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散文阅读赏析句子(通用5篇)
中学散文阅读赏析句子 篇1
第一:从修辞的角度
常见答题形式:
运用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第二:从用词的角度。
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 常见答题形式:
①
“
”一词(等词),写出了
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 “
”一词(等词),形象地表现了
(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
例如: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朱自清《春》)
“偷偷地”和“钻”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破土而出的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通过“攀”“缩”“倾”等动词准确地刻画出父亲过铁道给“我”买橘子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情,使父亲的“背影”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也使父亲的关爱深深地刻进了我们的心里。
第三: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1、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景物描写)、社会环境
常见答题形式:
1、运用
描写,描绘出了人物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运用
描写,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的心情。
第四:从描写角度的方式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多种感官角度等
常见答题形式:从
的角度,写出了
的特点,抒发了
的感情。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此段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抓住了百草园景物的特点,表现了百草园充满了生机,且趣味盎然。抒发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春》
从触觉和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的风描写得形象至极,写出了春风柔和、清新的特点,更具感染力,抒发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第五.从表现手法品味句子的角度
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借景抒情、夸张、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
3、4、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这几句话运用侧面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口技表演时听众的反应,表现了口技艺术的魅力,烘托出口技人技艺的高超,表达了作者对口技艺术的赞美。
答题格式:表现手法+作用+内容+情感
第六.从表达方式品味句子的角度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老王》)
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本文主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告诉我们: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前者有责任关心后者。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愧疚之情。
答题格式:表达方式(议论或抒情)+作用(点明了主旨,画龙点睛)+含义(即主旨)+情感
中学散文阅读赏析句子 篇2
中考散文阅读命题, 阅读能力的考查落点也就应在:散文文本内容的感悟理解和言语形式的赏析。2012年泰州市中考语文散文阅读题的考查就体现了这一点:试题设计定位在人文性与言语形式的考查上, 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 很好地考查了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是一道好题。
第18题、第21题从人文性入手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主题的感悟理解;第19题、第20题从言语形式入手考查学生对言语的赏析。
然而, 由于当下语文课堂教学有很明显的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倾向, 那么对作为工具性表现的语法、逻辑、修辞等系统汉语基础知识的忽视就成为必然。这样, 学生对言语赏析的能力就势必很难得到训练、提高, 考生对散文阅读题中言语赏析解答不到位就不难理解了。
2012年参加中考阅卷, 并负责评阅第19、20题。阅卷过程中发现这两题的得分奇低, 两题计8分, 平均得分仅3.76分。于是, 我对这两题学生的解答进行分析, 发现得分低的原因, 不是阅卷老师判卷从严的问题, 而是学生对言语的赏析不到位, 答案不能踩点, 表述不够完整规范造成的。
审视学生在散文阅读题中对言语赏析题的解答, 我们看到学生言语赏析时在几个点上不是那么到位的, 而这几个点又集中在中考最为容易考查的能力点上。笔者尝试着对这几个点进行分析, 以期帮助考生提高言语赏析的能力。
一.句意把握不到位
有道是: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对句子的理解, 也就要结合具体语境去理解去体味, 突破句中的关键词, 才能到位。如若架空语境, 不紧扣原句中的意义要点, 那答案定是空洞模糊的, 有忽悠阅卷老师之嫌。
如:20.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 (7) 段中的划线句子。 (4分)
这时, 母亲会有些不好意思, 我的动作也有些笨拙。
大多数考生答:这一句运用了细节描写, 体现了我与母亲的害羞心理, 但这却恰恰体现了两人之间有着不言表达的爱。这些心理活动虽无声, 但写出了作者与母亲的心意是相通的。作者在借以品味当年母亲为我做这些时的感受, 也写出了母亲内心的喜悦与满足。温馨和谐的场面传达出浓浓的爱意。
这样的解答具有普遍性, 可是散文阅读中的语境义及句子含义的理解, 考生解题过程中只能停留在语言的“表”而很难深入语言的“里”。只能评2分。
理解语言, 鉴赏语言:一要赏析出表达方法———怎么样, 二要赏析出表达效果———为什么, 重在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赏析表达效果, 包括理解句子的省略之意、言外之意和深层内涵。因此, 理解赏析这句话应突破“不好意思”“笨拙”这两个关键词, 弄清母亲为什么“不好意思”, 我为何显得“笨拙”, 从而把握句子的深层内涵。理性而深层次的思考后, 不难理解:“不好意思”这一神态描写, 其深层内涵表达出母亲内心深处的幸福感、满足感;我的“笨拙”, 那是与母亲为我所做一切的娴熟形成对比, 其深层内涵表达出我的内疚和对母亲的爱、孝敬与感恩。
从考生的解答中, 考生对关键词的突破不能深入“里”, 显然句意的理解赏析不到位。
理解鉴赏句子含义, 力求做到:关键词义, 务必认准;向心求索, 不失方寸;参照前后, 启迪验证;手法效果, 明白表述。
二.要点筛选不到位
筛选要点, 是考查语言信息的筛选能力, 中考常考的考点。阅读筛选时要对文章整体感知, 理清层次, 在此基础上扣住中心、根据题意筛选整合信息。这样要点才能概括全面而不遗漏。
如:19.联系具体语境, 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分) (2) 一跨出家门, 我就开始想家;一走出母亲的视线, 我就想母亲。 (2分)
20.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 (7) 段中的划线句子。 (4分)
这时, 母亲会有些不好意思, 我的动作也有些笨拙。
分析考生的解答, 我们会看到:19 (2) 全句中有两个“一……就”这样的句式, 而大多数考生紧扣主题只对后一句式作了赏析, 前一句式未作赏析———对家乡的思念。显然, 要点筛选不到位。
20题大多数考生也未能踩点解答, 从四个小点作全面准确的解答: (1) 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或对比手法———表达方法; (2) 生动地表达出母亲心中之情以及在被儿子照顾时怕给儿子带来麻烦的紧张不安之情, (3) 我当时内心的情感———表达效果; (4) 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指向主题。
解答言语赏析类试题要树立要点意识。叶圣陶曾说“抓不住要点, 掌握不住精神”, 是“语文程度不够高”的一个重要方面。解答试题力求:文字简洁, 兼顾表层深层含义, 要点齐全。
三.句式把握不到位
“一……就……”, 是一个紧缩复句, 表示一种动作或情况出现后紧接着发生另一种动作或情况, 但前后两个动作或情况在逻辑上没有必然联系, 只有先后关系, 句意关键落在“就”后的信息。“一”“就”这两个副词在这一格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并起强调作用。
如:19.联系具体语境, 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分) (2) 一跨出家门, 我就开始想家;一走出母亲的视线, 我就想母亲。 (2分)
大多数考生答: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对母亲的依依不舍之情。
分析考生的解答, 我们看到:“一……就……”, 未能扣住这一句式的语用功能来做赏析。显然, 对“一……就……”这一句式把握不到位。其实, 这一句式苏教版七年级《往事依依》中就学过了。“家中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 一打开, 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一……就……”的句式起强调作用, 突出表现一幅幅插图富有吸引力, 表明了我的入迷。
此题完整的解答应是:“一……就”这一句式起强调作用, 表达了对家乡的眷念, 对母亲的思念、依依不舍。
四.技巧赏析不到位
赏析句子技巧, 主要注意两点:一是一般选择有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独特的句子来赏析, 二是对句子中表现力强的词语或对整个句子中的亮点进行赏析。
如:19.联系具体语境, 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分)
(1) 母亲见到我, 连忙站起来, 双手在围裙上揩了又揩。 (2分)
大多数考生答:写出了母亲见到我时的动作, 表现了母亲见到我时的兴奋和喜悦, 透露出母亲对“我”的深深地爱和牵挂。
就所有考生的解答而言, 这样的解答还算是较好的。但仔细分析大多数考生这样的解答, 只能给1分。上面的解答能从表达内容上, 即句子的表达意义和情感意义, 作了赏析, 未分析加点词的手法之妙, 即细节描写 (动作描写) 。考生的解答只停留在文字上———母亲动作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 对手法技巧的赏析显然不到位。
此题完整的解答应是:通过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出了母亲情绪的细微波动, 见到我时的激动和喜悦, 表现出了母亲对我的爱与思念之深切。
言语作品也有它的内容———说什么, 形式———怎么说, 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 难解难分。理解和赏析语言, 是语文教学的“行家本色”。语言的理解鉴赏问题, 愈来愈受重视。近年来, 考题有从侧重内容到内容和形式并重, 甚至侧重形式的情况。对这类题的解答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其解答亦是有一定的规范性。无论是词, 还是句子的理解赏析, 其解答应从三方面入手思考作答:运用的手法, 词句的表现力, 透过纷繁复杂的文字表象揭示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内核, 解答指向作品的主题。
散文阅读赏析 篇3
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
包利民
越是寒冷的天气,雪花落得越勤。其实,一生最寒冷的际遇中,总会凝结出一些直入人心的美好。冬季并不能将一切冻结,比如那些流淌的风,料峭的树,比如那些充满希望的心,都会在冰封雪地中生机盎然。
喜欢飘雪的日子,喜欢走进那一片苍茫的洒落中,身前身后都是舞动的精灵。女儿学校的门前,有一个卖冰糖葫芦的中年女人,在她的三轮车上,一根横着的圆木靶上,插满了红红的冰糖葫芦。她穿着一件绿色的旧军大衣,头上裹一条蓝色的头巾,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孩子们都愿意买她的冰糖葫芦,我问女儿为什么,她说喜欢阿姨的笑。
后来知道这个中年女子身世很是坎坷,不说她那些种种艰难的经历,只是在如此寒冷的风中雪里,她的脸上能露出那么灿烂的笑,就足以让人心生钦敬。
有一个雪天,路滑,放学时间,车流如织,还是有许多学生在路上横跑。那中年女人冲过去,抱起一个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自己却被车蹭了一下,倒在地上。幸好车开得很慢,女人并没有受伤,她从地上爬起,掸掉身上的雪,笑着告诉那个孩子以后过马路要小心。
雪花依旧纷纷扬扬地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记起几年前的一个雪夜,我们的车抛锚在一段土路上,车上的几个人冻得直哆嗦。透过茫茫夜色,我们依稀看见前方有隐约的灯光。走了近二十分钟,我们的双脚已冻得麻木,雪花纷纷扑打在没有知觉的脸上。那是一个小小的村子,我们犹豫着敲开了村头一户亮灯人家的门,说明了情况,那个憨厚的年轻人立刻跑出了门,而老大爷和老大娘开始抱柴禾烧火。我们坐在热乎乎的炕上暖了一会儿,就见年轻人已带了七八个小伙子回来。于是我们坐着一辆农用拖拉机到了土路上,大伙儿帮着用绳索把车拴在拖拉机上,就这样把车拖到了村里。
至今还记得那个雪夜,坐在滚热的炕头上,望着外面朦胧的飞雪,觉得充满了温暖的情趣。特别是那些乡亲们的笑脸,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越是严寒的时候,越能体会到温暖的可贵。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去年冬末,和几个朋友去山上赏雪,在一个山谷里,便看到了震惊的一幕。只见高高的悬崖顶上,已堆积了很厚的雪,如墙耸立。忽然,那雪便轰然而下,一时间如瀑布纵贯,惊天动地。约一分钟后,积雪倾尽,我们却依然沉浸在那一泻的气势里。是的,所有雪花的积累,竟会爆发出如此的辉煌,蕴含着如此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一种沉重,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希望。面对飞雪的瀑布,心中似也燃起熊熊的火焰,激情满怀。
常听有人说,万千的雪花构成了冬季的寒,那是因为没有真正走进雪花。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第6期,略有删改)
赏析:
这篇散文撷取了生活中让人在“一片雪花”中走进了“温暖”的几件事来叙写,无论是雪天里抱起滑倒在马路中孩子的中年女人,还是雪地里帮助拖车的乡亲们,事情虽小,但以小见大,在雪景中感悟到雪花蕴含着一种力量,热情赞美了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希望的人们。在结构上,作品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文中的“雪花”是明线,因为作者雪天所见到的、雪夜所经历的、雪景所感悟的都与雪花有关;“温暖”是暗线,因为中年女人的善良、乡亲们的热心,雪花积累蕴含着的希望等都让作者感到温暖。作者恰到好处地将看似散乱的珍珠穿起来,成为一串光彩夺目的珠圈、项链,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在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是景物描写生动传神,文中有近十处描写雪景的句子,作者灵活运用比喻、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抓住雪花的特征来写,被感动的心灵深处自然而然地抒发了感怀,使读者感到鲜明生动,有身临其境之感。譬如“雪花依旧纷纷扬扬地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一句,用洁白的雪花和火红的冰糖葫芦进行对比,有力地烘托了中年女人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热情似火的品质。文末“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一句,深情地赞美了雪花,进一步抒发对带来温暖和希望的人们的赞美之情。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阳湖名城51幢乙单元1201室
梁实秋散文《山》赏析阅读答案 篇4
12.④内容上:点明文章内容和写作对象,作者是从两位诗人写“山”的诗中得出新诗发展方向的观点的,从而明确了本文的写作意图。(2分)②结构上:总领全文,“山”是行文的线索,全文均是围绕“山”来阐发的。(2分)
13.① 朴实无华应是新诗坚持的核心:新诗应该使用“能令人看得懂的文字”,不故弄玄虚,将物与情融合,言之有物。(3分)②文章表面上是在叙述两个朋友的新诗,对两本新诗中的“山”进行评价,但实际上文章最终的落脚点却不是“山”,而是新诗,强调的重心是借朋友两首新诗透出的新气象来指出新诗继续发展下去应该坚持什么样的路数。(3分)
14.【示例一】从简单的角度:①主旨明确。结尾旗帜鲜明地点出新诗的发展方向这一文章主旨。②题材紧紧围绕两位诗人有关写“山”的诗作为例。③行文雅洁,用词洗练。
【示例二】从节制的角度:①内容上,以理性驾驭情感,以理性节制想象,将感情有“节制”“适当”地表现出来。②形式上,对幽默、洒脱风格的追求,如在阿里山闹鬼的宾馆“杀鸡煮酒”的经历,趣味盎然。③情感上,把生活作为审美对象,以欣赏的态度看待生活,淡泊名利,从追求外在事业的成功,转向追求内心生活的丰富。④行文上,以温柔敦厚的笔锋,平和稳健,不露锋芒。
散文阅读:在改变中学会爱 篇5
小的时侯,不懂得什么是永恒,但会天真地期盼自己不要长大,那样父母就不会老去,一直陪伴自己。渐渐地长大了,懂得了红尘之爱,便渴求寻找一份天长地久的情感,更是笃定相信爱一个人就是一生一世,甚至来生来世。然而,红尘的纷繁缠绕,时光的流离骤变,淹没了起初最单纯的梦想,心被放逐,爱在流浪,却依然在路上,被命运的脚步牵引,茫然行走。
人生旅途,不断延深的生命之路,不断变换的人生风景,交织着不复重来的人生轨迹,交错着零乱复杂的万缕思绪。这一场旅途,以何种姿势行走,何种心态去诠释,终究改变不了不可改变的人生常态,比如亲情,纵是越来越难舍,生死终会拉开彼此的距离。比如爱情,今日誓言犹在,明日转身就是天涯陌路。纵是有心长久时,敌不过瞬间的改变。
若不能变得更好,莫不如一程不变。人们总要在渐己习惯的模式中做着无奈的被动的改变。习惯了一份工作,不是能带来多大的利益,却只是因为轻车熟路,害怕那种置身于一个陌生环境中的孤力无助感。然而,冲破心里的桎梏,事实证明,这种改变让你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潜能量,于是,你才知道,自己也可以这么棒的。原来,有一种改变是命运的推波助澜。
习惯了一段感情,习惯了一个人的存在,或许你并是那么爱他,他也并非那么爱你,彼此只是觉得适合对方而已。有一天,他离开了你,你不见得有多么痛苦,可是却总是觉得生活中少点什么。然后当你再遇到下一段感情时,你才真正懂得什么叫爱情,什么叫难舍难分。这时侯,你会多么感谢命运,让他离开你,才让你有机会做一个幸福的小女人。有一种改变,是为了遇见更好的爱。
人生本无常。天要下雨,人终归尘。自然的改变不可抗力,而人为的改变亦是一种人生体验,结局不论是成功是挫败,都是人生无法逃避的过程。生活如此,工作如此,爱情亦是如此。爱一个人,会为他改变自己的.嗜好,只要心里喜欢,爱着的人快乐,所谓的低到尘埃,只是因为爱的深遂而已。真正用心相爱过的人,都无法抵御脑中出现的这一个妄自菲薄的想法。
或许,你曾经因为心痛着他的清贫,甘心与他一同快乐的饮着白开水。梦想这一场相遇也可以如白开水般平淡纯洁透明。可是你却想不到白开水也有饮尽的时侯,当你委屈的黯抚伤口时,一杯香浓如幻般的咖啡刺激着你的感观,你便知道了这世界上还有这样令人迷醉沉沦的诱惑,只是那不属于你。无意当中,与一杯清茶邂逅,从此你的人生品出了青梅煮茶醉光荫的幸福味道。
世事变迁,物转星移,阡陌红尘,本就是充满了变数。没有什么是一程不变,若水静止,就会干涸,若是生长,必会凋零。阳光会被白云遮挡,即使有着阴霾,也会伴随着一丝清凉。所有的改变,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是与非,却必须有着绝对的接受与承受。接受不可改变的改变,承受已经改变的改变,在改变中学会爱,爱自己,爱别人,爱世上的每一处给你改变机会的境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