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天赋自由

2024-10-09

让天赋自由(精选13篇)

让天赋自由 篇1

没有人能准确预测未来的面貌;迎接未来的唯一办法,就是「找到个人天资与热情结合之处」,在自己热爱且擅长的领域发展,便能缔造更高的成就与自我实现,藉以培养更强的应变能力。

——肯·罗宾逊 卢·阿罗尼卡《让天赋自由》

想象力的最初定义就是“一种将自身无法触及的事物带入意识的能力”。

——肯·罗宾逊 卢·阿罗尼卡《让天赋自由》

创造力的定义是这样的“产生有价值的想法的过程。”要想有创造力,你必须真实地做一些事情。这涉及一个将想象力付诸实践的过程。你得制造一些新的东西,想出一些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是思考一些新的疑问或问题。

——肯·罗宾逊 卢·阿罗尼卡《让天赋自由》

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才能和爱好,它们能够激励我们去取得超乎想象的成就。

他们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们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事情并且努力去做了,也就是说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天命。

——肯·罗宾逊 卢·阿罗尼卡《让天赋自由》

寻找自身的天命可能会是多种层面上的挑战。有时候,挑战来自于内心,来自于自信心的缺乏或者对失败的恐惧;有时候,那些跟你最亲近的人以及他们对你的印象和期望才是你真正的障碍。也有时候,障碍并不是你所认识的某些人,而是你周围的大众文化。

我将阻碍人们寻找自身天命的障碍归结为三种限制,即个人的限制、社会的限制以及文化的限制。

——肯 罗宾逊《让天赋自由》

所谓禀赋,就是个人资质与个人爱好相汇之处。他们都在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并且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他们感觉到最真实的自己,时间过得特别快,人也比其他时候更有活力、更专注、更有激情。

——肯·罗宾逊 卢·阿罗尼卡《让天赋自由》

《另外百分之九十》(The Other 90%)的作者罗伯特·库珀(Robert Cooper)曾说,我们不要以为智力只在人类的大脑里产生。他提出“心”脑(the“heart” brain)和“本能”脑(the“gut” brain)的说法,他说,无论我们什么时候有一种感觉,它都不是直接进入头内的大脑里,而是最先进入肠区以及心脏部位的神经系统。而且,最先的反应系统是肠内神经系统,它作为置身肠内的“第二大脑”(a“second brain”),“独立于头骨中的大脑,但又是与之相互联系的”。他认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事件的第一反应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肯·罗宾逊 卢·阿罗尼卡《让天赋自由》

这一切之所以能发生是因为有一个人发现了她真正的爱好,这个人之前也见过类似的小孩,懂得如何发现他们的天赋,如果遇到的是其他对此不了解的人则很可能给她吃一些药物,让她安静下来。然而,吉莉安并不是问题小孩,她不需要去上任何特殊学校。

她所需要的只是成为真正的自己。

——肯·罗宾逊 卢·阿罗尼卡《让天赋自由》

对待问题的态度极为重要,那种要成为真实自我的坚强意愿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让天赋自由》

个人的天命使得我们喜欢做的与我们擅长做的完美结合。

——肯·罗宾逊 卢·阿罗尼卡《让天赋自由》

无论我们有多少种感官,无论它们如何运行,都将影响我们对自身以及对世界的理解

——肯·罗宾逊 卢·阿罗尼卡《让天赋自由》

我们自身的思想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既能监禁自身也能解救自身

——肯·罗宾逊 卢·阿罗尼卡《让天赋自由》

让天赋自由 篇2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的作文教学, 一篇作文从指导到学生习作, 再到老师批改, 最后到课堂讲评, 差不多要历经两周的时间才能完成, 这样不仅战线拉得过长而且反馈信息慢, 学生的学习效率必然低。许多教师怕学生作文完成不好, 从备课开始就从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各方面着手考虑, 作文指导课时将这些内容一股脑儿硬塞给学生, 也不管是否消化得了。教师做了这么多, 但是学生写的作文还是缺乏真情实感。此外, 作文的批改总是由教师单方面完成, 几乎没有学生的参与, 这样也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能力的提高。

还有一些教师受“应试”束缚, 布置作文时都规定字数。有的学生为凑字数只得依赖课外作文选的参考和自己的凭空想象东拼西凑、乱写一通。写出来的文章既不表“情”又不“达”意。一位三年级的学生为凑足300字的日记, 这样写道:“我今天没做作业就跑出去玩, 天上小鸟在笑我, 地上的蚂蚁在笑我, 小花猫在笑我, 小黑狗在笑我……”总之所有的小动物都在笑他, 字数倒是够了, 可是质量呢?

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既累了老师, 也苦了学生。

二、作文教学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文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 贴近学生生活。要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这个要求给我们语文教师的启示就是: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教学方式, 我们应张扬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自由“作”文。

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亲身经历, 哪来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说:“生活如泉涌,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体验情感, 远比在课堂上反复地讲解范文更有效。一个周末, 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看着《游xxx》的作文题愁眉紧锁。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我并没有给他传经送宝, 而是带着他去爬城郊的钟灵山。后来儿子在作文《游钟灵山》中写道:“走进钟灵山, 好像走进绿色的仙境。树木们都纷纷举起绿色大伞为我遮挡太阳。一条石头小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路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走着, 走着, 来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边, 三五条鱼正在水里嬉戏……”这样的原创文字是多么自然!正因为有了身临其境, 才会有真实具体的描绘。

2.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 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 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 让孩子愿意写作, 热爱写作,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老师幽默风趣的上课风格, 愉悦的课堂气氛, 在班级里进行作文展示, 作文稿在校广播站播出, 选送优秀作文参与竞赛、参与作文报刊选登等都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原动力。当然, 我们也可以通过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 为班上同学进行肖像描写、性格描写, 然后进行有奖竞猜。谁写的人物被别人猜得又快又对, 谁就获奖。写作兴趣的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 为此, 我就在班上设了个“随想”栏目, 学生可以随时把自己的原创作文写入“随想”, 与全班同学交流分享。黄同学写的“人物篇”《小张飞》让人忍俊不禁;周同学写的“散文”《雨夜情深》让人黯然神伤。孩子们开始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尽情享受交流写作的乐趣, 体验成功的快乐。

3.张扬学生的写作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作文“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 但事实上我们学生的“凑数文”很多, “雷同文”也非常普遍。选材雷同, 写表达母爱的作文就是妈妈照顾生病的我。有的甚至写个比喻句都撞车, 一律写“太阳像个大火球”。有一次, 全班60多名学生写《我的爸爸》, 有30个人写的竟是同一位爸爸, 真让人啼笑皆非!

究其原因是教师作文辅导的模式化, 一刀切, 忽视了学生的写作个性, 束缚了学生的个体创新。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 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首先, 在作文命题上应凸显学生的视角, 贴近儿童生活。比如, 把《我的爸爸》命题放宽, 改为《我的xxx》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写的一个人, 拓宽选材范围。一位学生写《“老烟迷”———我的外公》, 把外公为了戒烟用烟头烫手的事情写得生动、感人。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才能言有所物, 才能真实、具体。其次, 在作文评价上要重视学生的个性表达,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蚂蚁在绿色的树叶上晨练”多好的拟人句。如果说优美词句值得赞赏, 那么原创的灵动更值得张扬!

让天赋自由 篇3

奇妙的是,英国教育家肯·罗宾逊也提出了类似的论断:“当你从事自己热爱又擅长的工作,才可能觉得活出了真实的自我,成为理想的自己。你觉得自己做着天生该做的事,成为天生该成的人,就归属于天命的状态。”

看来,让天赋自由,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现实中,有一些教师,因不曾悉心寻找天赋与热情的交叉点,而天天哀叹,空空而归,碌碌无为。有一些教师,则沉浸于自己那个版本的世界里,在天赋与爱好的交汇处,把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活得很有成就感。

遵循天性,让天赋自由。你会怀着一种深深的喜爱与痴迷,一种神圣的认同与使命,把自己的付出与社会的责任及人民的福祉联系在一起;你会陶醉于生命巅峰状态的愉悦与表现之中,感到身边的世界都在离你而去,沉醉于忘我的境界。

在忘我的境界里,你尽情地与时光共舞,追寻那份强烈的人生使命感,持续不断地点亮你那盏生命的灯。你越是专注追寻,灯光就越强越亮;相反,亦如是。三心二意的人,收获终归有限,甚至只能收获失望与绝望。

令人担忧的是,当下一些教师,并没有擦亮生命中的那盏灯。

“道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开篇便警示我们,要将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修行、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修行的全部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道、行道、修道,尊重教育、教学和学生,让教育天赋自由。

记得美国舞蹈家玛莎·葛兰姆说:一个人真正开始跳舞之前,要花上十年的时间练习基本功,真正的艺术其实需要技巧、约束和历练。天赋才能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地磨砺,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是的,天赋需要鞭策,需要有意识、有方向、有约束、有监督地探索与发现,磨砺与锻造。所以,我们应释放内心的繁冗与复杂,回到原初最自然的那条路上,捡拾起自由与踏实的感受,积极地发掘潜能与创造力,才能在自由的天赋里,有所感悟、发现与创造。

让天赋自由,遇见精彩的自己!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长安镇中心小学)

《让天赋自由》读后感 篇4

《让天赋自由》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一、什么是天赋,如何发现天赋(忘我状态);

二、什么因素制约了天赋,如何发挥天赋(部落、态度、导师、时间);

最后指出未来教育转型的方向之一是实现天赋的教育。

什么是天赋?我们通常认为的天赋局限于智商、情商或者学术能力、记忆能力等等,而智力的多样性是天赋的一个基本原则,不仅仅限于前面所列举的。其次,它是动态的,也就是在大脑的动态运用过程中会爆发真正的突破。例如很多喜欢讲课的老师会发现,在讲课的过程中会不断有合适的例子突然出现在头脑里,而在平时认真地思考却不一定想得起两者之间的联系。虽然不是真正的突破,但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问题。最后,智力是完全独特的。而智力是天赋的核心元素之一。

创造力应该是天赋中另一个核心要素。智力的最高形式是创造力。创造力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同一时间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会深入我们的直觉和无意识,以及我们的心灵和感情。换一种方式表述就是阿基米德不是在书桌前发现了浮力原理,是在泡澡的时候发现的;而牛顿也不是在书桌前,而是在树下。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反而在进行其他活动时无意得出了结论。现实中对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就是,睡觉前去想一个近期有待解决的问题,然后放下它,沉沉睡去,潜意识会自动工作,有可能在梦中(比如元素周期表的发现),有可能在第二天醒来,答案会自动浮现。

人如果处于忘我的状态,就是位于天赋的核心了。我们的整体,包括呼吸、心跳、思想完全融为一体,感觉自己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它是一种能量的整合与集中。这时,你就身处天赋之中,你发现了你的天赋所在。每个人都有进入忘我的沉浸状态的独特方式,也有发现自己天赋的独特方法。但是这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仅有测试是不够的.。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缺乏发现自己天赋的机会,或者压根就没有发现自己有哪些天赋。为什么,作者认为原因是个人的限制、社会的偏见和文化的约束。每个人面临的环境可能都不会完全相同,解决方案也不是千篇 一律,可以给出的建议是:在年轻的时候(甚至包括小时候,父母要善于观察孩子的行为,给出父母自己的判断),要勇于去尝试,去试错,找到自己的天赋。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合适的朋友圈,坚持自己的态度,并有毅力坚持下去,才会最终迎来天赋之花的盛开。

而在寻找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导师出现,也可能没有。导师的作用是帮助我们识别我们的能力,让我们相信自己可以实现一些之前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在人生的任何时间,都可以去发现自己的天赋。天赋不一定让你变得更富有,但是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丰富性和平衡感。这种丰富性和平衡感对于个人幸福,与不得不做的工作带来的物质满足同样重要。

让亲情自由呼吸散文 篇5

这时,大儿子对父母说:“我也有一双手,能靠得了自己,虽然我小时候把学习的机会让给了弟弟,可学到今天这一步也全靠他自己,他对父母赡养是应该的,对我这个哥哥,他没有这个义务。我不能对他要求什么,你们也不要生气。”

父母听了也不好说什么,只是把这话转给了小儿子。小儿子听后,给哥哥去了封信,说:“哥哥,我在国外学了几年,也吃了很多苦,也认为我不欠你们的,都是自己努力得来的。可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和哥哥你比,我觉得我很自私,我虽然书读得多,可做人和你比不了。”他随信还寄了一万块钱。

钱,哥哥没收,回信只有一句:“你不欠哥的,安心过日子吧。”再后来,哥哥从挖煤工一直干到了一个中型矿的承包人,生活彻底改观了。弟弟在北京经常对朋友说起自己的哥哥,说他是个白手起家的企业负责人,言谈间充满了自豪。

是呀,生活需要人自强、自立,如果哥哥因为当年的一次谦让,而让弟弟一辈子来还债,一辈子来救济自己,进而放弃了自己对生活的努力和追求,哥哥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弟弟也会觉得疲惫不堪,难道亲情是可以用公式计算的吗?既然不能,当付出的时候就不要想到回报。有如此胸襟的哥哥在生活中一定会是个强者,自然也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弟弟的尊敬。

让学生自由真实的成长 篇6

——读《尼尔与夏山学校》有感 读了《中国教师报》2010年3月3日刊登的《尼尔与夏山学校》一文后受益匪浅,由衷佩服尼尔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尤其是他的“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对我国的现实教育事业具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我们很多学校都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当某些有威望的班主任在学校时,他所带的“优秀班级”学生表现很乖,很优秀。可是一旦他离开学校后,这些班级就会“翻天”,不复往日的“优秀”。

靠“监控”与“圈养”管理学生,已经成为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管理、教育学生的主要手段。而这样做的后果,只是造就了学生表面的驯服。“优秀班级”表面上看似“优秀”,实际上却问题成堆,且随时都可能爆发。这样“让学生适应学校”的教育,最终扭曲学生的天性,变得表里不一,因为接受教育而极度厌烦教育,成为了教育的牺牲品。

也许我们对上述现象都已司空见惯,认为教育就应该如此吧,这更是教育的悲哀。如果教育一直“让学生适应学校”的话,教育最终会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绊脚石。不要光盯着那些所谓的极少数“成功学生”,要多想想那被教育层层淘汰的“失败学生”。

所以,教育要想真正发挥传承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就应该勇敢地“让学校适应学生”。誉满全球的英国教育家尼尔就是秉承这一理念,创办了现代教育史上的典范之作——夏山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上课完全自由。孩子们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只要他们喜欢,他们可以一年到头不上课……”这听来匪夷所思的情景却是夏山学校的真实写照。

当然,这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哗众取宠。夏山学校创始

人尼尔用了60年的时间,努力做到“让学校适应学生”,证明了“自由发展”的教育是行得通并值得做的。“自由发展”的教育,主张“不干预孩子成长和不给孩子压力”,这样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因为是在自由中长大的,因此能尽可能地发展本性中的“善”,在心理方面都不受外来权威的管束和压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避免成长中的“虚假的礼貌”,活出“绝对的真诚”。

因为主张“不干涉”式教育,夏山学校提出了“让孩子做他自己”的育人目标。“让孩子做他自己”,这是多么富有人性的目标呀。由于现代教育对孩子过多的干涉,孩子的成长承担着家长的期望、老师的追求,也承受着社会的压力,唯独他本身的理想不可产生,即使产生也不能追求。这样的孩子要想长成“真人”——内外如一,是多么困难呀。所以,尼尔指出:“文明的进步表现在推翻世界上的许多虚伪和欺骗。我们应该给孩子自由,让他们超越今日的虚伪文明。”这样的追求,比起口号式追求又是多么的宏大与振奋人心。

精彩 缘于让儿童自由表达 篇7

开学初, 学校即提出:二年级需要每学期完成12篇写话任务。当时我还想:不就是指导学生写几句话吗?写通顺就行了。可真正行动起来才发现, 其实还真是困难不少:一是学生刚由一年级升上二年级, 只认识少数一些字, 许多字都不会写, 用拼音写又经常不准确, 表达起来很费劲。其次, 二年级学生词语积累相对很少, 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差距也很大。怎样指导学生写好话就成了我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学生写话的阶段目标的要求之一是“对写话有兴趣, 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我猛然感到:我的学生们最缺少的不就是对写话的兴趣吗?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孩子们对写话没兴趣, 又怎么会写出生动具体的话语, 更何谈爱写话呢?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仅仅完成书上规定的几个片段肯定是不行的, 怎样才能不给学生增加负担或心理压力, 又能促进孩子们写作水平的提高呢?我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华中师大郭元祥教授说过:“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 启迪人的精神世界, 建构人的生活方式, 以实现人的价值生活的活动。”顿时, 我有了灵感:让孩子们轮流写话, 相互学习, 相互竞赛, 每天一评, 适时奖励。内容可以是见闻, 可以是儿歌, 可以是故事, 也可以是感受, 等等。孩子间可以批阅、评论别人的作品, 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

为了让写话本传得周期短一些, 练笔机会多一点, 我特意到超市精心挑选了两本漂亮的硬面日记本, 里面是绿色的方格子稿纸, 这样每天孩子们按学号顺序传递着。每天语文课开始的三分钟, 我会请前一天的两位“小作家” (老师和同学们给写话的同学的美名) 到讲台前给全班朗读自己的写话, 老师和同学们会先表扬后提建议, 跟“小作家”商讨如何写得更好。对语句写得特别好的、字写得特别好看的, 我还会在班级“露一手”栏目展示。每逢这时, 我总会欣赏到展示作品的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无比骄傲的神情和其他孩子羡慕的目光。

一次早读课, 我又兴致勃勃地翻开写话本, 欣赏着一篇篇佳作和感受。瞧, 小家伙们写得多精彩!“调皮蛋”李伟写道:“我一直以为有个英雄叫猛张飞。今天, 我看了《桃园三结义》才知道, 猛张飞是说张飞的性子急, 脾气粗, 真实的姓名叫张飞, 看来看书真能学到知识。”“今天中午, 我帮丁老师倒茶, 这是我第一次为丁老师做事, 我好高兴。丁老师叫我只倒半杯茶, 我知道她是怕我烫了手。丁老师真好!”这是秀气小女生王蕾的第一篇“开张”日记, 比其他同学要晚一个多月啊。为了让她有东西可写, 我就只好想了这个办法—请她给我倒茶, 给她创造了一次表达的机会!我在她的文字后面认认真真地写了一句话:“你是个很细心能干的孩子, 喝着你倒的茶, 老师觉得很甜。看到你的写话, 老师更开心了。你很棒!”

接着翻看, 我居然看到有孩子在流动日记里“告状”:“今天, 丁浩在传本子时, 把我的茶杯碰倒了, 热水把我的书本都弄湿了, 手也被烫红了, 我很生气。丁老师, 能不能把他调走啊?”这是一个文气的小女生刘涵, 平时不太爱讲话, 跟同学们交往也不多。课间, 我把丁浩悄悄地喊过来, 问了他具体的情况, 他告诉我可能是在课间传作业本时不小心碰倒的。当时他自己并不知道, 刘涵也没告诉他。我问他:“既然你是无意的, 那就不算你的错, 去跟刘涵打一下招呼吧!”丁浩开心地去了。没过几天, 日记本上又看到了丁浩的日记:“前几天, 我传作业本时, 不小心把刘涵的茶杯碰倒了, 弄湿了她的书本, 还烫疼了她的手, 当时我自己还不知道。后来, 丁老师提醒我去给她道歉, 刘涵原谅了我, 我好开心。”再后来, 我又看到刘涵在丁浩的日记后面留了言:“因为你是无意的, 所以我原谅了你, 不过以后你做事要小心一点啊!”

让隐形的翅膀自由飞翔 篇8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教师的语言。作为德育工作者――班主任,与学生间的沟通、交往以及处理班级事务、家校联系等都离不开语言。对同一个学生同一件事,由于教师所使用的语言不同,表达的感情色彩不同,其效果往往不一样。对于女生偏多的文科班来说,语言艺术的作用可想而知,因为文科女生往往感性强、情绪化,稍微说错话就会引起情绪波动,影响学习,下面我就近两年带班过程谈谈班主任工作在语言艺术多样性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善于用肢体语言,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记得在一次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中针对父母与子女沟通的三种主要方式(谈话内容、语言形象生动、肢体语言)各占的比例展开调查,结果是肢体语言占80%,语言形象生动占15%,谈话内容只占5%。可见,有时候,父母或教师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温馨的手势、一次信赖的微笑,甚至一个轻轻的拥抱都能唤醒子女、学生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能使他们天性中最优美、最灵动的东西发挥极至,让它成为学生的“点金石”。

比如,当我们发现班级卫生工作做不好时,就带头拿起扫帚做值日工作,躬亲力行,这样一段时间之后,懒散的学生也觉得难为情了,班级学生的劳动干劲自然被带动起来了,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辅之以一定的制度管理,卫生状况自然大为改观……这些都在无形中感染了学生。一位女生曾这样对我说过:“老师,大家瞧您那自信乐观的样子,觉得对学习更加信心十足了。”带着这股自信,这个集体在~获得“福安市先进班集体”称号,~获得“福建省先进班集体”称号。

二、善于使用美言,尽量避免使用恶语

如果对学生多一点鼓励,多一点赏识,那么他们的将来会多一份成功,多一点精彩。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赏识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视野和空间。记得我刚接手高二(9)班时,有位女生口才好,生性活泼好动,但静不下心来读书,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有时还会搞些小动作惹人发笑,影响班级纪律。一次晚自修期间,我抽空找她谈心,“小冰呀,其实你很有才华,头脑灵活,演讲又出色,将来到大学肯定会很棒,因为大学是才艺等综合素质展示的大舞台,有能力的.人就会脱颖而出。而中学更注重学习知识,你现在应该在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学业和活动能力就是让你飞向远大目标的双翅,你一定不会拒绝将来成为一个才女的目标,是吗?”“是!”回答很干脆。

奇怪,从那以后,她真的像换了个人似的,发愤读书,学习时的那股专心劲班上没几个人能比。我不失时机地对她的阶段进步予以肯定,毫不吝惜“太棒了!”等诸如此类的誉词,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鼓励她积极参加,且次次到场为她助威打气,果然都取得了优异成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你这糊涂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也道出了美言的重要性。

三、善于借用名言、歇后语、广告语、方言、歌词,还可以使用昵称、英语等

在“成人与成才”的主题班会中,我引用了美国加州一所著名大学“斯坦福大学诞生记”的案例,使学生深深懂得“学会尊重每一个人是现代文明人的基本素质。”通过“艾森豪威尔的善举”及“教授和研究生缺什么”两个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缺乏爱心的人是最无知、最贫穷的人,爱心与善良是可以得到回报的,而且一定会的”。通过引用“哈佛学子的不同命运”和“看不到目标的后果”两个案例分析,使学生明白制定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重要性。通过引用被称为百万富翁的创造者世界成功大师拿破仑・希尔的“PMA(积极心态)黄金定律”及“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两个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将所有的自卑全都抛到九霄云外”这一“自信”的重要性。当学生考试失利时,我又引用“失败1855次的史泰龙”案例,真诚送学生一句顺口溜:“当你遇到挫折重重,请你想想史泰龙”,让学生明白“失败就是走上较高地位的第一道阶梯”。通过引用拿破仑・希尔的“没有‘不可能’的字典”这一案例,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当班上出现不良现象时,我便借用司马光《训俭示康》中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通过让学生巧改“奢、俭”两字,明白学坏容易学好难的道理。当我准备要动员学生一起参加活动时,我习惯于说“小的们,Let’go”或唱郭富城的“动起来”,学生马上就跃跃欲试。有位学生在信中跟我说道:“老班,我特喜欢您的班会课,似乎在批评我们,但好多批评与建议中充满关爱,很喜欢您骂人,很带劲,可以鼓舞人。您总是那么干脆利落,将要通知的事情一件一件安排清楚。我很喜欢您称呼我们‘我的心肝宝贝们,姑娘们’,很亲切,仿佛一下子拉近了师生距离。”

教育神奇得很,有时长说不如短说,短说不如不说,多说不如少说,正说不如反说……要达到神奇的效果,我们要学会运用神奇的语言,要因时因人因地因事,用自己美丽的语言为学生喝彩,善待学生的过错,有一首歌形容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双带给他们梦想和希望的隐形的翅膀,那么,我们教师的工作就是让这双隐形的翅膀自由飞翔,带他们飞越高山,追逐成功!

参考文献:

张建荣.教育教学语言艺术之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02).

让生命自由自在地飞翔 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上午好!

世界上没有比健康更珍贵的财富,人世间没有比平安更热切的期待。今天我以“让生命自由自在地飞翔”为题,站在各位领导和评委的面前倾吐心声、畅谈心志,面对安全这个沉重的话题,我不把这次演讲当作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而是看成一个向社会昭示责任的平台。首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几个学者与一个老者同船共渡。学者们问老者是否懂得什么是哲学,老者连连摇头。学者们纷纷叹息:那你已经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这时一个巨浪打来,小船被掀翻了,老者问:“你们会不会游泳啊?”学者们异口同声地说不会。老者叹口气说:“那你们就失去了全部的生命。”

虽然这只是一个杜撰的幽默故事,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耐人寻味:无论你身处高位还是位在底层,无论你腰缠万贯还是不名一文,无论你学富五车还是目不识丁,无论你身强力壮还是弱不禁风……面对灾难的发生,如果不懂防范,忽视安全,生命就难免留下折戟沉沙的遗恨。

据有关资料显示,2010年,在我国的各种安全事故中,1

煤矿生产伤亡人数2433人,交通事故伤亡65225人,其它事故每年伤亡11842人……我无意用这些粘满血腥气味的数字来刺激大家敏感的神经,但无法否认,每年各类安全事故制造的呻吟和痛苦,使我们尝尽了人生太多的艰涩与悲伤。人们不禁要问: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难道必然伴有我们的同胞肢体残缺、生命沦丧?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生命自由自在地飞翔?

所有的安全事故不外乎源自两个方面:要么天灾,要么人祸。在大自然的强大威力前,有人常感叹人类力量的弱小;而人为事故发生后,又有人将其归结于偶然。但我认为,只要我们把责任刻在心中,把使命扛在肩上,天灾就可预防,人祸更能避免!大家还记得被媒体称为“史上最牛校长”的叶志平吧。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四川省绵阳市安县桑枣中学2300名师生在1分36秒内,全部从教室安全撤离到操场,强烈的地震破坏了学校的所有房屋和各种设备设施,但两千多名师生却无一人伤亡,这简直是一个人间奇迹。创造这一人间奇迹的正是叶志平校长。叶志平用三年时间四处化缘得来40万元,将一栋旧教学楼加固;并自2004年开始,排除任何异议每学期组织学生们多次进行紧急疏散演习,训练有素的师生在强大地震面前人人从容自如,平安无恙地逃离了大自然张

2开的血盆大口。正是在“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的神圣使命感的驱动下,叶志平通过多年的艰辛努力,使得2300多个生命在天崩地裂中还能如花绽放。

也许大家觉得叶志平校长离我们太遥远,那么我下面说的是一件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2010年农历腊月二十五,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一场罕见的暴雪席卷湘北大地。时间已近午夜,岳阳县建材工业园的一名干部却无法安睡:园区几家陶瓷厂的安全让他一刻也不能放松自己紧绷的神经。尽管白天对所有陶瓷厂进行了仔细巡查,但眼下这雪下个没完没了,看似轻如烟的雪花积压到一定厚度,可能给陶瓷厂的车间、仓库的顶棚造成坍塌。他再也按纳不住内心的焦急,顶风冒雪驱车12公里来到园区,看到还有百森和亚泰两家企业共200余名工人在连夜生产。年关逼近,对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所以对他提出的停产要求,企业负责人一时无法接受。万般无奈之下,他和电力部门取得联系,不停产,就停电。在这种强硬态度下,凌晨3点,两家陶瓷厂终于停止生产,全部工人撤离厂区。凌晨5时许,亚泰的一号库房、百森的生产车间被积雪压塌。各位,如果不是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没有人会这样义无反顾地坚持,如果不是这样果断坚持,也许就有百十条生命在瞬间被吞噬,这个世间又会增加百十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让我们记住这名干部的名字:

3他叫毛征,现任岳阳县建材工业园副主任。是他用责任托起百十个生命自由自在地飞翔,他应该得到掌声!每个人都期望平安幸福、健康快乐。但愿望与现实总相差万里:美好的愿望不用付出就可得到,只不过那是海市蜃楼般的虚无的美;现实的美却需要历尽艰辛才能收获,这就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此,岳阳县安监部门干部职工不辞劳苦地奋战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最前沿,出于对生命的珍惜,出于对责任的担当,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县非煤矿山和企业车间;他们置身于崩山滚石的危险之下,置身于烟花鞭炮厂的火药库中;为了让他人远离危险,自己却经常涉足险境;他们以无限的真诚劝阻忽视安全、漠视生命的人们,以法律的利剑斩断用“三违”作颜料,构涂的人间悲剧的黑手……为了让世间的美好愿望最大限度地与现实接近,他们用良知和道义构筑一片让生命能够自由飞翔的天空!

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安全不仅仅是安监部门的责任,它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如果你是司机,就告别酒驾、超速、超载等违章违法行为;如果你是企业主人,就让“三违”远离你;无论哪行哪业,无论是群体或者个体,请将一切威胁生命安全的不良行为永远地抛弃!我们还要把平安的种子撒播进孩子们的心田,让它生根发芽开花,长成参天大树,4让世界收获更多的祥和、幸福和安宁。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一桩桩血腥的报道,一幕幕目不忍睹的惨剧,一个个鲜活如花的生命瞬间凋零,足以催我们猛醒。在安全这个话话题上,我们没有任何借口,我们只有去面对,只有去担当。让我们携手并肩,筑牢防线,编织坚不可摧的安全网,让我们的生命自由自在地飞翔!

让天赋自由 篇10

一、妙用生活实际,引入新课教学

将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和趣味。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认识负数》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苏州电视台2014年1月份的某天的苏州天气预报,让学生感知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从生活经验出发来学习数学知识。

师:谁告诉老师刚刚的天气预报中的最低温度是多少?应该怎么写?最高温度呢?

生1:苏州的最低气温是零下1度,最高8度。

师:那么,老师请你来给我们当一下天气预报员吧!

(生1播报)

师:下面请大家同桌相互播报天气并相互纠正。

(学生各自播报天气,相互纠正后集体交流。)

师:刚刚我们都播报了天气,那么你们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刚刚播报的温度吗?

(教师简单介绍温度计,告诉学生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并提醒学生注意刻度。)

师:刚刚我们的视频播报的最高气温是8度,最低气温是零下1度,我们应该怎么写?

生2:最高温度应该写成8℃,最低温度写成 -1℃。

师:我们还可以读着正8度,负1度。请大家读一读。

板书:正8,负1。

借助视频、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数学课堂生动形象,给数学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将教材由“平面”变为“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达到“黑板 + 粉笔”难以实现的效果。在这一课例中,教师在备课时发现关于负数的生活经验,学生对天气预报并不陌生,但是教学时间是夏秋之际,选择合适的天气预报就需要教师进行课前思考了,是选择全国的天气预报还是选择苏州地区的天气预报呢?为了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更加密切,最终选择苏州地区一月份的天气预报,通过学生相互播报、讨论,使学生对负数有了一定的初步感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要适可而止,教师切不可将简单的教学内容复杂化,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掌握学习重点,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二、营造课堂氛围,彰显讨论实效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开展课堂讨论的前提。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努力营造宽松、民主、有序的课堂氛围,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课堂讨论的参与者而不是指挥者,当然也要注意课堂讨论的有序性而不至于使课堂讨论处于“失控”状态。当然,在数学课堂上,学生肯定会经常遇到一些自己难以解决或是让学生产生困惑和怀疑的问题,这时,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提出自己的困惑。当学生的“灵机一动”与教师的教学思路产生偏差时,适当的课堂讨论便是课堂上双赢的选择。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完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商不变的规律》一课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的不同看法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这时,教师不能敷衍了事,这位教师选择了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达到学习的目标。请看课堂实录:

生1:报告老师,我觉得除了商不变规律,还应该有积不变的规律。

师:你的问题很有想法哦,那么你认为积不变的规律可能是什么呢?

生1:我认为两个因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积不变。

师:你能积极开动脑筋,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师给你点赞!大家同意他的想法吗?分组讨论一下。

(教室里开始讨论起来,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

生2: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可以用例子来证明,比如4×5=20,而(4×2)×(5×2)=80,我对两个因数同时乘了2,积却发生了变化。

(顿时,教室里响起了掌声鼓起了掌。又有其他学生列举了例子证明生1的想法是错误的。)

师:大家的讨论真棒,可是到底有没有“积不变的规律”呢?请大家再讨论一下。

生3:我们发现积不变的规律是,第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第二个因数除以相同的数;也可以是第一个因数除以一个数,第二个因数乘相同的数,积不变。

生4:也就是说,第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第二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它们的积不变。

生5:当然,也要加上零除外。(一个学生补充道)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不仅解决了学生可能普遍存在的疑惑,还使学生们在讨论中学习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积的变化规律”,提高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善于发现规律的能力。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你能积极开动脑筋,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师给你点赞!”“你的问题很有想法哦”“大家的讨论真棒”等及时的教学评价能够增强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参与课堂讨论的信心。

三、发展数学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展数学思考,提高他们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小数乘小数》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学校需要购买教学用具”“学校到东山秋游的公交车车速和所有时间,求学校到东山秋游地点的距离”等设计教学情境。教师展示越溪到东山的62路公交车车速10千米每小时,大约需要3.5小时到达,教师让学生列出算式:10.5×3,这样就可以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新知起到有效铺垫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思考10.5×3这个算式,请你总结出计算方法。

(学生相互讨论。)

师:这个算式与10.5×0.5、10.5×1.5有什么区别?

(学生再次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这一课例中,教师通过设问来揭示课题,用对比感知的方法导入新课进而通过探究计算方法展开新课教学,使数学课堂教学不局限于模仿和机械训练,而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知数学思想方法,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化解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再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课时,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一册第5—6页练习二第7题“小丽和小明同时从相距960米的两地相对走来。小丽每分走58米,小明每分走62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请大家结合题中的线段图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告诉老师小丽和小明走的总路程是多少?

生:小丽和小明所走的路程之和等于960米。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列出算式呢?哪位同学告诉我?

生1:假设经过x分钟两人相遇,列出方程58x+62x=960。解答出x=8。

师:我们要不要进行检验呢?

生:需要。(学生开始检验)

师: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自己思考的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通过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反思、交流等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感知数学,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这一课例我们可以看出,讨论、验证、反思等教学策略,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把握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思考,通过引导,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

让天赋自由 篇11

兴化市荻垛中心小学孙云峰

行走在教育的途中,苦于教学效果低下的无奈,常常潜心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预先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的若干对应的方案,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制定出新的方案,或者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选择相应的方案,最终实现目标。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大到两国交兵,小到人际交往,都极为注重策略。讲究策略,可以事半功倍,大功告成,忽略策略,往往劳而无功,坐失良机。军事策略的目的是克敌致胜,商业策略的目的是追逐利润,教育策略是为了教书育人,那什么是“教育策略”呢?

教育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根据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制定的若干对应的方案,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教育技巧或教育方法。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育技巧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的运用。”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育策略的采用与制定是受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特定的教学情境、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但这些因素总是不断变化,不断生成,教育策略也必须随之而变化。古人云:“教无定法”即是此意。传统的教育策略是以教师为中心,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忽视教育情境和时代因素的微妙变化,显得僵化刻板,而不是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一口气读完《回到教育的原点》后,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豁然开朗,为什么学生总是心不在焉,课堂气氛有时死气沉沉,为什么我们总感到学生们离我们越来越远„„?过失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的定势思维,在于我们头脑中的那一套套教育教学策略,这些策略也许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收获过丰硕的成果,已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 1

则。我们在教育的途中,只顾着前行,却忘却了教育的原点,然而,世间的一切时刻都在变化着,我们的学生也在起着变化,用曾经的策略去应对迅速成长的学生还会像以往一样有效吗?作者给出了否定的答案,用温情的故事告诉我们,最基本最有效的教育策略,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中的个性鲜明的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蹲下身子”,平视着学生,凝视他们天真无邪的目光,倾听他们无拘无束的言语,欣赏他们充满童稚的笑容,了解他们的思想,贴近他们的心灵,坚定他们的信心,让我们的思绪随着他们的脉搏而跳动,按照他们的特点来采用合适的教育策略,没有任何预先制定的策略适用于任何儿童,正如没有一件衣服适合所有儿童一样。教师应该理解教育策略的决定因素是学生,是活生生的充满灵气的学生。

这本书给我的另一个启示就是教育策略的最大功用不是教什么、怎样教,而是为了不教,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每个教育人都耳熟能详的,然而却不是每个教育人都能身体力行,使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因为教师有一套自认为成熟的教育策略,生硬的教育策略与灵活的个性化的学生相结合,未必会结出甘甜的果实。学生始终生活在思维与创造的源泉中,学生的智力活动是活跃的、新奇的、充满想像的,理解世界的角度、途径和方法始终赋予独特的眼光,教师唯有尊重学生的思维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思索,探求真理,让学生充满阳光的心态,学会观察的方法,分析事物的本质,寻求解决的对策,一句话:“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不只是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是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作用,没有自主学习能力,怎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那无疑于空中楼阁,痴人说梦。教师应把自己的心灵与孩子们融为一体,以他们的眼光看待世界,体验大自然,感知他们的内心,用他们的知识来表现智慧,体验他们的情感,追随他们的思维,在充满个性的情趣中学习和理解知识,提升能力。

让孩子在拼音世界里自由飞翔 篇12

一、游戏激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来设计教学, 如果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教学生认读拼音字母, 书写拼音, 课堂40分钟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没有新鲜感, 只是老师机械地说、学生机械地听, 孩子们必然感到索然无味, 这样的课堂肯定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的特点,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课堂上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 把一个个枯燥复杂的汉语拼音变成各种好玩的游戏, 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会学习、在活动中感受学习拼音带来的快乐, 通过游戏使学生在玩中掌握拼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了拼读后, 笔者教孩子们做“找朋友”的游戏。分发声母、韵母卡片到不同同学手上, 由一个同学问“我的朋友bá, b--- --á--------bá, 你在哪儿?手上拿着声母b和韵母á的同学就走到他跟前说:“我们是你的朋友bá。”还有猜字谜游戏, 比如“yóu、bá、dǎ、tiào、tī”等请一位同学上台任选一个音节来表演动作, 其他同学把他演的那个音节读出来, 这样的游戏能够吸引同学的注意力, 既要认真看表演者的动作, 又要对所备选的音节掌握得熟练, 才能最快读出来。当学生学习了声母、韵母、音节之后, 这么多知识难免孩子们会发生认错类型的现象, 怎样让他们有效区分呢?笔者又设计了花仙子游戏, 在黑板上贴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花, 背面写有学过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 请几位同学当花仙子按要求从黑板上采摘花朵, 让摘到不同类型的花的小朋友分别说自己摘的是什么花, 应该注意什么, 并且让他当小老师带读, 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 又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手脑口相结合

根据小朋友喜欢做手工的年龄特点, 笔者还经常在课堂上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剪出学过的字母, 与同桌合作拼音节。如果是第一次剪, 最简单的就是可以让孩子们剪半圆和竖条, 一次可以多剪一些, 让孩子们来玩拼字母游戏, 用自己动手剪出来的半圆和竖条摆出所学的汉语拼音字母, 看看谁摆得多, 并读出来。通过学生自由动手操作和按要求动手操作, 进一步强化了形近字母的区别,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拼音带来的快乐。笔者还从数学老师让孩子们玩扑克牌认识数字这一方法受到启发, 让孩子们在扑克牌上写拼音或者字母, 例如在教孩子学习单韵母和声母后, 可以制作这些卡片, 然后做接龙游戏, 同桌两人一人拿一半扑克牌, 一边按顺序唱字母表, 一边找牌接龙。还可以一人出声母牌, 一人出韵母牌, 看谁先拼出扑克牌组成的音节, 谁就赢一局。在这些游戏中, 人人动脑、动口、动手, 全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愿学、乐学。

三、借用多媒体

低年级孩子的自制力和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都不会太长, 怎样让他们轻松地记住拼音知识呢?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来看, 初入学的孩子在知觉、记忆方面还带有很大的直觉性、形象性, 但抽象性思维较弱;儿童的注意力, 容易被新颖刺激的事情所吸引。因此, 要让孩子们愉快地掌握那些枯燥乏味的拼音, 就需要老师合理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 让枯燥的字符变成生动的画面, 让孩子们学每一篇课文都仿佛在读一个生动有趣的拼音故事。比如: 教第一课a o e就可以用多媒体创设一个美丽的画面:清晨野外空气清新, 花儿竞相开放, 大公鸡早早出门练声了, 它对着蓝蓝的天空放生歌唱, 配上声音O O O;一位爱唱歌的小姑娘来到草地上练习唱歌, 她张大嘴巴:a a a, 池塘里一只美丽的天鹅正在欣赏自己的倒影:e e e。写这些字母时, 可以把四线格设计成一座四层楼的小洋楼, 让孩子们仔细观察拼音宝宝分别住几楼, 在课件的帮助下可以轻松地帮助学生认识四线三格的位置;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拼音是没有感情、没有色彩的符号, 如果给他们赋予人的情感、动作, 学生就会学得主动、生动。

四、联系生活实际

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要有环境、拼音的学习仅靠课堂上每天一节语文课, 效果还是有限的。笔者在教学中就充分调动家长的作用, 让家长将家里的物品名称以拼音的形式写在卡片上, 例如书桌、椅子等物品, 妈妈说出一个物品, 孩子可以边拼音节、边将卡片贴在物品上;让孩子们玩拼名字接龙游戏, 比如上课老师请一位同学, 再请这位同学用拼音喊出下一个同学的名字, 每一个同学的名字都变成了一道拼读题目, 孩子们兴趣十分浓厚。

自信的国家让人自由说话 篇13

我们国家希望有“三个自信”,但真正自信是可以让所有人都拥有自由说话的权利,我想拥有这样的权利,所以写了厚厚的一本书。我想如果所有记录不再是你有多少成绩或多么伟大光正,而是告诉大家我们犯了多少错误,那这个社会对未来会更好。我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还原或让更多人了解那个已经被还原了的世界。10月21日晚7点,腾讯思享会联合凤凰联动出版社走进对外经贸大学,共同举办了任志强对话潘石屹“个人命运与家国时代”的读书沙龙。谈及任志强的新书“野心优雅”,任志强与好友潘石屹从多年交情、蒙冤入狱、爱情经验、地产走势等多方面相互“调侃”,激起观众阵阵掌声。以下为任志强精彩发言实录:

任志强:我没好意思说,其实我父亲也是国民党人(现场笑),在国共合作时,很多共产党员都是国民党,同时也是共产党员。我父亲是国、共党员,小潘爷爷是国民党员,我们俩差了一辈(现场笑)。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他比我有名,如果我要想卖书的话,得拉着他,让他帮我把书卖出去。

写书是为了求真

为什么有这样一本书?是因为没有这本书之前,媒体上、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传言和说法,比如有人说“他是全国人民最想打的人”,有人说“他是全国人民最想嫁的人”,还有人说“他是为富人说话的人”,也有人说“他是凭着父亲、母亲的关系才当了一个副科级的干部”,也有人说是因为他认识王岐山等很多名人,所以可以随便说话。总之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我写这本书就是想告诉大家这种说法都是错误的。我们想还原一个真实。在这个社会上最缺的不是谎言而是实话,当我们的社会被无数谎言填满所有空间时,不管是这代人还是下一代人都生活在谎言中。所以他们获得大多数碎片性信息都来自于这些谎言,真正要还原一个真实是不容易的事情,而这些真实要用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话去表白也很困难,因为可能所有人都不信这个真实。

所以我写这本书时,就把社会上大家都比较怀疑的问题,用文件附录的方式搁在书里。同时也让和自己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们,书中最现实的人物(他们都在书中被我写到)来写书的前言和后语,是想告诉大家这么多人可以证明这本书里写的是真的。不管这个真实是褒还是贬有各种评论。如果写前言和后语的人,他们在书中看到写他们的时候是假的,他们不会写这个前言。我以这样的方式,是想告诉大家真实的社会不是你们想象的或者媒体所反映出来的情况。

很多人都说我和小潘之间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现场笑),也有人说我们俩合作贪污国有资产,还有人说我们俩如何如何。所以我把2006年建设部领导吩咐建设部研究中心给我们俩的一篇“要求调查请愿书”搁在书的附录里,是想告诉大家从那时开始一直到后来,我们始终在国家强大的法律监督之下。有人说是不是要查查任志强偷税漏税,我要告诉大家我们被查了很多次,我甚至把调查报告搁在书的附录里。我们不止一次被调查,但没有人查出我们有什么问题;我们也不断地给建设部写检讨,但我要告诉他们我们没有问题。所有人几乎不信坐在台上的会说真话,似乎所有人认为,我们的官媒从最大电视台开始,一直到最小的140字的微博都被谣言垄断了。确实,要想找到真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力争把真实的事情告诉大家。用什么样的方式说明这个社会和一个人的命运问题?——真实的记录下

你所经历过的事情。

除了这本书以外,我们同时还有另外一本书,叫做《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由公益组织来组织所有的中学生写自己的祖父母。像小潘每天在微博上说我要写我的小时候、要写我的父亲、要写我的爷爷,但没见他写出来。这本书已经出了两册,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行动?是希望我们的年轻人从虚无的世界中回到真实,知道自己父母、祖父母所经历过的那个时代。当所有人把自己真实事情记录下来时,这个世界才会被还原。如果我们的生活被各种各样的宣传工具所扭曲,那么人们所看到的,特别是后代所看到的,只能是一个按照意识形态管理者的思路而写出来的东西。比如说很多年轻人希望看我的自传,其实他们不是想了解任志强是谁,而是想知道这一个时代的人经历过什么。我收到很多短信,也收到微博上很多评论,大多数人看完书后所希望表达的不是任志强如何如何,而是希望通过我们所经历过的时代去了解中国30年的改革以及这30年之前发生过什么。我们这一代人比较幸运,恰恰是在解放初期出生的人,伴随着整个新中国的历史而成长,于是我们从小开始想当共产主义接班人。然后遇到了文化大革命,开始怀疑,从怀疑自己、怀疑一切到怀疑这个党、怀疑这个国家、怀疑这个政权。打倒四人帮以后,我们开始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社会,认为党战胜了这些错误而实现了改革。改革之后我们又发现有许多许多要解决的问题,在新制度与旧制度斗争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南巡讲话后,再次开启了中国改革的战线。所以中国最近的30年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我们从拿着粮票、布票去采购商品到取消了所有限制,物质从短缺开始到丰富,思想也逐渐开放。到了近十年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国进民退和类似的问题,在新的十八大三中全会都在考虑中国改革将向何处去。确实,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所面临的或不断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国家真正自信是可以让所有人都拥有自由说话的权利

在过去30年改革中,我们确实做了很多推动中国改革的事情,比如说,我们华远是中国第一家境外上市的公司,是实验品。从此以后有大量的地产公司境外上市,包括潘石屹的公司。如果没有我们作为第一家突破中国法律实现境外的地产公司上市,也许目前看不到有这么多地产公司可以借用这样的平台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类似这样的事情我们都经历过,通过我们的实践最后实现中国在经济制度上的改革,而最终这责任和担子将落在在座各位的身上。

刚才腾讯的记者采访我:中国的未来十年会怎么样?我说未来十年不是我们的世界了。我们在过去的30年里不断地做出努力和我们的制度进行碰撞。在未来的30年,也许是在座的各位,要靠你们的努力和我们的制度碰撞。中国从一个计划经济的制度变成一个市场经济的制度,还没有完成这样一个过渡。按照小平同志的说法“还需要几代人、几十代人才能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实现共同富裕”。而我们的社会恨不得希望在这一代人内就能在全国实现共同富裕,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可恰恰由于这样的贫富差别导致年轻的一代和现在已经富起一代之间有了巨大的思想差别。比如说潘石屹已经是亿万富翁,而我们还是在拿工资,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有人说任志强你已经很富了,确实,和在座的学生相比确实很富,毕竟我工作好几十年了,你们还没参加工作。但要和潘石屹比,我那一点财富不如他的一个小指头(现场笑)。这两者之间我也不平衡,但是不是能从不平衡中找到平衡?能,你的内心世界要非常强大,强大到在微博上不拉黑任何一个人(现场笑)。但小潘就不行,他雇了很多人,一发现有人骂他时把他拉黑了(现场笑),这就是内心的强大和自信与外在表现的强大和自信之间的差别(现场笑)。我们国家希望有“三个自信”,但真正自信是可以让所有人都拥有自由说话的权利,我想拥有这样的权利,所以写了厚厚的一本书。

然后有19个出版社希望获得这本书的出版权,我希望在19个出版社里找到删除文字最少的出版社进行出版。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凤凰最好。我问为什么?我的朋友告诉我凤凰说可以不删。最后还是删掉了十多万字(现场笑)。他们在修改文稿时,把相当一部分文字上划上很粗很粗的银黑色,旁边写上“上述一万八千字有什么什么嫌疑,不宜刊登”等。最后逼着我删掉了十几万字。甚至还有没有经过我修改的,就把它删掉了。这说明社会确实需要有更广泛的言论自由,像科斯先生说的我们需要有一个自由的“思想市场”,重要的不是我们要求别人承认我们是市场经济,而是我们不要求别人时别人也承认我们是市场经济,这个制度才更加完善。

如果今天连一次两次的碰撞都不允许,那就不可能有创新

但要实现市场经济,把原有计划经济的残余通通取消掉,还需要各位努力,我们这一代人可能只能做到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但要完成市场经济的全部建设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说产权制度保护问题,是单一产权制度还是所有产权制度、两个不同产权制度有差别的进行保护确实是面临的一个困难。比如言论自由问题,如果没有思想上的多元化,如果没有允许不同思想的争论存在,那么这个社会要想进入仍然面临很多困难。比如创新,创新一定是在各种失败过程中、有不同意见过程中形成的。我们小时候使用一种杀虫药叫666,我不知道在座是否有人知道。那时有很多臭虫,要在床板创办上洒一些666防止臭虫咬人,当然还包括消灭其它的虫害。666的科学说法是实验了666次才成功的药。做了666次实验,最后完成,所以起名叫666。如果今天连一次两次的碰撞都不允许,就不会有666次的实验,如此又如何能够出现创新和新的产品?这确实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美国有一个苹果,这个苹果被咬掉了一口。这个人曾经是吸毒犯,曾经不好好上学,曾经被开除,曾经如何如何,与我们现有所谓的纪律道德之间有很大差别,但他成为世界最新的创造者。而苹果在整个世界中,对经济的增长、对社会的进步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是什么使这个事情产生出来?如果在中国绝不可能产生,因为吸毒者从小就被劳教,劳教以后,他的身上从此就有一个污点,而且影响他终生。这恰恰是我们允不允许人犯错误,允不允许这个社会思想的自由能够存在或者有多元化的存在。很多人以为写书是为了宣扬自己有多么伟大。错了,我们认为记录下发生过的事情是想告诉大家我们有多少失败,如果很多人从我们的失败中找到不再失败的理由或者能为你们今后的路减少走失败道路弯路的曲折,这是我们的成绩。

如果社会是透明的,这个社会一定是美好的最终我不是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多少现金、多少稿费,而是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还原或让更多人了解那个已经被还原了的世界。我在60岁时开始写这本书,因为那时我已经脱离了国有企业的重担,而且我已经完成了离任审计,更多的人和我一样是在60岁卸任后分别写了很多那时不能写或不允许写的书。其实在社会上流传着很多类似情况,比如关于“老三届”的问题、插队问题,这些书在没有公开出版的情况下流传着,慢慢开始有一些出版社对此感兴趣,希望把它变成正式出版物。这一代人和我一样,都想把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记录下来,告诉后人哪怕告诉自己的子女,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父辈曾经经历过什么,走过多少弯路。我想如果所有记录不再是你有多少成绩或多么伟大光正,而是告诉大家我们犯了多少错误,那这个社会对未来会更好。当一个人把自己袒露在众人面前时,也许有人会羞涩,在写时人们会

上一篇:我为电信企业转型作贡献征文下一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英语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