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教案(精选11篇)
第10课教案 篇1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班别:
姓名:
分数:
学习目标:
1、掌握五代、辽、宋、夏、金各政权的基本情况
2、总结这一时期并立的各政权之间关系的特点,认识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3、正确认识民族战争的性质,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学习重点:契丹与北宋的关系、女真建金和岳飞抗金学习难点:正确性评价澶渊之盟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
契丹的兴起:
1、初,契丹首领 建立契丹国,都城在。、阿保机就是。
2、辽太宗时,契丹占领。从此,与中原政权的冲突加剧。
陈桥兵变: 年后周大将 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定都东京,史称。
(二)、辽、宋、夏的和战
檀渊之盟: 后,宋、辽达成和议,史称“ ” 西夏的建立: 前期,在西北的 首领 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史称
(三)、金和南宋的对峙
金的兴起: 初期,女真首领 在 称帝,国号。他就是金太祖。金先灭 又于1127年灭。
南宋的建立:1127年 称帝,后定都,史称南宋。岳飞抗金:收复,在 大败金军,岳飞后来被宋高宗和权臣
以“谋反”罪杀害
宋金议和:南宋像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
二、儿歌记忆
时间到了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当皇帝,杯酒辞去石守信,北宋大权集一身,统一局面又形成。辽军进逼澶州城,真宗皇帝亲助阵,士气大振宋军胜,双方议和澶州城,北宋给辽送岁币,“澶渊之盟”就形成。南宋名将叫岳飞,抗金之中扬军威,郾城之战收失地,精忠报国闪光辉。最恨奸臣是秦桧,陷害忠良千秋罪。
三、拓展延伸
动脑筋
1、对檀渊之盟应当怎样评价?......你怎么看?
答:他们说的都对,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对于北宋来说,檀渊之盟是一个羞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檀渊之盟的订立有积极的一面:他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左边铁铸......为什么让他跪在那里?
答:他是杀害岳飞的侩子手秦桧。反映了人们爱憎分明,用这种方式称颂历史上保护人民利益的功臣,强烈谴责杀害功臣的罪人 练一练B 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右边......生活有什么特点么?
答:女真人头戴兽皮帽,身穿窄袖长袍,束腰带,穿长靴,腰挂箭筒,肩挂长弓。从图中可以看出女真人生活在寒冷地区,勤劳勇敢,擅长骑射的生活特点。
四、巩固训练
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废掉后周皇帝,建立北宋政权。历史上称这次兵变事件为---------------。
2、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的诗句,其中“唐宗”“宋祖”分别指的是----------、--------------------。
3、你读过岳飞的《满江红》一词吗?词中的“靖康耻”指的是金灭北宋,此事发生在----------------年。
4、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澶渊之盟反映了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均衡
B、澶渊之盟使辽得到了大量岁币,可以说收入颇丰
C、澶渊之盟对北宋来说是一个屈辱的和约,使其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D、澶渊之盟使宋辽对峙,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毫无积极意义
5、宋与辽、夏、金议和的相同点是()
A、宋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
B、宋向少数民族政权送岁币
C、划定双方的边界
D、少数民族的军队撤走
6、岳飞死在大理寺监狱的消息传出后,有一人冒着生命危险,将他的尸体背出监狱,葬在杭州西湖边的山上。而当时正值临近春节,老百姓不约而同的将祭祀天和祖宗的供品用来祭祀他们敬重的岳元帅。一千多年来,岳王墓前的香火不断,时时有人来拜慰长眠于地下的英灵。而在岳王墓前的这对跪像,已经换了多次,原因是人们来到这个地方时,不断拿砖头瓦块砸它,以表达人们对它的愤恨,这真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岳飞受人尊敬的原因是什么?
(2)“白铁无辜铸佞臣”中的“佞臣”是指谁?
(3)从岳飞和“佞臣”受到人们不同的对待来看,你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回答:⑴文中的“辽”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朝廷”指的是哪一政权?
⑵哪一事件后,“辽与朝廷和好年深”?
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一下,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8、对比课本52、54页两幅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什么特点?主流是什么?
⑵与两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几个?列举它们关系的事例各一个。
⑶从图中可以看出南宋与金之间的分界线是什么?
五、反思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主备人:于晓慧
审核人:
日期:
学习目标:1、掌握唐代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2、理解南方商业繁荣的条件和表现。
3、正确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关注当今经济的发展。学习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学习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原因:南方战乱少,许多 人南迁;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 展较快
表现:推广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 ;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仓; 的种植扩展长江流域; 的栽培也有很大的发展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纺织业:北宋时,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从
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北宋时兴起的,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浙江 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和 是再打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广州和 是文明世界的大商港。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 管理对外贸易
纸币产生: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四)经济中心南移:从 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 最后完成
二、儿歌记忆
唐朝、五代、宋时期,经济重心向南移,北人南迁搞开发,带去技术和劳力,水稻棉花发展快,丘陵茶园遍地起。手工业,很繁荣,丝织棉织高水平,浙江哥窑冰裂纹,著名瓷都景德镇,广州泉州造船业,造船技术世人惊。开封杭州兴商业,“买卖昼夜叫不绝”,海外贸易超前代,广州泉州名世界,北宋四川出“交子”,纸币流通就开始。
三、拓展提高
动脑筋:1.仔细观察右图......哪些劳动?
答:这些图反映了农业生产中从耕种至收获的全过程,期主要劳动包括:牛耕、插秧、灌溉、收获、扬场、入仓等劳动场面
2、左图是一艘出土于.....这种船有什么优点?
答:南宋海船的水密舱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御风浪的能力,适宜在较深的水域中航行。3.隋唐科举制明确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这说明什么?
答:隋唐科举制的规定表明官府对商人采取政治上歧视的政策,反映了官府对商业活动的压制。宋朝放宽对商人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表明官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治上歧视商人的政策,反映出商业活动的发展现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4.想一想,人们为什要发明纸币?......什么新发展?
答:随着宋代商业活动的发展,金属货币因沉重不便携带,因此人们发明了便于携带的纸币。纸币比金属货币携带方便,可以再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今天的纸币由国家统一发行,具有更高的信用度,使用区域更为广泛,印刷更为精美,有防伪技术,不易仿造;同时,纸币的发行、管理也更科学 练一练
B 活动与探究
思考与判断: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答:男孩的观点看到了南方经济发展对社会经济进步带来的积极影响,但忽视了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女孩的观点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但否定了南方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两种观点各有其合理之处,但都过于片面,没有全面地反映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南方经济发展应该结合历史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而辩证的分析,才能得出客观而正确的结论
四、巩固训练
1、下列关于宋代经济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北宋时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B、北宋时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C、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迅速发展D、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苏湖熟,天下足”这种现象最早应出现于我国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3、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宋代商业的发展 B、统治阶级的重视
C、宋朝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D、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4、以下关于宋朝海外贸易的描述错误的是
A、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B、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欧洲和非洲东海岸 C、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D、南宋时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5、北宋时期纸币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铸造钱币的金属紧缺 B、商业活动频繁 C、江南经济的发展 D造纸技术成熟
6、下列哪项不是唐朝制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A、南方战乱少 B、北方人南迁代取现金的生产技术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北方自然灾害频繁
7、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是在
A、元朝 B、唐朝 C、明朝 D、宋朝
8、北宋的四川商人购买了一大批瓷器,你认为他所携带的最轻便的货币是 A、黄金 B、白银 C、交子 D、会子
9、宋代为提高粮食产量,解决吃饭问题,从越南引进了 A、玉米 B、葡萄 C、占城稻 D、棉花
10、中国经济中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后完成于 A、东晋 B、隋朝 C、南宋 D、明朝
11、宋代是我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的高峰期,下列表述与南宋时期南方时期南方商业繁荣的事实不相符的是
A、都护府 B、市舶司 C、宣政院 D、理藩院
12、材料一 材料二:(这些货币)用同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秘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
(1)材料一出现的这种货币的名字是什么?最早出现在我国什么时期什么地区?
(2)它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纸币产生有什么意义?与金属货币相比它的最大优点是什么?
五、反思
第10课教案 篇2
用运动的观点来探究几何图形变化规律的问题称为动态型几何问题,
这类问题是历年各地中考的热点题型之一,也是中考试卷中压轴题目的首选,此类问题几乎是每卷必考,题量一般是1~2题,分值是12-15分,且一般都有一定的难度,
动态几何问题一般是以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几何图形为载体,设计的动态变换,并对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等量关系、变量关系、图形的特殊状态、图形之间的特殊关系等进行实验、观察、猜想和归纳,同时进行推理的一类问题,此类问题的信息量大,灵活多变,出现的结果又往往不确定,一般涉及的知识有平行线、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方程、不等式以及函数等。
求解动态型问题时需要“以静制动”,即把动态问题转化为静态问题来处理,具体地说,需要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把握运动和变化的全过程,动中取静,静中求动,抓住运动过程中的某一瞬间,抓住变化过程中的特殊情形,确定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数量关系、图形位置关系,从而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模型,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其具体解题步骤一是化动为静:(1)明确讨论标准;(2)画出不同的图形(分开画);(3)设字母体现“动”,二是分为两种题型:(1)①将字母视作常数,分别列出方程;②解方程并检验;③总结,(2)①将字母视作常数,列出函数解析式;②根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出函数的最值:③检验,
解答动态型试题的关键是把握以下三点:一是借助图形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函数关系来探究几何图形的变化规律;二是借助图形在三种变换(平移、旋转、折叠)过程中的变量和不变量,动中求静,利用变换的有关性质来解决一些有关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等问题;三是解答过程中往往需要综合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等多种数学思想,利用数学思想,恰当地使用分析综合方法,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基本的、常见的问题。逐一击破,从而进一步得到新的结论,最终解决问题,
重点题型例析
一.有点运动产生的问题
动点问题中动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运动的动点,此类动点有给出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我们主要根据“运动速度×时间=路程”来表示某些线段的长,根据动点的位置可以将线段分为走过的路程(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来表示)、剩下未走的路程(用动点要运动的总路程一走过的路程),特别注意,当动点在折线上运动时,要把走过的线段去掉某些部分才能和所求线段对应,对于剩下未走的也由于动点移动到不同线段上而改变其终点位置来分别进行表示,当所表示线段与动点运动方向不同时,一般采用相似知识,找出和某些可以计算长度且方向与所求线段方向一致的线段来寻求相似比,二是不定点,这类动点一般结合存在性问题出现,即是否存在点P使得题目满足一些结论或当某些结论存在时。求动点P的位置,解答时可以把题目要求满足的情况作为一个使用条件,使P恰在满足要求的位置,然后结合几何知识进行解答,
点拨:如果抛物线上的点是已知的,就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有三种表达式,可以依据具体情况设定,解答存在性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先假设结论存在,然后推理得出结论,进而判断结论是否成立,对于求多边形的面积通常采用分割法,把它分割成多个简单的图形,另外,这种动态几何问题,一般采取“动中求静,静中求解”的求解策略,以相对静止的瞬间,清晰地发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利用数形结合,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由直线运动产生的问题
由直线的运动产生的问题称为动直线问题,求解时应针对直线运动变化过程中相伴随的数量关系、位置关系去研究,抓住变化中的“不变量”,以不变应万变,从而确定基本关系式,并确定变化范围,必要时画出相应的图象,以帮助解决问题。
点拨:本题的题设条件中虽然给出了动直线L,但在解题时似乎没有涉及,这就是处理动态问题时“以静制动”的效果,
三.有图形运动产生的问题
动态图形型试题以图形变换为载体,集代数与几何的众多知识于一体,并且渗透了分类讨论、转化、数形结合、函数方程等重要数学思想,命题的设置常常具有开放性、操作性和探究性,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教案 篇3
“秦王扫六合”
建湖县裴刘学校
周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掌握秦始皇加强统一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历史校本教材和创设历史情景提高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教学重点】
秦朝加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 【教学难点】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课前预习题】
一、秦的统一
秦朝建立的时间______建立者_______都城_______。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_______的封建国家。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①最高统治者称______,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②中央政府设______、______、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③在地方上,推行______制,郡下设县。(郡守县令都由皇帝任命)(为巩固统一,秦朝还在经济上、文化上、思想上、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2、经济上:统一______(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统一______
3、文化上:统一______;
4、思想上:实行“______”。
5、军事上:①反击匈奴筑长城。
(命______率军反击匈奴;修筑了西起______、东到______-的万里长城;安定了北方。)②统一南方修灵渠。(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秦朝的疆域:秦朝疆域辽阔,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它的疆域四至是:(自己动手画一个示意图)【教学过程】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我们来为一位影响中国的伟大帝王颁奖,他就是秦始皇。那么他对中国到底有多大的贡献,为什么寄予他这么高的荣誉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自己先来了解秦皇从建国到治国的伟业。并阅读我们的课文秦统一六国 在学习中,请同学们用“圈点勾画”这样的方法把有关秦皇的重要知识标出来。(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老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
(约10分钟后)师:好,现在大家已自学完了秦皇的伟业,下面请同学们来列举一下秦皇的丰功伟绩。师:出示幻灯片:
先请同学们观看一下秦灭六国的顺序。(老师演示、提问)为什么秦能灭掉六国?他比其他
国家有哪些优势? 生回答:
师总结:根据你们的答案,老师把原因概括为一个字:“强”,强大的军事、强盛的经济、强有力的干将、强势的帝王,还有人民强烈要求统一的愿望等等,这一系列因素加起来,秦灭六国已是大势所趋。那么秦灭六国后改名为什么?哪一年? 生回答。
师:继续演示幻灯片。当时秦朝的版图已相当于现在版图的五分之一。面对扩大了好几倍的版图,秦皇仍不满足,他继续南推北进,使秦朝的疆域更加广阔。(展示幻灯片:秦朝疆域)(提问)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秦朝疆域的四至? 生回答。师:(继续展示幻灯片:秦朝的疆域)。这时秦朝的版图已接近今天版图的三分之一。奠定了以后历代王朝直至今天疆域的基础。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面对已经超过了原来秦国十几倍的大帝国,该如何进行治理呢?秦始皇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强化自己的政权。这时有位大臣上了一封这样的奏折。(出示幻灯片,请学生起来模仿大臣上奏:现在天下统一,请依法古代,分封诸子到各地做诸侯,镇守疆土)(提问)秦皇会赞同实行分封制吗? 生回答。师:为什么? 生回答。
师:是的,正是由于秦皇亲眼目睹了分封制带来的战乱纷争,他不想噩梦重演,他创立了一套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制度。(老师展示幻灯片)(提问)哪位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生回答。
师:通过这样一套制度,秦皇从下到上,把大权紧紧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跟分封制相比,它的优势显而易见。(出示幻灯片:分封制与郡县制),所以这种体制一直被后世所沿用,直至清末,对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起了重大的作用。中央的事处理好了,但他的烦恼却接踵而至,全国的奏折纷至沓来。咱们来看看秦皇到底又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如何解决的?
师展示幻灯片:奏折:各地官员反映治理困难重重,各地民众看不懂下发的诏书,收上的赋税钱币各色各样、粮食多寡不等。师:请同学们课文:巩固统一的措施 生:大声阅读 师(提问):秦皇该怎么解决呢?
生:回答。
师:假如你是当时的官吏,这种做法对你有什么好处?假如你是商人或是百姓呢? 生回答。师:总结:可见这种措施在当时极大的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且还一直被后世所沿用,千年不变。
师:解决了这个难题之后,我们来继续拆阅下一封奏折。(展示幻灯片学生读:现在国内很多儒生到处散布谣言,抨击我朝的制度,很多百姓起来反抗,严重影响国家稳定)师(提问):秦皇对这个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生回答。
师:你赞同他的做法吗?为什么? 生回答。师总结:我们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秦皇的这种做法在当时为加强思想统一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极端残暴的手段严重牵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曾对此事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出示幻灯片)。可见,秦皇这种统一全国思想的
方法是做的很不漂亮的。咱们一定要吸取这种教训。下面我们来继续拆阅下一封奏折。师出示幻灯片:奏折:现在北方匈奴不断进犯,杀我人民,掠我土地。师(提问)面对这种形式,秦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回答。
师:假如你是当时生活北方边境不断遭受匈奴侵扰的百姓,你赞同这种做法吗? 生回答。
师:假如你是当时被征发修长城的百姓,你又是何种态度?
师总结:是的,万里长城虽然对安定边疆起了重要作用,但城墙底下却掩埋着层层白骨,这不得不发人深省。现在我们是不可能再看到雄伟的秦长城了,但长城却深深地刻在了中华民族的心中。在国歌中我们会唱(生:用我们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在遭遇大地震或大灾难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四个字(生:“众志成城”)。可见,长城经过几千年的风雨,它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下面我们来查阅大臣的最后一个奏折。
师出示幻灯片:奏折:广西的地形地貌导致秦军运输补给供应不上,秦军在岭南地区已苦战三年仍无建树。师:(提问)面对这种情况,秦皇做了什么决定? 生回答。
师: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灵渠一通,南北交融”,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呢? 生回答。
师:秦皇真可谓是一位办事效率极高的帝王,他把所有的困难都雷厉风行的解决。现在请同学们来设想一下假如秦始皇没有采取这些统一措施来解决这些困难的话,当时秦朝将会变成怎样的局面。这些措施如果没有千年延续的话,我们现在的国家又将是怎样呢? 学生讨论回答,师总结:是的,没有这种经济、文化上的统一,没有几千年统一文明的延续和积淀,我们现在的中华民族不可能是这样一个团结统一的大家庭。它可能会像欧洲那样小国林立,也可能会像阿拉伯国家那样的不断争斗。所以,秦皇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他被誉为伟大帝王也是名之所归。现在请同学们为这样一位帝王写上合适的颁奖词。用最简短的语言来概括秦皇为中华民族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学生写,展示。老师点评。师:老师的颁奖词是这样的:“幼年即位,青年掌权,壮年一统大业。废旧制,创新章。奠万世之基业,定中华之根骨”。当然人无完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应一分为二的看待,秦皇也有很多不足称道的地方,他的残暴、他的好大喜功等等,这些我们将在下节课中继续学习。但瑕不掩瑜,这些都无法掩盖秦皇对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下面就让我们再次回味一下秦皇的伟业。请同学们来为秦皇的贡献进行简单的知识建构。教师出示幻灯片:知识结构。
师:学完了本课后,我们来对秦皇的伟业进行一下知识检测,看看同学们从这个伟大帝王身上学到了什么。
生做题,展示,老师点评。
师:除了这些知识外,秦皇身上还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同学们想象他身上哪一点精神最吸引你? 生回答。
师:希望同学们都能秉承先人的遗风,树立远大目标、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为我们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再书写上更光彩的一笔。【课堂小结】
本节课从建立和巩固统一国家两方面学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统一国家应从时间、名称、都城三个方面理解;巩固统一国家应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四个方面掌握,“统一”是本课的核心,本节课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统一”来进行的,对此我们应该知道“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板书设计】 一、秦统一六国
1、统一六国的原因
2、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0年
3、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0年)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文化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3、思想上:焚书坑儒。
4、军事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1)夺取河套和修筑长城(2)统一南方,修筑灵渠
三、秦朝的疆域:
【随堂训练】
1.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反抗秦军进攻的战役是()
A.牧野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2.秦统一六国后,诏书传到原先的吴国、楚国等所在的地区,却没有人认识。据此你认为秦始皇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A.统一货币
B.焚书坑儒
C.统一度量衡
D.统一文字
3.穿越历史时空,如果你在统一后的秦国买东西,你使用的货币是()
A.刀形币
B.蚁鼻钱
C.铲形币
D.圆形方孔钱 4.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
A.统一全国
B.加强思想控制
C.压制儒家思想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间的战与和。
2、能力培养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耶律阿保机)和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辽和西夏都是祖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和北宋并立的政权。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领袖。从而对学生进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辽贵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澶渊之盟”是北宋 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但它所带来的和平局面,对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益。辽宋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主流。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耶律阿保机建国和澶渊之盟。难点是评价澶渊之盟和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宋太祖和宋太宗在位期间,虽然陆续消灭了南唐等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这时,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于十世纪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于十一世纪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白族在西南部建立的大理等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2、讲授新课:
一、澶渊之盟 1.北宋的建立
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登上王位,建立宋朝,史陈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2.契丹的兴起
契丹族原先居住在辽河上流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在北魏时,契丹族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到隋唐时,逐渐地强大起来,唐朝末年,不少中原人为躲避战乱来到契丹境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契丹人逐步学会种庄稼、纺织、冶铁、煮盐和建筑城廓、房屋,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同时也使契丹族的统治者逐渐接受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封建文化。3.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迭剌部的贵族,迭剌部接近中原地区,与汉族接触较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逐渐成为八个部落中最强大的一部,阿保机由于很有胆略,多次立下战功。907年被推为部落首领,不久,他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南)。阿保机就是辽太祖。建国后,他重视农业生产,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各项典章制度,积极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在位期间,创立了契丹文字。阿保机为契丹的统一和契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
4、契丹改国号为辽
契丹国建立后,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权,极盛时期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至阿尔泰山以西,北到色楞格河流域,南到河北中部和山西北部,境内生活着契丹、汉、女真、回鹘等族人民。
石敬瑭做了后晋的皇帝,向比自己年小十多岁的耶律德光称儿皇帝,尊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又把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这一地区,农业发达,它的割让使契丹的实力大大增加。耶律德光在947年,改国号为辽。
5.北宋初年对辽的两次用兵
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两次对辽用兵,想夺取幽云地区。北宋的两次用兵都失败了,只好采取了防御政策。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杨老令公是以杨业为生活原形加以创造的。6.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
宋太宗收复幽州、云州等地区的失败,暴露了北宋王朝封建统治的弱点,使辽统治者更加放心地南进。1004年秋,辽军大举进攻北宋。辽军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术,绕过宋军坚守的城池,深入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威胁东京。宰相寇准力主抵抗,并要求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败了辽军的进攻,形成辽宋对峙。
辽看到没有取胜的可能,提出议和。寇准坚决反对议和,宋真宗不加理睬。就这样,在辽宋双方基本上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宋真宗为贪图苛安,与辽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辽答应撤兵,而宋则每年要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澶渊之盟的订立,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军安然撤走,还获得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岁币”。对于北宋来说,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但是它也有其积极的作用。它基本上结束了辽宋间的战争,维持了辽宋间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辽宋双方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是符合人民愿望的。7.辽宋边境的互市
澶渊之盟以后,辽宋双方开展边境贸易,设立榷场。北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丰富了两地人民的物质生活。同时,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也传到辽,使辽的制瓷生产获得发展,辽还雕印了许多的书籍。北方的辽国与北宋维持着长期的和平关系。辽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满足了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的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二、宋夏和战 1.西夏的建立
西夏是羌族的一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他门在唐代中期,居住在今天的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的生活,五代时,党项势力逐渐强大,北宋初期,党项族的首领接受辽帝的封号,称夏国王。
1038年,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史称西夏。元昊懂得汉语,喜欢读汉人的法律和兵书。他仿照宋朝,建立了一套官制、兵制、创制西夏文字。重要官职,有的还由汉族知识分子担任。西夏境内居住着党项、汉、回鹘、吐蕃等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黄河两岸有大量的耕地,主要是汉族人民从事农业。2.夏宋间的战与和
元昊称帝以后,为提高国威,巩固统治,多次发动对宋的战争。战争使北宋遭到严重损失,也使西夏伤亡惨重,财力匮乏,对宋贸易中断,引起了西夏人民的不满。元昊被迫与宋讲和。1044年,双方达成和议:元昊向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包括银7万两、绢15万匹和茶叶3万斤。北宋统治者用每年送给西夏“岁币”的办法求得苟安,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议和后,双方在边境地区进行贸易,北宋用丝织品、粮食、瓷器等,换取西夏的马、牛、羊等。同时西夏积极吸取汉族文化,模仿北宋设立太学和各级学校,把很多汉文书籍,翻译成西夏文,西夏人还用汉文和西夏文印刷了大量的佛经、医书、历书等,还编写了文学、医学等著作。
三、碰撞中的融合
(四)小结:
唐朝瓦解后,分裂割据局面又一次出现。继五代十国后,又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汉族建立的宋、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等政权并立。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有斗争,更有融合、交流,中华民族大家庭继位魏晋南北朝后又进行了一次新的组合。中原地区的封建生产方式继续发展,并向周边地区推开,从东北到西北、西南(大理国)等边疆地区都先后建立了封建制度,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
3、板书设计
第十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一、澶渊之盟 1.北宋的建立 2.契丹的兴起
3.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4.契丹改国号为辽 5.北宋初年两次对辽用兵 6.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 7.辽宋边境的互市
二、宋夏和战 1.西夏的建立
2.宋夏之间的和战
五、夏宋间的战与和
三、碰撞中的交流
第十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说 课 材 料
清镇六中 况斌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作用及内容
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中的第一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课,本课对学生理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一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课本内容包括二部分:
1、澶渊之盟
2、宋夏和战3.碰撞中的融合。
(二)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间的战与和。
2、能力培养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耶律阿保机)和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辽和西夏都是祖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和北宋并立的政权。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领袖。从而对学生进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辽贵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澶渊之盟”是北宋 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但它所带来的和平局面,对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益。辽宋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主流。
二、教学设计
本课导言具有很好的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因此我在上课之初让学生齐读,以便在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一课中,赵匡胤、“陈桥兵变”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契丹族和党项族则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民族,封建化进促对七年级学生而言比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让学生认识到三个政权的并立;并通过有关图片讲解和适当地补充知识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以实现教学目标。
第10课教案 篇5
10、松鼠和松果
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或树林认养活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动物小卫士--松鼠。(教师板书:松鼠)
你对这种小动物有哪些了解?松鼠最爱吃松果了,(教师板书:松果)学生齐读课题
那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由读课文,注意本课所要学的生字。要求:
(1)借助拼音读正确、读流利。
(2)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个什么故事?
2.指名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3.自主选择生字进行学习,并读出该字所在的句子,教师随机选择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并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练读。
例:如总
(1)读: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
(2)用“如果”说一句话。
以:讲解字形、间架、笔顺、笔画,并练写。
4.指名认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进行练读。
例如:第二自然段的练读可以采用师生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进行。老师读陈述的句子,学生读心里想的句子;或者学生读陈述的句子,老师读心里想的话。
4.小组之间采用互读或者齐读或者组长指名朗读等方式练读。
5.质疑解疑。
(1)松鼠、松果、松树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喜欢小松鼠吗?为什么?
可以让学生自由提问,自主回答,教师引导。
6.再读课文,把你所体会到的用朗读体现出来。
7.戴上头饰表演。(松树、松果、松鼠)
四、复述课文
1.教师出示提示:吃松果--想松树--种松果--长松树
2.小组之间复述后全班交流。
五、指导书写
“意”和“总”中“心字底的写法。
六、扩展练习
1.师:以后这里会是怎么样的呢?
2.小组讨论,说一说,议一议。
3.看看在我们学校的哪些地方栽上什么树木会让学校更加美丽?(出示校园平面示意图)
七、布置作业
1.把你刚才的想法在图上画出来。
2.除了松树和松鼠,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和动物?回家之后,运用各种方式调查了解。
板书设计:
10.松鼠和松果
吃
松鼠松果
生活成长
松树
第10课教案 篇6
直线走
学习阶段:水平一
学习目标:在游戏中知道直线走的要求 学习内容:直线走 学习步骤:
一、模仿律动,大显身手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集队
2、组织学生复习原地踏步、稍息、立正、看齐等
3、讲述模仿律动要求,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律动
学生活动:
1、看老师手势,听老师口令快速集队,并从集队中体验“快、静、齐”的集队要求。
2、回想上节课学的“爬楼梯”踏步动作,和老师一起用儿歌配合练习。
3、按教师提出的要求,安全、愉快地进行模仿律动。组 织:五路纵队、自由分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创设情景,掌握动作
重 点:走成直线
难 点:能在相互的模仿和不同的情境中做出直线走 教师活动:
1、提出分散尝试要求,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动作。
2、鼓励和组织学生交流、表演不同情境的走。
3、组织学生布置活动情境:军事演习。
4、组织学生在特定的活动情境中学习熟练动作。
5、引导学生欢庆胜利。
学生活动:
1、在教师布置的场地上按教师提出的要求,大胆地想象、尝试走铁索、过地道、过独木桥、登上高山等直线走的动作。
2017.3.1 最新版
2、积极地向伙伴展示自己体验出的动作,认真观察别人的展示动作。
3、按教师提出的“军事演习”情境,动作手布置场地:
4、一路纵队进行军事演习,体验不同情境中的直线走,做到上体正直、放松,走成直线。
5、在音乐声中欢庆胜利,拉起手来,用轻松的舞蹈表达自己愉悦的心情。
6、面对教师和自己的小伙伴说一说今天的收获和心情。
组 织:分散、集体练习
场地器材:操场、录音机、体操凳、垫子、绳子等
课后小结:情境设置为学生的练习提高了兴趣,而且学生也很善于观察,在学习中特别是女生掌握相当好,不过布置场地比较费时一些,而且学生刚开始学习布置场地有些手忙脚乱。
第10课教案 篇7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自学法、朗读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录音带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1、播放秋天下雨时的情景的课件。
2、引发情感:大家喜欢这秋天的雨吗?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文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受优美的文字。
2、出示课文卡片,认读词语,纠正字音。
3、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4、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互相正音。
三、质疑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互相补充说明。
2、读词。
四、练习写字
1、学习写生字,交流学习方法。在写字时,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吗?
2、练习写生字。
3、抄写词语表中的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激发学生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师引述:金秋时节是丰收的季节,秋天踏着轻盈的脚步洋洋洒洒地来到我们中间。她不仅有着缤纷的色彩,还有着奇妙的声音,不信,你们听。
2、播放课件。(课文内容)
3、交流:秋天的雨声令人遐想。听到这雨声,你有什么感受吗?请用一句话来说一说。
4、师小结:是啊,就如小朋友们所说的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们的是一首欢乐的歌。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文一齐欣赏这诗意的文章――秋天的雨。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完成填空题。
秋天的雨,是一把。
秋天的雨,有一盒。
秋天的雨,藏着。
秋天的雨,吹起。
2、指名口头回答。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读一读,还可以进行背诵,然后对你同桌说说你喜欢这段的原因。
三、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教学。
1、教学第二自然段。
(1)学生汇报。
(2)教师引导:课文描写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什么味道吗?
(3)指导朗读。
3、教学第四自然段。
A、学生汇报。
B、教师引导:如果你是秋雨,你准备给小动物带去什么?
C、教师:小动物们听到你们的话了吗?它们在干什么?
D、指名学生朗读。
4、教学第五自然段。
A、教师:秋天的雨带给我们什么呢?请全班同学读第五自然段。
B、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拓展活动
1、教师引述:同学们,看完这课文,你们喜欢秋天吗?形成子,你最想干什么呢?是画一幅画呢?还是写一首秋天的诗?
2、学生自由组合,动手创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第10课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6个新词,会写10个生字。能用部分词语说话。
2.使学生知道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词、学句,背诵课文,体会北京的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对北京的名胜古迹和现代建筑,很多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的体验,这对他们理解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增加了难度,成为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图片或CAI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你去过北京吗?你心中的北京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去北京看一看。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画出带生字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3.这篇课文分为几个自然段?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在每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4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北京的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分几个自然段?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北京的什么?
四、指导学习生字新词。
1.认读13个生字。
2.认读6个新词。
用图片或CAI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绿树成阴、鲜花盛开、风景优美、来来往往、高楼大厦、名胜古迹”等词。
3.把含有新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4.你认为哪些字最难认,你是怎么记住的?
5.重点指导。
矗、似、厦的读音。
6.你认为@隆字最难写?
重点指导:
央:第三笔为长横。
优:右半部分为尤。
城:左半部分为土字旁。
7.指导写字。
(l)看清每个字的结构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布局。
(2)练习写字,完成“我会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率、词。
2说说北京是怎样的一座城市。
二、引导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l)齐读第1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中讲了一些什么?“首都”是什么意思?
2.学习第2自然段。
(l)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向我们介绍了北京您哪些建筑物?画出描写这些建筑物的词语。
(3)出示“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结合理解“庄严”、“宽阔”、“矗立”等词语。相机简介天安门和人民英雄纪念碑。
(4)指导朗读。
读下面较长的句子,读出对天安门的赞美。
天安门前面店打宽阔的广场。
广场中间/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3.学习第3自然段。
(l)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比较句子,把句子中不同的地方画出来。
北京有柏油马路。
北京有许多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
(4)“许多”、“又宽又长”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说明北京马路多,街道宽阔平坦,北京很大,交通很方便。)
(5)课文中是怎样描写马路两旁的?(理解:绿树成阴,鲜花盛开。)
(6)课文是怎样描写立交桥和它四周的景物?
(理解:“绿毯似的草坪”、“拼成图案的花坛”、“川流不息”等词语。)
(7)看插图结合学习词语,让北京美丽的市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
(8)这一自然段主要是写北京的什么美?
(9)指导朗读。
①读出赞美之情。
(许多、又宽又长、绿树成阴、鲜花盛开、绿毯似的、图案、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等词语要重点读。)
②注意读好较长的句子。
北京/有许多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
(10)小结:这一自然段写了北京的市容美。
4.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每一句话讲的是什么?
(3)你知道哪些关于北京的名胜古迹和优美的公园?
(4)出示有关的名胜古迹、公园和高大建筑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风景优美”、“高楼大厦”、“许多”“有„„还有„„”。
(5)指导朗读。
(6)小结:这一自然段写了北京的风光美。
5.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l)齐读。
(2)这一自然段中的两个感叹号说明了什么?“真”说明了什么?
(3)读最后一自然段课文,读出对北京的赞叹和热爱。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6.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美丽的北京,你爱北京吗?请同学们听课文配乐朗读,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抽读13个生字,给生字组词。
2.抽读10个会写字,说说在课文中的词语。
3.抽读6个新词。
4.从哪些地方看出北京美?你喜欢北京吗?为什么?
二、指导用“读读记记”中的词语说话。
1.读一读词在课文中的句子。
2.仿照词在课文中的用法自由说话。
3.指名说、评议、订正。
三、分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四、齐读全文。说一说五自然段的先后顺序。
五、指导背诵第3、4自然段。
1.自由小声朗读。
2.同桌互背互评。
3.指名背诵、背后评议。
4.集体背诵。
六、课外延伸。
课外收集北京的图片或照片,举办一次图画展览。板书设计:
10北京(热爱)天安门———庄严
广场———宽阔
纪念碑———矗立
课后反思:
第10课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央”、“瓦”、“庄”、“严”、“阔”、“碑”、“周”、“似”、“拼”、“案”、“坛”、“迹”、“厦”十三个字。会写“央”、“交”、“市”、“旁”、“优”、“阴”六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一、五两段,整体感知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4、初读第二、三、四三段,明确文章分别从哪些方面来写北京的美丽。
教学重点:
1、认识十三个生字,会写六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一、五两段,整体感知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并初读2——4段,说说分别是从哪些地方体现这份美丽的。
教学难点:
整体感知北京的美丽,理解什么是“首都”,并指出从哪几方面体现这份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是在哪儿举行的吗?(北京)昨天,让小朋友们找找、问问与北京相关的信息资料。现在的你们,对北京有一定的了解了吗?谁能来说说?
(师补充:ppt展示地图,明确北京的地理位置。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看看我们的首都北京是一个怎样的城市,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第46页(齐读课题“北京”)
板书课题“北京”
二、初读文本,扫除生字障碍。
1、小朋友们,能不能来说说,当你预习课文碰到生字时,你是怎么办的?
(预设:查书本下方树叶或果子里的拼音;查字典;问同学、老师、家长。)
2、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给自然段标上序号,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玩“摘白云”游戏,认读生字。
央 瓦 庄 严 阔 碑 周 似 拼 案 坛 迹 厦
强调多音字:“似”、“厦”。
4、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朋友的?说说你的方法。
熟字加偏旁:如“厦”、“坛”、“案”、“拼”等
在日常生活中识字:如“央”中央电视台、“周”姓周
强调易错字“瓦”、“迹”、“严”
5、在词语中认读,先读字,再读词语(开火车赛读,小老师教读)
词语解释:中央:中心、中间 你能用“中央”说一句话吗?如:广场中央是一个大喷水池。
矗立:高高地直立着。“矗”字的字形分析,三个直。
问:除了人民英雄纪念碑还有什么可以说是矗立在那儿的?(如:大厦)
名胜古迹:有古迹(古代留下来的建筑物或具有研究纪念意义的地方)或风景优美的地方。
大厦:高大的房子。
似的:像 绿毯似的草坪()似的月亮()似的()
6、再读课文,自由朗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抽读第2、3、4自然段
三、精读第一、五两个自然段,整体感知。
1、(ppt展示1、5两段)请两位小朋友读一读,其他小朋友点评,自由读。
2、读了这两句话,你知道北京是个怎样的城市吗?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说一说?(美丽)
四、初略解读2、3、4段
1、北京这么美丽,那它的美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或事物上呢?请小朋友自由朗读2——4段,用横线划出这些地方。
天安门 人民英雄纪念碑 柏油马路 立交桥 名胜古迹 公园 高楼大厦
2、这些地方究竟有多美,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五、生字书写
央 交 市 旁 优 阴
1、观察字形和字的占格位置,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或者有什么发现要和大家说一说?
2、组词
3、范写、生临写、反馈、纠正。
重点“旁”字底下的“方”不要误写成“力”。
六、板书设计
北京
首都
天安门 人民英雄纪念碑
美丽 柏油马路 立交桥
名胜古迹 公园 高楼大厦
七、作业设计
第10课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按要求组装小水轮。
2、指导学生认识水流有力量:水位高,水流的力量大;流量大,水流的力量大。
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到合作的愉快与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水流有力量,并且知道从高水位处流下来的力量比从低水位处流下来力量大。
教学难点:使小水轮转动快的两个原因:水位高,流量大。
教具准备:
演示:小水轮、图片、动画、视频
分组:每组一套(小水轮组装材料、大孔易拉罐、小孔易拉罐、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河里的水车)
问:这是什么?它为什么会转动呢?(河水冲的作用)新-课-标-第-一-网
2、出示小水轮
谈话:老师这儿有一个小水轮,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它。板书课题:小水轮
教学新课:
(一)组装小水轮
1、谈话:研究小水轮,我们应该有一个小水轮,我们先来组装一个小水轮好吗?
2、指导学生组装小水轮(结合动画进行讲解)下载
①介绍小水轮各部分的名称。
②讲解组装的顺序及注意事项。
③学生分组组装小水轮,教师巡视指导。
评:放手让学生去玩小水轮,发现新的有趣现象。这时他们的兴致甚高。
(二)分组实验:认识水流有力量
1、讲述:请用实验器材使小水轮转动起来,想一想:水为什么能使小水轮转动?
2、学生分组实验:①把小水轮放在支架上。②用水冲小水轮。③观察、汇报实验现象。
3、问:实验说明了什么?
4、小结:水从上往下流动产生力量,这种力量使小水轮转动。
5、实验说明:水流有力量。
(三)引导学生发现影响小水轮转动快慢的两个原因
1、动画演示对比实验。
2、进行水位高低不同的对比实验:
①问:用同一个易拉罐冲小水轮,怎样才能使小水轮转动更快?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学生汇报实验:易拉罐举得越高,小水轮转动得越快。
④问:为什么易拉罐举得越高,小水轮转动得越快?
⑤小结:水位越高,水流的力量越大,小水轮转动得越快。
3、进行流量大小的对比实验:
①谈话:用两个不同的易拉罐(一个孔小,一个孔大)在同一高度冲小水轮,想一想:哪一种情况小水轮转动得更快?
②学生讨论。
③用两个不同流量的易拉罐进行对比实验。
④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⑤演示动画,进一步认识小水轮转动快的原因。下载
⑥小结:水的流量越大,水流的力量越大,小水轮转动得越快。
4、怎样才能尽可能的让小水轮转动更快?
①问:利用刚才的实验器材,怎样才能尽可能的让小水轮转动更快?
评: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起积极的思维。教师通过实验等来揭露矛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科学探究的课题。
②学生分组讨论
③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加强指导。
④学生汇报:易拉罐举得越高,用大孔的易拉罐,小水轮会转动更快。
⑤小结:水位越高,水的流量越大,小水轮转动得越快。
巩固、应用
(一)总结:
1、水流有力量。
2、水位越高,水的流量越大,小水轮转动得越快。
(二)了解水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图片演示)
第10课教案 篇11
第五单元
情感的传递
课题名称:
第十课
世纪首日封
教学类别:
绘画
教学课时: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首日封的意义、用途及其收藏价值,知道首日封包含的基本要素,学会运用绘画方式设计一个首日封。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与制作首日封的过程中,学习将邮票主题与首日封形式统一构思和制作的设计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首日封的实用性和审美性,懂得珍藏设计美观的首日封,激发集邮兴趣。
教学重点:首日封的设计要素
教学难点:首日封图案的设计
教学准备:
学具:铅画纸、勾线笔、彩色水笔、直尺等
教具:首日封的相关资料、优秀学生作品、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比较与发现
1、教师出示首日封和普通信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个信封和普通的信封有什么不同?2、小结归纳首日封的知识、特点及收藏价值。
首日封是在新邮票发行首日,贴用该种邮票并盖有首日首普通邮戳或特别纪念邮戳的信封。具有纪念和收藏价值。
3、揭示课题。
二、欣赏与讨论
1、欣赏多媒体课题,说一说首日封的组成要素。
图案、邮票、文字
教师补充说明F.D.C.英文缩写含义。
2、讨论:首日封的图案和邮票有什么联系?
3、根据自己的邮票交流:你想在首日封上画一幅什么图案?
三、设计与制作
1、教师示范首日封制作方法:
构思并绘制首日封图案。
在图案下方标明文字“首日封F.D.C”,书写端正。
2、学生尝试设计首日封。
3、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与评价
1、展示学生作品。
2、评价内容:
①首日封图案和邮票有联系。
②画面美观、精致。
【第10课教案】推荐阅读:
三年级语文第10课教案06-04
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07-22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10课教案08-26
第10课 我是汽车设计师的教案01-17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10课 我们在行动教案10-12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 第10课《过秦论》教案08-30
【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07-14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10课《谁为我们护航》教案 教科版5则范文01-10
10课教案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