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旅游建议

2024-08-26

我的旅游建议(共9篇)

我的旅游建议 篇1

美丽的春天又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了,温暖的春风捎带着甜蜜的花香,给我们送来了旅游的邀请信。

在这百花盛开的季节里,我建议大家去南京牛首山森林公园旅游,因为春天的牛首山是南京最美丽的地方了,而且南京自古就有春牛首,秋栖霞的说法,去那游玩,不但可以欣赏美丽的风景,零距离的接触大自然,还能看到许多历史文物,学到很多历史知识。

来到牛首山脚下,一汪汪小池塘水是那么清澈,看着透明的池水倒影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会让你不由的身心舒畅。走进景区,温暖的阳光穿过浓密的森林,在地上投下一片片斑驳的阴凉,不时有几只可爱的鸟儿从你眼前飞快的掠过,清脆的叫声穿透过安逸幽密的森林,是那么的悦耳那么的动听,真让人感到心旷神怡。顺着曲折蜿蜒的山路向上走,你会惊喜的发现路边的石壁上雕刻着许多佛像,那就是有名的摩崖石刻,佛像有大有小,大得比人高,小的比手掌还小,每尊佛像的表情、神态、姿势都不一样,他们历经了几百年风雨,看上去还是那么逼真,让人不由得赞叹古代灵工巧匠那巧夺天工的技艺。走着走着,山路一转,一大片美丽的桃林突然映入你的眼帘,只见路的两旁开满了桃花,那些灿烂的花儿一朵连着一朵,一簇挨着一簇,有红色有粉色,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就好像朝霞落入山林一般,令你陶醉。如果我们在树下举办一个午餐大聚会,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呀。来到山顶,眼前豁然开朗,只见一座雄伟的宝塔矗立在你的面前,据说那就是南京最古老的宝塔_宏觉寺塔,他有六百多岁了。站在塔下四处观望,你可以看见连绵起伏的群山,青翠的竹海,挺拔的松林,绚丽的山花…。。,如果幸运的话,还可以听见远处宏觉寺里传出的悠扬钟声,让人安静,让人沉醉。

宏觉寺也是景区的一个景点,寺庙规模宏大,历史久远,寺外古木参天,尤其是那几株高大的银杏树,每株都生长了几百年了,粗壮的树干几个人都抱不过来,让人惊叹不止。寺里还有一个很大的放生池,池上有小桥,池中有假山,池边有龙船,最让人高兴的是,可以亲自喂一喂池里那些可爱的小乌龟。

牛首山森林景区还有许多著名而又美丽的景点,有南唐二陵,有岳飞抗金遗迹,有伟大航海家郑和的陵园……,等等,我就不一一介绍了,等同学们自己来看吧。

我相信,如果大家接受了我的建议,一定会觉得不虚此行的。

我的旅游建议 篇2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1、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基础良好。

鄂西圈内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互补性明显, 全省37处4A级以上景区, 22处在鄂西, 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早已扬名海内外。鄂西圈内旅游资源既有较强的内在关联性, 又有区域内部的差异性, 既有瑰丽秀美的自然山水, 又有独具特色的荆楚文化和别具风情的民俗文化, 多种资源构成立体层次, 带给游客全方位、多视角的体验, 具备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良好基础。

2、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亟待提高

鄂西圈坐拥多种特色旅游资源, 受制于地理、历史等多重因素制约, 开放开发还远远不够, 突出的问题是空有好的资源, 吸引力不够, 优势得不到发挥, 旅游业占GDP的比重不足5%。鄂西圈涉及湖北8个市州, 不同区域发展良莠不齐, 统一的协调机制尚不完善, 相互模仿屡见不鲜, 不能形成“拳头”合力;文化底蕴拓展不够, 主题品牌定位不够清晰, 亟待挖掘和提炼。旅游产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行、游、住、食、购、娱等配套产品的市场运作机制处于摸索阶段, 具有震撼力、影响力、吸引力的景点和项目不多, 在全国的影响力还不够。

3、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需要产业支撑。

鄂西圈内除宜昌等重点城市外, 多数地区地处偏远山区, 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 信息传导弱化, 不少地方还集老、少、山、穷、库区为一体, 圈内贫困县占全省67%, 贫困人口占全省70%。旅游产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 带动系数大, 就业机会多, 综合效益好, 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旅游消费需求为产业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旅游产业成为资源丰富的鄂西圈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产业发展能够带动上下游住宿、餐饮、交通、购物产业发展, 有力促进圈内居民就业、收入提高。

4、旅游产业符合国家重点扶持方向。

旅游产业资源消耗低, 带动系数大, 符合低碳经济方向, 是国家重点扶持产业, 2009年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出台, 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鄂西被誉为“中华之肺、华中水塔”, 面临自然环境硬约束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矛盾, 需要依托旅游产业突破发展难题, 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 在保护环境中发展经济, 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 让鄂西圈山长青、水常流。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特色旅游资源概况

整合旅游资源必须要明了拥有哪些特色资源, 并围绕特色资源整合开发出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产品, 才能在激烈的旅游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山岳及林地景观资源、水域风光资源和文化景观资源是鄂西圈旅游资源的特色所在。[1]

1、山岳、林地景观资源。

鄂西圈山岳、林地景观中, 以神龙架和武当山为典型代表, 此外还有大洪山、荆山、坪坝营等。神农架是迄今为止在地球中纬度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 享有“物种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天然药库”等多项美誉, 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家;武当山属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以其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饮誉海内外的武当武术、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林地景观以山岳景观为载体, 二者交相辉映, 相得益彰。[2]

2、水域风光资源。

水域风光是鄂西圈极具特色的资源, 鄂西圈内拥有众多江河、溪流、峡谷、湖泊、水库和湿地, 它们各具特色, 其中长江三峡是人文自然合一的峡谷风光最完美的代言者, 是鄂西水域风光中的极品, 高山雄奇、长江汹涌、山水绝配、蔚为壮观;汉江被誉为“中国多瑙河”, 所经之处人文荟萃、文化昌盛;清江被誉为“八百里画廊”, 沿岸奇峰挺秀、山高谷深;酉水被誉为“土家人的母亲河”, 山秀水美、风光壮丽。

3、文化景观资源。

鄂西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景观资源, 浓缩并集中了楚文化、三国文化、炎帝神农文化、清江巴土文化、宗教文化。楚文化以神奇浪漫的特质在中国地域文化中独树一帜, 楚风楚韵源远流长;三国文化独领风骚、丰富多样, 三国时期鄂西地区发生过多场激烈的战争, 留下了荆州古城、襄阳古隆中、监利华容古道、当阳长坂坡等众多遗址遗迹;炎帝神龙文化赋存深厚, 神龙氏传说令人神往, 现有炎帝神农洞, 神农泉、神农庙、功德殿、日月楼、炎帝神农碑、炎帝神农纪念广场、炎帝神农纪念馆等历史遗迹和纪念性建筑;恩施、宜昌等土家族聚集区的清江巴土文化个性鲜明、别具风情, 如“哭嫁”、“跳丧”等, 龙船调是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道教、佛教等宗教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武当山是世界著名的皇家道观典范、太极武术之源, 襄阳广德寺、荆州章华寺、当阳玉泉寺等为国内知名佛教胜地。

三、提高旅游资源整合效力的对策建议

1、发挥政府引领作用, 做好跨区域协调。

鄂西圈涵盖湖北8个市州, 占据全省70%的版图面积和一半的人口总量, 旅游资源整合牵涉到不同行政主体的管辖权与收益权, 协调成效关系到旅游资源整合成功与否。[3]建议进一步发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办公室的作用, 设立专门的旅游资源整合领导小组, 一方面对鄂西圈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的建设和管理进行科学有效的协调, 将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要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鼓励旅游企业冲破地域、部门的界限, 发展跨市旅游经济实体, 开展资源、资金、人员的横向联合, 避免不必要的无序及恶性竞争。

2、创建统一形象品牌, 联合促销开拓市场。

鄂西圈要以品牌为导向, 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联合促销、总体宣传, 形成雅俗共赏、内涵深刻的旅游整体形象, 选择特色鲜明、多管齐下的方式创建自有品牌。一是以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武当山艺术节、襄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等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为平台, 进行联合宣传推介;二是建立鄂西圈网上信息交流平台, 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定和网上支付, 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 推动鄂西圈无障碍旅游;三是鼓励专业化旅游管理公司推进品牌连锁, 制作统一的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 联合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和线路;四是加大媒体宣传鄂西圈力度, 通过武术擂台、名人代言、歌曲电影活动造势宣传。

3、夯实配套设施基础, 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社会资源配套完善是旅游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通过不断完善配套服务与设施建设, 做到游客进得来、吃得好、住得舒服、行得方便、购得放心。

一是加快交通设施建设。交通便利是旅游发展的“加速器”。[4]在公路方面, 以神宜生态环保公路为模板, 重点建设武当山至神农架的生态旅游公路, 加快建设宜巴、十房高速公路, 形成“一江两山”国际旅游大通道。在铁路方面, 宜万铁路今年建成通车, 下阶段建好宜昌至十堰铁路, 改造提速圈域内外铁路列车档次, 增开车次。在水运方面, 加快建设长江、汉江、清江沿线旅游码头, 尽快打通西陵峡经香溪、神农溪至神农架的水上旅游航线。在航空方面, 加快建设今年2月奠基的神农架机场。

二是规范景区服务管理。从微观层面审视, 单一景点的旅游效益实现最大化, 需要配套软硬件设施的有机整合, 要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 以旅客满意度为基准, 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同时, 作为一体化的鄂西圈的构成元素, 单个景点品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体品牌, 通过开展景点综合整治, 保障餐饮、住宿、厕所的卫生质量, 配套建设景区医院、公安、车辆维修等服务单位和设施, 统一游览图、解说牌、指示牌、警示牌;公路服务区拓展旅游服务功能, 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

三是开发民族和地方特色商品。购物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商品则是旅游经济的自然延伸, 游客对旅游商品的消费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该区的旅游经济效益。鄂西各地应着眼于突出品牌特色, 挖掘人文因素, 突出地方和民族特点, 花大力气开发具有鄂西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和特色商品, 形成三峡、三国、武当、神农、土家民俗等商品系列, 重点开发绿松石工艺品、武当刀剑、荆楚文物复仿制品、竹制工艺品等精品。

四是培育壮大宿、餐、娱等消费热点。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寨, 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旅游饭店建造与设计融于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 建设吊脚楼等传统民居形式, 展示浓郁乡情。同时, 加强旅游餐饮业的发展, 创新鄂菜烹调工艺, 推广小吃名点、水鲜产品等鄂菜系列, 重点开发鄂西土家风味、乡村风味、水乡风味等地方特色菜肴。此外, 加快发展休闲娱乐设施, 发展具有鄂西特色的茶艺、药疗、保健等娱乐休闲文化, 大力培育发展登山、滑雪、探险、游艇、索道等项目, 延伸旅游消费链条。

4、放宽市场准入门槛, 拓宽旅游投资渠道。

融资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 加大资金投入是旅游资源整合、旅游品牌塑造的“催化剂”。一方面政府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继续争取国家资金的支持, 发挥政府投入的引领带动作用, 用于旅游开发和促销, 增加旅游业的基础性和引导性投入另一方面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筑巢引凤, 采取税收、地价等优惠措施, 鼓励民间资本进军旅游业,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多样性, 营造出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强化金融对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

5、推进旅游产业节能环保, 促进圈域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和人类历史文化, 一旦破坏可能就是毁灭性的。[5]鄂西圈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过程中, 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来指导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实践, 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 不断强化环境保护和文物文化保护意识。同时, 推进旅游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低碳产业, 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 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 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摘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发展旅游产业得天独厚, 但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不力, 未能形成规模优势。分析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并结合圈内特色旅游资源, 探讨了圈内旅游资源整合的思路, 并提出了提高旅游资源整合效力的对策建议, 以期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支持。

关键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资源,整合,对策

参考文献

[1]陶盈科, 吴成基, 彭永祥.陕北旅游资源的整合分析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 (2) .

[2]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战略.

[3]刘建, 李秋颖.泰安市旅游资源整合发展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 2008, (9) .

[4]田定湘.长株潭旅游资源整合探索[J].求索, 2004, (10) .

我的旅游建议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 旅游消费心理 市场开发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97-02

旅游作为新的社会热点话题,正在慢慢占据着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大学生作为新生代的主体,思想活跃,行动前卫,接受新鲜事物容易,热爱旅游。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旅游现状的分析,了解大学生旅游的心理变化,从而合理开发旅游市场,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行为。

一、大学生旅游心理及现状分析

大学生是一个青春有活力的社会群体[1],大学比较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她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且非常热爱旅游项目。由于学生没有工作基础,因此没有经济收入。她们还只能向父母要钱,高额的旅游费用限制了她们出游的脚步。大学生喜欢在网上收集相关的旅游信息,因为网上有很多的优惠条件,她们可以相互对比,然后选出一个最省钱的出游方案。大学生旅游有很多动机多数是为了欣赏风景,放松心情,排解压力。对于门票比较贵的旅游景点偏好不高,大学生多数是集体出游或者是三五好友一起,通过一起旅游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希望毕业后可以有一个美好的大学记忆。大学生出游基本在法定假日或寒暑假,利用现在校园充足的时间进行游山玩水,等到参加工作后就没有这么多的机会可以自己随意支配了,大学生出游对于物质和其他消费品都不感兴趣,她们关心的是安全问题和相关优惠政策。大学生的出游情况与学生的家庭条件有直接关系,因为她们的旅游经费要从家里索要[2]。

二、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存在的问题

现在我国大学生旅游市场还属于开发的初期阶段,并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大学生旅游群体还没有老年人旅游市场成熟。原因有很多:首先,大学生作为新生的主体且文化程度比较高,比较喜欢自由、特色、时尚的自己旅游方式,不喜欢跟随导游一起走,那样的旅游束缚了他们的自由;其次,大学生怀有很强的猎奇心理,他们喜欢新鲜不一样的事物,不喜欢一些固定的风景区,因此也给旅游开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再有,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导致很多大学生消费受到限制,旅游企业利润比较低,目前还没有针对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的企业。旅游企业的经营方式存在不足,很多学生不能及时获得他们想要的旅游信息,信息宣传不够。最后,由于旅游过程中无法保证学生的安全问题,因此我国对于大学生旅游行为没有提出明确的倾向态度,也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无形之中也限制了大学生的旅游行为。

三、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建议

针对大学生旅游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以下开发建议:

1.开发多元化、个性化旅游产品

大学生由于受到经费限制,一般出游距离比较近,时间较短。针对大学生这一特点,推出适合大学生的特色旅游方案,根据大学生的行为特点,设计个性化旅游项目,如:旅游实践篇、野营冒险篇、情侣篇等旅游项目,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2.市场价格策略

大学生旅游市场是一块未被分割的蛋糕,旅游企业应将注意力投入到市场开发工作中来,针对大学生无经济收入这一特点,实行价格策略,快速占领整个旅游市场。所谓的低价格策略是指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推出一些优惠政策或者是减少额外收入的一种方式。做好市场的宣传工作[3],坚决杜绝虚假广告的宣传,这样将严重损害企业形象,导致大学生对旅游企业失去信心。

3.增强旅游项目的互动性

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做游戏,因此应该充分利用高校学生的假期时间,开发旅游项目。利用学校的闲置房间等资源,以降低旅游成本,增加学生旅游优惠政策。使用便宜的交通工具,在景点项目中多安排游戏和PK赛,减少自然景点数量,降低旅游成本。发展校园代理负责学生旅游招募工作。

4.旅游企业分散管理

因为高校的位置不是很集中,很多学校之间分布零散,且各个学校的管理也不相同,旅游企业不能为所有校园提供统一的服务。因此可以根据每个校园的实际情况设立不同的服务站,负责该校区的学生旅游管理工作[4]。聘请学生员工,降低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5.特色的营销手段

目前高校大学生出游前都会做好准备工作,在网上查好旅游景点的相关信息,根据大学生的这个特点,实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推出时尚出游、户外旅游等项目。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企业可以多参加社团的活动,以便提高自己的宣传力度,从而带动校园周边的居民参与进来。

四、结束语

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大学生旅游行为,随着大学生旅游队伍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合理开发这边潜在市场。对于大学生的旅游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利于磨练学生的品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关部门针对大学生的旅游特点和消费心理制定相关政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方案,并给与相应的补助和保护。

参考文献:

[1]戴月,蔡慧,贾依梦. 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的原因浅要分析[J]. 才智,2015,03:56.

[2]王林,蒋晓. 大学生旅游动机分析研究[J]. 科技视界,2013,13:86.

[3]贾静. 大学生旅游市场研究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13,16:79-80.

文明旅游建议书 篇4

旅游是一扇交流的窗,游客以此了解城市、品味地域文化与历史价值,为维护和提升普兰店区的良好形象和城市品质,展现市民文明风采,我谨向全区旅游从业者和广大市民发出倡议:

一、文明旅游,从我做起。努力提高自身文明素质,践行文明旅游理念,出团前、出游中向游客明确讲解文明旅游相关事宜,主动开展文明旅游引导和提示,及时劝导不文明行为。

二、文明旅游,广泛传播。积极宣传《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传播身边、路上、景中的文明行为,抵制不文明行为,遵守公共秩序,维护景区景点的美丽和谐,让文明成为亮丽风景。

三、文明旅游,诚信服务。坚持诚信理念,信守合同,不弄虚,不做假,不强迫游客;坚持文明服务、细致服务、贴心服务,让文明的风景为景区景点增色添彩。

旅游项目建议书 篇5

二、项目建设地点:**村顺江村

三、项目类型:生态文化旅游

四、项目占地及建设规模:

1、项目占地:1.5km2;

2、建设规模:

一、新改建旅游公路;(1)改建大水至丹霞谷16公里为二级公路;(2)改建天堂坝至大坡乡23公里为二级公路;(3)新建丹霞谷至红圈子25公里为二级公路。

二、河道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1)新建18公里习水河防洪堤和4公里**河防洪堤;(2)新建习水河5公里水上漂流;(3)新建垂钓长廊10公里;

三、主要景点基础设施建设;(1)丹霞谷新建缆车道5000m;

(2)丹霞谷新建丹霞石人行道15公里;(3)丹霞谷新建九沟十八岔栈道10公里;(4)丹霞谷新建休闲观光亭30个;(5)丹霞谷新建公厕15座;(6)丹霞谷新建五星级宾馆一个,容纳300人;(7)丹霞谷新建人工湖2座;(8)丹霞谷新建旅游水库(小二型)一座;

(9)丹霞谷改建旅游公路20公里;

四、休闲避暑别墅楼群500套,100000㎡;

五、改扩建两个旅游集镇:(1)**特色风貌旅游古镇改造1km2;

(2)天堂坝集镇1.5km2。

六、新建停车场两个:(1)**停车场,面积10000㎡;(2)天堂坝停车场,面积5000㎡。

七、新建**三色水立交观光桥一座。

八、新建**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和文化广场20万平米。

九、新建三色水习鱼保护中心5000平米。

五、项目级别建议:省重点项目

六、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1、项目选址:**村顺江村

地理位置:**景区位于川渝黔旅游金三角核心地带,境内有丹霞谷自然遗产AAAA级旅游度假区,距离重庆四面山风景名胜区直线距离不足10公里,景区周边有太平古镇AAAA景区、土城古镇红色文化AAAA景区,四面山AAAA级国家级风景区、赤水丹霞自然遗产大景区和四川福宝森林公园、习水飞鸽红海景区。

2、交通条件基础设施:该景区现有一条三级公路通往景区,路面较窄,弯度较大,全长16公里,不能满足旅游开发的需要。该公路需改建为二级公路,才能满足旅游景区游客出行需要。

人文环境:项目所在地历史悠久,早在三国时期就接受巴蜀先进文化的洗礼,各种不同年代的石刻随处可见,岩上村崖壁上图面构思巧妙,刀法简洁粗犷的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摩崖石刻,时刻感受到这里浓厚的.艺术氛围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清代实业家袁锦道在此创办了蓝锭厂、纸厂等48间工厂,形成了贵州民族工业发展雏形,是贵州早期工业文明发祥地,清代实业家袁锦道因见“岩洞异常、山水奇雅”而“不惜锱铢捐修、彻培土塑”而成的望乡台石窟,人称贵州第一石窟。窟内人物造型表象逼真、神态各异,檐上雕刻的花鸟图案别致精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石窟至今保存完好,19xx年被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3、项目环境评价: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相关产业政策的要求,选址符合相关规划要求,所采用的污染防治措施技术经济可行,能保证各种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且营运时排放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因此,从环保角度论证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七、项目策划:

1、总体位置:**河国际旅游度假区位于习水县东北面,距习水县城38公里。北与重庆江津市相邻,南与良村镇隔山相望,西与程寨乡接壤,东与大坡、温水镇一岭相依,习水河穿境而过。地处距重庆170公里,遵义165公里,临G75G渝黔高速入口55公里,南北贯通,交通便利。这里旅游资源丰富,自然、人文景观并存,景点密布,青山绿水,风景如画,生态环境优美。

2、功能规划:项目建设共分五个主要区域

**河古镇特色风貌商业区

丹霞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体验区

习水河峡谷漂流度假区

草房高端别墅旅游地产开发区

清早期工业文化体验区

3、策划要点:

在史建于清康熙时期**古镇进行特色风貌集镇改造,打造旅游商品街、特色风味餐厅巷和清工业文化古镇,创建AAAA级**古镇景区,配套开发习水河旅游峡谷漂流度假区,以古镇和丹霞谷打造AAAAA级**景区,带动草房高端旅游地产别墅区,形成习水河北线国际旅游度假区。

八、投资分析:

1、投资估算:项目估算投资300020万元,详见附表

2、分年度投资计划:20xx年投资8亿元;20xx年投资8亿元;20xx年投资8亿元;20xx年投资6亿元。

3、资金筹措:申请国家补助10亿元,招商引资20亿元。

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现状与建议 篇6

藏英豪

一、乡村旅游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

(一)国外发展状况

乡村旅游在国外已有三十多年历史,开展得比较成功的是一些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旅游大国西班牙把乡村的城堡装修改造成饭店,留宿过往客人,这种饭店称为“帕莱多国营客栈”。同时,规划建设大农场、庄园,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项目,从而开创了世界乡村旅游的先河。乡村旅游尽管在欧洲发达国家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但大规模地开展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可以说是现代旅游文化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国发展起来。特别是在美国、法国、波兰、日本等国,乡村旅游得到倡导和较大发展,具有相当的规模,并且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对当地的乡村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发展迅猛,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新兴的“绿色度假”旅游活动每年给法国农民带来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四分之一。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二)国内发展状况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大都市郊区的一些著名景点附近产生了农家乐乡村旅游的萌芽形态,主要以提供当地特色餐饮和兜售乡村土产特产为主要表现形式,此时的乡村旅游基本处于依托著名景区景点的自发和粗放式经营的阶段。第二阶段是1997年以后,乡村开始出现游客采摘等简易的体验类乡村旅游产品,逐渐开始有观光果园、观光花园和观光农场出现。采摘活动是这种经营方式的代表,它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大都市区旁的乡村地区也开始出现休闲度假的旅游度假村等乡村旅游经营业态。但整体上还缺乏有规模、规划好的乡村旅游形式。第三阶段是在2005年以后,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定为“乡村旅游年”,同时,“十一五”规划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为重要内容,乡村旅游开始高速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开始介入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发较大规模的农场,或者综合利用农村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等资源,提供较多样化的服务。

二、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首先,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小了城乡差别,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京郊很多经营农家乐的农户不用到城市打工,利用所在农村的绿色环境,农家的特色餐饮吸引城市消费者,就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收益

其次,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化了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以往的农村经济形式更多的是以粮食作物的种植为主导,间或夹杂蔬菜及水果的种植,还有一些地区从事家禽家畜的养殖。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乡村旅游产品的丰富提供了发展契机,农家特色餐饮、民居住宿、土特产品销售、体验式农庄、农村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等创造了比原来的农村种植和养殖产业更好的经济效益,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快速发展,优化了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

第三,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北京为例,北京周边的郊区山地分布密集,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怀柔、密云等都具有较多的山地资源。过去,山区意味着交通不便、农民收入低、文化水平落后,而且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随着新农村建设逐步展开和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的便利为山区乡村旅游的落地生根创造了条件。北京近年创新了一种崭新的山区发展模式——“沟域经济”。这些对京郊沟峪的区域规划促进了京郊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推动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四,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针对日益增长的乡村旅游客源需求,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和形式,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近几年,北京乡村旅游业界通过不懈努力,在“农家乐”基础上,开发、培养了一系列差异化、有特色、受到游客喜爱的乡村旅游产品。而北京市旅游局也针对到北京郊区的自驾车旅游者和徒步旅游者呈迅猛增长的趋势,进一步完善这些消费者所要求的服务范围和内容。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同化

以北京周边农家乐旅游方式为例,这些经营者的思维特征是实用理性,他们重模仿、缺创新,所以经营理念雷同。主要体现在农家庭院的建筑样式、园林风格、室内陈设、菜肴品种、娱乐项目等都比较趋同,缺乏个性化色彩。

(二)乡村旅游经济的过度商业化 过度商业化造成有的农户为了从事农家乐经营,在自家院子旁私搭乱建许多简易设施,然后把这些违建设施承包给其他人经营。有的则是由开发企业投资,在乡村建立大型度假村、豪华酒店以及休闲或娱乐中心,走商业化经营的路子。还有的在景区或乡村附近建造所谓的民俗村,走所谓的民俗表演路数,借机强迫客人消费。商业化运作可以促进农家乐的发展,完善农家乐的产品,增加农家乐的宣传力度,提高乡村农户的经济收入。但过度的商业化运作将会使农家乐乡村旅游变味,丢掉传统和淳朴的乡情,同时也丢掉了农家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乡村文化特色。

(三)乡村旅游经营的管理缺失

各种经营组织对乡村旅游地跑马圈地,由于没有规划、各自为战,造成整体环境发展不协调,各家自扫门前雪使农家乐的周边环境无人关心,各家各户密集发展,导致旅游地往日舒缓、错落有致的院落变得繁杂混乱,非常像城市中拥挤的建筑,所不同的只是院子与高楼的区别。占地经营造成植被减少,环境破坏日益严重,长此以往,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将逐渐减小,乡村经济的发展将不可持续。

(四)乡村旅游环境破坏严重

乡村环境包括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农家乐旅游所倡导的是保护自然、享受自然,但一些地方在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上却脱离自然、大兴土木、贪大求洋,不仅与农家乐乡村旅游朴素、本土的内涵相脱离,而且还破坏了农村环境。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要深入挖掘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不断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注重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实践中摸索继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子,使乡村旅游成为弘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防止将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庸俗化。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

(一)在保持乡村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乡村旅游的魅力

中国众多的乡村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传承着中国悠久的农耕文化,积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中国的城市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众多的西方文化因子,难以保存中国最为原始真实的传统文化面貌。故而使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文化差异,而这正是促使乡村旅游流行和快速发展的根本。

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静态互动使乡村旅游产品蕴涵深厚的传统文化,乡村旅游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乡村旅游促进传统乡村文化的复兴,传统文化支持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并且强化地域文化特色;乡村旅游促进传统艺术发展,而旅游艺术品又可促进传统文化复兴。但是,目前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动态互动除极少数是良性互动外,绝大多数却是恶性互动。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首先,根据乡村旅游地的传统文化特点统一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制定完善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规划必须体现乡村文化,杜绝城市文化的简单复制,杜绝出现乡村中的城市。按照村一级或镇一级成立专门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机构,按照旅游主管部门制定的发展建设规划,规范项目的管理,确保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促进乡村旅游有序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对乡村旅游统一经营管理。对于乡村旅游的经营,乡镇一级或村一级应该制定统一的规范和章程,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对外宣传。由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从申办环节到经营管理环节严格控制和监督,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对不符合要求、不达标准的经营户进行摘牌并停止营业。保证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和经营的规范性,使其良性发展。

第三,由政府主导,配合乡村旅游经营实体,统一乡村旅游的对外宣传,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开发核心景区景点,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采取公司推动的形式,即“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出台优惠政策,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指导、组织农民开展地方风情、渔耕文化、农耕文化等旅游活动,加强对外宣传的力度,让更多的城市游客了解乡村旅游和乡村传统文化。

(二)积极寻找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结合点: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和多元化

实践证明,一般的城市游客对乡村原生态文化的要求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游客希望体验真实的乡村文化和景观,另一方面,城市居民无法忍受基础设施、卫生状态、舒适程度等方面的落后。为此,可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在尽可能使乡村整体景观和氛围保持浓郁乡村性的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以适应城市居民的需求。人们的旅游需求日趋多样化,出游时往往有观光、休闲度假、品尝美食、增长知识、寻幽访古等多重目的。农民通过文艺表演、旅游服务、生产旅游纪念品、直销农副产品等方式来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由此可以扩大旅游收入来源。多元化的旅游收入有利于农村经济、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减轻农村经济因旅游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而产生波动。

(三)保护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和乡村生态环境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优越的乡村性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自然难以启动。启动了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力保护和建设,乡村旅游必定难以持续发展。要保证乡村旅游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一定要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我们要切实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乡村环境规划,就地取势、借山用水、和谐发展,建筑布局要充分体现山区、丘陵、城郊的特色,严禁私搭乱建,以及对植被的乱砍乱伐。二要全面规范管理,着力美化村容村貌,所有村庄都要尽快改变环境脏乱差的局面,严禁乱丢垃圾,乱倒污水,尤其要重点抓好名胜景区、城镇周边的村庄环境整治,努力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污染。三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加大公路、电路、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的建设投入,让每个村庄都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四要深化村镇生态创建活动,强化理念、强化机制,实行生态保护和建设一票否决制,推动村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互促共进是我们的根本目标,继而保证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发展奖励旅游的对策与建议 篇7

关键词:奖励旅游,对策,建议

按照国际奖励旅游协会的定义:奖励旅游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工具, 目的在于协调企业达到特定的企业目标, 并对达到该目标的参与人员给与一个非同寻常的假期作为奖励, 同时也是大公司安排的以旅游作为一种诱因, 以开发市场作为最终目的的客户邀请团。

奖励旅游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 理论和实践水平都不是很高, 而且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问题, 这些问题既有宏观上的、经济上的、体制上的问题, 也有微观的、行业的、人员的因素, 因此在发展国内这个巨大的潜力市场时就应当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为我所用, 这样节省了我们摸索的时间和付出的成本;另一方面要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市场的实际因地制宜, 开发奖励旅游市场。政府从上到下, 企业由下而上双方共同努力, 双管齐下, 做好这一市场的开发工作。

一、政府措施

1. 政府要落实有关旅游消费政策, 培育旅游消费的宏观环境

要积极实施带薪休假制度, 推广奖励旅游, 有条件的地区应制订和实施国民旅游计划, 进一步简化旅游出入境手续, 积极开展旅游消费信贷, 按照国际惯例实施团体旅游优惠。同时强化旅游促销力度, 培育市场, 壮大产业, 使中国的奖励旅游市场有更大的空间。政府要从宏观上和具体的政策上给予倾斜。

2. 加快城市规划总体建设

奖励旅游对城市的总体规划建设要求是很高的。要求城市的会议、会展、住宿设施相对较为集中, 方便客人来往交流。而且对配套设施, 比如航空和陆地交通系统, 城市内交通、供水、供电等要求都比较高。一旦哪个环节出问题, 就会对该城市的声誉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所以, 政府在城市建设方面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做好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二、企业措施

1. 加快奖励旅游微观市场的培育

我国发展奖励旅游首先应该加强微观市场的培育:一方面, 广大旅游部门要加大对奖励旅游的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企业对奖励旅游有一个比较真实又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 旅游公司、旅行社要进行深入详细的市场调研, 力求找准目标市场, 并投入足够的人力和时间, 在与企业作充分沟通的前提下, 有效地将企业满意的奖励旅游产品和专业的操作技术提供给市场, 并从中获得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2. 转变企业领导层及员工的观念

奖励旅游走进我国企业的最大问题就是企业决策层以及基层员工能否消除对奖励旅游的误会并认识到它的优越性。不仅仅看到奖励旅游是种福利, 而且看到它的附加值。为此, 需要组织企业的高层领导者认真学习关于奖励旅游的一些知识, 各个旅游企业适时地深入各大公司进行宣传、交流、沟通, 企业领导与员工座谈, 交换意见和看法, 把员工的认识从计划经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双方共同努力, 从心理上接受这种方式。

3.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据统计, 一些国际会议和奖励旅游业务主要来自亚太、北美和欧洲地区, 许多跨国性的国际公司每年都举行管理层和营销人员的大型年会, 也即总结会, 并相应为客户、员工组织奖励旅游活动, 而国际性的著名奖励旅游胜地通常就是举办奖励旅游的首选地。

4. 建立一支为奖励旅游服务的专业人才队伍

发展奖励旅游必须分工明确, 有人发展市场, 做销售工作;有人策划产品, 不断推陈出新;有人做地接工作, 搞好服务, 这需要一个协调发展的团队。而且, 参与奖励旅游工作的人不能落俗套, 要有开发精神, 能够深入研究客人需求, 跟上商务发展的步伐, 只有这样才算是合格的奖励旅游人才。

具体而言, 可以实施紧缺人才建设工程。一是引导和支持骨干旅游院校开设旅游业急需而又紧缺的新专业和新学科, 如旅游电子商务、旅游资本运营等, 促进旅游业在育人与用人方面全面接轨。二是采取短平快的方式, 委托有关院校根据用人需求举办短期的紧缺专业人才研修班。第三, 要大胆使用人才, 更新用人观念, 广开渠道, 对有开拓创新精神、外语好、业务能力强的管理者, 要放手使用, 要加紧培养年轻优秀领导人才。第四, 发展奖励旅游人才市场, 使市场在人才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如建立“奖励旅游人才库”, 促进人才有序、合理流动。

5. 设计高水准的奖励旅游产品

一方面, 要将企业文化有机地融入旅游活动当中, 尽可能使参与者感受到奖励旅游不是旅行社或旅游公司的行为, 而是企业的一种荣誉至上的集体活动, 因此, 这就需要这些专业公司来为企业的奖励旅游寻求一个很好的主题包装, 安排一些别出心裁的主题活动, 并应从主题活动的场地选择到节目的设计, 现场氛围的营造到餐饮服务的安排, 哪怕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应当做到尽善尽美, 给所有参与者留下难忘而深刻的印象。

另一方面, 在组织活动中, 不仅仅是为了娱乐, 还要让参加人员都参与进来, 使整个旅游活动成为一种团体创建活动, 是一次真正的团体参与性的奖励旅游。英国奖励旅游公司经理约翰朗讯先生曾谈到:“奖励旅游作为一种创造性旅游活动, 它创造了与众不同的东西, 给人一生留下值得回味的经历。”因此, 应结合受奖全体的实际, 针对其年龄、职业、性别、爱好等, 来设计安排一些既能调动大家游兴, 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参与性旅游活动项目, 如:绿色生态游、旅游探险等。

6. 制订常客计划

海南探险旅游的现状分析及建议 篇8

关键词 海南 ;探险旅游 ;存在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592.9

Current Situation of Adventure Travel in Hainan and Suggestions

JIANG Hua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Abstract By explaining the mean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adventure tourism,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Hainan adventure tourism are analyzed, and some valuabl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ainan.

Key words Hainan ; adventure travel ; problems ; suggestions

1 探险旅游的含义及分类

探险旅游是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而新兴起来的一种旅游形式,是指旅游者到人迹罕至或者险状环生的特殊环境中进行的充满神秘性、危险性和刺激性的旅行考察活动。这种活动有别于常规旅游,它不绝对依托于常规的旅游设施,也不依托化的大众旅游线路和旅游资源,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可以根据旅游活动强度的大小,有着不同的危险程度级别,整个旅游活动中旅游主体参与性非常强[1]。这也充分体现人们在久居繁华的都市,厌倦车马喧嚣的生活后一种探寻自然,返璞归真,敢于冒险,不安于现状的一种渴求。

探险旅游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分为很多种,例如按照探险的性质可以分为硬探险和软探险:硬探险侧重于高危险性挑战性的“运动”, 而软探险则更侧重于计划好的新奇性的“旅行”。按探险目的可以分为体验风险乐趣,追求世界纪录和科学考察3类:体验风险乐趣是指探险旅游对于旅游者的核心吸引力并不是风险本身,而是隐藏在风险后面的刺激感和不确定性[2];而追求世界记录则是以追求世界纪录为目的的冒险旅行,如乘气球环球旅行等;最后一种是以科学考察为主要目的探险旅游,如海洋探险旅游、森林探险旅游等。但不管是哪种探险旅游,旅游者的参与度都非常高,因此又都是深度旅游。

2 海南探险旅游的现状

海南位于中国的最南端,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为其创造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自从2010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后,海南的旅游业得以飞速发展。四面环海形成了天然的屏障,这也是海南发展起步慢的一个原因,再加上季风气候的影响,使得海南岛上保留了一些未被开发的丛林和岛屿,也为探险旅游爱好者提供了场所。

对于国内旅游业来说,探险旅游还是一个新兴的旅游形式,因此在海南众多的旅游公司中,大多都侧重于向游客提供大众化的旅游路线和著名的旅游景点,例如三亚的亚龙湾和南山文化旅游区,游客感受到的是海景之美和丰富的地域文化,但是由于旅游人数众多和炎热的天气,游客的参与度往往不高。当然也有少数的旅游公司和专业的素质拓展公司看准海南丰富的未开发旅游资源,向游客提供探险旅游路线,例如探索无人岛等。因此从旅游公司提供的服务信息来看,海南的探险旅游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对于探险旅游爱好者来说,海南的探险旅游地点众多,资源丰富也极具挑战性,而且探险旅游的爱好者大多喜欢自由不爱被约束,因此单人游或者自发组织的小团体探险旅游相对于参加旅游团的爱好者来说人数要多一些,但未形成一定规模,从海南整体的旅游情况来看,探险旅游仅占冰山一角,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 海南探险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探险旅游对于国内旅游业来说是一个新兴的旅游方式,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尽管海南探险资源比较多,挑战性比较强,但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探险旅游存在以下问题。

3.1 相关部门或组织对探险旅游的重视程度不够

海南甚至整个国内的有关部门或者组织对探险旅游这一新兴的旅游形式的重视程度不够。首先是因为这一旅游方式进入国内时间短,理论界对这一方式的认知不足,使得国内缺乏有效的理论研究来支撑和指导目的地的具体实践开发;其次是探险旅游爱好者占旅游总体比例较小,相关部门或者组织认为探险旅游费时费力而且经济效益小,于是放弃探险旅游这片蓝海而侧重于在传统旅游方式的红海中竞争。

3.2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探险旅游资源骤减

自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政策出台后,岛内发展最为迅猛的是房地产行业,“炒房热”成为最为普遍的现象,这推动了海南的经济发展。而房地产商都瞄准了在景色优美地段优质的地区建立别墅群或者旅游度假中心,于是原本用于探险旅游的无人岛或丛林等资源被不断地开发建房,探险旅游资源骤减,而且周围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3.3 探险旅游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探险旅游是一个集高冒险性和危险性、高刺激性和体验性等为一体的旅游活动,因此在安全保障、装备技术支持和规避风险等方面,要求相对比较高。由于我国探险旅游起步晚,当前的市场发展是很不规范。探险旅游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参加旅游团的探险旅游爱好者由于有专业的领队指导,其安全性较有保障,但单人游或者自发组织的探险旅游者由于缺乏专业性,在旅行中出现危险的概率会增大,而且缺少旅游者的信息,一旦遇险搜救人员的搜救任务也将无从下手。因此在探险旅游的安全管理制度方面还有待完善。

3.4 部分探险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低

海南的探险旅游的地点往往是一些植被茂密的丛林和远离陆地的无人小岛,其生态系统天然且完善,而有些探险旅游者环境保护意识低,在开展探险活动中不注意会将一些外界的垃圾留在探险点,这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无人岛的鱼因被塑料袋缠住嘴而死亡等。

4 建议

4.1 重视探险旅游的发展潜力,进行差异化旅游建设

海南是一个极具旅游资源的地区,在同质化旅游景点严重的当下,要实现海南的差异化旅游竞争策略,除了利用现有的景观和人文景点来吸引游客外,更应该利用独特而又丰富的探险旅游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传统浏览式的旅游方式,对未知的好奇心也在不断加重,渴求深入的体验式旅游,再加上传统旅游形式的红海接近饱和,而探险旅游形式的蓝海市场广阔,因此探险旅游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有关部门或组织应该对探险旅游形式引起足够的重视。

4.2 深化协同发展的意识,保护探险旅游资源

海南经济的发展应深化协同发展的意识,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资源,切不可牺牲原生态的环境为代价。制定并落实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保护原有生态系统的同时也为保护探险旅游资源而努力,这也将会随着探险旅游的发展而为海南岛带来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4.3 健全旅游业的安全管理制度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是探险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相关部门可以在探险旅游区附近建立站点,为进入探险区的人员进行相关信息的统计,提供救援信息发送装置等,为探险人员在遇险时能及时求救做准备等。

4.4 探险旅行者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探险旅游爱好者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对所到之处的环境要加以保护,切勿将随身垃圾留在当地,这是探险旅游者基本的素质要求,加强道德修养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相关部门也可以制定相应的制度来强制要求探险旅游者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规范探险旅行者的行为,或者定时安排人员进入探险区清理探险旅游者的遗留物。

参考文献

[1] 任明明. 长白山旅游区探险旅游开发研究[D]. 北碚:西南大学,2008.

[2] 邹统钎,丛日芳. 探险旅游的安全管理研究[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339-343.

农业旅游建议研究论文 篇9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建议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使旅游不断向多元化、多领域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渴望回归大自然,观赏田园风光,参与农业活动。黑龙江省农业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旅游产品还只是雏形,在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

1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的现状

1.1社会认识明确

农业旅游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对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带动高效特色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调研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各级党委、政府,还是基层管理部门,对发展农业旅游的认识正在得到不断更新[1]。政府部门积极鼓励广大农民利用土地发展农业旅游,加大对农业旅游的资金投入,加大对农业旅游的宣传力度,广大人民逐渐从不了解农业旅游到积极开展农业旅游转变。由于农村中一小部分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率先开办家庭农业旅游项目,从中获得财富,使得广大劳动人民对发展农业旅游有了新的认识,积极开展农业旅游活动,主动与旅游部门进行沟通与咨询,开发并创新农业旅游项目。随着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和普及,旅游者也充分了解了农业旅游的内涵,不再认为农业旅游仅仅是从事农业活动,因此参加农业旅游活动游客的数量不断增加。随着旅游者的需求不断增强,促使农业旅游不断向多样化、多领域、全方位发展。

1.2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四季分明,风景独特,农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具有下列良好的基础。

1.2.1具备了优越的生态资源

黑龙江省土地条件居全国首位,拥有辽阔而肥沃的黑土地,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地带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高。黑龙江省现有耕地近932万hm2,草原面积753.2万hm2,拥有高等植物20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470多种,全省天然湿地面积占全国天然湿地的1/7,水资源较丰富。这些优越的生态资源,为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2.2具备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在漫长岁月中,黑龙江省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挹娄文化、龙山文化、北大荒文化等。作为金、清两朝的发祥地,黑龙江省历史文化悠久。19世纪时,帝国主义国家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建筑风格、先进的科技等。另外,除了汉族以外,黑龙江省还聚居着赫哲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46个少数民族,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使黑龙江省地域差异性较明显,从而使黑龙江省农业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黑龙江省发展农业旅游已具备丰富的文化基础。

1.3具备了特殊的地缘优势条件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地区,是我国纬度最高、经度最东的省份,拥有中国两个地理位置极点———北极漠河(中国唯一一个可以看到极昼及北极光的地方)和东极抚远县(中国最早迎接太阳的地方)。黑龙江省北部与俄罗斯相邻,边境线长约2981km,边境城市异国风情浓郁,界河界湖风景秀丽,为黑龙江省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黑龙江省是中国与俄罗斯、朝鲜、韩国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是东北亚国家和欧洲国家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

1.4形成了一些新的模式

黑龙江省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以及地缘优势,为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具有其独特的模式,发展模式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利用花草果木开展观光旅游。近年来,为了使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统一,黑龙江省广泛开展退耕还林,大面积种植果树经济林,在郊区建立动植物园、采摘园。为了加强游客在园林中观赏和参与,这些地方一般都在公园里设置了旅游线路,设立各种景点或饰品,有些景区推出个性化服务,例如在园中出租自行车、小火车、观光旅游车等,吸引游客来观光旅游。第二,开展民俗旅游。黑龙江省除了汉族以外,还聚居着赫哲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46个少数民族,保存了完好的民族传统文化。一些地方利用空置的房间举办民族风俗节日、品尝特色美食、开办特色旅馆等,吸引游客参与到农业旅游中来。第三,发展农业科技旅游。近年来,黑龙江省不断引进国内外高科技和花草新品种,使农业旅游景区四季姹紫嫣红,景区内花草、果木、动物等品种众多。园内根据不同的品种划分为多个区域,并设计一条科学的旅游路线。景区内配有自动化灌溉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有些地方还将玻璃温室、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等用于农业旅游活动中,游客对此感到十分好奇。第四,建立绿色农业基地。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边陲地区,土地肥沃,是世界三大黑土地带之一,黑土地开发历史比较晚,破坏程度轻,农业产品没有受到污染,价值比较高。据了解,2012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经济总量居全国首位,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绿色食品已达15个。截至2012年,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企业增加到550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增加到68家,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已经发展为14个大类、2000多个品种。早在2006年,黑龙江省就参与了第一届哈尔滨国际经贸洽谈会绿色食品展、绿博会暨东北四省第六届中国区农博会和中国国际产品交易会活动。目前,黑龙江省对绿色食品标志管理、产品检验、环境监测、人员培训等有关工作都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规章制度。

2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

2.1发展农业旅游的资金投入不足

黑龙江省农业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有的地区很多支持农业旅游发展的政策或项目并没有实施,不利于乡村农业旅游的发展。因此,黑龙江省旅游农业开发建设所需资金不足,已成为当前影响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突出问题[2]。黑龙江是一个农业大省,虽然农业基础比较好,但是投资的主体始终没有解决,解决农业旅游所需资金问题是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

2.2基础设施尚未完善,有待更新

第一,农业旅游地点分布在距离城市比较近的郊区,或在比较偏远的农村和山村。由于我国城乡贫富差距比较大,农业旅游的基础设施一般都相对落后,乡村道路质量差,污水垃圾随处可见,水电设施不完善,使游客感到诸多不便。许多农业旅游景区只重视景点景区的利益及收入,忽视了景区内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保养。一些景区管理者在配套基础设施还没有建设完毕时就急于开发利用;一些景区不重视对景区内的配套设施的保养,致使景区内设施老化,经常发生一些安全事故,使游客望而止步;而部分老景区的配套服务设施比较落后,难以满足当今游客多样化的需求,直接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感受。第二,从事农业旅游的服务人员大多是广大农民,文化素质不太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整体的接待服务水平比较低。第三,资金投入不足也是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的原因之一。

2.3缺少文化内涵和自身独有的农业特色

现在很多地方的农业旅游都只局限于单纯的自然田园风光观光,无法满足游客对文化品位的需求[3]。由于缺乏科学统一的总体发展规划和专业的设计,农业旅游逐渐出现了相互模仿,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盲目的模仿之风渐渐改变了广大农民原有的农耕文化和特色民俗文化,导致乡土气息日益被冲淡。相互竞争,规模比较小,景点较分散,缺乏文化内涵和自身特色。同时,忽略了游客在农业旅游中的参与性,使游客在农业旅游活动中兴趣不大。

2.4缺少健全的管理体制

一方面,从事农业旅游的服务人员大多数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农民开办农业旅游项目,投资少、收益快,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地方不讲条件,没有标准,质量低下,只要有利可图,人们就一哄而上。这些造成人为的破会或农业旅游资源的流失,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农业耕地被占用,人造景观的不协调,等等。有些地方农民为了获得利益,不惜牺牲游客利益,出现了欺客、宰客的现象,使农业旅游信誉扫地,这对于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极为不利。另一方面,在对农业旅游区的管理上,农业、国土、水利、工商、税务、规划等多个部门都能插手管理,存在旅游管理的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管理重复、政出多门等诸多问题,从而使旅游管理缺乏效率和力度[4]。

2.5季节性差异性大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形复杂,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凉爽,春秋两季比较短暂,各地四季形成了显著的差异,使黑龙江省的农业旅游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淡旺季反差特别明显。夏季时,树木丰茂,气候宜人,农村是城市人们避暑游玩的好去处,此时是农业旅游的旺季;冬季,黑龙江省寒冷而漫长,城市人们除了去大型滑雪场滑雪外不愿外出旅游,此时是农业旅游的淡季。明显的季节差异使农业旅游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边疆省份。包括汉族在内的48个民族,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不论在饮食、服饰、居住、节庆、婚姻等诸多方面的风俗习惯以及宗教文化信仰、心理素质等都有所不同,导致黑龙江省各地区的农业旅游地域性比较强,每个地区农业旅游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

3发展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的建议

第一,广开财路来源,加大资金的投入。解决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开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主要还是要依靠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来缓解。因此,我国政府要广开财路,加大对农业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加大旅游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力度,适当降低农业旅游贷款利息,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鼓励农民建立农业旅游合作社,并配备专业人士加以指导或管理。政府部门也可以积极鼓励并帮助农民招商引资,扩大景点景区规模,实施统一化管理,等等。

第二,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接待服务水平。农业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越高,景区各方面设施会更完善,农民的旅游意识较强、素质较高,再加上其自身的农业旅游资源具有特色,对游客才有较强的吸引力[5]。因此,农业旅游景区必须不断健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接待服务水平。一方面,农业旅游景区要认识到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聘请一些专业的基础设施维修人员,定期保养或维修景区基础设施,不仅可以减少景区内的安全事故,也可以延长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各地要重视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与服务人员队伍,可以采取定期培训、“走出去”、“引进来”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接待服务水平;政府为农民提供免费的农业旅游知识课程,鼓励从事农业旅游的农民积极参加一些管理和接待的专业课程,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政府派专业人士教授农民接待游客的方法或技巧,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并注意精心树立当地良好的接待服务形象,重视品牌建设,制定星级评价标准,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面文化素质和接待服务水平的提高。

第三,挖掘区域资源潜力和文化内涵,打造资源特色。在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不同的文化内涵,对旅游者才有吸引力,才能形成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的良好形象。因此,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开发应该立足于当地旅游资源,因地制宜,深度挖掘当地资源的文化内涵,打造资源特色。首先,要突出农业旅游的自然性。黑龙江省具有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应该打造具有原始气息、民风淳朴的农村景观,建设具有农村气息的小村庄形象,保留原有的农村建筑风格和居住特点,减少周围新建高层建筑物对农业旅游造成的视线污染,保存农村特色。创新农业旅游项目,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其次,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不同的民俗习惯和节庆活动形成了多种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深度挖掘各民族民俗文化,展现各民族文化的内涵,使农业旅游与各民族民俗文化相结合,在各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以民俗风情、饮食等为特色的民族村,开展度假、休闲、体验等形式的农业旅游活动。传承和发扬各个民族的民间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品,满足游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第四,健全农业旅游的管理体制。健全农业旅游的管理体制,这是促进农业旅游快速发展的关键,所以农业旅游的发展必须建立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并要求农民严格依照有关农业旅游开发方面的规章制度办事,严格按照农业旅游项目审批、建设的基本程序与步骤逐步开展。建立一套灵活的管理体制,并成立一个由旅游、农业等相关部门组成的管理机构,负责指导农业旅游的各项工作。聘请专业的设计人员对资源进行合理统一规划,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经济运营成本,避免跟风模仿和重复开发的现象。创新管理模式,鼓励农民建立农业旅游合作社,扩大农业旅游的规模和种类,增加投入资金,提高农业旅游的专业化程度。

第五,注重产品类型的创新,因地制宜。从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农业旅游活动的开展大多停留在简单的欣赏花卉、采摘瓜果蔬菜、烧烤等表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的季节性比较强,所以,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的发展必须要注重产品类型的创新。冰雪是黑龙江省最独特的自然风光,农业旅游可以在冬季时在村子内,放置一些精美的冰雕,开设冰雕大赛、亲子堆雪人比赛、冰刀赛、雪地打雪仗等项目。

参考文献:

上一篇:课程与教学论个人反思下一篇:中秋主题活动策划方案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