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企业安全管理

2024-09-27

食品加工企业安全管理(通用11篇)

食品加工企业安全管理 篇1

北流市*********店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销售)

1、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本企业的食品安全负全责。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是指专职或兼职的食品质量安全负责人;个体工商户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由业主承担。食品经营企业应当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食品安全管理员应具备初中以上学历,有从事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经验,参加过专业技术培训并经考核合格。

2、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和健康档案制度。每年组织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取得相应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健康证明后,方可从事相关工作,并对从业人员健康证明予以明示。没有健康证明的,不得从事相关工作。建立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档案,记录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情况。患有《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疾病的从业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如: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3、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制度。有计划地组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及主要从业人员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保证其每年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不得少于40小时,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培训档案。

4.食品定期检查制度。定期检查库存和待售食品,发现食品已经变质 或者超过保质期的,应当立即下架,停止销售,及时销毁,并建立销毁记录台账。不得采取更改生产日期或者保质期、重新加工、更换包装等措施后重新销售,不得退回供货者或者生产者。凡发现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下架单独存放,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将有关情况报告所在地食品安全主管部门。

5、食品经营者食品安全自检自查与报告制度。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经营活动,并向原发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

6、食品经营者进货查验制度(即索证索票制度):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制度,对采购的食品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履行检查义务,检查食品质量和标签;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并通过记录、存档、复印等多种方式,记载查验情况。供应商提供的相关资质文件(审核加盖供应商公章的有效资信材料(复印件):商品条码系统成员证书;属专利性质商品的专利证书;商品进入该地区销售的许可证;商品检验报告;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绿色食品证书;原产地域专用标志证明;酒类批发许可证;国产酒类专卖许可证;酒类流通备案登记表;动物防疫合格证;有机农产品证书;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审查认可批准文件等。并通过记录、存档、复印等多种方式,记载查验情况。销售进口食品的,还应当查验进口食品的合法证明。进口保健食品批准证、进口保健食品卫生证书;进口食品标签 审核证书;进口动植物须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入境货物通关单。)对生鲜商品,如:禽、肉、水产等商品实行按进货批次索要检疫证明和进货票据,并详细记录进货来源、品名、数量、日销售量,做到一旦发现问题,可以迅速追溯到生产源头。

7、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鼓励其他食品经营者按照前款规定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食品经营者可以将供货者提供的销售票据或清单作为进货查验记录,票据或清单应当装订或者粘贴成册。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者,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企业总部应当向所属经营者提供进货查验的证明。食品经营企业的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不得伪造,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做到一旦发现问题,可以迅速追溯到生产源头。

8、食品批发企业销售记录制度。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建立食品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从事批发业务的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向购货者开具载有前款规定信息的销售票据或者清单,同时加盖印章或者签字。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9、食品贮运销售、场所及设施设备清洗消毒和维修保养管理制度:食品经营者对贮存、运输、销售的食品应当定期进行检查,查验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及时清理变质、超过保质期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 食品,主动将其退出市场,并做好相关记录;食品经营者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食品应当分类、分架存放,距离墙壁、地面均在10cm以上,并定期检查,使用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变质和过期食品应及时清除。

常温存放的食品应储存在温度适宜(按不同产品的具体要求)、干燥的库区,避免阳光照射。冷藏存放的食品应储存在温度湿度适宜的冷藏库中。新鲜蔬菜、水果的存放温度应控制在5-15°C。要求冷冻存放的食品应储存在温度-18°C以下冷冻库中。冷库要定期检查、记录温度、定期进行除霜、清洁保养和维护。库房内安装温度表、湿度表。冷藏库(柜)温度为-2℃~5℃以下。冷冻库(柜)温度低于-18℃。热柜的温度达到60℃以上。

对于需冷藏的食品,冷藏柜温度必须保证24小时在4℃以下,企业(商场)不得在夜间断电。不得将有冷藏、冷冻要求的食品在无冷藏、冷冻的条件下储存。根据商品储藏要求进行相应的湿度控制。冷冻和冷藏食品在装卸和出入库必须保证冷链的持续有效,任何环节中商品脱离冷链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

食品运输必须采用符合卫生标准的外包装和运载工具,并且要保持清洁和定期消毒。运输车厢的内仓,包括地面、墙面和顶,应使用抗腐蚀、防潮,易清洁消毒的材料。车厢内无不良气味、异味。独立包装的杂货类食品应该具备符合安全卫生和运输要求的独立外包装,装车后应有严格全面的覆盖,避免风吹雨淋和阳光直晒;运输过程中不得和其它对食品安全和卫生有影响的货物混载。有条件单位推荐使用箱式车辆运输。食品在运输过程中,冷藏车要全程开机制冷,冷藏温度应在-2℃~5℃,冷冻温度应低于-18℃,以防变质。不得将有冷藏、冷冻要求的食品在无冷藏、冷冻 的条件下运输。

无食品贮存的,必要时提交食品贸易商与生产者或供应商关于贮存、运输的协议。

10、食品召回退市制度。食品经营者对贮存、销售的食品应当定期进行检查,查验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及时清理变质、超过保质期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主动将其退出市场,并做好相关记录。凡发现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应当立即停止经营,下架单独存放,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将有关情况报告所在地食品安全主管部门。由于食品经营者的原因造成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由食品经营者召回。

食品经营者未依照法律规定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可以责令其停止经营。退市食品应当建立登记台帐。其内容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商标、数量、生产批次、问题类别、处理情况、生产厂家、经销商、经办人情况等。其按发生的时间顺序登记,由专人负责。

11、问题食品销毁制度。对于变质、超过保质期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或标准但又需自行销毁处理的食品,应当在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下采取无害化处理,可以焚烧、掩埋等方式进行有效销毁,确保销毁残余物不污染环境,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场。建立问题食品销毁专用场地,与食品经营场所隔离,对问题食品的清点、存放、销毁均应在专用场地内进行。做好销毁记录,包括销毁的品种和数量,销毁时间、原因、方式,销毁经办人、证明人、负责人等内容。销毁记录保存期限不少于两年。销毁过程应当视频录像,视频录像资料保存时间应当不少于30天。对于因标签、标志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召回的食品,在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销售时应当向消费者明示补救措施。

12、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定期检查本企业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有发生食品事故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不得隐匿、伪造、毁灭有关证据。

13、食品信息公示制度。在经营场所通过广播、公布栏、电子显示屏等媒介公示涉及食品安全的消费、监管等信息,供消费者查阅知悉。

14、临近保质期食品销售管理制度。将临近保质期食品在销售场所集中陈列出售,或者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

15、散装食品销售、贮存管理制度。食品经营者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食品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销售生鲜食品和熟食制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所需要的温度、空间隔离等特殊要求,防止交叉污染。

法人签字:

年 月 日

食品加工企业安全管理 篇2

食品安全存在的原因

食物本身存在的安全问题

因为许多的食物本身就是含有毒素的。这些东西处理不当就会造成食物的中毒和对人体的伤害。而有些东西本身不含有毒素, 但是在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因为做法不正规造成食物的毒素生成或者是没有去除干净, 从而造成危险事故的发生。比如说:有些植物, 花生或者是土豆等, 本身没有任何的毒素, 但是在发芽或者是发霉的状态下就会形成像黄曲霉菌这样的毒素, 对人体造成伤害。还有就是植物本身带有毒素, 如扁豆、芸豆等这些豆制品, 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可以将毒素去除。另外一些动物的剧毒, 大家众所周知的河豚, 处理的正确就会是美味, 但是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危险事故。这些植物或者动物本身固有的毒素在进行处理的时候, 因为降低成本的问题, 许多的食品加工企业没有对这些方面重视起来, 也没有相关的措施对其进行监控, 造成许多的食品本身毒素处理不当, 造成安全事故。

为了降低成本进行违规操作

因为经济利益的驱使, 许多的商家利用已经变质或者过期的原材料进行后续的加工以后再进行生产销售。其中较为突出的现象都表现在种植和养殖的这些环节中, 因为我国在世界上是使用农药问题较为突出的国家。通过大量的资料可以看出, 我国的食品中农药的残留远远的高于其他国家。因为本身农药就有一定的毒素, 对动植物本身的伤害较大, 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植物或者是动物可以把毒素带到人体中, 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而且, 因为农药本身对土壤造成污染, 这种污染可以残存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造成土壤的危害就会使得植物持续性的受到农药残留的污染, 对植物造成不间断的伤害, 这样的动植物原料进入食品加工企业无疑对人体的伤害是存在的。如果不在源头对其进行把控, 进入食品加工业以后会直接对人体造成伤害。

食品添加剂没有符合国家的规定

食品添加剂已经被广泛应用到食品的加工中, 在添加食品添加剂的过程中, 如果适当的进行添加不会给人体带来危害, 而且还会使食品的口感有所增加。但是如果使用的过量, 就会带来许多的安全问题。近年来屡次被曝出的食品安全事件许多和添加剂的使用不当有关系。如前一段时间的三聚氰胺事件、苏丹红事件, 这些事件都是因为食品添加剂使用超标造成的。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是一个需要加强监管的方面, 食品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滥用添加剂的行为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行为, 毕竟食品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行业, 加强对食品的监管是保证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因此, 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控制力度, 严厉的打击各种危害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出现。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对于原材料的加工更加的慎重

因为有些食品的原材料本身就会有一定的毒素存在, 如果处理的不当会对人们的人身安全带来伤害。因此, 在进行原材料选择的时候要更加的注意, 尽量的选择那些品质较好的原材料, 不能为了节省成本就选择那些质量和品质都相对较差的材料。因为一些发霉变质的材料对人体的伤害较大, 有时候还会危及生命。因此在进行食材选择的时候要更加的注意。

对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更加的重视

在进行农产品的监管和检查的过程中, 因为本事法律法规存在这许多的漏洞, 就造成许多的违规现象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而且在进行对化学残留和添加剂超标的检查过程中, 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准则, 造成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困难。因此, 在以后的管理中, 要及时的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 对这些漏洞进行合理的规范和完善, 让标准更加的完善, 使得违法行为没有可乘之机。同时, 食品部门要加强监管的力度, 及时的对相关的食品进行抽查, 发现问题要进行严厉的处罚, 让相关的人员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使得食品安全真正被重视起来, 不再出现像地沟油这些较为恶性的食品事件的发生。

结束语

食品企业质量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食品企业 质量安全 管理

中图分类号:FS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4-0052-02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假冒伪劣食品不断出现在市场中,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食品安全也成为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问题。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不会对身体造成慢性或者急性的危害,并且能够满足人们日常所需摄入的营养要求。食品安全关系到国民健康,所以,食品企业要做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为消费者提供放心、安全、健康的食品。

1 我国食品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经常发生,给食品生产厂家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也使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使人们对食品企业的信任度下降,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目前,我国的食品企业具有许多问题,还需要食品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共同努力提高管理水平,保证食品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有:我国大多数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比较小,缺乏品牌意识,甚至有些食品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是正规的品牌,属于贴牌生产,因此也不注重食品的质量管理。那些将农业产品作为生产原料的食品企业,由于农产品本身的质量不合格,农药化肥等残留量超标,使得生产的产品质量不合格。有些食品加工企业则是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进行食品生产,或者加入過量的添加剂。有些食品企业没有营业执照,属于小作坊式的生产,生产食品的车间卫生条件比较差,使食品的卫生不达标。总体来看,我国的食品企业的质量安全认证比例不高,还有很多食品企业通过认证后反而对食品质量安全不予重视,使得食品质量出现问题。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给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带来了挑战。

2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

许多食品企业只重视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关心食品的质量安全,食品安全意识不强。一些食品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不注意对原材料合格证、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的检验,也不会对原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选择原材料的标准就是价格,原材料的价格越低越好。还有的生产企业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的产品卖相能够吸引消费者,添加过多的食品添加剂,而不考虑食品的质量是否达标。

2.2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高

很多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主要考虑的是价格因素,对于食品的质量安全可能会忽略。尤其农村地区的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比较低,使得许多三无产品或者劣质的食品流向农村市场。同时由于农民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不高,在进行农作物生产时会无意的使用超标的农药和化肥,造成食品原材料的质量不合格,形成恶性循环。

2.3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

由于城市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的加大,使假冒伪劣食品在城市中很难立足,有些不法商贩利用农村地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强,食品监管力度不大等特点,将不合格食品输送到农村。一些非法的食品加工作坊也转移到农村,使农村的消费市场成为不合格食品的集散地。由于农村地区比较分散,加工销售劣质食品不会被轻易发现,使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增大。

2.4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不足

我国在近几年对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投入的资金不多,缺乏先进的检测设备,现有的检测设备由于缺乏维修保养,损坏严重。这些问题使得食品质量检测的结果缺乏准确性,一些指标的检测不能及时得出结果,阻碍了食品监管工作的开展。工商部门对食品质量检测时要委托其他的检测机构,由于检测结果延迟,对于不合格的生产企业无法进行处罚,使得这些企业生产的食品会继续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3 提高食品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的对策

3.1 完善食品企业安全管理体系

食品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不仅仅是要通过国家机构的食品质量安全认证,还要求食品企业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不顾食品质量安全。在生产食品的每一个过程,食品企业都要严格把关,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企业要加强生产人员的食品质量安全技术培训,使食品的生产的过程更加规范,为食品质量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3.2 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政府的食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严格检测程序,为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监管部门要对食品企业的生产许可进行严审查,做好食品企业证书的年检工作。对食品审查人员和检测人员要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监管的效率。同时,还要对食品企业实施分类监管,建立食品企业诚信档案,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

4 结语

食品安全法颁布以来,食品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但还是存在一些企业,尤其是小作坊式的食品加工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使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受到损害。所以,政府监管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的不法分子,从源头上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赵子文.食品企业建立和实施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常见问题分析[J]农技服务,2011,12(8):17-19.

[2]王瑞军,吴泽柱. 浅析食品企业质量安全管理[J].农产品加工,2011,6(4):43-45.

[3]王华书.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的构想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0):36-38.

[4]姜启军.基于社会责任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控制分析[J]德州学院学报.,2011,5(5):26-27.

食品加工企业安全管理 篇4

第一条严格遵守《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食品卫生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查处食品标签违法行为规定》、《产品标识标注规定》、《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食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产品标准的要求。

第二条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企业设立条件。对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在取得生产许可资质的前提下组织生产。

第三条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企业负责人和主要管理人员了解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具有与食品生产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技术工人和质量工作人员。

第四条具备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生产设备、工艺设备和相关辅助设备,具有与确保产品质量合格相适应的原料处理、加工、贮存等厂房或者场所。具备产品质量安全的环境条件。

第五条食品加工工艺流程科学、合理,生产加工过程严格、规范,对生产关键点进行严格控制。

第六条生产食品所用的原材料、添加剂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货验货制度,不使用非食用性原辅材料加工食品。

第七条按照有效的产品标准组织生产,无强制性标准规定的,符合企业明示采用的标准要求。

第八条具有质量检验和计量检测手段,检验和检测仪器定期通过计量检定。

第九条在生产全过程建立标准体系,实行标准化管理,从原材料采购、产品出厂检验到销售后服务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

第十条食品的包装材料、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包装、工具、设备安全,保持清洁,对食品无污染。

第十一条产品出厂前经过严格检验、确保出厂产品检验合格。

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篇5

1、食品经营卫生管理要求

食品经营者应保证经营环境、设施设备、人员满足食品经营卫生要求。 食品经营者应对所经营食品安全进行承诺。 经营单位应设立食品安全控制管理部门或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食品经营卫生管理。 食品经营者应当接受每年一次的食品安全培训。 经营单位应建立与食品经营相关的卫生管理制度。

2、采购

应建立食品采购制度。包括供货商的选择和评价、采购流程、食品验收标准等内容。应设立食品采购质量控制部门,对供应商的合法资质、生产能力、加工条件、卫生状况、质量管理水平、信用资质等进行评价,并建立合格供方档案。应查验供货者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等相关证明文件,并存档备案。采购实行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应具有食品生产许可证 QS 标志。

3、运输

应建立食品运输制度。明确送货人员在食品运输过程中对于车辆卫生、食品卫生的质量安全职责。食品运输应采用符合卫生标准的运输工具,应保持清洁和定期消毒。车厢内无不良气味、异味。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运输包装材料或容器应完整、清洁、无污染、无异味、无有毒有害物质,达到相关食品卫生标准要求,且应具有一定的保护性,在装卸、运输和储存过程中能够避免内部食品受到机械或其他损伤。散装的食品应该具备符合安全卫生和运输要求的独立外包装。冷藏食品的运输可采用冷藏车、保温车、冷藏列车、冷藏船、冷藏集装箱等运输工具。一般情况下,允许冷藏温度接近的多种食品拼箱装运.应查验索取供应商提供的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合格证明及认证证书,并备案。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货证不符的应拒收或单独存放并做好标识; 应检查标识是否清楚、正确,标识不清楚的单独应存放。

4、销售

应建立食品安全销售管理制度。明确销售人员在食品销售过程中的质量安全责任。应有与经营食品品种、规模相适应的销售场所。营业场所应布局合理,与生活等区域分开。应有与经营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销售设施设备。食品销售有温度要求的应配备销售冷冻食品必备的冷藏库(柜)、冷冻(库)柜等设施设备。销售场所应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和消毒的设施设备。照明设备安装在食品的正上方应使用防爆型照明设备。与食品表面接触的设备与用具,应无毒、无害或无异味、耐腐蚀、不易发霉、表面平滑且可承受重复清洗和消毒的材质制造。销售场所应进行定期卫生检查和清洁,冷藏、冷冻库(柜)应当定期维护保养、清洗、清除异味,温度指示装置应当定期校验。销售冷藏、冷冻食品应按食品标签明示的温度进行控制,超出温度、湿度规定应及时采取措施。应当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销售的食品应分类上架摆放或垫离,不应落地码放。上架销售的食品必须严格控制在保质期内,做到先进先出,并为消费者预留合理的存放和使用期。销售预包装食品不应延长原有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限,不应拆封后重新包装或散装销售。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应以破坏性方式处理销毁,并记录。应建立食品销售台账,记录销售食品的基本情况。

5、设备与工具卫生要求

食品加工企业安全管理 篇6

一、对从事食品生产、管理人员要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每半年要由人事管理部提出培训计划,并组织相关人员培训,建立培训考核档案,建立考核制度。

二、档案要如实记载人员从事工作的项目,经过培训时间,培训的内容,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成绩。

三、要定期对管理、技术、生产、检验等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生产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乳品条例、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四、每次培训后,都要进行食品安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并把考核情况记录在本人食品安全培训档案中。

五、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档案归人事部保管,人事变动后,要及时清理档案。

食品加工企业安全管理 篇7

一、我国食品企业质量安全现状

近年来, 我国食品企业的质量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如水产品由于氯霉素超标曾被限制进入欧盟市场, 龙井茶因为铅含量超标而被欧洲国家退货;瘦肉精、调和奶、地沟油等危害人民健康的食品问题时常被曝光。

(一) 我国食品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总结起来, 我国食品企业质量管理主要有存在以下的问题:目前我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规模还较小, 品牌意识还不是很强, 甚至很多企业都是贴牌加工生产, 因此也不是很注重质量安全问题;在我国食品企业的原材料, 像大米、水果、蔬菜等农作物中残留的农药、化肥残留超标;食品企业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使用一些有毒、有害物质进行食品加工, 或是在加工过程中超量、违规使用添加剂;部分食品加工企业生产场所卫生条件较差, 小作坊生产、无证生产, 并且这些企业一般都比较隐蔽, 给行政部门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总体上看来我国食品企业通过了质量安全认证的比例并不高, 并且很多企业认为只要通过了认证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在通过认证后, 在生产经营中质量把关不严, 也很容易出现问题。

(二) 我国食品企业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1) 部分食品企业经营者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 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他们只关心企业的盈利情况, 而不注重企业的食品质量。部分的食品生产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不太关注商标、上产厂家、生产日期及生产合格证等内容, 更不会去检查原材料的质量、核实其真伪, 而是参照其价格进行选择, 即价格越便宜越好。还有些企业为了让生产的产品有一个好的卖相, 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一些有毒害物质, 或是使用过量的食品添加剂。2) 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高, 维护食品质量安全的氛围不够。我国大多数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 价格因素是其考虑的一个主要因素, 对食品的内在质量安全也可能会忽视。相对而言, 城镇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稍微高一点, 而农村地区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非常低, 这就使得大量的三无食品、劣质食品涌向农村, 农村地区成为了这些产品的主要市场。并且农民作为食品行业的原材料生产者, 在生产粮食、瓜果、蔬菜时, 由于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为了提高产量和保证外观鲜艳好看, 可能会使用大量的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 使得原材料中的化学物质残留量超标。3) 我国大多数假冒、伪劣食品都流向了农村地区, 给监管造成了一定的难度。随着城市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力度的加强, 一些不法商贩利用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薄弱、农村市场监管不利的漏洞一些即将过期、已经过期的食品或是一些三无食品销往农村地区, 导致广大农村地区成为了假冒伪劣、不健康食品的集散地。并且很多的非法食品企业利用农村地区劳动力廉价, 较为分散不利于监管等条件, 将生产加工点转移至农村, 这些企业的生产条件大多较为简陋, 卫生条件较差, 生产人员素质不高, 根本就没有食品质量安全意识, 所生产的食品根本无法保证质量安全。4) 当前食品企业质量监管难度较大。近年来城镇下岗职工、待业人员以及农村劳动力大量的涌向城市, 他们其中的很多人都选择了开小商店、小吃部、小作坊等, 这些人的产生点大多都比较分散且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是很强, 甚至还会出现暴力抗法事件。并且很多的经营者流动性大, 食品原材料来源不明, 给监管增大了难度。5)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还存在问题。目前我国的认证机构和体系比较多、收费都比较贵, 给认证普及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并且还有很多企业对IS09000、HACCP等质量认证体系的认识上存在着误区, 对产品质量认识也存在误区。并且认证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偏高且全部由企业承担,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进行质量认证的积极性, 制约了质量体系建立和认证的普及。

二、提升我国食品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的对策

1) 完善食品企业安全体系。完善食品企业的安全体系不仅仅是要求企业通过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企业应该首先提高整体的食品安全意识, 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能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而使用一些劣质原材料或是在生产过程中指示员工使用过量食品添加剂;中层管理人员要把好产品质量关, 发现产品质量问题要及时向上级反映。而不是隐瞒不报。生产人员要严格按照生产守则进行, 减少生产过程的质量问题。企业要落实全员责任制, 在食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把好质量关, 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等流程实行岗位责任制, 做好相关记录。一旦食品质量出现问题, 可以根据记录很快找到根源, 并采取相应措施。2) 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劳动力是生产第一要素, 在食品企业中, 生产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管理, 因此企业要重视人员队伍建设。食品企业在选拔人才之初就应该考察应聘人员是否有食品质量安全意识, 在招聘之初就降低质量安全的人员隐患。要做好员工培训, 特别是管理人员, 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培训, 还要进行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培训。并且严格规范那些专业性比较强的质量检验检测技术和知识。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 员工的绩效考核可以从工作态度、行为、业绩和能力等方面制定考核依据, 对那些表现比较突出的员工给以一定的奖励, 使员工更加积极努力的工作, 并对企业产生归属感, 消除人为的质量隐患。3) 强化原材料的采购。食品企业的原材料也是影响其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必须重视其原材料的采购。采购的原材料和食品添加剂等产品, 首先必须注重其质量, 并且还要充分了解原材料的产地、成分和质地, 对每次选用的原材料都要谨慎的进行评定, 而不能仅凭经验主义。并且所有的原材料最好有三家供货商作质量保证, 并且80%的原材从其中一家采购, 另外的20%分别从另外两家采购。防止供应商原材料质量有问题时, 出现采购危机, 保证原材料供求的稳定性。4) 建立质量问题应急处理机制。食品企业要制定质量安全问题应急处理机制, 成立应急处理小组, 组员由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质量主管和技术人员组成。一旦发生质量问题, 要迅速的启动应急机制, 查找原由, 提出相关的整改意见并向相关部门汇报。要重视客户的投诉, 接到投诉后如果确认是质量问题应该及时的进行赔付。在产品进入市场后, 如果检验出质量有问题, 要及时的召回该批次。并且食品企业必须进行强制性的产品检验比对试验, 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可靠。

参考文献

[1]任晓杰.中国食品安全行政监督管理体制研究[D].河南大学, 2011.

[2]王瑞军, 吴泽柱.浅析食品企业质量安全管理[J].农产品加工, 2011.

领军企业将食品安全进行到底 篇8

《食品安全法》是“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它注定要求每个食品企业都必须重视源头,狠抓源头,形成制约监督,净化市场,纯洁产业链。上游企业是下游企业的源头,农田是食品企业的源头,食品企业只有抓住了源头,保证源头的食品安全,自己生产的产品才有可能安全。这是三聚氰胺事件、肯德基苏丹红事件等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必须牢牢记取。抓源头,让产业链上的食品企业产生一种连带监督机制:你的产品不安全,我就不会选择你的产品做原料,你也就没有生存的市场。这样,就从客观上起到了净化市场、纯洁产业链的作用。

考验企业经营道德与水平的时候到了

《食品安全法》对谁影响最大?有人说对掺杂使假不正当经营的企业影响最大,错!《食品安全法》对不正当经营企业丝毫没有影响,这类企业本来就没打算遵纪守法,他们产品里的苏丹红是多一点少一点的问题,他们经营的目标是过一天算一天,逮着是你的,逮不着是他的问题。

《食品安全法》对行业的领军企业、有志做大的企业影响最大。因此,《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正是考验正规经营企业的经营道德、经营水平的时候。

然而,在过去的时间里,众多知名企业做得很不好。他们在经营理念、竞争方法上,眼睛往往只会向下看,只会与比自己小的企业、经营水平低劣的企业比拼,没有将整个行业向高尚、向健康竞争上面引领。领军企业是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的源头,更应该向上走,而不是只向下看。

比如,三聚氰胺在行业内悄然出现的时候,蒙牛、伊利为什么不站出来说出真相,勇敢地说出自己的奶因夏季饲料的原因,其蛋白质含量可能略低于国家标准?难道真就是不会添加三聚氰胺、尿素,连合法的增稠剂也不添加,只做纯粹的原生态纯牛奶吗?为什么不主动呼吁国家调整标准,争取消费者的理解?在绿色安全如此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的行业领军企业严重低估了消费者的水平,他们对添加违禁物质在态度上是默许的,以过所谓的“标准关”为最高目标,唯独不顾消费者利益,最后演变成几乎全体乳品行业的集体作案。

科技以人为本,科技为人造福,可是许多企业把劲用在了歪处。一些名牌企业、领军企业与小企业比拼谁更会最大限度地使用添加剂、色素和香精,从而靠拼命压低成本而活命。这种做法即便是符合国标、是安全的,但这种企业的经营理念也是有问题的。因为,他们没有真心对待自己的消费者,没有引领行业竞争向着健康、道德的方向发展,他们是靠“欺骗”消费者的味觉和感官过活的。

“特仑苏产自乳都核心区”,从源头抓起,多好的概念和做法。可是偏偏要添加不明物质OMP!来自大草原某乳业出品的牛奶冰糕,不知道是不是增稠剂和乳化剂加多了(估计是为了少加奶),能够拉出长长的黏丝!某大品牌的多层夹心饼干,打开包装,一股人工香料味刺鼻而来……

食品行业频繁出现食品安全事件说明了一个问题,食品行业的整体经营理念问题非常严重,水平十分低下,行业领军企业混迹其中,没有起到正面引领的作用。相反,还为不安全、不健康的产品打了掩护。

走在国家监管的前面

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规定:任何食品添加剂目录外的都将不能用、任何食品都不能免检、权益受损消费者可要求10倍赔偿。

我不知道领军企业和有志做大的企业看了这些规定有何感想?是感慨此法对企业约束颇多,企业经营所能够“发挥”的空间太小,如果不搞点掺“杂”使“假”企业根本没有办法活呢,还是认为这个法规太小儿科,原来怎么做现在还怎么做,10倍赔偿不差钱,赔完赶紧偷着乐呢;或者从此换一种经营理念,比一比谁的用料好,谁的食品更安全守法,谁更会引导消费者向着品质消费进行升级;再进一步,比谁更会引领行业,甚至走在国家监管的前面。树立行业标杆,做规则标准的主人。

我真诚地希望有抱负有远见的企业家,在守法经营的基础上,率领自己的企业做第二种或第三种企业。

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国食品安全状况非常糟糕,实际水准极其低下,一个流行很广的短信为我们做了总结: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成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从多宝鱼里面认识了孔雀绿,从感冒药里认识了苯丙醇胺……直到2008年,我们从牛奶里认识了令人震惊的三聚氰胺和特仑苏中的OMP。

食品行业出现了如此频繁和如此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说明了一个问题,食品行业的整体经营理念问题非常严重,素质十分低下,行业领军企业混迹其中,推波助澜,没有起到正面引领的作用。

现在,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能力和消费能力已经分出层次。他们的舌头和钱包比企业的营销者们更具鉴赏力和选择性,可是食品企业们对此全然不知或者视而不见,仍然不断地搞出假惺惺的色香味,大企业、大品牌混迹其中,实在可叹可惜!

在凉茶行业,王老吉因夏枯草惹出了争议,但是,这同时也使王老吉迎来了一个机会。

夏枯草被食用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怎样利用?添加多少才是对身体安全的?作为凉茶领军企业的王老吉,应该率先对凉茶原料物质进行研究,制定标准,确定安全含量,主动引领行业健康发展,对国家标准的形成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这是领军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最终,领军企业在此过程中也将持续获得主动。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药食同源的国家,不仅是凉茶中的物质,在中国,可以食用的自然界食物多到不计其数,国家制定的食品添加剂目录肯定不能一次涵盖。这些,其实给我们的领军企业带来了引领行业的机会。新型食品饮料原料和添加剂大有文章可做,每个食品饮料品类的领军企业在国家标准的制定上要主动作为,引领行业向着健康化、标准化、品质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创新使领航企业持续发展

举个炊具行业的例子。苏泊尔以自己超越于同行的核心安全技术,在1995年配合国家相关部门推出新的压力锅标准,并在行业内先行一步执行。仅此一举就刷掉了一大批产品低劣的竞争对手,纯洁了行业。苏泊尔在压力锅市场迅速崛起,成为炊具行业公认的第一品牌。

接着,苏泊尔在行业内首创“超微晶化”不锈铁锅技术,既解决了铁锅易生锈的难题,又保证一定量的铁离子析出,既洁净又健康,为铁锅行业带来了一次革命。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推荐来自中国的苏泊尔铁锅。苏泊尔的创新,让全行业跟着他跑,而他自己却一切尽在掌握。

真理行天下。这个例子虽然脱离食品行业,但创新产品与技术也是食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经营企业重在赢利,节省成本是必要的,但要节省得科学,节省得适当。企业在创新产品、研发生产技术、打造自主品牌上下功夫,比使用有害身体健康的添加剂要发展得长远。

大责任,是一种大智慧。老大企业只有把企业与行业的发展、消费者的利益甚至是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成就伟大事业。在《食品安全法》中特别强调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社会责任,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经营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篇9

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制度

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本企业建立如下食品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制度:

第一条

本企业在采购食品时,认真审查供货方是否有合法的经营资格。重点审查其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产品合格证等。属于进口食品的还要查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的证明等相关证照。

第二条

本企业根据供货方提供的供货凭证,认真检查所进食品是否霉变、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是否真实;查验食品包装标识是否符法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有中文标注的食品名称、规格、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日期、生产许可证号等相关休息,防止过期或者即将到期的食品自制加贴的生产日期、保质日期。

第三条

本企业在采购食品时必须向生产厂家或供货商索取加盖了供货方印章的工商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流通许可证)、食品质量检验检疫合格报告或者证明的复印件等资料。索取供货方的有关供货票据。

对需要按批次索取食品药品检验合格报告的,按照规定执行。本企业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查验的许可证件、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以及建立的进销货台账,采用扫描、拍照、数据交换、电子表格等科技手段,实行计算机管理。

第四条

企业按照规定建立索票索证档案。档案资料主要包括:供货方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批次检验检疫合格报告或者证明等资料的复印件。

供货方发生变化的、供货方提供的资料跨年度的,本企业将及时更新有关索票索证的资料,以保证资料的有效性。

第五条

本企业将建立建全内部管理制度,落实领导、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食品质量查验责任,严格查验食品质量,严防有毒有害、污染、变质、过期、不合格食品、冒牌等食品进入经营厂所,严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食品进销货台账记录制度

第一条

本企业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及其条例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食品进销货台账记录制度

第二条

本企业建立的食品进货台账主要包括以下奶内容:食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其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真实记载食品的来源等事项。

第三条

本企业建立进货台账的方式:建立电脑进货台账。并根据工商部门的要求,对供货方的票据实行集中粘贴统一保管,保证票据的完整性,以备检查。

第四条

本企业按照每次购进食品的情况如实建立批发台账。批发台账记录的主要内容:食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

本企业采取建立电脑销售台账的方式建立销售台账。本企业在批发本单位销售的食品中,按照工商部门的要求开具统一样式的供货票据。

第五条

本企业所建立的进销货台账的保质期限不少于2年。

第六条

本企业建立的进销台账符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要求。本企业保证建立批发进销货台账的真实性、连续性、完整性。

食品质量管理(销售管理)制度

本企业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及其条例的规定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规章要求,采取必要的防潮、防虫、防鼠、冷藏、冷冻等措施保管食品,保证食品质量。对所销售的食品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查。本企业不采购、不经营下列食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安全;

(三)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铺食品;

(四)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五)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六)未经动物卫生监管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七)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八)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九)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十)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十一)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第二条

本企业对销售的散装食品,按照规定在储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在销售散装食品时,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表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这名称以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本企业在销售生鲜食品和熟食制品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销售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所需要的温度、空间隔离等特殊要求,防止交叉污染。

本企业严格按照规定保证食品在仓储设施符合规定。第三条

本企业销售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标识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执行。并按照食品标签标识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

第四条

本企业销售的进口食品,保证质量合格证明、生产日期、保质期、进口相关手续齐全,不采购或者不经营没有中文标签或者中文标签不符合规定的进口食品。

第五条

本企业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每月对库存食品进行清理查验,对不符合要求的食品下架腿市,登记造册,停止销售。

第六条

本企业按照规定,在经营场所或仓储符合规定的要

求。

第七条

本企业对下列食品立即停止销售,退出市场;

(一)经检测证实为不合格或感官鉴别已经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不洁、有异物、异味的;

(二)“三无”食品,超过保质期或者保存期的;

(三)应检验检疫u,或检验检疫不合格的;

(四)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

(五)伪造产地、虚构厂名厂址、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执行标准、质量标志、对食品质量作引人误解虚假夸大宣传的;

(六)假冒他人商标,善自使用芳冒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消费者误认为是该知名食品的;

(七)包装严重破损和其他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

(八)使用非使用物质或超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的;

(九)有关执法部门通过法定机构监测为不合格食品的;

(十)其他法律法规禁止上市的;

第六条

本企业建立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对已售出的不合格食品或有问题的食品,在第一时间追回,或在媒体发布招回、停止食用的公告。并根据进货台账追溯来源和渠道,及时报告给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采取措施,防止在次销售;

本企业建立不合格食品下架退市档案,对提供不合格食品的供货方,将停止进货。

第七条

本企业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有关食品安全的学习培训,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其他食品安全知识,并建立培训档案。

食品安全承诺书

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条例的规定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关食品安全监管的规章要求,本企业郑重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承诺如下:

一、本企业将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及其条例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有关规定,守发经营,在营业执照、食品流通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明齐全有效的情况下,依法开展经营活动。同时建立健全相关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保证食品安全,二、本企业将按照有关法律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要求,每年签定食品安全承诺书,在经营场所醒目的位置张贴,自觉接受消费者和社会监督以及工商部门的检查。

三、本企业将以“保证食品安全、保障消费者健康“为宗旨,建立并落实有关食品经营的自律制度,严格执行进货查验(索票索证)、进货台账记录、食品质量管理等制度从采购、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保证食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

四、本企业承诺:存在质量问题的食品、包装标示不符合规定的食品,或者经国家有关部门抽查的检验判定为不合格食品,或者经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确认的消费者申诉举报的假冒伪劣食品,可凭购物发票等凭证予以退换,并依法予以陪偿。

五、对质量不符合规定的食品,立即停止销售,进行清理、登记、通知供货商或生产厂家,并向工商行政管理的执法部门报告。

六、本企业将积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实行消费纠纷企业和解制度。

承诺企业: 负责人签名:

二0一一年 五 月

十九日

健康管理制度

一、食品经营人员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二、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后,每年对食品经营人员进行健康检查。

三、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它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四、本企业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登记经营人员健康证明的相关信息。

五、在经营场所公示经营人员的健康证明。做到健康证明齐全、一致、有效。

食品企业自查管理制度 篇10

为加强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按照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订该制度。

一、自查内容:包括生产条件变化情况,采购进货查验落实情况,生产过程控制情况,食品出厂检验落实情况,不合格品管理情况,食品标识标注符合情况,食品销售台帐记录情况,标准执行情况,不安全食品召回记录情况,从业人员,委托加工备案情况,对消费者投诉登记及处理记录,企业处置食品安全生产事故情况十三项内容。

二、自查频次:每半年组织实施一次,日常发现食品安全生产事故潜在风险的,要立即报告。

三、自查程序:由质量负责人会同质管部按照《企业自查表》组织对公司各部门食品安全状况落实情况进行核查,得出自查结论,报总经理审核,由总经理对自查情况进行审核,提出保证公司产品安全的相关要求,采取整改措施,并由相关部门落实整改,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经自查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应当立即报总经理,立即采取整改措施;经自查发现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要立即报告总经理,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经总经理批准按照要求向西青区市场监管局进行报告。

四、实施部门:此项工作由质量负责人会同质管部具体组织各部门实施。

五、责任追究:公司相关部门必须严格落实我公司保证食品安全的相关制度要求,按照工作职责做好各项制度落实,对核查过程中发现各部门存在不认真贯彻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或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造成食品安全事故隐患的,要追究部门主管人员的责任。

中国食品安全与企业战略营销 篇11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近几年呈现高发之势,通过媒体的关注报道与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公众对食品安全也逐步提高了认识。面对愈演愈烈的食品安全问题,公众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从事件曝光、处理、整改与再发生的循环过程,食品安全管理效果并未见实质性改进。笔者通过研究分析,提出了以保护公众利益为核心,政府主导、企业执行的食品安全管理三轨制。

美国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阶段

结合国内外近年来的案例,我们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实质是食品生产企业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利用法律法规与政府监管不完善的漏洞,过度追求不合理利润的结果。在全球范围内,美国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是国外政府中管理最严格、最标准、最完备的,美国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上,也经历了争论——建立管理体系——争论——完善管理体系的过程。

第一个阶段:初步建立起食品监管体系。

1870年—1910年间,美国人首次认识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使得建立在熟人社会基础上的信任和责任基础不复存在,人们无法通过肉眼来判断食品的质量,食品造假已经泛滥成灾,而正直的商人则受到排挤。美国政府尝试去应对这些变化和处理这些问题,尽管1880年开始各种版本的食品议案一再被提交到国会,却被反对管制的意见一再否决,1906年国会终于通过了两部关于食品监管的法律:肉品检查法和纯粹食品药品法。

第二个阶段:自由市场与政府管制之间的争论。

支持自由市场机制来解决问题的人认为“饥饿比造假食品对健康更为有害,即使这些食物并非完全纯净”,禁止销售低质产品将会极大地减少穷人的选择,提高他们的生活成本,同时还担心:“一旦我们开始对所有假冒和影响公众健康的东西进行管制,那么,我们的手将伸到哪里为止?”

支持政府管制的人则回应道,“没有人打算剥夺穷人消费低质量食品的权利,而他们往往最容易被欺骗,消费者无法准确地知道他们购买的是什么,可能花了更多的钱但买到的却是远低于预期价值的劣质品”。政府应当保证他们的消费是出于自愿的、知情的,而非受到欺诈的,因此,政府的积极干预是解决食品安全最为迅速有效的方法。

第三个阶段:持续完善阶段。

为应对新问题与新技术所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100多年来,美国政府通过制定法律与完善监管体系,持续改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效果。2011年1月6日,奥巴马总统还签署食品安全法,使原法案能够升级为法律,全面加强了美国食品安全管理系统。

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

第一,明确管理部门。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最具代表性的监管模式有三种:一是政府部门按不同职能分别监管的模式(以美国、日本为代表);二是以一个部门为主协调监管的模式(以欧盟、加拿大、丹麦、爱尔兰、澳大利亚为代表);三是独立机构负责监管的模式(以英国为代表)。

所谓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三种模式”,实则都在相互吸收与借鉴,显示出全球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设置由分散到统一,最终实现“一体化监管”的发展趋势。如美国成立了“总统食品安全委员会”,强化了各个食品安全机构的协调与联络,实现了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纠偏”,日本设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实现了食品安全一元化领导的体制。

第二,全过程监管。

从食品的种植、生产、流通、贸易和消费全过程进行统一监管,并对食品从原料到成品储存、运输以及销售等环节都提出了具体和明确的要求,明确了食品生产、加工与销售者在保证食品安全过程中的法律责任,目标是全面防止食品生产和流转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任何污染,实现了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

第三,完善法律体系建设。

一是法律体系较为完备,欧盟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已有20余部,同时还有13类170余个有关食品安全的法规标准,组成了一个非常严格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不断提升对食品安全犯罪的惩戒力度,美国在35部联邦法律食品卫生安全法律的基础上,将食品安全由轻罪判罚升级为重罪处罚;三是以消费者为中心,日本的《消费者保护基本法》把消费者利益放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明确规定消费者有权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建立有助于保护消费者权利的司法和行政系统的权利。

第四,食品安全可追溯。

发达国家均在食品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上,建立和完善产品信息资料库和责任的可追查制度,目的是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能够通过完善的管理体系追查到生产企业的责任。如比利时联邦食品安全署从最初的养殖场到最终的屠宰场实施信息化档案管理,家畜家禽一出生就要向食品安全署申报,食品安全署为猪、牛按头编码,为羊按20只一组编码,为鸡、鸭、鹅按100只一组编码,同时建立成长档案,即养殖时实行身份登记,屠宰时实行身份鉴定。

第五,维护消费者权益。

食品安全重在预防,可食品安全问题一旦发生后,发达国家管理体制是以消费者为核心,确保消费者的利益不再被侵害或得到相应补偿。保护消费者权益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强制召回制度,奥巴马食品监管改革要点之一就是强制召回权,可以直接下令召回而无需生产厂家自愿。二是法律维权索赔,美国许多州都有私人的律师事务所,专门从事因为食品安全而导致人身受到伤害的索赔业务,这些律师事务所的承诺是,“不打赢,不收费”,因为这种官司“赢面很大”。

改善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议

明确政府是第一责任人,建立以预防为目标的管理机构、法律法规与管理体系,使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均在政府的监管之下,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政府通过可追溯机制惩戒食品生产单位,保护消费者权益。

第一,建立三轨制责任体系。

一是明确政府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第一责任人,改变过去只重监管利益,不理监管责任的现状。这样一来,政府就必须担负起建立保护食品安全的行政体制和相关法律。日本政府就提出了“食品上出问题首先是政府的过失”这样的理念。二是企业是执行者与责任主体,政府通过明确食品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制定法律法规、实施全程监控、建立管理体系与司法执行等手段,当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后能够找到责任厂家,依据法律法规等手段对其加大惩戒力度。如韩国就规定造毒食品10年内禁营业,法国也规定卖过期食品立刻关门的法规,发达国家很多企业也出现了因为食品安全事故被重判、自杀或者企业倒闭的案例。三是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安全工作的核心是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而一旦发生了食品安全事故,政府也能通过全过程监管系统,界定责任单位,使消费者也能依法得到补偿,如德国政府就规定了刑事诉讼外加巨额赔偿。

第二,公开食品安全信息。

企业与消费者最大的不对等是信息的不对等,也就是买家永远没有卖家精。一是建立全过程监管信息保管体系,使食品安全问题可追溯。如从食品供应的源头开始,法国就实行严格的监控措施,供食用的牲畜如牛、羊、猪都会挂有识别标签,并由网络计算机系统追踪监测,屠宰场还要保留这些牲畜的详细资料,并标定被宰杀牲畜的来源,肉制品上市要携带“身份证”,标明其来源和去向。二是建立食品生产企业级别信息,便于消费者作出选择。新西兰的奥克兰,食品安全监测部门将饭店按照不同卫生等级分为A、B、D、E四级,顾客可以据此选择餐馆,被评为E级的餐厅生意清淡,很快被迫关门。三是企业生产信息公开透明,并通过监管部门将检查信息结果对公众进行公布。

今年8月22日,海底捞发表声明承认了“勾兑”事实,解释“骨头汤为什么不是现熬”,并表示向消费者道歉。李宁、NIKE、匡威、优衣库、阿迪达斯等14个知名品牌的产品中含有“环境激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NPE进入环境中会迅速分解成壬基酚(NP),NP会导致男性精子数量减少,而消费者对此并不知情。

第三,提升国民收入与道德素养。

国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国民购买能力的增强会提升食品质量与卫生的标准,挤压大量不清洁小摊贩的生存空间,使监管盲点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得到解决。同时应该加强国民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支持为追求企业利润而导致食品安全与造假问题的产生。

食品安全与企业战略营销

食品安全在企业战略营销中的运用主要在公司战略、营销战略与营销策略等三个层面,具体运用时主要是借鉴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企业理应完成的工作。中国有责任心与有实力的食品企业应率先开始实施,引领食品行业的安全标准,进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与市场份额。

第一,打造安全产业链。

在三聚氰胺事件后,以中粮为首的企业在公司战略层面提出了“产业链,好产品”的口号,后续很多食品企业也跟风做全产业链的概念。其实中粮提出产业链这个口号,目的是支持其由粮油贸易企业转为粮油实业企业,并打造食品企业的全产业链竞争壁垒,区隔自身与中小企业的竞争定位。当然中粮也忽视了全产业链背后的内涵与价值,即如何通过全产业链的打造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价值。

这些价值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种植、研发、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的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与更高性价比的产品;二是全产业链建设与管理和食品安全监管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大型企业只有建设与管理全产业链,方能保证食品生产的安全。也就是说,全产业链既是为消费者增值的产业链,更是放心的安全产业链。

中国食品企业如果在各行业中率先提出增值产业链与安全产业链的概念,将在企业战略层面极大地提升企业形象与品牌价值。

第二,食品安全定位。

食品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有很多定位选项,如质量、口味、价格、包装、品牌、产地等,尚未见企业将食品安全作为首选定位。而日本的食品企业将“食品安全是企业生存之本”作为企业宗旨,可见日本企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这也源于日本政府的严格监管。近几年中国政府在逐步加大食品安全监管,蒙牛也因为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经营危机导致控制人由牛根生转为中粮集团。在食品行业发展变化的大趋势中,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消费者重点关注的选项,而现在中国食品企业尚未在营销战略层面对食品安全给予重视。

中国企业可以建立食品安全的竞争定位,围绕以预防为主体的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突出企业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是国际上共同认可和接受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建设,将各个关键环节公开在公众监督之下,打造业内最放心的食品安全定位。

谁抢先提出食品安全的定位,配以合理的组织保障体系与宣传策略,势必将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先发优势地位,提升企业市场份额。

第三,食品安全的营销策略。

企业也可以加强关键安全环节的建设,为企业安全定位宣传提供关键支持因素。

一是田间地头的宣传策略,企业通过控制农户、收购、战略联盟等方式,使田间地头的食品安全处于可控状态。在日本,米面、果蔬、肉制品和乳制品等农产品的生产者、农田所在地、使用的农药和肥料、使用次数、收获和出售日期等信息都要记录在案,农协收集这些信息,为每种农产品分配一个“身份证”号码,供消费者查询,而中国企业则可以将这个标准直接记录下来,依托本企业内部的信息查询系统,使消费者能够及时查询,这可以是很多中国绿色产品借鉴的安全健康策略。

二是产品信息的宣传策略,为消费者提供准确的产品真实信息,而不是像味千、海底捞那样使用勾兑汤料冒充熬制汤料。如果希望提升本产品的价值信息,企业完全可以公开本企业的产品信息,比如准确标志产品的各种成分及含量与价值,并通过照片、查询、检查报告等方式,接受公众与媒体的随时监督,这是大部分企业可以运用的策略,尤其是有实力的商家应该公开所有有价值的信息,杜绝产品安全信息模糊化。

三是产品制造的宣传策略,公开产品生产全过程,介绍产品生产环节的硬件设备与软件管理的优点,通过预防与管理强化生产制造的各个风险点,明确生产各个环节的具体负责人员,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一旦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可直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同步引进民意监督人员,授权其监督检查生产各个环节,并委托质量监督机构对产品随时进行监督,使公众对企业生产制造环节放心,大多数企业可以在企业硬实力宣传时将食品安全有机融入,体现本环节的特点与差异化。

四是销售流通的宣传策略,通过食品安全管理提升现场销售力。在德国,为了表示不同鸡蛋的价值信息,每一枚鸡蛋上都有一行红色的数字,比如2-DE-0356352,第一位数字用来表示产蛋母鸡的饲养方式(放养、圈养和笼养等),DE表示德国,第三部分的数字则代表着产蛋母鸡所在的养鸡场、鸡笼的编号。中国鸡蛋咯咯哒品牌,就可以效仿德国的管理方式制定本企业产品信息标志,使消费者不但便于认知,还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查到它们的身世、饲养方式、地点、照片等更多信息,提升天然产品的高附加值的消费体验,也使消费者更为放心。

(作者为北京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副总裁)

(编辑:马可2008_make@163.com)

发达国家均在食品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上,建立和完善了产品信息资料库和责任的可追查制度,一旦出事,能够通过完善的管理体系追查到生产企业的责任。

企业与消费者最大的不对等是信息的不对等,所以一是要建立全过程监管信息保管体系,使食品安全问题可追溯,二是建立食品生产企业级别信息,便于消费者作出选择。

上一篇:冠心病护理记录下一篇:春天里的变化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