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课后反思

2024-07-25

等比数列课后反思(精选14篇)

等比数列课后反思 篇1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反思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这一节颗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推导方法,并利用公式解决有关的问题以及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性质及应用。

对公式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与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掌握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成立条件,充分体现公式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我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把整个课堂分为呈现问题、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四个阶段。

节课开始,我先复习了旧知识,为接下来的新课作铺垫。然后提出问题情景:”你们喜不喜欢看动画片呀?你们最近最喜欢哪部呀?”学生们都异口同声的回答:“喜洋洋与灰太狼。”这时候学生们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然后我举出一个例子:最近经济不景气,灰太狼想在森林里开一个公司,但苦于资金的有限,于是去找喜洋洋投资,喜洋洋一口就答应,“行,从今天开始我连续60天往你公司注入资金,第一天投资10000元,第二天投资20000元,第三天投资30000元,总之以后每天都比上一天多10000元,但作为回报,在投资的第一天起你必须返还我1元,第二天返还我2元,,即后一天返还的钱数为前一天的两倍,60天后我们清,”灰太狼一听,两眼一转,心里越想越美,马上就答应了。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次灰太狼占了大便宜了吗?利用灰太狼与喜洋洋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由学生来进行计算,因为他们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所以很轻松的就把喜洋洋投资的钱算出来,但是要算出灰太狼回报喜洋洋的钱却不会算了,这时候就把学生难倒了,这样我们就先留下悬念。利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进行推导的数学方法,通过层层递推,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最后把问题解决。然后由特殊到一般,最后把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出来,同时引入新课。这时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还有没有其他中方法把公式推导出来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最后采用定义法把公式推导出来。把公式推导出来后又强调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相关的问题,使学生真正的掌握公式。

本节课开始用错位相减法和定义法推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让学生掌握这种求和的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在其他数列求和问题中经常使用。所以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掌握公式,更重要的是掌握推导公式的方法,等比数列前n项公式是分情况的,在运用中要特别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够积极的思考,并发表自己的一些独特的思想。例如: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就提出其他种推导方法。在做练习时,很多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积极地上台做。对于他们这些表现,感到很开心,同时我也鼓励和表扬他们,希望他们以后更加努力。

等比数列课后反思 篇2

反思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属于元认知的概念范畴.用元认知的理论来描述, 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 以及活动过程中涉及的有关事物 (材料、信息、思维、结果) 的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由此可知, 反思的对象是认知主体本身、主体内在的心理和抽象的认知过程等;反思的内容即对认知主体和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进行智力操作;反思的目的即监控认知活动的进展, 给主体提供有关进展的反馈信息, 间接地促进和推动这种进展.通过反思学生能明确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 从而明确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 对自己的目前状况做出准确的评价, 通过评价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进一步促进学生进行反思.反思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分析的过程, 是学习质量的关键.它有助于学生检验自己是否达到目标以及由此走向何方.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通过反思才能使世界数学化”.由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由指导到引导再让学生反思,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的反思能力.

二、反思性教学策略的实施

关于在反思性教学中, 反思什么, 怎样反思, 涂荣豹老师在《反思性数学学习》中给了一些比较好的建议.结合他的建议, 我们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可对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学生从基础知识的角度进行反思.让学生通过情境反思学到了哪些基本概念、原理, 这些知识与前面所学到的知识有何联系.

2.指导学生从方法、思想的高度进行回顾总结, 使学生通过反思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情境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 分析具体方法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思想, 对具体方法进行再加工, 从中提炼出应用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 并让学生寻找自己解决过程中在思想方法、思维策略方面的差距, 在思维由特殊推向一般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对解题的指导作用, 形成自我评价意识、自我评价能力.

3.指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 寻找关键所在.学生在学习和应用知识时, 猜想、试验、合情推理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的限制, 他们在思维活动过程中的条理性、逻辑性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 概括思维策略, 使思维条理化、清晰化、精确化、概括化.

4.指导学生重新剖析问题的本质, 在将问题由个别情境推向一般的过程中使思维逐渐深化.解决问题后对问题的实质进行重新剖析, 可使学生比较容易抓住问题的本质, 在解决了一个或几个问题后, 启发学生进行联想, 从中寻找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探索一般规律, 使认识逐渐深化, 使思维的抽象度提高.

5.指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 优化解题过程, 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解题方法, 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 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的思维朝着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以促使学生形成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

6.指导学生对数学活动的结果进行反思.思考通过这一数学活动过程, 自己对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有哪些新的认识, 原有的认识有什么欠缺,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欠缺, 从而挖掘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完善知识网络, 使知识系统化.

为学生提供一系列供其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问题清单, 要求他们围绕问题进行自我提问, 从而激发其反思思维, 甚至可以将自我提问的内容或步骤程序化.如采用WHWW法:W——Why (为什么) ;H——How (怎么样) ;W——What (是什么) ;W——Where (在哪儿) .

如在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创设利用印度国王重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 让学生在求S64=1+2+22+23+…+263 =?①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用到下面的方法 (方法一) :

由①得: 2S64 =2+22+23+…+264.②

②-①得:S64 = 264 -1.

教师要先表扬学生思维新颖、方法灵活, 并在学生还沉浸在兴奋之中时, 再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的?”这里用到了等比数列的什么性质?你能把它推广到一般等比数列求和, 从而得出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吗?让学生探索和发现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关键:错位相减法及其实质.

而有些学生可能会用实验、猜想的方法 (方法二) :

S2 =1+2=3=22-1;

S3 =1+2+22=7=23-1;

S4=1+2+22+23=15=24-1;

从而S64=1+2+22+23+……+263 =264 -1.

这时教师要对学生在数学中用实验、猜想的方法给予表扬, 并让学生了解这只是猜想, 不是证明, 然后启发学生利用上述规律, 探索证明的思路:

S2 =1+2=22 - 1= (2-1) (2+1) ;

S3 =1+2+22=23 - 1= (2-1) (22+2+1) ;

S4=1+2+22+23=24 - 1= (2-1) (23+22+2+1) ;

因此, 应有264-1= (2-1) (263+262+…+2+1) ;

经验证, 显然是成立的, 这正好与上面的方法一殊途同归.

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更简捷的证明:

Sn=a1+a2++an=a1 (1+q+q2++qn-1) =a1 (1+q+q2++qn-1) (1-q) 1-q=a1 (1-qn) 1-q.

上述的问题情境经过学生独立探索、交流、讨论、推广、引申后, 可进行:

从基础知识角度反思:通过对问题:S64=1+2+22+23+…+263=?的解决, 学生学到了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这是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的应用.

从方法、思想角度反思:方法一用了错位相减法, 它的实质是:等比数列的每一项乘以公比恰好是它的下一项.方法二用了实验、观察、猜想的研究方法, 而 1+2+22+23+…+263 =264 -1的证明, 让学生学习并应用了xn-1= (x-1) (xn-1+xn-2+…+x+1) .

整理思维过程:方法一你是怎么想到的? (1+2+22+23+…+263 中每一项乘以2恰好是下一项) , 方法二呢? (这是处理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

问题的本质:这个问题的实质是等比数列求和.方法一与方法二殊途同归, 实质仍是错位相减法, 通过方法一、方法二均可将此问题推广到一般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

解法比较:方法一要求学生要灵活地运用等比数列的性质, 并具有较好的观察力, 解法简洁;方法二是处理数列乃至许多数学问题常用的方法, 用到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的方法, 这比方法一更具一般性.

课程不是静止的内容体系, 它是过程与结果的有机融合, 并将体验和过程提高到突出地位.这是因为教学中有很多至关重要的东西, 比如说思想、情感、能力等等, 这些东西都需要学生自身的感受、领悟和反思, 而课程过程正是生成体验和丰富情感的重要过程.所以, 在教学中除了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资源的同时, 还要充分挖掘适合学生的材料,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把学生的情绪、注意力、思维调整到最佳境界, 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获得感性知识, 让他们在与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愉快轻松地学习数学, 使数学的学习变成一条充满乐趣、奇趣的道路.

摘要:反思是学生对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自我分析、自我调节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可对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1.指导学生从基础知识的角度进行反思;2.指导学生从方法、思想的高度进行回顾总结;3.指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4.指导学生重新剖析问题的本质;5.指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 优化解题过程;6.指导学生对数学活动的结果进行反思.

关键词:反思,反思性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方法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12.

[2]鲍建生等译.教学的窗口:中学数学教学案例哈佛数学案例发展项目1994∽1997[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9.

[3]周宏.教学新模式[1]教学策略[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10.

[4]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

[5]J.莱夫, E.温格.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

[6]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1.

[7]张明性, 关文性.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类比法学习等比数列的实践与反思 篇3

一、类比中建构概念

中职数学教材折纸用游戏来引入等比数列,教师可以结合专业实例,如病毒传播、复利支付等来使引入更加形象。从事例的组织方式来看,教材通过归纳的方法来建构等比数列概念。可以开辟一个新的视角——类比视角,即把每一个事例中存在的规律推广到未知的数列中。由“一尺之棰,日取其半”得到一列数:1、1/2、1/4、1/8……分析各项之间的关系,则有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其前一项之比均为1/2,那么第n项应为(1/2)(n-1)。通过类比可以得到这样一类数列:第1项为a1,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其前一项之比均为q,第n项应为a1q(n-1)。由此可见,通过归纳或类比均可建构等比数列的概念,但两条途径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等比数列的学习是在等差数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等比数列的相关概念(定义、等比数列、公比)可以类比等差数列的相关概念(定义、等差数列、公差)进行学习,从而顺利建构等比数列及等比中项的概念,通过大胆预测并小心求证等比中项与前后项的关系、通项公式等,并认识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差异性:和差关系与积商关系。

二、类比中探索规律

中职教材对数列的要求较低,但是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研究数列的性质,在等差数列的基础上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可以驾轻就熟地运用类比的方法,从等差数列的性质预测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进行证明,认识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相似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如由“若{an}为等差数列,且k+l=m+n(k,l,m,n∈N*),则ak+al=am+an”类比学习“若{an}为等比数列,且k+l=m+n(k,l,m,n∈N*),则akal=aman”,等等。

但应注意的是,通过类比所得的结论不一定可靠,需要在预测之后的求证过程中进行修正。这样,既用类比开阔视野,重视思维的发散性,同时又不迷信类比,关注思维的严谨性。

三、类比中解决问题

数列与函数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认识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主要有两种途径:公式法和图像法。an=a1+(n-1)d类似于一次函数y=a1+(x-1)d,根据等差数列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图也可以认识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因此在学习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时同样可以类比地使用这两种方法,如an=a1qn-1类似于指数函数y=a1qx-1,而图像则可以直观呈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间的联系和区别。

等差数列前n项和推导时采用了“高斯算法”,而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推导则采用了“错位相减法”,这些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教师也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解决相应的问题。现以等差数列前n项和推导的“高斯算法”加以说明。

这一问题本身并不难,在学生利用了计数法、累计法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变换图形找到更为简便的高斯算法。在这一实际问题解决之后,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对于一般的等差数列{an}(公差为d)前n项和Sn为多少?由于有了上述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也会尝试将这一方法运用到一般问题的解决中,于是就有:Sn=n(a1+an)/2=na1+n(n-1)d/2。通过设置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为学生解决等差数列前n项和Sn的“高斯算法”创造了方法上的类比参照,为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打开了思维的通道。

四、实践中反思类比

类比可以在两个事物在形式上或实质上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还可以在两个过程在思维上和方法上融会贯通。其实,我国在很早以前就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成语,言简意赅,完备而深刻地说明了类比在认识中的重大作用。

科学史上,卢瑟福的“行星模型”、惠更斯的“波动说”、德布罗意的“波粒二象性”、狄拉克的“正电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欧姆定律、细胞学说等都有类比方法的汗马功劳。在数学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例子就是瑞典数学家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通过类比成功地解决了瑞典数学家雅克·伯努利(Jacques Bernoulli)所没有解决的“求所有自然数平方的倒数之和,即1+1/4+1/9+1/16+1/25+…的和”,并且用同样的方法发现了莱布尼茨(Leibniz)级数的和,即1-1/3-1/5-1/7-1/9-…=π/4。

《高中數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标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在教学建议中还阐释了类比的功能:“通过类比、联想、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等方式,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进一步理解数学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内容标准中详细阐述了类比的应用:“归纳、类比是合情推理常用的思维方法”,并要求“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空间向量的教学应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经历向量及其运算有平面向空间推广的过程。”“在介绍球面几何时,让学生通过欧氏平面几何和球面几何的类比,得到球面几何的相关结论,促使学生思考平面几何与球面几何等非欧几何模型的差异。”并以平面上的圆与空间中的球的类比进行示范:由圆的切线、弦、周长、面积分别类比学习球的切面、截面圆、表面积、体积;由圆的性质如“圆心与弦(非直径)中点的连线垂直于弦”类比学习球的性质“球心与截面圆(不经过圆心的小截面圆)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圆”。

但是,世界上至善尽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创造性有余而可靠性不足正是类比二重性的表现。也就是说,类比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具有或然性。类比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方法。事物之间具有相同点或相似点,这使类比成为可能;但事物之间必有差异,这就使类比的结论带有或然性。因此,在充分估价类比的开拓、创新作用的同时,必须保持清新的头脑,认识到类比的天生不足,做到依靠它又不迷信它,不把它绝对化,巧妙地配之以其他的科学方法,从而使思想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参考文献:

[1]仲秀英.波利亚的类比思想与数学课程改革[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0(3).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用书·数学(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黄金南等.科学发现与科学方法[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4]教育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等比数列性质教学反思 篇4

一. 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的理解

(1)知识与技能

对比等差数列建立等比数列模型,加强等比数列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体验数学中类比的重要思想方法。(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情境归纳等比数列概念,通过探索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培育学生大胆猜想的创新意识。(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探索等比数列的性质并借助它解决相应问题。难点:灵活应用等比数列性质解决问题。(4)教学过程:

让学生体会类比的重要思想方法,过程中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分层练习设计意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让每一个学生都建立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对课堂教学后的反思

现在的数学教学在课堂上要以“以学生自身发展为本”为我们的教学理念,通过问题教学,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也就是我们平时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等差数列之后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讲的一节等比数列新授课,以前讲这一节课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目的是通过两种教学模式做一对比找出两种教学模式下讲同一节课的效果,到底是哪一种教学手段可以更多的“以学生自身发展为本”,使自己从中吸收一点经验,为以后教学更好的服务。

本节课我感觉有这样几个特点表现出来:(1)学生是接受学习还是探究学习

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肯定是相对立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课堂上节省很多时间,用于学生的知识,方法的研究,或者是学生独立思考与相互间的合作交流的培养以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等等,但是对于学生底子薄,基础差的天天用会“吃不消”,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合理地寻找他们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优势互补。(2)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古典概型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篇5

一、设计意图:根据古典概型在高考中的地位及考试要求,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很明确,就是在降低难度的同时,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

二、优点:,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有意识的设计“有顺序和无顺序”之间的比较,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小组的讨论,解决古典概型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再通过学生观察类比推导出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这一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缺点:这节课还是“讲”的比较多,在学生讨论时指导得不够到位,应该赋予学生更多的时间,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

高二数学数列教学反思 篇6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二数学数列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数学数列教学反思1

一、教学内容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境为载体,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如在棋盘中用数对表示棋子的位置、从学生非常熟悉的五子棋对弈情境引入;利用座位这一真实的情境学习排和列;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拓展延伸,要求学生利用数对的相关知识解决,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的周围存在着大量的数学知识与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的生成。

二、有效设计教学进程,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本节课中,注重了向学生充分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无论是通过将“小红坐在从左数第4列从前数第3行”简化成用数对来表示,还是把人物图简化成点子图再到方格图,都力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活动形式多样有趣。

课标中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游戏的设置,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从玩中学的教学设想。

高二数学数列教学反思2

高二复习课以其庞大的容量让奋战在一线的老师们吃尽苦头,每位老师都有课时拮据的感叹!而资料中涉及的知识和原有内容冲突时,学生无所适从,参与探究获得知识的机会偏少,老师传授总显得相当匆忙,课堂更多成了教师的`表演与独白,每当我反省学生究竟学会了那些东西时,总会汗颜;课程是按时完成了,但其有效性有多少?

该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在探究中体验知识的联系,那怕一节课只学会一两种题型的解决策略,也比满堂灌,最终什么都没学到强多了。而资料中涉及的知识和原有内容冲突时,学生更是无所适从,如何把资料和课本更好结合,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重视的。

在《数列求和》的内容中我最初设计了两课时,讲分组求和法、倒序相加法、裂项相消法,并引申出求通项公式的迭加(乘)法,乘比错位相减法,并补充求通项公式的待定系数法。

当我重新审视教学设计和资料时,发现资料中的裂项法和拆项法与我前面所讲的有冲突,如何能减小冲突,且多留时间给学生思考,取得更好的效果,于是决定改变资料教学内容,裂项法是重要的求和方法,不仅渗透了化归的重要思想,而且也是高考的热点问题,从最简单的题目入手,循序渐进,或者会有不可估计的收获吧。

高二数学数列教学反思3

数列整个中学数学内容中,处于一个知识汇合点的地位,很多知识都与数列有着密切联系,过去学过的数、式、方程、函数、简易逻辑等知识在这一章均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应用,尤其是加深了学生对函数概念的认识,并从函数的观点出发来研究数列问题,使对数列的认识更深入一步;而学习数列又为后面学习数学归纳法等内容作了铺垫。同时数列还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发展应用意识。数列还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好题材,自始至终贯穿着观察、分析、归纳、类比、递推、运算、概括、猜想应用等能力的培养,不仅如此,数列还是对学生进行计算、推理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的重要题材。因此学好数列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本堂课的教学,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的有机结合中,有序和谐、民主平等地展开。在教学设计中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概念,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经历观察归纳、探索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收获新知和方法,提高数学素养。教学过程中通过环环相扣、设置得当的问题链,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热情、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整堂课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看得专心、听得认真、做得投入、说得流畅、合作得愉快。

另外,本节课在指导学生进行反思上也做了一定工作,反思可以说是学生认知水平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一个主要环节,所谓反思也是解决问题后自问几个为什么,为下次解决问题获得有用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真正领悟到数学思想方法,以达到优化学生认知结构,促使学生思维升华,由此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之目的。

对数列习题课教学的一些反思 篇7

怎样的教学方式才算是高效的数学习题课教学吗?如何组织高中数学习题课的教学, 是历来数学教学研究中最热门的课题。我们绝不能把数学的教学过程尤其是习题课的教学归类于某种固有的模式, 总希望在这种固定的模式下获取更大的教育收益。笔者认为这样做弊端太大, 把学生当成死物通过加工成为我们希望的合格产品。美国著名教育史家和教育政策分析家戴安娜·拉维奇说:“在教育中没有捷径, 没有乌托邦, 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终极武器, 没有神话也没有童话。学校的成功很难像生产线一样移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直接参与解题, 更要求学生能参与解题的思维活动。解题活动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最具有独立性的创造性活动, 它对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能力, 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结构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即学生在处理习题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寻找解题的算法。以下是笔者在高一数列习题教学中所举之例题讲解:

案例1在数列{an}中, a1+2a2+3a3+…+nan=n (2n+1) .求

(1) 数列{an}的通项公式;

教学分析:笔者通过教学设计了一段师生之间理想式的谈话。

如果不能立即想出如何求an, 何不先求此数列的前几项呢?然后根据前几项说不定猜出通项.从而找到解题思路呢!

这个主意看起来不错, 怎样去求这个数列的a1, a2, a3.

T:我们可不可以认为如果an-1知道了, 它的后一项an也就知道了呢?

T:太好了, 为了求出数列{an}, 我们在原式的基础上“克隆”出了等式a1+2a2+3a3+…+ (n-1) an-1= (n-1) (2n-1) …… (2) 然后将其两式相减就得出数列an的通项公式。此题还有其他的想法吗?想一想要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只需明白数列an的前n项和就好了, 那么我们有可能寻求数列an的前n项和吗?

对于高一刚学完数列的学生而言这道题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无疑是道不错的题。相信经过上述师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不仅很轻松地就将此题得到完美解决, 对于此题的第二问为数列求和的常规方法即错位相减法就可以了, 学生从此题中学到更多的是研究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案例2适当排列三个实数10a2+81a+207, a+2, 26-2a使它们取常用对数后构成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则实数a的值是_____;

在看到此题令人感觉十分为难。原因是这三个数来得莫名其妙, 这三个数如何排列应当成为解决此题的首要问题了?

分析得很好, 那我们应当如何解决呢?这三个数中感觉哪个数看起来比较复杂?怎么比较?

当然是10a2+81a+207这个数, 不妨将这个数与其他二个数作差比较即将10a2+81a+207- (a+2) =10a2+80a+205然后计算其相应的Δ<0则判断数10a2+80a+205>0即有10a2+80a+207>a+2我们采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说明10a2+80a+207>26-2a, 而26-2a和a+2这两数的大小显然是不可知的。

T:看来这我们已经成功地知道这三个数中最大的应当为10a2+80a+207, 那么其他的两个数的大小关系怎么判断呢?

T:兵法有云, 用兵之道贵在奇也!寻找做题的思路方法如同用兵打仗一样, 有时需善于用奇兵也。

在高中数列的教学中, 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猜想、抽象、概括、归纳、类比等发现和探索过程, 鼓励学生探索其他可能的解答思路, 探索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一些简单性质, 这种已有资源的挖掘和拓宽, 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真正有效的课堂, 不在于用多快的速度把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呈现给学生, 而在于是否教给了学生思维方法、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 在于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 在他们思维的节点上进行了放大。这是因为, 一个学科的思维方法、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是该学科的根源, 涉及某一类问题的根本。而大部分的具体知识, 不过是从这根上衍生出来的枝叶。千枝万叶, 根茎只有一个, 离开根茎, 其他枝叶也就无所依附。而我们现在很多所谓的有效课堂、高效课堂, 只是着眼于如何快速有效地让学生把握住具体知识, 于是学生知道了知识, 却不知晓知识间的意义和联系;掌握了解题方法, 却不能理解背后的原因和道理;他们手里握住了大量的“枝叶”, 却放弃了最为重要的“根茎”。这样的课堂, 单独一节来看, 是高效的;但从学生的整体发展来看, 无疑是低效的。

摘要:美国著名教育史家和教育政策分析家戴安娜·拉维奇说:“在教育中没有捷径, 没有乌托邦, 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终极武器, 没有神话也没有童话。学校的成功很难像生产线一样移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要求学生直接参与解题, 更要求学生能参与解题的思维活动。

“滚滚长江”课后反思 篇8

(一)课标、教材、学情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概况。课标还解读了源流情况和人地关系中突出的问题,如长江的水能、航运等问题。

教材安排是在学生学习了“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国的地形和气候”之后,而长江这条横贯半个中国,学生熟悉但并非真正了解的我国第一大河,它对区域经济、文化影响深远,作为专题介绍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长江,深刻理解长江开发利用中的“人地关系”和谐发展与矛盾并存,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本课题在整个《中国地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为今后学生自主学习河流作了铺垫。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也正值青春年少,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好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的特点。

(二)预设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长江水系图、地形图、干流剖面图等,说出长江的源流概况、流经的地形区、省级行政区和各段的自然特征,学会分析河流特征的基本方法。

2.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航运方面的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环保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长江的开发利用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家乡精神,樹立人地协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长江的源流概况、河段特征。

教学难点: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治理保护,发展学生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争当金牌小导游—竞聘航行小专家—我是长江小卫士。

设计意图:得力于宜昌市多年来地理活动化教学和近几年来大面积推广高效课堂成功的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预习、小组合作、展示的学习方式,以竞聘小导游、小专家、小卫士的形式,巧妙地把繁多的知识融在活动中,淡化了教育痕迹,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二、目标达成

本节课通过前面三个知识块儿展开活动:学生通过读书看图、小组合作讨论、大方上台展示、画长江水系图,这一系列的活动,加强了对长江概况的认识,也懂得了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加强环保,使得人地和谐,目标达成与预设目标相吻合。

三、教学得失

1.导入——“美丽秭归,清清长江”画面音乐

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长江的欲望。

2.“长江源流”——争当金牌小导游

学生在“温馨提示”学法指导下,通过看书读图,弄清楚了长江的发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知道了长江流经了11个省市区,流经了四大地形区,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在这里将长江支流放在第二块“竞聘航行小专家”里学习,有效化解了“知识点多、识记难度大”的问题。同时,为帮学生提高记忆效果,编制了“幽默巧记——上鱼、酥两盘儿菜(青川藏云渝、鄂湘赣皖苏、上海)”,效果很好,达到了预期目标。

3.“河段特征及开发利用”——竞聘航行小专家

学生通过看书读图加上熟悉了长江的主要支流,通过讨论、分析、展示,明白了长江各河段的基本特征,再通过动手画长江水系图和教师指导“谐音巧记(雅砻江的山民骑着嘉陵摩托车去武汉买乌梅和香干)”的方法,进一步巩固了概况的有关知识,效果比较好。

4.“长江的环保”——争当长江小卫士

通过前两块儿的学习,学生对长江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长江的开发利用带来的经济效益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在这里让学生看视频,了解长江现状,学生从心理上已经知道长江被污染的严重事实,这个时候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该怎么做”,就会水到渠成。“人地和谐发展”观念得到升华。

5.“综合检测”——长江水系图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长江知识已经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在这里进行综合检测,教师随便点名,让学生利用长江水系图来复习相关知识。进行了一轮复习,要是进行两轮或三轮复习,就会让更多的学生再体验一遍,效果会更好,教师也就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更加了解,这是“失”的一面。

总的来讲,一堂好的地理课应该做到创设情境,点燃激情,教师作为好课的幕后策划者,作为师生平等关系中的首席,其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每位学习者身临其境,都有一种探究新知的渴望、奋力向前的冲动;教师重组教材搜集资料、设计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捕捉信息,或让孩子们大胆尝试,或是提取生活中的事件,引发学生的思考,淡化教育痕迹,这些我做得比较好。

同时我觉得我以游长江为主线,在此过程中,学生主体探究,体验过程,轻松获取知识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我觉得这节课不足之处是:由于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展示能力,没能让更多的学生上台展示和分享他们获取知识的快乐。又因为课堂容量大、担心时间紧,对长江水能开发利用方面知识挖掘不够也是“失”的一面。

四、改进策略

设计可以更优化。可以增加入一个“我是长江经济规划师”的环节,让学生把自己对长江开发利用方面的美好未来设想一下。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长江的开发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推动作用。

活动可以更充分。在“争当金牌小导游”这个活动中,增加一点儿“沿途可见到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来添点“旅游的味道”。并鼓励更多的学生来介绍长江概况,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从图中顺利提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反馈可以更具体点儿,让学生绘图填图后交换检查一下,以发现学生是否有写错别字的现象。

数列求和的听课反思 篇9

10月19日下午第二与第三节课,我们学校举行了《数列求和》的同课异构活动。我有幸听到了知名教师杜锡金和过月圆老师的课,受益匪浅。

(一)课堂设计

数列在数学高考文科中所占的位置为17题,难道为中等,对于一般同学而言,是十有八九要做全对的。两位老师整堂课都通过一系列变式讲了数学求和法中的公式法、分组求和法、错位相减法及裂项相消法。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完全符合高考的命题走向。

杜老师由2015年的浙江文科高考卷入手,既体现了对高考命题的关注,也让学生对此题引起一定的重视。同样的.,过老师通过这五年浙江文科数学的高考题目剖析,说明数列求和的重要性。又通过绍兴市期末考试作为例题及引申,从简到难地介绍了公式法,错位相减法及裂项相消法。过老师主要通过对近五年试题的研究来决定数列求和的方法的讲解及其顺利,让我觉得很敬佩。

(二)师生互动

整堂课中,两位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叫学生来回答,并且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两位老师都对学生的板演做出了详细的评价,并且指出在解题过程中应注意的部分及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给学生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

(三)教学素养

两位老师上课激情,声音抑扬顿挫,让我自愧不如。回想我自己上课的样子,有时候语速过快,很多时候语调平,没有重点突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尤其让人敬佩的是两位老师的板书,干净、整洁、漂亮,恰到好处。

教学反思—unit6课后反思 篇10

八年级英语教学反思

—unit6课后反思

本节课为unit6起始的听说课,我按照五步教学法进行精心设计,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课后回忆体现整堂课较杂乱。

反思如下:

1.引申部分偏难,一没有多媒体的辅助,而是学生搜索信息及表达能力有限,所以只备好了教材,没备好学生和教具。

2.过分强调了信息搜索处理能力及文化内涵的培养,而忽略了课堂的基本本位。所以学生稍觉应付困难,课堂略显沉重。

需改进为:

1.板书书写为学生做好表率

2.小组积分应更加科学

对课后反思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 课后反思 存在问题 正确写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088-01

一提起教案后的课后反思,很多老师都不以为然,有的认为“写”只是一种形式,寥寥几个字笼统的概括一下就行,领导检查时,有这样的教案就算完整了;有的甚至不知道课后反思为何物!

课后反思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将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施、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活动中的疑问、体会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提出改进措施,最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去。课后反思不同于简单的课后小结,它能帮助教师迅速接收反馈信息,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从而为高效教学策略建立可靠的依据,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成熟。教师通过书写课后反思,一方面可积累丰富的教学案例,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以期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另一方面可以把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地结合,提升施教者的理论修养和实践水平。

但是,在对教师的备课笔记进行常规检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课后反思流于形式,存在着诸多问题:

1.教师对课后反思认识不到位。虽然大部分教师能认识到课后反思的重要性,但是其反思还停留在被动反思的阶段。教师的反思大多是为了完成学校制度的要求,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地反思。还有教师认为课后反思就是对过去教学行为的检讨,教师总是带着一种失败者、检讨者的心情进行反思。这些对课后反思的种种错误认识必然会造成教学中的不良影响。

2.课后反思存在片面化。有的教师只注重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反思,有的教师只注重教师自身的行为,多数教师易忽略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效果的反思。忽视任何一方面的反思都是不全面的课后反思,必然导致教师对自己教学认识的片面化,从而影响其对教学中问题的改进。因此,教师的课后反思要全面,要涵盖整个教学系统,用整体的眼光来审视教学。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后反思,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课后反思要善于发现问题。在上完一节课后,由于是自己亲历的四十分钟,各种感受自己最清楚,也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写课后反思时,首先要把这些问题揭示出来,问题是反思的起点,没有问题,反思就无从谈起。我们不反对对课堂出现的情况进行描述,但如果仅停留在叙事上,而没有就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提炼出问题,这样的反思是不深刻的。

2.课后反思要学会分析问题。看出了问题,就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分析可以从现象到本质,从个性到共性等不同角度进行,如果自己经验有限,有时可借助同事的经验帮助分析,甚至可以请教专家。

3.课后反思要尝试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之后,如果不借助其形成新的有效的办法,那么课堂教学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要让课后反思有效起来,首先要确立不是为了反思而反思,而是为了改进而反思的观念,反思并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后,力争在短期内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尝试解决问题是进行课后反思必须达到的目标,否则永远会陷入问题的泥潭。

4.课后反思要经过实践检验。实践出真知,解决问题的方案一定要经实践进行检验。检验的途径可以是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将思考的解决方案提供给其他教师,看看是否经得起检验。不管是谁在检验,自己都要进行跟踪反思。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才能深刻。

如果每节课都能就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结合以上几个要素进行课后反思,看起来没有课题研究那样严谨规范,但的确能促进教师深入课堂细节,提升老师的研究水平,并且能通过一个人研究带动整个群体的研究。课后反思也必然会从形式走向内容。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记下,能防止遗忘,以记促思,日积月累必有所得,长此以往定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为今后教育、教研提供足够“正能量”。

等比数列课后反思 篇12

一、记教学中的“成功之举”

将教学中达到预先设想的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记录下来:巧妙新颖的导入、形象贴切的比喻、教学难点的突破、画龙点睛的小结、留有悬念的结束语等。比如讲解完形填空时, 本人以前的一贯做法是, 先让学生做, 然后给出标准答案, 接着我一字一句地认真讲解, 结果我讲得很辛苦, 课堂气氛却很沉闷, 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后来, 我尝试了一种“小组合作”的方法, 让学生得到答案后, 分组讨论, 然后让学生提出本组存在的问题, 小组之间先相互解决问题, 我最后对于个别特殊或者较难的题目予以解题方法和技巧方面的点拨。这样, 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他们热情高涨、信心倍增, 讨论气氛热烈,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觉得学习很轻松、学有所获, 我也教得轻松、教得愉快。

二、记教学中的“败笔”

课后反思还可以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 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疏漏之处记录下来, 然后进行深刻的分析与探究, 既要找出客观原因, 更要正视主观原因,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 并在以后的教学时改进和纠正。比如: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时, 本人只注重了学生阅读的训练量和解题正确率, 却忽视了学生解题速度方面的训练, 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正规的考试中出现试卷做不完的现象。注意到了这些, 我就开始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任务, 提高了学生的解题速度。

三、记教学中的“偶得”和“灵感”

再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也不可能写出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 更不能百分之百地预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发展状况及师生思维共振、情感交流的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 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 教师这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灵感, 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是突如其来的, 如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并记录这些“偶得”和“灵感”, 它们就会转瞬即逝。比如:记忆英语单词、短语时, 学生缺乏主动性, 因此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们在一起讨论喜欢的电视节目时, 学生们一致认为节目中的“你来比划我来猜”的环节比较有意思。我突然一想, 何不尝试把这种方法应用于教学中呢?学生不仅很快复习巩固了所学的词组, 而且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再比如:呈现书面表达的范文时, 我灵机一动, 何不把书面表达、改错、合并简单句一起训练呢?于是, 我把范文设计成了改错题和合并简单句的形式, 让学生讨论修改。改错、合并完成后,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

四、记学生独到的“见解”和“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智慧的火花出现。学生人多而学法不一, 他们往往会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提出问题。有时一些好的方法、好的思路可以把教学引向高潮, 补充完善教学, 教师应当予以肯定和鼓励, 并把他们独到的见解和想法记录下来, 为今后的教学补充新鲜的血液。我在班级里挂了一个记录簿, 要求学生将平常在课中学习或课后练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见解随时记录下来。每隔一周, 我就把上面的内容概括总结到教后记中。再比如: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我发现学生书面表达中存在不会审题、句子结构不清、不会使用复合句、汉语式英语时有出现等情况。我将其一一整理并记录下来, 然后在短期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或加以引申。结果, 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记“学习心得”和“再教设计”

把教参、资料以及新老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的收获记录下来, 写入教后记, 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消化、吸收, 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梳理与反思, 特别要反思学生的意见, 因为学生的意见是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映, 这也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渠道。对课堂的教与学和得与失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对如何再教这部分内容做些思考, 写出“再教设计”, 考虑一下今后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改进才能比这堂课上得更精彩。这样才能够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高度。

弯道跑课后反思 篇13

教学内容:弯道跑技术教学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实例和学生对弯道跑的体会练习,使学生理解和运用弯道跑弯道跑技术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弯道时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观察、模仿能力。

技能技术目标:通过学生对弯道跑技术的学习和强度练习,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掌握技术要领,完成技术动作,部分学生达到自动化(紧压弧线快速奔跑的目标)。

情感目标:启发引导学生对本课教材感兴趣,自愿学习,并积极配合教学,培养学生富于挑战、团结协作精神。

重点:在弯道上实现加速 难点:

1、克服离心惯性、积极保持身体平衡;

2、建立在弯道上快速跑的意识。

本节课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基本实现,技能技术掌握情况在85%以上,下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和反思:

可取之处:

1、开始部分在音乐伴奏下跳“兔子舞”,在快乐的氛围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通过介绍战斗机和摩托车在转弯时的形态,引出本节课的四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本节课中得到了应用,师生间开成了“学习共同体”,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师生探究-总结归纳-教师示范-练习-纠错-教学比赛”的教学模式,一改以往老的教学模式“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而是先让学生尝试弯道跑,并探寻老师问题的答案,调动了学习的愿望和积极性,这时老师结合刚才探究的总结、归纳、讲解,做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4、“口诀式”的技术要领,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弯道跑要领:

直道进弯道,身体向内倒; 右肩高,左肩低,跑起来像一架战斗机;

右脚内,左脚外,克服惯性向左倾; 右臂摆幅大,左臂摆幅小,在弯道上实现了加速跑。

这样学生很快记住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更利于弯道跑技术的掌握。

5、最后结合弯道跑技术进行教学比赛,不仅巩固了技术,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检验了本节课的技术掌握情况,达到了学以至用。还培养了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共同进步的优良品质。

需要改进的方面:

1、在技术讲解、原地练习时利用本节圆圈场地来占位,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听讲学习和教师的观察、指导。

2、在练习时改跑整圆不利于学生在弯道上的加速,应改为“直道-半圆-直道”,更利于掌握技术。

3、一个道次练习密度较小,练习总量不足,应变为两道次同时练习,增加了练习密度和强度,有利于技术的巩固。

跳跃游戏课后反思 篇14

大家好:

首先感谢教研员给了我一次锻炼的机会。再感谢各位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我校听课。

今天我执教了水平一《跳跃游戏》,班级是一年级3班,40位学生。一年级学生有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等特点,课堂调控要求比较高,因此我用聪明果奖励的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这节课我首先安排的是队列练习,向右看齐和原地踏步,虽然效果不是很好,但是如果能长久坚持队列练习,我想会改善学生的形体、习惯、姿势。

热身游戏我安排的是捕鱼,这个游戏运动量不是很大,但是能激发一年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基本部分,我安排了了单脚跳和开火车,这两个内容前后衔接,开火车对单脚跳进行巩固练习。最后安排的放松游戏弹钢琴,不但进行身体放松,还将体育与音乐融合在一起。

单脚跳远动作虽然简单,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仍然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教学时,要设计新颖、有趣的练习方式和手段,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单脚跳原本是一项比较枯燥的内容,于是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单脚跳接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学到感受到了比赛的气息,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快乐,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运动量的把握

体育课的基本指标之一是让学生有充分的身体锻炼机会,以此来提高学生身心各方面的能力,本课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练习密度与强度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给予了学生自由练习时间,在学生自主与合作的练习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与纠正问题,合理处理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教学氛围较好。

2、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体育课一大重要任务。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安排学生进行自主体验练习(数一数规定距离内用的步数)、相互间的合作练习(单脚跳接力、开火车)等等。小朋友们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我在课中始终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帮助者的身份出现,通过一些适当的语言提示,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大的锻炼,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游戏化教学的运用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强,对体育运动有很好的参与意识,运动技能一般,同学之间团结合作,集体荣誉感较强。因此,本课在教学中采用游戏化的教学组织、方法和手段,以游戏为平台,调动学生各种积极因素,充分利用游戏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加强简单技术和浅易知识的传授、诱导和点拨,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取得了较好效果。

上一篇:我的中国梦征文要求下一篇: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特点与形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