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机电产品低碳经济(共12篇)
我国机电产品低碳经济 篇1
今年5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 再次明确将推行能效标识和节能低碳产品认证作为发改委和国家质检总局的重点任务, 要求抓好落实。目前, 低碳产品认证已顺利开花结果。6月27日, 我国首批低碳产品认证证书颁发仪式在北京举行。获得首批低碳产品认证证书的27家企业中, 通用硅酸盐水泥行业有8家, 建筑铝型材行业有8家, 平板玻璃行业有4家。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许增德、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孙翠华、国家认监委认证监管部主任薄昱民、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主任王克娇、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振珠, 以及来自中联水泥、河北南玻、山东金晶、凤铝集团、东莞电机等27家企业的代表出席了此次新闻发布会。中国建材集团企业管理部总经理张健、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常务秘书长周志武、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标准质量部副处长周丽玮等也共同见证了低碳行动的这一盛况。
孙翠华指出, 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 我国首次提出要“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 借助国际通行的认证认可等手段在消费端对公众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加以引导, 综合运用行政监管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创新机制, 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和责任, 有效保证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落实。我国有几千种产品, 目前只有4种产品 (硅酸泥水泥、平板玻璃、铝合金建筑型材、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 发布了低碳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我国低碳产品认证量大面广, 低碳认证才刚刚起步, 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国家将继续投入专项资金, 把这项工作进一步扩大、深入。
发布会上, 许增德回顾了我国低碳产品认证制度走过的历程。从2010年组织国际调研, 在发改委、科技部的支持下组织技术攻关及建立我国低碳产品认证制度研究, 到2013年发改委和国家认监委联合发布《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成立认证技术委员会、发布低碳品产品目录、发布认证实施规则, 我国从零开始, 建立起与国际碳评价理念相接轨、符合我国现阶段特征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许增德还高度评价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和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低碳产品认证受理、核查、评定、颁发及证后监督方面所做的努力。他希望相关机构能不断提高认证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意识, 确保低碳产品认证工作科学、有效、权威、公正, 为政府、行业、社会做好技术服务工作。
作为低碳产品认证的第三方服务机构,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CTC) 做了很多前瞻性、务实性的工作。公司总经理马振珠表示, 2010年初, CTC成立了低碳研究课题组。在国家发改委的组织和领导下, 先后参与了《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的制定和十大领域《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和报告指南》。在国家认监委的组织和领导下, 参与编制低碳产品认证技术规范和认证实施规则, 与其他兄弟单位共同完成了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际背景下我国重点行业碳排放核查和低碳产品认证关键技术研究和试点示范》的申报工作, 并承担了“我国建材行业碳排放核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子课题。自2012年初开始, 先后对百余家建材企业进行碳排放数据的收集和汇总, 为碳排放评价值的最终确定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来源。
在第一批低碳产品认证目录中, 4种认证产品中就有3种是建材产品, 足见国家对建材行业低碳化的重视。发布会上, 徐州中联、鲁南中联、河北南玻、山东金晶等建材企业代表从国家发改委、国家认监委等部门领导的手中接过了我国首批低碳产品认证证书。
专家表示, 我国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实行统一的低碳产品目录, 统一的标准、认证技术规范和认证规则, 统一的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低碳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 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制定、调整并发布。获得低碳产品认证的产品生产者或者销售者, 应当在获证产品或者其最小销售包装上加贴、印刷、模压低碳产品认证标志。可以在获证产品广告、产品介绍等宣传材料上印制低碳产品认证标志。首批低碳认证产品的发布, 标志着我国首次在产品层面开展低碳行动, 是落实国家《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和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又一重要举措。
据了解, 低碳产品认证是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碳排放量值符合相关低碳产品评价标准或者技术规范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相关产品、服务及其过程的碳排放量进行检测、核查、审定和认证等技术评价活动, 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引导低碳生产消费方式, 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近年来, 一些国家陆续建立了碳足迹、碳核查等合格评定制度, 为减排行动及建立碳排放市场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14个国家建立了19种产品碳排放认证制度。一些发达国家已率先建立碳标签准入制度, 要求所有在商店出售的商品都贴上碳标签, 披露其碳足迹, 其中既包括本国产品也包括进口商品。产品是否低碳, 将有可能成为国际贸易的新门槛。
采访中,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通过低碳产品认证, 便于消费者进行绿色选购, 提升企业竞争力;通过消费者的选择和市场竞争, 可以引导企业自觉调整产业结构, 采用清洁生产工艺, 生产对环境有益的低碳产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一旦成为产业量化标准和强制目标, 必将给建材工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也为所有为建材行业服务的产业带来巨大商机。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建材生产和消费国, 在高产销量的背后, 存在着大量的能源消耗浪费和污染排放现象。在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能源紧缺, 生产成本和环保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 如何摆脱行业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三高”问题, 实现低碳化发展, 成为摆在建材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国机电产品低碳经济 篇2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任剑婷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让“低碳经济”一下子成为妇孺皆知的字眼。尽管会议之中分歧争论不断,但毋庸置疑,节能减排、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各国都无法回避的议题。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成为人类从高碳排放的工业文明向低碳消耗的绿色生态文明转型的一个起点,在这种转型中,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罢,都将面对社会责任的确定与担当。
从本质而言,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意味着人类的产业发展正从信息经济时代转向能源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与服务从关注劳动、技术要素投入下的劳动生产率,回归到关注自然资源投入下的资源生产率。面对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要求,中国政府极为负责地提出了明确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比例,对于中国而言并不容易。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实现低碳经济下的绿色增长,面临着诸多困难,最直接的就是要依据低碳经济的要求,推动和实现产业转型。
中国的产业发展应该如何转型?如何在积极转型过程中实现发展与减排的统一呢?从当前情况看,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和推进:
一、积极推进高碳产业从高能源消耗向低能源消耗转型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以钢铁、船舶、机械、建材、石化为代表的具有重化工业特征的行业还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而这些产业在能源使用过程中都有着相对较高的碳排放量。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可能快速跳过工业化阶段,大幅度减缩重化工业比重。因此,面对低碳经济的要求,提高重化工业能源转化环节中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重化工业单位产值能耗,是产业转型中的必然方向,也是中国减排最重要的抓手之一。
就提高产业能源转化环节中的能源使用效率而言,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能源强度的下降仍有很大空间。目前,我国万元GDP能耗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高,主要工业过程和产品能耗比国际领先水平平均高30%。研究表明,我国电力、钢铁、石化、建材、化工、纺织等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和45%;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这些数据,既反映了中国目前的能源使用量大,也从另一方面充分表明中国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巨大。
我国能源强度的下降需要依托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来实现,从部门结构看,工业用能的比例虽在下降,但仍是最大的能源消费部门,而交通和建筑物用能则是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部门,因此,这三大部门无疑是节能工作的重点。要实现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就必须提倡清洁生产、资源节约、淘汰落后,推动高消耗高污染型产业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产业转变,即淘汰落后技术和落后产能,以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通过生产的规模效应和产业的集聚效应来降低成本,发展生态型工业园。具体应做到: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淘汰落后且缺乏规模效应的炼铁、炼钢产能和水泥产能等;淘汰低效电机,通过应用调频技术和调峰技术等来实行工业节电;发展资源回收利用的“静脉”产业,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力开发涉及石油、化工、电力、交通等多个领域的低能耗技术等等,都是降低高碳产业碳排放的具体有效措施,中国企业已经在这方面有所起步,也必将快步向前。
二、加强企业“微笑曲线”两端的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化减排的大背景下,为了实现《京都议定书》下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发达国家的高耗能、高排放部门如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等行业将面临强制性的减排要求,为此,它们一方面会积极进行技术的更新和改造;另一方面则可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在实现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同时,减少自身的环境污染。面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世界的工业基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经济发展急需的资金和技术,取得了经济增长,但代价也不可忽视。我国目前每年出口大量高碳经济模式下生产出的产品,在生产这些产品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产生了大量的污染。据统计,我国大约23%的污染是在出口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这种高碳经济下的出口模式,使我国在世界产业链分工中基本处在价值低的制造环节,这种通过制造环节获取微薄利润的产业分工地位,直接造成我国在全球产业链格局下的产业竞争力的缺失。
从全球产业格局来看,一国的产业竞争力归根结底来自于该国的企业竞争力,而发达国家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实现更多地是来自于企业的设计研发、销售、售后服务和品牌。以美国通用为例,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近几年的利润增长中,有1/3左右是来自其资本额仅占3%的金融子公司,而传统汽车生产的利润则十分微薄,甚至是亏损的。由此可见,在推进低碳经济过程中,我国必须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即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既是我国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获取产业竞争力的要求,也是使我国实现低碳经济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总之,我国要改变自身产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提升产业在研发设计、销售及品牌环节的实力,加强企业“微笑曲线”两端的国际竞争力,力求实现产业发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
三、大力发展新型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都是具有朝气和发展前景的新型行业。通过发展新型低碳产业,积极发展清洁及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高碳的化石能源,逐步建立起低碳的能源系统、低碳的技术体系和低碳的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由传统模式逐步向低碳经济转型,这是中国产业转型的长期方向,也是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大力发展新型低碳产业,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争取主动。
以电力产业为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以电力产业最大,热力电站大约消耗我国年原煤产量的50%以上。在电力行业中,火电改造一直是非常棘手的问题。2006年,我国民用电和工业用电的火电的比例是77.82%,也就是说高碳的火电依然占据统治地位。虽然清洁能源的比例不断上涨,但是还不够理想。为此,我国正积极通过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等手段来支持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中进行研发、创新和商业化应用,希望通过对这些新能源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来实现对火力发电下的高碳化石能源的替代。目前,我国核电发展史上为国家的核电事业作过重大贡献的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正在与美国的西屋公司合作,从西屋引进其先进的核电技术,同时通过吸收、消化、创新的阶段性发展,力争在核电技术的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上求得突破。
在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的发展态势下,我国虽然暂时还不能做领跑者,但也绝不意味着只能做跟随者。2008年8月国际气候组织发布的 《中国的清洁革命Ⅱ低碳商机》报告指出:中国在短时间内已经在一系列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化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已跻身于世界主要电动车、风能、太阳能光伏和节能产品生产国大国之列。只要我们能够做到低碳产业发展从理念到组织、从政策到制度、从规划到行动的层层落实,我国实现从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的转型,又何尝不是一次国家的产业崛起呢?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探讨 篇3
【关键词】 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1. 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
世界各国尽管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认识不一,但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因此,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着降低的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
2.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的提出,预示着一场国际新工业革命来临。将来的经济必然是低碳经济,将来各国经济体的竞争必然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规则的竞争,甚至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将可能形成“低碳壁垒”。因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但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与节能、气候变化的多重任务,这种低碳经济新模式的提出给中国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中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长期以来,中国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以及由此基础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与利用系统,是一种路径依赖过程。它在不断追随的技术创新与相应的制度创新中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路径依赖过程不断得以强化,形成了“碳锁定”状态。因此,中国能源结构的高碳锁定的路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中国经济短期内难以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其次,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21世纪上半叶我们仍然以发展为主,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設、工业化、城市化、人民生活小康化等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不可避免,都会对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
3.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时期。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是中国政府面临的较大挑战。但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责任角度考虑,中国都必须抓住这一场低碳工业革命的新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3.1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
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当前,要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提倡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潮流。中国应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关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国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3.2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
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通过把替换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联合起来,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对于中国来说,当前,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
推行低碳经济,在要低碳经济战略的导向下,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具体实施中,在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措施上,来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作为企业,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行为,建立起低碳经济的责任制度。事实上,只有低碳经济成为企业的一种“集体行动”,更多企业自觉地转化为低碳企业时,中国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才有现实的基础。
总之,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中国应该积极应对低碳经济,需要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中国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国机电产品低碳经济 篇4
近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制定的《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已印发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统一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也意味着低碳产品认证活动将有章可循,有利于引导低碳生产和消费,促进我国低碳产业发展。
根据《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我国将建立统一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实行统一的低碳产品目录,统一的标准、认证技术规范和认证规则,统一的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该办法还同时规定了从事低碳产品认证、检测活动的机构及人员的资质条件,明确了实施程序、监督管理要求和相关法律责任。
目前,发达国家的碳足迹认证强调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量,将产品生命周期 (从原料、制造、储运、废弃到回收的全过程) 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这种“碳标签”正逐步成为商品的国际通行证,也将考验拓展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
我国机电产品低碳经济 篇5
摘要:全球气候持续恶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低碳经济作为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地平衡了各国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这一矛盾统一体。针对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现状,提出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完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 低碳经济 低能耗 低排放。
2011年5月24日北京晨报报道,今年夏天将是我国电荒史上最严重的时段,高能耗产业为电荒“帮凶”①电荒现象反映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2010年3月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以低碳排放的特征的消费模式和产业体系,以应对气候恶化。低碳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有益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提升。
1低碳经济含义及背景。
低碳经济,是基于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经济模式,主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提升等途径,以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国际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是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1]。减少大气污染,抑制全球气候变暖是21世纪全球发展的共识,从1997年制定的《京都议定书》到2007年制定的《巴厘岛路线图》,各国都在为实现低碳的目标而努力。2006年《斯特恩报告》指出,每年1%的GDP投入,可避免将来每年5%~20%的GDP损失,强调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007年美国参议员提出《低碳经济法案》,指出美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低碳经济。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积极推进了全球向低碳经济迈进。2008年被世纪环境规划署确定为“世界环境年”,主题是“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G8峰会提出2050年实现全球室温气体排放降低50%。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我国温总理保证将减排目标受到法律和舆论监督。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低碳经济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与重视。
2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并持续提升。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显著下降,由2005年的12.1%下降到2010年的10.2%,下降了1.9%;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略微下降,由2005年的47.4%下降为2005年的46.8%,下降了0.6%;第三产业产值大幅度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40.5%上升为2010年的43.0%,上升了2.5%。从三个产业的就业人数来看,从2005年到2009年,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44.8%下降到38.1%,下降了6.7%,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从23.8%升为27.8%,上升了4.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由31.4%涨至34.1%,上升了2.7%。可见,三大产业的从业人数比重也发生明显变化。总的来说,我国产业结构成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优化。但较发达国家,我国产业结构还有待提升。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对“高碳”产品,如刚才、水泥、电力等需求很大,这也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我们不能抛弃这些基础性产业,必须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单位经济的碳强度,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低碳经济,是优化能源
结构的必经之路。我国能源结构是煤多、油气少,这一状况决定了我国主要以煤炭为主。煤炭是“高碳”能源,应尽量减少使用,应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重,降低一次性能源使用的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最大的挑战是研发可科技创新能力有限。当前,尽管我国工业实现全球化,但享受利润和国际分工仍处于底层和末端。增加低碳经济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提高我国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与管理,实现国际分工水平提升及国际合作的主导权。
3加快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3.1加快新兴高科技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尤其是中西部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经济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产业碳强度较高。2009年9月温家宝强调,要着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长远水平上的重大战略选择,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业及航天航空等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效益好的产业上。发展新兴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结合。
3.2加快建立产业低碳化发展机制及碳排放交易市场。
我国为了实现低碳目标,曾采取过拉闸限电等措施,这给工业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损失。尤其是国外建立碳交易系统以后,我国仍采用这些措施不能使用国际低碳经济发展。我们必须通过市场化手段,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低碳经济。
3.3加强低碳经济研发技术体系。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依赖于第一产业,在第一产业中实现低碳经济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必须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的碳排放量。为此,必须加强技术研发,推进生产和消费领域高能效、低碳排放等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建立高效节能、可再生资源利用和新能源等多元化低碳体系,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保证。另一方面,应多参与国际合作,吸取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梁燕君。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经济纵横,2010(3):71~72.[2]康玉泉,孙庆兰。低碳经济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价值工程,2011(10):
143~144.[3]梁平,韩丽。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方式研究——基于对低碳经济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12):6~8.[4]张卓元。以节能减排为着力点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纵横,2007(8):
2~6.注释。
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 篇6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发展动态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一词最早正式提出是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该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自2003年英国提出“低碳经济”后,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诠释。目前“低碳经济”已成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念,但至今却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分析,本文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低碳的生产方式,通过低能耗、集约式的能源和资源利用,降低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缓经济增长给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压力;低碳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通过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加低碳和无碳能源的供应,控制化石能源使用量,使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低碳的生活方式,通过社会节能减排,抑制高能耗产品消费,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高碳偏好,减少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的可持续消费模式。
近年来,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形势,国际社会开始积极开展了应对行动,由此也对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该“路線图”对全球迈向低碳经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随着发达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变进程的推进,发展中国家逐渐认识到参与全球气候保护,承担减排或限排义务的重要性。
目前,发展低碳经济在全球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其研究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拓展,不仅包括碳足迹、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还涉及到低碳产业、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低碳社会等方面。低碳经济正引导世界各国通过能源、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摈弃传统的增长模式,应用新的技术与机制创新,通过低碳生产和生活的新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便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英国,其目标也只是到2050年建设低碳经济社会。但从中国实际情况看,向低碳经济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能源需求加速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都对重化工产品形成巨大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需求的增加。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持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年均增加1.8亿吨标准煤,2007年达到26.56亿吨标准煤。据相关预测,能源消费在短期内将延续加速增长的趋势,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量将达到50亿吨标准煤以上。
从能源消费结构看,煤炭消费所占比重过高。2007年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仅占27.8 %,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例大多不到20%,而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高达69.5%。煤炭消费比重大,CO2排放强度较高,致使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形势非常严峻,任务也十分艰巨。
(二)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提高能源效率短期难以实现
我国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比重仍然停留在“1∶5∶4”的状态,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在工业内部结构,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过热,导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2006年,我国创造单位GDP(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从2001年到2007年,我国能源强度从4.21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到4.77吨标准煤/万元,能耗水平不断上升,目前能源效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大部分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只有极少部分地区实现了年度单位GDP能耗目标。
由于当前部分行业仍存在一些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中小企业,加之受到地方利益的保护,这些企业难以及时地关停并转,致使部分地区仍存在突出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
(三)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低碳技术发展面临一些困难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但我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尽管我国相关的主管部门曾制定并出台了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发展,管理机构的变化及政策规定的不完善,一些鼓励政策名存实亡,部分政策因难以执行而未执行。另一方面,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同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不够,多数银行不选择对低碳技术项目融资,即使部分银行实施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
(四)“锁定效应”的影响短期难以消除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工业制造基地,但是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当前一些制造业的高速扩张,多数是对常规技术的简单复制。一些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大件耐用消费品等资金技术一旦投入,其使用年限均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期间不易废弃,具有很强的“锁定效应”。以能源部门投资为例,根据IEA估算,在参考情景下,中国在2006—2030年期间需要在能源部门累计投资3.7万亿美元,其中74%用于电力投资,其中很大比重属于火力发电投资。因此,在当前经济的发展阶段,如何避免资金和技术锁定效应的束缚,是一项紧迫而现实的挑战,国家必须认真规划投资类型,鼓励和促进技术革新。
三、政策建议
(一)加快构建和形成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
发展低碳经济不论是法律法规、政策环境还是技术支持都必须要由政府超前规划大力推动。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和科学的制度安排,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要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低碳经济的先进理念,进一步明确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将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逐步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和政策法律体系中,如节约能源、防治污染和减排温室气体之间的政策措施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从根本上和发展低碳经济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可以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突破口,作为新的生产和消费增长点加以培养。另外,在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条件的约束,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避免对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冲击。
(二)积极鼓励低碳技术的发展
国家要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战略意义,确定重点研究技术领域。从当前国内外低碳技术现状来看,短期内,我国应该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从中长期看,我国的主要技术研究领域应当包括:主要行业CO2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不仅要大力发展先进低碳技术,更要注重科技创新和低碳技术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
(三)努力发挥碳汇潜力
由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而通过土地利用和林业措施的调整,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中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减排途径。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和部门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加大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措施和重点工程建设,扩大森林草地面积,增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增加碳汇吸碳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大林地保护管理和森林经营力度,提高现有林地质量,巩固现有森林的碳贮存。
(四)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政府应当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限制高碳产业的发展,如完善主要工业耗能设备、家用电器、照明器具、机动车能效标准和强制淘汰落后产能等;另一方面,运用适当的财政政策引导、鼓励和扶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和绿色产品的开发,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减轻传统产业的锁定效应。
(五)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一方面要强调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伴随《京都议定书》的执行,相应的减排技术产业及市场将逐步形成,我国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全球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力争在清洁和高效能源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碳减排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低碳经济与我国水泥工业 篇7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 能源使用与生产过程产生的温室效应逐步被人们所认识,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 “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等一系列新概念也就产生了。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生产机制, 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和保护地球美好的环境, 人们对科技创新寄予了很大期望, 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均占有资源、能源十分有限的国家来说十分必要。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了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缔约国第三次会议, 会上把2008年至2012年作为减少CO2排放量的目标年, 各国也分别制定了目标值, 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 《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2009年11月25日, 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虽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并没有减排的义务, 但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第二大CO2排放国, 此次主动提出减排, 力度还如此之大, 说明了中国通过推广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在中央实施“保增长, 扩内需, 调结构”一揽子计划的刺激下, 我国水泥工业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总体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生产快速增长, 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然而, 产能过剩的矛盾也日益显现, 在中国重要的产业部门中, 除了煤电和钢铁业, 水泥工业是生产过程中CO2排放量最大的产业, 因此, 水泥工业发展低碳经济、促进CO2减排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叙述了我国水泥工业的现状、水泥生产过程中CO2的主要排放源及对环境的影响、减排CO2的措施以及科技创新开发低碳产品的重要意义。
2 我国水泥工业的现状
我国水泥工业近20多年来有了很大发展,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科技进步加快, 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进展, 特别是新型干法水泥工艺技术与装备的开发, 通过优化设计已形成1 000~10 000 t/d高质量生产线系列。2008年全国水泥产量达14亿多吨, 连续24年居世界第一 (请参看图1) 。其中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产量约为8.5亿吨, 约占总产量的61%, 2009年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可能突破70%,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并进入国际市场, 目前, 市场占有率已达40%以上。
我国水泥工业虽然发展速度很快, 但总体上与国外先进水平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表现为行业整体经营粗放, 资源、能源消耗高, 综合利用水平低, 结构不合理, 产品档次低, 落后生产能力比较大, 企业数量多、规模小, 产业集中度低等。
目前我国水泥产能约为19亿吨, 其中落后产能约有6亿多吨, 2009年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达1 000条以上。目前在建、待建水泥生产线还有560多条, 这些生产线全部建成后, 水泥产能将达到27亿吨, 而市场需求约为16亿吨, 故产能将严重过剩。2009年9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了征求《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函和印发了《关于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水泥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在相关文件中提出了新建水泥 (熟料) 生产线必须采用新型干法生产工艺。鼓励新线建设配置余热利用、可替代原料、燃料利用等节能减排技术和设施, 以满足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一方面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 另一方面为水泥工业加强节能减排和实现低碳经济提供了政策支持, 出现了构建低碳水泥工业体系的有利形势。
3 水泥生产过程中CO2的排放
3.1 CO2的主要排放源
由图2可知, 在一般硅酸盐水泥生产过程中直接产生CO2的起源中, 主要有生产工艺过程的排放 (Ca CO3和M2CO3分解) 、生料煅烧和原料烘干所需煤炭的燃烧反应, 以及生产过程中电力消耗折算的煤耗 (间接产生的CO2) 。另外, 还有一些因素增加了CO2的排放或减少了CO2的排放。如增加的因素有:生料中的有机碳燃烧、生产中的熟料飞灰和粉尘等所产生的C02、辅助生产的电力消耗等。减少的因素有:余热发电、余热烘干、采用代用燃料代用钙质原料、添加混合材等。图2所示为我国普通硅酸盐水泥制造过程中CO2主要排放源所占的大致比例。当生产参数不同时CO2排放的比例也会变化, 在产生CO2的主要原因中, 除去碳酸盐分解的因素外, 熟料煅烧煤耗和物料粉磨电耗是主要因素。
如果按每吨水泥排放0.7吨CO2计, 则2008年全国生产14亿吨水泥要产生温室气体10亿吨, 约占全国CO2总排放量的15%。详细计算CO2排放量时, 要设定许多生产条件并要选用许多CO2排放因子, 可变化因素较多, 常常使得详细计算的准确性受到质疑, 计算结果没有实际意义, 因此对计算方法要很好地研究, 目前国内正在制定这方面的标准。一般来说, 简单估算可以了解一个水泥厂CO2的排放程度, 还能大致了解该厂的生产水平。
应该指出的是, 实现CO2的减排是水泥工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加强生产管理, 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综合体现, 也是实现中国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CO2的减排不仅是中国水泥工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同时也是中国水泥实现技术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机遇。
随着水泥产量的增加, 排放的CO2量还要增加, 为此需要高新的科学技术支持, 在减少传统水泥生产量的同时, 开发环境相容型水泥和环境负荷减少型水泥, 以减少CO2的排放量。为了实现水泥工业节能减排的目标和发展低碳经济, 应该把发展建材经济、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进行三位一体平衡, 用综合的观点制定长远战略目标。
3.2 水泥工业的能源消耗与CO2排放
煅烧是水泥工业的核心工艺, 由生料煅烧成熟料需要大量的热量, 此外, 水泥粉磨需要大量的电能。2008年我国每吨水泥综合能耗平均约为115 kg标煤, 14亿吨水泥约需1.6亿吨标准煤炭, 其中含水泥生产综合电耗1 400亿k Wh, 水泥工业消费煤炭约占全国总消费量的6%。
因煤炭的燃烧反应而产生CO2, 因此煤炭中的固定碳的含量与CO2的排放有很大的关系, 请参看燃烧反应方程式 (1) 。
在完全燃烧的情况下, 煤质越好固定碳含量越多排放的CO2越多, 如此说来, 水泥熟料煅烧效率不高、熟料煅烧的热耗越大则排放的CO2越多。所以应该采用先进的煅烧工艺, 提高熟料烧成的热效率。
燃料包括煤炭、各种燃油和各种燃气等, 石油和天然气单位热量消耗的碳排放量较煤炭低10%~30%, 但由于价格与来源问题, 我国水泥厂几乎均采用煤炭为主要燃料, 燃油为辅 (图3所示为2005年我国水泥工业能源消耗结构) 。我国煤炭资源虽然丰富, 但探明可采资源量只有1 300亿吨 (2002年数据) , 并且分布不平均, 低挥发分煤和含硫量大的煤较多, 能够用于水泥工业的煤质越来越差, 可供开采年限约70~80年。水泥工业是能源资源消耗较大的产业, 能源问题是循环经济的核心问题, 能否实现循环经济并使其持续下去, 最终还是要取决于能源。
水泥厂所用的电力, 大部分为从国家电网采购的电力 (外购) , 少部分为自发电, 外购电力必须折算出因火力发电而排放的CO2, 因为这是由于生产水泥而排放的。然而当水泥厂采用余热发电时要从全厂总电耗中扣除自家余热发电量。如果不是纯低温余热发电, 则补燃锅炉的煤耗应加在全厂的能源消耗中。
3.3 水泥工业对石灰石的需求与CO2排放
2008年我国水泥的原生态矿产资源及混合材的消耗量共计约20亿吨, 大约使用了14亿吨石苎石, 因为我国使用废弃物作为石灰质原料的替代率很小, 单从混合材使用量来看, 原料的替代率不足20%。原生态矿产资源主要指石灰石、黏土;混合材主要指矿渣、粉煤灰、火山灰、煤矸石等。
一般石灰石在硅酸盐水泥原料中的配比占80%~85%, 在水泥中约占70%左右 (图4为我国水泥制造业2007年矿产资源消耗结构图) , 所以生产水泥需要的石灰石资源是很大的, 虽然我国是一个水泥资源较丰富的国家, 各个地质年代都有石灰岩沉积, 但质量好、规模大的石灰岩矿床往往赋存于一定的层位中, 并且高品位石灰石也不能全部供生产水泥使用, 化工、冶金均需优质石灰石。根据前几年我国探明的可用于水泥生产的石灰石矿物, 储量约450亿吨, 可供实际利用的约为250亿吨。根据上述石灰石用量估算, 我国现有探明石灰石的储量仅够几十年的使用, 当然石灰石的矿藏可以继续勘探, 但是天然资源走向枯竭和对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严峻的现实。
石灰石中碳酸盐的分解, 是CO2的主要来源, 基于硅酸盐水泥化学原理, 生产制造水泥时会排放很多CO2, 方程式 (2) 和方程式 (3) 表示了碳酸盐的分解关系:
水泥工业使用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 可以减少石灰石的使用量, 是解决CO2排放量的方法之一。然而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国内某高校提出要考虑改良水泥原料及相关材料的特性, 开发低碳水泥产品, 使水泥生产过程中CO2的减排达到50%。
3.4 水泥工业的污染与CO2排放
废气排放量。2008水泥工业废气一年排放量为50 000亿标准立方米, 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6%。废气中除含有大量的粉尘颗粒物外还有SO2、氮氧化物、氟化物等。
粉尘排放量。2008年约排放520万吨 (占全国排放总量的64%) , 折合全国水泥总量的0.5%。废气中排放的粉尘, 特别是熟料飞灰、水泥粉磨时的粉尘等, 具有煅烧分解而排放的CO2, 因此当粉尘排放量较大时, 应该考虑这一因素的CO2排放量。
4 水泥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
4.1 提高能源效率, 推广节能减排实用技术
我国落后工艺水泥产量占总产量的30%以上, 落后产能约有5亿吨, 所以仍存在着严重的产业结构问题, 表现出整体技术经济指标低、能源效率低。继续加强产业结构调整, 淘汰落后产能, 则能有效减少CO2排放量。
我国水泥单位产品平均综合能耗目前比国际先进水平高约40%, 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的热耗比国外同规模指标高约50 kcal/kg-c1, 水泥电耗比国外高10k Wh/t, 一次能源的利用效率比国外先进水平差近7%。提高能源效率, 以较少的能源消耗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不仅对保障能源供给、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有直接影响, 而且也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手段。
如上所述, 在水泥生产过程中CO2的排放源主要有燃料燃烧、Ca CO3分解和电耗折算的CO2排放量, 其中以碳酸钙分解排放的CO2最多, 为此在水泥常规生产上除了加强节能减排、推广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之外, 要加强废弃物的利用 (代替石灰质原料和化石类燃料) 和尽可能多地使用混合材, 即用超细粉磨的电石渣、矿渣、钢渣、粉煤灰等废渣代替熟料, 从而较大幅度减少石灰石的用量, 日本太平洋水泥公司的生态水泥, 也是利用了垃圾焚烧灰大量代替石灰石的方法。水泥工业的节能减排与减少CO2排放的目的是一致的, 其实用技术的推荐目录如下, 国内几大水泥设计研究单位, 都可提供这些技术和装备。
(1) 粉磨节能新技术与新装备
主要内容有:采用大破碎比的锤式破碎机和反击式破碎机、生料辊磨粉磨技术与装备、水泥料床预粉磨与终粉磨技术与装备、细磨矿渣的辊式磨技术、辊式磨粉磨煤粉技术与装备、新型高效选粉机、水泥助磨剂等。
(2) 高效节能熟料烧成技术与装备
主要内容有:新型高效低阻的预热预分解系统、强化煅烧的两支承短回转窑、新型大推力的煤粉燃烧器、行进式稳流篦式冷却机、高性能耐火衬料等。
(3) 余热利用
主要内容有: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烘干兼粉磨的余热利用等。
(4) 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
主要内容有:在线料流成分及料流流量的计量与控制、水泥生料质量控制、现场总线或集散型的DCS计算机过程控制、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等。
(5) 电气节能
主要内容有:提高运行电压和减少配电级数、选用低压损变压器, 进行变频调速等。
(6) 新环保技术
主要内容有:窑尾采用高性能滤料制作的高浓度、高温型大布袋收尘器、大规模水泥熟料生产线窑尾电收尘器更换为大型布袋收尘器等。
(7) 水泥窑处置废物
主要内容有:工业废弃物的水泥窑焚烧处置、污泥的水泥窑焚烧处置、垃圾焚烧灰烧水泥等, 发展循环经济。
(8) 细掺合料技术
主要内容有:超细粉磨粉煤灰、钢渣、矿渣、煤矸石等废渣, 作为混合材使用, 即废渣资源化技术。
4.2 利用CDM机制, 开发CO2减排的新技术
清洁发展机制 (CDM) 和碳交易使发达国家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完成自己的减排义务, 发展中国家又可以从中引入先进的低碳技术, 是一种促进低碳发展的模式。到2008年2月, 我国水泥行业共签订了CDM项目77个, 约一年减排CO2810万吨, 主要为余热发电和电石渣配料制水泥项目。
然而我们要注意到, 今后我国可能会受到越来越严厉的制约, 承受更多CO2的减排“义务”, 所以我们要提高自主研发的能力, 可以利用CDM机制、抓住机遇, 加强国际合作, 在促进传统减排CO2的同时, 开发和引进CO2捕获与埋存等领域控制温室气体的新技术, 水泥企业就能为社会减排CO2承担更大的任务。
现在, 国内已有人提出了开展生态设计, 利用水泥工厂的碳资源再生制造生物能源的方案, 这其实是捕捉水泥厂排放的CO2, 利用藻类与水泥工业产生的烟道废气进行光合作用, 生产生物能源, 即建立藻类养殖生物反应器, 藻类成熟后可成为生物燃料, 从而控制了CO2的排放。另外, 利用电石渣和窑尾废气合成轻质碳酸钙, 也被认为是一种低碳技术。
4.3 开发非波特兰水泥体系新产品
现在我们生产和使用的水泥, 95%以上都属于硅酸盐水泥, 而硅酸盐水泥在制备过程中要消耗很大的资源和能源、排放出很多污染环境的粉尘和CO2, SO2, NOx等废气, 所以传统水泥也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因此出现了开发新品种和新体系水泥的新思路, 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近年来, 非波特兰水泥体系的研究有了一定进展, 非波特兰水泥体系的特种水泥有:硫铝酸盐水泥、氟铝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和阿利尼特水泥等, 其中硫铝酸盐水泥的原料为低品位矾土、石灰石和石膏, 由于石灰石的配合量低, 所以烧成温度低, CO2排放量也低。氟铝酸盐水泥用于抢修、堵漏等特殊工程, 铝酸盐水泥主要应用在耐火材料方面, 而阿利尼特水泥虽然是一种节能型水泥, 但由于对设备和钢筋有腐蚀, 所以开发前景受到影响。尽管非波特兰水泥体系的水泥还不能大量生产和使用, 但在某些特殊场合可以代替普通水泥发挥很大的作用。
另外, 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对碱激发胶凝材料的研究与报导, 称为碱胶凝材料, 主要原料是工业排放的废渣、尾矿、黏土类物料和含碱物质等, 碱的作用是激发原料, 使之具有胶凝性, 并且形成含碱水化物, 因为大部分原料中都含有一定量的钙, 因此不用专门的含钙物质也可以形成胶凝性。采用粉磨、混合等操作加工制造, 不需要高温煅烧, 因此这样的碱胶凝材料具有节能、节约资源、减排CO2的优点, 但这种胶凝材料还不能大量代替具有工业标准的硅酸盐水泥。
5 结语
(1)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发展循环经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和保护地球美好的环境, 人们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第二大CO2排放国, 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均占有资源、能源有限的国家来说十分必要。水泥工业是继煤电和钢铁业之后我国CO2排放量大的产业, 因此水泥工业发展低碳经济、促进CO2减排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在水泥生产过程中CO2的主要排放源有:燃料的碳燃烧、Ca CO3分解和电耗折算的CO2排放量, 同时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因此制定一部CO2排放量计算法很重要。水泥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是:
①加强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能源效率, 推广节能减排实用技术。
②利用CDM机制, 加强国际合作, 开发CO2减排的新技术。
③开发非波特兰水泥体系新产品。
(3) 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环保型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水泥工业正在努力实现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即从不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工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业过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高度重视研发工作, 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 推广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 开发新的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是我们当前的重要工作, 我们期待着水泥工业能为全社会减排CO2作出更大的贡献。
(4) 水泥生产企业可根据本文分析, 研究本企业减排CO2的潜力, 估算本企业排放CO2的数值, 当国家标准CO2排放量计算方法公布后, 可详细计算排放数值, 行业协会或相关组织可建立评价体系。
摘要: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逐步为人们所认识, 因此, 出现了低碳经济新概念。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生产机制, 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水泥工业是我国工业生产中CO2排放量大的产业, 因此, 水泥工业发展低碳经济、促进CO2减排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叙述了我国水泥工业的现状、水泥生产中CO2的主要排放源及对环境的影响、减排CO2的重要措施以及科技创新对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水泥工业,低碳经济,能源,二氧化碳
参考文献
[1]李亚.实现节能减排, 我国发展环保型低碳经济势在必行[J].能源技术与管理, 2009, (03) :卷首语.
[2]蒋尔忠, 崔源声.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泥工业[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28~31.
[3]YURIKO Yamamoto.The Forefront of cement production and industrial waste utilization municipal waste unilization sys-tem, eco-cement obtaining the Japanese industrial stundards[J].Cement&Concrete (Japan) , 2002, (666) :9-17.
[4]杨南如.一类新的胶凝材料[J].水泥技术, 2004, (3) :11-14.
发展我国低碳经济探析 篇8
1 当前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的总体评估
对中国低碳现状情况进行总体评估,可以正确判断当前我国低碳发展的基本形势,揭示低碳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各地区的低碳发展工作,为“十三五”低碳发展的研究和决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015年,我国煤炭产量约为37.5亿吨,占世界煤炭产量的47%,煤炭消费量39.65亿吨,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的比重为64%,这个数据远远高于世界煤炭平均水平30%。在我国2015年能源消费结构中,电力行业消耗18.39亿吨,钢铁行业消费6.27亿吨,建材行业消耗5.25亿吨,化工行业消耗2.53亿吨。1吨标准煤排放的二氧化碳为2.6吨,一直以来,我国在汽车、交通、化工、能源、建材等行业都成高速发展状态,经济也是典型的高碳经济。
2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初步研究显示:从2006年我国成为碳排放最大国以来,各省市、各行业和相关企业在低碳发展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国家低碳发展工作产生较大影响。
(1)低碳技术相对落后的问题。在我国探明的能源储量中,煤炭与石油、天然气的占比为:94%、5.4%、0.06%,煤炭使用释放的二氧化碳比较高,煤炭消费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天然气释放的近2倍。我国的能源消费又主要依赖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但在减少煤炭排放技术上,各地政府节能资金投入不足,使低碳技术得不到发展,长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造成大气污染、生态破坏。
(2)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过高,能源消费结构刚性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我国能源耗费中,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结构占比还比较低,从前面的数据中,可以发现煤炭占比过重,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风能、太阳能、水能、核能等能源没能得到很好的利用,低碳排放能源与化石能源的结构占比还比较低,在低碳发展中,应切实解决这一问题。
(3)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十多年前,我国就提出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化,但没有得到根本的变化,这一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欠发达地区面临经济发展和低碳发展双重目标选择时,往往选择前者。这些地区高耗能行业快速增长,单位GDP能耗水平居高不下。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往往在交通、化工、钢铁等高能耗产业上增加投入、加大发展;加上,城市人口增长、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消费方式,碳排放量没有下降的趋势。
(4)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2011—2015年我国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比重一直上升,2015年年底增加到50.5%,第二产业下降到40.5%,不过随着经济的增长,第二产业内部高能耗产业比重大,经济增长消耗了更多的石化能源,各省能源产业结构也存在差异,产业结构的重型化发展倾向,对低碳发展产生严重阻碍。
3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
自2003年英国首先提出低碳发展的观点以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跟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低碳发展。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了国际上一个新的潮流。我国是一个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相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环境保护等矛盾更为突出。通过对我国低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现有的一些做法,初步提出了我国低碳发展的五条途径。
3.1 制定符合国情的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
目前,各国公认为,征收碳税和开展碳交易是发展低碳经济比较有效的方法,碳税是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开征的,它不同于对消费资源开征的能源税,消耗石化能源的企业单位就要支付更高的价格,而低碳或零碳能源的企业不需要交税,从而鼓励整个社会节约利用,促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非化石能源在价格上的竞争力,以此达到减排节能。放眼国际社会,芬兰、荷兰、瑞典、丹麦等国已经开征了碳税,这为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提供了可借鉴的做法。我国首家环境权益交易所在2008年8月正式挂牌,这样碳交易、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有了平台,碳交易可以平均各地区、各单位之间的利益,提高减排效率。
3.2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能源效率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各行业中,往往有最先进的技术,也有比较落后的技术。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处在主导地位,可以在投入部分财政资金外,设立低碳基金,支持低碳技术的改进,鼓励公司、企业应用低碳技术,政府支持并加强与国际上有先进技术的国家、企业合作,引进可以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又能提高能源效率的技术。对一些企业进行的低碳技术的开发、利用、技术革新等,可能降低企业效益,但有社会效益的,可以对其进行补贴,加速成长。
3.3 提高消费者低碳节能的环保意识
对于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在衣、食、住、行方面能节约能源,较少耗费的资源也不少。平常对居民加强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教育,认识我国在能源消耗上存在的问题和危机,培养节约资源和爱护环境的意识。学习能源使用和生活环保的知识,知道节约能源、低碳生活的途径。不要因为在学校或工作单位是集体的或国家的就不需要节约。每个居民能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我们整个国家减少的碳排放量也相当可观的。
3.4 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和使用低碳能源
2014年11月我国发改委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中提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15%,在当月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我国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要提高到20%左右。目前,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在农村地区用的比较普遍的有太阳能热水器、小沼气等。风能、核能、天然气等能源业在研发、逐步成熟、推向更广阔的市场。电动汽车也投入了使用,在低碳能源使用上前景广阔。
除以上措施外,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还有:
(1)增加陆地植被碳汇,实现生态效益和碳效益的共赢;
(2)优化产业结构,有效发挥节能减排的结构效应;
(3)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各产业产品附加值;
(4)依靠技术进步,实现经济的低碳增长。
总之,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不应该也不能使我国经济保持健康高速的发展,降低能源消费、转化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不是赶时髦,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要每个企业、每个部门、每个公民都落实在行动上。
摘要:低碳经济就是低耗能、低排放和低污染的经济。“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不只能追求效益,更要遵照自然规律,考虑长远战略、环境成本等因素,使经济、生态保持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应该是中国的最终和最好选择。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可以靠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引导消费者行为等。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济法探究 篇9
1.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经济法保障的必要性
所谓低碳经济, 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经济法是国家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 对具有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和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是:营造平衡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合理分配经济资源;保障社会总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 发展低碳经济是与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相适应的, 经济法可以用来调节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经济法为其进行保障和规范。在社会企业追求短期经济利益, 盲目进行高碳发展的今天, 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与低碳经济的理念存在很大的差距, 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经济法为其提供保障。
2. 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外借鉴
西方一些国家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开始对相关的碳排放问题征税, 比如丹麦、瑞典、挪威征收的二氧化碳税, 荷兰征收的燃料税、石油产品税等。
英国于2001年4月开始实施征收气候变化税, 属于英国气候总体战略核心, 是英国“气候变化计划”中一项实质性政策手段, 实质是一种“能源使用税”, 根据企业使用化石燃料与用电所产生的数量调节税值, 如果使用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则可减免此费用。
英国于2001年成立了碳基金, 它利用征收上来的气候变化税、垃圾填埋税以及英国贸易工业部提供的少量资金用以低碳经济的发展, 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英国政府还推出了一项针对能源密集产业的政策——气候变化协议制度。该协议规定如能源密集型产业和政府签订气候变化协议, 并在最终能够达到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那么政府将给予免除其应征得的80%的气候变化税;假如企业不能实现约定的目标, 政府也允许这些企业参加排放贸易机制, 这些企业可以通过买卖其他公司排放配额的方式来实现自己在气候协议中的承诺。
英国的碳排放贸易机制, 各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排放能力去购买这种排放许可证, 这是一种“基于市场的方法”对温室气体进行定价。
3.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济法思考
从外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来看, 主要是通过税收的手段经济调节, 规范经济朝着低碳方向发展。就我国而言, 低碳经济作为新鲜事物, 首先赢提高公众的低碳意识, 再通过法律手段逐步引导企业朝着低碳方向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并不完善, 并且我国目前低碳经济立法的特点是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法领域对其加以规制, 而在对经济关系起调节作用的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方面还几乎是一片空白, 因此对经济法方面的探究很有必要。
首先, 从产业法方面来说, 要根据低碳经济的发展的需要, 制定相应的产业计划, 调整产业结构, 各类企业设定一定的排放标准。逐步淘汰一些高排放、高能耗的产业, 发展低排放、低能耗的产业, 并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的创新改进, 发展低能耗的产品, 促进产品的升级, 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 从市场规制法方面来说,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必然会受到垄断、不正当竞争等问题的阻碍, 所以就需要国家从市场规制法方面, 使低碳行业免受垄断、不正当竞争的危害, 对低碳产业进行保护。
第三, 从银行信贷方面来说, 要通过对低碳产业提供信贷优惠达到扶持目的, 比如降低低碳产业或低碳产品的贷款门槛, 或者为其提供贷款利率的优惠, 为低碳产业优先提供融资环境, 与此同时, 严格进行限制高消耗、高污染项目的融资, 这样能有效地促进低碳行业的发展。
第四, 从税法方面来说, 要充分发挥收税这一经济法特别的经济职能, 增添税收法的内容, 开征碳排放量限定税来限制资源的浪费, 加大低能耗和高能耗企业间的税收差距, 还要对低碳技术创新提供税收优惠, 以此引导企业朝着低碳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娟.经济法调整特定的经济关系.法制与经济, 2006.10
[2]贺汉魂.资本论.经济伦理视阈下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中国发展, 2010.3
低碳经济在我国面临的挑战 篇10
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浅谈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篇11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物质和经济上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同时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自然资源日益短缺,这些都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人类正在面对环境的惩罚,这也是人类生存的一大危机。在这种环境背景下,降低碳排放是今后必须要坚持的发展路径,低碳经济由此运应而生,发展低碳经济也已达成各国共识。低碳经济是在提出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后的一个新的经济概念,其旨在降低大气中的碳排放量,达到人的生产生活与环境相协调发展的目的,创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发展低碳经济也要根据我国社会的发展特点,寻求一条合适、科学的发展道路。
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概念首先是英国提出的,是指通过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或多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商机和就业机会,为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更多机遇,也为我们提高生活质量水平建立了新的途径,就一般情况而言,低碳经济有三个方面:一是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量增长速度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二是温室效应气体的零排放;三是绝对排放量的减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低碳经济是绝对性的,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低碳经济是相对性的。简单来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将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彻底切断,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尽量降低化石燃料的消耗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从而削弱发展经济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其实质就是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能源使用结构,从根本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
2.低碳经济的特征
观念的创新性。新事物的发展要想获得认可与推崇,首先人们在思维认识方面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让人们在观念上完成转变,才能有创新性的行为方式,当人们认识到传统的生存模式与发展已经存在矛盾,必须要寻求改变时,才会对现有的情况进行反思,并深入挖掘今后发展的可行性以及以何种方式去发展,当人们对资源、环境、经济的关系有了较深刻的了解之后,才会对低碳经济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才能领会低碳经济发展所倡导的核心意义和战略意义,因此我们首先要让自己的思想先进起来,才能投入到低碳经济的实践中去。
技术的先导性。发展低碳经济是以发展低碳技术为首要基础的,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发展低碳经济只能是一句空话。各国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低碳科技的创新上都在不断的进行研究实践,只有成功的低碳科技,才能从根本上做到降低碳排放,才能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才能切实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为低碳经济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持。
效益的综合性。在以往的高碳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为此不惜牺牲了资源、环境的巨大代价,当然为此我们人类也受到了相应的惩罚,而低碳经济的发展目的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效益,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生存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低碳经济不应导致人们生活水平的下降,当然也不会给环境带来更大的破坏,同时我们要取得的经济效益也要稳步增长。
3.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
3.1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产业,升级改造高碳经济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要重点发展低碳经济产业,例如:服务业,这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而就业容量很大的产业,包括广告、旅游、新闻、出版、咨询、物流、保险、家政、文化、教育等等多个领域,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我国传统的产业支持集中在了制造业,可制造业恰恰是消耗最大的一个产业,而相关于制造业之前的设计创新以及后期的品牌服务等都是高附加值的环节,并且对于环境的污染十分少,可以大力发展。另外对现有高碳行业的改造也十分重要,建筑、交通、电力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并且要继续发展的产业,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的现代化、工业化仍需要我们去实现,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数量而不在乎质量,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对高碳产业进行改造,改造的方向可以从行业内部升级改造入手,提高单个行业的低碳化水平,也可以在高碳行业和其他行业之间进行结构优化,促进高碳行业向低碳经济的转变与靠拢。
3.2积极创新研发低碳技术
碳排放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全球人民的共同努力。前文提到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基础,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研发出许多低碳科技,但是基于各国利益的需要,先进的技术不能被共享、转让,那么我们就要认清形势,努力研发属于自己的低碳技术,才能有力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3.3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我国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的能源使用,富煤、贫油、少气的情况使得我国的煤炭资源消耗成为了能源消耗的主体,虽然这些年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是依旧无法改善煤炭大量消耗的事实,不可能完全替代煤炭。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依旧会依赖于煤炭,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在使用技术上加以提升,对煤炭进行低碳化、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的碳排放,另外还要加速对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清洁型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减少煤炭的消耗比重,这也是十分必要的。
4.结语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篇12
近年来, 洪涝灾害、土地沙漠化、泥石流、地震等灾难在世界范围内频发, 全球气候的异常迫使人们愈来愈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低碳经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003年英国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随后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迅速升温, 以庄贵阳为首的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 从根本上减少人类对石化能源的依赖, 减少以二氧化碳为表征的温室气体排放, 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虽然他们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有一定的差异, 但都是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前提下, 倡导二氧化碳排放的低增长或负增长, 同时鼓励开发清洁能源、创建绿色GDP, 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减缓气候变化。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 强大的国际压力。
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 如果持续上升, 将给全球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据调查, 到2050年温室气体含量将持续上升, 随之而来的是气温的升高。如果我们想降低温度, 就必须严格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明确提出各国应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并且在《哥本哈根协议》中确立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国要提供资金计划以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尽管在《京都议定书》和《哥本哈根协议》上没有对中国提出明确的减排指标, 但是“碳排放量”已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绿色壁垒”, 美国提出将于2020年开始对中国的造纸、铝、钢铁、水泥、玻璃制品等碳排放密集型产品征收“碳关税”的计划。其目的是希望对未遵守《京都议定书》的欧盟国家产品征收进口税。我国出口产品中以机械运输、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等工业制成品为主, 这些都是高耗能、高二氧化碳强度而低附加值的产品, 如果我国在美国“碳关税”政策实施前未做出减排的承诺, 必将加大这些产品的成本, 削弱我们的优势, 最终使我国利益受损。
(二) 应对气候危机的必然出路。
据资料记载, 1986~2010年由于工业迅速发展, 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排量过高导致的“温室效应”使我国连续出现了25个暖冬。随着热浪频袭, 极端高温天气引起的死亡和疾病大幅增加, 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面对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危机, 人类应该有所警醒, 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遏制这种情况的继续发生。另据预测, 未来我国气候变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很可能在未来50年或更长时间内我国平均气温有进一步提升的趋势。气候的变化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将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如果我国不采取任何措施, 农业生产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
(三) 能源需求量大, 但供给有限。
虽然我国地大物博、能源丰富, 但煤炭和水资源人均拥有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 而石油、天然气的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 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加上近年来, 我国能源消费不断增长, 据中国统计局资料显示, 2000~2009年能源年均消费量增加6.2亿吨, 2009年达到31亿吨标准。其中, 煤炭消费量占68.7%, 石油占18%, 天然气占3.4%, 而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仅为9.9%, 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占较低比例。我国正处于对能源需求急剧上升的工业化时期, 预计2030~203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43.6亿吨, 人均能源消费达2.98吨;到达能源消费零增长时我国将累计需求能源76亿吨。面对未来巨大的能源需求和内部供给的有限, 我国能源安全形势异常严峻。
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早在1990年就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 也是最早批准《京都协议书》的国家之一。我国作为具备一定责任意识的大国, 于2006年底发布了第一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9月, 胡锦涛在APEC峰会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同年11月, 温家宝指出要高度重视能源产业的发展, 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 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 加快构建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体系。因此, 政府始终确信节能减排既是世界的需要, 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 我国低碳经济取得的成果。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 我国的低碳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8年底, 国家发改委将上海和保定作为世界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试点。2009年底又把发展低碳城市列入“十二五”规划重要议题。同年, 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低碳生态示范城市, 重点探索绿色交通、绿色市政、绿色建筑、低碳产业、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希望将深圳建成全国乃至世界的典范。到2009年年底, 我国GDP能源消耗比同比下降3.35%。
(二)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
目前, 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转型不可阻挡的新浪潮, 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构建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 在客观上推动了低碳经济发展。然而, 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中, 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 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漫长道路上, 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1、旧能源比重过大。
我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占全球煤炭储量的13%。但石油和天然气占世界人均比重较低, 这种“多煤炭、少油气”的资源特征成为我国能源结构的瓶颈,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 从能源消耗角度讲, 单位热量燃煤形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和61%, 这也使得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由于能源结构调整的难度较大, 我国向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2、生活中高碳排放现象严重。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小汽车进入了更多的家庭, 我国已跻身于汽车大国俱乐部。有专家指出:目前全国机动车排放的二氧化碳已占城市二氧化碳总量的15%以上。同时, 伴随着房价的疯长, 功利观占据主导地位的房地产商不顾政府政策的约束, 在生产过程中将过多的碳排放到城市。有一些工厂, 趁无人监管时, 排放大量的有毒有害废气。而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节能减排意识严重不足, 如每逢秋收时, 很多农户将秸秆燃烧, 排放的废烟废气严重污染环境。
3、技术落后, 资金不足。
作为发展中国家, 科学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大障碍。首先, 大部分企业的生产设备比较落后, 生产效率较低下, 资源利用率下降。如果更新设备, 企业资金又不足。其次,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但我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许多困难。一方面政策法律体系仍缺乏完整性和有效性。尽管相关部门制定了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 但一些政策名存实亡, 部分政策难以贯彻执行;另一方面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性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贷款和捐款是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的主要投资方式, 而自身成熟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同时, 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不够, 多数低碳技术项目得不到金融银行的融资, 即使部分银行实施融资, 其信贷放款数量也非常有限, 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当然, 科研人才匮乏也成为制约企业创新的根本因素之一。这些都制约着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的道路发展。
4、发达国家的高碳转移。
目前, 以美国、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以碳关税的方式获取其在二氧化碳排放或减排问题上的特权, 在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实行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行为, 这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又一次对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对中国的一种新挑战。另外, 发达国家将一些高耗能、高排污的产业大量地转移到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而工业正在迅猛发展的发展中国家, 为了寻求暂时的利益, 利用当地成本低廉、资源丰富等特征, 招商引资, 引进大量高耗能、高污染的外国工业。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报告预测, 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 在国际市场上, “中国制造”将会面临平均26%的关税, 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
碳关税的实施成为了某些国家针对“中国制造”的利器, 对中国出口企业来说将是个沉重的打击, 不仅会对我国出口贸易带来巨大的冲击, 还会对我国就业、劳动报酬以及居民福利造成负面影响, 进而严重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对策研究
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我国国情, 本文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完善法律条例,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众所周知, 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 发挥着指导作用, 针对目前我国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政府应该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规范引导, 加大法律法规政策的实施力度, 针对个别企业的不法行为, 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排污收费标准, 提高对超标污染行为的罚款额度, 并且加强对环境污染物质排放的监测力度, 才能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便利, 铺平道路, 促进我国经济长远发展。
(二)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不断开发新能源。
因为技术创新是提高节能减排能力的重要途径, 所以现阶段, 我国应注重研发新能源技术, 创造出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型产品, 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技术。在节能减排的核心技术上, 应积极进行国际合作, 争取获得发达国家的合作。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 要大力从国外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
(三) 把节能减排和企业社会责任紧密联系, 提高企业的低碳意识。
企业只有真正认识到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危害, 对经济的影响, 才能够将减排落实到实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企业关注节能减排在短时间内会意味着成本的上升, 但从长远发展来看, 发展低碳经济, 培养环保意识, 才能使企业赢得顾客的忠诚, 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因此, 我们可以把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看作是评定企业是否具有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指标, 特别是对于高排放的行业, 督促制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计划和目标, 并定期或不定期地披露其温室气体排放, 从而提高企业的低碳意识。
(四) 构建低碳生态文化, 提高环保意识, 鼓励低碳生活方式。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构建全民普遍共识的低碳生态文化, 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营造低碳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发展低碳经济单靠政府和企业是不够的, 政府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 运用媒体的力量, 加大对公众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普教育, 传播绿色价值观, 营造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 使得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意识深入人心。而政府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带头践行节能, 减少公务耗能, 率先在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实现废弃物循环回收利用, 以此为榜样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低碳创建的积极性, 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天都在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并不是要减少个人的消费量, 而是强调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变化。首先, 应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其次, 应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奢侈消费”的嗜好, 提倡使用小排量汽车, 并有节制地使用汽车;第三, 倡导低碳饮食, 注重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 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总之, 我们应选择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节约用水, 少开私家车, 购买绿色产品, 拒绝奢侈品, 拒绝一次性物品, 随手关灯等环保行为, 从我做起, 为社会做出大贡献, 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保护地球环境不再恶化。
五、结论
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它将与全球化、信息技术一样, 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我们应顺应世界潮流, 从政府的法律条例、企业的研发创新和承担社会责任和公众几个方面入手, 共同创造出一个适宜人类生存居住的良好环境。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的急剧变化, 资源的短缺, 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本文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出发, 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结合我国国情, 提出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碳关税
参考文献
[1]薛建会, 张宇, 尹言虎.再制造: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产业观察.
[2]龚建文.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 2009.7.
【我国机电产品低碳经济】推荐阅读:
我国煤矿机电技术06-16
我国机电设备工程造价09-08
发展我国低碳经济10-03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我国低碳经济的思考08-14
我国经济05-24
我国建筑经济09-23
我国水产品加工现状08-16
我国经济贸易05-11
我国社会经济05-30
我国农村经济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