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胶卷:稳步发展

2024-12-26

富士胶卷:稳步发展

富士胶卷:稳步发展 篇1

富士胶卷:稳步发展

2002-9-20

1984年是富士胶卷创业50周年。为了纪念公司成立50周年,该公司发表了中期经营计划“未来像——50”。即以1981(1980年11月至1981年10月)为起点,到最终目标的1984总销售额达到7000亿日元,经营利润为700亿日元,为迎接创业50周年,向“世界富士胶卷”飞跃。

世界胶卷市场的70%被美国的柯达公司占领。但是,在日本国内,富士胶卷的市场占有率约70%,超过了柯达公司,占绝对优势。另外,1976年9月,该公司生产的高感光彩色胶卷F-Ⅱ400先于柯达公司在市场出售,轰动了世界。从技术水平来看,富士胶卷的一部分技术已超过了柯达公司。

世界上的照相行业一向保守技术秘密。日本的胶卷世界,在战后想引进外国技术,都未获得成功。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技术,并达到当今世界先进水平,这是值得引人注目的。特别是富士胶卷,在胶卷、照相纸印刷、办公用机械设备、ME等领域内,开发了世界水平的先进技术,可称为“技术的富士胶卷”。

另外,世界上在冲洗彩色胶卷系统方面,柯达方式占绝对优势。但是,在技术不分开的情况下,富士胶卷能在国内维持70%的市场占有率,这是十分惊人的。其秘密是该公司除了有较强的技术外,还有较强的市场推销能力。在国际市场方面,逐步巩固其地位,加紧追赶柯达公司。

(一)技术的富士胶卷

1.“技术的富士胶卷”的产生

富士胶卷于1934年创立,其前身是大日本塑料的“胶卷试验所”。1919年开始研究制造胶卷的技术,1922年开始研究感光乳剂,1925年在积累照相工业的经营诀窍的同时,成立了“胶卷试验化所”,正式开始研究制造胶卷。

以美国柯达公司为首,世界的照相业界都对技术实行保守主义。富士胶卷自创立以来,不得不自力更生开发技术,这种自主技术性质培养了今天的“技术的富士胶卷”。

2.技术水平,研究开发力量

稳步发展的富士胶卷。富士胶卷的技术水平已有一部分超过了柯达公司。1976年9月,该公司发表了高感光度彩色胶卷F-Ⅱ400新产品,而柯达公司于1977年5月才发表同性能的产品,这比日本另一家小西六照相工业的产品还晚2个月。

日本的照相工业,特别是富士胶卷的技术力量之强,很快闻名于全世界。该公司在生产技术方面,也超过了柯达公司,其质量高、信誉好,在照相业界受到高度评价。

自从创业以来,富士胶卷对研究开发技术非常重视,每年的研究开发费占销售额的比率为5~6%。在化学工业中是首屈一指的。这与研究开发活动十分活跃的电子工业界的水平相同。

从事开发研究的人员达2500人左右。全体职工中,4个人就有1个人从事研究开发工作。该公司的研究开发体制是总公司的机构,有专利部、技术情况室、设备技术部、开发部,实际工作部门有生产技术部、机

器开发部、磁性记录研究所、富士言研究所,朝霞研究所、NS研究所、足柄研究所等。1980年12月,开始建设技术开发中心,其目的是为开发新事业,加强开发电子技术,建设费达30亿日元,1981年10月完工。

在该公司的研究开发体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技术情况室。该室不是单纯的收集照片,收集和整理必要的技术情报,其特征是与柯达公司,德国的有名的胶卷公司等共同利用技术情报,有关可以公开照片的情报、资料、三家公司的情报网可以相互提供方便条件。这个体系不仅考虑这三家的利益,还对世界照相工业的技术进步作出贡献,情报力量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经营资源之一。在80年代,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3.向综合影像情报技术发展

富士胶卷的技术,是以照相化学、照相光学、彩色画像评价技术等影像情报或彩色情报等的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胶卷、洗相纸、“感压纸”、录像带(YTR)等是传达情报的媒体,而薄膜涂料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技术今后仍是该公司技术体系的核心,80年代,要吸取先进的电子技术,将进一步发展精密技术,使技术向深度、广度发展,“未来像——50”所提倡的实现综合影像情报产业是完全可能的。

(二)重视“信誉”占领市场

1.引进CI(高级市场商标)作战,向综合影像情报产业迈进

1980年1月20日,以公司成立日为起点,制定了富士胶卷的新的CI(高级市场商标)。该公司明确提出了“技术的富士胶卷”、“世界的富士胶卷”,统一确立了综合影像情报产业的企业信誉。CI商标和基本设计系统的开发,是交给可信赖的专门公司进行研究,在世界各地对柯达公司的战略,引进新的CI,不仅停留在报纸的企业信誉广告、制品的包装、公司用信封、小卖店的招牌、“POP”广告上,而且涉及到所有的宣传活动中。不仅在日本国内,更重视向世界市场确立富士的商标。它们在国外统一设计,并在伦敦、纽约建立新的富士胶卷广告塔。富士胶卷以重视“信誉”占领市场,新的CI表现了富士胶卷的综合性、发展性、国际性、竞争性。富士胶卷为促进开发新的市场和进入国际企业而努力。

2.控制流通网和成立专门宣传中心

在国际市场上,业余用的彩色胶卷,已被富士胶卷所垄断,保持着绝对优势。销售的比例是富士胶卷为7,小西六照相业为2,柯达公司为1。富士胶卷在这方面占优势的秘诀是整顿、确立供销特约店(批发商也包括在内)网和冲洗胶卷的网点等。从特约店到零售店的流通环节,是直接销售占60%;转售的占30%;彩色冲洗照相馆销售的占10%。

1972年,富士胶卷为开拓市场,以自己公司的技术成立商品开发中心。1979年11月,新成立了专门宣传中心,这个中心一方面促进销售活动,另一方面掌握顾客的需求动向,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在TEC内,可展出彩色感光材料的机器、医疗用机器、印刷用机器等最新机器,同时,可以看到各用户实际操作机器的情况,加深对机器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洽谈。该中心内有50名专门技术人员,负责说明和指导,通过与顾客相互交流,吸取用户的意见,有利于开发新产品。并计划进行新产品讲习会,训练技术人员等。

(三)向柯达公司挑战

1.向世界的富士胶卷发展

富士胶卷加强向世界市场发展,1980年10月的结算出口,与上一年同期比增加63.4%,达1284亿日元,出口比率从25.2%上升到31.7%。富士胶卷已稳步进入世界市场。

但是,柯达公司占世界胶卷市场的70%左右,其销售规模是富士胶卷的5.4倍(1979),纯利益11.3倍,职工人数是富士胶卷的8.4倍。富士胶卷为什么积极强化出口体制?

第一,因为国内市场需求停滞。照相机普及率、彩色照相比率达到80%以上,国内市场已达到成熟时期,开拓海外市场是寻找出路的紧迫任务。第二,对于展开全球战略的柯达公司的竞争,如果不明确提出富士胶卷的国际战略,富士胶卷在日本国内市场也有被侵犯的危险。即以攻为守。为确保国内 市场和扩大销售规模,世界第2位的富士胶卷与柯达公司,在同一国际舞台上开始竞争是当务之急。

2.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的出口战略。

富士社长大西实主张加强国际化战略。他认为,为实现“世界的富士胶卷”的计划采取的政策有两个:一是强化各市场的销售体制;二是形成有特色的市场战略。

第一个措施是刷新企业的声誉。1980年1月引进新CI商标。从过去胶卷厂家一般的声誉变为采用“男性的”、“力量强的”,“具有未来性和开发力的”、“国际企业”等新CI商标,产品的包装都用新商标,这对刷新企业的声誉起了作用。

在海外促进销售,加强广告宣传,首先对用户加强富士胶卷的印象;其次加强世界市场的据点,1987年在世界13个地方,成立分公司和办事处,向世界120个国家出口了产品;另外还注重加强宣传工作。 在胶卷的可靠性、质量的稳定性方面,富士胶卷已获得世界第一的评价。在冲洗胶卷等方面的体系,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强。

为此,富士胶卷准备运用国内的TEC的经验,在国外成立“富士专门宣传中心”。1981年1月,在新加坡设立了展出机器实物的中心,预定在欧洲、北美市场也成立类似的中心。

“TEC”是厂家与用户技术交流中心场所,今后将重视对用户的宣传工作,“TEC”是重要的据点。

3.富士胶卷的优势——走综合影像情报产业之路

富士胶卷面临着国际较强的竞争对手——柯达公司。今后如何与柯达公司开展竞争,是面临的严峻的课题,富士胶卷将发挥其优势,增强竞争力。

富士胶卷的优势之一是除了感光材料外,还有下列高度成长的新事业,即磁性材料(主要家用和广播VTR录像带及录音带),“感压纸”(计算机用纸);PS版(平版式印刷用版材)。以上3种新的骨干事业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20%左右,今后将会获得更大的利益。而柯达公司在新的领域里处于停滞状态。

富士胶卷的优势之二是开发新商品的能力强,设有“商品开发中心”,强化基础研究的应用和商品化体制,并结合营业和研究开发部门进行需求调查,实行“中期商品化的详细计划系统。”富士胶卷有适应用户需要的开发体制,特别注意对产品的研究。如超感光度的胶卷“富士彩色F-Ⅱ400”以及超高感光度电影用胶卷“富士彩色胶卷250”都首先在世界市场销售。这可以证明富士胶卷的优势。

第三点优势是生产效率高。柯达公司是以原料转换等方法,在原材料水平上降低成本,对此,富士胶卷是在生产工艺的合理化,省力化方面来降低成本。小田原、富士宫、吉田南等新建的工厂全部是省能源的设计,也是富士胶卷的生产效率高(平均每人的销售是柯达公司的1.7倍),经营效率好(有形固定资产运转率是柯达公司的1.2倍)的企业。

富士胶卷在短期内有日元坚挺,外汇汇率变动,出口增长的困难。但从长远来看,富士胶卷与柯达公司垄断企业的性质不同。富士是强化攻击型的企业,特别是以新事业、附加值高的质量好的产品为核心,面对世界市场,向着“综合影像情报产业”稳步发展。

上一篇:高中校园文明礼仪的演讲稿下一篇:端正教学态度,享受工作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