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2024-10-21

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共7篇)

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篇1

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 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作出的全部努力和以及这种努力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既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 也包括了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理论家, 他一生中写下大量手稿, 作过许多讲话和谈话, 其中不乏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 这些都是极为丰富和珍贵的精神财富, 他在多年的革命实践和建设实践中, 不断调查、关注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所以我们通过梳理毛泽东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些言论, 来理顺这些思想的发展理路、中心思想, 深入发掘这些言论、思路所蕴含的时代价值, 对于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科学发展观, 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社会, 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通过对比总结, 毛泽东思想关于生态和环境的观点和思想, 大体可以整理出控制人口均衡发展思想、兴修水利的思想和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等。

一、控制人口均衡发展思想

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适应能力相协调,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各种生态文明观的核心问题。所以建设生态文明, 首当其冲必须解决好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之间两者之间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失衡都会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从而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毛泽东的控制人口均衡发展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结晶, 构成了毛泽东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正确理解毛泽东在“大跃进”年代, 片面提出“人多力量大”、“人多是好事”、“人定胜天”等言论, 并且正确看待这些理论提出的实际背景和现实需求。毛泽东控制人口均衡发展思想起源于建国之初, 发展于文革后期, 主要反映在他提出的关于“有计划的生育”这一论断, 当然这些思想来源于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 是关于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论渊源。这中间也包含了党中央第一代领导人的思想结晶以及其他专家学者的广泛调查研究。

在解决中国人口发展问题同其他事业相协调的过程中, 毛泽东大胆探索、积极创新, 确定了“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国策。在毛泽东的积极敦促下, 1971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下发了我国第一份计划生育国策报告:《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 这份报告以政府的立场明确提出要第四个五年计划实施期间, 努力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 争取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 把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到10%左右, 把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到15%以下的目标。以这份报告的出台为契机, 上至国家部委下到基层农村, 都将计划生育工作放在非常显要的位置来抓。通过实行积极的计划生育政策, 截至目前, 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 为我国减少人口增长近4亿多, 切实缓解了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 同时为世界控制人口均衡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毛泽东的控制人口均衡发展观点的提出, 对我国从根本解决人口过多问题、实现人与自然承受力协调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行逐渐深入的计划生育政策, 有效地改善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局面。这些重要观点思想, 为我国目前的计划生育工作, 为促进人的的科学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二、兴修水利的思想

中国有史以来水患频发, 历代都把治理水患当成国家建设中的大事, 也一直是广大人民的迫切愿望。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的缔造者, 一直坚持认为治理水患、兴修水利工程是关系到国家兴旺发达、百姓安居乐业的大事。在我党成立之初以及早期革命时期, 毛泽东就多次指出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 在毛泽东兴修水利治理水患思想的指引下, 新中国的各项水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治理淮河、黄河、荆江等水域的大型水利工程相继开工建设, 三门峡水利枢纽, 以及随后70年代, 湖北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建设相继开展。这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建设为抵御洪涝灾害, 促进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非常巨大的作用。毛泽东又结合不同流域的不同治理情况, 先后提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等分流域综合治理的思想, 这些指示的重要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消除水患对全国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威胁。而毛泽东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也是基于人的主动性, 能够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 加以利用, 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而绝不是像有些西方学者简单地把这句话当成毛泽东人类中心主义的论调。因此我们说, 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的初期, 在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非常艰苦的年代, 能够不断坚持把水利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显示了他对于国家建设长远的战略眼光。

对待水利工程建设的问题, 毛泽东有“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的诗人般的构想, 又有举国上下大办水利工程的实践探索。关于兴修水利、治理水患的思想毛泽东是生态文明观的重要体现, 是对新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经验的总结和开拓, 是辩证唯物主义要求的客观地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探索, 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观, 为科学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兴修水利, 治理水患的思想指引着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正确发展方向, 促使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事业获得长足发展, 也为我们今天正确认识自然规律, 科学把握和利用自然规律,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提供了非常深厚的借鉴。

三、环境保护思想

建国之初, 国内工业发展属于一穷二白的境地, 毛泽东非常清晰的把中国定位为一个大的农业国, 把当时的任务定位为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 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当时整个国家对工业化非常期盼, 但是毛泽东在充分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之后, 清楚的认识到人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 不能盲目搞工业化, 我们通过梳理, 可以把毛泽东环境保护的思想整理出三个方面:

(一) 环境污染治理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 环境污染治理的思想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国际局势的变化, 国内政治的动荡, 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给环境污染治工作扣了“资产阶级环境理论”的帽子, 从而否定环境治理工作的必要性, 甚至全面否定环境问题的存在。这些观点直接造成文革后期国内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受到严重的威胁。对于这些情况的发生, 毛泽东高度重视, 促使党中央国务院在1973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 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 并且确定了把环境保护工作看做工农业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来抓, 这次会议以后, 我国环保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这也标志着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将环境保护纳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

毛泽东环境污染治理的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观思想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和创新, 这其中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很多同志包括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都对环境污染问题做过专题论述, 包括一些专家学者都进行了广泛调研和系统研究, 这些论述和研究为毛泽东能够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性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这些环境污染治理的思想也构成了毛泽东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植树造林思想

新中国成立之初, 国内外每年都有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发生,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千头万绪, 但是毛泽东对中国当时的国情判断准确, 对于由大的农业国向强的工业国过渡的定位非常准确对于农林牧三者发展关系上的处理上也有非常明确的认识, 所以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始终在党和国家日常工作中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思想作了新的定义和阐释对林业发展、植树造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悉心努力下, 在毛泽东植树造林思想的引导下, 我国绿化面积持续增加, 绿化率明显上升, 农、林、牧业得到了全面健康快速的发展。倡导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思想, 是毛泽东把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理论运用到中国的具体建设实践中的有益尝试, 植树造林思想的切实实践, 同时对毛泽东生态文明观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认真学习领会这些思想, 对我国当代的林业发展, 绿化事业, 环保事业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 水土保持思想

社会主义改造初期为了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 需要增加农业积累从而实现农业机械化, 国家制定了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工作目标, 由于生产力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低, 单位产量不高, 只能靠扩大种植面积来提高产量, 当时的计划是准备垦荒四亿亩至五亿亩。来解决逐年人口增长的粮食需求及相关商品和工业原料的需求。开垦荒地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工商业发展的原料问题, 但是如果过度开垦或者开垦不当, 就会造成水土流失。

毛泽东从社会主义改造伊始就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点工作, 他多次强调开荒要以不造成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为限, 保持好开荒跟生态的平衡关系。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毛泽东指出对待全国各地开荒种粮的问题, 不能千篇一律, 而是要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 进行区别对待。他曾经指示要求:“在进行农业生产时, 必须注意不要因开荒引起水患, 不要因争地引起人民不满”。在他的直接关注下, 国务院在1956年设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 专门领导管理水土保持的具体工作。与此同时, 毛泽东、周恩来, 陈云等多次亲临长江、黄河、淮河、荆江等主要水道, 调查研究水土保持的实施情况, 强调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毛泽东还为离山县《依靠合作化开展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完全可能的》一文写下了批文, 认为这个经验是可以作为黄河流域各县以山区的参考。毛泽东水土保持的思维贯穿于开荒粮食大生产的过程中, 这些思想, 在后来的工农业建设中都得到了体现。所以, 毛泽东水土保持的思想是其生态文明观念中重要的一环。

综上所述, 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虽然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 但是毛泽东关于生态文明的观点和思想却是十分丰富的, 这些思想是马恩关于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是把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同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这些思想对于解决目前生态环境中存在的新问题、老问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 深刻理解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理论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作用。我们要立足现阶段国情,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坚持从毛泽东思想中发掘理论支撑,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开拓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之路勇敢探索。

摘要:毛泽东作为共和国事业的缔造者, 在生态文明方面有着较为清晰的思路, 为中国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和有效的探索, 因此深入发掘毛泽东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些言论思路所蕴含的时代价值, 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社会, 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启示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篇2

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党在建党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第一次形成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门学说,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及其自然辩证法。*是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发源地和实践地。同志在*工作期间形成了许多既领先那个时代,又与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的观点、理念和思想。

生态之树体现与生俱来的马克思主义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多次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生态资源是*最宝*的资源,生态优势是*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生态省建设的战略构想。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在指导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把植树造林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源头性工作来抓,形成了中国水土治理的“长汀经验”,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启示我们在新时代必须以系统思维、系统观念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提升生态文明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人民之树彰显始终如一、念兹在兹的民生情怀,必须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态脱贫、生态扶贫是生态文明思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性举措和原创性贡献,也是生态文明思想对人类贫困事业的历史性贡献。这一将生态保护与扶贫脱贫创造性结合和转化的思路,得益于三十多年前到闽东上任后,用脚步丈量闽东的山容海纳所开启和探索的闽东因地制宜的脱贫之路。带领闽东人民以践行“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的精神摆脱贫困,提出“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要把林业发展放在闽东脱贫致富的战略地位当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之路、发展道路。

易经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篇3

摘要:国学易经包含着深邃的生态文明思想与深厚的生态经济理论,是古人留下的一份珍贵的生态文化遗产。易经运用八经卦诠释生态经济巨系统的构成、运行机理、评判标准等生态维度;运用六十四重卦讨论生态经济的七大主题:生态经济周期性波动问题、生态经济愿景思想、生态运行规律、生态资源、生态预警、生态危机及对策,搭建了完整的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思想框架。深入挖掘易经的生态思想对于当代树立生态文明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思想体系,促进中华民族伟大生态复兴的实现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易经;生态文明;生态维度;当代价值;生态经济;生态预警;生态危机;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F062.2;D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2-0102-04

易经做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与文明的基石,内容极其丰富。从生态经济视角,先贤们早在几千年前就以更高的站位、更宽广的视野、更加深邃的思想,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融成生态经济巨系统,揭示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以悲悯的情怀给后人指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路径。易经的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适宜指导中国生态实践。因此,在生态危机不断深化,资源短缺制约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易经的生态维度,发掘其生态文明思想,对夯实现代生态经济学国学基础,促进中国生态经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易经的生态经济维度

易经是以卦爻符号为核心,附之以少量文字构成的符号文字系统。易经生态思想,是中国先贤在长期的生态经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运用八经卦,易经阐述了生态经济系统生成原因、构成、运行机理等,有着明晰的生态经济维度。

(一)易经生态文明思想来自于实践

易经由八经卦+六十四重卦+十翼构成。史书记载,八经卦是由七千多年前的伏羲氏首创。至殷商时期,周文王在此基础上推演了六十四卦,附之以卦辞。周文王之子周公旦把六十四卦配上了爻辞。春秋时期,孔子为易卦做十翼①,并将易经做为六经之首,在学校(私塾)加以传播。

可以推断,易经是以伏羲氏、周文王、孔子等先贤为代表的广大劳动者智慧的结晶,②其生态经济思想来源于古人长期的生态经济实践。

伏羲氏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是华夏人文始祖。伏羲氏时代,恰处原始未开化时期,为了生存,伏羲氏带领民众利用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原始渔业,如系辞传曰:“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③。原始农业经济对生态自然的依存度极高,生态环境的微小变化,如昼夜、冷暖、四季气候的更替、自然灾害等都会影响百姓福利。于是,他们积极主动地认识生态自然,努力掌握“天”“地”变化规律,将天道、地道乃至人道通过结绳记事的方式记录下来,形成了中国首部生态经济典籍——先天八卦,或八经卦。如“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④可见,易经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来源于生态经济实践。

八卦形成后,通过后来者的补充完善,遂形成书卷,即现在我们看到的符号+文字构成的易经。易经来源于生态经济实践,古人有用以指导生态经济实践。如“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圣人发明文字,易经成为明晰天文地理、了解生态系统变化的书籍,政府用于管理经济、振兴经济,百姓用于家庭经济建设。

(二)用“一”与“二”表述生态经济系统形成的机理

伏羲氏作为百姓的统领,要想福音众人,必先明了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面对日月星辰、江河山水、鱼鸟猛兽这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系统是如何产生、如何发展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最终得到一个简洁而寓意深刻的答案:“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十八字真言包含着破解宇宙自然发生、发展秘籍的两个关键数字:“一”与“二”。“一”就是太极。太极就是宇宙,只不过是未开化之前的宇宙。此时的宇宙,犹如盘古开天神话中所说的混沌一团。然而,太极的“一”不是简单的一,内在包含着“二”个具有生机活力的潜在要素:“阴”与“阳”。阴阳在混沌状态下彼此缠绕,阴阳交合使宇宙太极的“一”爆炸了,阴与阳分化出来,轻者上升成为天,浊者下降成为地,形成了太极生两仪,天、地相隔的景象。两仪就是阴与阳,就是天与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天、地二气分化出来以后,频繁交融就出现了两仪生四象景象,即生出老阳,少阴,少阳,老阴。“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持续的雌雄交接,阴阳相感,生物界动植物繁衍发展生生不息。“四象生八卦”四象交合化生出宇宙生态大系统的万事万物,即 、 、 、 、 、 、 、 。

(三)用天、地、人概括生态经济系统的圈层结构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伏羲氏“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即仰头研究宇宙天体的太阳系、银河系日月星辰运动轨迹,总结天体运行规律;低头观察岩石圈、水圈与生物圈中地貌、山川水土分布,鸟兽鱼蟹等动物的习性,总结大地运行法则;近距离研究人际圈中人的特点、研究家庭关系、生产关系,远距离探测自然生态中可用的资源。将现代文明称谓的大气圈、岩石圈、水圈、人际圈中的万事万物,凝练概括成天、地、人,运行规律用天道、地道、人道表述。天,天道,包括宇宙天体中的太阳、月亮、星星、雷、电、风、雨、汽、冷、暖物象及其变化规律;地,地道,是岩石圈中山峦矿脉、耕地等,生物圈中林木、植物、马牛羊猪狗鸡鱼鳖虾蟹等,水圈中的地上水、地下水、山川湖泊物象及其变化规律;人,人道,是人圈中男人、女人,父亲母亲子女,君臣,商贾等要素及其生产关系变化规律。易经用天地人概括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与人际圈物质及变化,是一种高度的凝练(见图1)。

(四)用八经卦概括生态要素

伏羲氏采用结绳记事的方式,将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与人际圈的生态大系统中的八类主要自然物质、自然现象、人的生态要素以及内涵自然力与生产力⑤,用符号 (乾)、

(坤)、 (震)、 (坎)、 (艮)、 (巽)、 (离)、 (兑)表示出来,并归入天、地、人的框架之中。卦传记述:乾为天、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马、为木果;坤为地、为母、为牛、为腹等;震为雷、为龙、为长子、为萑苇;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鸡等;坎为水、为次子、为沟渎、为豕等;离为火、为电、为中女、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为科上槁等;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狗、为少男、为木多节等;兑为泽、为少女、为羊等(如表1所示)。

(五)用吉凶评价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

生态经济系统状况如何,怎样评价,古人用吉凶、悔吝、忧虞、刚柔等字样,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告示生态经济系统运行和谐与否、丰收还是歉收,是天灾还是人祸。如“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意思是先祖创造卦象用以观察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现象,附上卦辞以告知吉凶的趋向。那么吉凶是什么意思?“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吉凶”,是成功或失败的现象。“悔吝”,是表示有忧虑顾虑的现象。“变化”,是前进或后退的现象。“刚柔”,即是昼夜,夜尽昼来,昼尽夜来的现象。六爻的动态,就是天地人三才的道理。有曰“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

二、易经的生态理论框架

易经是一个由七柱构成的鼎型生态文明思想结构。鼎盖是易经生态经济维度,上文已经述及。七柱是由六十四重卦按不同模块分布构成的,顺次包括生态经济周期篇、愿景篇、规律篇、预警篇、资源篇、危机篇与对策篇,如图2所示。

(一)生态经济周期篇

中国先贤早就意识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教育效应的外溢、资源环境约束,经济系统必将经历创建、成长、繁荣、衰落的周期性波动过程。于是先贤用易经十二重卦——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说明生态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乾卦告示,“天”有巨大的创生力,是生态经济系统之父;坤卦阐释“地”的孕育力、承载力,是生态经济系统之母;天、地交合创生出生态经济系统,从而生态经济系统经历了屯卦的婴儿期、蒙卦的幼儿期、需卦的少儿期、讼卦的少年期、师卦的青春期、比卦青年期、小畜卦的中年期、履卦的壮年期、泰卦的成熟期、否卦的暮年期。说明每一生态经济阶段将迎接的机遇与挑战。

(二)生态经济愿景篇

那么培育、促进生态经济系统发展,应实现的美好愿景是怎样的?易经用咸卦、丰卦、恒卦、益卦、贲卦、随卦、升卦勾画了通过遵循天道、地道与人道,得到生态系统的庇佑,生态经济系统可能实现的天、地、人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其中咸卦代表生态经济和愿景,丰卦表示物阜民丰的丰收愿景,恒卦代表经济社会恒久发展愿景,益卦表达的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良性互动愿景,贲卦属于生态景观愿景,随卦是代际公平愿景,升卦是生态经济福利持续增加愿景。

(三)生态经济规律篇

要实现生态经济美好蓝图与愿景,就要认知生态经济规律,进而顺应生态规律办事。易经用谦卦、夬卦、既济卦、涣卦、未济卦、大壮卦、渐卦、睽卦揭示了生态经济的主要规律。其中,渐卦是渐进式的演化规律,既济卦揭示了生态平衡规律,未济卦说明的是生态位错位规律,大壮卦显示了盛极必衰规律,谦卦表达的是自然力递减规律,夬卦则揭示了自然力报复规律,涣卦揭示了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或称熵定律;睽卦则是生态对立统一规律。

(四)生态经济资源篇

在遵循生态经济系统规律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增加财富,提高福利水平,需要在经济系统入口端输入生态资源或生态要素。那么,有哪些生态要素?我们的祖先告知天、地之中可用的资源有巽卦、兑卦、中孚卦、井卦、离卦、明夷卦、大有卦、萃卦、晋卦。其中,巽卦代表森林资源、兑卦代表湿地资源、中孚卦指向海洋资源、大有卦属于太空资源、离卦是火力资源、明夷卦是矿产资源、井卦是地下水资源、萃卦是人工生态资源,晋卦是生物多样性资源。

(五)生态经济预警篇

生态资源不是可以肆意使用的,经济系统也不是可以无度发展的。古人用观卦、颐卦、归妹卦、小过卦、大过卦、无妄卦,阐释了生态经济预警思想。颐卦代表绿灯,生态系统处于可持续发展区,反映粮食安全问题;小过卦代表黄灯预警,资源利用超过生态承载的量变点;大过卦代表橘灯预警,暗示人类的行为已触犯自然力递减规律,若不加调整,就会超越自然力承载限度;归妹卦代表红灯预警,生态系统处于极度不平衡状态,到了质变临界点;而无妄卦则代表黑灯预警,表示生态承载力全面崩溃,人类已无力回天。

(六)生态经济危机篇

古人用生态预警卦说明超载利用生态招致生态经济危机,同时告知生态系统也有一些非人为的自然灾害。易经用震卦说明地震灾害,用艮卦说明山体滑坡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坎卦代表水灾,姤卦代表生物灾害,剥卦代表大气圈的臭氧空洞,损卦代表大气圈的空气污染,噬嗑卦代表生物圈法治生态的缺失,困卦代表资源短期危机,蛊卦显示人圈的生态赤字,蹇卦则显示了资源枯竭招致的经济社会超长波危机。

(七)生态经济对策篇

先贤所在的农业经济初期,生态危机通常属于自然灾害。先贤预测,随着经济系统的不断膨胀,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危机必将爆发。应对危机,避免危机,应采取必要的对策。易经用解卦、家人卦、临卦、节卦、鼎卦、旅卦、同人卦、革卦、大畜卦、复卦、遁卦、豫卦针对生态经济问题,应采取的相应对策。如针对人与生态的矛盾,易经用解卦告知后人要制定机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解;家人卦告示后人,当代人要做个好家长,生态修复后传递给后代;临卦说的是政府制定生态保护战略;节卦讲的是节约使用资源,与当前的循环经济政策相吻合;鼎卦是绿色产业支持政策,旅卦强调绿色出行政策;复卦告示要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同人卦提示后人对待公共环境问题,要促进国际合作实施联合治理;遁卦讲的是减灾防灾经济;革卦告示要革除旧体制,进行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创新;豫卦的意思是资源防御实施走出去战略等。

三、易经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

当前,在中国的工业化遭遇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易经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树立生态文明观

易经的古朴生态文明思想,有利于当代人建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其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走出生态蒙昧。易经用蒙卦告示后人,生态上的无知即为愚蒙,愚蒙不利于生态保护,不利于经济建设。易经的生态启蒙教育思想,有利于促进当代生态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走出现代生态愚蒙。其二,遵循天道、地道的思想。“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易经蕴涵着深刻的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态宇宙观。她运用卦象,阐述了生态经济运行规律,即天道、地道。易经的尊天道、地道思想,有利于宏观经济管理层、微观经济主体按照经济规律的指引,将经济行为约束在生态承载维度内,实现生态经济系统恒久发展。其三,天人合一思想。⑥易经利用乾卦、坤卦阐释人来自于生态自然,并依赖生态自然生存的道理,利用家人卦、解卦等告知后人,对待自然要像对待家人一样,促进人与自然矛盾的和解、自然的解放。天人合一思想,极具现代意义。其四,阴阳和谐思想。⑦《系词》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生态经济系统产生的根源,是最大的规律,也是生态平衡的条件。阴阳平衡思想,对于实施生态补偿、生物多样性恢复以及污染的治理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易经生态文明思想的学术价值

其一,正本清源,发掘易经的生态经济学术价值。古往今来,下至普通百姓,中至官宦商贾,上至高官领袖,几乎90%的人都把易经当成占卜之书。这不奇怪,因为,易经是以卦的方式面世的,如古八卦图、六十四卦等,以至于南宋大学者朱熹,也将《易经》定义为“易乃卜筮之书”。实际上,易经是以卦的方式直接阐释生态经济思想的珍贵典籍,后人在运用其生态经济道理解释生活琐事、预测未来的过程中,遗忘了易经的本义及其本来面貌,从而降低了易经的学术价值。正本清源,恢复易经的原生态面目,有利于发挥易经的学术价值。其二,确立易经的生态经济学术地位,有利于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众所周知,生态经济学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的宇宙飞船理论,至今仅有40年历史。而早在七千多年前,中国祖先在易经中就构筑了朴素的逻辑性极强的生态经济思想框架。其天人合一、持久发展等的生态经济思想与现代生态经济学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出奇的一致;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易经六十四重卦中多数卦的卦名及内涵竟与现代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及政策惊人的吻合,如节卦与当代的资源节约、节能减排意思一致;革卦是变革旧有规则建立新体制的意思,这与当今倡导的为了绿色发展进行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如出一辙。此外,易经还有超越现代生态经济理论的观点及主张,如生态经济周期波动思想等。学术自信是民族成熟的表现,是大国崛起的文化条件。我们可以自信地说,现代生态经济学渊源于国学易经,或者说,易经生态思想早于现代生态文明七千多年之久。其三,为中国古代生态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奠定基础。文献表明,易学界、生态经济学界缺乏对易经生态经济思想的挖掘,更未开创中国古代生态经济思想史的系统研究。国学生态经济思想研究的缺失,使现代生态经济学缺乏中国国学渊源,并成为国外的专学。如上所述,易经有着深刻的生态经济思想,有着缜密的逻辑框架,是中华生态文明的源头,先秦诸子百家的生态经济思想主要渊源于易经。因而,对易经生态经济思想的挖掘有利于推动中国生态经济思想史的研究。

(三)易经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意义

中国天文学家田和禄等人指出,八卦描述了宇宙学理与天文事实⑧;易学家秦贵森先生指出,易经是揭示太阳系、地球形成的典籍⑨。我们认为,易经是生态经济大百科全书,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其一,易经生态经济思想易于被国人接受。现代经济实践表明,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然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具有国情特色的生态补偿政策,需要有适宜于中国实践、易于被经济主体接受的生态经济思想与理论体系。生搬硬套西方生态经济理论,将之全盘端来容易造成“水土不服”。而易经生态经济中的天人合一、阴阳和谐思想,敬天尊地的行为规范,以及规避、化解生态经济危机应采取的对策等,具有亲和力强、本土化明显的特征。易经生态经济核心思想,早已变成华夏文化的基因,潜藏在中国人的骨髓之中,只是处于睡眠或“日用而不知”状态,用易经生态经济思想指导中国生态经济实践,调动经济主体保护生态、和谐发展的神经,就能够实现“先天下而开其物,后天下而成其务。”其二,易经生态预警思想、生态规律思想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化转型。易经用谦卦、夬卦、既济卦、涣卦、未济卦、大壮卦、渐卦、睽卦揭示了生态经济的主要规律,用观卦、颐卦、归妹卦、小过卦、大过卦、无妄卦阐释了生态经济预警思想,告知后人要遵循生态规律,时刻观察生态系统发出的警示。该思想不仅有利于我们建立合理的生态预警机制,实施生态预警管理,还有利于指导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内涵型、生态友好型的绿色发展方式转变。其三,易经生态经济危机思想及对策主张,有利于制定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战略,缓解生态危机。易经的危机思想及应对对策,具有前瞻性、实用性特征,对于当前中国制定防御自然灾害、人为原因导致的生态危机,革除反生态的经济体制,创新机制,实施生态补偿、生态储备战略,对于促进生态友好、福祉增进、绿色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注释:

①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与杂卦传,共十部,也称十翼。

②王春永:《图解周易》,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③④张今:《用科学揭开易经神秘的面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370页。

⑤周止礼:《〈易经〉中的自然力与生产力控制与管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5年第2期。

⑥冯森:《〈易经〉天人合一生态经济思想的探索》,《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第1期。

⑦李宝玉:《〈易经〉阴阳和谐思想及其评价》,《求索》,2008年第6期。

⑧田合禄,田峰:《周易真源(中国古老的天文科学体系)》,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版。

⑨秦贵森:《周易科学探索》,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

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篇4

1.1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

儒家代表孔子提倡天命论, 天命即自然规律, 主张人类要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了解并且掌握自然规律。道家主张人与自然是属于一体的, 二者不可分割、有着密切的联系,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必须要爱护自然, 不能只以人的利益出发。

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能够等同于就一定能够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庄子认为, 大自然有它自身发展的规律, 要任由其发展, 我们不应该干涉更不能破坏, 这一说法其实是片面的, 我们不应该破坏大自然的发展这一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而任由大自然发展却是不正确的, 我们应该做到的是, 在保护大自然的基础上, 利用开发大自然中的资源以造福人类。

1.2 现代西方生态思想

现代西方生态思想主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它是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举例说明, 二战后, 各个国家都在忙于战后重建, 将经济的发展视为最为迫切需要建设的问题。由此, 西方学者便开始反思生态环境遭遇的一系列问题, 学者开始对人类中心论以及科技至上等观点进行了批判, 比如, 资本主义只顾经济利益的获取, 大量搞生产、消耗资源, 产生大量的耗费物, 只追求经济的发展, 却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面对这一现状, 当时的罗马学者作了名为《生长的极限》的报告, 研究了人口、农业、环境以及资源之间的关系, 粮食、资源等数量是有限的, 地球也会因为其增长的限量性变的有限。此报告掀起了学术界的热议, 并且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共识, 进而增强了公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1.3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领域中, 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这样生态文明观中的核心部分。早在那个时代, 马克思就已经看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应该和谐共存、和谐相处的内在联系, 自然构成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前提和基础, 缺少自然性的人的本质属性是不存在的, 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因为人与自然发展到那一阶段, 往往决定当时社会发挥状况如何。

举例说明, 实质上, 资本主义生态问题与资本主义制度没多大关系, 而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着很紧密的关系。因为资本主义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 将注意力转移在如何创造利润上, 却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资本主义的这种生产方式造成了很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4 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毛泽东有关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是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来源。自然对人类的生存发挥在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没有自然就不会有人类的文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提到他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他认为环境和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一旦枯竭, 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必须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以保证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面对混乱的社会局面, 就提倡要发扬勤俭节约的精神, 毛泽东深刻的认识到要改变这种落后的社会局面就必须要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美德。在当时, 毛泽东将铺张浪费视为犯罪, 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 毛泽东开展了增产增收的运动, 在生产和建设过程中,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节省资本, 他深刻的认识到, 要使中国改变穷苦的落后局面, 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精神, 这一方针在实施后, 便有了明显的成效。由此可见, 这对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2 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2.1 环境保护思想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环境问题保护十分重视, 在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时, 邓小平十分强调要将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 要使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就必须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 因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暂时的, 是不可取的。随着生产力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越来越大, 以邓小平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政策, 最终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这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上升到了更深的层次。

2.2 资源合理利用思想

资源问题是关乎生态环境的大问题, 最严重的就是自然资源与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 长期面临人口多、耕地少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生产力还不够发达, 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 这些因素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威胁, 这些又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人口多固然劳动了也多, 但是消耗的资源你将会更多, 所以, 一定要处理好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关系, 因此, 邓小平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2.3 生态农业思想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生存之本、衣食之源,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是农业大国, 邓小平对农业的发展问题也十分的重视, 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思想, 首先, 要尊循农业的生产规律, 严格按照农业生产时间, 把握好每个季节的粮食生产, 这样才能使得粮食的供应得到保障。其次, 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把农业经济搞上去, 邓小平认为要发展农业, 就必须依靠科技, 由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农业发展模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后, 要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尊重农民,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把权力给农民, 让他们掌握生产的主动权, 以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如积极推广农业技术, 增加农民的收入,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2.4 生态法治思想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 承受着巨大的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压力, 不仅要引导人们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邓小平还十分重视治理环境、保护生态的立法制度, 用法律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可见, 加强各个方面的立法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强有力的保障作用。此外, 加强人口立法也是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制度, 在邓小平等党中央领导的不懈坚持下, 计划生育政策成为了一项基本国策, 在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 提倡优生、优育、优教, 将人才资源发挥到最大优势。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

3 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发展

3.1 江泽民对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江泽民结合国外的生态思潮,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基础上, 继承了邓小平的生态文明思想, 并最后形成了自己的生态观。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国际战略地位。

邓小平虽然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了很大的重视, 但对事物的认识必须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却没有将其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地位。江泽民严重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他认为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第四次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是关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将控制人口、保护环境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其次, 主张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统一以促进可持续。

我国人口基数虽大, 却还在不断增长, 人口老龄化严重, 资源浪费严重, 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难题。江泽民认为, 要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以及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地位, 实现其协调统一, 进而实现人口状况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资源的局限和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为此, 他还提出具体的应对方法,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提高人口素质;加强耕地, 保护农田;调整产业结构, 控制污染物排放量, 改善环境状况, 提高环境质量。

3.2 胡锦涛对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胡锦涛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提出了基本社会管理原则:生态-发展, 促进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将可持续发展上升到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首先, 科学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其次, “以人为本”体现了人在发展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不会为物的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最后,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繁重浩大的工程, 需要社会大众协力合作, 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政治理念的转变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生态环境。

其次, 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 改变旧的传统模式, 遵循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样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有效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 提高对资源的再利用, 以真正达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循环经济的特征即高利用、低污染, 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相协调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是在遵循生态系统运行方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有效的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促进整个社会由物质增长转变为全面增长, 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共赢发展。

4 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生态问题的启示

4.1 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生态保护意识即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 具体来讲, 就是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关系的生态学观念以及常识。

提高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意识对整个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要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加强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充分发挥媒体、广播、报刊等的宣传作用, 让民众了解自身肩负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更有监督他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只有靠全民生态观念的支撑, 才能将生态保护环境进行到底, 改善恶化了的生态环境, 提高环境质量。另外, 要建立全国环保组织的舆论监督下, 更好的提醒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 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开展节能低碳行动, 鼓励企业、个人节能减排, 使用节能产品, 倡导节约、文明、绿色的低碳消费理念。

4.2 大力发展科技文明

科学技术本身不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科学技术的不合理运用才导致生态危机的发生, 科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治理环境问题, 建立生态文明, 就必须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这种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科学技术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减少废弃物产生, 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 使得再生能源不断发展, 生态产业不断兴起和发展, 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邓小平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 他指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要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来完成;江泽民也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十分重视, 他指出在环境保护、能源利用方面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不能重蹈覆辙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胡锦涛也强调科学技术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 对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开发治理污染的新技术,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4.3 加强国际合作应对环境问题

全球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紧密整体, 所以环境保护绝非一个国家的责任, 而是地球上每个国家都必须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各国应该加强合作, 共同维护生存的领域。

数据显示, 发达国家是全球废弃物排放量最大最严重的国家, 同时也是耗能最多的国家, 并且在产业调整过程中将不少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可见, 发达国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责任国, 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做好示范作用,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制定具体应对环境问题的策略。发展中国家要借鉴发达国家治理环境问题的经验和教训, 如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等措施来改善环境的现状, 提高环境的质量。

4.4 制定生态法律政策

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离不开全民的道德自觉, 更需要相关法律政策提供法律制度方面的支持和保障。生态法律制度指的是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制定的体现为法律的生态制度。

为此, 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它是为防止污染公害,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法律。其内容包括了生态环境和污染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国务院相关环境保护部门还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积极支持利用环境服务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鼓励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国家在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实行严格的保护, 对于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 应当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2014年全国人大通过《环保法修订案》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法案, 明确了14种“严重环境污染”的入刑标准, 面对环境违法行为, 环保部门出动执法人员, 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刑侦拘留。但同时也对守法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奖励, 赏罚分明。

参考文献

[1]李嫄.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 2015.

[2]李彩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 2014.

[3]张炜.邓小平生态思想探析[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14.

[4]王海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2014.

[5]潘荔.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5.

学习十八大思想汇报:生态文明 篇5

分享

创新

学习十八大思想汇报:生态文明

在十八大期间,我了余收看十八大的召开情况,现将学习情况向党进行汇报。

在现代化布局方面,十八大报告创造性提出了“五位一体”,大大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在十六大报告提的是“三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到了十七大提出了“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这次进一步拓展到“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在刘惊铎的《生态体验论》中定义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包括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文学生态等。

免费

分享

创新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做出改变。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用今天的话说,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人的生活方式就应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敬爱的党组织:

中国共 产 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成长,更在忧患中开拓、创造。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无论地位怎样变化,他的忧国、忧民、忧天下的意识始终存在着。

中国共 产 党走到如今已有93年的历史了,这93年是一部开天辟地的革命史、风发图强的建设史、汹涌澎湃的改革史。它是中国共 产 党的宝贵财富,是可以转化运用于现实的强大精神气力,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资源。党在93年历史进程中的探索和努力、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都可以为我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历史鉴戒,为进步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精神动力。也就是说,中国共 产 党93年的历史,可以为我们的不断前进提供无穷的聪明和气力。

诚然,凭借着这93年来的聪明和气力,中国共 产 党也被称为世界上少有的具备自觉学习意识的政党。这种学习的自觉,乃是一种基础性的品质。由

免费

分享

创新

于学习是一切进步的先导,是求新求变的出发点,是创新创造的条件。党的长于实践、善于传承、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诸多品质,皆以学习为发端,以学习品质为基础。这样的学习品质,其奇异之处就在于将鲁迅的“批判性的接收”精神充分地用了起来,不仅能够“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中“吸取一切文明优秀成果,还能够有力克服一些外力所带来的不好的冲击和坏的影响;敢于在“没有现成答案”中“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基于党的九十三年的学习、实践、创造的成功经验,“建设学习型政党”就不仅是党在新出发点上的一项“新任务”。更是其优秀品质的内在要求。

我们要做新时期党的***人,任重而道远。我们责任重大,我们差得很远,然而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而应加倍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期的党的***人。正是党的这种发展、党的前进和创造引领着我们也不断地区学习与创造。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那就是为人民服务,一个优秀的党员,在思考题目、分析题目、解决题目的时候,就要时时刻刻铭记为人民服务。真正服务群众,这是共 产 党员实现人生价值最朴质的标准。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学习不止,历史前进的道路上,未来总是布满着未知,没有谁会永远正确。唯有练就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质,方能在失误中充分吸取教训,在失往中有所收获,在失败中走向成功,不断开辟正确的前进方向。我将继续努力!

请党组织继续考验我!

此致

敬礼!

汇报人:读书人网【reAder8.cn】

2014年4月16日

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篇6

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自然生命观

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都曾论及人与天地、自然之关系。笔者将儒家从生命的角度对自然和万物以及人的认识,称之为“自然生命观”,以区别于大约同时代产生、流传的老庄道家“生命哲学”观。孔子在《论语》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其基本意思是说,四季有规律地运行和更替,万物化生,是自然(“天”)的基本功能和规律。这里所说的“天”是自然之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自然。孔子认为是自然之天生养了有生命的万物和人类,其中一个“生”字暗含只有有生命的自然之天,才可以生育有生命的万物和人类的意思,明确肯定了自然界的生命意义。可以看出,孔子的天之“生”与人的“生”及其意义是密切相关的,“天”和“人”的关系就像是母和子的关系。到了孟子时代,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思想盛行起来。“天”被理解为最高的存在——宇宙及其主导者,“地”则是指大地上的万物及自然生存的环境,“人”就是我们本身。这种划分较之于孔子的春秋时代在时间、空间上的立体层次更加分明,其逻辑顺序一般理解为“天”主宰“地”和“人”,“地”则影响“人”。由此,以父母来象征天地的角色及其作用。荀子在天人关系上更进一步,提出:“高者不旱,下者不水, 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是天之事也。若夫兼而覆之,兼而爱之,兼而制之,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餧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这其中不仅包含一定的“制天命而用之”的人的能动性思想,也提倡了要遵循寒暑时节、农作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的思想,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君王将相才能称之为贤能。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先秦早期儒家从孔孟到荀子都秉持着遵循自然规律下的生命观念,这是儒家继续构建天人关系及其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思想的基础。

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天与人的理性和谐观

天与人的理性和谐观建立在儒家“仁”的思想基础上。“仁”不仅弘扬人的价值而且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要热爱生命并以仁爱之心对待人和自然。孔子以“仁”为本,孟子则继承发挥孔子的仁爱思想,以“义”的范畴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人与万物、与他人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对生态伦理与人际道德的关系问题展开了全面论述。在此基础上,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的规律性认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然后掌握规律、顺应自然“制天命而用之”,达到在人类开发利用自然时依然与自然“合一”的规律状态。也正是从农业生产出发,天人合一思想与天人相分思想虽有不同,但在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上却是一致的,其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一种未分化的理想和追求,而后者则是建立在人的理性的基础之上的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和理性和谐观念。荀子的思想被西汉大儒董仲舒吸收并加以发扬光大,成为其“天人相副”的天地人一体伦理观的理论基础——“天地人一体说”。董仲舒说:“何为本? 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他把天、地、人看作是合为一体的有机整体,是密切相连的,三者分工不同,又彼此作用,共同成为“万物之本”。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早期的生态系统论认识。

生态文明思想的归宿——“生生不息”的发展观

儒家的思想将人与万物、与他人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进行探讨和规范,在理论上的拓展就是解决如何去做的实践问题。

首先,要有环境保护的意识。根据《汉书》记载,汉代贡禹已经认识到采矿造成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环境生态问题。“凿地数百丈,销阴气之精,地臧空虚,不能含气出云。斩伐林木亡有时禁,水旱之灾,未必不繇此也”,并会导致严重的水旱灾害。因此,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同时予以保护。《礼记》中有:“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本身是一首祭祀祈祷的咒语歌,但却反映出古人对水土保持的重视和消除自然灾害的愿望。类似这种环境保护的思想在较早的时候就有了。《史记》曾载孔子之言曰:“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并提出了“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主张。在禽兽生育的季节保护幼兽,反对竭泽而渔以及“覆巢毁卵”等破坏行为,都包含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思想。这种思想在那个时代无疑是文明的,是那个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管子》在《轻重甲》篇中曾告诫统治者,“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也就是说,统治者的守土之责不仅仅限于疆土的安全守护,还有保护自然资源的职责。

其次,注意对自然界动物资源的永续利用,含有朴素的生态伦理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孟子提出“取物以时”的生态伦理主张。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他认为人类对于自然资源不仅有利用的权利,而且有保护的义务,按照这一生态规律办事“不失其时”“勿夺其时”,完全可以解决温饱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管子·地员》将土壤按质地、颜色、肥力、光照、酸碱度、含水量等要素分成十八类,并详细介绍了各类土壤和植物、林木之间的分布与生长关系。儒家文化的代表性经典、中国古代农业重要著作《齐民要术》中提出了中国古代系统的劝民农桑、应时而作、丰衣足食、天下之理的重农思想。人和其他自然万物一样,只是大的生态系统中的组成元素而已。

最后,尊重自然规律与生态平衡的思想。一方面,人类可以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管子》中有“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的要求,这种思想不仅要求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是“均有”,还要求不可以专有独霸、不顾后果地开发利用。当代有权享用,子孙后代也享有这种权利。另一方面,人类还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树之以桑”“养之以畜”,不应该将人类自己的生存问题的解决完全寄托在开发和“剥削”自然的基础之上,人类必须进行创造性的生产活动。只有这样,才不会将自然资源消耗殆尽,人类和自然才能共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状态。

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篇7

关键词:列宁 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 循环经济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所谓生态文明,即是指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而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要人们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始状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要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之中,提升社会整体素质,降低人类生产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力,使资源的消耗利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二、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1.对尊重自然、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强调

列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强调要尊重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言:“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列宁在哲学笔记中针对黑格尔的观点也表达过类似的意见即,:“不能用精神的发展来解释自然界的发展,恰恰相反,要从自然界,从物质中找到对精神的解释…”[3]

2.对资本主义破坏环境上的批判

列宁在批判资本主义破坏环境方面表现出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完全一致性。他在《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一文中引用恩格斯的话表达了对资本主义大城市糟糕环境状况的厌恶和批评,“在大城市中,用恩格斯的话来说,人们都在自己的粪便臭味中喘息,所有的人,只要有可能,都要定期跑出城市,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喝一口清洁的水。”[4]133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工人生存环境恶化,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说工人生活日益困是由于自然界减少了它的赐物,这就是充当资产阶级的辩护士。”[4]90纵所周知,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作用。自然环境越优越,自然资源越丰富,其对劳动的作用效果就越明显,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就越有利。因此,可以说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对于我国来说,在想我国这样一个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十分发达的国家中发展社会主义,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运用于经济建设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新路。

3.对资源循环利用的阐述

列宁通过人造肥料的使用这个角度来阐述资源循环利用的思想。他指出,“十分明显,人造肥料代替天然肥料的可能性以及這种代替 (部分地) 的事实,丝毫也推翻不了下述事实:把天然肥料白白抛掉,同时又污染市郊和工厂区的河流和空气,这是很不合理的。”[4]134

4.对科学技术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积极作用的肯定

列宁积极肯定科学技术在改善环境中的作用。他认为,用先进的技术来开采天然富源,能够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

三、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启示意义

1.充分尊重自然力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有效实施

苏联的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等于资源和生态可持续性问题就自动解决了。[7]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的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列宁关于尊重自然、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再升华。

2.支持资源的循环利用,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就必须遵循列宁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引导各领域资源合理化流动,各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不断促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通过不同生产企业间的生产废弃物作为生产原料的彼此交换,实现园区内的生产废料“零”排放。只有通过不同机构、不同行业间的积极配合,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政府到社会公众的全方位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我国才能真正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大力发展绿色科技,走低碳节能发展之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直以来,由于我国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未能摆脱“先污染、后治理”老路,使得现今条件下,我国的自然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环境污染程度较高,生态问题愈积愈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生态危机的可能性愈来愈大。因此,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科学技术这一发展动力,通过政策支持、财政补贴等手段,大力发展对环境有利的绿色科技,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使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把工业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

生态环境问题具有综合性和长期性,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列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于解决现天人类所面临的严唆的生态问题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和价值。在全球各界都积极研究找寻生态危机产生根源、找寻生态危机得以解决的理论支撑之际列宁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渗透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唯物的、辩证的和历史的生态思想,是强大的理论武器,必将为生态危机的真正解决提供崭新的理论选择。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列宁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合理内核,充分尊重自然、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依靠科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作用,摒弃“唯GDP论”,为困扰全球的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创新性的策略和途径。我国只有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循环经济发展都路,才能够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有序、健康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发展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求是,2012(10).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人民出版社,2009:38.

[3]论马克思主义[M].列宁专题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

[4]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2.

[6]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28.

上一篇:绿化教育下一篇:日志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