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要求

2024-09-12

新要求(精选10篇)

新要求 篇1

新教材新方向新要求,重阅读重生活重实用

——2017年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沁源县冯村博爱学校:罗小敏

2017年8月17日晚7:30,“长治市2017年部编教材初中语文培训班”沁源站正式开课。参会教师共计380余人,分设三个分会场同时视频学习。教育部党组成员朱之文副部长开篇讲了《统一思想,抓细抓实——确保义务教育部编三科教材顺利使用》,之后重庆市教育科学研院的陈家尧教授就开始了第一讲——《新教材新在哪里——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介绍》,一口气讲到了晚上十点钟„„

2017年8月18日上午8:30,举行开班仪式,然后是第二讲;下午接着第三讲„„

朱之文副部长,程卫明局长,张峰副局长;陈家尧教授,赵艳萍老师,张金红老师;屯留老师,沁县老师,武乡老师„„

政策解读、编写意图、编写体系;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阅读教学建议及语文综合性学习建议;写作教学建议„„

闷热的天气是今年暴雨频繁的特点,我们沁源教师所属的第三分会场,因为既没有空调,视频声音又听不清,老师们便搬着椅子挤在了主会场的过道里„„

这便是我们两天一夜所经历的人、事。

在这次培训中,我意识到“部编本”语文教材所体现的某些教学理念,以及改革语文教学现状的某些动向。突出了“立德树人”“语文素养”“阅读体系”“多方共建”四个关键词,这些新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多年来语文教育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强调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更注重语文课的人文性,注重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这套新教材推动了语文教学改革,帮助一线老师提升教学质量,我们要尊重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新版教材给我们的一线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来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我们必须得思想上跟上社会发展,脚步上跟上改革步伐:

一、多读书,作一名热爱阅读的老师。然后引领学生通过“教读课”授于学生方法,通过“自读课”训练学生能力,结合“课外阅读”让学生“连滚带爬”地大量阅读“海量”阅读,同时举行各种“师生共读”“读书交流”“读书会”等活动给学生提供阅读空间、展示舞台、分享渠道。很幸运,博爱学校从一建校就有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每天都会有一节课时间用于全校师生一起共读课外书籍。我想,结合部编版新教材的指导,我们的校内共读与读书活动还可以再改进与完善,使内容更丰富,方法更灵活,效果更明显。

二、把生活引进课本,把课本带进生活。作为一门国语课,语文不仅承担着它实用性的一面,同时也具有着重要的人文熏陶作用。“育人”功能是其不可逃避的责任。当然这种育人是文学性的,是潜移默化的,是生活性的。读文就是在读生活,读社会,读人生,读着别人的故事,做着自己的判断,引领着自己的成长。

三、要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它有自己独有的“干货”。想做一名语文教师,好像挺简单的,仿佛谁都可以;想做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语文教师,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语文要教什么?似乎无所不包,所以语文课经常被上成政治课,上成历史课,上成美术课„„慢慢语文变了味,仿佛它无所不能,又似乎可有可无。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更是语文老师的悲哀。语文是有它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魅力的,它有自己的“干货”,它需要种自己的田。部编版语文教材给我们语文老师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方式,相信大家会手握利器,找到语文的灵魂,让语文课散发出自己的独特馨香。

培训有时学习无限,面对新教材提出的新方向新要求,我知道自己要学习要研究的还有很多很多,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潜心阅读,不断实践,我将一直走在学习的路上„„

最后,真诚地感谢市教育局对本次培训的全面统筹,感谢沁源县教科局各位领导老师的周密安排,感谢各位专家悉心地给我们传经解惑与指导,我们将眼望星空,心存感恩,脚踏实地。

2017.8

新要求 篇2

时代在变化, 人类也在变化, 学校的教育对象———学生也在变化, 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独生子女增多, 家庭的娇惯、社会的影响, 造成许多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具体表现在:为我考虑多, 为他人考虑少;追求所谓个人自由, 不愿受约束;虚荣心强, 性格脆弱, 承受挫折的能力差等等。要矫正这些不健康心理, 不是一朝一夕, 靠谈一次心, 开一个班会就能解决的, 必须要有相应措施, 予以纠正。

一、新特点下的新环境

班级, 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 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更应发挥德育的基础作用, 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使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加强班集体思想建设, 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 只有这样, 才能创造出一个个优良的小环境, 从而形成大环境, 打开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建立新环境下的制度

要创造良好的小环境, 首先要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 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一个班集体, 往往是由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劳动观点、身体素质等各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的几十名个体组成。要想建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达到整个优化的目的, 必须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用规章制度来约束言行、指导行动;用正确的思想理论, 来教育其思想, 用健康的活动来陶冶其情操。学生在校, 其一言一行有准绳, 一举一动规范化, 接受的是正确引导的教育, 看到的是激人奋进的校园文化。如熟记《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 再配以适合本班特点的班规班纪。让各项制度上墙, 加以严格的检查, 召开以“尊师、爱班、修身、自律”为主题的班会, 从而达到行为习惯的逐步养成, 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 促使良好班风的逐渐形成。

三、新环境的组织者

班主任是班集体直接而具体的管理者、领导者, 因此要创建良好的小环境, 应特别重视班主任的师表作用。小学生有很强的仿效心理, 运用直观教育与形象教育, 学生是最容易接受的。班主任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知识、民主意识、接人待物、气质风度、仪表语言, 工作作风等许多方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和学习的对象。因此, 班主任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应扮演好几种角色。

1. 要投入真挚的感情, 爱如慈母。

作为班主任, 在新生入学之后, 要尽快熟悉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 尽快叫出新生的名字, 这样学生对班主任自然就有亲近感, 少了陌生感。有时可以在英语课把每个学生的名字和英文全部叙述一遍, 使学生们觉得他们已在老师的关切中了, 也让他们在心理上对班主任产生尊敬和信赖, 这样就可在短时间内建立一种互相平等、信任, 相互关注的师生关系。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 更应该关心他们的生活, 对他们多一份爱心, 多谈心接触, 从感情上贴近他们, 精神上支持他们, 学习上帮助他们, 尽可能地传递给他们来自班主任的温暖, 使他们感到并不孤单, 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性格。

2. 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 管如严父。

现在的学生, 独生子女多, 大多以自我为中心, 周围的人往往是溺爱多于管教, 对这样的学生如果运用强硬的手段去教育, 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受不了, 甚至出现问题。如果对他们的缺点、错误, 先让他们自己写出说明书, 说出自己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 再由此而引导他们认识到其错误所在, 让其自我反省, 自我战胜, 增强自律意识和是非观念,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生活和学习中, 抓住小错不松手, 大错自然就不敢抬头, 要经常进行公德教育, 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与别人和集体的关系, 找准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 培养他们对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 树立集体主义意识, 严格自律, 塑造自我形象。

3. 要建立朋友的师生关系。

作为班主任要经常口头询问, 使师生之间亲如朋友。班主任一声和蔼可亲的问候, 作业本上一两句激励的批语, 胜过许多严厉的说教, 这样学生就愿意与老师说实话、表达思想。只要投入真情就能换回真情, 以理解换回信任, 班主任如果赢得了学生, 也就等于赢得了教育的成功。

要创造良好的小环境, 还必须重视班干部的带头作用, 班干部是一个班集体的骨干与核心。培养一名出色的班干部能带动全班同学各方面的成长, 由他们去管理班级、组织活动, 充分发挥班主任助手的作用。那些思想品德好、学习努力、能广泛团结同学、有责任感、有一定工作能力、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的学生干部, 必然会带出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集体。要创造良好的小环境, 还要重视班级个体成员的作用。在一个班集体中, 学生个体素质的好坏, 会影响到整个班级体的健康状况。所以, 抓好全体学生的思想教育, 引导他们,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就决定了班级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另外, 任课老师的形象也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如果师生间能互相沟通, 这种良好的气氛胜过任何教育技能。因此, 班主任应协调好与任课老师的关系, 让他们在这个集体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达到师生的共鸣, 从而提高教育效率, 这也是一种艺术。

新时期新要求 篇3

新课标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应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这其实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怎样才能驾驭课堂、吸引学生,这是新时期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教师应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巩固以前对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学习思考,同时还应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以适应新课标学科渗透的特点,以便自己有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是要有一池水,因为你一旦激活了学生,他们就有可能提出你意想不到的问题出来,所以作为老师就要不断地充实知识,更新知识,才能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更应宏观熟练地把握教材,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认真学习历史课程标准,然后再熟悉教材,分轻重地与学生交流,共同学习知识。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商鞅变法时,教师首先弄清楚本堂课的目标: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然后再与学生一起分析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让学生掌握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最后共同探讨变法所起的作用。新课改中老师更应注意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督促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教师在搞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应注意加强教学研究,特别是在新课改下,更应注意这一点,新课改打乱了原有的教材体系,对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加强了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注重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认识,因此老师要多加强教学研究,深钻教材,总结教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能上一个新台阶。

其次,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关心学生的成长,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除了利用课堂外,还应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课外活动时间深入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情況,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使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努力改变以往的观念,与学生平等,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的同时,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者,做到了这一点,也有助于老师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更加努力地学习知识。

再就是老师也适应新时期学生的要求,新时期的学生,尤其是80后、90后的学生,对老师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等外表形象的要求都比较高,老师喜欢说什么话,穿什么样的衣服,留什么样的发型,甚至连走路是什么样的姿势,都是他们谈论的话题。如果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很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就能引起学生的好感,那么他也就容易接受你这位老师,自然而然地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记得我曾经教过的一个班的学生,到教师节了,想给每一位任课教师送一件礼物,轮到我的时候,都认为我什么好看的衣服都有,没什么可送的,想了许久,给我送了一根领带。其实我的衣服并不多,只是平时比较注意衣着整洁,不知不觉在学生中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从那以后,我就比较注意作为一名新时期的老师,也应该注意加强自己在这方面的修养。

学习新精神 把握新要求 篇4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鲜明提出,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全会就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作出全面部署。全省上下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开拓进取的良好的作风,积极行动起来,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热潮。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首先要认真研读党的十八大文件,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准确把握丰富内涵。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的鲜明主题,深刻领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深刻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深刻领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艰巨任务,深刻领会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和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到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江苏不折不扣得到贯彻落实。

学深吃透党的十八大精神,就要原原本本地细读十八大报告,一字一句地理解领会,精心研读,掌握重点,把握报告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新部署和新要求。要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与学习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力求学得更加深入、领会得更加透彻、贯彻得更加自觉。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于动员全省上下开创“两个率先”新局面,下转A7版上接A1版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们要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最新要求,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战略部署,与时俱进丰富“两个率先”目标内涵,开拓进取创新科学发展思路举措,凝心聚力引领全省人民继续奋斗,以务实的举措和过硬的成果,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确保2015年全省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的基础上,着力在五个方面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经济发展增强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新动力,城乡区域构建统筹协调、融合发展新格局,改革开放增创更具活力、更有效率新优势,社会建设形成公平正义、安定和谐新局面,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新体系。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新课堂”对教师有新要求 篇5

“高效课堂”的提法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趋势,但我认为,高效课堂过于强调课堂的效果,注重了课堂的最终实效,属于评价性体系,而多年以来,我们重视的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了的理论,却是强调课堂的过程,要注重课堂的可操作性,属于生成性体系。所以,我建议不妨用一个比较笼统也易于理解的词语来代替它,那就是“新课堂”。既然可以有“新理念”“新模式”“新型师生关系”等说法,“新课堂”也能顺理成章地得到认可。

各种新理念的确立,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与挑战,它们的最终指向都是也只能是教师。因为只有教师,才是各种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者。所以我们说,只有教师才是“新课堂”舞台的导演,甚至是演员。

笔者以为,“新课堂”概念应该重视这样的几项内容:和谐、互动、高效(“高效”只是其中之一)、创新、有时代感。

和谐:和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这里的和谐突出地表现在师生关系和谐上。

和谐:不仅仅是师生关系的融洽,而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时,应与学生达到一种默契,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须言语便能心神专一的境界。这是一个很难达到或许说根本达不到的境界,但这是必须要追求的。我们必须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举个例子来说,过去有唱大鼓的,鼓槌一落,或说或唱,听的人鸦雀无声,都进入了故事中的那个情节之中了,这就是和谐。

互动: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途径。这里包括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我们常常有一个误解:互动就是要学生之间互相探讨,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小组讨论”。殊不知,“自主、合作、探究”是三个方面。如果一个问题学生通过文本或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能够解决的话,又何必多此一举去和别人讨论呢?

高效:高效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如今,“高效”课堂的提法被广泛认可,但究竟怎样才能算是高效,怎样进行才能高效,对于高效评价的标准,都还在争议或者说探索之中。有一点是无疑的,让学生学会并不是高效课堂的全部。老师强制学生死记硬背,也能学会,而且也可能人人都能学会,但这不叫高效课堂。我认为至少还应有:老师方面,说得少,导得好,讲得精,能驾驭全局,朝既定目标前进并达到既定目标;学生方面,乐学即学习是本意,会学即专注又有一定的诀窍,参与学习过程时,有主人翁感,课堂结束有成就感;等等。

创新: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手段,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能否高效,关键在于有无“创新”。对于示范课、观摩课来说,做到创新并不太难,因为事前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可对于每周十来节甚至二十来节课的教师来说,创新就显得十分艰难。时间容不得他从容地对每一节课进行创新,否则即使不改作业不备课,不吃不喝不睡觉,也完成不了。但这不等于找借口说不能创新。我们认为,“一招鲜,吃遍天”,也许是蓄意为之,也许是灵感突至,只要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那么,这个课堂就应该称做有创新的课堂。事实上,即使有充足时间准备,又已示范过多次的课堂,又有多少是使用了与别人迥异的全新方法呢?只不过,这些课继承了过去的,继承上有所突破。

新农村规划要求 篇6

(2006年11月)第一章 目的和指导思想

1.1目的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本着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的原则,为有效指导试点村规划编制和规范规划成果,特制定《2006—2007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方法和成果要求》。(以下简称《要求》)1.2指导思想

1.2.1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批复精神。

1.2.2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保障构建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1.2.3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之间的关系,合理把握新农村建设时代发展的特征和规律。

1.2.4坚持与北京发展实际相结合,注重实效,量力而行,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1.2.5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与政府服务引导作用的关系。

1.2.6结合各区县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进行。

1.2.7主要指导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建设部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1.3适用范围及编制单位

1.3.1对纳入2006-2007市财政支持的350个村庄规划,须依照《要求》进行规划编制工作,并完成相应的规划成果。

1.3.2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的设计单位须具有相应的规划编制资质。

1.4分类指导

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不同类型的村庄在规划期内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侧重保障和满足村庄基本公共设施,进行村庄整治;二是侧重改善和提高村庄生活和生产条件,进行适度建设和有机更新。

保留发展型的村庄规划编制可侧重适度建设与整治相结合或整治为主,以引导各项规划建设的实施;远期城镇化整理型、逐步迁建型和引导迁建型的村庄规划应侧重整治为主,在村庄城镇化和迁建前保证村庄交通、市政、公共服务设施等基本的生活条件和服务水平;近期城镇化整理型、近期迁建型的村庄不宜再编制村庄规划,其村庄迁建计划应纳入地方政府险村搬迁计划和城镇近期建设计划。

第二章 规划依据和原则

2.1规划依据

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充分研究上位规划的要求,结合村庄现实情况,对村庄的近期发展提出原址保留、适度发展以及引导迁建等整体规划策略,以决定村庄近期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和投入方式,避免不必要的建设浪费。应以下列有关规划法律、法规和正式规划文件作为规划编制的依据:

2.1.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2.1.2《东西部发展带协调规划》

2.1.3《北京市限制建设区规划》(阶段性成果)2.1.4《北京市村庄体系规划》(阶段性成果)2.1.5《新城规划》 2.1.6《乡镇域总体规划》 2.1.7《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2.1.8《村镇规划标准》

2.1.9《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2.2规划原则

村庄规划编制应在充分调研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新城)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分析村庄发展有利因素和限制条件,因地制宜提出村庄社会经济发展、村庄用地布局、近期建设项目规划和住宅单体设计等方面的规划内容。主要规划原则:

2.2.1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大力发展宜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2.2.2统筹城乡发展,与城市规划近远期发展相协调,避免投资浪费。

2.2.3严格保护耕地,保护好生态环境,合理布局,集

约发展。充分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规划建设充分体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原则。

2.2.4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防止大拆大建,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稳步推进村庄各项建设。

第三章 规划主要内容和编制要求

3.1村庄规划应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3.1.1村庄现状调研

对村庄人口、耕地、建设用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住房等方面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发现村庄发展建设中的问题,为村庄规划提供基础资料。

3.1.2村域和村庄规划

村域规划主要解决村域范围的土地使用、对外交通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问题,村庄用地规划应本着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在村庄范围内对建设用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重点做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

3.1.3村庄产业规划

对村庄的产业发展方向、目标提出近远期的发展策略以及具体落实措施,并与空间布局进行有效的衔接。应在规划成果中单独成章。

3.1.4近期建设项目规划

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本着农民自愿,以满足多数农民合理的实际需求为目的,对涉及村庄近期建设的道路、市政、环境绿化等项目进行总体合理选址布局,协调相关专项规划设计。

3.1.5农村住宅设计

根据各村情况和发展需要,设计符合农民需求、有地方特色的多样化农村住宅。

3.2村庄规划的工作底图要求

村域范围的用地规划图纸比例应为1:10000,村庄范围的用地规划和近期建设项目规划的图纸比例应为1:2000或1:1000。根据实际情况,除地形图外也可使用较新的航空影像图作为辅助工作底图。

3.3现状调查与分析的要点

现状调查与分析是村庄规划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环节,该阶段的工作将直接影响到最后的规划成果质量,应深入基层,与当地村民充分交流,切实掌握一手资料,科学做好调查、分析和统计工作。

3.3.1现状调查

充分调查了解村庄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人口、经济、产业、用地布局、配套设施、历史文化等内容。必须进行现场踏勘,同时可采取专题座谈、入户访谈、发放问卷等具体调查方式,应充分与村庄规划的内容相结合。

3.3.2问题分析

以问题为导向,分析农村最急迫解决的发展矛盾,注意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现实情况,重点放在产业发展、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用地布局等方面。

3.3.3规划构想

在现状调查与分析之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粗略想法,与当地干部群众和有关政府部门充分交换意见,听取各方意见修改完善规划构想。

3.4现状调查与分析的具体内容(可根据村庄具体情况参考选用)

3.4.1村庄背景情况:周围关系,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历史沿革等。

3.4.2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人均年收入,收入构成,村集体企业,出租土地厂房,解决本村劳动力情况,村民福利(对儿童、老人、五保户的特殊照顾等措施)。

3.4.3人口劳动力: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劳动力,就业安臵,教育,人口变化情况等。

3.4.4用地及房屋:村域用地现状(包括村庄建设用地和各种农用地),村庄建设用地现状,闲臵地情况,房屋建筑质量(建筑年代)、建筑高度,空臵房屋情况等。

3.4.5道路市政:现状道路情况,机动车、农用车普及情况,停车管理,饮用水达标,黑水(厕所冲水)、灰水(洗漱污水)和雨水的收集处理,供电,电信,网络,有线电视,采暖方式,燃料来源,垃圾收集处理。

3.4.6公共服务配套:商业设施,文化站,阅览室,医疗室,中小学、托幼,敬老院,公共活动场所,公园,健身场地,公共厕所,公共浴室等。

3.4.7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古建筑、近现代建筑等文物古迹、古树、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3.4.8其它:村民住房型式和施工方式、室内装修、家电设备、建设成本,村风民俗,民主管理公共事务,村民合作组织等。

3.4.9现状照片:除拍摄上述场地、建筑、设施的照片外,还应拍摄村民活动、民风民俗、座谈访谈会、入户调查、现场工作场景等。

3.4.10相关规划情况:乡镇域规划,村庄体系规划,村庄发展规划设想,有关的专项规划,历史上进行过的村庄改造项目等。

3.5村庄规划编制的要点

3.5.1 村庄规划应主要以行政村为单位编制,范围包括整个村域,如按照村庄体系规划需要合村并点的多村规划,其规划范围也应包括合并后的全部村域。

3.5.2村庄规划应在新城规划、乡镇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有关规划的指导下,对村庄的产业发展、用地布局、道路市政设施、公共配套服务等进行综合规划,规划编制要因地制宜,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理安排,改善村庄的生产、生活环境,要兼顾长远与近期,考虑当地的经济水平。

3.5.3统筹用地布局,积极推动用地整合。村庄规划人口规模的增加应以自然增长为主,人口机械增长不能作为核定规划建设用地的依据。用地布局应以节约和集约发展为指导思想,村庄建设用地应尽量利用现状建设用地、弃臵地、坑洼地等,远期规划农村人均综合建设用地控制在150平方米以内。

3.5.4村庄规划重点规划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等内容。

3.5.5合理保护和利用当地资源,尊重当地文化和传统,充分体现“四节”原则,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

3.6村庄规划编制的具体内容

3.6.1人口及产业发展:人口规模预测,建设用地规模,宜农产业发展规划,劳动力安臵计划。

3.6.2用地布局规划:村域范围的用地规划,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村庄范围的建设用地规划,居住区、产业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臵。

3.6.3道路交通规划:村庄道路系统和道路宽度,停车设施,公交车站布臵等。

3.6.4市政规划:供电,电信,上水,下水(雨水管沟,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冲水厕所、三格式雾化处理厕所,燃气(煤气、沼气、秸秆气化)解决方案,供暖节能方案等。

3.6.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行政管理,教育设施,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商业服务,集贸市场。

3.6.6绿化景观规划:村庄景观(对景)、景点规划,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历史遗存和古树名木。

3.6.7防灾及安全:针对可能出现的灾害提出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

3.7村庄产业规划编制的要点

3.7.1因地制宜,分析村庄发展的现实条件,预测村庄宜农产业发展前景。

3.7.2确定村庄发展的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推进“一村一品”,做出多种可行性方案比较。

3.7.3对一些村庄不适宜发展的产业,提出限制性布局措施。

3.7.4提出规划实施的多种参考方案,包括明确资金投入的方向、重点、绩效和时序等。

3.8近期建设项目规划的要点

为指导村庄在近期解决当前面临的急迫问题,在充分调研和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编制近期建设项目规划。

3.8.1优先解决农村最急迫要求改善的方面,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

3.8.2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3.8.3在政府投入和村集体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不搞形象工程,防止大拆大建。

3.8.4考虑近远期建设结合,避免与今后城市建设矛盾造成投资浪费。

3.8.5应是近期能够完成的项目。

3.8.6近期建设项目规划应落实建设的场站用地、主干管网大致走向、站点分布,配合必要的图纸表示,以表格汇总量化结果并估算投资,其中重点项目之外的投资(如产业项目、大型交通市政设施等)可以单独列出并分类标识,区分政府主导投入与市场引资投入的项目。

3.9近期建设项目规划的具体内容 3.9.1产业发展 3.9.2道路交通 3.9.3安全饮用水 3.9.4排污和改厕 3.9.5垃圾收集处理 3.9.6公共服务设施 3.9.7绿化美化环境 3.9.8其它项目

3.10农村住宅设计的要点

3.10.1农村住宅设计应在现有宅基地面积标准下,充分考虑农村生活习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设计出功能合理的院落空间和房屋功能布局。

3.10.2农村住宅设计应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建筑形式应与地区环境和现状村庄面貌相互协调。

3.10.3农村住宅设计应考虑当地现有成熟的施工做法,采取科学合理的工程措施以保证房屋安全。

3.10.4在外墙保温、室内供暖、照明通风、水电布线等方面提供科学合理、节能环保的做法。

3.10.5农村住宅设计应考虑现实需要、经济水平和未来发展,预留用地并留有建筑分期实施的条件,避免大拆大建带来的浪费。

3.11农村住宅设计的具体内容 3.11.1住宅设计 3.11.2院落设计

3.11.3建筑构造设计:外墙屋顶保温、吊炕等。3.11.4新能源使用:太阳能、沼气、生物质等。3.12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的沟通和协调

村庄规划应按照《要求》展开编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自始至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学习和吸取当地干部、群众关于发展经济、村庄建设、风俗习惯的有益做法和经验。按照有关工作计划,分阶段向村、镇、区各级政府进行汇报、听取意见,并由区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组织与其它相关专业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综合各方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3.13村庄规划的公示

3.13.1规划方案完成后,规划编制单位应以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将村庄规划向村民进行公示,建议以展板形式,主要内容集中于2-3块展板,内容通俗易懂,听取村民的意见,便于村民理解。

3.13.2村庄规划最终成果应根据大多数村民的合理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并最终取得村民代表大会的同意。最终上报规划成果必须附有加盖村集体公章的书面意见。

3.13.3 为便于今后编制完成村庄规划的村民对规划成果和地形图的使用,须向村委会提供最终规划成果,包括纸制1:2000比例现状图和地形图2套,A3成果装订成册2套和电子文件光盘1套。

3.14图纸要求 3.14.1现状和分析图 3.14.1.1村庄区位图

3.14.1.2相关上位规划图(如乡镇域总体规划)3.14.1.3村域土地使用现状图(1:10000)3.14.1.4村庄土地使用现状图(1:2000)3.14.1.5其它 3.14.2规划图

3.14.2.1村域发展规划图(应结合产业发展布局)(1:10000)

3.14.2.2村庄建设规划图(1:2000)

3.14.2.3村域道路交通规划图(可结合村庄道路交通规划图)

3.14.2.4村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包括行政管理、文化体育、教育科技、医疗卫生、邮电金融、商业服务、市政公用、集贸市场等。重点保障公益型公共设施,指行政管理、文化体育、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市政公用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有关内容)

3.14.2.5村庄市政设施规划图(包括供水、排水、供电、电信、广电、能源利用、环境卫生、防灾减灾、竖向等。重点供水、排水、环境卫生、防灾减灾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有关内容)

3.14.2.6村庄绿化景观规划图 3.14.2.7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图

(3.14.2.4—3.14.2.7,图纸可适当合并)3.14.2.8其它

3.14.3近期建设项目有关规划图纸

3.14.3.1近期产业发展规划图

3.14.3.2近期村域用地发展规划图(可与上图合并)3.14.3.3近期村庄建设用地规划图 3.14.3.4近期道路建设规划图 3.14.3.5近期供水规划图 3.14.3.6近期排水规划图 3.14.3.7近期垃圾收集规划图 3.14.3.8近期环境整治规划图 3.14.3.9近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3.14.3.5—3.14.3.9,图纸可适当合并)3.14.3.10其它

3.14.4农村住宅设计有关图纸 3.14.4.1庭院平面(1:100)3.14.4.2住宅平面(1:50)3.14.4.3住宅立面(1:50)3.14.4.4住宅剖面(1:50)

3.14.4.5建筑局部构造大样图(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画)

3.14.4.6表现院落与住宅的透视图(表现形式不限)3.14.4.7其它 3.15附表要求

3.15.1村庄现状、规划、近期规划土地使用平衡表 3.15.2近期改造及新建项目及造价估算表(参照附件10)

3.15.3现状情况调查表(参照附件11)

3.16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制图标准(参照附件12)

中粮礼品卡 http://

新课改的新变化和新要求 篇7

新课改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新变化。

首先, 新课改带来了新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 必须建立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 也是这一核心理念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的关键是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 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新课程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教互学、共同发展、开发和丰富课程的过程, 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 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其次, 新课改带来了新方式。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 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把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教学应由以讲为主的方式转向合作探究的方式, 创设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形式, 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最后,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成功与否的显著特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前提的。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灌输——接受为主, 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 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要求

新课改带来新变化的同时, 也向广大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 教师需要新的工作方式。在传统教学活动中, 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上的所有问题。而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 教师必须学会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有关方面的专家以及家长合作。在这种教育模式中, 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间的团结协作和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改呼唤综合型教师,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 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 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 不少教师便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 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 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在未来的课程里, 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 教科书也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了。目前可以利用的其他课程资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 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 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 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 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其次, 教师需要新的技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影响以及教学活动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会更加强烈, 因而,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进行探究性教学, 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发现知识、获得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要达到这些目标, 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学习的实践者, 以自身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 去更好地指导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最后, 新课改对学生也提出了新要求。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自主学习具体表现为在学习活动之前要学会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准备学习材料;在学习活动中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及自我补救。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人的单独学习而言的, 即通过同伴之间的合作, 共同解决问题, 促进彼此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需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 但从个人的成长来说, 更需要学会合作, 学会与人相处。

新起点 新篇章 新要求 篇8

变与不变相统一

党的十八届三全会是在中国改革第35个年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又是事关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方针、工作重点以及中国未来走向的一次重要会议,国人期待、举世瞩目。《决定》对此积极回应,提出了事关中国改革走向的诸多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对改革的要求明确、态度坚定、力度空前。一时间,《决定》中的创新点和突破点,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媒体解读的重点。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一些不变的老提法同样受到关注,比如: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总目标、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党的领导等。正是因为坚持了这些基本的原则,中国的改革才能避免犯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警觉和告诫的颠覆性错误,中国的改革才有了边界约束性。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不是推倒重来和另起炉灶,新的历史起点要以社会主义制度不可动摇为坚实基础,如此才有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理,也只有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改革与自觉革命,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永葆生机活力。

效率与公平相辩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新的改革征程,既是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又是在35年改革成就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催生的,具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与1978年开启的第一轮改革相比,如今新一轮改革所处的环境、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以及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不尽相同。最突出地表现在,第一轮改革直接面对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低效率,通过改革探索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方向,而如今,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在诸多领域已经取得了支配地位。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任务,早已由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市场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由此也极大地调动了中国人的积极性,创造了中国奇迹。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经济总量一路攀升,相继超过德国、日本而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人的自由度增强,劳动、资本、管理、技术等活力迸发,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成就都很巨大,但这只是中国故事的一个方面,不可否认的另一个方面是,我国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事关财富蛋糕分配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结果分配公平等方面。由公平正义缺失所引发的结构性问题,已经成为诸多问题的总根源,诸如经济活力受挫、社会矛盾频发、思想道德领域的冷漠等问题,都不同程度上与公平正义问题有关联。

为此,《决定》特别突出了改革的公平正义导向,把促进公平正义的结构性问题与增进人民福祉的总量性问题相提并论,确立为新一轮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是问题倒逼改革、问题深化改革的具体体现,也是对邓小平所界定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的两个方面内容的再次诠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即效率的提高和分配的公平,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

激活思想活力、

市场活力、社会活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既要面对和处理前一轮改革尚未到位的老问题,比如市场发挥作用不够充分、社会作用尚未显现,又要面对和处理前一轮改革中同时存在的新问题,比如政府在某些应该作为的领域不到位。政府越位与政府缺位的情况同时存在,市场与社会领域改革不到位与政府相关职能缺失的情况同时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既要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边界,又要明确相互之间的关系。《决定》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三个“进一步解放”可以理解为三个活力即思想活力、市场活力、社会活力。确立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都构成《决定》中的创新点,而这一创新的方向是朝向包括市场、社会在内的多元治理和现代治理。但是,《决定》中的这些改革信息要得到正确解读的话,还必须把市场、社会与政府三者的关系综合起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一个替代另一个,而是要各就其位、各司其职;不是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各自分立,而是在相对独立的基础上,还能够做到相互协同、相得益彰,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还有社会的手一起协同演奏,才能奏响中国改革的新乐章。

点与面结合、点与点关联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范围前所未有、改革的深度和力度前所未有,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明显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决定》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党的建设六大方面部署改革,其广度超出人们的预期,新一轮改革的整体联动性更加突出。但是,全面之中还要抓重点,《决定》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这就为我们选定了一个突破口。这既是对过去35年中国改革路径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基本原理的生动实践,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突破与六大方面改革的整体推进,构成新一轮改革的又一突出特点。如此点与面结合的改革方略,也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這一特点和要求,同样体现在《决定》部署的诸多具体改革举措当中,比如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于新型城镇化等点上的问题,放在城乡一体化的面上来布局。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也是为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组织保障。如此背景下的改革,点与点的关联性增强,改革的难度加大。站在面的高度上,深入把握每一个改革节点的具体要求,并根据点与点的内在关联协同推进,避免改革的碎片化,成为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

作者: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哲学社会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篇9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在农村顺利实施和全面推进,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教师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观念对人的行为具有持久的影响(D.N.Kagan,1992;V.Richardson & P.Placier,2001)。教师的工作都是在一定的教学信念、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的影响、指导、支配下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而采取的重大举措,体现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就要求教师也要了解、熟悉、掌握这些教育理念。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进一步明确,教育是干什么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教师的教色和作用是什么?学生是什么?课程、教学、评价的功能与作用是什么?知识、能力、个性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体察等都对教师的工作产生着重要影响。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自我认识是否明确、是否先进,是否持久,对于教育教学效果、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至关重要。是新课程实施和推进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2.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行为。关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学者们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也提出了许多令人激动的观点。比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父母的形象,课堂纪律的管理员、学生的榜样,朋友与知己,心里治疗家、替罪羊、人迹关系的艺术家等等(邵瑞珍,1988;N.Menldeson &W.F.Kron ,2003).。可见教师的角色是多样的,教师的任务是多重的,教师的作用是多元的,教师决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即使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是多元的,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支持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咨询者、服务者和评价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由学生学习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李建平,2002)。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 学习共同体”(李建平,2002)。

3.教师要有明确的课程意识和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权力相对集中,地方、学校和教师很少有课程的决策权力,也不参与课程改革(崔永漷,2001;崔永漷、沈兰,2000),因而大多数教师都缺乏课程意识,教学就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各学校在课程与教学上千篇一律,教师很少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创造(王嘉毅,2003)。所以往往是差异很大的地区、条件不同的学校,程度不同的学生,但教学的内容、要求、进度,甚至评价的标准等都是一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的地位与作用重新进行了定位,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在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得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教师不是课程的照搬者,教材不是教学的“圣经”,(郭晓明,200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创造者的作用,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教学情景、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李建平,2002)。教师还要积极参与校本课程、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开展课程的整合,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部,2001)。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T.R.Clift, L.Mullen, J.Levin ,A.Larson ,2000)。

4.教师要有科学的评价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眼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教育部,2001,朱慕菊,2002)。要求学校、教师以及社会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特别提出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教育部,2001,朱慕菊,2002)。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了解教育评价的功能,正确使用评价手段。特别是,新课程要求教师一定要树立发展性评价观,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要能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需要以及不同的发展速度,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5.教师要有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职业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不断适应、不断提高(A.F.Korthagen,.2004;E.Munthe,2003;.H.Niemi,2002.)。教师要引领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学生和社会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因而,教师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及时更新知识(M.Ben-Peretz;N.Menldeson & W.F.Kron,2003;M.Phelan,2001;A.Clarke,2001.);要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适应变化了的世界(M.Ben-Peretz;N.Menldeson & W.F.Kron,2003;M.Phelan,2001;A.Clarke,2001.)。特别是,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强调课程之间的整合,主张创造性地实施课程等,而这些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勇于实践,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教学革新或行动研究,大胆创新才能实现上述目标。

新形势对工会工作提出新要求 篇10

全总十四届三次执委会提出了“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思路,并把今年定为“工会组织建设年”。为贯彻全总这一工作思想,全面加强我市各级工会组织建设,市总工会以召开――市工会第――次代表大会为契机,近期,对全市县、区工会,委、局、联合会工会,大企业工会以及部分直属工会、改制企业进行了调研,初步掌握了当前工会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工会组织建设的主要情况

多年来,市总工会一直把工会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工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先后开展了基层工会组织整顿、新建企业工会组建等活动,全市各级工会组织也把加强工会组织建设作为推进工会重点工作落实有效载体,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工会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工会基层组织和会员队伍迅速发展。目前,我市共有县、区、委、局、公司、联合会,市直机关、大企业等系统工会家,邮政、电信、银行、党校、报社等直属工会组织家,基层工会组织――家,共有职工――万人,会员――万人,职工入会,工会组织数和会员数分别比年前增长了――家和――万人,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建会――家,发展会员――万人,分别是年前的――倍和――倍。

二是工会组织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多年来,市委对工会工作一直十分关心和重视,不断加强和改善对工会工作的领导,把工会工作纳入市委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召开――市工会工作会议(年月),――市工青妇工作会议(年月),出台了《中共――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会工作的意见》(发号)和《中共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工青妇工作的意见》发号),在××年全市机构改革中,市委制定下发了办发号文件,明确了设立党委的市直部门工会机构、编制、工会主席职数问题,进一步加强了我市系统工会建设,两年来,我市新增加系统工会三家,除区县、大企业、工商、供电外,设立党委的市直部门系统工会家,已有家工会主席按同级副职进行了配备,并进入同级党委。新增加了――日报社、市委党校两家直属工会,配备了同级副职的工会主席。

三是工会组织领导体制进一步完善。为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工会组建工作,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县、区建立了以乡镇(街道)为重点的工会组织领导体制,并将工会组织向全村、社区延伸。目前,全市个乡镇,个街道建立了工会组织,配备了专兼职工会干部。

二、工会组织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原因

⒈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织巩固、规范任务艰巨。一是工作基础薄弱。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建会时间短,近五年建会数量大,工会工作基础比较薄弱,边建边倒、有名无实的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干部队伍薄弱。非公有制企业工会主席多数是“农民成分”的工人,文化素质较低,工人阶级和工会意识较差,不懂工会业务,特别是他们受雇、受制于企业老板,存在后顾之忧,开展工会工作难度大,依法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难度更大。

⒉工会组织自身建设仍需加强。一是我市部分工会组织存在着不按期进行换届选举、工会主席不依法履行民主程序等违背法律和工会章程的问题。二是有的工会不能坚持民主制度,不能按期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依靠会员办工会的观念淡薄,三是非公有制企业主要负责人及其近亲属担任工会主席,随意指定工会主席,只有工会牌子没有工会会员,工会长期不开展活动等问题比较严重。

⒊工会组建和会员发展任务十分繁重。随着企业改制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私营企业后,改制后工会组织恢复重建工作相对滞后。目前,市开发区工会尚未建立,区内企业工会组建工作也受到一定影响。同时,企业改制也使得企业职工和会员人数减少,“、”职工退休,职工身份置换成为“社会人”,原来数百人、上千人的企业现在只有几十人,这种情况在商、粮、供、物资、农委系统表现的.尤为突出。再加上经贸委系统的轻工、机电等企业破产,造成了职工和会员人数锐减。我市进城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煤炭、建筑行业,尤其是建筑人员由于流动频繁,入会率较低,因此,新建企业工会组建,改制企业工会组织整顿与恢复以及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迫在眉睫。

⒋国有企业工会组织在改革中受到冲击。一是部分基层工会与上级工会失去联系。部分中小企业改制成民营企业后,工会组织虽然存在,但已与系统工会脱离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所在地方工会(区工会)人手少,工作范围大,难以在短时间内顾及过来,工会组织出现断层。二是基层工会组织受到削弱。企业改制后,部分企业随意合并或撤销工会工作机构,工会主席职级待遇有的打了折扣,有的兼职做其他工作,没有精力和时间顾及工会工作;有的改制企业工会主席退休后,不能及时安排新的工会主席人选,工会干部出现断档,

工会工作没人问,企业改制后,基层工会承担的繁重任务与工会组织削弱、工会干部大量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工会经费收缴难。企业改制后,企业经营者把企业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不愿向工会拨交工会经费,经费断流,工会活动难以开展。

⒌职工合法权益难以维护。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尚未建立协调劳动关系机制,经营者把职工看作雇用劳动者,一旦发生劳资矛盾,职工往往处于弱势,合法权益遭受侵害。工会干部作为企业打工者,自身利益也难以维护,随时都有被炒鱿鱼的可能,不敢为职工说话办事。工会主席、副主席任期未满,随意调动工作或解除合同的现象时有发生。。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是工会组织体制与当前经济体制还不适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会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现行工会组织体制仍然维持着计划经济时期的格局,地方工会、系统(产业)工会和基层工会之间依据企业党组织隶属关系确立领导、被领导的关系。党组织关系在哪里,工会组织关系在哪里。但随着政府职能转变,企业改制,传统的组织体制、工作机制被打破,一些企业由于党组织隶属关系无法确定,处于无主管状态,造成工会组织关系断层,直接影响了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和作用发挥。

二是工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和对职工的吸引力、凝聚力还不够强。一是由于工会自身宣传不到位,造成一些党政领导对工会工作重视不够,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对工会组建存在担心和抵触情绪,一些职工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对工会的性质和作用不了解,组建工会和加入工会意愿不强烈。二是一些基层工会组织发挥作用不明显,会员的权利没有完全落实、会员和非会员无区别,职工群众缺乏入会的内在动力。三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和工会合法权益的有关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影响工会组织在职工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三是工会干部管理体制与企业人事制度还有脱节。目前,工会干部仍然实行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工会双重管理,而当前企业用人制度基本上采取合同制或聘任制,企业工会干部是打工者队伍中的一员,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接受企业管理,上级工会的协管职责很难落实,工会干部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的维护,出现工会干部要看经营者的眼色行事,开展工会工作时,慎言慎行,畏首畏尾。

四是系统工会对基层工会指导还不到位。在思想认识上,对工会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在工作部署上;未能把全面加强工会基层组织建设与落实工会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在工作指导上,不能针对企业改制和工会基层组织形式变化的实际探索研究新的工作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在政策服务上,缺乏创新精神和加强工会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措施。

三、建议和下一步采取的措施

工会基层组织是工会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工会组织密切联系职工群众,开展工会各项工作的承载者、实践者,“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针对基层工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特向市委、人大及市委组织部提出以下建议:

⒈加强系统工会组织建设。目前,我市设党委的市直部门中公安局、开发区尚未建立工会组织,尤其是开发区外资企业、私营企业较多,工会组织作用发挥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市委对开发区工会机构和工会主席配备给予考虑。我省已组建中小企业发展局,对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进行管理和指导,我市第三次机构改革也将展开,建议市委在我市组建中小企业发展局时,考虑工会机构、编制和工会干部的配备。

⒉加强县区工会领导班子建设。县区工会既承担着地方工会参与、指导、协调和服务的职责,又直接面对职工、履行着基层工会的职责。尤其企业改制后,一部分企业成为无主管单位,划归地方,使得县区工会任务更加繁重。建议市委在县区工会领导班子配备上给予考虑,按照发号文件,县区工会配备到同级副职,并适当增加县区工会编制。

⒊以党建带工建。工会工作是党的工作中重要组织部分,建议市委组织部在加强社区、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时,把工会组织建设纳入党建工作中,以党建带工建,以工建促党建。

⒋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工会工作的外部环境。建议市委和市委组织部门在市委党校县干班和青干班中开设工会法和工运理论课,增强党政领导对工会组织及工会工作的认识。

⒌建议市人大在下半年对省实施工会法办法开展执法调研活动。

当前工会基层组织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市总工会作为全市工会组织的领导机关,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推动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才能团结动员全市职工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建功立业。因此,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全力推进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工会基层组织是工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因此,市总工会将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强化工会组织基础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加强工会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把它摆上重要日程,全会抓基层,夯实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的全部根基。

第二,建立和完善组建工会、发展会员的长效机制。认真贯彻工会法和省实施工会法办法,加大宣传力度,依靠法律保障工会组建工作;坚持党建与工建相结合,以党建带工建;坚持和完善建会目标责任制,激励和约束相结合。进一步强化职工入会的内在动力,制定工会会员优惠政策,落实会员的权利和待遇。深入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通过有效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为职工办实事、好事,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第三,不断探索完善工会组织体制。积极争取党政支持,通过多种渠道,切实解决街道、社区工会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干部配备、经费保障等问题,完善街道、社区工会组织建设。市总工会将合理安置基层工会的归属,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街道、社区工会,通过他们把散落在各地的中小企业有效地联合起来,巩固工会组织的统一。结合我市企业改制实际,探索组建行业工会联合会。依托行业协会组建行业工会,能够更有效地加快组建工会的进程,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最大限度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第四,努力解决工会基层组织建设中的存在的突出问题。市总工会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对工会基层组织普遍进行整顿和规范,当前,将以市工会十大召开为契机,重点对系统工会、市总直属工会依法加以规范,对违背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的问题进行坚决纠正。

第五,加大工会干部协管及维权力度。市总将积极探索工会

职业化,公开向社会招聘工会干部,经过培训后,直接选派到企业,变协管为直管,由上级工会维护他们的权益,健全和完善工会干部保护、激励机制,让他们挺直腰杆为职工说话办事。在人以下的企业试行直选工会主席,推进基层工会民主建设,拓宽选拔工会干部渠道,增强工会干部的责任感。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工会干部的培训,加强工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

上一篇:年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下一篇:中学生教育的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