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泽东思想选集》有感

2024-08-05

读《毛泽东思想选集》有感(精选8篇)

读《毛泽东思想选集》有感 篇1

读《毛泽东思想选集》有感

(一)近期我利用空闲时间将《毛泽东选集》第一、二卷粗读了一遍,虽说以前也偶尔翻阅过几次,但当时认识肤浅,并无法深刻体会伟人的思想精髓。如今再次翻开《毛选》,感受到的是比书本更厚重的东西,那是伟人大半生的思想结晶,以及附在一篇篇文章纸背的红色历史。

读了这些平时不怎么愿意碰的书之后才发现,收获远比想象中的要多。毛泽东以其清爽不输胡适、犀利不逊鲁迅的文笔,以及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特有的政治嗅觉完成了一篇篇清晰透彻,鞭辟入里的文章。他总是能抓住时下的主要矛盾,原则问题不让步,凡事讲求方法、调研的重要性,并对战略战术灵活运用,最终取得胜利。随着书一页一页的翻过,我们可以沿着伟人的思维轨迹体验那段历史,加深对红色革命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爱国热情。

《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这两篇为我们今天正确地观察事物、解决矛盾和指导工作仍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实践论》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认识论,结论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而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矛盾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矛盾论》着重论述了了矛盾的特殊性,用来反对教条主义。从逻辑上讲,这两篇文章上毛泽东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其它著作文章是这个哲学在各项工作上的成功运用。

《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反对自由主义》《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一篇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总的感受: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反反复复强调的就是要团结、要进步,要进步、要团结。在当时的形势下,毛泽东同志将革命重心从阶级矛盾转移到民族矛盾,准确地把握住了革命的唯一出路,那就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争取抗战的胜利。

记得在第一卷中,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他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第二卷中,相当一部分篇章又在这个特定时期提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当然,毛泽东也不否认无产阶级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对共产党来说,这是实现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前提和条件。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保持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强调,一定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开展两条战线上的斗争。随后毛泽东又尖锐地提出:在经历了17年锻炼后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内部的团结,内部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团结各阶层去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前提。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自己人,团结别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起来,排除万难。„„”这是伟人要告诉大家的。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去认识,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难题,对巩固这块社会主义阵地,不是没有好处的!历史证明,“团结就是力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去实现共同的目标。联系实际我不由想起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载人航天精神”时指出的一段话:“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确实,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重要原因。据报道:为了这次飞行,航天人奋斗了足足11年,全国有110多个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单位和几十万个工作人员承担了研制建设任务。来自各方的高水平的科学家形成了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一个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听说,在11年的艰苦奋斗中共有8位科学家献出了生命,他们没有看到杨利伟凯旋归来,但他们的精神永存,他们的功不可末。这项工程之所以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取得历史性突破,靠的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靠的是社会主义大协作,靠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载人航天精神”正是对毛泽东伟大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种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气概,是一心一意干成现代化的志气,是中国“睡狮”醒来后的怒吼。

如果说《毛选》有什么瑕疵,我想最明显的就是《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因为现在全世界上大多数的人类都是受难者,只有斯大林指示的方向,只有斯大林的援助才能解脱人类的灾难”。虽说这篇写于斯大林六十岁生日前夕的文章或许只是应景之作,但这样的文字还是让人很不舒服。坦白的说,这几乎完全颠覆了毛泽东的个性。还有,不少文章末尾动辄出现的“万岁”两字,总让人联想到毛泽东晚年的个人崇拜。但是,人无完人,瑕不掩瑜,而且这些瑕疵还使毛泽东这个伟人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

作为一名从事航天领域的工作者,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理论经验,更是主席的一种态度,对人对事,对待学习,主席都一贯谦虚谨慎,有着学者严谨治学的风范。主席指出: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万万不可能的!由此可见一代领袖对于学习的孜孜不倦的态度。在学习中主席完善了毛泽东思想,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完成了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的第一次飞跃,今天我们在《毛选》的学习中要学习的正是主席的这种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学习会使一个人拥有制胜的法宝,拥有聪明的头脑,在学习中我们会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主席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祖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值得去学的有很多很多。对于历史,主席教导我们经验要给予总结,珍贵的历史遗产要继承。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们要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完成祖国交给我们的任务。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思想觉悟和政治修养,以完成历史交给我们党的使命。

时间和水平所限,许多深奥之言未能得出透彻的认识,但收获已经很多了。《毛选》里的睿智之思,哪怕仅是融会贯通三五处,就足够我们受益终生。以后我一定还会专门抽时间研读这部精品,在与伟人交流思想的过程中,加深对红色历史的理解,提升自己的修养,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争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

读《毛泽东思想选集》有感

(二)最近半年来,由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开课,以及董老师精彩的讲课,使我对我党历史及其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读了《毛泽东选集》,下面是我的一些感想。

由《毛选》来看,毛主席的文风朴实,著作涉猎政治、文化、哲学、战争和经济等多个范畴,老百姓穿衣吃饭看病住房教育娱乐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都兼顾到了。所以,读《毛泽东选集》期间及之后,我总会不自觉地将现实生活与其中的知识、认识和场景结合起来,或作一些对比性分析,或在其指导下对事物进行更客观、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自从读了《毛泽东选集》之后,我对自己作为一个主观性大于客观性的生命,客观性多过主观性的社会环境,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也有了新的认识。最大的一点,恐怕就是“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了。

我的上述认识来源且同时又反映于诸多较为具体的生活细节。好比以前,我总以为“哲学”是个比较“恐怖”的词——其程度应该与我们同文科生谈阿基米德,同理科生谈鲁迅相当。读了《毛选》之后呢,由于将自己与现实世界有机地联系起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不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而是我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指南了。否定了原来过于主观的自己,接着又由相关学习和实践丰富了自己对世界表面和本质的认识,并因此而逐步地使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所提升,自己对未来人生也更有信心了。

从我自己判断事物本质的准确率和解决困难的能力来看,我学习《毛泽东选集》所发生的变化是很大也很积极的,这些在认真学习了毛选第二卷后,对mzd的思想观点逐渐立体起来。从当初的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懂到领会,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他在《论持久战》中有这样的精辟之言: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之所以是持久战,他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论证,中国大而弱,日本小而强。只有有了对抗日战争的明确定位,他才能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教育又何尝不是呢?教育事业是千秋万代的事业,他关乎一个民族的兴亡,急不得,马虎不得,只能是循序渐进。从这一意义上看,教育事业也是一个持久战。如何能打个漂亮的仗?我想,靠的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教育强则国强,教育弱则国弱!我们肩上的担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不轻啊!

步入二十一世纪,在信息高度丰富的今天,各种错误思潮蜂拥而来,我们就更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象迷途的羊羔一样迷失了自我。毛主席在一九三七年就提出“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即批评与自我批评,杜绝自由主义的各种表现。在工作中,要不断总结教训,不搞个人攻击报复,不损害群众利益,不得过且过,不敷衍了事,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优良传统,办事求实效,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毛泽东同志指出:自由主义是机会主义的一种表现,是和马列主义根本冲突的。它是消极的,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我们应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在工作中不断进取,勇于开拓创新,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在忙碌的工作中,我们有时可能在思想上会有所疏忽,有所松动,这就会给自由主义以可乘之机。所以,在工作之余坚定地抓思想建设,确实具有现实意义。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学到的不仅是理论经验,更是主席的一种态度,对人对事,对待学习,主席都一贯谦虚谨慎,有着学者严谨治学的风范。主席指出: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万万不可能的!由此可见一代领袖对于学习的孜孜不倦的态度。在学习中主席完善了毛泽东思想,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完成了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的第一次飞跃,今天我们在《毛选》的学习中要学习的正是主席的这种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学习会使一个人拥有制胜的法宝,拥有聪明的头脑,在学习中我们会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主席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祖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值得去学的有很多很多。对于历史,主席教导我们经验要给予总结,珍贵的历史遗产要继承,历史把民族复兴的重担交给了中国共产党,人民把信任和厚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中国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华民族发展强盛之势,如长江之水,如黄河之波,浩浩荡荡,势不可挡。时代在前进,中国在发展,《毛选》的思想精髓也深入人心。面对伟人,我第一次感觉这么亲近。虽然,伟人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思想仍将激励我们、指引我们、在教育改革的浪尖上充当时代的弄潮儿!

读《毛泽东思想选集》有感

(三)团结就是力量 ——读《毛泽东选集》 读完《毛泽东选集》《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后,反对反共顽固派》、《必须强调团结和步》 …… 这几篇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总的感受: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期反反复复强调的就是要团结、要进步,要进步、要团结。记得在其中,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他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第二卷中,相当一部分篇章又在这个特定时期提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当然,毛泽东也不否认无产阶级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对共产党来说,这是实现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前提和条件。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保持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强调,一定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开展两条战线上的斗争。随后毛泽东又尖锐地提出:在经历了 17 年锻炼后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内部的团结,内部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团结各阶层去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前提。“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自己人,团结别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起来,排除万难。……”这是伟人要告诉大家的。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去认识,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难题,对巩固这块社会主义阵地,不是没有好处的!联系实际我不由想起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我国 2005 年首次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载人航天精神”时指出的一段话: “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确实,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重要原因。据报道:为了这次飞行,航天人奋斗了足足 11 年,全国有 110 多个研究院所、3000 多个协作单位和几十万个工作人员承担了研制建设任务。来自各方的高水平的科学家形成了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一个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听说,在 11 年的艰苦奋斗中共有 8 位科学家献出了生命,他们没有看到杨利伟凯旋归来,但他们的精神永存,他们的功不可末。这项工程之所以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取得历史性突破,靠的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靠的是社会主义大协作,靠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种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气概,是一心一意干成现代化的志气,是中国“睡狮”醒来后的怒吼。团结就是力量,我们只要在做任何事情事时能深刻认识到这个原理,团结我们的力量,那么中国人想干的事就一定能干成!

读《毛泽东思想选集》有感

(四)近日,我认真学习了《毛泽东选集》,想象中的毛选应该是深奥难懂,枯索无味,会让人看的头皮发麻。可是当我深入拜读之后,却发现与想象的相去甚远。原来毛泽东是如此平易近人,原来我看的那么的意兴盎然。就像他们所说,清新之气如春风般扑面而来。《毛泽东选集》第 1 至 4 卷,收集了毛泽东(1883-1976)在建国以前的重要著作,这些著作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写成的。毛泽东同志的这些文章,除了几篇纯哲学著作而外,大都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或是解答疑问,或是指授方略,或是为中央起草的文件。就是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他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联系起来,形成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第三、关于革命队伍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第四、关于政策与策略;第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第六、关于党的建设。在此,他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的马列主义。有人说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而这个体系就存在于毛选之中。《毛泽东选集》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超凡的军事才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等成功总结和运用了运动战、麻雀战等战略战术,保存了自我,战胜了敌人。五次反围剿,四次大获全胜。当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革命力量不足,而国民党反动军队又穷追不舍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决然建议中央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经长征到陕北会师。正是这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最紧要、最关键的时候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这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单架上的阴谋”。在长征过程中,还出现了“四渡赤水出奇兵”的壮观场景,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运用典范。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同志及时总结人民战争的伟大经验,开创出了地道战、地雷战、运动战等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这两篇为我们今天正确地观察事物、、解决矛盾和指导工作仍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实践论》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认识论,结论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而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矛盾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矛盾论》着重论述了了矛盾的特殊性,用来”反对教条主义。从逻辑上讲,这两篇文章上毛泽东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其它著作文章是这个哲学在各项工作上的成功运用。“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之所以是持久战,他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论证,中国大而弱,日本小而强。只有有了对抗日战争的明确定位,他才能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1938 年 5 月,毛泽东《论持久战》是针对当时国内“亡国论”和“速胜论”发表的。当时自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日战争已经进入了全面抗战的第十个月。虽然在政治层面上,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已经形成,但是在思想层面上,当时却是各派分立。而“亡国论”和“速胜论”的争辩引起了国内思想混乱,民心难安。于是就必须得有一种理论,既能解释抗日战争的现状,又能指导全民族的抗战。这就是《论持久战》。《论持久战》的任务,一在于廓清思想,把全国人民从速胜论和亡国论的迷途中走出来,他要批判亡国论置国家民族大义于不顾的谬论,使被蒙骗的人清醒,他也要批判速胜论的幻想,使人民能脚踏实地的看清现实,他既要巩固国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要向国际反法西斯同盟阐明中国的未来,消除国际社会的顾虑。二在于军事上,在战略上对抗日战争作宏观的战略分析,提出战略决策,用以指导整个抗日战争,在战术上从微观方面

提出有效打击敌人的战术,指导军队切实可行的实战战斗。《论持久战》担当了指导全民抗战的政治纲领和军事纲领的作用。他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抗日战争要经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但是,最终的胜利属于中国人民。正是这些思想,指挥了中国战争,指导了中国革命,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总之,《毛泽东选集》充分体现毛泽东同志伟大的思想光芒,超凡的军事才能,勇敢的革命精神,以及深厚的文化根底。是一本无论何时都值得仔细钻研的好书,对我们了解历史,指导现实都起着很大作用!

读《毛泽东思想选集》有感

(五)最近工作的一段时间里,利用空闲时间读了《毛泽东选集》的一、二、三、四、五卷。前面四卷是1956年的版本,第五卷是1977年的版本。可能还有第六卷,这个我不是很清楚,不过作用也不会很大了,可以不去读的!

前四卷主要是从秋收起义开始到四九年建国前的文章,主要讲战争理论;第五卷是建国到五七年的政治文章。

不愧是五百年难得的一个伟人,毛的战争策略和方法是独具一格的,是个不折不扣的军事家。无时不透漏着睿智。举个例子来说:从35年开始,毛就预测抗日战争将会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也就是说在事实发生的十年前,他就预料到了!他可以考虑到方方面面的事情,而且后来大部分证明是正确的,真是一个奇人!第五卷主要说的是建国以后的事情,其实已经渐渐的有些个人主义在里面了,已经在批刘少奇,批邓小平,批一些知识分子,所以我只是大概看了下,没有祥看!

我到过韶山冲,是个四面环山的地方。我在湖南读的大学,对湖南人有些感触。湖南在晚清之前基本上是一直徘徊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之外的。从曾国藩开始,一直到近代,可以说是湖南人改变了中国!我哥说很佩服湖南人,他们的身上有股着实干的精神!我有好多同学是湖南人,四年的时间,我从害怕和他们交往到和他们成为朋友,到欣赏他们,佩服他们,学习他们,走过了一段路程!我觉得湖南人是非常聪明的,精打细算的,持之以恒的!他们和毛泽东有着一样的品质,结识这样的人是应该值得庆幸的!湖南是个偏南的内陆省份,属于丘陵地带,是亚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区。植被常青,雨水充足,温暖潮湿,池塘、江河、湖泊遍地,是个养人的地方。我看到过一句评论湖南的话:“湘江秀美、湘女多情、湘菜味重!”湘江穿越了湖南多个地市,周围都是繁华的都市。湘江清澈,开阔是条美丽的江河。登过橘子洲,体会过毛泽东当年的意气风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湖南的女孩是有灵气,是有个性的,是漂亮的,如果能娶到湘女为伴,今生是幸福的!离开湖南,依然时常会回味湘菜的味道:浓重且香辣,和湖南人一样!吃到湘菜是种享受,真的!

还有一些关于读书的看法,也写在这里。我在学校也读过《毛泽东思想概论》,但是读过那些干巴巴的东西以后没有一点收获。我觉得,读书,读一些经典的书,一定要读原著,一定要是大部头的书。我们不需要别人研究过的东西,我们要自己去研究,自己去提炼自己的看法。有一些书是要读一个系列的,比如说金庸的射雕三部曲,一定要三部依次看完,一定要有自己的看法,一定要感慨一下它的伟大!有一些书,是应该长期读的,比如鲁迅的书。他的一生很短,写作的时间也有限。从日本回国后,在北大图书馆呆过十年的时间,是积累和思考的十年,所以他的书是深邃的,是精华的东西,是可以教育我们成人的,要时刻的看下,时刻的敲打下自己!还有一些书,比如说财经、税务等等实用方面的书,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去读,一定要尽快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应用于实践才有帮助的!我想之后应该开读邓选,资本论等书,了解中国的历史,是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分内的事,不是吗?!

读《毛泽东思想选集》有感 篇2

特色学校建设与学校特色发展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近几年关于学校特色办学的研究和实践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学校的特色化发展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学校之间盲目追风、模仿,学校随便找个文娱项目就可以作为特色,学校特色与学校发展脱节,师生压力增大,等等。总的来说,特色学校建设呈现随意性和趋同化的特点。究其原因在于学校领导者对学校特色的认识模糊,学校发展战略不明确。所以,明确学校特色办学的目的,建设特色学校建设的意义、作用以及如何建设特色学校,成为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特色学校建设要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校虽然整体上还是以升学率为导向的单维度发展,但是很多学校在与其他组织的发展呈现趋同化以后,都开始谋划学校特色发展问题。与此同时,这也产生另一“怪现象”,即在各个学校风风火火地开展特色建设项目的同时,这种特色的“趋同”也在逐渐蔓延。校际之间相继模仿,组织之间相互“复制”。这种学校特色发展途径本来是共享资源的好方法,并没有问题。但出现了很多学校照搬照抄其他学校的经验,尤其是发展薄弱的学校直接效仿优质学校建设学校特色。

在当前学校组织之间发展趋同以及以升学率为导向的形势下,只有特色建设才能让学校凸显出来,提高竞争优势。但特色学校建设绝不应为了特色而特色,其最终目的只能是“发展”。每一所学校都要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师生的实际需求开展“本土化”特色建设,要致力于探索出本校师生认可的、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的发展路径,致力于提高学校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二、特色学校建设要以服务学生为要旨

仅仅以升学率为目的的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这个教育民主化、产业化的时代,也无法满足新一代学生及其家长的教育需求。新世纪学校营销的理念是“以顾客为导向”,我国政府也要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所以,特色学校建设的要旨是以服务学生为本,以人为本,要把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要办“优质教育”,而不是“优才教育”,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不是“竞赛机器”。正如作者在《定位》一文中提到,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好在它不是以把自己做强做大,而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好在它不是以升学率,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质量标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发展,从而满足了学生、家长的需要,也满足了国家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1]。

三、特色学校建设要实现师、生、校的和谐发展

在实际的特色学校建设中,很多学校会顾此失彼,仅仅为了提高学校的声誉而埋没了师生的发展需求,认为师生发展与学校发展是矛盾的,其实不然。

真正有效的学校特色建设是立足于本校及师生的实际情况,以促进师生发展尤其是学生发展为根本原则的。其目的在于通过特色项目建设,带动整个学校的文化、风气和活力,进而提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师生的发展能够促进学校的发展,同时师生的发展也是学校发展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和谐、循环、互动共生的发展过程。同时,学校的特色建设目标要有指向性,要清晰、独特、唯一。但是,学校的特色建设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某一个特长,而是对于师生的整体发展起到导向和引领作用,是通过让师生参与学校特色建设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师生校的和谐发展的过程。

具体而言,特色学校建设要借助学校特色的平台培养学生个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点燃他们求知奋进的热情,带动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如果能让学生在愉悦精神、塑造健全人格的同时,通过训练获得思维品质的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将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其学习成绩将逐步得到提高。特色学校建设对于教师发展的作用也是如此。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提高以后,更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生源质量和师资质量也会提高,整个学校呈现出健康、积极的发展态势。

四、特色学校建设要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长期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与行为规范,是一个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独特发展思路,也是其得以发展的依据。通过文化引领能够形成学校共同价值观,塑造师生共同愿景,促进学校的长远特色发展。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动力。比如,北京大学在建校之初的办学思想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战争年代成为我国汇聚人才、生长思想的主要“知识阵地”。“北大自蔡元培任校长起,‘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办学的理念已升腾为北大之魂,融化于每位教师的行动,渗透进每堂课,每个讲座,乃至于北大的学生也有一种‘天老大,我老二’,旷放不羁,不甘平庸,总想着改造世界的心态与气质。”[1]由此可见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学校的特色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此外,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要得到师生的认可才能实施。只有师生认可的才是真正的学校文化,才能产生效用。作者通过走访芬兰的小学,发现当地的学校很少有安装封闭的校门,校内也没有刻意的人工装饰,学校设施随意人性,却培养了全球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最高的学生。由此可见,特色学校建设的重点在于营造温馨的校园环境,建设人性化的校园,陶冶师生心灵。

五、特色学校建设要通过学校特色活动实现

学校文化或者特色学校建设的思想应当体现在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上,其中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来体现和落实。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大多学校仅仅为了特色而特色,或是把个别学生特长的培养作为标杆来宣传。此外还有的学校尽管管理和教学都较好,学生礼貌规矩,教师尽职尽责,学校秩序井然,但缺少“人气”,缺乏活力,学校的特色办学与实际的教学生活脱节,扯“两层皮”,特色办学的思想并没有真正落实下去。正如作者在《让学校有的可“爱”》一文中所说,“一方面,我们提倡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另一方面,我们把学校办得死气沉沉;一方面,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我们把学生紧紧捆在教科书和标准答案上;一方面,我们希望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我们用严酷的学校生活销蚀他们的生活激情”[1]。

由此看来,学校的特色活动要真正立足于学校现实的条件、学校可获得的人财物力资源以及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置,不但不能随意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还要让学生乐在其中。此外,学校的特色活动必须是全员参与的活动,不能以培养个别竞赛选手为首要目标,要让师生各施所长,寻找优势,树立自信。

参考文献

读“书法”杂志有感 篇3

倘若领导同志或所谓名人的字,写得的确卓越,够得上法书,我不但不反对这么办,而且双手拥护这么办。但恕我率直,有的写得却实在并不出众,甚至是毫无足观,而刊物却偏要借重,这就很值得商榷了。因为你办的是“书法”杂志,而不是任何其他别的什么东西。我相信,有些领导同志由于工作关系是题过一些字,但却未必就自视为书法家。他们未必就那么不谦虚。我们也不要迷信名人都能写得一手好字,他们可以因其那些方面的成就而有“名”,却未必然在这些方面有其“实”。在“彼”为权威,在“此”就可能并不出众。这就象鲁迅说的,决不要相信,无论什么人一到某种地位,就都能成为“通人”。孔子不是还要以七岁的项橐为师吗?就是因为孔老夫子这位大圣人、大权威,不得不在小孩子项橐的智慧面前甘拜下风。当然,编者难免有其苦衷在,不能完全责备他们。因为如果他们真正敢于有点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而并不这么办,那么被人扣上“脱离政治”、“不为社会主义服务”之类的帽子,还是很不好受的。这曾经是风气使然。但时至今日,还很浓厚地存在这么一种风气,就未免令人有点不解了。

我不懂外国文,不知道外国的书籍或杂志是否也都这么办。那么我就查一查中国的古书吧。手头正好有一部《全唐诗》,这就只好请教它了。也是打开一看,果然首先映入眼中的正是太宗、高宗以及历代后妃之作,然后才是各家诗人之作,包括我们的伟大诗人李、杜在内。我这才有点“解”了。虽然不是“于今尤烈”,却的确也是“古已有之”。我们不免也承接了这么一点“流风余韵”。《全唐诗》是通政使曹寅奉命主持编辑的,这么做可以理解。可是,难道我们今人不应该比他“解放”一点吗?

读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有感 篇4

读《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有感

毛泽东作为一个国度的民族英雄, 一个时代的伟人,很多人都在尝试着去解读他.从开天辟地的共产党成立,崭露头角的遵义会议,惊天动地的十万里长征,一直到振奋人心的新中国以及特定年代下荒唐的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在这种种的历史进程中都留下了痕迹,留下了独一无二的自我标记,人们在追寻着,探讨中一点点的解读着他.解读并不为了追求剖析之乐,而是更好的理解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并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然而,处在这个恍惚间离那个时代已经很久远的空间的我,重新拿起毛泽东选集,感觉到的是历史的厚重.人们说精华之作,融通三五之处,就能终身受益。故我在通读整本书的基础上就以持久战作为载体来解读毛泽东,以感受最深之处略作解析。

持久战的提出是为了反驳当时盛行的两种言论:亡国论和速胜论。书中说:于是问题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这两个反驳貌似是简单的,但却亦是艰难的。

当时东三省被日本人轻而易举的拿下,接着北平沦陷,天津沦陷,上海沦陷,一个个噩耗像连珠炮一下,把中国人的信心和爱国热情一点点打没,加上抗战必亡,再战必亡的言论肆虐,人们看不到希望。亡国论者并不是甘于沦为奴隶的汉奸,而是人民当时对时局怀抱的一种甚深的担忧。这个时候毛泽东铿锵有力的提出:胜利是属于中国人的。而且以透彻的目光和少有的前瞻性给出了必胜的理由:

当时的世界,帝国主义正在走向灭亡,而日本却企图用战争来阻止这个趋势。因而日本的战争是野蛮的,退步的。而中国反对妥协,拥护抗战,进行自卫的正义的战争。加上国际的支持,所以中国必胜。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这一点让我想了很多,当初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以兵力悬殊的少数军队战胜当时最大的帝国,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人心倒戈以及无战斗必胜的信心,很多城邦还视亚历山大为把他们从波斯统治下解救的英雄。中国像当时腐败破落的波斯帝国一样,人民在经受着外国列强的欺凌和压迫下水深火热,而日本就像是来势汹汹的马其顿王国一样,还宣称着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仿佛历史重演,很多人会想到妥协,屈服以及亡国。而这时毛泽东则不像大流士三世一样,他以睿智的目光看到了问题的根本所在并指给人民。告诉人民,中国不会亡,中国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当人民信服,但惧怕厌恶战争时,他告诉说:革命战争是一种抗毒素,它不但将排除敌人的毒焰,也将清洗自己的污浊。从这些我们很清楚的可以看到,毛泽东的很令人敬佩的一点是他看问题的透彻性和他思想的深度。也正是这一点,让他在中国的历史上能大放异彩。

当把亡国论的思想毒瘤铲除后,就会有人过于乐观,会转向速胜论。毛泽东说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而速胜论者则是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

这个就是毛泽东为何要提出持久战,来提醒大家这场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敌我力量的悬殊对比,从而理智的去看待这场必胜却依然艰难的战争,以及要用策略性的战术以确保持久战不是最后的自我消耗战。他怕人民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时候盲目的自信所带来的伤害。这个战术的提出可谓是毛泽东在军事领域的成就之一。在当时的情况下,毛泽东能通观整个战局,知己知彼,不盲目自大,审时度势,根据“敌之优势众多,但可因我之努力使之削弱和我之优势虽少,可因我之努力扩大”的原则,提出消耗式的持久战。于是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就出现了闻名中外的运动战,地道战,麻雀战。对方武器的优势在我们“敌人为我们造枪造炮”中削弱,对方人数优势又在我们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过程中不断被削弱。于是我们团结这一优势就被大大发扬,影响了整个的敌我对抗形态。

面对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时候,毛泽东严谨的思维逻辑,和透彻的分析为中国抗战胜利赢得了先决条件:理论指导。在那个动荡不安,人心惶惶的年代里,这好像是给人们一个信念,一个支撑。

很多人佩服的是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才能,无论是面对前有阻拦,后有追兵时的临危不乱,还是毅然提出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雄才伟略,都令人折服。还有人钦佩他的超凡的政治才能,无论是遵义会议上别具一格的观点思想,还是在革命胜利后建立的井然有序的新中国,都是不可磨灭的功绩。当然也会有人提到他犯下的让人心痛的文革错误。但我在论持久战中看到的,解读到是一个能够从平民大众角度考虑,想他们所想的问题,答他们所疑惑的问题,让人民从心底里感受到自己国家的正义性,并且告诉他们面对残酷的战争怎样去做的一个亲切却睿智的人民领袖的形象。他以自己独特的政治军事才能,透彻的分析能力和独到的观察力去关心人民,看到他们的恐慌,他们的认知错误,耐心的解释给他们听,坚定他们对祖国的信心,也带领着大家走向抗日胜利的胜利。

读《林清玄散文自选集》有感 篇5

先讲了一个故事,日本有一名名箭手武藏,他有一天收到了一个弟子柳生的请求,这个弟子一心想着要早早成为一流的名箭手,急迫地想要功成名就。于是武藏就先让他干了三年杂活,再总趁他不备之时给他致命一击。这样煞费苦心,柳生终于懂得了如何才能将剑练好,那便是: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这个故事虽简短,却隐含了很深刻的禅意,禅者不应该把禅放在生活之外,犹如剑手不应该把剑术当成特别的东西。剑手在一切时候都可能会遇到敌人的扑击,禅者也是一样,要随时面对生活、烦恼、困顿的扑击,他们表面按住不动,心中却是十分的活跃,观察者四周的一举一动。这就是得益于“留一只眼睛看自己”啊。

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不需要“留一只眼睛看自己”呢?学习上,不能总看着比自己好的人,也不能总盯着比自己差的人,不要一心的只想如何去击败别人和如何偷懒,时时刻刻都要留一只眼睛看自己,注意自己此时所处的位置,才能达到自己最终的目的,取得最终的胜利。

我们的心要保持这一种流动状态,也就是不能固定在一个点上,这会使我们不死板。若是一个人随时随地都把心思集中在一个目的上,那么他必定会把这个圈子越缩越小,最终把自己困死在小圈子内,什么目地都无法达到,思想也会变得有一种局限性。

要时刻牢记,我们生命中所面对的一切困难与迎面而来的苦恼并不是恐怖而又可恶的,他不是我们的敌人,只是一种对自己生命的延伸,这些苦难也许能或多或少的帮助到我们,我们在遇到这些苦恼之时,要留出一只眼睛看自己,透过这些苦难来认识自己,我们有可能掌握了一切好的方法来对付突如其来的苦难,但是必须要深入其中一个,来应对一个大的苦难。我们要时刻留一只眼睛看自己,因为就如书中所写的:“生活不能如预期,无常也不可预测,如果我们的心执着停滞了,那就是死路一条。”

读毛泽东选集后感 篇6

摘要:经过对《毛泽东选集》的阅读,以及查询的资料,我了解到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实践论》、《矛盾论》。而正是《实践论》、《矛盾论》为我们今天正确地观察事物、解决矛盾和指导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实践论》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认识论,结论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而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矛盾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矛盾论》着重论述了了矛盾的特殊性,用来反对教条主义。

关键字: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

正文:

在今年这半个学期内,我们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更深层次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以及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的总结和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是我对很多伟人的的著作有了兴趣。于是,在课程期间,我利用空闲时间将《毛泽东选集》粗略的翻阅了一次,《毛泽东选集》是我很多年前在姥姥家的书柜里发现的,当初的我出于对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崇敬,我便带回了一本。但当时年龄还小,认识肤浅,并无法深刻体会伟人的思想精髓。如今再次翻开《毛泽东选集》,感受到的是比书本更厚重的东西,那是伟人大半生的思想结晶,以及附在一篇篇文章纸背的红色历史。

经过对《毛泽东选集》的阅读,以及查询的资料,我了解到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实践论》、《矛盾论》。而正是《实践论》、《矛盾论》为我们今天正确地观察事物、解决矛盾和指导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实践论》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认识论,结论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而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矛盾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矛盾论》着重论述了了矛盾的特殊性,用来反对教条主义。

《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载体,《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展现,是对20世纪甚至至今中国影响很大的书籍之一。

这里,我摘选了在《毛泽东选集》中的一些让我影响深刻,感悟很多的句子。

一、毛泽东选集某句1

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出自《毛泽东选集》卷一)

在之后的解释中,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当然,毛泽东也不否认无产阶级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但是在经历了17年锻炼后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内部的团结,内部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团结各阶层去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前提。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自己人,团结别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起来,排除万难。……”这是一次又一次的历史经验告诉大家的。历史证明,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我们更是要善于发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去实现共同的目标。

二、毛泽东选集某句2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出自《毛泽东选集》第1卷)

1930年5月,毛泽东为反对红军中的教条主义倾向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不仅明确使用“思想路线”概念,而且强调贯彻正确思想路线必须调查研究的重要主张。他批评一些同志只会照搬“本本”,以为上了书就是对的,以及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态度,指出:这“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完全是一种保守路线”,强调“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怎样纠正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伸只脚到社会群众中去调查调查,只有做了充分的调查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毛泽东选集某句3

“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出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

在1941年5月《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毛泽东对什么是“实事求是”和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作了新的界定和阐释,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而要做到“实事求是”,就须不凭主观想象和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而在这年底,他应中央党校教育长彭真的请求,为中央党校确定了8个字的校训:“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并且为该校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实际上也是全党的党训。从此,“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奉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通俗化的表述。这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优秀历史文化典籍的创造性运用,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化的卓越范例。

四、毛泽东选集某句4

“马列主义的方法有三条,一是理论同实际相联系,二是反对自发论,三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出自《毛泽东文集》第3卷)

毛泽东认为,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往往是一个艰苦的、长期的过程。如果以为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认真读书,冥思苦想;或者下到基层,短则七八天,长则个把月,搞出个调研报告,就算是理论联系实际了,这是远远不够的,有的甚至是自欺欺人。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它要求共产党人既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时,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的具体情况作出判断、决策,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这是党必须遵循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首要作风。

五、毛泽东选集某句5

我们的共产党和 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 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 ,(《毛泽东选集》第3卷)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应该尽量地为人民服务,是大公无私的,是舍小家为大家的,是全心全意的,是处处装着人民,事事想着人民的.而对于现在还是在学校上学的我们,这一点就体现在与同学有好,学校事务在前,私人事务在后,以大集体利益为主,团结合作,积极向上。

读后感

感悟,总结。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著作家,也是一位充满激情的诗人。综观其一生,风风雨雨,他对中国革命所作出的丰功伟绩,是人们永远难以忘怀的。

因为时间和水平所限,许多深奥的话语我未能得出透彻的认识,但收获已经很多了。《毛泽东选集》里的睿智思想,只要我们去好好地阅读,融会贯通,就可以让我们受益终生。以

《毛泽东选集》习语英译分析 篇7

概括来说,《毛泽东选集》的英译本采用了四种方法对习语进行了翻译,即,直译、意译、替换、意译和直译结合。

1 直译

对形象生动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成语,只要不会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一般都采用直译的办法把原来的形象和色彩保留下来。即使目的语中有对等的表达方式,也不妨优先采用直译,因为这对于忠实传达原文的风格以及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大的意义。好的直译又往往是一种新的表现手法。只要意思清楚,读起来不拗口,久而久之就能为外国读者所接受。在《毛泽东选集》英译本里,采用直译法的例子不少,通常可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1.1 原文形象生动,且直译后不影响理解

例1:削足适履(1.156):英语有“Procrustean bed”的成语,意思与此相似,但是《毛泽东选集》英译本采用的译文是“cutting the feet to fit the shoes”(I.180)这样表达更形象更生动,也明白易懂。

例2:一孔之见(1.157):a peep-hole view(I.182)

例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1.265):How can one get tiger cubs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lair?(I.300),不必用西方成语“no venture,no gain”。

例4:瞎子摸鱼(3.764):a blind man groping for fish(III.18)

例5:竭泽而渔(5.361):“draining the pond to get all the fish”(IV.382),不必用”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1.2 有些原文形象,虽然一般情况下直译会影响理解,但在上下文意思清楚时,直译无妨

例1:知识分子把尾巴一翘,比孙行者的尾巴还长。孙行者七十二变,最后把尾巴变成个旗杆,那么长。(5.452)Over-weening intellectuals stick up their tails which are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monkey Sun Wu-kung.Sun Wu-kung can make seventy-two metamorphoses,and on one occasion he changes his tail into a flagstaff—that long.(V.469)这里,“比孙行者的尾巴还长”虽然用了直译,但是上下文意思很清楚,直译出来并未影响理解,而且还保持了原文的形象。

例2:百花齐放(5.333):let a hundred flowers blossom(V433)。这一成语不仅多次出现,而且后面都跟有相关的阐述,上下文意思是非常明确的。

例3:梁上君子(5.453):gentlemen in mid-air(V.470)。这样翻译单独拿出来令人费解,但因为上下文都有解释,意思非常清楚。

2 替换法

因为某些英汉习语之间存在着某种形式上的或者意义上的相似性,所以翻译时,尤其是在直译有困难时,我们可以利用英语习语来替换汉语习语。

2.1 利用目的语中的对等习语进行翻译

有很多习语在两种语言中既存在意义上的相似性又存在形式上的相似性。翻译时,可以运用对等习语进行翻译。例如:

例1:木马计(1.288):Trojan horse(I.324)

例2:充耳不闻(4.1360):turn a deaf ear(IV.358)

例3:羽毛丰满(4.1359):full-fledged(IV.357)

2.2 利用目的语中意义相近,但形式有所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例1:半斤八两(3.819):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III.83)

例2:小题大做(5.115):making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V.129)

例3:漆黑一团(3.755):to be in a fog about……(III.19)

例4:出风头(3.780):to be in the limelight(III.44)

例5:一打一拉,又打又拉的老政策(3.762):old policy o using the stick and the carrot,either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III.27)

例6:山穷水尽(4.1308):at the end of one’s rope(IV.295)

3 意译

成语和一般词汇不同,有它独特的结构和表现形式,很多时候很难直译,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替换词或者没有必要直译保留源语中的民族特色,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使用意译法来表达隐含的意义。意译通常可见于以下几种情况,《毛泽东选集》英译本里可找到很好的例子。

3.1 原文形象直译后不容易理解或者容易产生误解

例1:其结果,把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个落花流水。(1.14):As a result,the privileges which the feudal landlords enjoy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re being shattered to pieces.(I25)落花流水很形象,但是如果直译过来,读者势必会一头雾水,所以译为:“shattered to pieces”虽然形象有所损失,但意思还是表达出来了。

例2:青黄不接(1.6):When the crop is still in the blade and the old stock is consumed.(I.16)

例3: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1.297):Once this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is grasped,all problems can be readily solved.(1.332)

3.2 原文用典复杂,直译很难,采用意译能准确简洁地表达含义

例1:不是初出茅庐或仅仅善于在纸上谈兵的角色所能办到的,必须在战争中学习才能办到。(1.165):Neither a begin-ner nor a person who fights only on paper can become a really able high-ranking commander;...(I.189)

例2:...以待时机一到,就策动所谓太平洋调停会议,借收渔人之利。(2.536):...,waiting for the opportune moment to engineer a so-called Pacific conference for mediation in order to profit at other’s expense.(II.253)

3.3 原文形象已逐渐消失或模糊,译出来意义不大。例如:

例1:节外生枝(4.1339):cause complications(IV.333)

例2:粗枝大叶(3.771):crude and sketchy(III.37)

例3:秋毫无犯(2.347):forbids the slightest violation of the people’s interests(II.51)

例4:鱼肉农民的劣迹(1.24):outrages against the peasants(I.36)。这里的“鱼肉”直译势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所以意译为“outrage”更为妥贴。

例5:引玉之砖(2.623):modest spur to induce them to come forward with valuable contributions of their own(II.339)

4 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在某些情况下,只运用直译或意译都不太合适。所以,我们可以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翻译。一方面,两者的结合可以补充只运用直译无法表达的含义;另一方面,又可以保持意译往往容易丢失的民族特色。此外,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思想和文化。通过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我们可以将源语的文化背景介绍给目的语文化受众,从而丰富目的语习语的表达。

4.1 直译加注解

注解就是利用注释对译文进行进一步解释。这种直译加注解的方法可以在保持源语形象的同时灌输源语文化。例如:

例1逼上梁山(5.473):......they find themselves checkmated and“driven to join the Liangshan Mountain rebels”.(V491.)(Note:Liangshan Mountain in Shantung Province was a rebel peasant base in the Sung Dynasty.Most of the rebel leaders in the classical novel Water Margin were forced to take refuge on Liangshan Mountain as a result oppression by the authorities or despotic landlords.The expression“driven to join the Liangshan Mountain rebels”has since come to mean that one is forced to do something under pressure.)

例2庆父不死,鲁难未已(4.1336):Until Ching Fu is done away with,the crisis in the state of Lu will not be over.(IV.384)(Note:According to Tso Chuan,an ancient Chinese historical work dealing with the important events of Lu,repeatedly stirred up internal strife and murdered two reigning princes of that state The saying in the text was then current among the people of Lu and Ching Fu’s name has since become a byword for those who stir up internal strife.)

4.2 直译加意译

这种方法需要两步来完成翻译。首先,为了让目的语受众更好的理解源语,我们需要将源语习语进行解释。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字对字的翻译来保留民族特色并且向受众引进文化遗产。例如:

例1:口蜜腹剑(2.618):honey on his lips and murder in his heart(II.335)

例2: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3.758):The reed growing on the wall---top heavy,thinstemmed and shallow of root;the bamboo shoot in the hills---sharp tongued,thick-skinned and hollow inside.(III.22)由于英语里人格化的现象不象汉语里那么普遍,所以这里的头、脚、嘴、腹都不好直译。

例3泥沙俱下,鱼龙混杂(5.162):the waters were muddied,the bad became mixed with the good.(V.177)“鱼、龙”直译出来意思不清楚。

5 结论

总之,习语翻译有时虽然比较难,但它仍然是可译的。译者在防止逐字死译和滥用同义习语的两种偏向时必须认识到直译在保留源语文化特色方面的价值。习语的翻译没有绝对正确的公式可以套用,译者要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根据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原则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毛泽东选集(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1953,1960,1977.

[2]Committee for the Publication of the Selected Works of Mao Tse-tung,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elected Works of Mao Tse-tung,Volume1-5[M].Pek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64,1965,1965,1961,1977.

[3]林汝昌.试谈成语翻译——学习《毛泽东选集》英译本成语翻译的一些体会[J].外语教学与研究,1963(1).

[4]庄绎传.汉英翻译中外位语结构的处理问题——学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英译本的一点体会[J].外语教学与研究,1962(4).

[5]程镇球.中译英句子结构问题的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8(1,2).

[6]程镇球.翻译问题探索——毛选英译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程镇球.翻译论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读鲁迅《立论》有感 篇8

人是有智慧的高等灵长类动物。人不会像动物那样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大小事件只是被动接受。人有思维,会思考,对客观事物或问题,或多或少总是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人有语言,有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的能力,还有通过语言与同类交流思想和感情的欲望。当人类不停进化,社会不断进步,以至发明了文字之后,人们也开始使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了。人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立论的条件,需要和能力。

然而,中国人是最怕表态,最怕站队,最怕“立论”的。

赵高指鹿为马,就是典型的逼人立论的手段。到底是鹿是马,只要是视力正常,智力健全,具备基本常识的人,都不难得出答案。但关键在于,这绝不仅仅是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要向一个拥有野心和势力的残暴强权者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选择站队的重大抉择。正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顺从强权,固然能保全性命与前程,但实在是有违良心;遵从良心,反对强权,就必须要有牺牲性命的觉悟。而不表态立论的人,若不是自身拥有足够的地位和实力能加以牵制,或是让人忌惮到无法逼迫的明泽保身之辈,就只能是被视为墙头草加以消灭以防后患的炮灰了。

上下五千年,无数血泪铸就的历史告诉了我们:一旦“立论”,就意味着将自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都押在了赌桌上,买定离手,不可更改了。押对了,飞黄腾达;押错了,血本无归;两边押注,立场不坚定,左右不讨好,犹如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两边都不押,难以独立生存。所以说,立论,难!

鲁迅《立论》中老师讲的故事更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

“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这其实在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人们最通常的做法是说些好听的、祝福的话,哪怕是“善意的谎言”也好。将心比心,大喜的日子谁也不想触霉头,何必惹人不痛快,给自己找麻烦呢?

但小孩子大多还没有被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磨光了棱角,所以《皇帝的新装》里才有了唯一的真话。

鲁迅《立论》中纯洁而善良的“我”,心存道德良知,胸怀美好愿望,向成人提出了让自己纠结的问题: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两不得罪,又保全自身,这问题成人是怎么解决的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

“这孩子呵!”——怎样?您可以自己想。

“您瞧!”——瞧什么?您想瞧见什么就瞧见什么。

“那么……。”——那么啥?您想怎么认为就怎么认为。

“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打什么哈哈?我什么都没有说,也什么都说了。

我给出了基本的句式,留给您去填上最让您满意的内容。

我没有说慌,也绝不会遭打,更不会被跨省。

我们只是平凡的大多数,趋吉避凶成了本能和生存法则。有人说:“别跟我谈理想,戒了。”所以,真理、道德、良知,在生存的现实面前那就是浮云啊浮云。

所以,群众表示情绪稳定,淡定围观,悄悄路过,被采访也只会说:“我是来打酱油的”。

如果哪天网络实行实名制,我想,还有多少人会出来“立论”?恐怕都成了万年潜水艇了吧。

上一篇:教育业务员培训材料教育业务员下一篇:学校教师外出学习活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