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辩证法的心得体会(通用8篇)
学习辩证法的心得体会 篇1
一、新颖的教学模式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老师改变了一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老式教学,采取了一种新的自主教学方式。自主教学内容分为“课件展示”和“我看外国人看中国”两个部分,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各班分为3—4组进行展示和相互间的比拼。在“课件展示”和“我看外国人看中国”这两个环节中,学生自己通过前期的团队分工、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查找习题、阅读并翻译外国文章以及现场上台进行讲课的方式,不仅让同学们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离开了老师进行自主的学习,而且还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在学习中增强了团队成员的感情。我认为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很值得提倡,只有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才能真正的从实践中学到知识,而不是老师一味的填鸭。
二、成绩测评的特殊性
在我所接触到的学科里,基本上所有科目的最终成绩都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决定的,但是大多数学科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分别占30%和70%,意味着期末笔试成绩的好坏对最终成绩的高低有很大的影响。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课程的两项成绩各占50%,这就意味着这门学科将平时的表现与期末的笔试放在同样重要的位子,考试成绩并不能决定同学们的最终成绩。更加特别的是,这门课程设置了免考这一政策,如果平时的作业完成较好,分数能够达到规定目标,再加之全勤的话就可以获得免考的资格了。不管是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各占50%的比例分配,还是期末的免考政策,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同学们的负担,降低了大家期末的压力,也让大家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知识的积累,而不仅仅着眼于期末两三天的临时抱佛脚。
三、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
相信很多同学和我一样,还不能很好的适应这种新型的自主学习方式。由于在高中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只是被动的去接受老师所传递给我们的知识,在思维和意识上养成了对老师或者他人的依赖,所以在这种完全依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课程要求中,我们难免会显得手足无措。比如在“我看外国人看中国”的作业中有一项要求是这样:找一篇外国人关于中国看法的文章(必须是外国原文),并将之翻译成中文后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完成这项作业的过程中,最难的就是对外文的翻译,由于我们目前对词汇积累的缺乏和对语言种类的局限,且不说只能找一些英文的文章,就连英文的我们也不能很好的将其翻译成中文,有时甚至连其大概意思都难以把握。为了完成学习计划,我们不得不上网寻找各类外国人关于对中国看法的文章,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泡在图书馆的资料库里,不得不翻阅各类的词汇工具书。有时可能因为一句话我们就得忙活一整天。
四、自我提高
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半学期的学习生活中,有酸甜苦辣,有欢笑和泪水,有成功和挫折!虽然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坎坷,但正是在我们不断解决困难、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很多,学到了很多,让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就像之前提到的翻译文章遇到的单词瓶颈一样,正是因为遇到了不会的单词,我们才会去查找工具书,直到弄明白为止,当翻译完一篇纯正的外国文章以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单词量又增加了不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们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非常有用的课程,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很多概念都很难理解,但分小组进行演讲展示的教学形式却让这门可能会很枯燥乏味的课,变得生动起来,整本书学完了以后,我发现我们学到了不少东西,甚至有很多东西对我们都有启发性的作用。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作简单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是马克思主义三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一,其前身是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自然观,辨证唯物主义是指自然具有自在性、规律性、联系运动的矛盾辨证性作为一种认识论和实践论,辨证唯物主义是指正确认识最终来源于感官的感觉和主体的物质实践活动,认识和实践在认识、实践、认识、实践的辨证运动中相互促进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的对象、内容和作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哲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成为彻底的唯物论,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成为彻底的辩证法。第二,在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的局限性,强调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作用的科学化和革命化,成为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人生观,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生命、生活的基本认识和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关键在于认识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是由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构成的,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理性存在物的统一,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应该从认识人与动物的区别和人与人的区别开始。没有正确人生观的人也许会成功一时,却难以成功一世。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价值观。它在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分析和处理问题,是我学习马克思主义最大的收获。
通过对马哲课的学习,对马哲实践作业的完成,同学们受益匪浅,并下定决心好好学好这门课程以便更好地学以致用,为我们的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精神,为祖国的明天出谋献策。
愿我们的马哲课越来越好,愿我们的学校越来越好,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好,愿每个人的未来都越来越好!
学习辩证法的心得体会 篇2
《资本论》的学术魅力不仅在于理论抽象和严密的逻辑推理, 而且更在于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所遵循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 它是《资本论》这一重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著作的思想精髓。马克思正是在这一方法论的基础之上, 研究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私有产权问题。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 资本主义私有产权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通过梳理《资本论》中的相关阐述, 我们可以概要性地总结资本主义私有产权的历史沿革: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早中期, 其最主要的形式是私人经营, 比如家族式私营 (当然由于私有产权形式的复杂性, 也存在合营等其他私有产权形式) ;到了中晚期, 随着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高度发展, 出现了资本主义股份制, 并且出现了一些类似合作工厂这一积极突破资本主义私有产权的产权形式;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穷途日暮的晚期, 极度自由资本主义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垄断资本主义, 出现了卡特尔、托拉斯、辛迪加等垄断资本主义产权形式, 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权力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干预。在以下的论述中, 本文将重点探讨资本主义股份制和合作工厂, 以及它们对我国现阶段公有产权改革的重要启示。
二、资本主义股份制与消极扬弃的辩证法
(一) 资本主义股份制的重要制度基础———资本主义信用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 它的存在有其客观的物质经济基础———“以便对利润率的平均化或这个平均化运动起中介作用, 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建立在这个运动的基础之上的。”简而言之, 资本主义的贪婪本性对信用制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归根结底是为资本攫取剩余价值服务的。简要剖析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信用制度, 它主要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 但在资本主义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的今天, 三者相互渗透。比如说,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 美国罗斯福政府通过金融机构大量发行国债, 并以工代赈, 消极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这是国家信用、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有效结合、调节经济的典型案例, 因此,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正如马克思所解析的那样, 它“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
(二) 资本主义股份制的历史特征
资本主义股份制的重要历史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首先, 它依然是资本主义私人产权形式, 它存在的物质经济基础———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依然根深蒂固, 因而它并没有突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陈旧的范围, 也没有根除资本与劳动、私人财富与社会财富的对立, 不仅如此, 它反而在新的形态上激化了它们之间的对立。其次, 由于股份制所必然导致的资金和劳动的社会集中, 即使是在私人控股的前提下, 资本主义股份制企业也取得了“社会企业”的形式, 形成了虚拟的、间接的“社会财产”, 策略性地适应了物质生产力社会化的发展要求, 而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化大工业是社会主义经济存在的重要物质经济基础, 因此资本主义股份制纯粹是一种消极的过渡点, 存在着“自行扬弃的矛盾”, 与此同时, 资本主义股份制企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规模经济效应。再次, 资本主义股份制企业出现了资本所有权与职能相分离的现象, 即资本所有者沦为单纯的货币资本家, 完全脱离了具体的生产过程, 企业由专门的职业经理经营, 但在“生产资料已经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下, 资本所有者可以攫取全部利润 (即包括企业主收入和利息) , 实现其梦寐以求的“坐享其成”。在此基础上, 产生了专门靠炒作、投机股票的食利阶层, 马克思称之为“一种新的金融贵族, 一种新的寄生虫”, “一种没有私人财产控制的私人生产”。最后, 由于股份制的过渡性, 资本主义股份制存在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性, 改革后的股份制———社会主义股份制 (公有控股) , 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能够适应“过渡型”社会主义经济的组合产权形式。
(三) 消极扬弃的辩证法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 它表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不断地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 同时这一过程是由一系列存在着内在联系的阶段性过程的统一。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亦是如此。但是, 由于事物发展的复杂性、曲折性, 对某一阶段的“否定”, 既存在着积极地“否定之否定”, 又存在着消极的“否定之否定”, 这就是积极扬弃与消极扬弃的辩证法。
资本主义股份制是资本主义私有产权的自我消极扬弃形式。私人私营企业是资本主义私有产权初始的主要形式, 但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特别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 资产阶级在确保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根本不变的前提下, 对资本主义私有产权的具体形式进行了适度调整, 资本主义股份制企业“粉墨登场”, 与私人企业形成了形式上的“对立”, 实质上二者“殊途同归”———都是为实现资本主义私人所有权 (所有制) 的经济利益服务的。因此, 资本主义股份制尽管在形式上有所突破, 但是它并没有根除私人财富与社会财富的对立、资本与劳动的对立, 反而在新的形态上发展了这种对立———随着“小鱼被鲨鱼所吞掉, 羊为交易所的狼所吞掉”, 对个人生产资料的剥夺发展到了极致———这种剥夺已经降临到中小资本家本身, 社会财富越来越被极少数大资本家所垄断, 并最终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权力的介入, 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垄断法。
三、合作工厂与积极扬弃的辩证法
(一) 合作工厂———对资本主义私有产权的进一步否定
资本主义股份制对资本主义私有产权进行了消极地“形式”层次的否定, 而工人联合体的合作工厂对其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否定———涉及对资本主义私有产权的“物质内涵”层次的否定, 由此可见, 合作工厂是对资本主义私有产权更为深入地“否定之否定”, 取其精华———它所体现的某些共性范畴, 比如股份制及其基于的信用制度等, 祛其糟粕———它所蕴含的物质内涵———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 (权) 。因此, 虽然资本主义股份制和工人联合体的合作工厂都属于过渡性的组合产权形式, 即两者存在形式上的可比较性, 但是它们的物质内容大相径庭, 合作工厂批判性地否定了资本主义股份制, 它在对资本主义私有产权的扬弃方面, 走得更远。
(二) 合作工厂积极的历史过渡性
马克思指出:“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 是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打开的第一个缺口, 虽然它在自己的实际组织中, 当然到处都再生产出并且必然会再产出现存制度的一切缺点。”这句话体现了合作工厂的历史过渡性, 即合作工厂不仅具有历史积极性, 而且必然会存在其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合作工厂的历史积极性在于, 通过工人自己的资产和劳动的联合 (基于这一点, 马克思这里所讲的“合作工厂”可理解为“股份合作制工厂”) , 它在其内部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 从而扬弃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的、建立在资本与劳动对立基础上的资本增殖, 形成一种建立在自己劳动基础上的资产增值, 这类似与小商品经济私有产权形式, 不过那时的小商品生产者在这里转变为工人的“联合体”;但合作工厂存在其历史局限性:尽管合作工厂的资产归工人联合体共同“占有”, 摈弃了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占有, 但是它依然遗留着资本主义“母体”的历史痕迹———工人联合体的个体之间的私人产权关系依然是清晰的, 这就使合作工厂依然仅仅是一种比较低级的集体经济产权形式, 依然有改进的空间。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亦属于一种过渡性产权形式, 但它不同于资本主义股份制, 它是积极的过渡性产权。
(三) 积极扬弃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者的辩证法是积极扬弃的革命辩证法。工人联合体的合作工厂是对资本主义私有产权的革命性突破, 这种突破的革命性不仅仅是在于对资本主义私有产权形式的扬弃, 更为关键性的一点在于, 它扬弃了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占有, 在其内部消除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私人财富同社会财富的对立,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 为更适应物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方式的形成, 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当然, 由于当时的历史客观条件的制约, 马克思所描述的合作工厂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但它的改革取向是积极向上的, 是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的。
四、对我国现阶段公有产权问题的思考
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企体制改革是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 而所有制 (权) 的结构性改革是公有制企业体制改革的核心, 很显然, 对我国现阶段公有产权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点、突破口。在社会主义公有产权的改革过程中, 我们必须坚持积极扬弃的辩证法这一科学的改革观, 从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 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公有产权的具体形式。
在突破纯粹、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而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时, 要保持公有制经济成分的绝对主体地位以及国有制经济成分的绝对主导优势[3], 这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公有产权改革必须牢牢谨记的首要原则, 它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有效宏观调控的重要物质经济基础, 是国民经济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物质保障。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属于过渡型社会主义, 公有产权可以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各种过渡型产权形式, 但是要注意酌情处理, 不能“一刀切”, 更不能搞盲目私有化。比如说, 一些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依然应该采取国有国营的形式;一些经营状况不是很理想、但大有发展潜力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可实行国有控股的股份制经营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 要继续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而一些盈利能力明显不足、持续亏空、毫无发展前景的中小型企业可实行租赁、承包, 甚至出售;对于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 根据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形势, 可鼓励农民从联产承包责任制过渡到农村专业化合作社经营, 实现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经营;针对异军突起的民间个体私营经济, 对已经较有规模的个体私营企业, 要有意识的引导它们推行员工持股计划, 同时要通过法律、行政等强制性手段提取公积金、公益金, 提高公有财产的比例。此外, 要加快绝大多数企业 (特别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 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进程, 同时加快对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及监控工作, 谨防由于虚拟资产的极度膨胀而导致的经济虚假繁荣。
参考文献
[1]、张宇, 孟捷, 卢荻.高级政治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2]、张薰华.《资本论》脉络[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6.
[3]、何干强.《资本论》的基本思想与理论逻辑[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延安当年是怎么学习辩证法的 篇3
毛泽东对哲学的研究,达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
毛泽东把历史唯物主义视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正确进行中国革命的重要工具,并感觉自己对此掌握得不够,因此在长征到陕北后大力“做工具的研究,即研究哲学、经济学、马列主义,而以哲学为主”。
他对哲学的研究,达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亲历其境的美国记者斯诺在他的著作《西行漫记》中描写道:“毛泽东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我有一阵子每天晚上都去见他,向他采访共产党的历史,有一次一个客人带了几本哲学新书来给他,于是毛泽东就要求我们改期再谈。他花了三四夜的时间专门读了这几本书,在这期间,他几乎是什么都不管了。”
1938年春,潘梓年出版了一本哲学著作《逻辑与逻辑学》,毛泽东对之感觉“颇为新鲜”,只用3天时间就读完了。
与此同时,他花费很大的精力研究哲学问题。据郭化若、莫文骅回忆,1938年9月间,毛泽东约集他俩和许光达、陈伯钧、萧劲光、萧克、何思敬、艾思奇、任白戈、徐懋庸等十余人,召开哲学座谈会。“采取的方式是每周讨论一次,晚上七八点钟开始,持续到深夜十一二点钟。每次讨论都是由哲学家艾思奇、和培元等先讲,然后讨论。毛泽东除了插话,都是在最后讲自己的看法。议论的中心围绕军事辩证法问题较多。实际上是对红军在十年土地革命战争中的经验教训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毛泽东非常认真地探讨有关问题,如对艾思奇《哲学与生活》中的“差别不是矛盾”的说法提出异议,致信说:“其中有一个问题略有疑点,请你再考虑一下,详情当面告诉。今日何时有暇,我来看你。”对于陈伯达撰写的《墨子哲学思想》,毛泽东写信告诉他说:“有几点个别的意见,写在另纸,用供参考”,并两次详列了他的七点意见和三点补充意见,致信张闻天“请转伯达同志考虑……是否有当,请兄及陈同志斟酌”。
毛泽东经常会在重大会议上讲矛盾观,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资料中记录,毛泽东说:“儿子转化为父亲,父亲转化为儿子,女子转化为男子,男子转化为女子,直接转化是不行的,但是结婚后生男生女,还不是转化吗?”
每天上午九点以前为自学,每周集体讨论一次
经过毛泽东的倡导和宣讲,在延安形成了研究学习哲学的浓厚气氛。
当时,成立了一些研究哲学的团体。颇负盛名的是延安新哲学会,1938年夏天成立,一直持续到延安整风运动后期,它集合了当时延安的哲学家和主要学者,举办各种哲学报告会、座谈会和哲学年会。再如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会,毛泽东任会长,陈云任副会长,参加者有党政军主要负责干部四五十人,它也坚持到1942年,主要学习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团体之外,还有许多学习小组。如毛泽东组织的哲学小组,参加者有艾思奇、陈伯达、吴黎平、叶子龙等。每周活动一次。每次总是毛泽东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准备,然后一起讨论。
此外,还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哲学演讲。当时在延安的学者和培元、艾思奇、吴亮平、柯柏年、王学文、王思华等都有大量的哲学演讲,他们有的讲军事辩证法,有的讲实际生活中的哲学问题,有的介绍中外哲学史方面的知识,有的介绍哲学方法。其后,这些演讲大都发表在延安当时出版的《解放》周刊、《中国文化》月刊、《八路军军政杂志》和《解放日报》上。
学习特别用功,都是那段时间学哲学养成的习惯
前所未有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学习热潮,当然也对党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时,研习哲学成为全党的风尚。由于明确了哲学的重要性,所以哲学被列入延安在职干部教育计划,广大干部也积极参加到学习哲学之中去。
身经其事的郑校先回忆说:“1939年底我入军政学院学习,除集中上课外,其他时间主要就是阅读学院发的教材,自学时间较多。马克思、恩格斯原著《资本论》《费尔巴哈论》《反杜林论》等书,很难读懂,要逐字逐句很费力地去研读、去理解,每小时只能读5页左右,等于是硬啃下来的。”
不仅在延安,敌后抗日根据地也是一样。1940年朱德在延安召开的学习大会上指出:我们是跟着延安走的,这里学什么,我们那里也学什么。教育学习,在抗日前线,辩证法大大地发展了;现在许多干部都能把哲学上的原则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了。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中,认识客观实际、遵循规律成为许多领导人的共识。叶剑英就指出:世界上一切东西的发展都有它的规律性,获得这个规律要具有一个武器,这就是唯物辩证法;要把唯物辩证法正确地运用在军事领域中,作为判断情况、下定决心、指导战争的法宝。在一定意义上,大规模的哲学学习为延安整风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很多黨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也在这种学习中大幅提高。陈云的话很有代表性,他后来多次讲道:在延安那段学习对他帮助很大,自从学习哲学以后,讲话做事才有了唯物论、辩证法,可以说终身受用。李先念也是运用哲学武装自己的一个典型。1938年他入马列学院学习,“学习特别用功”,他说都是那段时间学哲学养成的习惯。
在《三国演义》里读到辩证法
在很多人看来,毛泽东的一部分辩证思维来自于《三国演义》。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永新县境内三湾村,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那天深夜,毛泽东来到借住的三湾村“协盛和”杂货店,他将床铺搭在简陋的柜台上,正准备躺下睡觉时,顺着微弱的灯光,偶然瞥见货架柜顶上放着一摞落满灰尘的书。爱看书的嗜好,使他将之取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套线装本的《三国演义》。顿时,毛泽东眼睛一亮,睡意全无。第二天一早便向店主借阅。就这样,这套《三国演义》伴随着他度过了在三湾的昼夜。
1938年10月,在召开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还对贺龙和徐海东两位将领开玩笑说:“中国有三部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谁就不算中国人。”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三国演义》是多么的喜爱。
毛泽东在著书立说、报告演讲、漫谈闲聊中,对《三国演义》烂熟于心,用起来几乎到了张口即出、信手拈来的程度。
在《三国演义》“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中,毛泽东看到了“符合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周瑜和诸葛亮引用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俗谚中,毛泽东读出了“自然辩证法”,用以解释生与死、祸与福、忧患与安乐、必然与偶然的统一;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中,毛泽东读出了“军事辩证法”,正确揭示了优势与劣势、强大与弱小、骄兵与哀兵、进攻与防御、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于人、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法。
《三国演义》是一部活的兵法,是一部形象的战争史。毛泽东说,《三国演义》是他读过的“第一本军事教科书”。毛泽东指挥战争长达24年,“三国智慧”时常萦绕于毛泽东的脑海里,可说无役不与。他把《三国演义》用活了。许多战例,其虚实分合,攻守进退,以小打大,以少胜多,应战应和,应擒应纵,胜负得失,都有可鉴之处。这也可以解释为毛泽东把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用活了。
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学习心得 篇4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科性质属于哲学门类。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观点与看法。辩证的自然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通过对自然辨证法的学习,我认识到自然辩证法本身是科学,让人研究的,它源于实践,并且随时接受着实践的检验,可以让人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对我目前及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关键词:自然辨证法;实践;从实际出发;学习心得
时间飞快,转眼间上了一学期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就要结束了,慢慢的开始发现这门课程与我们的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上了几节课之后就对这门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并且开始喜欢上了这门课程。也越来越觉得我们身边的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是可以运用自然辨证法的一些原理来解决的,而且这门课程也是与我们学习和生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认识和改造自然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还要把握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找到事情的发展规律,解决事情就容易多了,所以很感谢学校和老师为我们安排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
作为研究生,作为学生,学习是我们的本分,怎样研究怎么学习,成为我们首要问题,通过学习我得知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写于 1873-1886 年。包括十篇论文、一百六十九段札记和片断、两个计划草案,共一百八十一个部分。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初有不少青年在认真学习这一光辉著作,并热情传播它所启示和阐明的真理。后来广大自然科学工作者把学习自然辩证法作为学习马克思主义,提高自己的科研、教学水平的重要步骤。《自然辩证法》在恩格斯生前并未成为最后的定稿,而且离现在已有一个世纪。这一个世纪中,无论在物理科学、生物科学和生产技术方面,都有为前人所无法想象的历史性突破和发展。恩格斯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自然辩证法学科要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角度研究自然、自然科学和技术,进而从总体上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自然辨证法描绘了自然界的发展、演化图景,与19世纪对机械自然观的反动,对物理世界时间的发现、进步进化观念的兴起一脉相承,它们共同酿成了20世纪自然科学的系统观、整体观。自然辩证法延袭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路子,强调了思辨方法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作用。自然辩证法包括和涉及到很广泛的领域,用形象比喻说也可以把它看成为“大口袋”。自然辩证法学科是开放的,它的内容、方法和原理都是不断发展的。
自然辩证法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自然辩证法既然是一种科学时代的人类智慧,是科学的世界观,它必然要给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科学的影响。当代哲学中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曾积极致力于发展一种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然而僵硬的实证主义哲学立场和纯粹的认识论取向使他们的研究纲领不仅在理论上困难重重,而且尤其疏远了现实的人生。实证主义衰落后,以非理性为特征的人文主义哲学主导了世界观领域,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几乎成了科学的禁区。在某些极端的人文主义者看来,科学与理性不仅于人类无益,而且简直是一个残害人类的恶魔,只有宗教和神秘主义才能够为人类带来福音。这种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实践上是有害的,而且尤其对于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非常可怕。事实上,自然辩证法处处以它特有的科学精神深切地关注并内在地关联着人类的终极关怀。
自然辩证法不仅描绘了一种科学的世界观,而且内在地蕴涵着科学的人生观。这不仅具体地体现在恩格斯从宏观上把人类置于生物进化的序列之中,以劳动来解释从猿到人的转变,而且具体地体现在恩格斯还主张以化学的途径从微观上说明人类的起源;换句话说,体现在自然辩证法理论所特有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上。
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恩格斯说“不仅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缩减到最小限度,并且过去和机体种源说相对立的最根本的困难之一也被排除了。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善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 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自然辩证法研究涉及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与社会)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必须从辩证的观点,也就是发展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出发,并且牢牢抓住系统中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在自然辩证法中,研究和揭示的内容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的,即自然界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的,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从这一方面来说,我就可以明白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
我曾认为科学技术活动就是用前人已经总结好的理论去从事解决难题的活动,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代表性事件、代表性思想的学习和深入了解,我进一步意识到所谓科学并不仅仅是静态的知识体系,它更是一个充满了创造性的探索过程。教材中的知识并非是科技工作者一毗而就的,而是无数前人经过艰苦探索,在批判和继承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经历一次次创新、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完善而成就的。历史上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对科学发展作出卓越功勋,不是因为他们有超越于常人的智力,而是因为他们在认识自然界、解决问题时始终保持了一种不甘于因循守旧、积极求新救解的精神状态,他们拥有难以满足的好奇心、寻根究底的怀疑精神、永无止境的求知欲望、不盲从的独立品格、求新冒险的意识和灵敏多变的思维等科学创新精神。伽利略对比萨大教堂吊灯的摆动感到好奇,由此研究出单摆的等时性原理;道尔顿为母亲买袜子,对颜色的判断感觉到亲奇,由此开创了色盲症的研究;哥白尼大胆质疑权威的“地心说”,提出“日心说”,从而掀起了一场近代自然科学的哥白尼革命;塞尔维特不迷信教会支持的盖仑血液理论,坚持独立思考、独立研究,提出血液循环的思想,并为捍卫这一思想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加深了我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让我明白科学的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要沿着前人足迹继续积极探索、勇于开创,而不是墨守成规、照搬照套。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样才能通过它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方法对于科学技术探索活动的意义好比渔网之于捕鱼斧头之于砍柴,要进行科技创新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这个手段就是自然辨证法中提到的科学技术方法。科学技术方法论只讲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但事实上在科学研究中运用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一般性的方法,还需要哲学这种更高层次的方法的指导,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哲学课程,其核心就是为研究生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一种辨证思维的方法。孟德尔运用假说方法,以“基因”来解释生物的遗传规律,由于方法的超前,很长时间里没有得到重视,但后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却证明了他的理论的合理性,假说方法作为一种能够充分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方法而被现代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科学技术研究方法不只在自然辩证法课上得到学习,在研究生的专业课学习中也有所涉及,专业课上讲方法强调的是方法的工具性,科学技术方法论也强调方法的工具性,但更强调的是方法的可批判性。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这种优势起到了补充、深化专业课方法教学的作用,让我认识到不仅科学知识可批判,科学方法同样有局限,科学知识需要创新,科学方法同样需要创新,科技史上大凡伟大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难有遵循固有的程式和运用现成的方法,科学大师往往能在已有的方法中保持必要的张力,或伴随着创造出新的方法。作为研究生,更应该深刻领会科学技术方法的重要性,注重创新意识的树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自己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多向导师请教他们对科研方法的看法以及在运用科研方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写作命题论文,在思考问题、查阅资料、归纳总结等实际操作中,深刻理解科研方法与科研活动的关系。
科学精神的关键在于辩证的批判。我们要培养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精神,不承认任何神圣的不可批判的东西,勇于批判别人和接受别人的批判,不轻信他人的观点。哥白尼推翻了“地心说”,贝克勒尔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理论,爱因斯坦创立了著名的相对论,无不是对怀疑主义精神的最好诠释。当然,这种怀疑又是理性的、有条理的怀疑,是建立在科学的实验及严密的逻辑基础之上的。从歌德巴赫猜想到电梯问题,从宇宙大爆炸学说的证明到生命起源的探究,从人体基因结构的破译到宇宙中暗物质的追寻„„都能够说明科学实验和逻辑推理的必要性。批判性思维给我的启示是要正确地处理好对待学术权威的态度。有条理的批判,反映了研究者的理性精神和感情中立的态度。在一个学术共同体内,对某些学术权威或者自己的导师给予相当恰当的尊重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因为在学术共同体正常的运行机制下,学术权威的形成不是靠权利杠杆建构的。学术权威在其共同体内的作用就如一个灯塔和蓄水池,能把从事 某项研究的人员汇聚起来,并指明前进的方向。这种方向的指明,不是靠他的权力,而是靠他的学术研究能力,因为他可以凭借自己敏锐的直觉,避免撞到前进航线上的暗礁。因此,给予学术权威和自己的学术前辈必要的尊重,可以使自己的研究少走弯路,更多地在学术共同体内得到帮助。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在总体上把握自然辨证学科与社会发展的整体协同,既要进行单个学科的深入开拓,又要重视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既要关注社会需求的选择,又要顺应科学自身逻辑发展的规律;既要注意学习带头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又要了解把握当前学科和领域的变化。只有驾驭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瞄准新生长点,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实现途径,才能取得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主动权,实现科学整体的协同进化。所以在今后的研究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深入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它的精髓并用来指导我们的科学实践,以帮助研究生科研水平的提高。
回想这一段的学习,我感到收获很大,通过学习,对中西方科学发展的历程主要观点有了一个初步的全面了解,对一些过去习以为常的概念有了重新的理解,对一些事物有了一些新的全新的认识,同时引发了很多新的思索。首先,更新了对事实的认识,其次,知道了中西自然观的差异,最后,了解了科学方法和理论的局限性。我知道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学习自然辩证法,要从实际出发。我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除此之外,我了解到要验证一个命题有证实和证伪两种方法。首先明白一个命题如果不可能被证伪这个命题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这样我们就能够识别一些貌似真理的实际上毫无意义的论断。明白要证实一个科学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可能,即使我们穷尽了迄今为止的所有可能,但也不能保证在未来会不会出现一个与理论相反的例子。我们现在所接受的理论只不过是有可能被证伪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被证伪的理论。明白了假设证伪是 有效的研究的方法,也是最节约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但同时明白证伪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学习了自然辨证法这门课程之后我了解到西方文化来源于希腊文化,古希腊哲学中有一种对事物本原探求理性精神,而这种理性精神又常常和他们的宗教紧密相连,西方先哲常常把探求事情本原的工作本身当作追求,并从中找到乐趣,另一个动力来源于宗教,西方很多学者通过探求事物背后的规律来证明上帝造物的伟大。而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是一种入世的文化,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动力常常来源于改善现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很少纯粹的科学探求。古希腊把自然作为一个与人的主体并列的客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并且他们相信其背后都是有规律的,因此对其研究更大胆,更具体,更深入。而中国文化一直对自然心存敬畏,并把人和自然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用推测类比来印证和解释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缺乏对自然的深入的研究。乐于探索知性认识,探索事物背后的本质,正是希腊文化渊源流传至现代的宝贵的气质,这种气质在西方历史长河中绵延不断。这种气质就是康德说的知性精神,一种不断求索、追求概念严格化、努力探索论证方式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近代科学在西方产生的重要土壤。
概括而言,学习这门课:
1、有助于树立正确观念;
2、有助于培养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有助于培养技术创新思维与方法,把握技术创新的规律;
4、进行科技发展的价值之思,明确科技人员所应有的道德素养。人们在长期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和思想方法,对我们做好工作,加强修养,为人处事有很强的指导性。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方针政策上找到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发展规律上找原因,看人必须抓住主要方面,看主要方面是缺点还是优点,既要看到缺点对工作有多大害处,又要看到对事业有多大好处,我认为,要看到长处和短处,发挥长处避其短处,在发挥长处的过程中补其短处,要先看到优点后看到缺点,在发扬优点的过程中克服缺点。
所以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当中,应时刻联系自然辨证法的理论知识,科学客观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我。目前我是一名硕士研究生,当务之急应把其自然辨证法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研究当中,争取取得好的成绩。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辨证法》人民出版社;
2、龚育之:《中国自然辨证法史》,自然辨证法研究,1991年1-4期;
3、丹皮尔:《科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
4、吴国盛:《科学的世纪》,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中医辩证学习心得 篇5
中医的“証”和現代医学所謂“症狀”的症的涵义是完全不同的,这应該首先加以說明。症狀(包括体征在内)只是病人在病态下的自觉的和他觉的表现,它用作診断和治療上的参考,光知道症狀而不能確定病变的原因和本質,是不能予以有效的治療的。中医的“証”虽然也有以症狀为基礎,但它的涵义是很广泛,它能確定病变的原因和本質并和治療上的用藥是緊密的结合在一起,辨明了“証”,才可以决定治法和藥方。正如朱顏先生的理解,在伤寒論中我們可以体会到:病是人体的生理机能(陽气)和病因(病邪)進行搏斗的过程(正邪紛争)。在这个發病学概念的基礎上,必须从局部的症狀,参照以机体全身的情况,才能認清人体的机能在病因侵襲下進退的动向。所以中医所謂的“証”在广义上还包括了下列几方面的内容:
(1)“証”是疾病在進展的过程中某一階段症狀的总和,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病情,“証”的变化也表示着病情的变化。
(2)“証”也含有类似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方面的意義,說明了体力在与病邪搏斗的过程中表现的盈虧,如伤寒論第六十条“下之后复發汗,必振寒脉微細”本证是因为汗下倒施而使体力驟弱变为虛症,所以接着又說“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 3 )包括有病人的过去史,如第十九条“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也”;第八十一条“凡用栀子湯,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第十七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湯”等。
( 4 )包括病人的素質,如第一百九十六条“陽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虚故也”;第一百零二条的小建中湯证,僅“伤寒二、三日”而竟已“心中悸而煩”了,明明指出了中气素虚,所以要用小建中这样的方剂来建其中气。
(5 )此外,“证”还应該辨明它是处在那一种变化的情况,那一階段,并当預見其未曾出現而又可能出現的情况而加以制止。这就是金匱要略所說“上工治未病”的意思。
二、什么叫做“辨证施治”
中医的診断任务,不在于確定是什么病,主要是要確定是属什么“证”;中医的治療目标也不在于消灭致病原因,而在于扶助人体的生理和能以克服病因及其影响的侵害(匡正驱邪)。辨证施治的任务必須“知己”(病人的正气和体質)而又“知彼”(病邪的所在),又須要辨清發展的趋向,真假、主次和缓急。中医沒有个别的病名,也沒有任何情况都能有效的所謂特效藥。但是依靠“证”的不同情况和它的轉变,灵活地擇用不同的方来加减,同样的是成效輝煌。
这种辨证施治的精神,在伤寒論中的体例是極其明顯的,可以举几个例子来看:
( 1 )論中每篇的标題都冠以”辨 病脉证并治”,其中六經的名目和中風、伤寒等都不过是代号,并沒有重要的涵义,主要的还是在辨它的脉和证。如第一条,光說“太陽病”則誰也不知道指什么,下面接着就具体的指出“脉浮,头項强痛而惡寒”,使人一目了然。有这样的脉证就可以称为“太陽病”;因而,“太陽病”就成了实在的名詞,丝毫沒有奥妙的、难懂的含义了。
( 2 )論中都是叙述是什么证候用什么方藥,很少用什么病名,都是列以適当的方藥,就称它为某某湯证。如十二条的桂枝湯证,三十五条的麻黃湯证等。由于病情的变幻多端,“证”和“方”也就千变万化,在辨证施治上是非常嚴格的加以審核的。多一症,少一症都不得称为原來的“证”,多一味,少一味也不得称为原来的“方”。如十四条,原是桂枝湯证,因为多了一个“項背强几几”的見证就得改称为桂枝加葛根湯证,如果再变“有汗”为“无汗”,那又是三十一条的葛根湯证了。又如,一百一十七条的桂枝湯证,加重一味桂枝就得改称桂枝加桂湯;又如四逆湯去附子就变成二十九条的甘草干姜湯,如果以葱白换甘草就变成三百十四条的白通汤了。这些說明了仲景在伤寒論中对辨证施治所提供的既灵活而又嚴謹的精神。
应当明確,辨证施治絕不是症狀治療(或是对症治療),后者在现代医学上的意義是与根本治療(或是原因治療)相对而言的,只是針对局部的,單个的症狀和不爽(如咳嗽、失眼、头痛...等)進行治療,其目的只是使患者在这一点上感到舒適,多半是作为一时的权宜之計,而不能企圖治愈他的病。中医的辨证施治絕不是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态度,而是“治病必求于本”的以治愈为目的的治療。因而,我們可以这样來認識:中医的辨證施治是原因療法和对症療法的統一的治療。
三、从伤寒論中看到辨证施治的特点
伤寒論是以辨证施治为基礎的著作,它的特点可以簡單的归納成下面几点:
( 1 )不是特殊性的而是通用的,几乎所有的診療都可以而且应当采用它的精神。从小范圍來說,伤寒的规律在雜病的治疗中也不减它的价值,伤寒的方藥只要“证”对,同样也可以在雜病的治療中獲效,所以金匮要略的一百八十四方中,和伤寒論重复的就有三十九方。
(2)注意于病人生理机轉的匡導和促進,不是以消滅病因为目的,因此在辨证的过程中特別重視病人的整体情况,有否可以影响疾病進展和治療的素因,如陰虚、血少、久虚等。这也就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現。
( 3)着重实际而不空談理論,理論可能会發生偏差,而经过实践反复考驗过的診療实际是確切可信的。伤寒論極少有理論,即使有几条,其文气多不雅馴,估計还是后人誤入的多。如五十三条的“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諧和故尔”,和九十七条的“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脅下,正邪纷争往來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都是極明顯的成例。
(4 )以脉证为主,不注重病名。各篇标題不单單是“辨某某病”而是辨它的“脉证”。以六經为例,每经有一条提纲以明大概(六經提纲并不完全正確,除太陽病和太陰病二条外,都嫌不夠全面),所以該条特别标明为“某之为病”(如第一条,一百八十条,二百六十三条,二百七十三条,二百八十一条,三百二十六条) ,而其余的条文只簡单的写“某某之为病”,这意味着六經的名字不过代表了“某某之为病”下面的脉证而已。再以“中風”、“伤寒”为例,第二条屬中風为桂枝湯证,第三条为麻黄湯证屬伤寒,这似乎是应該嚴格的区别了。其实仲景并不斤斤于病名上,这兩条的下边并不是說“此中風也”、“此伤寒也”,而称“名为中風”、“名为伤寒”,表示不要固执真有風、寒伤人的不同,姑且加它个名字而已。况且,三十八条虽称“太陽中風”而实际上所述的 “脉浮紧,發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都是“伤寒”的脉证,又如九十六条和一百零一条都是混称風寒不加区別。
其他病名如藏结、蚘厥、藏厥、热入血室、血结膀胱等也都当以脉证为主,不能望名釋义和憑空臆測。
(5 )病有传变、轉屬和合病、并病的不同,症有主症、客症和正症、异症、坏症的区別,因此“证”的变化非常繁瑣而多端。仲景在伤寒論中一再教導我們辨证施治的掌握应当灵机活用,而不能死搬教条,否则会陷入“无可治之病”的窘境。在方剂安排上决不是某“經”病只可用某方,也不是某方只限用于某经,只要掌握主要的“证”,就可以大胆的用藥处方,不必拘泥于脉证的不齐备或是不典型以致失去治療上恰当的时期。如一百零一条就明白的标出“有柴胡证,但是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外,从脉证的取舍方面看,取舍之間大是灵活。伤寒論的体例以证为主,單純的論脉,多半用以决定預后,一般的是以脉从证。在大多数情况下,脉和证都是相符的,尤其是在疾病剛开始的階段。但是在辨证施治的时候,并不一定要求脉证的一致,而应灵活掌握。正如二十五条“服桂枝湯,大汗击出脉洪大,与桂枝湯如前法”,这里的脉是屬白虎湯证,由于只有表未解而汗出的桂枝湯证,而沒有白虎汤的证,所以仍然给桂枝汤,这是舍脉从证。又如五十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这是舍证从脉,条文自明。(按:“尺中迟” 即关后之尺脉有迟象,代表里虚。)姜春華先生以为脉有余而证不足則从证,证有余而脉不足則从脉,理由是有余常假,不足常真,可以作为参考。
四、辨证的基本原則
古人認为治療当从本治,内經陰陽应象論說:“治病必求于本”,神農本經名例說:”欲療病,先察其源”,朱丹溪在“格致余論”里更引用了自然界的事理加以說明:“病之有本,犹草之有根也,去叶不去根,草犹在也。”但是,古人所謂的本、源,决不等于近代的病因学( Etiology ),而是辨证上的本源,其实也就是以陰陽、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綱作辨证的本源。
伤寒論里虽然沒有对八纲加以專門的討論,它只是个别地、零散地出現在字里行间,但它郤是伤寒論的灵魂。依靠着八纲才有六经,才表現了辩证施治的精神。病人的一切表現,須經过八纲的处理,分真假、别主从,才成为正確的“证”,也就是和治疗緊緊结合的“证”。八綱之間变化千头万緒,容易使人辨錯,一逆再逆以致誤人性命,在辨证时疑似之間大是不容易辨認,比現代医学更困难,更須丰富的学識和經驗。譬之一些炎性疾患,現代医学一律用青黴素,而中医都須按个别的病例,加以不同的思考。
为明確伤寒論的辨证方法,試以桂枝湯和麻黃湯为例,分四方面加以闡述。
(1)辨六經: 麻桂二湯都是“太陽病”的主方,但是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各经,尤以桂枝湯为然。因为“太陽病”象柯韵伯所說的“只重在表证表脉”,所以小丹波說:“仲景治表只在麻桂二法”。“太陽病”之中,有汗屬表虚,立桂枝湯,更有加葛、加桂、去芍、加附等以应变。无汗屬表实,立麻黄湯,更有大小青龍、麻杏甘石湯等以应付内外寒热深浅的不同。因为都是麻桂二方的变方,所以也都是太陽方。
( 2 )辫脈证: 汤证毕具的桂枝湯症以十二条和十三条为代表,所以方机說它治“头痛發热、汗出惡風者”。麻黃湯以三十五条較完备,所以皇汗医学說它主治“喘而无汗,头痛,發热惡寒身体疼痛者”。其余的条,多半未涉及二湯的主证或且不畢具主证,如四十二条“脉浮弱者”,四十四条“外证未解”,五十七条“半日許复煩”(以上桂枝湯)和三十六条“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五十条“脉浮”(以上麻黃湯)等。
(3)辨八纲:
①辨陰陽: 脉为浮、数、緊屬陽脉,证也屬陽证,如第七条所說“病有發热惡寒者,發于陽也”,故以为陽证无疑。
②辨表里: 医学心悟說:“一病之表里全在發热与潮热,惡寒与惡热,头痛与腹痛,鼻塞与口燥,舌胎之有无,脉之浮沉以分之”,麻桂二方都和前者吻合,自屬表证。况且,既辨明屬“太陽病”,太陽为三陽之表,更知是表证了。
③辨寒热:从病理看,属表寒,从病的性質看又应屬热证。实际上“表寒”是由寒邪客于肌表这个观念而來的,寒字并非確有所指,所以徐大椿以为屬表热,他說:“热在表者为發热头痛”,这是他独特的見解之处,但按傅統的观念,仍应屬于表寒。
④辨虚实: 既是表证,所以虚也是表虛,实也是表实。医学心悟說:“一病的虚实全在有汗与无汗”,这一句即指表证而言。麻桂二方在陰陽、表里、寒热三方面都是相同的,只在表虚与表实上可以分别,前者屬桂枝湯,后者屬麻黃湯。
(4)从藥辨证:嚴格來說这不是辨证施治的方法。它虽然在臨床上价值很少,但在钻研古書时有很大的用处。在研讀伤寒論时,遇到条文中脉证不具备或具有疑問时,必须用这个方法加以互参。以麻黄湯为例,必系无汗的表实才用麻黄来开腠理而發其汗,以桂枝为佐其意更明。不用石膏知无里热,无附子知里不虚,用杏仁故知有喘。
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6
在准备《人体试验知情同意权》这一主题的过程中,我通过大量搜集近十年来的文献,并对文献进行认真研读、整理后,对这一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人体试验目前在临床工作中确实不可或缺,它对于探索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改善疾病诊断的方法;维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利益;提高患者个体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受试者认识上的误区,研究者在告知过程中做的不到位以及医学伦理委员会监管过程的不完善,导致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权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为此从研究机构及管理部门来说,应考虑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解决,从而更好的保护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权。可以从受试者角度设计知情同意书,加强伦理审查委员会对研究知情同意的监管和审查力度,坚持对临床试验设计方案的审查,完善伦理委员会制度建设等方面保护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权。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发挥积极主动作用,对近十年来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搜索,从中找出与论文主题相关的资料,下载后对论文中的信息进行了进一步筛选,然后逐步成文,不断添加内容,并删掉认为过于繁琐的部分。写摘要的过程对我来说比较困难,要对论文进行精简,总结出大概意思,但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有限,因此还不够简略,希望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一.摘要 时间飞快,转眼间自然辩证法课程就结束了,感觉这门课程与我们的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我们身边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是可以运用自然辨证法的一些原理来解决的,而且这门课程也是与我们学习和生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认识和改造自然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还要把握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很感谢学校和老师为我们安排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
二、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 科学研究
三、正文
通过李老师对自然辨证法这门课程的讲解,我对自然辨证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自然辨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方法训练,对提高能力和开阔视野有很大的帮助。我大体明白了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看待事物的原则、对待生活现实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自然辩证法学科要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角度研究自然、自然科学和技术,进而从总体上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自然辨证法描绘了自然界的发展、演化图景,与19世纪对机械自然观的反动,对物理世界时间的发现、进步进化观念的兴起一脉相承,它们共同酿成了20世纪自然科学的系统观、整体观。自然辩证法延袭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路子,强调了思辨方法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作用。自然辩证法包括和涉及到很广泛的领域,用形象比喻说也可以把它看成为“大口袋”。自然辩证法学科是开放的,它的内容、方法和原理都是不断发展的。
其中科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辨证法中重要的一部分。科学方法论主要探讨科学认识过程中关于如何发现和提出科学问题、确定科研选题,获取有关科学事实,建立和检验科学假说,以及形成科学理论的方法的学问,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学问。科学认识既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性认识,也不同于高度抽象的哲理性的认识,科学认识居于二者之间,它是指认识主体在科学实践基础上对自然客体的能动反映。它具有实证性、深刻性和创造性的特点。这就启示我们在科学研究中要有严谨的态度、深刻的思考、并且创新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进行科学研究前首先要进行科研选题,不能想起什么就是什么,一定要有目的性,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以及学科发展的情况,确定研究方向或大概的研究范围。当然选题的时候要遵循几个原则以确保我们不走弯路,不拾人牙慧,不落俗套。这些原则包括:(1)需要性原则——即要符合社会及科学发展的需要;(2)科学性原则——科学问题及科学上的可行性;(3)创造性原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新方法等;(4)可行性原则——主、客观条件的可行性;(5)效益性原则-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通过选题使我们从众多的问题当中确定哪一个或一组问题将成为我们科学研究的具体对象和目标,这关系到科研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科学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途。
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要想取得一定的成果,除了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还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和耐心。在科研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灵光乍现这种情况,但是如果我们不牢牢抓紧它,那么这种想法就转瞬即逝了,这就是——机遇。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1928年夏弗莱明外出度假时,把实验室里在培养皿中正生长着细菌这件事给忘了。3周后当他回实验室时,注意到 一个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后来的科学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高效、低毒、能够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青霉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它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通过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已能分别治疗肺炎、肺结核、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继青霉素之后,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不断产生,增强了人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能力,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于一名医学生来讲,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能够在临床上救死扶伤,而且还要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时时保持与时俱进,了解医学领域的最新动态、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为我国的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另外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李老师非常注重我们学习能力的培养,除了学习课程中的内容,我们还积极参加课堂的讨论,虽然每个同学可能只能想到其中的一方面,但是每个同学的观点都代表了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在综合了大家的观点后,我们就对这个命题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只有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才能打开自己的思路,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学习辩证法的心得体会 篇7
现代教学过程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 通过组织、指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中,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其本质是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是教师组织指导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转化过程, 是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中得到发展的过程, 是为学生奠定全面发展基础,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现代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学工作, 已不仅是传授知识, 也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 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自己学习, 落实知识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数学课学习的重点应从基础知识学习向能力培养转移, 以数学素养的培养为中心来组织设计基础知识学习向能力培养的过程转移。要获得一定的能力必须具有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而, 以数学素质培养为中心并不否定知识的学习, 它强调的是要改变教学过程的“偏、难、繁、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灌输的现状, 加强数学素质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据此, 根据数学素质培养的需要, 精选哪些终身用得着的最基本的知识进行学习。以规律性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来组织教学过程。首先通过典型例证学习理解规律性知识, 紧接着是组织指导学生, 在尝试和独立地应用所学单元规律性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如此, 学生的注意力就非常地集中并且持久, 对于学生在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有着长足的发展, 对于学生与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内容相关的知识得以充分地融会贯通, 对于与学生在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内容相关的资料得以充分的灵活运用——从而容易产生极为正确的, 合理的, 甚至是全新的观点, 得出意想不到的结论。
强调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并非不要传授书本知识, 而是要把传授书本知识服从、服务于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从而有个性的、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如《确定位置》的教学时, 就应加强规律性基础知识——如何确定坐标原点和确定数数方向的教学, 要在建立数学模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上狠下工夫, 夯实确定位置能力培养的基础。因此, 在“引入”的环节里, 突出如何确定坐标原点和确定数数方向知识的教学, 借助排座位和看动物做操的活动, 帮助学生在坐标图上理解如何首先确定第一排第一号, 如何从前往后数和从左往右数, 用坐标图式的方法, 达到使生活数学化的目的;在“迁移”环节里, 仍然要求学生能在坐标图上说出小动物的家和指出书架上书的位置, 以便达到让学生牢固掌握规律性数学知识的目的;在“应用”环节中, 可以让学生指出和辨识坐标图上旅馆、火车、飞机、电影院所找的位置, 并说一说是怎样找到的, 让学生在知识应用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学以致用的前提, 是培养能力的根据, 没有根基或者根基不牢, 能力培养容易落空。当然基础知识的学习仅仅是个前提, 重要的是知识的应用, 而且知识也只有在应用中才会真正掌握, 应用才是最终目的。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寻找真理。”正确处理学生在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辩证关系, 授人以渔, 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促进学生独立应用所学规律性知识、技能, 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促进数学学习紧密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 使课堂教学出现了节奏快, 容量大, 收效实, 效率高, 更促进学生将规律类化, 学会“反三”, 实现阅读迁移, 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 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学习辩证法的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 辩证唯物主义 原理 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进入高中阶段以后,不少学生开始发现政治课不再是像初中一样玩一下就可以取得好成绩的“副课”了,忽然间变得神秘莫测起来,让人点头称是的同时又有几分摸不着头脑。事实上,高中政治课从高一一开始就用价值观的内容对学生的头脑进行清洗,到了高二,内容已延伸到哲学的部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我们党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其深度可见一斑。
撇开这些不谈,我们今天就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中的几个原理对高中生学习的指导意义进行初步探究。
原理一: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意識的能动作用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反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这个理论看起来简单,对文科生来说,似乎死记硬背才是硬道理,而事实上大家也都是这样做的,几遍就直接背下来了,似乎学习就到此为止,浅尝辄止了。可是对原理中包含的思想却不甚求解。事实上,这个原理不仅对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更是对高中生的实际学习有积极地影响。
意识是什么,就是人的思想。只有人们的思想是积极地,才会促使人们把思想转化为行动。对高中生来说,正是人生价值观发生着重要变革的历史时刻,有积极的思想做引导,就相当于有了指路明灯,努力有了方向,就不会感到迷茫。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会在将来的人生路上不走歧途,有一番作为。
原理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整体高于局部。方法论要求我们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这个原理打个比方来说,其实就是木桶原理: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这个道理浅显易懂,可是放到生活和学习中去,许多学生会有点不知所措。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关键在于该怎么来用这个道理顺理成章的把学生引导到学习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高中生,其主要的任务就是搞好学习。若说从大局上来讲,最大的指导意义就在于引导学生把各个科目的学习效果都发挥到最好。可是,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若说把各科学习成绩都发挥到最好,完美无瑕,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所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在这里就为大家指出了一条明路: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也就是说作为学生,如果不能把所有的科目都学到最好,那就尝试着保持学得好的学科,对自己不擅长的学科,要查漏补缺,争取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这样对整体来说,也是一个质的飞跃。正如俗语里常讲的矮子总比跛脚好是同一个道理。
原理三: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内容: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是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很明显,这个原理说白了,就是利与弊的辨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刃剑效应”。在日常生活中,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但就高中生来说,越来越频繁的考试,让学生不胜其烦,因为每一次的小考都是对某一阶段学习的某一部分知识的检测,知识漏洞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可是考试成绩对学生情绪的影响又是难以想象的。对好胜心强的学生来说,一次考试成绩的失利会给他们造成长远的阴影和巨大的思想压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每一次考试,把每一次的失利带来的查漏补缺的机会上升到主要矛盾的地位,激励学生不断的努力学习,不断取得新的进步;把考试失利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次要矛盾的地位,适当的引导学生明白平时的失利要引以为戒却不能不释怀,这样就让考试失利转变成对学生的鞭策作用。
原理四: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首先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而发展。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的促成事物的飞跃,重视量的积累。俗话说的“万事开头难”,因为每一次质变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量变的过程,学生从孩童到入学,从小学到初中,从懵懂少年到国家栋梁,每一步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是万物发展亘古不变的规律。对高中生而言,他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努力,胜不骄败不馁,坚持不懈的学习,直至迎来高考结束以后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质变。有些学生常因为某一次的挫折而一蹶不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裹足不前,甚至对学习失去了信心,错失了蜕变的良机。
俗话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秋,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荀子也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说对高中生而言,要把量变和质变的原理用于指导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中,“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我相信只要把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用于指导高中生的学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习辩证法的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以学习辩证分析为话题的优秀议论文06-09
《具体的辩证法》10-18
作文写作的辩证法05-14
历史教学中的辩证法05-12
电影中的艺术辩证法09-06
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法09-21
学校管理中的辩证法05-18
转基因食品的辩证法论文08-17
养生保健中的辩证法11-07
阿多尔诺否定辩证法的三个问题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