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印的乐趣美术教案(通用9篇)
刻印的乐趣美术教案 篇1
刻印的乐趣
一、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篆刻的历史与作用,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使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刻印方法,简单的“正反”、“阴阳”刻印方法。
3、运用刻印的方法设计制作简单的文字、图案,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刻印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2、难点:正反效果的认识与把握,及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准备:刻刀、拷贝纸、马铃薯、橡皮等。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检查学具准备情况,做好上课准备。
2、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画牵牛花的画法,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老师的作品比同学们的作品多了点什么呢? 生:多了印章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刻刻制一枚印章。(板书课题:刻印的乐趣)
3、新授:
(1)、课件展示几种不同的印章,让同学了解印章是多种多样的。
(2)、向同学们介绍中国篆刻的历史与作用。
A、历史:(课件,找同学朗读)
B、作用:装饰作用(课件展示实例)
权威作用(课件展示实例)
凭证作用(课件展示实例)(3)、认识刻印的“正反”与“阴阳”
A、正反:(课件展示印章与印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枚印章,这枚印章上的文字有什么特点呢?
生:字是反的
师:字的书写顺序和现在的书写顺序有什么差异吗?
生:从右到左、从上向下。(课件:对古代的书写习惯加以介绍)
B、阴阳:(课件展示相同内容的阴、阳两种印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枚印记有什么差异呢?
生:一枚字是红色的,一枚字是白色的
师:同学们小组内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印出来红色的字呢?
生:把图案的地方保留,刻掉其它的地方。
师:非常聪明,那怎样能印出来白色的字呢?
生:把图案的地方刻掉,其它地方保留。(课件出示阴刻、阳刻的定义)
4、教师演示:(1)、制稿
选定自己喜欢的图案或文字在宣纸上画出来(大小不要超过准备好的马铃薯),画好后用毛笔仔细的描一遍,然后把宣纸翻过来把正面贴在马铃薯上,用手按实,揭掉宣纸,马铃薯上就会出现反着的印记。(2)刻印
将刻刀的刀刃向上,沿线的外侧斜大约30度角,刀尖没入马铃薯3毫米左右。从后向前滑行。注意在刻时候要顺着刀尖转动马铃薯,这样刻起来会更方便。然后再立刀刻掉其它多余的地方,这样一枚精致的印章就刻好了。(3)拿出印泥,将印章沾上印泥,试印一下,美丽的图案就会越然于纸上了。
5、学生实践: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操作时要在左手上带上手套)
6、展示评价:
老师拿出一张白纸,每个同学把自己刻好的印章印在上面,大家一起评价。
7、小结:
找学生总结这节课学会了什么知识。
8、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课后按老师教的方法给自己的国画作品加上一枚印章。
刻印的乐趣美术教案 篇2
“体验”是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 亲身经历体验生活。它是指主体借助经验运用直觉, 通过感悟来理解外物时所感受到的心灵震颤。体验性的美术活动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品味人生, 关注社会, 感受时代脉搏, 让他们在生活中体会、揣摩、积淀语言, 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生活的乐趣, 形成自主创作的动机。学生对周围自然环境、生活和学习世界里的深刻体验离不开课内外学习活动的经历及其在经历中的心理体验的过程。因此, 我在平常的教学中努力去做好并研究如何与学生一起体验, 一起快乐, 一起学习……
一、与学生一起体验自然的“意”趣
大自然即是一个天然的大课堂, 它不仅开阔人的心灵, 陶冶人的性格情操, 还能增长科学知识, 培养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 不但要欣赏、要领略, 还必须要通过想象和联想产生审美过程中的“再创造阶段”。正如康德所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 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提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相像的自然界。”
1. 把自然带入课堂, 在课堂中体会美
孩子与动物有一种天然的关系。孩子与小动物在一起时不仅得到一种幸福和快乐, 而且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 小动物就是他们最好的、最忠诚的伙伴。于是, 我尝试安排了一系列以动物为题材的绘画课——《动物的故事》, 共分4个单元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地下爬的) , 十余个课时的教学题材。只要有动物参与,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特别兴奋、特别主动。在一次学区教研活动中, 我教学的一节《地下的故事》, 课堂气氛很活跃, 学生非常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热情高涨, 效果喜人, 令市教研员赞不绝口。
我注重学生对自然的感受和体验, 强调学生的亲身接触,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 体验和感受自然界给我们的美,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上课之前, 我预先让学生寻找和搜集有关活动在地下的动物资料。这样, 还没上课, 学生就已经知道了许多“住”在地下的动物了, 上课时自然事半功倍。有些学生 (特别是学校科普俱乐部的) 甚至拿出他们的宝贝显摆呢:透明的瓶子里装了他们放学后捉来的蚂蚁、蚯蚓、蛴螬、蝼蛄……再如, “水里游的”动物单元里, 结合原教材中《美丽的热带鱼》一课, 让学生在课前去观察热带鱼, 并搜集相关资料, 于是, 更多的学生把家里的或刚买来的鱼装在玻璃瓶子 (也有些学生装在塑料瓶子) 里, 带到学校来, 有的甚至在课上比试起来:我的鱼漂亮……我的比你的更好看……我的大……我就趁热打铁:“我们先不比谁带的鱼好, 我们要比一下谁观察得仔细, 没带鱼的可以看自己带的图片资料……”这里要说明的是, 学生带进课堂的, 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活”的东西, 更是“活”的课堂素材。这个“活”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自然界的东西, 二是指学生自己找来的。所以, 就算带来的不是实物而只是图片资料, 这个图片也是“活”的, 学生在寻找过程中已经学习了一次, 已经投入了精力和情感。“活”的素材比“死”的教材有用多了, 课也变得简单而有趣了。
2. 把课堂送进自然, 在自然中寻找美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 但它往往会捆绑住孩子们想象的翅膀, 使其形象思维得不到卓有成效的开发。我们尝试把一部分美术课程设定在自然中, 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会观察方法, 学会用形象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情感, 为学生设定形状的、色彩的、运动的、空间的、美饰的不同的五种情境, 便于吸引学生的视觉。让学生拿放大镜看一下地下爬行的小动物, 观察一片叶子、一粒沙子, 说出其形状与结构以及自己的感觉。丰富多彩的尝试、探究发现, 个体各异的实践体验, 能够克服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弊端, 使学生学得更轻松, 更富艺术性。
二、与学生一起体验生活的“情”趣
Arts are come from life and higher than life。艺术就是生活的浓缩与提炼, 它有时会把一些生活中的东西做得更纯粹, 更极致。它是美的、纯粹的, 带着创作者的个人倾向, 必定是展现、提取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这也是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不同之处, 艺术教育没有统一的答案。大家都知道, 儿童美术教育主要靠发展直观知觉, 通过观察、体验、记忆、联想、创造等一系列活动, 调动人的一切感官, 让儿童自己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新课程指出:……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因此, 我们要将美术课与生活联系起来, 让美术课堂贴近生活,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他们就能凭着直觉像大师那样作画。他们通过自己实践积累经验, 再由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 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1.给学生生活的“实景”, 调动学生的感知欲
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 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 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对于学生来讲, 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是由经验中来的, 特别是绘画活动更离不开儿童的直接经验, 他们的绘画内容来源于自然, 贴近于他们的真实生活。我特意设计了一课《下雪了》。以前, 我们可能会使用所有可能的教学手段, 如挂图、多媒体等, 精心地设置一个虚拟的下雪的情景,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去回忆下雪的情景……但我认为, 在我们这个地区, 雪还是见得到的, 下雪还是几乎每年都会有的事, 更重要的是以前常规做法中的这种虚拟的场景对小学生来讲, 太遥远、太不可感知了, 很难触动学生的感受, 激发学生的情感, 他们也就难以积极地去回忆、去创作了。所以, 我设计这一课, 就专程等待下雪天, 让学生走出教室, 让他们到雪中去嬉戏、去堆雪人、打雪仗, 感受实实在在的雪和下雪的情景。这样尝试给师生特定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办法, 特别是等着下雪天, 看起来做法有点笨, 但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雪, 对于他们来说是形象的, 感受是深刻的, 他们对雪中的形象充满表现欲望, 这样就会主动、积极地去把雪中的感受与快乐画下来。 “在玩中学”、“寓教于乐”是新课程的理念,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是师生的共同愿望。另外, 我还尝试推出系列绘画课堂《家》, 共3个单元 (我的家、我的家人、我的家乡) 12个课时的教学题材。让学生在美术课堂教学等活动中画真人、体现真事、吐露真情。课堂《家乡的酒坛子》让孩子们跨出校门, 体验了家乡酿酒人们的劳动热情, 接触了“女儿红”酒厂的坛坛罐罐, 再让他们带着“酒香”, 带着喜悦, 带着创意回到学校, 回到课堂, 继续新的创作, 让他们真正感觉到“酒浓情更浓”……
2. 给学生生活的“实物”,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
创新源于生活, 美就在我们身边。传统的手工课往往是单纯地以纸质材料为主的制作课, 如《漂亮的胸饰》和《牵牛花》等。我们还可以让课程要求和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材质统一运用起来, 这样会使我们的生活产生各种各样的美, 如雪碧瓶、稻草或布等生活中物品与纸、橡皮泥等结合, 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这些物品呈现于学生面前时, 学生可以通过闻一闻、看一看、摸一摸等多种渠道去体会、感受物体的肌理、材质的不同特点, 产生各种不同的体验, 制作出各种各样的作品。这样, 作品的形式自然也多种多样。课堂上学生所做的《玩泥巴》, 孩子们闻着那亲切的泥土气息, 玩着那熟悉的泥巴, 做着有趣的游戏, 课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 “此时无墙胜有墙”啊……
三、与学生一起体验学习的“乐”趣
孩子们在校的学习生活不仅是其一天活动时间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也是一天生活中最丰富的部分。他们对同学、老师、集体的感情, 学习的过程, 学习的成功与失败等均有着深刻的体验。
1.多彩的校园学习生活是学生创作素材的储备库
我尝试推出了系列课堂《校园生活》, 共2个单元 (我们的校园、我们爱运动) 8个课时的教学题材。
2. 丰富的学科内容的融入是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的助推剂
美术与其他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学科整合是要打破美术与各学科之间的壁垒, 突破学科的界限, 整合学生的知识,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加强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淡化了各科门类的界限, 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探究能力。因此, 可以将学科进行整合, 把同一个内容放到各个学科中去感受。例如《树叶拼贴动物》一课, 可以与语文课中的《树叶画》和《落叶》相结合, 谈谈叶子的形状并说说落叶的景色;也可以与生活劳动相结合, 在秋天的时候, 在校园内进行一次美化校园的活动;还可以在活动中加入科学的知识,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讨论“为什么树叶落到地上背面朝上比较多”、“为什么秋天树叶会落下”等自然现象。这样通过看看、摸摸、说说、拼拼、评评等一系列的活动, 让学生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展示, 并产生愉悦的体验和成就感。这些学科间结合的活动课就能够从不同侧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美术课例《刻印的乐趣》 篇3
课例背景:
1、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课程标准/总目标)
2、体现教师对教学活动组织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
教材分析:
《刻印的乐趣》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七册第15课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按照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应用多种材料和工具,学习刻印方法,了解刻印的两个重要方式:阴刻和阳刻。同时在这一课中出现了学生从未见过的一个新名词“藏书票”,这也是本课的一个学习要点。
经分析,我认为在这一课中“刻印”学习活动的载体,“乐趣”才是教师教学需要把握的主体。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一个教学内容是没有多少乐趣的。但如果学生初次接触“刻印”这一知识时,就感到枯燥无味,必将影响他们今后对这门艺术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本课教学中,只要学生了解了刻印的基本常识就够了。对于技法掌握的程度、作品的好坏并不是本课教学所关注的要点,关键间让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有了愉悦就有了兴趣,有兴趣就是求知的欲望。所以本课成功的关键是把握“乐趣”。
课时安排
本课内容最好是安排两节课完成,第一课时是快乐的接触,第二课时在快乐中让技法适应提高,本课例主要介绍一下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在这一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抓住几个环节上的“乐趣”。使学生始终处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之中,积极主动的参加学习。先请看一下教学实录:
课前准备
教师先准备好所有的用来刻印的材料(苹果、萝卜、胡萝卜、山芋、马铃薯、橡皮、肥皂、石膏板等),分组排放在美术教室里,让学生每人带上一把销笔的小刀和课本,整队进入美术室。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让你们来,不是请你们吃东西,也不是要你们洗衣服。桌子上这些物品是等一会学习活动用的,每人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放在自己的边上,拿什么都一样,不要挑来换去的。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放好)。
二、探究学习
教师:(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徵——图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学生:知道,这是北京奥运会会徽。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
教师:为什么叫:“中国印”呢?
学生:它是一玫印章。
它是雕刻好以后涂上色彩印出来的。
…………
教师:你们说的都对,它是先在一个东西上面刻,刻好以后再涂上一层颜料印出的。(板书:刻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课第9课:刻印的乐趣(板书)你们了解刻印吗?
学生:在国画作品和书法作品是有印章
教师:对中国书画是诗书画印的集合体艺术,你们看这幅作品,(出示一幅书画作品,没有印章)。好看吗?
学生:好看(也有的说不好看)
教师:(给作品加上印章)这会儿看一看比刚才有什么不一样了?
学生:好看多了!真神奇!(一阵新奇和惊叹)
教师:这就是中华艺术的精妙之处。刻印艺术
是中国书画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刻印艺术。刚才我们看了一下中国印,老师这里还有一个中国印,你们比较一下有什么不一样。(出示一阴一阳两个中国印——图2)
学生:一个是红底子白字,一个白底子红字。
教师:你们观察的很仔细,这种红底白字,在刻的时候就是把字给挖掉,印出的是字以外的部分,字是空白的,这叫阴刻。白底红字是把其他部分给挖掉,把字留下来,印出来的字是有颜色的,这就是阳刻。
现在请你们再仔细观察这样一幅的作品,告诉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出示一张阴阳集合的藏书票作品——图3)
学生:这幅作品上的文字是阳刻,上面的图画是阴刻。
教师:很好,看来你们已经清楚的知道什么是阴刻,什么是阳刻了。你们看刻印很有意思吧,可以这样刻,也可以和它相反的方法刻,还可以把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来创作一幅作品。
这幅作品是一张藏书票。
学生:什么是藏书票?
教师: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节课一起探讨,请同学们课后上网查资料,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并为自己做一个藏书票。
三、实践操作
教师:今天我们就用自己刚才在桌子上拿到的物品,刻出你喜欢的图案,然后涂上色彩,再把它印出来。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怎样才能用你手中的物品制作出你想要的图案呢?除了肥皂和橡皮外,其他的物品形状各异。你们想第一步要做什么?然后又该什么?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然后得出结论,一致认为制作流程应该是:整形制坯——画出图案——刻——印。
教师:好,就按你们讨论的方法去制作。你们可刻一条鱼,一只蝴蝶、蜻蜓、蜗牛、一朵花等,不要刻太复杂的图案,可不要难倒自己哦。
学生实践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漏印展示
教师:(调好各种色彩放到每组的桌子上)刻好了以后请涂上你喜欢的水粉色彩,印在你自己的东西上,然后到前台来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有的印在书上,有的印在本子的封面上,有的印在手上,有两个男生印在自己的脸上。)
五、小结拓展
教师:你们玩的开心吗?
学生:可开心了,太有意思了。
教师:那你们在玩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了吗?
学生:刻出来的字是正的,印出来的字是反的。
刻不出自己想要的图案,刻出来的和印出来的图形是相反。
小刀不好用
色彩涂不匀,
有的地方的色彩印不出来
………………
教师:很好,你们玩得很开心,学习得很快乐,还发现了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下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先回家查资料找“藏书票”的知识,节课交流,再找找有没有更好的刻印材料,如果你发现了,下节课带来用。小刀不好用,你们可以买把刻刀,如买了下节课带来用(出示刻刀,并让学生尝试使用)。
六、下课
课后反思: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造型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仅仅限于最常用的绘画方法。《刻印的乐趣》就是本套教材版画系列中的一课,也可以说,这一课是启发同学们运用不同制版方法学以致用的一课。可以刻印的材料是非常丰富的,泥板、纸板、石膏板、木制品、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等不胜枚举。在本课中,教材着重介绍了比较利于中高年级学生操作的橡皮、肥皂、石膏板、薯类等原料。当然,在教学中,我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准备了吹塑板等易于搜集制作的材质,进行更加多样化的创造表现。
为了达到目标引领教学,在导入过程中我将先前制作好的“刻印”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展示给学生看,使得学生的眼睛为之一亮,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上来了,课堂气氛马上就起来了。接着认识了阴刻和阳刻以及阴阳结合的藏书票,并且进行了对比的认识。在对比的基础上加深了学生对两种刻印的认识。认识了这两种刻印方法之后,还进行了大量的欣赏。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使作品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始终以“刻印”为主线,以“乐趣”为流程,让学生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乐趣的同时学习了新知识,并发现了新问题。为下一次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选择材料过程的乐趣
选择材料一般情况都是教师在课前布置,让学生自己事先准备好,教师也无形中告诉了学生教学的内容。但在这一课中,教师先准备了所有的用能来刻印的材料(苹果、萝卜、胡萝卜、山芋、马铃薯、橡皮、肥皂、石膏板等),分组排放在美术教室里,也没有预先告知学生上什么内容,只让学生每人带上一把销笔的小刀和课本,整队进入美术室。学生一进美术室,看到满桌子琳琅满目的物品,有吃的,有用的,学生一阵欣喜。学生带着这一欣喜,进入今天的新课。我想这样一个简短的过程会让学生留下一个很深刻的印象,让他们今后看这些物品,都能想到这一课,也多多少少能激发起他们“刻印”的欲望。
2、探究学习过程的乐趣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发现,在探究中得到愉悦,并学习了新的知识。另外“印”是中国书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讲到刻印,不能不和中国书画相联系。而在书画有印和无印的比较过程中,首先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书画的热爱,同时让学生对这方寸之印的做也另眼相看。对印的艺术妙用有了新的认识。本课时藏书票的出示一是为了检验学生对阴刻和阳刻的了解情况,二是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也给学生留下了一个课后综合实践的课题。
3、刻印实践过程的乐趣
刻的过程是学生自己讨论决定的,学生得到老师认可,有一种成就感。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没有提出过程的要求,也没有在技法做过多的提示,任学生自己去实践,在实践发现了很多问题。在这一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提示就是刻的图案要简单,这很重要,如果学生制作的图案内容太复杂,就会难倒学生,这会打击很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教师应以游戏的心态,引导学生去游戏。降低难度,收获快乐。所以到漏印展示的过程,学生以无拘无束了,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只是围绕刻印在做游戏。
4、删繁就简,收获乐趣
本课的全部过程,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避开专业术语(如:朱纹、白纹等,)把难题和包袱隐形的推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出发现(如制版问题,刻刀问题),把课堂上的问题留给学生课下去解决(如藏书票)。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在游戏中尝试,在游戏中发现。本节课学生在快乐中发现,下节课学生就会有目的地在思考中提高,体现了教学的循序渐进性。另外这样安排,可以使两节课教师学生都有事可做,避免了第一课时没完没了的讲,第二课时没完没了的做。
刻印的乐趣 篇4
回到家,我突然想起来了。呀!橡皮砖是什么东西呢?反正不可能是橡皮,也不可能是砖。因为橡皮太小,而砖又太硬。不管了,去文具店问问不就知道了吗。周二放学后,我去文具店一问才知道。原来橡皮砖室是很大又很硬的大橡皮呀!真是稀奇古怪。到了周三,第六节课的铃声响起来。刘老师走了进来,为我们开启了刻印的大门。但是刘老师郑重其事的说了一点:“如果有没带的不许借,就看着。”我的同桌很不幸正好没带,不忍心看她失落的眼神,所以我决定和她一起制作,这应该不算借了吧!
刻印需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往橡皮砖上面画喜欢的图案。第二步是用刻刀把它刻出来。我和王妍分工,她来画我来刻。我们合作做出了一个巧夺天工的作品,一只可爱的小猫。
放学的铃声响起来了,“刻印的乐趣”在我们的笑声中结束了。刻印这只小猫让我一节课都神清气爽,实在太好玩啦!
《穿编的乐趣》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纸艺穿编的规律,运用常见的穿编方法,设计制作简单的生活、装饰用品;
2、在学习中体会穿编这一工艺制作的实用及装饰功能,感受纸艺穿编的乐趣,培养看图动手操作能力及设计、工艺制作意识。
二、活动重难点:
用纸带穿编的方法制作简单的生活用品(笔筒、小方篮)
三、活动课前准备:
各色纸条、穿编作品图片、粘合材料等。活动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欣赏穿编作品。这些是什么呢? 你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做成的吗? 师:穿编是一种常见的纸工制作方法,它具有实用性和装性艺术性。
二、活动过程
1.讨论你对穿编有什么了解?
(1)、穿编的工具 安全剪刀、胶水、双面胶(2)、穿编的材料
藤、竹、纸.塑料、金属、麦秸、木片.毛线等
2、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课题方案
(1)、交流研究课题和方案
穿编的基本方法(2)、完成课本p14表格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你们的研究你们一定有了很多收获,这节课就把你们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活动过程
1、交流穿编的基本方法(经纬法)
准备整块的和散的纸条。竖着的纸条就叫做经条,横着的纸条叫纬条。
(1)、制作步骤及方法并思考:
①经条为什么要上下两端相连?(用来固定)
②有什么好的方法来剪经条?(对折剪)
③经条和纬条的制作有什么不同?(经条不能剪断;纬条剪均匀剪断)
④整理作品时不粘牢纬条行么?(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3)、教师示范:
A、把一张纸对折,留出一部分距离; B、用剪刀剪出经线,不能剪断;
C、拿出另一种色纸裁出宽窄一致的纬线;(最好先画好宽度,一根一根的剪下来)
D、穿编;(让学生观察说出怎么穿编的:一提一压,也就是一上一下,每隔一根经条就将纬条穿上;相邻的纬条提压正好相反。)
E、整理。(将多余的剪掉,并将纬条两端固定好)
2、归纳穿编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对折剪经条; 第二步:剪纬条;第三步:依次穿编;第四步:整理完成。
三、小结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总结了穿编的基本方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动手,制作自己的作品
二、活动过程
1、穿编的注意事项 注意剪刀的安全使用
2、学生动手穿编自己的作品笔筒、小方蓝等
3、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作品
活动内容:展示与评价
一、活动过程:
1、本次活动你的收获。
2、你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
3、谁是你学习的榜样
4、完成课本p16、17表格
二、总结
在动手实践中享受美术乐趣 篇6
但现实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觉得美术的学习是充满乐趣的, 至少很多学生就是这么认为的。在赏析绘画作品的时候, 如果教师仅仅从构图、造型、色彩、笔触、肌理等方面入手去赏析, 可能只有美术专业的学生才会听得津津有味。即使教师对作品分析得头头是道, 无懈可击, 学生们听起来也只会觉得模模糊糊, 索然无味。这种忽视学生实际感受的教法说得难听点就是“对牛弹琴”。久而久之, 美术作品在学生眼里变得深不可测, 高不可攀。必然会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但其实美术课中也有很多是与动手制作有关的内容。比如第四课《又画又做又印》,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有关于美术与制作相结合的课程。
下面我们就以这篇课文为例, 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来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们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 享受学习美术带来的乐趣, 增强对美术的兴趣。《又画又做又印》是七年级上册美术的第四课, 这节课是属于造型及表现的课型, 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目的是要让学生们感悟到纸版画的质感和艺术美, 体验造型的乐趣。主要的内容就是让学生们学会用多种材料制作纸版画, 学会制作方法, 提高动手造型能力。培养学生们耐心细致的学习品质。
一、自赏自悟, 乐在其中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 可以先出示了金属版画、木版画、纸版画等作品, 让学生们观赏从古到今的各式各样的版画作品, 学生们都觉得这些版画与平常看到的画不太一样, 觉得有些新鲜,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很多, 教师让学生们自由赏析这些作品, 并让他们找出这几种不同类型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们经过欣赏和细心观察, 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 都发现了这些版画其实都具有相同的功能, 就是可以印出来, 制作的原理和方法也是一样的, 唯一的不同之处的就是它们的材料不同。学生们能够观察出这些, 说明对版画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了。我在对这几种版画进行了介绍:金属版画—是指用金属材料铸制成的底版, 耐磨耐用;木板画—是指在木板上用刀等工具刻制成的底版、易于取材、制作也相对方便;杨柳青是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制作木板画工场《门神》是其著名的版画作品之一;桃花坞是我国南方制作版画的工场;纸版画—是指纸、线、叶等材料做成的底版;电脑版画是利用现代电脑软件制作成的版画。在详细地了解了版画之后, 接下来就是了解制作版画的过程, 并且动手制作版画。
二、动手实践, 乐在课堂
在了解了什么是纸版画之后, 学生们的表情都开始兴奋起来, 大家议论纷纷, 跃跃欲试, 都想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纸版画。我也就“趁热打铁”, 对同学们说:“看了这么多的各式各样的精美的版画作品, 大家想不想亲自来体验一下呢?今天我们要制作的就是纸版画, 用最容易获得的材料来制作, 下面同学们先来看看制作纸版画的过程。”学生们即刻静了下来等待观看纸版画的制作过程。在课堂上, 我播放了纸版画的制作过程。然后把准备好的工具和材料分发给学生们, 每个小组进行分工 (画稿、印稿 (剪形) 、刻痕、上色、压印) , 让学生们动手制作纸版画。顿时, 课堂就热闹起来了, 大家分工合作, 其乐融融。教师再一次明确制作纸版画的过程: (1) 把准备画好的画拿出来, 把画面上形象剪或刻出来 (2) 把刻出来的形象贴在准备好的纸上 (按原来的位置) (3) 把准备好的墨或色用糊精调匀 (4) 用笔或滚筒上色 (要注意均匀) (5) 用另一张纸铺在纸版上用手抹平 (6) 最后把两张纸揭开 (不清楚的地方可再次上色再印) , 并对学生们进行必要的指导。
学生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 如画出来的画不方便剪或刻的, 有些过于细的部分会很容易烂, 这个时候可能就要重新再画一张。我认为在实践的过程中, 尝试失败也是不错的练习途径, 最重要的是鼓励和引导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勇于表现自我和张扬个性。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勇于实践, 个性自由的教学氛围。
在学生们完成了作品之后, 可以让学生们先对自己以及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 然后老师再评价。教师在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注重鼓励学生们这种动手实践的学习作风。再挑出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 让学生们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课堂上的时间比较短暂,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课后再去制作出一些造型奇特的、效果独特的版画艺术作品来。或者可以直接布置作业, 让每人制作一幅较复杂的纸版画, 要求主体突出, 表现出黑白灰三个层次。
总之, 美术的学习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们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不但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还让学生们感受到美术课的无限乐趣。
摘要:美术是需要表达出来的艺术, 如果没有表达出来也不能成为艺术。在美术课上, 要学习的不单是美术的创意, 不单是要讲究艺术的创作和灵感的获得,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能够把自己的创作意图表现出来, 这就需要动手能力的支持。因此, 动手能力也是美术素质的重要组成方面。
关键词:初中美术,美术制作,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颜彩铃, 如何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考试周刊, 2012.56
[2]陆嫦亮, 创新教学方法激活美术课堂,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012.6
刻印的乐趣美术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折、卷、粘等方法制作报纸卷条; 2.大胆尝试用废旧报纸条进行艺术造型创作; 3.感受与同伴共同合作带来的乐趣。活动准备:
1.参与人员为大班年级师生(约200人);
2.搭建活动前各班教师分别给幼儿欣赏世界闻名建筑图片和模型,以增加对建筑造型的感性认识;
3.活动前,师生共同利用废旧报纸卷成大量的报纸条; 4.辅助材料:剪刀、白乳胶、美纹胶纸、透明胶等。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欣赏著名建筑图片及模型,感受建筑造型艺术的震撼。2.回顾师生准备报纸卷条的过程,激发幼儿搭建创作的兴趣。3.幼儿自由分组讨论。
问题一:如何用报纸卷条进行搭建? 问题二:报纸卷条固定的方法是什么? 提问:用报纸卷条搭建与用积木、纸箱等材料搭建有什么不同?怎样粘贴更加牢固?在小组中,教师与幼儿共同尝试几种粘贴方法,最后总结出报纸卷条最佳固定方法是缠绕粘贴和十字交叉粘贴。问题三:本小组搭建的内容及分工是怎样的? 4.幼儿自由创作,进行艺术搭建。5.师生欣赏交流。
根据幼儿已有经验,请幼儿再一次说说用积木、纸箱等材料搭建出来的艺术造型效果与用报纸条搭建的不同之处,感受用不同材料搭建的艺术之美。活动评价:
刻印的乐趣美术教案 篇8
《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现实生活中转动的现象随处可见,如陀螺的转动、风车的转动等等这些现象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孩子,转动的奥秘让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因此,我选择了《转动的乐趣》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让幼儿通过操作、感知去探索转动,体验转动的乐趣,并获取有关转动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目标
1.积累关于物体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2.尝试使用多种方式使物体转动起来,体验转动的乐趣。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愿意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积极探索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起来,体验转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可以转动的玩具用具,如不同样式的陀螺、轮子、呼啦圈、风车、小红旗、纸杯、雪花片、毛线、筷子、飞盘等。
(2)各种会转动的物体制做的图片。
(3)音乐《健康歌》。
活动过程
一、幼儿玩转动玩具,充分感受有趣的转动现象。
1.幼儿自由操作容易转动的物品,观察感知转动时的有趣现象。幼儿操作探索,师观察并与幼儿交流。
2.交流与分享。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告诉小朋友。
3.刚才我们玩了许多好玩的东西,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让本身不容易转动的物体物体转动起来。
1.幼儿分组自主选择材料操作,探索使用多种方式使物体转动起来,并根据幼儿的需要适时的给予帮助和支持。
2.个别幼儿发言。纸杯会转动吗?雪花片会转动?谁有更多的方法让它转动起来?
3、集体交流与分享。共同讨论物体转动起来的多种方法。
三、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方便。
1、看一看,在我们的教室里,有那些可以转动的`物体?
2、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能转动?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动,转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和好处。
四、出示图片,再次激起孩子们对转动的兴趣。
刚才我们看到的挖掘机、搅拌机、无叶风扇、这些科技产品都是科学家们发明创造的,我们从小也要认真学本领,长大了发明更多的产品。
五、我们的身体会转动吗?现在我们随着音乐转动一下我们的身体吧!
教学反思
优点:本节课孩子们整体兴趣很高,积极探索各种方法使物体转动起来,也能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
不足之处1.在讲到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时,可能是孩子们没有积累转动的经验,因此不能和老师积极互动。所以在课堂上我让幼儿继续观察生活中有哪些会转动的物体。我想如果活动前让幼儿观察记录生活中会转动的东西,该环节可能会进行得更加顺利。2.第四个环节,如果制成课件加上解说可能效果会更好。
今后,教学活动设计上一定要考虑到幼儿经验积累是否能够使本节课顺利进行、达到积极互动。在材料准备上,图片、或者教具力争达到最佳效果。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转动的乐趣》含反思】相关文章:
1.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用的刷子》含反思
2.科学教案教学反思
3.转动的造句
4.幼儿园科学教案《火箭升空》含反思
5.《转动的罗盘》幼儿园大班教学设计
6.雕与刻的乐趣教学反思
7.找春天科学教案反思
8.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七彩虾》含反思
刻印的乐趣美术教案 篇9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图形的乐趣
设计意图:
经过对六种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形、半圆形)的初步学习,幼儿基本对这六种图形有所认识,而计算课比较枯燥无味,有什么方法让幼儿上一堂有趣的复习课呢?某一天,我做了一个拼图给孩子们玩,没想到他们都很喜欢,因此,我便突发其想,不如把图形变成拼图,让孩子们把图形拼好,从中复习所学的图形,并结合六月份的环保主题爱护环境,把课题融入其中。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形、半圆形的认识。
2、学习在拼版上做原形填空,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团体合作精神。
3、从图片中观察其中的含义,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知道要保护环境,从小学起。
3、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教学准备:
1、大图形拼图方块六块;
2、各种小图形方块,上贴有环保图画;
3、各种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图形头饰;
4、录音机及磁带。
教学过程:
一、律动进场,导入课题。
1、(音乐:学习jiefangjun)图形军队进场。
师:“哗!我们的图形军队可真神气。快向我这个总司令报告一下,你们是哪些图形士兵。”(请个别幼儿作自我介绍,要求句型:报告司令,我是ⅹⅹ形!)
2、请幼儿给在座的客人老师勇敢地介绍自己,比比谁最威风。
3、表扬幼儿,并请他们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二、复习所学过的图形。
1、出示大的拼图版。
师:“请勇敢的小图形士兵回答我,这是什么图形?”(如此类推出示六块拼版)“为什么它们身上有这么多的小图形洞洞呢?来,让我们来看看它们都是些什么图形?”(请幼儿一一说出答案。)
三、请幼儿以组为单位,和小伙伴们一起合作把空出的图形填上去,并讨论其中图上所画的内容讲了些什么。(老师巡回指导)
四、请幼儿把拼好的拼版拿出来,逐一贴到黑板上,并向同伴们介绍它所表达的意思。
1、减少废气污染;
2、垃圾分类摆放,有效利用资源;
3、砍树对环境有害;
4、努力建设绿色家园,让地球更美丽;
5、地球先生请我们要爱护地球,从小做起。
五、师总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大家一起珍惜它、保护它,从小学好本领,学习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更干净、更漂亮。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