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刺激性气体相关内容

2024-09-28

初中化学刺激性气体相关内容(共4篇)

初中化学刺激性气体相关内容 篇1

一.化学价

化合价是一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与其他元素的原子化合{即构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一般的,化合价的价数等于每个该原子在化合时得失电子的数量,即该元素能达到稳定结构时得失电子的数量,这往往决定于该元素的电子排布,主要是最外层电子排布,当然还可能涉及到次外层能达到的由亚层组成的亚稳定结构。

二.书写

1.在化合物中,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化合价。

2.在元素正上方明确标出元素化合价,一律标出正负号。

3.有氧元素出现时,氧元素写在后面。

4.在由金属和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中,书写化学式时,金属元素的元素符号写在前面,非金属元素的元素符号写在后面。

三.计算规律

给了化合式之后,若知道一种元素的化合价,可将其化合价与其分子中该元素的原子数相乘。因化合价的电性为零,将零减去上一个化合价与该元素原子数的积再除以分子中另一元素的原子数,即得到另一元素化合价。

给了两元素的化合价,求出化合价的绝对值之最小公倍数。再用最小公倍数除以化合价绝对值即求出分子中原子数。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正负化合价用+1,+2,+3,-1,-2……0等要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

确定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需注意

(1)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2)氧元素通常显-2价。

(3)氢元素通常显+1价。

(4)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一般来说正价写在前面,负价写后面)。

(5)一些元素在同种物质中可显不同的化合价。

(6)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7)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因此,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0.

四.化合价记忆顺口溜

钾钠银氢正一价,钡锌钙镁正二价,

一二铜,二三铁,亚铜亚铁是低价,

铝是正三氧负二,氯是负一最常见,

硫有负二正四六,正二正三铁可变,

二三铁,二四碳,单质零价永不变。

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

负三记住磷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

其他元素有变价,先死后活来计算。

一价氯氢钾钠银,二价氧钡钙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二四碳,三五氮。

二四六硫铁二三,铜汞一二是变价。

单质零价永不变。

正一钾钠银氢氨,正二钙铜镁钡锌,

铝三硅四磷正五,氯常负一氧负二,

铁变二三碳二四,氢氧硝酸根负一,

碳酸硫酸根负二,二四六硫均齐全。

正一氢锂钾钠银,正二钙镁钡锌汞。

正三铝,负二氧。氟氯溴碘负一价。

可变价,也不难。正一亚铜,正二铜。

正二亚铁,正三铁。负一氢氧硝酸根,

负二硫酸碳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

一价氢氯钠钾银,二价氧镁钙钡锌;

三价元素铀鎶铝,四价碳酸五价磷。

初中化学刺激性气体相关内容 篇2

一、设计可观性探究实验, 提高学生化学复习课堂的专注程度

浙教版科学教材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 设置了“活动”“实验”和“探究”三个栏目。有的知识点教材没有安排探究实验内容, 但在考试时相关内容却经常出现。所以笔者以为, 针对这样的内容不妨也设计相应的探究实验。

如浙教版科学教材没有专门提及“难溶性碱的性质”问题, 似乎这一知识显得不太重要。但是近几年中考化学试题试卷却几乎每年都涉及这一问题的考查。很多教师在讲到这方面的内容时, 通常以理论分析或直接讲授结论为主, 学生只能进行机械记忆, 缺少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笔者在进行“探索碱的性质”这一内容的复习教学时,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探究“难溶性碱的性质”:每组分别取4支洁净试管, 加入适量水和少量Mg (OH) 2固体, 然后分别加入适量酚酞试液, 通入适量CO2、盐酸、CuSO4溶液。这样, 学生通过具体而明显的实验现象, 不仅有了直观感受, 而且会兴致勃勃地探讨其中的原因。

二、设计创新性探究实验, 激发学生质疑与继续探究的欲望

在化学教学中, 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促使学生积极投身创造性活动之中,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学生对教材提出合理质疑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突破教材的描述, 并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 体验创新思维的过程。[1]

在教材 (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复习教学中, 由于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学生对实验结论不能信服。对此, 笔者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 (如图1所示) : (1) 取一洁净的大试管, 用一适宜的单孔橡皮塞塞紧后, 把余下的试管容积分成五等份, 并作上标记, 在试管里加入适量白磷, 然后用连接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 (2) 把试管放入盛有800 mL左右热水的烧杯中, 观察现象; (3) 白磷火焰熄灭后, 将试管充分冷却, 打开止水夹 (注:右边烧杯中盛放红墨水是为了使现象更明显) , 观察试管内的水位变化, 得出结论。然后, 笔者让学生讨论:改进后的实验有何优点?在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质疑中探索、在意外中创新。

三、设计拓展性探究实验, 激发学生开拓视野与探索新知的期望

所谓拓展性实验, 就是以课本知识为依据, 突破课本中基础实验的束缚, 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安全性、探索性、创造性等特点的实验。拓展性实验是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的重要载体。

在进行教材 (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内容的复习教学时, 配套作业本上有这样一道题目:

在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逐渐加入稀盐酸至过量, 请描述整个过程中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对此, 笔者在进行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反思与评价等教学后, “趁热打铁”抛出两道同类问题让学生分析。

【第一题】现把氢氧化钠溶液逐渐加入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 请描述整个过程中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第二题】现把一根铁丝插入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 那么铁丝是和它们同时反应还是先和硝酸银或硝酸铜溶液反应?

【第二题再拓展】若把少量细铁屑放入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 充分反应后, 试写出溶液中溶质的可能组成成分有哪些。 (提示:可分情况讨论)

拓展性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基础性学力的同时, 更注重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培养, 这需要教师综观全局, 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 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

四、设计趣味性探究实验,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 它能推动人去寻求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 开阔眼界, 使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 增强化学课堂探究实验的趣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材 (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物质的变化》“硫酸铜溶液使鸡蛋清变性实验”的教学中, 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如下探究。 (1) 提出趣味问题:氯化钠、硝酸钡、硫酸钡、氯化银、氯化铁、碳酸钾、硫酸镁等也能使鸡蛋清变性吗? (2) 学生经过讨论作出大胆猜想与假设: (1) 在水中可溶的可以, 难溶的不可以; (2) 都可以; (3) 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可溶性盐可以, 其他不可以。 (3) 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设计出各种实验方案, 经讨论后, 认为可以分别取少量药品, 各放入适量水中, 再分别加入少量的鸡蛋清。 (4) 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完成实验, 给出合理的解释与结论:通过实验, 学生得出第三种猜想成立, 即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可溶性盐可以使鸡蛋清 (蛋白质) 变性。 (5) 反思与评价, 交流与分享:学生以各种方式将自己的收获、体会、感想以小论文、实验报告、演示文稿等方式表达出来。

五、设计综合性探究实验, 提高学生的多学科综合分析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知识性强的中心学科, 它与语文、数学、物理、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诸学科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新的科学教材在构建体系结构时, 也采用了各学科融合的方式。在化学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就必然要注重化学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和渗透。例如, 化学中的喷泉实验、反应热、电解质溶液、电化学原理与物理学中的压强、分子运动理论、气体性质、热力学、电力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定律和反应速率等可以说“理化是一家”。21世纪是生化的世纪, 生物科学和化学科学之间更是形影不离。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化学知识点与其他学科知识点的联系,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笔者在教学中利用氢氧化钡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原理, 引导学生设计了一个“测定学校不同地点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实验方案。在实验方案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运用了生物课上学习过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知识。

总之, 多元化课堂探究实验增强了化学实验的探究性和趣味性, 协调了各教学要素之间的联系, 引领学生在连贯的化学实验中, 有效建构知识的意义, 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成效最优化”[2],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激活和促进了初中化学复习教学。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编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9.

初中化学刺激性气体相关内容 篇3

关键词:初中科学;初中化学;教学衔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3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小学理科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提出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分科-综合”的理科教育体系。具体而言,中小学十二年的科学教学体系,应是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及能力培养交融在一起的螺旋结构。在这“合-分”一体的体系中,六七年级的科学课程是第一阶段综合教育的后期,九年级化学则是第二阶段分科教育的前期。做好这两个阶段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课改进入“深水区”,随着广大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我们认为理清两门学科的相关主题、各自的内容和要求,并从统一的科学概念和相同的实验探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相关内容的梳理和比较,是衔接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线教师实施衔接教学的重要抓手。

2 内容和要求的梳理

2.1 确定共同主题

初中科学和化学是以各自的主题编排的。化学学科是以分科知识确定单元主题的,而科学学科的主题是融合型的,它是以物质、能量、信息为基本结构,以科学、技术、社会为综合的基本线索,以跨学科领域确定主题的。也就是它们确定主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那么怎样确定共同的主题呢?就必须从统一的科学概念及相同的科学研究方法去编排共同的主题。根据这样的原则,在研究中我们共确定了七个主题:实验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能源、水、空气、溶液、金属。

2.2 理清学习内容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两门学科相关的学习内容有很多,有些内容还分散在不同的主题中,那么在梳理时,怎样在共同的主题下,来编排两门学科的相关内容呢?在研究中,我们确定了以下几个原则。

2.2.1 核心知识梳理原则

有些主题的知识很多,涉及的面很广。如主题“水”,其中水的分布、水的含量、节约用水等知识,由于不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对此没有进行梳理,以确保梳理内容的精炼化。

2.2.2 分散知识整合原则

有些知识分散在几个主题中,为了便于两门学科的比较,我们将分散知识进行了整合。如主题“空气”,我们把化学第四章“燃烧与灭火”知识整合到第二章“浩瀚的大气”中,这样就和科学学科的主题保持一致,便于进行比较。

2.2.3 知识点编排原则

在具体的编排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各自的主题有差异之外,其知识内容的编排也是不同的,为了使两门学科的教师都能方便对照,我们采用了按知识点编排的原则,这样避免了按某一学科编排的不足。如“实验探究”主题,我们按知识点分成:了解实验室、实验技能、实验设计。

3 明确各自的教学要求和相互关系

3.1 明确教学要求

科学学科与化学学科有许多主题涉及的学习内容是相同的,但它们的要求是不同的,这充分体现了内容主题下知识点内在的发展性。所以必须正确把握各自的要求,并且以比较清晰的方式把各自的要求呈现出来。这里我们以专题二“构成物质的微粒”为例说明该主题下两门学科所对应的学习内容的各自要求[1~2],见表1。

3.2 明确学习内容间的关系

通过梳理和比较,我们发现科学与化学的内容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为我们研究衔接的方法和策略提供了帮助,在研究中我们初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以下三种关系:

3.2.1 内容相同,但要求是递进的关系

如: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

3.2.2 内容相同,但要求是对接的关系

如:溶液

3.2.3 内容相同,但要求是补充的关系

如:水

3.2.4 内容相同,但要求是完善的关系

如:金属中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科学与化学学科相关内容的要求不同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正是符合“综合-分科-综合”的理科教育体系。使得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及能力培养,在不同的阶段,成为交融在一起的螺旋结构。

4 教学建议

在理清了两门学科相关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后,如何很好地进行两门学科的衔接教学呢?

4.1 注重知识的正确把握

正确把握知识,就要做到认知要精准,理解要到位。如科学“溶解”一节教学中,对溶液的组成,我们只要求掌握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不必掌握。对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是初步学会,还没有到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程度。

4.2 注重三维目标的全面提升

梳理和比较更多呈现的是知识与技能目标,所以在具体的衔接实施过程中,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衔接研究,实现三维目标的螺旋上升。例如初中科学和初中化学都有“溶液的酸碱性”一节的教学内容,内容也十分相似,但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它们之间是螺旋上升的关系,见表2。

4.3 注重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

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之后,最后还要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设计上。通常情况下,教师比较注重化学课如何衔接好科学课,至于科学课如何更好地为化学课的衔接做好准备研究较少,所以要做好化学与科学学科的衔接,两门学科的教师要对各自学科和衔接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都要认真研究,通过备课活动研究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下面以“物质的溶解”一节的整体设计为例,说明整体设计的重要性。

由图1可见,科学课设计每个活动时把学生引向“做”中学、“想”中学和“用”中学。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探究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亲历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过程,为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打下扎实基础。化学课设计教学时,对科学相关内容作了充分的了解,在原有学生能力基础上,借助于现代实验技术,将学生易混淆、较抽象的知识显性化。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经历。

此外,我们还要研究知识点的内在规律,考虑学生的实际起点,注重衔接的方法和策略研究,只有这样,衔接教学才能接得准、接得顺、接得好。

参考文献:

[1]王运生.上海市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解读[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19~20.

钙的化学性质相关知识内容 篇4

加热时与大多数非金属直接反应,如与硫、氮、碳、氢反应生成硫化钙CaS、氮化钙Ca3N2、碳化钙CaC2和氢化钙CaH2。加热时与二氧化碳反应。

化学性质活泼,在空气中表面上能形成一层氧化物或氮化物薄膜,可减缓进一步腐蚀。可跟氧化合生成氧化钙,跟氮化合生成氮化钙Ca3N2,跟氟、氯、溴、碘等化合生成相应卤化物,跟氢气在400℃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氢化钙。常温下跟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氢气,跟盐酸稀硫酸等反应生成盐和氢气,跟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碳化钙CaC2。加热时几乎能还原所有金属氧化物,在熔融时也能还原许多金属氯化物。

化合物:钙的重要化合物有氢化钙、氧化钙、过氧化钙、氯化钙、氟化钙、碳化钙、氢氧化钙、氰氨化钙、碳酸钙、次氯酸钙、硫酸钙等。钙与液氨反应生成Ca(NH3)6,是一种具金属光泽的导电固体;钙离子可以生成螯合物[CaEDTA]2-(EDTA为乙二胺四乙酸),钙离子与含有N、O配原子的化合物可生成配合物,与冠醚、穴醚生成大环配合物。氟化钙CaF2为白色晶体或粉末,密度3.18克/立方厘米,熔点1,418℃,沸点2,533.4℃,难溶于水,溶于强浓无机酸放出氟化氢。自然界的氟化钙矿物为萤石或氟石,常呈灰、黄、绿、紫等色。工业上常用氢氧化钙与氢氟酸中和制备氟化钙;用水吸收生产钙镁磷肥时的废气再用石灰乳中和,亦可制得氟化钙。过氧化钙CaO2为黄白色晶体,属四方晶系,密度2.9克/立方厘米,加热至275℃爆炸分解;易潮解,微溶于水,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过氧化氢。向氯化钙水溶液加入过氧化氢和氨水,或将氢氧化钙、氯化铵溶于水,再加入过氧化氢,两反应皆在0℃左右进行,并析出CaO2·8H2O晶体;在150~200℃脱水干燥,可得到无水过氧化钙。

二.与钙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Ca+2HCl=CaCl2+H2↑(置换反应)

N2+3Ca=Ca3N2(化合反应)

3C+CaO=CaC2+CO ↑(氧化还原反应)

CO2+Ca(OH)2(过量)=CaCO3↓+H2O(复分解反应)

2CO2(过量)+Ca(OH)2=Ca(HCO3)2(化合反应)

SO2+Ca(OH)2===CaSO3↓+H2O(复分解反应)

SO3+Ca(OH)2=CaSO4+H2O(复分解反应)

2HNO3+CaCO3=Ca(NO3)2+H2O+CO2 ↑(复分解反应)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氧化还原反应)

CaH2+2H2O=Ca(OH)2+2H2↑(氧化还原反应)

2HF+CaCl2=CaF2+2HCl(复分解反应)

SiO2+CaO=CaSiO3(化合反应)

SiO2+CaCO3=高温=CaSiO3+CO2↑(复分解反应)

Ca(HCO3)2=加热=CaCO3+H2O+CO2 ↑(分解反应)

CaCO3=高温=CaO+CO2↑(分解反应)

三.制备方法

CaCO3+2HCl=CaCl2+H2O+CO2↑

1.电解法将干燥后的无水氯化钙投入电解槽内,用氧炔焰喷熔电解槽内阳极(石墨)旁的原料,即开冷却水,将阴极(圆钢)放下,接触料液表面,通入电流。使熔融的料液流向阴极接通电路。待原料大部分熔融后继续再加新料,直到离槽沿2~3 cm,温度正常为止。 金属钙沉积在阴极上,电流为350~450 A,电压为20~25 V,在敲击阴极上沉积的金属钙以前,应将电流降低50~100A。待敲下的金属钙放入油中后,阴极再接触电解质液面,再使电流升高50~100 A,为保持电解槽温度,应陆续加料。氯气由阳极逸出,回收利用。

CaCl2=(通电)Ca+Cl2↑(得到钙与副产品氯气。)

2.钙可由电解法及铝热还原法制得。电解氯化钙的熔融盐,产品的纯度仅为90%。 热还原法是用铝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钙,产品纯度较高(99%)。其工艺过程也比较简单,是近几年采用的方法。 首先由CaCO3焙烧制得CaO。铝最好是小颗粒或薄片。氧化钙与铝的摩尔比为3∶2。配料混合后制成料坯。手动油压机的压力可低于制造镁硅料坯的压力。

上一篇:岗位说明书司机下一篇:【总结】邀约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