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人物的作用

2024-09-23

论历史人物的作用(通用8篇)

论历史人物的作用 篇1

浅论历史插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历史插图教学是历史直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通过课本的插图和教师搜集、制作的图、画进行教学。由于历史的“过去性”这个特点,讲的是过去的事,无法直接看到,也无法再现,教师要使学生有历史的感觉、历史的形象,使“过去”能在学生观念中明显再现,就需要借助历史插图,历史插图是历史直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历史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插图教学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描绘法

这是以图示为主结合语言演示的一种教法。如《受到迫害的犹太人》这幅图体现了犹太妇女、小孩都胆战心惊地举着双手,被纳粹党驱赶、屠杀的惨况,使本来难以理解的“法西斯”这个概念,由于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图中犹太人的悲惨境遇,这个晦涩难懂的词一下子就理解了。描绘法除以爱憎情感感染学生外,对于古建筑工程的插图,教师可以搜集一些诗文,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赵州桥》桥型优美,结构新颖,很像古人所说,如出云初月,雨后彩虹。可用宋人杜德源诗“坦平箭直千人过,驿马驰驱万国通”和明人祝万祉诗“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等句子,增强这一古建筑的艺术感染力。

(二)联想法

如演示《商代戴手铐的陶俑》时,可引导学生想像当时奴隶们不甘屈服的形象,深刻揭露奴隶殉葬的罪恶。讲《焚掠后的圆明园残迹》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想像,一方面,虽然只是残砖断瓦,但仍然可以想像圆明园曾经的辉煌。此处可联系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对圆明园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园中富丽辉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称,亦非欧洲人所能想见”。另一方面,它也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就会挨打”的证明。

联想法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想象力。

(三)启发法

历史插图能使比较抽象的史实事因或史事意义具体起来。如对阎立本的《步辇图》演示,可组织讨论以下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理解唐初对少数民族的安抚政策和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

①坐在步辇上的人是谁?

②为什么唐太宗要接见吐蕃的使者?

③从这幅图中可以反映出哪些社会现实?试举例说明。

又如,以1927年德国漫画《关于危机的预言》来说明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组织以下问题来启发学生:

①山下这批人的情形是什么意思?

②危崖上那些人悠闲自在地宴会又是什么意思?

③这幅漫画影射什么?它跟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有什么关系?

(四)悬念法

历史上颇多难解之谜,有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后自己去寻求答案。如《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可提出以下问题:

①四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建造金字塔,巨大的石头重达五吨,当时又没有起重机、汽车等机械,你认为他们究竟使用什么工具来进行搬运?

②修建金字塔时,没有水平仪,没有动力装置,没有现代化测量手段,如何勘测并平整出五万二千九百平方米的塔基?

有兴趣的同学平时就会留意这些资料,对历史的奥秘作进一步的探索。

(五)比较法

这种方法适合于复习巩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和《战后的欧洲》这两幅图可以比较,以理解战后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阵营的变迁,德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奥斯曼土耳其四大帝国被摧毁,波兰等八个国家新兴。

复习课中可以将《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黄海大战》《日本赴欧美参观团出港》等图进行比较,各图的特点明显体现出了清政府的腐朽,黄海大战中中国军队的不堪一击,日本明治维新带来的日本的强大,对于历史发展的脉络,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清晰了。

(六)概括法

使用概括法的图示教学,一般都需要教师自绘图画或从互联网上搜集各种资料图片。例如《世界文明古国》这幅画,上面确切标有各国国名、各大河流,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对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发源的大河流域、地理位置等内容具有一个非常完整的概念。讲明朝营造北京城,可以绘制一幅金、元、明三朝京都沿革图,理顺金的中都、元的大都、明的北京城三者之间的关系。复习辽、宋、夏、金、元的历史,可以绘制一幅五朝迁变图解,使学生学到的头绪较多的知识予以综合,使之系统化。

图示教学对于任何学校任何条件的班级,都是切实可行的一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法。它的心理因素主要是通过形象性、启迪性、条理性等方面,充分达到历史现象的再创造境界,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等等,所以不断探索和总结图示教学法,对于改进历史教学是很有好处的。

论历史人物的作用 篇2

一、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文献, 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度和领悟度, 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发挥长知拓识的作用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重复性。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往往由于立场、角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释。在历史教学中, 借助历史文献这一通往过去的媒介, 教师就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推理和想象, 体验、理解和感悟, 从而更好地认识历史, 把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一) 运用历史文献突出重要史实

那些反映历史基本面貌的、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史实是历史教学的主干知识。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历史,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和把握这些重要史实。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 为了突出那些重要史实, 往往在正文中就引用历史文献资料对它们进行相对完整和具体的阐述。以朱汉国主编的人教版中学历史教材为例, 教材正文引用历史文献资料时,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转述或概述, 如教材在讲到秦朝对工商业的管理时, 转述了秦律中的《均工律》;二是直接引用, 如教材在阐述战国时墨子的思想主张时, 对墨子提出的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 就直接引用了历史文献的原文。又如, 教材在阐述工业革命对人口职业结构的影响时, 也直接引用迪恩和科尔编著的《英国经济的增长》一书中“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以加深学生对重要史实的理解和领悟。

(二) 运用历史文献印证、解释历史

除正文以外, 教材还辟有“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材料阅读与思考”等栏目, 摘选历史文献资料以印证、解释历史。首先是印证。如必修第二册专题二第三课“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中, “资料卡片”栏目摘引的两则文献资料的作用就是印证:一则引自《清朝续文献统考·征榷考》, 用来印证教材正文“各级政府用苛捐杂税勒索民族工业, 其中以厘金的危害为最大, 极大地加重了民族工业的负担”的说法;另一则引自1946年7月8日《解放日报》, 是对教材正文“抗战胜利后……美货汹涌而至, 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说法的印证。其次是解释。如必修第一册专题三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中, “资料卡片”栏目摘引的容闳《我在美国和中国的生活记忆》的一段材料, 就用于解释《资政新篇》未能实行的原因。

(三) 运用历史文献释疑解难

教材中的疑点、难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 教师要想方设法向学生讲明讲透。如在教学必修第一册专题一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时, 为解决“宗法制的特点”这一难点, 教师可以选用杨宽《西周史》中的一段材料:“……按照宗法制度, 周王自称天子,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 称为天下的大宗, 是同姓贵族的最高族长, 又是天下政治上的共主, 掌有统治天下的权力。天子的众子或者分封为诸侯, 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对天子为小宗, 在本国为大宗, 是国内同宗贵族的大族长, 又是本国政治上的共主, 掌有统治本国的权力。诸侯的众子或者分封为卿大夫, 也由嫡长子继承, 对诸侯为小宗, 在本家为大宗, 世袭官职, 并掌有统治封邑的权力。卿大夫也还分出有‘侧室’或‘贰宗’。”[1]通过对该文献资料的分析, 学生很容易理解宗法制的核心和特点以及它的目的和作用。

二、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文献,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和真实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引趣激学的作用

(一) 运用历史文献补充细节, 使学生感受历史的鲜活、形象与生动

如在讲述康熙亲征大败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乌兰布通战役时, 可以引用魏源《圣武记》中的材料:“八月……我军进击, 大战于乌兰布通。贼骑数万阵山下, 依林阻水, 以万驼缚足卧地, 背加箱垛, 蒙以湿毡, 环列如栅。士卒于垛隙发矢铳, 备钩距, 谓之‘驼城’。我师隔河而阵, 以火器为前列, 遥攻中坚, 声震天地。自晡至暮, 驼毙于炮, 颓且仆, 阵断为二。步骑争先陷阵, 左翼兵又绕山横击, 遂破其垒……”通过这段文字, 学生能感受战场壮阔的情景:一边是数万负隅顽抗的叛军, 一边是英勇善战的清军;两军激战, 声震天地……又如, 在教学“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时, 可引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一段对当时都城东京城的描述, 使学生对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有更加具体、生动而真切的了解。

(二) 运用历史文献营造氛围, 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感受和体验历史

在教学选修3第五单元第一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时, 可选用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一段文字:“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 这里就豁然开朗了, 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现在他逝世了, 在整个欧洲和美洲, 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 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 但未必有一个私敌。”[2]这段文字会让学生产生犹如身处追悼会现场, 正在聆听恩格斯讲话的感受, 油然而生对马克思的崇敬之情。

(三) 运用历史文献还原真相, 使学生把握历史的真实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有时会产生一些错觉。例如, 在比较“巴黎和会”和“雅尔塔会议”的相同点时, 对“两者都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这一结论, 学生都表示不能接受, 雅尔塔会议怎么也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了呢?于是, 笔者展示了雅尔塔协定中关于苏联在结束欧洲战事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 (1) 外蒙古 (蒙古人民共和国) 的现状须予维持; (2) 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恶果以前权益须予恢复 (其中包括库页岛南部吉林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 苏联在大连港的优越权须予保证) 。这样一补充, 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有时, 即便对一些看似毫无争议的人与事, 学生也会产生错误认识, 如有一些学生就佩服希特勒。为了让学生端正认识, 以往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采取说理的方式, 但效果往往不理想。笔者认为, 要纠正学生错误的情感离不开理性辨析历史是非的基础, 通过史料, 让学生走进历史、接触历史、改变想法。于是, 笔者引导学生以“什么是法西斯专政”为题, 共同搜寻相关历史文献, 通过阅读铁证如山的史实, 揭开希特勒人类公敌的真面目。

三、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文献,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发挥启思益智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和运用历史文献, 以利于学生发展历史思维的能力。

(一) 依托历史文献进行感知和想象,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时, 可以先引用16世纪的一则英国民歌材料:“机间宽又长, 织机二百张, 织工二百人, 排列成长行。……旁有一大屋, 女工共百人。……外面一间屋, 童工一百五, 并坐捡细毛, 不敢怨劳苦。都是穷苦人, 终日不休息, 清晨到深夜, 各得一便士。……又有一大厅, 五十剪毛工, 施展好手艺, 天衣全无缝。又有八十人, 洗呢更浆呢。染工又八十, 呢绒着颜色。二十擀制匠, 整呢折成匹。”[3]然后让学生依据材料展开想象, 以同一身份进入手工工场, 去感受当时处于资产阶级残酷的统治政治、经济压迫下工人们的生活处境, 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为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创造条件。

(二) 依托历史文献进行分析和概括,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选修3第二单元第一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时, 笔者引入《论语·季氏》的一段材料:“殷因夏礼, 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 虽百世, 可知也。天下有道,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 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 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 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 三世希不失矣。”[4]学生通过归纳和概括, 从中得出孔子对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基本态度:孔子持一种因袭论的政治观点, 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保守主义的态度, 因而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现象极为不满。

(三) 依托历史文献进行比较和综合,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洋务运动”时, 我们就可以利用下面的材料。

【材料一】就洋务运动本身的实践来看, 它基本上是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 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 它是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中国封建主义摧残下的一个受封建性和买办性控制的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婴儿。[5]

【材料二】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具有进步性的运动。它是独立的封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期历史的必然表现。它揭开了封建中国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它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斗争, 实际是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这种发展的斗争。它与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也反映了新兴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同正走向没落、垂死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矛盾。[6]

让学生结合上述材料, 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的观点, 就能使学生对“洋务运动”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学习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去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或现象) ,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文献,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发挥改教促学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7]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真正体现了学生课堂活动的主体地位, 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新课标明确提出, 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文献, 意味着将历史学习视为一项探究过去的活动, 以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实现从知识的静态预设性向知识的动态生成性的转变,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向主动探究式转变。

(一) 巧设问题, 引导学生围绕历史文献资料展开探究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选取一则或数则历史文献资料, 并根据所选资料层层设问, 组织学生讨论, 启发学生思维, 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在教学选修教材4专题一第三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时, 笔者选用了《资治通鉴》中关于唐太宗与大臣在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进行一番争论的材料, 并设问: (1) 根据上述材料, 讨论中出现了哪三种意见? (2) 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史作用? (3) 唐太宗处理这一问题的决策过程, 反映出贞观之治的什么特点?在探讨中, 学生围绕文献资料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交流中走向共识与理解, 在探究中主动地完成知识的建构。

(二) 巧立辩题, 引导学生依据历史文献资料加以论证

教师在教学中, 结合教学内容, 围绕可能引起学生观点分歧对立的一些历史人物或事件, 巧立辩论主题, 组成辩论双方, 组织学生依据历史文献资料展开辩论。如在教学“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时, 可以组织“秦始皇功过辩”;在教学“辛亥革命”时, 可以组织“辛亥革命成败辩”, 等等。在组织学生辩论时,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条件和教学的时间安排, 采用不同的方法。合适的做法是, 教师选取并向学生提供一些来源不同的历史文献资料, 引导学生去分析历史文献资料的内容, 从中引出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如果条件允许, 时间又比较充裕, 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历史文献的目录, 让学生自己在历史文献中找论据。甚至还只提供辩题, 让学生自己搜索文献, 收集论据, 展开辩论。

(三) 巧选课题, 引导学生搜索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研究

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众多, 在教学中, 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 让学生选取若干主题, 尝试类似于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 收集、运用历史文献资料, 进行课题研究。此法能从根本上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掌握开启历史知识宝库的钥匙,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尽管在对课题的研究中, 学生显得稚嫩不成熟, 研究成果也比较肤浅, 但课题研究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者, 更是成了参与者、研究者, 从中有益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可贵精神。

此外,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它始终以人为中心, 以追问历史对于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 致力于将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情精髓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代, 以期使受教育者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 理解人生意义与目的, 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 实现人生价值。历史文献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宝贵素材, 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文献, 还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养德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杨宽.西周史[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3]世界近现代史 (上)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论语·季氏[M].北京:和平出版社, 2004.

[5]牟安世.关于洋务运动的几个问题[J].吉林大学学报, 1981 (3) .

[6]徐泰来.也评洋务运动[J].历史研究, 1980 (4) .

论历史人物的作用 篇3

一、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文献,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度和领悟度,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发挥长知识的作用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重复性。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往往由于立场、角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释。在历史教学中,借助历史文献这一通往过去的媒介,教师就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推理和想象,体验、理解和感悟,从而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一)运用历史文献突出重要史实

那些反映历史基本面貌的、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史实是历史教学的主干知识。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历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和把握这些重要史实。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为了突出那些重要史实,往往在正文中就引用历史文献资料对它们进行相对完整和具体的阐述。以朱汉国主编的人教版中学历史教材为例,教材正文引用历史文献资料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转述或概述,如教材在讲到秦朝对工商业的管理时,转述了秦律中的《均工律》;二是直接引用,如教材在阐述战国时墨子的思想主张时,对墨子提出的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就直接引用了历史文献的原文。又如,教材存阐述工业革命对人口职业结构的影响时,也直接引用迪恩和科尔编著的《英国经济的增长》一书中“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以加深学生对重要史实的理解和领悟。

(二)运用历史文献印证、解释历史

除正文以外,教材还辟有“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材料阅读与思考”等栏目,摘选历史文献资料以印证、解释历史。首先是印证。如必修第二册专题二第三课“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中,“资料卡片”栏目摘引的两则文献资料的作用就是印证:一则引自《清朝续文献统考·征榷考》,用来印证教材正文“各级政府用苛捐杂税勒索民族工业,其中以厘金的危害为最大,极大地加重了民族工业的负担”的说法;另一则引自1946年7月8日《解放日报》,是对教材正文“抗战胜利后……美货汹涌而至,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说法的印证。其次是解释。如必修第一册专题三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中,“资料卡片”栏目摘引的容闳《我在美国和中国的生活记忆》的一段材料,就用于解释《资政新篇》未能实行的原因。

(三)运用历史文献释疑解难

教材中的疑点、难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教师要想方设法向学生讲明讲透。如在教学必修第一册专题一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时,为解决“宗法制的特点”这一难点,教师可以选用杨宽《西周史》中的一段材料:“……按照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族长,又是天下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天下的权力。天子的众子或者分封为诸侯,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是国内同宗贵族的大族长,又是本国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本国的权力。诸侯的众子或者分封为卿大夫,也由嫡长子继承,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世袭官职,并掌有统治封邑的权力。卿大夫也还分出有‘侧室’或‘贰宗’。”通过对该文献资料的分析,学生很容易理解宗法制的核心和特点以及它的目的和作用。

二、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文献,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和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引趣激学的作用

(一)运用历史文献补充细节,使学生感受历史的鲜活、形象与生动

如在讲述康熙亲征大败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乌兰布通战役时,可以引用魏源《圣武记》中的材料:“八月……我军进出,大战于乌兰布通。贼骑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背加箱垛,蒙以湿毡,环列如栅。士卒于垛隙发矢镜,备钩距,谓之‘驼城’。我师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遥攻中坚,声震天地。自晡至暮,驼毙于炮,颓且仆,阵断为二。步骑争先陷阵,左翼兵又绕山横击,遂破其垒……”通过这段文字。学生能感受战场壮阔的情景:一边是数万负隅顽抗的叛军,一边是英勇善战的清军;两军激战,声震天地……义如,在教学“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时,可引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一段对当时都城东京城的捕述,使学生对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有更加具体、生动而真切的了解。

(二)运用历史文献营造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感受和体验历史

在教学选修3第五单元第一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时,可选用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一段文字:“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段文字会让学生产生犹如身处追悼会现场,正在聆听恩格斯讲话的感受,油然而生对马克思的崇敬之情。

(三)运用历史文献还原真相,使学生把握历史的真实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些错觉。例如,在比较“巴黎和会”和“雅尔塔会议”的相同点时,对“两者都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这一结论,学生都表示不能接受,雅尔塔会议怎么也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了呢?于是,笔者展示了雅尔塔协定中关于苏联在结束欧洲战事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2)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恶果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其中包括痒页岛南部吉林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苏联存大连港的优越权须予保证)。这样一补充,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有时,即便对一些看似毫尤争议的人与事,学生也会产生错误认识,如有一些学生就佩服希特勒。为了让学

生端正认识,以往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说理的方式,但效果往往不理想。笔者认为,要纠正学生错误的情感离不开理性辨析历史是非的基础,通过史料,让学生走进历史、接触历史、改变想法。于是,笔者引导学生以“什么是法西斯专政”为题,共同搜寻相关历史文献,通过阅读铁证如山的史实,揭开希特勒人类公敌的真面目。

三、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文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发挥启思益智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和运用历史文献,以利于学生发展历史思维的能力。

(一)依托历史文献进行感知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时,可以先引用16世纪的一则英周民歌材料:“机间宽义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二百人,排列成长行。……旁有一大屋,女工共百人。……外面一间屋,童工一百五,并坐捡细毛,不敢怨劳苦。都是穷苦人,终日不休息,清晨到深夜,各得一便士。……又有一大厅,五十剪毛工,施展好手艺,天衣全无缝。又有八十人,洗呢更浆呢。染工又八十,呢绒着颜色。二十擀制匠,整呢折成匹。”然后让学生依据材料展开想象,以同一身份进入手工工场,去感受当时处于资产阶级残酷的统治政治、经济压迫下工人们的生活处境,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为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创造条件。

(二)依托历史文献进行分析和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选修3第二单元第一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时,笔者引入《论语·季氏》的一段材料:“殷因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白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学生通过归纳和概括,从中得出孔子对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基本态度:孔子持一种因袭论的政治观点,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保守主义的态度,因而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现象极为不满。

(三)依托历史文献进行比较和综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洋务运动”时,我们就可以利用下面的材料?

【材料一】就洋务运动本身的实践来看,它基本上是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它是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中国封建主义摧残下的一个受封建性和买办性控制的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婴儿。

【材料二】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具有进步性的运动。它是独立的封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期历史的必然表观。它揭开了封建中国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它与封建顽同势力的斗争,实际是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这种发展的斗争。它与外国侵略者的斗争,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也反映了新兴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同正走向没落、垂死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矛盾。

让学生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的观点,就能使学生对“洋务运动”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学习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去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现象),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文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改教促学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真正体现了学生课堂活动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文献,意味着将历史学习视为一项探究过去的活动,以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实现从知识的静态预设性向知识的动态生成性的转变,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向主动探究式转变。

(一)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历史文献资料展开探究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选取一则或数则历史文献资料,并根据所选资料层层设问,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在教学选修教材4专题一第二三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时,笔者选用了《资治通鉴》中关于唐太宗与大臣在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进行一番争论的材料,并设问:(1)根据上述材料,讨论中出现了哪三种意见?(2)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史作用?(3)唐太宗处理这一问题的决策过程,反映出贞观之治的什么特点?在探讨中,学生围绕文献资料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中走向共识与理解,在探究中主动地完成知识的建构。

(二)巧立辩题,引导学生依据历史文献资料加以论证

教师存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围绕可能引起学生观点分歧对立的一些历史人物或事件,巧立辩论主题,组成辩论双方,组织学生依据历史文献资料展开辩论。如在教学“中周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时,可以组织“秦始皇功过辩”;在教学“辛亥革命”时,可以组织“辛亥革命成败辩”,等等。在组织学生辩论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条件和教学的时间安排,采用不同的方法。合适的做法是,教师选取并向学生提供一些来源不同的历史文献资料,引导学生去分析历史文献资料的内容,从中引出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如果条件允许,时间又比较充裕,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历史文献的目录,让学生自己在历史文献中找论据。甚至还只提供辩题,让学生自己搜索文献,收集论据,展开辩论。

(三)巧选课题,引导学生搜索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研究

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众多,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选取若干主题,尝试类似于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收集、运用历史文献资料,进行课题研究。此法能从根本上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掌握开启历史知识宝库的钥匙,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尽管在对课题的研究中,学生显得稚嫩不成熟,研究成果也比较肤浅,但课题研究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者,更是成了参与者、研究者,从中有益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可贵精神。

论历史人物的作用 篇4

世界现代史是史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历史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这五种社会形态,反映出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世界现代史是人类社会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历史。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激化了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1917年11月7日,俄国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首先突破国际帝国主义阵线,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毛泽东同志精辟地指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①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世界范围内的基本矛盾除了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外,又增添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构成了世界现代史的基本内容,决定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总趋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完成这个伟大过渡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由于各国国情不同,过渡的形式、途径、方法和速度也有所不同,不会按一种模式同步前进。

世界现代史是史学领域中一门年轻的、政治性很强的学科,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以及当前世界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国际上和各国所发生的许多事件,都可以从世界现代史中找到它的渊源,通过世界现代史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等历史进程的全貌,它不仅是历史知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国情教育、道德情操和革命理想教育的最直接、最生动、最重要的材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是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向。

世界现代史中,有许多革命导师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论述。马克思在1852年就明确指出:“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②列宁反复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他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不仅对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是必要的,而且,对介于资本主义和‘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之间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必要的,只有了解这一点的人,才算领会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③列宁认为:“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测验是否真正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④列宁驳斥了对苏维埃政权“损害民主”、消灭民主”的无耻攻击,指出资产阶级民主“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⑤而无产阶级专政“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苏维埃政权比最民主的资本阶级共和国要民主百万倍”。⑥在教学中,应结合史实阐述革命导师的有关论述,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的生动教材。1848年,欧洲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都参加了革命,有的还推翻了反动统治,建立了革命政权,但因没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各国革命先后失败了。而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从而使革命得到巩固。这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都说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多么重要!又如德国十一月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在客观条件上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结果却大不相同。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历史经验表明:要使革命取得胜利,必须有一个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的革命政党,由于德国无产阶级革命派低估了党的作用,没有与机会主义分子决裂,因此,在革命爆发时,德国无产阶级还没有一个战斗政党.斯巴达克联盟虽然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但它毕竟不能代替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正如列宁所说,这是最大的不幸和最大的危险。在十一月革命的过程中,虽然建立了德国共产党,但毕竟为时过晚,没能提出明确的纲领,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因此,也不可能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致使革命的成果落到资产阶级手中。这些确凿的史实,在教学中如能予以运用,必将加深学生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解。

在教学中,还可能通过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对比教育学生。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它震动了整个资本主义体系,使资本主义世界遭受价值2500亿美元的损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损失为1700亿美元),并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百分之四十四。但社会主义的.苏联,不仅没有卷入经济危机,而且经过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苏联实现了整个技术改造,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苏联的工业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通过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对比,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苏联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实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国民经济计划化。通过这“三化”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苏联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曾出现了曲折和失误,二三十年代形成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模式”有不少弊端。苏联的经验并不都是成功的,苏联成功的经验并不都适合于各国的情况。各国的革命和建设,只能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借鉴苏联的经验、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符合于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

世界现代史教学在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情都离不开它的国际环境。我们研究中国的国情。不仅要研究中国的历史与现状,而且还要研究世界的历史与现状。要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体系中去认识,只有从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出发,才能深入领悟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工业革命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影响波及整个世界。19世纪30――40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首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一步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此,中国人民革命的性质和内容有了重大变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80年中,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中国的先进分子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曾信仰过进化论、天赋人权论以及形形色色的救国理论,但历尽千辛万苦,结果都失败了。这就是中国旧民主革命即资产阶级范畴的民主革命的结局。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马克思主义当时能在中国广为传播,不仅因为它是科学,更重要的是它适应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客观需要。

第一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讨论签订和约问题。帝国主义国家无视中国主权,将各国在中国山东非法获得的全部权益转让给日本。为此,中国人掀起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1919年6月28日下午,北洋军阀政府代表团在人民反帝怒潮的压力下,不得不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中国代表团严正指出,“大会对于山东问题的解决办法不公道。……与其承认违悖正义公道之第156、157、158条款,莫如不签字。……舍此而外,实无能保持中国体面之途。故责任不在中国,而在于媾和条款之不公正”。⑦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影响,美国舆论界普遍支持中国,美国议会最终拒绝批准和约与此也有极大关系。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思想上、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两年后,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出现了“新世纪的曙光”。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屡遭挫折后的彷徨之际,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新建的中国共产党身上看到希望,确定“以俄为师”,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形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局面。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沉重打击。危机不仅激化了资本制度固有矛盾,而且导致了国际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日本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进而发动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抗日战争是亚洲各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斗争的主力,中国人民的长期艰苦斗争,大大消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有生力量。

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成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某些大国的对华政策总是指向中国内部,力图操纵中国内部政治变化,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国民党统治的中国影响达到顶峰,美国妄想把中国变为美国的殖民地,独占中国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对华政策,造成中国的又一次内战。但是,美国没有力量控制中国事态的发展,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中国革命的胜利成为十月革命后世界最重大的历史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的兴起,在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中,中国作为第三世界的中坚力量,有力地支持亚非拉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世界的局面。

通过分析研究中外历史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认清国际上各种势力是怎样促进或阻碍我国历史发展,认清我国国情的国际环境,这样才能对我国的国情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是历史教学中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世界现代史充满着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反动、战争与和平、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教学中可以通过生动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效果。各国人民都为历史的进步、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伟大的贡献,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和文化家等杰出人物,他们的思想、经历、成就,都将启迪学生在“做人”问题上的思考,使他们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使他们热受真、善、美,憎恨假、恶、丑。至于为祖国而献身,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仁人志士、革命先辈的英雄业绩,更是陶冶道德情操的极好材料。世界现代史教学,还有助于人们敏锐而又准确地把握世界发展的趋势与时代转换的潮流,李大钊在论及“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时说过:“历史的道路,纵然有时一盛一衰、一衰一盛的作螺旋状的运动,但……历史是进步的,我们在此进步的世界中,历史中,既不应该悲观,不应该拜古,只应该欢天喜地的在这只容一趟过的大路上向前行走,前途有我们的光明,将来有我们的黄金世界。这是现代史学给我们的乐天努进的人生观。”⑧这说明正确的历史观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历史人物的作用 篇5

福清市沙埔初级中学

杨秀宝

【摘要】初中历史教材有相当数量的插图,几乎每课都有(包括历史地图、表格、人物画像、战争示意图等等),这些历史插图既可印证教材上的文字记载,也可形象地再现历史,又丰富和活跃了文字内容,给人们以鲜活的实际感,真可谓“图文并茂”。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它们,不仅能够很好的完成历史教学任务,还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读史能力等等,笔者就自己的教学经历浅析历史课本插图对于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历史课本插图、导入新课、培养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标同时指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初中历史教材有相当数量的插图,几乎每课都有(包括历史地图、表格、代人物画像、战争示意图等等),这些历史插图既可印证教材上的文字记载,也可形象地再现历史,又丰富和活跃了文字内容,给人们以鲜活的实际感,真可谓“图文并茂”.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它们,不仅能克服学生因强记历史人物、地名、年代、时间、事件等单纯只是的枯燥无味等非智力因素的心理障碍,而且由于他们给教材增强了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谈谈运用历史插图的重要作用。

一、历史课本插图种类

一般情况下,历史教材中的插图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历史文物图,包括文物本身、复原模型;第二类为历史人物图,照片、画像;第三类为史事情节图,包括照片、名家画作、民间漫画、想象图;第四类为历史地图。在教材中,这四类插图的史料价值、助学价值各不相同。历史文物图史料价值较高,并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物与人物产生感性认识,有一定的助学价值;史事情节图因掺杂了后人的创作,史料价值次之,但助学价值较高,更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历史;历史人物图与历史地图也都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插图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应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而不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插图选好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插图选不好,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二、历史课本插图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初中历史教材对历史问题的叙述,限于篇幅,很多是提纲式的,有相当大的展开余地,甚至是展开的必要,这就要求教师适当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资料做文章。通过恰当地利用插图、资料,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以图为话题,进入新课

一节课的成败,与是否有个好的导入有密切的关系,在新课导入的环节中。可以适量的使用图片进行导入,把学生吸引到课堂当中来。这样就能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的时候。利用课文插图“被焚烧后的圆明园残迹”通过这幅插图让学生预先感受这次战争中中华文明备受摧残。以此来引发几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战争中国又受到了那些侵害?除了英法,还有那些国家也趁火打劫?当危机到来的时候,我们的先辈是怎么样的进行抗争?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导入让学生进入了新课的氛围中。并且在讲解图片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了升华,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现实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情怀。

2、以图为突破,解决重难点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历史课本图文并茂的特点,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起到了辅助作用。在七年级上册第3课《华夏之祖》中,我设计的教学难点是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在课文图片中通过展示黄帝在建筑、交通、文字等多方面的贡献。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了黄帝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很好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在七年级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中,张骞出使西域无疑是其中的重点。通过课文插图“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的丝绸之路”。可以直观的感受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对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同时也对丝绸之路的地貌做一个简单的描述,让学生体会到张骞通西域的艰巨性。

3、以图为杠杆,培养能力

古人云“左图右史”,历史教材也为此提供了许多便利。如重要朝代、国家的疆域、重大历史事件、著名战役、伟大古都、杰出工程等,教材基本上都配有专门的图片,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可以最大限度挖掘出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以图学史读图识史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巧用地图能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我们常说“史地不分家”,可见历史和地理是密不可分的。学习历史,要求记忆的地理概念、地名非常多,很多学生缺乏空间概念,对地理位置、地形、自然环境、经济特征缺乏了解,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如果能恰当运用地图,使其形象化,就会克服这一障碍。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中,课文中的“红军长征示意图”的解读对这一课就尤为重要,红军行进过程中经过的省份和重要战役等在图中重点标示,学生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和课外知识对红军的长征进行进一步的充实。对红军的行进路线按图记忆,避免了丢三落四。八年级上册的第14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中展示的“《西北文化日报》的报道”对于西安事变的报道。还有“日军南京大屠杀”、“开国大典”等图片也可以从中了解一些历史信息。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运用插图开展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如果我们能改变当前历史教学中“重文轻图”的思想观念,深入探讨利用插图培养学科能力的实现形式,无疑将为提高中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开辟一方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八)2007年版本

论历史人物的作用 篇6

建国初期,为了便于治安管理,我国曾在个别城市短期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沿革(1949—1983)》记载,杭州市于1949年至1951年间管辖过杭县;兰州市于1949年至1950年间管辖过皋兰县;昆明市曾于1951年至1953年间管辖过昆明县;重庆市于1951年至1952年间管辖过巴县;贵阳市于1952年至1955年曾管辖过贵筑县。此外,1949年无锡市曾管辖过无锡县;徐州市管辖过铜山县。此后,北京、天津、旅大、本溪等市先后实行过市领导县体制。当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主要是为了保证城市的蔬菜和副食品供应。所以,能够领导县的市仅限于部分直辖市、省会城市和个别大城市,一般一个市只领导一个县。实际上,市领导县体制在1957年以前还不能称为“体制”,只是地方政府管理架构的一种特例,实行该体制的市数量较少,只占当时市建制比例的3%左右。从时间上看,一般经过一到两年时间就又重新划归专区领导或改制为市领导下的区。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是尽量避免由市领导县。

截至2005年底,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不同,暂不包括)对县或县级市的管理有4种模式:(1)由省、直辖市、自治区直接领导管理县或县级市,这样的县级政区为56个(包括37个县、18个县级市、1个林区),占全国2010个县或县级市总数的2.79%。(2)地级市领导和管理县或者县级市,共有1546个,占总县级政区数的76.91%。(3)省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地区行政公署或盟代管县,这样的县或者县级市共有148个,占县或者县级市总数的7.36%。(4)民族自治的地方由自治州领导和管理县或者县级市,共有246个,占县或者县级市总数的12.24%。在辖县的四种模式中,以市管县体制为主。市领导县体制已经成为地级管理层中占主体地位的体制,是覆盖面广的地方行政体制。

市管县体制的历史作用

一是促进了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面对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分割,商品供给严重不足的局面,中央提出通过市领导县体制,把中心城市变成商品交换中心,发挥中心城市优势,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实行市管县,实质上就是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核心,带动周围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大中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经济区。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即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比较集中的场所,是区域经济的中心,它负有组织协调生产活动,组织物资集散和商品流通,提供综合服务,促进辐射区内实现现代化的功能。实行市管县,是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的重要措施。

二是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城乡优势互补。市管县有利于城乡经济的统一规划。以往地、市分割,互相掣肘,城乡各自的优势无法发挥互补作用,常常出现重复建设和盲目布点。实行市管县后,市可总揽城乡全局,统筹和规划“大市区”的经济建设。地方政府可以用经济、法规、行政等手段,对辖区的工业和农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行统筹兼顾,打破城乡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优化组合,促使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形成工业生产、商品流通、科技信息、交通邮电、金融信贷网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城市对农村的产品扩散、技术扩散、信息扩散、资金扩散,缩小城乡在经济上的差距。城市以其经济、科技、教育、人才、信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扶持农村,城市工业带动农村农副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为城市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原材料、水资源、粮食、蔬菜、副食品、城市建设用地等,解决了城市发展的后顾之忧,也拓展了城市工业产品市场。

三是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隔离状态严重,城市

化发展缓慢,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基本上处于停滞阶段。1978年底,全国城市化水平为17.9%,与建国初期相比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后,国务院和民政部提出了新的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这大大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到2008年底,我国城市化率已达45.7%,全国共形成建制市655个,含4个直辖市、283个地级市、368个县级市。

市管县体制的历史局限性

一是缺乏法律依据,处于尴尬境地。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地方行政架构实行省、县、乡三级,然而实际上却形成了省—市—县—乡的四级行政架构模式,对于市这一级行政组织的法律地位一直没有做出明确说明。因为缺乏法律依据,因此对市管县的具体操作方式也就有了较强的随意性。法律规定的缺位,导致了对地级市进行定位的困难,省级政府基本以宏观管理为主,多为制定政策;县级政府以微观管理为主,多为执行政策。市级政府处于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毫无疑问应该发挥管理层的作用。目前,市对县的管理还是指导建议多,具体支持少。

二是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市管县后,地级层次由虚变实,行政层次变为由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县(市)—乡(镇)五级组成。秦汉以来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实际上,我国有史以来的多级制年限仅有350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后,对县的管辖由地区行政公署以省的名义管理(虚管)变为由市全权管理(实管),行政区划的层级由省县乡三级变为省市县乡四级。凡是县与省之间需要上情下达或下情上达的问题,无论是政策性的还是业务性的,本来能直接沟通的,现在也要经由市一级中间层次,信息传递增加了一套程序,影响了信息传递速度,降低了行政效率,这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和交通十分便利的今天已越来越不合时宜。

三是供养人员增加,财政负担加重。市管县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这种体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主要是为中心城市服务,县成了地级市的附属行政单位,市依靠行政权力,将财政收支的压力分解到县,增加了县域供养负担。地级市成为一级行政管理层,随之要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增加财政供养人口,增加纳税人的供养负担。以一个中等地级市为例,按地厅级干部30人、县处级干部200人、科级干部1000人计算,财政供养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一般在1万人以上,每年仅工资一项就需要财政支出2亿元左右,再加上后勤、办公经费等,一年一个市本级的财政支出要在5亿元左右。2009年初,全国共有283个地级市,匡算下来,每年全国仅仅地级市本级的财政支出就要在1400亿元以上。

论卡通人物在广告中的作用 篇7

关键词:广告,现实意义,卡通人物作用,市场选择

卡通与广告的结合, 产生了一种新的广告形式——卡通广告。当代“卡通广告”, 是指包含卡通元素的广告, 是动漫技术在现代广告中的运用, 是现代动漫产业和广告产业相结合的产物。而今卡通广告已成为广告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今信息时代技术层面上, 国外广告业中对动画技术的运用已从实验室走向了市场。以电脑动画为代表, 能够达到许多以前不可能完成的镜头或是难以展现的特效效果, 因此无论是在电影特效方面的制作或是在广告的制作也越来越倚重电脑来完成。有先进的技术平台作为支撑, “卡通”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产品广告中, 例如, 而今已被家喻户晓的“脑白金”爷爷和奶奶形象。在国外“阿德曼”公司更是将卡通技术应用的炉火纯青, 继《小羊肖恩》动画推出后“肖恩”这一形象广泛用于儿童产品的广告之中, 受到广大亲子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卡通形象巨大的成功刺激着国内广告市场的审美需求变化, 卡通形象越来越备受关注。

一、卡通人物的现实意义

卡通人物在广告中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符号, 是为产品服务的, 主要是赋予产品一定的个性气质, 树立品牌、打造企业形象。随着时间与技术经验的进一步发掘, 卡通人物广告的潜质越发明显, 并备受广告业界关注。

比如, 崇尚注重个人能力的美国卡通, 卡通附加的商业性更浓, 并因此形成了底蕴厚实的文化产业。如《米老鼠和唐老鸭》、《变形金刚》、《狮子王》等及其衍生产品。而中国卡通则相对简单, 强调寓教于乐和利他行为。卡通人物作为文化的载体对青少年生活观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许多卡通人物中, 都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 比如“海贼路飞”, 强调生活中只有不怕困难, 不要消沉, 积极努力, 一定会取得成功。这样的卡通形象对青少年的生活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影响因而备受喜爱。

二、广告中卡通人物的作用

1、卡通人物在广告中是时尚与流行的风向标。

通常, 一个卡通形象要通过动画的形式走入大众生活, 经过多媒介的互动与传播, 并与最新的科技、最时尚的元素搭配在一起, 最终成为时尚与流行的风向标。例如, 迪士尼“米奇” (米老鼠) 人物形象, 外观形象通过近几十年的自身不断革新, 顶级科技的不断加盟, 塑造出了“时尚加经典”的品牌效应。其品牌为广大新老客户欢迎。在发扬经典, 满足老客户需要的同时, 也越来越被“新潮流”主导的年轻人所关注。近年来, 我国市场上的“米奇”品牌越发被时尚人士青睐, 其品牌占国内服装与文具的销售份额也呈不断上升趋势。更值得注意的是, 国内广大的儿童消费群体, 因“米奇”的到来而显示出“美国式” 的审美倾向。

2、卡通人物具有独特表现力。

卡通人物是与现实写真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 卡通形象在广告片中富有动感并特色鲜明, 能让观众得到明确的广告信息。而且, 卡通形象可以展示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突破了传统广告的纪实性约束。总之, 卡通形象的别具一格使广告更具有典型性。再次, 卡通形象代表能够清晰地反映主导产品的特征。卡通形象的设计是体现品牌和产品特征的关键环节, 也是吸引注意力的主要对象, 形象设计上可以抽象, 具体, 创意独特, 构思新颖, 造型简洁, 色彩鲜明, 内涵时尚, 视觉冲击力强, 名字朗朗上口, 易于记忆和传播。

3、卡通人物形象容易引起大众的注意, 拉近与消费者的关系。

卡通形象是通过以较夸张、较强烈, 具讽刺性、隐喻性的表现手法为主艺术手法创造出来的一些人物、动物或者其他一些形象, 很容易被人们接受。2000年, 可口可乐公司针对亚洲市场推出了“酷儿 (Qoo) ”。“酷儿 (Qoo) ”形象抓住了儿童的消费心理, 模仿出儿童喝起来近似于“酷儿 (Qoo) ”的声音。 “酷儿 (Qoo) ”苹果汁饮料, 一个卡通人物来做产品的形象代言人, 塑造了一个笨手笨脚、摇头晃脑、口里发出“酷儿 (Qoo) ”声音的蓝色大头娃娃的卡通儿童形象成功地推向中国市场。扮相可爱的“酷儿 (Qoo) ”角色来拉近商品与消费者间的距离, 引起消费者的兴趣。

4、卡通人物形象商业应用具有宽泛性。

广告的卡通形象除给予所代言的产品赋予品牌意义之外, 它的本身同样具有开发衍生品的潜质, 与动画不同, 广告在不用牺牲利润的同时, 得到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 完全有实力可以在衍生品中获得高额的利润。我国的生产成本普遍低于国外, “低成本, 高质量”的卡通衍生品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例如, 我国“喜羊羊”卡通形象, 衍生品更达到百余种, 据2009年非官方统计我国境内“喜羊羊”品牌所产价值近一亿元人民币。

三、广告卡通人物塑造应该注意的问题

国际广告市场中, 卡通人物在塑造巨大成功的背后也面临着:“真实性, 新的伦理以及持久性的问题。”我国卡通人物广告起步晚, 尚处于“萌芽期”, 国内业者在认识与塑造卡通形象的同时也存在着误区。

第一, 真实性问题。

卡通形象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发挥想象力的产物, 因而与现实世界形成较大差距, 信息的真实性自然会给消费者带来疑问, 那么广告的效果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第二, 新的伦理问题。

广告的真实性问题也属于伦理问题, 即卡通在广告中的运用对少年儿童的影响问题。少年儿童是整个动漫市场的主力军, 这是由少年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所决定的。并且少年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性, 一旦发现了吸引自己的东西, 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去模仿体验。而广告文化消费主义的特征, 对于尚未成熟的少年儿童来说应该是不值得提倡的。

第三, 持久性问题。

即卡通人物与市场中的长期生命力与经济效应。国际主流卡通广告公司对于这一问题已进行深入研究, 改革, 并呈现骄人成绩, 迪士尼公司“米奇”的成功范例可参考上文, 这里不再复述。现阶段国内广告中的卡通形象应用中普遍持久性不够, 一则, 当产品推新后, 卡通形象随机“下马”, 对于持久建立的信任度而言严重构成伤害。二则, 卡通人物的革新与延展不能够按产品的销售阶段进行, 广告的新颖度过时后便不能引起消费者青睐。一个创意优秀的卡通人物广告, 引起消费者注意, 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它具有喜剧、夸张、幽默、简洁、明快趣味的方式出现时, 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愉悦快乐的情绪, 使观众过目不忘, 充满在幻想的世界里。然而, 对于我国广告产业的现实状况, 只有具有长期生命力的卡通人物才能更好地发挥在广告中的作用。

四、市场选择对卡通人物广告作用的影响

1、需求影响

当代卡通动画产业面对国家、地区和国际市场, 在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驱使下, 从业人员不断增加, 行业及市场在不断扩大现以形成国际性市场竞争的局面。观众愈来愈显现出其市场引导性的重要作用。因而动画制作者将竞争的目光投向观众, 分析观众的心理需求, 成为了提高成功率的重要手段。通常了解观众心理需求的方法有采访、调查问卷等。以2010年美国卡通形象“功夫熊猫”为例, 围绕国际上“中国热”的流行趋势以及中国市场 (消费者) 的需求, 截止2010年年底销售数据显示, “功夫熊猫”中国市场占有率同比高于美国国内市场。同样的销售不一样的结果, 可见“功夫熊猫”彻头彻尾是一部为“中国市场”需求打造的影片, 甚至不惜牺牲“美国式本土情结”。因而做到因地制宜的“有的放矢”, 才是卡通人物成功的关键。

我国的市场需求巨大, 截至2007年10月, 国内已有30多个动漫产业园区、5400多家动漫机构、450多所高校开设卡通专业、46万多卡通专业在校学生。而在中国84万个各类网站中, 卡通网站约有1.5万个, 占1.8%, 这一数字与2006年初同期相比增加了4000余个, 增长率约为36%;动漫网页总数达到5700万个, 增长率约为50%。巨大的市场与人力资源背后却有诸多隐患, 由于国内市场尚处于萌芽期, 国外公司以成熟的形象及运作方式充斥其中, 巨大落差使得形象标准长期掌握于外国公司手中, 校园内, 学术权威多以外国经验为中心, 对于国内卡通形象的“本土化”造成严重阻塞。因而, 本土卡通形象在广告中的风向标作用长期以来紧跟国际趋势。卡通形象的“外国化”容易培养青少年“崇洋”心里, 变相的商业刺激很容易左右消费者的价值观念, 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挑战。因而,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具有庞大的消费市场与制作基础 (人力资源) , 同时, 在国外卡通形象长期主导的现状下, 如何做到符合我国价值体系, 并适用于国内市场的“本土”卡通人物形象就迫在眉睫了。

我国经济如今要实现“走出去”战略。卡通人物的广告应用比例在国际上我国仍是处于“萌芽期”。国内企业的广告代言与制作手段仍然保守过时, 前端的产品一般难以打入国外市场。再则, 国外消费者对于广告代言在审美上与国内有很大差异, 如何迎合国外消费审美, 引导消费, 那么卡通人物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手段。以中国“海尔”品牌为例子, “海尔兄弟”这一卡通形象一经推出就引起大众的注意, 拉近与国外消费者的关系, 一时间引领了消费, 打造了品牌。在国内市场上“海尔”成为普通家庭的时尚与流行的风向标。

因而, 中国市场的需求必然是侧重将卡通人物的广告“风向标”作用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对于“走出去”的经济战略, 迎合审美习惯拉动距离等, 这又是业者与卡通形象作用本身不得不注意的。

2、营销影响

营销=广告+宣传, 传统意义上的“营销”主要由环境分析, 消费者分析 , 产品分析, 企业及对手状况和广告分析。做到明确广告目标, 修正目标市场策略, 定位产品。进而提出广告诉求, 表现及媒介策略, 明确广告计划并达到宣传目的。然而营销手段的前提是产品本身质量上乘, 能够长久在市场竞争中生存。营销手段影响着卡通人物在广告中的作用, 表现为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而对卡通人物内涵“有所限制”, 使得预期目的更加突出。直接表现为代言的卡通形象“艺术性削弱”。例如, “米其林人”卡通形象, 长久以来人们将“米其林人”与汽车工业“一体化”起来。历史上“米其林人”形象远非如此, 为了更加突出营销目的与迎合企业精神, “米其林人”终究变为今天形状, 光荣的品牌背后隐藏着卡通形象于广告中的“艺术性”对商业目的“妥协”。

目前在国内卡通形象的广告应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传媒市场仍未形成系统化, 真正成功的卡通形象代言品牌并不多见。塑造和推广卡通品牌形象是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的, 一般企业难以做到, 于是品牌授权的经营方式应运而生。对于众多中国的成长型企业而言, 运用知名品牌授权带动自创品牌的发展, 是一条品牌运作的捷径。众多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塑造了一些家喻户晓的卡通形象, 有见识的企业就看中了这些卡通形象, 通过有偿使用的方式借用这些卡通形象作为品牌代表, 从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8年的北京奥运“福娃”形象, 在传统的风格绘制与表现手法上约束了新兴的科技应用与现代表现, 使得产品制造上无法全方位触及。对于拥有“卡通形象”知识产权的国内广告公司来说, 充分了解企业产品的市场销售阶段配合更新卡通形象, 有利于扩宽经营范围, 打造诚信品牌, 获得更多利润。深度开发这一形象的潜质并结合企业文化来丰富内涵, 产品的市场品牌优势就不言而喻了。开发新科技, 拓宽新的应用平台, 对于拥有竞争优势的国内广告公司而言应增大成本投入比例, 提升卡通人物的科技含量与深化人文品质, 放弃依靠粗放的运营模式即单纯的侵占市场空间, 垄断市场等。市场的合理化经营更能够促进卡通广告的合理化经营, 市场的丰富会使得消费者享受了卡通广告的作用所带来的好处之外, 也会反之提升国内公司技术与制作水平, 因而卡通人物在广告中的作用于现阶段无法在我国市场充分体现, 上述观点不得不引起重视。

长久的市场不良运作与外国学术权威的双重压力下, 国内卡通形象持久作用可想一般。但纵观中国广告业的未来发展, 卡通人物的优势地位日趋明显, 国际上卡通人物应用广告的主流趋势, 国内打造“本土”卡通的需求越来越高, 广告业内的应用成功范例不胜枚举, 使得卡通人物越来越具优势地位。“0片酬”, “全天候拍摄”等种种成本优势越来越让国内外广告人跃跃欲试。生命力持久的卡通形象赋予广告“艺术性”的同时也具有了可持续性的发展。因而中国的未来广告注定会因“有持久力的”卡通人物而蓬勃发展。

综上所述, 对于走入国际市场的我们, 可以看出卡通广告是我国未来广告发展的方向, 而卡通人物作为广告的载体, 在广告中发挥着时尚与流行的风向标作用, 在具有独特表现力传达方式的同时, 还能够拉近与消费者的关系, 因此, 在商业中的应用具有宽泛性。从而达到广告的宣传与劝说消费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资讯管理研究所.动画产业分析[M].台湾大学, 2004.

试论中学历史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 科技辅助教学 情感艺术效应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自新课标实施并纵深推进以来,多媒体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性时尚和有着不可逆转的发展之势。它以图文并茂、音像和谐、储存海量、动静自如和操作便捷等优势功能,赢得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和推崇。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表明:把多媒体技术与历史课程教学科学、合理、巧妙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能有效还原历史画面,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另一方面还能优化课程结构,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众所周知,初中历史属于“副科”和“豆芽课”,若还缺乏情趣化教学手段,就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能让久远的历史现象跨越时空,生动形象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为课程教学源源不断地提供活力。比如,抗日战争尤其日本无条件投降是初中生热切关注的内容,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有重点有选择性地让学生听到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声音,看到美国“小男孩”“胖子”原子弹在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观看日本代表在“密苏里”船舰上垂头丧气签约的历史性一幕……这势必能给学生留下持久深刻的印象。

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心理学和现代认知学研究表明:仅眼睛和耳朵两种视听感官接受外界的信息量就占人体各类感官接受外界信息总量的94%以上。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使用原理,正是通过其声像技术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课件界面美观,版面保留完整,实现超强链接,进而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内在心理。所有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可企及的。多媒体教学不仅能丰富课程内容,拓展教学视野,且大量节省板书时间,有利于开展高强度、节约化的历史教学活动,向学生传递丰富多元的知识信息,从而极大地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与质量。比如复习“近代中国如何一步步走向半殖民社会”专题内容时,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署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深刻影响等。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体系,又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

三、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存在着某种内部的联系性。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独立、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的自主学习活动。以学习重大社会变革历史事件为例,比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百日维新以及雅典的梭伦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等内容时,学生可借助多媒体学习资源,自主学习上述变法以了解其详细内容,也可将其联系起来开展比较学习活动。不仅如此,多媒体技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比如学习《新航路的探索和开辟》这一课时,学生可通过多媒体技术,自由选择学习途径来了解哥伦布等航海家们的航海路线、生活世界及其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学生在“跟随探险”过程中也能获得不尽相同的新学法、新体会和新思维。可见,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强化历史课程的德育功能

历史学习,既可明智又能育人。初中学龄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逐步形成和初步确立时期。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传授基本历史知识,另一方面还应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化功能,以教材内容为主,挖掘良好德育因素, 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化与培育,从而真正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目标。比如,在教学香港百年回归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鸦片战争前后的屈辱史和香港回归的壮观场面,让学生从中切实感受到“落后挨打”和“强国兴邦”的历史法则,不断增强他们“学习报国”的雄心壮志,让学生从精彩片段中引发思想情感的强烈共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是一项有利于教学相长的艺术性实践课题。教师应努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多媒体技术与历史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中获取“1+1>2”的综合教学效应。

上一篇:如何读英文文章下一篇:领航教师高级研修心得