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小儿辩日

2024-05-27

俩小儿辩日(精选9篇)

俩小儿辩日 篇1

两小儿辩日

一、解释带点的字的意思,并翻译句子。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及其日中如探汤。

二、找出文中的反义词,写下来。

______ ______ ______

三、用下面的字各组成三个词语。

辩( )( )( )

决( )( )( )

四、抄写文中的比喻句,并写出这些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

五、用自己的话把这个小故事写下来。(不分小节)

六、写出四个打比方的成语。

如:对答如流、多如牛毛

( )( )( )( )

七、读下面一句古文,想一想这句话写了什么动物的什么特点?

眼早暮则睛园,日渐中狭长,正午则一线耳。

俩小儿辩日 篇2

师:今天我们用“读”这种方法来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读”字) 请全班同学先齐读课文。 (全班第一次齐读课文。学生有些字音出错, 多媒体显示第一部分:识文) 师:好像在一些字的读音上我们发生了歧义, 在初读文言文时,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字音问题,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几个字。 (多媒体显示文中几个重要的字, 学生读, 教师指导) 师:请齐读字词两遍! (学生齐读字词两遍) 师:请同学们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全班第二次齐读课文) 师:请同学仔细观察课文, 文中除了逗号、句号外, 还有几个特殊符号, 你找到了吗?生1:有引号。师:引号在这里的作用是?生1:引用别人说的话。师: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所引用的人的身份。生2:还有叹号和问号。师:很好!问句有好几种, 疑问、设问、反问, 在这里的问句属于哪一种?生2:反问!师:你觉得该怎样读这句?生2:这是小孩子说的, 所以要读出小孩子的感觉, 还要有强烈的反问语气。师:那请你为我们示范一下!生2: (不好意思) 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其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师:反问的语气还不够, 再加强一些!生2: (声音大些)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师:很好!有感叹号的这句应读出什么样的情感?生3:应该是有些得意, 因为他觉得他把孔子都难住了!师:你的思维真的很活跃!值得表扬!齐读这句两遍。请全班同学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次齐读, 注意读准字音, 读出一定的语气。 (全班第三次齐读课文)

二、二读说文

师:我们把读的难度加大, 听说过同步翻译机吗?同桌之间玩个游戏, 一人有感情地读文章, 一人口头翻译这句话, 看谁读得好, 译得好, 给你们一点时间准备, 我们一会采用开火车的方式来读。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 师:时间到, 我们从这组同学开始吧! (随即抽取学生) 生1:孔子东游, 见两小儿辩日, 问其故。生2:孔子去东边游玩, 看见两个小孩子辩论太阳, 问他们辩论的原因。师:你们为大家开了个好头啊!我想问一下, 孔子是去游玩吗?生:不是!是游历!师:对了!中国古代有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的说法, 孔子的游,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游学。两个小孩在辩论太阳的什么?生: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远, 什么时候离人近。师:把这两点加上, 刚才的翻译就更完美了。生3: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生4: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 到中午时距离人远。生5:一儿以日初出远, 而日中时近也。生6: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远, 而中午时距离人近。师:同学们注意, 这位同学在翻译时将文章省略的部分也翻了出来, 非常好!生7: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生8: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得像车盖, 等到中午小得像盘子, 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师:远的怎么样小?同学们把这句翻译再完善一下。生:看上去!师:真棒!补充正确!生9: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生10: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清凉而略带寒意, 等到中午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 这不是近的……感觉热而远的感觉凉吗?师:反应很灵敏, 居然加了“感觉”两个字, 很好。生11: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生12:孔子不能够决断。两个小孩笑道:“谁说你智慧多呢?”师:太棒了!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力量太强大了!给自己一点掌声!还有没有同学对文意有疑问?翻译文言文, 要学会借用书下注释, 并调动以前所学的知识, 这会让我们的翻译更加轻松。比如“去”字, 古今异义, 过去我们学习它要翻译为“离开”, 本文要翻译为“距离”。让我们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全班第四次齐读课文)

三、三读辩斗

师:同学们读得越来越好了, 请问这篇文章在讲什么?生1:两个小孩子在辩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师:很好。我们又如何让我们的读中体现辩的特点呢?我们来换种方式学课文, 回到2500年前, 体会下两小儿激烈的辩斗场面。首先要明确他们各自辩论的观点和理由。为了方便区分, 给他们取名为甲乙。请同学告诉我:甲乙儿的观点是什么?他们的理由又是什么?生2:甲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他的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生3:乙儿的观点是:一儿以日初出远, 而日中时近也。他的理由是: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师:你能不能把乙儿的观点模式变得和甲儿一样呢?生3:可以。一儿曰:我以日初出时去人远, 而日中时近也。师:真好!谢谢!文言文语感不错。在甲乙两儿的对话中, 有两组关键词是整场辩斗的核心, 谁找到了?生: (齐声) 车盖和盘盂, 沧沧凉凉和探汤。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组词, 有什么共同特点?生4:它们都是反义词。车盖是从大小上对比, 探汤是从冷热上对比。师:不错。再看, 这两组词又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太阳?谁来说说?生5:我知道了老师!一个是从视觉角度描写太阳, 一个是从触觉角度描写太阳。师:太好了!谢谢你们的回答!男生注意听老师的问题:甲儿的观点是……他站在视觉的角度提出理由……女生注意听老师的问题:乙儿的观点是……他站在触觉的角度提出理由…… (学生齐声回答, 此问题重复两遍) 师:思路还算清晰, 但没有斗起来啊!老师为你们提点要求:是斗不是打;是斗不能笑, 要严肃坚持自己的观点;加入动作、口语, 扩充斗的内容。推荐你们班思维最敏捷的男生女生来斗一斗! (生推荐两位学生, 分别充当甲乙儿辩斗)

男生:嗯 (挠头)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女生:……我以日初出时去人远, 而日中时近也。男生: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其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女生:听我的, 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日中则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男生:我认为, 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其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女生:我认为, 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日中则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男生:那好嘛, 你说了算。 (全班窃笑, 掌声鼓励) 师:不错不错。但是斗得还不够!下面请你们班最有幽默感的同学上来和我斗一斗!是谁?生:我来!师:好!有勇气!现在我不是老师了!我是小甲!你害怕吗?害怕就赶快下去吧!你看这么多人看着呢!生:我不怕 (大笑) , 要下你下去, 我不下!师:你这个小朋友!今天我定要和你斗个分明啊!来吧!我说小乙老兄啊—— (师用手抚摸同学的脑袋, 生大笑)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生: (笑) 小甲啊, 我以日初出时去人远, 而日中时近也。师:非也非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摆摆手, 并用手比划车盖和盘盂的大小) 生:非然也 (学生拍拍老师的肩膀, 下面学生大笑) 。日初出苍苍凉凉, 及其日中则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学生做发抖状和挥汗状) 师:你说的不对!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加快语速) 生:No No No!日初出苍苍凉凉, 及其日中则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也学老师加快语速) 师:你胡说!明明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做推拉状) 生:你才胡说!明明就是日初出苍苍凉凉, 及其日中则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手叉腰) 师:你少啰嗦!乱讲!远的小近的大!生:你才啰嗦!我没乱讲!明明就是凉的远热的近! (拉袖子做打架状) 师:感谢你的精彩演绎!我确实斗不过你啊!气场很强大! (全班掌声) 全班起立!我们还没下课呢。全班进行辩斗。左边是甲儿, 右边是乙儿。注意听老师的指令, 并反复体会文章的核心句。甲儿曰, 乙儿曰——甲儿坚持曰, 乙儿坚持曰——甲儿不服曰, 乙儿再次反驳曰——甲儿扯着嗓子曰, 乙儿手叉腰曰——甲儿拍着桌子曰, 乙儿跺着脚曰——甲儿手指乙儿曰, 乙儿也手指甲儿曰 (全班学生按照教师指令反复诵读文章核心句, 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师:累吗?生: (大声) 累死了!师:终于结束了一场无休止的辩斗, 两个孩子谁也说服不了谁。为什么?生:因为他们观察物体的角度不同。师: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看待问题, 要多角度思考, 才有可能得到较为全面的答案。让我们带着这点理性的思考再次齐读课文。 (全班第五次齐读课文)

四、四读析人

师:虽然两小儿并未分出胜负, 但他们的优点都落在了我们眼里, 两小儿都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生1:他们都很善于观察事物, 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师:很好!你能用一个字总结他们的性格特点吗?生1:嗯, 我觉得应该是“察”。师:很好!还有吗?生2:我觉得他们都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 持之以恒, 不会随便就相信别人的观点, 很认真, 不是随便玩玩的。我觉得可以用“真”字概括。生3:他们还敢笑孔子。师:这种笑应该是得意的笑。笑的背后是什么?生4:他们不轻易相信, 哪怕是权威人物!师:敢于挑战权威!用哪个字总结?生4:我觉得用“勇”吧?或者“真”也行, 真性情嘛!师:当两人争论不休时?孔子来了。孔子是谁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大学问家, 至圣啊!他这个有大智慧的人, 能决断吗?生: (齐声) 不能。师:为何孔子不能决?请同学们仔细思考。生1:因为当时受科学知识的限制, 他没有办法解释。师:有道理。但今天我想换个角度来说这个问题。假设老师是孔子, 我站在你们两个中间, 我能否这样说:嗯, 小甲是对的, 小乙是错的。生: (齐声) 不能!师:为什么我不能这样?我要维护我孔子的名声啊!生2:不能!因为他这样骗别人反而会损坏自己的名声, 不能不懂装懂!师:你说的太对了!我们换个角度思考, 孔子不是不能决, 而是不愿决, 不能乱决, 不可违心决。对不知道、不了解的事情我们不可以乱说, 从这点来看你们觉得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生3:很真实的人, 实事求是的人。师:如果让你用《〈论语〉十则》里的一句话来表达此时的观点, 你会说——。生: (齐声)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师:如果让我用一个字去概括孔子的精神品质, 我会用“真”字。 (板书真字)

同学们, 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 要学会抓住文章中刻画人物的关键字句, 比如“笑”字, “问”字, “游”字等, 这样才会让我们的分析更加有理有据。让我们带着对人物的理解再读课文。 (全班第六次齐读课文)

五、五读启智

师:最后, 让我们看看这节课都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多媒体显示读—真—智几个字) 通过这节课, 我们初步掌握了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 在读中赏, 在读中悟, 在读中析;读是一种手段、一种基础, 促进我们更好地学习。同时, 我们也要学习一种精神品质——真, 既是两小儿的天真可爱, 对待问题的认真, 也是孔子的真实与真诚, 同时更是我们的真读书、真做人。这些都是智慧!请大家看“智”这个字, 是由知和日组成的, 就是告诉我们, 每天都要更新自己的所学, 每天都要反思自己的所知, 这样, 才能最终开启智慧的大门!请大家带着这点智最后齐读课文! (全班第七次齐读课文)

执教感言:1.设计理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想时说:“要找出一种教育方法, 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 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 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少教多学”教学理念的重点:善用教学方法, 把教师从盲目重复的教学中解放出来, 同时解放孩子的身心, 使其快乐健康地成长。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没有兴趣作为基点, 学习就成了一种令人厌恶的任务。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导下, 我大胆设计了这节课, 目的就是放下文言文的坐而论道, 采用多种形式, 包括游戏的方式对文本进行阅读, 真正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趣味与智慧, 从而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

2. 教学思路。在教学设计之初, 我吸取了余映潮老师阅读教学中的“板块教学模式”, 并借鉴了国内多位知名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 结合诵读欣赏教学的特点, 经学校备课组反复琢磨, 将整堂课分为五个环节。

一读识文, 用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二读说文, 分角色朗读, 开火车朗读, 一人朗读, 一人口译;三读辩理, 同桌互辩, 男女生竞赛辩斗, 师生辩斗, 大组之间辩论读书;四读析人, 在集体朗读和默读的基础上, 逐步引导同学分析人物形象, 找出人物描写的词句;五读启智, 集体朗读, 分析文中的智慧火花;最后诵读, 全班齐声背读课文。我围绕“读”, 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对课文反复朗读, 在读中悟、读中赏、读中析、读中诵。让孩子在多次不同形式的读的过程中完成文言文字音、词意、句意的理解;随后通过朗读, 启发学生寻找文章中存在的反义关系和观察角度, 从而达到分析文章的目的;并加入辩斗环节, 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达到理解诵读的目的;在析人的部分, 让学生自己总结人物角色带给我们的生活启示;最后教师归纳学习方法——读, 精神品质——真, 通过读的方法, 体会“真读书, 真做人”的道理, 目的在于告诉同学除了要学习知识, 更要增长智慧, 并在最后的读书声中完成教学。文言文教学应讲究多诵读,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先完成最基础的自学, 然后在老师有梯度的问题中, 逐渐提升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 从而实现少教多学。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让课堂能多一些趣味性的探究和人文性的教育, 而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教授。

趣解《两小儿辩日》 篇3

另一个小孩则反驳说:“早晨太阳温度低,中午温度高,这不恰好说明中午太阳距我们更近吗?”他们各执己见,相持不下,于是便去请教当时最有学问的孔子。孔子听后,也无法解释他们的问题。

看似矛盾的两种说法,事实究竟如何?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讨这个有趣的现象。

一、现象原理

1.温度高低问题

关于温度高低的问题较好理解。早晨的阳光为斜射,同一束光线照射面积较大,热量分散,此时阳光在大气层中通过的路径也较长,被大气吸收的热量也多;而且一夜不见阳光,地表温度本来就低,所以人们会感到早晨较凉。

到了中午,太阳与地平线之间的夹角较大,太阳光通过大气层的距离短,因此热量在大气层中的损失较少,且由于集中射向地面,同一束光照射的面积变小;同时上午连续几个小时的日照,气温已明显升高,因此中午比早晨热。

2.形状大小问题

人们之所以认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是由于错觉所致。正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对于同一物体,当将它与较小的物体放在一起时,它就会显得较大;反之,将它与较大的物体放在一起时,它会显得较小。如图1,实际上两图中心的圆一样大,可看上去左图中心的圆要比右图中的小些。

同理,当太阳刚刚升起时,由于有眼前的树木、房屋作为参照物,人们就会觉得太阳大些;而中午的太阳由于高悬天空,只有天空作参照物,因此人们感觉太阳小些。其次,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时,周围空间黑沉沉的,鲜艳的太阳显得明亮突出,所以会感觉较大。

二、实验验证

为了证明早晨太阳比中午大是错觉,大家可通过实验验证:手持一个圆筒,从圆筒中看太阳,可有效遮挡其他物体的干扰,这样就能在同一种背景下观察早晨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生字。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作业:熟读课文

小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5

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孔子),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1.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指名读。

4.集体读。

5.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汤:热水 去:距离 以:认为

东:向东 为:同谓说 知: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1.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4.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1.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两小儿:(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热门】《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6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两小儿辩日》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词字句的读音和意思

东游、故、去、车盖、盘孟、探汤、孰为汝多智乎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三、情感目标

1、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2、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

【学法引导】

1、这则故事生动活泼,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在加强诵读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结合印发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讨论时,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教师将有关材料印发给学生。

3、掌握“东游、故、去、车盖、盘孟”等词语的意思。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是朗读短文,并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2、难点是《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

解决办法:将短文中三者的言行与复杂的科学知识作比较,体会古人对知识的执著探索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1、涉及的科学常识、历史典故、课后堂练习等打印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

2、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章,达到能够复述的程度。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力争达到当堂背诵.4、在对故事内容加深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阐述故事所说明的道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孩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5、课后扩展:安排一节语文时间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教学步骤】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熟读理解文章。

3、分析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4、再次研读课文,继续深入探讨,加深对文章蕴涵道理的理解。

5、理解掌握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实践,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学习历史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大学问家——孔子,他博学多闻,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但现在有这么一个问题,连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无法判断解决,这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呢?现在我就带大家到《列子·汤问》中去看看孔子是如何被难倒的.多媒体出示课题——《两小儿辩日》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⑴ 初读题目能获悉什么信息?

⑵ 两个小孩在争论关于太阳的什么问题?

2、大家课前初看课文,感觉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

困难:难读,有些词语难理解.解决方法:多读,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结合注释读明白;理解大意读通顺.(多媒体显示“方法指导”)

3、分别范读,扫清生字障碍,读通读顺课文

4、在理解的基础上试着复述课文

5、解析课文

⑴ 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其它……)(多媒体出示“问题”)

⑵ 文中多次出现“一儿曰,一儿曰”,请给两小儿取名,理解争论的内容,观点是什么?有什么理由?(多媒体出示)

初出 日中

小儿甲:近(大如车盖)远(小如盘盂)

(以太阳大小判断离人远近)

小儿乙:远(沧沧凉凉)近(热如探汤)

(以感觉冷热判断离人远近)

结果:孔子不能决也。

三、朗读背诵,深入探讨

1、分角色朗读:旁白、小儿甲、小儿乙

2、探讨:(多媒体出示问题)

⑴ 对于两小儿辩日,孔子这么大个学问家也不能决也,说明什么?孔子不能判断解决,那你们能判断解决吗?

教师提示: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根据现在的科学知识判断,早晨中午太阳是一样的距离。(参考所发资料)

⑵ 读了这个故事,你还得到哪些启示?(从不同角度探讨)

从两小儿辩斗的角度:人的感觉与太阳离地球的远近是两小儿争论的话题,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知识面很广,古人不可能完全给予解释。但他们发现了这种自然现象,并努力寻求正确答案,这种多角度思考,探求真理的精神确是难能可贵的。

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再次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创作实践

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编写《新两小儿辩日》,并且尝试表演。

注:① 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

② 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

五、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一些自学文言文的知识,这样不仅能游弋于古典文学的海洋,而且能汲取营养,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六、布置作业,拓展迁移

1、熟读背诵课文,复习重点文言实词的读音和意思。

2、拓展迁移《庄子刺虎》(印发资料)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文言课文。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设计理念:

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在教法上准备通过有效的诵读解读古文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韵,品味古文的特质。

教学重难点: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

2.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题、释题

1、“辩”字入手,导入课题。

由“辩”字引导学生说出本课的辩论者是“两小儿”,辩论的对象是“日”从而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大家看黑板,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言字旁?是个什么字?(师板书“辩”字)来我们用它来组词。区分“辩、辨、辫”。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辩论的古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现在告诉老师,文中辩论者是谁?辩论的对象是什么?

2、齐读课题。说出课题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特点“简”。

师:简,文言文行文简练。我国古代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

二、探究阅读方法,初读感知

1、讨论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师:面对如此行文简练的文言文,同学们都有哪些方法来学习它,来理解它?

2、学生自读课文。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熟悉的学习古文的方法来自读课文,看看你自己能读懂些什么。注意读准字音,有不懂的地方标记下来,在接下来的讲解中重点听。(出示课件中自读提示。)

3、指名读全文,问其读后的感受,有何困难,引导学生读古文要注意停顿得当。师:一曲完毕,现在,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课文?

师:在读的时候与白话文相比有何感受?有什么困难吗?

师:文言文在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在你们看到课本上的标点符号都是后人自己加进去的,读文言文要注意两点,一要慢,二要停顿的当。这样才能读得通顺流畅,读出古文的韵味。现在请听老师是怎么读的,老师读的时候在什么地方停顿了,注意用单斜线标记出来。

4、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找到停顿点,感受文言文的节律,读出节奏。(出示课文 停顿点课件)

5、学生自行练读一分钟后齐读正音。

三、精读课文,深入读思,加深理解,疏通文意

1、学习第一段,由学生说出整句话的含义,在理解文意后,达到熟读成诵,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游”和“斗”,使学生分辨出“说”和“辩”的区别,从生活积累中感受“辩斗”的气势,为语感训练作准备。

师:孔子东游,游是什么意思,是游玩的意思吗?

师:见两小儿辩斗。我们知道,辩的意思是?那为什么还要加个斗字?从这个斗字,你们可以看出什么?

师:辩论和说话一样吗?

师:回想平时你们在和别人争辩的时候是用怎样的一种语气?

师:所有同学把课本合上,跟我背“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小结:多好,把文言文的意思弄懂后,很容易就可以根据意思背诵出来,文言文也不是很难,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2、学习二至五段,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1)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两项任务。(课件出示)

第一,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两小儿“辩斗”的内容;

第二,看看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又各自说出了什么理由呢?

(2)师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日的观点及理由,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重点讲解“车盖、盘盂”,并通过观看实物图片使学生更直观理解。

师:谁来说说两小儿的观点?(板书总结)

师:两小儿的观点刚好怎么样?一个远,一个近?相反,好,大家再来读读第二、三段,感受一下这种反差,注意读出争辩时认为自己是对是那种肯定的语气。

小结:

师:原来啊,两个小孩在争论太阳早晨和中午哪个时候离人近,哪个时候离人远。那么他们又各自摆出了什么理由呢?一儿曰。。

师:第一个小孩的理由是什么?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

师:你在古装电视节目中见过车盖吗?是什么形状的?有多大?给大家比比?(课件出示车盖图片)

师:那盘盂是什么?古代盛水的器具。有多大?比给我看看?

(课件出示盘盂图片)

师:一个小孩说了,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只有盘盂那么小,平常我们再看东西的时候是“近大远小吗?”这个小孩说的有道理。来,我们把自己当成这个小孩,读读他的话。

(3)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

解决的高潮。重点讲解“沧沧凉凉、探汤”,体会日初出沧沧凉凉、日中时如探汤的感觉。师:另一个小孩的理由又是什么呢?谁来说说?

师:沧沧凉凉是种什么感觉?在什么时候会感觉到沧沧凉凉呢?

什么叫探?谁来做做探的动作?

汤是什么?是我们今天吃饭时喝的汤吗?

师:现在大家试想自己把手伸进滚烫的热水里,然后把那个动作做出来。

师:感觉到烫了吗?好,现在带着刚才想象到的感觉,我们来一起读读这个小孩说的话。一儿曰:。。

师:另一个小孩说了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大家再想想,冬天我们烤火的时候是“近热远凉”吗?这个小孩说的也有道理。

师:所以这个小孩说得也有道理。

四、创设学习情景,诵读表演

1、用白话文进行辩斗。

师:既然大家觉得两个小孩说的都有道理,就请各位同学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个小孩,同桌间用自己的话来辩论辩论,注意辩论时的语气。(同桌练习,后指名初辩,后学生评议。)师:谁觉得自己最像文中的小孩?

2、用文言文进行辩斗。

师:白话文辩得不错,那要是用古文来一次,效果一定更好。怎么样,先同桌试一试。(同桌练习,学生推荐两名同学辩论。)

3、全班“齐辩斗”。男女色分角色辩斗。

4、小结明理,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得出观察角度不同,看一个问题出发点不一样,而结果不同。

师: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有不同的结论,其根据是什么?

师: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师;从两个小孩身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五、学生简介孔子,课后明理

1、学习第六段。引导学生体会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师:在两小儿的辩论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之时,孔子来了,两个小孩问道,“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文中怎么说?

师:孔子不能决也,同学们,你们来说说你们了解的孔子?

师:孔子这个古代博学多才的大家,面对两个小孩的问题,他是什么态度?

师:同学们,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啊,如此博学的孔子也有难解的问题,所以天下有没有所有事情都知道的人?

师:没有,因此,我们要像孔子学习。

师:在2500年前的孔子不能决也,你能说出正确的答案吗?太阳离地球的远近到底如何呢?(出示课件太阳地球图片)

2、学习最后一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话也采用反问句式,让学生重点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指导学生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师: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就笑了说:“孰为汝多知乎?”,“熟为汝多知乎?”孰是什么?为是什么?汝是什么?多知又是什么?连起来就是?

师:两小儿的“笑”是怎样的笑呢?

师:一起读出小孩的活泼、天真可爱的语气。

六、辩日小结,诵读全文。

师:这篇课文我们就讲完了,从这学习到了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在求知时要实事求是的,最后请同学们带着对两个小孩的佩服,对孔子的敬仰,在优美的古琴声中再读一遍课文。

七、板书设计:

一儿一儿

日初出近(大)远(凉)

日中远(小)近(热)

孔子不能决也实事求是

陈宁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孔子),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整体感知

1. 师范读课文。

2. 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 指名读。

4. 集体读。

5. 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汤:热水去:距离以:认为

东:向东为:同谓说知: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三、合作探究

1. 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 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4. 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四、领悟升华

1. 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 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 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两小儿:(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小结: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4

教学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言文故事,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作者孔子的生平,学习本文的生字,读准字音;第二课时重点分析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的生字.3.情感目标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四,学生字.1.分小组学习生字.2.交流汇报.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 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2)小儿:小孩.(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 读一读原文.(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 读一读他的理由.(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俩小儿辩日 篇7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二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讲述了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小孩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远, 什么时候离人近。双方各有根据, 坚持己见, 争执不下, 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 被两个小孩儿笑话。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 说话有理有据, 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篇文言文不仅叙述事情层次清楚, 而且还蕴含着引人思考的道理。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诵读文言文, 在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读中释义, 读中感悟, 既能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了解古人的思想;又能理解故事的内容, 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 做到培养学生的语感,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读题存疑

1.揭示课题。同学们,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言文 (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指名读一读课题, 指导停顿 (两小儿/辩日) , 全班齐读课题。

2.逐字理解。“辩”———争辩、辩论;“日”———太阳。谁能告诉大家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3.学生质疑。两个小孩儿在争辩, 他们在争辩太阳的什么呢?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朗读课题, 理解课题中的重点字、词, 做到提出问题, 循序渐进, 降低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恐惧, 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 (语速较慢, 停顿恰当, 读出韵味儿。“我以日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 而日中时近也。”这是两种相反的观点, 都用肯定的语气读;“日初出时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这里说的是根据, 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 都用反问的语气读;“孔子不能决也”, 陈述语气;“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 须作停顿;“大如车盖”、“如探汤”要重读;“则如盘盂”、“沧沧凉凉”要轻读。)

设计意图:教师范读课文, 语速较慢, 便于学生边听边思考;范读课文停顿恰当, 语气变化与课文对应, 便于把意思表达清楚, 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2.初读谈体会。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两个小孩在争论什么?那就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课文吧!

3.解疑扫障碍。学生认读生字、难字, 屏幕显示出字形、字音, 部分难读的句子。

4.再读理通顺。采用多种朗读形式 (自由读、指名读、同桌对话、齐读) 进行练习, 使学生能通顺、流利地读好课文。

5.注解明大意。边读课文, 边对照课后注释, 翻阅资料, 自己尝试弄懂句子的意思。

6.交流讲内容。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句子和词的理解, 然后说说课文的内容, 讨论不理解的地方。

7.反复诵读课文。小组合作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从语气声调、停顿、重读等方面进行朗读练习, 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学习, 先要读通、读顺、读熟, 再求理解、翻译。“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由于有注释的帮助, 学生基本上能够读懂, 当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不到位时, 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

三、理解内容, 领悟思想

1.学习词语, 突破难点。屏幕显示出全文和重点词, 请两名学生一读一译。

(1) 重点词语。以:认为。去:距离。汤:热水。决:判定。孰:谁。

(2) 两个通假字。为:同“谓”, 说。知:同“智”, 智慧。

2.连接句子, 翻译课文。指名学生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 说说课文的内容。

设计意图:重点词句让学生对照注解或运用工具书来理解, 有的多义字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选择, 学生感觉困难的地方教师适当点拨和帮助。

3.小组合作, 完成表格。 (屏幕显示出表格, 要求学生先用原文填写, 再试着用现代语言说一说。)

设计意图:一表多填, 一举多得, 既有读文、译文的检测, 又有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还有合作创新的体现, 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领悟中心。

4.评价人物, 领悟思想。

(1) 两个小孩一个根据视觉、一个根据触觉来判断, 被表面现象所疑惑, 得出相反的结论, 从这点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从不同角度看同一种事务, 会有不同的结论, 片面看事物往往不准确。)

(2) 两个小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 (两个小孩好学多思、勤于观察、善于动脑、大胆质疑。)

(3) 博学的孔子因为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 他表示“不能决也”。从这一点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孔子是一个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人。)

(4) 孔子这么一个智慧极高、知名度也极高的人, 还会遇到解答不了的难题, 甚至被他人笑话, 对这一点你又有什么感想呢? (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我们要不断学习,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5.完成练习, 加深巩固。

6.小组交流, 拓展知识。

假如你是“孔子”, 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 你会如何回答这两个小孩的疑问? (分组交流, 视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再作补充, 点到为止, 不宜过多纠缠, 偏离重点。)

设计意图:在感悟故事蕴含道理时, 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人物, 畅所欲言, 在明白道理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 做到有放有收, 自然流畅。

四、感情朗读, 背诵积累

1.围绕对话, 分角色朗读。

2.流利朗读, 熟练背诵。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 篇8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两小儿辨日》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儿在争论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本课的设计理念是:质疑释疑、合作探究、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紧扣特点说教材

《两小儿辨日》一课语言简洁,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对话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反复诵读,理解故事内容,并复述故事。能力目标:熟读成颂,积累文言文的语言,感悟文言文的魅力。学习课文通过对话描写,展开故事情节的表达方法。情感目标: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学重点:这是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开始,应该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文意,解开“辨日”之迷。

三、说教法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语、句式方法差别较大,学生学习时有一定困难。教学时,我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练中创”。

四、说学法

1、质疑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与疑。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导入时,我就让学生从课题的“辩日”进行提问,让学生主动探究。

2、读书入境法

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合作讨论法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团体协作能力,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他们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智力互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教学流程

(一)初读生疑

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导出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为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创设情景,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熟读成诵

作为文言文学习的开始,应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首先,把握好范读这一环节,通过教师声情并茂、流畅自如的范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的兴趣。同时,通过教师节奏分明的范读,把语句的停顿、词语的语气轻重选择等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引导学生听,体会交流,准确把握节奏和轻重音,为诵读乃至背诵奠定基穿2捎昧於痢伴读等形式,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并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读,使学生熟读成诵。

(三)读中自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教学本课时,对于理解文意这个难点,可采取结合注释,反复吟诵,自悟文意的方法来突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增强了感性认识,也为学生的理解从感性向理性上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古文文意的自主感悟。引导学生结合注释,逐词逐句读,逐词逐句悟。通过诵读感悟,明白课文讲的是两小儿在争论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问题,以及他俩的看法截然不同的原因,从而对整篇课文有了总的整体认识。

(四)讲述拓展

当学生对课文《两小儿辩日》有了感性认识之后,上升到理性认识成了学生迫切的期望。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和续编故事,在学生讲述续编故事中,学生通过再造想象,填补和丰满了课文的空白。如:续编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后,孔子会怎样,有的学生说:“我想孔子会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的学生说:“孔子会说‘虽然人们称我为圣人,说我博览群书,可宇宙无限,知识无穷,我也有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呀。所以我还要多看书多学习,多找资料丰富自己,使自己日臻完善。’”。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丰富了文章的内蕴。也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超越了文本,超越了时空。

(五)辩论内化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 篇9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是为了中学时大量学习文言文作辅垫,激发兴趣,打下基础。因此第八组导读中明确指出:本组课文将引导你初步接触一下文言文,第一次学习文言文,要对照注释,一字一句地读,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课文读通,读懂。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以激趣、学法为根本目的,紧扣教材,设计了读──释──演这个脉络清晰的教学环节。

一、趣字当头,以读为本

我首先由课题入手,激发学生急于学习本文的兴趣。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

1、读通:

通过生试读,师范读、个人练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特别是:能正确断句。

2、读懂:

通过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学法,并在交流合作中加以应用。

3、读好。联系生活体验,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模仿古人吟咏的样子来有滋有味地读。通过这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古文的语言特点,积累语言,从而热爱古代灿烂的文化。

二、读而优则演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古人与今人直接对话的情境,组织了一次表演活动。表演的设计也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分两个层次:一是让学生用现代白话文的形式进行表演,意在巩固理解;二是让学生直接以课文中的语言来进行表演,要求发挥想象,尽量把古人的风采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实则就是更高要求的读。此项活动受到了多数学生的热烈欢迎。参加表演的同学大胆创新,添油加醋,展示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他们对文言的感悟力。

三、炼学法,用法学

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如何学习文言文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棘手的问题。《两小儿辩日》则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我就地取材,让已读懂课文的同学引路,提炼总结学法,师适时点拨渗透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让其他学生也运用学法自主探究。让学生从学会──会学,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作业,不是终结,而是开始

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新两小儿辩日赛这个作业。希望通过学生课后的准备,将语文的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体现了语文生活化这一主题。

五、不过,本节课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

比如:

1、学生读时,只能读出一定的节奏和停顿。达到这一层次后,便再难提高。

2、对于两小儿笑的理解不够到位。

3、表演时不够大方,口语表达不够流畅。

上一篇:新党员自我鉴定范文下一篇:退火温度对薄膜的微结构和形貌的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