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要素文档

2024-07-30

语文要素文档(通用8篇)

语文要素文档 篇1

记叙文

(1)、定义: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或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2)、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局。说明文

(1)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2)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议论文

(1)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2)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

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虽然不同但是区分极难,往往有两者特点均有的作品出现,所以我们往往将诗歌合称。当然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1、古体诗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歌题材,也称古诗但绝不是古风,古风只有“歌”、“行”、“吟”三种载体,这点上常常被许多学习古体诗的人误解。古体诗是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是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的合称。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也属于古体诗的范畴。

2、楚辞

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

从时间上说,楚辞形成的时间大致和古体诗相同,但是和古体诗有本质的区别,所以独立成体。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所以笔者认为,楚辞其形成于古体诗时代,但文体鉴于诗词歌赋之间,是一种独立的文体。

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3、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4、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5、绝句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6、新诗

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7、歌行体

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特点①

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本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成为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情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

它有别于今天的散文标题的“赋”,已不是铺陈的字眼,而是“赞”“颂”意。

古人“辞”“赋”合称,是因二者都体形灵活,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且允许有错落参差;从风格上看,都讲究文采,多用铺张手法。二者的区别是:“辞”在句中或结尾多用“兮”以调节音节,而“赋”则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韵文中夹杂完全不押韵的散文语句。骈体文

是以双句(即俪偶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与散文相对的一种韵文。最大特点是,全文用对偶句组成,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对称,词性、词义相互合对。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起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唐初仍沿习此,到韩、柳继起后,这种文体才衰落。

和韩、柳倡导的古文相比,古文讲“气势”,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

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等。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小说

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中国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

按篇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按内容不同分为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

1、志怪小说

指我国汉魏六朝的谈鬼神怪异的一种旧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和传说。如《搜神记》。

2、轶事小说

用于记叙魏晋以来崇尚清谈的知识分子的狂放传闻和轶事是一种小说。

3、传奇小说

是一种情节多奇、神异的古典小说。一般指唐、宋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是元、明、清三代小说、戏剧作家吸取题材的宝库。其源出于六朝“志怪”。

4、话本小说

指宋元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语言把小说、讲史的内容记录下来自己备忘或为传授别人。后成为小说的一种样式,即话本小说。它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拟话本小说)

5、章回小说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样式。是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章叙事的小说。

特点是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段落,划分为若干回,并多用对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内容。每回开头常有诗词。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内容,以便衔接本回内容;每回结尾,多在情节高潮时戛然而止留下悬念。

6、谴责小说

以揭露社会弊病,并对封建官场和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鞭笞与谴责的一类小说的总称。产生于辛亥革命前后。

7、演义小说

旧体长篇小说的一种。概括史书、传说,用近代口语铺叙成文。是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散文

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特点是取材广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不受韵律限制,表达含蓄,意味深长。

按内容的差异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记叙散文--以记人、事叙、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抒情散文--通过对人物、事件或景物的记叙描写,达到托物咏志、寓情于物的目的。常用象征手法表达作者含蓄的激情,引导人们去追思和联想。

议论散文--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不需要逻辑推理,和严密的论证。

1、古文

指以文言所写的散体文,别于骈文而言。唐韩愈反对魏晋以来骈俪的文风,提倡先秦汉代所普遍使用的散体文,并称散体文为古文,后用为散文的专称。

2、记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桃花源记》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⑤笔记:古代以记事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梦溪笔谈》。

3、古议论文体

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议论文体。《原君》(黄宗羲)

②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议论文体。

③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马说》《师说》《爱莲说》

④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六国论》

4、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属议论文体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论积贮疏》(贾谊)

②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陈情表》(李密)

③策: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应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

④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邹忌讽齐王纳谏》

5、序、跋

6、赠序

古代文体之一,是为赠别而写的。《送东阳马生序》

7、史传

①本纪:传记的一种,专门记述帝王事迹。

②世家:主要叙述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迹。

③列传:用于记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迹,也有用来记载少数民族和其它国家历史的。

8、报告文学

散文中的一种新兴样式,是特写、文艺通讯等的总称。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迅速及时的报导社会生活中人们关心的事物,具有新闻性、形象性和政论性的特点。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中国报告文学的三部里程碑作品《包身工》、《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

戏剧

综合性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指话剧。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

戏剧的语言包括对白、独白;舞台说明。

戏剧的结构:独幕、多幕。

分类:按作品类型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题材分有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按结构分有独幕剧、多幕剧。

1、元杂剧

包括散曲和杂剧。

1)散曲

元代兴起的一种新形式的韵文,是在金“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分小令、套数二种。

小令是一支单调的曲,简短精练,在格律上不像词那样严格,常用以抒情写景,如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则联缀起来的组曲,又叫“散套”“套曲”。全套必须属于同一宫调。套数可用于叙述较完整的情节、事迹或夹议论,如元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2)杂剧

是包括音乐、歌舞的综合艺术。分曲词、宾白、科迅三部分。

曲词由散曲中的套曲组成,供演员歌唱之用。每折由一人独唱,其它演员只有对白。科迅是动作、表情。

结构:“四折一楔子”,“楔子”是说明或介绍人物,联系情节的。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元杂剧的角色:“末”“旦”等。

应用文

应用文体可分为四大类:记写事实类、阐述观点类、解说知识类、经办事务类。这四类缺一不可。有人认为,只有经办事务那一类才算应用文体,前三类都不算。这种看法不符合两分法。如果前三类既不属于文学文体,又不属于应用文体,那它们属于哪一类呢?如果把它们与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并列,显然是不科学的。它们的实用性是如此明显,理应属于应用文体的范畴。

像报告文学、杂文、科普小品等文学味相应较浓的文体的归属,争议尤甚。我们认为,它们首先应该属于应用文体。因为它们或是对人们极端关注的重要人、事的生动记写,或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问题的独到阐发,或是对科普知识的形象解说,都有较为明显的实用目的与实用功效。并且它们分别所在的那一大类(记写事实类、阐述观点类、解说知识类)属于应用文体,它们恐怕也不好单独划分出来归属于文学文体。至于它们对某些文学手法的运用,只不过是为了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更好地为实用目的服务而已。(《应用写作》杂志1992年第5期《浅谈应用文体的范围与分类》)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骈文

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1)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

(2)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3)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序、跋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赠序

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言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用于叙述和陈情。

注疏

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传奇

小说体裁之一。以其情节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如《柳毅传》、《南柯太守传》等。又因为“传奇”多为后代的说唱和戏剧所取材,故宋元戏文,元人杂剧,明清戏曲也有称为“传奇”的。如明戏曲作家汤显祖的《还魂记》(即《牡丹亭》),清初孔尚任的传奇剧本《桃花扇》。

杂记

包括:(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登泰山记》。(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种文体。

游记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1]

修辞手法主要有: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顶真、对比等。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它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质量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它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它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回答者:五岳独尊zzzz秀才 二级

其它回答

共 2 条

比喻,比拟,反问,设问,排比,夸张,对比,对偶,双关,衬托,顶针 回答者:cylls1988-高级魔法师 七级 12-11 13:31

一、修辞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1.掌握并学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引用、对比、借代、反语也应有所了解。

2.能简要分析修辞方法在具体语言环境里的表达效果的作用。

二、应掌握的几种修辞方法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对偶的种类有三种;正对、反对、串对、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正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慧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它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它的词语。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也使文章更具体、更详细。(2)作引用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好处: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3)作比较

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好处: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4)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5)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有时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明,也属分类别。

好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6)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还有联想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7)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mó)状貌。

好处: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8)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好处: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9)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在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一般性的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

好处: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更加理解。(10)列图表

为了把十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就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某些事物解说更直接、了当。更具体。

好处:使人看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

语文要素文档 篇2

让教学的主体——学生充满生命活力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最活跃的“细胞”。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在课堂上, 还儿童以“天真”, 还儿童以“活动”。只有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才能“活”起来, 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 才是有价值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硬道理。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 以教材为载体, 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 把童真童趣融入课堂, 引领孩子画画、贴贴、唱唱、跳跳、演演等多种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 形象生动地获取知识。如在识字教学活动中, 把学生日常喜爱的猜谜活动引入课堂, 既激发了孩子的识字兴趣, 又培养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美丽的丹顶鹤》一文中, 丹顶鹤的颜色美、姿态美, 画面感极强。在学了课文后, 让学生用图画把自己喜爱的丹顶鹤表现出来。大家兴趣盎然, 在画画中既回顾了课文的内容, 又根据自己独特的理解创作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 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当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起后, 就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掌握知识的热情, 学生乐在其中, 兴趣盎然, 智慧的火花就会不断迸发。例如, 学习《小露珠》一课, 针对课文内容特点, 启发学生在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 进行生动有趣的角色表演。孩子们借助想象调动自身的经验积累和语言积累, 活化了文中的人、事、物。那惟妙惟肖的表演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将语言文字的教学通过角色表演落到实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快乐的探索天地, 通过互动中的学习碰撞, 让所有的学习个体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让教学的主导——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要想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就应该既要有目的、有指导地放, 又要适时、合理地收。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深度和灵活的把握度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和关注程度都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所以, 教师进入课堂之前应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 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要根据学情, 准确取舍教学内容:学生一读就懂的内容不讲;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暂不讲;重难点内容具体讲;难以记忆的内容多形式讲。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 而是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的灵活性、开放性也直接关系到教师对课堂的驾驭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只有心中熟悉教案, 眼中有学生, 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教与学才能变得更加精彩。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设计的问题有时不一定适合学生, 这时教师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及时调整学习的“坡度”。特别是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 我们必须进行有效的教学诊断, 适时引导, 巧妙追问, 释疑解惑。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引向深入, 才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教学实效。

一年级上册《北风和小鱼》的四、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语段。为了使学生更贴切地理解词语, 比如“气极了、得意”, 我充分借助课文形象的插图, 挖掘课文的留白空间,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比如看插图, 说说北风生气的样子;北风看不到小鱼了, 心里想些什么啊?小鱼在河里还可能做什么呢?这样的想象说话, 使这个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更立体更可爱地走进孩子的心里, 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似乎自己也就是童话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很好地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对话。此外, 在理解“鹅毛大雪”这个词语的过程中, 我避免直接灌输词语的意思, 而是创造语境, 将学生带入“雪景”, 引导孩子尝试以诗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从而对词语有一个画面般的感知。灵动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的是轻松愉悦的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时刻把握学生思维的动态, 及时采取适当的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让教学的载体——教材更加厚实盈润

教材是教学活动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它提供了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凭借。教材的编排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探索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初步的思想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但教材是一个固定的文本,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和驾驭现行教材, 呈现给学生赋有时代意义和价值目标的文本, 努力让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知识习得和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 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基础和学生的需求进行选择、创新。《第一次抱母亲》通过记叙了儿子第一次抱母亲的经过, 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儿子对母爱的真切回报。为了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 在学完课文之后, 我引领学生再读《游子吟》, 加深对母爱的感受。继而拓展阅读《一碗馄饨》等课外读物, 结合课文的理解来阅读, 使学生们更加深了对“回报”的理解:要珍爱亲情, 还要学会感恩……从而将“爱与回报”的种子深深地根植于孩子幼小的心灵。

低年级的语文课本中童话、寓言故事比较多, 学生对此情趣最浓, 兴趣最高。一篇课文已经学完了, 学生仍关心课文中的动物或人物的结局, 他们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故事。如学完《小松鼠找花生果》, 孩子们余兴未了, 教师启发孩子续编故事:“听了蚯蚓的话, 小松鼠连忙对它说什么, 又是怎么做的?”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搭上想象的列车, 在轻松的环境下展开想象的翅膀, 既发展了想象力, 又提高了说写能力。

对孩子们来说, 教科书是沉睡的巨人, 要使教材中的知识充盈着鲜活的气息走近孩子, 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握课程标准理念, 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在学生与教材之间修筑一条传递知识的绿色通道, 拓宽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领域, 切实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大学语文》课堂的“叙述”要素 篇3

关键词:叙述 课堂教学 能力培养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09.049

听、说、读、写是最基本的四门功课,也是《大学语文》课堂最直观的教学手段。非语文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目的,就是在教师有意识的主导下,熟悉和了解古今中外璀璨的文化内涵,接受灿烂文化的洗礼,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這里所谈的语文素养,其实指的就是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它是素质教育下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其中,“叙述”因素渗透于大学语文课堂听、说、读、写活动全过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学生素质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叙述”却常常有意无意的被人为忽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笔者在从事《大学语文》的具体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了“叙述”这一要素在大学语文课堂所占的比重,以及它所凸现的独特文化价值和它对大学生素质发展过程中的不可取代性。本文拟从这一视角出发,探讨“叙述”要素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的表现形态。

1、叙述的性质

叙述是一种思维表达方式,是把研究成果用一定的方法在理论上再现出来。它的基本特点在于陈述“过程”。而在大学语文课堂,叙述则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教学过程,即借助叙述来展开课堂教学情节,交代教学活动和理解把握书本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对知识充分理解并融会贯通之后的尽情表述。

教师的讲解,是对知识的叙述,通过逻辑严密、切合题意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比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它是《大学语文》中重要的一篇课文,无论思想内涵还是艺术性都堪称上品。学习此文离不开对其独特文化背景及社会现象的叙述,它既包括那个时代的,也包括当事者个人(甚至作者本人)的。此时,适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象的叙述,便可拉近学习者与历史的距离,完成现实和过去的融合,还原那个年代尘封的旧事。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知识的潜移默化和消化吸收;也是对新知识的再叙述,它旨在使知识由客观转向主观,变书本知识为我所用、为我所有。一篇课文,教师辛苦教授的最终结果只有引起学生的全面反馈,产生共鸣,教学才算达到预期的目的。比如,曹雪芹的《宝玉挨打》(《红楼梦》节选章节),教师的叙述,是学生叙述的前奏。学生的思考则是通过教师的简单叙述为其出发点,反过来学生的叙述过程,便是对课文整体把握与深入理解的学习过程。宝玉因何挨打,学生还原式的再叙述既能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又籍此把握作者的话外之音和言外之意。

教师通过课堂上的叙述,穿针引线引导学生询疑质难,就演化成了学生对书本深层知识的顿悟与理解。因此,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叙述”是知识的交流,是情感的交流,它是知识传递方式,更是一种课堂上教学双方的心灵默契。

2、叙述的功能

讲解一篇课文,重点在于分析课文主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也就是作者通过材料一层一层地表现出来的文章的主题思想的路子。怎么样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生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呢?这,还必须落实到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果的叙述当中。教师可利用简短的叙述开场,引导学生切入课文、积极思考、深入理解,让他们在明确的教学要求中,通过快速阅读,架构叙述主线,剥茧抽丝,掌握文章的主旨。教授李斯的《谏逐客书》一文,教师叙述“逐客”这一背景,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驱逐客卿?接着,请同学们根据以上问题,结合原文进行思考。这是教师的简单叙述。在这里,教师不宜多讲,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在整体阅读课文后,便会自然明确文章的主旨。这时教师要求多位同学进行叙述,随着同学叙述的深入,文章的主旨就会逐渐趋向明朗、一致。最后教师再适当叙述,作者的观点如何,我们通过学习又当如何等。这时的教师叙述便等同于点拨、评价和小结。而学生们则通过叙述,很好的完成了深入理解、认真构思、组织材料和表达等诸多能力训练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借助叙述熟悉了课文的网络(结构),明确了作者的用意,了解了文章的表现方法和表达效果。

3、叙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方案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叙述”的主体应该是广大的学生。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课程资源,着力在“叙述”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把握“叙述”呢?

一要善于观察,深入理解课文。要根据教师的提示和表达内容的需要进行有目的的观察理解。巴甫洛夫强调:观察,观察,再观察。因为叙述的准确、生动,是建立在观察准确、理解深入的基础之上的;二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叙述有一定的顺序性,要注意层次顺序,选择合理的表述方式。要求内容真实、有的放矢,这就要求在广泛深入的钻研课文的基础上,娴熟掌握和运用叙述技巧;三要借鉴教师的叙述,把握“叙述”的内涵,探讨“叙述”的规律,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以强化学习感受;四要创设“叙述”环境,增加叙述的内容。比如:或复述故事,或归纳段意,或概括主题,或补充情节,或谈人物刻画,或述学习心得等等;五要启发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叙述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语)

总之,《大学语文》教学要统筹兼顾,不能简单的只是教教材。而应借助教材,努力以灿烂的经典文化为传媒手段,激励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培植其高尚的人格操守。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实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在教学中坚持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提高,是会找出一个比较好的行之有效的办法的。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

2、钱梦龙《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

3、徐 正《名师授课录》语文出版社2006年

4、刘伯奎《教师口语——表达与训练》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6年

作者简介:

语文教学方法文档 篇4

1、应把握好课堂环节,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所涉及的内容,采取的方法,都能以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前提。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要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使课堂焕发出青春活力,并以强劲的势头,全面地、大胆地、尽致地让给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并触动其心智的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在语文课堂操作过程中,有的老师尝试着在形式上的创新等等,让学生随自己的意愿组坐。给学生主动参与营造新的环境和氛围,使课堂出现了全新格局,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大增,教师即辅以新的、有效的教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习效果突出。

2、教师扩大信息的多项传递,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思考。让学生学会充分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应跃跃欲试,课堂应活跃、气氛浓郁,学生主动、积极。有的语文老师采取诸如“小组讨论式”、“分组合作式”、“交叉交流式”等等教法,教师的课堂用语和蔼可鞠,而谈话和讲课时也不再以权威的身份和语气出现或表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便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勇于探究。这就形成了一种友好、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3、要真正在课堂上形成主导和主体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参与者。首先,应引发学生思维,只有通过思维,才能促进学生产生动意,才能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实施操作,继而总结吸取。学生才可以将这种思维转化为动机并付诸实践。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课堂大胆的交给学生。真正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做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和提高。促进学生提高兴趣、探索规律,能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和积极参与,从根本上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四班暑假语文作业 文档 篇5

一、基础知识作业。

因复习期间已完成部分《假日乐园》,故,95分以上(含94.5分)《假日乐园》不用做;90—94分(含89.5)选做《假日乐园》10页;90分以下完成《假日乐园》20页。

二、作文作业。(每周一篇,共计八篇,具体要求见下)

1、每人阅读四本书,完成四篇“读书笔记”:两篇摘抄式(词语、句子、段落都要有摘抄),两篇读后感式(不少于400字)。90分以下的可以四篇均为摘抄式。

2、、认真参加各级部门举办的征文活动,每完成一篇征文,读书笔记可以少写一篇,(书还是要读的)。

3、命题作文四篇。

★ 题目:啊,这个人可真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可填上“怪”“傻”“懒”“棒”“幽默”等;(2)文题中的“这个人”一定要是你熟悉的或感兴趣的人,并通过一两件事写出这个人的特点。

★我们一定受过许多来自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表扬,也许受过来自方方面面的善意的、中肯的批评。这些表扬或批评给我们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的甚至影响我们终身的发展。回想一下,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次表扬(或批评)是什么,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然后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的条理,题目自定。

★入学以来,我们学校或班级一定举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体育竞赛。请你将其中的一次比赛写下来,要写清比赛的过程和观众的表现。

★写写你和父母(或其他家人)之间的故事。认真想想,选一个印象深刻的写下来,注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说明:请帮孩子准备一本新的A4大小的作文本,这八篇作文都写在上面,这项要求与放假前所说的不一样,请务必提醒孩子。

三、学习用书准备。

假期请准备好《知识集锦》(成语有部分错误,其他内容可让孩子开始朗读、记忆)和《知识集锦同步拓展阅读80篇》五年级册,南京大学出版社。下学期用。

附暑期征文活动要求:

一、为丰富学生暑假生活,鼓励学生阅读优秀读物,京口区教育局、润州区教育

局、新区社会发展局、镇江市新华书店联合举办“阅读优秀课外读物丛书有奖征文活动”。同学们阅读江苏文艺出版社的《语文课程标准课外读物导读丛书》,根据书中的阅读提示及思考题写作,文体不限(记叙文、议论文、散文、日记等),题目自拟,字数在1000字左右,稿件注明学校、班级、姓名。为方便学生购书,新华书店将在门市设专柜陈列指定阅读丛书,学生凭优惠购书券九折购买,获奖征文将入编获奖作品集。此活动欢迎3-5年级同学积极参加

二、两个网络读书活动

(1)开展“我们爱科学”网络读书活动

今年暑假,第五届中小学网络读书活动继续进行。同学们需要登录江苏省中小学文献信息网(),点击“江苏省第五届中小学网络读书活动”专栏,注册真实信息并将作品发布上传,每位参赛者限传一篇作品。参赛作品必须为读后感(推荐书目见校园网首页),500字左右。10月20日上午9:00作品上传截止。本次活动设金、银、铜、优秀奖,获得金、银、铜奖学生的指导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此活动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四、)

(2)开展书香江苏“弘扬中华美德 引领幸福成长”主题征文活动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任务,以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为重点,推荐并组织全省中小学生阅读相关系列图书,结合中外美德故事和新时代“美德少年”的典型事迹,联系自身实际撰写读后感。(此活动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三年级参与,具体上传网站及登录方法各班主任另行通知)

三、参加“奇美杯”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活动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文档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所学的词语,学习词语分类记忆的方法,掌握词语结构及构成规律。2.记忆积累词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词语,掌握词语运用技巧。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

4.积累诗中优美语句,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为学生创作童话提供参考。5.进一步让学生体验童话的魅力,感受童话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6.学习通过抓住童话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行细致刻画,突出童话中主人公拟人化的写作技巧。【教学准备】

一、教师:

(一)设计预习提纲(或学案)

(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童话片段)、音乐。

(三)课前检查预习,收集课前有关童话的资料,进行二次备课。

二、学生:

(一)根据预习提纲认真预习。

(二)其它准备:积累诗中优美语句 【尝试任务】

理解所学的词语,学习词语分类记忆的方法,掌握词语结构及构成规律。记忆积累词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词语,掌握词语运用技巧。【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指导

一、引导归纳,知童话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坐在这“梦幻屋”里,老师希望你们女生变得更漂亮,男生变得更帅,老师希望你们所有的同学变得更聪明。

想提一个问题考考你们是不是变聪明了: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童话故事?

你们还看过或知道有哪些童话故事吗?

师:真不错,原来同学们还知道那么多童话,你们说的好多童话老师都没看过。老师应该向你们学习──多看课外书。你们喜欢童话吗?

师:美妙的童话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其实,童话故事的编写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你们知道那么多童话,你们了解和发现了童话故事的哪些规律和特点?请用“我发现了„„”来告诉我。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键字:适合儿童、能说话、想象、幻想、夸张、有魔力、对话、拟人化、思想教育„„)

二、激发兴趣,画童话

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啊。其实,童话离我们很近,我们的身边、生活中都存在。只要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就能用童话来表达我们美好的心愿,可不可能?

下面就请同学们拿起笔来,把自己心中的童话画到纸上,好吗?看谁画得生动、形象。

三、确定中心,讲童话

师:同学们画得多漂亮啊!在欣赏美妙童话故事的同时,能给人以心灵的启迪,使我们受到思想教育,这是童话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你的这幅童话准备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或表达什么情感呢?是像《巨人的花园》一样教育我们要学会宽容?还是像《幸福是什么》一文教育我们幸福要靠劳动?还是像《去年的树》一样告诉大家要珍惜友情?还是要像《小木偶的故事》告诉大家学会感悟快乐的真谛?谁愿意把你画的童话要表达的中心说给大家听?

师:今天,我们大家都坐在这“梦幻屋”里,就仿佛走进了梦幻般的世界,看着手里美丽的图画,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吧,把它们说的、做的,用文字描述出来。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学生拿出老师事先发的规格一样大小的纸写童话,师巡视指导,把写得好的开头和句子念给大家作借鉴。)

四、编写《 班童话集》

师:同学们,你们希望自己的作品变成书吗?那就要认真修改哦!下课后也可以和别人交换修改,多请别人给你提提建议,争取能被编入这本书中。

五、习作指导。

1.复习《巨人的花园》、《去年的树》,了解童话的特点。

2.提出作文要求。(确定主题、想象丰富、故事有趣、给我们有益的启示等)

3.学生完成初稿,教师个别辅导。板书设计:

知童话 讲童话 画童话

写童话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编写的童话非常生动,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大家写的如何。这堂习作课,我们要进行习作评改(大屏幕显示“习作评改”),希望大家在评改习作中能对自己的作文有更深的认识。

板书:习作评改

二、总结评价:

本次习作大部分学生能认真按照习作要求,独立完成本次习作,构思合理,思路清晰,详略得当,故事生动,想象合理,给人启示,而且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出示表现优异学生名单。

三、出示问题,展示精品,对比中找差距

(一)出示一篇学生病例习作(实物投影或者提前打出电子稿)大家共同找一找习作存在的问题,并作好记录,为下一环节进行修改做准备。学生边看边评:

1、题目:用词是否准确、是否吸引眼球。

2、格式是否标准:标点符号使用、段落的整合和分离。

3、句子:顺序调整、词语的使用、是否通顺、能否准确生动。

4、是否突出了主人公拟人化的特点:写的故事是否恰当、想象是否丰富、故事写的是否具体,读后是否能给人以启发。

(二)眼前一亮:师出示几个语句:

1.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瓜果飘香,冬天白雪皑皑。师:这些四字词语从哪里来?

出示本单元词语盘点的词语:

例如:描写景色的词语:鲜花盛开 绿树成阴 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草翠花开

描写表情、动作的词语:笑嘻嘻 兴冲冲 蹦蹦跳跳

学以致用,词语的运用不仅使我们的文章具体、生动,也能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对称之美,节奏之美。

2.小树回头一看,大惊失色,他发现自己的兄弟姐妹纷纷倒下,他顿时明白了,他们是来偷盗树木的,刚才的高兴劲荡然无存。

师:修辞方法的运用使习作锦上添花,拟人化的写法,贴切的神态描写让小树的形象生动起来!小树有了生命,有了情感!

(三)出示学生优秀习作及精彩片段,师生合作完成赏析(表扬鼓励为主)

(四)学生交流,结合学生的发言,总结佳作标准:故事生动 想象合理 给人启示等等。

四、明确学生自改、互改、互评的要求和标准 自改、互改:

1、自改和互改要使用修改符号。

2、把错别字和使用不恰当的词语修改过来。

3、改正用错的标点符号。

4、改正病句、不合理的修辞、不通顺的地方。

5、文中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6、根据不同类型作文再增加要求。互评:

1、同桌互评,小组间交流,评语使用第二人称,评语要具有激励性和启发性。

2、可以从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情感是否真实,中心是否突出,有没有离题,语言是否生动形像等方面,含蓄地指出不足,提出建议,督促其改正。

五、总结收获

畅谈学习收获:这节课我们又一起学习了怎样修改自己的习作,知道了“文章不厌反复改”的道理,分享了自己的习作成果。大家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习作评改

习作要求: 想象合理 内容具体 语句通顺 给人启示

第三课时 学生自主评改

评改目标:

学以致用:让学生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参照习作评改标准动手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生活多姿多彩,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勤于动手,就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上节课的评改,大家对自己的作文有了更深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动手,打扮一下我们自己的作文。大家要加油哦!

二、学生根据自改、互改、互评的要求和标准,先自改,再小组间互评互改。

1.大屏幕出示“习作修改方法”。

2.生按照要求进行互评习作,师巡视进行指导。

三、推荐佳作,集体展示

1.指小组内学生推荐优秀习作和有进步习作。

引导学生说评价等级及理由,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同桌习作中比较欣赏的语、段,最后读评语。

备择方案:组长或组员汇报习作中存在的个性问题,看解决方法是否恰当。如没有解决的,师生帮助其解决。

2.师:你从别人的习作中学到了什么?

四、总结:

这节习作评改课,同学们在交流、评改中发现了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优点,也就要改正自己的不足。我想只要你用心去写,用心去改,你们的习作一定会次次进步,老师期待着同学们能写出更好的习作。

第四课时

学习内容:词语盘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

一、导入新课

1、放映《神笔马良》、《哈利波特》、《指环王》的片段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都是些什么电影吗? 过渡: 是的,这些精彩的电影都是根据童话故事改编拍成的。其实,童话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天地,一起去感受它的美妙神奇、绚丽多姿吧。

师:这么多美妙的童话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色彩。其实呀,童话故事的编写是有一定规律的,小林和小东就发现了一些,我们来看看。

1、说说小林和小东经过本组童话故事的学习后,发现了什么?

2、回顾读过的童话书,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3、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二、我的发现

师:这么多美妙的童话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色彩。其实呀,童话故事的编写是有一定规律的,小林和小东就发现了一些,我们来看看。

1、说说小林和小东经过本组童话故事的学习后,发现了什么?

2、回顾读过的童话书,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3、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三、日积月累

1、配乐朗诵《雨中的树林》

2、喜欢这首诗吗?

3、用心、用情地练读。(自由练读)

4、指名朗诵一点评一再读

5、教师小结:童话世界可真有趣!正如《雨中的树林》所说,童话是小精灵,童话是滚动的.雨珠,是串串项链,是青蛙击鼓跳舞,是又软又香的落花,是酸甜可口的浆果,是会变魔.术的雨点儿。让我们再一次用情地朗诵这首小诗,让多彩、新奇的童话永驻心间。

6、感情朗读。

7、教师总结: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能以想象为船,夸张为桨,拟人为帆,让你们的“童话号”驶向幸福的彼岸。

四、展示台

1、过渡:这单元的学习即将结束,先请同学们看一看教材中几位同学的学习成果展示。相信同学们的收获比他们更多,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展示、展示。

2、分组展示学习成果。

3、组织参观学习成果展。

4、评价,然后把评价情况装入“成长记录袋”。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 》限时检测题 学校: 班级: 姓名: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组成词语。蹦()跳()勤()恳()狂风()()可怜()()

二、补充下列诗句。

1.雨中的树林是个童话世界。2.,蜘蛛吐丝给你串一串项链。3.,还有青蛙击鼓跳舞为你表演。

4.课下同学们肯定搜集了不少关于树林的诗句,那么把你搜集到的写在下面横线上。(至少写一条)

三、童话故事有哪些特点,请你把想到的三点写下来。

四、填一填

()花()开

绿树()

()飘香

狂风()()飞舞

语文要素文档 篇7

系统乃是相互作用的要素的综合体。系统科学研究的重点是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要素是系统中既独立又联系的基本成分。对于静态系统, 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本材料, 在教学上一般指教师、学生和教材。

一、语文教学系统中的基本要素

根据上述原理, 语文教学系统是由语文教师、学生和语文教材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1. 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同其他教师一样, 都处在教学系统中主体地位, 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对语文教学的内容、对象、手段、过程等全都予以认识和改造, 只有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只有能动地掌握语文及各方面的知识, 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作用, 这是教师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既然是主体, 就承担着改造客体, 使学生尽快提高语文水平的任务, 这当然是不能去包办代替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去认识语文教学规律, 认识学生,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语文水平。

2. 学生

学生在教学中既是主体, 又是客体。学生是认识过程的主体, 他所要学习的知识是他认识的客体。学生同时又是教学对象, 也即教学的客体。在教学中, 学生为教师所认识、所塑造。但是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有主观能动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语文教学信息、知识能力的转换者和接收者, 是语文教学效果、语文教学质量的体现者,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之主动地介入语文教学全过程并发挥其作用, 才能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飞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其主动参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对学生来说是外因, 为学生的接受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学生的接受才是内因,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好学不好的根据, 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来起作用, 没有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的信息传播是很难产生好的效果的。

3. 语文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 没有语文教材, 语文教学就无法进行。语文教材是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的依据和凭借。教师依靠语文教材进行教学, 达到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语文教学目标;学生凭借语文教材, 获得学习语文的门径, 达到学习语文的目标。

语文教材是为实现语文教学目标而编制的, 从内容到编排都为适应教学目标的特殊需要而定。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语文能力, 语文教材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凭借;语文教学也有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任务, 语文教材是学生获取语文基础知识的主要来源, 是涉猎各种社会知识、自然知识的窗口;语文教学还有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审美观, 提高他们思想品德素养的任务, 语文教材是为他们吸收思想养料建造的园地。

从上述的三个基本要素中可以看出, 无论是语文教师的“教”, 还是语文教材的“编”, 都是以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为前提的, 更进一步地讲, 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所以,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学生”是核心要素。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核心要素

1. 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1) 学生“学”的现状。

近年来, 中职的学生来源大多是“分流生”, 中考分数未达到高中录取线, 大部分学生在初中已基本被“放弃”, 因而学习态度不端正。根据我校对当前学生思想状况调查, 约20%的学生认为读书目的是混日子, 约30%是为了应付考试, 争取顺利毕业, 而仅有8%的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 这些学生中大部分学习兴趣不浓厚, 学习态度不端正, 基础较差, 成绩不理想。目前学生的语文知识, 尤其是句、段、篇章知识, 语法、修辞知识、逻辑知识掌握得不够好, 更不善于谋篇布局, 不善于运用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 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因而多数学生表现为书写差、错别字多, 阅读理解写作能力低, 直接制约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从而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

(2) 教师“教”的现状。

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大多不被重视, 加之多数文化课教师对专业缺乏了解, 因而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改变。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 教师是课堂的主宰, 学生只是“知识的储存库”。不少教师习惯于把篇、章、句、语、修、逻等知识嚼碎, 详尽而系统地“喂”给学生, 教得支离破碎, 学得粗枝大叶。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于让学生听、记教师的繁锁讲析和现成的答案, 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也阻滞了学生的思维 (尤其是创造性思维) 和个性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也许在应试中能加上一定的法码, 然而未必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和语文素养。这种教学模式, 使语文课失去了吸引力, 也不合学生的胃口。

(3) 语文教材的弊端。

(1) 现有的中职语文教材内容多, 容量大。由于课时量的减少, 一套共两册的语文教材, 每单元只能讲授一至两篇课文。教学中不能体现整个教材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 中职语文教材更新变换慢。多年来, 我校一直使用一套教材。教师的“教”变成了一种简单重复的工作, 教学中缺乏应有的生气。教材内容陈旧, 离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 不适应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有的文章难度较大, 学生理解起来的确有困难。

(3) 没有突出中职教育的特点。现有的教材缺乏对学生职业教育的考虑, 缺乏时代精神, 缺乏反映中职学生现实生活的作品, 不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的职业教育教材观。

2.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核心要素

从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中可以看出, 各方面的弊端都是因为没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重视而引起的。

中职学生与高中学生相差甚远, 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薄弱, 学习兴趣不浓厚, 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方法不正确, 这些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进行。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对着这个问题不予以重视, 就会使教学脱离实际, 更加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材的编制如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就会使教学内容枯燥, 学生难以接受。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因为学生“学”的状况较为特殊、复杂, 所以无论是教师的“教”, 还是语文教材的“编”, 都应对其更予以重视, “学生”作为核心要素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三、抓住核心要素, 优化语文教学

抓住语文教学中的核心要素, 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 优化中职语文教学。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与进入高中的学生素质存在较大差别,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 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 体现中职生的特点, 增强其“适应性”。

1. 中职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语文基础相适应

中职语文教学是初中后语文教学的继续, 然而中职学生大多语文素质较低, 针对中职生的这一特点, 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控制好难易程度, 循序渐进, 切忌好高鹜远。因而在教学过程中, 应突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重点进行字、词、句、文的认、释、读、写, 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能力训练和提高, 不能把对普通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套用为对中职生的要求。

2. 中职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应用相适应

中职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 对专业课程却比较重视, 我们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去发现学科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探索热情。除讲究德育渗透,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还必须重视职业渗透, 就是这个道理。

(1) 注重语言表达教学,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中职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融入社会, 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某种程度上, 说出比写出更重要、更难, 语言表达的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中, 口头表达课可以演变为“演讲与口才”课进行教学, 着重强化演讲思路、演讲语言、演讲艺术、演讲气质及演讲效果的学习和训练, 让原本枯燥的语文课成为一股活水。

(2) 注重应用文教学, 提高文书写作能力。

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 能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加强应用文教学, 是满足学生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然而现行的不少中职语文教材把应用文写作作为“附文”来对待, 没有突出中职语文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专门对学生进行各类应用文的教学, 训练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相信学生会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1]王革玲.对中职语文教学困境的思考[J].广西教育, 2010, (9) .

[2]卜颜丹.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天地 (高中版) , 2009, (5) .

[3]向红静, 叶安全.刍议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的诸多困惑与对应策略[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2010, (4) .

[4]刘先伦.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三要素[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2) .

[5]宋培伟.职高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J].中原职业技术教育, 1995, (1) .

语文要素文档 篇8

关于课程内容,课程论研究中一般称其为“课程要素”;所谓“课程要素”,它指的是特定形态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而课程要素的择定,主要的依凭则是课程目标。因此,要追寻语文学科的课程要素,从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这一视角出发,应该是一条适宜的路径。对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研究,目前得到世界广泛认可的有两家观点,一是加涅,一是以布卢姆为首的研究小组。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根据学习结果的类型把教学目标分为五个方面,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以及态度。以布卢姆为首的研究小组于1956年、1964年和1972年先后公布了教学目标的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以及动作技能领域。这两种教学目标分类学说虽然使用的术语不同,但事实上它们之间是共通的。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分属于布卢姆的三个目标领域:“前三种学习结果属于认知领域(包括知识、技能和策略);第四种学习结果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第五种学习结果属于情感领域。”①综合加涅的观点和布卢姆的观点,这里我们可以用三个概念来概括学校教育情境下教学的基本目标,即知识、技能以及情感。

根据上述观点,这里我们可以认定语文教学应该存有三类基本的教学目标,即课程目标:知识、技能与情感。如前所述,课程要素的择定主要的依凭乃课程目标,根据语文学科三类基本课程目标,这里我们可以确认语文学科教学的三类基本课程要素,即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以及语文情感。下面我们将深入到语文学科内部来具体阐释这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

语文知识,简而言之指的是语文学科关于语言以及言语(包括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的知识。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学说,语文知识可以分为两类,即语文陈述性知识与语文程序性知识。具体到语文课程中,语文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抽象的理论性知识和具体的语料性知识。前者主要包括语文学科理论界多年来认定的所谓的“八字宪法”,即关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理论知识;后者主要包括常用字、常用词、常用短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以及惯用语等)、古今名句以及相关自然、社会等方面的一些文化常识(比如“岁寒三友”:松、竹、梅;阳文阴文: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语文程序性知识指的是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操作中如何运用语言的知识,它主要包括阅读知识、写作知识、口语交际知识以及语文学习的方法、策略的知识等。语文陈述性知识中的“八字宪法”与语文程序性知识事实上都是理论性的语文规律法则性的知识,这里我们借用魏国良先生在其专著《现代语文学》中的“语则”②这一概念来统称这块知识。论及至此,上述若干类语文知识,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归结为两大类,即语则类和语料类。

同“语文技能”相比,语文学科理论界更多使用的是“语文能力”这一概念。语文能力,它反映的是个体进行言语交际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以语言运用这一专门能力为主、以智力为基础的一种特殊的综合能力。从言语主体对信息的处理这一角度来看,言语交际活动事实上有两个基本维度,即信息的输入和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入包括读和听,信息的输出包括写和说。因此,语文能力事实上包括四个基本方面,即读、听、写、说。其中,读和写指向的是书面的言语活动,听和说指向的是口头的言语活动,从这一角度来看,语文能力又有两个维度,即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和口头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均为语文学科的专业理论术语,而“语文情感”则是我们为了论述方便起见而造的一个概念。所谓语文情感,它指的就是在语文课程中要教学的情感。在我国心理学界,较多人把“情感”界定为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关系反映。由于个体的需要有生理性(物质性)的、有社会性(精神性)的,因此,有些学者所说的“情感”既包括比较稳定的、主要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也包括情境性的,主要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感受,而有些学者则认为“情感”仅指比较稳定的、主要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显然,这里我们所讲的“语文情感”应该是社会性的、精神性层面的情感。具体到语文课程中,要培养的语文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即高尚的政治情操、良好的道德情怀、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积极的态度情思。其中,前三个方面分别指向政治的、伦理的、审美的,第四个方面则指向学生的个性人格修养。

这里我们给出语文学科课程要素的一个结构图:

从根本上讲,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其最深层的学理是基于上述具体的语文课程要素的性质。课程要素性质有别,教学路径自然有异,教学模式的建构也就各不相同。从逻辑上讲,语文学科所存在的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即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情感,规定着语文学科应存有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与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下文将从语文学科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来具体探讨语文学科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

对于语文知识中的理论性的“语则”而言,无论是语文陈述性知识,抑或语文程序性知识,与具体的语料性的语文知识相比,这块知识往往是比较抽象而复杂的,因此,这块知识最适宜的教学方式是讲解。讲解的方式重点在“解”,即教师通过循序渐进地叙述、描绘、阐释、推论等把抽象的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运用讲解的方式,我们的语文教师特别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述要做到清楚明晰、浅显易懂,要抓住实质、多举实例,并力求做到语言生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思维等多种心理机制,保证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能通畅无阻、有效高效。对于语文知识中的“语料”而言,则主要依靠学生的积累。运用积累法,我们的语文教师主要扮演的是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其实际操作主要靠学生自己,语文教师要防止自己游离于“教学”之外,成为局外人。关于这一块语文知识,语文教师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对学生的积累要有具体规划,二是对学生的积累要给予方法指导,三是对学生的积累要有检测制度。据此,这里我们把语文知识的教学模式归结为:“讲解—积累”。

如果说语文知识是可以“教”给学生的,那么语文能力则不然,语文能力是无法“教”给学生的。知识是可以“教”的,能力是“教”不出来的。能力它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的形成首先得通过技能的训练,也就是说技能的高度综合化、稳定化后方能最终形成能力。因此,能力的形成必须要借助于技能的训练,语文能力也概莫能外。获得语文技能、形成语文能力虽然要靠一定的语文知识,但“教”了语文知识未必就能自然获得、形成语文技能、语文能力。语文技能、语文能力的获得与形成必须要靠训练。一言以蔽之,语文知识是“教”出来的,语文能力是“练”出来的,通过操练,包括读、写、听、说在内的语文能力方能真正习得。值得注意的是,“操练”不只囿于做些习题,它的样式是很广泛的,譬如诵读、背诵、抄写、习作、复述、对话、演讲、辩论、研讨、评论、专题报告等等。据此,我们把语文能力的教学模式归结为:“操练—习得”。

语文情感既不是像语文知识那样“教”出来的,也不是像语文能力那样“练”出来的。语文情感,诸如要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等等,靠教师的“讲解”是苍白无力的,靠学生的“操练”也是无济于事的。语文情感的教学其价值指向为人文情思的熏陶与感染,即旨在一种“精神家园”的培育,而这种“精神家园”的培育与知识能力的获得是大不一样的,单方说教加单方操练已显得苍白无力,它必须以一方言语主体与另一方言语主体视界的重合和心神的际遇为前提,而要达成这一前提,首先需要的是一种“对话”——它“以灵魂的相互转向、精神的相互回应为基本特征,不拘时空、不拘形式”③。在语文教学中,对话是多维存在的,它包括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而最终要走向的便是学生与自我的对话,这就是“体悟”。学生借助于种种“对话”,在别人的言语世界与自己的内心世界之间游历着、反思着、体验着,通过不断地“同化”、“顺应”或“重组”,从而建构、生成起新的情感态度。据此,我们把语文情感的教学模式归结为:“对话—体悟”。

综上所述,对应着语文学科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语文学科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从学理上就被抽绎出来了,如图所示:

综言之,探讨语文学科的教学模式,其科学的学理路径应是从探寻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出发。语文学科所存有的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即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它们从逻辑上规定了语文教学应存有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即“讲解—积累”模式、“操练—习得”模式、“对话—体悟”模式。认清语文学科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领会语文学科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是科学地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前提。

————————

注释:

①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②魏国良:《现代语文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182页。

③李维鼎:《语文教材别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页。

上一篇:公共教育学院工作总结下一篇:英语展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