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共12篇)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决问题一样,本小节的教学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解决问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而产生了新的解决问题。这类解决问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解决问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解决问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并掌握检验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尝试、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两种方法解答解决问题的体会,感受获得成功体会的经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良好的数学情操。
(二)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也是由于分数除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的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所扩展,而产生新的解决问题。掌握这类解决问题的结构特征,能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探索发现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提高获取知识的本领,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并且仍具有好玩、好奇的特征,因此我主要指导学生采取以下的学法,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充分的时间讨论、思考,自己主动的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到学习带来的快乐,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知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为新知的探究铺路搭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解方程
2、出示与例题有关的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学生练习后,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用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谁看作单位“1”?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对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新知,就是一种再创造,第二个环节的教学,我设计如下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独立探索
出示例3后,激励: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解决这个难题,开始行动吧!先放手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教师提示可根据复习题的数量关系式,用未知数X帮助自己解这道题。
第二层次:合作探索
在学生计算出例3的结果后,再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我做得对吗?存在什么疑问?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画图表示题意,找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该环节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所在,只有让学生深入理解题意,了解此类题型的结构特征,把握题中所含的数量关系,才能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我如此设计,正基于此。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调整的能力。
第三层次:尝试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17页的第3题,个别学生板演,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集体点评,强调学习的难点。
第三个环节:变式练习,巩固深化
练习的设计要抓基础知识与发展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发展思维,形成技能的目标。在此环节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定位练习。
仿照例3出示类似的两道解决问题,要求学生读题,画图,深入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强化难点,形成技能。
2、提高题:同来互相编题,互相解答。
通过以上练习,促使学生将新的知识溶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
第四个环节 课堂作业 反馈信息
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三第4—7题
(三)说“诱思探究”在本节课的具体体现
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多次引导学生尝试练习,引导学生把旧知与新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切实把学生推向学习探索的第一线。体现了“诱思探究”对当代课堂教学的要求。
2、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促使知识的形成和内化。教学中,我做到复习铺垫练,新知尝试练,难点强化练,是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全员动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得到了落实。
教学追记:
本堂课我设计了“题目——线段图——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这样四个环节来教学例(1)的2个问题,本是很清晰的一个教学思路,意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教给他们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但由于教学时,我对线段图环节的教学引导不足,没有充分发挥线段图的作用,有些流于形式,因此学生在等量关系的推导上就未能如教师预计般顺利。下次如果再有类似的教学,我将注重思索如何将题目、线段图和等量关系式三者更有机地结合起来。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 篇2
一、练习题的设计
分数乘法“解决问题”部份的教学要求有二:一是紧密联系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的句子,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解答,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二是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因为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特殊,而用线段图可以比较清楚的表示出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时要充分运用这一工具,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会看线段图入手,逐步学会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部分,教师要通过教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除法,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特点是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这些问题过去用算术方法解,较难理解,学生往往难于判断究竟把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特别是遇到应当把较小的数量看作单位“1”时,更容易出错。就是找对了看作单位“1”的数量,还要把数量关系归结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其中的“几分之几”,可能是已知的,也可能是需要计算才能得到的,比较复杂。现在可以直接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方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是:一要正确处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一些学生觉得用方程解需要写设句,比较麻烦,因此喜欢用算术解法。对此,教师一方面应肯定学生自己想到的正确解法,另一方面又要因势利导,从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与方程解法的特点等角度,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要适当加强列方程的思维训练。列方程的基础,一是学会找等量关系,二是会写代数式。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组织这方面的专项训练。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在完成这部分的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可设计如下的诊断性练习,以便了解学生具体的错误所在。
1. 先用线段图把下面各题的意思表示出来,再列出算式或方程。
(1) 一堆煤120kg,用去总数的,用去多少kg?
(2) 一堆煤120kg,用去总数的,还剩多少kg?
(3) 一堆煤用去120kg, 用去总数的, 这堆煤有多少kg?
(4) 一堆煤用去120kg, 还剩总数的, 这堆煤有多少kg?
(5) 一堆煤用去120kg, 剩下的比用去的多, 剩下的是多少kg?
(6) 一堆煤用去120kg, 剩下的比用去的少, 剩下的是多少kg?
(7) 一堆煤用去120kg, 用去的比剩下的多, 剩下的是多少kg?
(8) 一堆煤用去120kg, 用去的比剩下的少, 剩下的是多少kg?
这组题中第 (1) (2) 题和第 (5) (6) 题反映的是一个已知数量中几个部份数量之间的关系,实质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这是诊断的要点之一。所求数量随着其对应分率的变化而变化,能否找出所求数量的对应分率是解题的关键,这是诊断的要点之二。第 (3) (4) 题和第 (7) (8) 题反映的是一个未知数中的几个部份数之间的关系,实质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这是诊断的要点之一。随着已知数量的变化,其对应分率在变化,能否找出已知数量所对应的分率是解题的关键,这是诊断的要点之二。
2. 先用自己的话把下面各图的意思说出来,再列出算式或方程。
上面这组题主要是从识图的角度来诊断。其中,第 (1) (3) 题和第 (5) (6) 题都是“求一个已知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诊断的重点是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方法,了解学生是否能够找出所求问题的对应分率。第 (2) (4) 题和 (7) (8) 题都是“己知一个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诊断的重点是了解学生能不能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了解学生会不会找出已知数的对应分率。另外,第 (1) (2) 题,第 (3) (4) 题,第 (5) (6) 题,第 (7) (8) 题都是两个易混的问题,诊断的要点是单位“1”已知和单位“1”未知时,解题方法的区别。上述几组练习,数量不多,既没有加重学生负担,又较全面地涵盖了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知识要点。通过练习,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学生存在的细节问题,以便教师重点解析。
二、练习题的处理
1. 及时收集信息。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到有困难的学生身边,收集信息。收集信息的方式很多,可以让学生讨论后,由代表汇报;可以让学生直接举手向教师提问;还可以让学生把具体困难写成字条传交教师。每次诊断练习,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及时把每道题不会做的人数统计清楚,尽可能统计到哪些同学对哪个词不懂,哪些同学对哪句话不明白,或者哪些同学对哪条线段的段数、长短有疑问等等。
2. 适时给予解析。
诊断练习中要给足学生读题、思考、练习、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在多数学生切盼教师指点时给予解析,才有效果。要针对具体问题的难度和困难学生所占比例的大小,确定解析的方式、时间。多数学生有困难的题要先解析,面向全班解析,多花时间解析;少数学生不懂的题可放到后面解析,面向部份学生解析或课后个别解析。解析的任务,可以让成绩好的同学承担,可以让不懂的同学自请同伴承担,教师不要总是霸着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练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认真进行对比。
练习过程中,要在学生反复读题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找出易错易混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在什么情况下,要首先找出所求数量的对应分率,从而求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在什么情况下,要首先找出已知数量的对应分率,从而列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程式。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四策略 篇3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
一、利用类比,分析基本数量关系,实现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和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正迁移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自身认识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去尝试学习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实现两者的正迁移。
练习1、2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行程问题,通过对第1、2小题的解答,明确“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解答第3小题时,学生就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迁移:2÷。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同样适用。这样,在具体教学中,加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与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比较轻松地学会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二、利用一题多解,理解问题本质,发展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教材出于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小学教学衔接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较为优化的解题方法——用方程解。但这并不表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用方程解,而舍去其他方法。笔者觉得应该鼓励学生尽量多找出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不断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多种方法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又能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对比,认清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行程类问题解决中的数量关系一样,可以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导出其他关系式。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围绕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根据此关系式推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利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对比训练,让学生在交流、对比、观察中,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和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关键,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利用画线段图,厘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不太符合基本结构特征、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的稍复杂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让学生在数和形的转化中找到数量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这样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弄懂题意,理解相对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基本上能正确列式解答。当然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本身就是一种技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专项练习,以提高画线段图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学习,对学生来讲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教师只要充分理解编写意图,了解教材知识结构中的前后联系,采取多种策略,抓实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些必要的练习,那么这部分的教学一定会变得扎实有效,学生学得相对比较轻松,问题解决的能力也一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中心小学 315300)endprint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材中问题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在以前整数范围内解决问题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另一方面,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有其自身的抽象性;再加上人教版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已做较大改变,教学课时的压缩,使得本来就很难掌握的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难度增加了许多。为此,许多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惜牺牲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集中训练。这样不仅无益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反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使学生对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产生了厌恶感。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
一、利用类比,分析基本数量关系,实现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和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正迁移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自身认识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去尝试学习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实现两者的正迁移。
练习1、2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行程问题,通过对第1、2小题的解答,明确“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解答第3小题时,学生就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迁移:2÷。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同样适用。这样,在具体教学中,加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与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比较轻松地学会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二、利用一题多解,理解问题本质,发展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教材出于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小学教学衔接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较为优化的解题方法——用方程解。但这并不表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用方程解,而舍去其他方法。笔者觉得应该鼓励学生尽量多找出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不断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多种方法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又能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对比,认清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行程类问题解决中的数量关系一样,可以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导出其他关系式。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围绕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根据此关系式推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利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对比训练,让学生在交流、对比、观察中,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和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关键,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利用画线段图,厘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不太符合基本结构特征、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的稍复杂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让学生在数和形的转化中找到数量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这样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弄懂题意,理解相对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基本上能正确列式解答。当然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本身就是一种技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专项练习,以提高画线段图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学习,对学生来讲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教师只要充分理解编写意图,了解教材知识结构中的前后联系,采取多种策略,抓实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些必要的练习,那么这部分的教学一定会变得扎实有效,学生学得相对比较轻松,问题解决的能力也一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中心小学 315300)endprint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材中问题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在以前整数范围内解决问题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另一方面,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有其自身的抽象性;再加上人教版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已做较大改变,教学课时的压缩,使得本来就很难掌握的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难度增加了许多。为此,许多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惜牺牲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集中训练。这样不仅无益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反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使学生对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产生了厌恶感。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
一、利用类比,分析基本数量关系,实现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和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正迁移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自身认识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去尝试学习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实现两者的正迁移。
练习1、2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行程问题,通过对第1、2小题的解答,明确“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解答第3小题时,学生就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迁移:2÷。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同样适用。这样,在具体教学中,加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与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比较轻松地学会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二、利用一题多解,理解问题本质,发展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教材出于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小学教学衔接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较为优化的解题方法——用方程解。但这并不表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用方程解,而舍去其他方法。笔者觉得应该鼓励学生尽量多找出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不断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多种方法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又能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对比,认清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行程类问题解决中的数量关系一样,可以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导出其他关系式。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围绕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根据此关系式推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利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对比训练,让学生在交流、对比、观察中,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和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关键,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利用画线段图,厘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不太符合基本结构特征、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的稍复杂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让学生在数和形的转化中找到数量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这样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弄懂题意,理解相对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基本上能正确列式解答。当然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本身就是一种技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专项练习,以提高画线段图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学习,对学生来讲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教师只要充分理解编写意图,了解教材知识结构中的前后联系,采取多种策略,抓实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些必要的练习,那么这部分的教学一定会变得扎实有效,学生学得相对比较轻松,问题解决的能力也一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用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 篇4
我讲的这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十课时“用除法解决问题”。本节课是对本单元内容的综合应用,考察学生对除法意义的认识以及对“平均分”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用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第23页的例3,以及练习五的第1~2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用除法去解答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除法应用题。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
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决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法和启发引导法。
创设情境法贯穿于本节课的始终,通过创设评选“聪明宝贝”的活动情境,既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通过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启发引导法则通过每一道例题的学习和练习题的完成,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发言、思考,完成学习的探究活动。
2.学法: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观察法通过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自主探究法则通过学生自己的看、听、说、思、写等多个感官的参与学习,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合作交流法通过学生与同桌间,与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交流,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其他同学分享,既满足了低年级学生好动、爱表现的心里特征,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主要包括: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探索新知――拓展应用――轻松一刻――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本环节主要通过通过创设评选“聪明宝贝”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以旧引新,通过乘法问题的练习引出除法问题的学习。
2.探索新知
本环节我设计了两道具有代表性的除法问题,让学生通过发现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选择正确的解决办法,并且说说使用除法解决的原因,以及如何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最后将两道题进行对比,发现异同,进一步概括出解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和数量间的关系。设计内容由浅入深,联系紧密,体现了数学的学科特点。
3.拓展应用
本环节我安排了两道与例题十分相似的练习内容,让学生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轻松一刻
本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又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同时也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升华。
5.课堂总结
本环节与开始创设的教学情境呼应,使学生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是对本节课的最好总结。
6.布置作业
作业以日记的形式完成,既突出新意,也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综合应用。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内容,板书分主板和副版。主板由课题及两个算式,两个对应的数量关系,以及两种应用题的类型名称组成。副版则为了组织课堂和创设情境所设立的学生小组分数记录。
《分数与除法》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将1个物体平均分,来体会除法算式与分数的商的结果之间的联系。第二部分:是将3个物体来平均分,来体会每份的多少?它的商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是本节的升华,总结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归纳字母表示关系式。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根据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生生合作中学会倾听,收集他人的信息,在师生合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发现,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而本节的难点:是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它具体表示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分数与除法之间各部分关系的教学,将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的感性认识上进行一次升华。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的产生等知识,具有动手操作的学习技能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本节课我采取利用具体实物,图形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采取在大量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信息中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实实在在的学好基础知识,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针对以上的学生情况和教学设想,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1、激情引入,自主建构。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在已有的知识上学习新知识,让学生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铺路搭桥。课件出示复习题:
20÷5=
40÷5=
3÷10=
3÷7=
29÷100=
9÷13= 师:大家观察这两组算式,两个数相除,商可能是什么数?
商可能是整数,可能是小数,当结果除不尽时,还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那么会不会任意两个数相除商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从而板书课题 ——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在目标的递进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1)出示例一: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1÷3=1/3(个)
答:每人分的1/3个。
(2)出示例2: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人平均分得多少块?
—— 首先请他们估算一下每个人应分得多少块?
参考答案:
A.半块
B.半块多
C.一块
——其次,拿出准备好的圆纸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最后展示分法
一种是一个一个分
一种是重叠起来一块分。(但都是3/4块)
(3)课件展示二种变化过程,引导总结3块饼的1/4 实际上是一块饼的3/4,列出完整的算式,并用分数来表示具体的结果。(4)出示练习一。(生生合作完成。)
练习一:(具体操作)
A.把4张饼,平均分给5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快?
B.把2张饼,平均分给5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快?
C.把2张饼,平均分给5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快?
(5)在教授完例1和例2,完成练习以后,不忙于理论的总结,因为在这里学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那么教学设计为请他们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和结果,猜测分数与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重点体会当得不到整数结果的时候,用分数来表示他们的商,发现分数的分子是除法里的被除数,分母是除法里的除数,在总结完各部分关系与分母公式后,请他们推理一下,除法里有具体要求吗?(除数不能为零)那分数有没有要求 呢?说一说理由,教师板书b≠0,引导进行验证从分母所表示的意义说明没有意义。
3、掌握知识技能,实现数学思想的深入。
结合本书的重点,在有层次的练习中,使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练习
强化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A组:7÷13=()/13
5/8 =()÷()()÷9=5/()
0.7÷2=
m÷n=
(n≠0)(0.7/2是可以转化为常见的分数。)B组:
A.3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3份,每份长多少米?
B.把2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3份,每份长多少米?
C.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3份,每份长多少米?
3÷3=1(米)
1÷3=1/3(米)
2÷3= 2/3(米)
C组:讨论“15分钟走1千米的路,平均每分走几分之几千米?走了路的几分之几?” 填写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表
除法 被除数
除数
分数
分数线
分数值 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4、画龙点睛,留下个性发展的空间。
课程的最后以学习目标进行提纲式小结,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在次重申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好习惯。教师引导思考练习一中每段的长度都不一样,为什么都各占钢管的1/3
?1/3
米和
1/3 有什么不一样?1/5(块)和
1/5 有什么不一样?要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从认识上、意义上、联系上进行一次升华。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认识,为今后的继续学习留下个性发展的空间,释放无穷的潜能。
四、说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为新授例题。
第二部分为模仿练习
第三部分为总结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识。
第四部分为分层次的发展思维。
五、教学反思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说课稿 篇6
数学(六年级上册)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这三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中的例3,它是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发展。通过解答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并在反复挖掘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的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在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认真观察和积极思考中发展思维能力,从中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含义。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现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尝试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上节课学过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引入新课。通过提出问题、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六年级上册)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导语:“同学们,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出示课件一)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造成的影响。“现在,人们为了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做了很多的努力,植树造林就是其中之一(出示课件二),植树造林对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瞧!在另一个植树造林示范乡试验站,一位记者正在采访植树工人(出示课件三),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植树工人的介绍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
1、原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2、实际造林是原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
3、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增加了百分之几?
4、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让学生先解决前两个问题,个别汇报后集体评订。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提醒学生注意单位“1”的量。
(设计意图:通过有关植树造林的情境图,了解植树造林的作用和意义,引起学生对植树造林的关心。通过前两个问题的解决,为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做好必要的准备。)
(二)、自主参与,新课探索。
1、让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增加了百分之几”的问题(1)、分析数量关系
让学生自己尝试把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出来。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说说是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增加了百分之几”的,在全班交流后,出示课件点拔,让学生明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占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是单位“1”。(2)、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根据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式计算出结果,再组织交流自己的方法。出示课件组织交流,教师适时点拔及板书。
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六年级上册)
(设计意图:在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解题,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使学生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2、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思考“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学生很可能会回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16.7%”,教师暂不作评价。启发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此前的回答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总结规律:问题中是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使学生体会到,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和用分数解决问题一样要注意找准单位“1”。(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比较、计算、验证,进一步认识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概括应用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用“增加百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节约百分之几”……来表达增加、减少的幅度。让学生举例说说这些话的含义。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出示课件(教材第89页做一做、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理解、消化本节课的知识,并知道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反思
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归纳、整理,帮助学生更灵活、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92页练习十九第1、2、3、4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的知识,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做到及时消化吸收。)
(六)、板书设计:突出两种方法的比较,简明概括。
百分数的应用
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六年级上册)
某地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
方法一:(14-12)÷12
方法二:14÷12-1 =2÷12
≈1.167-1 ≈0.167
=0.167 =16.7%
=16.7%
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16.7%。
解决稍复杂分数实际问题的说课稿 篇7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教学的内容在学生已经熟悉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初步掌握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利用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的已有认识来解答一些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这种类型的应用题实际是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应用,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类型,不仅分数除法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百应用题也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具体地说就是能够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分析分率所表示的意义,并能根据分率对应关系求出分率所对应的数量。
能力方面:学生能够根据数量关系画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线段图。
本节课是一般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它的数量关系是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基础上,再增加一步,进一步探究求一个数的(1-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在教法上我采用了学生根据数学信息自主提出问题、依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尝试探究的方式,体现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在两种解法的比较中,突出了教学重难点,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说教学思路及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复习铺垫,创设情景、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模仿练习,拓展练习,深化练习)三部分、课堂总结及作业。
1、课前激取导入:本节课我首先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分男女队,看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回忆所学的分数知识解答问题,这样就为新知识做出铺垫。
2、创设情景,探究新知:(1)根据运动会创设的情景提供了信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教师及时将学生所提的问题板书出来再分析问题。(2)在分析问题中让学生找到关键句子,重点理解在理解中让他们动手操作,画图,在理解。(3)通过分析问题学生发现有的问题是以前学过的有的问题没有学过,从而引出新知,这样学生在巩固旧知的同时学习了新知。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在充分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借助自己已有的经验,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4)比较问题:当学生展示出两种解法时,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学生自己感悟理解解题思路。通过这两种解法的比较,教师小结:两种解法都可以,但是难易有些不同。学习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能理解的算法,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利用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巩固练习:(1)设计了与例题类似的练习并分男女队完成。(指名板演)(2)设计了看图列算式(3)拓展联系让学生独立完成。
4、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又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在解决时要注意什么?
通过总结让学生再次加深对解题思路的理解。
四、说教学理念
1、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充分地体现出数学源于生活,又要回归于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深深地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2、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8
周攀
分数除法问题是六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三单元的内容,这单元的知识的学习应该以《分数乘法》的知识为基础,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在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比较难理解,在教学中,我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第一步所做的事情,调动的方式主要以鼓励为主,精简课程当中所学的内容,减轻课后作业,在课程当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尽量让学生感觉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自己是主人,老师只是来帮助自己学习来的,学习任务是自己的,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在此基础上,我充分的备课,认真的批改作业,做到上课之前心里有充分的把握,胸有成竹,对知识点有整体的把握,并且对重点知识能够通过深思熟虑,选择正确有效的教学方式,在上课的过程中尽力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进行对话,让学生感觉有启发性,上课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启发学生,用身边非常熟悉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新的知识点,有时学生会出现思维短路的情况,我不着急,尽量耐心的引导学生来进行思考,不及不燥,让学生的思维处于健康运行的状态。
在上课的时候,我采用线段图和教师讲解,学生自学为手段,通过读题和思考,来绘画线段图,我带领学生总结出这单元中的几类典型的问题,并逐类进行思考讲解,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在思考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结合图形来进行思考,通过逐类的讲解思考,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解题方法,我在此也感谢同学们,通过教他们学习,让我在教学方面又有了一些进步。
课后我认真的批改作业,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找到学生的容易犯错的地方,并且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通过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上的不足之处,也帮助学生找到思维上的短处,争取在下节课,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解决上节课遗留下来的问题。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时一个数乘分数的应用。他是分数乘法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展开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抓住关键句,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后,在根据分数的意义解答。因此在教学中,我强调以下几点:
(1)认真审题,找准单位“1”
(2)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3)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关键句说出数量关系。(4)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通过分析关键句与线段图,为右面的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并提高学生分析提议、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通过沟通练习题与例题,利用学生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题,并从中理解新旧应用题的不同结构。
教学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存在于:
1、练习题与例题、在同一题的不同解法的多重比较中,比较得到的结论还需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归纳,还应更深更全面的概括。
2、在学生表达解题思路时,不宜集体讲,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表达,并且不必一定按照课本的固定模式,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来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差。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解答分数法除应用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⑵引导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分组讨论,观察分析和比较,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发展提高。
⑶通过过师生交流总结,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用方程正确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教 具: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言:
以前我们学过了分数应用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 应用题)。
没学新课之前老师要考考大家,可以吗?(生答略)
二、复习:
1.说说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看作单位“1”,数量之间相等关系怎样?
①吃了一筐白菜的2/5。
②一本书的价格正好是一支钢笔价格的2/5。
③小明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4/5。
师:同学们能准确地找出题中的单位“1”和数量关系式,大家还记得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生答略)好极了,同学们说得好、做得怎样,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检验呢。
2.小明的体重35千克,他体内所含的水分占体重的4/5,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把答案讲给同学们听,说一说你怎样想的。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解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方法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利用这个方法去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除法应用题怎样解答好不好?
①小明体内所含的水分是28千克,占体重的4/5,他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仔细观察看一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独立做,做完组内交流,组长分好工,做好记录,看看哪个小组方法多,你们小组准备由谁发言,用几句话表达自己小组的方法。
生答。
小结:用方程解比较容易,因为它的解题思路与我们以前学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思路是一致的,也是根据题中的叙述的条件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等量关系式,由于单位1是未知的,要设成x,列出方程进行解答。这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用方程解的方法。
2、教学例2。
师:同学们研究出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那么你愿意不愿意用它帮助一下遇到困难的小明呢?
②小明买一条裤子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是多少钱?
(看题)(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谁愿意帮助小明?在本上写出你的答案,谁想把你的答案写在黑板上?解:设上衣的价格为x元。
x ×2/3=75 x=75÷2/3 x=75×3/2 x =112。5 说一下你的想法
3、比较例
1、例2有什么不同。
师:例
1、例2虽然存在着不同指出,但是解题方法是类似的。我们再做两道题看看是不是这样。(出示做一做1、2)。请两名同学在投影片上做,其他同学在本上做,做后请同学叙述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觉得分数应用题在解答时的关键是什么?
四、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 白兔只数是黑兔只数的2/5,单位“1”是黑兔,数量关系式:黑兔的只数×2/5=白兔的只数()。
② 黑兔只数的2/5是白兔的只数,白兔的只数是单位“1”()。
③ 苹果树占果园总面积的4/7,果园总面积是单位“1”,苹果树占地面积×4/7=果园的面积。()
2、①林庄果园占地面积是840公顷,苹果树果园总面积的3/4,苹果树占地多少公顷?
②林庄苹果树占地360公顷,占果园总面积的3/4,果园总面积有多少公顷?
3、新风小学去年植树320棵,相当于今年植树棵数的4/5。今年共植树多少棵?
五、总结全课
《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10
设 计 者: 陈弯弯/新郑市外国语小学 课 型:复习课
学习内容: 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对比复习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会准备找到单位“1”,说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
2.能正确解答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在运用分数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增强数感,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能理解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概括出一类问题的做题方法。评价任务: 任务1:课堂提问,会准确找到单位“1”,说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测评目标1)任务2:课堂提问、练习,充分利用典型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测评目标2、3)学习过程: 口算天天练
一、创设情境 自主发现
看来同学们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计算掌握得已经比较扎实了,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用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1、画(关键句)、2找(找出单位“1”的量)、3列(等量关系)4解(列式解答)5验(检查验算)。
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
对,下面我们一起找找单位“1”。
找出单位“1”的量,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31.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542.一本书,已读的页数占这本书的。
713.杏树的棵数比梨树棵数少。
334.黄花朵数的是红花的朵数。
4请学生逐题说出每句话中单位“1”的量并说出数量关系式。师:结合这些题,你能说说如何巧妙地找到单位“1”吗?
同学们总结的很到位,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行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对比复习。(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请看大屏幕: 对比练习一: 先分析,再列式
1.池塘里有12只鸭和4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12.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池塘里有多少只鹅?
313.池塘里有4只鹅,正好是鸭的只数的。池塘里有多少只鸭?
3学生逐题分析并列式口算,老师问这是我们学过的哪种类型的题?做题方法是什么? 对比总结:
1.观察这三个算式,这三道题有没有关系?
2.后两个题,为什么一个用乘法,一个用除法计算? 学生讨论回答。对比练习二: 先分析,再列式
4.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比鸭少5.池塘里有4只鹅,比鸭的只数少。池塘里有多少只鹅? 32。池塘里有多少只鸭? 3
学生逐题分析并列式,老师问这是我们学过的哪种类型的题?做题方法是什么? 对比总结:这两道有什么不同? 合作探究,提炼方法:
1 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池塘里有多少只鹅?
31 池塘里有4只鹅,正好是鸭的只数的。池塘里有多少只鸭?
32 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比鸭少。池塘里有多少只鹅?
32 池塘里有4只鹅,比鸭的只数少。池塘里有多少只鸭?
3对比前两道题和后两道题,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自己先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学生汇报:
1.关键句不同,数量关系不同,前两个是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后两个是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题。2.计算方法不同。三.综合练习自主运用
一、只列式不计算:
1.科技书有60本,故事书有80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几分之几? 2.果园里有苹果树100棵,梨树占苹果树的,梨树有多少棵? 413.一件衬衣降价 后,售价是100元。这件衬衣原价多少元?
5(1)学生独立解决;(2)组内讨论结果;(3)个别汇报。
预设:第三小题有难度,要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二、对比练习
1.五年级同学收集了160个易拉罐,是六年级同学收集的个易拉罐?
2.五年级同学收集了160个易拉罐,比六年级同学少收集了,六年级同学收集了多43,六年级同学收集了多少4
少个易拉罐?
学生独立解决,两个学生板演,共同评价。
提问:为什么两道题的结果相同呢?学生会说清两者数量关系相等。
三、市政工程队整修金城路,第一天修了80米,第二天修了100米,两天一共修了全3长的,?
51.你能提出一个用分数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2.你会解决提出的问题吗? 四.总结回顾 自主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 篇11
镇沅直属小学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整理和复习。
教材分析:六年级教材中对于分数应用题的学习,从意义入手,围绕分数乘除法计算,相应地呈现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其主要逻辑顺序是分数乘法计算后安排分数乘法应用题,解决单位“1”已知状态下总量与部分量的关系;分数除法后安排分数除法计算,解决单位“1”未知状态下总量与部分量的关系;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后安排稍复杂分数应用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画图、比较、归纳等方法巩固分数乘、除法的解题方法。
3.沟通分数、比应用问题的联系,实现问题的相互转化。教学重点:比较应用题、算式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得出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沟通分数、比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共性。
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一、知识梳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1.师出示线段图问:请同学们说说从线段图中你能联想到哪些数学信息? 哪些含有分率的信息? 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中可追问:① 你能看出甲数有几份? 乙数有几份?② 是把谁看作单位“1”? ③谁是谁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谁是谁的几倍?④两数之间的比分别是几比几?(教师引导学生从倍数、分数、百分数、比几方面进行分析)。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整理出如下信息:乙数是甲数的4倍,乙数比甲数多3倍,总数是甲数的5倍,总数是乙数的5/4倍,甲数是乙数的 1/4,甲数比乙数少3/4 , 甲数占总数的1/5,乙数占总数,4/5,甲数是乙数的25%,甲数比乙数少75%,甲数占总数的20%,乙数占总数的80%,甲数:乙数=1:4,乙数:甲数=4 :1,甲数:总数=1:5,乙数:总数=4 :5。
2.再让学生观察刚才出示的分数、百分数、比之间的联系
3.再出示下面的线段图,让学生编题目解答简单和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小组交流结果:
交流要求:(1)小组交流:说出自己编写的题目,并把你的做法和其他同学说一说。在相同的题目上做记号,并试着解答别人编写的不同题目;
(2)整理记录:整理记录好自己组的问题及答案。4.小组反馈交流结果 整理后提问:
(1)这些就是我们所学的几种分数应用题的类型。学了这么多的分数应用题,你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说说看。
(2)学生交流后老师小结:
分数应用题的最基本结构:单位‘1’×对应分率=对应数量
〖设计意图〗在复习起始环节,教师提供条件信息,安排条件重组训练,通过编题后的自主分析,帮助学生主动对分数应用题的基本类型进行梳理,并形成结构。
二、方法多样,体现解题策略的指导
问题:张大爷家养的鸭和鹅一共有700只,鸭和鹅只数的比是5﹕2。张大爷家的鸭和鹅分别有多少只?
1.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答。
2.提出要求。(要求每个同学都要把自己想的过程写完整,并能将解题过程讲给不会做的同学听。)3 3.学生反馈。(学生可以通过线段图、对应关系、解方程等方法进行解题)〖设计意图〗对同一题目呈现不同的思考策略,实现策略的交流。
三、沟通分数应用题和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联系及思维方式
1.出示题目:光明小学五年级共有学生270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男女生各有几人? 组织交流:这个问题你怎样思考?你能通过线段图来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吗? 交流过程中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除了抓住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之间的分率关系,想一想,“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还有其他形式的表达方式吗? 学生在比较中明确:只要能对关键句进行合理的变形,那么就可以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师小结:在分析应用题的过程中,我们抓住关键句的意义,可以灵活地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有时对分率进行变形,可以一题多解。比如说:可以从分率的角度、从比的角度、从方程的角度来分析,这样更有利于解题。
2.巩固练习
出示题目:小明的邮票张数是小红的4/5,小红比小明多10张,两人各有多少张? 4 师引导:结合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与方法,这个问题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吗? 〖设计意图〗开放问题的解决途径,让学生在自主的变化中体验分率、比之间的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初步理解了分数与比的应用题的思考路径是一致的,沟通了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巩固练习的设计更让学生进一步加强了对两类数据的互化过程,进一步感受到分数、比转化的必要性与灵活性。
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
《分数除法》评课稿 篇12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过程。在教学中郎老师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得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2、在问题不断地解决与生成中探索新知识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推荐阅读:
分数的除法说课稿07-03
分数与除法的说课稿09-24
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0-10
解决稍复杂分数实际问题的说课稿10-13
分数除法课件08-01
分数除法的教学设计05-12
五年级数学分数与除法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