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出口欧盟市场遭遇绿色壁垒原因(精选5篇)
我国农产品出口欧盟市场遭遇绿色壁垒原因 篇1
我国农产品出口欧盟市场遭遇绿色壁垒原因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在欧盟市场上屡屡遭受贸易壁垒,本文较为地分析了我国农产品遭受贸易壁垒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 欧盟市场 绿色壁垒
▲▲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农业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特征仍然没有改变。当前我国出口的农产品有以下问题:(1)、市场价格低廉,易受国际市场的波动的影响。(2)、相关企业和农民应变能力薄弱,自身缺乏竞争力。(3)、技术水平落后,仅仅用农药和化肥提高产量,不够环保,在发达国家屡遭歧视。(4)、成本居高不下,单位产品利润微薄。(5)、卫生检疫不合格,农产品屡被进口国海关扣押,通关率低。(6)、农业得到的政策性支持少,融资条件不佳,企业和农民在面临困难时往往孤立无援。(7)、人民币不断升值,出口的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市场需求减少,出口量下降。
▲▲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欧盟市场遭遇绿色壁垒的外部原因
1、欧盟保护本地市场的需要
近年来,欧盟经济持续低迷,这段时间内,欧债危机在许多欧盟国家间像瘟疫一样扩散。受WTO的约束,欧盟只能采取对市场保护程度很低的零关税和低关税。然而,由于受财政和政策支持,欧盟生产的农产品出现了大量的过剩。为了防止本地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和节约宝贵的外汇,欧盟建造了各种屏障以阻止我国农产品挤压本地农业的生存空间,而绿色壁垒恰恰迎合了欧盟这一需求,所以发展得突飞猛进。
2、“中国威胁论”呼之欲出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三十多年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升,引起了一些具有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发达国家警觉,他们觉得受到了威胁。为了遏制我国的发展,一部分别有用心的政客高喊要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实施制裁。在这种背景下,绿色壁垒的实施带有一种浓厚的政治色彩。
3、欧盟对自然环境和身体健康的重视
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人类对绿色经济越来越重视,并且这种重视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由于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而对绿色经济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我国。而绿色壁垒能通过制定严格的标准,把对自然环境和身体健康有害的产品拒之门外。由于我国的农产品质量不高,很多包含有欧盟明令禁止的化学物质,被限制进入欧盟市场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4、欧盟的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大大高于我国
欧盟靠的是机械化耕作,耕种的是高产、抗病的优良农作物,喷洒的农业和添加的化肥毒性很小或没有。而且农产品从生产出来后到消费者的菜篮前,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测,若发现包含违禁物质或有毒的物质含量超标,生产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而我国的法律法规没有那么严格,违法乱纪的行为屡禁不止,低价劣质的产品在欧盟市场上受挫也就不足为奇了。
▲▲
三、我国农产品出口欧盟市场遭遇绿色壁垒的内部原因
1、政府角度
(1)政府没有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我国政府对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低下,存在严重的缺位现象。此外,我国农产品认证体系存在诸多漏洞,认证机构执行不同的认证标准,存在自相矛盾之处,造成通过认证的农产品质量又好有坏,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极易造成市场的紊乱。
(2)政府对绿色技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并且不能把研究成果有效推广
西方发达国家研发绿色技术的经费占GDP很大比重,相比较而言,我国政府在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方面显得不足。与此同时,我国未能设计有效的制度来激励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以致于成果转化率很低。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绿色技术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3)政府没有设立专门应对绿色壁垒的研究机构
我国政府部门中没有专门机构时刻密切关注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的发展情况,不能有效地跟踪绿色壁垒的动态变化。所以当欧盟突然对我国农产品实施绿色壁垒的时候,我国政府往往手足无措,不能对症下药,无法维护本国企业和农民的利益。
(4)政府没有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外贸流通体制
我国现行的农产品外贸流通体制实行的是订单农业,企业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无法有效应对市场的风云变色,企业的经营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这种体制非常不合理。此外,我国缺乏在国际贸易中起核心作用的龙头企业,政府又不能加以引导和扶持,导致各中小企业的布局如一盘散沙,关联性差。
(5)政府对出口的农产品的检测技术水平不够高
我国政府对农产品的检测技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很多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就造成了我国出口到欧盟市场的农产品鱼目混珠,给欧盟实施绿色壁垒落下了口实,少数害群之马影响了所有农产品的出口。
2、企业角度
(1)企业缺乏认证意识
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经常忽视办理国际认证,对认证反应迟钝,不紧跟国际潮流。国内很多企业只有在国际标准已经在全球普及,若不遵守无法开展对外贸易的情况下,才不情愿地办理认证工作,没有先见之明,导致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被动局面。
(2)企业生产技术落后
我国生产加工农产品的企业,技术和装备落后,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滥用添加剂,外部环境不佳,造成农产品的安全性能和卫生状况差。在治污方面,很多企业由于无力购买昂贵的设备,出现了偷排、超排的现象,污染了环境,使企业无法生产达到欧盟标准的农产品。
(3)企业规模小,分散经营
我国生产加工农产品的企业往往是零星分布,很难进行统一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无法获得规模经济,还存在着产业结构缺乏弹性,各地生产难以协调的问题,这造成了部分产品产能过剩,部分产品严重短缺。
(4)企业管理能力低下
我国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的决策者缺乏战略眼光,往往为了追求一己私利而损害企业的利益,贪赃枉法之事层出不穷,企业的制度成本很高。
参考文献:
[1]、张春晖.绿色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和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7
[2]、邱刚.我国应对农产品绿色壁垒的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09
[3]、张涛.浅谈绿色壁垒.[J].商场现代化,2010
(责任编辑:何秀秀)
我国农产品出口欧盟市场遭遇绿色壁垒原因 篇2
20世纪末期以来, 地球上接连发生的禽流感、口蹄疫、霍乱、疯牛病、SARS等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 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峻挑战, 更多的目光聚焦到农产品安全上来。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程度差异较大, 发达国家的人们更早也更为强烈地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兴起了绿色消费的浪潮, 要求保证农产品的无污染、安全、优质和营养。发达国家也利用这一机会对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设置了更高的绿色壁垒。许多国家因此制订了更为严格的技术法规、标准, 对进口农产品的质量卫生要求更加苛刻。
二、农产品出口市场相对集中, 遭遇绿色壁垒的风险较高
据漳州海关统计, 2009年漳州市农产品出口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是美国、欧盟、日本占据了总出口额的60%以上, 农产品出口市场相对集中。由于, 国际绿色壁垒主要源自美、日、欧等发达国家, 农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在这些国家, 导致其遭遇的贸易壁垒的概率大大提高, 风险大大增强。
三、农产品质量存在缺陷, 并且质量可追溯性差
农产品质量达不到进口国和地区的标准与要求是漳州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最主要的原因。虽然近年漳州市农产品的合格率在99%以上, 但这是在农产品生产和检验检疫实行国内、国际内外有别的情况下取得的。实际上, 漳州农产品的质量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所设定的质量标准, 不少农产品存在质量问题, 茶叶就是一个典型, 在国内市场上也屡次被检查出农药残留超标, 漳州天福茗茶屡次被曝光。又如, 漳州的水果在果实外观 (大小、形状、色泽、整齐度等) 和内在品质 (糖度、矿物质、维生素、风味物质等营养成分含量) , 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另外, 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性体系建设滞后, 这是导致农产品遭遇绿色壁垒后无法找到病根源头, 落实环节责任、对症下药的根本所在, 从而造成企业产品出口的重复犯错, 恶性循环。漳州市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滞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条形码、电子标签等未能在产品标识中得到有效利用;二是企业内部食品安全管理和危险因子控制系统不完备。
四、企业规模小, 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 缺乏核心竞争力
漳州农产品出口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出口龙头企业则更少, 缺乏自有品牌, 产品附加值偏低, 低价恶性竞争严重。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联系不紧密, 水果加工原料专用化程度很低, 品质不高。2006年漳州市有出口实绩的企业771家。其中出口上千万美元的企业40家, 仅占5.03%, 70%以上企业出口规模不足百万美元。拥有省名牌产品10项、著名商标10个, 省乡镇企业优质产品43个、省乡镇企业名牌产品30个, 无论是总量还是名气上都明显不够。截至到2009年7月福建省有3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龙头企业重点企业, 其中漳州有4家。大量小规模企业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 产品附加值低, 不仅不能有效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产品, 而且会进一步弱化农产品本身的竞争力, 不利于自有品牌的形成, 从而不利于出口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 这就使得农产品出口容易遭受贸易壁垒的冲击。
五、检验检疫资源缺乏, 检验检疫水平低
农产品相关检验检疫资源缺乏和检验检疫水平低, 未能进行有效出口把关是漳州市农产品企业遭受绿色贸易壁垒冲击的重要原因。漳州市针对农产品的检验检疫水平与国际上的检验检疫水平相比相差甚远, 对一些前沿性质的病菌体、病原体和其他病毒还无法进行有效检验。目前, 漳州市的检验检疫机构仍然是下属于漳州检验检疫局, 独立的专业化的检验检疫机构还很少。检验检测机构的数量不能满足农产品生产量和流通量对检测机构的需求, 特别是针对农产品出口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更少。除了数量无法满足农产品生产量和流通量对检测机构的需求, 在质量也存在很大问题。检测设备陈旧、落后, 检测技术水平不够, 检测人员的素质未达标, 特别是缺乏熟练的技术检测人才。
六、标准化工作滞后, 且市场适应性差
我国农产品出口欧盟市场遭遇绿色壁垒原因 篇3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壁垒
一、 绿色壁垒概述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曾将“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所必须的措施”和“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列为自由贸易原则的一般例外规定。于是一些国家据此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归根到底,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借口为保护环境和国民健康,对进口商品提出带有歧视性,针对性的技术,安全和卫生标准,如达不到这些标准,进口国有权扣留、退回、销毁、索赔等等,或不规范的使用国际公认的标准。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遭遇的绿色贸易壁垒情况
(一)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规模的影响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农产品出口规模逐年扩大,但由于中国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加之近年来的生产成本提高,价格的比较优势减小以致消失,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中国农产品出口额自2004年到2012年,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额由180.2亿美元增长至488.8亿美元,增长幅度达到167%;进口额由124.1亿美元增长至719.2亿美元,增长幅度近500%;进出口总额由304.3亿美元增至到1208亿美元,增长幅度达到300%,每年的增速最高时达到31.9%。但是相比之下,中国进出口总额从2004年的6207.85亿美元到2012年29727.9亿美元,八年间增长速度达到379%,同比增长速度基本上保持20%-30%,农产品进出口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从2004年的2.903%到2009年的1.776%,所占比例呈线性下降趋势,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农产品出口成为中国对外贸易薄弱的一环。
(二) 中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市场分析
中国主要的农产品市场集中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其中亚洲占到60%左右。细分到国家来看,根据中国航务网的统计数据,2012年中国十大出口目的国或地区依次是:日本、美国、中国香港、韩国、德国、马来西亚、俄罗斯、印尼、越南和荷兰。出口增速均在30%左右,其中中国对巴西的出口增速甚至高达73.3%,这预示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的良好态势。
但是中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是一个很严峻的现实。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市场多为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或是日本,韩国等新型工业化国家,均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高端市场。以美国为例,中国从1987年以来,每年被美国海关扣留的食品批次中,25%左右是由于标签不符合“美国食品标签法”的规定,另有约8%的批次是因使用了未经FDA认可的添加剂。
(三) 绿色壁垒的中外检验标准分析
我国农产品出口“门槛”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绿色壁垒的检测标准更加严格,检测项目日益增多,检验标准越来越高. 2004年,日本“临时标准”的实施将目前涉及到的130种农作物,229种农药,9000个农残标准扩展到1358种农作物,涉及724种农药,19000个农残标准,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农作物。由此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这些绿色检验标准都是以实力和技术为依托的,可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在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上的差距从而导致检验标准上的差距是不可避免的,短时间内要跨越这道鸿沟,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还是一项很大的挑战。
三、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国内原因及对策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国内原因
我国在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过程中,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环保意识淡薄,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使得农业污染严重。各种工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通过周围的土壤,灌溉水源等生态环境作用于农作物,使农产品在生长中受到严重污染导致“问题蔬菜,问题粮食”的产生。
从中国近年来发生的假大米、毒奶粉事件等等,这一系列的事件的发生让我们觉得我国的卫生检验系统形同虚设,检验实施的不彻底,实施检验的力度不够,对于违规操作企业及个人没有严格的惩罚措施,最终导致我国的卫生检验系统没有发挥出来应有的作用。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与建议
1.努力完善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
一个国家的环境标准低,资源自然会加速退化,环境污染会加剧,并最终导致竞争力的进一步下降。因此,中国更应密切关注国际标准的变化,进行可行性研究,借鉴国外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经验,把环保立法内容从防治污染和保护自然环境,扩展到产生污染和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过程;采取有效措施,通过立法程序将国际标准变为国家的标准,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此外,还应改变中国的政出多门,法规不衔接的状况,尽力完善农产品统一认证体系。
2.立足国情,构建强有力的农业支持政策
从我国国情出发,尽早减少和改革低效率的以价格支持政策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保护政策,将资金用在对农民收入、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信息服务和市场营销服务上去,将农业支持政策作为农产品贸易的长期政策安排,才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增加农业科研补贴投入、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根据产品特性、技术类型、公益性程度及产权保护程度对农业科研项目采取不同的投资方式,重点用于国家及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基础性、公益性、风险大的高新技术、前瞻性研究领域,搭建种质资源和技术平台,为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及企业提供育种材料,引导企业在中下游跟进。
3.企业应牢固树立食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
坚持诚信经营,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树立对消费者和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要积极跟踪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和SPS措施,使生产标准和体系与国际接轨。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和食品召回制度,建立良好的危机处理机制。要不断加大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技术投入,大胆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大力推广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合作经济。(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商务部.农产品进出口专题预警信息[R].中国商务部,2009:P4-5
[2]王海峰,顾肖荣,王勉青.WTO法律规则与非关税壁垒约束机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P78-86
[3]杨洪媛.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实施状况及应对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位论文,2008.98~103.
我国农产品出口欧盟市场遭遇绿色壁垒原因 篇4
摘要
随着关税壁垒的日益削减,绿色壁垒逐渐取代关税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特征并引起各国的关注。农业作为一个敏感产业,受到各国政府特殊的贸易保护,绿色壁垒因而被广泛的应用于农产品贸易。技术标准、包装标签、体系认证等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构成了重重阻碍,极大降低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以及出口企业收益,但是另一方面,绿色壁垒也产生了积极的导向效应,使产业结构以及国内的体制发生可喜的转变,为此,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绿色壁垒,深入分析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绿色壁垒的政策措施,这对于我国农产品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贸易的促进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遵循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的思路来进行研究。全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绿色壁垒的基础研究,包括了界定绿色壁垒的内涵,探讨绿色壁垒产生的事实和理论依据,分析其主要的表现形式。第二部分是研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现状,以及主要进口国采用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第三部分分析绿色壁垒对我国的影响。第四部分提出应对的措施,分析我国农产品行业在绿色壁垒下各要素的状况,发现产业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方法,以面对新形势下国外绿色壁垒的挑战。
关键词:绿色壁垒,影响,对策 浅谈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目录
摘要...........................................................1 第1章引言......................................................3 1.1研究背景及意义..........................................3 1.2文献回顾................................................4 1.2.1国外研究综述....................................4 1.2.2国内文献综述......................................4 第2章绿色壁垒的相关理论......................................7 2.1绿色壁垒的含义及特点....................................7 2.2绿色壁垒产生的原因...................................8 2.3绿色壁垒的主要类型....................................9 第3章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和所遭遇的绿色壁垒.....................11 3.1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11 3.2我国遭遇的绿色壁垒....................................12 3.2.1日本...........................................12 3.2.2美国...............................................13 3.2.3欧盟............................................14 第4章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16 4.1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16 4.1.1农产品技术创新取得积极进展.......................16 4.1.2积极实施有效的制度安排........................16 4.1.3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推进........................16 4.2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消极影响.....................17 第5章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19 5.1推行技术创新....................................19 5.1.1研究,推广生态农业关键技术........................19 5.1.2促进。研、产、销骨与农业的结合........................19 5.2推行制度创新.........................................19 5.2.1构建绿色农产品运作新机制..........................19 5.2.2建立绿色基地,阻止污染扩张..........................20 5.2.3重视市场制度创新...................................20 5.2.4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疫制度....................20 5.3促进技术标准的国际化...................................21 5.3.1采用国际标准进行生产...............................21 5.3.2借鉴国际标准制定中国自己的标准.....................21
第6章结论........................................23 参考文献................................................24 浅谈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第1章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关税、配额、许可证等贸易保护手段的使用受到了制约,而绿色壁垒凭借其合理性、灵活性、隐蔽性,被各国频繁采用,已成为国际贸易领域主要的贸易措施之一。
绿色壁垒广泛运用于农产品贸易,它在产品质量标准、检验和检疫要求、包装与标签要求以及管理体系认证等方面对农产品贸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国是农产品出口的大国,农产品贸易在我国外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金额为402.2亿美元,同比增长9.8%,小于我国出口总体增幅,增长较为缓慢。我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同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食品安全问题在世界范围屡屡发生,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推进绿色壁垒体系的建设,以保护国内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但是,在这过程中却出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制定标准以及检验检疫程序上的巨大差异。发达国家单方面制定相当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和环保要求,大大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输出成本,部分抵消了发展中国家在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1995年,中国食用菌出口创汇9亿美元,发达国家为了限制中国食用菌进口,制定了非常严格、近乎苛刻的技术壁垒,2001年金额下降为5.6亿美元,5年损失近50亿人民币。
2000年,欧盟先后发布了2000/24/EC,2000/42/EC指令,增加茶叶农残限量10项,改变茶叶农残限量6项。
2001年7月1日欧盟实行新的茶叶农药残留量检验标准达108项,凡超过农残标准的茶叶实行就地封存、销毁或退回到原产地国家。
2002年1月到11月,美国拒绝我国产品共计1283批次,其中食品、农产品占一半以上
2002年1月欧盟以氯霉素含量超标为由,暂停从中国进口兔肉、禽肉、蜂蜜等动物源产品。虽经过中欧双方的协商,欧盟分别在2002年5月和11月部分恢复进口,但欧盟又在2003年2月做出一项禁止欧盟成员国进口所有中国动物源产品的决定。
2003年5月20日,日本厚生省从中国冷冻菠菜中查出毒死蜱含量超标 浅谈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而禁止进口中国冷冻菠菜;2003年7月23日,欧盟对从中国进I;3的辣椒产品采取限制措施。
2004年,被美国FDA拒绝进口的中国产品共1923批次,其中食品、饮料、农产品为853批次,这些产品之所以被拒绝,多数是遭遇了绿色壁垒。
2006年6月,R本进一步强化对进口食品的药物残留监控标准,J下式实旋《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制度实施后,贸易限制作用明显,2006年下半年我国烤鳗对同出口呈显著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广东省,出口减少了近七成。
2007年,我国出口蜂蜜64353.8吨,价值9461.6力.美元,数量同比减少了两成,价值减少了近一成,在几个主要的出口市场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原因在于同本、欧盟、美国都相继提高了进口蜂蜜的农残标准,限制了我国蜂蜜产品的出口。
2009年6月,美国要求含少量肉类、禽类或者蛋制品成分的食品必须在美国检验机构或者经认可的国外食品管理机构监督下生产,否则将不能进入美国。该规定变相禁止我国向美国出口月饼,加之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导致了今年月饼外销量大幅降低,月饼生产企业遭遇“寒冬”。
很显然,发达国家凭借其在技术上的优势,利用WTO的例外条款,不断提高进口产品的绿色门槛,通过拖延办理我国认证申请,设置繁琐复杂的检验检疫程序,采用严厉的违例进口产品惩戒方法,常常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封关、扣留、退货、销毁,甚至是全面禁止进口我国产品。
尽管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出口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环境保护已是当代经济发展无可回避的问题,绿色壁垒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已被广大国家所认识和采用,绿色壁垒体系正逐步建成并R趋完善,在贸易与环境方面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应对日趋成熟的绿色壁垒体系,探求我国农产品出口逆境增长的有效途径。为此,结合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现状和遭遇的绿色壁垒特点,深入分析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理性的看待绿色壁垒,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遏制其消极影响,这对于我国农产品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贸易的促进有着重要意义。
1.2文献回顾 国外研究
对于绿色壁垒或环境壁垒的研究(国外还没有关于绿色壁垒的提法,主 浅谈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要以“环境贸易壁垒Environmental Barriers to Trade,ETBs“一词出现),在国际上是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90年代开始兴起,以1995年世贸组织专门成立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为标志。到了1999年11月30日,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世贸组织第3届部长会议上,各成员国就环境与贸易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这时环保这道绿色的贸易壁垒己成为世界贸易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形成的基本标志可以认为是Anderson(1992)/出版的《世界贸易的绿色化》(Greening OfWorld Trade Issues),指出国家贸易应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应减少和消除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了维护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任何国家都有权采取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控制甚至禁止污染环境的产品进口,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生态环境资源化和环境成本内部化,其计算标准应为国际标准。
技术壁垒(Technical Barrier)和环境壁垒(Environmental Barrier)的提法与绿色壁垒很相近。国外对技术壁垒或环境壁垒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对立观点,一部分观点趋向于赞成和肯定(Bhagwati、Jagdishl20],1991;Rauscher【211,1992),另一部分则持否定的态度(Keith E.Markus[221,1995;John S.Wilsonl231,2000))。赞成技术壁垒和环境壁垒的学者认为贸易自由化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而持反对意见的学者则认为技术壁垒和环境壁垒会对贸易和社会福利产生负面影响。
国内研究
国内较早研究绿色壁垒的可能是江三宝刚(1994),吴玉萍【25】(1995)和夏友富
∞(1995)等。大量的文献分析了绿色壁垒的定义,表现形式,特征,产生的背景及原因,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及如何跨越绿色壁垒(蒙子良127J,20001余朝晖、王振宇(2,2005)。在研究怎样跨越绿色壁垒时,很多都是从政府和企业这两个角度来提出政策建议的(贺超129],1999;曾畅1301,2005)。有关绿色壁垒的实证案例研究,绝大多数是针对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限制而言(张萍Dl),20061马进军(11,2007)。
总的看来,多数文献停留在绿色壁垒的表面分析,以及所带来的影响,只有少量 的文献更深层次地探讨了绿色壁垒产生的理论根源,产品出口遭遇绿 浅谈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色壁垒的原因,以及跨越绿色壁垒的具体政策措施。
谷祖莎【32l(2003)认为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之所以发生冲突,其深层次原因是环境成本外部化造成了产品价格的扭曲和市场的生灵,纠正外部性的最好办法是实施环境成本内部化。
曾凡银、李茹兰【33】(2004)认为要提高中国基于环境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针对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制度缺陷,进行总体上的制度设计,并确立相应的政策框架。
王海峰刚(2005)运用国际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相关观点,采用博弈论的一般
方法,分析得出,当绿色壁垒充分反映了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绿色消费意识的时候,绿色壁垒对进口国没有造成实际的福利损失;当绿色壁垒在各个利益集团的影响下不正常地提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进入壁垒时,进口国的实际福利才会遭受到损失。
袁其刚、时英【101(2005)运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交易成本分析,外部影响分析和公共产品的提供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农产品出口遇到的绿色壁垒,从表面上看是产品质量问题,但其深层次反映的却是体制问题。
黄德春、刘志彪【161(2006)在Robert模型中引入了技术系数,模型表明环境规则在给一些企业带来直接费用的同时,也会激发一些创新,可以部分或全部地抵消这些费用成本。这表明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要应对发达国家实施的技术壁垒,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实现竞争优势。
陆菁【35】(2007)拓展Fischer和Serra[36](2000)消费外部性条件下政府最小技术标准制定行为的分析模型,欧美高于中国的环境标准,对中国传统产业产品的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企业针对减少消费负外部性进行技术研发投入,与欧盟不断提高的环境规制进行博弈。研究表明,政府通过对本国企业减少消费负外部性的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的战略性补贴,可以推动传统产业实现“倒逼”型产业升级。浅谈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第2章绿色壁垒的相关理论
2.1绿色壁垒的含义及特点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曾将“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所必须的措施”和“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列为自由贸易原则的一般例外规定。这就意味着有关国家可以以此为由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于是,集环境保护与贸易保护于一体的绿色壁垒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保护本国生产与经济发展的有利武器。绿色壁垒的涵义在理论界有多种界定,但归根结底绿色壁垒具体是指一国以保护有限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制定苛刻的环境保护标准来限制国外商品的进口。这里的环境保护标准可以是相关的条例法规,也可以是较高的技术限制,或者是繁琐的海关检验、审批程序等。
由于绿色壁垒的实施是以国际、国内的公开立法为依据的,所以选择一个恰当的并且被广泛接受的法律框架,以此来界定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明确二者的区别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在众多的国际、国内环保法律法规中,与贸易关系最为密切且影响最大的是WTO组织制定的相关舰则,《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SPS)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是其中对绿色壁垒以及技术壁垒规定最为全面、详尽的法律文本。因此,我们将在TBT以及SPS协议下对二者的内涵外延进行界定。
综合TBT和SPS这两个协议可以发现,为了保护环境、保障人类和动植物生命或健康的卫生检疫措施和技术规定必须依据科学依据来制定,在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的情况下,这些措施和规定不能继续使用。而为了防止欺诈行为等其他目而制定的技术规定可以依其目的而定,不一定要以科学依据为基础。由此,TBT和SPS协议对于绿色技术壁垒与其他技术壁垒做了明确的区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二者是依照不同的程序实施的。因此,技术壁垒不都是绿色壁垒,因环境以及安全健康以外的目的制定的技术规定也可能成为技术壁垒。此外,TBT和SPS协议在最惠困待遇问题、保障措施的采用、偏离国际标准的条件上针对绿色壁垒(尤其是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和其他技术壁垒做了不同的舰定,更反映了绿色壁垒与技术壁垒之间不是等同,存在一定的差异。
绿色壁垒是技术壁垒中的一种,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又超出了传统技术壁垒范畴,它不仪涵盖以上提及的技术标准、检验检疫制度、包装标签要求等,还包括了以进口附加税形式出现的贸易壁垒。目自订,生念反倾销 浅谈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税是一种最为主要的形式,它是基于“环境成本内在化”的要求,对那些未将污染治理费用成本化的进口产品征收的一种附加税。由此,绿色壁垒是一种具有丰富内容的贸易壁垒,它与技术壁垒并非是等同的概念,在实践中应依据所适用的法律框架来界定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内涵,并予以区分,以避免法律适用的错误。
2.2绿色壁垒产生的原因
2.2.1绿色壁垒产生的理论依据
1993年,Grossman和Krueger在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环境的可能影响时发现了收入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并将其称之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这种关系也在之后的许多研究中得以证实。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首次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实证关系,它表明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环境质量会逐步恶化,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环境质量将得以改善,也就是二者之间呈现出一种倒“U”的关系,如图2.1。
依据这一假说,各国都将经历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路径。但是由于各国拥有不同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且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上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导致了各国的环保需求存在着一定差异。发达国家目前是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右边,它们在实现了经济的高度繁荣之后丌始反思过程当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并且依凭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水平,对受破坏的环境和生态进行治理和修复。而发展中国家还处于转折点的左边,发展经济仍是目前的第一要务,还将经历一段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过程,无法做到发达国家提出的优先考虑环境保护,而发达国家J下借由其在经济以及环保技术上的优势,制定高水平的环保标准,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能力,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绿色壁垒。我国出口产品确实存在着绿色产品少,农产品有害成分超标较多的现象。造成这种情 浅谈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况的原因有:一是我国不少地区重生产、轻环保,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污染严重;二是出口商品的生产者或加工者技术、设备落后;三是出口信息不灵、工贸之间缺少协调机制;四是生产者环保意识不强等。
2.2.2绿色壁垒产生的事实依据
1.环境问题同益严峻。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盾也日益加深,恶性的环境事件屡有发生,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得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产生的环境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
2.贸易保护主义的推动。尽管各国都在GATT/WTO框架下致力于长期自山贸易体系的建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贸易保护从来没有退出过历史舞台,在每个阶段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3.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体系成为绿色壁垒的法律渊源。由于工业化阶段实行非可持续发展模式,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防止生态环境再继续恶化下去,国际社会通过立法的方式寻求对环境的保护。
4.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由于深受全球环境恶化的负面影响,人们对环境问题更加的关注,要求改善生活环境质量的呼声也同益高涨。
2.3绿色壁垒的主要类型
从各国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环保技术标准。通常足以公丌立法的方式规定产品在环保上必须达到的一系列指标,限制图外不符合环保技术标准的产品进口,对贸易实施限制。这些技术标准足根据各固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带有鲜明的闺别特点。一般来说,发达困家制定的技术标准比较严格,对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达到这监标准存在着经济以及技术上的困难。当发达困家不仅将这些标准适用于国内生产,对于贸易伙伴的出口产品也采用同一标准的时候,就会对技术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出口造成阻碍。而这科,情况在实际中时有发生。
2.商品检验枪疫制度。该制度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各种检验检疫措施,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旨在保证产品达到一定的卫生或是安全标准,对人体不会产生危害,但是在实际中,各国制定措施都比较繁琐,有的甚至非常的严格,事实上构成了对贸易的阻碍,限制了外国产品的进口。R本就对食用的进口产品实行近乎苛刻的检验检疫制度,要求逐批百分百的检查,浅谈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并且对于不同时间进口的同一产品仍要进行复检。
3.认证制度。目前,在国际上通行的环境认证制度是由ISO/TC207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的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014000提供了系统的改善企业环保绩效的行为指南,通过规范以及落实企业和组织的环境行为,来实现节省资源、减低污染、改善环境的目的。这个认证制度被许多发达国家所采纳,作为评判该供应商的产品能否进入本国市场的一个重要标准。通过这个
认证,需要耗费时间来调整生产流程甚至是组织方式,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也存在着技术上的困难,由此IS014000也正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壁垒。
4.包装与标签要求。目前各国都对包装的环保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禁止使用某些包装材料,治理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大力发展易于回收再利用或再生的绿色包装,以减少包装材料及其所形成的包装废弃物对环境构成污染。绿色标志则是指认证机构依据一定的环境保护标准、指标或规定,向有关自愿申请者颁发以表明其产品或者服务符合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用以表明该产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理过程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对环境无害或危害很小,有利于资源的再生利用。这些规定或环保标志对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生产的成本以及出口的难度,间接形成对贸易的阻碍。
5.环境成本内在化。依照污染者付费原则,污染者应该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并将环境污染治理和资源费用计算在其成本之内,以真实反映产品中环境资源的价值。但是,在对产品成本进行实际认定时,由于进口国与出口国在环保法规上存在着差异,导致了在计算环境成本时口径的不一致,发达国家常常认定发展中国家低估了环境成本,进行了生态倾销,从而对其征收高额的生态反倾销税,严重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能力。浅谈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第3章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和所遭遇的绿色壁垒
3.1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
中国加入WTO 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迅速提升,但农产品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越来越小,逐渐退出了主要出口创汇产品的行列,农产品贸易逆差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02 年是我国入世后的第一年,全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04.4 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80.2 亿
美元,进口额为124.2 亿美元。之后八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额每年都能达到双增长。到2010 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219.6 亿美元,其中,出口494.1 亿美元,进口725.5 亿美元。2002 年农产品贸易顺差55.8 亿美元,之后顺差逐渐减少,2004 年我国入世后首次出现了农产品贸易逆差48.8 亿美元,并且逆差逐年扩大,根据农业部最新数据,到2010年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了231.4 亿美元(见表1)。受金融风暴影响,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外各种绿色壁垒层出不穷,愈演愈烈,这也是造成我国2009 年农产品贸易额下降的主要原因。金融危机以来,国外绿色壁垒的波及、仿效和扩散效应越来越明显,不断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提出新挑战:日本进一步修订《肯定列表制度》,并在2010 进口食品监控计划中,增加1600 个监控检查样品;韩国自2010 年6 月1 日起,对进口水产品实施萘啶酮酸等6 种药物残留检测;欧盟通过《欧盟新型食品修正案》及多项技术标准,并自2010 年1 月1 日起实施《反海洋渔业非法捕捞法》;《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美国2009 年食品安全加强法案》也已陆续实施。此外,碳关税、劳工标准、动物福利、环境标准等正逐渐成为新的贸易保护形式,出口门槛的提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障碍。浅谈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3.2我国遭遇的绿色壁垒
3.2.1日本
日本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也是实施绿色壁垒最多的国家之一。日本对中国出口农产品实施的绿色壁垒主要有食品质量安全与卫生要求、药物残留的最高限量标准、严格的绿色卫生检验检疫制度、复杂的合格评定程序和质量认证制度。
第一、食品质量安全与卫生要求。日本的农品安全管理机构主要是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日本规范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有《食品卫生法》、《食品与日用消费品管理法》、《蔬菜水果进口检验法》、《肉类制品进口检验法》、《包装与标签法》、《家畜传染病预防法》、《动植物防疫法》等。为保证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日本对农产品及食品进口企业实施注册制度,并要求建立HACCP食品卫生管理体系。
第二、药物残留的最高限量标准。2006年5月29日,日本正式对进口农产品实施技术标准十分苛刻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简称:《肯定列表制度》)。在该制度下,对所有化学品残留规定了限量标准,新增51392个限量,涉及302种食品、799种农业化学品、54782个限量标准。同时禁止使用15种农药、兽药,全面提高了进口农产品的技术门槛和市场准入标准。“肯定列表制度纾堪称是目前世界上最为严格的一套残留限量标准体系,规定只有符合这套标准要求的食品才能进入日本市场。按其规定,一棵青菜从中国出口到日本,需要接受200个项目的检测。自该制度执行以来,中国出口到日本的甜豌豆、大粒花生、冷冻木耳、鳗鱼、天然活泥鳅等产品都被陆续查出药残超标,大大影响了正常的出口量。
第三、严格的绿色卫生检验检疫制度。日本对进口农产品的检测项目越来越多,质量检验标准也越来越高。如日本对中国大米进行检测的指标,已由1993年的20多项增加到目前的123项,而且要求在14天内完成。对于植物检疫,凡属日本国内没有的病虫害,来自或经过发生该病虫害国家的寄生植物和土壤均严禁进口;作为食品或食品原料的动植物、农产品还需接受卫生防疫部门的食品卫生检查;对强制性检查食品,要逐批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对不同时间进口的相同商品,则规定每次必须检验。而对日本国内同类产品只需一次性检验即可。目前,中国蔬菜出口正遭遇此类限制。
第四、复杂的合格评定程序和质量认证制度。农产品身份证是日本实施的一项特殊的质量认证制度。2003年日本在全国推行。大米身份认证制 浅谈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度“,即凡进入日本国内市场的大米必须标明品种、产地、生产者姓名和认证号码等,否则不允许销售。之后,日本各地又把认证范围推广到蔬菜,要求凡市场上销售的外地蔬菜都必须有认证标志。此外,还建立了优良农产品认证制度,对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能正确进行身份管理的优良农副产品给予认证,授予认证标志,申请身份认证的农副产品,必须表明该产品的生产者、产地、收获和上市日期及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名称、数量和日期等,拥有认证标志的农副产品方可进入日本市场。总之,日本是中国出口贸易中受阻比例最高的国家。
3.2.2美国
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遭遇的美国绿色壁垒主要有:食品安全和绿色卫生检验检疫法规、食品标签和包装要求,环境保护等。
第一、食品安全、绿色卫生检验检疫法规。美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有美国农业部、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和国家环境保护署,它们都制定了完整的保障农产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规范着国内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同时将不符合标准的国外农产品拒之门外。如美国规范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有{: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公平包装和标签法》、《公共卫生服务法》、《联邦肉类检验法》、《蛋类产品检验法》、《家禽食品检验法》、《食品质量保护法》、《茶叶进口法》、《婴儿食品法》,对进口农产品的包装、认证、及检验检疫方法作了详细的规定。此外,美国还于1997年12月在食品加工中引入“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体系,禁止进口未实施HACCP的水产品和肉类食品,要求所有对美国出口的水产品、肉类产品企业必须获得HACCP的认证资格。
第二、食品标签和包装要求。美国是世界上食品标签要求最严格的国家之一,食品标签多达22种,且逐年修订补充。美国要求所有包装食品应有食品标签,强化食品还要有营养标签,而且必须标明至少14种营养成分的含量。据估计,仅此一项就使美国加工企业每年多支出10154亿美元。显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无力负担这一费用。继欧洲爆发疯牛病和口蹄疫后,美国农业部发布了强制性原产地标签项目的规则,即牛肉、羊肉、猪肉的切块肉、碎牛肉、碎羊羔肉、碎猪肉、饲养鱼和甲壳类动物、易腐烂的农产品及花生必须在零售时标明原产地,鱼和甲壳类动物还须标明是家养还是野生的。2003年12月,美国农业部制定了一套全国统一的有机食品标准,同时推出全新的有机食品标签,有机程度达到或超过95%的食品,都可贴上印有英文“有机和”“美国农业部”字样的绿色圆形标记,有机 浅谈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程度在70%,-95%之间的食品,不能贴专门标记,但可在标签上注明本产品“包含有机成分”。
第三、环境保护的要求。美国FDA规定,从1995年6月1日起,凡是出口到美国的鱼类及其制品,必须贴上有美方证明的来自未污染水域的标签。中国鱼类产品及其制品在出口到美国时就遭遇此类限制。
3.2.3欧盟
欧盟具有一个较完善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涵盖了“从农l-tiN餐桌”的整个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由于在立法和执法方面欧盟和欧盟诸囤政府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得欧盟的食品安全法规标准体系错综复杂,但是大体上形成了一种双层结构的绿色贸易壁垒体系,上层足具有法律效力的欧盟指令,下层则是各项具体的技术标准。2006年,欧盟实施了新的食品安全法规,这可以看做是欧盟现阶段对农产品进口绿色规制水平的体现。该法规是在对2004年实施的《食品卫尘法》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引入了包括微生物标准以及食品标准及动物饲料标准三产管理等在内的新的食品安全规定,从而将食品安全监管的对象从食品本身延伸到食物链的全过程,确立了食品安全的体系监督,给我幽出口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欧盟成员国在各通关口岸之问建立了快速的信息传递渠道,不合格的产品信息会被快速的通知到欧盟各海关口岸,这种联动机制,使得不符合欧盟相关标准的进口产品难以进入欧盟市场。以上这些法规、标准以及运行机制共同构建起欧盟的绿色壁垒体系,有效的限制了欧盟以外国家或地区农产品的输入。
近几年,欧盟不断提高进口农产品的农残标准,对茶叶、蜂蜜等我国传统大宗农产品出口欧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以茶叶为例,欧盟自2000年实施严格的茶叶农残标准以来,近几年陆续出台新的茶叶农残标准,2003年茶叶农残标准达到了193项,此间,我国出口欧盟的茶叶量减少了近4成,贸易限制作用相当显著。2007年4月,欧盟茶叶委员会又再次对茶叶的农药残留标准进行了更新。新标准增加了10个农残项目,并提高了其他10个农残项目的限量标准。更新后的农残项目共计227项,其中207个农残项目的标准限量为目前仪器最低检测底线,占了总项目的91.2%。欧盟这一举措使我国茶叶出口形势更为严峻,不少茶出口企业丧失了欧洲这个巨大的海外市场,或是面临市场的大幅萎缩。据了解,浙江省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在欧盟实施新的农残标准后输欧茶叶量从9000吨锐减至2000吨,近两年,在不断控制质量和药残的情况下,出口量 ‘逐步恢复到5000-6000 浅谈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吨,尽管如此,茶出口成本较之前却大大增加了。浅谈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第4章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4.1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积极影响
4.1.1农产品技术创新取得积极进展
在技术创新效应的作用下,中国农产品技术创新取得一定进步。绿色壁垒实际上就是绿色“高科技“贸易壁垒,作为一种外源性的贸易限制措施,其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约束具有非常强的刚性。它不同于关税壁垒,关税壁垒通过提高进出口企业的成本起到阻挡作用,进出口企业也可以通过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价格继续贸易,不会起到根本上的限制作用。而绿色壁垒却无法仅仅通过降低成本、提高价格来打破,凡是没有达到绿色壁垒技术要求的产品,一律不得进出口,限制非常严厉。企业为了要使自己的产品走进国际市场,就必然要改进落后技术,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提高产品的技术指标。绿色技术指标的出现,为中国农产品经营企业的技改树立了航标,找出了差距。在某些中国技术的空白点,经济利益及企业生存的压力也会逼迫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创新,增补空白。
4.1.2积极实施有效的制度安排
在制度创新效应的作用下,政府积极进行制度安排应对绿色壁垒。发达国家在制定农产品技术标准上的优势,是源于其对生产环境及产品本身先进的检验技术。基于此,国内许多学者提出了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然而,正如诺思在其名著《西方世界的兴起》中所提出的,技术创新需以制度安排和所有权激励为环境条件,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中国农产品应对绿色壁垒在加强生产、加工、检验等技术创新的同时,更要重视制度的创新。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中国参与WTO多边贸易谈判与规则的制定,参照发达国家的标准调整现行的技术标准与法规体系,颁布、实施新的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推行农产品认证及检验检疫制度等,都是一种制度创新过程,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共同参与。作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2002年开始,山东省政府与国家质检总局开创性地建立了促进农产品出口省部级联席会议制度。(2)建立了政府部门间的促进农产品出口工作协调机制。(3)建立了重点扶持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管理模式。
4.1.3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推进
在技术标准接轨效应的作用下,中国制定了自己的农产品标准。长期以来,中国在农业生产上多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对农产品质量问题重视 浅谈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不够,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评价体系与国际标准不接轨,农业检测体系建设滞后,使得中国农产品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的环境与食品检测不仅是实验仪器、实验技术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缺乏达到国际水平的方法和标准。标准化在农业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发展高效农业,突破WTO重围的有力武器。如果在出口农产品检测上采用的标准不当,产品出口将随时遭遇壁垒。由于中国国内检测技术及监督力量薄弱,许多问题未显露出来,而国外绿色壁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农产品质量问题暴露出来,这就迫使中国企业对现有农产品标准体系、评价体系以及检疫检测进行反思,解决已暴露的问题,消除隐患。4.2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消极影响
其一,对我国农产品生产效应影响我国出口农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所以国外需求波动能相对快速的传导至农产品的基础生产部门,对其产生影响。随着绿色壁垒在国际贸易中被广泛的采用,我国农产品出口环境存在着巨大的不稳定性,进口国的检验检疫法规和措施经常性的根据自己的贸易情况进行调整,使得构成我国农产品总需求的国外需求部分不确定性增强,为农产品的生产安排带来了很大困难。如右图,我国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形成发散型蛛网。绿色壁垒的实施使我国农产品需求曲线位置发生移动,易造成农业生产安排的偏误,使我国农产品市场因此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生产者根据上期的市场情况安排生产,从而提供的产品数量为Q(i),但是国外该期对进口产品实施了更为严格的检验,实际上使需求曲线移动到了D1而不是Do,因而Q(i)大于实际均衡产量Q(e),消费者只愿意以低于均衡价格P(e)的P(i)购买全部的产品,于是市场价格下降为P(i),下期农产品将大幅减至Q(v),在动念的调整过程中,这种产量波动将通过发敞型蛛网进一步的放大。尽管在现实中,这种波动不会无限放大,一方面是经过一段时间,生产者对己发生的需求变动有了比较准确的估计,能够对农产品生产进行合理安排,另一方面政府亦会在波动超过一定范围时采取保护价收购等方式来稳定市场价格和生产,但是由于国外绿色规制的加强是具有连续性的,并凡通常会对我国出 浅谈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口造成显著影响,因而绿色壁垒使我国农业产出波动更为的频繁和剧烈。
其二,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发达国家虽然不在市场准入方面对农产品进行直接限制,但变相通过严格的技术标准及高要求的检疫检验程序、审批制度等来对农产品进口设置障碍。经营农产品的外贸企业一方面要花费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购买仪器设备等费用,另外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使用费来获得国外“绿色通行证”。为了在流通过程中符合发达国家的绿色包装、标签等要求,必须对外包装及出口标签进行调整,直接导致出口产品的中间费用增加,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成本,进而提升了我国出口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降低了我国传统的价格优势。
其三,加大了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拓难度。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为美国、日本、欧盟、韩国以及香港地区,这些国家与地区的贸易额占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总额的80%以上,恰恰这些国家和地区是绿色壁垒最盛行的地区,他们大多是世贸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成员。由于绿色壁垒的实施,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在原有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性。由于绿色壁垒具有传导性和递增性,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也纷纷效仿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加环境检测项目,对卫生检验检疫及农药残留等项目参照发达国家制定标准,增加了我国农产品进入这些新兴市场的难度。
其四,导致我国部分农民收入下降。我国农产品出口份额的降低,出口成本的增加以及市场开拓难度的增大都无疑指向一个共同结果,那就是农产品出口所带来的收入增长在逐渐放缓。而国内农产品市场早已趋于饱和,发展外向型农业是我国农产品发展的必经之路,绿色壁垒的实施使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直接影响了我国农民的收入。由于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直接影响了附加值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水果、水产品等农产品的出口,而利润相对较少的土地密集型产品,如玉米、小麦等产品因为质量相对容易控制而出口量增加,这种出口重心的转移也直接降低了农产品出口所带来的收入。浅谈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第5章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5.1推行技术创新
5.1.1研究,推广生态农业关键技术
鼓励农民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强化农产品生产基础及生产安全管理,创建具有环保特色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及品牌。提高农民素质,强化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过程和售后服务的管理,使产品出口每个环节都不影响生态环境。
5.1.2促进。研、产、销骨与农业的结合
目前中国企业研究开发投入明显不足,中小企业大多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许多大型企业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只占年销售额的5%左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中小型企业。因此,把“研、产、销一的模式应用于解决“三农打问题,通过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或其他中介组织,帮助农产品生产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研究和国际市场调研工作,特别是在开发绿色产品——有机农产品上更需要科研部门的协助,企业必须努力进行技术创新,开发环保成本低、质量优、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产品,以抢占国际市场。5.2推行制度创新
5.2.1构建绿色农产品运作新机制
(1)构建微观主体发展绿色农产品的利益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是推进微观主体生产经营绿色农产品的关键。为此,应去除一切不合理负担,给予绿色农产品微观主体以税收减免优惠和财政补贴,降低其生产成本,扩大其收益:建立促进高新技术与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相结合的新机制。积极鼓励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投身于绿色农产品高新技术和实用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在立项、资金政策上给予倾斜,对取得优异成绩的个人和单位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建立引导微观主体兼并和联合,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提高竞争力的新机制。
(2)构建政府发展绿色农产品贸易的扶持机制
政府设立一定的基金用于支持绿色农产品经营贸易企业的发展;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和保险支持,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费用的补贴比例,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利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加强出口风险管理,提高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加快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开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减免农产品运输车辆的通行费用,改善出口农产品的物流条件,提高出口效率。浅谈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5.2.2建立绿色基地,阻止污染扩张
中国经济刚刚起飞,一些企业难免会急功近利,不顾保护环境,只顾生产,取得眼前效益。因此在一些工业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各种污染比较严重,但中国幅员辽阔,在广大的农村、边远地区仍保留着大片未被污染的荒山、草地、丘陵和水源,可供生产“绿色产品一。政府要采取坚决措施,斩断一切伸向净土的污染触角。严禁在此范围内设立污染企业,其他所有企业也必须依据SPS协议的原则,落实环保标准,否则严禁开工生产。
5.2.3重视市场制度创新(1)进行绿色税收改革
创立绿色税收是最大限度引导社会资源突破与构建绿色壁垒的一个具有探索价值的制度设计。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中国现行税制的绿化程度不高,大部分税种的税目、税基、税率的选择都没有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对一些与环境不友好的产品和污染性生产,没有利用税收手段来抑制它的生产和需求,而那些没有污染的产品和清洁生产,又没有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因此环境政策和税收体制需要进行“绿化”改革,通过引入绿色税收将环境污染的社会成本内化到企业成本与市场价格中去,通过市场机制自动调节企业的经济行为,从而更有效、更低成本地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中国目前的绿色税收改革,可以考虑按以下步骤展开:第一,将绿色税收纳入现行国家税收体系。第二,将绿色税收改革同现行环境收费体制有机结合起来。第三,关注绿色税收对收入分配产生的负面影响。
(2)建立针对绿色壁垒的专项投融资制度
鉴于突破与构建绿色壁垒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必须建立、完善专项的投融资制度以为绿色产业突破绿色壁垒汲取必要的发展资源。在这一方面,除了有针对性地放宽银行贷款条件,增强贷款力度外,重点需要拓展两类外源融资:一类是组建绿色专项风险基金;另一类则是推动绿色企业上市直接融资。
5.2.4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疫制度
加强进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不但可以保证进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防止国外劣质农产品的进口,保护中国环境与经济利益,而且能降低出口农产品遭遇绿色壁垒的风险性,因此进出口检验检疫工作至关重要。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中国检验检疫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 浅谈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1)建立绿色壁垒风险预测预警体系
通过各种渠道,落实专人对国内外有关出口的农产品环境标准、法规、动态等相关信息的采集、跟踪,努力掌握国外绿色壁垒的最新动态。
(2)加强监控,确保进出口食品安全卫生
建立健全进出口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化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把检验关口向前后延伸,实行检验检疫全过程监控。
(3)要不断加大检验检疫部门的科研投入
加快检验检疫的科技开发与创新,在检验检疫系统创建国际知名和认可的一流实验室,增强中国进出口检验检疫水平,并积极开展国际间实验室的考核、评审私认证工作,达到双边和多边认可,实施国际互认,促进贸易自由化发展,削减绿色壁垒。5.3促进技术标准的国际化
5.3.1采用国际标准进行生产
2002年初,欧盟以食品安全为由暂停进口所有中国动物源产品。欧盟对中国动物源性产品进行封关并不是针对个别产品的质量问题,而是因为中国未能建立起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对于以苛刻著称的欧盟来讲,只有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产品的质量才能被认可。为此,中国加强了对动物源产品中药物残留的控制,并取得令欧盟满意的结果。2003年,欧盟首先解除了对中国加工鱼肉、肠衣、海鱼和龙虾等产品的进口禁令。2004年7月16日欧盟又宣布解除了对中国除家禽以外其余动物源产品的进口禁令。这些产品包括蜂蜜、蜂王浆、兔肉、虾、人工养殖的鱼等。原因就在于,中国政府向欧盟承诺,用欧盟食品安全标准检验检疫所有出口的动物源产品,只有符合欧盟食品安全标准的货物才给予签发卫生证明。
5.3.2借鉴国际标准制定中国自己的标准
在对待已经存在的国际技术标准时,要看到国外的许多绿色壁垒是为了限制进口而设立的,并非建立在合理的科学依据之上。所以中国的技术标准也要充分考虑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根据中国进口产品的不同来源和数量,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有利于中国的技术标准。在具体的标准建设方面,应借鉴一些巴西和印度的做法。巴西对非自动进口许可的商品进行额外的卫生和检验、检疫,对转基因产品的进口实行严格的限制,规定在包装食品中最多只能含有4%的转基因成分。印度要求特殊的商品包装和说明等都是为了对外国商品的进入设置障碍。中国在2002年6月颁布了对转基因大豆进口的监管要求后,美国曾对此表示极大的不满,但也无可奈何。浅谈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结论:(如图)
浅谈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第6章结论
由于意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绿色壁垒已被许多国家所采纳使用,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尽管实施绿色壁垒初衷是为了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二者的关系,但是实际上常常存在贸易保护的倾向。发达国家借由绿色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出口进行诸多的限制,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也面临来自其他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挑战,从而限制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发挥。
本文在回顾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数据,围绕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及其相关产业造成的影响和应对方法进行系统的阐述,主要形成以下几点看法:(1)我国农产品出口并没有因为入世而得到显著增长,在国外同趋严格的绿色壁垒措施下,农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重要程度有不断下降的趋势。(2)绿色壁垒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影响到贸易价格、贸易结构、国内产出等等,同时也对国内环保法规的完善以及绿色贸易壁垒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就目前而言,绿色壁垒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大于其正面的,但是在长期中,绿色壁垒的积极作用将逐渐显现。(3)我国农产品出口行业应基于波特的竞争理论,从生产条件、需求条件、行业支持、企业战略以及政府这五个键要素着手,重塑产业的环境竞争力,以克服绿色壁垒的障碍,实现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跨越式增长。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理论和事实两方面部分论证了绿色壁垒产生的影响,并尝试从国内农业生产的角度考察其效应,此外基于产业竞争力提出应对绿色壁垒的具体措施,并且强调了解决农业投资短缺问题以及转变产业经营组织结构办是攻克国外绿色壁垒的关键要素。浅谈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曹慧娟:从政府视角谈农产品绿色壁垒的突破,经济研究导刊,2009(18)[2]谷祖莎:绿色屏障一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与中国的选择,中国经济出版,2005 [3]解俊贤,张瑛:《世界贸易组织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李美红: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理论前沿,2009(5)[5]廖进中,谢国旗:“绿色壁垒’’新论,湖南大学学报,2005(7)[6]商务部,中国进出口报告
[7]石敏俊,吴子平等:《食品安全、绿色壁垒与农产品贸易争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8]王金南,夏友富,葛察忠:《绿色壁垒与国际贸易》,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9]王金南:绿色壁垒与国际贸易,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10]吴海霓:世贸组织框架下出口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国际贸易问题,2003(1)[11]吴艳:绿色壁垒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基于绿色壁垒效应的实证检验,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2)[12]徐静:“绿色壁垒”对食品行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21).
[13]尹翔:绿色壁垒的特征及负面影响,商场现代化,2007(7)[14]岳利鸿:绿色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前沿,2007(5)[15]赵红:环境规制对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中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08(3)[16]李瑜:中国农户经营组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66-171页
[17]张相文,曹亮:国际贸易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38.150页 [18]王守安:环境经营,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20.34页 [19]王树林,曲世友:微观经济学,38.40页
[20]焦志云:绿色壁垒问题与中国的应对措施,商业研究,2004(5)[2l]刘汉成:挑战绿色壁垒增强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市场经济研究,2004(1)[22]苗阿君:企业绿色营销探析,理论观察,2002(2)浅谈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我国农产品出口欧盟市场遭遇绿色壁垒原因 篇5
一、欧盟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措施
(一) 绿色技术壁垒
这是出口欧盟产品遭遇的最为严厉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 主要有下述几种: (1) 绿色生产。它使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不产生环境污染或使环境污染最小化, 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 节约资源和能源, 使资源利用率最高, 能源消耗最低。 (2) 绿色技术标准。欧盟制定了许多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的环境标准, 限制国外产品进口。1996年启动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从生产前到制造、使用以及最后处理阶段都要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 形成了一道“绿色贸易壁垒”。 (3) 绿色环境标志。它是一种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 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 而且在生产、使用、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 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均无损害。发展中国家产品为了进入欧盟市场, 必须提出申请, 经批准才能得到“绿色通行证”, 即“绿色环境标志”。 (4) 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指能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的包装。 (5)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欧盟对食品的安全卫生指标十分敏感, 尤其对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含量的要求日趋严格。欧盟对在食品中残留的22种主要农药制定了新的最高残留限量。
(二) 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
欧盟以动植物的安全卫生指标 (农药残留、药物残留、放射性残留、生物毒素残留、重金属含量等) 为依据, 形成了严格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壁垒。主要包括下述几种:
(一) 繁杂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近年来, 欧盟频频发布新的或修改现有的关于食品安全的政策和相关技术法规, 在出口到欧盟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问题上, 欧盟要求进口来源国不仅需要遵守农产品和食品卫生标准, 还要符合欧盟的生产技术规范, 欧盟采取的这种做法是确保零风险, 即先禁止具有潜在风险的产品进口, 然后再考虑其风险大小。近来欧盟又作出新的规定, 从2004年起, 要求食品出口商先取得GMP (良好制造惯例) 和HACCP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证明, 不然就不许其产品进入。GMP指的是卫生设备和食品厂的运作, 而HACCP是确保产品对人体无害的品质保证。
(二)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中使用添加剂的问题
欧盟规定从2003年起, 对于含有二乙烯基苯且不符合该指令中有关限量规定的塑料原料及制品, 各成员国应当禁止其加工、进口;从2004年起在欧盟范围内禁止加工、进口不符合该指令要求的与食品接触的塑料原料及其制品。
(三) 残留限量实施中的不合理做法
欧盟对食品中化学物质的残留量设立了严格的限量标准, 其中残留限量实施中的一些做法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 实质上构成对国外食品向欧盟出口的变相限制。
(四) 纺织品、服装进口的严格规定
欧盟规定产品出口时必须贴有“延迟燃烧”或“远离火源”字样的标签。德国法令则规定:对于用偶氮染色的进口日用消费品, 一旦检测出含有致癌芳香胺, 不仅就地销毁, 还要向出口商提出索赔。对纽扣、拉链、装饰等服饰辅料, 欧盟规定每平方厘米含镍达0.5毫克以上的纺织品禁止进口。
5.对中国动物源性产品进口禁令
欧盟规定, 食品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氯霉素。2002年1月31日, 欧盟以从中国进口的部分动物源性食品中含有氯霉素残留为由, 全面禁止从中国进口动物源性产品。
二、欧盟绿色贸易壁垒对辽宁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中国加入WTO前, 许多业内人士分析认为, 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特别是农产品。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 农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加入WTO后, 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虽然敞开了, 但门槛并没有降低, 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辽宁省又是农业大省, 环保水平低, 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的过程和方法、包装贮运、组成成分及性能等存在诸多方面的不利于环保的因素。从总体而言, 绿色壁垒对辽宁省农产品贸易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远大于正面效应。这些方面造成其他国家对辽宁省农产品的禁止进口、退货和索赔的案例非常之多。
(一) 影响辽宁省出口市场的巩固和扩大
由于辽宁省长期忽视环保产业的发展, 出口农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欧盟制定的环境标准。如果欧盟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 制定对辽宁省过于苛刻的环境标准, 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将贸易与环境保护紧密挂钩, 这将会使辽宁省许多出口农产品因达不到其“绿色标准”而经常被排挤出欧盟市场之外, 对辽宁省农产品出口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 削弱辽宁省出口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辽宁省农产品出口为了达到欧盟的环境标准, 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检验、检疫、测试、认证等手续及相关费用, 从而导致这些产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 直接削弱了辽宁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使辽宁省农产品出口量大幅度下降。
(三) 辽宁省农产品出口额降幅明显
欧盟新的食品中农药残留标准 (EC149/2008) 于2008年7月29日起正式执行。这次欧盟颁布的新标准涉及范围很广, 有些还是针对中国农药使用情况而做出的调整。该标准对中国茶叶出口影响较大, 附录Ⅲ中新增的170种农药大多是新农药, 以往一般不予控制, 甚至应用于有机茶园中, 但也被列入名单。这意味着辽宁省农产品出口又面临着新的绿色贸易壁垒。受此影响2008年1—12月, 辽宁省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56.3亿美元, 同比下降7.1%。其中, 出口35.9亿美元, 同比下降2.3%;进口20.4亿美元, 同比下降10.4%。贸易逆差为15.5亿美元, 同比下降28.6%, 连续6年呈逆差走势。
(四) 对辽宁省动物源性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巨大
2002年1月30日, 欧盟委员会以在我国出口的水产品特别是虾中检测出超出欧盟标准的氯霉素为由, 禁止原产于我国的所有动物源性食品的进口, 给我国农产品出口, 特别是辽宁省农产品出口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此次禁令, 使辽宁省地区近5000劳动力面临失业危机, 近万农户因企业无法全部履行合同而遭受损失。截至3月29日, 中国水产品流通与加工协会对辽宁省16家从事对欧水产品出口贸易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 这16家企业对欧盟水产品出口贸易金额合计近1亿美元, 可以预测欧盟的此举将令辽宁省对欧盟出口损失1.5亿美元。2002年1—6月, 辽宁省水产品对欧盟出口额和出口量分别下降70.8%和73%, 直接损失近2亿美元。
迄今为止, 欧盟对中国动物源性产品的进口禁令仍然没有完全解除, 中国与欧盟之间围绕该技术壁垒的贸易争端仍将继续进行, 这些争端摩擦不同程度地限制了中国欧盟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进程, 也制约了辽宁省与欧盟关于农业合作的前景。
三、辽宁省突破欧盟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辽宁省农产品出口屡遭欧盟绿色贸易壁垒, 是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方面, 发达国家在经济和技术水平上占有很大优势, 有能力制定和采用严格的技术标准, 可以在关税壁垒和传统非关税壁垒逐渐失去贸易保护作用的今天, 为其设立新的贸易壁垒提供有力的支持。内因方面, 辽宁省的农产品生产过程确实缺乏严格的技术和环保标准指导, 产品检测手段相对落后, 企业管理和营销策略跟不上国际形势的变化, 导致出口屡受绿色贸易壁垒阻碍。应当认识到, 尽管绿色贸易壁垒对贸易自由化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但是从长远看, 只有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提高环保科技水平, 才能顺应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发展趋势, 突破绿色贸易壁垒, 始终保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一) 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支农力度,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尽管辽宁省的农业科技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农业科技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 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 甚至同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劳动生产率较高是辽宁省的优势, 但从生产能力、生产潜力等各个因素的综合发展水平看, 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及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弱于其他沿海发达省份是辽宁省的劣势, 辽宁省的现代农业发展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1.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 而辽宁省由于长期科技投入不足, 导致农业科研部门的技术创新手段严重落后,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科学结果、专业结构也不尽合理。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中环节, 对产前、产后环节阶段的投入明显不足, 严重阻碍了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同时,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辽宁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受到当时诸多因素限制, 普遍存在着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近几年实施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 对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减轻农民负担、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2.提高农业产品深加工能力
目前, 辽宁省农产品综合加工率为40%左右, 其中精深加工所占比重仅为15%, 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不足1:1, 远远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由于农业企业资金不足, 技术装备落后, 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不强。致使农业企业的农产品加工深度不高, 产品产业链短, 附加值偏低, 难以实现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多层次转化增值, 导致市场进入门槛较低, 核心主导产品没有达到提升辽宁省农业生产核心竞争力的效果。因此, 辽宁省可借鉴国外经验, 依据农产品加工层次评价来认证企业品级, 淘汰一批农产品初加工小作坊, 督促企业规模化经营和向农产品深加工层级延伸, 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据调查, 辽宁省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中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的仅占14.02%, 绝大部分都是小学以及以下文化程度。由于中小学教育涉及农业技术知识内容少, 再加上农民受教育年限低, 农业职业教育普及率低, 而且多数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 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同时, 由于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而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在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导致越来越多的低素质的劳动力积淀在农村, 已经成为制约辽宁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要改善农村劳动力素质, 首先, 要更新农民教育观念, 激发农民学习热情, 变被动读书为主动学习农业知识;其次, 强化农业科学研究,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 使科技兴农战略落到实处;最后,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农民素质, 从而摆脱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境。
(二) 加强企业检验检疫管理, 走绿色农业道路
辽宁省农产品仍然是传统生产方式, 质量不高, 标准不严, 一些生产者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不强, 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组织形式, 使得农产品的质量难以得到根本保证。近年来, 依靠农药、化肥等支撑的传统农产品已越来越没有市场。在国内市场, 北京、上海、杭州、南宁等大中城市实行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对那些喂用过药物、激素的水产品和畜禽, 施用过禁用化肥、农药的农作物亮起了“红灯”。发达国家对“绿色”农产品要求更严格。加入世贸组织后, 辽宁省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虽然敞开了, 但门槛并没有降低, 主要进口国对辽宁省农产品检验手段提高了, 检验次数和项目也相应增加。
辽宁省当前实行的口岸检疫与内地检疫分立的检疫检验管理体制, 相互协调不够, 影响了检疫工作整体功能的发挥, 而且缺乏统一的质量检验检疫标准, 检验检疫手段和设备也很落后。面对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施以越来越严格的技术壁垒的现实, 国家应尽快制定统一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检疫检验标准;缩短检疫检验、通关等出口运销环节所需的时间, 海关等部门应坚持假日期间正常工作, 建立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 对农产品实行无偿检疫检验。
(三) 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在有效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前提下, 应充分了解重点出口农产品和重点出口国的技术要求。因此, 建立完善的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对于采取有效的事前预防措施、在生产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遵循相应的技术标准和制定事后应对策略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套成熟的预警机制, 应当包括进口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以及农药、兽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标准、农产品包装的材质和成分要求等内容。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 建立国外绿色贸易措施数据库和咨询网站, 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动态, 聘请专家进行分析预测, 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为出口企业和相关部门提高权威的咨询服务。目前, 辽宁省尚未建立这样的预警机制。
(四) 建立和完善地方性技术法规体系
我国现行技术法规中, 有不少与世贸组织协议相抵触, 部分法律法规与世贸组织协议不完全相符。而且辽宁省针对本省农业产业特点所作出的专门性的技术法规还很欠缺, 现行的技术法规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监督体系, 造成了对外出口竞争不能形成合力, 对内不能有效保护辽宁省内市场的局面。
应加强有关技术立法工作, 构建既符合国际惯例, 又充分反映辽宁省实际状况和发展需要的技术法律法规体系。一是对辽宁省现行有关地方性技术法规体系进行整理修订, 使其更加符合国际惯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二是加大法规标准的制定力度, 将技术规范纳入法规。要根据我国的安全要求, 出台涉及辽宁省农产品出口安全、卫生、健康、环保等方面强制性标准的细则, 制定和实施对国外相关技术产品有一定针对性、抑制性和限制性的有关法律、技术标准和检验制度, 把未达到技术标准的产品拒之门外。三是必须根据辽宁省实际, 借鉴国际经验, 针对现存技术法律法规体系的缺陷, 填补空白、充实完备立法工作, 促进技术法规、标准和认证认可检验工作的协调统一。
摘要:欧盟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措施是绿色技术壁垒和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从辽宁省来看欧盟绿色贸易壁垒影响了出口市场的巩固和扩大, 削弱了出口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农产品出口额降幅明显, 对动物源性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巨大。辽宁省应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支农力度,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企业检验检疫管理, 走绿色农业道路;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建立和完善地方性技术法规体系。
关键词:辽宁省,农产品出口,绿色贸易壁垒
参考文献
[1]林园华, 林卿, 王庆.农产品贸易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2]江虹.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策略:国际绿色营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3]吴玲.WTO体制下的绿色贸易壁垒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9.
[4]许海清.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5]王金南.绿色贸易壁垒与国际贸易[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6]江虹.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策略——国际绿色营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7]钟筱红.绿色贸易壁垒法律问题及其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我国农产品出口欧盟市场遭遇绿色壁垒原因】推荐阅读:
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01-03
浅谈绿色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论文09-10
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现状及其应对09-05
浅析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09-21
我国水产品12-16
我国水产品加工现状08-16
我国机电产品低碳经济11-07
我国液压油(液)产品标准现状12-25
我国绿色食品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对策07-26
我国机械行业液压机械产品关注情况点评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