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法

2024-09-21

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法(共12篇)

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法 篇1

一、坚持唯物辩证法,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一) 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它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最深刻的本质,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做思想政治工作, 就要善于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认识问题, 解决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 矛盾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承认矛盾,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并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矛盾。把矛盾的普遍性 (共性) 和特殊性 (个性) 有机地结合起来, 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 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群体, 选择不同的方式, 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手段, 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做到因人异法、因势异法、因事异法、因时异法, 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多格局、多模式, 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生动活泼, 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

(二) 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它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事物, 没有联系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它自身的独立性, 但它又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与其它学科的教育有着广泛的内在联系。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学科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与创造性, 克服片面性和绝对性,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 坚持变化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 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人的认识也是变化发展的, 世界上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绝对不变化和根本不发展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前进, 环境在变化, 学生的思想日趋活跃, 观念在日趋更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和需要, 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方式、老办法, 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以变应变, 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手段, 努力满足学生的需要, 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

(四) 坚持量变与质变的观点。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 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 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 都是首先由量变开始的, 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事物是不断由“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搞好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通常做法, 它对于确立理想信念,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这种转变是不可能通过一两堂教育课就能够突击实现的。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长期抓、反复抓, 在搞好理论教育的同时, 还必须下功夫加强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以便及时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实思想问题,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唯物辩证法指导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方法

(一) 启发灌输。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大背景下,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事实证明, 我们不去灌输正确的东西, 封建迷信、腐朽意识就会乘虚而入。对此, 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 自觉地坚持灌输原则。坚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的宣传教育,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把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引导到积极的、正确的、健康的轨道上来。当然, 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灌输中要注意采用通俗易懂的启发式教学, 要紧密联系实际, 切实解决思想实际问题。

(二) 言传身教。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点, 它不仅需要通过正面的宣传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观念, 而且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 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如果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仅仅因为职业的需要, 才去做思想教育工作, 或者口头上讲一套, 思想和行动上又是一套, 言行不一, 表里不一, 那就无法打动教育对象的心灵, 达不到教育目的。“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要高度重视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做到, 要求学生不做的, 自己首先不做。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能带头实践自己提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 使学生心服口服, 思想政治工作必然树立威信, 发挥威力。

(三) 学习实践。

毛泽东曾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而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上升到高一级程度。目前, 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以政治理论课方式进行集中系统学习, 事实证明收效甚微。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高校政治理论课应着眼于内涵式进行加强和改进, 即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当代的新发展、新概括, 避免就事论事, 避免把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单化、庸俗化和僵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注意知行统一, 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 紧抓实践观, 理论联系实际, 把理论学习寓于实践之中。在教学中可采用课堂讨论和辩论的方法, 把理论内容寓于其中;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 精心组织和指导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理论学习解决知的问题, 实践解决行的问题, 只有两者的紧密结合, 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预期效果。

(四) 启发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没有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就会丧失活力, 就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方法, 而且这种理论方法应是不断变化的, 而且在某一特定时期, 应该用更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在思路、内容、手段和方法上都要力求创新, 着力探索一套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思路, 在创新中提高。只有这样, 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不断提高水平、跟上形势、贴近实际、深入人心, 在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五) 耐心细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长期抓、反复抓, 必须靠长期的教育与实践, 靠在长期的教育与实践中促进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急于求成, 要有热情和耐心, 做深入细致的工作,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耐心细致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到学生中去, 善于发现问题, 对好的典型及时挖掘, 发扬光大;对不良的苗头要防微杜渐, 及时处理。思想政治工作中, 有些看似小事, 但任其发展就会变成大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处处充满了辩证法, 是一门辩证的科学, 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把唯物辩证法作为理论武器, 深入学习和灵活运用辩证法, 才能做好这项思想性、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 才能够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谱写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钟澍生.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成人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1999, 2:61~62

[2].于春宪, 李修荣, 于雪红.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探索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0, 6:50~52

[3].黄永正.略谈辩证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运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3:5~8

[4].邸发.浅析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与唯物辩证法[J].思想工作论坛, 2002, 4:36

[5].李友富.要善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辩证法[J].理论探讨, 2003, 6:118~120

[6].卢凯.以唯物辩证法为思想武器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性[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1~4

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法 篇2

一、联系的观点: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高中思想政治课更是一个比较系统和相互联系的整体。高三复习必须立足于课本,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并将其综合起来,形成网络加以强记。因为,所有的考试,都是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罢了。如果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能做到融会贯通,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应对。所以高三复习我们首先应该回归课本,通过列知识结构图表对原来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这既有利于学生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又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具体的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考虑的更准确、更全面。

我们的具体复习思路和方法如下图所示:

知 宏观把握结构框架 博 复 整体思路(条、块结合)

识 分解复习概念原理 闻习

复 比较特殊力求准确 强 方

习联系实际深化理解 记 法 具体知识(点、线、面)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既要从宏观上把握所复习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又要分解具体的概念、原理。

(2)处理好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既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回答问题时力求准确。

(3)处理好考点与热点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学生们普遍对时事、新闻都很关心,也感兴趣。政治复习中,教师把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反映国内外形势发展中的热点和重要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分析的时候,要注意使用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所学过的基本理论,用这些理论来联系实际,联系实际的时候,要注意多角度、多层次地看问题,比如说“三农”问题,它的核心问题就是“农村”问题,“农村”中的“农民”的关键问题就是就业问题。现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富余人口越来越多,农民怎么增收,就包含一个农村富余人口如何就业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全面地认识这个问题,进而找出题目所要求的各个要点,从而得到高分。

总而言之,高三政治复习决不可以掉以轻心,学生只有处理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关系,其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完善,知识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才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所以说,教师在复习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复习指导,使其夯实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发展的.观点

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中的说:“我们如果承认教育是活的,那么,我们教育学生,第一步就要承认学生是活的,要按照学生的心理进行。”这句话其实就是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对待教育工作。

具体教学思路:

1、用发展的观点教政治。

政治是中学所有科目中变化最快的一门学科,高考政治试题也是常变常新。它紧跟时局变化,把握时代脉搏,真正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高考变了,教法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灌输的方法,而应当采取引导式、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复习国家宏观调控这一框时,我就引导学生从全册的角度来把握宏观调控。告诉学生,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市场一样也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只不过所起的作用不同罢了。其中,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而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以国家为主体,从宏观上主要对国民经济进行间接调节,从而弥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弱点和缺陷,帮助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然后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让他们结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报告以及所订的《高中生时事政治报》归纳整理出国家宏观调控的定义、目标、手段并举例证明。

2、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

我们学校是个普通的三类学校,与一中、二中相比,基础相对差些,所以我们不可能让学生的水平一下子提高很多,只能通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方式,带领学生朝前走。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学生们有一点点进步,我们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并适时地把它或暗示或明确地表达给学生,从而促使学生有更大的动力以争取更大的进步。

在复习时,我们一般采取三轮复习法。第一轮是遵循章节或单元复习知识要点、考点,从例题讲解到练习巩固,从检测讲评到查缺补漏。第二、三轮复习侧重掌握重点知识内容,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下功夫,讲解的内容跨度较大,练习综合性强且与现实问题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习题的参考答案也随之越来来越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复习内容的拓展,许多学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轻视课本,认为看不看书无所谓,背不背理论关系不大,进而抛弃课本,结果导致理论水平明显下降,解答客观题缺乏理论依据瞎蒙,解答主观题言之无物胡乱写。这时,我们仍要对学生充满希望,把学生的这种毛病看成是高三学生复习期间的一个必经阶段,同时能过一定的练习帮助学生回归课本。

三、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正确的引导是外因,学生发自内心的思考和反省才是内因。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把练与评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把评析落到实处;要求学生把练与思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勇于发现矛盾、敢于正视矛盾,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养成,主要是指导学生解题时能遵循这样的思路:

1、会审题:就是俗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功。”

①对“熟题”的审查不要凭印象。应当特别仔细、认真阅读,注意它的细微变化。

②对新颖的生题的审查要有耐心。只有耐心多读几遍,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③分析题意,确定答题方向和范围。注意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如“从……角度回答”、“为什么”、“怎么样”、“……是如何体现的”等等。

④阅读题目时注意区别显现信息与隐性信息。对题目进行认真审阅、分析,弄清题目内容是属于教材的哪一部分,然后再根据题意认真作答。

2、会答题:答题要确切、简练、书写规范工整,尽量采取要点式答题。

①答题要有针对性。根据题目所给信息,确定应选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基本知识原理来表达。答题时要准确运用政治术语,防止用原理生搬硬套。避免出现答案写的不少,得分却极少的现象。

②按顺序作答

因为命题人在命题的时候是梯度出的,所以按顺序作答,能力容易发挥出来,后面的试题难度高,先难后易,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怖惧或者慌乱。再者,如果老先生如果先答后边的主观题,然后再回头做客观题,脑袋的信息装得过多,考试的出错率就可能增大。

3、抓薄弱环节,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在最后的这段时间里,要督促学生花时间进行思考。使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模拟训练,不断发现知识漏洞,正确地认识自己,针对自己丢分的地方来复习,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把积累了将近一年的习题,特别是近几次的模拟卷子拿出来,再为自己服务一次,分析自己在什么地方丢分了,丢分的地方能不能找回来,最低的要求是如果再见到此题,要能得满分,最好的是能够举一反三,做到触类旁通。为在练习中减少失误,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要求学生做到:

(1)找出出错的原因。在错误的旁边加上批注,建立纠错本,分类归纳整理。

(2)指出正确的答题方法。

(3)过一段时间重做错题,然后与正确解法进行比较,以便在脑海中形成正确的记忆。

4、重视量的积累

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想念学生经过以上几个步骤的复习,肯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成绩会大大提高。

5、树立信心

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法 篇3

一、重新认识“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要求

“以人为本”理念是吸收了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和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对人认识的精华,汲取着当代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的营养提出来的,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延伸,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是和谐社会的最高价值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执政上,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体现在发展上,就是要回归到经济發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这种理念,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在结果上,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企业的干部职工是企业建设与发展的主体,企业作风、精神风貌和规章制度都是通过他们的工作得以展现。企业在“以人为本”理念建设中,就是要调动企业与职工双方积极性、主动性,推动企业与职工群众协商共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同时着重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切实维护他们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促进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权益相统一,推动企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二、探寻“以人为本”与“和谐企业”的辩证关系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企业要从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职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企业发展成果惠及职工。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职工、理解职工、关心职工,就是要把不断满足职工全面需求、促进职工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新时期“以人为本”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就是职工在岗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一种体系状态。“以人为本”理念的着眼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企业的着眼点是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在企业建设与发展中,人的全面发展与企业的良性发展互为基础、互为前提。所以说建设和谐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贯彻“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坚持企业职工共同建设,企业发展成果共同享有。

三、当前企业“以人为本”理念建设面临的现状

1.利益矛盾凸显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企业职工接受了差异性、个性化的社会,生活观与价值观发生着变化。经济利益、物质利益成为生产、生活的主要驱动力,功利主义价值取向逐渐凸显,从而使经济利益矛盾和物质利益冲突成为引发矛盾纠纷的核心内容。

2.群体性矛盾增多

企业转型期不少利益矛盾都是存在于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因此,一旦出现利益矛盾,就不单单是个体性利益矛盾,而是群体性利益矛盾,这种群体性利益矛盾,造成群体性事件增多。

3.矛盾对抗性增强

职工内部矛盾一般来说不具有对抗性。但新的生产关系的调整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格局,使得内部经济差距急剧扩大。当人们在物质利益发生冲突而又得不到妥当处理时,容易向对抗性的方面转化,造成公开的冲突。

4.处理难度增大

社会流动加快了矛盾传播速度,增加了企业管理难度。职工要求解决的一些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问题,有的缺乏政策、法律依据,处理起来比较棘手。有些矛盾跨部门,协调难度大。一些群体性事件,往往是较多人的过激行为或一般违法行为,与少数人的严重违法行为纠缠在一起,增加了处置难度。

四、实现“以人为本”理念建设应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

1.创新工作方式

在以人为本理念建设中,要尊重职工应有权利、首创精神和个性发展。尊重每位职工的平等权利和人格,以平等姿态对待人。在民主思想不断发展今天,思想政治工作既要保证服务企业经济达到最大效果,还要真正关心干部职工的需求,做到维护公正和公平;要切实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民主决策、选举、评议、评优以及组织发展等各项工作中,经常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地召开民主生活会,倾听职工的心声,凝聚职工的智慧,在态度上,善于尊重职工、理解职工、关心职工、帮助职工;坚持以诚相待、讲真理、讲实话、不歧视、不欺瞒,一碗水端平,以自己人格的魅力赢得职工信任。

2.鼓励职工成才

实现自我价值,满足职工成才愿望。人都是学而知之,没有也不可能有人生而知之。职工对才能的追求都非常执著,都希望自己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成为某一行业的带头人,成为某一技术的能工巧匠。思想政治工作要起到鼓励职工成才的作用,为职工创造条件,不断为他们的成长进步鼓劲加油。让他们看到自己进步,增强信心,刻苦学习,鼓励职工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企业的有用人才。教育职工全面发展。职工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应该满足职工在这些方面发展的要求,支持职工在这些方面有所成绩,有所建树,或成名成家。要经常开展技术比武、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展示职工自我发展的机会,提供职工展示自我的舞台,展现职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引导职工全面健康成长的方向,这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职工也会将这些精神带到工作当中,会无形推动企业朝前发展。

3.强化教育培训

要加强教育,提高干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将关口前移,预防职工发生不正之风和腐败,在平时工作中,应及时对职工进行劳动纪律、遵守职业道德的教育,增强职工遵章守纪的意识,提高职工道德素质,同步开展反“嫌疑腐败”工作为主线,构建教育警示、制度规范、程序管理和监督制约四项机制,在企业层面完成党风廉政反腐体系建设,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机制,这样既保护了干部,又减低了纪检工作成本,达到了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以人为本”理念建设的最佳效果。

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法 篇4

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它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最深刻的本质,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做思想政治工作, 就要善于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认识问题, 解决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 矛盾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承认矛盾,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并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矛盾。把矛盾的普遍性 (共性) 和特殊性 (个性) 有机地结合起来, 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 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群体, 选择不同的方式, 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手段, 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做到因人异法、因势异法、因事异法、因时异法, 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多格局、多模式, 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生动活泼, 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

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它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事物, 没有联系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它自身的独立性, 但它又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与其它学科的教育有着广泛的内在联系。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学科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与创造性, 克服片面性和绝对性,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坚持变化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 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人的认识也是变化发展的, 世界上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绝对不变化和根本不发展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前进, 环境在变化, 学生的思想日趋活跃, 观念在日趋更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和需要, 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方式、老办法, 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坚持量变与质变的观点。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 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 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 都是首先由量变开始的, 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事物是不断由“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搞好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通常做法, 它对于确立理想信念,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这种转变是不可能通过一两堂教育课就能够突击实现的。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长期抓、反复抓, 在搞好理论教育的同时, 还必须下功夫加强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以便及时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实思想问题,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唯物辩证法指导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方法

启发灌输。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大背景下,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事实证明, 我们不去灌输正确的东西, 封建迷信、腐朽意识就会乘虚而入。对此, 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 自觉地坚持灌输原则。坚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的宣传教育,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把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引导到积极的、正确的、健康的轨道上来。

言传身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点, 它不仅需要通过正面的宣传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观念, 而且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 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如果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仅仅因为职业的需要, 才去做思想教育工作, 或者口头上讲一套, 思想和行动上又是一套, 言行不一, 表里不一, 那就无法打动教育对象的心灵, 达不到教育目的。“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要高度重视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做到, 要求学生不做的, 自己首先不做。

学习实践。毛泽东曾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而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上升到高一级程度。目前, 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以政治理论课方式进行集中系统学习, 事实证明收效甚微。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高校政治理论课应着眼于内涵式进行加强和改进, 即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当代的新发展、新概括, 避免就事论事, 避免把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单化、庸俗化和僵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注意知行统一, 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 紧抓实践观, 理论联系实际, 把理论学习寓于实践之中。在教学中可采用课堂讨论和辩论的方法, 把理论内容寓于其中;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 精心组织和指导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理论学习解决知的问题, 实践解决行的问题, 只有两者的紧密结合, 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预期效果。

启发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没有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就会丧失活力, 就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方法, 而且这种理论方法应是不断变化的, 而且在某一特定时期, 应该用更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在思路、内容、手段和方法上都要力求创新, 着力探索一套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思路, 在创新中提高。

耐心细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长期抓、反复抓, 必须靠长期的教育与实践, 靠在长期的教育与实践中促进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急于求成, 要有热情和耐心, 做深入细致的工作,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耐心细致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有些看似小事, 但任其发展就会变成大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处处充满了辩证法, 是一门辩证的科学, 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把唯物辩证法作为理论武器, 深入学习和灵活运用辩证法, 才能做好这项思想性、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 才能够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谱写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卢凯.以唯物辩证法为思想武器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性[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论康德先验逻辑中的辩证法思想 篇5

论康德先验逻辑中的辩证法思想

康德在其先验逻辑中说明“先天综合判断”的存在,认为是主体创造了客体,人为自然立法,从而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对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了抽象的发挥.“二律背反”学说则是先验逻辑的.精华所在.它赋予理性矛盾以特有的形式,机智地批判了旧形而上学的僵硬和独断,达到了消极的辩证法.

作 者:王宵前 WANG Xiao-Qian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学院,政教系,江苏,南京,210013刊 名: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ILI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分类号:B5关键词:康德 辩证法 先验逻辑 “二律背反”

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法 篇6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老子;朴素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B0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0—0014—02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中的一朵奇葩,它是以“道”为中心的辩证法思想体系,把“道”作为先于宇宙而存在并生成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他的思想体系包含矛盾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论述了量变对质变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物极必反”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出现的时间相比较要早两千多年。

一、关于老子的“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

老子认为,万物都存在着矛盾,这些矛盾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了事物本身是矛盾统一体的存在,矛盾着的对立面双方是相互依存而不是孤立的,如有无、长短、高下、前后、刚柔、强弱、祸福、生死、静躁、胜败、攻守等等,均为对立统一。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天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即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一定有了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一定有了恶。因此,“有”和“无”是相对而生的,有了“有”才有所谓的“无”,同样有了“无”才有所谓的“有”。此外,“难”和“易”是相对而言的,“长”和“短”是相互比较而成的,“天”和“下”是相互倾覆反转的,“音”和“声”是相互应和的,“前”和“后”是相互依随的,这是普通的常理,是在比较中显示出来的。他又提出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观点,他认为,宇宙万物都包含阴阳两个对立面,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激荡,从而得到统一。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则认为,万物由矛盾的双方构成,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两者均是强调矛盾的对立统一性,相比较而言,老子关于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影响,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比如,关于“有”与“无”,他把“道”说成是“无”,认为“道”是这样的:“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无”是天下万物的最后根源,而“有”则是“无”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也包含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它更强调矛盾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动力作用,‘更好地利用矛盾帮助事物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尽管老子的思想有其消极的一面,但是,不可否认,老子的矛盾观包含的积极因素远远大于其消极因素,对后世的哲学研究乃至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军事战略战术中的运用,在战术上,他主张“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在战略上,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除此之外,老子还列出善恶、美丑、天地、阴阳、上下、长短、大小、难易、雌雄、强弱、进退、得失、祸福、贵贱等七十多对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矛盾,这些对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面对我们这个急速发展的社会,人们注意到的往往是“有”而忽视“无”的作用;只注意矛盾一方的作用;而忽视矛盾另一方的作用,贪大求全、短期行为、急躁冒进等行为都是这一错误思维造成的。老子关于“有”与“无”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的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对立两面在作用,在处理各种事务中平衡矛盾双方的力量,发挥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义。

二、关于老子的“物极必反”思想

老子不但看到了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而且还看到了斗争中的矛盾双方各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可能性,并进而提出了“物极必反”的规律。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即灾祸中隐藏着幸福的萌芽,幸福中潜伏着灾祸的根源,“祸”可以转化为“福”,“福”也可能转化为“祸”,正常可以变化为奇异,善端也可以引出妖孽。为了延缓和防止事物向不好的方向转化,老子提醒人们重视“微明”,因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是容易处理的,重视“微明”就可以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也就是说,当事物处于转化的萌芽状态时,及早察觉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不仅如此,老子还持着“物极必反”的观点,认为人类行为应当遵守的准则,除了“知常”、“知和”之外,还要“知止”,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知常”即知道、了解事物的规律性,“知和”即知道、了解和谐是天地万物生存发展的法则,“知止”是指知道事物自身所应有的限度,以限制或禁止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人类不仅应当了解事物的规律性,知道和谐是自然界万物生存发展的法则,还要知道事物自身所应有的限度,并限制和禁止自己的行为。

其实,老子的“物极必反”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度”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任何事物都是在度的范围内,特定质和特定量的统一。这种统一表现在:(1)度是质和量的互相结合,一方面是量中有质,另一方面是质中有量;(2)度是质和量的互相规定,一定的质规定量的活动范围,一定的量又规定质的稳定性。质和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构成事物的度;一旦超出度的范围,质和量的统一体就会破裂,某物就转化为他物。其很系统地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度”的作用,对于当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而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由于较多的关注“度”,而使自己的思想变得消极避世,为了保持“度”,事物的发展就只能停留在“量”上,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相处,为了不起“祸”,就只能尽量减少接触,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等等。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在细读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以后再去回顾老子的“物极必反”思想仍然是颇有收获。十六大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今天,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的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商品总量不断增加。同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在急剧上升。森林、沼泽、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正在被急速地消耗着,越来越多的珍惜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水资源急剧恶化,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在我们可以预见的未来将是这样一个社会:渔民们无鱼可捕,草原变成一片沙漠,人们每天的生活用水比油还贵,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更是消失殆尽!这就是人类为了寻求迅速发展,在“人定胜天”的号召下不顾自然规律,忽视发展的“度”所导致的后果。这样的一个未来是我们谁都不愿面对的!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延续,指出社会的发展要“和谐”。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良性循环、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形成一个共识,即一定要树立“适度增长”的意识,“知止”,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才能够持续发展。而这种观念和意识,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已经提出,这足以说明其超凡的智慧。

三、老子关于事物变化发展的质变量变规律

关于事物的发展变化,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始于量变,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发生质变,由量变开始到发生质变再到量变,如此周而复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固有规律。他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即再粗壮的树木也是从小树苗长起来的,再高大的楼房也是由小砖头一点一点砌成的,再遥远的旅程都是靠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很精辟的论述,指出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足够的量变就不可能发生质变的道理。老子还告诫人们“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他认为,要克服重大困难,必须先从易处着手,要想做成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则认为,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和老子的质变量变规律不谋而合。

老予关于社会发展要遵循“度”的思想对于我们这个急于发展经济,人心浮躁的社会相当有借鉴力。社会的发展不是一代两代人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靠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积累起来的。现如今,为了发展经济,违反法律,破坏生态平衡,只要是可以促进社会发展的方法不计后果地加以利用,严重违背了老子的质变量变规律的思想,导致的后果只能是“拔苗助长”,最后因为严重缺乏营养而枯萎。

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法 篇7

1 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拓展的有效结合, 应搭建和遵循思想政治工作领先的运营平台

1.1 搞好调查研究, 为业务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力保证

经营决策是银行业务开拓的起点。思想政治工作要想更好地为提高银行经济效益服务, 就必须主动参与, 先行一步。在决策形成的过程中, 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搞好调查研究, 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材料, 保证决策切合实际, 具有可行性和正确性。

1.2 及时扫除经营决策形成过程中的思想障碍, 为决策鸣锣开道

在日常工作中, 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领导的经营决策符合党的有关方针、政策, 是切实可行的, 但是往往不被职工群众所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 就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对职工做深入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 扫除思想障碍, 保证决策顺利实施。

1.3 搞好思想发动, 为保证经营决策的顺利完成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经营决策决定实施前, 应首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开好思想动员会。各项措施的出台, 要交给员工讨论, 让员工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 把蕴藏在员工身上巨大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成为业务发展的强大动力。

1.4 注重思想跟踪, 适时关注经营决策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思想倾向

对有利于经营决策的思想行为, 要及时给予宣传, 在全行营造一个人人关心经营, 人人献身经营的良好环境。对那些不利于经营决策实施的思想苗头, 要及时分析产生的原因, 尽快予以消除。

2 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拓展的有效结合, 要做到务“虚”与务“实”的辩证统一

2.1 宣传鼓动工作要“虚”功实做

每当经营中需要作出重大决策时, 党组织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工具, 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活动, 为业务的开展鸣锣开道。同时, 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员工, 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和不同对象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思想引导。

2.2 立足调动员工积极性办实事

员工的思想问题一部分是由认识和意识引起, 大量的都是由实际问题引起的, 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就要把员工的冷暖放在心上, 关心员工的疾苦, 多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解除员工工作、生活的后顾之忧, 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2.3 努力解决工作难点求实效

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只当“观察员”“评论员”。在股改进程中, 我行业务经营的难点不断增多, 突破这些难点的前提条件仍然是观念上的彻底转变。思想政治工作就要用辩证认识原理教育员工, 既要善于借鉴和总结经验, 又要完善措施和改进做法。

3 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拓展的有效结合, 必须创新和改进工作机制

3.1 在工作方法上, 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员工, 改变过去那种一讲思想政治工作, 就是讲开会多少, 学文件多少, 写心得多少的过时做法。

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基层、做到现场、做到员工,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向业务工作渗透的战略性目标。

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操作性, 坚持原则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坚持原则性就是要突出以正面教育为主, 以自我教育为主, 以思想教育为主, 充分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坚持针对性就是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注重区分认识问题、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坚持灵活性就是要因势利导, 以人为中心, 做好点和面的工作, 寻找“共鸣点”, 捕捉“兴奋点”, 发现“闪光点”。

二是要寻找多种载体,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性。以职工教育为载体,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以内部管理为载体,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以竞赛活动为载体,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以企业文化为载体,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

三是创造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和谐环境。以往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是“我说你听、我解你惑、我疏你通”的模式, 缺乏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双向交流和横向交流。这就需要我们改变疏通渠道, 通过对话和角色置换的方式,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耐心启发和诱导, 使领导和员工互为教育, 互为提高, 特别是促使员工自己教育自己, 自己提高自己。

四是有的放矢, 善于抓住“热点”“难点”。目前的“热点”, 是利益分配差距问题, “难点”是任务指标完成问题。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 对这些问题不能回避, 不能模糊行事, 应作为重点内容抓好抓实。

3.2 在管理方式上, 要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贴近业务拓展

检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改进的标准, 估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要把是否有利于银行经济效益的提高, 是否有利于银行业务发展, 是否有利于银行对社会贡献的增大和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作为衡量标准。要变思想政治工作侧重“量”的检验为重点抓“质”的考核。要健全两个机制:

一是健全明确的责任管理机制。对各级组织按职能、分层次地提出要求、界定标准, 使思想政治工作尽可能具体化、指标化、数据化。

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法 篇8

一、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

(1)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和特点。企业文化是职工群体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它贯穿于企业发展战略、生产经营管理之中, 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一种工作方法, 主要是统一职工思想认识, 稳定职工队伍,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激励生产工作积极性。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它们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范畴, 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在实际工作中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都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的出发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评先树优、谈心走访和竞赛活动来教育和培养职工, 树立职业道德观念, 最终目的是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 调动积极性, 为促进企业发展, 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作贡献。

(2)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同点与差异。两者的研究的对象都是人, 工作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企业发展, 手段都是作用于人的思想和行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是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 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 进行组织观念教育的文化体系和群体意识, 提高企业凝聚力和归属感。思想政治工作具体是指工作方法, 它具有鲜明的党性和思想性, 是在党委领导下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职工灌输、引导和思想教育。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混为一谈,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现代化管理方法, 是联系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安全生产的桥梁和纽带, 两者相辅相成。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凝聚、规范、鼓励功能, 对实现企业发展目标起推动作用,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感受到这种作用的存在。

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

从辩证法观点看, 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在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 两者齐头并进。企业文化建设着力塑造高素质职工队伍, 它反映了企业管理者的意识和行为, 再通过安全生产和职工的行为表现出来。思想政治工作同样如此, 企业文化抓得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如鱼得水, 反之, 思想政治工作就缺乏相应的基础。

(1) 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作用, 共同影响。企业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是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措施。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在调动职工积极性, 增强企业凝聚力, 保证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上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通过文化活动载体, 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以职工愿意接受的形式, 融入各项工作之中。

(2) 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促进, 竞相生辉。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文化在宏观领域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发挥作用。

三、创新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

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是多样化和复杂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特别是传播手段和方式的多样化, 职工的思维方式向动态的、开放的思想方式转变。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的出发点, 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1) 探索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点。找出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点, 使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矿区是个小社会, 职工在日复一日生产操作的同时, 需要精神食粮的补给。

(2) 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思想政治工作要想达到可行的工作效果, 离不开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载体。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基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既要有适合的主题, 又要有受欢迎的载体, 通过生动感人的教育形式, 使职工在寓教于乐中陶冶情操, 升华思想。要经常分析和研究职工思想动态, 抓住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 积极引导和教育,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企业的大局上来。

(3) 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企业发展必须有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支撑。企业兴衰在管理, 管理关键在班组。企业文化建设要渗透到班组, 才能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一是建立学习型班组。组织职工参加安全培训, 鼓励职工学习安全技能, 逐步形成安全文化氛围。二是开展亲情教育, 改变以罚代管的现象。三是实行民主管理, 发挥职代会、矿务公开、民主管理、矿长信箱的作用。

(4) 加强班组文化建设,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它的内涵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创造出凝聚职工, 增强企业向心力和竞争力的新形式、新方法。企业文化在培育团队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倡导企业道德、规范员工行为中, 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广泛的活动舞台。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停留在理论灌输和口头说服上, 要把握职工的思想脉搏, 在感情真、方法活、内容实下功夫。要尊重职工的情感, 思想上不歧视, 工作上信任支持, 生活上关心照顾, 充分发挥职工的潜能。

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法 篇9

一、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点分析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在调动职工积极性, 增强企业凝聚力, 保障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上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但二者性质有所区别。1.本质不同。企业文化是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 它是通过培育企业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对职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追求企业整体优势, 具有明显的管理性、经济性, 本质上是经济管理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鲜明的党性、思想性, 本质上属于政治工作范畴。2.内涵不同。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成员共识共守的行为规范、传统作风和价值观念, 主要是理性文化概念。思想政治工作是根据党在企业的中心任务与职工的思想和行为规律, 既是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的理性概念, 又是进行思想教育活动的实践性概念。3.方式不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运作方式不同。这是因为二者的活动主体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主体是在党委集体政治核心领导下, 专职兼职相结合, 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体制, 其运行方式是在党委统一领导下, 主要是系统教育、正面灌输。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的全体职工, 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大背景下, 通过企业领导人的倡导, 靠全体职工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体验, 逐步养成, 一旦企业职工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 企业就有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职工就会自觉自愿地、齐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它的运行特点主要是潜移默化地形成, 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是两项不同的工作, 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许多方面都是相同、相通和相融的。1.工作对象相同。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作为两门科学, 其研究对象都是人, 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 都是做人的工作。它们都是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的出发点, 都强调协调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 都重视培养人的集体意识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都把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2.工作方向一致。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要为经济基础服务。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中国的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企业文化, 它必然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指导, 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不仅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而且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又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提供思想动力。任何排斥、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企业文化都会背离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3.目的相近。企业文化的功能之一就是效益功能。建设企业文化或企业精神的目的, 就是通过强化软管理, 激发人的工作热情,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进而发展社会生产力;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调动人的积极性, 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可靠保障。可见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终极目的都是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发展企业生产力, 为经济建设服务。4.途径相通。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为达到目的的途径或手段是相通的, 思想政治工作经常采取的一些途径, 对企业文化建设也适用。

三、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 在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树立企业形象, 锤炼企业精神之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 是一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不仅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创新, 同时也是建设具有企业特色文化的成功之路。要实现这个创新, 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以提高员工素质为工作着力点。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二是要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与培育人、培养人、改造人作为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指导原则。无论是企业文化建设, 还是思想政治工作, 都是做人的工作, 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 调动人的积极性。因此, 要以诚待人,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真心真意地依靠职工办企业, 从思想上承认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制度上保证职工参与管理的权利, 工作上支持职工大胆创新, 生活上关心并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三是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内容上要虚工实做, 借助道德教育、目标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做实、做好、做出成效。在形式上要不拘一格, 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大力宣传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的功效, 使广大员工处处感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存在,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重视起来。

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法 篇10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自身开展的, 对广大职工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思想教育, 不断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企业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企业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 主要在企业内外从事员工的生产适应、环境协调、福利保障、职业生涯发展的管理工作, 其目的是在员工职业与福利发展的基础上提升企业效率。

2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社会工作的辩证关系

2.1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社会工作的区别

(1) 范畴不同。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的延伸。它是进行思想教育活动的实践性概念,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本质上属于政治工作范畴。而企业社会工作是提供社工服务的实践性概念, 其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分支必然从属于社会领域, 体现为社会服务的宗旨, 本质上属于社会工作范畴。

(2) 工作内容及重点不同。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对企业党员干部和职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培养“四有”职工队伍;其重点在于启发人的思想觉悟、提升人的道德品质。而企业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帮助企业员工解决个人的、家庭的、工作上的种种困扰, 促进其身心健康、生活稳定、事业有成;其重点在于提供治理“社会不适应病”的处方。

(3) 实施主体不同。

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形态决定了企业的党组织和工青妇组织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主体。而企业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社会学, 应用于企业管理活动中, 部分属于管理行为, 实施的主体是从事企业社工服务的企业管理人员。

2.2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社会工作的联系

(1) 对象相同。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社会工作的研究对象都是人, 都是做“人”的工作。而企业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

(2) 方向一致。

无论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还是企业社会工作都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中国的企业社会工作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企业社会工作, 它必然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道德规范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指导。发展本土化的企业社会工作, 不仅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方向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又能促进企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3) 目的相近。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企业改革和发展, 紧紧围绕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增强职工素质的主题进行, 为顺利实现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目标提供思想保证。企业社会工作, 就是把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运用于企业界, 充分发挥社工专业知识技能对企业生存发展的作用, 以协助企业员工及管理者解决个人困难, 改善劳工关系, 营造和谐而高效的企业生产文化氛围, 促使企业盎然发展。由此可见,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社会工作的终极目的都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展企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

综上所述,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社会工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各有侧重, 不能互相替代。二者之间是相互渗透, 相辅相成的。

3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企业社会工作起源于近代西方社会, 其基本理念与理论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传统文化的渲染;中国借鉴西方企业社会工作理论, 绝不能生搬硬套, 而应当结合中国企业实际, 融合提炼,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企业社会工作理论。也就是说企业社会工作在我国企业中需要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而通过这一过程的基本前提, 就是必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思想指导。只有这样, 企业社会工作才能在中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土壤, 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理论基础, 致力于用这些思想和理论武装企业全体成员;这是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运用这种优势在保证企业社会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同时, 加速企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 丰富其内容,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工作。换言之,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4 企业社会工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提供结合点

4.1 企业社会工作在理念上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 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在实际工作中,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比较多的是以企业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居于主导地位, 往往容易忽视工作对象的自身价值和尊严, 从而影响了工作效果。而企业社会工作的“尊重人”、“案主自决”、“服务”等理念有助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转变工作理念, 转换看问题的角度, 进而调整工作思路, 在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促进企业职工思想政治问题的顺利解决, 从而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4.2 企业社会工作在方法上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

当前,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性地位受到多种因素的强烈冲击, 传统的以单向灌输式教育为主的方法受到了严峻挑战。而企业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因其关注案主的独特性和工作技巧的可操作性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小组社会工作则因其较强的目标性可以改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较低的现状。将社会工作的这些方法引入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 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高钟.企业社会工作概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2]陈石庆.社会工作方法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新东方, 2007 (7) .

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法 篇11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一致性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既定前提。然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上提出了“对立论”的主张。这种向传统立场的挑战促使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关系重新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我们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看到他们思想的一致性,又要承认他们各自的差异和特点。

一、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的相同点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都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作为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并将这一方法贯穿到他们对自然发展过程的研究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一种在思维中再现研究对象发展过程的方式,是研究对象从其最初的形态到最发达的和最高的形式的运动的方式。马克思在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他明确阐述了这种方法。他认为如果从具体的和实际的东西出发,其结果只能得到有关整体的混沌不清的表象。科学上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从作为开端的具体的东西出发,采用分析的方式得出越来越简单的规定,直到得出最简单的规定,即具体。恩格斯吸收了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并运用于对自然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研究。恩格斯认为简单的位置移动或机械运动是自然界全部发展过程的最初“细胞”,一切运动都是和某种位置移动相联系的。随着“细胞”的确定,紧随而来的便是研究从这个“细胞”转变为“已经发育的身体”,即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发展的全过程。恩格斯认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法思想都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在恩格斯那里,辩证法分别可以指称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思维辩证法。前两者又可称为客观辩证法,后者可称为主观辩证法。恩格斯强调客观辩证法对主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马克思也始终把他的辩证法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在论及他的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区别时明确指出:“我的阐述方法和黑格尔不同,因为我是唯物主义者,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他指出“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造物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二、马恩辩证法思想的不同点

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的差异体现在马克思侧重社会历史的辩证法,恩格斯侧重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要将辩证法作为研究社会历史尤其是资本主义阶段历史及其发展的方法,而恩格斯主要把辩证法作为研究自然发展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方法。具体来说,这种理论上的差异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不同的侧重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研究领域和对象是自然界及其运动发展,它着重说明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说明自然界由低级向高级、由无机物向有机物、从生命形态直到人的产生的发展过程。而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辩证法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是社会、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以及他们的历史发展,它着重揭示人类社会的内在结构及其发展机制,并力求通过对一个典型的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来达到这一目的。二是理论内容上的差异。自然辩证法力求在对自然界的发展和自然科学成果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一种不仅适合人的认识、思维,而且也适用于人类社会的辩证法的普遍形态。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的辩证法是对社会发展及其结构、机制的揭示,它同样涵盖了自然、人的知识、实践等要素,但是它们都被严格规定在社会历史的范畴内。

自然范畴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主要表现为一个认识论范畴,它的社会历史含义是从属于认识论含义的。而自然在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辩证法中则主要表现为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在马克思那里,自然是同人的生产劳动,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的。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 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的精神的无机界……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

同样地,实践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实践范畴虽然具有社会历史的含义,但它是从属于认识论的。在恩格斯那里,实践是由“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转化的基础和根据,因此,在首要意义上,它是一个认识论范畴。而在马克思那里,像对待自然一样,马克思把实践首先看作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指人的感性的对象化的活动,他往往把实践理解为人的劳动、生产、感性活动和工业。实践范畴是马克思社会历史辩证法的核心。但同时他也不否定实践范畴的认识论含义,只不过在马克思那里实践范畴的认识论含义是从属于该范畴的社会历史含义的。这与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的情况刚好相反。

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在理论上虽然有差异,但是却使我们可以从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中领悟到他们为统一、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所作出的伟大贡献。无论是他们对自然辩证法的注重或是对社会历史辩证法的注重,我们都看到他们的观点往往是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的。人为地割裂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是对马恩思想的误读,只会造成社会和自然的对立,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4.

[2]马克恩,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2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482.

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思想 篇12

一、阿多诺对哲学和现实的反思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众多流派中的一个流派, 法兰克福学派以“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者”自称, 他们致力于改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创造的, 随着实践的发展, 特别是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已经“过时了”, 因此, 必须要用一些新的观点来改造马克思主义, 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不失其革命性和批判性。

阿多诺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的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以激进的方式对哲学和现实进行了反思。第一, 阿多诺对哲学进行了反思。阿多诺认为法兰克福学派重建的哲学应是反体系的, 他批判柏拉图和黑格尔的辩证法, 他从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关系来谈论辩证法, 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绝对否定的, 是处于对立面的两极, 并非马克思的辩证法所认为的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辩证运动过程, 而是存在着“非辩证法的结构”。阿多诺通过对“主体-客体”的辩证法的批判, 提出了“否定的辩证法”概念, 将“否定性”作为辩证法的根本特征, 片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与否定之否定规律, 提出了“非统一性”原则和“绝对的否定性”。第二, 阿多诺对现实进行了反思。阿多诺等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分析, 认为国家的意识形态正在使人们丧失革命意识, 成为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虚假的社会同一性, 原来不合理的意识形态, 正在通过使人们丧失进取心、创造性和革命性而被合理化。

二、否定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一) 非同一性原则。

法兰克福学派对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 其中阿多诺继承了主体与客体辩证关系中对立的一面, 片面地解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主体与客体之间只有对立或否定, 而没有同一性, 在《否定的辩证法》一书的序言中说:“否定的辩证法是反体系的, 要用非同一性的思想代替同一原则”[1]。阿多诺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主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否定性, 排除双方的肯定性。“非同一性原则”是“否定的辩证法”的立论基础, 其一切规定都是以非同一性为前提的。

“否定的辩证法”反对同一性原则, 认为这是主体对客体的奴役, 或客体对主体的奴役, 任何奴役性的东西都是二元分裂的, 主客体之间的真正关系是一种相互批判的关系, 这种批判是否定的否定, 不是肯定的否定, 它是一种“星丛”状态, 在“星丛”中, 没有中心和等级, 也没有奴役和强制, 任何概念都不能充分地表达这种事物。在阿多诺看来, 任何一种概念都无法穷尽全部事物, 概念与对象的直接同一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 是传统唯心主义哲学的理想, “非同一性”是指知识或概念与对象的非对等性。阿多诺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的“同一”理解为毫无内在差异的、僵死的、非矛盾的绝对等同, 否定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在分析资产阶级的思想变化的基础上, 阿多诺认为资产阶级的每一次发展都在要求对同一性加强, 商品交换原则是同一性原则的社会基础, “交换原则把人类劳动还原为社会平均时间的抽象的一般概念, 因而从根本上类似于同一化原则。商品交换是这一原则的社会模式, 没有这一原则就不会有任何交换。正是通过交换, 不同一的个性和成果成了同一的。这一原则的扩展使整个世界成了可通约的和同一的”[2]。阿多诺正视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和压抑, 然而这种原则包含着消极的悲观主义的色彩, 资本主义社会现在还没有走到尽头, 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 是绝不会出现的。”[3]资本主义社会现在还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不应该仅从否定的方面去理解, 还要从肯定的方面来理解它对人类发展的贡献。

(二) 绝对的否定性。

绝对的否定性是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阿多诺认为“否定的辩证法”与传统的辩证法有根本的区别。以往的辩证法使矛盾双方达到虚假的同一, 而“否定的辩证法”中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绝对否定, 它本身不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绝对的否定性就是不带有任何肯定性内容, 是具有彻底的破坏性;它不是马克思与黑格尔辩证法中否定之否定, 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矛盾双方不断循环发展的过程, 而是绝对的否定, 即否定、否定、再否定的过程。“在他看来, 肯定和否定之间不可能有任何联系, 肯定就是绝对肯定, 凡是肯定的地方就没有否定, 否定就是绝对否定, 凡是否定的地方就没有肯定。”[4]“否定的辩证法”是对一切“同一性”的“大拒绝”, “非同一性”与“同一性”是绝对对立的, 是矛盾双方不可调和的差异性。它反对“同一性”对认识的支配和控制, “非同一性”是否定个人意识的统一性、逻辑的一致性, 它强调差异性和异质性、个别性与特殊性, 阿多诺的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哲学思维的方式。

阿多诺以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作为其绝对的否定性命题成立的条件, 把矛盾双方的调和等同于矛盾的同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双方是一个对立、斗争、融合的辩证运动过程, 并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彻底破坏, 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 矛盾一方向另一方转化, 这正是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下来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反对否定之否定, 认为否定之否定等同于肯定, 正如数学上的“负负得正”一样。以此将否定与肯定彻底对立起来, 将否定进行到底。法兰克福学派以否定定义为本质的“否定的辩证法”把对立面的否定关系加以绝对化, 不承认事物发展过程是不断否定又不断肯定的过程, 否定发展的连续性[5]。以这种否定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 必然得出“崩溃的逻辑”。这样就使法兰克福学派陷入了激进主义的怪圈。

三、结语

总之, 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以否定性为根本, 片面继承了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恢复和重建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的辩证法。“非同一性原则”和“绝对的否定性”在本质上具有符合马克思的辩证法的革命性和批判性, “否定的辩证法”也是法兰克福学派大多数成员坚持的一种理论, 在后现代主义社会中, 这种理论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上的贡献。

摘要: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是一种解构式的、反体系的, 以否定性为根本不断打破自身凝固化的否定性思想活动, 试图恢复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 以“否定性”为根本特征。“非同一性原则”和“绝对的否定性”作为“否定的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在本质上具有符合马克思的辩证法的革命性和批判性, 在后现代主义社会中, 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否定的辩证法,非同一性原则,绝对的否定性

参考文献

[1] .阿多诺;张峰译.否定的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3:5

[2] .白刚.马克思批判的辩证法的时代回响[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06, 6:29

[3]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第2卷

[4] .于永坤.解构与重建: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理论目的解读[J].理论探讨, 2008, 6:61~64

上一篇:有效发明专利下一篇:金融支持下的文化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