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十条”助推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通用2篇)
“林业十条”助推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篇1
绿起来 富起来 美起来
——“林业十条”助推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春回大地,江西大地上处处萌动着绿色生机,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正愈发清晰。
今年3月18日,江西省政府下发《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十条措施》,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抓好国有林场改革发展、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严格森林资源保护、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森林灾害防控、大力开展油茶精准扶贫、加快毛竹产业发展、加大林下经济发展扶持力度等10个方面,助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连日来,《中国绿色时报》记者深入江西各地,时时处处感觉到,“林业十条”正在为江西实现绿色崛起不断释放新的动力。
“长”与“短”相统一,让大地山川绿起来
江西森林覆盖率高,但森林质量不高,如何补短板?“林业十条”提出,要在“良种良法”骨干示范基地、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古树名木保护和乡村风景林建设等方面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走进遂川县龙泉林场的苗圃地,只见一排排湿地松在绵绵春雨中吐露新芽,林场职工正在播种育苗。这个国有林场在去年改革成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后,立即着手建设了120多亩的省级保障性苗圃基地,引进杉木、湿地松、楠木和木荷等良种,通过轻基质育苗等技术进行育苗,每年可生产良种苗500余万株。场长助理焦学坪说:“我们利用技术优势繁育的良种壮苗,全部用于林业生态工程造林,带动周边地区造林良种使用率超过了90%。”
安福县明月山林场是首批国家储备林示范林场。早在2012年,林场通过新造和改造,营造了1200亩国家储备林,以培育杉木大径材为主。目前,新植林木平均树高2.8米、胸径2.2厘米,成活率超过90%。到2015年,林场国家储备林造林面积达到了5000亩。
目前,江西省已划定国家储备林140多万亩、后备林18万多亩,涉及10个设区市38个县(区)的159个存储主体,其中绝大多数为国有林。
江西有12万余株古树名木,如何保护好这些宝贝?各地纷纷出招:上饶市对存档、推荐和网友“点赞”的古树名木开展了“十大树王”评选活动;吉安市对重点工程占压区的古树进行抢救性移植保护,统一收储、集中管理;鹰潭市在古树名木集中群落建立古树名木保护小区,对分散的古树名木进行挂牌保护„„“下一步,要做好古树名木的普查挂牌和养护复壮,建立电子档案,挖掘文化资源。”江西省绿委办专职副主任俞东波说。
在江西,有村就有风景林,它不仅是乡村的一道独特美景,也是提升森林质量、促进城乡绿化一体化的亮点。走近上高县锦江镇的大塘村、垴上村和新华江家村,乡村风景林内层林叠翠、鸟鸣虫吟,村民们在这里享受着宁静的乡村生活。像这样的乡村风景林,在全省16.69万个自然村中保存完好的有3.15万个。
“林业十条”对提升森林质量的财力支持也明确,每年有2.5亿元用于低产低效林改造补助,3000万元用于良种繁育及良法推广补助,1000万元用于古树名木保护以及乡村风景林建设补助。
“多”与“少”相统一,让老区群众富起来
江西山多地少,农民致富的希望在山、精准脱贫的出路在林。“林业十条”提出在油茶精准扶贫、毛竹产业和扶持林下经济发展方面要“多予、少取”,让绿水青山变成林农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丰城市白土镇岗霞村,近年来火得很,村里83岁的老人雷本江更是成了“明星”。
一说起油茶,雷本江的话匣子就收不住了:“原来村里也种油茶的,人种天养没有什么效益。现在我选育了8个优良无性系高产油茶品种,种在了自己的10亩林地里,经过精心管护,平均亩产茶油超过50公斤。”
在雷本江的带领下,全村的500亩高产油茶林全部进入了盛产期,油茶收入占到村民收入的80%以上。岗霞村成为省定点油茶采穗圃后,依靠雷本江传授的芽苗砧嫁接技术,年出圃油茶苗2000多万株,产值3000多万元。小小的岗霞村,把油茶产业做得风生水起。
丰城市的丽村镇栽种了近2万亩高产油茶林,探索出了“五统一分”模式: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购苗、统一种植、统一套种和分户收益。目前,“五统一分”经验模式已在全省推广开来。
一望无际的毛竹林绿波荡漾,一根根鲜嫩的竹笋成了抢手货。遂川县大坑乡下长隆村毛竹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林吉生怎么也没想到,用合作社模式经营毛竹能带动这么多村民致富。这个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发展社员62户,经营毛竹面积1.13万亩,通过毛竹低改,每亩毛竹产量增加50根,社员人均增收300多元。
目前,江西省有7家单位被认定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新余市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发展林下养殖,已养殖野猪、梅花鹿等2.17万头,养蜂5800多箱;全南县发展厚朴等林下药材,林农人均年增收600元以上;金溪县对贫困户种植芳樟等进行财政补贴,新增香精香料林基地1万亩。贵溪市双圳林场的茶叶加工、香菇种植和生态旅游成了林下经济的“三驾马车”,副场长周光南告诉记者,职工在林下经济方面的年收入超过3万元,占了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无论是资金上还是规模上,“林业十条”全力扶持林业精准扶贫。在资金上,省财政安排8000万元发展油茶产业、6000万元发展毛竹产业、3000万元发展林下经济;在规模上,力争到2020年,新造油茶林300万亩、油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500亿元,低产竹林改造500万亩、竹产业总产值超过750亿元,林下经济种植规模超过500万亩、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参与农户达到55万户。
“点”与“面”相统一,让生活环境美起来
“林业十条”承载着江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畅想和希望。省财政对各地森林城市创建、森林(湿地)公园建设实行以奖代补,为美丽江西孕育更浓密的绿色。
继南昌、宜春、新余、抚州、吉安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后,今年鹰潭和九江也加快了“创森”步伐。走进鹰潭市,只见森林围城、碧水穿城,一江两岸风景醉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8.21%,城区人均公园绿地15.91平方米。九江市围绕“山水文化城、森林新九江”,正在打造“人在森林城市中,城在青山绿水间”的美景。通过“创森”,让全省群众远离雾霾,生活在“森林”中,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绿在扩展,美在延伸,森林乡镇、森林村庄不断涌现。步入遂川县衙前镇茶盘洲,只见楠木参天、竹林幽幽。这个全国生态文化村,以其独特的绿色之美吸引着游客来这里休闲观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这个小山村。谈起变化,遂川县林业局局长肖卫前说:“原先这里看到的是一车又一车的木头运出去,现在看到的是一车又一车的游客走进来。”
“林业十条”首次明确将林地、湿地保有量等指标纳入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林业生态红线管控机制、完善生态补偿和加强森林灾害防控。
新余市在全国首开先河,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渝水区区长成为首个“生态审计”对象。这一举措促使当地领导干部不仅要算好经济账,更要算好生态账。
目前,全省纳入中央和省财政补偿范围的5100万亩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已提高到每亩20.5元,补偿资金达10.2亿元,并全部实行了森林保险。
“林业十条”还鼓励林权抵押和林地流转,推动森林资源资本化,鼓励国有林场加快经济转型。
各地在深化集体林改中进行了探索。贵溪市采取出租、互换、转让和入股等形式,促进林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武宁县出台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管理办法,规范发证程序和林地经营权流转。为打通林权交易“最后一公里”,江西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林权流转信息化服务平台,形成省、市、试点县、乡、村五级林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
目前,全省已流转山林2056万亩,培育林业专业大户3364户,建立家庭林场1362个、民营林场644个、专业合作社2208个,创建国家级示范社40家。
完成改革后的国有林场,正在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赣州市整合国有林场资源上市融资,力争打造产值超过30亿元的大集团;永丰县官山林场开展楠木、南方红豆杉等珍稀树种培育,成为全省首批国有林场后续发展示范林场;遂川县龙泉林场完成从砍树到看树的华丽转身后,计划用9.8万亩森林参与碳汇交易。林场场长王金生说:“以前我们是‘卖木头’,现在改为‘卖空气’,不用砍树还能赚钱。”
“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森林蓄积量达到5.5亿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这是‘林业十条’里明确的新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林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江西省林业厅厅长阎钢军说。
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篇2
生态文明建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它不仅是“种草种树”、“末端治理”,而且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根本转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并与生产力布局、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制度体系等因素紧密相关。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是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绿色变革。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永续性的战略工程,也是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福祉的德政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增强其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和“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等主要目标,并从国土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利用方式转变、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健全等方面提出了战略要求。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树立和落实六个理念,坚持五个方向,搭建好基础性框架,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2015年11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文件精神,根据“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的原则,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明确指出,通过设立若干试验区,形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国家级综合试验平台,并选择生态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福建省、江西省和贵州省作为首批试验区。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构建和改革创新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一是重合力。即整合资源,统一规范,统筹推进试点试验。根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部署开展的各类专项试点,优先放在试验区进行;对试验区内已开展的生态文明试点示范进行整合,做好协调衔接,避免交叉重复;严格规范其他各类试点示范,结束各自为政的局面。
二是高标准。试验区是承担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试验的综合性平台,主要是鼓励发挥地方首创精神,就一些难度较大、确需先行探索的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开展先行先试。试验区不搞评比授牌、政策洼地,将从严控制数量,务求改革实效。
三是新期待。通过试验探索,力争到2017年形成若干可操作、有效管用的生态文明制度成果;到2020年,试验区率先建成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一批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国家期望福建、江西和贵州三省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能够引领和带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及体制改革。
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长期以来,江西省围绕“生态立省、绿色崛起”战略进行了不懈探索。1982年,提出写好“田园诗”,画好“山水画”。1983年,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2001年以来,明确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着力建设“绿色生态江西”。2007年,提出“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战略。2008年,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该生态经济区于2009年获批,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提出进一步推进“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加快构筑“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发展格局。2013年,提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十六字方针。2014年11月,国家六部委批复《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江西省成为全国首批全境纳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省份。
“十二五”时期,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呈现“战略先行、理念先进、目标明确、大胆探索、措施得力、绩效显著”等特色。
例如,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民生幸福、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个协调共进”的指导思想。再如,全省制定了208项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建立了覆盖省市县的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将水资源管理纳入市县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启动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划定工作;二是出台了《江西流域生态补偿办法》,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境流域生态补偿。首期筹集补偿资金20.91亿元,重点补偿江西“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头保护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江西成为全国生态补偿金筹集力度最大的省份;三是创新河湖管理与保护制度。全省境内河流湖泊全部建立了县级以上三级“河长制”;四是对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予以完善。增加了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农村污染防治、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用水总量控制等5个考核指标,提高了生态文明考核指标的权重;五是启动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等。
2015年,全省设区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1%;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2.4%;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居全国第2位;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5%左右,主要污染物减排提前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打造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
要建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完善定位。即把江西建设成为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引领区、全国绿色崛起先行区、全国大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科学开发典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示范区。为此,要以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为导向,以空间格局优化、产业体系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环保质量领先、生态文化培育为路径,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着力制定绿色规划、实施绿色工程、完善绿色制度、建设绿色国土、发展绿色产业、推广绿色消费、培育绿色文化;要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美丽中国”行动的先行者,打造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开创经济与生态“一色”、发展与保护“齐飞”、绿富美有机统一的美好未来,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其次,系统思维。即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要统筹全省各地改革发展、各项领域建设、各种资源要素,实现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南西北互动合作,努力实现产业发展“一条龙”,规划布局“一张图”,区域统筹“一盘棋”,监管保护“一张网”,制度配套“一揽子”。
第三,重点突破。要着力构建定位清晰的国土空间开发、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节约集约的资源能源利用、安全可靠的生态环保、崇尚自然的生态文化、科学长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六大体系”。其中,要突出江西特色优势,健全山水林田湖系统的保护与治理制度;突出解决环境资源问题,强化红线管控制度;突出转变发展方式,探索绿色产业推进制度;积极促进各方参与,完善利益分配与压力传导制度。
第四,特色再造。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物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民生导向,切实巩固好、发挥好生态环境优势,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生态治理科学化,打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区;二是节约利用资源,打造资源节约型社会示范区;三是经济形态绿色化,打造生态经济发展试验区;四是城乡建设生态化,打造秀美人居环境先行区;五是生态建设长效化,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区,力求在体制机制深化改革上有新的更大突破,为美丽中国建设创造新经验。
【“林业十条”助推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推荐阅读:
中国林业发展07-15
助推作用05-15
助推器06-27
赛场助推市场08-05
助推农民增收05-09
改革助推县域经济08-15
助推公司转型发展10-20
网络教研助推教师成长05-26
网络环境助推英语课堂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