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试卷讲评课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2024-05-22

高三试卷讲评课同课异构教学反思(精选6篇)

高三试卷讲评课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篇1

高三试卷讲评课同课异构后的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我终于将跟岗学习的6节课上完了,心里好像放下了一块大石头。说句实在话,上课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因为教师的职业就是上课教书;再说了,自己已经教了那么多年,对于教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课堂的驾驭有了一定的经验,对课程设置也有了一定的看法,所以上课应该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压力的。

但是,我在备课前无形中总感觉有一种很大的压力在心里,不知是因为跟岗的工作室谢晓霜老师要求严格而让自己觉得不能随便应付了事呢,还是因为跟岗的学员们都很认真使得自己也不得不跟着认真,或是自己对自己此次的培训有一个较高的要求。在备课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是保持自身原有的教学风格去上这6节课,还是做好充分的准备上6节“公开课”。若是按我以往的教学设计,我会讲的少而让学生在堂上做的多,因为只有学生做了我才能发现他们的问题在哪并有针对性地讲解、补充知识点,当然这需要足够的课堂时间做保障。

但是,z二中的课堂时间有限、而授课速度相对较快。思考中,我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但是我始终坚持这样一个原则:让练习回归到课本基础知识,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学习资料。任何题目的设置本质就是考察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在问题的分析上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将问题回归到课本知识点,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

一定量的练习能够对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有帮助,但过量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而适得其反,所以善于利用好现有的复习资料,帮助学生归纳、分类,就会让学生对你充分地相信而踏实认真地完成你布置的.作业。高三的复习不是一个简单枯燥的重复过程,而是一个有谋有略的行进过程。

跟岗学习的这一阶段,每天虽然很忙、很累,但是过得很充实。这个过程,我学会了许多,从工作室支持者——谢晓霜老师身上学到了积极进取、不断提升个人能力的精神,从跟岗的其他学员身上学会了认真踏实、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从二中生物科组的老师身上体会到了团结协作、共同进退的集体荣誉感。感谢这次跟岗培训,让我在一个新的阶段获得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提升的机会!

高三试卷讲评课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篇2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经验”依据

朱新敏老师和马超俊老师同课异构的出发点是针对不同班级的学习基础或者学习经验。

他们在编写《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说明中也强调是“用于学习基础、学习经验不同的学生”。因而, 他们的同课异构AB案, 显示了非常强烈的学情尊重 :A案难度层级大, 适用于学习经验丰富、学习能力强的班级 ;B案难度层级小, 适用于学习经验贫乏、学习能力薄弱的班级。

朱新敏老师在A案上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掌握、积累本课重要词语及语法现象, 譬如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等。

2.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学会用填写关键词法概括文意。

3.通过用加点词的语境义填写成语的方法, 了解古今汉语的联系, 增强对古汉语的领悟力 ;学会评点式读书法, 尝试读写结合, 古为今用。

4.感受烛之武以国事为重, 勇于担当的精神。

其B案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2.重点掌握本文说理、写人艺术。

朱老师的A案从语言积累、文意概括、读书方法、人物精神等角度确立教学目标。B案从语言积累与语文经验习得上确立教学目标。显然, A案教学目标比B案似乎更加丰富, 因为A案是用于学习经验丰富、学习能力强的班级。

从A案的教学目标描述看, 朱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非常多, 有的目标中还蕴藏着多个目标, 显得拉杂。以目标3为例, 其中的“学会评点式读书法”、“尝试读写结合”、“古为今用”就可以分解为三个目标。目标3其实是将多个层面上的大目标, 放在一起描述。从B案的“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看, 目标的含量也还是比较大的。而目标2中的“本文说理、写人艺术”显然不是学生学习文言文所必需的。

马超俊老师的同课异构, 其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也是基于学生学习经验, 用一课时完成。

其A案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 初读文本, 落实字词句, 夯实文言基础。

2. 研读感知, 触摸一颗滚烫的拳拳报国之心。

3. 品读领悟, 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辞令。

4. 合作探究, 汲取文本人物表现出来的民族智慧。

其B案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 质疑问难, 借助注释工具书, 突破重点词句。

2. 因声求气, 诵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和智慧。

3. 披文入理, 体味烛之武说辞中内在层次逻辑关系。

4. 合作探究, 理解文章铺垫的笔法和一波三折的章法。

从马老师AB案教学设计看, 教学目标数量是一致的, 也有许多共同的东西。比如重视语言积累、重视课文诵读、重视合作探究等学习经验。比较这两个教学设计, A案更富于人文性设计, 更虚一些 ;B案则突出了工具性设计, 更实一些。从教学目标描述看, 马老师把“外交辞令”、“民族智慧”、“内在层次逻辑关系”、“铺垫的笔法”、“一波三折的章法”等均作为重要目标列出。

事实上, 教学目标要以学生学习经验为基础, 既要有学生的行为, 又要有学习内容和条件的限定。从教学目标的描述看, 马老师将“教学方式”与“教学目标”混杂。“初读文本”、“因声求气”、“品读领悟”、“披文入理”、“合作探究”等, 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手段或者方式, 是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教学方式、教学经验。

马老师对于目标主体的行为等表述尚不清晰。比如“落实字词句”、“突破重点词句”等是由学生自主, 还是师生共同, 并不清楚。笔者按照马老师的目标1和目标3阅读同课异构, 其词句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表现为理解“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中的活用词语和翻译。显然, 这样“落实字词句”方式是难以“夯实文言基础”的。而领悟“机智善辩的外交辞令”, 仅仅是写在目标上, 并没有具体落实品读的过程方案设计。

一般的说, 学生的学情或者学习经验, 的确是开展好文言阅读教学的重要起点。这是教学目标确定上的“经验”依据。试想, 如果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尊重学生的学情, 不照顾学生的学习经验, 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是废纸一张。因此, 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 每每把学习经验的考量放在第一位。

这两位教师的同课异构, 也显示了“尊重不同学习经验层级”的强烈信号 :强班学习难度大一些, 弱班学习难度小一些。其确立的教学目标,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 都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经验设计出来的。也就是说, 两位教师AB案的分层设计, 在教理上有其道理。

二、教学目标确定的“教材”依据

两位教师的同课异构, 都是用一课时完成的 ;其教学目标多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经验出发 ;教学内容的确定, 似乎也是学生应该学习领会的。但笔者不禁要问 :同课异构时, 教学目标的确定仅仅能由学生的学习经验直接决定么?

其实, 教材依据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又一极。从课文内容含量上看, 《烛之武退秦师》篇幅不长, 但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语言知识点和文化常识点也比较密集 ;课文叙述“退秦”事件波澜起伏, 铺垫呼应等章法严谨 ;同时人物刻画栩栩如生, 又具有深沉的爱国思想和丰富的民族智慧, 不失为一篇经典的文言文。这就是两位教师教学目标在指向上各不相同的主要原因。

从学生学习文言的历程看, 这两位教师的同课异构似乎都有可取之处, 相关教学目标似乎学生都有学习的必要。如果让使用苏教版教材的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方案教学, 试问, 会选择哪一个呢? 是把落实文言基础知识放在第一位, 还是把领悟情节发展等谋篇布局艺术与精湛的外交语言技巧放在第一位? 还是把学习写人艺术, 领会烛之武的爱国精神、民族智慧等精神汲取放在第一位?还是把文言语言、谋篇布局、逻辑关系、人物刻画、外交辞令、爱国精神等来个“一锅煮”?其实, 针对既定教材的文言教学, 学生的学习经验或者学习基础并不能作为教学目标确定的惟一起点。如果仅仅以学生学习经验作为起点, 教学设计就会出现较大偏差。因此, 教学目标的确定还要体现教材依据。

教材依据为什么非常重要? 因为对于具体版本教材来说, 在教材编写时就已经打上了教学目标的烙印了。因为教材是基于课程标准设计的, 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凭借。对于《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来说, 上述同课异构中教学目标的确定, 还要考虑课文本身的文体样式, 考虑教材编写上对相关知识点、能力训练点、精神领受点上的规定, 特别是一套教材在编写上的系统规定。也就是说, 同课异构时,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 要尊重课文本身及教材编写系统上的规定性。

苏教版教材对《烛之武退秦师》是如何规定性的呢? 教师在同课异构时, 至少要考虑到文本研习的哪些规定动作?

苏教版教材对《烛之武退秦师》的文本研习, 安排了下列内容——

1.借助工具书, 根据文意, 确定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2)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 ;失其所与, 不知。

2.诵读下列句子, 体会应该怎样停顿才是恰当的。

(1)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

(2)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诵读下列句子, 体会加点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1) 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

(2) 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4.和同学一起诵读下列指定的片断, 看看谁的诵读最能准确表达感情。诵读时注意句子的整散和长短, 内容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1)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对秦伯说的一段话。

从苏教版教材对《烛之武退秦师》规定的文本研习内容看, “看看谁的诵读最能准确表达感情”, 才是设计《烛之武退秦师》的重点项目。教材编写者意在引导师生加强诵读上的字音、停顿、虚词意味等的感受。也就是说, 对于《烛之武退秦师》来说, 首先应该借助文本让学生学会诵读, 学会通过诵读准确的表达文本感情 ;其他文言知识并非本课要承担的教学使命, 如果要达成, 也需在学会诵读中进行。

由此看来, 马超俊老师以诵读为主线设计的“教学目标”设计, 有其可取之处。在A案中, 马老师由“初读”“研读”“品读”到读后的“合作探究”, 突出了诵读的主线 ;在B案中马老师由“质疑问难”“因声求气”“披文入理”, 再到“合作探究”, 也是以诵读为主线。

而朱新敏老师的AB两案是不符合苏教版教材对《烛之武退秦师》的“规定”的。朱老师的AB案, 目标相当泛化, 除了目标4外的教学目标似乎放在任意一篇文言的教学设计中都可以。而AB两案中的目标1, 又有把高中阶段所有文言文的语言学习目标“集中”到一节课上之嫌。像“了解古今汉语的联系”“学会评点式读书法”“尝试读写结合”“古为今用”“掌握本文说理、写人艺术”并非苏教版教材的规定。试想, 若持此设计进入课堂, 苏教版教材规定的文本研习内容用什么时间来完成? 如此繁多的教学目标又需要多少课时才能完成呢? 所以, 同课异构要尊重教材编写上的规定性。

所以, 教材的规定是同课异构时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一极。虽然教材本身不能完全作为教学目标设计上的顶层规定, 但教材至少暗示了教学目标设计的方向。因为教材本身一直肩负着践行、落实课程标准的使命。苏教版教材对《烛之武退秦师》的规定, 可见一斑。

三、教学目标确定的“课程”依据

同课异构时, 教学目标确定的真正顶层在哪里? 怎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才是真正有教理依据的教学追求呢? 笔者以为, 高中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才是同课异构时最重要的教理依据。也就是说, 设定教学目标时, 首先要在课程标准的框架内进行。

一般的说, 同课异构时应该遵循的教理依据包括课程标准、课程论、教学论、设计论、认知心理学、阅读教学心理机制、学习经验”等。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即课程标准, 又是运用课程论、教学论、认知心理学、阅读教学心理机制等开展文言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长期以来, 高中文言教学是高考考什么, 就教什么。新课改进程中, 许多教师接受了自主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成等理念, 却很少依据课程标准去设计文言教学。因而造成文言教学只关注学生的学习与考试, 语文教师只凭借经验、只看课文内容取舍、确定教学内容。而作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最纲领性文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每每被教师遗忘。

而语文学科又是最为活泼的学科, 有一点风吹草动, 语文教师便应风而起。当浙江王荣生教授提出“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教师觉得理念非常新, 纷纷仿效, 以致中学所有文言课都指向“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当巢宗琪教授提出要“做好语言教育的统筹研究和整体设计”, 教师便觉得人文性过头了, 语言教育才是语文本色, 是语文追求……

应该说, 专家的见解有其合理的成分, 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但语文教师在语文思潮中要保持自己的冷静与沉着。要充分认识到, 真正能够引领、评价语文学科教学的, 还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或者说, 理解专家的“高见”, 要放在课程标准的框架内去会意。对于《烛之武退秦师》这样的文言作品来说, “课程标准”是怎样“规定”的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必修课程”之“阅读与鉴赏”第9条中, 是这样规定学习目标的 :“阅读浅易文言文, 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词句含义, 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在“实施建议·教学建议”之“必修课程内容的组合和教学实施”中, 对于“阅读与鉴赏”中的文言阅读教学, 又作了如下规定 :

6.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 自行解决古诗文阅读中的障碍, 教师可适当点拨。教师对文言常识作必要的讲解, 要注意“少而精”, 重在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自行探讨, 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7.诵读是古代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指导诵读的方法, 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从高中课程目标的规定看, 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其方式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和“诵读”, 其途径是“理解词句含义, 读懂文章内容”, 其内容重点是了解并梳理文言语言即“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其训练的要领是“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从“实施建议·教学建议”看, 文言语感养成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角色是“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 “自行解决”障碍, 养成“诵读的习惯”。而教师的角色则是“指导与点拨”, “必要讲解与启发”。教师实施文言教学内容的主要方式是诵读, 教师在文言诵读过程中的主要使命是激发和指导, 教师开展诵读的主要取向是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对照文言文课程标准看, 上面两位教师同课异构中的教学目标, 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安徽朱新敏老师理解文言学习“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等主要目标和学习重点, 但在教学实施方式上却忽视了教材的规定性与课程标准强调的“诵读”方式。而马超俊老师A案确定的教学目标, 虽然以诵读为主线, 但诵读的目标内容却偏离到人文性的追求上去了, 没有指向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是以笔者在其教学设计中找不到他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目标、主要途径和内容重点。这样的教学, 是“种了别人的田, 荒了自己的地”。这样的课堂, 学生文言语感的底子就会非常薄弱。

综上所述, 同课异构时,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由学习经验、教材规定和课程标准等教理依据共同促成。在这些教理依据中, 课程标准是教学目标确定的顶层依据, 而学习经验、教材规定是教学目标确定的基层依据。要开展高质量的《烛之武退秦师》同课异构, 其顶层设计首先应指向课程标准, 而不是学习经验。因此, 从这个意义出发, 我们才提倡在考虑学生学习经验、教材的规定性后, 把课文当作课程的一个例子来处理。

参考文献

[1]朱新敏.《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 2009, (7) .

[2]马超俊.《烛之武退秦师》同课异构[J].中学语文教学, 2013, (4) .

[3]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 2009, (10) .

高三英语复习课同课异构观后感 篇3

一、想方设法把原本沉闷的课堂气氛搞活

高三的英语复习课很容易变成机械练习的操练场,老师们还可能沉迷其中自得其乐,但如何把学生们带入其中,也让他们自得其乐,享受一下复习的成果呢?来自于石家庄一中的李超老师很注重课堂的导入与衔接。在上课前的几分钟,他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寻问单元复习进度。他以一首班歌(英语歌—— I Believe)拉开了复习课的大幕。他结合保定籍运动员郭晶晶与霍启刚举办婚礼的花边新闻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从而引出英语的易混表达式:attend (to); join; join in; take part in等。他让同学们翻译句子“你想参加郭晶晶与霍启刚的婚礼吗?”这样的导入抓住了同学们的兴趣,课堂气氛和谐愉悦,可见同学们肯定要比在沉闷的气氛下学来的知识要牢固的多。再优秀的英语教师如果对学生估计不准,过高或过低都有可能导致课堂内容进展不顺,情绪低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程的需要。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发展与人沟通的能力。在设计任务时, 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要有助于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要积极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情趣、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二、以考纲为纲,把课本当作一个知识

的载体

四位老师都认真研读了考试大纲,并把第五册第一单元的词汇和短语进行了认真的归类、梳理,对与大纲吻合的词与短语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训练。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是邯郸一中的张艳艳老师。她将词汇分了四种类型:一是词义辨析,例如,特征、特性与性格、人物的拼写形式;内科医生与物理学家的拼写形式等;二是词类转换,把八个常用词进行转化。三是介词填空,对六个常用动词和形容词后经常加什么介词进行了训练。四是词组搭配,对关键动词: “challenge, demand, handle, blame”及短语“sth makes no sense to sb. ”以填空或选择题的形式对重点单词与短语进行了复习和验收。衡水中学的李京华老师把所有涉及到的本单元的词汇,无论是课标词还是非课标词都进行了反复训练,把所有与本单元相关的词汇用法以短文填空的形式再次呈现,语境设计丰富,学生参与度高。

三、课堂容量大,知识安排梯度合理

在复习和巩固知识点过程中,教师往往是就点说点。如何以点带面并且与高考试题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分数是每一个英语教师所面对的巨大考验。如何将每个单元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转化为能力是高三英语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与教训,在复习课本期间很容易只解决知识点问题,而把能力的题型推到第二轮再解决。熟不知单词与短语不是一日之功,根据现代中学生的记忆特点:记得快忘得也快,他们的瞬时记忆很好,但不能保持住,所以即使当天背诵的滚瓜烂熟一个不错,过去五、六天之后,这些东西跟没有学过一样。因此,建议老师们采取以下措施:1.一定要在使用中练习单词的用法和词义,在毕业班坚持每天让同学们进行演讲就是一个很好的知识运用过程;2.单词的背诵与检查要采用车轮战术,不强求第一轮弄完就一劳永逸,在第二轮时,再把易错高频词汇进行突破性训练;第三轮时,把实义动词,即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特别是课本中不存在,而《考试说明》词汇表中存在的那些词汇找出来,最后再一网打尽。3.在第一轮和第二轮复习过程中所采纳的综合测试卷也在时时出现高中课本和考纲的单词与短语。这是一个最有效的复习策略,既重温了单词的用法,又提高了阅读理解的能力。目前的考试对能力要求较高,从占三十分的完形填空题到四十分的五篇阅读理解题都侧重考查思维能力!及时、有效地把高考中的考点与本单元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讲解既巩固了知识点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思维

能力的培养

课改后的高考命题比较注重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综合能力运用,选材比较贴近时代,注重语言隐含的情感态度及文化意识。写作部分力求在开放性与限制性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同时又让考生发挥想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区分度。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篇4

通过参加这次“同课异构” 交流活动,我深深的感受到教研团队的强大!经过备课,摩课,上课让我们参与这次活动的三位教师在多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

本次“同课异构” 交流活动,我对“预设”与“生成”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备课的时候我们把学生能想到的回答都想了出来,针对学生不同的回答,我们设计出不同方案,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以后,上课教师能很流畅的应付,充分的“预设”能是老师自然的教育课堂。其实每堂课的“生成”是一个亮点,但是需要老师有较强的课堂机智,而且遇到学生出人意料的问题或答案,老师自己不能慌,因为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

课堂的预设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还要尽可能使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使课堂教学沿着预设的轨道前进。但教学过程是随机生成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经常与预设有些差距。此时,教师应运用教学机智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案以适应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师生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

评价性语言在课堂中能够有效的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的孩子还是比较幼稚,单纯的,还是很喜欢听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和肯定的!但是评价性的语言不能过于单一,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回答,去追加评价。例如这次 “同课异构”开元小学的老师这方面让我很佩服,老师的评价并不是课前设计好的,而是信手拈来的,很适合学生的回答,与实践相符。我想这样的习惯性评价不是短时间就能掌握的,在日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慢慢的练习。

我觉得老师的教学语言也是一种艺术,学生通过教学语言能探知教师的思维进程,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体验到思维过程的快乐。教师课堂上多讲,学生不一定多得,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把学生给讲糊涂了。所以教师的语言要“少而精”,要言而不繁,恰到好处。学生在语言精炼的课堂也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一面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篇5

由于第五单元的前两篇课文学生都没有学习,所以《一面》学生学起来有些吃力,李**老师采取的是带领学生简要的学习了本单元的其他三篇课文,让学生对鲁迅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初步感知不同的人对鲁迅有着不同的认识,为《一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而聂**老师则是直接导入,让学生对鲁迅的初步认识从《一面》开始。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李冬梅老师主要是让学生重点学习描写鲁迅外貌的语言,并学会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这样的描写方法;而聂玉珍老师则是根据学习提示,明确了三个教学目标,一个个详细的讲解给学生,可看出备课的.时候的确下了少的功夫。两个老师的课都是各有千秋,听完两节课后,我也深深感觉到《一面》这样的课文确实不好讲,而能把这样难啃的骨头拿下来的老师,才是真的有真水平。

曾试想,如果我来讲这节课,我该如何讲?当我来到陌生的班级,了解到学生压根对鲁迅和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一无所知,我会采取放弃让学生深入分析和挖掘鲁迅品质这个教学目标,而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锁定在学习描写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上,这样就可以暂时避开学生对鲁迅和时代背景不了解的这个盲点。毕竟这是一节公开课,如何给学生呈现一节完整的、有所收获的课堂,我认为才是重要的。不能在了解时代背景的环节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导致下课铃敲响的时候,这节课匆忙结束。从公开课的角度上看,这样的课堂是残缺的,毕竟我们只能给这班的学生上一节课,这节课过后再无弥补的机会。不像我们在自己的学校自己的班级,这节课没讲完,我下节课还可以接着讲。在导入设计上,我和李冬梅老师有着相似之处,我也会让学生先对我有一个轮廓性的描述,写在纸上,一句话即可。之后学文,重点学习对鲁迅外貌描写的语言(反复读),让学生体会到鲁迅的“瘦”,并从书中找到鲁迅为什么这么“瘦”?让学生简单了解即可。最后我会把阿累后来成为湖南大学的校长这个背景讲给学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阿累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在未来的日子里给阿累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去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在课堂的最后我会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再对我进行一个细致的描写,和刚开始的一句话进行对比,然后全班交流,交流后再修改,最终让大多数学生掌握由远及近、由粗到细、有整体到局部这样的人物描写方法,这个环节将是我教学的重点。

英语同课异构比赛的个人教学反思 篇6

这一次面对的是全校的领导和同科全体英语老师,心理的紧张感和压力感是可想而知的。

我根据比赛内容选择了8年级Unit5 Lesson35课,这是一篇高段对话课,讲课之前,我首先梳理了本册书之前已学过的内容,尤其重点分析了本单元教材,以便更好的理解和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和拓展部分。这是一篇对话教学,我主要从两方面对本课进行认识、实践与思考。第一个是对话教学的认识、思考与实践,我们都知道一篇对话教学首先要理解这个对话,然后通过模仿操练,最终上升到一个运用语言的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对话,我提出了一个完整的问题,Where does this young man want to go? 引导学生听整段录音,回答这个关键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read the dialogue,draw the lines and circle the places。然后找出公交站和图书馆分别在那里,再引导学生是如何知道这两个地方的,在地图上圈出这两个地方,我特别注意了生词、新句子在此过程中的呈现。随后进到模仿操练阶段,我将问题聚焦在How to ask the way and how to show the way。在处理ask the way的同时,我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Young Man 问的问题分别有哪些,然后回答,根据地图引导学生how to show the way,让学生根据地图和黑板上的板书来回答问题,随后上升到运用语言的阶段,我将课文整合成小短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笔头练习,最后设计了实际运用语言的环境,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邯郸市问路。

课始用Free talk和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口语交流后,自然引导学生进行猜测老师的爱好和上班方式,很自然的向大家介绍了我,从而引出了我上班的方式:on foot和我上班的路线:go straight along this road, then turn left。之后又问学生我去你们学校的方式,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句:How can I get to …和 You can take the NO…bus。设计了一个邯郸市的实际目的地,然后让学生猜应该乘坐哪一辆公交车。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勾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最后用听音补全对话的方式实现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目的。

上一篇:网络资源与信息检索实习报告下一篇:七三班班主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