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赏析散文

2024-06-05

《氓》赏析散文(共7篇)

《氓》赏析散文 篇1

诗经氓诗经氓赏析

《卫风·氓》是一首距今2700余年的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观照当今,仍有启迪。这里先忽略诗中述说方式,只是品味诗中所述,将诗有“不及”的地方,略增描述,来粗线条地再现这位女子和“氓”的情爱经历。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

一、二两章是追叙,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她抓住自己内心的矛盾:婚前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可以同居呢?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如何解决见与不见的矛盾呢?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成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其次,《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晏”地假温情,“信誓旦”地假忠诚。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在是“二三其德”地变心;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在是“至于暴矣”,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了家门。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诗中又描绘了一位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此诗通过氓和女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是很清楚的。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如在目前。所以说,《氓》的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周扬说:“有文学就有创作方法。‘神话传说’是浪漫主义的渊源,《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渊源。”他这段概括的话,是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实际情况的。

(二)比兴艺术手法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物联想,便歌唱起来。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六章的“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形式有二:1.句法对比者,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子耽也,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2.前后对比者,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四)借代修辞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氓》诗人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这和《采薇》诗人用“杨柳依依”代春,“雨雪霜霏”代冬,性质是一样的。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五)顶真修辞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法。”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六)叹辞的应用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矣”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像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七)呼告的表现手法由于诗人感情的强烈,对所爱者或所憎者,虽不在面前,但觉得如在面前,向他陈诉或斥责,这就是呼告的特征。它在抒情诗中用得最普遍。《氓》诗第三章诗人叙述她的被弃,心情愤激,把个人的命运和当时一般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仿佛有一群青年女子在她面前,她把自己的痛苦告诉她们,在恋爱过程中,要警惕男子将来会变心,自己将难摆脱祸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几句呼告,唱出了对男女不平等社会现象的强烈悲愤。第六章又转为呼告的形式,“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这时好像氓站在面前,斥责他的誓言是个欺骗。接着以少时两情融洽,言笑宴宴,信誓旦旦的情景,反衬氓今日的负心。悲愤之情,又达到了高潮。最后又高呼“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如果这里不用呼告手法向氓发出斥责,是不足以解恨的。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晏晏”、“旦旦”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诗经》民歌的章法,多半是叠章复唱的。由于《氓》诗作者感情复杂,叙事曲折,故分章而不复唱,这在《国风》民歌中是少见的。

《氓》赏析散文 篇2

我们先听听《谷风》中女主人哀婉的控诉。从“习习谷风, 以阴以雨”中, 我们就可断言这将是一出悲壮的剧幕, 也从侧面给我们展现了这个“翻手为云, 覆手为雨”极易善变的满脑子封建伦理道德的男子形象;而女主人对丈夫的暴戾行为没有提出任何的抗议, 而是被其淫威所吓倒, 只是无助地诉说着自己是多么的勤劳和忠心, 而最终又被悲惨地抛弃。全诗围绕丈夫的“宴尔新婚, 不我屑以”为中心来反衬这位妇女的哀怨之情。

从《谷风》全诗的内容看, 她的丈夫原本是一位贫穷的农民, 结婚后由于两人共同的努力, “既生既育”, 家庭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观。但谁知与她同舟共济的丈夫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而变心了, 于是便“宴尔新婚”弃前妻而换新人, 把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比予于毒”。诗中这位女主人公独白的目的就是想以此撩起狠心的丈夫对自己的恻隐, 但得到的却是“薄送我畿”, 尽管如此她还是“行道迟迟, 中心有违”, 对丈夫还抱有极大的幻想。这就充分地表现了她性格的软弱, 在遗弃与痛苦中又有期待。

全诗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在绝望中这位质朴勤劳的妇女还企盼着丈夫的回心转意, 真是字字血泪。全诗毫无做作之嫌, 读罢却动人肺腑。

我们再来看看《氓》。在开头, 这位女子就爱上了一个貌似忠诚的小商贩, “不见复关, 泣涕涟涟”, 可见她热情地爱着他, 一时不见就要哭泣。“非我愆期, 子无良媒”, 她意识到当时结婚不通过媒人是不行的, 这表现了她还是有些顾及封建礼教;待到“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时, 一对恋人就准备结婚了, “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 这个善良的女子连同自己的劳动所得都带到了“氓”家。他们婚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

“自我徂尔, 三岁食贫”, 到这个家多年一直过着贫穷的日子, 她还是“三岁为妇, 糜室劳矣”地操持着这个家, 可是他们的感情还是出现了裂痕, “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面对丈夫的无情, 她也表现得异常坚决:“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算了就算了吧, 我何苦要自作多情呢?这位妇人在被封建礼教摧残后, 能理智地总结深刻的教训, 她为后世女子树立了一面反抗封建礼教的旗帜。

《氓》与《谷风》中的女主人在命运上没有什么两样, 都被丈夫遗弃, 但不同的是《氓》中的女主人有着极度强烈的反抗与自慰行为。从诗的题目———《氓》———就可以看出:愤怒的女主人在无端的气愤之中直呼这个丧失良心的负心人, 就是这一个“氓”字, 其中就蕴含了这个妇女的坚强性格, 一旦她意识到丈夫变心, 便绝不姑息迁就, 并痛快地与之一刀两断。这就和《谷风》中的妇人“行道迟迟, 中心有违”的留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她没有丝毫的依恋, 而是理智地做出了分手的抉择。

这两首诗, 描写的都是勤劳的妇女不幸的婚姻遭遇, 特别是《氓》描写的是一个热情、善良、有见识、有才干的女性, 被一个花言巧语的“氓”诱骗了去, 这位女子没有得到应有的幸福, 就在“氓”的欲望得到满足以后, 被狠心地抛弃了。

我们再来看看朱熹对《氓》的注释:“淫妇为人所弃, 而自叙其事以道悔恨之意也。”她“悔恨”什么?按朱熹的意思就是悔恨没有恪守妇道, 而遭丈夫遗弃。在今天看来有着伟大反抗精神的壮举, 在封建社会里却被人们肆意歪曲, 妄加解释, 并斥之为“淫妇”。再看看朱熹对《谷风》的解释:“妇人为夫所弃, 故作此诗以叙悲怨之情。”与朱熹对《氓》的注释比较, 言辞就显得委婉了些。原因就在于《谷风》中的妇人委曲求全而不思反抗, 且只叙述自己是多么的勤劳, 似乎还幻想再被丈夫接回家, 正是因为《氓》中的妇人具有反抗性, 并还告诫后代女子们, 这正刺中了封建统治者愚弄妇女的诡计, 触及了他们的隐痛, 故骂她为“淫妇”;而《谷风》中的妇人只追叙自己的不是, 而对其丈夫没有丝毫的怨恨之情, 她的行为正中封建卫道者卑鄙的目的, 所以朱熹———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代言人———也就对她多微词, 而不给尖锐的批判, 似乎还要以她来警戒后世的妇女们, 不应有非分之想, 不应获得“妇道”之外的自由。不管历代的封建文人怎样妄加解释, 还是阻挡不住人们对这些被遗弃妇女的同情。

精美散文赏析 篇3

Someone says that happiness comes of the capacity to feel deeply,to enjoy simply, to think

freely,and to be needed. I have no objection to that,only wondering how to grow happiness.

◇ Step one: Plant yourself deep in a bed of faith,and pack it down solid and tight. Drench daily with positive thinking,and keep saturated(湿透)just right. Mulch(覆盖)often with forgiveness,for this will help you grow. Quickly remove any seeds of worry,for they will soon germinate(发芽),and keep out the weeds of despair. Nourish disappointments with hope whenever it is needed,and always stay cool and shaded when you feel irritated(恼火)or heated. Trim(剪)away guilt or depression,for they create decay,and cultivate(培养) with happy memories as often as every day.

◇ Step two: Harvest the lessons of the past; just dig,pick,and hoe. And nurture(养育) the roots of the present,for now is when you flourish and grow. Start planting for the future; set your goals in a row. Spade the bed well for all your dreams to grow.

◇ Step three: Remember that grief is a natural predator,so learn to tolerate some damage. Protect your garden with daily prayers,for this will help you manage. Bury the criticism and complaining,for they are injurious pests. Sow the seed of love wherever you may go—for joy,love and laughter are surely bound to grow. Although the thorns(荆棘) of life may be here to stay,just sprout(长出) a smile alongthe way,and be thankful for what you have.

1. According to the author,which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while growing happiness?

A. Forgiveness.B. Faith.

C. Dreams.D. Cultivation.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bout forgiveness?

A. To tolerate some damage.

B. To bury criticism and complaining.

C. To sow the seed of love.

D. To trim away guilt or depression.

3. The author mainly wants to tell us in the second step we should _____.

A. have faith in ourselves

B. draw lessons from the past

C. have dreams about the future

D. learn to forgive

4. The underlined word “injurious” in the last step refers to _____.

A. liveB. harmful

C. importantD. troublesome

答案与解析

1. B 作者在种植幸福的第一步中说:把自己紧紧地、牢固地埋在“信念”的土壤里,每天浇灌以“积极”的思想,精心呵护幼苗成长,将绝望消灭在萌芽状态。可见,在种植希望的过程中,坚定信念是最基本的一步。

2. D 作者在种植幸福的第三步中说:“整日沉浸于悲痛中”会吞噬你的灵魂,所以要学会宽容应付灾难;将“批评”与“埋怨”这些害虫掩埋起来;将“爱”的种子播散到你足迹所至的每个角落。而修剪掉“愧疚”和“沮丧”的枝叶则是精心呵护“信念幼苗”的成长。

3. C 作者在种植幸福的第二步中主要告诉读者从过往中收获经验、走好生命成长中的旺季,为自己制定计划、目标,胸怀梦想。

中职语文实践课散文赏析方法探微 篇4

这其中就涉及到了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状况,特别是在语文实践课散文赏析这部分教学中问题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当前中职语文教学普遍存在学生听课不积极、学习不主动,普遍存在着学生上课应付,厌学情绪较浓,这就导致课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相互脱节,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游离于教学之外,导致教师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与生源状况密切相关。虽然说选择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在中学阶段学习习惯较差、基础差,学习能力弱,无法提起学习兴趣,同时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只需要学好技术就可以了,因此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所以在文化课学习中就选择了放弃。

另一方面是与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关系。长期以来,因为受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和职业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的现实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上缺乏主动性,这就导致教师教法单一、教学内容单薄、教学理念滞后。

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如果职业教育要想改变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必须要做出调整,学情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所以我们能改变的还是教师自身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下,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的传授、记忆和再现,对于学生的要求还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次,这就往往导致中职生对条分缕析的文章分析感到厌烦,教师“一言堂”的上课形式以及僵硬和单一的考试方法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变得模糊,枯燥乏味的“填鸭”过程也无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主动性与创造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就业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在目前语文散文教学上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首先,我们要关注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最好的教育一定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结合的教育。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包括实际水平、学习诉求、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方方面面,结合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的状况改进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关注他们的实际需求,这样我们的教学效果才会优化。

其次,要结合我们学科特点,特别是散文作品的特点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流程,有计划、有层次地使学生接受所学。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要注意做到: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会和感受文章之美的过程,是融入文章的过程,也是和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所以阅读在这方面就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欣赏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散文名篇,感受诗歌散文作品中的艺术魅力,享受诗文之美,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修养素质。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达到这些目标的关键,同时,还要充分体现诗文欣赏课程的特点和关注学生的基本学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以下几点:首先,要注重诵读。陶行知老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而这一方法对古诗文来说尤其重要,学生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最后还要读出情感,学生在诵读中才能走进文本,理解文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其次,丰富的想象力能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把文字转化为画面,才能真正深入到作品的内部,使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具有深刻的印象,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读懂作品。最后,强化体验。情景的再现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创造与激发与作品相似的情景和感情体验,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这本选修教材,根据诗歌散文的特点,我主要运用了语感诵读欣赏法、互动诵读欣赏法、观照阅读欣赏法、参悟阅读欣赏法、探究阅读欣赏法和涵咏体悟欣赏法来进行教学工作,教学设计中制定多样化的方案来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不仅要学到知识,还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做一个能学习的人。

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在社会的新需求下需要教师勤于思考、努力探索、大胆创新,这样才能给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所以,每一位教师都要立足于本职工作,勤于付出,力争做得更出色。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2005.

[2]董云红.如何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C].烛光——教育教学发展文论.原子能出版社,2004.

《诗经.氓》的痛戒 篇5

【关健词】女主人公 自重 自尊 自爱 自我

一、女主人公在爱情之路上不自重。

《氓》中女主人公对氓的态度特别值得探究,“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写出女主人公依依不舍的情态,很明显没有女性的矜持。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而且不顾世俗的眼光送男子,虽然当时没有对女子太多的约束,这样的行为还是让世人嘲笑。“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充分展现了热恋中女子的热烈的情感,每天热切的盼望着见到男主人公,流尽相思的泪,沉醉相聚的笑。

然后看到男子问吉凶“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见到没有不好的话。出于对氓的爱,女主人公毫不犹豫的嫁了过去。完全没有对自身的合法、权益有所考虑。从后文“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可以看出,女子的婚姻并没有得到家人的认可和祝福。失去了根基的爱情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女主人公心中想得到的爱情之花很凋零。在没有法律保证的时代,娘家是女子最大的依靠,有强大的娘家依靠,妇女子才能在婆家有地位,能挺直腰杆。可是女主人公做了什么呢?因为不自重,在兄弟不愿的情况下与男子结婚,这个时候又能依靠谁?又能怪谁呢?

女主人公的全身心投入得到的是最后的背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男人得到的太容易。男人基本上就是世界上最贱的动物,轻易得到的总是不是珍惜。一般人都会认为男子始乱终弃,但是细想一下,如果没有始乱,哪里来的终弃?骋者为妻,奔着为妾,妾就是物品,可以随意送人或是丢弃的。所以,在爱情之路上要有坚持,不是一味付出。

二、女主人公在爱情之路上不自尊。

《氓》中女主人公因为爱情,对氓过于温柔倒贴,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立场。从开始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就打下了不好的基础,婚姻大事,怎么能如此就做了决定呢?难道只是怕氓生气吗? 爱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怎么能抛弃自己的尊严,只为满足男子的愿望。很多时候,女人都会认为,自己的心一定会换来男子的真心,但事实上呢?

女主人公人生的第一大事非常草率“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没有如云的嘉宾,没有正式的仪式,没有新亲人的祝福——什么都没有。女主人公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敢于无媒毅然和氓同居,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在女主人公心中,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因为最初,他"蚩蚩"地“很老实”,"言笑晏晏"地“温情”,"信誓旦旦"地“忠诚”。使女主人公觉得他就是可以托付一生的良人。

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嫁给氓之后她、忍受着家庭的贫困,努力改善家境。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多年来,家中里里外外的活计,女主人公从来都是不辞辛劳。

这样的辛劳终于换来了家境的改善,“言既遂矣”,但是她相像的美好生活却没有随之到来,而是得到了男子的粗暴对待。为什么呢?因为女子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女子失去了美貌,失去了亲情,什么都没没了,这时,爱情也就不存在了。女主人公反思“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初步认识到自己的悲剧是自己过于沉迷于爱情造成的,自己的美貌没有了,男子变心了,而男子没有任何损失,这个休了换新的,又是一笔财物到手。究其根源,就是女子不自尊造成的。如果男子药费了很多精力,耗费了诸多钱财,又经过各项程序,才把女主人公娶到家,他还会如此不珍惜吗?

美貌终有一天会失去,如何维系自己的婚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现在社会上有一些男人,有了钱,就在外面花天酒地,找二奶,勾搭小三儿,忘记了与自己一同从贫贱中走过来的妻子;而女人做了小三儿,失去自尊,结果如何呢?美貌不会常在的,《氓》中女主人公就是现代人的镜子。

三、女主人公在爱情之路上不自爱。

《氓》中女主人公,从开始就不自爱。人不自爱,如何让人爱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完全站在男子的角度上,为男子着想,没有考虑自己身不正、名不顺,说女子勇敢不太准确,准确的说就是自轻自贱。没有媒人,可以让男子去找,别人能找到的,男子就找不到吗?也许这个时候所说的无良媒只是个托辞,实际上就是女方家并不同意,而面对这样一个男子,女主人公竟然自己定下婚期,这不是自己怕嫁不出去,主动送上门吗?而且,还恋恋不舍的送了又送。

现在人都知道,在婚姻中付出多的那个人永远失去了主动,何况,男子并无付出,所以后面的抛弃理所当然了。

女主人公与男子成婚后,都在做什么呢?没有正常的婚礼也就算了,总该有正常的生活吧!比如谈谈心,说说话,或者彼此的互动。可是,什么都没有,只有无尽的劳作。“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子每天都在为家庭忙碌,吃不好,穿不暖,更别提什么皮肤护理了。结了婚就成了婚姻的奴隶,何其悲凉,但女主人公从未想过,也从未抱怨。女主人公的自述中只有劳作,没有其他生活,甚至没有孩子,这个时候她没有考虑一下男子的动机吗?没有,还是一直任劳任怨。

看看女主人公的记忆里,少的可憐的温馨片断。“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当一切都成了欺骗,女主人公记忆中只有氓与自己少时的誓言,也许这点温馨也伴着伤痛。男人的誓言从来不可信,不是经常说“男人靠的住,母猪能上树。”更何况儿时的誓言,人总会是变的。女人在婚姻中获得了什么呢?在不爱惜自己的前提下,什么都没有意义了。

四、女主人公在爱情之路上失去自我。

《氓》赏析散文 篇6

读林清玄的书,总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触动,那些或宁静或激昂的文字,给予我太多太多。不得不说,林清玄的文字是值得去捧一盏清茶细细品味的。他是台湾当代重要的新生代散文家,他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显现出博大的悲悯情怀,其散文也呈现出质朴、清新、真纯的特点。悲悯情怀,是林清玄的情感内核,悲悯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质,清真成为其散文重要的美学风格。

一、由此及彼,声东击西

林清玄的散文,一般从比较细小的事物切入,娓娓而谈,体贴人生,关注人事;用细微的禅理智慧,唤醒每个人内心的觉悟。他非常善于运用隐喻性符号,大多选择具体的人、事、物,“构成一种隐喻情境”,引发主体通过想象和情感体验,巧妙地将言外之意传达出来,水到渠成而又妙不可言。

比如在《可以预约的雪》中,可以预约的不是雪,而是如雪一样的菅芒花,然而文章真正谈的又不是菅芒花,而是现实人生。

冬天的雪可以预约,秋天的菅芒花可以预约,然而人生却是无法预约的。两年间的物是人非,朋友和自己的人生遭遇,无不告诉我们人生中的“常与变”,正是这些偶然的因素,导致我们的人生难以预约。

我们习惯于生活的安逸不变,向往着生命的“常”;但生命的“变”却无时不在地侵扰着我们,生活并不按人的意愿前进,人就陷入了困局,这几乎就是人的宿命。为了摆脱这种宿命,林清玄强调:对“常”,要有祝福之念;对“变”,要有宽容之心,不悔不忧,无怨无尤。这样一来,由花及人,人与花交相辉映;可预约与不可预约,对应着人生中的“常和变”;未来预约的理想,对应着现实里的遭遇;前文的伤感,对应着后文释然之后的乐观。整个文章逻辑清晰,针脚绵密。完成了林清玄式文章的出其不意,指东打西。

此类文章常常曲径通幽,匠心独运,有着很强的艺术魅力。

[原文]

可以预约的雪

文∕林清玄

(1)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2)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湾的菅芒花是惟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3)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

(4)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看菅芒花。

(5)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6)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7)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8)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

(9)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10)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11)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

(12)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13)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节在流变的。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14)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我们逐渐地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15)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变化呢?

(16)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世相约的精魂呢?

(17)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验,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不期而遇的经验,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那是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18)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19)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20)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忧,这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

(21)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百合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endprint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菅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叠,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二、巧用意象,意在象外

美国著名诗人庞德认为:“真正的天才是处于这样一种幸福的关系之中,他能够把某一概念转变成审美的意象,并把审美的意象准确地表现出来。”林清玄就是这样一位擅于创造散文意象的天才艺术家。

在世俗的生活中,宇宙、天堂、永恒、无限、神圣、天使……都是那么遥远,可是当一个人深深融入一粒沙、一朵花、一只百灵鸟,也就进入了生之秘境。如果一个人内心的爱还不够充满,但只要有一点关怀、一点善意、一点温柔,试着把那一点表达出来,久而久之,内心的情感也会因为清晰而深刻,因深刻而充沛了。

林清玄的散文,就常常借助“花、水、佛”三大意象,来透视其心灵深处开启的精神之花,融合了他对禅理与现实人生的思考。

比如他以水的包容万物来比喻母爱的伟大。

“妈妈是最怕下雨了,她爱叮咛我撑伞,我瞒着她将伞丢在家里,跑到澳畔去玩水,看一条水涨成一片水,我们舞成许多水花。回家又喜欢撒谎,说是忘了带,说是出来时刚好没有下雨,甚至抱怨那把纸伞已经那么破旧了,因此屁股上常是一片红云。每下雨被淋到,就想到那把破旧的油纸伞,在没有人通知撑伞时,才深切觉得妈妈的爱。”

童年无知,偏偏要和母亲对着干,瞒着母亲丢掉伞,然后冒雨疯,母亲则反复叮嘱,母爱的宽容博大,孩子的顽皮粗疏,经过作家的细心点染,跃然纸上。水与母亲都是生命的母体,母爱像水一样泽惠人间,深沉,绵远,永无止尽。

在《心田里的百合花开》中,作者这样写到:

“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努力,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就是野百合的信念。

但这仅仅是野百合的信念吗?如果仅仅是百合花的信念,那么,这个信念与我们何干呢?其实,百合花这里明显是一种意象。百合谷所处的环境,就是艰辛社会的缩影,花开,就是生命的打开和绽放。野百合的遭遇充满着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就是“以花来证明”。

野百合是我们整个人类的隐喻,在生命的某个阶段,我们每个人本质上都是野百合,但只要有一颗开花的心,经历艰难生长的丛林法则,刻苦磨练的生命法则,我们才能认识自我,看清自我,坚定自我,才能一花独放,以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原文]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文/林清玄

(1)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2)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3)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4)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5)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6)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7)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三、佛光普洒,精神高贵

林清玄是佛门弟子,禅理是林清玄散文的“精神家园”。但林清玄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禅理作为一种背景,一种价值底座,以宗教的平和之心,来看待俗世生活中的精神惨淡和颓废,并且用源源不绝的生命之泉来净化我们的心灵。

林清玄说:“禅不是要离开生活,而是为了醒着生活。”出家并不等于“出世”,而是为了更好地“入世”。而要入世,而要醒着生活,就必须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用乐观的态度包容人生所遭遇的一切困难和挫折。

面对纷纭的大千世界,唯有冷静处之,内心超脱,才能真正把握社会的底蕴。林清玄说:“我常常想,浩如瀚海的佛教经典,其实是在讲心灵的种种尘垢和种种磨洗的方法,它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恢复人的本心里明澈朗照的功能,磨洗成一面镜子,使对人生宇宙的真理能了了分明。”

正因为如此,林清玄写的是人世间最常见的事物,却从中摸索到智慧的光芒;他不将自己局限于佛家教义的程序,严格清修,脱离俗世,而是将自己放到情这个海洋中,去磨练自己,启迪旁人。endprint

《心中的天鹅》中,林清玄借助天鹅不会飞为由头,探究天鹅失去飞翔功能的三大原因。欧洲中世纪的贵族豢养了天鹅,使得天鹅成为了贵族的玩物。

“把天鹅双翼的羽毛剪掉一边,使天鹅失去平衡,不能飞翔;绑住天鹅的翅膀,使它无法张开翅膀而不能起飞;缩短池塘的距离,使天鹅失去起跑线,飞不起来。”

天鹅乃是鸿鹄,有远大志向振翅高飞的鸿鹄,现在沦落到连燕雀也不如了,岂不悲哉?

作者由此联想到心中的天鹅,思想的天鹅。

尽管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只天鹅,但是许多人受到欲望的捆绑,或在生活中被剪去飞行的壮志,或由于起飞的湖泊太小,久而久之,就失去思想和创造的能力,失去了翱翔天空的自由。

空阔透天,

鸟飞如鸟。

水清澈地,

鱼行似鱼。

这种禅理充满着机智,鸟飞得像鸟,有鸟的尊严;鱼游得像鱼,有鱼的尊严;人活得像人,有人的尊严,这是文明世界最基本的格局了。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如果万物都遵循这自然的规律,道法自然,自然而然,那该是多美的一种景象啊。玛拉沁夫在《哲理的探索》一文中说:“近些年来,我在探索这样一条路子,即以抒情的笔调,在宛如漫不经心的叙事中,浸透出一番使人发思的哲理来。抒情地叙述的目的是引出发人深思的哲理。”林清玄的散文创作,也当作如此论。

任何时候,对于林清玄的散文,只需一眼,就会拂去久落的风尘。而当我们细细品味,自然可以获得诸多写作上的启明。

[原文]

心中的天鹅

文/林清玄

(1)与孩子读童话故事“丑小鸭”,才知道天鹅是会飞的,而且是候鸟,可以飞越半个地球。

(2)“那,现在的天鹅怎么不会飞呢?”孩子问我。

(3)我跑到图书馆借了一本书《饲养天鹅的方法》,才知道事实的真相。

(4)欧洲中古世纪的贵族,因为喜欢天鹅的姿态,认为天鹅是鸟类中的贵族,于是就想把天鹅养在自己的庄园,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品位。

(5)于是,他们捉到天鹅以后,用三个方法来使天鹅不能飞翔。

(6)一是把天鹅双翼的羽毛剪掉一边,使天鹅失去平衡,不能飞翔。

(7)二是绑住天鹅的翅膀,使它无法张开翅膀而不能起飞。

(8)三是由于天鹅起飞需要很大的湖泊起跑,如果缩短池塘的距离,天鹅失去起跑线,就飞不起来了。

(9)前面的两种方法过于残忍,又会伤害天鹅优美的姿态,所以就普遍的使用第三种方法,久而久之,天鹅就失去起飞的能力,甚至忘记自己也会飞翔了。那些能飞越大山大海的天鹅就成为贵族的宠物了。

(10)有一次,我到瑞士旅行,在卢桑的湖里,看到一大群的天鹅,游到木桥边向游客乞讨食物,使我的心中充满感慨,这些在湖边乞食的天鹅,可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经会自由地飞翔吗?

(11)古书里说:“燕雀安知鸿鸽之志?”意思是说:“像燕子麻雀这种小鸟,怎么能了解天鹅飞行的壮志呢?”这句话成为一种讽刺,因为燕子和麻雀依然在天空飞翔,天鹅却由于人类的私心,变成不能飞翔的鸟了。

(12)我一直深信人的心里也有一只天鹅,可以任思想和创造力无边地飞翔,许多人受到欲望的捆绑,或在生活中被剪去飞行的壮志,或由于起飞的湖泊太小,久而久之,失去思想和创造的能力,也就失去自由和天空的心了。

(13)自由地飞翔于天空,乃是一只鸟的天赋,不管是天鹅、孔雀或燕子、麻雀。

(14)拥有思想的自由和无边的创造力,乃是一个人灵性的天赋,不管圣人或者凡夫俗子,可惜许多人被情欲所催迫,失去了灵台的清明了。

(15)我想到日本的禅宗之祖道元禅师曾写过一道悟道诗:

空阔透天,

鸟飞如鸟。

水清澈地,

鱼行似鱼。

(16)天空多么开阔透明呀!鸟飞得像鸟一样。水是多么清澈见底呀!鱼游得像鱼一样。这看来简单的世界,其实隐藏着多么幸福的禅心呀!

(17)鸟飞得像鸟,有鸟的尊严;鱼游得像鱼,有鱼的尊严;人活得像人,有人的尊严,这是文明世界最基本的格局了。

(18)我喜欢天鹅那优美的线条和仪态,但我不希望天鹅是被养在池塘,我希望天鹅能张开翅膀,从我们的头上飞过,使我们可以望向广大的天空。

(19)古代的中国人认为看到天鹅从远方飞来(有鸿鹄飞至),生命里必然有好事发生,现代的人已经没有这种好事了!

(作者:陈玉驹,张家港市沙洲中学)写作例话写作例话endprint

《心中的天鹅》中,林清玄借助天鹅不会飞为由头,探究天鹅失去飞翔功能的三大原因。欧洲中世纪的贵族豢养了天鹅,使得天鹅成为了贵族的玩物。

“把天鹅双翼的羽毛剪掉一边,使天鹅失去平衡,不能飞翔;绑住天鹅的翅膀,使它无法张开翅膀而不能起飞;缩短池塘的距离,使天鹅失去起跑线,飞不起来。”

天鹅乃是鸿鹄,有远大志向振翅高飞的鸿鹄,现在沦落到连燕雀也不如了,岂不悲哉?

作者由此联想到心中的天鹅,思想的天鹅。

尽管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只天鹅,但是许多人受到欲望的捆绑,或在生活中被剪去飞行的壮志,或由于起飞的湖泊太小,久而久之,就失去思想和创造的能力,失去了翱翔天空的自由。

空阔透天,

鸟飞如鸟。

水清澈地,

鱼行似鱼。

这种禅理充满着机智,鸟飞得像鸟,有鸟的尊严;鱼游得像鱼,有鱼的尊严;人活得像人,有人的尊严,这是文明世界最基本的格局了。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如果万物都遵循这自然的规律,道法自然,自然而然,那该是多美的一种景象啊。玛拉沁夫在《哲理的探索》一文中说:“近些年来,我在探索这样一条路子,即以抒情的笔调,在宛如漫不经心的叙事中,浸透出一番使人发思的哲理来。抒情地叙述的目的是引出发人深思的哲理。”林清玄的散文创作,也当作如此论。

任何时候,对于林清玄的散文,只需一眼,就会拂去久落的风尘。而当我们细细品味,自然可以获得诸多写作上的启明。

[原文]

心中的天鹅

文/林清玄

(1)与孩子读童话故事“丑小鸭”,才知道天鹅是会飞的,而且是候鸟,可以飞越半个地球。

(2)“那,现在的天鹅怎么不会飞呢?”孩子问我。

(3)我跑到图书馆借了一本书《饲养天鹅的方法》,才知道事实的真相。

(4)欧洲中古世纪的贵族,因为喜欢天鹅的姿态,认为天鹅是鸟类中的贵族,于是就想把天鹅养在自己的庄园,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品位。

(5)于是,他们捉到天鹅以后,用三个方法来使天鹅不能飞翔。

(6)一是把天鹅双翼的羽毛剪掉一边,使天鹅失去平衡,不能飞翔。

(7)二是绑住天鹅的翅膀,使它无法张开翅膀而不能起飞。

(8)三是由于天鹅起飞需要很大的湖泊起跑,如果缩短池塘的距离,天鹅失去起跑线,就飞不起来了。

(9)前面的两种方法过于残忍,又会伤害天鹅优美的姿态,所以就普遍的使用第三种方法,久而久之,天鹅就失去起飞的能力,甚至忘记自己也会飞翔了。那些能飞越大山大海的天鹅就成为贵族的宠物了。

(10)有一次,我到瑞士旅行,在卢桑的湖里,看到一大群的天鹅,游到木桥边向游客乞讨食物,使我的心中充满感慨,这些在湖边乞食的天鹅,可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经会自由地飞翔吗?

(11)古书里说:“燕雀安知鸿鸽之志?”意思是说:“像燕子麻雀这种小鸟,怎么能了解天鹅飞行的壮志呢?”这句话成为一种讽刺,因为燕子和麻雀依然在天空飞翔,天鹅却由于人类的私心,变成不能飞翔的鸟了。

(12)我一直深信人的心里也有一只天鹅,可以任思想和创造力无边地飞翔,许多人受到欲望的捆绑,或在生活中被剪去飞行的壮志,或由于起飞的湖泊太小,久而久之,失去思想和创造的能力,也就失去自由和天空的心了。

(13)自由地飞翔于天空,乃是一只鸟的天赋,不管是天鹅、孔雀或燕子、麻雀。

(14)拥有思想的自由和无边的创造力,乃是一个人灵性的天赋,不管圣人或者凡夫俗子,可惜许多人被情欲所催迫,失去了灵台的清明了。

(15)我想到日本的禅宗之祖道元禅师曾写过一道悟道诗:

空阔透天,

鸟飞如鸟。

水清澈地,

鱼行似鱼。

(16)天空多么开阔透明呀!鸟飞得像鸟一样。水是多么清澈见底呀!鱼游得像鱼一样。这看来简单的世界,其实隐藏着多么幸福的禅心呀!

(17)鸟飞得像鸟,有鸟的尊严;鱼游得像鱼,有鱼的尊严;人活得像人,有人的尊严,这是文明世界最基本的格局了。

(18)我喜欢天鹅那优美的线条和仪态,但我不希望天鹅是被养在池塘,我希望天鹅能张开翅膀,从我们的头上飞过,使我们可以望向广大的天空。

(19)古代的中国人认为看到天鹅从远方飞来(有鸿鹄飞至),生命里必然有好事发生,现代的人已经没有这种好事了!

(作者:陈玉驹,张家港市沙洲中学)写作例话写作例话endprint

《心中的天鹅》中,林清玄借助天鹅不会飞为由头,探究天鹅失去飞翔功能的三大原因。欧洲中世纪的贵族豢养了天鹅,使得天鹅成为了贵族的玩物。

“把天鹅双翼的羽毛剪掉一边,使天鹅失去平衡,不能飞翔;绑住天鹅的翅膀,使它无法张开翅膀而不能起飞;缩短池塘的距离,使天鹅失去起跑线,飞不起来。”

天鹅乃是鸿鹄,有远大志向振翅高飞的鸿鹄,现在沦落到连燕雀也不如了,岂不悲哉?

作者由此联想到心中的天鹅,思想的天鹅。

尽管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只天鹅,但是许多人受到欲望的捆绑,或在生活中被剪去飞行的壮志,或由于起飞的湖泊太小,久而久之,就失去思想和创造的能力,失去了翱翔天空的自由。

空阔透天,

鸟飞如鸟。

水清澈地,

鱼行似鱼。

这种禅理充满着机智,鸟飞得像鸟,有鸟的尊严;鱼游得像鱼,有鱼的尊严;人活得像人,有人的尊严,这是文明世界最基本的格局了。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如果万物都遵循这自然的规律,道法自然,自然而然,那该是多美的一种景象啊。玛拉沁夫在《哲理的探索》一文中说:“近些年来,我在探索这样一条路子,即以抒情的笔调,在宛如漫不经心的叙事中,浸透出一番使人发思的哲理来。抒情地叙述的目的是引出发人深思的哲理。”林清玄的散文创作,也当作如此论。

任何时候,对于林清玄的散文,只需一眼,就会拂去久落的风尘。而当我们细细品味,自然可以获得诸多写作上的启明。

[原文]

心中的天鹅

文/林清玄

(1)与孩子读童话故事“丑小鸭”,才知道天鹅是会飞的,而且是候鸟,可以飞越半个地球。

(2)“那,现在的天鹅怎么不会飞呢?”孩子问我。

(3)我跑到图书馆借了一本书《饲养天鹅的方法》,才知道事实的真相。

(4)欧洲中古世纪的贵族,因为喜欢天鹅的姿态,认为天鹅是鸟类中的贵族,于是就想把天鹅养在自己的庄园,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品位。

(5)于是,他们捉到天鹅以后,用三个方法来使天鹅不能飞翔。

(6)一是把天鹅双翼的羽毛剪掉一边,使天鹅失去平衡,不能飞翔。

(7)二是绑住天鹅的翅膀,使它无法张开翅膀而不能起飞。

(8)三是由于天鹅起飞需要很大的湖泊起跑,如果缩短池塘的距离,天鹅失去起跑线,就飞不起来了。

(9)前面的两种方法过于残忍,又会伤害天鹅优美的姿态,所以就普遍的使用第三种方法,久而久之,天鹅就失去起飞的能力,甚至忘记自己也会飞翔了。那些能飞越大山大海的天鹅就成为贵族的宠物了。

(10)有一次,我到瑞士旅行,在卢桑的湖里,看到一大群的天鹅,游到木桥边向游客乞讨食物,使我的心中充满感慨,这些在湖边乞食的天鹅,可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经会自由地飞翔吗?

(11)古书里说:“燕雀安知鸿鸽之志?”意思是说:“像燕子麻雀这种小鸟,怎么能了解天鹅飞行的壮志呢?”这句话成为一种讽刺,因为燕子和麻雀依然在天空飞翔,天鹅却由于人类的私心,变成不能飞翔的鸟了。

(12)我一直深信人的心里也有一只天鹅,可以任思想和创造力无边地飞翔,许多人受到欲望的捆绑,或在生活中被剪去飞行的壮志,或由于起飞的湖泊太小,久而久之,失去思想和创造的能力,也就失去自由和天空的心了。

(13)自由地飞翔于天空,乃是一只鸟的天赋,不管是天鹅、孔雀或燕子、麻雀。

(14)拥有思想的自由和无边的创造力,乃是一个人灵性的天赋,不管圣人或者凡夫俗子,可惜许多人被情欲所催迫,失去了灵台的清明了。

(15)我想到日本的禅宗之祖道元禅师曾写过一道悟道诗:

空阔透天,

鸟飞如鸟。

水清澈地,

鱼行似鱼。

(16)天空多么开阔透明呀!鸟飞得像鸟一样。水是多么清澈见底呀!鱼游得像鱼一样。这看来简单的世界,其实隐藏着多么幸福的禅心呀!

(17)鸟飞得像鸟,有鸟的尊严;鱼游得像鱼,有鱼的尊严;人活得像人,有人的尊严,这是文明世界最基本的格局了。

(18)我喜欢天鹅那优美的线条和仪态,但我不希望天鹅是被养在池塘,我希望天鹅能张开翅膀,从我们的头上飞过,使我们可以望向广大的天空。

(19)古代的中国人认为看到天鹅从远方飞来(有鸿鹄飞至),生命里必然有好事发生,现代的人已经没有这种好事了!

《诗经·氓》中的画面对比艺术 篇7

不仅课文的注音释义存在不严密的情况,字典中也出现了矛盾之处。如《孟子》选读第四课第二则中“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中“害”,课文注释为“通‘曷,何日,何时”。在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中“曷”的释义就选取了此句,义项为“何日,何时”,和课本相同。而在“害”字中的释义同样选取了这句作为例句,义项却解释为“何不”。同样的例句,不同的释义。采用前者,句子翻译出来是“这太阳什么时候消失呢,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如果采用后者,句子就应该翻译为“这太阳为什么不消失呢,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从语境来说,似乎两者都说得通。那究竟应该采用哪个呢?字典作为工具书,应该具备准确性。更应该在修订的时候广泛征求意见并科学考证,以求得文献资料的全面和准确。

在《荀子》选读中有句子“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其中“党”,课本注释为“通‘傥,偶然地”。笔者在备课过程中,翻阅字典了解这个通假字,发现长春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解释为“通‘倘,倘使,或者”。采用前者翻译为“日蚀月蚀发生,刮风下雨不合时节,怪星偶然出现,这是没有哪个时代不曾有过的”,而采用后者“倘使”即“如果,假如”之义,恐怕就很难从语法和语义上说得通了。所以,该字典的编写组应该在修订的时候,将此义项校订为课本注释。

综上所述,无论是课本编写组还是字典编写组,都应该缩短修订时间间隔,力求科学、严谨、准确。尤其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不高的背景下,教材和工具书更应该发挥正确导向作用,让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文言文。

《诗经·氓》是历代传诵的经典诗作,多年来一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可谓独具特色:有感情的对比,如婚前的快乐与婚后的痛苦;有人物形象的横向对比,如男主人公的背情弃义与女主人公的用情专一;亦有人物形象的纵向对比,如男主人公婚前的忠厚与婚后的无情,女主人公年轻时的貌美与年老后的色衰,女主人公恋爱时的纯朴热情与婚变后的清醒决绝等。但诗歌中借助景物描写形成的视觉上的画面对比却常常被人忽视,下面事只是作为应对事件的文饰”。其中课文注释中对“文”的解释是“动词,修饰,文饰”。在长春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就选用了前两句作为例句,但是注音为“wèn”。在《康熙字典》中关于这句的解释为“文,饰之也,去声”,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也正是如此释义并注音为“wèn”。因此,由“小人之过也必文”衍生的成语“文过饰非”中的“文”也应该注音为“wèn”,但遗憾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对于这个成语的注音一直都是“wén”。

不仅课文的注音释义存在不严密的情况,字典中也出现了矛盾之处。如《孟子》选读第四课第二则中“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中“害”,课文注释为“通‘曷,何日,何时”。在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中“曷”的释义就选取了此句,义项为“何日,何时”,和课本相同。而在“害”字中的释义同样选取了这句作为例句,义项却解释为“何不”。同样的例句,不同的释义。采用前者,句子翻译出来是“这太阳什么时候消失呢,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如果采用后者,句子就应该翻译为“这太阳为什么不消失呢,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从语境来说,似乎两者都说得通。那究竟应该采用哪个呢?字典作为工具书,应该具备准确性。更应该在修订的时候广泛征求意见并科学考证,以求得文献资料的全面和准确。

在《荀子》选读中有句子“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其中“党”,课本注释为“通‘傥,偶然地”。笔者在备课过程中,翻阅字典了解这个通假字,发现长春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解释为“通‘倘,倘使,或者”。采用前者翻译为“日蚀月蚀发生,刮风下雨不合时节,怪星偶然出现,这是没有哪个时代不曾有过的”,而采用后者“倘使”即“如果,假如”之义,恐怕就很难从语法和语义上说得通了。所以,该字典的编写组应该在修订的时候,将此义项校订为课本注释。

综上所述,无论是课本编写组还是字典编写组,都应该缩短修订时间间隔,力求科学、严谨、准确。尤其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不高的背景下,教材和工具书更应该发挥正确导向作用,让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文言文。

《诗经·氓》是历代传诵的经典诗作,多年来一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可谓独具特色:有感情的对比,如婚前的快乐与婚后的痛苦;有人物形象的横向对比,如男主人公的背情弃义与女主人公的用情专一;亦有人物形象的纵向对比,如男主人公婚前的忠厚与婚后的无情,女主人公年轻时的貌美与年老后的色衰,女主人公恋爱时的纯朴热情与婚变后的清醒决绝等。但诗歌中借助景物描写形成的视觉上的画面对比却常常被人忽视,下面事只是作为应对事件的文饰”。其中课文注释中对“文”的解释是“动词,修饰,文饰”。在长春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就选用了前两句作为例句,但是注音为“wèn”。在《康熙字典》中关于这句的解释为“文,饰之也,去声”,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也正是如此释义并注音为“wèn”。因此,由“小人之过也必文”衍生的成语“文过饰非”中的“文”也应该注音为“wèn”,但遗憾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对于这个成语的注音一直都是“wén”。

不仅课文的注音释义存在不严密的情况,字典中也出现了矛盾之处。如《孟子》选读第四课第二则中“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中“害”,课文注释为“通‘曷,何日,何时”。在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中“曷”的释义就选取了此句,义项为“何日,何时”,和课本相同。而在“害”字中的释义同样选取了这句作为例句,义项却解释为“何不”。同样的例句,不同的释义。采用前者,句子翻译出来是“这太阳什么时候消失呢,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如果采用后者,句子就应该翻译为“这太阳为什么不消失呢,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从语境来说,似乎两者都说得通。那究竟应该采用哪个呢?字典作为工具书,应该具备准确性。更应该在修订的时候广泛征求意见并科学考证,以求得文献资料的全面和准确。

在《荀子》选读中有句子“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其中“党”,课本注释为“通‘傥,偶然地”。笔者在备课过程中,翻阅字典了解这个通假字,发现长春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解释为“通‘倘,倘使,或者”。采用前者翻译为“日蚀月蚀发生,刮风下雨不合时节,怪星偶然出现,这是没有哪个时代不曾有过的”,而采用后者“倘使”即“如果,假如”之义,恐怕就很难从语法和语义上说得通了。所以,该字典的编写组应该在修订的时候,将此义项校订为课本注释。

上一篇:我矿长在思想政治工作年会上的主持词下一篇:电暖器采购安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