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所审计工作底稿(共7篇)
税务所审计工作底稿 篇1
第一部分:概论
进入审计行业将近两年,辗转在3个事务所待过,也就接触过3个事务所的底稿,给人一个总的印象就是“模板有所不同,万变不离其宗”。每个所的底稿模板都各有其特色,但实际的审计程序却是高度一致的,不一致也不行,准则规定了的呢。
说到编制底稿,首先要搞清楚编制底稿的目的。个人认为,编制底稿其实就是记录自己所做的审计工作给别人看,给质控、合伙人、注协检查组看,反正就是给没有在现场审计的人看。如果他们看得懂、看得清楚顺畅,觉得程序做到位了、问题说清楚了、可以确定报告上的数字了,那就OK了。
就财报审计底稿说,编制目的就是要说清楚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是怎么来的,其实就是一个证明的过程,证明的方法就是你所实施的审计程序。既然是证明过程,那就需要证明链条连贯,所以你看各科目实质性底稿基本都按照“总表→明细表→对明细表各数字的检查”这么一个程序来的。但“对明细表各数字的检查”我们不可能做到每个发生额、余额都去检查一遍,这就需要“对内控的信赖”、“重要性”、“审计抽样”这三个超级有用的武器了。
既然底稿编制是一个证明过程,那也就涉及到获取证据的效力问题。总体来说,那就是“外部证据效力大于内部证据效力、纸质证据效力大于电子资料证据效力”这么一个原则。所以对银行存款余额我们需要银行对账单、询证函来佐证,对应收账款我们需要外部单位的询证函来佐证,讲的就是一个证据效力问题。外部单位的一句话确认,胜过企业内部人员的千万句解释。
第二部分:总体审计流程
说了底稿编制总的原则,接下来要说说具体的底稿构成及编制方法了。根据现在推行的“风险导向性”审计方法,一个项目的底程序可分为“初步业务活动”、“风险评估与计划”、“进一步审计程序”、“其他项目审计程序”、“业务完成阶段”五部分,每部分底稿各事务所都会有模板,基本做了哪些程序把相应的表填好就是了。所以与其说底稿怎么做,不如说审计要走哪些程序。当然如果你按照模板都不会填,那我也只能呵呵了。
1.初步业务活动
初步业务活动就是记录的签“审计业务约定书”之前所做的事情,大体上就是三件事:一是初步评估这个项目的风险,看值不值得去做;二是评估一下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看违不违背准则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硬性要求;三是评估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看能不能做下来。这三点评估下来OK了,那就可以签“审计业务约定书”了。
2.风险评估与计划
这部分程序是根据“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来做的,据说以前的审计都没有这个程序的。但国内总体来说风险导向做得不够好,基本还是按照“账项基础”审计来做的,所以这部分底稿最可能会沦为纸面上的东西,很多都是后补的。认真去做的肯定也有,如果认真去做风险评估,那你将学到很多的东西,诸如“行业前沿资讯”、“企业管理知识”、“高大上的内控”等等。
这部分底稿分为了解、评估、计划三部分。
1、了解。了解就是两大部分: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的了解其实就是“PEST”分析,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宏观经济环境、行业整体景气度等等。内部环境的了解主要是:单位的性质、战略目标、行业类的竞争地位、财务业绩、会计政策、内部控制等。这其中内部控制又是最重要的,所以底稿设置中对内控的了解都是单列的。
对内控的了解又分为整体、微观两个层面。内部控制五要素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对控制的监督。整体层面了解主要是企业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对控制的监督4个方面,属于大而化之的一类;微观层面的了解也叫业务层面的了解,只要就是了解控制活动,也就是几大循环的控制点以及执行情况。在对内控的了解中,微观层面的了解算是重点。
2、评估。评估是根据了解的基本情况,运用审计经验、专业判断能力这些内控来认识企业财务报告的风险点在哪里,以便有针对性的作出审计计划。
3、计划。计划就是根据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各科目评估的风险制定的审计计划,分为总体审计策略与具体审计计划。总体审计策略就是总体上我们应该怎么做,也就是确定审计范围、重要性水平、时间人员安排、重要的审计项目等等;具体审计计划就是具体到各科目怎么做,各循环的控制测试搞不搞、各科目怎么做等等。
计划阶段有个重点就是确定重要性水平,一般我们都要确定4个数据:整体重要性水平、实际执行重要性水平、可容忍错报、微小错报临界值。整体重要性水平根据资产总额、收入总额、利润总额等指标计算,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指标与比例;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在整体重要性水平上打个折,因为考虑了审计风险,并不是所有的错报你都会找出来的;可容忍错报就是我们在认定层次最多可以容忍企业出多少错误,也是在整体重要性水平上打个折,同样是考虑了审计风险;微小错报临界值就是说小于这个数字的错报我们可以不管,都不用统计进错报总额里去。
3.进一步审计程序
进一步审计程序就是根据具体审计计划来做事情,分为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
控制测试就是抽取足够的样本,看看各个控制点是不是都实施了的,我们能做的一般也就是看该有的资料有没有、该有的签字签没有。如果控制测试的结果印证了我们的风险评估结果,那就OK,一切按计划来实施;如果推翻了我们的风险评估结果,比如评估觉得这个循环风险低,结果是高风险,那就要修改审计计划了,可能本来计划随便查一下的现在要详细查一下了。
实质性审计程序就是各科目具体怎么做了,这部分底稿就是所有底稿中的重中之重。(后面详述)
4.其他项目审计程序
在实际审计中,其他项目审计程序主要是:舞弊风险评估,持续经营能力评估,或有事项、期后事项的检查等等。主要是评估一下有没有这样的事实,对审计报告有没有影响,有多大影响。
5.业务完成类底稿
业务完成类底稿就是说现场基本做完了,该汇总的汇一下总,该确认的确认一下,开个总结会;然后撤场,走内部流程复核底稿、出报告。报告当然还需要与被审计单位交流,得到他们的认可。
第三部分:实质性审计程序
总体上说了各流程的审计程序与重点,现在来具体说一下各科目的实质性审计程序。我们在现场具体做的,也就是这一块了。除了每个科目都必须有的凭证检查,期间性强的科目必须有的截止性测试外,各个科目重点应该关注那些地方呢,下面就按顺序简单总结一下各主要科目的重点关注地方。
1.资产类
(一)货币资金
一般的审计,货币资金分为“现金”与“银行存款”两部分,我们主要检查其期末余额是不是真的、银行存款有没有异常情况,至于有无账外资金(小金库)基本不是常规审计能够关注到的,当然如果有线索发现了那就更好了啊。
1、检查余额的真实性
现金的记录因为没有第三方的佐证,所以只能靠现场监盘来核对,这个程序是必须要做的。
银行存款余额的真实性就可以用银行方面的证据来佐证。银行存款余额由银行账户、每个账户的余额两部分构成,我们的审计程序也就按这两部分来实施。对于银行账户,到企业基本户开户行打一个“开户清单”,上面会有以企业名义开具的所有银行户头,对照检查企业账上的银行账户,看有没有遗漏或多出。对于账户余额要分两部走,首先是查看银行对账单上的余额,如有差异则让企业提供余额调节表,你再检查余额调节表上的事项是不是真实发生,考虑该不该调整一下;下一步就对账单的余额向银行函证,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伪造对账单。
2、检查银行存款有没有异常
对于银行存款来说,因为记账是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来的,只有实际收支时才会做账,期末余额出问题的概率不是很大,除非财务人员与银行员工串通可以伪造对账单与询证函;其最大的风险还是在于“权利与义务”,也就是说账户里面的钱到底企业能不能够自由使用,有没有抵押、质押、冻结等情况,银行有没有最低存款数额的要求等等。
对这部分的审计主要有检查银行存单、银行函证两个手段。企业对于已经抵押、质押的定期存单,原件肯定是不在他们手上的,所以检查时一定要看原件,如果拿不出原件又说没有抵押质押,那背后基本就会有故事;当然函证时如果银行告诉了你哪些存款已经抵押、质押了那就更好了啊。
检查定额存单还有一个作用是认定银行存款的现金等价物身份,那些3个月及以上的定期存款就不算“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了。
对于货币资金的审计,个人觉得截止性测试都不是很重要,因为它是实际收支时做账的,人为调节期间的可能性很小,就算付的是以前以后年度的款,它还是应该记录在账上的,只是对方科目的摆放问题。货币资金截止性测试主要还是为其他科目审计提供线索吧。
(二)应收账款及坏账准备
这部分主要审计的是应收账款的“存在性”,以及坏账准备的“完整性”。
1、应收账款的“存在性”审计
应收账款主要核算企业主营业务部分应该从客户处收的钱,审计最直接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看期后的收款情况,一是发询证函。
对于应收款项的“存在与计价”,其实最直接的说服力就是期后客户付款了,那期末余额基本也就确认了啊。但基本各个事务所的底稿模板都没有这一块的单独检查,个人觉得,如果期后可以确认支付了期末时的款项,那也就没有必要发询证函了。
我们用得最多的方法还是发询证函,以企业的名义给客户发询证函,让客户直接回函到事务所,然后事务所再检查其中的差异,能够有证据说清楚的就认了;对于没有收到回函的,那就要搞替代测试。但现实情况是现场就那么几天,很多时候还是在外地,你根本就不可能在现场拿到询证函,于是就有个变通法则,在现场对发函的客户统统先做替代测试,之后回函了再调整吧。
对于发函的对象我们一般都是选取余额较大的客户,当然那些可以看出交易量特别大而余额又很小的客户最好也发函确认一下;至于发函金额必须要达到期末余额多少比例、替代测试的借贷方金额要占到发生额多大比例貌似没有具体规定,有的事务所要求必须达到某个比例,也只是所内质量控制的要求而已。
2、坏账准备的“完整性”审计
坏账准备的“完整性”审计有两个基础,一是企业的应收账款账龄,一是企业的坏账计提政策。我们审计最好不要对企业的会计政策说三道四,除非它真的太离谱了,坏账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这些政策就按照企业现有的来,它要变更,复核程序就可以了,这方面形成争论是很不明智的。
对于账龄,个人觉得应该是客户超出信用期的时间段,因为在信用期之内都属于正常的情况,双方协商确定了信用期,期间在法律上企业都还没有主张这笔债权的权力呢。或许是因为这么做的工作量比较大吧,反正我遇到的企业没有一个是按信用期来分账龄的,都是直接根据记账日期来算。企业付款也都没有按照实际支付的某笔交易款来对应计算,而是完全按照简单的“结旧挂新”原则来算账龄,所以有时表面上账龄在1年之内,其实可能包含着是N年前的一笔纠纷款项,根本没有收回的可能了。对于账龄计算,基本上我们简单复核没有发现大的异常也就用企业的数据了。
企业的坏账计提政策可能很复杂,要区分一些“单项重大单独计提”、“单项不重大单独计提”、“按组合账龄计提”等等,基本上这方面的分类也就随企业了,审计人员不要没事干去提出异议。
(三)其他应收款及坏账准备
“其他应收款”核算的内容比“应收账款”丰富得多,它跟“其他应付款”一样,都是一个框,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往里面放。但它有个特色就是,发生的笔数少,几乎每个余额都可以取得一个单独的说法。对于这部分的审计跟应收账款一样,还是检查其“存在性”,以及坏账准备的“完整性”,方法主要还是发函证。
根据其特色,我们还要关注每个客户的余额性质是什么,再分析其存在的合理性。就我的所见所闻,其他应收款里面主要存在:员工借支的备用金、一些不常见业务的往来款、关联方之间的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对于员工备用金,还要看看是不是借了很久不冲账,是不是应该预提费用,或者确实收不回来需要记损失了。对于关联方之间的非业务性质的往来要当心,看看有没有长期被占用资金的情况,有时该披露的还是要披露。
(四)预付账款
对于“预付账款”的审计,主要还是看他的“存在性与计价”,审计方法也和应收账款差不多,主要也就是发函证。
“预付账款”核算的是企业正常经营购进货物或原材料时预付的货款,其存在的原因在于卖方的强势,他不屑于货到付款,更不考虑赊销,那买方只有预付一部分货款他才会组织给你发货。所以如果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出现预付款,那本身就是不正常的现象,需要关注一下是不是有利益输送等舞弊情况。
根据“预付账款”的性质,它的账龄一定不会太长,一般也就付款与到货这么几个月时间,如果账龄太长,那就需要进一步关注了。如果与“应付账款”对挂了,那就要抵消;如果发生纠纷了,那就要评估收回的可能性有多大。
(五)存货
存货是一个很神奇的科目,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重要性,有的企业压根儿没有存货,简单的商贸企业就是买进卖出的核算,施工企业就是那些“工程施工”余额大于“工程结算”余额的项目两科目之间的差额,典型的制造业还要把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包含进去。存货科目主要检查其“存在性”、“计价和分摊”,以及跌价准备的“完整性”。
1、存货的基本审计程序
存货基本分为“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等科目,至于那些过渡科目先就不说了。这几个科目主要特征就是都符合等式:余额=数量*单价。我们检查存货,也就按照“数量”和“单价”两条线来查;数量靠监盘、单价靠计价测试。
对于上市公司的审计,存货的监盘程序必须得有。但我们做的一般性企业审计,监盘程序一般也都没有做,用企业自己的盘点报告来核对一下就算数了;监盘不做,但抽盘程序必须得有,除非它的存货本身少得可怜。抽盘也就是我们根据存货库存明细选一些项目,你可以选大额的,也可以选入得多出得也多的,也可以随机抽这么一些,选好后就去仓库里面点数;也顺便在仓库里随便挑几样货物,看看库存明细上有没有,这样顺差逆查就都做了。
存货的计价测试那是必须得做的,不过现在都是系统自动计价,企业操作失误或者人为造假的可能性都比较小,这部分检查越来越有走过场的嫌疑。对于制造企业,各在产品、产成品成本费用的分摊,制造费用在各产品之间的分摊也都是系统自动完成的,我们主要还是检查一下系统的设置,这又属于系统审计的范畴了。
2、制造企业生产成本的检查
对于制造企业,存货中除了原材料的计价是外购确定的,在产品、产成品的计价都是按照生产成本再根据一定的分配方法分摊到各产品的,所以我们还要检查成产成本的“存在性”。而生产成本中风险最高的又是“制造费用”,制造费用也是一个框,企业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往里放,就因为它比较隐蔽不显眼,而且一次混过去之后就固化到存货的价值里了,没人会再去关注。
生产成本的检查主要就是分析一下各项成本的波动情况,然后根据异常情况检查凭证,看看是不是真实发生,该不该计入制造费用。
3、存货跌价准备检查
存货一定要检查跌价准备的,特别是现在经济环境下的制造型企业。由于总体上制造业不景气,很多企业开工不足,巨大的人力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分摊在了有限的产品上,造成存货计价过高;而市场交易反而不景气,销售价格却在一路走低,于是跌价准备的计提也就越来越凸显出来了。
以“库存商品”为例,每种产品有个账上单价A;也有个市场售价B,还有销售时的费用与税收等C,销售时企业能够到手的钱就是B-C,那就看看A与(B-C)哪个大,A大则要计提跌价准备了,计提数便是A与(B-C)之间的差额。如果是原材料、半成品,那就还有一个加工成产品品还要发生的费用D,那就成了A与(B-C-D)来比较了。公式很简单,关键是除了A我们能够真实确定外,B、C、D这些东西都不是我们审计人员知晓的,还得企业去评估。所以计提跌价准备就是审计与企业之间的博弈。
企业一般都不想计提跌价准备,但审计人员为了控制风险一般又要求计提跌价准备,最终结果一般就是相互妥协,在双方都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计提一个数,然后倒推出B、C、D等数据。为了保险起见,还要销售部、生产部出一个确认书,表示经过他们的询价、或者分析,B、C、D这些数据是合理的。
(六)固定资产
对于固定资产,我们主要的审计程序就是检查新增减少情况、盘点、检查权证、复核折旧及分摊、复核减值准备等。
对于一般正常经营的企业,固定资产基本上都是以前年度累计下来的,新增与减少都比较少。以前年度已经存在的,我们也就信赖以前审计师的确认结果了;所以一般也就是检查本年度新增、减少的固定资产,看看购置入账是否金额相符、在建工程转固是不是达到了条件、报废处理是不是真实合理。
对于固定资产是否真实存在、是否真实为企业所拥有,最直接的审计方法就是现场盘点,房子、土地、车子这些有权证的拿出来比对。盘点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看看有没有利用率严重不足、闲置、废弃的固定资产,因为这时候应该考虑计提减值准备了。检查权证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看看有没有质押、抵押等情况,一般有这种情况时企业是拿不出原件的。
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这一块,跟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政策一样,我们最好不要对企业的政策说三道四,只要他们折旧政策不是太离谱,又是经过程序审批了的,就按他们的来。现在几乎也都是系统自动计提折旧了,出错的几率很小,除非人员手工录入的时候出错;但复核折旧这个程序也是要搞的,万一就发现了他们的操作失误呢。折旧这一块还要复核一下是不是都分摊到各项成本费用中去了。
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也像存货的跌价准备计提一样,是审计人员与企业博弈的结果。企业天然的不想计提减值准备;对于审计人员,如果不是确实存在闲置、严重开工不足等情况,一般也不会苛刻的要求企业计提减值准备。
(七)在建工程
在建工程核算的是企业正在建造,还没有转为固定资产的那部分资产,主要审计它发生的真实性、是否达到转固条件。
在建工程发生的真实性审计,第一就是盘点,看看这些在建工程是不是都存在,完工进度大体如何;第二就是检查凭证,看看设备款、材料款、工程款支付是不是都是真实合理的。
在建工程是否达到了转固条件,在盘点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看看是不是在生产、使用啊,但这也是审计人员与企业博弈的地方所在。对于大型的办公楼、厂房的建造,一旦转固则需要计提大额的折旧,如果企业效益不好的话,很可能就倾向于推迟转固。特别是某些产能过剩的企业,前几年产能扩张时新修的厂房设施等,到现在达到可使用状态了,甚至企业都在使用了,但不想转固,就找些还在试运行、没有竣工验收等借口。审计人员遇到这样的情况,唯有上报领导等候指示了。
2.负债类
(一)应付账款
对于应付账款,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其“完整性”,也就是说重点查一下企业有没有少计自己对外的负债;主要的审计方法是发函证,结合存货监盘、截止性测试来寻找有无漏记的笔数。
对于应付账款的发函,根据审计的目的,通常也就不找那些期末余额大的客户发了,应该找那些发生额大而期末余额小的客户,或者今年与去年比变动幅度太大的客户来发函。因为前者本身少计的可能性就小,后两者才是主要的风险所在。但有的事务所有指标要求,发函金额要达到余额的多少百分比,也就诱导大家选大余额的客户发,这是不可取的,跟风险导向有点相违背。
还有就是结合存货来看,如果存货盘点或者截止性测试,发现实际库存比账上多出了那么一笔,一般情况就是存货入库了,但是发票没到,企业还没有暂估入账,这时对这笔货物就要暂估入账,同时增计“存货”与“应付账款”。
(二)预收账款
预收账款给人的感觉是只有在卖方市场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因为产品紧俏嘛,卖货的议价能力高,必须收到部分货款我才给你发货,甚至我才组织生产;还有就是产品生产周期很长,按行业惯例得先收一笔钱。
所以预收账款的账龄一般也都不会太长,对于太长的那就要关注一下是不是出现了法律纠纷,企业还需不需要归还这笔钱。还有就是关注一下同一笔交易的预收账款和应收账款是不是存在对挂的情况,有的话就得相互抵消掉。
对于大额的预收账款,检查一下销售合同,看是不是有关于预收账款的规定。有的不靠谱的企业可能是借客户的钱在生产,合同上还规定了结算时扣除相关借款利息,那这时入预收账款肯定就不合适。
(三)其他应付款
跟其他应收款一样,其他应付款也是个五花八门的东西,什么乱七八糟的都可以往里面放。正因其特殊性,其他应付款的每个项目余额基本都可以得到一个独立的解释,如果解释不通那就一般有问题。比如代扣代缴的员工社保,那一般也就是最后一个月的代扣数,如果不止的话,那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就要考虑一下了;比如资金拆借,那必然会对应到某一笔合同,直接检查合同就行了。
(四)应付职工薪酬
对于应付职工薪酬,我们的直观印象就是这个科目期末余额不会很大,正常情况下也就是一个月的工资、社保+预提的年终奖,甚至于期末余额为0。反正就是说期末余额肯定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如果解释超出了我们的预期,那基本就有问题了。比如说企业几个月不发工资、不交社保,那是不是就应该考虑一下他的持续经营能力了呢?
对于应付职工薪酬,我遇到的纠结就是那个计提测算问题,因为许多企业都不按照法律规定来给员工交社保、公积金,基本都是按照社保局规定的最低那一档来计提,这就造成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这几个计提基数都不一样,而且永远跟工资差很多。最开始编底稿时傻傻的按照工资走,结果差异一大堆,写个原因就说企业少计提了多多少少,弄得很显眼;后来学聪明了,直接按照企业的计提基数写,几乎没有差异,再写个说明“企业未按照实际工资标准计提”,这下就不显眼了,因为没差异嘛,至于说明,基本没有人去关注了。
(五)应交税金
对于应交税金,一般的企业这个科目风险不高,我们主要也就是做一下测算工作,看看增值税跟购货、销货的量匹不匹配;看看其它税种的计提正不正确,企业在这上面出错的几率不是很大。
有个问题就是很多企业在年末计提企业所得税时比较粗糙,因为还没有到汇算清缴的时候嘛,这个时候提多提少税局是不会为难他们的,于是他们也就不上心了。而审计人员又要按要求来做测算,还不能借鉴企业的工作,白白多费很多精神。
还有个问题就是增值税进项转出的问题,我们很难找出“应该转出而未转出的”那部分,做存货科目的、做费用科目的基本都不会去有意识的考虑这个问题。税这个问题有税务局紧盯着呢,我们也就不要那么伤神,非得把企业查一个底朝天的,没发现大问题也就算了。
3.损益类
(一)营业收入
对于营业收入,我始终认为要查出人为舞弊多记收入是很难的,因为企业要舞弊肯定就会做全套,合同、发票、提货单、出库单、入库单什么的都会有,仅仅从凭证上检查看不出来问题。这个科目我们主要还是做分析性程序,辅以合同、凭证检查,再顺查逆查的做一下截止性测试。
1、收入的确认
说到收入,那肯定就要说一下收入的确认,大的原则就是“商品所有权上面的主要风险与报酬已经转移给了购货方”才能确认收入。根据这个原则,如果规定了收货确认才算交付,那你发货时就不能计收入;如果规定了购货方还有一个退货期限,那退货截止期没到也就不能计收入。这些原则跟现实脱轨比较大,因为中国的很多企业做账还是为了应付税局的,他们只认一个简单的理,我开票了就计收入(当然也不是开飞票,还是有合同、出库单、运输单等佐证的),而会计准则中收入确认的原则就没有发票的半毛钱关系。
鲁迅就曾说过,中国的很多陋习就因为“从来如此”、“大家都如此”两个杀手锏而存活着,没什么道理可讲。想想其实也就通了,对于收入的确认其实也没有什么道理可讲,那就依企业吧。
2、收入的分析性程序
收入的分析主要就是看看主要产品的销售额、成本、毛利率等指标与去年相比有多大的变化幅度;细致一点还要看各月的数据之间有什么重大的变化幅度,各月的数据与去年同期有什么重大的变化幅度。
对于变化幅度要能够给予合理的解释,并不是说变化幅度不大就没问题。如果今年市场萎缩,竞争激烈,企业本身又没有占到很大的市场份额,而销售量居然没有什么变化,销售价格反而还有所提高,那就说不过去了啊;比如销售不振,开工不足,成本增大,你的产品毛利率居然还没有什么变化,那也说不过去啊。所以变化幅度不是越平稳越好,而是要跟行业景气度相关,那种逆势而上的例子毕竟很少。
3、合同、凭证检查
如果经过分析发现某些月份收入可能有问题,那我们就针对性的去查一下相关的合同、凭证。如果企业做得很好,该有的都有,逻辑上也没有不通的地方,我们也就只有“尽人事知天命了”,审计人员不是神仙,不可能把什么都查得出来啊。
4、截止性测试
营业收入的截止性测试跟别的科目不一样,它分为顺查、逆查两种,一种是从出库单查到财务账,一种是从财务账查到出库单,把“完整性”、“发生性”都查了一下。
(二)营业成本
成本跟收入有一定的联动性、对应性。一般的销货企业,收入、成本同时确认,一一对应,所以每个产品的收入、成本都会很配比。我们检查成本主要还是分析合理性,看看主要产品年度、月度变动幅度有多大,能否给出具体的解释;检查凭证都可以放弃了,后面也就一张出库单,看不出什么问题,我们要检查的是成本跟出库商品的对应关系,企业如果基础工作做得好的话基本都可以把产品出库与结转成本一一对应起来的。
主营业务成本还有一张倒扎表,几乎每个事务所的底稿模板都有这一项,但很多时候我们基本不做。有的企业因为核算的原因,很多数据不能直接从账上来,有时就得花很多时间去找数据,增加了工作量;就算最终花时间做出来了,对于审计结果也没什么用,不外乎又一次有力的证明了“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一真理,因为现在系统做账,只要做账时能够通过,那它肯定就是平的。
(三)期间费用
对于期间费用的审计,主要手段也就是分析变动率、抽查凭证了。分析一下各项费用年度、月度的变动幅度,看有没有异常;再根据异常检查相应的凭证,看是不是真实发生,有没有错记科目什么的。
再就是做好截止性测试,看有没有跨期费用的存在。这部分没什么可以展开说的。
税务所审计工作底稿 篇2
货币资金是流动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的资产。一般认为,流动性越强的资产其控制的固有风险就越高,这就需要企业拥有严格的控制程序,以避免资产的损失风险,而审计是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银行存款是单位重要的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其特点是使用灵活、容易兑现,但流动性强、控制难度较高,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在银行账户处理、银行存款核算方面布下"陷阱",为审计工作带来较大的障碍,从而造成银行存款审计的缺位。另外,一些单位财务人员造假、贪污、挪用公款等违纪违法行为大都与银行存款有密切联系。近几年,随着有关银行存款方面舞弊现象及会计方面造假情况的增多,银行存款的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提高银行存款审计底稿方面的质量,避免舞弊现象,降低审计风险,对加强货币资金的管理与监控,保护所有者的资产不受侵犯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对银行存款底稿方面的记录,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确保被审单位银行存款的账实相符,以现行审计准则为导向,通过对银行存款审计底稿的检查,结合对被审单位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未调整事项,对此分析未调整原因并进行调整。
二、结合实例分析审计工作底稿的调整
从提高银行存款审计质量的角度出发,在确保审计记录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降低银行存款审计风险,提高银行存款的内部控制,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审计工作底稿应用指南》的有关规定,对银行存款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调整。这里的审计底稿仅指银行存款大额收支凭证查验(涉及银行日记账与对账单的核查)工作底稿。
(一)审计底稿的有关问题分析
某地区煤气化公司审计期间,在对某燃气有限公司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核查时,发现“银行存款大额收支凭证查验(某市商业银行中都支行)”工作底稿中标记着被审单位有一笔交易事项进错账户。经查验交易事项为:2012年11月6日,某燃气公司收到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煤气费136244.8 元,已取得并填制收款凭证(凭证号61),后附有原始凭证(人民银行回单与收费明细表),已在“中都支行”账户中登记入账。
而在对“中都支行”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时,发现银行提供的对账单中并没有发现该笔业务,经核查以及在对其他银行对账单审核时,发现在该燃气公司开户行下的“晋中市商业银行博大支行”对账单中,发生业务时间为2012 年10 月23 日,金额为136244.8元,付款单位为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与该笔经济业务相一致。故此经济业务应该计入“博大支行”银行账户中,而被审单位计入“中都支行”账户中,进错了账户。有关审计人员已经在审计底稿中标明:此经济业务被审单位进错了账户,但是并没有对此业务进行调整。
(二)审计人员未进行调整的原因分析
审计人员并没有对此经济业务进行调整,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1)“某市商业银行博大支行”与“商业银行中都支行”同属于被审单位开的账户,属于被审单位内部之间的调整,对银行存款余额并没有什么影响,也对审计结论无影响,故没有进行调整。
(2)审计时间紧迫,审计底稿填写的较多,业务量大,对于不是很重大的、影响较小的事项就没有必要进行调整。
(3)由于上年也是审计该企业,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较熟悉,与被审单位工作人员较熟悉,该业务发生金额相对较小,对审计结论影响不大,就没进行调整。
(三)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调整
虽然该笔经济业务记入的账户都属于被审单位开的账户,不影响银行存款的账面余额,但是为了确保银行存款的账实相符,加强被审单位财产清查的管理与对银行存款核算的监督,笔者觉的应该进行账户之间的调整,调整分录如下:
先将“商业银行中都支行”中的这笔业务冲减掉,分录如下:
同时,将该笔经济业务计入“商业银行博大支行”中,分录如下:
三、审计底稿调整后对企业的影响
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的核对是审计中一个重要的审计程序。银行对账单是银行存款审计获取的重要审计资料,它可以监督检查被审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记录是否正确,可以说是对银行存款管理的监督,还可以很好的控制被审单位货币资金收支挪用等情况。虽然通过以上的调整,银行存款账面余额没有发生变化,对审计结论也没有影响,但是为了严谨银行存款审计管理,保证银行存款账实相符,对其进行调整,可以实现以下作用:保证银行存款账实相符,加强财产物资清查的管理;加强被审单位银行存款内部管理,提高对被审单位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监督与控制,促进被审单位资金的周转,有利于保护被审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有利于与往来单位银行存款对应账户的核对,有利于债权债务业务收支情况的核查;进行调整后,使之为审计结论提供更加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提高银行存款审计底稿的质量,防止失真和错误,降低审计风险。
此外,为了真正实现审计工作底稿的作用,审计人员必须要了解被审单位银行存款内部审计制度及运行状况,要对审计底稿进行互相复核,做好定期的检查工作。同时,要定期参加有关审计底稿填写的培训,树立正确的审计理念,提高审计风险意识。审计人员要真实完整的记录被审单位有关银行存款方面的业务收支情况,在发现问题时应及时与被审单位财务人员进行协商并进行调整。会计账簿记录与银行对账单核对时,对核对过的事项要进行标记,同时,除了要取得被审单位银行对账单外,还应该要取得并核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参考文献
[1]甘景利.浅谈如何进行现金审计[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03)
[2]殷晓梅.银行存款审计相关问题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1(16)
如何规范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篇3
一、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应完整,引用法规应规范。编制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既是审计准则的要求,也是审计工作的要求。在实际审计工作中,有些审计人员对此认识不足,仅对重要项目或有问题的项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或者只重视审计结果的记录,忽视审计过程的记录填写,出现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结果、审计报告不符或者出现有审计过程而无审计结果、有审计结果而无审计过程的审计工作底稿。部分审计工作底稿没有审计人员签章,也没有审计组组长复核意见和相关人员签章;相互引用时没有注明索引号,审计工作底稿印证关系不明,存在重复取证的现象。有的审计工作底稿只对发现的问题列明定性依据,却没有列出正确处理问题所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个别引用的法规在“法规名称、文号和具体条款”三要素上不齐全,有的定性依据与处理处罚的口径在同一份报告、同一类问题中都不尽可能相同。这样做往往会造成很大的审计风险。事实上,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过程,也是重新核实、查证的过程。完整的实施好这一过程,就能弥补前阶段审计取证的不足,从而比较彻底地了解被审计事项的基本情况。坚持这一点,审计工作质量就能有较好的保证。
二、合理、规范的取证格式是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重要条件。由于受多年习惯做法的影响,加上对审计规范的理解不够到位,当前不重视收集原始审计证据的现象比较普遍。审计人员习惯于采用编制审计证明材料(取证类底稿,下同)替代原始审计证据取证的做法。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不能正确处理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关系的情况:一种是将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混为一体。如有的审计工作底稿重复审计证明材料的内容,有的仍沿用过去的审计工作记录,既作审计工作底稿,又是审计证据,还有的在审计证明材料中对审计发现的违规问题提出处理处罚意见,要求被审计单位在审计工作底稿上签字盖章等。另一种是将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完全割裂开来,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与取得的审计证据没有依存关系。只有规范的取证格式,才能更好的汇集资料、揭示问题。
三、审计工作底稿编写要一事一稿、情节表述简明清晰、定性准确、编写合理有序。由于审计涉及面广,取证材料比较多,这就要求每一个审计事项编写工作底稿。编写审计工作底稿,语言要简炼,用语准确,对每个问题经过的时间、地点、责任人和有关金额等必要情节、内容都必须表述清楚,用以证实每项经济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从而客观、公正地反映事实真相,使人一目了然。编排要合理有序,要合理分类,一般按问题的轻重决定秩序,把问题较为严重的工作底稿排在前,以便突出重点。审计问题定性要准确,这关系到审计报告的质量和审计决定书、审计意见书是否客观公正、合理有据、经得起考验。全部审计工作底稿编完以后,在编写审计报告前,应反复检查、修改,避免错漏,影响审计质量。而且在每一张审计工作底稿中,必须有审计说明和审计结论,以此判断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四、审计工作底稿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控制的勾稽关系。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审计工作底稿之间的勾稽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同一会计科目的不同层次审计工作底稿的勾稽关系。同一会计科目可能形成以下三个层次的审计工作底稿。①对报表余额或发生总额确认的底稿,如审定表等;②余额或发生额的明细化底稿,如明细表、计算表等;③查证核实的底稿,如抽查表、盘点表、检查表等。二是相关会计报表项目审计工作底稿之间的勾稽关系。由于被审计单位同一经济业务的发生,往往需要通过不同的会计科目予以核算与反映,因此,审计人员必须通过交叉索引及备注说明等形式反映相关审计工作底稿之间的勾稽关系。交叉索引可以更清晰地反映某些审计数据或资料的来源和去向,方便审计工作底稿的查询和复核。三是各会计报表项目的审计工作底稿与试算平衡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当审计人员按照审计计划完成全部审计事项后,应将具体审计项目审计工作底稿中的相关数据和内容归类汇总,编制审计差异汇总表和试算平衡表。只有将各个会计报表项目审计工作底稿勾稽相符后,才能编制审计报告。
五、明确责任,加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工作。在形成审计报告之前,必须对审计工作底稿经过层层复核,每一层次复核的内容和责任都应该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是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取证、事实陈述、制度法规应用,主要数据和主要问题的相关性、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应该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底稿进行复核检查,是否按规定的要求记录,必须做到所出手的工作底稿内容完整、格式规范、标识一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附件齐全。主审人员的责任是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完整性、正确性、可靠性,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进行全面复核确认;了解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编写的内容是否完整,编写的格式是否规范,做出的判断是否准确,结论表述是否清楚,措词是否得体,审计法规应用是否恰当,能否为审计意见提供足够的支持,即审计工作底稿是否能充分支持所签发的审计报告。审计组长的责任主要是要解决审计人员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分歧,及时复核审计工作底稿,澄清审计事实,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和适当。
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是当前审计机关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认识,正确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概念和作用,同时强制要求审计人员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审计准则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水平,更好地防范审计风险。
审计工作底稿作用 篇4
通常,根据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规模和业务范围,可以实行对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
审计工作底稿三级复核制度是指以主任会计师、部门经理(或签字注册会计师)和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经理)为复核人,依照规定的程序和要点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逐级复核的制度。
三级复核制度目前已成为较为普遍采用的形式,对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加强质量控制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级复核制度的第一级复核称为详细复核,指由项目经理(或项目负责人)负责的,对下属各类注册会计师编制或取得的审计工作底稿逐张进行复核。
其目的在于按照准则的规范要求,发现并指出问题,及时加以修正完善。
三级复核制度的第二级复核称为一般复核,指由部门经理(或签字注册会计师)负责的,在详细复核的基础上,对审计工作底稿中重要会计账项的审计程序实施情况、审计调整事项和审计结论进行复核。
一般复核实质上是对项目经理负责的详细复核的再监督。
其目的在于按照有关准则的要求对重要审计事项进行把关、监督。
三级复核制度的第三级复核也称重点复核,是由主任会计师或指定代理人负责的,在一般复核的基础上对审计过程中的重大会计问题、重大审计调整事项和重要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
重点复核是对详细复核结果的二次监督,同时也是对一般复核的再监督。
重点复核的目的在于使整个审计工作的计划、进度、实施、结论和质量全面达到审计准则的要求。
通过重点复核后的审计工作底稿方可作为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然后归类管理。
★ 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
★ 审计工作安排
★ 审计工作年终情况总结
★ 审计工作感悟诗歌
★ 审计综合审计工作自查报告
★ 审计工作个人心得体会700字
★ 策划书意义
★ 总结的意义
★ 党课教育意义
审计工作底稿的意义 篇5
从承接审计业务开始,历经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完成阶段,到完成全部约定事项签发审计报告为止,任何一个过程中都会形成一系列的审计工作底稿。
具体地讲包括:在审计计划阶段获得有关被审计单位基本状况的资料、营业执照、政府批文、合同章程和协议、董事会会议纪要等,由注册会计师自行获得编制的调查表、审计风险与重要性评价初步评估资料、审计计划、审计程序表、分析性测试表以及由双方共同签订的审计业务约定书等等;
在审计实施阶段针对内控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的程序和结果资料,针对交易和金额进行实质性测试的询证函、项目明细表、实物资产盘点表或调节表、分析性测试表、项目差异调整表、调整分录汇总表、试算平衡表、
重分类分录汇总表、项目审定表等等,在完成审计工作阶段形成或获取的期后事项审核表、管理当局声明书、律师声明书、审计报告、已审会计报表等等。
⒉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渠道有两种
审计工作底稿可以由注册会计师根据有关资料进行计算、判断以后编制,也可以由被审计单位或其他第三者提供并经过注册会计师亲自审核后直接形成。
⒊审计工作底稿的记录内容应全面反映审计工作过程
这与上述第一个问题是相互映衬的。
工会审计工作底稿的规定 篇6
第一条 为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复核、管理和使用,依据《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底稿准则》,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形成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工作记录。审计工作底稿是出具审计报告、明确审计责任、评价审计工作业绩的依据。
第三条 审计工作底稿的主要内容:
(一)被审计单位名称;
(二)审计项目的名称以及实施审计的时间;
(三)审计过程记录;
(四)审计查出问题及其依据;
(五)被审计单位提供审计资料的部门,对审计工作底稿中所记录的事实的认证及部门主管人员签字;
(六)审计单位意见;
(七)索引号及页次;
(八)编制人员的姓名及编制日期;
(九)复核人姓名及复核日期;
(十)其他应当说明的事项。
第四条 审计工作底稿附有的审计过程记录主要包括:
(一)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调查记录:主要记录被审计单位的性质、隶属关系、主要负责人、内部机构设置、管辖范围,财务数据等,企业单位经营目标、经营成果、所在行业执行的政府法规、产业政策等(具体内容根据审计对象、审计项目确定);
(二)查账记录:审计人员审查会计报表、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等会计资料的记录;
(三)审计计算表:审计人员计算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复核费用、税金、专项基金的提取及有关数据的记录等;
(四)内部控制制度测试记录: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存在问题及审计意见、建议;
(五)调查记录:审计人员要求被审计单位对某一事项进行的说明;
(六)盘点记录: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清查盘点或抽查盘点结果的工作记录;
(七)其他有关记录。
第五条 审计工作底稿附有的审计证据主要有:
(一)被审计单位承诺书;
(二)与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有关的会计资料;
(三)与被审计单位审计事项有关的法律文件、合同、协议、会议记录、往来函件、公证、鉴定资料等的原件或复印件等;
(四)其他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审计证据。
第六条 审计工作底稿应当逐事逐项编写,一事一稿。
第七条 审计工作底稿应当做到内容完整、数据无误、观点明确、条理清楚、用词恰当、格式规范、勾稽关系清晰。审计工作底稿相互引用时,应当注明索引号。
第八条 审计人员应当详细阅读审计工作底稿,在确定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完备之后,按照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内容进行分类、归集、排序和分析整理。
第九条 审计工作底稿应当由审计组组长在编制审计报告前进行复核,并签署复核意见。
第十条 经复核审定的审计工作底稿,不得增删或者修改,确需改动的,应当另行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并作出书面说明。
第十一条 审计工作底稿未经经费审查委员会或经费审查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批准,不得对外提供或借阅。
第十二条 审计组在审计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将审计工作底稿归入审计档案。
第十三条 本规定由全国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税务所审计工作底稿 篇7
一、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审计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执行过程中,按照一定的作业规范,收集和整理资料,用以记载被审事项的主要情况,为编写审计报告提供依据的一种专业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既包括审计工作中所收集的全部审计证据,也包括审计过程中所采用的程序、方法和所作的初步结论。因此审计工作底稿既能为审计报告提供依据又能反映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一个重点。
1. 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是内部审计制度化管理的重要举措。《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是判断内部审计质量优劣的标准,但不同的人因对准则的理解不同、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不同或审计经验的不同,对某一具体审计工作可能会产生大相径庭的结论。而且有时因公司对内部审计的特殊需要,即使内部审计工作符合《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的要求,也不一定能完全地满足公司的需要。正是因为这种主观因素的存在,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难度大大提高了。
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是指在总结相关审计制度和审计人员审计经验的前提下,对每一类审计项目设计规范的、标准格式的工作底稿,作为指导审计人员的工作指引。通过标准审计工作底稿的实施,确保同一类审计项目有明确的必须执行的工作程序和工作重点,确保针对同一审计事项,每一位审计人员均有同样的审计认知和审计结论。这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对内部审计的任何一类项目都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计工作,不能因时间紧张或其他原因而不执行必要程序进而影响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即以制度化的内部审计工作底稿促进审计人员独立、客观地进行分析,做出判断,有效保证审计质量,使审计成效得到公司管理层、监管当局及外部审计的认可。
2. 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提供了可能。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积极寻找投资项目以增加盈利点已成为常态,如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更新、基建、配网、技改等项目不断上马,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招投标项目、营销管理都要有内部审计人员的参与,以便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活动是否严格按规定执行进行监督、评价。由此可见,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不断拓展、审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但同时审计人员并未相应增加,而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的标准化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这个矛盾。
内部审计由于审计项目多且性质不同,所以审计工作底稿一般都不统一,而是由审计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编制,有一定的随意性,这不仅使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类汇总增加了难度,也为审计质量控制带来了困难。审计工作底稿的标准化建设,首先就是使审计工作底稿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统一,以便大大缩短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时间,提高审计效率。
3. 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为内部审计工作的评价提供了依据。内部审计工作要极大地依赖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但不同审计人员由于所受的专业教育的不同、看待问题的观点不同及审计经验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的判断可能各不相同,作出的审计结论当然也不同。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的标准化建设是在听取各类审计项目专业人士建议的基础上,结合原先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对每一张工作底稿都形成标准化审计指导文件,使审计人员在审计之前就对该审计项目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引导和规范审计人员的判断行为、判断程序,这等同于给予审计人员进行了“现场的专业培训”,依此可以减少审计结论的不确定性。
正如作为外部审计主要力量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以一整套的审计工作底稿作为载体设计了标准的审计工作程序作为质量控制的依据,如被审计单位出现问题,在界定会计师事务所是否承担责任时,审查的依据就是审计工作底稿,如所有的程序都严格按规范执行但出具了错误的审计意见,那就是审计风险而不承担审计责任。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后,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评价依据完全就是以审计人员所做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评价,因为审计人员将审计程序、审计判断的依据及过程都反映在工作底稿上了。
二、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的设想
审计工作底稿既是审计作业标准的组成部分,又是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工具,是审计程序规范化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实际执行过程中,审计工作底稿关键在于详简得当,即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尝试对工作记录进行适当简化与合并,使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在形式上做到要素齐全、格式规范、标识一致、记录清晰;在内容上做到资料详实、重点突出、繁简得当、结论明确。因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审计目的、范围、实施过程、工作重点等方面的不同,因此标准化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的设计虽可以借鉴CPA审计工作底稿,但设计时应有不同考虑。
(一)内部审计标准化工作底稿应根据审计项目种类不同分别设计。
内部审计可以借鉴注册会计师审计设计相应的内部审计标准化工作底稿系统,但因注册会计师审计主要业务是对年报的审计,故其偏重的是财务审计,因此一套标准化流程和工作底稿即可满足所有需要。内部审计则不然,财务审计只是内部审计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包含大量的工程审计、专项审计等,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更高,当然对审计工作底稿的要求也就更高,绝不是一套底稿就能满足全部需要的。但不论审计重点是否相同,工作程序应是无差别的,都是收集审计证据,出具审计结论。因此,内部审计在审计工作实施时对不同的项目可以采用相同的工作流程,但必须针对不同的项目类别设计不同的标准化审计工作底稿以满足需要。
1.审计准备阶段只需“审计计划与项目风险评估底稿”即可。不同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在业务准备阶段的大量工作,对内部审计而言,审计项目一般都是指定审计,不管审计项目的风险有多大,这些审计项目都是工作职责,故审计项目承接时的相关审计工作底稿都是不需要的。
但是作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一个方面,根据具体的审计项目和审计目标,依据内部审计工作准则的规范要求,依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并结合所搜集的被审计单位的信息、资料,研究制定出相应的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并成立高效、精干、分工合理、严谨负责的审计组,是整个审计事前质量控制的关键。因此不论是哪一类的审计项目,事先控制的工作具有同质性,故可以设计统一的工作底稿来规范,如设计“审计计划和风险评估底稿”,在此底稿上将审计项目的名称,审计小组成员的组成、安排,要执行的审计项目中的关键风险点均反映出来,并将在具体执行审计业务时要完成的审计工作底稿也做好选择,并且指定这张工作底稿由审计项目的负责人完成。
2. 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底稿应按不同类别的审计项目分别设计。实施阶段是对具体审计过程的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部分,在具体进行工作时要求:第一,建立自行其职,各负其责的分层次的审计质量责任制,把审计工作质量落实到每个人、每一环节,形成一个比较严密的质量责任网络;第二,深入细致、一丝不苟地全面完成具体的现场作业;第三,把审计实施过程中查出来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整理,形成初步审计意见。
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比较广,不同审计项目的审计过程可能有较大的不同,如工程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目的和审计范围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实施阶段的审计工作底稿应按审计项目的类别分别设计。每一类审计项目都应分别设置测试底稿、取证底稿和分析汇总底稿,这三类底稿应反映整个审计过程,根据这些底稿得出的初步设计意见是分析汇总底稿的组成部分。此初步审计意见应与准备阶段提出的关键风险点进行相互印证,以鉴别、提高审计人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因此,内部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底稿数量庞大,因而在标准化工作底稿设计初期,可以先以一个项目作试点进行设计,在一个项目较成熟的情况下再开始第二个项目底稿的设计,久而久之形成较完善的审计工作底稿体系。
3. 审计报告阶段的审计报告或管理建议书应按不同类别的审计项目分别设计。在出具审计报告之前,可以将初步审计意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一方面使被审计单位能认识到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给被审计单位有自我申述的机会,为最终形成客观、公正、恰当的审计意见提供保证。这个阶段的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的底稿应根据不同的审计项目,设计不同的格式和措辞,因不同审计项目的审计重点和审计结果的关注点是各不相同的。
(二)每一类项目的内部审计工作底稿应全面设计,选择使用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审计工作底稿是严格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来设计的,因为其主要侧重点是审查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合规性,也就是对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作出评价,服务对象是与企业利益相关的社会各界,包括股东、银行、债权人、政府和潜在的投资者等,因而CPA在审计时除了要考虑审计质量外,还要时刻考虑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因为审计工作底稿是行业协会质量检查的主要依据,故只要是准则规定的程序都必须一一执行,否则一旦出具错误审计结论那就是审计失败了。
而内部审计工作是从风险管理、控制、公司治理入手,通过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中的效果,以确保揭露组织潜在的风险,有效地、经济地达到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改进经营的目的。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可以根据公司每年下达的工作重点有选择地执行审计程序,加上审计机构对本部门、本单位的情况比较熟悉,所以在具体实施审计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工作都可以大为简化。当然从设计完善性的角度而言,在具体设计审计工作底稿时可以按照法规制度的要求尽量设计得全面、详细,但在真正使用时,可以由审计项目负责人根据具体情况在这类项目的审计工作底稿中选择本次审计适用的底稿,这不仅指对审计工作底稿数量可以选择,而且对每一份底稿上的工作程序表也可以选择,只要达到预计的审计目标即可。如技改、大修审计项目,可以根据公司及国家相关的法规并结合公司每年的指导性意见及审计经验设计不同的审计工作底稿,但对于具体某一个审计项目而言,由审计项目负责人在评估风险后确定选取其中的部分审计工作底稿作为此项目审计应完成的工作。
(三)内部审计标准化工作底稿中审计规范应以经验审计为主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依据是“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且因财务审计的特殊性,完全据此确定审计程序是可行的,故CPA审计可以说是严格的实施法定审计程序。而内部审计的规范依据大大超过了注册会计师审计,除要严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外,同时还要执行本公司内部制定的有关规定。此外公司总部每年还要发布审计工作重点指导,故相比较于CPA审计,内部审计依据的法规、制度更多。正是由于二者审计依据上的区别,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执行难度以及审计质量控制的难度更大。
内部审计资源匮乏与审计范围广的矛盾决定了内部审计无法像CPA审计那样严格执行法定审计程序,因为这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人力配置上而言均是不可行的,故在设计工作底稿时对审计工作将要执行的审计程序要有所考虑,即如何既达到审计目标,又能减少审计工作量。在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设计时,可以借鉴CPA审计工作底稿的模式,在每一项目的审计工作底稿的首页将项目要实施的审计程序首先确定下来,即告诉审计人员应怎样实施审计工作,作为审计工作的指南。由于内部审计实施过程的针对性比较强,许多资料和调查都依赖内部审计人员的平时积累,故应充分运用重要性原则,结合公司每年发布的审计要求,以审计项目风险点为主要审计内容,发现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力求找出全部问题。因此内部审计工作底稿上规定执行的审计程序可以总结内部审计人员以往的审计经验而定,即以经验审计为主。如内部审计部门每年都要承担大量的技改、大修项目审计,审计人员在这些项目的审计中会积累丰富的审计经验,对此项目中可能存在问题的方面非常清楚,只要将这些经验梳理、总结成文作为项目的审计指导,即可达到审计目标。这些经验是从法规制度中提炼出的精华,是审计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比相关法规更清晰、更行之有效的审计指导,有了这些审计指导,即使是一个从未承担过技改、大修项目的审计人员承接了此项审计任务也能较圆满、高效的完成审计任务。
正像注册会计师标准化审计工作底稿的实施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一样,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的过程将更长,撇开内部审计项目种类众多不说,由于公司业务在不断发展,每年都有新的审计项目出现,即使在一些历年都有的审计项目中,新情况、新问题也是在不断出现,因此,标准化审计工作底稿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从简单到完善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需要审计人员对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分析、总结,以完善审计程序,这个完善过程将贯穿内部审计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马文青.规范编制内部审计工作底稿[J].审计月刊,2006
[2]王红敏.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管理提高内部审计质量[J].经济师,2008(11)
[3]刘爱东,张欠欠.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中的问题及建议分析.时代金融[J],2013(23)
[4]李红梅.如何规范编制审计工作底稿[J].审计与理财,2014
【税务所审计工作底稿】推荐阅读:
金厂税务所工作总结06-19
个人工作总结(税务所)10-29
税务所2009年工作总结09-08
最新原创创建文明税务所工作总结08-27
税务稽查工作07-07
税务审计11-23
税务工作方案08-17
税务工作建议09-22
税务工作通知11-28
税务审计工作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