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教育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2024-07-13

毛泽东思想教育课程实践心得体会(共11篇)

毛泽东思想教育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篇1

姓名:李嘉露

班级:10级26班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医疗保障方向)

学号:201040446

毛泽东思想教育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这次的毛概课课程来得新奇,本以为是像大一上的马克思理论那样理论性强。但是老师给我们上的毛概课不仅让我们在课堂上体会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的先进性思想,而且还在我们的课余时间让我们全班分组都参与去实践。这是我觉得教学中的寓教于乐更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喜爱。大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他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都处于一种活跃的开放状态,这个阶段的学习对他们的专业技术素质、解决问题能力、研究事物思维及“三观”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大学时期的学习与中学阶段有着很大差异,这就要求大学生在继续发扬勤奋学习精神的基础上,还要尽快适应大学的教学规律,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法,注意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我想也正是我们现阶段所缺少的,所以我们更要好好通过一门实践课来把握课程的精髓。

大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内容是既传授基础知识,又传授专业知识,教育的专业性很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比中学要有很大扩展。大学生的学习虽然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但是不像中学生那样绝大部分时间是被

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有相当大的自主性。教师课堂讲授往往是提纲挈领式的,教师在课堂上只讲难点、疑点、重点或者是教师最有心得的一部分,要求做到少而精,其余部分就要由学生通过自学去攻读、理解、掌握,这势必要求大学生通过课外自学掌握更多的内容。毛概课实践课包括三部分,第一阶段是社会调查,第二阶段是做一个PPT,关于身边的感到,第三阶段的实践是展示小品。我在我们小组主要参与的是第一和第三阶段部分。参与到小组活动中的实践时,大家一起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和谐团队精神也深深影响着我。

课程上说到的毛泽东的实事求是也是我们团队在实践课程中必须具备的。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是原则蕴含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点和精髓。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是原则与毛泽东哲学思想具有同步性的特征,与毛泽东哲学思想都是建立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基础上,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与毛泽东哲学思想具有双重渊源,与毛泽东思想是在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与毛泽东哲学思想具有双重的渊源和同步性的特征,都是毛泽东在认识和解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个根本问题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他在同党内主观主义作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一阶段展开的社会调查题目是主题是关注民生。而我们小组选择的题目是南宁市养老保险现状。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它是国家和社会

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从参保意义来说,就有利于劳动力的再生产,有利于社会的安全,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也有一部分会出现对这方面知识的欠缺从而缺少对自己养老的一个保障,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小组就更想了解养老保险覆盖率的真实情况。我们选择了广西医科大学世纪花园的一个居民小区,那里人流量大,而且也符合我们调查的对象。

在开展问卷调查的活动中时,因为我以前就参加过下乡活动,也正是这些珍贵的经历更能发挥我在调查活动中的重要角色。最后从调查结果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就全国而言,除国有、集体企业基本覆盖外,还有部分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大多数私营企业以及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尚游离在养老保险范围外,占全国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的老年保障问题也尚未解决。社会保障关于权利保障、普遍性、平等性等基本原则就没落实,部分公民仍未享有相应的养老保险权益。也正因为我们的专业是社会医疗保障方向,这养老保险现状也正要督促我们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立志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而奋斗。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制作身边的感动。我们可以收集生活周边能让你感动,或者可以用相机记录美丽的瞬间,或者可以用手边的笔激扬起飞扬的文字,最后制作成PPT。因为我们小组的工作是分组完成,然后我也没有过多的参与策划。不过题目“身边的感动”来看,或许马上就可以想起很多曾经泪流过的、欢笑过的事吧。其实只要用心体

会,感动就在你身边。这不仅引导我们见贤思齐,比学敢帮,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境界,弘扬社会正气,树立社会楷模,还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念和信心,增强坚持中国特色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三个阶段是针对社会热点问题从表演一个小品。黄岩岛问题因为是闹得轰轰烈烈的问题,2012年中菲黄岩岛对峙是指在2012年4月10日持续至今发生在黄岩岛的中国渔政船与菲律宾海军护卫舰对峙的事件。4月10日,菲律宾海军企图在南海黄岩岛附近抓扣中国渔民,被中国海监船制止,双方随后发生对峙。截至2012年5月10日,中菲黄岩岛对峙已满一个月。

我们小组的小品表演就是模拟针对黄岩岛问题记者会现场的一个片段。而我饰演的是里面记者会现场的其中一个发言人。因为要对台词的熟悉,我回去不仅认真翻阅了黄岩岛问题的最新消息,也把我需要读的那部分台词以一个发言人的口吻表现出来,这样更能突出我国对黄岩岛问题的立场。在这次的小品活动中,发言人的所说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有着不同的反响。而我们中国也主张友好外交磋商解决黄岩岛事件,即使这是菲律宾蓄意挑起的事端。最后中方正在加大对菲律宾就黄岩岛问题进行外交斡旋的力度,坚持通过外交协商解决当前事态,让菲律宾纠正错误立场、放弃无理主张,尽快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如菲方继续一意孤行地挑战中国的主权底

线,必将承担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

这三次实践活动都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触。从思考中体验自我,从学习中寻找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表达中锻炼口才,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追求中获得快乐。因为这样,以后我还会参加更多的实践课,也希望上课的老师而不仅仅把教学安排在课堂,相信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上去。至于这次的三次活动实践,我相信这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中宝贵的财富。我会好好珍惜,今后也会更加努力!

毛泽东思想教育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篇2

一、传统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实习的模式

从时间上, 大多数学校将毕业实习的时间定在了大学四年级的第二学期, 实习的时间为3—4周, 基本上以1个月为标准时间, 从3月中旬开始, 到4月中旬结束。以实习基地的值班时间为标准, 早晨出早操时间到学校, 中午12点到14:30休息, 下午17:30以后下班。近一两年以来,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各个学校又将毕业实习的实践作了进一步调整, 由1个月延长到1个学期, 在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里结束所有的课程, 大学四年级第一个学期全部用于毕业生的实习。

从内容上, 主要有批改作业、听课、授课和班主任工作实习等几个方面的实习内容。

批改作业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习内容相对简单一些, 没有数学、化学、物理和语文等科目那么多的作业需要批改。从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来讲, 实习单位一般不会给毕业实习生安排毕业班的授课, 大多数都是初中一二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 初中一二年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以思想品德为主, 大多数作业和问题都在课堂上当堂处理和解决了。因而,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在实习的过程中, 批改作业的任务相对要少一些。

听课方面。除了批改作业以外, 实习生还有一个听课的环节, 基本上都是围绕所在中学的指导教师随堂听课。这个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实习生的所有实习环节中最完整的一个环节, 基本上只要是有指导教师的课, 都会随堂去听, 指导教师在哪个班上课, 实习生就会到哪个班听课, 从中会感受到指导教师如何在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群体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从感官上, 实习生会有一个宏观的感受和收获。指导教师负责的话, 也会安排实习生去听听实习单位其他它较为出色的教师的课程, 或者跨学科听课等。

授课方面, 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一般都会因为害怕打乱了自己的教学计划或者影响了自己的教学效果, 很少给实习生安排讲课, 基本上都是在实习时间快要结束的一两节课里, 让实习生讲一到两节课。有的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较为负责, 会在实习生听课一两周后, 把所有的教学任务都交给实习生, 这种情况下, 有些指导教师会随堂听课, 随时给实习生提出各种指导意见, 也会出现一些指导教师, 把教学任务交给实习生后, 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把空余出来的时间用于自己的私人事情上, 而忽略了指导实习生的重要任务。尤其在近几年来, 随着高校毕业实习时间的延长, 实习单位会出现很多类似“全权放手”的指导教师, 最后导致的结果是,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习, 毕业生除了锻炼了自己上讲台授课的胆量以外, 没有多大的收获和进步。

班主任工作的实习方面, 毕业生只能是体会和间接的实习, 不论是一个月的实习还是一个学期的实习时间, 毕业生都会因为是实习教师, 而被学生忽视。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是建立在与学生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展开的, 再加上有些日常的班级事务工作, 学生都会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班主任才能“做主”, 例如请假、打扫卫生的安排、班级纪律的维持和管理等。而指导教师一般都只是领着实习生在早晚自习的时间里感受一些如何管理班级方式和方法。也有些指导教师会安排实习生随堂参加班会, 或者让实习生组织开展主题班会。班会也是实习生在班主任工作实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无论从直观还是从感官方面, 都能够给实习生带来很大的收获和进步。而有些指导教师却在放手与不放手之间徘徊或者游离, 让实习生一会儿是观众, 一会又是演员, 从而得不到实习的成长和进步。还有些指导教师则会袖手旁观, 把所有的日常班级管理工作都交给实习生, 这种方式也能够给毕业生的实习带来微小的收获, 但也会由于缺乏及时的指导而没有多大的进步。

综上, 传统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实习模式有变化, 但仅仅是延长了实习的时间, 没有从实质上改变实习的模式, 因而, 这种实习模式还不能够顺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教育教学发展。

二、新课改背景下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实习模式的创新

根据以上传统实习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类毕业生实习的实效性, 提出了LGM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围绕听课 (Listen) 、指导 (Guide) 、操作 (Manipulate) 等三个环节建构的一种实习模式。具体的实施流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Listen (听课阶段) 。按照目前1个学期的实习时间为标准, 毕业生到实习单位的前1个月的主要任务是听课。听实习指导教师的课程, 同时也听相同专业和不同专业教师的课程, 感受不同教师的上课方式, 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群体中使用的不同教学方法。从感官上接触并熟悉各种上课过程中使用的不同教学方法, 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让实习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风格爱好、讲话方式和语气等, 借鉴实习单位各个教师的教学方法, 尝试着建立适合于自己并能发挥更优效果的教学方式和风格。

在班主任管理的实习工作中, 同样也要让实习生接触每一项班级管理工作, 在接触各项班主任管理工作过程中, 实习生主要以听为主, 听实习指导教师讲解各项班主任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和操作方法。

在这个环节当中, 实习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和接触到讲课和班主任管理工作, 初步在实习生思维中, 建立粗略的操作 (Manipulate) 印象。

第二, Guide (指导阶段) 。在指导阶段里, 需要将Manipulate (操作) 、Guide (指导) 和Listen (听) 3个环节结合到一起, 让实习生根据已经粗略建立起来的上课印象, 亲自给学生讲课, 在实习指导教师的安排下, 先就某一个固定的班级, 让实习生持续讲课即操作, 指导教师随堂听讲, 课后根据实习生讲课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 进行详细的指导, 另外, 安排实习生在同一个星期里, 除了自己上课以外, 还要跟随指导教师听指导教师给其他班级讲课, 或者安排实习生听其他不同专业和不同班级老师的讲课, 结合自己的讲课感受, 进行比较, 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 逐步熟悉讲课的流程, 建立完整的上课思维模式和自己最优的上课风格。总体来讲, 就是操作 (讲课) 、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听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其他专业老师的讲课、再自己讲课, 即M—L和G—M的往返循环模式。在这个环节里, 可以让实习生逐渐纠正自己在实习上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同时, 也可以让实习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关于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实习任务, 同样也按照这种模式逐步开展, 逐步熟悉和提高实习生的班主任管理能力。

第三, Manpulate (操作阶段) 。在剩下的1个月里, 实习指导教师专门指定一个班级, 让实习生当班主任并亲自上课, 指导教师没有必要再花时间给实习生指导或者要求实习生听课。在这个环节里让实习生单独担任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任务, 让实习生根据听课和指导阶段的印象, 亲身经历并操作每一项工作任务, 逐步建立自己的最优上课方式和风格。

三、LGM模式的实践

LGM模式的具体实践需要高校实习生带队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实习生的共同配合才能够发挥最佳的效果。当师范类院校和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合作协议以后, 实习单位必须要按照LGM实习模式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 高校带队指导教师同样也要定期检查和监督实习工作的开展, 实习生也可以将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 及时反馈给实习指导教师或者高校实习带队指导教师, 力求在三方共同的协作下提高毕业生实习的实效性。

为了确保LGM模式发挥最优实效性, 实习生在最初的两个环节里, 必须要配备一个笔记本, 及时记录各种有益于提高自己能力的知识点、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不断积累和反思中, 最后在操作阶段加以实用和巩固, 全面提高毕业生实习的时效性。

经费方面, 高校和实习单位可以考虑给实习生提供一些车费、伙食费和教学必需品的相关费用, 提高实习生实习的积极性和进去性, 同时也能够让一些家庭较为贫困的实习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工作当中去, 从而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实习的时效性。

综上所述, 新课改实施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应该结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地围绕Listen、Guide和Manipulate三个环节做好实习工作, 只有在LGM模式的运行下, 才能成为真正具有时效性的实习, 从而使毕业生参加工作后, 无须再通过培训就能胜任各种教学工作和任务。

参考文献

[1]卢金钟, 博迪.基于就业导向的毕业实习创新模式探索——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商学院为例[EB/OL].论天下论文网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free.10033462.4/, 2010.9

[2]唐陶富, 魏冬云.创新医学实习管理模式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J].转化医学杂志, 2012, (1) .

[3]清新职校创新实习模式提升就业质量[N].清远日报, 2012-10-09.

毛泽东思想教育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篇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当前,我国各大高校普遍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开始了对教学模式创新的探讨,其中关注点集中在对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相关学者着重探讨了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作用、内容与形式、监控与考评、问题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对策等。实践教学时对理论教学的进一步重要的延伸和补充,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其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投入不足

大部分高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相比其他科目,思政课所占的课时少,相较于其他公开课程,课程地位不高。高校对思政课的经费和物力等投入不足,导致实践教学应配备的师资达不到课程要求,且学生缺乏有利的实践环境和实践机会,导致高校思政课在开展时普遍存在偏理论的现象。尽管有些学校已经开始进行实践教学,但教学模式仍脱离不了传统模式的禁锢,设置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二)缺乏清晰的实践教学目标,规范性、系统性差

一些高校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时,为了实践而实践,脱离了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的目的,导致实践教学的效率低下。与此同时,高校中的思政课教育课程缺乏规范和系统的体系,部分教师没有清晰的实践课程的授课计划,实践课程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实践模式单一,不符合实践教学灵活性、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要求。

(三)实践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

在现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高校存在缺乏灵活的实践教学模式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设置的实践环节单一枯燥,没有充分利用好当地资源,如西安、北京、湖南、南京等地的高校,在进行思政课教育时,应带领学生进行实地体验和考察,加深学生印象,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应确立的目标与原则

进行高效思政课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遵循的目标和原则包括规范化目标、科学化目标和高效化目标。首先,规范化是前提,制订一套符合大部分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征的实践教学模式体系,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规范化的流程。其次,科学化是核心。进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要确保科学合理,要以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规律为标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化的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最后,高效化是最终目标。进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要做到尽量避免对资金、场地、教育人员等资源的浪费,通过构建科学、规范的创新模式实现教学过程的高效化,推动实践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创新发展。

三、实现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效举措

(一)实践教学模式的理念创新

各大高校要重视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首先,提高实践教学课程的地位;其次,成立专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中心,以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教师的不同风格和社会需求为指导,集中探讨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不断突显思政课的实践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采用多样化、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1.模拟式教学

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设备为教学提供了便利,针对部分资金投入不足、实践学生覆盖面不广的高校,可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构建出“模拟实践资源库”,模拟实践场景。要确保模拟的实践场景的内容覆盖生活、心理、学习、社会等方面,在模拟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生通过扮演实践模拟场景中的角色增强体验,并针对模拟场景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交流,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和观点进行评价和指导,进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分享式教学

分享式教学强调学生心得体会的交流和分享,这一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确定活动主题,活动形式可为辩论赛、演讲赛、知识竞赛、座谈讨论等,学生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并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道德品质提升的契机,不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

3.调研式教学

各大高校要积极响应思政部联合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等部门的号召,积极开展暑期或寒假的实践教学活动,严格要求同学们参与其中,规定实践天数,提供可选的实践内容和主题。教师要主动承担自己的职责,动员教学班的学生积极投入到调研活动中去,调研可分为集中合分散式调研,教师在调研完成后要指导学生撰写调研报告,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办法》为评分依据评定学生的调研成果。对表现优秀的人予以奖励,表现不合格的人延期到下一学年的实践调研,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的提高。

4.参观考察式教学

参观考察式教学时是指各大高校应充分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并对教学基地进行分类,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道德与法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识。教师在进行实际的实践教学时,要根据课程主题选定实践考察基地,参观结束后,要求学生进行ppt汇报,加深学生对民族历史、党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状况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5.义务服务式教学

教师要将义务服务式教学作为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风险意识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不同内容和环节建立起完善的“义务服务资料库”,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确定服务对象和时间,可组织学生建立义务服务小组,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义务服务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所服务单位的反馈意见评定学生的表现,并计入平时成绩,确保有效管理。

6.专业实习式教学

专业实习式教学是指高校建立实习和思政教育并存的机制,对实习中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学生的主修的专业,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到学生所学的专业中,实现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实现对学生的“双修”。专业实习式教学需要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兼顾学生的专业技能的传授和职业道德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并对实习期满的学生进行双重考核,包括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考核。专业实习式教学能改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更加强调教学模式的立体化和多样化,符合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挑战和突破,是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效融合,是教书与育人、教学与科研的高效衔接,更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是教育改革方向的要求,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是进一步深化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要求。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能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升,加快思政课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丁春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及其模式创新研究——现状、问题与原因[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02):108-112.

[2]魏钢,徐仲伟,代金平,卢凤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和特征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1,(04):129-134.

[3]张俊,龙兴跃,蒋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2):45-47.

毛泽东思想教育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篇4

系统党组织和党员按照《国土资源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国土资党发〔2013〕19号)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列出工作计划,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层国土资源部门如何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作为一名坚守在国土资源阵地一线的老党员,就注重实效、解决问题方面,在教育实践活动方法步骤提一点自己看法。

一要抓好学习培训。对照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围绕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转变政府职能、党风廉政建设开展集中学习并组织全体党员参加学习培训,明确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方面的要求和标准。举办国土资源系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先进事迹报告会,以人为镜,强化宗旨意识,增强群众观点,转变工作作风。

二要抓好民主评议。民主评议内容主要是,对上一级党组织及其成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搞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建议等。民主评议表由上级督导组回收汇总。

三要抓好调查研究。要广泛征求用地人、被征地人、管理服务对象、业务相关人及县乡镇村(社区)和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征求的内容为,对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落实上级党组关于进一步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反对“四风”,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转变国土资源管理职能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比如规划程序中的规划公众参与不足和乡镇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滞后问题、建设用地报批中的重程序形式轻时效实质问题、征地工作中的权属争议和补偿安置争议调处不力问题、土地市场管理薄弱问题、执法监察工作中的重书面审查轻查处到位的办案问题及预防体系不力等问题。

四要抓好整改落实。进度服从质量,集中教育时间一般不少于3个月。一是既要解决实际问题,更要解决思想问题。通过本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成员之间开展谈心活动、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撰写对照检查材料,重点解决领导成员思想作风庸、懒、散、奢问题,着力改进学风文风会风、控制“三公”经费支出,树立 “底线思维”。二是整改落实,建章立制。重点抓好制定和落实整改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3个步骤。针对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以职能转变促作风转变,切实维护群众权益,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还要在大力推进管理职能、管理方式转变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国土资源管理制度,切实把市场、社会、地方能管好的事交给市场、社会、地方,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施展市场、社会、地方自我管理的能力,实现促进科学发展、减少违纪违法和维护群众权益的目标。

汇报人:xiexiebang

毛泽东思想教育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篇5

镇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心得交流汇报会。会议由镇党委书记、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王新宇主持,镇党政班子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和全镇八村两居书记、主任、第一书记参加汇报会。会上,镇党政班子成员分别就前一段时间集中学习情况作了交流发言,大家结合自己开展学习教育情况及岗位职责,围绕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任务要求、“四风”在工作中的表现以及如何铲除“四风”谈认识、挖原因、找举措。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关乎每一位党员干部。大家要严格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认真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要做到学以致用,在工作中进一步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群众搞好服务;要拿出认真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多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切实从基层的角度出发,解决基层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推进朔里各项工作更上新台阶。

在乡镇基层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从力戒“三怕”、着力“三敢”、提升“三能”和树立三种意识上下功夫。“三怕”即面临矛盾怕难,解决问题怕烦,联系群众怕缠。着力“三敢”,即敢想、敢干、敢于担当,增强服务群众的气场。提升“三能”即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群众打交道的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切实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要树立三种意识,一是在思想上装着群众去躁气;二是在感情上亲近群众聚和气;三是在作风上接近群众接地气。

下一步教育实践活动要围绕六个“切实”开展工作。一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二要切实把学习教育抓到位;三要切实开门听意见和建议;四要切实抓好边学边改、立学立改。五要切实加强群教活动的领导和指导;六要切实做好结合文章。

汇报人:xiexiebang

毛泽东思想教育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篇6

蒋功宇

2012年的金秋,我应学校的安排,参加了初中思品的国培网络学习,认真听取了专家们对初中思品新课标的解读,再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认真审视、剖析我自己的某些教学行为,写一写自己的反思吧。

一、思品的教学目标是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初中思品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而侧重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内容,所以,我在教学中,重点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教育,常常举实例来进行教学,这样,即使在知识的学习方面说教不是很多,但是学生的品行,考试成绩都达到了较理想的效果。

二、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趣味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教师置身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交流,一起参与,一起体验。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人格就会在宽松亲切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健康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调查等多种探究活动,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构建新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这样不仅能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整合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还能赋予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机会。

三、在教学中做到关注时政热点、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成长感悟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寻找结合点,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生活,把在现实生活中获取的新观念、新理论和所学知识相结合,根据所学的理论分析说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固的掌握;要让他们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毛泽东思想教育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篇7

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简称学院)自1994年创办至今,一直强调敬业爱岗、与时俱进、勤于教学、精于教学、创新创业、德才双馨的教书育人理念。学校的艺术素质教育中心挂靠在该学院。10多年来,艺术与设计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已有近千名本科毕业生在全国各地从事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工程等领域的科研、管理和教学工作,并有不少本科生荣获国内外或省部级奖项,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工作,探讨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教育的途径。

1 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引导、鼓励学生创业实践

在本科生的创业教育中,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养和创业人格,还要着眼于学生的人格完善,着眼于学生的人生未来。在这个过程中就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创业意愿,鼓励和引导创业实践。不但要让他们认识到创业实践对自己将来成长、成才、成功的益处,而且还要他们明白创业必须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如何去创业。

高校本科生要创业,需要具备的能力很多,最不可缺少的便是创新实践能力,若人云亦云,成为“跟风”族,永远不可能取得成功。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学院在广大本科生中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教育,鼓励、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克服自卑胆怯心理,通过网络积极、大胆地参加社会上的各种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创新实践的锻炼中不断强化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结合学院专业特色,成立了以设计为主的鹏翔创业协会,下设鹏翔工作室。以产品设计、平面设计为主,在学院行政领导的协调下,由科研经费雄厚、学术水平高的专业老师提供难度适中的科研项目并根据每位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任务的定质、定量、定时分解,除了必要的手把手指导外,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设计。经过不断的努力,学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两届河南省“挑战杯”大赛以及河南省大学生外观设计大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与此同时,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要夯实基础,打好基本功,在专业学习上狠下工夫,狠抓成绩,有了扎实的科技知识基础,才能转化成科技科研能力。

2 提供资金保障和政策倾斜,充分激发学生创业实践的积极性

对于创业协会来说,一开始最大的难题当然是创业资金,作为学生自己,根本无力承担,因此作为引导者就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由于近几年学校已经开始注意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只要经有关专家调查、论证后予以认可的项目,学院在资金上将给予保障和扶持。创业协会凭借在各类设计大赛中取得的成绩和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创业计划,获得了学院领导班子的全力支持,最终申请到创业基金10 000元,解决了创业协会的资金难题。

同时,学院在政策上也予以倾斜,把创业协会定为学院重点指导与扶持的协会,对创业协会的优秀会员,在同等条件下,在奖学金评定和其他评先、评优的推荐过程中予以优先考虑。通过这些措施,鹏翔创业协会的规模不断扩大,成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协会理事会的统一协调下,会员主动与专业老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老师联系、完成一些课题和设计项目。通过跟着老师做设计,熟悉了设计流程和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了解了如何收集社会上的项目信息,如何获得项目,并如何招标成功。而且,在鹏翔创业协会的带动下,整个学院的学术研究氛围日渐浓厚,一些其他学院的本科生也加入了鹏翔创业协会,并在该协会理事会的指导下组织本学院的学生成立了鹏翔创业分会、鹏翔创业小组,参考鹏翔创业协会运行的模式,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创业实践中去。

资金支持和配套的激励政策,使广大学生的创新钻研积极性得到激发,解决了创新的现实资金问题,既激励了学生的精神干劲,也解决了创新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工业设计大赛、动画设计大赛等,取得了一定成绩和奖项名次。

3 不断完善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对学生来说,具有创业有关的知识、技能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强烈的创业欲望以及自信心和进取精神。为此,学院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针对本科生的知识结构,采用个性化教学,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学生自信心,以提高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目前,学院正在筹划开设创业课程,以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主渠道作用,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学院将围绕学生创业要求,整体构建学习课程,增加有关创业的延伸性课程和教学内容。在课程目标上,以新的创业型人才质量标准和培养目标为导向,加强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的改革,努力培养既能就业又能创业的实用型、复合型、创业型人才。在课程内容上,重点加强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的训练与培养,着力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创业实务知识的传授。在课程形式上,做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制订具体的学生创业辅导计划。

创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教学内容,高校的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创业人才,更关键的是培育本科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因此,学院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增加专业教学的创新性和灵活性。当然,学院的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很多管理体制并不十分完善,为了使这项工作能取得更加明显的效果,学院应把创业教育纳入日常管理中,定期总结,通过不断完善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机制,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取得令人信服的成绩。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高校本科生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其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有的研究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对高校本科生创新教育的规律及深层次问题揭示甚少,有的理论研究对实践总结不够深入,存在玩“文字游戏”“跟风”的现象,没有真正起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这些问题若不及时予以解决,将会严重制约其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会对高校本科生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本科生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在高校本科生素质创新教育实践探索中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这些观点对新时期高校本科生素质创新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5.

[2]朱中华,陈怡.论高校素质教育工作的评价[J].江苏高教,2002(5).

毛泽东思想教育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篇8

对课程价值的研究往往是对价值活动要素的分析,是一种静态的结果研究。但是,作为价值活动还应从动态的或价值运行的过程来把握,使之变成课程价值的动态生成研究。事实上,课程的理想模式应该是多主体参与和建设的,从课程方案设计、课程标准制定开始,到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止于课程评价的动态生成过程。不管课程计划准备多么充分,课程目的与结果、预想与过程很难完全一致。因此,只停留在对课程的各个因素或结果的价值研究上显然还不够。如果从课程研究发展趋势来看,就要把课程价值研究定位在现代西方课程的理论借鉴方面。美国的约瑟夫·施瓦布(Jeseph Schwab)建立了“实践的课程模式”,发起和推动了“走向实践运动”,其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对课程价值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课程价值事实——“生态系统”的本质

施瓦布认为,课程的基本要素是学科内容、教师、学生和环境,四个要素构成了课程有机的“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相互理解是课程研究者充分理解四要素关系的指导思想。仅以一种因素为重点构建课程方案是不可能适切的。课程的四要素是实践模式方式、方法研究的重要来源,是构成课程实践事件叙述的内容。在它们的相互作用中,因实践过程而发生了的课程事件,包含了许许多多的价值事实,价值事实的叙述为在实践折中、集体审议中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提供了更多机会。

1.教师和学生生活在真实的课程实践之中,他们与学科内容、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实践兴趣”的目的。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此时此地的具体环境,不注重其他的学校、社会情境和一般性的情境。施瓦布强调,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课程理论存在于具体的实践,要想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分离状态,就要把理论回归于实践当中,实现其动态性生成。教师是课程实践的主体,理应担负起理论生成的责任,教师不仅是实践者,而且是研究者。“因此,实践与折中模式赋予了教师重要的课程研制者角色。”在实践课程模式中,施瓦布同时给予了学生与教师同等的地位,学习本身就是学生主动接受和创造的过程,参与集体审议,除给予其选择课程的权力外,还促进了自身成长,增强了民主观念。但是,只以教师和学生为依据的课程,否定课程环境中课堂情境、学校和社会等制约因素,是不完全的理论,因为教师和学生的教育生活成功与否依赖于具体环境的变化,学科内容作为教育的实质内容,不考虑其客观存在,会使主体失去课程实践的意义。

2.学科内容是实践课程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理论”课程探究模式认为学科内容是普遍的、一般的原则、结论,是抽象的、静止不变的。研究者已经将学科内容进行了预设,结果和目标是固定的。因此,就造成了学科内容探究方法、手段被机械地“物化”,传授和记忆成了其唯一功能,窄化了学科内容的属性。而施瓦布认为,学科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教师、学生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由具体的课程环境生成了“新”的学科内容,或由课程情境与学科内容交织和运行生成具体的学科意义。“情境不同,如教师、学生不同,个人生活经历及环境的改变,学习经验的选择依据及具体面貌都将显现出较大的差异。”

3.环境是课程主体、学科内容与时间围成的三维空间,课程理论在任何时间点上的研究运用都会因具体实践而有所不同。“理论往往是普遍性的、规劝性的、调查性的,从一种情况到另一种情况一以贯之,不受环境的影响。而实践则是需要关注具体的和特定的方面,易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高度信赖于非预期的变化。”实际上,我们的课程从整体性讲,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动态连续非预期的生成过程,如果把它分割为若干部分,就会看到具体人在可变的、“即时”唯一的环境中实践学科内容的过程事件,也就是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一致性的事实。环境是言说各种目的和意义的动态库,它的存在使其他因素具有了活生生、具体的影像。

二、课程价值判断——“实践兴趣”的终极标准

在课程实践中拥有了众多的价值事实,需要作出科学而有效的判断,就要掌握实用的价值标准和有效的判断方法。施瓦布强调“实践兴趣”是建立在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课程环境的基本兴趣。把实践作为课程达到人性提高目标的唯一方式。其理论来源可以追朔到亚里士多德实践观、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仅仅被理解为一种纯粹的伦理、道德行为,是一种个人的道德修养或人格教化。施瓦布继承了这些思想,认为实践就是道德行为,把人的德性提高作为课程的目标之一;第二个来源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杜威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通过教育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民主,在“做中学”的实际行动中完成上述目标。而施瓦布把教师和学生都放在了主体的位置,通过“集体审议”,让与课程实践有关各方都参与决策的民主方法,使传统的“自上而下”课程开发模式进行了彻底转换。参与课程群体规模的扩大,也符合了西方人本主义的尊重人性、全体民主的理念。

1.判断标准是实践兴趣。实践兴趣是针对人提出来的,为主体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施瓦布认为,传统“理念”强调控制,正像泰勒课程目标模式注重的是目标、效率和行为控制,核心是“技术兴趣”,各种行为主要目的是对环境的控制,人只是实现控制的客体工具,因此,它不能使人类实现自主和责任。“实践兴趣”的核心是“理解”,它把世界视为主体,并强调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和理解,强调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强调集体审议和公开辩论。因此,与“技术兴趣”相比,“实践兴趣”拥有使主体达到自由的潜力,并不断趋于自主和责任,可以用来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

2.判断方法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际工作者在现实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实践课程研究是研究者与所要研究的事件相互作用,理解特定情境及问题,因此,课程情境就是研究的场所,研究者也就是实践者,也就是教师。生活在教室中的教师针对具体问题、疑难问题作出行为判断。施瓦布在课程研究方法上,极力反对脱离实践研究者与具体情境相互作用而寻求所谓客观化的一般结论。

三、课程价值选择——“集体审议”实践方式的诉求

集体审议贯穿于实践课程模式探究过程始终,具有重要的位置。它把“权衡”四因素关系作为达成最后一致意见的方法,进而采取策略付诸行动。通常情况下,各种因素作用产生的课程事件,为价值主体提供了可供选择的价值事实,迫切需要进一步分析处理,而后需要就各种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达成共识,“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途径来拟定各种备选的解决方案,再对各种备选方案反复权衡,选择最佳方案,最

后还要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局部的‘预演,反思已确定的目标,作出最终的一致性意见。集体审议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新的公众,并在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施瓦布同时提出,集体审议的思想就是以学校为基础,由学科专家、教师、学生、校长、社区代表、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人员组成的审议小组,共同评议,选择方案,避免脱离实践,确保因素平衡。

1.集体审议的过程和结果、目的和手段连续同一的指导思想。传统“理论”的目标是既定的,过程只是为结果服务,过程不包含任何与目标无关的意义,这种避重就轻的思维方式,让人对过程采取了轻视的态度,关心的只是结果。施瓦布认为,脱离实践过程的结果没有任何意义,具体的实践过程是各种因素与环境的适应过程。具体的意义在于实践兴趣,也就是课程追寻的结果。目的也寓于手段之中,强调目的的工具主义理念与实践思想格格不入,要坚决摒弃。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过程和结果、目的和手段连续且均衡,不突出任何一方。

2.集体审议的实践和折中的艺术方法。实践的课程研究必须要有一个宽泛的理论背景,这样可以参与到较大的、较广泛的课程实践中去。但是,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还需要学会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怎样运用理论,这就是折中的艺术和方法。折中的艺术是指对各种理论进行折中、调和,它包括以下三种:一是将理论、知识、观点与实际情境中的问题进行比较的艺术;二是对各种理论、知识、观点进行修改、重组,以使其适应实际情境和问题的艺术;三是超越现存的各种理论、知识、观点,创造新的行动方案的艺术。方法的运用没有固定的形式,在实践中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普遍适用的理论。把理论与复杂的实践情境相结合的方法,就是折中艺术的具体运用。

3.集体审议的主体构成原则。施瓦布的实践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在集体审议中社区代表、家长、学科专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也被增补进来,他们共同构成了“课程集体”。实践主体由单一走向了多元。实现了实践课程模式的民主化。课程主体在具体实践情境中生活,对课程理论与实践有着充分的理解,解决着探究的各种问题,因此,把“自下而上”的方案制定作为决策的首要原则,这也是主体构成的重要原则,反对把教师和学生实践主体排斥在外的“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

四、课程价值借鉴——实践课程模式对价值研究的启示

尽管施瓦布的课程思想对不同的课程问题提出了各种形式和方法的解决方案,实际上,不论是集体审议形式,还是实践折中的方法,还是行动研究的本质特征,都内隐于四因素在课程实践的相互作用中,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事件的若干方面。但是,课程实践模式下的价值事实、判断和选择可以是同时发生,也可以是相继发生。表现出了手段与目的交替出现的生成过程,和其中参杂的主体相依、多元理论共生的图景。现代价值理论认为,课程分为形式价值和内在价值。把课程视为手段赋予了外在目的的外在价值,在实践课程模式中实践过程的实际效果,就是课程价值的外在事实,需要主体的判断与选择;课程本身就是目的,具有内在的价值,在实践课程模式里教师、学生的价值观就是内在于课程的价值,他们是通过反省方式对课程价值效果进行判断。因此,实践课程模式思想可以对价值研究新方向提供一些理念上的启发和支持。

1.课程价值是动态生成的。首先,实践课程模式研究是针对“理论”研究而育的,“所谓‘实践——理论的区分,仅仅是一种观点陈述的要领框架”,因此,他并没有摆脱理论研究,而是认为应该把理论放到实践中去思考探究,是具有某种观点的理论体系,是一种价值取向。其次,施瓦布批判传统课程理论危机时,指出了课程领域的“再生”之路,“这就是:从把精力用于理论追求,转向实践一准实践一择宜的运作方式。这种新的运作方式需要有新的探究方式——集体审议”,实践课程理论模式本身就是从批判传统“理论”模式中生成的,所以它具有生成性。第三,从其思想理论来源看,杜威认为,如果把历史看成是对业已消逝的事件的记录,把它仅仅当做过去的往事,儿童就没有关注它的动机,历史便成了机械的东西,从而丧失其全部的伦理价值。也就是说,课程的价值存在于具体课程情境中,它是独特的、流动的、变化的、动态的。实践的各因素在“集体审议”体系下的方法运用、结果产生都是在动态生成中进行的,因此,可以把课程价值看成是动态生成的。

但是,这种课程价值生成也存在严重缺陷,这不是价值事实和判断的原因,而是“集体审议”形式使价值选择出现了困难,集体审议中教师、学生、学科专家、社会学家等人持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在集体审议时达不成一致意见,也就不能作出统一的价值判断,就会陷入混乱局面无法生成新的价值。因此,审议主体的领导者引导价值方向形成主导价值,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缺陷。

2.指出了课程价值“主体群”研究的方向。课程价值永远与人发生着关系,没有主体人就谈不上课程价值。而传统的课程价值研究都集中在对知识的研究上,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并在学习领域展开了对课程价值客体的多层次研究。现代课程价值理论对价值主体及主体与客体关系研究颇多,但主体研究多停留在社会总体价值对个体价值取向的制约与主导上,而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个体价值取向的研究上。“集体审议”的提出,尊重了集体中各方面意见的思想,指明了学生的价值判断与教师、校长、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价值主体“下沉”到了教师、学生,也定义了“自下而上”价值主体选择模式。实际地使价值主体研究由“单向度”的个别主体的研究变成了从教师、学生开始的,对整个“主体群”的研究。

3.对不同课程价值取向的包容。一种课程价值理论可以用不同的理由和方式加以解释,但是不同的课程价值理论不可能达成思想上的一致,有的甚至尖锐对立。施瓦布的理论模式让我们把各种理论达到一致的价值取向成为可能,也就是把它放到实践中去理解,符合实践要求的理论才会在人的思维作用下继续生成新的有价值的理论。但这种一致性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在不同主体的不同理论思想作用下,这种目标也许很难实现。

课程价值研究多是对课程编制、设计而进行的静态的、带有明显技术性的分析。现正处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各种思想庞杂、理论繁多,而真正能对改革起引领作用的方案并不多见,主要原因还是理论价值研究不够。当遇到课程难题时,我们也大多从规范、技术层面去理解,很少从价值高度来解析。就是有所研究,也都停留于“内在价值论”“兴趣价值论”“主观价值论”“功用价值论”等西方价值理论介绍上,而在有所学、有所鉴的思路创新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突破。

思想品德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9

本人在这次的新课程培训当中获益良多,特别是对于新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建议、教学内容的改革等等作了深入的剖析。在这次的学习中,体会是深刻的,也为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上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现就学习后自己的一些体会作一个总结。

一、课程设置的变化。课程模块是建构高中课程体系的基础。《思想政治》各课程模块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必修课程共设四个课程模块。每个模块36学时,2个学分,共8个学分。思想政治分别讲述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常识,以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的意义,是整合这三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思想政治”的哲学知识则是上述三个模块内容目标的支撑,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是整合这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选修课程是为满足所有学生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进一步发展需要提供的相关课程,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选修课程分为选修Ⅰ课程模块和选修Ⅱ课程模块。

二、课堂教学的实施。在教学中要注意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加快角色意识的转变,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师生间的平等地位,由无所不能者转变为学习者,由仲裁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要树立生本意识,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权利、有尊严、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把教学看作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彼此分享、共同发展的过程。必修模块教学中把握新课标,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第一是“教什么”的问题。把握这个问题,主要应该抓住“内容目标”中的关键名词、观点或原理。第二是“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把握这个问题主要应该抓住“内容目标”中的关键的行为动词,如辨析、归纳、比较、评述、感受等等。综合探究作为必修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设定必要的教学时数。第三是“如何教”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通过“提示与建议”的内容来表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一些重要的、或以往课程中没有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要求给予重视;二是活动建议,即根据相应的内容目标,提出开展课内外活动的要求,如撰文、讨论、讲演、辩论、调查、设计等等。这说明新课程的内容调整并不仅仅反映在建构思路上,而且也表现在对教学总量的控制上。对此,新课程对教学总量的控制,并不单纯地表现在知识点的增减上,而是通过“内容标准”采用行为目标的表达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此在深度和广度上对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做出了程度和范围的限定,包括要求的侧重不同、难易不同、详略不同。也就是说,实际上降低或限定了教学要求。教师在进行必修课实验教学的初期一定要更新观念,克服现行课程教学时数所带来的惯性,积极主动有目的的控制好教学总量。

三、教学方式的优化。

(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教育教学受到多元价值取向、多渠道信息来源。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教师应增强教育教学改革意识,用新课程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指导教学工作,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尝试和确定教学方法。

(二)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结合,增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要以生活为主线,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努力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要注意内容目标中有关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表述,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

(三)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特别是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孕育创新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明确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学会选择、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的问题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积极推进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探索、形成方法、主动发展。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10

XX-11-0

2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基本理念、目标以及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改进。新课标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内容上,着重突出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在编排上,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主线,以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教育、成长中的我、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学法用法、我与他人的关系、交往与沟通、交往的品德、权利与义务、共同理想、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承担社会责任、法律与社会秩序、知我国情、爱我中华为基本构成框架。此次对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重大改进,不仅使之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又能体现学科建设与时俱进的思想。

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不在按照学科体系的逻辑加以展开,而是在学科知识和方法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的整合,内容标准的许多要求是开放的和过程性的。对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从而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求以及体现教育的层次性,在呈现方式上,课程标准也力求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贴近现实生活,强调学生自身的观察、感受和体验。

新的思想品德课标还将深刻的理论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通过学生的道德践行和生活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有助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新的课程标准还突出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公民责任等教育,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和评价。

毛泽东思想教育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篇11

关键词:分层教学 经验学习圈 建筑设计课程

分层教学思想的产生由来已久,国人很早就意识到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和志趣施行不同的教育,并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最有名的践行者莫如孔子,正如朱熹评价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而在国外,有关分层教育的系统始于19世纪,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已发展出各种按学生年龄、成绩和能力分组分班的教学组织形式,至今成为基本而普遍的教育手段。总的来说,分层模式的教学方法主要集中在初、中级教育,以及高等院校的通识课程中,而在专业课程中较少有人尝试。不是的。事实上,就以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为例,因其教学内容和目标的综合性,教学组织的分组模式等特点,恰恰能最大发挥分层教学方法的优势,在建筑设计课程中系统地、有计划地引入分层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助于根据学生能力特长和性格特点进行针对性培养;另一方面,基于设计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考察,采用分层教学还有助于以设计课程为核心,打破建筑历史、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美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相互隔绝局面,形成跨课程乃至跨学科的综合性教学平台,从而优化教学资源,强化教学效果,深化教学体制改革。

一、传统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特点和问题

建筑设计作为高校建筑学教育的主干课程,通常采用集中授课与分组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既兼顾了整体知识的传授,又保证了学生个体设计能力的培养,因此便在建筑学教育中得到长期广泛的应用。但久而久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易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优秀学生得到更多辅导,而差生则放任自流,结果优者更优,差者愈差;二是设计课作为核心主干课程,缺乏对其他专业课的有效整合,学生所学知识难以融会贯通运用;三是教学效率不高,通常设计课分组一名老师指导10名左右学生,对每个学生作业依次进行讲评往往时间不够。对于这些问题,部分高校建筑学专业也尝试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例如重庆大学建筑专业对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两大板块的整合;又如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采用的“建筑设计课程主题化、建筑史课程系列化“的改革措施;再如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专业在设计前期加强“建筑计划”的改革等。

结合各个高校建筑学设计课程的改革经验看,笔者认为,目前设计课程面临的各种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归结为缺乏对传统分组指导过程的优化细化,而分层教学正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有助于把问题集中化和分类,从而提高指导效率。事实上,课堂分组显然具有进行分层教学的天然优势,分层和分组可以相互结合。而建筑设计作为一个综合化的思考和实践过程,调动的是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知识储备、审美趣味、专业技巧、判断和解析、手头和口头表达等各种素质,分层教学的核心价值“因材施教”也恰恰在这里能得到高度实现。根据这一思路出发,在学院教学改革的支持下,笔者及同事老师在南昌大学建筑系2012级建筑设计课程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课程设计,并予以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拟从课程设计、实施和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详述分析。

二、主客观选择相结合的分层教学设计

1.借鉴经验学习圈理论的分层设计

课程设计的第一步是建立科学的分层标准,在这里我们引入了大卫·库伯的经验学习圈理论,并与建筑学的课程学习特征相结合。学习圈理论认为,体验学习是一个循环,每一个循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具体经验(Concrete Experience)、反思性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抽象概念化(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主动实践(Active Experimentation)。不同阶段相结合产生四种学习类型,即发散型(Diverging)、同化型(Assimilating)、收敛型(Converging)、适应型(Accommodating)。每个人都有较擅长的学习类型,应用到建筑学习中,发散型学习者观察力强,充满想象力,思维活跃,适合于设计创意的表达;同化型学习者逻辑清晰,长于理论分析,适应于建筑史学等理论的运用;收敛型学习者总能从常识角度思考,判断力强,在建筑构造、技术等层面较有潜力;适应型学习者长于实践,在建筑制图和表现方面应更有优势。

以这四种学习类型为基础,我们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对30名学生进行分层,并加以类型扩展。在主观方面,教师可通过设计制作学习模式心理测试表,对学生进行初步分层,该表共设置12个问题,每题4个选项,每个选项分别对应四种学习模式,乱序排列,最后根据最高选取数确定学习类型。

在客观方面,则根据学生过往表现进行教师评价与客观评价分层,在教师评价中,学生过往成绩,以及表现出来的擅长领域是重点分析的对象。其中把学生过往成绩除以设计课程成绩作为衡量标准外,还需综合考虑他们在其他专业科目中的表现,如建筑历史、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物理等,这也是以主干设计课为核心来进行整合各门专业课程的第一步。

在以上主客观学习模式测定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测定为主,以教师评价为修正,综合二者得出分层结果。例如某些成绩欠佳学生虽然表现出发散型学习者的特征,有较好的创意,但基础不牢,对此类型学生重点在于夯实基础,并通过强调局部的设计亮点发挥他们的优势所在。而对于优秀学生,则可根据其学习类型适当增加考核内容,鼓励他们在擅长领域有更多尝试。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将学生分为四小组,分别以强调创意、构造、表现和传统风格为主题,每一组又隐性分为普通和优秀两档,隐形分层主要考虑到学生心理问题,并不在表面上进行区分,在不影响学生自尊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和最终考核中由教师予以把握。

2.考核标准

基于以上分层方案,我们制定了相对应的考核标准,以傳统设计课程考核标准为基础,在各个方面有所侧重。具体来说,对于发散型学习者,要求他们在设计中强调创意表达的部分,在图纸成果中,需对设计创意进行文字和图形描述,运用分析图方式描述创意生成过程。根据原始创意和最终设计结果评价创意实现程度;对于同化型学习者,要求强调方案有地域风格和历史风格,在图纸成果中,需进行建筑风格选择和描述,运用文字和图形语言阐明所选风格与任务书目标之间的契合适应性,阐明运用何种形式进行风格表达(符号、隐喻、象征等);对于收敛型学习者,则要求强调建筑构造表现,结合建筑功能要求,增加大样图的设计内容;对于适应型学习者,重点考核制图规范性和图纸表现力,鼓励在制图中采用Revit等各种新数字化软件技术。

三、作业分析

我们在南昌大学建筑系2012级建筑设计课程中实施了以上分层教学方案,总体来说,该课程改革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这里根据四种学习模式分别选取一些学生作业进行评析。

1.发散型学习者设计作业分析

发散型学习者设计作业是设计创意为主要补充评价标准的学生作业。任务书为高层办公建筑设计,例如有一例作业强调绿色概念,小标题“三葵跃进“,方案将植物三叶葵的形象抽象为几何图形,将其进行旋转叠加形成整个建筑造型。通过旋转形成的错位区域则形成绿化共享空间。整个设计从绿色植物为母题出发,在造型和空间处理、热环境设计等方面都体现出绿色建筑的设计概念,创意表达具有逻辑上的连贯性,方案同时提供了较多量的分析图,用明确的图形语言阐述了创意的生成和完善过程。

2.同化型学习者设计作业分析

同化型学习者设计作业以强调地域或历史风格为补充评价标准的学生作业。任务书为电影院设计,如有一例方案是借用古希腊建筑风格,并试图模拟雅典卫城的群体形象,在建筑功能包含的三个小剧场处都采用了希腊神庙的建筑造型,由此形成一个群落性的整体造型。该作业包含了学生对建筑历史风格的一定理解,但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缺陷表现在如下三处:第一,过于生搬古典的建筑形式而缺乏对现代建筑的适应性探讨;第二,包括柱式、屋顶起坡等许多比例尺度既不符合古典法式,也不合视觉美感;第三,设计的生成缺乏说明,尤其对观演建筑与希腊建筑这一关系缺乏阐述。这也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值得改进之处,尤其是对历史风格和现代建筑功能之间关系的辨析值得强调。

3.收敛型学习者设计作业分析

收敛型学习者设计作业是以建筑构造设计为主要补充评价标准的例子。设计类型为高层办公建筑,有一方案以强调绿色生态为目标,对外墙壁面、裙房斜坡屋面及塔楼缓坡屋顶的绿化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构造设计,尤其在绿植的灌溉系统上有较仔细的思考,此外方案还对裙房窗体、外墙肌理及幕墙设计进行了构造设计。再如另一作业,同为办公楼设计,主要强调节能,方案在进行前期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整体节能方案设计,并分别推敲了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系统及局部步行发电系统的构造设计。此类方案美中不足在于还缺乏具体的构造大样图设计和绘制,多数只停留在建筑构造的构思和模型表达方面,因此与建筑构造课程进行更为密切的合流将是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4.适应型学习者设计作业分析

适应型学习者所设计的作业是以计算机表现为主要补充评价标准的一例办公楼方案设计,使用犀牛软件建模,从建筑外部造型、外部表皮到内部结构、内部空间都有较完善的计算机模型表达。其中一方案采用悬索结构,通过承重柱支撑起桁架,桁架悬挂的楼板,并通过圈梁提高整体刚度,同时也对结构与内部空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这些内容都通过建模的方式予以表达,应该说这一方案不仅在建筑效果表现上有所注重,在构思创意和建筑构造上也颇有亮点。例如作业是一电影院设计,方案采用数片“叶帆”构成整体造型,同样对表皮、结构和内部空间进行了详尽的计算机建模,值得一提的是,该作业同时制作了实体网架结构模型进行推敲,因而对设计结构的受力特征和空间特点都达到了较好的把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建筑设计课程中推行分层教学,对于优化细化传统的建筑设计分组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打造跨课程综合教学平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南昌大学建筑系在这方面所做的尝试进行了介绍,这些尝试虽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取得了较好的课程改良效果,在进一步的规划中,我们将尝试扩大分层教学的实施对象,增强各课程之间的信息共享,精简学生课业负担,并建立完善的教学反馈机制,从而推动本校建筑学教育的教学改革,并为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十三《尽心章句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魏宏杨.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课程整合策略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7(02).

[3]李晓峰.建筑设计与历史课程教学整合的尝试——传统建筑意象设计教学[J].建筑学报,2003(12).

[4]赵洪宇.关于建筑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2(02).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此文为2014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项目编号:14YB012)

上一篇:外国会计职业道德论文参考文献下一篇:2024福建松溪公务员面试热点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