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耶稣的目的是什么

2024-07-20

信耶稣的目的是什么(精选4篇)

信耶稣的目的是什么 篇1

第二讲 什么是信耶稣?

一、什么不算是信耶稣?

(一)我父母、或兄弟姊妹、或至近亲属是牧师或是传道人;(二)我在母腹中时,我母亲就是信耶稣的;

(三)我丈夫生绝症,到处看病都看不好,被耶稣医好了,耶稣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

(四)我从小就在教会学校读书。学校里有圣经课、有做礼拜。我现在只是太忙,没有时间上教堂,没有时间读圣经、祷告,其实我是都懂的;

(五)我曾经在教堂参加唱诗班;我还做过教堂的招待;我还捐钱给教堂过等等。

很多人以为只要和耶稣的名字或教会这个名词搭上一点边,就算是信耶稣了。不!这不算是信耶稣。

二、什么是信耶稣?

(一)宇宙中只有一位独一真神,祂是自有永有的神。这位神是圣洁、公义、慈爱的。祂是永远生命的源头,又是乐意赐人生命的神,得着祂,就得着生命,人生就有平安、喜乐和满足。

1、神是圣洁的:祂超越全宇宙,祂与任何人、事、物并假神有分别。祂是绝对完全毫无错误的。但正如上一讲所讲,世人都犯了罪,无论如何怎么“做好”都达不到神的标准。而非圣洁又没有人能见主

2、神是公义的:神的公义是指神对世人的道德要求,以及赏善罚恶的性情。神绝不能以有罪的为无罪。在圣洁和公义的神面前,没有一个人能站立得住。

3、神是慈爱的:神的爱使神一定要设立救法,拯救世人到祂面前得永远的生命、得享满足的喜乐。

(二)拦阻人到神的面前根本因素——罪。罪孽使我们与神隔绝。(关于罪,我们在上一讲已经讲过)。

(三)神设立救法——出死入生法。关键是要解决人“罪”的问题:

神为爱世人,赐下祂独生爱子,借着圣灵感孕童贞女马利亚所生,而道成肉身到世上来为人类的救主,来完成神的救法(约三16;赛五十三章)。救主一生的生平,在新约四福音有特别详细记载。我们请看神的救法图:

在正中是十字架;左面我们从上往下看:神的儿子道成肉身成为人子;右面我们从下往上看:耶稣埋葬、复活、升天。我们先从左面从上往下看:

▲神的儿子在天上满有荣耀、尊贵,万物是借着祂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祂造的。祂道成肉身成为人子,成为人类的一分子,名为耶稣。主耶稣的一生是:被藐视、被人厌弃、常经忧患、多受痛苦的一生。祂凡事受试探,只是没有犯罪,祂守全了律法。主耶稣的一生是无罪的一生,是绝对顺服神的一生。▲主耶稣受尽罗马兵丁鞭打和羞辱,归结和背负了全人类的罪孽上了十字架。祂是无罪、完全的人子,为全人类的罪孽流血舍身,为要洗净世人的罪行,为世人满足了神公义的要求。在祂完成救法,断气以前说“成了。”祂成为赎罪祭(指所

献上的祭物赎了人所犯的罪)为我们还清罪债,救赎我们脱离罪的刑罚。祂成为挽回祭(指所献上的祭物挽回神对人的忿怒),止息神的忿怒。

▲主耶稣藉着十字架的死和埋葬,结束了“在亚当里”一切的旧人和旧事。死后三天复活开辟了“在基督里”新族类,祂是新族类的元首,▲主耶稣是以荣耀、不朽坏、灵性的身体复活了。祂以复活的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祂神性完全彰显,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在祂的手中。祂复活以后四十天带着完全的、神人两性、荣耀的身体升天,坐在父神的右边。祂是人类的救主,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父因祂的名赐下圣灵来推行救法,也就是主耶稣基督的生命借着圣灵重生、居住在一切信主的人心中。

我们请注意,主耶稣所完成的救恩是完全的救恩。一次完成,就永远完成(参来十14)。绝对没有第二次的道成肉身。祂不但是赎罪祭,赦免我们一切的罪,而且也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不断救我们脱离从情欲来的败坏。以后进深的课程我们要讨论:我们新生命如何靠圣灵而行,顺圣灵而行渐渐脱去旧人、旧人的行为,穿上新人(参弗四24)而成长。

▲主耶稣不是单单为我们死、复活和升天,全备的救恩,一定包括主耶稣的再来。有一天(这日子是越来越近)祂要有形、有体(是死而复活荣耀的身体,而不是我们现在这种会朽坏的肉体)的再来,提接我们与祂永远同在。主耶稣在离开世界以前,以及在新约的书信中将主耶稣再来所要发生的事件都清楚说明。其中包括了主再来的预兆;再来时分两个阶段(祂如明亮的晨星,在不可预料的时刻将教会提到空中;祂如公义的日头,在荣耀里从空中降临到地上);信徒被提,在基督台前的交帐,个人要将自己的事在神面前说明;羔羊婚宴;圣城新耶路撒冷(主与圣徒同住的所在);以色列全家悔改、得救;千年国度;撒但的结局;白色大宝座的审判(一切不信主的人受审判);硫磺火湖;以及新天新地等等。主耶稣特别劝勉我们:“所以你们也要预备,因为你们想不到的时候,人子就来了。”(太二十四44)

(四)主耶稣为人类所完成的救法如何实现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呢?“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弗二8)

▲本乎恩:神所完成的救法,完全是神的恩典,不是靠人的行为;

▲因着信:神借着世人因信耶稣并祂钉十字架,而与主联合的方法来拯救我们。我们一信耶稣为我们个人的救主时,我们就与祂联合,自然就与祂同死、同埋葬、同复活得到新人的生命。这生命就是永远的生命,也就是永生。人只有有了这生命,才能与神相和,才能有安息、有满足。

自从这位神的儿子,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在两千多年以前被钉在其上,十字架已不再是古罗马刑罚犯人的残酷工具了。它早就变成荣耀救人的徽号了。十字架是神拯救世人“出死入生”的杰作;是神公义和慈爱的交点(因着人的罪并因着神的爱,耶稣死在十字架上,这样满足了神的公义,又体现了神的慈爱);十字架是神智慧和能力的交点(魔鬼以为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是神的失败,谁知神以

复活的大能使耶稣死而复活。罪人有了救法;魔鬼羞耻了;神得到荣耀了);十字架是除去旧人成为新人的交点。

哦!宝贝的十字架!神将属于在亚当里的一切归结在祂的儿子身上,然后将祂钉在十字架上;借着耶稣基督的复活,使我们得生命,基督成为我们的生命。哈利路亚!世上每一个人,都是死在罪恶过犯之中的人,得释放的唯一秘诀就是经过“十字架”的死。只有经过十字架的死,我们才能“出死入生”(参约五24),即从“与神隔绝的死(即死在罪恶过犯中的死)”中出来,而进入耶稣基督的复活,得到新生命!赞美主!

(五)什么是信耶稣:“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弗二8)▲在神一方面:祂已经预备了救主,成全了救法。

▲在人这一面:必须相信。只有相信,才能使我们得到有份于神性情的新生命;使我们与神和好成为神的儿女。

神赐下祂的儿子是一种“给予”,这个“给予”除非被接受,否则就法律而言,仍与你无关。“相信”,不是佩服、不是赞成,而是接受的意思。“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约一12)“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三16)永生就是指新生命,即永远不死的生命。“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叫一切信祂的都得永生。”(约三3,5,15)

主耶稣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约五24)

赞美主,一个人只要愿意信耶稣,诚心诚意打开心门,接受耶稣作个人的救主,“心里相信,口里承认”就必得救,就必得永生。

信耶稣,就是诚心诚意(参约四24)向神表示(祷告):主耶稣啊,我今来到你面前,诚心诚意承认自己是一个罪人,我决定接受耶稣为我个人的救主,耶稣的血洗干净我的罪。感谢主,我从今以后是神的儿女了。奉主耶稣名求的,阿们。

当你诚心诚意这样表示时,恭喜你,你就成为神的儿女了,你名字已经记录在天上的生命册上了。

三、神呼召世上每一个人来信耶稣:

主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十一28)

主耶稣说:“凡喝这水(指世上的事物)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指主耶稣所赐生命)就永远不渴。”(约四14)

神借着摩西说:“我今日呼天唤地的向你作见证,我将生、死、祸、福陈明在你面前,……,你要拣选生命。”(申三十19)

“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投靠祂的人有福了。”(诗三十四8)

“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十九10)

“看哪,现在正是悦纳的时候;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林后六2)

主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十四6)

信耶稣的目的是什么 篇2

诚然, 谁都希望自己思索、努力的成果能得到专家、编辑的认可, 能够被录用、刊发。但大家确实应该静下心来, 认真想一想进行教学科研、投稿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不可否认, 多发表几篇文章可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能为职称的评定增加筹码, 但是, 作为一个能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一个真正具有教科研意识的教师来讲, 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如此肤浅的层面, 而应该将教科研的目的提到一定高度:“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化成长、帮助自身以及他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科研成果能得到认可并与他人分享。而投稿到杂志, 并发表、刊登是最好的途径之一。投稿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审稿”的流程, 在此, 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审稿慢的问题”:审稿速度慢, 正是审稿者对广大读者负责的表现。因为他们怕因匆匆“退稿”而失去一篇有学习价值的论文, 也怕匆匆“录用”一篇对广大读者来讲没有参考价值的文章。此外, 专家、编辑每期都要审理大量的稿件, 他们要优中取优, 还要进行必要的修改, 这是一个费时、费力的事情。“理解万岁”说的没错, 多一份理解, 少一些抱怨;多一点换位思考, 少一些一厢情愿;多一份包容, 少一点责怪, 将不仅有利于大家所钟爱的杂志质量的提高, 更有利于作者自身的成长。因此, 现在每拿到一期杂志, 笔者都是抱着一颗感恩的心进行阅读, 因为笔者知道, 一期杂志的“出炉”不仅凝聚了各位作者的智慧与思考, 体现了各位作者的努力与成长, 还凝聚了专家、编辑的心血与汗水。

进行教学与科研亦如教师日常的体育课堂教学, 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还是“真正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对此, 笔者认为大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投稿后, “‘录用’我幸, ‘退稿’亦仅此而已!”获得发表的文章固然有一定的深度与参考价值, 但“退稿”却并不能说明作者的想法或做法没有任何意义, 文章不能获得发表的原因有很多, 诸如不符合杂志的栏目要求、与同期其他作者的文章相比略有不足等等。

刑罚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什么? 篇3

为什么法律要对犯错误的人进行惩罚?最早的起因是为了报复。古代没有专职的侩子手,行刑多半是由被害人的亲属担当,说明刑罚带有报复的目的。以后,刑罚的目的也是为了警告大众,侵犯别人是要受惩罚的。彼时,死刑分许多种,有全尸的,有身首分离的,还有更残忍的凌迟处死,要经受千刀万剐,不让犯人痛痛快快地死去。受刑的痛苦程度和罪犯所犯错误的严重程度有关,其目的也是给潜在的犯事者事先的警告,能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这样的目的比起单纯的报复,有了进步。

在我国,大多数人并不很懂法律,但都知道杀人要偿命。其实杀人是不是要偿命要看很多条件而定,但是在老百姓的眼中杀人偿命好像是天经地义、不容怀疑的。杀人偿命的背后,其理由就是报复和预警。或者说,刑罚的目的是报复,后来又将其目的调整为预警,警告潜在的犯罪将会受到惩罚。

刑罚的目的从报复发展到预警,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然而刑罚是否真能起到预警的作用,能够防止犯罪?是不是还有更进步的目标值得追求?这个问题似乎很少有人去思考。在我看来,刑罚能够对犯罪起到预警作用,在逻辑上有许多漏洞,在实践上也缺乏经验的证明。刑法规定了什么样的行为将施加什么样的刑罚。如果刑法真能起到预警的作用,就假定罪犯在实施罪行之前必定掂量过犯罪所得和刑罚所失何轻何重。这样刑罚才能够避免大大小小的犯罪。可是事实上很少有犯罪是精心计算得失而做出的决定,多半是在心情激动下的鲁莽行为;或者心存侥幸,以为罪行不会被发现。所以靠刑罚来减少犯罪并不靠谱。

犯罪而受到刑法的惩罚,条件是犯罪之人被抓获。如果不被抓获,任何刑法都不起作用。所以预防犯罪事先要破除犯罪人的侥幸心理,然后才谈得上如何惩罚的问题。而大多数罪犯都有侥幸心理,认为人海茫茫中自己被抓获的机率非常低。其实,在现代科技手段下,犯罪后被抓获几乎是必然的。犯罪分子面对的是天罗地网,极难逃脱。所以说,为了预防犯罪与其加重惩罚,不如首先要杜绝罪犯的侥幸心理。让罪犯认识到,你留下的最细微的痕迹都会被有效地追踪。

如果所有的罪犯都能被抓获,我们应该给他们什么样的惩罚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想清楚,给罪犯处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前面说了,惩治罪犯的目的已经从报复进步到预警。但这样的目的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认识到,惩治罪犯的目的不仅仅是预警,更应该是减轻全社会的痛苦。有人犯罪,社会因此遭受痛苦。事后应该想方设法减轻社会因此而遭受的痛苦。

通常的情况是,受害人受到伤害,施害人被惩治。一般的惩治方法就是把施害人关起来坐牢。犯人进了监狱等于进了保险箱。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此时真正受害的不是施害人本人,而是他的家属。全家少了一个主要劳动力,没有了经济来源,必将陷入巨大的困难。最典型的案例是一个家庭中,夫妇双方一方是受害者,另一方是施害者。受害者已经身亡,施害者被处长期监禁。子女失去了父母,成为流浪儿。他们是无辜的,却也成为了法律惩处的连带牺牲品。

我们往往认为罪犯就是恶人,受法律的制裁,罪有应得。事实上除了绑票、抢劫杀人、杀人灭口等恶行,不少罪犯都是不懂法律,或一时激情,事后都万分后悔。他们都不是本质上的坏人,他们的犯罪确有可以原谅的地方。比如有许多家暴案例,忍无可忍的妻子把实施家暴的丈夫杀了,原谅她们一次,未必对将来的社会造成危险。可是我们现在的法律完全没有考虑到这种可能,只是一味强调依法严惩,以为靠严惩就能减少犯罪。

耶稣死了,我是英雄 篇4

2007年8月,美国《时代》杂志推出了一期“纪念朋克30周年”的电子杂志,从英国的“性手枪”乐队(The Sex Pistols)的音乐开始,重温1977年朋克的辉煌。“在音乐史上,从未有像‘性手枪’那样的乐队,之后也不会再有,就好像1977年一般独一无二。”在1977年的音乐舞台上,“雷蒙斯”乐队日渐成熟,“冲撞”乐队达到巅峰,还有音乐诗人佩蒂·史密斯等重要人物大放异彩。

朋克(Punk)历史的创世纪可以回溯到1976年9月26日伦敦牛津街上“100俱乐部”的音乐会。“性手枪”、“冲撞”等数支最具影响力的英国朋克乐队参加了这第一个朋克音乐节,数百朋克青年在演唱会前堵塞了这条有名的商业街。他们穿着奇装异服,顶着五彩斑斓的发式,将疯狂的演出持续了两天。再往前追溯,1975年,佩蒂·史密斯推出了第一张被音乐界所承认并接受的朋克专辑《马》。当史密斯唱出:“有人害死耶稣,这不是我的错”时,摇滚乐通向朋克的大门敞开了。

70年代的朋克:

历史是由说“不”的人创造的

虽然人们将朋克的元年定格在1977年的英国,但朋克的萌芽最早却产生在美国。在美国,二战后的“婴儿潮”一代,凭借着年轻人的激情,凭借着汽车、毒品、性解放、可口可乐,在60年代掀起反文化高潮。他们用摇滚表达愤怒,宣告反叛。这是个嬉皮士的时代,宣扬的是自由和放纵。然而悄悄地,作为摇滚精髓的敏感性与抗争性开始逐渐向商业利益妥协。

于是,早先一直潜伏在美国地下的一股音乐暗流——朋克,以单调的和弦节奏、简单的喧闹渐渐走出地面。朋克精神奋起高呼:没什么是正确的,没什么是值得遵循的,别理会什么传统和教条,要用嘈杂的朋克摇滚和叛逆危险的态度,改变它、蔑视它、毁灭它!英国评论家乔·萨维奇曾经说:“历史是由那些说‘不’的人创造的。”而在1976年,的确没有任何其他的声音能比朋克摇滚更大声地说“不”。

“朋克”一词最早出现于1970年一篇批判这种新兴音乐的报道中,原意为“垃圾”、“废物”。然而,在富于批判性的代夫·马什看来,这恰恰是一个宣言式的好称谓:“既然从一开始就不为主流文化接受,我认为倒不如将这种辱骂当作赞美,何况我觉得所谓‘朋克’就是做一个高贵的垃圾。”于是“朋克摇滚”——这个充斥着叛逆性与创造性的称呼诞生了。

20世纪70年代,日益衰落的英国正处于石油危机之中,70年代后半期是英国的绝望年代。年轻一代在现实危机面前束手无策。2006年,英国导演萧恩·迈多思执导的《这就是英国》便是当年英国朋克产生背景的真实再现。朋克有着将一切——甚至包括自己都“打翻在地”的否定态度,这正好迎合了这些中产阶级青少年对现实的极度不满、甚至是绝望的心情。“性手枪”乐队在1977年5月推出了单曲《神佑女王》,主唱约翰·莱登在歌中诅咒:“神佑女王,但英格兰的梦想里没有未来。”海报上他们用“Sex Pistol”的字条封住了英国女王的双眼和嘴巴,用以宣泄对现实的愤怒。

尽管如此,朋克仍被认定为英国对战后文化最具原创性的贡献。朋克用简陋的音乐把露骨的叛逆行为提升到哲学层次,创造了一种扭曲的责任感和边缘文化现象。朋克摇滚首先废黜了明星对话语权的垄断,让所有热爱音乐的人“自己动手”创造音乐,表达自己;让所有的人都真正“独立”地去搞音乐,而不使传统、权威或者大公司成为无论是音乐还是个人自身发展的羁绊。摇滚乐中的个人主义和个性创造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朋克

在英国朋克大行其道之前,美国朋克早已经在地下活跃了数年。 美国音乐史学界公认,纽约先锋艺术家Andy Wahol发起的“地下丝绒”乐队首开西方朋克摇滚之先河。上世纪70年代初的“纽约妞”乐队虽以失败告终,但她们反叛、嘲讽和质朴的新鲜摇滚乐却带来了粗糙原始的力量,并且为英国“性手枪”的巨大成功打下了基础。1975年,美国朋克运动的中心集中在纽约一个名叫CBGB的俱乐部,这里云集了当时众多的朋克摇滚乐队,例如Talking Heads、理查·黑尔以及佩蒂·史密斯等乐队。然而,这些乐队的尝试也仅仅停留在一种较低层次的摇滚风格创新上,而没有像英国那样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文化现象。

英国朋克从美国乐队身上获得足够多的经验后,又借鉴了本土的“酒吧摇滚”,最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们的音乐以吉他为主,听起来朴素诚实;他们提倡DIY(do it yourself)态度,公开支持文化多元化;他们谈论政治,信奉激进主义和极端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朋克并不像在英国那样是一种政治上“无政府主义”的音乐,而是青少年反对他们的父母和他们所讨厌的中产阶级的一种语言。“滚石”乐队的吉他手凯思·理查德说过:“在朋克中,音乐似乎是最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想恶心什么人。”当朋克沦为一种商品而存在时,它便失去了个性,也不再具有活力。上世纪70年代末,朋克的潮流终于被“新浪潮”所替代。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音乐人从不同角度借鉴了早期朋克的经验并汲取灵感,从而创造了其他朋克摇滚流派“新浪潮”、“后朋克”以及“硬核”(或核心朋克)。作为一种能够直接宣泄感情的音乐,朋克的包容性极强,而随后的分支却更加细微、更加复杂多变,它们中的许多也与朋克精神渐行渐远。

关于朋克文化,有人这样阐释:“朋克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表现方式存在于音乐、艺术设计、图像、时尚和文学的各个层次。”然而事实是,朋克从它诞生之时就充满了生与死的矛盾。他们反对偶像,却又被叛逆的青春期青少年顶礼膜拜;他们反对主流社会的商业化,却又在商业化的帮助下制造了时尚的流行;他们想用满口脏话来诉说真理,却发现人们只在乎脏话,不在乎真理;他们确立了我行我素的DIY原则,这原则在社会无助而又无望的时候被拾起,却又在危机过后被迅速抛弃。朋克在上世纪70年代怒吼狂啸,在80年代沉静积淀,随后在90年代美国的失业危机重新抬头时又再度爆发——朋克一次又一次证明着自己的价值。

朋克在中国:我们正在路上

就在10月中旬,“脑浊”乐队在北京举行了一个题为“2008”的朋克音乐会。据说,消息竟然不胫而走,热衷者欢呼雀跃。

朋克于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并立刻掀起一阵热潮。中国的朋克们聚集在一起,剪着各种个性发型,做各种个性音乐,过着反叛传统生活模式的生活,并经常在晚上到酒吧表演。2000年之前,大学校园集中地区的酒吧和私人演出场地附近,是这些朋克青年聚居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摇滚乐之父崔健也曾涉足朋克摇滚。笔者2000年8月就曾跟随崔健前往五道口附近的“快乐天堂”酒吧(后被拆毁),一道观看几支乐队的现场演出。然而,由于朋克不像普通流行音乐那样能够吸引众多的听众,它进入中国五年以后,很多当初红红火火的乐队都迫于生计不得不解散,有的甚至中途“转型”改唱其他流派的歌曲。

在音乐风格上,他们为了保持自己独有的风格,一直试图与主流音乐彻底区分开来。他们追求回归到上世纪70年代那种纯粹的朋克精神中,崇尚简单直接、自由开放,希望感情得到宣泄和释放,也希望听众能开放他们的头脑并解放他们的思想。他们关注政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百态,关注生活细节。

与此同时,随着摇滚和朋克的普及,中国也开始举办自己的摇滚音乐节和朋克音乐节等,尤其是从2000年开始的迷笛音乐节,以及2004年开始举办的北京PUNK音乐节。前者包囊了所有音乐,而观看演出的是年轻群体;而后者则完全是朋克的盛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这里丢下商业化的负担,尽情释放自己,享受自由,享受颠覆,享受青春。

上一篇:求职时别拿前单位说事的面试技巧下一篇:写两句表达爱国情感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