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 教学片断(精选8篇)
《坐井观天》 教学片断 篇1
《坐井观天》教学片断
作者:吴海云 单位:望疃镇中心小学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正确理解课文寓意有一定难度。我认为,应该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寓意。
教学时可作如下设计:
师:请同学们自由结伴,读一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读对话)
生:我知道了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有不同看法。
生:我知道了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认为天是“无边无际”的。
师:理解得很好。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它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师:很好。下面,围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再回答。
生:因为青蛙整天坐在井里,看不到井口范围以外的天,所以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生:因为小鸟天天在空中飞,亲眼看到天很大很大,所以它认为天“无边无际”。
生:还有一点,文中说“小鸟飞了一百多 里”,“一百多里”既说明小鸟飞了很远的距 离,又说明了“天很大”。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
生:天,的确很大。
生:天,无边无际。
师:你们再用纸卷成纸筒去看看天,说说看到的天有多大?
生:天不过纸筒口那么大。
师:你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呢?
生:因为长长的筒壁挡住了我们的视线,所以看上去天只有纸筒口那么大。而走出教室看天,没有什么障碍挡住我们的视线,所以天无边无际。事实上天的确很大。
师:对。看画面,你们明白青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吗?(多媒体画面演示:青蛙坐在井里看天)
生:明白了。这是因为青蛙的视线被厚厚的井壁挡住了,所以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生:我来补充,还因为青蛙整日坐在井里看天,从来没有出去过。
师:说得好极了。下面,我们来读读第二次对话。
(学生按四人一组,一人担任引读,另两人分别读青蛙和小鸟的话,一人担任评委。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活动。)
[点评:这一片断教学,教师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天有多大”,学生既有了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体验,又有了多媒体画面直观而形象的感知,自然就明白了青蛙形成错觉的客观原因。教师引导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师: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青蛙和小鸟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笑的含义一样吗?
[点评: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培养语感。]
生:它俩笑的含义不一样。
师: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次对话。先分角色朗读,再相互讨论它们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生:青蛙笑小鸟错了,自己是对的。
生:小鸟笑青蛙过于自信,听不进别人的正确意见。
生:青蛙觉得自己天天坐在井里看天,最了解天的大小,不会弄错的,小鸟居然和他争论,实在可笑。
生:小鸟笑青蛙确实弄错了,还自以为是。
师:说得太棒了。(教师指名两学生分别朗读青蛙和小鸟的话,并说出这么读的理由)
生:我觉得“天天”“不会”要重读,这样就读出了青蛙对自己的看法很肯定、很自信。
师:理解得真好。你真是一只“自信”的小青蛙。
生:我觉得“是”“看一看”要重读,这样就读出了小鸟很有耐心、很讲道理。
生:我来读读小鸟的话。(生朗读)
生:我觉得“不信,你跳出井口看一看吧。”要读得婉转一些,要读出很善意地劝告的语气,这样突出了小鸟很有耐心、乐于帮助青蛙。
师:你真是一只聪明可爱的小鸟。
[点评:这一教学片断,教师先放手让学生读书,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揣摩青蛙、小鸟“笑”的不同,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再次自读自悟,训练了学生的“悟性”,满足了儿童内心的一种需要。学生通过读,情感得到熏陶;通过读,深刻了解了青蛙和小鸟的不同特点。同时,也为深入了解寓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也明白了:学而不问,自以为是,是青蛙看问题片面的主观原因。
师:假如青蛙真的跳出了井口,它看到的天是怎样的呢?这时它会怎样想呢?投影仪出示习题: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这下子,它惊呆了,心想:„„。于是,对小鸟说:“„„。”小鸟说:“„„。”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续编第四次对话)
生: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哇!原来天真的无边无际。它不好意思地对小鸟说:“对不起,是我弄错了。”小鸟说:“没什么,你以后多出来看看,有错就改还是好青蛙。”
生:青蛙跳出井一看,天真大啊!心想,外面比井底好玩多了,以后我要多出门看看。它对小鸟说:“是我弄错了,我真不该和你争。”小鸟说:“没关系,以后不要老呆在井底,常到外面来看着走走,就不会再闹笑话了。”
生: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天的确大极了。它的脸刷的就红了,心想:小鸟说对了,我确实错了。它不好意思地说:“小鸟,我为刚才的固执向你道歉,希望你原谅我。快到我家喝点水吧!”小鸟说:“你有勇气承认错误,我愿意和你做好朋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
[点评:这一延伸的练习设计,既是读写结合的一次小练笔,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创造欲望,同时也深化了对寓意的理解。]
评析:这一教学片断,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合理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强化了对寓意的理解,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应立足促进学生的发展,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宗旨。
具体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语感。《试用修订版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感、形成能力。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顿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读书。
2.小组合作,强化了主动参与、相互交流。这一片断,教师多次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拓宽了学生之间交流的信息空间,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了主动参与。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思考,在相互交流中启发,情感和认识水乳交融,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和合作意识。
3.精心设计练习,激发学生创设想象。《试用修订版大纲》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教师借助多媒体,出示青蛙跳出井口的画面,围绕“青蛙跳出井口会怎么样呢”等问题,采用小组内合作、小组间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让每组学生在一个共同认知的基础上创造出个性化的语言,促使学生的知、能、情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一次体现其个性魅力,将课堂上的知识内化,并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完成了一个以知育情、以情促知的拓展过程。
《坐井观天》 教学片断 篇2
师:读读诗歌第二小节, 你从这一小节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船特别多?
(学生自由朗读, 汇报交流)
师: (随机将课件中的“千”“万”“飘满”“片片”变红色) 水乡的船儿这么多, 你们想当一回水乡的孩子吗?拿出你们的小帆船, 让我们驾着帆船, 驶进碧波荡漾的水乡吧!赶紧把你们的小船划过来, 让它们停留在这美丽的水世界上, 好吗? (生争先恐后上台, 在水乡板画上贴小帆船)
师:瞧, 现在水面上怎么样啊?
生:水碧绿碧绿的, 一阵微风吹来, 水面上荡起一层层波纹。白色的帆船在水面上飘啊飘啊, 多得数也数不清, 真是太美了。
师:船儿飘在水面上, 像什么呢?
生:船儿飘在水面上, 就像蓝色的绸缎上绣着一朵朵白色的花。
师:是呀, 一片片白帆多像天上飘着的白云。水乡的孩子们, 让我们在这美丽如画的水面上划起船来吧! (播放《采菱》的背景音乐) 划呀划呀…… (师生陶醉在水乡的情境中, 双手划浆, 身子随着音乐有节奏地摆动) 水乡的孩子们, 你们划着船去干什么呀?
生:我用船把我们水乡种的水果、蔬菜、稻米运到别的地方去卖, 一定能卖个好价钱。
师:水乡的船儿真多, 水乡的人们真勤劳, 谁来读读这一小节。
(生读第二小节)
师:听了他的朗读, 你感受到船多了吗?
生:他读得挺有感情的, 如果把“千”“万”“飘满”“片片”这些词再突出一点就更能让人感受到船多了。 (生再读, 有进步)
师: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生入情入境地读着, 其余的同学听得陶醉了)
师:太美了, 听你朗读真是一种享受。 (掌声) 刚才你一边读, 一边想到什么画面了?
生:我一边读, 一边想到水乡的船真多啊, 多得放眼望去水面上飘得满满的。真是人间仙境。
师:是啊, 你们瞧, 蓝蓝的水面上白帆点点, 像天上飘着的朵朵白云, 水、船、云组成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呀。这么美的景色, 这么美的课文, 读它真是一种享受。我来问, 你们来答, 好不好?
(师生一起投入地对读)
评析:阅读教学, 要积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为了让学生领略“船多”, 教师通过舒缓的音乐、素雅的画卷、优美的语言, 把学生带入水乡的情境中去感受那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独特意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担当水乡孩子这一角色, 想象划着船儿, 在水乡看到了什么, 去干什么……使学生陶醉在“亲历”水乡的快乐中, 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欣赏画面、想象、朗读, 运用已有的生活积累, 读中悟、悟中读, 领悟诗文语言的优美, 体验诗文内在的情感, 享受读书的乐趣。学习的过程就成了体验的过程。
[片断二]以歌传情, 激荡心灵
师:水乡水多、船多、歌也多。读读“歌多”的部分, 看看自己能读懂吗?有什么问题可以先用笔在书上做个记号, 待会儿提出来。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新生活”是什么意思?
生:歌怎么能装满一箩又一箩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有水平。你们见到过萝筐吗? (出示图片) 瞧, 这就是箩筐。水乡人的箩筐里会装什么呢?
生:箩筐用来装稻子、蔬菜。
生:用来装鱼、虾, 还装莲藕。
师:水乡鱼很多, 可以这么说:千条鱼, 万条鱼, 装满一箩又一箩。水乡除了鱼多, 还有什么也装满一箩又一箩?
生:千只蟹, 万只蟹, 装满一箩又一箩。
生:千根藕, 万根藕, 装满一箩又一箩。
生:千斤米, 万斤米, 装满一箩又一箩。
师:是呀, 水乡不仅水多、船多、鱼虾多, 池塘边上的稻田也特别多, 水乡还有一个美名呢, 叫“鱼米之乡”。水乡人打了这么多鱼呀、虾呀、蟹呀, 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越来越甜密。这样幸福的生活, 就是“新生活”。你们听, 水乡人正在用歌声表达他们新生活的快乐呢 (播放剪辑的歌曲《美江南》《太湖美》《水乡曲》等片断, 学生入情地听着这些原汁原味的水乡歌曲)
师:水乡人的歌声多么甜美啊!水乡的孩子们, 让我们随着歌声把我们的浆划起来吧!……我们划着船, 捕捕鱼……采采菱……听了这么多的歌, 水乡的孩子们, 你们也想唱歌吗?好, 亮开歌喉来唱起来吧!
(师生再次一起划桨, 唱《采菱》曲)
师:水乡人真是太快乐了。水乡人唱的歌儿太多了, 简直可以用箩筐来装了。这真是——— (引读) 千首曲, 万首歌, 装满一箩又一箩, 唱咱水乡新生活。多甜密, 多幸福啊!请同桌小朋友来合作读读第三小节。
评析:“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鼓励学生质疑, 既能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 及时调整授课计划, 使教学更灵活紧凑;又能启迪学生思维, 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学生的质疑“歌怎么能装满一箩又一箩呢?”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师紧扣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箩里装的是什么?还有什么也装满一箩又一箩?”学生想象、感受, 并通过聆听一组水乡歌曲, 把静态的文字变成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 体会到了诗歌蕴藏的内涵, 感受到了水乡人们喜悦的心情。这样有情趣、有滋味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把课文的语言、思想感情、表达方式逐渐内化,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
[片断三]积累运用, 创编诗歌
师:你们有赞美家乡赞美生活的诗歌吗?谁愿意响亮地背给大家听听。
(学生有声有色地背诵《忆江南》《渔歌子》《江畔独步寻花》《江南》《秋天到》等诗歌)
师:这些诗真美!小朋友们想不想做小诗人?水乡水多、船多、歌多, 水乡是个美丽的地方。咱们家乡———海门也是个美丽的地方, 小诗人们, 海门还有什么多呢?学着课文的样儿也来作一首诗《家乡歌》。请小诗人们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学生小组合作创编)
生:海门什么多?房子多, 这一座, 那一座, 座座高楼平地起, 家家户户笑开怀。
生:海门什么多?路多, 千条路, 万条路, 条条马路通四方。
……
师:这一课, 我们学习了《水乡歌》, 知道了水乡水多、船多、歌多, 水乡很美。其实不仅水乡美, 我们的家乡海门也美。下课后, 仿照课文插图, 画一幅题为《家乡海门图》的画, 并给画配上诗歌。
《春》教学片断 篇3
片断(一):
师:在人们的急切的期盼中,上天派来了四位春的使者悄临我们课堂。大家瞧,他们来了!
(甲、乙、丙、丁分别头戴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饰帽相继上台)
甲:(躲在讲桌下,慢慢伸出双手,作小草钻出土地状)
(师在旁朗读“小草偷……绿绿的”)(表演完毕后作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春草使者,我的兄弟姐妹可多了,“园子里、田野里……是的”。我浑身软绵绵的,不信你们来坐一坐,躺一躺,或打两个滚,或踢几脚球,或赛几趟跑,或捉几回迷藏。我们都将敞开心怀,欢迎大家的到来。请听我的独白。(朗读第3自然段,将文段中的“小草”全部改成“我”)听了我介绍,你们知道我的特点了吗?谁来告诉我?
生:春草是嫩嫩的、绿绿的。
生:还有“软绵绵的”特点。
生:从“满是的”可以看出春草很多很密。
甲:对,我们春草具有“嫩、绿、软、多”的特点。感谢大家!(下)
乙:(翩翩起舞,边舞边唱上)大家好,我是春花使者。在我们的大家庭中,我们的种类可多了,有桃花、杏花、梨花……还有杂样的,有名无名的,数也数不清。颜色更是五彩斑斓: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往往逗得蜂拥蝶绕,是我们装点了大自然,是我们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请大家跟我一起走进我们花的世界吧!(引导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读了这段内容,现在你们了解我了吗?我的颜色有……?(生举手回答)
生: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乙:我有味道吗?
生:你的味道是甜的。(众生笑)
乙:看来,我和大家能做朋友了。因为你们都了解了我。(下)
丙:(背剪双手,昂首吟着志南和尚的《绝句》诗上)大家好,我是春风使者,(手罩在嘴唇上方,作夸张地吹风动作,从左吹到右)面对我的到来,大家是不是觉得像母亲的手在抚摸着你?(再作吹风动作,从右吹到左)大家能不能闻到新翻的泥土的气息,还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别看我是摸不着看不见的,其实,我的作用可大了,没有我,草儿不会发芽,花儿不会开放。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欣赏春风片段。(领读第5自然段)学了这一自然段,大家知道了我哪些秘密?
生:你给人的感觉是像母亲的手在抚摸一样。
生:你能带给我们新翻泥土的气息,里面还夹杂着青草味儿,各种花香。
生:你还能给我们带来许多声音。
丙:有哪些声音呢?
生:比如鸟儿呼朋引伴唱出的宛转曲子,还有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声。
丙:不错,在春天我是最温和的,不是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嘛,“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我既能带给你们温暖舒适的感觉,也能带给你们鸟语花香的温馨,大家可别忘了我春风使者哟!(下)
丁:(打着一把小花伞)悄悄地我从云里来,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因为我的到来,树更绿了,因为我的到来,空气更清新了,大家猜一猜,我是谁?
生:(齐答)春雨。
丁:对,我就是春雨使者,有关我的介绍全在课文第6 自然段里,我请一个同学来代替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请一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听了有关我的介绍,我想现场抽查一下,大家对我了解得怎么样。请大家关上书,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我的外形如何?
生: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丁:很好,我的第二个问题是:我当时的情状如何?
生: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丁:不错。第三个问题是:我来到之后自然之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树叶儿绿得发亮,小草儿青得逼你的眼。
生:我补充一点,就是傍晚时,灯光发出黄晕的光。
丁:非常感谢大家,大家这么快就把我的特点了解得这么清楚,说明大家与我的交情不错呀!(下)
[点评]因为这节课不是活动课,所以不少教师习惯于亲自驾驭课堂,即使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也不会把手放得太开,甚至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反串角色。但在本教学片断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用武之地,将讲台完全让位给了学生,教师只起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画面是《春》一文中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完全放手让学生引导学生学习能行吗?实践证明,只要事先准备充分,设计新巧,同样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四位使者的设计正体现了教师的课改创新性,将常规课以活动课的形式处理,往往能出奇制胜。四位使者既充当了活动中的主角,又扮演了教师角色,每位使者负责引导学生学习一段内容,形式上大致相似的前提下又各具风采。仅四位使者的出场就毫不雷同,春草是通过表演“长”出来的,春花是边歌边跳“舞”出来的,春风是和着诗“咏”出来的,春雨则是伴着谜语“猜”出来的。《春》是一篇美文,美文是离不开咏读的,“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读的飞跃?本教学环节在“读”功上面颇具特色,可谓别出心裁,花样翻新。有改读,如春草部分;有齐读,如春花部分;有诵读,如春风部分;有代读,如春雨部分,而在四位使者的独白词中又何尝不是对文段的一种绎读呢?
片断(二)
师:有了春风的吹拂,有了春雨的滋润,春草、春花都争先恐后地来到人间,尽情吐绿,互展芬芳。为了表达我们对天使的爱意,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对这四位使者,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位,请你用最恰当的或是最喜爱的方式(比如朗读式、背诵式、对话式……)来表达对它的爱。
生:……(有的朗读、有的背诵、有的对话、有的咏诗,不一而足)
[点评]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喜欢什么样的阅读和表达方式,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给他们充分自由,让其表达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很巧妙地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表达情感的舞台,学生自由地选择表达方式,有的采用朗读形式,将自己喜爱的某段内容融入自己的情感,声情并茂地读出来;有的采用对话方式,来与文本一次亲密接触;有的通过咏诗来借诗抒情;有的当堂背诵,一展背功。这些方式既有对文本的感悟,又有对文本的积累应用,看似不起眼的一个环节,却能收到一石三鸟的奇效。
[总评]本课的教学设计独特新巧,富有创新,充分体现了“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课标理念。
1、师生易位 开而不乱 将讲台让位给学生,将教学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教师的这手似乎放得太开了。但本节课却开而不乱,活而不散,学生几乎包揽了课堂。然而,各环节仍然井然有序,如同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精神。
2、同中求异 异中求新 草、花、风、雨四个部分的内容在课文中的比重无轻重之分,四位使者在引导学生学习各部分时体现了同中求异、异中求新的特点。不同形式的出场,不同形式的朗读、不同形式的串词,都让人耳目一新,整节课都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3、多元互动 尊重个性 本教学片断采用师生、生生、生本、师本等多元互动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思维,激励他们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让其自主选择抒发对象和抒发形式,学生真正体味到了作学习主人的滋味。
教学片断反思 篇4
问题
1、平静的海面、平整的桌面、光滑的黑板等这些物体的表面,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问题
2、类比平面内直线的基本特征,你认为空间中的平面可能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他们的感受,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捕捉正确的信息,与学生一道归纳提炼,形成师生与平面基本性质的共同认识。新课程中把“感受”、“体会”作为数学课题教学的目标要求之一,其实就是提醒一线教师要让学生感受体验数学概念从现实生活中被抽象出来的过程。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常常是简单的概念一带而过,繁难的概念强行灌输。缺少活生生的现实背景,数学成了抽象的演绎推理,学生觉得数学离生活很远很远,学习数学失去了现实意义,兴趣也就随之消散殆尽。学生没有了兴趣,课堂没有了生气。
片段
二、在“函数的周期性”一节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了函数周期的概念以后,利用三角函数中正、余弦函数图象和诱导公式很快得到了正、余弦函数的最小正周期都是2,紧接着教师把难点放在了形如f(x)Asin(x)型函数的最小正周期的探究上面。教师首先给出的如下例题:
例
1、函数f(x)sin(x
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教师提示让学生按照研究函数ysinx的周期性的思路,从函数图象先来观察函数的周期性,然后再从表达式来研究函数的周期性,同时注意函数ysin(x3)是否是周期函数?如果是,求出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
3)与函数ysinx的周期的关系,特别强调了换元的思想:令tx
3,从而将函数ysin(x
3)转化为函数
ysint,与正弦函数的周期问题联系了起来。然后教师又往前迈了一步:
教学设计片断 篇5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听一首诗:“也许你想成为太阳,可你却只是一颗星辰;也许你想成为大树,可你却只是一棵小草;于是,你有些自卑。其实,你和别人一样,也是一道风景。做不了太阳,就做星辰,在自己的星座发热发光;做不了大树,就做小草,以自己的绿色装点希望;做不了伟人,就做实在的自我,平凡并不自卑,关键是必须做最好的自己。不必总是欣赏别人,也欣赏一下自己吧!”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我也是一片风景》这首诗,让学生意识到:我们自己有时也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欣赏自己,从而引出学生希望正确地看待自己、欣赏自己的想法,以此导入新课。
活动一:小品《小铭的故事》(三位同学表演)并为他提出忠告
看完小品之后请学生思考问题:
1.小铭为什么会失败?——“自负”,同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像小铭这么自负的人吗?(马谡失街亭、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等)
2.失败之后的小铭又有什么改变?——“自卑”,同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像小铭这么自卑的人吗?(例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水门事件及生活中的例子)3.自负和自卑有什么共同特点?——“以自我为中心”
4.由自负和自卑的共同点看出二者有什么必然结果呢?——“远离成功”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其实自负和自卑常常在一个人身上并存,因为他们都产出于对自己的不正确的认识:一旦自己取得一点儿成绩,就会自负;而一旦受到一点儿打击,就很容易自卑。
通过故事一,大家找到了小铭失败的原因,同学们,你们希望小铭一直这样失败下去吗?你们准备如何帮帮他呢? 树立“自信”,正确、全面地看待自己,使自己不再自负和自卑,而是变得很自信。活动二:自信者必备的心理品质了解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之后,请大家讨论两个问题: 1.说一说:请你介绍一些自信者取得成功的故事。(例如:刘翔、谢坤山的事迹)2.想一想:自信者的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 比较:
自信者 自卑者 自负者
面对问题和失败 乐观 悲观、轻易放弃 狂妄 工作的动力源泉 好奇 名利 名利 从事工作的态度 专注 胆小 眼高手低
【设计意图】这组讨论的设计重点在于让学生在讨论讲述中,自己分析出知识点,这样分析总结出的知识点,学生对它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在比较难理解的“好奇”这个知识点中,插入一个小品,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通过比较自信具有乐观、专注、好奇、有目标,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这有益走向成功。通过比较更直观更通俗化,有益于学生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讲了两个大问题:1.自负和自卑使人远离成功,因为自负和自卑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2.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因为自信者有乐观、好奇、专注的良好心理品质。1故事导入:课本案例
教师提问:他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入课题——“我能行”。“我能行”是一种信念,是人们在沙漠中看见的一片绿洲;“我能行”是一种胆量,是载着人们走向成功之路的思想之源;“我能行”是一种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烈的竞争中大显神威。试一试:
1、唱一首你喜欢的歌
2、画一幅你最擅长的画
3、朗诵一篇文章:《欣赏自己》(书本22页)刚才这几位同学表现非常出色,敢于说出“我能行”,敢于表现“我能行”,敢于体验“我能行”,这种我能行的态度就是自信。
自信的含义:是人对自身力量的自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通过小组表演:让学生自身感受自信,自卑,自负的表现。并结合《青蛙的故事》
问:自负者、自卑者有何特点? 自负者只看到自己的优点
自信者既看到优点,又看到缺点 自卑者只看到自己的缺点
议一议:自负和自卑各会给人带来什么影响?
说明自信、自负、自卑的区别,对人产生的不同影响。第二框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说明:自信对理想的实现有着巨大的力量,只有自信才能助人攀登成功之颠。
通过发现DNA弗兰克林的故事,引出自卑会导致失败。通过关羽和马谡的自负故事引出自负的后果是远离成功。
提问:自卑与自负为什么会失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所导致的。通过一些名人的故事,你认为自信的人有哪些心理品质? 乐观,好奇,专注
议一议:为什么说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第三框 唱响自信之歌 故事导入: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叫子舆(yu)的人,上天赋予他很多缺陷:驼背、隆肩、脖筋朝天。朋友问他:“你讨厌自己的样子吗?”他回答说:“不!我为什么要讨厌自己呢!假如上天使我的右臂变成一只公鸡,我就用它在清晨报晓;假如上天使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便用它打斑鸠(jiu)烤了吃;假如上天使 我的尾椎骨变成车轮,精神变成马,我便乘着它周游世界。上天赋予我的一切,都可以充分使用,为什么要讨厌它呢?”
说明: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一些不足,但并非每个人都产生自卑。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面对不足时,你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个人问一位盲人:“你什么都看不到,这么活着不觉得痛苦吗?”这位盲人回答说:“我痛苦干什么?和聋子相比,我能听见声音;和下肢瘫痪者相比,我能行走;和哑巴相比,我能说话。生活如此善待我,我为什么要痛苦?相反,我活着很快乐,也很充实。”一位盲人面对不幸,没有怨恨,没有自卑,只有对生活的感激——感激在命运给予他不公平的同时,生活恰如其分地填补了这份缺陷,赐予他一颗乐观豁达的心。看图说话: 谁的本领大? 从中悟出的道理?
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与短处;应多看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过分关注缺点。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分发纸片,让学生写出自己欣赏的同学姓名及他的的优势和长处,收上来后请被写的同学谈感受。善于发挥优势与长处 大胆尝试 接受挑战 创造成功
自信是成功的产儿,没有成功,就不会自信。什么是成功呢?是不是只有名人、学习优秀者才有成功呢?应该说,在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中都有成功的记录。例如,你第一次学会了做饭、第一次独立生活、第一次因进步受到老师的表扬、第一次在某项比赛中取得好名次等等。成功的生活经历,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喜悦,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使我们更加自信。现在就让我们通过活动来回忆那幸福的时刻。
活动题目:《成功的喜悦》活动步骤:每个人找出自己成功的生活经历,在小组或在全班进行交流。
目的:通过回顾自己成功的生活经验,增强自己的自信。
教师:每当回忆起自己成功的生活经历,都会给我们带来喜悦,增强了信心。但是任何一次成功都不是等来的,哪怕是一次微小的进步,也需要我们为之而努力奋斗。我们也要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积极行动,增强自己的实力。
教师举例: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这样一个学生:王某从小说话就结结巴巴,说一次话要停顿几次。升入初中后,他勇于正视不足,并积极付诸行动。课上他积极举手发言;多次主动要求时政演讲;课后他尽量和同学在一起谈天说地,任何训练表达能力的机会,都不放过。几个月后,在班级举行的演讲比赛中,他获得了第一名。
做自信的中国人
自信之歌,回荡在个人成长的努力之中,回荡在民族振兴的奋斗之中。我我们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自信才有坚如磐石的根基。一个有强烈民族自信心的人,必定会在国际交往中自觉地展示我们中国人的气度和风采,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因为人格和国格,即个人的尊严和国家民族的尊严,在同外人交往中,这两者是血肉相联的。没有国家民族的尊严,个人的尊严得不到保障;同样,没有个人的尊严,国家民族的尊严也难以得到维护。
举例:著名的爱国将领吉鸿昌,有次,在美国考察。一天,他和国民政府驻美大使馆的一名参赞一起到邮局寄包裹。邮局工作人员问他是哪国人?吉说:“我是中国人。”邮局工作人员这时非常高傲而轻蔑地耸着肩膀说:“中国?我不知道中国。”说完还哈哈大笑一番。陪同去的那位参赞悄悄地对正在怒火中烧的吉鸿昌说:“你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中国人呢?你说日本人他就会热情地接待你......”不等说完,吉鸿昌便怒不可遏地大声训斥道:“你觉得做一个中国人丢脸吗?我觉得做一个中国人很光荣!我吉鸿昌死不当洋奴!”说罢怒气冲冲地回到使馆,立即找了一块木牌,写上“我是中国人”几个大字,在美国期间,一直佩在胸前,以示抗议美国人对中国和华人的歧视。
活动设计:《未来中华英才大聚会》演讲比赛
1.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了解我国的发展,我们国家日益兴旺发达,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2.把个人的自信上升为民族的自信,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发展紧紧联系起来。
(四)教学反思:
让学生从多角度把握自信的含义,通过学生小组表演区别自负、自卑与自信。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自信与成功的关系。用小组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树立和增强自己的自信、学习目标
1、明白怎样才能做到自信。要自信就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长处,同时还要勇于尝试,接受挑战,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
2、自信不仅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而且是一个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所以,我们都要做自信的中国人。
二、学习重点 掌握树立和增强自信的三种基本方法。
三、课前准备 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四、自主学习
1、课本p27这个盲人为什么能用自己的琴声唱响自信之歌?我们又该如何唱好自己的自信之歌?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是怎样增强信心与实力的。
3、“在人生的战场上并不是强壮的人取胜。但最终取胜的人,一定是那些认为自己能胜的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4、我们学校有来自美国、德国的外教,我们应该怎样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表现出中国人的自信?
5、信心加油站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内选一个成员,在认真思考的前提下,先写下自己发现的自己的优点和进步,然后其他成员说你眼中的这位同学的优点和进步。并整理在优点卡上。我们有自信的理由,至少说出五种以上理由。我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有: 经过小组合作,我还存在疑惑的问题有:
五、巩固与检测
1.树立自信的基本方法有()①看到自己的进步 ②发更自己的长处
③勇于尝试,接受挑战 ④战胜挑战,增强实力和信心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但在不同的环境里,优点显露的机会并不均等。我们在评价自己时应该采用场景变换的方法寻找()
A.将来的我 B.立体的我 C.过去的我 D.现在的我 3.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战胜别人的人只不过是因为他比别人有力量,而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B.只要胜利就是强者 C.要战胜别人先要有力量 D.战胜别人,再战胜自己
4.成绩不仅仅指奖杯和鲜花,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就是成绩,因为我们进步了。下列体现我们进步的有()
①我课堂上随意讲话少了 ②你找到了锻炼嗓门的诀窍 ③他擅长与人打成一片 ④我不能在同学面前出丑 ⑤小霞的舞姿更优美了 ⑥我必须在任何时候都不落后于人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⑥
5.“你并不是没有进步,而是你没有发现。”只要你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你每天都在进步。下列属于进步的表现有()
①作业的正确率提高了 ②回家能主动与父母打招呼了 ③课堂上随意讲话少了 ④今天欺负了小同学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6.法国作家雨果说:“对于那些有自信而不介意于失败的人,没有所谓的失败。”这说明了()
A.人生道路中无所谓失败 B.自信的人不可能失败
C.自信的人能正确对待失败 D. 失败只是对一部分人而言的 7.关于民族自信心与自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一个有强烈民族自信心的人,必定是一个自信的人 ②自信的人必定是有强烈民族自信心的人
③一个人如果没有民族自信心,他的自信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④缺乏自信的人是没有民族自信心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9.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1)鲁迅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为什么?(2)当今的中国人是否应自信?为什么? .骄傲自负的人往往失败,这是因为()
①不能把自己摆在恰当的位置 ②错误地低估别人,过高地估计自己 ③意志过于坚定 ④听不进别人善意的批评与忠告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马谡未能守住街亭的原因在于他()
A.骄傲自负 B.自信 C.自尊 D.被大材小用
3.世界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晚年变得骄傲自恃,甚至对手下人说:“不要向我建议什么,任何高明的建议也超越不了我的思维。”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什么重大发明。这说明()
①骄兵必败 ②真正自信的人从不怕别人的批评
③自负的人等待他的将是不幸的结局 ④要自信,不要自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生活中许多人缺乏自信,主要是因为他们()A.不相信自身的潜力 B.缺乏有力的帮助 C.自身形象欠佳 D.只看到自己的缺点
5.“我能做得更好”“我能行”“好,试一试”等语言行为表现了当代中学生()①渴望表现自己 ②具有强烈的自信心 ③骄傲自满 ④注意培养自己的自尊自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6.下列行为中,属于自卑行为的表现为()
①课堂上不敢举手、不敢站起来发言 ②不敢当众表达自己的看法 ③不会做的事情,努力尝试做成功 ④不能参加考试,害怕考试结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和啃噬着心灵的毒蛇,它吸走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 马克思这句话主要说明
A.自卑是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的一种消极心理 B.自卑心理表现为情绪消极,失去进取心 C.自卑的人把困难想得过于严重 D.自卑的人一般会厌世、轻生
8.把许多“我能行”的经历归结起来,就是在 “我能行”。这种“我能行”的态度,就是自信。①思想上相信 ②口头上承诺 ③行为上表现 ④情感上体验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杨杰是一名初中一年级学生。他胆子很小,老师提问时,从不敢举手。虽然老师提出的许多问题,他都会答,但他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惟恐答错了,会遭到别人嘲笑。他现在很苦恼。
字理教学片断 篇6
下面是黄亢美老师上的北师大版新实验教材中归类识字有关“手”的偏旁变写的一个教学片断。
在学习以“攵”为偏旁的“牧、收、攻、教、救”等字时,教者先出示“又”字,理解了“又”是手的变写后,那么,在“又”上多加一撇的反文旁“攵”表示手持何物呢?教者把这几个生字分派给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然后由小组长汇报了如下的探究体会:
牧——“攵”表示手持鞭子在放牧。词语如:放牧、牧羊。
收——“攵”表示手持工具。在“丰收、收割”里表示手持镰刀。
攻——“攵”表示手持器械。在“进攻、攻打”里表示手持刀枪。
“教”字的“攵”原表示手持鞭子训斥小孩,同学们依据现字形想象为教师手持教鞭,或说手持粉笔、书本等。
“救”字的“攵”表示手持物件。在“救人”这一词语里,一些同学想象为手持竹竿递给落水者,在医生“抢救”病人这一情境里,同学们想象为医生手持手术刀等。
在同学们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老师又引导同学们对“攵”这个偏旁的形义用顺口溜进行了总结概括,并用天津快板的曲调和节拍进行诵读。
这个反文旁,东西拿手上,拿个啥东西,具体看情况。【汉字绝大部分为形声字,掌握了形声字就掌握了学习汉字的主动权。学习形声字重点是把握好形旁,如果理解了常见形旁,就能自主地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就能达到“学一个带一串”的功效。“攵”是常见的偏旁,但是,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说出其名称叫“反文旁”即可,至于它的构形和含义则不甚了了。而黄亢美老师不但让学生能说出其反文旁的名称,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比较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其形义,不难想象,学生掌握了“攵”的形义后,今后碰到以“攵”为形旁的形声字乃至会意字,就能自觉地与手持物件的含义联系起来,自能识字的能力也就逐渐形成。】
【片断二】
下面是黄亢美老师上的一节归类识字课中复习巩固阶段的教学片断,从复习的形式和要求可以看出在这节课中教者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析形索义、因义记形”的,而且一字一法,学生兴趣盎然,给观摩的老师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1.同桌判分法
在复习巩固阶段,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地加深对“镜”字形义的识记,黄老师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镜”字为什么用“金”做偏旁?(古人曾以铜为镜)镜子为什么说“一面”而不说“一只”“一条”?要求同桌的同学一人回答一个问题,并互相判分,回答正确的出示十个手指亮10分,回答不够正确就适当地递减手指。
每个同学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人人都动脑、动口又动手,个个都兴趣盎然地参与。
2.举手示意法
同学们在理解了“幅”(原指布帛的宽度,故从巾)和“副”(用刀剖物,使物一分为二,合二而一)这两字为什么是布巾旁和立刀旁后,为了让同学们很好地区分这两个字,黄老师说了一段这样的话: 张爷爷六十多岁了,他戴着一副老花眼镜,待人很热情,见人总是一副笑脸。他很爱好书画,给我画了一幅国画,写了一副对联和一张条幅。天气太冷了,我把一副手套送给张爷爷。
——黄老师在说这段话时,左右手分别拿着“副”和“幅”的生字卡片,讲到该用“副”字的词语时,同学们举左手表示,当说到该用“幅”字的词语时,则举右手表示。这种采用左右手示辨词语的形式新颖有趣。
3.手指示数法
学了“杯”字后,同学们懂得了古人曾“以木为杯”的字义,这时黄老师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组词,每组成一个词语组长就举一个手指,组成两个词语就举两个手指,以此类推,然后请举手指最多的一个小组回答。这种把竞争引入小组讨论的方法非常奏效,合作讨论非常热烈。
4.随意作画法
同学们理解了“串”字是一根线段穿过两个钱贝的字理和引申义后,除按课本中组的“一串葡萄”外还可组成什么词语呢?这时,教者让每位同学都拿出纸笔,想组什么词就把它画出来,以此形象地感知“串”字的形义。
于是人人动手画画,“一串珍珠”“一串鞭炮”“一串羊肉串”等很快便画出来了。如果让同学们口头组词,再怎么说也是几个同学说,而用画的方式“组词”,则不但人人能参与,而且个个都乐于参与。
最后,黄老师还组织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老师画的苹果树上贴有纸形的“苹果”,每个“苹果”后面附有问题,这些问题也都十分地突出汉字的形义。如:“副”字为什么是立刀旁?你能用“副”作量词说两种以上的物件吗?“轮”字为什么是车字旁?为什么“明月”说“一轮”?“束”字“木”中的“口”表示什么?等等,谁上来摘并且回答对了就把“苹果”送给他。【要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首先就必须提高其识字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语)。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而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汉字最主要的是“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从上述的教学片断可见,教师引领着孩子们进入了汉字无比美妙的构形情境里,由“一轮明月”的“轮”想到了车子之轮,进而想到月圆如轮;由“一面镜子”的“镜”懂得了古人曾磨铜为镜,镜子是平面的,而且又是用以照人的脸面的,所以称谓它的量词用“面”;由“副”字的立刀旁进而了解了古人“债券”之“券”刀字底的来龙去脉以及“副”字“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含义;由“束”从木从口想到了古代先民们正用绳索捆绑(口)草“木”的劳作情景„„
在孩子们的眼里,这些汉字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幅图画,甚至还会浮现出动态性的内心视像,祖国汉字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就自然地融入学生的心里。佟乐泉先生指出,评价一种识字方法的优劣,“首要的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尽量地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提供更多易于联想的线索,更快更牢地识记汉字”。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讲析字理是识字教学最根本的方法。而黄亢美老师就是执著地依据此法施教的一位教师。】 【片断一】
这是黄亢美老师上《守株待兔》一课的教学片断。在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于是,就乐滋滋地走回家去”时,教者引导同学们作了如下的词句比较: 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他乐悠悠地走回家去。
师:“乐滋滋”与“乐悠悠”在字形上有什么区别?
生:“乐滋滋”的“滋”是三点水旁,“乐悠悠”的“悠”是心字底。师:从这两个ABB式的形容词不同的形旁你能推断出他们不同的词义吗?
生:“乐悠悠”的“悠”是心字底,说明心里高兴,很悠闲自得的样子;而“乐滋滋”的“滋”是三点水旁,与水有关系。
师:这里的“水”会是什么水呢?想想,种田人白捡得这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乐得有滋有味的,看着看着,这时什么流出来了? 生:口水流出来了。
师:“滋”是指滋味,有滋味了就会流口水,“滋滋”连用说明—— 生:说明口水流得很长。
师:说得好。那么,是用“乐滋滋”好还是用“乐悠悠”好呢?同桌的同学讨论一下,要注意联系前后文来理解。
生1:因为前面写他“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这个野兔不但是“白捡”的,而且是“又肥又大”的,想到马上就可以煮着吃了,所以口水就流了出来,因此,课文里用“乐滋滋”这个词好。
(先后有三位学生发言,大意相同,而且都能联系“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这一句子来品味“乐滋滋”这个词。)
师:说得真好!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是因为他—— 生:“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师:因为他“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所以他才—— 生“乐滋滋地走回家去。”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齐读灯片中有关读写例话的语词: 阅读时要注意词语之间的联系,写作时要选择有联系的词语。
师:词语理解了,能够读出他馋涎欲滴的情态吗?
生1:(读)“他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于是,就乐滋滋地走回家去。”(读得较平淡)
师:他读得怎样?(生:平淡)要读好这句话,关键是要读好“又肥又大”和“乐滋滋”这个词。特别是读“乐滋滋”这个词,要使人仿佛看到他的口水流出来一样。谁再来读读?
生2:(读得稍好,前一“滋”重读略拉长,后一“滋”比较轻短。)
师:读得怎样?是不是流出一点口水了?(众生笑,认可。)还有哪位同学读,看看能不能让人听起来口水流得比这位同学的还要长。生3:(读得更好,前一“滋”重读拉得更长。)师:(打趣地)哟——口水流出有一尺长啦。(众大笑)„„
师:这个种田人捡得一只兔子吃就想天天捡得兔子吃,于是,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上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这个种田人是男的还是女的? 生:男的。
师:“男”字是什么结构? 生:上下结构,上田下力。
师:为什么“男”字用“田”和“力”组合而成?(多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教师最后依据“男”字的字理和综合同学们的意见,用顺口溜概括了“男”字的形义: 田加力,组成男,田间出力好儿男; 男字读音又通难,男子汉就不怕难。)
师:同学们,这个种田的“男”人,他不在“田”间出“力”了,而是整天去守野兔了,他还像个“男”子汉吗? 生:不像男子汉,像个懒汉了。
师:他不劳动又想有收获,用一个词来说就叫什么? 生:不劳而获。
师:大家仔细看看“获”字怎么写,为什么由这几个部件组成。
(教师提示“收获”的“获”原写作“穫”,特指收获稻禾;“捕获”的“获”原写作“獲”,特指带犬打猎而捕获兽类,现已简化统写为“获”。如何识记这个简化字的形义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依据词义和自己的想象灵活识记为:要想收“获”粮食,就必须去种庄稼,所以“获”字有个“艹”,要想有兽肉吃,就必须带“犬”去打野兽,所以“获”又由“犬”和“犭”组成。)
师:这个种田人既不去种庄稼,也不带猎犬去打猎,最后的结果如何呢? 生:野兔再也没有得到,田里也渐渐地长满了野草。
(教师课件中的“获”字先后擦除掉了“犬“犭”以及“艹”。)师:一样都没有收获,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 生:一无所获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了黄亢美老师依据字理析解和品味词语的特色。其基本方式为:
(1)抓住词语中的重点语素进行字理分析,然后再联系整个词语进行理解。如“乐滋滋”一词,依据字理析解了“滋”的含义,然后再整个理解“乐滋滋”的词义,概言之,即是先分解,再组合。
(2)字理析词之词,不一定个个非是课本中的词语不可,也可以根据理解课文内容的需要而适当地旁延扩展。如上例中对“男”和“获”的析解,虽不是课文中出现的字词,但能很好的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寓意服务。
(3)由于汉字的演化和简化,一些汉字的形义变化较大,对这些字可以不拘泥于原来的字源义,允许学生依据现代生活的感受说出自己的“理”,如“获”等字的析解。
(4)运用字理析词,这是第一步,尔后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和品味它的文中义,这就使得词语的理解更深刻和更到位了。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们对这种文法和学法进行了概括和提升,强化了大家对“阅读时要注意词语之间的联系,写作时要选择有联系的词语”的理解。
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教者很注意让同学们进行品读,这又充分地凸显了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特征。引导同学们从“不劳动又想有收获”提炼出“不劳而获”,从最后“一样都没有收获”提炼出“一无所获”,对语词如此的抽象和概括,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语言训练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主要的精力用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感悟上,学生的主要学习时段是进行品词、品句、品读以及对语词的抽象概括训练上。
这样的教学,不但很好地进行了语言的学习和训练,而且又很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寓意,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片断二】
这是黄亢美老师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文言文《矛与盾》的教学片断,教者在起始的解题时,先让同学们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画出“矛”与“盾”两物,然后教师写出这两物的古文字形。象形字的古文字“矛”和现代楷书体的“矛”还依稀可辨其形,教师板书小篆体的“盾”字让同学们形象地感知到古代将士手()持盾牌(厂)遮“目”掩体的形态,很明显,矛是进攻的武器,盾是防守的武器。在初读课文理解大意后,教者要求学生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先对照课文的注释理解它的含义,然后尽可能地从字形上探求它的词义。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发言:
生1:在“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中“鬻”字比较难理解。课文的注释是“卖”的意思。从字形上看它是个上下结构的,上面有个“粥”字,会不会原来的意思是卖粥?
(教师提示,下面的“鬲”古文字的字形像三条腿的鼎锅形,学生由此联想到锅里有粥,正在舀着锅里的粥在卖。在形象理解了“鬻”是卖的意思后,教师为了加深理解,又适当地进行了旁延扩展:旧社会劳动人民食不果腹,被迫卖儿卖女;在过去的政府衙门里,一些当大官的卖官卖爵,谁给钱多就给谁当官。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分别把“卖儿卖女”和“卖官卖爵”变说为“卖儿鬻女”和“卖官鬻爵”)
生2:这个楚人“誉其盾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誉”是夸耀的意思,从“誉”字的“言”字旁可以看出,夸耀有言过其实的意思。
生3:“曰”在课文中的注释是“说”的意思。它的字形比“日”平扁,就像人的嘴巴,中间一横像舌头,好像正在讲话,所以“曰”是说的意思。
生4:“其人弗能应也”中“弗”是不能的意思,在字形上比较难理解„„
(在老师的提示下,同学们理解了“弗”中的“丿”和“丨”似两支箭,“弓”似捆绑的绳索,古人用新砍伐的竹子做成箭杆后,分别晒干;由于极易翘起弯曲,于是整把地把它们用绳索捆绑起来晾干,这样箭杆就比较挺直。正用绳索捆绑的箭杆当然是还不能用的,所以,“弗”有不能的意思。)(有几个学生还分别谈了对“吾”“陷”“莫”等几个字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一般的教师在教学中多为按照注释疏通文意即可,而在上述的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黄亢美老师非同一般的教法,就是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不仅仅通过注释知道了有关字词的意思,还要通过该字形透视出它的字义。这样的学习要求和训练,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汉字美妙的构字情境里,能够使学生真正地感悟到祖国汉字深厚的文化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不言而喻,黄亢美老师这样的教学是能够较好地达到这样的教学要求的。】
由上可见,特级教师黄亢美的语文教学的确是极富特色的,这些特色除体现了引导学生全员参与、主动探究这些课改的新理念外,最主要的就是能依据汉语言文字的规律,运用字理进行识字,让学生析形索义,因义记形;运用字理进行析词,让学生形象地识记词形和感知词义,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品词、品句和品读等方式的语言训练。因而,他的课总是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要营造出浓浓的语文味,教者就必须具有深厚的汉语言文字的底蕴;要具有深厚的汉语言文字的底蕴,教者首先就要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而黄亢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对汉语言文字无比热爱且具有较深造诣的一位学者、专家和教师。
下面节选他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断来谈谈我的认识。
“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①品读“飞过花丛”:
师:看这个飞字给你什么感觉? 生: 像鸟儿张开翅膀在飞。师:你从哪感觉到的? 生:飞字上的那两点。师:奥,你发现的还真像啊!把“飞过花丛”换成“穿过花丛”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生略思考)
生1:如果用“穿过花丛”,“穿”会把蝴蝶的翅膀弄烂的。生2:“穿过花丛”的话,花刺会把蝴蝶的翅膀挂烂的 师:哦,玫瑰花有刺啊!(师唱)“小蝴蝶呀,你慢慢飞,小心千年带刺的玫瑰······”(掌声起)
【品析】
学生通过观察“飞”字的字形,发现了“飞”字的造字来源。在替换这个“飞”字的过程中发现了“飞过花丛”的“飞”字最终是不能换的,“换只是为了证明最终的不能换”,黄老师如是说。学生在品读出了蝴蝶“飞过花丛”,“飞”字的准确性和想象到了蝴蝶翩翩飞过花丛的优美意境时,教师紧扣时机的唱起了歌曲《两只蝴蝶》,透过歌声,学生体验到的不仅是“飞过花丛”这个“飞”字的准确性,更是在品析这个“飞”字过程中所生发出来的浓浓的语文的情感!
②品读“穿过树林”: 师:穿字上面是什么偏旁? 生:穴。
师:穴与什么有关? 生:洞穴。
师:也就是说“穿”一般和洞、洞穴有关。我们说穿衣服,披衣服,穿衣服的时候必须要钻个洞。(生想象“穿”的感觉。)这里“穿过树林”的洞在哪里?
生:(生看多媒体画面)就是树枝与树枝之间的空隙。师:所以,只能是“穿过树林”啊!【品析】
一个“穿”字,学生通过观察字形,发现偏旁,不但理解了“穿”字的字义,对“穿”字的动作感知的也更加形象,学生对“穿”字的用法,相信以后也会很难用错!
③品读“越过小溪”: 师:“越”与什么有关? 生:走路。
师:那“越”是怎么走的? 生:大步走。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从哪发现的?(师指着“越”字)生:(生观察越的字形)越的左边走字旁的那一捺特别长。师:同学们发现的真仔细,有道理!
师:“走”字的本义不是走路的走,古人有走马观花之说,难道是人牵着马一边走路一边赏花吗?(生摇头)当然不是了,应该是骑着马,骑着马那还叫走吗?那不叫“走”了,而是跑,走马观花的意思应该是跑马观花。“走”的本义是跑。那越是与跑有关,是一种怎么走法呢?
生:跨大步走。
师:(甩胳膊伸腿做越的样子)是这样吗?(生点头。)“越过小溪”能换成“飞过小溪”吗?
(生思考,有的觉得能,有的觉得不能。)
师:“越”表示跨过一大步的意思,“飞”能表示跨过一大步吗?
(生感觉可以,面面相觑)
师:(出示句子,生读)“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飞过小溪,感到山谷里来聚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飞”字重复了。
师:这里用“飞”字也行,可是用词重复了,我们作文用词要有变化,不要重复。所以这里不用“飞过小溪”,而是“越过小溪”。
【品析】
学生再一次在品字析词的过程中,既仔细观察了汉字的字形笔画,还知道了字义的演变,体会到了作文用词的巧妙。这不正是语文课的本质,这不正是语文课教学的本色吗?
品读“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书写“聚”的字形。学生举起手指,一比一画跟着老师书写“聚”字的下半部分,之后,学生起立,用头部来书写“聚”这个字—做“汉字操”。之后教师讲解了聚的字义演变过程:其实“聚”的下半部分,仔细观察,它是由“众”演变而来的。在指导学生书写了“聚”的笔画,讲解了“聚”的字义演变由来之后,教师才引导学生品读“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师:它们(蝴蝶)赶到山谷里来干嘛? 生:聚会。
师:蝴蝶通常是几只聚一块的? 生:两只。
师:两只蝴蝶它们会是什么关系? 生:(想象)好朋友。
师:比好朋友关系再好一点? 生:亲密朋友,男女朋友。
师:男女朋友关系再好些它们会发展成什么? 生:会结婚。
师:结婚之后就会怎样? 生:生宝宝。
师:那你们知道蝴蝶的一生有多长吗?(生猜测蝴蝶的寿命)
师:(明确蝴蝶的一生只有二十多天)蝴蝶的一生很短暂,它要找朋友,找到朋友后成为好朋友,再到发展为亲密朋友,还要结婚生宝宝,它这么多的事都要在这二十多天完成,你说它们能不急吗!它们能不“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吗!【品析】
在这一处的品字析词过程中,首先,黄老师通过手把手地指导学生书写难写字的笔画,还教学生做汉字操来掌握字形笔顺笔画,避免了单一乏味的识字教学,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之后,黄老师通过启发学生想象蝴蝶与人一样的的生命历程,再与蝴蝶一生短暂的寿命做对比,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蝴蝶“赶到山谷里来聚会”的那种“赶”的心境!
多么质朴的汉字教学!多么浓厚的情感体验!这不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色吗?小学语文教学就是在识字析词教学的基础上,体验汉字底下蕴藏的浓浓的语文情感——这应该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抓住了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不会迷失方向!
在近十年来的语文课改中,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教学也被改的层出不穷,但有一点是我们要反省的: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放在了课文的情感体验上,注重了开放性的“大语文情感教学”,而忽视了严谨的“小语文字词教学”。试想:语文课的情感它是寄予在文字之上的,对汉字的认识理解都不准确透彻,怎能更好地去体验课文的情感呢?这不是舍本逐末吗?
从两个教学片断看试卷讲评 篇7
一、讲评试卷需切中要害,而非平均用力
现在很多数学教师认为:高中数学习题量大,教学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多讲解几种类型的问题效率高,学生得到的实惠多,即使学生没有完全听明白,见多识广总是好的。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虽然教师讲了大量的题型,学生也练了大量的题目,但学生原来会的、能做对的仍然会,原来怎么错的多数还是一样错。出现这种局面的症结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数学问题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甚至没有理解概念或原理本身,教师没有切中学生问题的要害。
教学片断1:
任课教师教龄12年,所在学校较好,任教班级是高三理科班。讲评试卷为高三三角函数单元练习卷,其中填空题12道,解答题8道,共计20道。讲评前,试卷已经批阅并发到学生的手中。
讲评开始时,教师的开场白:每年高考三角函数都是必考的内容,而且失分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求值与求角问题错误较多,通常已知条件中角的范围一定要用到,要有转化和化归意识。计算错误也比较严重,重要的步骤要解两遍。
教师在一节课中共计讲解了4道填空题和3道解答题,每道题的讲解方式基本相同,且由于时间紧迫,题与题之间没有过渡或其他分析语。在课堂的最后5分钟教师给出了两个补充题和解答。
题目:已知,α、β∈(0,π)则2α-β=______。教师首先给出正确答案,然后板书解答过程:
因为所同理
所以
如图所示,
点评:
课后,经教师同意,我随机调查10位学生,让他们说出自己原来的解答思路,并统计他们该题的解答情况。写出正确结果的有3名学生,其他7名学生除1名学生不会以外,4名学生的答案是,两名学生写出了两种答案。这正如教师在上课开始时所说:“求值与求角问题错误比较多”。从解答思路看,按照教师上课所用方法的有2名学生,,解出的有5名学生,用直接展开再用二倍角公式计算tan(2α-β)方法的学生有5名,4名学生把2α-β分拆为(α-β)+α,1名学生不会解。
至此,我们发现学生真正完全不懂的很少,而且对于不懂的学生,通过简单讲解也不能解决问题,需要针对性地弥补差缺。学生也并不都是按照教师讲解的思路解题,他们有自己的思考方法。因此,试卷讲评应在学生普遍没有掌握的点上展开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两节课练习加上一节课讲评的效益,而不是在解题的各个环节上平均用力。
二、讲评试卷需注意方法,而非只按自己的思路讲解
教师的课堂不是一个人的课堂,是全班学生的课堂。教学的效益关键在于是否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学生想听的听到了没有?学生该做的做到了没有?学生能思考的思考了没有?
教学片断2:
教师所在学校是普通完全中学,任课教师教龄8年。所讲评试卷是高二上学期期中练习卷。
题目1:在1与999之间插入100个数,使得这102个数组成一等差数列,试求插入的100个数的和。
教师解答并板书:设插入的100个数依次为a2、a3、a4、…、a101,由a2+a101=1+999得a2+a3+…+a101=100×()=50000。
-题目2:若单调递增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n2+an,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教师先作简短的评论:这是一道数列与函数的综合题,很遗憾,我班同学做错的很多,我们可以这样解:(板书下面的解答内容)
因为数列{an}单调递增,所以,a1
多数学生认真记下教师的解答。
点评:
片断2的第一个问题,教师是运用等差数列的性质处理问题,而学生则是按照题目的结构依照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思路。几个学生试卷解答:插入的100个数的和等于1 0 2个数的和减去(1+999),,所以插入的100个数和为50000。如果我们讲评时不尊重学生的想法,直接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学生会不服气。理解学生的思路也是对学生劳动的尊重。不妨换一种方式,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解法,教师给予点评,之后再把不同的解法介绍给学生,并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做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篇8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
(2)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运用。
2.过程与方法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重点:
1.正确读写“沿、际、信”3个生字,学会积累运用。
2.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请齐读课题两遍。
2.自主探究
(1)检测词语。
(2)根据词语复述课文。
(3)默读课文,找一找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
3.合作交流
(1)师生合作第一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①指名读第一次对话。②交流读懂了什么。③指导孩子读出小鸟又渴又累的语气,可加上适当的动作加以理解。读出青蛙见到新朋友时的心情。重点强调“一百多里”。
(2)同桌合作第二次对话
①同桌分角色读第二次对话,画出青蛙小鸟各自的观点。
②理解“大话”,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或身边的人说过大话吗?
③小鸟认为天有多大?理解“无边无际”,用“无边无际”说话。
④分角色读第二次对话,边读边评价指导。
想象:因为小鸟一定飞过很多地方,从来没有看到过天的边际。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就是那只可爱的小鸟,你飞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呢?
边想象边说句练习。(小鸟展开翅膀飞呀飞,飞过高高的山,飞过广阔的田野,飞过茂密的树林,飞过蔚蓝的大海——)
(3)小组合作第三次对话
合作要求:①分角色读第三次对话。②思考青蛙在笑什么,小鸟又在笑什么。
交流汇报。
4.拓展延伸
(1)假如这只青蛙真的跳出水井,它将会看到一些什么?认识了哪些朋友?学到哪些知识呢?
(2)这时候青蛙再遇见小鸟,那它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小鸟又会说什么呢?指名说。
(3)表演对话。
5.总结评价
青蛙在井里见得少,学到的知识也少,我们常用坐井观天来形容目光短浅的人,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对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这一课内容较简单,因此,我决定让学生动手画相关句子,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礎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靠单纯的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得到的,而是在学生入境入情、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自悟出来的。因此,在本节课上,我让学生多方式朗读,目的是让学生读中感悟。我对每个问题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每个问题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兴趣。改变了简单的“问答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