长时就可以避免像求下图周长:4×6=24 (厘米) 之类的错误。

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第一课时《文具店》练一练第1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矿泉水1.88元, 两个8分别表示什么?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在这个小数对应数位的上方标注出“元、角、分”, 这样, 学生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就有了清晰的理解, 整数部分表示“元”,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角”, 就是8角, 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分”, 就是8分。标注如下:

借助标注, 使小数不同数位所表示的意义和元角分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 让抽象的小数的意义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 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就深刻。

首师大三年级科学卷子 篇3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知道水的密度,知道密度表中的一些规律,理解密度的物理含义.

2.能根据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分组实验来构建密度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用描点法绘制图像,在图像中找规律从而构建密度的概念.

2.能根据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只随物态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准备

PPT课件,《密度——学之旅》活动单,JPT-2型架盘天平(量程200 g、感量0.2g)、砝码,体积分别为6 cm2、8 cm3和10 cm3的长方体铝块组和铁块组、体积为6 cm3的长方体塑料块,质量相同的一瓶水和一瓶食用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设置神奇的液体小实验(1分36秒)

(视频链接)

问题设置:多彩的液体分层是如何实现的呢?

学生活动: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惊奇、猜测.

答案预设:可能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可能沉下去的液体比较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科学课堂的魅力,引导学生明确科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学科.

过渡设置:这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密度》这一节课.(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传授新课

1.实验探究

(1)探究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关系(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体积相同的塑料块、铁块1、铝块1,JPT-2型架盘天平、砝码.

引导操作:用天平称量体积均为6 的塑料块、铁块1、铝块1,将实验测量数据填入表1.(所用到的实验仪器均展示给学生观察,铁块1、铁块2、铁块3和铝块1、铝块2、铝块3的标签均贴在它们的表面,便于学生操作)

活动预设:教师巡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适度指导,称量完成后随机取两张记录单进行投影交流,在过程中强调不同组称量出的塑料块、铁块1、铝块1的质量会略有不同,这是机器在切割器材时引起的不同(图1),数据差距在1 g以内均可以接受.

结论呈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相同体积的塑料块、铁块1、铝块1来比较它们质量的大小关系,通过实际的天平操作,比较归纳出实验结论.

(2)探究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的体积关系(演示实验)

过渡设置: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那么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的体积又存在什么关系呢?

实验器材:两瓶相同质量的水、食用油,JPT-2型架盘天平、砝码,胶头滴管.

演示操作:把水放置天平的左盘,食用油放置右盘,此时天平平衡(图2),意味这瓶水的质量等于这瓶食用油的质量,那么它们的体积一样吗?哪瓶的体积多一点呢?

设计意图:首先明确每个烧杯的质量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天平左右盘各放一只烧杯,添加液体直至平衡这个误差过大.笔者采用两只原本装话梅的透明塑料小瓶来进行实验,从而减少实验源头上的误差.

活动预设:事先准备好的两瓶相同质量的水、食用油,若在实际演示操作的过程中出现偏差,用胶头滴管在较轻的瓶内慢慢滴加液体即可,直至平衡.

结论呈现: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

(3)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分组实验)

过渡设置:我们已经探究了相同体积、相同质量的情况,现在继续来探究同种物质的情况.

实验器材:JPT-2型架盘天平、砝码,三块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铁块组和铝块组,刻度尺(图3).

①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存在什么关系?

②建立猜想:同种物质的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学生对于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在前概念中是完全空白的,大部分学生根本无法进行猜测,这在很大程度上抹灭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该过程中出示两只大小不同的实心铁球,通过轻重的演绎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③进行实验,检验猜想

引导操作:质量可以用天平来测,之前已经测出铁块1、铝块1的质量,直接填写就可以了;对于长方体组块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测出它的长宽高,再计算体积就可以了,也可以观察长方体组块盒子外观上的信息,其实它们的长宽高都已经告诉我们了,直接计算也可以.

过渡设置:为了方便大家记录和分析数据,为同学们设计了一个表2,大家只需要测出铁块2、铁块3、铝块2、铝块3的质量,并写出它们的体积就可以.

过渡设置:实验完成的小组将自己所得的数据,用描点法绘制铁和铝的图像,在绘制的过程中要用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活动预设:经过引导操作,学生在测质量和写体积的环节应该没多大问题,用描点法绘制铁和铝的m-V图像时,强调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并说明当物体的质量m=0,它的体积V=0,在图4上作m-V图像原点也用平滑的曲线连接.

④得出结论

过渡设置:你能通过m-V图像得出实验结论吗?

实验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CD#3],即比值是[CD#3];物质不同,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也[CD#3].

过渡设置: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即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也不同,科学上把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就叫做密度,强调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板书定义).

2.自学乐园

过渡设置:自学课本P60-62,完成以下题目

(1)密度的计算公式[CD#3].

(2)密度的国际单位[CD#3],常用单位[CD#3],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3)水的密度是[CD#3],其物理含义是[CD#3].

(4)观察固体、液体、气体三张密度表中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答案预设:

(1)密度=[SX(]质量[]体积[SX)],ρ=[SX(]m[]V[SX)].

(2)密度的国际单位是kg/m3,常用单位是g/cm3,

单位换算:1 g/cm3=[SX(]10-3 kg[]10-6 m3[SX)]=1×103 kg/m3(强调单位换算)

(3)水的密度是1.0×103 kg/cm3,其物理含义是单位体积水的质量是1.0×103 kg.(强调物理含义时可类比之前学过速度的物理含义)

(4)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密度与物态有关;一般来说ρ固>ρ液>ρ气(通过密度表中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以下规律)

三、当堂检测,学以致用

1.冰的密度为0.9×103 kg/m3,表示的物理意义是[CD#3],那么体积为2 m3的冰的质量为[CD#3]kg.

2.关于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B.一种物质的密度不会随状态变化而改变

C.物质的密度与体积的大小无关

D.纯水的密度与盐水的密度相同

四、课堂小结,收获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

2.公式:密度

4.物理含义:单位体积物质所含的质量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密度的概念教学课,物理概念的构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直接灌输或强加给学生,本节课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实验的热情,全课紧抓新课程标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首师大三年级科学卷子 篇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钩码在水中下沉过程中所受浮力”的过程,绘制并分析“折线图”,引导学生发现“钩码在水中占据的空间越大,所受到的浮力越大”。

2、通过探究“钩码在水中下沉过程中所受浮力”并分析“折线图”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数据、绘制折线图、分析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培养学生“尊重数据、严谨求实”的科学求证的态度;发展学生探究浮力秘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学生探究“钩码在水中下沉过程中所受浮力”的过程,绘制、分析“折线图”。

三、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分析“折线图”得出“钩码在水中占据的空间越大,所受到的浮力越大”。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引出探究的问题

1、谈话:通过上节课研究,我们知道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一个来自水的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作浮力。

2、幻灯片演示:先出示在空气中挂在测力计上的钩码图,并读出测力计所显示的数值,然后出示钩码放入水中图片,读数,请学生说一说“你认为钩码所受到的浮力是多少,怎样算?”并询问:你同意这种算法吗?

3、解释:我们可以将“下沉钩码所受水浮力的大小”用“空气中测力计读数”—“进入水中测力计读数”的差值来表示。

4、出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求浮力的方法来研究下沉钩码所受的浮力还有哪些秘密。

(二)探究新知

1、演示钩码入水过程,指导学生进行猜想。

(1)演示、猜想:出示一个钩码、小水杯,当钩码在下沉的过程中,你认为它受到的浮力有没有变化?如果有,会有什么变化?(2)用折线图记录学生的猜想并理解折线图各要素的关系及意义。

讲解:“如果老师给你一个图,你能把你的猜想用折线图展示出来吗?”(先认识图)请一个孩子语言描述他的猜想,教师绘图演示。介绍表单上横、竖坐标所表示的意义,然后让孩子来猜想如果用具体数据绘成折线图的方式如何表示。让孩子边说教师边描点连线,注明颜色表示的图例,再说一说这个折线图的趋势表示什么,为什么这样猜想。然后各组孩子小组讨论,在表单1上画出猜想。

过渡谈话:钩码下沉过程中所受浮力的过程是不是像同学们猜想的这样呢?我们还得经过亲身实验验证才可能得出结论。

2、组织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1)组织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谈话:为了研究钩码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变化,我们都需要知道什么?(空气中钩码测力计读数,钩码进入水中不同深度测力计读数。)

A、对照实验表格,简单说一说实验方法。(按记录单要求分别测量记录钩码在空气中,入水不同深度:1cm到5.5cm完全进入水中,到继续下沉到水下9cm,显示测力计的读数)。

B、课件出示注意事项:说一说,我们在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用移动铁架台高度来控制钩码入水深度,等测力计停稳再读数,入水深度以钩码上的刻度为准,严格控制入水深度。要求学生把看到的数据如实地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格,说一说浮力求法等。

C、组织分工:想一想:为了完成好这次实验,我们应该怎样分工合作?(明确一人移动铁架控制入水高度,一人读测力计读数,一人读入水深度,发令何时移动钩码、何时停,一人负责记录等。)

实验要求:(出示记录表单)先计算出不同高度所受到的浮力。完成的组把实际测量出的浮力汇成折线图,用另一种颜色笔表示,可以尝试对折线图进行分析写在折线图下方。

(2)组织学生实验,获取数据

此时,对孩子出现操作不够规范的及时给予指正帮助。如:孩子在升降铁架台时可能造成钩码碰壁引起实验数值不准确,则马上提醒学生正确操作方法。又如:有的孩子出现读数问题,造成数据出现较大差异,完全入水后数据完全不同。针对策略:立即提示学生再做几次,大家一起来读数,看是刚才这样吗?期望让学生发能现错误并马上纠正过来。

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绘制折线图,尝试进行分析。

(1)教师提出要求:停下手中的实验材料,放回原处,用三分钟时间把没有绘制的折线图绘制完,并尝试把验证结果与猜想进行对比分析。

要求:对照猜想与验证折线图,分析和猜想一样吗?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2)学生整理数据

为避免孩子把测力计读数直接绘成和浮力相反的图,教师则提示孩子观察原始数据:你们绘制的是浮力折线吗?„„

4、组织学生分析折线图

(1)提问:对照猜想与验证折线图,汇报:你的验证结果和猜想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由各组共同发现梳理出

钩码由水面到完全进入水中,浮力增大;完全进入水中,浮力不变

(2)讨论思考:何你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由水面到完全进入水中,浮力增大,而完全进入水中后,浮力不变呢?回忆你在实验过程中还发现什么?

(3)学生思考发言。课前预设方案有三:

如果学生认为和水的多少有关,可以给一大盆水简单验证一下。如果学生认为和钩码重量有关系,则让学生自己辩驳,认识到钩码重量不变。如果学生认为和更深有关系,则向水桶倒入更多的水,让孩子观察测力计读数是否有变化。

(三)活动:想办法让橡皮泥在水面浮起来(随机)

1、出示材料:橡皮泥

研究问题:根据今天研究,这块橡皮泥沉在水下了,那它有可能在水面上浮起来呢?各小组讨论。有时间可以动手试一试,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板书设计 浮力

占据水中空间越大,浮力越大

钩码

北师大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5

1、同学们,你们喜欢礼物吗?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你在什么时候收到过亲人送的什么礼物?(学生交流)

2、师小结:当你过生日时,当你取得优异的成绩时……,家人都会满怀关爱和期盼地送上一份礼物。这些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我们的学习小伙伴冬冬也和你们一样,收到过很多亲人的礼物。她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首小诗,题目就是《礼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小作者收到了什么礼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正确流利,困难的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评,然后再读课文。

3、把自己读得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听。

(三)、再读课文,初步体验。

1、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分小组合作解决,筛选出难解之疑。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四)、品读课文,体会发现。

1、读一读:

(1)自由读文,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2)小组朗读,并派代表在班上读。

(3)班级赛读,评选班级“朗读能手”。

2、说一说:

(1)“小小的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亲人期盼什么?你能替小作者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送上几句祝福的话吗?

(2)为什么把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的礼物比喻成“春雨绵绵”,不比喻成夏雨或秋雨呢?

(3)、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亲人的关爱之情。

(4)你觉得家人对你还会期待些什么?

3、背一背:

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评选“背诵能手”。

(五)、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师:人们常说:“礼轻情意重。”小小的礼物寄托着厚重的.情意。请你回忆亲人们平日里对你的关爱,回忆收到过的礼物,想想有什么感受?

2、师生交流。

3、让我们仿照课文1—4自然段作诗。

4、自己练说,小组内说,指名说,教师相机指导。

5、学生自由作诗。

6、评选班级“小诗人”。

(六)、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任选以下两项作业内容,独立完成。

1、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读一读,背一背诗歌。

三年级下北师大版字词复习 篇6

一、辩字组词。

幼()戴()要()俩()震()抱()幻()带()耍()两()振()饱()考()陪()遍()需()趁()杨()烤()倍(棒()竖(捧()坚(采()稍(彩()捎(踩()哨(睬()梢(尊()优(遵()忧(辛()粉(幸()份(阔()唯(扩()谁(熟()闭(热()闲(省()费(雀()废()篇()许()楼()哪(搂()那()酒()抓()洒()爪()爆()决()暴()绝()旅()悦()族()说()趴()席()扒()度()曾()密()普()蜜()按()已()安()己()救()暑()球()著()越()扬()型()邻()形()临()长()脚()常()角()册()镜()策()境()泳()榜()咏()傍()坚()生()艰()升()挣()浅()睁()淡()摸()般()模()搬()斥()纪()斤()记())))))))))))))))))

严()留()良()荒()赌()凉()炎()流()凉()谎()堵()谅()座()谅()辉()限()存()惜()坐()量()挥()良()在()借()需()棉()付()侧()厚()综()须()绵()负(性()侧()阻(姓()则()组(财()清()轮(材()轻()论(撒()勺()博(洒()勾()搏(二、多音字。

抹 mā()mǒ()长 zhǎng()cháng(散 sǎn()sàn(调 diào()tiáo(号 háo()hào(爪 zhuǎ()zhǎo(几 jǐ()

jī(重 zhòng()chóng()测()原()连()阻()联()祖()辩()起()辨()启()顽()史()玩()吏())))))))踪())峰())蜂())葱())匆()))

没méi()mò()冲 chòng()chōng()转 zhuàn()zhuǎn()兴 xìng()xīng()担dān()dàn()

载zǎi()zài(累 lěi()lèi(处chǚ()chǜ(的dí()de(塞sè()sāi(喝hē()hè(舍shě()shè(颤zhàn()chàn(蒙méng()mēng(将jiāng()jiàng(累lěi()lèi(担dān()dàn(模mó()mú(三、成语:

相()为()(()头()气

一()莫()()))))

sài()))))měng()))))重(胸()成()手()事))策)

()奋()心

完()无()无()之()()值()城

()不()言

救()扶()铺()盖()()紫()红

()平()静

安()乐()怀()在()()魔()怪

()寒()暑

委()不()鸟()花()()井()乡

()隐()约

手()足()高()大()()先()后

()二()三

无()无()浑()不()()火()天

目()口()

小心()()置若()()

跃跃()()

八、反义词。

大——()

始——()

是——()苦——()进——()长——()不()则()

取()补()

同()共()声()击()自()至()

口()心()

出()入()()惊()怪

四、课文中的四字词语。

郑重其事

相依为命

翩翩起舞

闪闪发光 讨人喜欢 气 胸有成竹 目瞪口呆

生——()东——()蹑手蹑脚 垂头丧 一筹莫展

束手无策

转败为胜

争先恐后 完整无缺 振奋人心

稀世珍宝 无价之宝 价值连城

倾盆大雨

震天动地

姗姗来迟

珠光玉彩

屡屡夺魁 傲然挺立 满头大汗 五花八门 一塌糊涂

救死扶伤

世代行医

疑难杂症

山高路远

严寒酷暑 一动不动 妙不可言 欣欣向荣 姹紫嫣红

风平浪静

绵绵春雨

美丽富饶 安居乐业 怀恨在心

高楼大厦

置若罔闻 萎靡不振 手舞足蹈

跃跃欲试

铺天盖地

天昏地暗 接二连三 鸟语花香 约

无影无踪 浑浊不堪

五、各种类型的词语。

1、AABB 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

严严实实

干干净净

隐隐约约

远远近近

世世代代

原原本本

普普通通

欢欢喜喜

说说笑笑

写写画画 摇摇晃晃

蹦蹦跳跳

滴滴答答

噼噼啪啪

2、ABAB 打扫打扫

整理整理

研究研究

讨论讨论

瓦蓝瓦蓝

雪白雪白

金黄金黄

碧绿碧绿

滴答滴答

哗啦哗啦

叮咚叮咚

3、AABC 姗姗来迟

闪闪发光

欣欣向荣

翩翩起舞

4、ABCC 得意扬扬

小心翼翼

议论纷纷

春雨绵绵

5、ABAC 蹑手蹑脚

人山人海

无影无踪

自言自语

背井离乡 隐隐约红红火火

红红绿绿

打打闹闹

淅淅沥沥 商量商量

火红火红

怒气冲冲

5、又A 又B 又香又脆

又松又软

又肥又厚

又酸又甜

又大又红

又冷又饿

6、越A 越B 越飞越高

越走越快

越跑越慢

7、ABB 绿茸茸

亮晶晶

笑盈盈

轻悠悠

颤巍巍

笑嘻嘻

绿蒙蒙

黑洞洞 白茫茫

沉甸甸

8、AA地

静静地

默默地

慢慢地

轻轻地

9、AA的

圆圆的厚厚的细细的

10、带“春”字的词语(描写春天的词语)春暖花开

春回大地

满园春色 万紫千红

莺歌燕舞

春光明媚

鸟语花香

11、带“石”字的词语

石破天惊

落井下石

投石问路

以卵击石

海枯石烂

12、带反义词的词语

争先恐后

取长补短

不进则退

声东击西

口是心非 出生入死 大惊小怪

13、带“玉”字的词语

玉树临风

冰清玉洁

金玉良言

亭亭玉立

抛砖引玉

14、带“马”字的词语

马到成功

快马加鞭

一马当先

千军万马

万马奔腾

八、要会写的名言、对联、谚语。

1、有关读书的名言。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唐

韩愈(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 苏轼

(3)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国

歌德(4)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苏联

高尔基(5)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苏联

高尔基(6)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气象谚语。

(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月晕而风,日晕则雨。

(3)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4)东虹日出西虹雨。(5)早雾晴,晚雾阴。

(6)蚂蚁搬家晴必雨,蜘蛛结网雨必停。(7)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

3、关于奉献的名言、诗句。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

李商隐

(2)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索取什么。--------美国

爱因斯坦

(3)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苏联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7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泉水和瀑布的优点,鼓励学生形成勇敢和合作的品质。

3、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从具体的语句中体会泉水和瀑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小河、泉水和瀑布这三个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向大海奔去的愉快心情,从中感受合作的快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课件配乐小河录像)同学们,请看这是一条弯弯的小河,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玉带缠绕山间。瞧,哗哗流淌的小河多像一个调皮的小娃娃!它快乐的穿过丛林,越过山岗。这一路走来,也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困难。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小河进行一次愉快的长途旅游吧!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4课——快活的小河(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多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文)

2、课文我们读完了,这些词你认识了吗?(出示词语)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理解

1、这条快活的小河,唱着歌儿流呀流,他都遇到了谁?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快来读一读课文吧

2、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朗读课文。

3、学生汇报。

4、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理解“抱怨”。“抱怨”是什么意思?(心中不满,责怪别人;埋怨)小河为什么要抱怨?谁来把小河抱怨的口气学一学。(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5、小结:面对小河的责备和抱怨,大山宽容地笑了,他是怎样说的呢?(出示大山说的话,点击“多少、从来”变红) “多少”是几个?(无数个)泉水从山峰上跳下来,一路上摔了无数个跟头,可他们从来不叫苦,“从来”是什么意思?(从过去到现在)从这我们能看出什么?(泉水很坚强)

6、是啊!泉水从山上流淌下来,可不是一帆风顺的!一路上磕磕碰碰,一会儿遇到山石,一会儿撞到树根,溅起无数水花。泉水就是这样流淌着,奔向前方。

7、我们再来读这段话,要读出大山的慈爱和对泉水的赞美。(练习读,指名读。)

8、学习3——6自然段

小河听了大山的话,他不哭了,小河又快活了起来。他对泉水说,(出示3、4自然段)

9、小河和泉水结伴而行,一起流进大河,推着船儿驶向前方。河水结识了泉水这个好朋友,小河是快活的。于是小河称赞泉水:你真勇敢!可泉水并没有听了小河的赞扬而洋洋得意,他是怎么说的呢?(重点理解第六自然段)

10、(出示:“瀑布比我更勇敢——还高声地笑哪!”)读了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瀑布遇到的困难之大,而他却能高兴地面对,这种大无畏的乐观精神。说出瀑布的优点)从哪些词语能看出来?(理解重点词语)谁来读一读,试着读出瀑布的勇敢。(指名朗读)

老师觉得同学们还是没有读出瀑布的勇敢,那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这勇敢的瀑布呢?(课件播放瀑布的录像):这瀑布从高达数百米的岩壁上飞流直下,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飘飞!太美了,难怪李白曾在诗中写到:飞流直下……(师引,生齐背)看了录像,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瀑布从高达数百米的岩壁上倾泻下来,却毫不畏惧,多么勇敢,多么了不起啊!让我们再来读泉水的话,感受瀑布的勇敢。(出示泉水的话,自由读,指名读)

11、学习7、8自然段

小河虚心地听取了泉水的意见和勇敢的瀑布成为朋友,他是多么的快活啊!他甚至高兴的叫了起来!(出示并齐读小河说的话)

12、就这样三个好朋友,手拉着手……(出示最后一段并齐读)

大家看文章的结尾是什么标点符号?(省略号)同学们发挥你丰富的想象力想一想,在这里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他们可能还会遇到更多更多的困难;小河也许还会结识更多的朋友;小河也许还会用他的勇气和坚强去帮助别人……他们会互相鼓励,共同流入大海。)

(四)总结

1、(对照板书)这条快活的小河,在流向大海的途中,认识了慈祥的大山,他是快活的;结识了坚强的泉水,他是快活的;能和勇敢的瀑布成为好朋友,他更是快活的。他能虚心的接受别人提出的建议,他是快活的。因此我们说——这是一条快活的小河。三个小伙伴团结合作,手挽着手,快活地奔向大海。(板书:合作快乐)

2、下面就让我们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共同体验合作的快乐。

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

板书设计:

14、快活的小河

泉水坚强合作快乐

北师大三年级上数学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练习十四第7题。’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8题。

(1)提问:竖着比,每组题里的数有什么特点?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横着比,接近整百的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练习前两组。指名两人板演,每人一组,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集体订正。结合提问:

做第一组两题时是怎样想的?

第二组减法里最后为什么加27加法里最后为什么减27

(4)提问:这两组题里减去的或加上的都是接近整百的数,在用简便方法计算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指出: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大一点的数时,可以

先把它看做几百与几的和,加上或减去几百,再加上或减去几;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小一点的数时,先看做整十、整百的数计算,然后多加的要减去,多减的要加上。

2、练习十四第9题。

(1)学生分两组练习。指名两人板演,其余每人在练习本上做一组题。

(2)集体订正。

提问:每组里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得数是不是相同?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3)在加、减混合运算里,先加后减,调换位置先减后加,或者先减后加调换位置先加后减,得数怎样?

指出:在加、减混合运算里,把数和符号同时调换位置,计算结果不变。

3、练习十四第10题。

让学生直接看题口答得数,结合提问是怎样想的。

三、应用题练习

1、练习十四第1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第(2)题分哪几步做?含有未知数z的等式是根据什么列的?

2、思考题。

(1)读题。

(2)提问:哪个店剩下的水果多?为什么?(学生说明理由时,老师结合画出线段图。并说明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差就减少)多多少千克?你是怎样想到的?

指出:被减数不变,减数少多少,差就多多少。

四、课堂作业

首师大三年级科学卷子 篇9

教学内容:课本第65页例题

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力目标: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补充练习:

1、756 ÷ 7 ÷ 6 624 ÷ 6 × 5 801 ÷(3 × 3)960 ÷ 6 × 4

2、按要求连一连。(前一题的得数是后一题的第一个数)48 × 2 32 × 5 160 ÷ 2 240 ÷ 5!96 ÷ 3 80 × 3

3、小军去游泳池游泳,他再泳道内游了2个来回,共游了1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买新书

教学内容:课本第6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上一篇:关于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下一篇:《县域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