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学案例反思

2024-11-27

《两小儿辩日》教学案例反思(通用13篇)

《两小儿辩日》教学案例反思 篇1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

本周教学内容:

六年级语文 10课《两小儿辩日》。

教学反思:

《两小儿辩日》是本学期的第二篇文言文。前一篇《夸父逐日》,记得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基本上是我的“独角戏”。本课的学习,正好是一次补救的机会,想办法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争取建立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为将来正式实现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做好辅垫,打下基础。

《两小儿辩日》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篇科普性质的文言文。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是文言文?当学生讲出对文言文的粗浅的认识后,我便对他们的回答给予充分地肯定,同时告诉学生,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遗产,是传承古代文明的媒介,学习文言文能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还能提高我们的语文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对文言文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兴趣。

之后我又启发他们结合现代文的学习方法,渗透总结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古文学习与现代文的学习有密切的联系,在现代文学习中掌握的一些阅读方法同样适用于古文的阅读理解,所以这节课中我注意调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进步提高,获得全新的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这样处理古文学习与现代文学习的差别与联系,目的在于降低学习文言文学习的难度,从心理上为学生树立信心,培养他们亲近古诗文的情感和正确对待古诗文的态度,为他们今后的乐学文言文、会学文言文打下基础。学生运用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让学生从学会──会学,培养能力。

我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这样更利于合作学习。教学中提供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让学生结合学习方法循序渐进,首先把句子中难懂的字词对照注释进行注,然后把句子连起来解释,还有不懂之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这样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落实了学生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我还有意识地进行留白,如反问句在这里的作用;“为”出现三次,为什么读法不同;“探汤”的“汤”和现在的 “汤”有什么不同„„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学目标中“读懂意思”得到实现。

对本课的教学,我着意锻炼学生对文言文的诵读技能。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诵读,这节课的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

1、读通:通过生试读,个人练读,小组自学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

2、读懂:生对照注释,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互助的学习中能将每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

3、读好: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重点处我适时地点拨,如:两个小儿争辩时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强调他各持己见、胸有成竹的心态;有“车盖”的车古时候是给什么人坐的,在这里“车盖”象征着什么,怎么读;“盘盂”与“车盖”相比天壤之别,怎么读„„这样学生带着感受读出对比的语调,一轻一重,情到深处自然流,同时这样的训练充分达成了教学目标读出韵味。

不足:

1.时间分配得不够好,学习方 法指导处占时过多,也冲淡了重点。

2.教学目标设计过多,贪多,贪全,处处都想讲清、讲好,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消化能力”,造成消化不良,感觉学生掌握得不牢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3.因为这是一篇古文教学,因此,我总想在课堂上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其实仔细想来,不如把了解古文以及激发兴趣放在第一课时,这样便更能突出“读懂意思”“读出韵味”的重点。

4.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简练,有时想到哪说到哪儿、不够严密,甚至常常重复一个意思、一句话,过后才后悔。

《两小儿辩日》教学案例反思 篇2

一、情境:还原古典文化的真实场域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来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还原特定历史下的文化情境。《两小儿辩日》出自于《列子》, 《列子》为列子所辑注的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 表现了人类早期对于自然世界的深层疑惑或初步解读, 《两小儿辩日》所表述的是对于这种自然现象的疑问。因此, 对于该作品的解读过程, 应该去还原人类认知历史上的大致变迁, 并从而与该文的“辩日”结合起来。我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开放性感悟文本精神, 营造积极民主的讨论氛围, 让学生根据人物的朗读语气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感悟出古人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平等谦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二、启发:破解古典汉语的教学难题

新课改教学特别强调启发式的教学, 启发式教学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设良好的情境, 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需要的激发能够产生非常有效的激励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通常大家往往把简单的的讲授法作为启发式, 使学生很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 虽然与“注入式”教学有所区别, 但是, 学生的思维活动并没有被启动, 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被调动起来, 当然, 也就没有锻炼到学生的思维。

面对特定的教学对象, 要求他们去熟悉和掌握历史久远的语言和文化, 的确有可能造成特定对象求知主体上的厌倦。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于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以促进身心发展。《两小儿辩日》教学过程中本人做了启发性教学的尝试。以标题切入课文, 围绕“辩”字入手, 确定“争辩”的内容, 引出“孔子怎么会听到了他们的争辩?两个小孩有什么依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孔子对于两个小孩的争辩持什么态度?两个小孩对孔子的回答又是什么态度?”通过一系列问题把整篇文言文以故事的形式串了起来, 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后, 我又进一步提出了问题“如何理解两小儿的笑”, 引出对朗读语气语调的把握, 进而分析人物的形象。

“教任何功课, 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 自己去辨析, 自己去历练, 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 岂不就是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 就要为进入这样的境界。”教育前辈叶圣陶先生这样谆谆教导我们。情境与启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启用, 对于文言的教学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该模式和方法值得在其他文言课程的教学过程予以校验。

情境与启发是沿用已久、被大家所熟悉、为大家所认可的教学方法, 但是众所周知, 传统的“一言堂”已不能满足时下对教师的要求, 学生们希望遇到更有新意、教学方法更独特的老师。在此基础上, 也为使更多的同学主动学习文言文, 真正了解文言文的裨益, 我正在尝试不同的课堂互动方式, 如“现场模拟课本场景”“绘出课本中的形象”“插入音乐背景”……在枯燥的教学中融入绘画、音乐等现代元素, 期望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 所有的尝试都只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 助其掌握更多的知识。创设生动形象又符合科学实际的教学活动情境, 能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消极被动状态, 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者意识, 更好启发学生的思维, 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以求得要学生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对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和需求起到一定的帮助。启发学生在更好的情景氛围中学有所长。

摘要:对于文言文的讲解, 如何使学生获得学中有景、景中有思、思中有乐的学习体验, 真正融入到词语简洁、内含寓意的文言文中, 是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所有老师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援引《两小儿辩日》, 提出“情境” (还原古典文化的真实场域) 和“启发” (破解古典汉语的教学难题) 两种互动方式, 以期对所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些许帮助。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3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

2.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了解通假字等文学现象。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两小儿辩日》,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四、教具准备

搜集孔子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引导:“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你们了解孔子吗?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3)老师简介孔子。

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而,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2.读顺课文,整体感知

(1)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同桌交流,并注意句子的停顿。

(2)选择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3)听老师范读。

(4)全班放声齐读课文。

3.精读课文,理解文义

(1)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

(2)组织交流。

(3)课件出示问题。

①解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b.及其日中如探汤。c.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②请学生试译课文。

③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孩在争辩( )问题。

④对这一问题,两个小儿的看法截然相反,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画出来。一儿认为……一儿认为……指导用肯定的语气来读。

(4)小儿的理由各是什么?分别用(?)和(观察角度)画出课文中相关语句。一小儿认为近大远小,是从哪个角度来判断的?(视觉)另一个小孩认为近热远凉,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判断的?(触觉)

(5)分角色读。加进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读。

他们伸长脖子,争得面红耳赤曰……

他们越争越激动,瞪圆眼睛曰……

他们扯着嗓子,跺着脚曰……

(6)他们争执不下,就招来了谁?孔子怎样给他们判决的?(不能决也)

(7)两小孩怎么说孔子的?怎样理解“笑”?是讥笑,嘲笑吗?

(8)了解通假字“知”。

4.研读课文,感悟寓意

(1)孔子的知识那么渊博,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他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可见孔子是怎樣的一个人?

(2)你们喜欢两小儿吗?为什么?

(3)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

(4)分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

5.拓展延伸,发挥想象

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巧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他当裁决……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 篇4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值得我们学习。

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善于观察,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还敢于争辩。

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要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了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结论就不同。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 篇5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较大,所以激发他们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课堂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完成较好,但是感觉还有提高的余地。一开始上课我就从文章的标题切入,抓住课题中的“辩”字,从“辩”字入手,将学生直接带入到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接着通过提问,让学生说出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困难,这就是我摸清学情的第一步(难读、难懂),于是我顺学而导:面对这样的困难咱们用什么办法解决?学生说出了多读、参考注释、借助资料等方法。在读课文中,注重整体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

我采取了齐读、自读、分角色朗读、吟诵等多种朗读方式,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如果事先让学生自由结合排出课本剧,则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找出文中四个轴心词语,弄清两小儿不同的观点和他们各自的依据。文章读通了读懂了,就为下面的辩读和深入理解“为学”与“为人”的智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堂课不足之处是:我一直认为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但在实施教学时,这种方法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且因为文言文的节奏比较难以把握,老师应该进行范读,我也没做到。

《两小儿辩日》课后的教学反思 篇6

单纯地从文言文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抓准“为”这一多音多义字,“以”特殊的动词用法,以及文末句中两个通假字,字词障碍可以基本扫清;另从“……乎?”这一特定标志,学会认识文言文中的反问句形式;最后小结本文在语言上的特色:使用比喻句和反问句,因形象生动而语气强烈,引入接下来的思辩环节。通过学生自主提问,以及自主回答的方式,可以很顺利地完成字词读音和文意疏通这两项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收效良好。

用逻辑引导对文意的深入和拓展,让文字回归思维本身。从寓言本身的构造:小故事+大道理入手抽丝剥茧,需先对故事做一个简短的归纳,理清文中两个小孩争辩的依据,以及得出的结论,用一目了然的结构图和文中明显的关键词,引导学生说出两个小孩争辩的本质原因是角度不同,进而展开对两个小孩以及孔子的评论,肯定小孩善于观察和思考,肯定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两小儿辩日》教学案例反思 篇7

师:今天我们用“读”这种方法来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读”字) 请全班同学先齐读课文。 (全班第一次齐读课文。学生有些字音出错, 多媒体显示第一部分:识文) 师:好像在一些字的读音上我们发生了歧义, 在初读文言文时,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字音问题,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几个字。 (多媒体显示文中几个重要的字, 学生读, 教师指导) 师:请齐读字词两遍! (学生齐读字词两遍) 师:请同学们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全班第二次齐读课文) 师:请同学仔细观察课文, 文中除了逗号、句号外, 还有几个特殊符号, 你找到了吗?生1:有引号。师:引号在这里的作用是?生1:引用别人说的话。师: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所引用的人的身份。生2:还有叹号和问号。师:很好!问句有好几种, 疑问、设问、反问, 在这里的问句属于哪一种?生2:反问!师:你觉得该怎样读这句?生2:这是小孩子说的, 所以要读出小孩子的感觉, 还要有强烈的反问语气。师:那请你为我们示范一下!生2: (不好意思) 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其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师:反问的语气还不够, 再加强一些!生2: (声音大些)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师:很好!有感叹号的这句应读出什么样的情感?生3:应该是有些得意, 因为他觉得他把孔子都难住了!师:你的思维真的很活跃!值得表扬!齐读这句两遍。请全班同学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次齐读, 注意读准字音, 读出一定的语气。 (全班第三次齐读课文)

二、二读说文

师:我们把读的难度加大, 听说过同步翻译机吗?同桌之间玩个游戏, 一人有感情地读文章, 一人口头翻译这句话, 看谁读得好, 译得好, 给你们一点时间准备, 我们一会采用开火车的方式来读。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 师:时间到, 我们从这组同学开始吧! (随即抽取学生) 生1:孔子东游, 见两小儿辩日, 问其故。生2:孔子去东边游玩, 看见两个小孩子辩论太阳, 问他们辩论的原因。师:你们为大家开了个好头啊!我想问一下, 孔子是去游玩吗?生:不是!是游历!师:对了!中国古代有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的说法, 孔子的游,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游学。两个小孩在辩论太阳的什么?生: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远, 什么时候离人近。师:把这两点加上, 刚才的翻译就更完美了。生3: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生4: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 到中午时距离人远。生5:一儿以日初出远, 而日中时近也。生6: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远, 而中午时距离人近。师:同学们注意, 这位同学在翻译时将文章省略的部分也翻了出来, 非常好!生7: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生8: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得像车盖, 等到中午小得像盘子, 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师:远的怎么样小?同学们把这句翻译再完善一下。生:看上去!师:真棒!补充正确!生9: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生10: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清凉而略带寒意, 等到中午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 这不是近的……感觉热而远的感觉凉吗?师:反应很灵敏, 居然加了“感觉”两个字, 很好。生11: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生12:孔子不能够决断。两个小孩笑道:“谁说你智慧多呢?”师:太棒了!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力量太强大了!给自己一点掌声!还有没有同学对文意有疑问?翻译文言文, 要学会借用书下注释, 并调动以前所学的知识, 这会让我们的翻译更加轻松。比如“去”字, 古今异义, 过去我们学习它要翻译为“离开”, 本文要翻译为“距离”。让我们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全班第四次齐读课文)

三、三读辩斗

师:同学们读得越来越好了, 请问这篇文章在讲什么?生1:两个小孩子在辩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师:很好。我们又如何让我们的读中体现辩的特点呢?我们来换种方式学课文, 回到2500年前, 体会下两小儿激烈的辩斗场面。首先要明确他们各自辩论的观点和理由。为了方便区分, 给他们取名为甲乙。请同学告诉我:甲乙儿的观点是什么?他们的理由又是什么?生2:甲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他的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生3:乙儿的观点是:一儿以日初出远, 而日中时近也。他的理由是: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师:你能不能把乙儿的观点模式变得和甲儿一样呢?生3:可以。一儿曰:我以日初出时去人远, 而日中时近也。师:真好!谢谢!文言文语感不错。在甲乙两儿的对话中, 有两组关键词是整场辩斗的核心, 谁找到了?生: (齐声) 车盖和盘盂, 沧沧凉凉和探汤。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组词, 有什么共同特点?生4:它们都是反义词。车盖是从大小上对比, 探汤是从冷热上对比。师:不错。再看, 这两组词又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太阳?谁来说说?生5:我知道了老师!一个是从视觉角度描写太阳, 一个是从触觉角度描写太阳。师:太好了!谢谢你们的回答!男生注意听老师的问题:甲儿的观点是……他站在视觉的角度提出理由……女生注意听老师的问题:乙儿的观点是……他站在触觉的角度提出理由…… (学生齐声回答, 此问题重复两遍) 师:思路还算清晰, 但没有斗起来啊!老师为你们提点要求:是斗不是打;是斗不能笑, 要严肃坚持自己的观点;加入动作、口语, 扩充斗的内容。推荐你们班思维最敏捷的男生女生来斗一斗! (生推荐两位学生, 分别充当甲乙儿辩斗)

男生:嗯 (挠头)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女生:……我以日初出时去人远, 而日中时近也。男生: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其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女生:听我的, 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日中则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男生:我认为, 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其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女生:我认为, 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日中则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男生:那好嘛, 你说了算。 (全班窃笑, 掌声鼓励) 师:不错不错。但是斗得还不够!下面请你们班最有幽默感的同学上来和我斗一斗!是谁?生:我来!师:好!有勇气!现在我不是老师了!我是小甲!你害怕吗?害怕就赶快下去吧!你看这么多人看着呢!生:我不怕 (大笑) , 要下你下去, 我不下!师:你这个小朋友!今天我定要和你斗个分明啊!来吧!我说小乙老兄啊—— (师用手抚摸同学的脑袋, 生大笑)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生: (笑) 小甲啊, 我以日初出时去人远, 而日中时近也。师:非也非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摆摆手, 并用手比划车盖和盘盂的大小) 生:非然也 (学生拍拍老师的肩膀, 下面学生大笑) 。日初出苍苍凉凉, 及其日中则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学生做发抖状和挥汗状) 师:你说的不对!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加快语速) 生:No No No!日初出苍苍凉凉, 及其日中则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也学老师加快语速) 师:你胡说!明明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做推拉状) 生:你才胡说!明明就是日初出苍苍凉凉, 及其日中则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手叉腰) 师:你少啰嗦!乱讲!远的小近的大!生:你才啰嗦!我没乱讲!明明就是凉的远热的近! (拉袖子做打架状) 师:感谢你的精彩演绎!我确实斗不过你啊!气场很强大! (全班掌声) 全班起立!我们还没下课呢。全班进行辩斗。左边是甲儿, 右边是乙儿。注意听老师的指令, 并反复体会文章的核心句。甲儿曰, 乙儿曰——甲儿坚持曰, 乙儿坚持曰——甲儿不服曰, 乙儿再次反驳曰——甲儿扯着嗓子曰, 乙儿手叉腰曰——甲儿拍着桌子曰, 乙儿跺着脚曰——甲儿手指乙儿曰, 乙儿也手指甲儿曰 (全班学生按照教师指令反复诵读文章核心句, 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师:累吗?生: (大声) 累死了!师:终于结束了一场无休止的辩斗, 两个孩子谁也说服不了谁。为什么?生:因为他们观察物体的角度不同。师: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看待问题, 要多角度思考, 才有可能得到较为全面的答案。让我们带着这点理性的思考再次齐读课文。 (全班第五次齐读课文)

四、四读析人

师:虽然两小儿并未分出胜负, 但他们的优点都落在了我们眼里, 两小儿都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生1:他们都很善于观察事物, 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师:很好!你能用一个字总结他们的性格特点吗?生1:嗯, 我觉得应该是“察”。师:很好!还有吗?生2:我觉得他们都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 持之以恒, 不会随便就相信别人的观点, 很认真, 不是随便玩玩的。我觉得可以用“真”字概括。生3:他们还敢笑孔子。师:这种笑应该是得意的笑。笑的背后是什么?生4:他们不轻易相信, 哪怕是权威人物!师:敢于挑战权威!用哪个字总结?生4:我觉得用“勇”吧?或者“真”也行, 真性情嘛!师:当两人争论不休时?孔子来了。孔子是谁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大学问家, 至圣啊!他这个有大智慧的人, 能决断吗?生: (齐声) 不能。师:为何孔子不能决?请同学们仔细思考。生1:因为当时受科学知识的限制, 他没有办法解释。师:有道理。但今天我想换个角度来说这个问题。假设老师是孔子, 我站在你们两个中间, 我能否这样说:嗯, 小甲是对的, 小乙是错的。生: (齐声) 不能!师:为什么我不能这样?我要维护我孔子的名声啊!生2:不能!因为他这样骗别人反而会损坏自己的名声, 不能不懂装懂!师:你说的太对了!我们换个角度思考, 孔子不是不能决, 而是不愿决, 不能乱决, 不可违心决。对不知道、不了解的事情我们不可以乱说, 从这点来看你们觉得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生3:很真实的人, 实事求是的人。师:如果让你用《〈论语〉十则》里的一句话来表达此时的观点, 你会说——。生: (齐声)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师:如果让我用一个字去概括孔子的精神品质, 我会用“真”字。 (板书真字)

同学们, 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 要学会抓住文章中刻画人物的关键字句, 比如“笑”字, “问”字, “游”字等, 这样才会让我们的分析更加有理有据。让我们带着对人物的理解再读课文。 (全班第六次齐读课文)

五、五读启智

师:最后, 让我们看看这节课都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多媒体显示读—真—智几个字) 通过这节课, 我们初步掌握了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 在读中赏, 在读中悟, 在读中析;读是一种手段、一种基础, 促进我们更好地学习。同时, 我们也要学习一种精神品质——真, 既是两小儿的天真可爱, 对待问题的认真, 也是孔子的真实与真诚, 同时更是我们的真读书、真做人。这些都是智慧!请大家看“智”这个字, 是由知和日组成的, 就是告诉我们, 每天都要更新自己的所学, 每天都要反思自己的所知, 这样, 才能最终开启智慧的大门!请大家带着这点智最后齐读课文! (全班第七次齐读课文)

执教感言:1.设计理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想时说:“要找出一种教育方法, 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 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 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少教多学”教学理念的重点:善用教学方法, 把教师从盲目重复的教学中解放出来, 同时解放孩子的身心, 使其快乐健康地成长。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没有兴趣作为基点, 学习就成了一种令人厌恶的任务。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导下, 我大胆设计了这节课, 目的就是放下文言文的坐而论道, 采用多种形式, 包括游戏的方式对文本进行阅读, 真正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趣味与智慧, 从而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

2. 教学思路。在教学设计之初, 我吸取了余映潮老师阅读教学中的“板块教学模式”, 并借鉴了国内多位知名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 结合诵读欣赏教学的特点, 经学校备课组反复琢磨, 将整堂课分为五个环节。

一读识文, 用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二读说文, 分角色朗读, 开火车朗读, 一人朗读, 一人口译;三读辩理, 同桌互辩, 男女生竞赛辩斗, 师生辩斗, 大组之间辩论读书;四读析人, 在集体朗读和默读的基础上, 逐步引导同学分析人物形象, 找出人物描写的词句;五读启智, 集体朗读, 分析文中的智慧火花;最后诵读, 全班齐声背读课文。我围绕“读”, 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对课文反复朗读, 在读中悟、读中赏、读中析、读中诵。让孩子在多次不同形式的读的过程中完成文言文字音、词意、句意的理解;随后通过朗读, 启发学生寻找文章中存在的反义关系和观察角度, 从而达到分析文章的目的;并加入辩斗环节, 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达到理解诵读的目的;在析人的部分, 让学生自己总结人物角色带给我们的生活启示;最后教师归纳学习方法——读, 精神品质——真, 通过读的方法, 体会“真读书, 真做人”的道理, 目的在于告诉同学除了要学习知识, 更要增长智慧, 并在最后的读书声中完成教学。文言文教学应讲究多诵读,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先完成最基础的自学, 然后在老师有梯度的问题中, 逐渐提升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 从而实现少教多学。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让课堂能多一些趣味性的探究和人文性的教育, 而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教授。

教学设计《两小儿辩日》 篇8

【教材简析及背景】

本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的是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小孩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远,什么时候离人近。双方各持己见,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有学问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儿笑话。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思考,说话有理有据,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篇文言文不仅叙述事情层次清楚明白,而且还蕴含着道理引发人思考。本文作为该册书的第二篇文章意义很大,教材安排本文的目的除了学习理解外,另外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学会观察与思考,小学阶段引入文言文,使得小学生做到更多的接触文言文,接触中国古文化,古人物,将白话文与文言文相沟通,将小学的学习与中学相沟通。

【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学习的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时间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得后应用。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和质量。特别是小学生,接触文言文并不太多,更应该多读少讲,或精讲多练,使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感悟,从而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培养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

【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的注释读懂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的词句,感受两小儿平时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科学态度。

4、帮助学生学会“盂、孰、汝”3个会认字和“盂、孰”2个会写字 【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包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教学准备】:

搜集孔子的生平资料,可在微机课上布置任务,提供网络连接。

课时安排:1课时

【设计特色】乐读爱学自主感悟并且表演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引辩激疑

在上课之前老师特别想了解一个问题:咱们班是女生头脑灵活还是男生头脑灵活……(板书:辩)大家辩论的非常激烈,我们发现我国的汉字非常有趣,大家看这个“辩”字,中间是个什么部首,两边像是什么?是谁头脑灵活,咱们

在下面学习课文时就能看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篇有关辩论的故事,看到这个“辩”字你想知道些什么问题?

(由“辩”这一主要词进入提出问题,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确定目标

看老师书写课题。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些哪些问题? 那么,你认为这节课我们还需要做几件事?(引导学生来确定目标:朗读、背诵、翻译课文)这几项任务如何去完成?

三、自主学习完成释疑

1、教师范读

生自读一遍文章,有什么收获?(提问学生)。

读不流利、不太明白也是收获,因为你已经初步感觉到了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有些不同,有哪些不同呢?(学生谈)想听老师给大家读一读吗?好,老师读时请你认真听听老师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的地方可以拿出笔在书上画一画。(老师范读)你们听懂些什么吗?

(适当的范读和教师领读放在学生“初读不懂”状态下进行,效果可能会更好。)

2、教师领读学生试读

先跟着老师齐读一遍(出示带有带斜线停顿提示的原文领着学生读)。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几遍,可以规规矩矩的读,可以像古人摇晃脑袋地读,可以站起来读,可以默读,自己想怎么读就怎么读,都

行,开始吧。(生自由读,这里老师要把握好时间,让学生读熟练了。)

3、师生之间讨论读法→学生再次练读→师生之间评论 同学们读书,已经流利了,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课前提出的问题你们懂了吗?(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诉说)多读书,自然可以读出其中的味道。同学所得看来很多,看来多读书真的是个好方法。

(使学生在多种方式的几次朗读中大致感知文章的内容。)

4、学生一起翻译课文

文章的主要意思同学们可能读懂了,谁能把原文翻译一下吗?告诉老师在翻译课文中有什么不动的地方?

(刚才大家说出了一些不懂的地方,这是我们翻译课文中的小困难,好,没有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消灭这些困难!)老师已把文章和注释打到了大屏幕上(教师出示课件)。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同学生谁自己学得好自学有成果。试着自己说一说,把自己弄不明白的地方作上标记,可以和同桌之间研究看怎样解决。

第一二小组读第三四小组翻译→第三四小组读第一二小组译→老师读全体学生翻译

(多次不同形式地翻译,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相结合,真正做到学生愿意读喜欢学。)

四、学生汇报

这里,老师还有一个小问题,同学们看看可不可以一起解决,请大家注意看要求(课件出示):

三人一小组合作填写,共同汇报。但三个人必须用几种不同的方

式填写表格: 1用现代的常用语言来填写;2用教材的原文填写;3 不用文字填写,用话说明白即可。

日始出时日中时

人物观点理由

一儿

一儿

(小组合作一起填表,好处很多,既有学生读文对原文翻译的考察,还有对学生概括能力、语言适度表达能力的训练,并且还是学生一起研究的体现。)

五、诵读表演

老师和学生分角色→并且分组分角色

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第一二小组扮“一小儿”,第三四小组扮“另一小儿”,老师读旁白部分,咱们比一比看哪“一小儿”读得更好。几个小组不分上下,我们再班级分角色比一比。

(此部分是朗读训练的基础,主要是指导读出语气)同学们读得很好,下面再请两位同学上台来表演表演,剩下同学呢,也有任务——做他们的导演。既然做他们的导演,就要仔细看演员表演得好不好,并必要时给他们指导辅助一下。好,老师演孔子,下面我再代表《两小儿辩日》话剧组在你们中间征选两名优秀演员和一名旁白员,参赛者赶快来报名。(报名的学生合理分角色)第一场排练我们先用平常的话来演,这叫《新版两小儿辩日》,其它同学别忘了你们也是小导演。当我们的演员说的话、动作等表演

不合适时你可以随时让他们停下来,当场指导。但要注意,排练现在就开始!如果用古文来表演效果一定会更好些,怎么样,我们可以先小组先试一试。

(学生表演时要理清本文的顺序,为学生的背诵做准备。)现在,谁能把这篇课文背一背呢?先试着自己背一遍,试试再说吗。

好,谁想跟老师一起背一遍。

(这样使朗读与表演相结合,学生的理解与背诵相结合。)假如你现在就是孔子,你会怎样回答呢?(到底一天之中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有没有变化?想清楚这个问题有什么办法?谁能根据课前搜集的材料对两种现象做出一定科学解释,或者用老师这儿的“太阳”(足球)和“地球”(乒乓球)来做以解释。

六、学生总结

学了这篇文言文,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为什么?你觉得孔子是一位什么人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使学生从故事和文章中的人身上受到一些启发,由所查资料初步可以了解孔子,并且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回忆这堂课的内容,:

1、本课学习重点是什么?

2、这节课学习过程有几个环节?

3、本节课的重点你掌握得怎样?

(有总结才会有未来的进步,及时的反馈交流强化有助于知识的形成与方法的更好掌握。)

七、探究作业:

1、把《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一定做)

2、试着翻译下列句子:(认真做)(1)三人行,必有我师。(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向学生推荐阅读《乘船》、《揠苗助长》等文言文。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早晨 中午

近大 车盖 盘盂 小 远

远 凉 沧沧凉凉 探汤 热近

课后反思:

文言文的特点是:语句简洁,含意深刻,字句也比较艰奥难懂。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文言文也较少,学生学起文言文来就较为困难,这点尤其体现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针对此点,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要求学生反反复复地读,读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9

1、反复诵读课文,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能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

感知寓意,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具准备:

孔子图片、课件、学生搜集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孔子图片)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对孔子有多少了解?

2、那么孔子是不是这样做的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列子三篇》中的第三篇《两小儿辩日》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理解课题并质疑。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初读课文,想想读后有什么感觉?(难读,有些词语难理解————)

(2)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

(回忆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反复读,结合注释读明白,理解大意说通顺———)

(学生总结后,课件出示读书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根据刚才大家总结的方法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可在需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线。

(2)读给小组同学听,还可以跟小组同学说说故事的大意。

3、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评价。(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2)齐读,读出古文的韵律美。

(3)说说课文的大概内容。

过度:大家已经熟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现在我们来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好吗?(课件出示问题)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可在书上圈圈、点点、写写。

2、小组交流自学所得

3、全班汇报交流,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4、怎样理解“笑”字。

5、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

过度:两个小孩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而争论不休,你想身临其境感受一下这样的场面吗?

6、分角色朗读课文。

7、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读写结合。

师:大学问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这么简单的问题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笑曰:“熟为汝多知乎?”故事讲完了吗?

1、想一想,假如你是孔子,你会怎样想,怎样说呢?把你的想发泄出来,如果你想用白话文写,你自然是一件驾轻就熟的事了,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古人说话的韵味,可以用文言文写。

2、学生写话。

3、交流汇报,师生评价。

4、此时,你认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感悟寓意,超越文本,升华主题。

1、孔子不能解决两小孩提出的问题,难道孔子真的没有学问吗?那为什么解决不了?

2、那么时至今日,我们是否能很好的会大量小孩提出的问题呢?

(学生读课外搜集的有关这方面的材料)

3、听了这些材料,明白了两小儿争论的结果怎样了吧?

4、尽管两小儿的看法都不正确,但我们从中也受到了很大的启示,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5、《两小儿辩日》不仅辩出了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两个小孩,也辩出了一位实事求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孔子,这是什么,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再加一个太阳(板书:智),这是智慧。

人生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让我们记住《两小儿辩日》中那两个智慧的小孩和哪一位智慧的孔夫子吧!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10

设计理念

小学的文言文教学是要让学生接触一下文言文,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这种与白话文有着比较大的差异的汉语表达方式,为中学的文言文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小学生在刚刚接触文言文时,由于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和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完全不了解,妨碍了学生比较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尝试采用文白对读的方式教学《两小儿辩日》,即引导学生先读白话文翻译,再读文言文原文,最后文白对读。这样做的想法有两点:1. 降低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先读白话文翻译,就可以在读文言文时做到对其内容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点,使学生觉得文言文并不难学,防止学生产生畏难情绪。2.强化对比,便于学生对文言文形成感性认识。同一个故事内容的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可比性,学生在对读中淡化对课文内容的关注,而重点关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更直接地感受、了解文言文本身。

这样就把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过程变成了接触、感受、发现文言文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层面,也为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三个生字,“盂”“沧”“汤”;

2.能正确、流畅、富有韵味地朗读课文,在文白对读中了解课文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的一些特点;

3.阅读科普文章,了解与课文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1.电子课件;

2.课文《两小儿辩日》的白话文翻译;

3.介绍相关科学知识的文章《〈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这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以前。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不知名的小孩儿。

板书课题,指导“辩”字的字形字义。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阅读白话文《两小儿辩日》

1.读通白话文课文

既然是辩论,就要了解两小儿为什么事而辩,是怎么辩的,也就是各自的观点和依据是什么,辩论的结果是什么。请你快速读课文,把它读得正确、流畅,自学不认识的字。

(学生练习读白话文《两小儿辩日》,自学生字词。)

指导学生练习朗读白话文《两小儿辩日》。

2.理解故事内容

两小儿为什么事而辩?

各自的观点是什么?各自的依据是什么?(出示车盖、盘和盂的图片,让学生比划一下两者的大小。)

指导学生练习朗读第三、四自然段。重点指导朗读的语气,并练习背着说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依据。

练习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个“笑”是一种什么笑?

3.练习表演,强化故事形象

教师扮演孔子,两名学生扮演两小儿,表演这个故事。

三、阅读文言文《两小儿辩日》

这篇白话文《两小儿辩日》记叙这个故事用了200多个字,其实它是一篇古文的翻译。古人写文章是用文言文,那么,用文言文记叙这个故事用多少个字呢?只用117个字。我们来看看古人用文言文是怎样记叙这个故事的。

1.读通文言文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请你自学5分钟,把这篇文言文读下来,再对照刚才发的译文,了解文言文每句话的意思。

(学生自学、交流。)

指名读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一句一句地读,学生说出每句话的意思,练习朗读,并说出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读文言文要读出它的韵味,关键是注意断句和语气。

范读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指导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读出文中的语气。

3.文白对读,背诵课文

教师一段一段地读白话文《两小儿辩日》,学生读或背文言文《两小儿辩日》。

四、交流学习感受

我们学习了白话文《两小儿辩日》和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你觉得读文言文和读白话文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感受。

五、拓展学习相关内容

1.介绍孔子

出示孔子画像及生平,出示孔子格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阅读科普文章

指名读《〈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一文,请学生简要说说两个小孩分别错在哪里,教师用电子课件演示相关的科学知识。

3.你还喜欢这两个小孩吗?说说为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2 篇11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理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目标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预习:

1、读通读熟课文,注意文言文的断句。

2、思考课后习题。

3、搜集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贡献、名言等)。

4、提出你不懂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背诵名言警句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请讲一讲。

孔子他也说过许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地启迪,能背一两句吗?

二、引入文章:

今天我们学的这则故事,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孔子。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文章,注意断句,把课文读通。

三、解题

(一)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二)生: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三)根据题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四)师梳理一下问题,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

四、解文(小组学习讨论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朗读,汇

/ 3

报)

(一)了解两小儿各自不同看法是什么?

1、师:两小儿对太阳有不同的看法,各自的看法是什么呢?把语句勾出来。

2、生勾画。

3、反馈。

4、师: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根据下面的注释理解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两小儿各自的意见到底是什么?

5、生反馈:一小儿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6、师板书:日始近、日中远、日始远、日中近

(二)了解两个孩子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1、师:两个孩子争论的理由各自是什么呢?你们能找出这一段话吗?

2、孩子找句子。

3、反馈。

4、师:你们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说说这一段话的意思吗?生分四人小组学习讨论。

5、反馈: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盂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感觉暖和一些而离得远的事物凉些吗?师板书:近大远小、远凉近热。

(三)诵读

读出语气,读出韵味,读出对比的感觉。抽读,比赛读,读出互不相让的感觉。

6、你对这两个孩子的辩论有什么评价、看法呢?生应了解到两个孩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辩论的精神。(自以为有道理)

(五)你们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师总结归纳:

1、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

/ 3

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2、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五)深入了解孔子,树立孔子形象。

1、师:孔子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两个孩子又怎么样了呢?

2、生反馈:孔子不能回答,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孔子的知识又很多呢?

3、对孔子的回答,你们怎么想?

4、生:孔子那种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师总结。学无止境。

五、背诵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始近日初远(近大远小)(远热近凉)

日中远 日中近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12

一、知识教学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

2、能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并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二、潜力训练点

1、对课文熟能成诵,感悟文言文的韵味。

2、理解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能进行解答。

课时安排:

一课时(赛课按一课时讲)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1、新旧知识点衔接的迁移。

2、现代文、古文之间的迁移。

3、学习方法的迁移。

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是学生主体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由“学会”到“会学”的主要途径。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意识之后,他们就会用心自觉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主动学习、主动求知、解惑。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做到“不教”,就要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文言文“互动式”教学正是创造师生、生生共同的条件和氛围,在学习实践中构成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我设计的“互动式教学”主要体此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潜力,包括知识与潜力的迁移。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状况中。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把以前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后继的学习中去,不能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新问题,那就不能说已经完成了培养和发展的任务,因此,迁移现象是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文言文“互动式”教学正是在课堂情境中透过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来促进知识的迁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兴趣、态度的迁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课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2、小结:古文的特点:简练。

[简析]对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明白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进而在学习的时候,加以体会,对学生进行熏陶。

二、学习现代文《两小儿辩日》

1、读通现代文《两小儿辩日》。

2、理解故事资料

3、找出各自的观点和依据。

4、填表联系,加以巩固。

5、练习表演,强化故事形象。

[简析]现代文、古文之间的迁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有必须的难度,我先把《两小儿辩日》的现代文让学生透过朗读了解大意,然后让四人小组演课本剧,最后加入口语交际资料,学生先读白话文的翻译,就能够在读文言文时做到对其资料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度。使学生感觉学习文言文并不难,防止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由现代文过渡到文言文,就把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过程变成了接触、感受、发现文言文的过程,实现了现代文和文言文的迁移。

三、学习文言文《两小儿辩日》。

1、通读文言文的课文,要求读通顺。

2、自主学习,理解每句话的含义。

3、请几位同学读文,适时指点。

4、对照书后的注释及你们刚才阅读的资料,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在难懂的字边做注释。

5、整体感知,理解全篇的资料。

[简析]学习方法的迁移---------在处理教学难点解句释文这个环节中,老师引导学习第一句后,后几句让学生自主理解、合作讨论。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碰撞学生思维的火花,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老师引导学生逐字逐词的理解,并带领学生总结学习方法:(1)古今文对照。(2)参照书后注释及字典。(3)理解每一个字的意思,连字成词,连词成句。这是学习文言文经常用到的扎实有效的方法,学生学习后几句话能够用,以后学习任何文言文都能够用到,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迁移。

四、归纳理解本文的重点字:“初、车盖、探汤”,突破字意理解的难点。

[简析]教会方法,积累运用-------古时候汉字的数量比较少,不象此刻词汇十分丰富。一词多意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现象。在学习完一篇古文后,积累词汇的用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日积月累,必有成效。

五、拓展学习相关资料

课件显示,让学生明白:太阳的远近以及冷热的知识。

六、复述课文

七、自选作业:

1、把《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讲给朋友听。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两小儿辩日

课后反思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我运用先学习现代文《两小儿辩日》,透过学习,明白两个小孩的争论问题,并且能找出各自的观点和依据,然后引导他们去自主探究和发现。学生对于古文的学习不是在教师的牵引下逐字逐句理解的,而是和小伙伴一齐,借助学习的平台自主学习,解决疑难。因而,学生对这篇古文的学习始终是兴趣盎然的。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校本研究 篇13

设计理念:文言文的教学应重视朗读,在指导学生体会文言文读法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朗读练习,感悟语感。因为文不甚深,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文意的理解并不很难,况且学生们已有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经验,因此,采取让学生读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解疑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增强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句意。

3、能复述故事,背诵课文,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初步接触古文,因此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弄明白短文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教学过程:

一、以图引文,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两小儿辩日图,让学生说说这幅画的意思?

2、通过对画面的理解,而明白课题《两小儿辩日》一文的“辩”即为“争辩、辩论”,他们究竟在辩论什么?

二、启读、试读,体味语感

1、教师用稍慢、轻松的语调读课文。

2、听课文录音,让学生感觉你认为文言文怎样读?

3、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范读后的想法。

4、用学生自已的方法试读课文,将读不准的地方画下来,纠正后反复读。

5、指名分小节读。

(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朗读中所体现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因此给足学生读的时间,通过多途径、多角度、多方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文本。)

三、通读、参读,潜心会文

1、要想清楚的知道这篇文言文的内容,我们还需要一个小帮手,谁知道这个帮手是什么?(在此渗透学习古文的简单方法如:查字典、问老师、看注释等)

2、我们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你可以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进行猜想,可以给老师提出来,也可以和小组的同学商量。

(放手让学生探讨课文中的疑难,通过各种途径来解疑、释疑)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通过自由探讨得到的认识、理解,需要老师进行整合、补充,因此,老师在学生讨论之后,要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让学生突破疑难,从而让学生对每个问题得到一个完整、清晰、正确的理解)

4、出示“孰”、“汝”明白其意思。提问:在你积累的词语中有哪些词也当“你”讲?(君看一叶舟、子非吾友也、您好、任尔东西南北风)文章中的“你”指谁?你对他了解吗?

四、研读、精读,深入情境

1、你认为文中的两个小孩谁对谁错?你支持哪一个呢?(给学生一个自由的选择的空间,自然形成一个辩论的氛围)

2、现在我们就展开一个小小的辩论,一方是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方是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每组选出自已的代表,再读课文,找出有利于自己一方的观点和理由。

3、进行辩论,弄清两个小孩子的看法及原因。

(讨论交流是探险究学习的一种方式,在课堂讨论中可为学生的思维表达提供更宽广的空间。目的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五、背诵积累、总结延伸

1、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全文。

2、学生试背课文。

3、课外延伸: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没能回答两个小孩子的问题,是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发达。到了今天,如果能穿越时空,你到了遥远的古代遇到了两小儿辩日,你将怎么呢?请你在课下查阅资料和同学们合作来完成两小儿辩日续篇。

课后反思: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力求让自已是一个等参与者,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自主的探究。因为初学古文,学生们对朗读的兴趣很大,通过范读、试读学生们基本上都能把课文读通顺。在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有一部分学生借助注释也不能真正明白文意,教师便引导学生用猜想的方法去试一试,效果很好。在理解课文之后,因观点不同而展开辩论则更适合了学生的心理,通过辩论加深了理解和体验。

板书:

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 日中

一儿:近(大如车盖) 远(如盘盂)

上一篇:格言谚语歇后语下一篇:写国庆节的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