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四则运算解决问题(精选6篇)
四下四则运算解决问题 篇1
人教版四下四则运算《租船问题》的说课稿
石坝民族小学高谦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5,在学过四则运算的规则后,运用四则运算规律和在除法算式里有余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课本上运用“租船问题”来体现这部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
一、分析教材,制定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以及上学期学过的除法、余数的意义后教学的。学生已经可以比较自如地解决用加减乘除综合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来进行本课的教学的。
实际上,租船问题是生活中数学最优化问题的研究.生活中经常遇到求利润最大、用料最省、效率最高、费用最少、路线最短、容积最大等问题,这些问题通常称为优化问题。现如今最优化问题备受关注,已渗透到生产、管理、商业、军事、决策等各领域。对于上述问题,有些在四年级前面的教材已经涉及到过,有些还没有讲过。这些问题都与数学最优化问题有关!租船问题就是数学中优化问题中的一个典型事例。
解决最优化问题是一个发现、探索的过程,我们要让学生亲身感受问题、寻找解题策略,实现再创造以及体验数学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见解不全相同,选择的方案就会有所差别、合作探讨、互相评价、取得共识、达到群体算法多样化,让学生获得探索成功的快乐。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不同的收获,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提高创造思维水平高,丰富实践经验,增强探索能力。
现在,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感知“大船”和“小船”哪种便宜,从而作出优先选择大船。二是资源利用,大船和小船都要满坐,以节约成本。
2.能力目标:利用“让我们荡起又桨”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在此种情景中,想到租船,引出问题。学生能利用除法的商和余数,选出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能作出对比辨析,作出最优化选择。并在教学过程欣赏音乐,淘治情操.4.教学重点: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教学难点: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6.教学方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二、根据学生特点,确定教法学法。
苏格拉底说过:“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笺积极互动,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本课教学中老师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学生所熟悉且感兴趣的教学情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数学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据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活泼,好奇,容易对感兴趣的事情进行探索。因此要采用创设情景,组织实践,小组讨论等方式来组织教学,在学生方面,我从们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参与数学活动。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上课开始,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美丽的昆明湖吸引着学生,儿童少年在湖中划船游玩,歌声飘荡,特别让我们做完功课,就到美丽的湖中游玩,更是切合实际。在湖中玩,展示两种船,四座游船和六坐游船,这样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租船问题中,主要引导学生探究这个问题:32个学生划船,怎么租费用最低?对于这个问题,先让学生讨论一些可行的方法,然后从大家的方法中,找出费用最低的方法。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要提示学生,讲求合作与独立,各抒所见。最后老师总结方法。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尽量租大船,满座”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解题思路方法。让学生在碰到这类问题时能按照一个的思维方法一步一步的进能思考和解答。所以这是培养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比租船问题本身要重要。
三、学生以学为主,安排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 第一环节:用“让我闪荡起双桨”MTV引入课题。
第二环节:给出租船问题的题目,让学生了解题目信息:有32人,大船限载6人,租金30元,小船限载4人,租金24元。然后让学生讨论怎么租船,费用是多少。其次,就是从学生讨论中的方案中选出费用最低的方案,分析这种方案为什么费用最低,以得出求解问题的算途径。第三环节:总结经验,提升认识。
在解决这类问题之后,再讲两个例子,租车问题和租船问题是同一类型的题目,然后再举一个租船问题,把这两问题让学生进行行比较,让他们明白两个题目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深入理会这类题的特征,掌握方向,最后进行总结。
由上可见,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与数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面对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现实问题,我们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亲身探索实践、合作交流得到创造性解决的方案。当我们用最优化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能够从中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激起我们对生活的最优化问题再探索的欲望。
四下四则运算解决问题 篇2
新课程下的“解决问题”融合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的学习中, 在教材编排、应用问题的呈现形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 如新课程下的数学实验教材在编写“数与代数”领域的解决问题的内容时, 淡化问题的类型, 不以类型为线索, 而是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数与运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 具体按“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展开, 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与运算意义出发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的“淡化类型”的教学, 能有效防止“机械照搬”、“套用解法”的现象, 当学生遇到一个应用问题时, 就不会把问题和类型相联系, 而是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与数学意义的联系,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经历与体验, 积淀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升, 从而真正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发现, 很多教师把握不住新课程中解决问题教学的变化, 如解决问题与运算学习结合教学, 由于在很多内容中运算学习的目标更显性 (如算法的掌握、算理的理解) , 有的教师就难以把握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 甚至弱化了读懂问题情境、分析数量关系、检查与反思等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 导致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有效提升。
“解决问题”的教学该如何展开呢?教师又该如何帮助和指导学生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们认为, 教师要结合“情境理解, 表征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寻求解决方案—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尝试解决—检验、评价与反思”的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思考的过程, 变“教解法”为“策略指导”, 特别要重视运算意义理解、数量关系分析、解题策略运用的指导,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淀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以“数与代数”领域的解决问题教学为主, 谈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几个着力点。
一、加强运算意义的教学, 沟通数学问题与运算意义的联系, 以运算意义的理解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下的解决问题教学, 不再分类型教学, 学生遇到一个应用问题时, 就不再是联系类型思考问题, 而必须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与运算意义的联系。这样, 运算意义的理解对能否有效地分析数量关系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 加强运算意义的教学, 注意多种运算“模型”的渗透, 注意沟通数学问题与运算意义的联系, 成为学生能否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
首先, 要加强运算意义的教学, 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运算意义的过程, 理解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各种运算的意义。例如, 整数加法意义的学习, 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的“一共有多少 (认识加法) ”一课, 教材通过四个问题引导学生经历加法意义的形成过程, 其中问题1“一共有几支铅笔”和问题2“一共有几只熊猫”通过两组动态的连环画情境, 帮助学生体会“合起来”的过程, 抽象出算式, 从而初步理解加法意义;问题3“认一认”是在前两个问题直观体会加法表示“合起来”的基础上, 体会两个情境虽然内容不同, 但是表示的是同一件事情, 都可以用“3+2=5”来表示, 从而抽象出加法算式。再通过观察淘气写出的算式, 来引导学生认识加号以及算式的读法和写法;问题4“摆一摆, 算一算”, 通过结合图示情境摆一摆学具, 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 进一步巩固加法意义的初步认识。
在加强运算意义教学时, 教师还要通过情境的多元化帮助学生多积累一些运算的“原型”, 也就是理解运算意义不是背出某句话, 而是积累一些使用某种运算的例子, 为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以及实现顺利“化归”提供必要的“原型”支撑。例如, 乘法的意义可以从“几个几”“面积”“倍数”“折扣”等方面来理解, 这些运算意义的“原型”有:“六年级平均每班有38人, 一共有6个班, 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教室长8米, 宽6米, 教室的面积是多少”“我们班喜欢踢球的有8人, 喜欢跳绳的人数是喜欢踢球人数的1.5倍, 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一套衣服的原价为400元, 现在打6折出售, 现价多少元”等。在学生积累了比较多的运算意义的“原型”后, 就能较好地理解运算“模型”的内在结构, 如加法可以作为合并、移入、增加、继续往前数等的模型;减法可以作为剩余、比较、往回数、减少或加法逆运算等的模型;乘法可以作为相等的数的和、面积计算、倍数、组合等的模型;除法可以作为平均分配、比率或乘法逆运算等的模型等。
其次, 在具体解决问题时, 教师要注意沟通运算意义与解决问题的联系, 促进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如这样一个简单实际问题:1只小象搬2根木头, 3只小象搬几根木头呢?学生中出现了三种算式:2×3=6 (根) ;2+2+2=6 (根) ;3×2=6 (根) 。教师追问:2×3=6, 3×2=6, 你是怎么想的呢?一学生回答:一头大象搬2根木头, 这里就是“3个2”, 可以用“2×3”或“3×2”。这里通过教师的追问, 引导学生沟通乘法算式与乘法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再如这样一个问题:“苏宁家电商场有电视机840台, 第一天卖出160台, 第二天卖出剩下台数的4/1。第二天卖出多少台?”关键引导学生沟通“剩下台数的4/1”与分数乘法意义的联系, 根据分数乘法意义可以得出“剩下台数×4/1=第二天卖出的台数”, 从而列出算式“ (840-160) ×4/1”。
另外, 除了重视加减乘除等运算意义的教学外, 一些概念的理解同样也对解决问题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如分数、百分数、小数等概念以及比、正比例、反比例等概念的理解。
二、加强数量关系分析的指导, 引导学生经历从“数学问题”到“用数学方法解决”的过程, 以数量关系的有效建构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时, 分析数量关系是从“数学问题”到“用数学方法解决”的关键。在学生用一定的方式表征问题后, 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 并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特别关注。
(一) 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的结构, 凸显数量关系的“大逻辑”
分析数量关系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问题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结构的分析, 即关注题目中的“大逻辑”, 如“总的数量-卖出的数量=剩下的数量”“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全班人数”等。例如, “学校计划购买120本笔记本奖励给优秀学生, 每本4.5元。王老师去购买时, 营业员告诉他买100本以上的, 每本可便宜0.5元。用同样的钱, 现在可以买多少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凸显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结构:“钱的总数÷现在每本笔记本的价格=可以买的本数”。再如, “学校舞蹈队有男生20人, 如果女生人数减少15, 就和男生人数相等。学校舞蹈队有女生多少人?”根据“女生人数减少15, 就和男生人数相等”, 可以得出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结构:女生人数× (1-51) =男生人数。对于比较复杂的数量关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画图、列表、实物演示等表征方式来分析问题的“大逻辑”, 从而有效建构数量关系。
分析数量关系时, 教师要注意数量关系的建构要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 除了“路程、时间、速度”和“单价、数量、总价”等常见的数学模型有必要进行概括外, 其他的数量关系不一定要高度抽象概括, 避免程式化。如这样一个简单的数学应用问题:三年级有36人参加植树劳动, 每组3人, 可以分多少组?具体叙述数量关系时, 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总共36人除以每组3人等于可以分几组”即可, 也可以逐步表达为“总共36人÷每组3人=可以分几组”, 但没有必要概括为“总数÷每份数=份数”这样比较抽象的数量关系, 因为在实际的问题解决中, 不会给问题贴上标签, 而是需要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境进行数量关系分析。
(二) 引导学生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路, 提高学生数量关系分析的条理性
表述解题思路是展示学生思考问题过程的重要方式, 能提高学生数量关系分析的条理性。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路, 特别是一些需要用两步及以上计算解决的问题, 更需要学生进行解题思路的表述。同时, 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如引导学生用“先……再……”“根据……可以知道……”等语言来表述,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但也不要过分追求“形式化”, 学生只要能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说清楚即可, 也应允许学生根据直觉、猜想、合情推理等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如这样一道题:“一条裤子的价格是18元, 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买这样的一套衣服, 需要多少钱?”学生表述了几种不同的思路。思路一:先算出一件上衣的价钱, 再计算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一共多少元;思路二:根据“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 可以知道一套衣服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3倍, 所以只要18×3就可以了;思路三:先算18×2得到一件上衣的价钱, 再加上18得到一套衣服的价钱。显然, 这三种表述方式都是合理的。
在学生表述解题思路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解题思路中了解学生分析问题的策略———直接转换策略或问题模型策略,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如这样一个问题:“学校体育室共有30个篮球, 四 (1) 班借了20个篮球, 又还回来8个, 四 (1) 班还有几个篮球没有还?”如果学生的思路这样表述:共有30个篮球, 借走了20个, 算式是“30-20”, 又还回来8个, 所以算式是“30-20+8”, 这说明学生使用的是直接转换策略, 即只对题中的表面内容进行理解, 只选择问题情境中的数字和关键词 (多、少、一共, 相差, 比……多) , 再进行数字加工;如果学生的思路这样表述:借走20个, 还回来8个, 所以没有还的篮球数是“20-8”, “30”在这个问题中不需要用, 这说明学生使用的是问题模型策略, 即在理解各个信息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情境模型建构。在了解学生分析问题策略的基础上, 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引导学生关注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抓住问题的“大逻辑”, 提高学生运用“问题模型策略”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解决问题策略指导, 让运用策略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以策略有效运用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无论是问题表征还是数量关系分析, 都需要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但策略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们认为画图、列表、模拟操作等策略应成为学生常用的策略, 需要在教学中经常进行指导, 逐步使运用这些策略思考和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的思维习惯。
(一) 画图策略
画图策略是利用“图”的直观来表征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结构, 是最常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策略, 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美国数学家斯蒂思曾说过, 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 那么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 并且能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解法。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应用问题”画出来, 提高学生的通过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画图策略包括画线段图、示意图等多种形式的图。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画图思考问题时, 除了画一些比较规范的线段图外, 还应该鼓励学生画自己的图, 只要能帮助学生思考问题, 都应该进行鼓励。如这样一个问题:“光明小学图书馆新买科技书和故事书共560本, 其中科技书本数的4/1与故事书本数的3/1正好相等, 新买来的两种书各有多少本?”学生画出了以下几幅图。
从上面几幅图可以看到,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图, 都可以清晰地看出560本相当于一共有7份, 一个比较复杂的分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 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就应注意鼓励和指导学生用图表征问题, 使学生逐步学会看图、画图, 使“用图帮助思考问题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二) 列表策略
列表策略也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或者需要用列举法时, 列表可以帮助学生整理信息, 并利用表格进行分析推理。
例如这样一个问题:“在一边靠水渠处, 用篱笆围成一块直角梯形菜地 (如左图) , 已知三面篱笆总长28米, 篱笆怎样围时这块菜地的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运用对梯形的认识以及梯形面积等知识, 寻找梯形的底、高、面积之间的关系, 发现规律, 建立数学模型。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对学生的思维要求也比较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的方法尝试 (如右上表) , 逐步找出规律, 以解决问题。
通过列表尝试, 逐步可以发现, 当高为14米, 上底与下底的和也为14米时, 这块菜地的面积最大, 最大面积为98平方米, 如 (6+8) ×14÷2=98 (平方米) 。学生在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 能体会到用列表进行列举的一般策略。
(三) 模拟操作策略
模拟操作策略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对于一些较复杂或难以理解的问题, 可以用人或物模拟问题的情境, 通过实物操作或动态模拟使语言叙述的问题变得生动具体, 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问题。如这样一个问题:“小军去游泳池游泳, 他在泳道内游了两个来回, 共游了100米, 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在这个问题中, 对“两个来回”的理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走一走模拟情境, 也可以用物体代替进行情境模拟, 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来回”实际上就是4个泳道的长。模拟操作使问题变得直观, 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情境, 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学会用身边的东西动手操作或模拟情境, 帮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下四则运算解决问题 篇3
关键词:应试训练;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157-01
义务教育新教材改变了以往在计算课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偏重计算法则的现象,同时学生的训练量大大降低,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了。而实际上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是先“知道”,再“应用”。 我们不能只通过机械训练和反复强化达到目标,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改变以往在计算课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偏重计算法则的现象,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运算顺序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只有把情境和运算意义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的发展他们的数学概念和思维能力。我们认为,计算课的特点就是“先天性”趣味不足,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每一节课教学内容的不同,尽可能把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新课内容有机结合,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五彩斑斓的数学乐园。在教学时,首先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再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将探求解题思路的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同时体会掌握正确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使计算教学变得鲜活起来。
如:教材第4页例题3。
成人衣服78元一件,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从教材插图中可以看出已知条件:1、一共要213元。2、共买了1件成人衣服和3 件儿童衣服。)
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出如下算式:1、213-78÷3 2、(213-78)÷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哪一个算式是正确的?为什么?
学生通过探究后得出结论:要想酸一件儿童衣服多少元,必须知道3件衣服的总价,也就是说要先算213-78,就必须加上小括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发现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同时还从买衣服的现实情景中,真切理解到为什么要先算括号里面的道理,进而全面了解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明确其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二、以解决问题为依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新课程中,“应用题”这一名称已逐渐淡出教材,“解决问题”这一新名词、新题型已走向教学的前台,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和知识是目的和手段的矛盾统一。”计算课要走出单纯的计算题巩固练习的误区,必须设计有广度和深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练习题,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估算、口算、笔算等多方面能力在应用中提高。所以在解決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允许学生有多种个性的解题策略,并倡导算法多样化。
如:
小芳每天植树8棵,小明每天植树9棵,他们俩5天共植树多少棵?
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算法:
1、(8+9)×5 2、8×5+9×5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得出结论:
这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里的每种算法都反映出一种具体思路,学生既感受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又获得多种计算策略,巩固了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掌握。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此类情况,我们应对学生的不同算法加以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思维更加得到发展,不断追求更新颖、更简便、更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创新
小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在应用题教学中不应强化类型。只有把情境和运算意义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的发展他们的数学概念和思维能力。一些老教材中的计算题很多都是“形式化”常规习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计算时正确率低,使得许多学生在面对计算题时消极、被动。长此以往学生不但对计算题产生厌倦心理,而且计算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应该安排一些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应用题,并穿插一些计算教学,学生学起来就会兴趣很浓,对新知识就会产生很大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学起来也就更加轻松、愉快。
四下四则运算解决问题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中括号,明确中括号的作用。
2.会正确计算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及书写格式。
3.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使用中括号。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导学案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三分钟口算训练(练习含有小括号及没有小括号的两步计算题)
一、复习回顾,设疑引题
1.谈话引人:我们已经学习了含有小括号以及没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课件出示),指明学生朗读。
2、说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课件出示)(学生回答语言必须完整,例如我发现这个算式含有加法减法乘法,要先算乘法,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3、板书 96 ÷ 12 + 4 × 2 如果我想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加法,怎么办?(添上小括号)指名说说现在的运算顺序。如果我想先算加法,再算后面的除法,最后算减法,怎么办?
4.由问题引出课题,大家感到括号不够用,所以我们今天学习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它也可以改变运算顺序。板书课题(中括号用红色标出)
二、自主操作尝试探究
1.认真自学书上例4的(2)和下面的“你知道吗”完成导学案的一二题
2、小组交流(组长指名从四号开始发言,二号三号进行纠正点评,组长总结,语言必须完整)
3、指名小组用投影汇报自学结果一人一题,集体评价,掌声鼓励
4、课件总结出示:含有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指名读)5.指名板演第三小题题(例题)计算,集体检查书写格式
6、大家会算这样的算式吗?完成导学案的三题(认真计算,我们比比看哪一小组的四个人的计算全部正确)720÷[ 64÷(24-16)] 42× [ 109-(78+22)]
7、小组交流订正(语言要求完整)
8、教师统计各小组的计算情况,同时要有错的小组要说明错误原因
9、集体检查书写格式(指名带上导学案板演三题的算式)
10、能力提升
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先 减 再 乘 最 后 除:
(2)先 减 再 除 最 后 乘:
×
800 – 400 ÷ 25
×
800 –
400 ÷
(指名说,并说明理由)
三、巩固练习小组评价
完成提升题的计算,四人小组,订正结果。
四、汇报交流归纳小结教师提问:想想本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五、拓展资料
算式中的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你知道常见的括号有哪几种,它们各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吗?
()是小括号,又称为圆括号,是公元17世纪由荷兰人吉拉特首先使用的。在采用小括号之前,历史上曾使用过括线“——”。例如,50-15+12,在15+12上面画一条线,表示要先算15+12。
[ ]是中括号,又称为方括号。17世纪,英国数学家瓦里士在计算时最先采用了它。
四下四则运算解决问题 篇5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两步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学生会用分步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后,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特点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通过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两步应用题的能力。3.重点:学会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难点:准确理解两步应用题,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一、复习旧知 口算。
(30-20)÷5 = 2
65-8×5 = 25 72÷(18-9)= 8
20+7×5 = 55 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问题: 1.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二、探究新知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分步列式:
综合列式:(90-36)÷9 = 54÷9 = 6(次)90-36=54(个)54÷9=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探究新知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共要 90个
已烤的 36个
剩下的每次烤9个,烤几次? 综合列式:(90-36)÷9 = 54÷9 = 6(次)问题:1.综合算式先算什么?求出的是图上的哪个部分? 2.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什么?
3.这两个在题目中,哪个告诉我们了?哪个没告诉我们? 4.要先求出“剩下多少面包需要烤”,需要知道什么? 5.谁能完整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探究新知
(三)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问题:1.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2.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 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 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1.(25+15)÷8 =40÷8 =5(只)问题:1.你知道了什么?
2.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3.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4.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5.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巩固练习2.(60-15)÷5 = 45÷5 = 9(米)
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问题:1.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你会解答吗? 画一画,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3.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4.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巩固练习3.6×3÷9 =18÷9 =2(排)
同学们在做操,如果9个人一排,可以站几排? 问题:1.你知道了什么? 2.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出来。3.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4.这道题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吗? 5.解答正确吗?
四、课堂作业
四下四则运算解决问题 篇6
8÷2/3-4计算:1/5÷(2/3+1/5)×15
=8×3/2-4计算:1/5÷[(2/3+1/5)×15]
=12-4=1/5÷[(10/15+3/15)×15]
=8(朵)=1/5÷[13/15×15]
=1/5÷13
答:小红还剩8朵花。=1/65
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
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练习内容:教科书第36页内容
练习过程: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在小组内探讨交流
3、汇报应用题解题思路(在全班内)
第2节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对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理解,学会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3、会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4、掌握列方程解答文字题的分析方法。
5、能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1、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如何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实施】:
第一课时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计算25/36÷30
3、用等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
① 鸡的只数是鸭的3/4
② 女生是男生的一半
③ 梨重量的3/5相当于苹果的重量
④ 儿童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4/5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例1的条件和问题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
小明体内有28千克水分,小明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设疑讨论
问题:①题中有几个等量关系?各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②所求问题在哪个或哪几个等量关系中?
③哪个等量关系中只有所求问题是未知的?
④找出这个关系式后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数量关系
分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板书:
小明体重×4/5=小明体内的水分质量
?×4/5=28
师:如果用方程解这道题,你会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结果)
1、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讨论设疑①爸爸的体重在哪一个关系式里?写出这个关系式
②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③如果用方程解答这道题该怎样做?
(学生讨论结束后独立完成后,让组长检查后汇报,教师板书
2、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并填充教材。
④课堂练习
(1)教科书第38页“做一做”
(2)一条裤子75元,是一件上衣价格的2/3。一件上衣多少元?
四、板书设计: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例一:
解:设小明的体重为x千克解:设爸爸体重为x千克
4/5x=287/15x=35
x=28÷4/5x=35÷7/15
x=35x=75
答:小明体重35千克。答:爸爸体重75千克。
第二课时
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一、复习xkb1.com
写出下面数量关系(用等式)
(1)裤子价钱是上衣的2/3
(2)裤子的价钱比上衣少1/3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二
爱华小学的同学非常喜欢课外兴趣小组,他们学校参加美术小组的有25人,比航模小组人数多1/4,算一算,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1、讨论设疑
(1) 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条件和问题)
(2) 怎样用线段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3) 问题和条件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4) 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解答?理由是什么?
2、讨论要求
① 将4个问题在小组内充分讨论
② 由组长或小组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学生独立解答
4、由组长汇报检查并汇报解法过程。
三、课堂练习:www.xkb1.com
1、教科书练习十第4题
2、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5/8,还剩15千克。这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3、修一条公路,修了200米,还剩2/3没有修。这条路长多少米?
四、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的应用题
问题参加运算,用方程简单
解:设航模组有x人
x+1/4x=25x×(1+1/4)=25
5/4x=255/4x=25
x=25÷5/4x=25÷5/4
x=20x=20
【四下四则运算解决问题】推荐阅读:
四下说课稿《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问题》11-30
模拟四则运算05-24
四则运算意义09-13
语文四下教案07-07
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06-06
函数极限的四则运算07-30
四则混合运算复习提升11-05
四下二单元教案08-30
四下品德教学总结06-03
小学四下词汇复习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