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由翱翔(共12篇)
让学生自由翱翔 篇1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主观指导行为来代替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在具体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解放思想, 大胆创新, 力求改变以往呆板的教学模式, 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自主学习空间,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使学习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而成为一种愉悦的享受。无论是形式上, 还是内容上, 都要把学生放在主人的地位去考虑, 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引导、辅助的作用, 逐步为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让学生决定怎样读课文
一篇课文要怎样学, 才能收获大一些?首先要从整体感知上入手, 要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然后再具体地往深处挖掘。要想实现这个目标, 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但是怎样读?是教师领读、齐读, 还是指名读, 要由大多数学生来决定。如果是抒情性较强的文章, 学生一般会愿意先听教师范读或者是听录音。尤其是在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时, 再配上应情应景的优美音乐, 学生一定会随着朗诵的进程, 而如痴如醉, 完全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这样教师要求学生再读时, 学生就会急于想模仿教师, 课堂气氛会非常活跃, 学生的情绪就会被积极地调动起来。这样在潜移默化中, 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思想得到了升华。
二、让学生决定阅读时思考什么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要教师能抓住时机, 适时地引导, 学生完全有能力提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问题。所以,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 提出代表自己观点的问题, 这样学生会有提高自己思考能力的机会, 为进一步创新思维打下基础。例如,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课, 在学生听录音后, 或者教师范读后, 就可以让学生分组。分完后,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问题, 再让学生自己在组内提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问题, 然后组内讨论, 找出问题的答案, 并且讨论看谁的问题更具有深度, 更有价值, 然后把它作为本组的代表性问题。教师这时候可以再进行适当的指导问题就比较有深度了。为了找出问题的答案, 学生肯定会再仔细阅读课文, 以便于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 既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效率也会大幅度提高。
三、让学生决定问题解决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具体采用什么方式解决, 应该由学生说了算。究其原因, 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 如果能解放学生的思维空间, 发挥他们的能动性,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独立人格的形成, 都会大有好处。而这正是我们所想看到的教育效果。还以《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课为例, 学生提出问题后, 可以通过读、说、演、画、辩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答。在我教这一课时, 学生就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从哪几个方面可以证明桂林山水甲天下?2.桂林的水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3.桂林的因为他们认为二三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决定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而在寻找二三问题答案的时候, 有的组就采用了一个学生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总结的办法, 然后各自提出自己的见解, 再进行讨论, 得出了桂林的水“绿、静、清”的特点及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征。有的组通过集体默读课文, 然后查找图片资料, 对照课文的办法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了。
四、让学生评论课文读得怎么样
学生听别人读课文 (包括录音、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 内心所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 或欣赏、或赞同、或提出异议, 每个人都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这时候千万不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 应该明白这是学生对课文不同理解的结果。我们的教育不是用模具制造产品, 而是注重个体差异, 培养具有完全个体人格的有用人才。所以,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己领悟, 并适时地教给他们评价的方法:评价一个学生读得怎么样, 首先要找到他的优点, 如声音洪亮, 发音正确, 读得认真、流利, 读得有感情等, 然后再给他提出自己认为不足的地方。这样既团结了同学, 照顾了同学的心理, 又进行了交流, 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也促进了同学读课文的积极性。
五、让学生自己交流读后的感受
在读了一篇课文后, 学生肯定会明白一定的道理, 受到一定的启发, 有一定的感情触动, 这都是学生们自己的事, 教师不应包办代替。学生们的感受千差万别, 作为教育者, 我们应尊重学生们自己的观点。例如, 我在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 学生有的说“村民们目光短浅, 只图自己一时的富有, 不注意保护森林, 才会落得这样可悲的下场。”有的说“从这小村庄的故事, 我一定要记住这个教训, 保护大自然。”还有的说“学了这篇课文, 我一定从我做起, 爱护学校的花草, 再也不折花玩了。”更有的说“我回家一定把这个故事告诉爸爸妈妈, 让他们也懂得这个道理。”这样, 学生的收获很大, 也得到了思想上的升华。
六、让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内容
学完了一课, 教师都会留一定的作业, 但是所留的作业起到了什么作用, 是否注意到了不同学生对作业的解决能力, 这直接会影响作业的效果。我认为, 教师所留作业要起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能力, 进一步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所以作业一定要具有层次, 供不同程度、不同爱好的学生选择, 使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能顺利完成;学习中等的学生进一步加深;学习好的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成功的果子”。如我给《鸟的天堂》这一课留的作业是:1.抄写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2.给爸爸妈妈讲讲《鸟的天堂》的内容。3.画一画鸟的天堂———生活着许多鸟的大榕树。4.观察一种或两种鸟, 把它们的模样和生活习性介绍给大家。
总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阅读是学生把书本文字内化成自己掌握的知识的过程。教师要放开对学生的死板要求, 让学生在阅读的天地中自己感悟, 学会阅读, 获得乐趣, 受到启发。
让学生自由翱翔 篇2
杨月双城管局选送
尊敬的各位领导,在座的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我叫杨月双,来自谷城县城市管理执法局。非常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个演讲台上,和大家分享我和读书的故事。我演讲的题目是《读书,让思想自由翱翔》。
蓝天之上,谁最快乐?我想那一定是鸟儿,因为蓝天给了鸟儿一双坚硬的翅膀。深海之中,谁最畅快?我想那一定是鱼儿,因为大海给了鱼儿一片广袤的世界。然而在我的心灵深处,最依恋的是那永无止境的书山!毫无疑问,是书籍,给了我们智慧和勇气;是书籍,给了我们知识和力量;是书籍,让我们的思想自由翱翔。
有这样一个与读书有关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1809年2月12日,在美国肯塔基州一个穷苦农民的家里,一个小男孩出生了。因为家里穷,他没有机会上学,甚至,他连一本书都买不起。可是,读书的愿望却强烈地吸引着他。没钱上学,他就成了教室窗外一年四季从不迟到的旁听者;没钱买书,邻居家的旧书常常让他魂不守舍;没钱买笔,他就用燃烧过的木头在粗糙的木板上一遍遍涂涂抹抹。在快乐的阅读中,他一天天成长着;在成长的跋涉中,他快乐地阅读着。读书让他忘记了生活的窘迫,让
他变得睿智和幽默,让他的思想自由翱翔。你可能想不到,在他28岁的时候,连小学一年级都没毕业的他,却已是当地赫赫有名的职业律师了。你可能更想不到,在他52岁的时候,成功竞选获胜,出任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他不畏艰难险阻,顶着极大的压力,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为美国自由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林肯。
其实纵观历史,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多少英雄豪杰,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哪一个不是才华横溢?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年少之时已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鹄之志;世界文豪高尔基房间失火,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伟大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结婚当天他还在书房穿着旧袍沉醉在书的海洋里,全然不知迎亲的花轿已经抬进家门……书的世界无穷无尽,书的魅力无与伦比。因为勤奋读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命运,影响人类的自由、文明的进程,这样的事例犹如天上的繁星,数不胜数。所以有人就说,一个人的思想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能否长久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状况。
再说说我自己吧。受父辈额影响,从小我就爱读书。在书香的滋润中,我渐渐成长起来。如今参加工作一年多了,现就职于谷城县城市管理执法局纪检监察室。城市管理工作复杂困难,负面的情绪负面的报道很多,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疑惑和难题的时
候,从书籍中获取的信息总会浮现在脑海,给我带来意料之外的帮助。是阵阵书香,指导我不要心浮气躁、怨天尤人。是阵阵书香,令我不再慌乱、有条不紊。是阵阵书香,令我们更加历练,更加从容。
如今的时代,电子产品和电子信息铺天盖地,多种现代化工具给我们带来更多样,有别于传统的阅读体验,但无论读书的形式如何变化,也变不了我对读书浓厚的兴趣,也替代不了我们谷城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今日谷城,百业竞兴;明日谷城,跨越腾飞。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翻开书卷,让知识的浪花滋润你的心田,让动人的箴语树立人生的目标,让飘荡千百年的馥郁的书香溢满腾飞的谷城!读书吧,让思想插上腾飞的翅膀,自由翱翔!
让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篇3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当在尊重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灵活开展教学内容的讲解,并通过活泼、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促使他们在昂扬的精神状态下更好地完成对课堂知识的吸收与掌握。”通过对新课标的研究与学习,我将这一精神积极地融入自身的教学实践当中。例如,学习“锦绣江南”这章音乐内容之前,我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对江南的人文风情进行了大概的了解。通过多媒体,江南的独特美景就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在了学生眼前:碧水曲折窈窕,如飘如拂,时放时收,宛若缎带点缀在江南的大地上;各色建筑依水而建、错落有致,配上碧水青山以及悠长的青石板路,真真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浪漫风光;至于江南水乡的美人们更是或温婉或朴素或精致……目之所及,处处都是旖旎而秀美的江南水乡风光。
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就不时发出赞叹,眼睛里闪烁的也都是充满兴趣以及探究欲望的光芒,这样一来既充分激发了他们对于这部分音乐知识学习的热情以及积极性,二来更是通过多媒体让他们对锦绣江南的人文、自然风光有了更好的认识,这就为他们进一步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风格以及特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大提高了本章音乐内容的教学效率。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构建高效音乐课堂的关键所在
《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音乐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应当明确自身的指引职责,而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感受代替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主观认识,这不但制约了学生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而且对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这就要求我们初中音乐教师在日常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逐渐抛弃以往“灌输式”、“填鸭式”等传统而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转而牢牢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施以正确的教育方法。
例如,在学习《爱心满天》这首音乐曲目时,我没有像以往那样一上课就对学生长篇大论地灌输“爱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社会需要爱”等观念,而是要求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与小组内的其他成员一起分享自身感受到的各种感情与爱。
学生甲:父母给予我悉心的关注与呵护,我能感受到他们对我的爱。
学生乙:在学校,老师除了帮助我们丰富知识认知,还帮助我们更好地完善自身的人格及道德修养,这也是爱的一个表现。
学生丙:我跟班上的同学相处得都很融洽,当我遇到困难时,大家也都很乐意帮助我解决问题,我认为这就很好地体现了爱的另一个方面——同学之间的友爱。
学生丁:我认为爱的定义很广泛,除了你们说的这些,还应包括社会上的大爱。像汶川地震、玉树泥石流时,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有钱的捐钱,有力的奔赴灾区进行支援,这就很好地体现了社会大爱啊。
……
学生讨论纷纷,既很好地总结了有关“爱”的定义,同时在自主总结的过程中还进一步感受到了“爱”的无所不在,认识到了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是我们人类社会永远会大力歌颂的主题。这样一来,既将新课标关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真正落到了实处,同时又为《爱心满天》这个音乐曲目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情感氛围,有利于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该曲的主旨思想内涵,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高效课堂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作为新世纪的优秀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充分保护他们的音乐兴趣以及积极性,并施以正确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音乐修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与进步。
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自由翱翔 篇4
一、培养对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英语的巨大动力, 有了兴趣, 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喜欢的事, 就容易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 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而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 需要培养。开始时多参加一些英语方面的活动, 比如, 唱英文歌、做英语游戏、读英语幽默短文、练习口头对话等。时间长了, 懂得多了, 就有了兴趣, 当然, 学习起来就有了动力和欲望。
二、给学生以正确而合理的期望
学生在成绩方面会存在差异, 但作为一个人格键全的生命个体, 他们有被重视、被尊重的良性心理期望需要。而我们在本着“以人为本”育人观念进行工作。日常工作中我细心观察, 以爱心平等心去关爱学生, 让他们明白, 每一个学生在我心目都是优秀的, 都会有所作为, 只要自己去认真刻苦地努力。利文斯顿有这样精彩的论述:“淑女与卖花女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其行为举止如何, 而在于人们如何对待她。”科学实验也证明, 教师期望对一个人未来的智力开发、能力培养、人格铸造、事业成功, 可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我是这样做的: (1) 提出期望, 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英语的社会意义, 把当前的英语学习与祖国的需要和未来的建设事业联系起来, 与个人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 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2) 强化期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期望就是及时利用已实现的短期期望来强化学生对实现中、长期期望的信心, 实质上是利用迁移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布鲁纳在《教学过程》一书中说过“强化了的期望是最好的学习动机”。英语教学中期望的提出应建立在学生实际能力所及的基础上, 不能期望过高, 不切实际, 否则就可能犯揠苗助长的错误。
三、英语教学中运用直观教学
随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不断更新, 英语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书本上的间接经验, 形成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有这样几种方法: (1) 实物直观, 是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进行的直观。观察事物标本, 进行实验, 测量或现场参观等均为实物直观。在英语的教学课堂上, 我可以通过实物展示, 使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 (2) 模像直观, 是在实际事物的模拟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的直观, 如观察图片, 模型, 多媒体。观察图片是英语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教学方法。如在学习关于动物的单词时, 我可以通过图片展示, 使学生区分各种动物, 认清各种动物地特征。通过播放教学视频, 把学习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不仅引起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也更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3) 语言直观, 如生动活泼地描述, 鲜明形象的比喻和合乎情理的夸张等都属于语言直观形式。口头语言, 具有灵活、生动、经济、方便的特点, 尤其是它不受时间, 地点, 设备条件的限制, 我在教学中广泛使用。通过讲英语小故事, 我在发音和语调上添加一些夸张的表情, 或者通过表演哑剧的方式, 让整个故事显得更加生动、更加形象, 学生的记忆也得以加深。此外, 在教英文歌曲或做游戏时, 如果能增加一些夸张的动作, 都能够有效帮组改善教学中的气氛。可以在同一时间让一组同学甚至更多人一起参加, 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努力做到“课堂环境的和谐发展”, 营造生态化课堂
所谓课堂环境的和谐发展, 首先表现为建设“和谐的课堂环境”:第一, 布置好教室, 营造良好的教室环境。第二, 构建课堂活动与课堂环境的和谐。通过美化教室, 教育学生平等友好地对待周边环境, 培养同学们热爱课堂的情感。第三, 我在课堂上应尽量使用英语组织教学。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任何可以用英语表达的我都用英语来表达。由浅至深、由易到难。我在学生第一次接触英语课时就先让他们熟悉一些简单的课堂用语, 如Good morning , everyone. Nice to see you﹗Open your book, please.Listen to the tape, please. Hands up. Well done﹗……随着学生英语能力的逐步提高, 在课堂上运用已学过的词句进行讲解, 开始说得慢些, 适当重复, 加上学生的积极配合, 课堂上我们就能基本以英语会话贯穿其中了。 (4)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尽量养成用简短的英语句子回答问题的习惯。学期初, 班上有许多学生不敢用英语来回答问题, 即使有个别回答的, 声音也低。他们怕错, 怕被教师、同学们取笑。有一次我提问一名女孩子, 她很腼腆, 因为紧张她根本听不到我在说什么。我建议她用 “Pardon?”来问我, 这样我就可以再重复刚才的问题。
建设和谐课堂不是空喊中号, 和谐的英语课堂是我们的追求。在全国大好的教育形势下, 在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学生必会有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效率必然会提高!在教学过程中, 把这几种方法加以糅合, 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 随时间的不同而加以选择和侧重,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我会继续学习, 继续探索和努力。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乐园。
摘要: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英语掌握水平的参差不齐。仔细分析了学生的情况, 认真地询问每个学生, 与学生作细致而深刻的沟通交流;又翻阅了大量的资料, 查阅了许多相关的文章, 总结出培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正确而合理的期望;运用直观教学;营造生态化课堂等几种方法, 并把这几种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
让学生自由翱翔 篇5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会长王渝生
原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
各位老师、同学们:
下午好!我看到你们,我就马上想到三年前,胡锦涛总书记到我们中国科技馆去视察青少年科技工作的时候,对在场的青少年说的一段话,他说:“少年儿童代表着我们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你们今天是国家的小主人,明天将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希望你们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学好文化知识,锻炼强健体魄,努力成为对人民、对社会的有用人才。”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了一个多小时要离开科技馆的时候,又对在场的青少年说了下面一段话:“看了科技馆以后,我们都感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我们要建设我们美丽的祖国,要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就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同学们从小就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还要培育创新意识,要为将来建设祖国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科学与科学的社会功能
今天要讲创新、科技创新,我想先讲讲什么是科学。我查了一下词典,我做的笔记有三十多种,拿我自己的体会我讲以下几个层次:第一,科学即知识;第二,科学不是一般的、零散的知识,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第三,科学还是科学共同体、科学家全体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自身的规律性的认识活动;第四,在现代社会,科学还是一种社会建制;第五,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最后一点我补充,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科学精神就是第一精神力量。科学还是一种文化,科学理所当然地属于先进文化。爱因斯坦在70年前1937年有一篇文章,讲科学的社会功能。他说:科学的社会功能有两个,第一,科学直接地、但科学更是间接地通过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教育功能,科学作用于人类的心灵。这个功能看起来不像第一个功能那么明显,但是它和第一个功能同等重要。所以我们讲,学科学,除了学科学知识,学一些技术技能,可以直接转换为生产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这是我们潜移默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它使我们正确地对待我们社会的一切,正确地对待我们的经济、政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使得我们有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我们有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我们这一辈子就可以过得更有意义,就可以对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
二、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科学的发生,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我们说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万年,但是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蒙昧状态和野蛮状态之中,只是到了最近不到一万年,我们人类才进入了文明社会,我们的文明时代也就几千年。我们说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又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当然不只五千年,可能有七千年或者九千年,那么五千年前世界文明四分天下的话,中国有其一。到了两千多年前,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相继衰亡下去,出现了中断现象,中华文明还在持续发展。这个时候,在欧洲的爱琴海,崛起了一个新兴的、奴隶城邦制的古希腊文明,可以说两千年前,伟大的中华文明和新兴的希腊文明犹如两颗璀 1
璨的明珠,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交相辉映。这个时候,我们说世界文明两分天下的话,中国有其一。到了一千多年前,确切地说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了封建时代。直到14世纪、16世纪文艺复兴之前,一千年欧洲的封建时代,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史称“黑暗的中世纪”。而这一千年,中华文明大踏步地前进,以至于英国有一个科学史家叫李约瑟,他写了一部七卷本三十四分册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在每一册的扉页上,他都有这样一句话,他说:“从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中国保持了一个世界其他民族、其他地区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所以一千年前中华文明在世界上是一枝独秀。我们中华文明几千年,从四分天下有其一,到半壁江山,到独领风骚,中华文明一直在前进,所以我们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可惜,近几百年以来,中国开始落后了。从什么时候开始落后的?那就是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欧洲出现了思想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方式。这样欧洲、西方在思想解放运动和近代科学的指引下,沿着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大道阔步前进。而中国明清以降,还在封建的老路上蹒跚地爬行,还把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当成是什么奇技淫巧、玩物丧志,所以中国就开始落后。这个落后就是从思想的落后、制度的落后、科技的落后开始的。这落后才几百年,但是西方就远远把我们抛在了后面。
三、西方的科学革命
14世纪到16世纪,刚才讲了三大革命运动:一个是文艺复兴,一个是宗教改革,一个是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它的诞生有一个标志性的年代,是1543年。这一年,波兰出现了一个天文学家,他的名字叫哥白尼。他出版了一本书叫《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地动说”,那完全是对从古希腊以来中世纪教会承认的所谓“地心说”的一个反动、一个创新。无独有偶,又是1543年,比利时还有一个大夫叫维萨里,他在诊所里面看病,心不在焉,眼睛总望着窗外。为什么呢?他窗外有一条路是从城里到山上的墓地,他只要看见某一天有人抬着棺材,吹吹打打去埋葬死人,他就兴奋不已,早早地把他的诊所关了,天刚刚黑他就拿着锄头、绳子跑去盗墓。他不是去盗金银财宝,他把人家的尸首背在背上,用绳子捆上,提着锄头跑回家来,把尸首搁到他的解剖台上来解剖。辛勤地工作一个夜晚,第二天天不亮,他又把尸体背回去埋葬好,从来没有被人发现,他已经盗了三十多首尸首,男女老少都有。然后他出版了一本书叫《人体构造论》。注意,中世纪的欧洲跟我们中国古代一样,人的身体是不能够随便解剖的,不能伤害的。西方认为是上帝耶稣创造了人类,我们中国认为人的肤发都来自父母不能随便动。医学不建立在解剖学的基础上就会弄错,不解剖就得不到正确医学知识和生理学知识。因此1543年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维萨里的生理学革命,一个是从自然界的大宇宙,一个是从人体的小宇宙,分别把天文学和生理学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实事实证,实事求是,这就是近代科学的精髓。
然后又经过了一百多年,到了大概是1687年,牛顿出版了一本书叫做《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的功劳就在于把物理学的规律、自然的规律数学化了。牛顿三大定律,特别是第二定律“F=ma”,我作为学数学的人来讲,我认为它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公式——把三个物理量用这么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表达,放之四海皆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F=KM1M2/R”。我记得我在学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我就给老师提了个意见。我说牛顿的第二定律那么简单,“F=ma”,一会儿就记住了,也好算。为什么万有引力定律“F=KM1M2/R”呢?我说干脆简化些,比如说万有引力定律“F=M1M2”不就行了嘛,2
2还要除以什么R2啊?老师笑了,说你发明了“王氏万有引力定律”,他说任何数学公式反映物理的规律,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没有办法,这个万有引力就是跟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他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且还要有个比例系数。所以我才知道科学发现不是随便来的,一定要符合客观的规律,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学习。
四、关于科学创新
现在有个提法叫“科学创新”,有些科学家就提意见,说科学不能创新!科学是反映客观规律,你只能认识他,真正的创新在技术上。什么是技术?技术就是利用科学原理或者人类的经验,能够制造出一些原本自然界没有的东西。它的工艺流程,甚至包括它的工具或者方案,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技术。技术要以科学原理为依据。但是技术很高深的人有时候他不懂科学,他就是世代相传的、师徒相授的实践经验,他也可以技术很高。不懂科学的人也会使用技术。比如说,人生下来到了一岁,就能够站立起来走路,我们不能说这个小孩懂重心原理,懂物理学,懂科学。他由于本能,由于经验,能够站立和行走。一个农民没有学过科学,他会使锄头,会挑担子,他懂得杠杆原理吗?他不懂。杠杆原理是古希腊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因此阿基米德才可以说下面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换一个人说不出这样惊天动地的话来。所以用科学可以指导技术,技术变成工程,那就为人民服务。你们今天在这个礼堂里面听报告,你们举目四望,天花板、地板、门、窗、墙、桌子、板凳,全都是原本自然界没有的东西。哪儿来的?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创造发明出来的!没有的东西,我们把它创造出来了,这就是创新。实际上,创新在西方是一个经济学的词汇,主要是指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工艺,包括产品到市场去销售,完成一个赚钱的经济效益的流程,叫做创新。所以西方只有技术创新,西方只有企业创新。
我们是中国特色的创新。2006年1月8号,我在人民大会堂出席“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会,也是“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报告,题目就叫《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所以我们的自主创新是中国特色的,外国人不理解:创新就是技术创新嘛,最多是企业界的事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是毫无异议的嘛。我们还要把这个国家创新体系,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作为一个现在要很好地贯彻执行的一个指导思想。因为我们长期以来搞的是计划经济,我们的研究就是在大学里面或者在科研院所里面,跟企业脱节,这很不应该。同时,正因为我们还要继续解放思想,所以我们把创新这个词扩大了。除了技术创新、企业创新,有时候我们也笼而统之叫科学创新。虽然“科学创新”这个词不太科学。我们现在还要提制度创新,还要提观念创新,所以这个词在我们国家倒是有点泛化。另外我们为什么要强调自主创新?目前从中国来说,原始性的创新、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没有专利。从这样一个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来看,我们还是强调一下自主创新。但是,我们的自主创新是中国特色的,不仅仅是原始创新,还包括基础创新,还包括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那就是开放创新了。我们讲的自主创新实际上代表了整个创新,所以叫“中国特色自主创新”。
一部科学史就是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历史!西方有了科学革命,紧接着又带来了两次技术革命,一次是19世纪的电力革命,在它之前还有18世纪的蒸汽机革命。18世纪蒸汽机革命,它的旗手是英国的发明家瓦特。有了蒸汽机,机器就进入了人类的舞台,进入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才开始有了火车、轮船,后来才有了汽车,才有了各种工作的机器,到现在也不过才两百多年。19
世纪就有了电力革命,电力革命的旗手是美国的发明家爱迪生,有了爱迪生我们才有了电灯。电灯是什么时候才发明的呢?我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是1879年,到现在满打满算还不到130年。美国拜耳公司发明电话是1876年,比电灯早三年。所以这个一百多年间,变化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我们现在出门有汽车,上楼有电梯,冷了开暖气,热了用空调,给我们带来这么大的方便也就是20世纪这几十年,在这以前没有这些东西。
这些东西到底给我们带来了坏处了没有呢?现在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枯竭,这都是科学技术过度地发展、后工业化带了的一些后果。所以现在有一种说法:“科学是一柄‘双刃剑’。”我不大同意“科学是一柄双刃剑”这个说法。第一,因为凡是剑都是双刃的,单刃的不叫剑,那是刀;第二,科学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一种认识,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它是生产力,是精神力量。科学本身有什么错?错的是利用科学的人。
比如说核能,它有什么错?爱因斯坦得出了第二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公式,牛顿是“F=ma”,他是“E=mc”。一克物质蕴藏的能量,用这个公式来计算,可以相当于36000吨优质煤在常规状态下完全燃烧所释放出来的热能。爱因斯坦在1905年写出这个公式时才26岁。40年以后他垂垂老矣,看见他的公式变成了现实,那就是原子弹的爆炸!但是他是和平主义者,他有科学家的良知。他看到了这个科学原理用来制造原子弹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他说了一句话,他说:早知如此,我就不该去研究相对论这一套东西,我还是宁肯去当个修鞋匠,还对老百姓的生活有点好处。他以后在他生命最后的十年,他成为一个和平主义者,甚至于社会主义者,为阻扰核战争在世界上到处奔波。由于1954年,有了核电站,他也算看到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他在1955年去世,享年76岁。
所以,科学的发现、技术的成果,本身是中性的。我们说科学没有阶级性,科学无国界,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科学家是有立场的,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你把核能用于战争,那当然是生灵涂炭;你把它用于和平,那就可以造福人类。所以与其把科学比成是一柄双刃剑,还不如说科学是一把钥匙,它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给人类带来福祉;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每一个人,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习人文知识。我们既要高举科学精神,同时还要高举人文精神,两者不可偏废。
五、20世纪的四大科学发现和三大高新技术
20世纪这100年,有所谓“四大科学发现”:宇宙的大爆炸模型、全球大地构造的板块模型、物质结构的夸克模型,人类基因的双螺旋模型。涉及到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宇观世界等。简而言之,就是四个词、十个字:大爆炸、夸克、板块、双螺旋。
除了有四大科学发现以外,我们经常还说有五大、八大、十大高新技术。我简单说一下:一个是核技术,一个是空天技术(航空航天),一个是信息技术,一个是生物技术,还有一个是纳米技术。当然有时候还要讲新能源、新材料,还要讲激光技术,还要讲环境保护技术,等等。但是目前来讲,在新的世纪,鼎足而立的是三大高新技术:一个是信息技术,一个是生物技术,一个是纳米技术。
第一,信息技术。半个多世纪以前,有了信息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认为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没有物质的世界是一个虚无的世界,没有能量的世界是一个死寂的世界,而没有信息的世界是一个混乱的世界。我今天在这给你们讲一个多小时,绝对是给你们传递信息。我把信息传递给你后,不像物质给了你我就没了,我的信息给了你
们,这个信息还在我的头脑里,而你们拿到我的信息,还可以去传播,还可以去复制,物质行吗?这是我的信息不同于物质。同样我的信息也不同于能量,能量消耗了要补充,我这个信息用过后不用补充,我指的是今天给你们的信息,等会完了我回去睡大觉,第二天醒来,我就可以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卖弄我的这些信息。所以你们细细想一想,物质、能量、信息是不一样的东西。信息技术使我对世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当然,对不对,你们可以批判,把我讲的话错误的部分当成靶子来批判。所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要有一番改造的功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讲错了的地方,就像一盆脏的洗澡水一样,要把它倒掉,但是不要把里面的小孩一起倒了。
第二个高新技术是生物技术。因为生物技术实在是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所以发展很迅速。现在一讲起生物工程就是基因工程,实际上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等,但基因工程大家最重视。过去我们说人的疾病,多数是后天得的,少数是基因病。现在基因研究的结果表明,人类的疾病、人类的所有疾病,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都跟基因有关,都可以说成是基因病,都可以用基因重组来治疗。不仅是疾病,连人的寿命都跟基因有关。最近挪威的基因专家,检测了一百多位百岁以上的老人的基因,发现有一段基因是相同的,这段基因的功能特别好,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寿命的百分之二十,所以给这个基因取了个名字暂时叫“长寿基因”。这个观念是颠覆性的啊!杨焕明院士搞基因组研究,我就跟他辩论。我说这个观点就是凭天由命,都是命由天定。他当时愣了一下,不到一秒钟他就驳斥我了。你这个命啊、你这个天啊属于迷信,我这个天、我这个命是基因,是科学。今天在座的优秀的学生,我冒叫一句,也许你们当中有一部分人就是基因好,你基因好,不学习也不行;你基因不太好,通过后天的努力,虽然不成为第一流的人才,也可以成为第二流、第三流的人才。
第三个高新技术就是纳米技术。什么是纳米?大家做个选择题,比如说纳米有ABC三个选择:A.纳米是一种新材料,一种高技术;B.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C.纳米是水稻的新品种。你们同意A的,请举手。哟!没有,水平是高啊。同意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的请举手。差不多都举起来了,手放下。纳米是10的负9次方米,10的9次方分之一米。现在纳米技术火得不得了,但是街上卖什么纳米冰箱、纳米洗衣机,胡说八道!一个纳米产品必须:第一它主要材料是纳米材料,第二它主要的技术工艺采取了纳米技术。现在把洗衣机或者冰箱的内壁内胆抹了一点纳米粉末,有一点消毒的作用、漂白的作用、除臭的作用、保鲜的作用,就说它是纳米产品,非也。而且别忘了,那个纳米粉末还肯能造成纳米污染,对人体有害。现在纳米技术还在方兴未艾,不要上外面人的当,去买什么纳米杯子20块钱,纳米鞋垫5块钱。
六、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所以说创新主要还是技术创新,但是技术创新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的发展推动技术推动生产。实际上,创新也不难,创新也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除了课上学的东西以外,能不能够把课堂上的东西,用在我们的实践中去。另外,我们课堂上没有学的东西,我们能不能够通过各种不同的创新思维,去逆向思维,去进行联想,然后够尽量地从小发明、小创造开始,搞一些创新。因为现在不强调创新,我们中华民族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现在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很多时候还受制于人,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还很少,我们经常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所以我们要培养自己的高尖的人才,这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有所发展。而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容许失败。一个拔尖的人物、一个拔尖的人才,一定要有追求卓越的精神,一定要有敢于冒险的精神。这是从小就要培养的。我记得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读过一封巴普洛夫给青年科学家的信。第一要求青年科学家要循序
渐进,第二要求青年科学家要循序渐进,第三还是要求青年科学家要循序渐进。所以这一点又很重要,要把基础打牢靠。万丈高楼平地起。我认为一个人的成功要抓住“两只鸡”:一个是基础,一个是机会。有了基础,机会来了你才抓得住;没有基础,机会是抓不住的。但是你只有基础,不善于去抓住机会,那也没有什么用处。所以一个创新性的人才,要奠定好自己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学识基础、实践基础,然后要善于了解这个社会发展的趋势、科学发展的趋势,要善于捕捉机会。而且眼光要远一点,不要只看眼前。
爱因斯坦26岁居然就能够写出“E=mc”这样一个令我们都瞠目结舌的公式。比才,就是卡门的作曲者,十七岁的一个交响作品,我听后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他就是一个十七岁的孩子,他那么蓬勃向上,要想冲破周围的桎梏,要获得自由,那种奋斗的精神,给我的感触太大了。他才十七岁,所以自古英雄出少年。创新,既要在文科方面,又要在理科方面,两方面都结合。在这方面我刚才引用了一句爱因斯坦的话,现在我再给大家引用一位文学家的话,他是一个纯粹的文学家,你们都很熟悉他。他在1917年,也就是90年前,这位纯粹的文学家讲了以下这段话,我把它送给你们作为今天报告的结尾。他说:“我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别的力量比得上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对人的影响那么大。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真心诚意地把科学放在第一位的,因为我个人可以算是文学界的一个小小的代表,但是文学太容易受到个人的情绪和感情的支配,因此脱离了个人的偏见、民族的偏见、国家的偏见真正属于全人类,真正属于全人类文学是不存在的。只有科学属于全世界、属于全人类,因为科学的真理只有一个,科学的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个科学扎根于观察和实验的肥沃土壤之中,受数学的铁的逻辑的支配,这个科学是人类认识自己过去、苦难和欢乐的根源,这个科学给当今的人类插上翅膀,让他们在广袤的宇宙中自由地翱翔,奔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科学万岁!”
你们知不知道这一段话是哪一位文学家说的?“在苍茫的大海上,风聚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你们只知道高尔基写了一个散文诗《海燕》,你们不知道高尔基还写了这样一篇像散文诗一样的叫“科学万岁”。所以,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高层次上都是相通的。所以,你们想当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也要把文学学好;要想当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也要把科学学好。总之,一定要文理交融,多元并举,全面发展,力争创新。谢谢!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让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自由翱翔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学习
很长时间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我们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记什么。学生稍有点“异想天开”教师就一棍子打死,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毫无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其实,这限制了学生的“自由”,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从这一点来看,语文教学的价值是为“人”服务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怎样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引领学生敞开心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自由翱翔是一项很重要的课题,下面是我在小学语文实践中的几点浅显做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问
新课改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反观我们的课堂,也不乏这样的现象:很多教师还固守着“师道尊严”,错误地认为自己是知识的权威,课堂上仍以自己的讲授为主,教学过程沉闷、机械、程式化,毫无生气和活力,整节课没有师生问答或生生交流互动,学生缺乏实践活动,更没有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是肤浅的,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总是积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提供自由发问的机会。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问题不仅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从认识论角度来讲,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让学生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这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所以,在教学《小猫种鱼》《三只白鹤》《狐狸和乌鸦》等课时,我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好问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发问的精神,让“没有问题”的学生成了“有问题”的学生。正是这样的自由发问使学生有了学习动力,使课堂有了活力。
二、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选择学习方式
新课改积极倡导“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理念,自主学习是新课改关注的学习方式,这里的自主学习不是一种完全放任自流的学习,它是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我国著名学者庞维国说:“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学习是‘能学;在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学习是‘想学;在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学习是‘会学;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学习是‘坚持学”。怎样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想学、能学,还能让学生会学、坚持学是很关键的问题,郭思乐教授说:“我们教师应该做一个成功的‘牧者,把‘羊群领到辽阔的水草丰盛的地方,让他们快乐自由地吃草。”因此,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积极下放权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学习方式等,例如,在学习《难忘的一天》时,学生选择了自由阅读的方式;在学习《骆驼和小羊》时,学生选择了课本剧表演的方式;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学生选择了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在学习《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时,学生选择了小组谈论的方式等等,正是这自由选择的学习方式的办法,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特长,给学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三、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展现自己
新世纪需要创造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可是综观我们的语文课堂却发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天花乱坠,可是学生却在台下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教师既当导演又当演员,学生却没有表现的机会,只是看客而已。因此,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总是采用多种方式激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彻底摒弃“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而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当主角。例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我运用故事法导入新课,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上台汇报学习成果,这样就把时间留给了学生,他们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整节课可谓生机勃勃、轻松愉快。
总之,新课改下,教师只有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让课堂变成学生自由学习的场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把学习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呼吸,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胡文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探索[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论文集[C],2004.
[2]罗顺珍.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
让学生自由翱翔 篇7
一、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的英语水平肯定是参差不齐的, 这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学生, 熟悉学情, 对学生严格要求并勤于督导。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用英语会话的能力。把口语教学落实到每天的常规教学中。每堂课利用五分钟以“每日见闻”或“daily report”的形式, 让学生谈身边熟悉的人, 自己的兴趣爱好, 周围的景点等。先安排口语稍好的学生说, 以便给别的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对于口语能力稍差的学生, 老师在课前应该给予帮助和指导, 降低难度, 帮他们做好准备, 以致于他们课堂上会有较好的表现。使得学生认识到只要努力了就可以取得成绩, 有成就感, 逐渐克服畏难情绪。让他们从怕开口到敢开口。在这个阶段, 主要是学生自我表述的起始阶段。时间限定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 内容包括:1.当天的天气和班上出勤缺席情况和原因, 2.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情况, 包括家庭, 学习和兴趣爱好。为了给别的同学耳目一新的感觉, 每个学生都充分地做好准备工作, 力求在形式上, 语言上给别人新鲜感。一轮下来, 其实每个学生都完成了一篇很好的口头作文, 同时每个学生也完成了几十篇听力材料的训练。这样的形式为本班的语言口语教学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 也为后阶段的口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方法多样化
丹麦语言学家斯帕森说过“外语教学的首要条件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 使用外语。”学外语就像学游泳, 学生必须潜在水中, 而不是偶尔沾沾水。只有浸泡在水里, 才能游得自由自在。外语教学最有害的特点是讲得太多, 练得太少, 试图以教代学。教师应该运用教学艺术,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好胜心, 求知欲把所教的内容运用多种练习方式启发学生思维, 让其积极主动地进行有创造性的学习。要做到这些, 教师要精心备好每节课, 把课堂导演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创造语言学习的有效语境。
1.把课文编成短剧式对话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对白多的让口语稍好的学生表演, 对白少的请口语稍差的学生表演) 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并能互帮互助, 团结协作。寓教于乐, 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又巩固了所学内容。表演问答式也可用到两人一组结对子的形式 (pairwork) , 这是口语教学的强化阶段。主要从强化“兴趣, 情感和竞争”三大机制入手。教师要合理地点拨, 引导并有效地使用pairwork。Pairwork可以随时变换, 可以是同桌 (left and right) , 也可以是前后排 (front and back) 还可以自由搭配, 这样灵活多变的结对子形式更具有挑战性, 更能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Pairwork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是只有课堂上碰到对话时才用到两人结对子的学习形式, pairwork完全可以运用到别的教学目标上去 (如找出文章的主题句, 线索, 复述课文, 看图写话, 连词成句等) 。
2.复述和话题讨论也是口语训练的主要形式。复述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而且学生可以在复述的练习当中使用不同的人称, 时态, 语态表达所学的内容。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在黑板上写出关键词语, 或者主要情节, 时间, 类别等线索, 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复述课文的练习。这个口语训练阶段是口语教学的提高阶段。话题的讨论可以安排成小组形式 (groupwork) 。
Discussion in groups
1>How do you study English?
2>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environment of our school?
3>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4>Who is your favorite singer?why?等诸如此类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三、注重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的训练
朗读和背诵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语感的有效途径。这种方式几乎不受环境的影响, 对环境的依赖也少。其次朗读与背诵也不受时间的限制, 具有灵活机动的特点。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 可以积累大量的短语, 句子, 习惯用语, 并且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 风俗习惯, 人文, 历史, 地理, 还可以提高英语的语感。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还可以纠正和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 掌握说英语的种种技巧, 如:连续失去爆破, 重读, 弱读等, 从而能迅速发展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让学生在新课改的空间下自由翱翔 篇8
新改革的理念不再强调“以知识为中心”, 而是强调“以人为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人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在新课改下它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旧课程只注重知识的传递, 填鸭式的教学, 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声情并茂, 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新课程注重人性化教育, 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能力得到提高。
一、在质疑解惑中让学生自由翱翔
古语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是传统教育没有给学生太多思考的空间, 学生往往根据老师的思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思路太单一, 思维得不到拓展。在新课改下, 倡导学生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各抒己见。课堂上, 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回答问题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 老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轻松, 效率提高了, 谁能说这不是新课改的功劳?如何质疑解惑呢?最终都要落实在老师对问题的提问上, 是启发式提问?直观提问?还是间接提问?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牵动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学生会回答得很流畅, 整节课教学效果会很好。如果没有深入研究课文, 让问题浮于表面, 留于形式, 那么学生回答得会支离破碎, 很零散, 发现不了问题的实质, 更提高不了教学效果。因此, 设置问题和提问是课堂教法创新的前提和根本。
二、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翱翔
在一个多月的寒假中我仔细品读了《老人与海》这本书, 读着读着, 我不知不觉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仿佛是刚刚经历了探险而归来, 既感到紧张、神秘, 又觉得轻松、有趣。海明威以自己精练习、的语言塑造了这个形象, 可以说, 海明威并没有给予老人成功, 却赋予老人在压力下优雅而坚韧的形象。人生峰高处, 唯有读书高。文章的精华不在于字句多优美, 而在于让这些优美的字句, 呈现在读者的心里, 怎么体现出来?只有读!让字字句句深入到人心里。传统语文教学中, 在朗读方面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 二是录音读多, 三是教师范读多。在老师读之前, 学生还没有读过课文, 没有找出生字词, 没有查过字典, 对课文内容能理解吗?对文章感情能吃透吗?这种情况下, 学生像听天书一样, 这样他们能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而已, 真正的内涵却领悟不出, 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当然, 读的形式多种多样, 针对这些失误,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激发读的兴趣。
看我们的新课本, 语言优美, 富有启发性, 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应博览群书, 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 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创设情境,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朗读环境, 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让学生在读中释义, 在读中情感得到陶冶, 精神得到提高。让他们乐学, 边被动读书为主动读书, 从内心中唤醒学生读的意识, 积极主动地进行朗读。
2. 读书方法指导。
朗读, 不在于声音的大小, 更要注重朗读技巧。在朗读中情感的投入也很重要。如何在朗读中独处文章的内涵, 文章的韵味, 读出书中的感情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有感情的朗读, 图文结合。在教学《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时, 有这样一句“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 像一条瀑布, 从空中垂下, 只见其发端, 不见其终端”。先让学生想想瀑布的样子, 再借助插图让学生赏析课文, 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以此来恰到好处地进行情感朗读。
3. 多样读的形式。
(1) 教师泛读或听录音。学生对课文的赏析, 是从读开始的。学生对课文很陌生, 需要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学生尽快熟悉课文, 并爱这篇课文。老师的泛读或者听录音跟读显得很重要。泛读, 学生既可以从中标出自己不会的字词, 又可以从意境上受到感染, 发自内心的想读这篇文章, 想读出韵味。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泛读不能过多。 (2) 恰当领读。领读是指教师领着学生朗读。在读时, 先给学生讲清哪些地方要重读、哪些内容要轻读, 哪句话要儿化, 哪句话读时要停顿, 是停顿几秒钟还是半分钟, 哪些内容要带感情的读, 感情要怎么带出来等等, 这些先给学生讲, 让学生批注到书上, 让后老师在领读。遇到学生读不到位的句子, 可以多领读几遍。这样学生在老师的领读下逐渐读出了书中意境。 (3) 自由读。人人参与读书。从字音、字形、字义、文章主旨等各方面用心去领会, 用心读书。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让学生自由翱翔
新课标中语文教材增添了一个新内容———综合性学习。对这一新内容, 学生有很强的积极性去学习, 也有信心学好它。它不是单一的知识, 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将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进行整合,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让学生在新课改的空间下自由翱翔。在新课改的理念下, 我们每一位教师应不断学习各种知识, 多读书充实自己, 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 要给学生一桶水, 我们要有一条流淌不尽的河流。应该树立起我们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的思想。
让学生自由翱翔 篇9
所谓自学能力,是指独立获取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而当下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很令人满意。最突出的问题在于自觉性普遍不高,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没有很好的自学习惯。如何改变这些不良状况?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尝到了收获的甜头,现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用爱心激发学生的才智以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带着激情和爱心去上课,就会自觉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建立学生与教师的亲近关系,这样他们才更乐意教师的“导”,才能积极同教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可知,教学是师生的合作,双方必须达成默契,愉悦的学习心理,是保证高效认知的基础。其次,教师要有科学的学生观。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组织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学习,而不在于“教书”,更不是突出“讲课”。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再多,终究是有限的,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教学的最终目的何尝不是如此。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自如,这不仅会得益于一时,而且能终身受用无穷。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促使学生自主、自觉、自我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好的预习就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预习最大的好处是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将学生推进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通过预习定会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更有所问,学生必会满怀信心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预习真正感受到发问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学生就会乐于自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求备齐语文工具书,并养成勤查字典、词典及其它语文工具书的习惯。在教学中对于文中涉及到的典故、成语、谚语之类的,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在预习中发现的关键性语句、疑难点,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中用不同标记标出,待上新课时向老师请教,或是课后学生讨论交流。有时有的文章在预习中可能会有关于写作的方法、特色、顺序等方面的预习作业,也要他们去试着动脑。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遇到问题能积极主动的去查工具书,效果还不错。
3.养成动脑、动手、动口,注重练习的习惯。语文教学中着力指导学生认真读书,要求学生多开动脑筋,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摘抄或做笔记等。
4.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习惯。语文在于积累。在阅读各种文章的过程中,遇到好词佳句美段以及典故等,可要求学生摘录下来“学为己用”,将别人的转换成自己的。经常让他们做些语言表达的练习来提升其表达能力,如仿写练习就是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这在大多数课文中都可以尝试进行。小片段练习也是容易上手的。
另外,让学生坚持写周记、日记。把自己的思路整理清楚,形成条理性的文字,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还有,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是不可或缺的。课前演讲就是一个省时乂效果不错的方法。
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动机,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总结了学生容易发生兴趣的事情有如下几种:①曾经经历过,并且做成功的事;②能让他们有愉快感的事;③最能获得成功的事;④适合学生本人水平的活动;⑤新奇的事物,特别是能引起学生本人的注意和好奇心的事物。符合这些条件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师巧妙的导语、承上启下的过渡语、回味无穷的总结语都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去积极探索未知的世界。
四、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因课而新,形成自己擅长的教学方法。笔者常采用的方法有:①运用演讲、表演、游戏或多媒体电脑直观形象的教具、富有启发性的提问等,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②每堂课拿出3~5分钟,开设“每课一成语”“每课一首诗”“三分钟自由谈”等环节;③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自出考题,实地参观,作文面批,图片展示,等等。④在创设的情景中担当角色、扮演角色。另外,小组内部成员互相提问,在提问中获得发问的机会,从而渗透到课文的理解中去。当然,教师在鼓励他们“跳起来摘果子”的同时,还不要忘了启发、点拨、归纳,给学生以新的垫脚石。
五、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语文学科内涵丰厚,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也是激发学生求知心理的一条可取的途径。如组织文学社,开设课外阅读课,开展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成语驳接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开设文学鉴赏讲座,采访名人,演课本剧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生机勃勃,趣味盎然,赢得学生的真正喜爱。
总之,语文教学应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只要教师用心,就能带动学生用功。语文教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不断努力探索、创新,寻找更有活力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使语文课堂永远充满魅力。
摘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潜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这无疑会给语文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主要探讨对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学生在课堂的自主学习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黄卫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N].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2007-6-20.
让更多的学生翱翔起来 篇10
“翱翔计划”的实现得益于首都丰富的教育、文化与科技资源, 在高中课改全面启动的背景下, 北京市教委提出让中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构想。自2009年起在全市范围内以层层遴选的方式产生了第一批“翱翔学员”, 让他们走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 感受和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令人关注的是, 在实施翱翔计划的六个学科当中, 就有信息技术这一学科。
“翱翔计划”信息技术领域学员经过培训后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9所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对接, 双向选择、确认导师, 科学家们为每位学员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选题计划。在整个研究过程中, 科学家担任的是导师的角色, 学员们则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初步尝试科学研究的过程。从最终的研究成果看, 翱翔学员们从科学家身上学到了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培养了科学素养, 真正实现了“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初衷。
在书中, 每位翱翔学员都为大家讲述了“我们‘翱翔’的故事”, 他们回忆了自己在翱翔计划中的酸甜苦辣。而我最想知道的是经过翱翔计划的历练, 再回过头来看中学时期的信息技术课程, 令他们受益最大的是什么。
将这些翱翔故事读过一遍, 我惊奇地发现, 在翱翔学员看来, 信息技术课最令他们受益的是满足了他们好奇的天性。二十中的王裕同学就是因为痴迷于机器人, 酷爱编程, 对信息技术课中的智能技术颇感兴趣, 才一步步走向了翱翔计划, 像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正如原中国科技馆馆长王渝生在“北京青少年翱翔科学论坛”里说的:“有些媒体主张不能说‘玩’, 我说:为什么不能说玩呢?我是学数学出身的, 2002年北京举行世界数学家大会时, 92岁高龄的数学家陈省身给北京青少年数学夏令营的题词就是四个字‘数学好玩’, 所以我感觉到好玩、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 好学、好问是科学家和发明家的基本素质, 所以孩子们是天生的科学家和发明家。”数学课能够好玩, 以动手为主要特色的信息技术课更应该让学生感到好玩才对, 激发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好奇天性难道不是课程应该追求的吗?
自我学习能力是翱翔学员们提到最多的词语之一, 也是他们受益于信息技术课的一项重要本领。在参与翱翔计划的过程中, 这些学员们几乎都深切体会到了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 不能依赖别人, 必须有信心通过自己查找文献解决。
合作精神则又是一个受益于信息技术课的基本素质。正如夏春和、赵海涛、姚茜三位学生在研究中感受到的:现在, 由于知识总量的巨大, 每个人只能专精一部分, 因此需要通过专业分工和彼此合作来进行研究。每一点小小的突破都需要整个团队, 如整个实验室或者研究所的人付出艰苦努力, 这在信息技术领域尤其常见。
一题多变让思维自由翱翔 篇11
例:如图1、图2,在真空中足够大的绝缘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为m=0.2 kg,带电量为q=+2.0×10-6 C的小物块处于静止状态,小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滋=0.1。从t=0时刻开始,空间加上一个如下图所示的场强大小和方向呈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取水平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g取10 m/s2。)求:
(1)23秒内小物块的位移大小;
(2)23秒内电场力对小物块所做的功。
师:同学们,我们加上周期性变化的电场,物体受力有什么特点呢?
生1:电场力方向发生变化,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也会发生周期性变化。
师:如何求位移呢?用什么方法呢?
生2:用牛顿第二定律,但是要分段考虑,通过运算a1==2 m/s2物体做匀加速运动,速度正好在2 s末变为4 m/s,物体接下来以a2==2 m/s2做匀减速运动。4 s末又达到0,可以应用运动学公式求出位移。
师:那物体接下来运动有何规律吗?
生3:小物块做周期为4 s的加速和减速运动。
师:此时用动能定理可以吗?是不是更方便呢?
生3:由于无法知道4 s末的速度,只能先求加速度,再求速度,此时用动能定理没有牛顿运动定律方便。
师:同学回答得真好,我们在不清楚初末速度时,用牛顿定律解决更为方便,所以这两种方法我们要综合起来应用。
师:那么同学能否在例题基础上改编呢?
学生纷纷小组讨论,得出很多改编的方法。
生1:物体带负电,可以将电场方向改为向下或向上。(如图3,图4)
师:电场方向向下,电场如果过大,物体会做什么运动?
生1:通过受力分析,物体将会离开地面,做类平抛运动。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到位,所以我们出题时必须考虑这个问题。
生2:可以将电场方向变为与水平面有一定的夹角(如图5,图6)
师:电场力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生2:电场力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同样在竖直方向分力过大,物体将离开地面,水平方向的分力可以为阻力和动力。
师:能否再把题难度加大些呢?
生3:可以将物体放在斜面上,加上竖直方向的电场(如图所示7)
生4:物体放在斜面上,还可以改变电场方向。(如图所示8)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的思考,丰富了我们整个课堂,思维非常活跃,从改变电场强度的方向、大小以及加上斜面,物理情境千变万化,可以变出很多问题。
通过带电物体在电场中直线运动为基础,改变电场的方向,从而使问题的物理情景发生变化,但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不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改变背景,自己进行变式训练,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一题多变从学生比较熟悉开始不断变式,使教师从学生熟悉、难度并不很大的基本題出发,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从多角度思考,这样新的问题、新的思路就不断涌现,既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又抓住核心规律。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创设变式环境,通过各种变式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深入,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这个空间里自由翱翔。
让学生在识字乐园里翱翔 篇12
一、生活中积累识字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上来,就要接触大量的生字,会觉得困难,因此,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识字。具体方法是:每个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漂亮、精致的识字袋,再在袋子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如在报章或其他读物看到自己认识的字,就把它剪下来放在识字袋里,如遇到不能剪的就圈起来请爸爸妈妈把它写在白纸上,再放进识字袋里,然后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流,比比看谁认识的字多。此外,学生在外出时,看到一些招牌、商品上有自己认识的字,可请家长作评委,看看自己是否读准了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更感觉到了识字的趣味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互听互查,主动识字
以前,我让学生自学生字,要求他们记住读音,认清字形,再想想怎么组词,学生往往读一遍后就无事可做,问他们都说学完了,可检查起来效果却不理想。这样的学习方法并没有引起学生多大的兴趣。低段学生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易发觉自己的错误,却特别善于发现别人的错误。于是,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第一,让学生当小老师。如这个生字读什么音,同座的同学互相检查发音有没有错误,结果发现学生还真像模像样地当起了小老师。第二,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记生字的办法多。这样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了,一个个都学得非常认真。
三、乐中识字,培养能力
快乐的教学情境,能使学习生动活泼,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记住字形,理解字义,又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顺口溜识字法。
顺口溜识字法是根据汉字的结构,分析部件或笔画的特点,然后变成顺口溜以帮助学生记忆字形的一种识字方法。这种方法幽默风趣、朗朗上口,深受学生的喜爱,它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学习和识记汉字的浓厚兴趣。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只要稍做示范,学生就能编出很好的顺口溜。如“园”字:四面围墙没有门,二个儿子坐中间;“美”字:一个王大姐,头上扎着一对小辫辫。这一句句生动形象的顺口溜,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的出色表现,教师应及时给予高度评价,这样学生就能从中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2. 故事中识字。
刚开始识字时,许多学生很容易漏写笔画或乱加笔画而造成错字,还有些学生很容易混淆字音字形相似的字。针对这些情况,我就用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如“啄”字,学生经常忘写一点,我便告诉学生:“啄木鸟”是森林里的医生,每次给树治病,它能把害虫捉出来,“啄”上面的一点就是它捉的虫子,可不能掉!再如,瓣、辫、辩这三字的字形相似,学生很容易混淆,我便告诉学生:他们是三兄弟,老大是很喜欢吃瓜,小伙伴叫它“瓣”;老二梳着两个长辫子,用漂亮的丝线扎起来,小伙伴叫它“小辫子”;老三有张会说话的嘴,谁也说不过它,小伙伴叫它“小小辩论家”,这样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易错的字。
3. 游戏中识字。
低年级学生识字,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通过实践,我发现在识字教学过程中适当做一些游戏是个好方法,它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字形,并能有效地防止生字回生。在教学生字时,教师可让学生做“开小火车”“猜字谜”等游戏;在复习巩固生字时,教师可让学生做“送信”“叫号”“找朋友”等游戏,这样就能使整个课堂气氛融洽而又活泼,使识字教学步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理想境地。
四、媒体助教,形象识字
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之一,在于它可以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重刺激,使之耳目一新,兴趣盎然,从而使原本枯燥的识字教学显得具体形象。
如在教学“瓜”字的音、形、义时,我制作了这样一组动画:欢快的音乐声响起,在一块碧绿的瓜地旁,农民伯伯搭起了瓜棚。正在这时候,一只西瓜骨碌碌地滚到瓜棚边。然后出示田字格,书写瓜字,再通过引导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瓜字的一点就像那只刚滚过来的西瓜,其他笔画像搭起的瓜棚,这样,学生不仅认清了字形,理解了字义,而且瓜字的一点也不会漏写了。
【让学生自由翱翔】推荐阅读:
读书,让思想自由翱翔07-13
让孩子在课外阅读的天空自由翱翔06-27
让学生自由地写作08-20
把自由还给学生05-10
学生习作的自由表现08-09
让天赋自由10-09
个人自由班会演讲稿学生08-29
让他们自由生息教案10-18
中学生爱和自由读后感08-28
《让它们自由生息》教学设计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